洗钱罪的论文文献综述

2024-04-30

洗钱罪的论文文献综述(精选5篇)

篇1:洗钱罪的论文文献综述

洗钱一词是由英语 money laundering 直译而来,最初的含义与犯罪活动并无关系。据说在二十世纪初,美国旧金山市一家名叫圣•弗朗西斯饭店的老板,看到自己饭店里日常流通的一些硬币粘满油污,他怕弄脏顾客所戴的白手套而影响饭店的生意,便用洗涤剂将收到的硬币清洗一遍,被清洗后的硬币如新的一样干干净净,就叫洗钱。到了二十世纪 20 年代,美国芝加哥出现了以阿里•卡彭、约多里奥和勒基•鲁西诺为首的庞大的有组织犯罪集团,他们利用美国经济发展中所使用的现代化生产技术,发展自己的犯罪产业,谋求巨额的经济利益。该有组织犯罪集团的一个财务总管购置一台自动洗衣机,在为顾客洗衣服的同时,向顾客收取现金,然后将这一部分现金连同其犯罪收入一起向税务机关申报,于是其犯罪收入变成合法收入,掩盖了非法收入的罪恶性质,这就是现代意义上洗钱一词的渊源。但真正洗钱的现代含义却远远超出上述范围。

目前国际社会关于洗钱罪概念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狭义的洗钱罪

狭义洗钱罪的特点是将洗钱罪概念与毒品犯罪相联系,作为毒品犯罪的派生犯罪而加以规定。如 1988 年 12 月《联合国禁毒公约》第 3 条把洗钱罪定义为:“为隐瞒或掩饰因制造、贩卖、运输麻醉药品或精神药物所得之非法财物来源、性质、所在,而将该财物转换或转移”的行为。该定义将洗钱罪的对象定位在隐瞒或掩饰因毒品犯罪所得之财物,范围最为狭隘。采用这种立法概念的国家有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二)广义的洗钱罪

广义洗钱罪的特点是将洗钱罪概念与所有犯罪相联系,作为所有犯罪的派生犯罪而加以规定。如西方七大工业国和其他志愿加入的国家组成的金融行动小组(fatf)在 1989 年 7 月将洗钱罪定义为:“凡隐匿或掩饰因犯罪行为所取得财物的真实性质、来源、地点、流向及转移或协助任何与非法活动有关系之人规避法律应负责任者,均属洗钱行为。”这里洗钱的对象不限于毒品交易非法所得,而是指对一切犯罪所得的清洗。采用这种类型洗钱罪立法概念的国家有荷兰、俄罗斯、瑞士、澳大利亚、英国等。

(三)适中的洗钱罪

适中洗钱罪的特点是给洗钱的对象确定一个大致相当的范围,既非一切性质的犯罪所得,也不限于毒品犯罪所得,将洗钱罪概念与某些特定的犯罪相联系,作为某些犯罪的派生犯罪而加以规定。采用这种类型洗钱罪立法概念的国家有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中国等。

在上述三种类型的洗钱罪概念中,狭义的洗钱罪立法概念应当说只是单纯地履行《联合国禁毒公约》所确立的将毒品洗钱定为刑事犯罪的法定义务,没有超越该公约规定的义务而追随当今世界扩大洗钱罪概念范围的最新潮流;广义的洗钱罪立法概念极大地超越了《联合国禁毒公约》规定的清洗毒赃犯罪的概念范围,对洗钱活动的刑法干预范围空前地扩张。虽然便于动用刑罚手段扼制一切洗钱行为,但也会存在由于刑罚干预过多,受制于司法机关的执法能力,反而产生刑法执法效率低下的可能;适中的洗钱罪立法概念考虑到扩大洗钱罪概念范围的世界潮流,但又根据实际情况,有所限制地扩大洗钱罪概念的范围,采取折衷的态

度。因而可以说,这种立法概念既履行了《联合国禁毒公约》所规定的将毒品洗钱定为刑事犯罪的义务,又一定程度地超越了该公约的规定,将洗钱罪概念与某些特定犯罪相联系而规定,从而扩展了洗钱罪概念的范围。纵观三种类型的洗钱罪立法概念,笔者认为,相比较而言,采用适中的洗钱罪立法概念既能考虑到反洗钱刑事立法发展的前瞻性,又能照顾到反洗钱刑事司法状况的现实性,比较科学、合理。

我国对洗钱犯罪的立法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变。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对经济,金融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犯罪分子处理他们的赃款,赃物就只能以窝赃或者销赃等原始手段来进行,因此,我国刑法对上述行为就以传统的窝赃、销赃罪名来定性,并未规定洗钱罪罪名。

改革开放后,洗钱活动开始在我国出现并愈演愈烈,我国批准加入《联合国禁毒公约》后,根据公约要求各缔约国在国内法中将隐瞒或者掩饰贩毒收益确立为刑事犯罪的规定,于1990年12月8日通过了《关于禁毒的决定》,该决定第四条明确规定,为犯罪分子转移,隐瞒毒品犯罪所得财物的,以掩饰,隐瞒出售毒品获得财物的非法性质和来源的,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以并处罚金,这是我国对洗钱行为刑事犯罪化的首次反映。

随着国际社会反洗钱斗争和反洗钱法律规范的发展,各国及国际组织在自己的法律、法规中相继扩大了洗钱罪的上游犯罪的范围。1996 年,在一些学者的建议下,根据实际情况,公安部修改《刑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全国人大法工委报送了《关于在刑法中增设洗钱罪的建议》。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第 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经过修订的新《刑法》,在第 191 条规定了洗钱罪的罪状和法定刑,将洗钱罪的上游犯罪从毒品犯罪扩大至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和走私罪,并正式确立了洗钱罪这一罪名,第191条规定: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实施以上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洗钱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洗钱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

(一)提供资金账户的;

(二)协助将财产转换为现金或者金融票据的;

(三)通过转账或者其他结算方式协助资金转移的四)协助将资金汇往境外的;

(五)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的性质和来源的。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新刑法颁布后,我国国家金融主管部门相应加快了反洗钱配套立法的步伐。中国人民银行 1997 年以来先后制定颁布了《关于严禁公款私存套取现金的公告》、《大额现金支付登记备案规定》、《关于大额现金支付管理的通知》和《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等一系列现金管理规定。国家外汇管理局和海关总署也针对外汇现钞交易、携带与汇款出境制定了一系列相应规定,如《关于居民、非居民个人大额外币现钞存取款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提高境内居民因私兑换标准的通知》、《境内外汇账户管理规定》、《关于携带外汇进出境管理的规定》、《境内居民外汇存款规定》等。这些行政性规范,对于预防境内或者跨境的洗钱犯罪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XX 年 1 月 13 日至 15 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颁布了《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三项法规,目标直指洗钱活动,并于 3 月 1 日起开始执行。

XX年12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三)》对洗钱罪作了进一步修改,将恐怖活动犯罪纳入洗钱罪上游犯罪当中,同时对于单位犯罪的,规定了情节严重的法定刑。即“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XX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六)》再次对洗钱罪作出修改,将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纳入洗钱罪上游犯罪。将“协助将财产转换现金或者金融票据的”修改为“协助将财产转换现金、金融票据、有价证券的”以适应打击洗钱犯罪的发展需要。

XX年11月31日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对反洗钱监督管理、金融机构反洗钱义务、反洗钱调查、反洗钱国际合作以及法律责任分别作了相关法律规定。

比对各国反洗钱立法可以看出,我国洗钱立法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相关罪名,对金融机构等反洗钱相关部门制约不够;上游犯罪范围过于狭窄,不利于同国际间进行司法协助;对于洗钱罪的主观方面要求为“明知”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对洗钱罪的处罚力度过低,不足以打击其越来越猖獗的局势等。我将在论文中提出一些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观点。

篇2:洗钱罪的论文文献综述

【论文摘要】 洗钱犯罪一直是国际社会重点打击的犯罪对象之一。笔者认为:洗钱罪的构成要件中,洗钱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它侵犯了国家关于金融活动的管理制度和司法机关查处犯罪的正常活动;客观方面表现为掩饰、隐瞒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几种特定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性质和来源的行为。洗钱罪的主体要件明确规定为自然人和单位。而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却使之成为“合法”收入。

我国刑法第191条规定,洗钱罪是指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以各种方法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的行为。在2001年12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三)》与在2006年6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六)》中,分别又将“恐怖活动犯罪”与“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添加至洗钱罪的上游犯罪中,使洗钱罪的调整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一、洗钱罪的客体

关于洗钱罪的客体,我国刑法学界对此有着较大的争议,具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如果洗钱行为是通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的,则破坏了国家对金融活动的监管制度;如果洗钱行为是通过国家金融机构的周转活动以外的方式进行的,则未必对国家金融管理制度构成破坏。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洗钱罪的客体是国家对金融活动的管理制度。此外,根据违法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洗钱罪还分别侵犯了社会治安管理秩序或国家的对外贸易管理。[1 ] 第二种观点认为,本罪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活动、公共治安秩序和经济金融秩序。[ 2] 第三种观点认为,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对金融的管理制度和社会治安管理秩序。[3 ] 第四种观点认为,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关于金融活动的管理制度和司法机关查处犯罪的正常活动。[4 ] 在以上论述中,第一种观点看到本罪是复杂客体并强调客体的多层次性是正确的,但认为本罪客体具有多变性是不妥当的。只有当具体犯罪有确定的客体时,立法者才能将其归属于某一类犯罪,如果某一具体犯罪的客体具有不确定性,则无法将之归于何类犯罪之中。事实上,也不存在不侵犯某一具体确定的客体的犯罪。同时,这种观点忽视了犯罪直接客体的直接性。洗钱行为是“上游犯罪”的后续,对“上游犯罪”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洗钱行为有自己的行为表现方式和危害性质,它并不直接对社会治安秩序造成破坏,只是本罪的某些“上游犯罪”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第二、三种观点中也同样存在着这一问题。将社会治安管理秩序或公共治安秩序作为本罪的直接客体,不仅违背犯罪直接客体的直接性,同时也违背了其具体性,因此是不妥当的。

我国现行立法之所以在刑法中增设洗钱罪,并将其放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一节中,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当前大量的洗钱分子利用现阶段金融体制的不完备,将大量的赃款进入流通领域,使金融系统产生混乱和危机。立法者设立此罪的目的一方面是出于迎合国际反洗钱斗争的潮流,但更主要的是要保护我国正在建立并且逐渐完善的金融秩序。因此,洗钱罪直接侵犯了我国的金融管理秩序。

由于洗钱者的特定目的,决定了洗钱行为对司法活动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扰乱。查找犯罪证据,追究犯罪是司法机关的应有职责。洗钱者的目的就是通过洗钱消灭犯罪线索和证据,为司法机关发现和追查犯罪设置障碍,采取各种手段不遗余力地对特定犯罪收益的性质和来源加以掩饰、隐瞒,给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带来了重重困难。因此,洗钱罪严重妨碍了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司法活动。

综上所述,笔者赞同第四种观点,即洗钱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它侵犯了国家关于金融活动的管理制度和司法机关查处犯罪的正常活动。

二、洗钱罪的客观方面

洗钱罪的客观方面在理论界有不同表述。有的认为洗钱罪的客观方面为“行为人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以种种方法为其掩饰、隐瞒,从而使人无法再了解其稳固所得和收益的真实来源和性质的行为”。[5 ]还有观点认为洗钱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实施种种洗钱行为,以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的行为”。[6]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洗钱罪在客观方而表现为“掩饰、隐瞒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行为”。[7] 笔者认为,上述关于洗钱罪的客观方面的前两种表述有所不妥。两种表述的共同缺陷在于把主观方面的要素掺入到客观方面。如“明知”显然是洗钱罪的主观方面内容,而不是洗钱罪客观方面的内容,将其包括在洗钱罪客观方面的内容之中,有主观与客观不分之弊。此外,上述第一种表述中的“使人无法再了解其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真实来源和性质”不妥。因为洗钱犯罪行为的结果是使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表而合法化,但犯罪所得和收益的真实来源和性质难以侦破,而并非无法再了解,否则何谈洗钱犯罪案件的侦破,规定洗钱罪又有什么意义?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是对刑法第191条所描述的洗钱罪的客观方面行为的高度和恰当的概括。刑法第191条规定的洗钱罪客观方面的五种具体行为,归根结底都是掩饰、隐瞒四种特定犯罪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行为。因此,洗钱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掩饰、隐瞒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几种特定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性质和来源的行为。

三、洗钱罪的主体

我国刑法将洗钱罪的主体要件明确规定为自然人和单位。洗钱罪的主体就自然人而言,是一般主体;就单位主体而言,是指《刑法》第30条规定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关于洗钱罪的主体,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即上游犯罪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所得进行清洗,能不能成为洗钱罪的主体?我国刑法理论界对此有不同的认识。大多数学者主张实施“上游犯罪”的人不能作为洗钱犯罪的主体,但也有相反的观点。如有的学者认为“洗钱罪的主体可以是从事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罪、走私犯罪的行为人”。[8 ]“洗钱罪的主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先实施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或走私犯罪行为,再直接进行洗钱的犯罪分子;另一类是没有参与获取赃款的犯罪过程,只进行洗钱的犯罪分子。”[9 ] 笔者认为,洗钱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上游犯罪主体以外的与之没有共犯关系的自然人和单位。理由如下:

首先,洗钱罪是对特定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性质和来源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进行隐瞒、掩饰而构成的,区别于先前犯罪的独立犯罪。《刑法》第191条所规定的洗钱行为方式中,特别使用了“提供”、“协助”等限制性词语。从立法本意上看,就是针对洗钱罪的上游犯罪主体以外的其他人的。

其次,从逻辑上讲,上游犯罪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所得及其收益进行各种形式的“清洗”行为,是一种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前后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吸收关系,后行为是前行为的自然发展结局。按照吸收犯的原理,应当按照罪行吸收的原则进行定罪处罚,不能数罪并罚。

再次,《刑法》第191条中所说的“明知”显然是针对他人而言的,只有他人才对财产是否为上游犯罪所得及其收益存在着是否“明知”的问题,而上述特定犯罪的主体对上述财产的性质和来源是非常清楚的,如果洗钱罪的上游犯罪主体能够成为洗钱罪的主体,那么,该法条中规定的“明知”就变的毫无意义了。

最后,我国刑法规定的其他类似于洗钱罪的后续犯罪如赃物罪、毒品、毒赃罪的主体均未包括上游犯罪主体,如果洗钱罪的主体破例包含上游犯罪的主体,对立法和司法实践将产生不应有的混乱。[10 ]

四、洗钱罪的主观方面

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等几种特定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周转,故意掩饰、隐瞒其性质和来源,使之成为“合法”收入。如果行为人主观上不知道他人的财产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走私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只是其行为在客观上起到了掩饰、隐瞒他人上述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性质和来源的作用,就不能按洗钱罪定罪处罚。

把握洗钱罪的主观特征,需要理解下面几个问题:

1、洗钱罪主观方面是否包括间接故意

间接故意能否构成本罪,理论界观点不一。间接故意是故意的一种基本类型,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它与直接故意心理状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抱着放任的态度,结果发生与否都与行为人的主观意愿不相违背,而后者则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积极追求的态度,结果的发生正是行为人通过犯罪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按照刑法理论界的通说,只有在直接故意中才存在着犯罪目的,而在间接故意犯罪中,行为人都会缺乏一定的目的性。从我国法律的规定看,洗钱罪是行为犯罪,构成本罪,要求行为人必须具备掩饰、隐瞒特定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明确目的,这就从法律上排除了间接故意构成洗钱罪的可能性,因此间接故意不能构成本罪。

2、对“明知”的理解

根据刑法的规定,行为人要具有特定的“明知”,即“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等几种特定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关于洗钱罪主观上“明知”的内容,我国刑法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要行为人具有认识其所经手的资产是犯罪所得这种可能性,或者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可能是犯罪所得就足以成立‘明知’。”[11 ]另一种观点认为,“明知”的内容仅限为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若行为人只明知财物系犯罪所得,并不明知系上述三种特定犯罪所得而予以窝藏或代为销售,则应构成窝赃、销赃罪,不构成洗钱罪。”[12 ]这种观点认为“明知”的内容不应是所有犯罪行为的非法所得,而应是上述几种犯罪所得。

篇3:洗钱罪的论文文献综述

一、数据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库总共包括40篇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实证性学术论文。根据Nwogu (1997) 提出的建立语料的代表性 (representativity) 、声望 (reputation) 和可读性 (accessibility) 的原则[2], 确立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4种杂志:《外语界》《现代外语》《Applied Linguistic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这些杂志均出版于2013和2014年。运用Wolfram Mathematics 6.0软件进行随机抽样, 从4种杂志中分别任意抽取10篇论文, 从而构成了本研究的语料库共40篇文章。

本研究中文献综述宏观结构对比, 主要是针对所建立的语料库论文中文献综述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应用语言学领域实证性学术文章的宏观结构主要包含IMRD (Introduction, Method, Results and Discussion) 四个部分。[3]文献综述在论文中呈现的最主要的形式为引用, 占据了文献中综述篇幅的大部分。Swales (1990) 将引用分为两种类型:融入式引用和非融入式引用。在整合型引用中, 研究者的姓名是句子成分的一部分。而在非整合性引用中, 研究者的姓名以括号或上标数字加批注等形式出现。[4]运用PDF转Word转换器软件统计这两种引用在英汉论文中四个部分 (引言、方法、结果、讨论) 中的字 (词) 数。英语论文的篇幅长度是以单词数为单位计算的, 而汉语论文的篇幅长度是以中文字数为计算单位, 因此不能仅通过统计英语论文的单词数和汉语论文的字数得出文献综述的分布比例。为了使本研究更具有说服力, 文献综述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也作为分析的依据。在统计整理数据的基础上,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分布特点。

二、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宏观分布对比分析

1. 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

表1是文章各部分文献综述字 (词) 数占相应各部分字 (词) 数的百分比。由表1可以看出, 英汉论文都是引言部分的文献综述最多 (英语论文中引言部分文献综述单词数24527, 占引言总单词数的63.7%;汉语论文中引言文献综述字数16650, 占引言总字数的49.5%) , 结果部分的最少。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的文献综述是英语论文多于汉语论文, 而结果部分和讨论部分则相反。对于文献综述在整篇论文中的比例而言, 英语论文略高于汉语论文 (英语论文中文献综述总词数38401, 占英语论文总词数的26.6%;汉语论文中文献综述总字数33667, 占汉语论文总字数的22.5%) 。除了上面说到的英汉论文篇幅以不同的单位衡量的原因外, 这样的结果不能足以比较文献综述在两种语料中的分布情况, 因此有必要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两语料文献综述在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表2显示了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的统计分析的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个部分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 (t=1.615, 1.953, 0.215, -1.870, 1.875;df=38;p>0.05) 。

2. 文献综述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

表3和表4是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对比。从表3可以看出, 英语论文中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的句子数都多于汉语论文, 其中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最为明显 (英语论文中引言部分的句子数771, 汉语论文中为275;方法部分英文论文为185, 汉语论文为50) 。文献综述在论文中的出现频率与句子的比较结果相似, 也是英语论文多于汉语论文, 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差距较结果和讨论部分要大。为了使研究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我们同样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这两方面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表5和表6的统计结果显示, 英汉论文文献综述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在引言、方法及整篇文章中有显著差异 (p值均为0.000, 小于0.05) 。研究表明, 英语论文文献综述句子数和出现频率在引言和方法部分明显多于汉语论文, 结果和讨论部分也是英文论文居多, 但差异不明显。

三、结论

综上所述, 文献综述在英汉论文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其中引言部分的文献综述分布最多。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个部分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就句子数和出现频率而言, 英语论文文献综述句子数多于汉语论文中的句子数, 出现频率亦是如此。这两方面在引言、方法及整篇文章中有显著差异。总的来说, 英语论文作者更加重视文献综述的写作, 尤其是在引言和方法部分。这可能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写作习惯差异。中西方对于“礼貌”的理解不同: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伦理道德, 人际交往讲究“客气”。西方人似乎无暇“客气”, 人与人之间交流往往直截了当。[5]因此, 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写作时, 中国学者常常采用委婉、含蓄、迂回等间接的表达方式;而西方学者则倾向于直接、明快的写作风格。英汉论文文献综述部分的不同之处比较清晰地反映出了英汉作者不同的写作习惯。文化习俗和写作风格都会影响篇章的形成。本研究对于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同时有助于学术写作者了解不同语言文化各自的写作修辞特点, 提高跨文化意识, 加强学术交流。

摘要:文献综述是英汉学术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英汉学术论文有着不同的写作要求和体裁特征, 其文献综述部分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对比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和在整篇文章所占的比例、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 总结出英汉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宏观分布特点, 对学术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文献综述,英汉学术论文,分布

参考文献

[1]王姿懿, 高桂珍.中外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体裁对比[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8:104-106.

[2]Nwogu, K.N.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Structure and Function.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7, 16:119-138.

[3]杨瑞英.体裁分析的应用:应用语言学学术文章结构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10:29-34.

[4]Swales, 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篇4:论文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

外语系 专业班级 英语21002班 学生姓名

XX 指导老师_ XXX

文 献 综 述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与交流日益密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语作为一种世界应用广泛的语言,在世界交流大舞台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性,熟练应用英语已经成为一个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之一。正是英语的重要性,旋起了全国学英语热。中国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未来,自古中国有句古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幼儿英语学习在我国日益受到家长、幼儿园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以母语为基础,英语为特色的双语教育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能力。合理的分配双语教育的比例,以习得为主、学得为辅的方法实施英语教学。小班,侧重于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及听力,激发幼儿参与英语活动的积极性;中班着重培养幼儿正确发音,掌握常用单词,进行简单对话的能力;大班注重培养幼儿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和技能,掌握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最基本的英语表达能力。通过学习,使幼儿掌握丰富的词汇和日常英语,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感受两种语言的文化特点,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思想。幼儿英语教育的发展

我国幼儿英语教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文化奴役时期,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20年代初。幼儿教育在清末时开始有初步的发展,而且主要集中在沿海港口城市。

第二个时期是中洋混杂时期,从1922年到194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新教育,主要受欧美的影响,特别是美国影响占主位。中华民国时期,政府无暇发展幼儿教育事业。所以官办幼稚园发展不大,民办幼稚园和外国人办的幼稚园较前有明显的发展。

第三个时期是英语空乏时期,1949至1979年改革开放前。这个时期,中国处在历史的特殊时期,国内外各种情形都比较复杂。一方面,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封锁和破坏,另一方面,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等以苏联模式为自己的模式,各级各类学校把俄语作为外语,英语教育受到极大的政治局限,所以幼儿英语教育作为当时尚未得到重视的教育阶段,未能深入开展。

第四个时期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改革开放至今。在本时期里,中国国力日益增强,英语不再是英美等国文化渗透的工具,也不再是英语国家的专利,是世界人民共有交流工具,中国毫不例外地学习和使用这个工具与世界各国交往,振兴中华。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学前教育理论界对“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关注始于八十年代,但广泛地探讨这一问题却是九十年代中后期。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第一,关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探讨,表现为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赞成者认为,儿童早期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幼儿学习英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反对者认为,幼儿学习英语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习负担,会将英文字母与汉语拼音混为一团,不利于幼儿到小学去学好汉语拼音。学前儿童说外语只能通过非正规的习得方法而不能通过学习方法去获得,而目前国内缺乏习得的条件和环境,“在我国,让年幼儿童学外语既不科学亦不经济”。第二,关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组织实施研究,具体表现在教育目标、教育效果和教育指导书等方面。

根据对所占有资料的分析,幼儿英语教学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2.1.关于幼儿英语教学目标的研究

语言的多元化倾向是多元文化社会的一个鲜明特征,中国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应该在让幼儿学好母语的前提下,为幼儿提供多元文化的语言环境,引导幼儿学习英语。在我国所谓的英语教学,包括英语在内的任何其他语言及其教学,在通常情况下都应成为EFL(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即把英语(教学)作为外语(教学)。幼儿园双语教学的提法不够准确,恰当的提法应是幼儿园英语教学(雷秋云,2003)。陈颖(1999)将幼儿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在四个方面:第一,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第二,培养幼几幼儿初步的英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第三,培养幼儿对英语语言的敏感性。第四,帮助幼儿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一些粗浅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知识

2.2.关于幼儿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

国内研究表明(高敬,2004),幼儿英语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把英语作为一门学科、一种外语教学课程的教学式模式,另一种是把英语作为一种教育媒介、工具来组织幼儿一日活动或半日活动的浸入式教学模式。黄渊柏和张文兰则认为幼儿英语教学共有六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是学科英语教学模式;第二种是“全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第三种是以主题活动课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第四种是全新的“多媒体互动英语”教学模式;第五种是浸入式整合性课程模式;第六种是交际法教学模式。在这些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语言输入是幼儿园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

2.3关于幼儿英语教学策略的研究

美国萨拉赫·德尔森指出:“在语言教学中,少儿学习要主动,而不是被动:他们要参与各种语言训练活动;他们要开展有意义的操练,并使用语言去完成这些操练。”。阿贝探讨了在自然中如何连贯的表达语言,意识到少儿是整体连贯的而不是靠通过分析来理解事物。⋯国内学者在探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从心理学、语言学等角度探索英语教学的理论,提出了英语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英语输入、英语习得、英语输出、英语背景四个变量,因此,研究者针对英语教师的教育机智提出了以下要求:提出应确定好幼儿英语学习的方向,选择好适合幼儿所学的内容;不同年龄的幼儿,学习的重点和难度应有所侧重。束定芳和马相明另外还指出:适当借鉴国外的一些教学方法并与自己的教学目标和环境结合起来,选择其合理之处或于我有用之处而用之,具体包括: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听说法(The Auidio.Lingual Method)、情景教学法(The Situational Approach)、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沉浸法(immersion)、全身反应法(TPR,Total Physifcal Response)、整体语言教学法(The Whole Language Approach)。其它的学习方法还有:模仿法、感官综合法、表演法、游戏法、随机法、使用应验法、示范法。余珍有(1998)在全面分析我国幼儿园英语教学方法上的基础上,提出目前我国幼儿园英语教学方法存在两种倾向:成人化倾向和西洋化倾向。所谓成人化倾向是指幼儿园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是借鉴了中小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如以上所说的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和视听法等,但是如果“结合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宗旨和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等来考虑,这些方法明显不适于幼儿园英语教育”。

3、幼儿学习英语的优势

(一)心理障碍小

大人学习英语时,会介意自己的语法是否正确、发音是否标准,说错了会觉得没有面子;而小孩子的“语言自尊”尚未形成,只管学舌好玩,自然就不会有心理压力,抗拒英语的学习。

(二)母语发音尚未定形,口腔肌肉弹性好

人的发音器官,与身体其他器官一样,在青春期前皆处于发展 状态,具有相当大的弹性。而就语言发音而言,幼儿期是最佳的学习时间。例如,从外国回来的3岁小孩,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掌握中文的发音。那是因为器官会配合这些语言发音系统调整形状,发出这些语言需要的各种声音。而过了青春期再学习另外的语言,由于发音上会有一些限制,就会产生所谓的腔调问题。但这并不表示青春期以后就不可能学好另一种语言,只是说明成人在发音上会有限制,需要花费更大的工夫才能达到幼儿时期所拥有的发音弹性。

(三)记忆力好、模仿力强

幼儿从出生后,就能够从各种情境中不断吸收、记忆所听、所看以及触摸到的东西,渐渐地组成有意义的概念。而从一二岁开始,孩子就能模仿大人的自然动作及语言发音。例如:“车车”=“Car”、汪汪=狗=Dog。幼儿在努力去模仿成人运用的语言,并尽力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用语言与他人进行日常交往,通过语言学习知识、获得经验,并以一定有效的方式在记忆中储存、整理、归纳。

(四)学习要趁早

语言的学习,需要靠时间来累积词汇量;而语法的掌握,也必须在时间和经验中修正改进。越早的学习英语,词汇量也就越丰富,孩子就越能将意思表达清楚;而掌握语法的能力越好,孩子就越能将英语流畅地表达出来。

4如何平衡幼儿英语教育

通过这篇论文,以我自己的角度探讨如何促进城乡幼儿英语的公平共同教育:

(一)政策扶持,均衡经费投入

政府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最有力的支持者,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过程中政府应承担重要的直接责任。因此,在幼儿教育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及相关行 政部门需要参与其中,制定政策,提供帮助,并从立法角度和职业道德层面严格要求幼儿教育实施者遵守保障乡村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缩小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同时,均衡经费投入,对于乡村幼儿园,要参照城市幼儿园的建设标准,逐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乡村幼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乡村幼儿教育政策倾斜,加强师资建设,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尽量缩小城乡幼儿教育巨大差距,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和公平,为乡村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积极探索,发掘本土教育资源

城市幼儿园建设完善,设施配备齐全,教师学历高经验足,有利于多途径高效率开展幼儿教学在乡村不健全的幼儿园建设条件下,开展幼儿教育不能完全照搬城市模式,必须积极探索适合乡村的幼儿教育方式方法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在乡村,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有伟岸的高山,有秀美的河流,是农林牧渔业的天然场所,是休闲旅游的上佳去处,是可以区别于城市的鲜明特色 充分利用这些特色资源,探索释放其教育价值,丰富乡村幼儿教育内容,独树乡村特色教育及幼儿特色教育旗帜。

区别于城市的普遍与共性,乡村隐藏着许许多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比如,民间游戏内容丰富这些游戏无需购买昂贵的操作材料,就可以组织起实施来,可以达到教育幼儿的目的,符合各地乡村幼儿教育的实际经济情况因此,乡村幼儿教师可以精心筛选和改编民间游戏,为己所用,为幼儿教育所用。

(三)交流合作,共享城乡优质教学资源

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城乡幼儿教育可以加强合作,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城市幼儿园尤其是公立优质示范幼儿园,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理念先进,办公经费充足 虽然乡村幼儿园在政策扶持经费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与城市幼儿园有较大差距,但乡村幼儿园独倚自然山水这个大平台,具备乡村得天独厚的资源特色通过城乡幼儿园合作办学,可以逐步改变乡村幼儿园办学条件不足的现状,共享优质资源,培养当地师资,提高管理经验和教育水平,促进乡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城市幼儿园则可以适时带领城市幼儿深入乡村,切身感受与领略大自然的原始魅力,有利于促进城市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方位知识结构的架设与基本生存能力的提高 显然,打通城市幼儿教育和乡村幼儿教育的合作渠道,互补城乡教育优势,深化教育改革,是缩减城乡幼儿教育差距的有效措施。

今天的幼儿是明天的青壮年,祖国的未来即是城市幼儿的未来,也是乡村幼儿的未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提供给城乡幼儿同等谋求发展和成功的机会,就要从改变城乡幼儿教育差距开始 这既是城乡幼儿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立世界名族之林的需要。参考文献

[1] 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2] 桂诗春./外语要从小学起0质疑[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3] 李桂双,幼儿园英语教育现状分析和实践探索.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学术论文[D].2005,5.

[4] 李贵希.我国幼儿园英语三种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术论文[D].2007.6.

[5] 林芸,宋艳萍.幼儿双语教育可行性初探[J];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13期

[6] 史慧中.中国儿童口语发展与教育[M].北京: 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9年版

[7] 辛凌.现代英语教学的历史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8] 余正, 张明红.学前英语教学活动方法.1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9] 袁春艳.当代国际外国语教学法发展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术论文[D].2006.5 [10] 周兢.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1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 张明红.幼儿英语语言教育[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 [12] Ellis R.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13]Jack Richard.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Longman

: Longman press,1985.

篇5:文献综述论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可以看成它是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4]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本课题主要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研究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使体育教师在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主题]

大学阶段是人们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人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大多数学生离开了家长而独自生活和学习,其中有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有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矛盾、有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产生的就业压力,因此,高丹娜在《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本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5];同时还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从而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于勇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表明体育运动由于本身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效应。

1、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

2、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下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3、体育锻炼能强化“自我概念”,对自尊产生积极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

显提高,肌肉力量、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通过力量训练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4、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感到愈来愈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和人际交往,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中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5、体育活动能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

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做出的反应。锻炼会引起人脑释放自然合成的镇静剂一一内啡肽,发挥作用时,内啡肽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减少疲劳的产生。

6、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焦虑和抑郁是人学生遇到的几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1990年诺瑟等人的研究表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练习(低强度、长时间)和无氧练习(高强度、短时间)均可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更能有效的降低抑郁”。[6]

教学过程是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它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中挖掘出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从而有目的来“改善和调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其适应繁重的学习生活及来自各方而的压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健康人格,为成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其次,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在活动中要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内心冲突,这对培养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遵守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起着积极的影响”。[7]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体育活动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缓解心理矛盾、消除忧郁和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调节心理状况、维持心理平衡。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1、不同的教学内容是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教育作用。“田径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忍不拔、奋发进取、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8];“而在球类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可培养关心他人、关心

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9];“太极拳特别强调‘知己’功夫的练习,‘看熟’、‘懂劲’的阶段也就是‘知己’的阶段,通过‘知己’功夫的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太极拳锻炼者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的提升都极有利于练习者健全人格的培养。”[10];“游泳、滑冰、跳马及双杠等既具有表演风格又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这要求学生不断克服怕摔跤和去怕担风险等胆怯心理,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11];“体育舞蹈具有增进人际交往和友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高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增强自信心的作用”。[12];“健美操、艺术体操课是人们交流思想、打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人们自我封闭的意识在这里得到彻底解脱,活动中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和欲望”。[13]刘卫民,李平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也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可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因材施教。如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交际、不合群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拔河等集体性活动项目,并多采用激励的方法,提供发言和练习的机会,以改变孤僻的个性,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形成合群的心理定势;对那些处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跑、击剑等反应灵敏性活动项目,并在练习中提出严厉的硬性要求,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果断和百折不挠的品质;对那些胆子较小、做事怕风险、难为情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游泳、滑冰、滑雪、拳击、摔跤、平衡木等冒险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勇敢无畏跨越障碍的精神品质;对那些易于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下棋、太极拳、慢跑、远足、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持久耐力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自我控制能力,改变易急躁、冲动的特点;对那些做事信心不足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简单性活动项目,使他们易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提高其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对那些自负、爱标新立异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难度较大的活动项目,或让他们与比自己水平高的对手比赛等,以改变他们的骄傲之气;对那些遇事易紧张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紧张激烈的比赛活动项目,从而使他们在激烈的练习和竞争中锻炼自己冷静、沉着思考的心理品质”。[14]

2、有研究就专门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心理健康所产生不同影响。熊亚红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认为:

“1)、小群体互助学习法,它加强了对责任感、创造力、协同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2)、模拟训练及意念训练法,它可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了心理适应及调节能力;

3)、创设情境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其获得积极的感受和认识,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并最终内化为认知结构,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质;

4)、过程启发式教学法,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

5)、调整法,它可平静学生的心情,缓解紧张的情绪,是舒缓学生心理的一种极好方法。另外,经常采用的方法还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15]。

3、研究显示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熊亚红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提出:

“1)、强调改变练习的背景环境,提高学生心理的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

2)、加强角色和地位的互动性,以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和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品质;

3)、利用异性效应组织练习,使学生在异性面前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弘扬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并发展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

4)、引入体育竞赛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动机。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和能力”。[16]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评价

侯世勋等在《高校体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中提出,“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纳入考试体系,能促使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心理健康的评价可分为两个方而:一是理论知识.应列入体育课程理论试卷中,以便考查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状况;一是心理健康评价表测评.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较全面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及如何完善自我。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为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弥补了目前考试体系中存在片而性的问题”。[17]

刘卫民、李平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认为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应依据各级在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定目标而制定。因此,应区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不同情况,但平要指标体系应包括对待学习的态度,成就动机,适应能力,交际能力,行为能力,创造能力,预见能力,情绪反应能力,健康人格等,其具体的方法是和体育实践课中测量评价学生的心理负荷方法相同,即先运用教育观察法对各主要指标的细化标准进行测量,然后再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18]

[总结]

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过程可以根据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功能,挖掘各种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通过不同的内容、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借助科学可行教学评价从而更加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从而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发体育多元功能的需要。”[19]

参考文献

[1]曾四清.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88-90

[2]任长顺.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02):36-37

[3]曾四清.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88-90

[4]刘卫民,李平.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1):18-21

[5]高丹娜.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S1):168-169

[6]于勇.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05,(3):343-345

[7]李安民,等.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运动员自信心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04)

[8]孙秀芝.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106-107

[9]孙秀芝.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106-107

[10]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63-66

[11]张小田.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81-83

[12]李晓新.体育舞蹈对大学生身心影响的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3):99-101

[13]赵小静.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课对大学女生身心健康功效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5):110-11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洗钱罪的论文文献综述】相关文章:

反洗钱论文04-15

反洗钱分析论文04-15

金融反洗钱论文04-15

洗钱犯罪分析论文04-17

反洗钱论文范文05-08

反洗钱论文提纲11-15

反洗钱研究论文04-15

保险洗钱研究论文04-17

反洗钱执法分析论文04-18

反洗钱体系策略论文04-18

上一篇:员工对工作不满个人辞职报告下一篇:情,情吴融,情的意思,情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