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要素及平面设计应用研究论文

2024-04-16

审美要素及平面设计应用研究论文(通用9篇)

篇1:审美要素及平面设计应用研究论文

审美要素及平面设计应用研究论文

一、广告摄影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1广告摄影的历史演变及内涵

广告摄影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存在,其利用与众不同的摄影语言对产品予以刻画,以独特的方式将产品信息进行有效传递。广告摄影服务于广告活动,从这方面来看,其成功之处在于能否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而其与单纯的艺术摄影有着天壤之别。顾名思义,广告摄影并非是一个单纯词,它由“广告”和“摄影”两部分构成。其中广告代表着展示及表现,而摄影代表了艺术及审美。广告摄影虽然隶属实用艺术领域,但是却具有十分紧密的规定性,而且深受发布媒体环境的约束,同时不同的商业环境对广告摄影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广告摄影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商业社会之中。

2广告摄影的基本特征

现代广告摄影在摄影科技成果的基础之上,以影像文化为背景,利用视觉的呈现,探索深刻的艺术刺激。究其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传达信息的真实性,广告摄影的投资主体大多是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其根本目的在于宣传产品信息,并形成社会效果作用在产品销售之上,这种强烈的目的性决定了传达信息真实性的特征;其二,是摄影作品的展示性,广告摄影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实物产品,针对的是消费者,物品的优势与特征应在简单的画面中重点突出;其三,是创作设计的艺术性,广告摄影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相统一,情感设计与技巧不容忽视,艺术性的核心在于给观赏者美的视觉刺激,形成愉悦的心情并对产品引发兴趣,借助精巧的光线完美呈现物体颜色,对拍摄对象的合理解构是摄影的前提,决定广告的图形基调,色彩是人体视觉刺激的最重要途径,光影本身也需要色彩的辅助表达,不同的色彩将深刻影响观赏者的审美感受;其四,是创作理念的创新性,创意是广告摄影的灵魂所在,摄影技巧可以在经验和学习中逐步精炼。摄影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素养,需要不断探索,打破传统的束缚,塑造鲜明的广告艺术形象。

二、广告摄影在设计学中的审美要素

广告摄影的设计学范畴广泛,一方面体现了设计学的思维和智慧,另一方面也强有力地彰显了艺术美学与审美学的完美结合。“美”是广告摄影在设计中矢志不渝的追求,更是获取观者视觉的最大吸引力。剖析广告摄影在设计学中的审美要素,是将其基本特征、技术手法融入平面设计领域的关键所在。

1光影要素

对胶片精确把握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创作成功与否,光圈设置、逆光效果、曝光程度等,如果这些操作不当,会对整个画面造成致命影响。因此,光线是摄影创作必不可少的先决因素。在充分掌握布光基础后,需要精准呈现出质感的光源和光性,使其能够均匀辐射在光源面,准确掌握发光面积和灯距,以便能够快速达到控光、光轴和照射角的最佳状态,在最小化的光源基础上实现与背景光的融合,突显创作内涵与产品特征。广告摄影中的光线已经不是传统生活意义上的视觉介质,需要摄影师调动不同灯具的功能和效果,通过驾驭光线营造出一个美学故事。这种驾驭是建立在对灯具器材和光源原理的精通之上的,呈现出可操作性的认知和理解,具体解构出以下层面:首先,整体画面的审美效果。广告摄影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整体的二维或三维画面,第一印象至关重要。不同的光线区别和阴影面积最直观的反映在画面中,突出产品形象。其次,光的阴暗影调把握。观赏者看到整体画面后,随后关注的即是光的阴暗影调,它能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是欢快还是悲伤,是速度还是沉静,是静是动,是明是暗。阴暗影调的变换作用于欣赏对象的情感体验,以实现最终的商业目的。最后,点、线、面的造型。明暗变化之后欣赏者将注目于光线的视觉造型,即点、线、面的结合与交叉。整个设计构图中,点、线、面的关系与节奏相辅相成,彼此呼应。此外,构图中形象的大小、位置的安排、色彩的对比都是十分重要的造型因素,在视觉表现审美中必不可少。广告摄影作品中的各个视觉对象都是彼此联系、不容忽视的,即便是空白的部分也是视觉传达的重要媒介。光影要素运用的核心理念是“简而不空、繁而不乱、简繁相融”。简中蕴含精彩,繁中彰显精练,单纯中有变化。

2色彩要素

广告摄影中的色彩要素是一种形象语言。在任何一个设计中,色彩都不存在相沿成习的美与丑,如果摄影师能够以精准的控制、深入的理解和正确的运用,就能得到出乎意料的色彩画面效果。色彩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表现服务,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作品中摆上能表达感受的颜色,这正是广告摄影中色彩要素的运用真谛。设计学角度的色彩运用无章可循,不完全依托于任何一种科学理论,而是摄影师观察、体验和亲身经验的总结,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意念的再现。不同的色彩在特定的环境下将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代表着不同的心理特征。有的时候,色彩可以演化成产品的一种符号,色彩与广告画面融为一体,成为一种代表深入人心。除了特定环境的把握,不同的商品色彩处理也要加以区分、区别对待。色彩的形式要素与色彩感受是构成产品色彩的两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突出表现为色调。主导色调与流行趋势并非一成不变,在捕捉时不可僵硬,要灵活变化。

3戏剧要素

戏剧性效果是表现冲突矛盾的外化形式,更多的常见于舞台艺术和影视作品中,近年来与平面设计学原理相结合,为广告摄影注入了新鲜血液。广告摄影中制造矛盾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个画面都可以借助形体、文字、光影的变化加以把握,甚至在三维立体画面中还可以运用“蒙太奇”镜头技术来烘托主题,在有限的、静态的平面空间做到上述变化实属不易,但往往事半功倍。在无声的空间诉说有声的语言是平面设计中广告摄影的最高戏剧特色体现。这种戏剧要素可以是矛盾的,也可以是充满和谐的,总体来说,对抗的成分越大、画面承载的矛盾越多,艺术的绝对值就越大,内涵表现也更加丰富。总而言之,设计的戏剧要素就是将这些变幻莫测的矛盾合理、有序地安排于一个画面之中,引导观赏者不知不觉地走入艺术故事的“陷阱”与“仙境”。

三、广告摄影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平面设计是将图形、文字、图像按照一定的比例和规则加以组合,在二维平面上形成图案,营造视觉效果,表达不同情感、思想的印刷品或宣传品。一幅卓越的设计作品首先要具备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吸引力。广告摄影要想在平面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影响其他艺术创作,需要从真实、审美及便捷三个优势方面加以打磨。

1广告摄影在平面设计中应保持真实性

广告摄影的真实性在平面设计中可谓首屈一指,其他艺术手段难以达到。与其他形式相比,广告摄影图片能够将产品信息直接、形象地展示出来,广告摄影的关键在于能够留住观者的眼球,使人在瞬间留下深刻的印象。艺术对许多人来说往往是抽象、遥远的,但广告摄影艺术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通过直观表现的优势吸引人们来了解产品并且信任产品,产生“一鸣惊人”的强烈画面感和功能形式。广告摄影的真实性并不能与历史记录那样程度等同,即使是最基本的产品图片展示也是需要艺术设计加工的,其是以最简便、直接的图片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美化。首先,平面设计中的`广告摄影运用不可随意拍摄,要以精确的测光、曝光完美地还原真实物体色彩;其次,以摄影图片传递信息较其他方式要形象、生动,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聚焦观众的视线;最后,优秀的摄影图像不存在地域限制,能够在平面设计中表现出全人类共同的情感思想。

2广告摄影在平面设计中应融入审美性

广告摄影以产品为主要拍摄对象,通过反映产品的形状、颜色、功能、用途等独有的特征来提高吸引力,将这种出身“商业化”的技术应用于平面设计中,极大地扩大了摄影的应用范畴,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觉审美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广告摄影已经成为平面设计不可或缺的分支,并且成为平面设计的重要因素。图像、色彩是组成平面设计的基本元素,摄影师手中的本体语言结构赋予平面设计内在的灵魂,广告摄影所具备的商业潜力和受众范围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便利的传播渠道。可以说广告摄影已经进入现代平面艺术设计领域,以其真实的形象、巧妙的构思、诱人的情景,最直接、最有效的为平面设计提供新的表现手法。

3广告摄影在平面设计中应体现便捷性

数字技术时代,广告摄影图片浩如烟海、包罗万象,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全新的视觉传媒体系。广告摄影以其良好的交互性、传播性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任何一个与产品相关的画面都可以做为平面设计的创作源泉,引发设计灵感。在此角度而言,广告摄影以全新的图像交流方式,重新定义了地域文化的共同点,一方面传播了产品信息,另一方面传达了艺术手法和设计理念,推进平面设计向更完善、更新奇的方向迈进。

四、结语

广告摄影以其独特的影像魅力在平面设计中占有重要的比例。现代设计不仅需要外在的形式美,更需要内在情感的体现,精确的凭借形式来表达情感,平面构成形象丰富多彩,每个设计都能够展示出不同的风格。广告摄影在平面设计中要充分体现产品的真实性、艺术的审美性以及成功的广告摄影就必须要提高视觉美的创造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摄影视觉的创新性,将点、线、面、色、光、形予以完美的结合和设计,突出创意主题。在向人们展示富有美感的作品同时还要丰富人们的想象力,使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深刻地体会到有限广告作品中蕴含的无穷魅力。

篇2:审美要素及平面设计应用研究论文

1广告摄影的历史演变及内涵

广告摄影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存在,其利用与众不同的摄影语言对产品予以刻画,以独特的方式将产品信息进行有效传递。广告摄影服务于广告活动,从这方面来看,其成功之处在于能否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而其与单纯的艺术摄影有着天壤之别。顾名思义,广告摄影并非是一个单纯词,它由“广告”和“摄影”两部分构成。其中广告代表着展示及表现,而摄影代表了艺术及审美。广告摄影虽然隶属实用艺术领域,但是却具有十分紧密的规定性,而且深受发布媒体环境的约束,同时不同的商业环境对广告摄影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广告摄影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商业社会之中。

2广告摄影的基本特征

现代广告摄影在摄影科技成果的基础之上,以影像文化为背景,利用视觉的呈现,探索深刻的艺术刺激。究其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传达信息的真实性,广告摄影的投资主体大多是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其根本目的在于宣传产品信息,并形成社会效果作用在产品销售之上,这种强烈的目的性决定了传达信息真实性的特征;其二,是摄影作品的展示性,广告摄影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实物产品,针对的是消费者,物品的优势与特征应在简单的画面中重点突出;其三,是创作设计的艺术性,广告摄影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相统一,情感设计与技巧不容忽视,艺术性的核心在于给观赏者美的视觉刺激,形成愉悦的心情并对产品引发兴趣,借助精巧的光线完美呈现物体颜色,对拍摄对象的合理解构是摄影的前提,决定广告的图形基调,色彩是人体视觉刺激的最重要途径,光影本身也需要色彩的辅助表达,不同的色彩将深刻影响观赏者的审美感受;其四,是创作理念的创新性,创意是广告摄影的灵魂所在,摄影技巧可以在经验和学习中逐步精炼。摄影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素养,需要不断探索,打破传统的束缚,塑造鲜明的广告艺术形象。

二、广告摄影在设计学中的审美要素

广告摄影的设计学范畴广泛,一方面体现了设计学的思维和智慧,另一方面也强有力地彰显了艺术美学与审美学的完美结合。“美”是广告摄影在设计中矢志不渝的追求,更是获取观者视觉的最大吸引力。剖析广告摄影在设计学中的审美要素,是将其基本特征、技术手法融入平面设计领域的关键所在。

1光影要素

对胶片精确把握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创作成功与否,光圈设置、逆光效果、曝光程度等,如果这些操作不当,会对整个画面造成致命影响。因此,光线是摄影创作必不可少的先决因素。在充分掌握布光基础后,需要精准呈现出质感的光源和光性,使其能够均匀辐射在光源面,准确掌握发光面积和灯距,以便能够快速达到控光、光轴和照射角的最佳状态,在最小化的光源基础上实现与背景光的融合,突显创作内涵与产品特征。广告摄影中的光线已经不是传统生活意义上的视觉介质,需要摄影师调动不同灯具的功能和效果,通过驾驭光线营造出一个美学故事。这种驾驭是建立在对灯具器材和光源原理的精通之上的,呈现出可操作性的认知和理解,具体解构出以下层面:首先,整体画面的审美效果。广告摄影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整体的二维或三维画面,第一印象至关重要。不同的光线区别和阴影面积最直观的反映在画面中,突出产品形象。其次,光的阴暗影调把握。观赏者看到整体画面后,随后关注的即是光的阴暗影调,它能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是欢快还是悲伤,是速度还是沉静,是静是动,是明是暗。阴暗影调的变换作用于欣赏对象的情感体验,以实现最终的商业目的。最后,点、线、面的造型。明暗变化之后欣赏者将注目于光线的视觉造型,即点、线、面的结合与交叉。整个设计构图中,点、线、面的关系与节奏相辅相成,彼此呼应。此外,构图中形象的大小、位置的安排、色彩的对比都是十分重要的造型因素,在视觉表现审美中必不可少。广告摄影作品中的各个视觉对象都是彼此联系、不容忽视的,即便是空白的部分也是视觉传达的重要媒介。光影要素运用的核心理念是“简而不空、繁而不乱、简繁相融”。简中蕴含精彩,繁中彰显精练,单纯中有变化。

2色彩要素

广告摄影中的色彩要素是一种形象语言。在任何一个设计中,色彩都不存在相沿成习的美与丑,如果摄影师能够以精准的控制、深入的理解和正确的运用,就能得到出乎意料的色彩画面效果。色彩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表现服务,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作品中摆上能表达感受的颜色,这正是广告摄影中色彩要素的运用真谛。设计学角度的色彩运用无章可循,不完全依托于任何一种科学理论,而是摄影师观察、体验和亲身经验的总结,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意念的再现。不同的色彩在特定的环境下将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代表着不同的心理特征。有的时候,色彩可以演化成产品的一种符号,色彩与广告画面融为一体,成为一种代表深入人心。除了特定环境的把握,不同的商品色彩处理也要加以区分、区别对待。色彩的形式要素与色彩感受是构成产品色彩的两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突出表现为色调。主导色调与流行趋势并非一成不变,在捕捉时不可僵硬,要灵活变化。

3戏剧要素

戏剧性效果是表现冲突矛盾的外化形式,更多的常见于舞台艺术和影视作品中,近年来与平面设计学原理相结合,为广告摄影注入了新鲜血液。广告摄影中制造矛盾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个画面都可以借助形体、文字、光影的变化加以把握,甚至在三维立体画面中还可以运用“蒙太奇”镜头技术来烘托主题,在有限的、静态的平面空间做到上述变化实属不易,但往往事半功倍。在无声的空间诉说有声的语言是平面设计中广告摄影的最高戏剧特色体现。这种戏剧要素可以是矛盾的,也可以是充满和谐的,总体来说,对抗的成分越大、画面承载的矛盾越多,艺术的绝对值就越大,内涵表现也更加丰富。总而言之,设计的戏剧要素就是将这些变幻莫测的矛盾合理、有序地安排于一个画面之中,引导观赏者不知不觉地走入艺术故事的“陷阱”与“仙境”。

三、广告摄影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平面设计是将图形、文字、图像按照一定的比例和规则加以组合,在二维平面上形成图案,营造视觉效果,表达不同情感、思想的印刷品或宣传品。一幅卓越的设计作品首先要具备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吸引力。广告摄影要想在平面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影响其他艺术创作,需要从真实、审美及便捷三个优势方面加以打磨。

1广告摄影在平面设计中应保持真实性

广告摄影的真实性在平面设计中可谓首屈一指,其他艺术手段难以达到。与其他形式相比,广告摄影图片能够将产品信息直接、形象地展示出来,广告摄影的关键在于能够留住观者的眼球,使人在瞬间留下深刻的印象。艺术对许多人来说往往是抽象、遥远的,但广告摄影艺术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通过直观表现的优势吸引人们来了解产品并且信任产品,产生“一鸣惊人”的强烈画面感和功能形式。广告摄影的真实性并不能与历史记录那样程度等同,即使是最基本的产品图片展示也是需要艺术设计加工的,其是以最简便、直接的图片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美化。首先,平面设计中的广告摄影运用不可随意拍摄,要以精确的测光、曝光完美地还原真实物体色彩;其次,以摄影图片传递信息较其他方式要形象、生动,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聚焦观众的视线;最后,优秀的摄影图像不存在地域限制,能够在平面设计中表现出全人类共同的情感思想。

2广告摄影在平面设计中应融入审美性

广告摄影以产品为主要拍摄对象,通过反映产品的形状、颜色、功能、用途等独有的特征来提高吸引力,将这种出身“商业化”的技术应用于平面设计中,极大地扩大了摄影的应用范畴,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觉审美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广告摄影已经成为平面设计不可或缺的分支,并且成为平面设计的重要因素。图像、色彩是组成平面设计的基本元素,摄影师手中的本体语言结构赋予平面设计内在的灵魂,广告摄影所具备的商业潜力和受众范围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便利的传播渠道。可以说广告摄影已经进入现代平面艺术设计领域,以其真实的形象、巧妙的构思、诱人的情景,最直接、最有效的为平面设计提供新的表现手法。

3广告摄影在平面设计中应体现便捷性

数字技术时代,广告摄影图片浩如烟海、包罗万象,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全新的视觉传媒体系。广告摄影以其良好的交互性、传播性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任何一个与产品相关的画面都可以做为平面设计的创作源泉,引发设计灵感。在此角度而言,广告摄影以全新的图像交流方式,重新定义了地域文化的共同点,一方面传播了产品信息,另一方面传达了艺术手法和设计理念,推进平面设计向更完善、更新奇的方向迈进。

四、结语

篇3:运动鞋设计的审美要素及物理性能

一、运动鞋设计要考虑目标对象的审美需求

运动鞋的外观设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线条拼凑, 现在需要在设计中赋予运动鞋一定的含义并且做出相应的概念设计。现在运动鞋也是时尚的重要组成部分, 跑步、跳街舞、瑜伽还有滑板……练瑜伽的时候穿着弹力紧身衣, 跳街舞的时候则要穿着Hip-hop风格的衣服, 这都要有相应的鞋子来搭配。因而设计师首先要了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针对穿着对象的年龄、身份、爱好、穿用场合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才能设计出符合消费者审美的产品。

二、运动鞋设计要考虑运动鞋的功能性

运动鞋是为运动而出现的产物, 功能性才是运动鞋最主要的属性, 设计的时候在功能性上考虑到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耐曲挠性

运动鞋的耐折性是消费者优先考虑的要素, 也是国内质量监督部门十分注重的一个物性指标, 鞋底设计生产时, 应考虑鞋底弯折沟的厚度和底材的韧性。一般弯折沟的设计均以圆弧形为主, 可避免应力集中, 起分散弯折力和延伸力的作用。

2、耐磨性

在国内还处于较低消费水平的现阶段, 运动鞋的耐穿性无疑是消费者最关心的, 其中除鞋底的耐折性外, 能否耐磨也是耐穿性的决定因素之一。一些受磨功能要求高的运动鞋 (如篮球鞋) , 就须选用耐磨性能好的橡胶做大底 (如采用意大利超强耐磨的vibra橡胶底) , 或者在鞋头内侧和后跟外侧, 特意设计耐磨的橡胶贴片。

3、止滑性

在进行篮球运动时常常有急停、急转动作, 此时要求运动鞋 (如蓝球鞋) 具有较高止滑性, 否则, 不仅会引起一场精采赛事的失利, 还可能会造成运动员受伤。然而, 在鞋底其他方面条件不变的条件下, 耐磨耗性和止滑性却是成反比的, 耐磨耗性越好, 就意味着止滑性下降;止滑愈佳, 则其耐磨性就差。所以应通过大量的测试对比, 找到耐磨耗性和止滑性最佳的结合点, 来进行设计生产。当然, 还要从运动鞋的功能上去考虑鞋底纹路的设计, 从而确定耐磨耗性和止滑性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4、透气性

透气性不仅只限于鞋面, 鞋底同样也要求有透气性。因为在正常穿用运动鞋时, 人足部皮肤的温度可达到34~35℃;而在激烈运动时, 其温度将达到43~49℃;此外, 大底纹路设计越粗糙、愈复杂, 与地面摩擦力就愈大, 热度也愈高。因此, 鞋底透气性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但同时要考虑其防水性。

5、支撑力

支撑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具体说就是通过运动鞋紧缩厚实的设计, 来保证脚对人体强有力的支撑。这种紧缩的设计, 可以克服脚向四周分散力量, 从而保证向上的支撑力。一般采用硬支撑片 (如TPU片) 从鞋腰延伸至后跟, 插人中底或在大底与中底之间, 对人脚起平稳支撑、固定的作用, 也可防止运动中的扭伤。

6、避震性

一个人在跑步时, 脚触地的瞬间, 受到地面的冲击力将达到人体重量的2~4倍。如果鞋没有良好的减震系统来缓解这种冲击, 一定会使双脚感到疲惫不堪, 还会对大脑造成冲击。一般情况下, 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中底 (如EVA、PU) 或在大底后跟嵌入具有弹性的垫片 (如EVA、PU) , 以减少冲击力。

7、抗扭伤性

人的行走过程是一个很复杂且科学的骨骼和肌肉协调运动的过程, 脚从触地到抬离地面, 受到一个向上的冲力和向前的摩擦力, 在脚触地的瞬间, 受到一个很大的冲力, 在抬离地面前, 需要对地面施加一定作用力以得到向前的摩擦力。由此鞋底一般设计成双密度的弹性体, 在鞋底后跟内侧位置, 设计一相对密度高的材料, 以抵抗人脚过度翻转而造成的扭伤。后跟避震好和符合脚型的鞋楦是其最佳的选择。当然, 也可从结合鞋垫的设计上, 来增强抗扭力和减轻疲劳感。

8、轻量化

轻量化是直接影响运动鞋舒适性的因素之一, 也是运动员能否最佳发挥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运动员在运动时体能消耗很大, 要求尽量减少体重外的负荷, 其中运动鞋是主要的考虑因素, 要在保证运动鞋功能的基础上, 尽量减轻鞋重量, 让运动员步履轻盈。设计时所考虑的轻量化为的就是使消费者觉得鞋就象长在脚上一样那么轻盈、舒适, 且兼具安全性和环保性。因此, 必须在开发设计前, 详尽地对鞋子进行受力分析, 并利用完善的检测系统进行评估验证。

三、运动鞋设计要考虑到的对比思维

1、个性与共性

运动鞋设计师要处理好审美心理的个性与共性, 在拥有一定共性的前提下, 努力创造个性, 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要求。比如服装设计师对个性与共性最敏感, 设计师总是千方百计地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服装款式, 而一些服装生产厂家总是模仿和抄袭最新的款式, 实际上, 一款服装并不适合所有人, 因穿着者的身材、气质、年龄、种族的不同, 每个人应穿出自己的个性。中国妇女穿着旗袍能充分展现东方女性秀丽、端庄的魅力, 西方的男子穿着西装能使他们显得英俊、潇洒。

2、继承与创新

有些名牌产品, 它们的外观带有品牌的突出特征。英国的劳斯莱斯, 作为一款顶级房车, 是上流社会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融入其中的技术含量随着时代、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完善, 但汽车的整体造型风格与设计理念却得到了倍加用心的保留, 汽车的前水箱冷却罩的方正、大气、冷峻、秩序感十足的造型及上方的小天使形象一直保留到今天, 形成的便是人们认同的劳斯莱斯的印象。保持原有造型风格, 商家通过其品牌效应, 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 深一层便是商家善于利用大众对于品牌形象的认知心理。运动品牌阿迪达斯的经典“三道线”也是很好的例子。当然只有继承没有创新是不行的, 人在潜意识里都有喜新厌旧的心理。即使一个产品的外观很好, 如果长时间的一成不变, 也会引起人们的审美疲劳。一般的审美心理过程都是由欣赏———平淡———厌倦。比如各个手机的生产厂家都不断推出新款的手机, 造型、色彩和材质都不断变化, 以满足消费者求新的要求。找寻新的造型, 充分利用材料和其转化的过程, 跟随人类行为的潮流引领设计师超越平常生活看得更远。

四、运动鞋设计要考虑到的几种设计方法

1、仿生设计法

设计师通过感受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的优美形态, 运用概括和典型化的手法, 对这些形态进行升华和艺术性加工, 结合鞋的结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出鞋款。

2、系列设计法

系列设计法是设计师对鞋类某种或某些设计要素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系列变形, 拓展设计要素的表现形式, 从而产生同一主题的多种款式的设计手法。

3、变更设计法

所谓的变更设计法是指变换现有形态中的一项或多项构成内容, 形成一种新的结果。通俗地讲, 变更法就是“偷梁换柱”的方法。由于采用的手段非常简便, 若处理得当, 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变更设计法在跑鞋设计中也包括材料、工艺、色彩等构成要素的变换。设计者设计水平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多种设计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组合上。

4、视觉设计法

在视觉设计中, 跑鞋最富知觉力的表现在冲击速度、攀登强力或轻快感等方面。其张力表现明快、活跃、细腻、深沉能予人于兴奋感。自然界重力的运动、扩张、收缩或生长力等活动, 创造出的自然物的形状。这些活跃在自然物体形状中的力和生长力不是人根据某些线索的推理得到的, 而是人的眼睛直接感知到的力。因为物理力运动能够给那些能够呈现出它们的力量和轨迹的形状以生命感。虽然创造这些式样的力与传递到眼睛里的信息没有直接关系, 但在这些式样中视觉依然能感知其展示出的强烈张力。借助自然界中某些气势磅礴的形式, 应用到运动鞋的设计, 能够让思路澎湃激昂, 赋予作品以非凡气度。物理力转化为视觉力是造型设计最富表现力的手法。

篇4:书刊折手设计要素解析及应用

折手设计的步骤

设计折手的过程是模拟印后折页的过程,所以折手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决定印后装订的过程能否高效、顺利完成。印后装订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折页,折页方式不同,意味着版面上页面分布不同,这需要拼版人员有一定的印刷和印后加工专业知识,如印刷纸张尺寸与定量、印刷机幅面和折页方式等,以此来进行折手设计。折手设计的步骤如下。

(1)确定生产参数

生产参数主要包括书刊的开本、版面数(页码数)、装订设备的加工尺寸、承印物性能、装订方式等。

(2)确定折手的个数

根据生产参数设计出一本书刊的折手数量。

(3)确定折手的排列顺序

根据装订方式确定各个折手的顺序。

(4)确定单个折手的页码(排版)

根据生产参数确定出每个折手的版面数及各个版面的排列分布。

影响折手设计的因素及应用范例

由折手设计不正确、不合理造成印品质量问题的现象很多。如折手折转方向与折页机或轮转机折页部分折转方向不一致,无法进行折页机机械折页,只好改为手工折页或重新拼版;全书分帖设计搭配不当,造成正文和彩色插页无法按设定顺序装订等,所以在设计折手之前要充分分析影响因素。

1.折手设计因素分析

(1)开本

书刊的开本即装订后的书刊幅面大小,开本会影响到一个折手设计的折数及一个折手设计成几页,从而影响到折手数量的设计。

开本设计通常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常规开本,幅面大小为2的n次方,如2开、4开、8开、16开、32开等,此处的n就是折页的折数,例如40个版面8开的书刊折手设计成5个2折8页的折手。

方案二:异型开本,幅面大小非2的n次方,如6开、10开、12开、18开、20开、22开、24开、28开、36开、40开等,此类开本的书刊折手设计比较灵活,要把版面拆分组合成多个常规开本设计折手,例如12个版面6开的书刊折手设计成“1折4页+2折8页”的2个折手。

(2)加工设备的作业幅面

与折手设计相关的加工设备主要有照排机、印刷机、折页机,印刷机作业幅面、书刊开本、版面数直接决定了折手设计中各个页码的摆放规则,书刊版面数还决定了印刷的整印张和非整印张数量。通常情况下各个加工设备的作业幅面要相互匹配。例如16开书刊应使用对开照排机出胶片,使用对开印刷机印刷,用对开折页机折页,各个设备的作业幅面应均为对开,折手设计成对开3折16页,生产效率较高。

各种设备作业幅面不匹配时,应灵活设计折手,既要满足印刷、装订等后工序对折手的设计要求,又要保证印前作业的顺利进行。例如同样16开书刊,用4开幅面的照排机出胶片,用对开印刷机印刷,按常规会将折手设计为2个4开2折8页相套合。和一个3折16页折手相比,这种折页设计会增加1倍的工作量,还需要单独增加套页加工,很不划算。应灵活改变折手设计方案,把1个对开折手从中间一分为二成2个4开幅面,出4开胶片,再将这2个4开胶片拼合为一个对开3折16页折手,晒对开版上机印刷、折页。

(3)折页机的折页要求

由于不同折页机的折页幅面、折次、折转方向、适用纸张厚度等各不相同,折页方式也有区别,有的折页机只有垂直交叉折(正折)一种方式,有的可以在某个折次翻身折(正反折),还有的可以完成风琴折、垂直交叉或平行混合折,所以设计折手之前要先了解折页机性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

(4)纸张厚度、质地等特性

一般来说,纸张越薄,每一折手的页数应当越多;反之,纸张越厚,每一折手的页数应当越少。实际生产中一般依据纸张的定量来确定。200g/m2的纸张,折手最多设计为2折8页;50~157g/m2的纸可以设计为3折16页;45~49g/m2的纸张可以设计为4折32页。

由于质地不同,相同定量不同种类的纸张厚度也有很大差别,在实践中还要同时结合考虑纸张质地等特性,对上述数据灵活应用。如55g/m2书写纸,一般可设计为一个4折32页折手,但55g/m2涂料纸,就只能设计为3折16页折手;157g/m2的有光铜版纸,可以折3折16页,但亚光铜版纸折3折16页时就会出八字褶,只能设计为2折8页。

(5)装订方式

不同的装订方式对折手有不同的要求,实践中有如下规律。

①骑马订应做成套帖折手。

②胶订书应做成配帖折手。

③锁线订的书刊,可根据纸张厚度分别安排为套帖、配帖或是套、配混合帖,但要求每帖书页页数或重量大致均衡。

2.折手设计应用范例

(1)单联折手

①任务描述。大16开(210mm×285mm)画册,内文28页,封面4页,骑马订装订,要求封面用157g/m2双面铜版纸印刷,内文用105g/m2双面铜版纸印刷,印量较大。

②折手设计方案。结合上述因素分析,生产本订单需要设计4套大对开印版,即4个折手,分别是正文需3个折手,第一个折手版面放置4页(见图1),第二个折手版面放置8页(见图2),第三个折手版面放置16页(见图3和图4),其中第一折手版面和第二折手版面用自翻版印刷,第三折手版面用正反版印刷。正文和封面均采用887mm×595mm大对开纸张上机印刷;封面设计为一个折手(见图5),采用自翻版印刷。

(2)双联折手

①任务描述。大32开(210mm×140mm,直式)杂志,内文32页,内文用80g/m2双胶纸,用轮转机印刷,骑马订装订,封面用157g/m2双面铜版纸印刷,印量较大。

②折手设计方案。根据印刷机的印刷幅面,纸张裁切长度为578mm,根据纸张厚度,可采用3折16页双联折手(如图6所示),一个裁切长度可以放两个折手,正反版印刷;封面用对开机印刷,开纸尺寸为595mm×885mm,一个折手可以放置4个双联本封面(如图7所示),自翻版印刷。

结论

根据上述对折手设计要素的影响分析,结合折手设计应用,总结出3种折手设计形式,大家可以根据印品需要自行选择,灵活应用。

(1)单联折手形式

单联折手中沿订口方向上下两个页码不同,如图8所示,常规开本的书刊折手大多数设计为单联折手。

(2)多联折手形式

小开本的书刊,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可以设计成多联折手。多联折手设计中,最常见的是双联折手,其折手设计与单联原理相同,双联是在同一帖上经印刷、折页、装订、裁切之后成两本相同的成品的方式,相当于1次操作产生2本书,如图9所示。

(3)联二折手形式

联二与双联是两个不同的工艺,联二是指在同一帖上印刷,裁切成相邻两帖,经配页装订裁切成成品的方式,如图10所示。

篇5:审美要素及平面设计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在动画中,平面构成要素被广泛应用在动画中人物的造型、场景空间设计、画面的构成,更大限度的表达创作者的设计意图和想象力。本文结合动画史上的丰碑巨作重点阐述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三大要素在动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使平面构成要素与动画有机结合,成为统一、和谐的整体,以丰富艺术形象,扩大艺术表现力,加强审美效果,提高视觉性与经济价值。

【关键词】传统动画,平面构成,装饰性,形式美

平面构成的要素包括概念要素点、线、面,是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在二维平面上进行的造成活动,并通过点、线、面、按一定的法则,用规则或不规则的方法造成新的美的形态,使人产生有规则的起伏,有节奏的韵律、有条理的动感和新奇、奇异的视觉感受。平面构成的目的在于创造美的形态,强化视觉效果以期达到画面的和谐统一给观众视觉享受。

动画作为影视艺术表现形式,构成美轮美奂的画面元素很多,包括镜头、光色、造型、场景等。而这些画面元素在设计审美上与平面构成三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就从平面的构成要素和动画画面元素方面分别进行阐释。

一、构成要素之一――点

从构成分析来看,“点”是一切形态的基础,是图形设计中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简洁的形态。“点”它具有求心性和醒目性,在视觉艺术信息的传达中总是先取得心理的表象,无论在什么位置,都会成为视觉中心,但单独的“点”虽然有视觉上的聚集,但多点则会有生动感,大小不同的排列就更具吸引力。如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一幅幽静的荷塘小景,随着镜头渐渐向画面推去,古琴和琵琶乐曲悠扬而起,把观众带进一个优美抒情的水墨画世界,池塘里的小蝌蚪慢慢蠕动起来,小蝌蚪水中游来游去形成的点会产生节奏和方向感,也就是平面构成要素的点且点动成线。也就是这样没有边缘线,意境优美,气韵生动小小点唱响了中国水墨动画,给我们带来了永久的骄傲。

《三个和尚》画面点的应用很普遍而且装饰美观,如影片开始的时候和尚一路走过时遇到的飞鸟以及可爱的小乌龟都是画面中点的形式,和尚上山的时候画面由面形成的山和庙、由线弯弯曲曲的将山体与庙巧妙的连接在一起、穿橙色僧袍的和尚就是绿色山体中的点,他急速走向庙宇。和尚在造型上圆圆的头部对于身体这个面而言它是个点,这个点在视觉上滑稽搞笑;两个和尚在敲木鱼的时候,大和尚旁边的鞋子因为有只老鼠而向左移动,随之鞋子由左入画,画面中这只独立的鞋子就像一个点置在其中,观影者没有觉得空洞单调,却充满了魔幻与神奇,全景两个和尚在庙宇里敲打木鱼左右相对放在画中,俨然相对的点而后镜头特写两个敲打的木鱼正是强化点的平行与对立、灵活性较强。

二、构成要素之二――线

线作为造型艺术的基本手段和构成视觉艺术的基本符号,在中国的艺术历史上发挥着它不可缺少与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动画的造型上讲,线是最简洁最有效的造型手段之一,是有位置、长度,还有一定宽度和厚度的.视觉元素。我们见到最多的形式就是圆润精致的边缘线,在传统动画中可爱的《猫和老鼠》、具有民族特色的《大闹天宫》、唯美精致的《龙猫》等,我们见证的是手绘线条创造的视觉盛宴。拿《大闹天宫》来说,人物造型丰富的线条使用,是构成这部经典动画的成功因素之一。动画中的造型线条看似简练、随意,但借鉴了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色彩、图案组合,并赋予其一种神秘的隐喻色彩,成功运用了平面色彩,带有强烈的装饰性意味,把浓厚的中国特色的京剧意味融入到其中。

动画中的“线”与平面构成中线的基本含义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动画中的“线”是在运动的过程中给人们视觉造成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观众的心理,产生不同审美需求。平面构成中的线的性质、作用在动画中同样适用。俄罗斯动画艺术家巴拉丁在实验短片《钢丝圈的恶作剧》用钢丝作为材料,经过他的上帝之手捏出的亚当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家园和房屋,然后拥有羞怯的钢丝夏娃,幸福美满而又波折的生活从此开始。艺术家巴拉丁极其自信的为我们展示一卷了无生气的钢丝经过加工获得丰富的生命力过程,我们不得不感叹创作者将钢丝载体的流畅性,可塑性,以构成平面的通透感,运用的如此得心应手,以至创作形象如此生动,一卷钢丝生成与变型的魅力让画面变得丰富而又多彩。

《幻想曲2000》“蓝色狂想曲”有点爵士味道的近代乐风,背景则是在30年代的纽约大都会,本段落大胆的用色及线条呈现出大都市生活的光怪陆离,尤其那位曼哈顿乐师穿着冰刀的狂舞,构思独特线条洒脱。在《幻想曲2000》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第一章中开场,纯粹用一些几何图形的声影变化,画面十分超现实,蝴蝶以简单的三角型组合而成,随着音乐的变奏展现蝴蝶的诞生,通过圆号第一主题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时,蝴蝶在水面翩翩起舞,水波纹使用的是圆滑流动的线,此时几何形体的蝴蝶与灵动的线交相呼应演绎完美视听。 三、构成要素之三――面

“面”是最富有表现力的,同时“面”是“点”和“线”的扩大。在平面或空间中,面只有长度、宽度两种元素,而没有厚度的元素,平面构成中的面也分为很多种,各自所表达的感情也是不同的。在动画中“面”是运动状态下的动态画面,加入了时间的推移,在视觉中面的形态有流动感,在人们心理上所造成的感受能积极的调动观众的情绪,达到一种互动的效果。如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中猪八戒踩到西瓜皮摔到后不敢被孙悟空看到的滑稽情景,我们不禁捧腹大笑,简单的剪纸造型是由多个简单的面构成,赋予了生动的人物动作,这种面于面形态的不断变化,加上猪八戒在镜头中所占面积比例较大,起到一种主导作用,积极的调到了观众的情绪,更加赋予了动画的魅力。

中国传统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开创了中国“民族风格”动画片的先河,在中国动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下转第102页)(上接第101页)位。该片在创作上借鉴了中国的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的许多因素。如:造型、场景,从造型上讲,主要人物造型采用了京剧脸谱,形象化、符号化的脸谱采用了平面构成中的曲线构成。平面化形象的塑造,用生动的线条对形象进行极度的简练概括,简单的色彩平涂、拼贴组合,采用民间色彩体系的颜色,原始朴实带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同时,脸谱的浓重、鲜明的油彩和多样的图案,再配上将军的粗犷声腔,形成强烈艺术刺激,赢得影片的声誉。《骄傲的将军》在场景安排上强调舞台感和空间感,颇有特色。将军府的亭台楼榭,百官祝寿、美女献舞的厅堂富丽堂皇、色彩浓重,宛然戏剧大幕乍启,带有浓重、壮观、华丽的格调。场景多以包含平面构成的中国传统建筑为主,风格独特、艺术精湛,建筑上的装饰凸显出平面构成中的骨骼重复进行排列得到一幅有秩序的画面,更有其无与伦比的一面。

在刚才研究线时了解到《狂想曲2000》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第一章中开场,纯粹用一些几何图形演绎的故事,几何形抽象的蝴蝶与几何形抽象的蝙蝠演绎正义与邪恶之争,简单的几何形在动画艺术家构思中缔造了一个超现实画面。而法国剪影动画《王子与公主》更让人无法不佩服艺术家对艺术追求的机智与敏锐,简单的黑白剪影却将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富有层次、别致优美、充满生趣,使人耳目一新。影片背景是单一明亮的,人物造型和部分场景设计都是统一的黑色平面,但整个画面不失层次感和质感,独特的电影手法,给我们创造出一部变幻神奇的神话意境,从而增添了影片的艺术魅力。

结论

中国悠久文明史形成的丰厚文化底蕴,成就了美术艺术形式的多样发展。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平面构成的元素在很大程度上变得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宽泛、越来越兼容,动画作为综合艺术载体需要求创作者更好的掌握平面构成的原则和规律来表达自己设计意图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营造更广泛、更深刻的审美境界,以唤起观者强烈的视觉与心理感受,给观众造成一种震撼的、美的享受。平面构成与动画的结合应用较为广泛,创意独特、风格鲜明、造型别致,又益于动画艺术表现的文化资源,希望中国动画在创作迷茫之期应深掘民族丰富文化资源,以传统为契机创造品牌,让观众看到更多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曹晖.《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2]对色彩功能的了解日益加深,使闫伟梅爱冰李淑琴.《平面构成》[M].科学出版社.2008年2月.

[3]陈伟.《动漫平面构成》[M].出版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4]李中扬:《平面构成原理与设计应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 浅议平面构成与图案

★ 对班主任工作的思考教学论文

★ 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教学论文

★ 谈谈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 对西方音乐史学习的思考论文

★ 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教育论文

★ 设计管理教学思考论文

★ 生物心理教学思考论文

★ 小学体育教学思考论文

篇6:审美要素及平面设计应用研究论文

目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更加便捷。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不仅综合了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载体,同时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丰富多样,由此,网页设计的视觉元素就成为网络信息传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页设计中的视觉元素除了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外,还因其强烈的视觉表现力而具有影响受众审美情感的作用。

我国的网页设计在顺应国际化的同时必须不断探索具有中国地域特征和企业特征的网页设计视觉语言。这方面的研究必将对网页设计朝着个性化和特征化方向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结合我在831 台期间在网页设计中对视觉元素的应用,通过视觉元素树立电台文化意识。进而探讨和研究视觉元素在网页中的功能。

1.1 网页设计的概念。

网页设计是伴随计算机互联网产生的视听设计,结合文字、色彩、图形图像、版式等对于网页版面的编排。网络设计者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对网页的结构进行艺术上的规划与设计,使网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过目不忘。

1.2 网页设计的视觉特点。

传统纸媒对现在的网页设计有一定的影响,版式设计上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读者往往习惯上下滚动页面进行阅读,所以排字以横向排列为主,方便读者阅读,而且对于关键词汇可以用其他色彩进行突出设计,使人们在阅读的时候对文章重点内容有所把握。对于网页设计一般采用网络样式,也可以进行自由样式的设计,给人们新鲜感,不会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但多样性的同时,要注意不能违背整体的设计风格,需要符合网页设计中视觉效果的特点。

1.3 网页版式设计的视觉要素。

网页设计是在一个空间有限的页面内,将文字、图形、图案、链接等元素进行规划和排版,将这些视觉元素合理的安排,使它们可以相互协调,并且表达出指定的信息。网页设计者可以通过不同的设计,突出不一样的重点,根据不同的用意,使用不同的视觉元素,这些元素就形成了人们可见的视觉区域。视觉元素的呈现深受网页布局的影响。

2.1 常见的网页布局。

现在的网页布局虽然没有明确的分类,但是网页风格类型却是多种多样的。

(1)大多数的网站选用国字型布局,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布局,明确的主次关系(。2)拐角型布局,这种布局是将一些相关信息的链接或者文字信息,放在网页的左边或者右边,意思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可以使读者一目了然(。3)上下框架型布局,这种布局的特点是将网页设计的内容和中心标题区分。(4)封面型布局,这种布局的特点是在网站显着的位置,设计引人注意的图案或者是动画特效,点击链接可以简单进入相应的界面。

2.2 网页布局的方法。

网页在设计之前是空白的,像是一张白纸,需要网页设计者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将一切元素组合到一起,然后具有自己的风格。首先,网页设计者要有独特的构思,要有一定的创意,创意的好坏直接影响设计的质量,优秀的创意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胜出,可以给浏览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与其他网站区别开。然后要将网页的整体框架勾画出来,把标题和主要内容先设计到网页中,使大概的轮廓呈现出来。最后进行细化,把具体内容和图形、动画等元素进行规划和设计,布局规划要符合人们的浏览习惯。网页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功能与审美性。

3.1 视觉元素的功能和审美性网页设计是指利用互联网,可以将信息快速、准确、简洁地传达给用户。审美是指通过视觉,欣赏、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随着网络的普及,对网页的要求越来越高,网页设计的审美性也随之产生。对于网页的审美是指用户对网页设计中的各个视觉元素的感受。网页设计的文字、色彩和图案等元素都应遵照视觉美的规律,各元素之间要相互协调,突出内容的主题,对于网页设计中的视觉元素要有统一的风格,并满足人们的审美。

3.2 网页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功能和审美性的具体表现。

人们对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频繁,网络已经融入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离不开网络。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检索、网络购物,下载自己所需的资料等很多功能。在网页设计上需要重点突出视觉性,方便用户浏览到需要的内容。而且,在网页浏览内容过程中,用户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和观点,对信息进行反馈,使信息传播变成双向性。

3.3 视觉元素在不同网站上的功能和审美性存在的差异。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在网络上购物已经变成十分普遍,各种各样的购物网站相继出现,但是大部分网页结构过于单调,颜色单一,对于重点并不突出。公共服务网站,存在较多的信息,统一的风格,清晰的结构,没有过多的修饰,比较正式可信。个人网站颜色明亮,个性特点鲜明,富有活力。视觉元素应用在不同类型的网站,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体验是完全不相同的。结语。

随着电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网页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功能有所要求,对于美感的追求不断加深,也提高了对于审美的标准。只有将各个视觉元素,通过创意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规划,添加鲜明的色彩,给人们带来视觉冲击力,使人记忆犹新,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 吴希.试分析网页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审美性和功能 [J].商.2014

[2] 张庆青.论视觉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 [J].中国电子商务.2011

[3] 张思望.网页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功能与审美性研究 [D].西北大学.2006

篇7:视觉审美平面设计论文

1平面设计中的基本构成元素

色彩效果是平面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色彩的合理把握可以营造鲜明的视觉效果,刺激大众的视觉神经,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在平面设计中,可以通过对色彩的色相、饱和度、明暗度的控制,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从而传达给受众。

篇8:期刊审美要素构成及运用

一、期刊形象的审美要素

期刊品牌形象是由期刊的经营者塑造的, 以文字内容和装帧设计所传播的期刊理念和视觉感知, 在读者心理上形成的一个集合体。期刊应具有赏心悦目、沁人心脾的美感。其美感视野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期刊的装帧设计美, 它主要取决于期刊编辑对每一部作品具体美的感怀, 以及由此而迸发出来的美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力。

(一) 期刊的内容美

期刊的内容美是决定期刊品位高低的重要因素。期刊不仅有传播学术、研究信息之目的, 而且也有储存信息、保留时代文化硕果之功能。

1.真实性

期刊的内容美也称科学美, 内容美是建立在求真的基础之上的、显现在感性形式中的人的本质力量, 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因此, 科学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 没有科学知识的人是很难感受到的。“科学理论的美虽然在于它形态的简洁、对称、和谐之类, 根本在于它的真。”因此, 唯有真理才是美的。科学的美在于真, 科学求真, 这是人的最高审美追求, 也是精品期刊的最高审美追求。

2.创新性

期刊必须以创新为前提, 以创新为自己的存在价值。也只有创新, 才能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使读者轻松愉快地接受其散发出来的美的信息, 引导读者步入信息的世界, 使读者在欣赏这些文化成果时, 能够得到一种审美满足和审美快感, 感受到希望、理想和秩序。

(二) 期刊形式美的构成

虽然说期刊的形式美在审美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但它不仅能影响期刊本身的美, 而且还能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审美兴趣。

1. 封面——期刊审美的标志

封面是期刊的面孔, 审美板块的各种安排既要符合学科或专业信息特征, 又要有高超的艺术组合与排列, 达到既持久耐看, 又有拨动力, 拨动读者的心弦, 激起读者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欲望, 使读者陶醉于或愉悦或沉思的理性思考与情感享受之中。

2. 目次页——期刊审美的导向

成功的目次页设计, 能将看似简单实则信息丰富的文题, 经过字体、空白等审美板块的精心有序的排列组合, 形成和谐的空间审美体系。

3. 版面设计——期刊审美的体现

版面设计是对稿件各组成审美构件进行的整体构思和细节描绘及织线成锦的艺术处理。它也是编辑根据编辑美学原理及科学美的整体特征对特定的信息、知识进行的整体编排, 其主旨是确保科学美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扩散。精心运用版面的基本要素, 在满足读者阅读方便的前提下, 通过版面的变化可对读者产生一种心理诱发力、张力和暗示力, 激起读者的审美情绪和审美快感, 使期刊内容潜在的审美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4.色彩——期刊审美的传达

色彩作为期刊审美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世界性语言。运用差异等方法体现色彩的价值, 形成色彩差异与情境、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人们加深对期刊品牌个性与内容的认识, 对增强期刊品牌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期刊审美要素的运用

处理好期刊审美元素之间浓淡、轻重、繁简、大小、疏密、曲直等关系, 在有限与无限、有序与无序、整齐与错落、和谐与宁静之间营造出不同期刊设计的“气韵之美”, 才能形成期刊品牌从形象到意象的完成。

(一) 运用字体、色彩使封面塑造期刊形象

封面设计是形象设计, 它既要体现精品期刊的学术功能和审美功能, 又要体现精品期刊的标志性, 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准确而明晰地传递出期刊的性质、宗旨、特色及内容。

1.字体

期刊封面的字体由刊名、刊期、要目等内容组成。在期刊封面上, 每一个字实际上就是一个单元的设计, 整个期刊版面上的文字就是一个整体的美术设计。上与下、虚与实之间彼此依存, 在黑与白的分布中, 在有与无的转换中, 使读者感受到文字竟是如此密切相连。电脑美术设计, 可制作特殊的构成式样, 使文字的本体根据需要实现相似形的位移和大、小字的配置, 达到期刊封面构成的韵律美, 产生绵延起伏的运动美感和浓浓的感情节奏。刊名是期刊的标志, 字体的设计要体现出独特风格的艺术魅力, 可以请名家书写, 也可以用电脑设计, 在运用中一定要字大悦目, 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2.色彩

期刊色彩的运用和搭配, 必须与期刊的品牌思想和内容高度一致。应根据每一期的内容, 选择不同的色彩变换, 恰当的色彩运用, 能充分表达内涵, 较好地传递出期刊自身的个性。运用色彩可以营造强烈的视觉风暴, 在封面设计中大胆地使用多种色彩, 在每一期上交换更替, 封面的主色调从红、黄、蓝一直变化到紫红、橙绿等设计中不常采用的色彩。使每期以一种色彩为主, 配以其他色彩的, 形成一种连贯的色彩表达。由此营造一个用色彩编织的美丽梦境, 从而使读者对该期刊形成一种连续阅读期望。

3.构图

期刊封面设计构图要努力体现装帧艺术的美学原理, 传达刊物内在意蕴。如果说立意是封面设计的灵魂, 那么构图就是封面设计的骨肉。为此在封面艺术构图方面, 要借助封面的艺术符号来体现期刊文本立意, 即用形象的置阵布势来构建一个协调完整并符合装帧艺术美学原理的画面形象。以版面视觉因素作为设计元素, 诸如文字、图形、符号、数字、空白等, 从版面设计的美学原理出发予以科学选取与合理布局, 引发阅读对象获得最佳审美效果, 达到瞬间沟通、丰富意蕴之目的。封面构图设计应力求体现出简练、明晰、美观、和谐的特点, 遵循平面构图的基本规律, 体现基本的形式美法则, 引发读者视觉美观, 满足审美需求。

(二) 运用版面语言使内容传情达意

版面的合理经营, 不但能使版面丰满完善、有层次感, 而且还能使文章产生力度感、节奏感和韵律感, 大大增强期刊的社会功能。

1.文章标题的设计

文章标题是版面语言中最活跃的一个元素, 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导读性, 可运用美学规律,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大胆创新, 制作出庄重、大方、活泼、有动感、有反差、题文并茂、赏心悦目的标题。

2.图片的运用

图片是版式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最直接的视觉语言, 对图片的大小、位置妥当安排会收到引人注目的效果。读图时代图片对文字的诠释作用可以使抽象文章具象化, 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使读者阅读时可以图文参照, 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图片必须形象直观, 运用时要掌握点、线、面的感情成分;图片形态结构应尽量符合黄金分割率或三三分割率, 使期刊达到最高审美境界。

3.个性化的表现

以吸引读者关注为最终目的。版式要有自己的个性, 在大的地方简洁大方, 一目了然, 具有冲击力;小的地方精细到位, 细微之处见精华, 使版式设计的个性化成为出版物内在个性的外在表现。

摘要:期刊是由内在要素文字内容和外在要素装帧设计两部分组成的特殊商品, 期刊的内容美体现在内容的真实性、创新性, 以及由封面设计、版式设计所构成的形式美上。在期刊装帧设计中运用字体、色彩塑造期刊形象, 运用版面语言使内容传情达意, 才能使读者不但从阅读期刊中获得大量的学科和科技知识, 而且还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美的愉悦。

关键词:期刊,审美要素,运用

参考文献

[1]杨玉东.精品期刊价值构成要素的审美分析[J].编辑之友, 2005 (5) .

[2]陈放.品牌学[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2.

[3]刘梅康, 等.期刊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篇9:审美要素及平面设计应用研究论文

十年前,罗小平教授率先展开的“老年精神音乐学”{1}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严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该成果使音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精神养老”“文化养老”工作,提供了帮助。本文的研究选题就是在该理论成果的指引下进行的拓展研究。

音乐文化作为老年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其重要性和普遍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就目前来看,在我国,除了少量用于老年音乐教育的老年钢琴教程、老年合唱教程外,在老年人养生保健、音乐治疗、娱乐活动、音乐传媒等方面,都缺乏针对性的服务内容。无论是操作方式,还是音乐内容,都缺乏针对老年人专门设计、创作、编写的材料。本文的研究,就是为老年音乐的设计、创作、编写工作提供具体、客观的参考数据而进行的。海弗那(Hevner)、哈恩( Hahn,M.E)等二十多位外国学者各自通过研究,对音乐偏好的影响因素问题做了深入探索。他们认为:影响音乐偏好的原因大致归为三个方面:即音乐自身特点、欣赏主体特征、环境因素。{2}另外,艾丽丝(Hall, Alice.)、乔迪(Jodi L.Pearson )等近二十人{3},还有郭娜{4}、江俊{5}、叶丹{6}等人就音乐偏好与人格特征关系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以上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但以上研究和本文的研究对象不同,其研究被试基本都是在校中学生或大学生,而本文研究被试都是老年人。研究角度和本文不同。以上研究是对影响音乐偏好因素的研究及音乐偏好和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所涉及音乐偏好内容,主要是侧重于整体音乐风格。一些关于其他年龄段音乐偏好的研究,也是从整体音乐风格的角度考察的。本文则是对老年人听觉审美偏好本身的研究,侧重音乐基本要素偏好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问题限定

老年人对音乐基本要素的审美偏好,是指听觉基本正常、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对音乐基本要素的整体感知偏好。所选音乐基本要素有音高、节奏、节拍、音程协和性、旋律音程进行、旋律类型、终止式。研究角度只选择老年群体听觉整体偏好的测量统计分析。不做群体差异性、个体差异性研究,不做成因、审美心理机制分析。

所选被试均为广州市区的老年干部活动中心及社区服务中心的老年人,共计125人,有效答卷有117份。年龄段在55—83岁,平均年龄为64岁。117个有效被试,整体学历结构偏高、身心状况偏好、幸福指数偏高。

本文内容均采用听觉测试的方法。采用自制的音频测量工具和答题卷,进行集体现场测量作答。当被试听完几个不同的音频后,根据喜好程度进行排序并赋值,将数值写在每个选项后面的空白括号内。赋值越小,代表喜好程度越高。

(二)研究内容与论证

1.音高审美偏好。共分两组,每组三题,每题由高、中、低音区各出一个音频选项。每个选项是由某个音区的一个大三和弦及其分解和弦先后连续发响的音频。每个音区连续分成三个大三和弦,三个和弦在三道题中分别呈现。第一组是采用物理鸣响的纯音做成的测试音频,采用与第二组钢琴琴键相同的音高频率;第二组是采用钢琴演奏的现场录音做成的测试音频。“音高之所以是音乐最重要的表现要素之一,不仅是因为不同音高与音长的组合构成了在音乐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旋律,还因为音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表现力,低音深厚、沉重,中音宽广、温和,高音明亮、轻快……”{7}。因此,本测试项是以单纯的音高形式并分成高、中、低三个区域的思路进行设计。

2.节奏审美偏好。共有一题,包括五种节奏选项。分别是:八分节奏、切分节奏、附点八分节奏、前十六后八分节奏、三连音节奏。一个选项包括四个小节,五个选项的开头和结尾的一个小节完全相同,但中间两个小结是五种节奏型中一种节奏型的重复。不同的音符数量和组合方式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节奏类型。但“有些节奏从理性设计的角度来看可能是高度有序的,但从听觉的感性体验来说却是零散、混乱的。”{8}因此,对节奏审美的测试设计上,主要是选择在听觉效果区别明显的节奏型。所选几种节奏型的区别主要在于结构分配均衡性和前后对比。

3.节拍审美偏好。共有一题,包括五种节拍选项。节拍的基本类型包括单拍子和复拍子,而复拍子是由单拍子组成。所以本测试项主要选用了四一拍、四二拍、四三拍三种单拍子,还有最常用的四四拍和八三拍。采用电声模拟节拍器的录音。每个选项是一种节拍的循环重复。

4.音程协和性审美偏好。共有五题,每题包括四个不同的和声音程。采用电子钢琴的演奏录音。每题四个和声音程,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组合。测试设计思路是,将不同协和性的音程各选出一个,放在同一组中进行偏好比较;将同一种协和性的不同音程分别放入不同组中,进行重复测试;将同一种协和性的不同音程放入同一组中,进行偏好比较。

5.旋律音程进行审美偏好。共有一题,包括五种不同旋律音程进行的选项。包括一度反复、二度级进、三度小跳、五度大跳、八度大跳。一个选项包括四个小节,每个选项的开头和结尾的一个小节不同,但五个选项开头和结尾一小节都用同样的内容,每个选项中间的两个小节是五种旋律音程进行方式中的一种的重复。

6.旋律类型审美偏好。共有一题,包括三种不同的旋律类型。分别是多声部主调音乐、多声部卡农音乐、多声部复调音乐。三种旋律类型,都使用相同调式、调性和旋律。都选用电子钢琴录音。这里所采用的旋律类型,不是学术意义上的严格分类。只是从欣赏角度,将最常见的、比较典型的几种旋律呈现形态,放在一起来考察被试的主观审美倾向性。主调和复调是最基本的、最具对比性的两种旋律形态,而用卡农手法进行的旋律,其形态和听觉效果,正好是处于主调和复调之间的一种状态。所以选用了以上三种旋律形态作为测试音频。

7.终止式审美偏好。共有一题,包括三种不同的终止式类型。分别是完满终止、半终止、阻碍终止。旋律是音乐形态的主体部分,是研究音乐审美偏好的重要角度。终止式作为段落或全曲的终结方式,和其他方面一起构成识别旋律的重要依据。所采用的测试音频虽然不是多声部的和声终止式,但旋律音程行进的不同落脚点,从听觉上完全可以体现出不同的终止效果。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9}

音高审美偏好 以高、 中、低3种音区为自变量,以喜好值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对3种音区的喜好程度有显著差异,第一组,F(2,232)=

65.044,P﹤0.05。第二组,F(2,232)=121.425,P﹤0.05。{10}且两两比较结果两组均为差异非常显著。因此,两组音区的喜好程度依次为:第一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第二组,中音区>低音区>高音区。即被试对两组3种音区整体喜好的倾向性均非常明显。具体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节奏审美偏好 以节奏类型为自变量,以喜好值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对5种节奏型的喜好程度有显著差异,F(4,464)=144.520,P﹤0.05。且两两比较的P值差异显著。因此,被试对5种节奏类型的喜好程度依次是:切分节奏>八分节奏>附点八分节奏>前十六后八分节奏>三连音节奏。具体描述统计结果(见表2)。

节拍审美偏好 以节拍类型为自变量,以喜好值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对5种节拍的喜好程度有显著差异,F(4,464)=7.241,P﹤0.05。两两比较的P值显示,四一拍和四四拍、八三拍,四四拍和八三拍之间没有差异外,其它两两之间均为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特别是最喜欢的四三拍、四二拍和其它节拍类型都有显著差异。因此,老年被试对5种节拍的喜好程度依次是:四三拍>四二拍>四一拍、四四拍、八三拍。具体描述统计结果(见表3)。

音程协和性的审美偏好 以音程类别为自变量,喜好值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对每组4种音程的喜好值(第三组除外)均有显著差异。第一组,F(3,348)=22.119,P﹤0.05;第二组,F(3,348)=20.134,P﹤0.05。第四组,F(3,348)=16.116,P﹤0.05。第五组,F(3,345)=24.093,P﹤0.05。第三组,F(3,348)=1.304,P>0.05。两两比较的P值显示,第一组,除纯四度和小三度、小二度和增四度之间没有差异外,其它均为差异非常显著;第二组,除纯五度和大六度之间没有差异外,其它均为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第三组,四种纯音程放在一起比较,均没有差异;第四组,除纯五度和小六度之间没有差异外,其它均为差异非常显著;第五组,除纯八度和大三度之间没有差异外,其它均为差异非常显著。

因此,被试对音程喜欢程度依次是:第一组,小三度、纯四度>小二度、增四度;第二组,大六度、纯五度>减五度>大七度;第三组,没有差异性;第四组,纯四度>纯五度、小六度>小七度;第五组,大三度、纯八度>纯一度>大二度。具体描述统计结果(见表4)。

旋律音程进行审美偏好 以音程进行方式为自变量,喜好值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对5种音程进行方式的喜好值有显著差异。F(4,464)=23.586,

P﹤0.05。两两比较的P值显示,一度反复和八度大跳,二度级进、三度小跳、五度大跳之间没有差异,其它均为差异非常显著。因此,被试对5种音程进行方式喜欢程度依次是:三度小跳、五度大跳、二度级进>八度大跳、一度表5:旋律音程进行偏好描述性数据表反复。具体描述统计结果(见表5)。

旋律类型审美偏好 以旋律类型为自变量,喜好值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对3种旋律的喜好值有显著差异。F(2,232)=11.432,P﹤0.05。且两两比较的P值差异显著。因此,被试对3种旋律类型喜欢程度依次是:主调>复调>卡农。具体描述统计结果见表6。

终止式类型审美偏好 以终止式类型为自变量,喜好值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对3种终止式的喜好值有显著差异。F(2,232)=17.844,P﹤0.05。且两两比较的P值差异显著。因此,被试对3种终止式喜欢程度依次是:阻碍终止>完满终止>半终止。具体描述统计结果(见表7)。

四、结果与讨论

(一)音高审美倾向性的两组统计数据相互印证了老年被试最喜欢的音区是中音区,和其它音区的喜好程度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但高音区和低音区在两组中的排序不同。主要原因是两组测试音频音色不同造成的,因为两组音频的其他方面完全相同。

(二)节奏审美倾向性统计结果显示,最为喜欢的是切分节奏、较为喜欢的是八分节奏。

(三)节拍审美倾向性统计数据中的排序,形成了鲜明的两极分化趋势。排前两名的四三拍、四二拍和其他节拍的喜好程度有显著差异,而排名后三位的节拍之间却没有差异性。即老年被试对四三拍、四二拍的喜欢程度明显高过另三种节拍,而对后三者没有表现出喜好差异。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同样是三拍子,但测试结果中,四三拍是最喜欢的,而八三拍却排在最后,这样的结果,是否旁证了速度对审美趣味影响的重要性?还有,从音乐作品的存量和影响力来看,圆舞曲对欧洲人和中国人的影响力的区别不言而喻。但此次测试结果中最喜欢的恰恰是四三拍,这是不是“音乐无国界”的体现?还是因为被试文化程度较高,受西方音乐文化影响较深的原因?这是留给我们的新课题!

(四)音程协和性审美测试数据相对比较复杂,纵观五组数据统计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大小七度、增减音程,在任何组别里的喜欢排序都是靠后的。2.所有纯音程放在一起比较时,老年被试没有显示出喜好差异。3.大小三六度和纯四、纯五度,在任何组别中同时出现时,没有显示出喜好差异,排序靠前,且总紧挨在一起。4.表现出协和音程明显高于不协和音程的喜欢程度,但没有显示出极协和音程与协和音程、不协和音程与极不协和音程之间的偏好差异。

(五)旋律音程审美倾向性测试数据显示,老年被试对二度级进、三度小跳和五度大跳的喜欢程度明显偏高,但三者之间没有偏好差异;对一度反复和八度大跳的喜欢程度明显偏低,二者之间没有偏好差异。

(六)旋律类型、终止式审美倾向性统计结果显示,老年被试对三种旋律类型和三种终止式的偏好倾向非常明显,且每种类型之间都有显著差异。其中最为喜欢的旋律类型是主调音乐旋律,较为喜欢的终止式是阻碍终止。

结 语

总之,本文就老年人对几种音乐基本要素的审美偏好测试研究,均得出了清晰明确的结论。这些结论只是对老年人听觉审美偏好趋势的测量分析,还没有对其成因和其中的审美心理机制进行解释。人类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无论是从民族、地域,还是体裁和题材,都是纷繁复杂的。但无论什么音乐,其构成都离不开基本音乐要素。本文所得的测量研究数据和结论,可以为老年人音乐教育、养生保健、音乐治疗、娱乐活动、音乐传媒等方面,进行音乐选曲、音乐创作时,从具体的音乐组成要素来设计和把握音乐,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正如前面研究综述部分所讲,目前关于老年人听觉审美偏好的研究成果很少,从音乐组成要素角度研究的更少。所以,本文内容不仅丰富了老年人听觉审美偏好的研究,也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文的结论是赖于本次研究的现有条件得出的。研究结论的价值和合理性,主要取决于对问题的理解及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还有被试数量和抽样的代表性。所选被试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的离退休老干部,被试抽样比较有限。因此,只有通过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才能更接近老年人对音乐基本要素审美偏好的事实本身。然而,本文研究结论做为一线城市老年人对音乐基本要素审美偏好的结论,还是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

上一篇:土地登记程序下一篇:读悲鸿的故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