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几时几分》的教学设计

2024-04-20

《认识几时几分》的教学设计(共14篇)

篇1:《认识几时几分》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表示的时刻。

2、在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谈话:前面呢,我们认识了钟面,我们也会认识整时和半时。那么读出下面的钟面上的时间。(出示只有整时和半时的钟面)

学生回答。

今天呢,老师要跟大家一起来认识几时几分。(板书:认识几时几分)。

二、结合实际,学习新课

聪聪是一个会学习、爱动脑、珍惜时间的小朋友,现在我们一一看聪聪星期天和爸爸都做了些什么。

1、出示第1幅情境图。提问:聪聪和爸爸什么时候到公园入口处的?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9:10。

继续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回答:时针在9和10之间,分针在2处,1格是5分钟,2格是10分钟。因此聪聪和爸爸9:10到公园的、。

2、出示第2幅情境图。提问:聪聪和爸爸在荡秋千是什么时候?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9:20。

: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时针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就得再看分针走了多少格,就是走了几分钟,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3、出示剩余情境图,由学生相互说一说聪聪和爸爸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学生讨论,然后找人回答。

4、几时几分的写法。

刚刚我们认识了几时几分,那谁能写出来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前2幅情境图的时间,剩余的由学生自主完成。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题。

一:先出示钟表,然后让学生读出和写出时间。

二:先出示时间,然后让学生说出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四、作业

练一练第2题。

五、课堂

出示学生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请学生读一读,同时学习内容及读写的方法,教育学生必须合理的利用时间。

篇2:《认识几时几分》的教学设计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2、在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具准备:教具钟、学具钟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孙悟空又来了?上节课,我们和孙悟空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时、分) 现在,我们复习一下。

填一填:

(1)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分。

(3)时针走一大格(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的时间是( )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 )分。1时=( )分

(4)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小时。

看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

(用两种表示方法)观察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像这样钟表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孙悟空说,他已经认识了时、分和整时,今天,他想和你们一起认识几时几分,真正学会看时间,这样,他就不会再迟到了。你们欢迎不欢迎他?(出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

1、认识7时15分。

出示情境图第二幅。

学生观察,先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钟面上的时刻。

教师告诉学生:7时15分可以写作7时15分,还可以写作7::15。

2、继续让学生认识7时30分、7时45分。

师:时针都在7和8之间,都是7时多。

分针从12起走过30小格,是7时30分。

小结: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时,就是几时多,至于多几分,再看分针。

2、教学7时55分。

(1)这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2)指出: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那我们说快到几时了?是8时少几分?

(3)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这个时刻是几时多?多几分?(分针指着11,表示走了55分。)是几时几分?怎样简写?怎么读?齐读一下。

(4)你能学着钟面上的样子动手拨一拨7时55分吗?拨拨看。

(5)7时 55分接下来马上就是几时了,怎样拨到8时呢?

学生动手拨一拨并进行反馈。(分针再走5分钟才到8时。)

(6)还想拨吗?和老师一起继续拨,分针走呀走,走到数字10,现在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9时对吗?为什么?(分针还没到12。)怎样才到9时呢?(结合回答,老师再一遍演示。)

3、认识8时零5分。

(1)(出示8时零5分的钟面)观察一下,这个钟面和8时的钟面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分针不再指着12,时针超过8。)

(2)说说看,这时大约几时?

(3)指出:看时间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看时针,因为时针刚过8时,所以是8时;是8时过几分呢?我们再看什么针?(分针)分针从12起走到1,走了几分,因为没有满10分,中间要用0表示。(在“8时”的后面出示“零5分”)

简写怎么写?一起来读一读。

4、练习。

(1)(出示5时零5分、12时30分的钟面)这两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2)集体交流。

(3)说说你是怎么看钟面上的时刻?(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三、检测完善。

1、刚才,孙悟空和大家学得真认真!有没有把本领都学会了呢?(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钟面)谁愿意做聪明的孙悟空,说出每个钟面的时刻,再写下来。

认读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走到4?说明这时是几时多?是几时几分?

认读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到8时?是几时多?多几分?

写6:05时应注意什么?(强调不要忘了中间的零。)

2、想想做做第2题。

(1)请小朋友看第2题,读读题目的要求。

先把时间读一读,再去连连线,生独立完成。

(2)出示题目,进行反馈。

(3)一起把这四个时间读一读,在这四个不同的时间里,小朋友都在做些什么事情呢?你能选一个时间来说一说吗?

同时进行拓展:如分别说说是什么时候的12:05,分别在做什么。如中午的12:05在做作业;夜里的12:05在睡觉。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在钟面上拨出下面的时刻。

四、课堂小结。

篇3:《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拾贝

一、创设情境, 初步认识二分之一1.创设情境, 引出平均分。

同学们, 你们喜欢在中秋节的夜晚赏月吗? (屏幕出示中秋赏月图, 配上优美的音乐)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 小明和小芳和你们一样喜欢赏月, 他们都带了哪些食品?

生:有4个苹果, 2瓶饮料, 1个月饼。

这么多好吃的东西谁都想吃, 猜猜看他们会怎么分?

生:苹果每人2个, 饮料每人1瓶。

像这样每人分得同样多, 数学上叫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设计意图:认识平均分, 为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2.只有一个月饼, 平均分给两个人, 每人分得多少呢?生:半个。

出示月饼模型圆片。问:怎么分?

演示:把圆片对折—沿中线剪开—贴出

3.小朋友们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月饼的一半吗?请在本子上试一试。

教师巡视, 发现不同情况让学生板演。

请刚才上来写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表示方法好吗?

生:……

想象力真丰富, 这几位同学的想法各有特色, 把掌声送给他们。

下面同学是怎样表示一半的呢?同桌之间互相欣赏。

[设计意图:发展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4.表示一半的方法有很多, 在数学上还有一种能表示一半的数呢!想认识它吗?

指着月饼说: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 这左边的一半就是两份中的一份。数学上我们用1/2来表示一半, 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一次。

右边的一半呢?也是1/2。

5.举例:像这样的例子再举几个。

播放光盘中分西瓜、分苹果的场景。 (选时:2分50秒)

你们能举几个用二分之一表示的例子吗?

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数———分数。我国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分数比较早的国家之一。

(教师板书课题“分数”)

二、多种形式, 认识分数

对于分数这个新朋友, 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 由学生提出知识目标的活动很重要, 这样的目标可使课堂教学行为步调一致, 便于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参与。]

1.操作学具, 认识二分之一。

(1) 打开学具袋, 拿出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 找到它的1/2, 你能用斜线涂出来吗? (限时操作)

(1) 学生动手折、涂。

(2) 先涂完的小朋友想一想, 你是怎样表示出它的1/2的?

(2) 交流展示。

(1) 长方形不同的折法:你是怎么折的?为什么要这样对折?

为什么折法不一样, 却都是长方形纸片的1/2?

把学生作品贴上黑板:

同学们看, 把一张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 大家找到了三种折法。尽管折法不同, 但如果你再仔细观察, 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地方, 你发现了吗?

强调只要把一个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 每份就是它的1/2。

[设计意图:展示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 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发散学生的思维。]

(2) 展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中表示出来的二分之一。

2.判断对错, 巩固二分之一, 引出三分之一。

(1) 学到这, 让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 把二分之一变到自己的脑子里。魔术中会出现几个图形, 如果涂颜色部分能用二分之一表示, 就用“√”表示, 不能就用“×”表示。依次出现下面的图形:

引导说出:没有平均分, 就不是它的1/2;只要将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 每份就是它的1/2。

(2) 重点讨论长方形中涂色部分能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3份, 涂颜色的是其中的1份, 就用三分之一表示, 也就是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1/3。

说得真好, 会写1/3吗?试一试。

3.观察图片, 自主认识1/4。

(1) 课件出示, 估计一下, 涂色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呢?

谁估得准, 一起来验证一下。

[设计意图:《数学课标》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数学目标, 每一个学生都应建立一定的数感, “估一估”这一环节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最终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感。]

(2) 折一折。

(1) 学生利用另外形状的纸片折一折。

(2) 展示:把什么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谁的几分之一? (选择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一个)

(3) 为什么图形的形状不一样, 折法也不一样呢?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4。表示吗?

(4) 这些图形的1/4都相等吗?

(5) 同样的正方形, 它的1/4相等吗?你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4.利用材料, 探索其他分数。

(1) 除了1/2、1/3、1/4, 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

生说, 师板书……谁注意到老师是怎样写分数的?

生:……

你自己写几个分数, 之后介绍给大家。

(2) 同桌选择一个分数, 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用材料表示出来。

(3) 交流反馈:你这样表示的理由是什么?

[设计意图:展示小组合作的作品,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 使学生的观察、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4) 播放光盘 (选时:19分23秒) , 认识四分之三里有3个四分之一。

(5) 分数的各部分有它自己的名字:分数线、分子、分母。 (板书)

(6) 选择一个分数说说它各部分的名称。

三、比较分数大小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 老师要奖励大家一个故事———《狐狸分西瓜》, 故事里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狐狸说:我就让着你们一点, 只要西瓜的1/2, 弟弟吃1/3, 妹妹最小就吃1/6。

这三个分数, 谁大谁小?

教师板书:。

观察一下, 有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图文并茂的生动故事, 使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引导下, 认识到分数也有大小, 点燃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狐狸真是狡猾, 可是同学们并没有上狐狸的当, 学会了比较分数的大小, 聪明能干的孩子们, 我们马上进入智慧塔吧!

四、开拓应用, 促进发展

1.书本P93做一做第1题。 (播放光盘, 选时24分14秒至26分44秒)

2.仔细观察例3主题图 (图略) , 自由选择其中一个小情境, 说一说其中藏着哪些分数?

出示鸽子笼, 你能比较鸽笼的1/3和1/4的大小吗?

3.教师和学生拿月饼进行游戏:

(教师在展示台上平放10个月饼)

想拿这些月饼的几分之一?

生:……

猜一猜, 下面会要你取它的几分之一?

……

现在能拿走几分之一? (剩下5个)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重点, 分层练习, 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调节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五、全课总结, 课外延伸

篇4:《认识几时几分》的教学设计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进行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2.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重点: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刀、月饼、苹果、正方形等学生用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疑,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中秋节到了,兔妈妈有4块月餅,要分给2只兔宝宝,每只得几块?如果2块月饼,要分给2只兔宝宝,每只得几块?如果1块月饼,要分给2只兔宝宝,每只得几块?

师: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了解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课件展示)

二、解决问题,激发兴趣

师:下面我们就帮助兔妈妈解决这几道题。(课件展示)

4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兔宝宝,每人分多少?

4÷2=2(块)

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兔宝宝,每人分多少?

2÷2=1(块)

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兔宝宝,每人分多少?

1÷2=?(半块)

师:“半块月饼”用什么方法表示?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几分之一)

三、探究新知

1.联系生活,认识1/2,研究1/2

小组活动,分月饼。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怎么分?(生汇报分法)

师:(课件出示例1图)老师带来一块月饼,你们看老师怎样分才公平呢?(生回答“平均分”,师演示平均分成两块)现在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了2块(出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块”),这半块月饼是几份中的几份,我们就说它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出示:1/2 )

师:从刚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这个数怎么写呢?(板书:1/2)指导写法: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最后写“1”表示其中的1份。

练习反馈:请大家看一看他们分的对吗?(课件出示)

2.研究1/4

小组活动,分苹果。1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怎么分?

师:你是怎么得到1/4的?说一说1/4表示什么?(出示苹果1/4分法的课件)

师:这个数怎么写呢?生说师板书:1/4。

3.教学例2

请学生拿出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小组合作折出不同的1/4涂上颜色贴在底板上,在相同的时间里看哪组折出的方法最多。

生汇报折法。(学生上前展示,师表扬有创意的学生)

师:这些1/4的部分一样大吗?为什么?(师强调:整体一样大,它的1/4就一样大)

师:老师有几道难题,看哪个同学能帮助老师解决?(课件展示)

四、巩固练习,生活运用

1.完成目标检测卡。独立完成,集体汇报。

2.练习第93页“做一做”第1、2题。

请同学们把下列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在○里填上“>”或“<”。

3.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2、3题。

五、全课小结,质疑问难

师: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你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我们以后再继续研究好吗?

六、板书设计(略)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篇5:《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

1.课前复习中增加了一项操作练习,反复让学生在学具钟上拨整时,边拨边说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是几时。

2.学习例3时,出示7时整画面,分针走动,至7:05时停止,让学生说出时间,并说出是怎样判断的。接着时间一步一步停止在7:15,7:30,7:45,,在这过程中进一步教会学生如何判断几时几分,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生活背景中,通过一步一步的观察,体验时间的变化,明白真正的时刻,清楚地看出时针在数字几和几之间,就是表示几时多,然后观察分针指着几,就是几个5分。

3.而最难的就是几时55分,如例4中的7:55分,学生很容易说成是8:55分,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7:55时针大约指着8,学生便认为是8:55,这是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运用。针对这一难点我就充分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设计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我先让学生拨8时,然后往后倒退5分钟,问:“现在钟面上表示的时刻有没有到8时?”学生异口同声说:“没到?“那么应该是几时多?”“7时多”,然后观察分针位置,指向11表示55分,教学7时55分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我让学生总体观察7时55分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使学生明确7时55分是8时没到,还差5分钟就到8时,很接近8时了,所以时针基本指向8。在练习拨一拨的环节中,我就让学生在拨几时55分时,先想一想马上到几时了,先拨好几时,再往后退5分钟,学生用这个逆向思考的方法基本全能拨对。在看钟表时遇到几时55分的也用这种逆向思考的方法,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所以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可以有机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那么学生的思维一定会更灵活,更深刻。

篇6: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

1.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学生知道1时=60分。

3.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读出接近整时的时间和1时=60分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钟,学生准备小闹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让课铃响)

师:上课……

师:哪位同学说说,刚才早读下课是几时吗?(8:00)你知道我们学校第一节的上课时间是?(边问边出示课件,课件显示一个钟面,定格在8:15)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引出8时多)

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认识几时几分》)

二、直观演示,探索新知

(一)认识钟面

1.师: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

2.学生反馈,教师用课件演示并板书。(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二)认识时间。

1、认识“时”

(1)引导学生观察时针

师:时针是用来表示“时”的,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时。

2.认识分。

(l)引导学生观察分针。(屏幕显示放大的钟面,演示分针走1小格)

师:分针是用来表示“分”的,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感受1分钟有多长,1分钟能做什么。并教育学生要有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3)边在课件中演示,边提问:

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

师:时针指着几?是几时?分针指着几?是几分?(时针指着3多一点,是3时,分针指着1,是5分。)

师:那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几时几分?(3时5分)

(2)教学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在些让学生注意在写3时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如:“3:05”)

(3)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第二、三个钟面。

4.认识时、分的关系。

(1)学生分组操作。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闹钟,拨一拨,看一看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大格,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

(让生思考4个问题

1、分针和时针有没有一起走?

2、分针走了多长?

3、时针走了多长?

4、谁花的时间多?)

(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

学生反馈,教师出示课件:分针走一圈,同时时针走一大格。

(3)引出“1时=60分”。找板书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拨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拨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拨钟。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做一做”第1题。

学生练习时,先说一说:时针指着几,是几时?分针指着几,是几分?再把时间写在每个钟面的下面。

2.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一大格的刻度分别对应多少分,再说一说第一幅图中的学生在做什么,读出时间是几时几分,再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来。

学生完成后,两人为一小组,相互说说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是什么样的,边说边用小闹钟把时间拨出来。

3.练习十五第2题。

先让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再连线。

五、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下课铃响,屏幕上的钟面显示出8:55)

师:你能说出我们第二节课下课的时间是几时几分吗?

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优点有:

1、导入自然,很好地结合了学生的生活情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旧知,为新课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2、在提问8:15分时引出8时多,为后面学生学习接近整时的时间提供了有利的重要条件

3、在认识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5分5分的认读时间时运用了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

4、在教学9:05记法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又注重学生与生活实际的沟通,使学生乐意接受。

5、在拓展应用中既对新知进行了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熏陶。

6、4个问题问得好,使学生能较好的推导出“1时=60分”

本堂课的缺点:

1、4个问题最好提到前一张课件。

2、教师还是讲了多了些,认识时间时,教学学生怎么看时间,还讲得不够,还要让学生多讲讲。

篇7:认识几时几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表示的时刻。

2、在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教学难点: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学准备:教具钟、学具钟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学生猜谜语。一座小小机器房,不分日夜工作忙。态度认真又负责,时间观念比人强。

2(出示8时、12时、3时的钟面)

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谁来说一说。(用两种表示方法)

3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认识整时,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几时几分。

二、观察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8时零5分 出示8时零5分的钟面图。学生观察,老师提问你知道现在是几时几分吗?你是怎样读出这个时间的,会的学生介绍读法,强调读做8时零5分,这里的零要读出来,写时零也要写出来,可以写作8时零5分,还可以写作8:05。

2、认识3时55分。

出示3时55分的钟面图。学生观察,老师提问你知道现在是几时几分吗?会的学生介绍读法,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时针的位置,然后说明快到4时,但没到4时,少了一大格5分钟,因此是 3时55分。最后学生用两种写法写出这一时刻。

在3时55分旁出示4时55分的钟面图,引导学生辨别时间。

3、小组讨论: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什么针?怎样看?再看什么针?

4、小结: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走了几分钟,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说出每个钟面的时刻,再写下来。学生做完后,小组内互相检查。如发现读错或者写错的,老师及时帮助纠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讲述:刚才小朋友,真了不起,现在,“想想做做”第2题——把钟表和相应的时间连起来,请你们独立做题。

学生做完后互相检查,然后全班交流。3你能给下面的钟面画上分钟吗?提醒学生分针画得应比时针细而长。

4.在钟面上拨出下面的时刻

1时30分,8时45分,10时55分,这些时间在钟面上是怎么表示的呢?我们来动手拨一拨好吗?

师领拨一个:提示如1:30,先拨时针走过几,再拨分针,拨30分要想分针对着数字几。

其余两个时间生自己拨,并进行反馈,重点说说分针对着数字几。

还想拨吗?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人说时间,一人拨,然后交换。

拨完一个时间以后可以说一说这个时间你在干什么?

四、课堂总结,培养习惯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们都成了时间的小主人。我们学会了认识几时几分。一节课的时间匆匆而过,希望我们珍惜时间,合理地利用时间。

《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

在课上,我出示3时55分的钟面图。提问学生,你知道现在是几时几分吗?学生孟起洋说:“是3时55分。” 学生高世昌说:“是4时55分。”我没有马上判定谁对谁错,而是让学生举手表决同意谁的回答,然后把解释、说明理由的机会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正确的答案。学生孟起洋说:“是3时55分,不是4时55分,因为这个钟上的时间如果再拨过5分钟,就是4时了”(师随学生的回答拨钟)。学生高嘉皓说:“老师,我也认为是3时55分。因为如果是4时55分的话,这个时针肯定快要走到5了,而现在4都没有走到。”同意高世昌的学生听了其他同学的解释后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我觉得,不怕学生出错,关键在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了,理解了,明白了。我在3时55分旁出示4时55分的钟面图,引导学生辨别时间,有时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可以不必急于指正,把学习的权利教给学生, 学生在学具钟上拨出这类时间,在操作中来掌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做到“目”中有学情,顺着学生的学来导,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篇8:《认识几时几分》的教学设计

(教师出示:八个苹果)

师:你能通过涂一涂、分一分的方法表示出这些苹果的1/4吗?

(学生在草稿纸上分一分)

(教师选出三种分法并请分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具体分发略)

生: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 每两个为一份。

师:第三种分法错在哪里呢?

生:他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是这些苹果的1/2, 不是1/4。

[背景]

苏教版数学中有关“认识分数”主要分三个阶段学习。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册的第十单元, 主要内容是:认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知道分数的读、写方法, 各部分名称;会进行两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小比较。第二阶段在三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 主要内容是:认识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这个整体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第三阶段在五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 主要内容是:认识单位“1”, 认识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而本课 (认识几分之一) 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 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专家点评]

孔凡哲:我把长方形平均分成四份, 按照这节课的做法, 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 这个图形可以表示几分之几呢?

可以是1/4 (涂色的占总体的) , 可以3/4 (不涂色的占总体的) , 也可以是1/3 (涂色的占不涂色的) , 还可以说是3/1 (不涂色的占涂色的) 。所以只要言之成理, 这几个分数都可以由这幅图得出。

分数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规定一个基本的单位———单位“1”, 看其他的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 关键是把谁当作单位“1”。当我们第一次学的时候, 一般是默认涂色的占总体的几分之几, 但作为老师心理必须清楚:答案不唯一。以上的几种分数表示, 只要言之成理, 都可以。

本节课是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第二次出现“分数的认识”, 处于螺旋式上升的第二阶段, 主要是要让学生获得哪些知识呢?

另外, 北师大版的分数的再认识, 没有放在三年级而是放在五年级, 一位老师在上课时, 这样提问:“谁能用分数表示苹果的一半吗?”学生回答“1/2”, 老师追问:“1/2表示什么?”, 学生:“2表示把苹果分成两份, 分数线代表平均分, 1代表取其中的一份。”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 先做个游戏 (出示两袋铅笔, 一袋38根, 一袋26根) , 谁能一把抓出这两袋铅笔的1/2。两名学生分别抓了17根和1/2根, 都接近1/2。老师问:“铅笔的根数不一样, 为什么都用1/2表示?”这里有两个值得思考的地方, 其一:为什么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其二:教师设计板书的时候突出谁占谁的1/2。 (根据北师版书上所提供的情景图)

课堂中出示的练习题1: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 小华看了一本书的1/2, 请问谁看书的页数多?学生回答:不好确定。老师出示图片:小明看的书用双手摊着, 很厚, 小华的书一只手拎着, 很薄, 学生一看便知答案。

练习2:这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的1/3, 请你把原图形画出来。

分数这节课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是:①什么叫学生学会了, 掌握了?②学生要经过几个层次的抽象才能达到真正会的程度?一是借助实物操作;二是半符号化的。如作业纸上的图形;三是全符号化的层次。③语言, 尽量做到深入浅出。④使每个学生在他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⑤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教好。

[启示]

概念教学是比较抽象的, 因此教师就要想办法把抽象的问题化解, 使其经过实物、半符号化以及全符号三个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课堂活起来。以下是由分数教学引出的概念教学的一些方法:

1.有意义接受教学法。这种方法是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学生由了解知识的意义进而学会知识, 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如:告诉学生分数是什么? (分数代表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还可以表示一个数) 再用一系列的例子来证明这一定义的正确性, 然后再配以相应的习题, 练习巩固知识。显然, 有意义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 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一直较为适用于探究数学规律的课程, 但是对于概念教学, 探究发现法在某种角度也是适用的。例如:在教学分数时, 可以先出示两个苹果, 让学生探讨分给两个学生怎样分?分给四个学生怎样分?分别用什么数表示每个学生拿到的苹果。从而让学生去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 从探究发现中得到知识。

篇9:《认识几分之几》教学设计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们认识分数,知道一个物体可以被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整体的几分之几。

2.让学生们在自己亲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构建“几分之几”的概念。

3.让学生们了解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他们觉得数学其实就在自己身边。

教学重点

探索和发现一个物体可以被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整体的几分之几。并认识几分之几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图图爱吃什么吗?知道他特别爱吃糖吗?你们看看他有好多蛀牙哦!但是他仍然舍不得这些糖果,瞧,他面前的盘子里都是什么呀?(课件显示:图图在家里的客厅,桌子上有一盘糖果,还有许多小朋友围在桌子旁边。)

2.师问学生们:图图不敢一个人把糖吃完,他想把糖分给四个小伙伴,他在想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块呢?(课件显示把糖果分成4份的图)你们怎么想到用1/4表示的呢?(学生们回答以后,教师在黑板上写:把糖果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所有糖果的1/4),如果我们随便分,不是平均分,那每一份能用1/4表示吗?(在这里要突出平均分的概念)

3.导入新课:1/4是什么数?同学们,我们在上学期已经知道了一些关于分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分数吧!(板书:认识几分之几)

二、探索新知,渐入佳境

分一盘4块糖。

师生谈话:第一盘糖分完了,图图的朋友觉得太少了,还没吃过瘾,图图就又拿出了第二盘糖果。

用课件演示图图分糖果。

教师提问:图图把一盘糖果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是总数的几分之几?当学生们回答以后,教师出示板书:把一盘糖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总数的1/4。然后让学生们齐读。之后再问学生们:每个小朋友得到了这盘糖果的几分之几?这盘糖果的1/4是几块糖?

分一盘8块糖。

师生谈话:第二盘糖分完了,小朋友还是要,图图没办法,就又去拿了第三盘糖(课件显示盘子里有8块糖)。

让学生们自己想想怎样平均分成4份?

问学生们:把这盘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分之几呢?这盘糖的1/4又是多少块糖呢?

让学生们比较:刚才两次分糖,每个小朋友都得到了四分之一,但是这两个四分之一是一样多吗?糖的个数增加了,为什么每个小朋友得到的糖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

小结:教师在学生们想清楚以后,指导他们进行总结。(不管是多少块糖,只要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

三、实践应用,透彻理解

填空(想想做做第一题)

先让学生们自己在书上填一填。

指名说一说填的结果,并问学生为什么要用这个分数来表示?让他们在回答时,要充分考虑到语言表达的合理性,以及数学概念运用的灵活性。

说一说(想想做做第二题)

问学生们第一幅图中把这些小方块评价分成了几份?涂色的部分是这样的几份呢?涂色部分如果用分数来表示,应该是几分之几呢?

第二幅图中把小方块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用分数来表示是几分之几呢?

用相同的方法,把12个小方块平均分,为什么第一个涂色部分用1/4来表示,而第二个却是用1/3呢?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还能把这些小方块平均分成几份呢?每一份是小方块的几分之几呢?

涂一涂(想想做做第三题)

让学生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把这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然后自己在书上涂。

当学生们涂完以后,反馈结果,彼此交流一下自己思考的方法与过程。

做一做(想想做做第四题)

提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按照要求把小棒分一分,然后拿出其中的一份。

这里的一堆小棒是12根,你能拿出这堆小棒的1/2吗?学生们开始动手操作,他们很快就做到了。之后,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分的结果。让学生们看着核对。

仍然是12根小棒,你能从中拿出这堆小棒的1/3吗?给学生们时间让他们动手操作,当他们完成以后,再让他们看着课件演示,他们会知道自己的分法是否有误。

再问学生们,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啊?学生们开始展示自己的想象力,他们在不断地变换,有许多孩子摆出了1/4,1/6,1/12……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们进一步体会理解分数的含义,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四、总结延伸,数学生活化

师问学生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啊?你们觉得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可以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拓展延伸

篇10:《认识几时几分》的教学设计

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

高艳

《认识几时几分》的多媒体教学设计

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 高艳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一年级初步认识整时的基础上教学的。旨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初步了解时间的计量方法,认识单位时、分,知道这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初步建立起时间单位。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学会认、读、写钟上所表示的时刻。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索的意识与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合理利用时间,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几时几分是本节课的重点,而接近整时的时刻的认识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物体表现出来.单位之间的进率也较复杂,因此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怎样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在电脑动态的演示下,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利用Flash强大的动画功能制作电脑课件,用直观演示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对象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玩、爱动、注意力易分散,因此我利用电脑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卡通人物引进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部动画片,看一看你们认识他们吗?

(播放动画片)

师:是时针哥哥和分针弟弟。师:你们会认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我们认识了整时和半时。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几时几分。板书课题

师:时针和分针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赛跑,请仔细观察,看你能发现什么?(课件演示:时针和分针同时转动)生:我发现时针走了一大格,分针走了一圈.生:时针走了一大格,分针走了60小格.生: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生:时针走一大格(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的时间是1时,板书:1时。生:分针走了60小格就是60分。师:那么时和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我知道了:1时=60分

师:现在知道时针哥哥为什么跑的慢也不急的原因了吧? 生:知道了,即使它跑的慢,但是他们表示的时间是一样的.师:那么1分钟到底有多长的时间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静静的来感受一下。.(1)欣赏一段欢快的音乐。播放音乐。(在屏幕的左上角显示一分钟钟面的情况)师:音乐怎么停了?抓紧1分钟能做很多事情,说一说你能做哪些事情呢?学生随便说一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真正体验一下1分钟能做哪些事情。(有的同学拍球,其他同学做口算)课件演示1分钟的时间。师:现在老师现场采访一下,你们拍了多少下?你们做了多少道口算题?你们真能干!只要抓紧每一分钟,我们每天都会有很多收获!师:1分钟我们感受过了,那么一节课是多长时间?课间休息是多长时间?还差多长时间是1小时?1分钟和一小时比较,现在你有什么感受呢?在生活中,我们为了准确的掌握时间,还必须会认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二、互动探索,认识时、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每天的《新闻联播》节目是什么时刻播放吗? 生:7时。

师:那你能在钟面上拨出这个时刻吗?你是怎么来表示的?

师:你说的真好!你们都和他说的一样吗?那么这个钟面是什么时刻?这个是6时还是6时多?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时针走过了6时,所以是6时多。课件演示:时针的指针出现虚线,并有颜色。师:时针走过了6,到没到7呢?所以我们说现在是6时多。

生:分针走到12的时候是6时,现在走到2了,所以是6时多。多多少呢? 生:多10分,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因为分针走到数字1是5分,走到数字2就是10分。

师:你真聪明!你们同意吗?那现在就是6时10分。每天晚上这个时刻你都在做什么? 生:大风车。

师:同学们最喜欢看这个节目了,里面播放很多大家喜欢的动画片。下面请你继续观察:

课件演示:时针和分针继续走动到6时15分。师:现在这个时刻是几时几分?

生:6时多,多15分。就是6时15分。

师:现在是什么时刻?课件演示:6时30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时针是6时多,分针到6,就是30分,所以现在就是6时30分。师:谁还能说?你是怎么看的?

生:我是先看分针,一个大格是5小格,有6个大格就是30分,时针还没到7就是6时多。师:还没到7就一定是6时多,分针到6是30分。

师:现在大家来试着拨一下可以吗?我来说时刻:6时35分、6时40分、6时55分。(一生到前面拨)师:(重点指导接近整时的时刻)你是怎样拨的?

生:把拨错的同学的钟面给大家看,说明错在哪里。应该怎么拨呢? 师:5时55分,你是怎么看的?

生:有的是5时55分,有的是6时55分,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到底是什么时刻?课件演示:6时55分,出现虚线来表示6时多。

师:是几时多?还差几分是6时?如果是6时55分,时针应该走过几?靠近几? 师:现在你还想拨几时55分?(学生说,大家拨)师:刚才我们拨的时刻都有什么特点?

师:这样的时刻,你还想拨什么时刻?(学生说,大家拨)师:我们看钟面的时刻的时候,应该怎么看呢?

总结:我们认识时钟的时候通常都是先看时针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开始走过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师:这样的时刻我们会拨了,现在你还想拨6时几分?自己拨一个时刻试试。然后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拨的?

生:我们组想出的办法是:先看时针是6时多,再看分针先5分5分的数,数到45分,然后再1分1分的数,就是6时46分。

师:你们真聪明!找到这么好的方法。谁还想说说?

师:现在是()时()分,你们可以拨出这个时刻吗?(挂钟面图,一生到前面拨)师:你们真是太棒了!你们现在知道怎样看时间了吗?

师生总结:通过认读这几个钟面,我们知道了认读钟面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过几个小格,就是几分。

师:我们会认识这些时刻了,那么我们怎样来表示它们呢? 生:可以先写6,在写两个点,在写45。也可以写6时45分。师:你可真聪明!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写法? 生:电子表,BP机上,火车票上……

师:那么这个时刻,怎么表示呢?我们一起来写一下。……

师:老师有个小问题,可以问问你们吗?如果分针不到10分的话,怎样来表示呢?在小圆点的右边第一位写什么呢?

师:现在就请你把题卡的钟面图拿出来写一写钟面上的时刻。(6时55分和6时零5分)然后全班订正。

师:现在我来拨时刻,你来帮我记录可以吗?

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是太棒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吧!

三、巩固练习,知识拓展

1、游戏:捉迷藏。电脑显示:时刻图:11时零5分 7时59分 12时55分 5时31分 3时零8分 6时17分(声音)现在是5时31分,你知道我在哪里吗?(真聪明!)

现在是11时零5分,我又在哪里呢?(真能干)

……(你真棒!你真了不起!)

2、你们可真是厉害啊!现在明明想请同学们帮他个忙?你们愿意吗?请看

(电脑演示:声音:小朋友,我不小心把分针弄掉了。现在是2时15分,该怎样把分针加上去呢?如果现在是3时50分、7时零8分、12时19分呢?

3、拨钟游戏,你一定行!(电脑显示:书中的钟面图)

4、拨出自己喜欢的时间,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时刻?

三、全课总结,深化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篇11:《认识几时几分》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本学期在学习“元、角、分”时,主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民币的应用,使学生对元、角、分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教材在复习时没有再安排动手操作的内容,只是让学生对已学的元、角、分关系进行复习,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应用。正确即可。复习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估计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即看钟面时,如果一时说不出准确的时间,可以说一说大概是几时几分。多进行这样的练习,对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是很有好处的。另外,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具体实际多向学生渗透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民币的应用,使学生对元、角、分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渗透时间的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民币的应用,使学生对元、角、分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渗透时间的观念。

课前准备 人民币教具和钟面。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 元角分的认识

让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如果学生遗忘了,还可以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用实物帮助学生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第八题。校对。

二、几时几分。

1、是师生出示钟面。

师拨生说。

生说生说。

生生互拨互说。

师说生拨。

2、揭示总复习第九题。

学生独立看着钟面填写时间。

校对。

3、补充:我们已经认识了几时几分,整时、半时,那么,分针在12不到一点或12超过一点该怎么读呢?

复习大约几时。

老师拨学生说:大约8时、三时、5时等。

第五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再指导列式计算

三、完成练习十八15题。第10题引导学生说一说,再试着提出另外的问题进行计算。提的好的给于鼓励。

篇12:白露节气是2023几时几分几秒

2023年白露结束时间:9月23日14:49:46

2023年白露农历时间:七月廿四

2023年白露星期时间:周五

白露介绍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斗指癸;太阳达黄经165度;于公历9月7-9日交节。“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大。

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中国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意思是说这个节气,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这会儿农民也忙着收获庄稼,正所谓“抢秋抢秋,不抢就丢”。白露期间的各地民俗,主要有祭祀大禹、酿五谷酒、喝白露茶等。

白露物候

一候鸿雁来

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

二候玄鸟归

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鸟,南飞带来生机。红花半落燕归去,秋风萧瑟,要白露满山叶飞坠了。

三候群鸟养馐

“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这个“羞”同“馐”,是美食。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

白露的注意事项

防感冒,早晚及时添加衣服;注意养肺润燥;夜晚莫贪凉;注意不贪食;外出锻炼动静结合;呼吸系统疾病要预防等。平时要经常开窗通风,让居室内外空气流通,以保持室内空气洁净新鲜;不要到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去;有晨雾的天气尽量不外出,更不能在晨雾中锻炼。

白露节气风俗

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

白露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

收清露 :《本草纲目》称秋露多时,可以用盘收取,煎煮使之稠如怡,可使人延年益寿。秋露寨具肃杀之气,宜于煎制润肺杀祟的药物。

采棉花:古人曾有诗道:“惊寒灯夜短,半枕动鸡鸣;颠倒衣裳去,田间满钟声。”

篇13:《认识几时几分》的教学设计

读中国诗词, 没有人能跳过苏东坡;读东坡词, 没有人能跳过那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词从宋代传唱至今, 历经八百年, 依然是“流行曲”。那么, 该词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如此永恒的魅力呢?究其原因, 是因为苏轼用最诗化的形式在精确传递个人的生命体验的同时吟唱出了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 在给人们带来诗意化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情感的共鸣。

一.个人生命体验与人类共同生命体验的巧妙融合

文学首先是属于自我的, 越具有情感独特性和艺术表达独特性的作品越具感染力和征服力。苏轼在词中首先表达的正是他自己的独特情感。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夜, 这是东坡在密州度过的第二个中秋之夜。每逢佳节倍思亲, 面对明月, 东坡欢饮达旦, 醉眼朦胧中, 他想起了和自己从小感情极好的弟弟苏辙, 兄弟二人已长达七年未见, 强烈的思念之情在明月之下前所未有地涌上苏轼的心头。在思亲的同时, 他又想起了自己的政治处境, 因为不满王安石变法而遭到排挤与打击, 于是一再被贬官外任。面对着政治失意、亲人分离的人生, 东坡首先是忧伤的、痛苦的, 所以他才会“欢饮达旦”, 举杯消愁愁更愁啊。东坡更是疑惑的, 为什么自己忠心为国却遭排挤?所以他一起笔, 就是一个大大的叩问“明月几时有?”, 因为苍穹的深邃、辽阔、博大、宽广和包容, 叩问苍穹是人类遇到困境时必然的哲学选择。苏轼把酒问月既是对宇宙本体问题的叩问, 也是对自己人生遭际的深度叩问。自然, 这种叩问是无奈而沉重的, 也是得不到青天回应的, 但这种叩问却经常能听到自己心灵的回声。于是, 东坡在叩问中有了“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的心灵回声。任何一个人一旦真正走向了自己的内心, 不管面对怎样的芜杂与矛盾, 都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乘风归去”只能是东坡短暂的消极想法并非他的真正意愿, 因为理性的他并不相信能在远离人间“高处不胜寒”的宫阙里觅到诗意的栖息地,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返回现实,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文学首先是属于自我的, 但文学又不能仅仅属于自己。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一定是一个具有鲜明的个性, 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与表达方式的作家, 但他的“自我”中一定包含着博大的“大我”情怀, 唯有含有“大我”的“自我”, 才有可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才具有生命力。苏轼《水调歌头》一词就是“自我”中包含着“大我”的优秀作品。苏轼在抒发自我忧伤、痛苦、失意、矛盾的同时, 还书写了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这首词以把酒问月开篇, 苏轼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提升到具有恒久魅力的关于生命和宇宙本体的追问。在追问中, 他找到了现实生活与理想生命状态的平衡点。所以他明白了:人生固然充满痛苦与磨难, 但只要以旷达的情怀对待人生, 依然能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他写出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的千古名句。世事本就如此, 人生有悲欢离合, 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 自然规律是也, 何须怨天尤人, 何必自寻烦恼?他不仅自己懂得了, 他还很快超越了自己, 他在词作最后把自己透彻的人生感悟化作最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以此送给普天之下那些需要慰藉的心灵, 希望那些失意的人们获得一份难得的静谧与温馨。

苏轼就这样将个体的生活感受升华凝结为某种普遍性的人生领悟, 其词表达的既是自己的生命体验也是人们共同的生命体验, 自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二.深刻生命体验与完美文学意象的巧妙结合

在中国文化里, 月亮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球, 它承载了太多太丰厚的文化内容。因为月的圆缺, 所以月可喻人之团圆与别离;因为月色的皎洁, 所以月可以象征美好、纯洁;因为月光的柔美、温馨, 所以月可以象征思念;因为月可以超越时空, 所以月可牵系着相思的心灵, 缩短着时空的距离;因为月光之寒, 再加上月宫中寂寞嫦娥的传说, 所以月构成了孤独与失意者的凄苦与彷徨;因为月之永恒, 所以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

可以说,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中国人太多的美好理想和憧憬, 月亮早已被中国人诗化了, 成为中国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文学意象。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人, 在中秋之夜思亲念家又失意郁闷纠结的他, 选择月亮作为自己心象之托再也合适不过了。

在词中, 苏轼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望着那轮皓月, 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 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于是夜空中的月球俨然成了天上的宫阙和琼楼玉宇。他以一颗自由的心灵和月亮进行着情感的交流, 营造出人和宇宙相通的境界。

在词中, 苏轼又运用精妙的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 他把月亮当作倾诉的对象, 尽情倾吐内心的痛苦与纠结;又把月亮当作可以寄情的友人, 托月亮把自己美好的祝愿带给亲人带给普天之下所有分离失意的人。

苏轼的人生就如那月儿, 圆缺满损皆全。有与发妻相敬相爱的和乐圆满, 有与家人生离死别的缺损, 有官场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的阴郁。这样的人生自然也让他的生命体验更为深刻, 他从月儿身上看清了自己应该坚持的人生之路:随缘自适, 并且尽己所能给无数彷徨无助的灵魂带来光明与希望。这种丰厚深刻的生命体验, 巧借月亮这一完美文学意象进行了诗意化的表达, 所以当得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这一至高性评价。

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疏通词作的句意, 对作品的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反复朗读和背诵词作, 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3.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 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词作内容及其表达的不同情感。

难点:知人论世, 理解作者的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读中国诗词, 没有人能跳过苏东坡去, 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宋代传唱至今, 历经八百年, 依然是“流行曲”。这强大的生命力, 历史上无出其右者。

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夜, 月亮很圆很大。面对明月, 东坡欢饮达旦, 大醉。醉眼朦胧中, 他挥墨泼毫写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这阙宋词名篇, 探寻一下东坡面对这一轮皓月的心路历程。

二.读懂词作:

1.全班齐读, 读对字音, 读对节奏。

2.结合注释, 自己默读, 读懂句意。

3.读词前小序, 了解词人写作目的。

词的小序往往是作者用来交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在这个小序里面, 作者交代了什么写作目的? (兼怀子由)

子由是谁? (苏轼的弟弟苏辙。如果学生不知, 提醒他们看注释 (3) )

原来苏轼在月圆的中秋写这首词是怀念他弟弟苏辙, 希望能和他团聚。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苏轼在这个时候会怀念他弟弟吗?

屏显背景资料:

苏轼和他弟弟已经七年没有见过面了。而且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他们从小志同道合, 在文学上珠联璧合, 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乌台诗案后, 苏轼被贬官到黄州, 苏辙马上上书皇帝, 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足以说明他们兄弟感情的深厚。这一点从他们诗文的往来可以看出。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 而苏辙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 有130首。

明确:兄弟情深, 七年未见, 所以在月圆的中秋, 苏轼十分渴望能和久别的弟弟团聚。

4.寻读表达怀念、渴望团聚的句子。

通过对小序的分析和材料的介绍, 我们明白了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 但是关键还要看在词中有没有体现。你能不能从词中找出表现苏轼怀念子由, 渴望和他团聚的句子呢? (学生找到后, 先让学生简单分析, 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出来。)

示例: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中的“照无眠”可以看出苏轼想念兄弟, 怀念到难以入睡。

朗读指导:“无眠”应读拖音, 读出漫漫长夜, 词人因思亲不能入眠的苦闷。

“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话的意思是苏轼恨月亮为什么在人们分别的时候特别圆。因为月圆人未圆, 圆圆的月亮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怀念。

朗读指导:该句是对月亮的责问, “何事”读得要短, “长向”读得应长, “别时圆”要用重音强调“别”。

三.读懂词人:

1.知人论世, 体会东坡的失意人生。

我们从小序知道, 苏轼写这首词的一个目的是怀念子由, 难道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仅仅是怀念子由吗?从小序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兼怀子由的“兼”)

这个“兼”字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 苏轼写这首词除了怀念子由,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 到底是什么呢?小序中也没有介绍, 怎么办?下面老师就教大家一个方法:知人论世。

屏显背景资料:

宋神宗熙宁四年, 苏轼因为不满王安石变法主动请调离京任杭州通判 (由京官降为地方官) , 但心情还不错, 毕竟“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宋神宗熙宁七年, 苏轼杭州通判任职期满, 他被迫离开风光秀丽的杭州前往贫穷落后工资极低的山区———密州任职。

结合这些背景, 你觉得苏轼在词中除了怀念弟弟之外, 还想表达什么? (政治失意的苦闷彷徨) 苏轼这种失意后矛盾、纠结的心情, 表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句子上? (同上, 学生找到后, 先让学生简单分析, 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出来。)

示例: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宫, 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意味。俗话说, 天上一天, 人间一年。那么天上如果一年, 人间起码要几百年, 苏轼现在却问天上是几年了, 可见他感觉自己在人间密州好像已经过了几百年。虽然他贬到密州不到两年, 从中可见苏轼在密州的心情是多么郁闷。

朗读指导:用重音强调“天上宫阙”, “是何年”用拖音, 读得缓慢低沉, 读出词人内心的郁闷、纠结。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可以看出苏轼内心的纠结、矛盾与郁闷, 表面是说“我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 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 其实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的, 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 自己难以容身。

朗读指导:“我欲乘风归去”应是充满向往之情, 要读得高昂些。“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是纠结矛盾的, 要读得深沉低缓。

2.步步追问, 感悟东坡豁达人生。

追问1:东坡想通了吗? (想通了)

所以他说:“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想通后的东坡, 仰望明月, 不禁婆娑起舞, 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人世间固然充满艰难险阻, 但只要以旷达的情怀对待人生, 依然能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追问2:选择了豁达乐观人生的东坡, 面对亲人的相隔千里不再哀伤, 而是说———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生活并不完美, 人生有悲欢离合, 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 不必怨天尤人, 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 人生的得失荣辱、喜乐悲哀都无足轻重, 只要平常而自然地生活下去做到随缘自适, 心中就会一片宁静。

追问3:选择了豁达乐观人生的东坡, 此时想到的不再仅仅是自己的弟弟, 而是天底下所有分离的人, 于是他说———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在这里作者发出美好的祝愿, 祝愿所有的人都能团聚。不论人生有多少坎坷, 多少不如意, 多少遗憾, 美好的祝愿总能够给人送去温馨的慰藉, 使心灵获得一份难得的静谧。

追问4: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 可与人言不过二、三。”生命是一条充满灾难的河流, 东坡的人生也不例外。让我们看看这个年表:

屏显:

1057年, 母亲程夫人卒。轼年21岁。

1065年, 妻子王弗卒。轼年29岁。

1066年, 父亲苏洵卒。轼年30岁。

1084年, 幼儿不幸夭折。轼年48岁。

1093年,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卒。轼年57岁。

追问学生:请用一个词来概括苏轼的命运。 (比如:悲惨、苦等)

追问5:

如果这样的生离死别还不足以说明生命的苦难,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仕途年表吧:

屏显:

1057年, 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阴差阳错只中进士第二名。时年21岁。

1069年, 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政”, 恩师欧阳修等一批官员被贬, 苏轼自求外放, 调任杭州通判。时年33岁。十年间, 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1079年, 因作诗讽刺新法, 卷入“乌台诗案”, 被捕下狱, 坐牢103天, 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时年43岁。

1080年, 谪居黄州, 任团练副使, 职位相当低微, 靠种田帮补生计。时年44岁。

1084年, 奉诏赴汝州就任。长途跋涉, 幼儿夭折, 路费已尽, 不得已上书朝廷, 请求到常州居住。时年48岁。后来起起伏伏, 在官场沉浮不定

1094年, 谪居惠州。时年58岁。

1097年, 谪居海南儋州。时年61岁。

1101北返;往常州;逝世, 时年66岁, 谥号文忠。

追问学生:假如你很不幸也拥有了如许人生, 你会怎样? (学生可能会答:绝望、消沉)

小结:面对着如许的人生, 东坡自然是忧伤的、痛苦的, 否则何需“畅饮达旦”?否则何需叩问苍天:“明月几时有?”否则何需感叹“高处不胜寒”?但东坡没有放任自己的忧伤与痛苦, 他毕竟是豁达的, 他懂得“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世事本就如此, 自然规律是也, 何必自寻烦恼?顺自然者生, 逆自然者亡。东坡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 没有阳光, 自己点一盏灯也能灿烂的乐观主义者。在命运的黑云沉沉笼罩之时, 东坡懂得为自己点一盏心灯, 这是他的豁达与坚韧。“枝上柳棉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花褪残红》) 他总能在最绝望的时候给自己找一个快乐的理由。

所以东坡真正做到了———

屏显: (老师说前面的话, 学生一起读引号中的话)

直面现实“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往事“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

处变不惊, 坦然行世, “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

篇14:“认识几分之几”教学片段与评析

【片段一】

教师出示“认识几分之一”的练习导入新课。

师:每个图形都是平均分吗?

生(齐):是。

师:平均分成几份?(教师指图逐个提问)

生(齐):平均分成3份、5份、6份、4份。(学生根据教师引导一一回答)

师:每份表示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教师指图逐个提问)

生(齐):、、、。(学生根据教师引导一一回答)

师:阴影部分表示有几个几分之一?(教师指图逐个提问)

生:1个、1个、1个、1个。(学生根据教师引导一一回答)

师:平均分成几份,就有几个几分之一,是不是?

生(齐):是。

【评析】复习时问题解决要尽量少搭“脚手架”。

创设问题式复习情境导入新课,是我们常用的教学设计策略。在这个教学片段里,教师用“搭脚手架”的策略设计一个又一个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复习“认识几分之一”导入新知。其实,“搭脚手架”的策略一般适用于学生遇到较难理解的问题之时。在复习情境中运用“搭脚手架”的策略,由于问题的封闭性以及思考难度小,会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此时,为了形成学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思维,教师要设计较为开放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理解题意,自己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自己探求问题的结果。然后在学生反馈结果的同时,用追问让学生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是真正地从源头上开始思考问题,自主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片段二】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上节课学过的关于几分之一的有关知识。老师这里有一个正方形纸片,你能用折一折的办法平均分成4份吗?

生:能。(学生动手操作)

师:谁愿意在同学们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 1:我是先横着对折一次,再竖着对折一次。

师:还有这样折的同学吗?是这样折的同学请举手。

生 2:我的折法和他不同,我对折的方向相同,是连续对折两次。

师:还有这样折的同学吗?

生 3:我的折法和他们俩都不同,我是这样折的。(沿两条对角线对折)

师:还有这样折的同学吗?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想出了3种不同的折法。你能用阴影部分表示其中的若干份,并用分数表示出来吗?

生:能。

师:试一试。(学生操作)

师:谁愿意把涂的结果说出来让大家分享一样?

生 1:我是涂了1格,表示这个正方形的。(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了生 1的作品)

师:老师也像这位同学一样涂了一份。(教师将一张和生 1涂得一模一样的正方形图贴在黑板上)

师:还有不同的涂法吗?

生 2:我是涂了两格,表示这个正方形的。(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了生 2的作品)

师:老师也像这位同学一样涂了两份。(教师将一张和生 2涂得一模一样的正方形图贴在黑板上)

生 3:我是涂了3格,表示这个正方形的。(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了生 3的作品)

师:老师也像这位同学一样涂了3份。(教师将一张和生 3涂得一模一样的正方形图贴在黑板上)

生 4:我把四个格子都涂满了,可以用来表示。

师:老师也像这位同学一样涂了4份。(教师将一张和生4涂得一模一样的正方形图贴在黑板上)

师: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可以用来表示,取其中的两份就可以用来表示,取其中的3份就可以用来表示,取其中的4份就可以用来表示。

【评析】回应反馈时要尊重学生的生成资源。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自主地探索出几分之几,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然而, 片段里美中不足的是对于学生探索结果的回应反馈,集中反映在对学生生成的基础性资源的处理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呈现探索过程和结果时,虽然有意识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资源, 但在集中呈现时没有“尊重学生”的意识, 对于学生生成的正确的学习资源没有有效地利用,明明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所涂的阴影部分与教师的预设是一样的,教师还是呈现自己的正方形图。这样的回应反馈不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 其本质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没有很好地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 周瑜芽

上一篇:三年级活动教学总结下一篇:祭妹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