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的认识教学设计

2024-04-10

减法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减法的认识教学设计

1、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深化加法的含义,落实认知和技能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延续,让学生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发展应用知识。

2、引导学生讨论,组织学生探索与交流。学生看、听、说、写等多种感官都能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 。

3、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体现数学的重要性。

不足之处:

1.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老师时时强调才能认真听讲。

2.学生没有全部参与学习,有个别学生根本不听老师讲课,做自己的事情。

3.由于前面的教学教注重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所后面练习的时间教仓促。

没有深入去指导学生,只是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

1.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全部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2.均衡运用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是个环节的教学内容都能有效的完成。

3、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等。

篇2:减法的认识教学设计

整节课沿着呈现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巩固拓展这样一条主线。导入时我以学过的旧知5以内的数的分解组合作为铺垫,接着利用动态情景导入新课,然后观察图、思考、探究新知。在教学中,以说贯穿始终,看图片说、摆磁铁说、画圆圈说、列算式说、举例子说、做练习说。在说中理解减法的意义,并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低年级阶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要完整地说,而且要认真听老师说,还有听同学说。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篇3:减法的认识教学设计

本单元是学生在系统学习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 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的基础。

一、利用数数与读数, 关注数学符号的抽象过程

学生在数数、读数和写数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数学符号的抽象过程, 一旦学生对数学符号有了清晰的概念, 学生对6~10数字的读、写, 以及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基数) 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序数) 就轻松多了。这就是说, 我们要在建立数字与数量的表象上多下工夫。

正确地数数是学习数学的开始。初入学的儿童, 由于接受学前教育的状况不一样, 因而数数的能力也不一样, 根据学生实际,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 而且在培养学生数数能力方面, 应立足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主题图, 排除非本质属性, 把观察的重点放在数量的共性上, 尽量从主题图上的人数、桌子数、蝴蝶数、鸽子数以及主题图下面的点子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6~10的数。如, 教室里有6个学生、6把椅子, 6张桌子, 这种数与量的对等性都可以用6个点子图来表示, 这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开始。同时, 为了方便记忆与书写, 我们就用数学符号“6”来表示。接着, 再让学生观察这个数字“6”像生活中的什么?充分让学生发挥想象, 学生将会说出“6”字像个哨子、“6”字像个小茨菰……。同样, 认识7、8、9、10的数时也可如此。如, “7”字像镰刀, “8”字像葫芦、“9”字像气球, “10”字由“1”和“0”组成。当学生从数物体的活动中抽象出数后, 继续组织学生把这个数再次回到摆一摆的具体的操作活动中, 巩固所建立起来的数的表象与数的概念。最后,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与之相关的数量, 说一说。如, 6本课本, 6个玩具, 6辆轿车等。要注意的是, 在数数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序的数数。如, 从上数到下;从下数到上;从左数到右;从右数到左。在数物品时, 每件物品都必须数到, 并且只能数一次。如果每件物品都数到, 最后数的那个数就是物品的总数量。

二、利用直观教具与学具, 加强数序教学

数的大小比较首先是建立在数的顺序基础上, 教材编排无论是“6、7的认识”还是“8、9的认识”, 首先安排的是老师和学生打扫教室的情境图;然后是数点子图、最后抽象出数学符号, 即数字;接着安排摆小棒、摆●、▲或摆小花;再接着是计数器上拨珠子以及直尺上认识数序;最后抽象出的点子图与相应的数学符号的大小比较。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从活动中、从图形中、从表象中抽象并建立“6和7”、“8、9”以及“10”这些数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拨一拨、比一比的操作活动中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5添上1是6, 6添上1是7;6比5大1, 7比6大1, 让学生直观地发现5和6、6和7之间的大小关系。在教学中, 可以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和游戏, 让学生感悟这些数的顺序及大小关系。比如,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 让学生边观察, 边数一数, 这是几颗珠。然后问:“再拨一颗是几颗?”拨到5颗时, 问学生:“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也可以先拨出几颗珠, 问:“去掉一颗珠是几颗珠?”学习直尺上的数也一样, 0、1、2、3、4、5后面依次是几, 讲完之后可以安排找“数”的游戏:6的前面是几, 后面是几?与6相邻的数有哪些?从而加深学生对“6和7”, “8和9”以及“10”的数序和大小方面的强化。

为了突破本节教材难点, 区别“6和7”, “8和9”以及“10”, 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即区分几个和第几。在解决教材提供的第40页“金鱼图”的问题时, 可以先进行一个“我说你做”的游戏, 帮助学生区分基数和序数。如, 请每个小朋友伸出5个手指, 让学生从大拇指开始数, 数到第5个手指头时问:第5个手指是什么手指?这里的5个手指和第5个手指相同吗?请第一横排的7名学生站起来先报数, 然后让左边的第6位同学举起手, 再让左边的6位同学举起手。提出问题:“刚才两次举手的人一样吗?”都是6, 为什么不一样呢?使学生体会到第几是表示次序, 指的是一个人。几个表示的是数量, 指的是6个人, 即总数。在此基础上, 再来解决第40页“金鱼图”中的问题, 这样既直观又容易理解了。

三、通过动手操作, 掌握数的组成方法

教学6~10数的组成时, 教材安排给小圆片涂色, 在涂色过程中体验6的组成, 然后填出6的五种组成形式。而7和8数的组成教材编排则是把“7个8颗☆分成两堆, 有几种分法?”用引导语引发学生思考:“看到每一组, 还能想到什么?”这样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一分, 联想6的组成说一说, 完成7、8数的组成。对于9、10数的组成, 教学起点明显比6、7、8数的组成有所提高。在教学9的组成时, 教材要求学生“用●摆一摆”, 完成如图:

10的组成则直接放手让学生“先用摆一摆, 再填数”, 如图:

其“放”的过程体现在直接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后直接填数。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时可以不用教材安排的给圆片涂色, 直接让学生拿6个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分完后汇报交流, 在汇报时, 引导学生说出怎么分才不遗漏?比如说:“首先拿出要分的总数, 然后移动一个圆片, 观察分的结果并且写下来。再移动一个圆片, 观察分的结果并且写下来, 一个一个地移动圆片, 引导学生观察数的组成并一一记录分的结果,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帮助学生总结记忆分摆方法: (1) 按顺序分。如:1和5、2和4、3和3、4和2, 5和1; (2) 看到一组想另一组分。即, “一图二式”。如:1和5与5和1;2和4与4和2;3和3, 这种方法要更为简单些, 学生只要记住三组就行。随后, 教师再组织一些游戏, 帮助学生记忆。如:对口令, 拍手、学猫叫、猜一猜等。

四、遵循认知规律, 建立加减法算式的表象

学生在学习“1~5的认识”中的加减法时, 已经对“一图一式”具有初步的感知与经验。教学“6、7的加减法”时, 如何引导学生从“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呢?教学时应该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进行直观操作, 如第42页的图:让两个小朋友分别坐在课桌的左右或前后两边, 然后各自从左边和右边两个不同的视角去观察, 列出算式, 即:左边的小朋友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列出5+1=6, 而右边的小朋友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则列出1+5=6, 很自然地得出:5+1=6、1+5=6和7-1=6、7-6=1两组算式。因此, 教学“6、7的加减法”时, 可以让学生像教材主题图那样, 两人一组对着坐, 摆小棒和圆片, 根据摆的过程一人写一个算式。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同一幅图, 不同的摆法, 能写出2个不同的算式, 得到同一个结果, 从中明白一幅图可以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接着用一根小棒从中间隔开, 再引导学生写出两个减法算式。然后让学生摆一摆学具, 学习计算6、7的加减法。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通过情境图向学生说明, 用摆学具的方法计算有关6、7的加减法, 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一图两式”的计算方法。教学中要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列算式。

五、引导学生由“一图二式”向“一图四式”过渡

教学“6、7的加减法”时, 学生的视角已经从“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教学“8和9的加减法”时, 课本上8、9的加减法主题图已没有画出虚线, 第一次将“一图二式”向“一图四式”过渡。

1.教学“8的加减法”时, 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情景图, 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完成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的学习。如, 出示小花图, 让学生观察, 并提出问题:根据图画, 你能写出哪些算式?先让学生小组讨论, 写出算式, 然后汇报交流所写的算式,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幅图可以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两道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 结果一样;两道减法算式中总数没变, 两个减数交换位置后, 结果变了, 从而引导出“一图四式”。

2.教学“9的加减法”时, 可让学生摆学具, 通过操作, 一方面得出5+4=9, 4+5=9, 9-5=4, 9-4=5的结果, 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发现计算方法, 从而引导出“一图四式”。

3.教学第53页有关8的加减法时, 重点要突出学生计算过程“想一想”中“想”的活动。

六、注重“大括号”和“问号”的指导, 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大括号”和“问号”的学习, 是学生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基础。教材在学完“6~7的认识”后, 指导学生观察第46页的主题图, 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运用所学的6、7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教学时, 要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让学生正确理解画面的意思, 配合学生的观察, 引导学生理解:“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物体合起来。“问号”表示:求一共是多少?再引导学生说出题目里告诉的条件是什么?提出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进行列式计算。一开始学生可能说不好, 所以做练习的时候, 应该多让学生看图形、说图意, 多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当学生在会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意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学生表达得是否清楚、叙述得是否完整、是否简练, 要适时加以指导。

篇4:减法的认识教学设计

本单元是学生在系统学习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的基础。

一、利用数数与读数,关注数学符号的抽象过程

学生在数数、读数和写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数学符号的抽象过程,一旦学生对数学符号有了清晰的概念,学生对6~10数字的读、写,以及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基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序数)就轻松多了。这就是说,我们要在建立数字与数量的表象上多下工夫。

正确地数数是学习数学的开始。初入学的儿童,由于接受学前教育的状况不一样,因而数数的能力也不一样,根据学生实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而且在培养学生数数能力方面,应立足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主题图,排除非本质属性,把观察的重点放在数量的共性上,尽量从主题图上的人数、桌子数、蝴蝶数、鸽子数以及主题图下面的点子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6~10的数。如,教室里有6个学生、6把椅子,6张桌子,这种数与量的对等性都可以用6个点子图来表示,这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开始。同时,为了方便记忆与书写,我们就用数学符号“6”来表示。接着,再让学生观察这个数字“6”像生活中的什么?充分让学生发挥想象,学生将会说出“6”字像个哨子、“6”字像个小茨菰……。同样,认识7、8、9、10的数时也可如此。如,“7”字像镰刀,“8”字像葫芦、“9”字像气球,“10”字由“1”和“0”组成。当学生从数物体的活动中抽象出数后,继续组织学生把这个数再次回到摆一摆的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巩固所建立起来的数的表象与数的概念。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与之相关的数量,说一说。如,6本课本,6个玩具,6辆轿车等。要注意的是,在数数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序的数数。如,从上数到下;从下数到上;从左数到右;从右数到左。在数物品时,每件物品都必须数到,并且只能数一次。如果每件物品都数到,最后数的那个数就是物品的总数量。

二、利用直观教具与学具,加强数序教学

数的大小比较首先是建立在数的顺序基础上,教材编排无论是“6、7的认识”还是“8、9的认识”,首先安排的是老师和学生打扫教室的情境图;然后是数点子图、最后抽象出数学符号,即数字;接着安排摆小棒、摆、▲或摆小花;再接着是计数器上拨珠子以及直尺上认识数序;最后抽象出的点子图与相应的数学符号的大小比较。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从活动中、从图形中、从表象中抽象并建立“6和7”、“8、9”以及“10”这些数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拨一拨、比一比的操作活动中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5添上1是6,6添上1是7;6比5大1,7比6大1,让学生直观地发现5和6、6和7之间的大小关系。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和游戏,让学生感悟这些数的顺序及大小关系。比如,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让学生边观察,边数一数,这是几颗珠。然后问:“再拨一颗是几颗?”拨到5颗时,问学生:“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也可以先拨出几颗珠,问:“去掉一颗珠是几颗珠?”学习直尺上的数也一样,0、1、2、3、4、5后面依次是几,讲完之后可以安排找“数”的游戏:6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与6相邻的数有哪些?从而加深学生对“6和7”,“8和9”以及“10”的数序和大小方面的强化。

为了突破本节教材难点,区别“6和7”,“8和9”以及“10”,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即区分几个和第几。在解决教材提供的第40页“金鱼图”的问题时,可以先进行一个“我说你做”的游戏,帮助学生区分基数和序数。如,请每个小朋友伸出5个手指,让学生从大拇指开始数,数到第5个手指头时问:第5个手指是什么手指?这里的5个手指和第5个手指相同吗?请第一横排的7名学生站起来先报数,然后让左边的第6位同学举起手,再让左边的6位同学举起手。提出问题:“刚才两次举手的人一样吗?”都是6,为什么不一样呢?使学生体会到第几是表示次序,指的是一个人。几个表示的是数量,指的是6个人,即总数。在此基础上,再来解决第40页“金鱼图”中的问题,这样既直观又容易理解了。

三、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数的组成方法

教学6~10数的组成时,教材安排给小圆片涂色,在涂色过程中体验6的组成,然后填出6的五种组成形式。而7和8数的组成教材编排则是把“7个8颗☆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用引导语引发学生思考:“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这样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联想6的组成说一说,完成7、8数的组成。对于9、10数的组成,教学起点明显比6、7、8数的组成有所提高。在教学9的组成时,教材要求学生“用摆一摆”,完成如图:

10的组成则直接放手让学生“先用 摆一摆,再填数”,如图:

其“放”的过程体现在直接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后直接填数。

篇5:小学数学减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2、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减法的过程的体验、强化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和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表达、数学思维能力,让全体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我决不包办代替,我只是在学生感到困惑时加以指导,。努力扮演好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多做,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做数学的时间和空间,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很轻松,而学生似乎也和我一样(从课后的作业中也反映了学生确实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但这节课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平常的积极性没能很好的表现出来,还有一部分学生处于沉默状态,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地在课堂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不充分。主要是中间的环节讲得太多,导致最后的作业时间不够,只留下5分钟,学生没能在课堂完成作业,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篇6:0的认识和相关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了解数的顺序。

2.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有关0的加、减法的含义,并能熟练计算。

3.通过在数学活动中的观察、思考、讨论、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推理应用能力。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学难点: 0的书写方法,理解“0”的两个含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认识0──关于0的含义和书写 1.排排队──复习数的顺序。

师:这节课,数字王国有几位小客人要到咱们教室找朋友。(几个头戴数字头饰的小朋友争先恐后地涌进教室。)

师:小客人迫不及待地要找到自己的朋友。请你们作个自我介绍吧。生:我是数字3。

生:我是数字2,我是数字5„„ 师:欢迎你们来到一年级教室。(学生鼓掌)

师:谁来帮这几位小客人排排队?

(学生给数字排队)师:为什么这样排队呢?

学生汇报

2.找朋友──认识0的含义之一:0表示没有。

(黑板上有以下几副图画:1只小猴,2只桃子,3只小鸟,4朵红花,5个气球)

师:他们的朋友在哪呢?谁愿意帮忙?

学生把数字小客人拉到的相对应的图片下,将数字卡片粘在图画下方。

师:同学们做得真好,有几个就用数字几表示。想一想:当1只小猴遇到2个桃子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猜猜看。学生自由发言:小猴会把桃子吃掉。师:是吗?请看──大屏幕。

(播放小猴吃桃子的动画:小猴从盘子里拿起一个吃掉,又吃掉一个。)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师:一个桃子也没有,用哪个数字表示呢?1?2?3?4?5? 生:用0表示。师:为什么?

生:因为盘子里的桃子吃光了,一个也没有了,也就是0个。师:哦,明白了,0和 1、2、3、4、5一样也是数字,一个也没有就

用0表示。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数字王国的新朋友──0。板书课题:0的认识

3.猜硬币──生动认识0表示没有

师:生活中有好多关于0的故事。现在请大家听一听,猜一猜,这个盒子里装了几枚硬币?用哪个数字表示呢?注意听── 教师轻轻摇动装有硬币的盒子,发出声响。学生纷纷猜测 师:盒子里到底有几枚硬币,用几来表示呢?我们──看一看。(教师倒出盒中的硬币,放在手心。)师:现在呢?再猜猜看。

(教师轻轻摇动盒子,听不到任何声音。学生私下猜测)学生交流,汇报:0个

师:真的一个也没有,是0个。

4.关于0的故事──说说生活中用0表示的例子。师:你还能说几个用0表示的故事吗?

学生交流,汇报

(课件演示:气球飞走,泡泡破了)

5.直尺上的0──认识0的另一含义:表示起点。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也没有就用数字0表示。0该排在数字队伍的什么位置呢?为什么?

生:0排在1的前面。因为0表示一个也没有,0比1小。师:是吗?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排序? 生:在直尺上。

(实物投影仪放大直尺)

师:像这样一格一格的是尺子上的刻度,以后会专门学习的。0在直尺上到底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开始。生:表示起点。

师:不错。0在尺子的最前面,表示起点。6.书写0。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你能说说0长什么样吗?

学生:有一点长,有一点扁,像个椭圆。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给0编首歌吧,── 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师:想知道0到底怎么写吗?

(教师讲解,强调注意的地方:从右上角起笔,向左,向下,收笔,和起笔相连。)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0的样子。然后伸出手指,跟着大屏幕在桌子上写一个0。(学生在桌子上书空。)

师:请大家在田字格中写两个0,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漂亮。(学生练习写0。)

二、情景中体验0──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1.同数相减等于0。

师:你的0写得真棒。这两个桃子送给你吧。请问,老师手中现在还有几个桃子? 生:0个。

师:能列一个数学算式吗? 生:2-2=0 师:接着还有更好玩的事儿。请看──(播放3只小鸟从树上飞走的动画)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有树上有3只小鸟,后来飞走了。师:说得真好。树上还有几只小鸟呢? 生:0只。

生:3只小鸟全飞走了,树上一只也没有了,就是0只。学生说算式 板书:3-3=0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像故事一样好听,还列出了算式。还能说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说,老师写

师:写了这么多。一起读一读。(学生拍手打节奏,齐读算式。)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交流,汇报

师:同学们的发现可真不少,把藏在算式里面的小秘密全都发现了。原来一个数减去它自己,就等于0。也就是说,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2.有关0的加法。

老师变小魔术(乒乓球)师:接下来请看大屏幕─

(有4只青蛙蹲在荷叶上,又漂来一片荷叶。)能根据动画提一个问题吗?

生:本来有4只青蛙在荷叶上玩,后来又漂来了一片空荷叶。问两片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 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一共有4只。

生:4+0=4。所以一共有4只青蛙。师:还能怎么列算式呢? 生:0+4=4 师:为什么?

生:加号前面和后面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师:还能写出这样的数学算式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呢?

师:同学们越来越厉害了,小秘密藏都藏不住。把大家说的综合起来就是,我们学习的是关于0的加法,一个数加上0或者0加上一个数,都等于这个数本身。

3.一个数减0,等于这个数本身。师:还敢接受我的挑战吗? 生:敢!!师:5-0=? 生:5 师:为什么?

生:盘子里有5个苹果,我吃了0个,也就是一个也没有吃,所以盘子里还有5个苹果。所以5-0=5。板书:5-0=5 师:还能再说几个像这样,用一个数减去0的算式吗?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师:这些算式看起来也很有意思。它们又藏着什么小秘密呢? 学生交流,汇报

师:说得很好。现在大家知道了一个数减去0,还等于这个数本身。

三、巩固练习──应用所学有关0的知识

师 :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们。(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四、回顾反思──深化对0的认识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汇报

板书: 3-3=0

相同的两个数相减都得0

4+0=4

一个数加0或0加一个数还得原来的数

5-0=5

篇7:减法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的实际意义,会读、会写“0”;

2、会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3、培养学生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写“0”,会正确地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能正确地写“0”,弄懂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的道理,总结出规律。

四、教具:

数字卡片、直尺、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填数:

1、()、()、4、();

5、()、3、()、()

2、猜谜语,引入新课:

谈话:老师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它是谁?看它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猜为什么有这变化?(课件动态演示,小猴子吃桃子)

(二)、探究新知:

1、认识”0”:

(1)、课件演示小猴子吃桃子

小猴子吃桃子,盘子里有几个桃子?用几来表示?板书:2 小猴子吃掉1个,还剩几个?用几来表示?板书:1 小猴子接着吃了1个,盘子里还剩有桃子吗?(没有)老师说明:当盘子里一个也没有时,我们就用“0”来表示。板书:“0”读作零,“0”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提问:“0”表示什么?(表示一个也没有)你能举出用“0”表示的例子吗?

(2)、课件演示放大的直尺图,让每个学生也拿出直尺,读一读直尺上的数,你发现了什么?提问:这个“0”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老师说明:这个“0”在这表示起点。提问:“0”排在谁的前面?为什么排在它的前面?

数一数,从“0”到“1”是一段,看看有几段,一段一段地数一数。

2、写“0”:

老师边示范边说笔顺,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和收笔处要相连,要写圆滑。学生在书上写“0”

3、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1)、课件显示3只小鸟从窝里飞起的动态画面 A、引导学生观察,说图意。B、小组交流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生1:窝里原来有3只鸟,听到一声枪响,3只鸟都飞走了,鸟窝里1只鸟也没有了。

生2:原来有3只鸟,飞走了3只,窝里一只也没有了,应该用减法计算,列式是:3—3=0。

C、提问:3—3=0表示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原来有3只小鸟,飞走了3只,窝里一只也没有了,用“0”表示。3—3=0。

(2)、同桌交流,举几个等于“0”的例子。

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两个同样多的数相减都得“0”。(3)、课件演示青蛙:

小组合作交流,说图意,并汇报:

生1:左边荷叶上有4只青蛙,右边荷叶上没有青蛙,合起来有几只? 生2:右边荷叶上没有青蛙用“0”表示。生3:合起来有几只?用加法计算:4+0=4 板书:4+0=4(4)、讨论计算:

0+4=()5—0=()0能减5吗?

师小结:一个数加“0”或“0”加一个数,或一个数减“0”,得数是原来的那个数。(板书)

(三)、初步练习:

1、教材第29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自己试做,然后交流订正。提问:0+0=0表示什么意思?

2、练习四的第1题,看图写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评,老师巡视指导。

(四)、思维训练:

填空:2+()=2 3—()=3 4—()=0 3+()=4 0+()=5 0—()=0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一些知识,知道了一个也没有时用“0”来表示,“0”还表示起点,还知道相同的数相减后得“0”,一个数和“0”相加减还得这个数。

(六)、布置作业: 练习四的第3、4、5题

0的认识

节课教学目标有下:

1.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了解数的顺序。

2.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有关0的加、减法的含义,并能熟练计算。

3.通过在数学活动中的观察、思考、讨论、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推理应用能力。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活动中认识0──关于0的含义和书写 1.排排队──复习数的顺序。

师:这节课,数字王国有几位小客人要到咱们教室找朋友。他们来了。(敲门声)

(师开门)。

<几个头戴数字头饰的小朋友争先恐后地涌进教室。>

师:小客人迫不及待地要找到自己的朋友。请你们作个自我介绍吧。生:我是数字3。

生:我是数字2,我是数字5„„ 师:欢迎你们来到一(2)班。(学生鼓掌)

师:谁来帮这几位小客人排排队?

(请一位学生上前,帮五位数字朋友排队。)结果如下:5,4,3,2,1 师:为什么这样排队呢?

生:我是按顺序排的,从大到小的顺序。师:你的小手举得真高。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还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1,2,3,4,5。师:真不错。

<教师把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从左往右贴在黑板上。> 有不同想法就要这样勇敢地说出来。大家一起数。(顺数,倒数。)[评析:学生通过活动给数字排序,没有指令,但不失规则,自主而多样。熟悉而有趣的活动,活泼而真实的情境,让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 6 生动多彩。学生在活动中复习,教师在复习中埋下伏笔,引导学生轻松自然地融入课堂学习,进入发展状态。]

2.找朋友──认识0的含义之一:0表示没有。

<黑板上有以下几副图画:1只小猴,2只桃子,3只小鸟,4朵红花,5个气球>

师:他们的朋友在哪呢?谁愿意帮忙?

<学生把数字小客人拉到的相对应的图片下,将数字卡片粘在图画下方。>

生1:1只小猴就用数字1表示。生2:2只桃子就用数字2表示。„„

生3:5个气球就用数字5表示。师:说得真好。有几个就用数字几表示。

当1只小猴遇到2个桃子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猜猜看。学生自由发言:小猴会把桃子吃掉。师:是吗?请看──大屏幕。

<CAI播放小猴吃桃子的动画:小猴从盘子里拿起一个吃掉,又吃掉一个。>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盘子里本来有2个桃子,小猴吃了1个,还有1个。它又吃了1个,盘子里一个桃子也没有了。

<CAI再次演示小猴吃桃的过程,每个环节配合学生叙述暂停。> 师:一个桃子也没有,用哪个数字表示呢?1?2?3?4?5? 生:用0表示。师:为什么?

生:因为盘子里的桃子吃光了,一个也没有了,也就是0个。师:哦。明白了。0 1,2,3,4,5一样也是数字。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数字王国的新朋友──0。板书课题:0的认识

[评析:“找朋友”的游戏中,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迁移学习,理解0也是一个数,表示一个也没有。一句“猜猜看”,巧妙地处理“小猴吃桃”的教学素材,激发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 8 像力,使0的产生自然而必然。不必教师推动,学生在求知欲的刺激下主动发展探索,感受0的动态形成过程。]

3.猜硬币──生动认识0表示没有

师:生活中有好多关于0的故事。现在请大家听一听,猜一猜,这个盒子里装了几枚硬币?用哪个数字表示呢?注意听──

<教师轻轻摇动装有硬币的盒子,发出声响。学生纷纷猜测──> 生:2枚。生:1枚。生:1枚。„„

师:盒子里到底有几枚硬币,用几来表示呢?我们──看一看。<教师倒出盒中的硬币,放在手心。> 生:1枚!!生:用1表示。师:现在呢?再猜猜看。

<教师轻轻摇动盒子,听不到任何声音。学生私下猜测──> 生:0。生:盒子一个硬币也没有。生:我认为用0来表示。师:<打开盒子,向外倒> 生:Yeah!0个。

师:真的一个也没有,是0个。

4.关于0的故事──说说生活中用0表示的例子。师:还能说几个要用0表示的故事吗?

生:树上本来有3只小鸟,飞走了3只,树上1只小鸟也没有了,就是0只。

生:森林里有一只老虎和一只兔子,老虎把兔子吃了,兔子就是0只了。

生:我吹了4个泡泡,后来泡泡破了,一个泡泡也没有了,就用0表示。

生:花园里有4朵花,小朋友摘了4朵,还有0朵。

师:哦。花儿很美,不过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能随便摘花的。但是,老师这里的4朵大红花,可以全部送给大家。之后还剩几朵?

生:一朵也没有。

生:0朵。

[评析:教师借助“猜硬币”活动,巧妙地创设关于0的情境,学生通过听、猜、看、说等多种方式,感受0,理解0,寻找0的生活原型。数字0因为学生的想像和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诠释变得丰满而生动起来。课堂中没有教师刻意的表扬和说教,却有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叹,有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有学生对自我的肯定,对他人的倾听和尊重。]

5.直尺上的0──认识0的另一含义:表示起点。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也没有就用数字0表示。0该排在数字队伍的什么位置呢?为什么?

生:0排在1的前面。因为0表示一个也没有,0比1小。师:是吗?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排序? 生:在直尺上。

师:是嘛。你看到了什么? <实物投影仪放大直尺> 生:我看到了直尺上有0。

生:我看到直尺上有0,1,2,3,4,5。生:我发现它们一个比一个大。生:我看到0在直尺的最前面。生:我看到直尺上有一格一格的。

师:观察得真仔细。像这样一格一格的是尺子上的刻度,以后会专门学习的。

0在直尺上到底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开始。生:表示起点。

师:不错。0在尺子的最前面,表示起点。6.书写0。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你能说说0长什么样吗? 生:0像个鸡蛋。生:0像鸭蛋。

师:0像老师手中拿的圆片(教具)吗?

生:不像。0没有那么圆,有一点长,有一点扁,像个椭圆。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给0编首歌吧,就说── 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想知道0到底怎么写吗?

<CAI演示写0的动画,教师讲解,强调注意的地方:从右上角起笔,向左,向下,收笔,和起笔相连。看,写出来的线多圆滑呀。>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0的样子。然后伸出手指,跟着大屏幕在桌子上写一个0。

<学生在桌子上书空。>

师:请大家在方格中写两个0,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漂亮。<学生在方格中练习写0。写好后,教师请一名学生在投影仪下展示自己写的0,其余学生评价。>

[评析:对0的排序是前文数字排序的自然发展。没有教师的讲解,只有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探究。教师充当课堂中平等交流的首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认识0表示起点,记住0的样子,学会0的写法,在闭眼想像的活动中,0的形象深深刻于学生心中。数学课堂充满趣味,理性中透出感情的美。]

二、情景中体验0──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1.同数相减等于0。

师:你的0写得真棒。这两个桃子送给你吧。请问,老师手中现在还有几个桃子?

生:0个。

师:能列一个数学算式吗? 生:2-2=0 生:老师手中本来有2个桃子,送给小朋友2个,老师手中一个桃子也没有了,所以2-2=0。

师:你把话说得这么清楚。真是好样的。板书:2-2=0 师:接着还有更好玩的事儿。请看── <CAI播放3只小鸟从树上飞走的动画> 师:你看到了什么?能提一个问题吗?

生:我看到有树上有3只小鸟,后来小鸟也想到我们教室来,就飞走了,请问树上还有几只小鸟?

师:说得真好。树上还有几只小鸟呢? 生:0只。

生:3只小鸟全飞走了,树上一只也没有了,就是0只。生:3-3=0 板书:3-3=0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仔细,说得像故事一样好听,还列出了算式。还能说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生:我们家有1苹果,我把苹果吃了,还剩0个。1-1=0。板书:1-1=0 生:还有,教室里有5个朋友,下课了他们都出去了,教室里还剩个小朋友。就是5-5=0。

板书:5-5=0 师:你还知道这样的算式吗? 生:4-4=0 生:0-0=0 师:写了这么多。一起读一读。<学生拍手打节奏,齐读算式。>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发现它们都是减法。生:我发现得数都是0。生:我觉得这些算式很有意思。

0师:同学们的发现可真不少。的确,我们现在学习就是关于0的减法,等会还要研究关于0的加法。还有什么发现吗?

板书:关于0的加减法

生:我还发现前面是5,后面也是5。师:能说得更清楚些吗?

生:就是说减号前面是2,减号后面还是2。都是几减几得0。生:这些算式都是自己减自己,所以都等于0。生:一个数减去它自己,就等于0。

师:同学们可真棒,把藏在算式后面的小秘密全都发现了。原来一个数减去它自己,就等于0。也就是说,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那我可要考考大家,9-9等于多少呢?

生:0!!

师:同学们真聪明。没学过也会计算吗?为什么? 生:因为9-9就是减自己,所以就等于0。<教师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

[评析:教师的随机奖励不仅给学生以情感态度的肯定和认可,更随时随地创设动态真实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思维,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进而由学生自己创设一系列源自生活 的数学情境,课堂呈现出生成发展态势,数学中再现生活,问题中感悟数学。教师有序的板书,不露声色地引导学生整理思路,深层次地思考数学的本质,也为下文的迁移学习埋下伏笔。] 2.有关0的加法。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棒!三朵大红朵奖给大家,放在这个盒子里。请注意──

<教师先从黑板上取下3朵大红花,放入一个盒子中。稍后,又从黑板上取下1朵大红花,慢慢地放入盒子中。>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老师把3朵大红花放到盒子里,后来又放了1朵。师:能提一个问题吗? 生:盒子里一共有几朵大红花? 师:几朵呢? 生:4朵。

生:3+1=4。一共有4朵大红花。<学生判断,教师点头微笑表示赞许。> 师:你又看到了什么?

17(教师左手端着放有4朵红花的盒子,右手举着一个空盒子,两只手慢慢靠拢合并。)

生:我看到一个盒子里有4朵大红花,老师又拿来一个空盒子。师: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两个盒子里一共有多少大红花? 师:一共有多少朵呢? 生:一共有4朵。师:怎么计算的?

生:本来有4朵,又拿来的是空盒子,也就是一朵也没有,是0,所以还是4朵。

…… 生:4+0=4 板书:4+0=4 师:看老师变个小魔术──

<教师从背后把左右手中的盒子交换位置,两个盒子靠拢合并。> 现在两个盒子一共有几朵大红花?

生:4朵。还是4朵。师:怎么列算式呢? 生:0+4=4 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吗?

生:加号前面的数和后面的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师:说得真好,以前学习的知识今天又出现了。

敢不敢接受老师对你们的挑战? 生:敢!!师:请看大屏幕──

<有3只青蛙蹲在荷叶上,又漂来一片荷叶。> 能根据动画提一个问题吗?

生:本来有3只青蛙在荷叶上玩,后来又漂来了一片空荷叶。问两片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

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一共有3只。

生:3+0=3。所以一共有3只青蛙。师:还能怎么列算式呢?

生:0+3=3 师:为什么?

生:加号前面和后面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板书:3+0=0+3=3 师:还能写出这样的数学算式吗? 生:2+0=0+2=2 生:5+0=0+5=5 生:1+0=0+1=1 生:0+0=0 生:6+0=6 教师板书以上算式。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又有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呢? 生:这些算式都是加法。

生:我发现这些算式里面都有0,都和0有关。生:都是一个数加上0,得数是它自己。生:我发现0加上一个数,也等于它自己。生:我还发现两个算式里面的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师:同学们越来越厉害了。小秘密藏都藏不住。把大家说的综合起来就是,我们学习的是关于0的加法,一个数加上0或者0加上一个数,都等于这个数本身。

师:9+0=? 生:还等于9。

师:真棒。<再次竖起大拇指。> 3.一个数减0,等于这个数本身。师:还敢接受我的挑战吗? 生:敢!!师:5-5=? 生:0。师:为什么?

生:盘子里有5个苹果,我吃了0个,也就是一个也没有吃,所以盘子里还有5个苹果。所以5-0=5。

生:我也认为5-0=5。因为,老师有5朵大红花,老师送给我们0朵,也就是一朵也没送给我们,所以还有5朵。所以我也认为5-0=5。

师:哦,在提老师意见呢。好,马上就会给大家发奖品。因为同学们说得实在太好了。我也同意5-0=5。其他同学呢?

生:同意!!板书:5-0=5 师:还能再说几个像这样,用一个数减去0的算式吗? 生:1-0=1 生:4-0=4 生:3-0=3 生:2-0=2 师:这些算式看起来也很有意思。它们又藏着什么小秘密呢? 生:我发现这些算式都是减法。生:都是减去0。

生:我发现5减0还等于5,4减0还等于4,也就是等于它自己。这几个算式都是这样的。

生:这些算式都是关于0的减法,一个数减去0还等于它自己。师:说得很好。现在大家知道了一个数减去0,还等于这个数本身。师:还有吗? [评析:学生在教师无声却真情的微笑、眼神和手势的鼓励下,感受挑战成功的喜悦,在迁移中轻松地理解和探究新知识,在宽松的课堂中张扬着个性,讲述着关于0的故事,阐述着对0的理解,解答着关于0的算式,发现着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探究着数学的奥秘,享受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快乐。]

生:0-0=0 生:对。生:0-5=5 生:不对……

师:到底对不对?说说看。

生:我认为不对。因为0比5小,不能减。

生:我也认为不对。因为0就表示没有,用0个减去5个,不够减,没法减。所以不对。

师:可以怎么说呢? 生:5-0=5 生:对!!

师:9-0=? 生:9!师:为什么?

生:因为一个数减0,还等于这个数自己。

[评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是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放手让学生评价,由学生论证,在生生互动中学生得到发展,不仅是知识的,更是对自我的肯定和信心的树立。]

三、回顾反思──总结学习所得,深化对0的认识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呢?

生:认识了数字王国的新朋友──0

生:知道0表示一个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 生:还学习了怎么写0 生:学习了有关0的加减法……

四、巩固练习──应用所学有关0的知识

A、<CAI>出示有关0的加减法的算式,学生抢答。

篇8:“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例3、例4。

教学过程:

一、激活

1.回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板书:32+18 32-18

提出问题:这是整数加减法的计算, 说一说怎样列竖式计算?从哪位算起?

指名回答后,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相同数位对齐, 从低位算起, 加法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减法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

2.回顾元和角的换算规律。

认识这些价格吗?请把下面的价格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出来。

学生交流后引入新知:今天, 我们还继续学习有关小数的其他知识。

设计意图:回顾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生活中小数知识, 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为后续的学习铺设坚实有效的基础。

二、探究

1.观察、分析, 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后, 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提出问题。根据已有信息, 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教师选择加法计算的问题板书:一个铅笔刀和一支铅笔一共多少钱?接着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2+0.8=。

2.独立思考, 探索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应留足思考和探索的时间, 因此, 探究活动分三个层次来进行。

(1) 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学生的不同算法:方法1:0.8元=8角, 1.2元=12角, 8角+12角=20角=2元;方法2:0.8元=8角, 1.2元=1元2角, 8角+1元2角=2元;方法3:列竖式计算

(2) 展示交流, 感知算理和算法。指名板书并交流计算方法, 教师适时追问: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学生完全有能力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1.2元+0.8元”的计算方法, 不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且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 观察、对比, 明确算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方法1和方法3, 分层提出问题。问题1:为什么要把1.2元转化成12角, 0.8元转化成8角来计算?这是把小数转化成什么数来计算?问题2:用元做单位来计算时, 1.2元中的整数部分“1”表示多少钱?小数部分“2”表示多少钱?0.8元中的“0”表示多少钱?“8”表示多少钱?8角能与1元相加吗?为什么?

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 借助板书, 沟通联系, 建立小数加法笔算的竖式模型。

问题3:如果不带单位“元”和“角”, 能列竖式计算“1.2+0.8”吗?怎样写竖式?怎样计算?从哪位加起?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 引导学生把带单位的竖式模型中“几元加几元得几元”“几角加几角得几角”的算理迁移到纯粹的小数加法的竖式模型, 类推出“几个十分之一加几个十分之一得几个十分之一”“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的算理。进而得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 也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从低位加起。

3.迁移类推, 探索小数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课件呈现:一个铅笔刀比一支铅笔贵多少元钱?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0.8, 接着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并交流算理与算法。组织学生交流后小结:计算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 把相同计数单位对齐相加, 从最低位算起, 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

设计意图: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问题逐层追问, 引导学生发现用“元”做单位的计算和用“角”做单位的计算, 都是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以此为基础, 帮助学生从带单位的竖式模型过渡到小数加法的竖式模型, 同时把学生的认识由现实情境转向数学的本质。有了小数加法计算的基础, 再放手让学生类推出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进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整合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统一性。

4.对比分析, 建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相同吗?哪里相同?哪里不同?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 怎样才能保证相同数位对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意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突出小数与整数的加减法都是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相减, 进而明确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相同数位要对齐, 只要把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应用, 深化算法

1.根据笔算的过程与方法填空。

2.列竖式计算。

3.6+4.8 7.4-0.9

3.解决问题。

(1) 买一个文具盒和一块橡皮, 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2) 一块橡皮比一个文具盒便宜多少元钱?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不仅巩固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 而且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反思、巩固提升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计算?有什么收获?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上一篇:参加国培远程教育心得体会下一篇:胜利油田采油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