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2024-04-21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这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设计矛盾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矛盾,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概念的辨析。

如在课的导入时,利用“分月饼”游戏,制造了“半个”月饼没办法拍掌的障碍,半个该用什么数表示呢?给学生造成悬念,为探索新知创设了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新知识的需求。带着这个需求,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主动探究、积极合作、乐于发现和创造,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气氛。

又如:在课堂上,当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时,有一个同学出现了错误,(斜着折,没有平均分),我不是简单地给予判断评价,而是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全班同学讨论。学生经过讨论,更清楚地认识到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再如:教学1/4时,当学生出现了多种分法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么多种分法,涂色的那一份为什么都可以用1/4表示呢?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加深了他们对分数概念的理解辨析能力。

2、重视学生做数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实施“新课标”,就是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我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去认识“几分之一”。通过各种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知识是自己探究感悟到的,而不是老师教给的。如在教学1/2时,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形成对“1/2”正确的认识,自主解决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从课堂的学习氛围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在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概念的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在生活中提升数学概念,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和方法的运用。

本节课我十分重视让学生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分数。如课的导入,从中秋节引出“分月饼”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

在运用新知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从教材主题图和身边的事物中去寻找分数。由于主题图所呈现的“游乐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生能很快地找出这里的分数,并主动与同学交流。在汇报时,学生一个个争着说,形成了一个高潮。在最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分数时,学生表现非常好,找了很多,把这节课又推向了另一个高潮。甚至有的学生把概念进行了拓展,如一个学生说“我们小组有7张椅子,每张椅子是其中的1/7”。如果学生不是对分数有了清晰的认识,他能发现这个吗?

4、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学习。

教学1/2时,从扶到放,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亲身体验到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分数概念并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而在后面的教学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用学习1/2的方法自己去探究,类推出其他分数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等数学方法,逐步加深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与辨析,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获得了提高,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另外,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完整、正确表述“几分之一”含义时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语言表达的完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表达、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完整性。

篇2: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分数是三年级数学的一个新知识点,学生对于分数这个知识没有印象,分数有点抽象。基于这个因素,在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准备苹果,准备长方形纸片。

分数是一个内涵复杂、形式多样的数学概念,分数的初步认识如果仅仅局限于形式上的认识,学生的认识难免肤浅,甚至在学生到第二学段进一步认识分数时出现认识上的断节,而如果过早的进入到抽象水平的认识,学生的理解又难以到位,因此。我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力争找准学生已有的认识框架和分数复杂意义的结合点,也就是直观模型。

一、在情境导入中学习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篇3:《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拾贝

一、创设情境, 初步认识二分之一1.创设情境, 引出平均分。

同学们, 你们喜欢在中秋节的夜晚赏月吗? (屏幕出示中秋赏月图, 配上优美的音乐)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 小明和小芳和你们一样喜欢赏月, 他们都带了哪些食品?

生:有4个苹果, 2瓶饮料, 1个月饼。

这么多好吃的东西谁都想吃, 猜猜看他们会怎么分?

生:苹果每人2个, 饮料每人1瓶。

像这样每人分得同样多, 数学上叫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设计意图:认识平均分, 为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2.只有一个月饼, 平均分给两个人, 每人分得多少呢?生:半个。

出示月饼模型圆片。问:怎么分?

演示:把圆片对折—沿中线剪开—贴出

3.小朋友们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月饼的一半吗?请在本子上试一试。

教师巡视, 发现不同情况让学生板演。

请刚才上来写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表示方法好吗?

生:……

想象力真丰富, 这几位同学的想法各有特色, 把掌声送给他们。

下面同学是怎样表示一半的呢?同桌之间互相欣赏。

[设计意图:发展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4.表示一半的方法有很多, 在数学上还有一种能表示一半的数呢!想认识它吗?

指着月饼说: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 这左边的一半就是两份中的一份。数学上我们用1/2来表示一半, 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一次。

右边的一半呢?也是1/2。

5.举例:像这样的例子再举几个。

播放光盘中分西瓜、分苹果的场景。 (选时:2分50秒)

你们能举几个用二分之一表示的例子吗?

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数———分数。我国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分数比较早的国家之一。

(教师板书课题“分数”)

二、多种形式, 认识分数

对于分数这个新朋友, 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 由学生提出知识目标的活动很重要, 这样的目标可使课堂教学行为步调一致, 便于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参与。]

1.操作学具, 认识二分之一。

(1) 打开学具袋, 拿出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 找到它的1/2, 你能用斜线涂出来吗? (限时操作)

(1) 学生动手折、涂。

(2) 先涂完的小朋友想一想, 你是怎样表示出它的1/2的?

(2) 交流展示。

(1) 长方形不同的折法:你是怎么折的?为什么要这样对折?

为什么折法不一样, 却都是长方形纸片的1/2?

把学生作品贴上黑板:

同学们看, 把一张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 大家找到了三种折法。尽管折法不同, 但如果你再仔细观察, 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地方, 你发现了吗?

强调只要把一个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 每份就是它的1/2。

[设计意图:展示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 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发散学生的思维。]

(2) 展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中表示出来的二分之一。

2.判断对错, 巩固二分之一, 引出三分之一。

(1) 学到这, 让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 把二分之一变到自己的脑子里。魔术中会出现几个图形, 如果涂颜色部分能用二分之一表示, 就用“√”表示, 不能就用“×”表示。依次出现下面的图形:

引导说出:没有平均分, 就不是它的1/2;只要将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 每份就是它的1/2。

(2) 重点讨论长方形中涂色部分能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3份, 涂颜色的是其中的1份, 就用三分之一表示, 也就是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1/3。

说得真好, 会写1/3吗?试一试。

3.观察图片, 自主认识1/4。

(1) 课件出示, 估计一下, 涂色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呢?

谁估得准, 一起来验证一下。

[设计意图:《数学课标》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数学目标, 每一个学生都应建立一定的数感, “估一估”这一环节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最终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感。]

(2) 折一折。

(1) 学生利用另外形状的纸片折一折。

(2) 展示:把什么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谁的几分之一? (选择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一个)

(3) 为什么图形的形状不一样, 折法也不一样呢?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4。表示吗?

(4) 这些图形的1/4都相等吗?

(5) 同样的正方形, 它的1/4相等吗?你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4.利用材料, 探索其他分数。

(1) 除了1/2、1/3、1/4, 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

生说, 师板书……谁注意到老师是怎样写分数的?

生:……

你自己写几个分数, 之后介绍给大家。

(2) 同桌选择一个分数, 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用材料表示出来。

(3) 交流反馈:你这样表示的理由是什么?

[设计意图:展示小组合作的作品,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 使学生的观察、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4) 播放光盘 (选时:19分23秒) , 认识四分之三里有3个四分之一。

(5) 分数的各部分有它自己的名字:分数线、分子、分母。 (板书)

(6) 选择一个分数说说它各部分的名称。

三、比较分数大小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 老师要奖励大家一个故事———《狐狸分西瓜》, 故事里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狐狸说:我就让着你们一点, 只要西瓜的1/2, 弟弟吃1/3, 妹妹最小就吃1/6。

这三个分数, 谁大谁小?

教师板书:。

观察一下, 有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图文并茂的生动故事, 使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引导下, 认识到分数也有大小, 点燃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狐狸真是狡猾, 可是同学们并没有上狐狸的当, 学会了比较分数的大小, 聪明能干的孩子们, 我们马上进入智慧塔吧!

四、开拓应用, 促进发展

1.书本P93做一做第1题。 (播放光盘, 选时24分14秒至26分44秒)

2.仔细观察例3主题图 (图略) , 自由选择其中一个小情境, 说一说其中藏着哪些分数?

出示鸽子笼, 你能比较鸽笼的1/3和1/4的大小吗?

3.教师和学生拿月饼进行游戏:

(教师在展示台上平放10个月饼)

想拿这些月饼的几分之一?

生:……

猜一猜, 下面会要你取它的几分之一?

……

现在能拿走几分之一? (剩下5个)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重点, 分层练习, 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调节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五、全课总结, 课外延伸

篇4:《认识几分之一》教学片断及反思

从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学生在学习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时会有两个认知障碍:首先,不习惯把一些物体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其次,教材中的例题是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的个数是一个整数,学生对用分数表示觉得难以理解。如何让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建构,笔者进行了尝试。

[实践]

一、唤醒旧知

(课件出示实物图:一个桃的■、一个蛋糕的■、一个正方形的■……)

师:你们认识这些是什么数吗?

生:分数。

师:既然认识,就是老朋友了,打一下招呼吧!

生1:你好!■。

生2:Hello!■。

……

师:这个■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表示把一个桃平均分成了2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师:上学期,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来进一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二、 直观感悟

(课件出示一盘桃)

师:老师这儿有一盘桃(将例题4个桃改为满满的),分给2只小猴。你想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生:我想从中间平均分,因为平均分公平,大家没有意见。

师:(电脑演示)。那么,每只小猴分得多少呢?

生:(略)

师:这两个■相同吗?(1个桃的■与1盘桃的■比较)哪儿不同?

(学生互相讨论后交流)

三、 自主操作

师:下面请大家拿出操作纸,图中有6个苹果,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分好后给其中一份涂上颜色。

屏幕显示: 先分一分、涂一涂,再说一说。

我想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 )份,

每份是这些苹果的■,

这些苹果的■是()个。

(学生操作后交流)

师:下面请每个同学为同桌在■内画些☆ ,让他平均分一分,分好后给其中一份涂上颜色。

屏幕显示:先分一分、涂一涂,再说一说。

我想把()个☆平均分成()份,

每份是这些☆的 ,

这些☆的 是()个。

(学生操作后交流)……

[反思]

1.创设情境,唤醒旧知。

复习铺垫时,教者改变了以往繁琐的习题呈现方式。首先创设这样的情境:你们认识——这些是什么数吗(实物图)?既然认识,就是老朋友了,打一下招呼吧!接着提问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分数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既认读了分数,又理解了具体分数的产生。

2.活用教材,建构新知。

本课例题:把一盘桃(图上画着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学生在思考时,容易受4个桃平分后是一个整数的影响,产生思维分歧。教者采用弱化“数量” 强化“份数”对其进行了处理:呈现满满一盘桃,演示从中间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学生从直观图形中感知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通过对数学材料的比较,理解新知的本质含义,体会新知的内涵。教者结合实物图让学生比较这两个相同吗?(1个桃的与1盘桃的)从而有效地探索出本课的重点——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其中的一份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3.自主探究,深化理解。

分数的含义是抽象的,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是矛盾的,解决它的途径是直观操作。直观操作可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用外显的动作促进数学思考,把具体的感知上升为抽象的思维。教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了较大的空间:第一层次,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由于学生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在动态中生成了6个苹果的;第二层次,把分椭圆中☆的主动权都还给了学生,结果创造出更多的分数,交流中学生深刻理解了这些分数的产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

篇5: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中的例题和“想一想”,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悟把一盘桃平均分成4份和2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4和1/2来表示,从而发展对分数的认识。经过施教,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创设情景,让数学与生活相联系。

篇6: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这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设计矛盾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矛盾,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概念的辨析。

如在课的导入时,利用“分月饼”游戏,制造了“半个”月饼没办法拍掌的障碍,半个该用什么数表示呢?给学生造成悬念,为探索新知创设了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新知识的需求。带着这个需求,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主动探究、积极合作、乐于发现和创造,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气氛。

又如:在课堂上,当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时,有一个同学出现了错误,(斜着折,没有平均分),我不是简单地给予判断评价,而是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全班同学讨论。学生经过讨论,更清楚地认识到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再如:教学1/4时,当学生出现了多种分法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么多种分法,涂色的那一份为什么都可以用1/4表示呢?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加深了他们对分数概念的理解辨析能力。

2、重视学生做数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实施“新课标”,就是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我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去认识“几分之一”。通过各种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知识是自己探究感悟到的,而不是老师教给的。如在教学1/2时,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形成对“1/2”正确的认识,自主解决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从课堂的学习氛围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在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概念的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在生活中提升数学概念,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和方法的运用。

本节课我十分重视让学生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分数。如课的导入,从中秋节引出“分月饼”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

在运用新知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从教材主题图和身边的事物中去寻找分数。由于主题图所呈现的“游乐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生能很快地找出这里的分数,并主动与同学交流。在汇报时,学生一个个争着说,形成了一个高潮。在最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分数时,学生表现非常好,找了很多,把这节课又推向了另一个高潮。甚至有的.学生把概念进行了拓展,如一个学生说“我们小组有7张椅子,每张椅子是其中的1/7”。如果学生不是对分数有了清晰的认识,他能发现这个吗?

4、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学习。

教学1/2时,从扶到放,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亲身体验到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分数概念并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而在后面的教学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用学习1/2的方法自己去探究,类推出其他分数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等数学方法,逐步加深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与辨析,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获得了提高,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上一篇:建瓯市北苑贡茶加工区建设项目下一篇:与七夕节有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