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2024-05-03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篇1:“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名称 圆柱的初步认识和圆柱的侧面积 执教者 苏玉斌 课时 1 所属教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信息

材目录本节课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圆柱,二是探索圆柱侧面教材积的计算方法。认识圆柱是教材选择了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物体。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它的面,直观感受其特点。接着教材结合立体图形,分析 介绍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让学生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基本学生在头脑中能辨认出哪些物体是圆柱,但对于圆柱的其他方面没有更深的了解。对于学生来说,这节课是全新的。学生既要认分析 识圆柱,还要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知识与能力目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标 过程教学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与方法目

侧面展开图的过程。

标目标情感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态度与价

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值观目标

重点 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学情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与 难点 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与长方形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全班展示,达成共识

设计说明

四、巩固训练,总结提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同学们,我一、们都学过了哪些立体创设情境

图形?

生口答: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生观察自己的物品是什么形状

多让几个人交流。学生可引出圆柱体。能会说:

(2今天我们要认识学生先观察,分钟)

生:我带的是一个茶叶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再闭眼摸摸它的我看同学们都带来了它的形状是圆柱。面。感受圆柱体的很多这种形状的实表面。

生:带的是一个饮料筒,物,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带的是什么?它它的形状也是圆柱。的形状是什么?

……

师:想一想,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形状是圆柱的物体?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引出今天的课题。

1、师:请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圆柱体,观察一下,数一数它有几个面,看一看它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然后再摸一摸。

学生观察,并用手摸表面。

生:圆柱摸起来像一个柱师:谁能用自己子。的话说一说摸圆柱表

生:圆柱有上下两个圆,面的感受?

讨论圆柱体的中间的面是弯曲的。

请同学们讨论一特征。重点使学生

生:圆柱有3个面,上下了解圆柱的侧面是

二、下:圆柱有几个面?认识圆柱 各有什么特点? 两个面都是圆形,而且两圆的一个曲面。

大小相等,还有一个侧面,圆(8师:柱上下两个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学生讨论有什分钟)面叫底面,它们是完么方法可以验证圆

学生可能说到以下方法: 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体上下两个面的柱有一个曲面,叫做大小相等。

(1)测量底面直径来验侧面。圆柱两个底面

证,两个底面直径相等,两个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大小就一样。

2、师:有什么方

(2)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法可以验证圆柱上下两个圆的大小相等量周长来验证。呢? 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观察圆柱体罐头

三、盒,它的侧面贴着包圆柱侧面装纸,想象一下,如

教师演示把圆 生1:我猜可能是长方形。

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 怎样积

果把包装纸沿着圆柱生2:我猜可能是正方形。剪?的一个高剪开,再展(12开。这张包装纸的形

认真观察,你发分钟)状会是什么形状?

现这个长方形的面

积和罐头盒侧面积

生:展开的商标纸是长方有什么关师:验证一下,现在我们沿着他的一条形。系?

高剪开,再展开。

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再想想这个长师:看展开的商标罐头盒侧面积。方形纸的长和宽分纸是什么形状? 别与罐头盒的什么

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有关系?得出圆柱师:认真观察,你况。的侧面积=底面周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面长x高

生:长方形纸的长相当于罐积和罐头盒侧面积有

头盒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什么关系?

相当于罐头盒的高。

师:想想这个长方

生:用圆柱底面周长乘以形纸的长和宽分别与罐头盒的什么有关?高。同桌讨论一下。

师:长方形的宽就是罐头盒的高。长方形的长就相当于罐头盒底面的周长。(在长方形上标出高和底面周长)

师:怎样计算罐头盒的侧面积呢?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

师:同学们真了生测量独立计算,全班交不起。自己学会计算流计算结果。罐头盒的侧面积了。

四、学生可能会说: 下面我们一起看练一巩固拓

应用公式来解练的第1题,是一个展。

因为,商标纸的长就是饮决侧面积问题,巩关于选择商标纸的问题。先自己读题,并料桶的底面周长,商标纸的宽固新知。(15判断用那张纸比较合就是饮料桶的高。所以,我先分钟)

适,必要的话可以算计算出饮料桶的底面周长,再

选择。3.14x8=25.12(厘米)一算。

也就是说商标纸的长应等于师:谁来说一说你25.12厘米,宽12厘米,所以是怎样判断的?你认选择第3张纸比较合适。为哪张纸比较合适?

3.14x12x10=376.8平方厘师:我们再来看练米 一练的第2题,请同

3.14x8x6=150.72(平方学们自己读题,计算出罐头盒包装纸的面厘米)积。

圆柱的侧面积:师:请同学们看第3.14x3x2x1.5=28.26(平方厘3题,先想一想字母米)表示的是什么,在计算。(生独立解答,然后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课堂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 小结

2、你有哪些收获?

2分生全班交流 钟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1分钟

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

名称: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板书设计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侧面。

圆柱两底面之间距离叫做高。(无数条高)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

字母:S= C×H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一直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来进行的,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最大的亮教学点就是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亲自摸一摸自己带来的圆柱形物体,指一指圆柱的侧面和底面,指出圆柱体的高;在反思 教学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猜一猜展开图的形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剪开圆柱的侧面,从而明白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在观察中获得了知识,效果很好。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没有给每个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如果,我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尽可能的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课后和学生聊天,我发现学生很愿意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还获得知识,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比以前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继续发扬本节课的优点,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篇2:“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1.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

2.认识圆柱的侧面及展开图,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3.通过观察、发现、交流,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特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关于立体的多媒体课件、圆柱体的模型。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初步感知圆柱体。

(1)课件演示:旋转门的图片。

(2)引导联想:旋转门旋转起来会形成什么形体? 预设:旋转门转起来会形成圆柱体。

(3)提出要求:请你将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一条边粘在小棍上,快速搓动,看看形成的是什么形体?

(4)演示交流。2.揭示课题并板书。(板书:圆柱的认识)

二、借助实物,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索圆柱体的特征。1.借助实物,认识圆柱的特征。

(1)寻找生活中的圆柱体,初步感知圆柱体的特征。提问:在生活中你发现那些物体是圆柱体的? 预设:茶叶桶、胶棒、楼梯铁柱······

提问: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圆柱体是什么样的。预设:有两个圆形、光滑、能滚动······(2)借助实物,初步认识圆柱体的特征。

提出要求: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学具,并结合教材例1,在小组内说一说圆柱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表面上有什么特征。

(3)通过练习题检测学生的自学的成果,并相机指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问:圆柱的特征你发现了吗?老师要通过几小题来检测一下同学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这部分知识。

(4)出示填空题,指名回答。

①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②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③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两个底面完全相等的,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证明一下吗?(预设:画—剪—比;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看是否重合)板书:圆柱体

2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1个侧面——曲面

(5)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圆柱体,试着说明理由。使学生巩固对圆柱体特征的理解。

1.下列图形是否是圆柱体?试着说明理由。(×)(×)(×)(×)(×)(√)

2、认识圆柱的高。

(1)出示两个不同高度的圆柱。提问: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 追问: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预设:圆柱的高矮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系。追问:你觉得什么是圆柱的高呢? 预设;①学生动手在模型上指出高的所在;②两个底面之距离。

(2)课件出示并讲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3)提问:请你在你的圆柱模型上画几条高,并测量他们的长度。还能不能再画一条,长度又是多少呢?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吗? 预设: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长度相等。

(4)课件出示放置不同位置的圆柱,指出它们的底面、侧面、高。

通过本题是学生明白:不管如何放置,高都是指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圆柱的离地高度。

(5)课件出示圆柱上画的四条不同的高,判断哪几条才是真正的高。

3.下图中用h表示的线段,是否是圆柱的高呢?ohhhho 通过本题巩固学生对圆柱的高的理解。

(6)提问:在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吗? 硬币的高叫(厚)钢管横着放高叫(长)圆柱形的水井高叫(深)

3、整体认识圆柱体的特征。

提问:现在谁来完整的说一说圆柱有什么特征?

4、探究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1)认识侧面展开图。

提问:圆柱的侧面是个光滑的曲面,如果把它剪开猜想一下会得到什么图形呢? 预设: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圆柱的侧面。学生演示,并说明自己剪开的方法。同时强调如果沿着折线或者曲线剪开还会得到不规则的图形。(2)探究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思考:剪开侧面后得到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吗?把这个图形重新包在圆柱上,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演示。

预设:长方形的长=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长=圆柱底面周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圆柱的高。(3)出示底面周长和高相等的圆柱体。

提问:把我手中这个圆柱侧面沿着高展开能得到什么图形呢? 预设:长方形

正方形

验证猜想:请学生动手剪开侧面。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预设:柱的底面周长=高

(4)提升认识:看来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能会得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课件出示)

1、下面是同一个圆柱的展开图,说一说每个图形是怎样展开的?

下面是同一个圆柱的展开图,说一说每个图是怎样展开的?

2、填空

(1)把圆柱体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宽等于圆柱的()。(2)()和()相等的圆柱的侧面展开是正方形。

(3)一个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体的高是12.56厘米,那么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

3、下面哪个图形是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

下面哪个图形是圆柱的展开图?26.2843343432022(√)(×)()×

四、课后总结

篇3:“圆柱的认识”教学建议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结合具体实物, 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开始时, 教师可用课件 (或实物) 出示一些学生常见的圆柱形物体、图片, 如比萨斜塔图片、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灯笼 (或其他物品) 等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后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好铺垫。

在观察相关图片或实物后, 启发学生回忆并充分说说自己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圆柱形的物体。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如果把这些圆柱形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然后运用课件 (显示) 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图形, 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通过这些活动,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他们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 让学生感知、积累表象

数学学习是一种认知活动, 所以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活动,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获得数学知识, 发展思维能力, 感受数学的价值。《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可见,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性的活动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发现、交流、感悟, 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本节课, 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操作实践:

1. 课前, 布置学生按照课本提供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圆柱。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一个圆柱。由于学生有了课前做圆柱的经验, 不难回答:做一个圆柱需要两个等圆和一个长方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圆柱的底面、侧面特征, 让学生明确一个圆柱有2个底面, 并且是一样大的两个圆形, 一个侧面, 是曲面。

2. 接下来, 教师随手拿起两张等圆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 问:这两个等圆和长方形能围成一个圆柱吗?以此引发认知冲突, 使学生产生“什么样的长方形和两个等圆能围成一个圆柱”的问题, 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长方形与圆的关系上。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试着把圆柱的侧面沿高 (或斜线) 剪开后研究。学生通过观察、交流, 发现长方形的长要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或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长边正好是圆柱的底面周长) 。最后, 让学生根据这一发现围一个圆柱, 这一环节既是验证, 也是进一步的探究。

3. 想一想要给这两个等圆配一个长方形, 使它们能围成一个圆柱, 你打算怎么办?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等圆, 小组合作, 动手做一做。 (先在小组内讨论, 然后全班交流。)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完全一样, 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4. 想一想, 怎样才能使做出的圆柱一模一样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究, 让学生在实验中感悟到圆柱的形状与大小由底面和侧面这两个因素所决定。

5. 提供3组能做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圆柱形的材料 (编上序号) , 让学生在组内自由选择材料制作圆柱。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只有上下两个圆一样大, 而且圆的周长必须和长方形的一条边一样长, 才能做成一个直圆柱, 并且圆柱的粗细与圆柱底面半径大小有关。

在活动中, 学生经历了一次次由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活动, 储备了较为丰富的圆柱形的表象,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圆柱知识的获得是在操作体验中分析、概括总结出来的, 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比较、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搭建起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 进一步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 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将数学课堂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课。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如:

1. 让学生说说油桶、水杯、茶叶桶、热水瓶等为什么都做成了圆柱体形状?引导学生对这一常见而又往往被人们忽视的生活现象进行分析。

篇4:“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关键词: 实物观察 化曲为直 操作转化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圆柱的认识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实物观察初步感知;通过操作实践强化特征。

教材分析:圆柱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的又一立体图形,在教学时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老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圆柱,通过自己观察思考,从实物中抽象圆柱的立体图形(直观图),建立初步表象;为进一步认识其特征打好基础。对高的认识,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老师要出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进行比较认识高的特征。教学侧面积时,要充分利用其展开图,应用转化的思想,化曲为直,变成旧知识,达到以旧学新的目的。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圆柱的认识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最后一部分,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圆的相关知识之后进行教学的。虽然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立体图形,但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表面是平的,而圆柱则是由曲面围成的几何体,这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教学时老师应从直观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指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单元组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研讨,让学生在自主感受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的特征和画直观图的方法。2.在不断观察与操作、合作与交流中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空间观念。3.在师生互动中不断增强合作意识,体验成功乐趣,提高学习兴趣,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圆柱的特征和画直观图的方法,形成圆柱的空间观念是本课的重点;认识高和侧面积特征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呈现:大屏幕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各3-5个)。

1.让学生分类整理,想想它们有哪些特征和量的计算。2.抽生汇报:指出哪些我们已经认识过,说说它的特征和量的计算方法。3.观察没有学习过的物体,告诉学生对这些物体我们将陆续进行学习,今天我们认识其中一个,它叫圆柱——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圆柱。

[设计意图:生活是生态的,通过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态情境,在分类中自然地引入课题,使课堂自然、生动。]

二、感知圆柱,认识直观图。

1.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柱,通过看、摸感知圆柱,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2.想想自己对圆柱有哪些感受?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3.抽生2-3人汇报。4.同学们你能在纸上画出自己的圆柱吗?5.四人小组交流,评比小组内最像的图形。6.抽2个小组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评价。7.师补讲:选取规范的直观图指导,同时认识圆柱的组成部分与名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美术知识的学习,为画圆柱打下一定基础。让学生先尝试体验与自我评价,有利于对学困生的引领。]

三、猜想、验证发现圆柱面的特征。

1.观察圆柱。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柱,通过看、摸、拆、比、再次强化感知。想想你看到些什么?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拆开后又有哪些新发现?比一比哪些是相同的?结果写在小卡上。2.小组内交流,并将学习结果写在中卡上。3.就近学习其他小组成果,再补充。4.小组展示汇报。5.师补讲:强化圆柱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底面和侧面。

四、对比发现不同,认识高。

1.呈现两个不同的圆柱,比比看这些两个圆柱在形状、大小上有什么不同呢?2.抽生汇报、补充。3.想想圆柱的粗细由什么决定?4.同桌交流。抽生汇报、补充。5.想想高矮又由什么决定呢?引出圆柱的高。板书:高。6.学生看书自学认识高的意义与特征。同时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7.学生汇报、补充。8.强化对高的认识与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标的目标之一。积极有效的观察、比较、猜想与验证中发现圆柱的特征,就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状态,为探索侧面积计算做好学习动力的准备。]

五、强化训练。

1.巩固掌握特征:打开书完成练习中的一题指出哪些是圆柱?2题找出圆柱,指出底面、侧面和高。(1)生完成在书上。(2)生汇报、评价。

2.拓展练习:3题观察展开图能围成什么图形?4、5题训练思路,掌握方法。(1)生完成在小卡上。(2)同桌交流,补充。(3)生汇报、评价。(4)师补讲。

六、小结,结束新课教学。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都知道了圆柱哪些特征?还学会了什么?

篇5:《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接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尝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圆柱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间知识的互补,使学生学会交往,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合群性和合作精神。

(4)启发学生猜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5)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遵循由观察—发现—总结—应用这一规律,使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并建立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抽象概括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徐教师这里有一个盒子,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依次展示各个物品:露露盒、茶盒、罐头盒)你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叫做什么吗?在数学上,像这样的物体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

2、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的?(学生举例)本节课,你想知道哪些关于圆柱的知识呢?同学们都是好学的孩子,关于圆柱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本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构建新知

1、一起来看一看圆柱画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展示盒子中物体画在纸上的形状)闭上眼睛在大脑中想像一下你手中的圆柱画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

2、拿起你手中的圆柱,仔细观察,它有几个面?谁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三个面。圆柱的面各有什么特点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31下边的内容,边学边结合实物指一指,比一比,看谁的收获最多。

4、交流汇报:

(1)关于底面,重点理解“完全相等的两个圆”这句话,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验证两个底面完全相等。

(2)关于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其是一个曲面。

(3)关于高,知道圆柱有无数条高,所有高的长度都相等。

(4)帮助学生理解圆柱从上到下是一样粗细的,指出在小学研究的圆柱都是直圆柱。

师随机板书圆柱的各部分特征。

5、同学们动手动脑找出了圆柱各部分的特征,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下面我们小组一起“做一做“(出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沿圆柱的高把圆柱外包装纸剪开,看看展示开后能得到什么形状。(学生小组动手操作)

6、展示学生剪开后得到的图形。小组再次合作,想一想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侧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师巡视指导)

7、交流汇报。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小结从实验中得到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形是否为圆柱体。

2、指出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3、思维拓展,给出底面直径和圆柱的高,试着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篇6: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完成第39页上的“做一做”和练习十的第1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物体各一个,及多个圆柱形的物体(如罐头盒、茶叶筒、药盒、药瓶、纸盒等);让学生也收集几个圆柱形的盒子,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53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 r或C= Π 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口算)。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二、导入新课

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

由此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了,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三、新课

1.圆柱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校体,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柱

教师:大家刚才认识了圆柱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出示有圆柱形物体的投影片。

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于是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然后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柱是直圆柱的简称,即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高垂直于底面。

接着让学生用手模一模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明白: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

小结:圆柱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上、下两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圆

圆柱

从上到下粗细相同

2.巩固练习

(1)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l题。

要求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如钢管、汽油桶、炉子姻简、截面是圆形的铅笔等。

(2)出示(投影)一组立体图形,辨析哪些是圆柱,哪些不是圆柱?为什么?

3.教学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出示一个带完整商标的罐头盒。

教师:这个罐头盒是什么体?(是圆柱体。)

“它的侧面是哪个面?”

让前排的学生指示给全班同学看,使学生明白,这个圆柱的侧面实际上可以用罐头盒上的商标纸来表示。

然后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再将商标纸打开,平展在黑板上。

教师:现在商标纸是什么形状?(是长方形。)

教师沿着商标纸的边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再将这张长方形的纸包在圆柱的侧面上,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圆柱底面的高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四、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

1.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2题。

可以将教科书上的图用投影仪放大或画在小黑板上,指名学生指给大家看,其他学生评月是否正确。

2.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3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柱,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量完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量的。

3.做练习十的第1题。

篇7:《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 cm,宽5 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

教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观察:数一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教师: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

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可向老师借用。

(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仔细阅读教材18页例1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

(3)小组内互相交流: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有什么发现?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

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学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

教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面)再用手摸一摸。

(4)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

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5)小结圆柱特征。

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三)练习巩固

1.教材P18做一做第1题。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2.教材P20练习三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

(四)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 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

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

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 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

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

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

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

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 ,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油桶。

4.考考你:教材P18做一做第2题。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篇8:“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片段一: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利用学具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圆柱的面、高、侧面展开图等有什么特征?”井然有序地开展活动) , 10分钟后教室里突然静下来。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想展示, 老师叫一个小组上台汇报。 (学生边讲解边比划)

生1:圆柱有上下两个大小相等的圆。

生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生3:将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后的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高, 宽是圆柱的底面周长。

生4:若将圆柱的侧面沿斜直线剪开后的展开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此时王老师并没有表态, 而是接着问:谁有想法?

生1:我认为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后的展开图的长不一定是圆柱的高, 当圆柱的高比圆柱的底面周长短时, 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 那高就是宽了。

生2:我还发现如果圆柱的高与底面周长相等时,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后的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此时响起了掌声, 老师只是回应一个微笑。

片段二:老师追问:你们听懂了吗?还有什么疑惑吗?

生1:如果将圆柱沿着直径垂直切开, 它的切面是什么?

生2:切面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系?

生3:若已知切面的周长与宽, 能求出什么?

生4:当圆柱的高与直径相等时切面是什么?

此时王老师再一次将问题抛给学生讨论。

“谁有想法?”“你们听懂了吗?”“还有什么疑惑?”简短的问话, 在这一内驱力的作用下,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绽放智慧的火花, 令我感触颇深。

一、改变教学方式,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 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引领者、组织者, 为学生提供探究空间, 将课堂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合作探究交流, 让学生直接和知识对话, 体现了“相信学生, 利用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的教学理念, 注重培养了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动起来——身动、心动、神动。

二、注重探究, 激活求知欲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始王老师并没有直接采用打“乒乓球”的形式, 否则学生的思维训练会受到扼制, 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也被拒之门外。而是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行合作探究, 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 在观察中发现, 在比较中得出结论。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 思维得到锻炼, 情感得到体验,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 同时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巧妙用语, 唤醒思维

整节课的知识点由前面4个学生所回答的学习目标基本涵盖, 但王老师却巧妙地引导:“谁有想法?你们听懂了吗?还有什么疑惑?”一石激起千层浪, 进一步唤醒了学生的思维, 挖掘出学生的潜质, 才有后面精彩的场面, 体现教师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和教学机智。学生思维也由单一性走向多向, 真正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

篇9:“圆柱的认识”教学建议

一、圆柱的认识,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为教学时直观演示和操作做准备。教学由列举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实物直观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再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给出图形的名称,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

当学生认识了这些实物的主要特征后,再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具有这些特征的实物,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头脑中圆柱体形象的储备,加强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圆柱的认识,感受圆柱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圆柱的特征,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圆柱的特征时,先让学生每人拿一个圆柱体的实物玩一玩、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圆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各是什么样子,再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圆柱的特征。在学生观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小结:圆柱有三个面,上下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周围的面叫做侧面,侧面是一个曲面。

探究圆柱的高时,教师可以出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让学生用直尺或三角板(演示)测量两底面的距离,从而得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圆柱的高既可以在圆柱的内部,也可以在圆柱的侧面(尤其要注意的是圆柱的高要同时垂直于上、下两个底面),所以,圆柱有无数条高。

在探究圆柱的特征之后,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有趣的活动:把一张长方形硬纸的一条边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这是让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绕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此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最后通过完成教材第11页例1后面的“做一做”巩固对圆柱特征的认识。

三、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要引导学生自己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学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时,先让学生摸一摸圆柱实物,说一说圆柱的侧面在哪里,再启发学生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然后引导学生竖直剪开圆柱体罐头盒的商标纸,通过操作让学生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也许有的学生剪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让这些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的,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还可以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卷成圆柱后再打开,接着观察并思考: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形的宽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引导学生在分析、验证和比较中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最后让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样让学生充分感知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起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学生充分探究的学习过程。

教材第12页例2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制作圆柱,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也为后面探究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做准备。

作者单位

楚雄市苍岭镇竹园完小

篇10:《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展开图;

2.使学生经历圆柱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自学、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逐步达到善学、乐学、会学的目的。

二、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看过《幸运52》吗?(看过)现在,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语猜一个数学名词。(小黑板出示)提示语1:墙壁;2:平静的湖面;3:镜子 生:平面。

师:你真聪明!那请同学们看老师(师将一张纸卷起来),同学们看,现在的这个面还是平面吗?(不是),那我们就叫它曲面。

师出示四个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将物体分类(曲面和平面两大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生:举例 师:同学们都是有心人,那么善于观察生活。同学们刚刚说的都是直直的,而且上下一样粗。像这样的圆柱就叫做直圆柱。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都是直圆柱。

(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师:关于这两部分的知识,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呢?拿出你手中的圆柱,看看,摸摸,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好,谁来说一说。生:底面、侧面、高 a、圆柱的面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3)用双手摸侧面.

3、教师明确: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b、圆柱的高

师:(出示两个圆柱)哪个圆柱比较高,哪个比较低,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师:那你能量出圆柱的高吗?

①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纵切模型,(师出示圆柱纵切模型图)感知两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圆柱的高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来表示。(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生小组讨论——发现:①圆柱可以有无数个纵切面,每个纵切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对边平行,说明圆柱纵切面可以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②侧面上可以作无数条高;③在两底面之间只要量出垂直于底面的线段的长度都是圆柱体的高)(师板书: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师: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和底面的夹角多少度了吗? 生:

师出示相关练习——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三、集中反馈、解决问题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两个底面与侧面相交的线是底面的什么? 生:底面周长

师:侧面是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生:动手操作

师: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生小组讨论——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师:画一画、议一议——展开图可以是一个其它图形吗?如果不沿着高展开,侧面剪开可能是什么形状? 生:尝试 师: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生思考——回答

质疑问难:你还有什么不懂得吗?

四、解释与应用

1、巩固性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2(课本)

2、针对性练习(教师补充设计)

(1)一张长方形纸,长30厘米,宽20厘米,如果把它围成圆柱状,围成后的圆柱侧面与长方形底有什么关系?这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2)一张正方形纸边长20厘米,围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厘米?(以上各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计算结果。)(3)算一算:能不能做成圆柱

已知底面直径6厘米,长方形长25.12厘米、宽18.84厘米

五、总结整理、深化新知:

1、学生通过板书,进一步领会和掌握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再次质疑问难。

篇11:圆柱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圆柱体、硬纸、剪刀、胶带、圆规、直尺、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学习方法。

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评析】用长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图片引入,探索圆柱的特征。1.课件引出研究问题。

师: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2.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师:研究圆柱,我们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独立观察、操作)生1: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生3: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教师划一条侧面上的斜线,这是圆柱的高吗?为什么?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高有多少条?

篇12:《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复习导入阶段,首先通过课件展示圆柱体的实物,引入学生对圆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主探究,通过亲自动手摸一摸、比一比,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两个底面的大小关系以及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一道开放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还不够,有待进一步训练提高。

篇13:“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课前游戏, 叩开思维大门

课前, 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猜猜它是谁?游戏规则:教师出示一个不透明的袋子, 里面装着各种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长方体、正方体。一个学生上台在袋子里任意摸一个图形, 并描述摸到的这个图形的最典型的特征, 使下面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这个图形的名称。谁用的时间少, 谁就获胜。在紧张激烈的游戏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 要让大家根据提示语很快猜出正确的图形, 必须用尽量简短的语言把图形的特征描述清楚。这样就对学生自主探索并描述圆柱、圆锥的特征做了很好的铺垫, 也让学生知道了与众不同的地方才叫特征, 而这正是接下来课堂研究这两个立体图形的重点, 为学生后面更好地去发现并交流打下基础。

二、看、摸、滚、量, 重点体验特征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这一课正好可以充分让学生亲近实物, 通过探索交流感受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高等部位的特征。

体会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的时候, 我让学生摸一摸、在桌面上滚一滚, 虽然一开始学生介绍侧面的特征时都是诸如“弯弯的”“很光滑”这样比较感性的词语, 但一揭示“曲面”这个特征时, 学生因为有了亲身体验, 所以都是欣然接受的。

三、联系生活, 感悟特征

新课标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间联系, 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 以生活实践为依托, 将生活经验数学化, 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而生活中的圆柱形状随处可见, 如果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圆柱的特征, 那对学生的建构来说是苍白的, 不丰满的。

比如在教学圆柱的底面时, 出示木材加工厂的原木图片, 让学生根据图片知道有时像横躺在地面上的木材的两个底面, 通常称为横截面。而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而且可以直线滚动的时候, 启发学生想想平常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就是利用这个特征做成了圆柱形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 有的说轮胎就是圆柱形的, 有的说油漆工用的粉刷墙面的滚轮也是圆柱形的, 有的说擀面杖需要在桌面上来回滚动, 也是做成圆柱形状。学生此时情绪高涨, 纷纷冥思苦想生活中的圆柱体。就在这样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中, 学生对于圆柱的特征越来越明晰。在教学圆柱高的这个环节时, 我又告诉学生生活中有的时候还会把“高”叫做其他的名字, 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经过大家的一番讨论, 知道了圆柱形状的深井的高称为“深”, 薄薄的银币的高一般叫做“厚”, 压路机的大滚轮这个圆柱是横躺在地面上的, 因此它的高又叫做“长”。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思维火花后, 肯定对圆柱有了一番新的认识, 从生活中探讨了圆柱的特征后, 对它又多了一份亲近, 我想这才是我要追求的理想课堂吧。

四、迁移对比, 自主认识圆锥

认识圆锥与认识圆柱有类似之处。这个教学环节上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寻找和总结圆锥的特征。我先播放了一个圆柱的上底面逐渐缩成一个点, 圆柱慢慢变成等底等高的圆锥的动画,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联系圆柱的特征说说圆锥又有哪些特征。学生们在你一句我一句的发言中知道了圆锥在圆柱的基础上, 一个底变成了一个顶点, 而正因为只有一个顶点, 所以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也就是由顶点到底面的距离, 圆锥的侧面也是一个曲面……通过对圆柱学习经验的迁移, 大家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 在交流中不断互补, 不断完善, 圆锥的特征也逐渐在学生脑海中由模糊变清晰, 他们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篇14:圆柱的体积教学实录

关键词:圆柱体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162-01

教学内容:西师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34页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和例3。

教材简析: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教材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探索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探索过程,并能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认识到形变质不变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猜测、观察、操作、讨论等教学活动,经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在经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师: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

生:圆柱。

师:你能用以前学过的办法求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生:把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虽然改变了水原来的形状,但是水的体积没改变。求出现在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也就求出了原来水的体积。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

师: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形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运用刚才转化的方法,可以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是正方体就可以计算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如果要求大厅里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你还能像刚才那样,把柱子浸泡到水里,或者像捏橡皮泥那样改变一下柱子的形状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的图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师:大家猜想一下,怎样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生:把圆柱体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

师:大家发现了吗?利用圆柱体积演示器演示拼组的过程。可以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师:我们已经把圆柱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你知道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从刚才拼成近似长方体的过程中,我发现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长等于底面圆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底面圆的半径,高就是圆柱的高。

师:我们已经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这么多的联系,请大家试着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分组推导公式。(学生尝试)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如下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个计算公式呢?

生:V=Sh

生(杨旭):我用另外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因为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圆周长的一半,如果用2πr表示底面圆的周长,那么近似长方体的长就等于πr,近似长方体的宽等于圆柱底面圆的半径r,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h。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就是:V=πr×r×h即:V=πr2h

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课始的情景引入环节,较好地体现了“问题是思维的动力”这一观点。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第二、探究新知过程中,采用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提升,从而获得知识。这节课采用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从而引发自主探究,最后获取知识的新模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圆柱体拼成近似长方体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

第三、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按照常规的思路,教师的预设都是直接从底面积乘高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为V=Sh。但是在这节课中,教师更多的关注了课堂的生成,关注学生的情感。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打破常规思维套路,根据近似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圆柱体的联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探索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πr2h。

上一篇:公司偿债能力存在问题下一篇:看牙医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