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2024-05-21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

篇1:《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孙权劝学一文既记叙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三、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篇2:《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三、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不可不学 学习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劝 现身说法 学习的可能性 人物对话

篇3:《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多媒体教学兴起后,在教学教程中,引入视频动画已成为语文老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诚然,视频动画能以其形、光、色、声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对视频动画的运用却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最大限度地发挥视频动画辅助教学的作用。

以下是《孙权劝学》公开课的导入实录:

1.请同学们观看《刮目相看》的成语视频动画。

2.师:请问里面有哪些人物?

生:有孙权、吕蒙和鲁肃。

师:这位同学看得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这三个人之间的故事。(板书标题,之后进入文本学习)

在此,笔者首先要肯定授课老师针对文言文《孙权劝学》而选用“刮目相看”这一成语视频动画的合理性与可取性。

视频动画的“介入”教学,要确定好三个“支架”:一是活动性支架的易创设性,二是主问题式支架的可比较性,三是概念性支架的趣味性。而“刮目相看”这一成语视频动画可以说是文言文《孙权劝学》改版后的视频版,恰好满足了视频动画“介入”教学的三个“支架”,便于创设情境,在比较中探讨文本,增添了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

然而,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随之而来的师生问答,就会发现,这里所谓的“视频动画导入”,看似在创设一个愉悦的教学情境,实则是“两张皮”式的导入,导入教学情境与此后的教学活动没有什么关联性。让学生看视频动画,本意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实际上,视频动画对学生的天然的吸引力,的确唤醒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在看视频动画时眼睛是发光的,笔者注意到他们有很多话想要表达。然而授课老师忽视了视频动画资源在生成话题、拓展文本、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的生成价值,对视频素材与所授课文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没有充分挖掘出视频动画与所学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仅仅把视频动画资源作为“导入”的素材,让二者陷于简单的人物相连的泥沼中,让这个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新奇的事物处于一个不变的状态下。我们都知道,一个不变的、死的东西再怎么新奇,这种新奇感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样一来,视频动画的播放,不但不能起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更无从说激发学生对本就略嫌枯燥的文言文文本产生深层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公开课上,仅仅以二者之间简单的人物相连导入课文的作法,可说是大材小用,甚至可以说是对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这一教育资源的浪费。成语“刮目相看”的视频动画成了公开课上的噱头。

二、挖掘视频动画对语文教学的实用价值

要真正发挥视频动画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而不至于流于形式、走过场,就不能对视频动画的运用停留在新奇的层面上,停留在吸引学生的眼球上,停留在视频动画与文言文文本中人物的简单相连或相关上,而要充分挖掘视频动画对语文课文的教学价值。

要挖掘视频动画对文言文文本的教学价值,就要从二者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入手,把视频动画与阅读文本加以比较、筛选。以相同之处关联视频动画与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不同之处比较探究,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伴随着趣味性、形象化的视频动画,潜移默化地学习、掌握阅读文本的知识及技能。

下面以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与阅读文本《孙权劝学》为例,为挖掘视频动画对语文教学的价值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

1.运用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易于创设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情境

内容上,二者是同一题材的小故事。成语“刮目相看”的视频动画与课文文言文《孙权劝学》都来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吕蒙在主公孙权的劝说下,认真学习,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惊人的长进,让向来看不起他的文臣鲁肃对他刮目相看,并与他结成朋友。二者在人物故事情节上相互重叠又互为补充,这为创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的教学情境提供了可能与便利。在《孙权劝学》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看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设疑导入,通过视频动画与课文文本的对照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视听结合,易于入情入境,产生学习兴趣,进入探究的良好状态。

2.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拓展了文本内容,便于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

虽是同一题材的小故事,但二者为了各自的目的都对原材料进行了艺术加工。成语“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而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为了突出成语的寓意,视频动画把重点放在了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上,尤其是学习后,通过吕蒙与鲁肃间的场景互动,强调吕蒙的变化之大,甚至让一直瞧不起吕蒙的鲁肃也对他惊叹不已,还和他结成了朋友。而对于孙权劝说的过程则简略交代,以孙权的一句话一笔带过。

课文《孙权劝学》则节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要真正读懂《孙权劝学》,就要首先明确《资治通鉴》是一本什么样的史书,它为何而编。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对内容选择有严格的准入门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的内容。像屈原、李白这样中国文化历史上著名的人物都没有出现在书中,因为他认为对政治没有助益的人和事就不写。梁启超曾说《资治通鉴》是“皇帝教科书”,康熙曾留下107条批注。也就是说,《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皇帝日理万机,很难自己去总结治国经验,所以司马光把历史上所有围绕政治成败的事情缵成一根绳子,用编年体写出来,供皇帝借鉴历史之用。明白了《资治通鉴》的编写目的,我们也就明白了这篇文章的标题为什么是“孙权劝学”,而不是“刮目相看”了。作为大臣的吕蒙有如此大的变化,恰恰是作为主公的孙权劝说得当的结果。所以文章详写孙权劝说吕蒙的过程和鲁肃对吕蒙看法的变化而略写吕蒙学习的过程,正是为了让后世的皇帝能够借鉴孙权的做法,培养大臣。

二者之间内容上对原材料的不同选择,提供了比较的可能。在一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由于缺乏比较思维,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浮于表面。而在同题材的视频动画介入的语文教学中,以有趣的视频动画来触发学生的思维,以视频动画为契机,让学生在视频动画与教学文本之间进行比较、渗透,可以不断地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推向更高的层次。

3.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以视听的生动性打破了文言文教学的枯燥,便于生成话题,增添文言字词积累的趣味性

形式上,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与文言文《孙权劝学》形成了互补,视频动画刚好可以打破文言文教学的枯燥,为其注入生机。

《孙权劝学》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是相对比较困难的,虽然可以通过课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来翻译了解,但是毕竟生涩的地方很多,学生很难有感观认识,甚至有些学生对文言文还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而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通过动画视频的方式,将用古代汉语所描述的内容变成以现代汉语所陈述的形、声结合的画面,使艰涩、枯燥的文言文活跃成为现代的、动态的画面,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文言文字句与现代普通话的转化,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他们要学习的课文产生直观的认识,生成话题。

综上所述,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的介入,对于文言文《孙权劝学》的教学,无论是创设情境,还是进行文本探究(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写作借鉴等方面),亦或是生成话题,增添文言字词积累的趣味性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

三、视频动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建议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视频动画,应该明确的是,视频动画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把它当成是一种万能手段,但也不能只将其流于形式,只作为公开课的噱头,而应将视频动画有机地和教学文本进行整合,以视频动画为枢纽,根据教学文本的教学目标及其难重点,为学生解读文本搭建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的平台,有效地实现阅读文本与视频动画的双向互动,引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以实现视频动画对阅读教学的辅助作用的最大化。

下面以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介入文言文《孙权劝学》为例,探讨将视频动画与阅读文本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运用方式及其效用。

1.以视频动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文言字词意义的探讨兴趣

就文言文而言,文言字词积累是《孙权劝学》的教学目标,也是重点,但不是难点。作为一篇初一下册的第三篇自读文言文,课文下的注释比较详细,且学生已有前面的七篇文言文学习作为基础,在翻译课文上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也正是因为问题不大,所以学生容易忽视其中存在的几个需要注意的古今异义的重点字词。可将这几个字词的学习放在课堂讨论中,在视频动画人物语言与课文人物语言的比较赏析中加以落实。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为例:

师:我们通过视频动画了解到,吕蒙通过学习,使向来看不起他的鲁肃对他刮目相看。那么吕蒙是不是一开始就喜欢学习呢?视频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吕蒙开始时对学习的态度?

当学生找出来之后,老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激发学生对文言字词意义的探讨兴趣,在比较中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倒装句式,积累虚词“以”和实词“辞”的意义。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自然兴致勃勃,这样一来,既可以破除文言字词积累的枯燥,又能有效地提高文言字词积累的效率。

2.以视频动画拓展文本,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

就人物小故事而言,这则小故事及其中的人物给学生的感悟、启发,将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若是从这个角度来确定教学目标,我们就不能单纯地将它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对待,而应紧密围绕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运用视频动画。那么,在运用成语“刮目相看”的视频动画时,就要将其故事情节与课文《孙权劝学》的故事情节相联系,以两者之间情节上的重叠与互补使学生对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品质有个全面的理解与掌握。以吕蒙的人物形象为例:

师:请同学们复述所看视频动画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吕蒙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除了视频动画中呈现出来的吕蒙,通过课文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吕蒙身上什么样的品质?

通过复述视频动画,强化学生对成语“刮目相看”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学生形成对人物吕蒙的初步认识与评价,以此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在通读文本的层面上,进一步分析吕蒙这一人物形象。

3.以视频动画生成话题,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写作人物的技巧

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作为一部完整的视频动画,其围绕主题为片名命名、设计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描述事件的手法等,与文本《孙权劝学》的创作有着惊人的相似。若是将指导主题人物写作作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话,可以这样来设计情境,生成话题,激发兴趣:

师:都是讲发生在吕蒙、孙权、鲁肃之间的同一件事,为什么视频动画取名为“刮目相看”,而课文却取名为“孙权劝学”呢?二者可不可以调换名字?为什么?

通过比较二者之间的命名生成话题,引导学生从主题、选材、详略的处理以及人物描写的手法和角度上,将成语“刮目相看”的视频动画与课文《孙权劝学》进行比较,教会学生如何围绕主题人物对素材进行选择,进行详略处理。对于素质比较高的学生还可引导他们编写视频动画《孙权劝学》的剧本,有条件的还可以引导学生拍摄视频动画《孙权劝学》。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视频动画的介入不应仅仅是公开课上的一个噱头。视频动画对于语文教学在创设情境、拓展文本、生成话题、增添趣味性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实用价值。视频动画的运用应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以其不断深入的探讨,赋予学生以更层次的认识,让学生在认识不断深化的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新奇感。唯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发挥出视频动画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篇4:《孙权劝学》微课设计

笔者将此节微课设计分为课前背景知识储备篇、课中教材深刻理解篇以及课后巩固练习篇三个部分,并将这三个部分归为一个微课系列。其中课前篇由教师在授课前录制完毕,并上传至群共享中供学生观看,而课后篇和课前篇同样在教师授课前录制完毕,但要在授课结束后上传供学生观看,以起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的作用。具体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资治通鉴》以及史书体例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通过体会文中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常识。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所涉及的文言常识。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真正领悟并认同读书学习有益于个人发展的道理。

微课内容设计思路:

1.课前背景知识储备篇

(1) 本文出处介绍。本文选自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中的《汉记》,《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2) 介绍史书的体例,使学生了解相关常识。

①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史书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历史事件,《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而《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②国别体史书:国别体史书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例如《战国策》。

③纪传体史书:纪传体史书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例如《史记》。

(3) 课前预习部分,由文中众人皆知的名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见”引出本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通读课文,目的让学生解决文章中个别生字的读音问题以及让学生对文章有大概的了解。

(4) 课前预习思考与准备: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找出来并将他们所说的话用不同颜色的笔区分开。借助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课中教材深刻理解篇

(1)参与制作者:教师和学生。

(2)制作方案:此节微课的制作需要以师生共同“演出”的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录制,大约占用课堂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方便同学课后随时观看。根据课前微课中的预习准备,同学们已经知道文章中出现了孙权、吕蒙和鲁肃三个人物。这节微课的内容就是将本文当作“剧本”,由教师找出三名同学分别扮演孙权、吕蒙和鲁肃,教师担任旁白。之后分别进行原文和白话文两次“演出”。

(3)实施目的:此次“演出”将会进行两次,第一次“演出”的语言是原文,第二次为白话文。目的是为了形成“内容整体对比”,使学生通过静态的文本和动态的“演出”的双重方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几位同学参加“演出”可以收获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从而有助于其自信心的增强。

3.课后练习巩固篇

(1) 主要内容:文中须要掌握的文言常识,具体设计为:

古今异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孤:古代君王的自称;今义是“孤单”、“孤苦”。

治:研究;今义是“治理”。

博士:当时专门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是学位最高一级。

一词多义:

以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用。用军队里事情多推辞。)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以:与“为”组成“认为”。自以为很有益处。)

当: ①当除掌事 (当:掌管。掌管重要的事物。)

②但当涉猎 (当:应当、应该。只不过应该广泛地浏览。)

见: ①见往事耳 (见:知道。知道历史罢了。)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认清、识别。兄长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2) 实施方式:教师将上述知识点在录制微课的过程中以追问的形式出现,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自己得出答案,并以此作为此篇微课的反馈内容,教师通过整合将学生理解不到位的知识点再作点拨。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最初阶段,将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融入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微课为教学提供的便利来辅助教师教学,从而使初中文言文教学更加高效、高质。

篇5:孙权劝学课前延伸教案

一、预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

2、了解文章中从涉及的文学常识,作者,题材,出处等

3、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结构

二、预习过程

1、熟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识记重点词语,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参阅资料,重点记住本文的作者司马光,及其出处《资治通鉴》的相关内容。

3、把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

4、把握文章中出现的人物语言,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卿()邪()孰()遂()

2、解释下列字词

①当涂 ②辞 ③治经 ④见往事 ⑤涉猎 ⑥及鲁肃过寻阳 ⑦过寻阳 ⑧即更刮目相待

3、文学常识识记 v 关于《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朝代)、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 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v 关于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北宋政治家。v 关于五经:

《诗》 《礼》 《易》 关于孙权:

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东吴国大将。字子明。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关于鲁肃:

鲁肃(172-217),字子敬。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四、我的疑问

同学们把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记在下面,我们共同解决 《孙权劝学》巩固检测 阅读分析: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篇6:《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分析课文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B、背诵全文。

上一篇:大学新生励志的话简短哲理下一篇:企业内部项目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