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实词翻译

2024-05-26

孙权劝学实词翻译(精选12篇)

篇1:孙权劝学实词翻译

作者:司马光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5、乃:于是,就。

16、及:到了…的时候。

17、过:到;到达。

18、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9、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0、非复:不再是。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但:只,仅。

23、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像。

24、就:从事。

25、遂:于是,就。

26、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7、何:为什么。

28、吕蒙: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29、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0、始:开始。

31、与:和。

32、论议:谈论,商议。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今:现在。

36、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7、复:再。

38、即:就。

39、拜:拜见。

40、待:等待。

41、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在吴下时的没有文学的阿蒙。

4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43、更:重新。

44、阿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5、邪(yé):通“耶”,语气词。

46、乎:啊。表感叹语气。

47、以:用

48、见事:认清事物

篇2:孙权劝学实词翻译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如今要当权执政管理事务,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商议,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日,就要另眼相待,兄长为什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告别的。

篇3:小议《孙权劝学》教学

一、咀嚼口才

吕蒙乃一介武夫, “有胆而已”, 素恶从文, 被说服学习, 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应该让学生充分朗读, 从中体会孙权的神态、语气, 品味他的绝妙口才。孙权先点名学习的重要性, 当途掌事的重要身份不可不学, 又现身说法, 指出学的可能性, 让吕蒙无可推脱, 乃始就学。孙权高超的口才应细细品味, 这样更能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填充空白

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根据表达的需要, 有意言不尽, 留空白供读者品味, 教学时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予以想象和补充。吕蒙和鲁肃对话, 一唱一和, 互相打趣, 文中没有具体的描写, 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想象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 这样有助于深入体会任务的内心世界。

三、变换角度

这个故事运用第三人称, 依照时间的推移作了顺叙的安排。教学时, 不妨变换角度, 重新构思、组织、融合, 进行新的转换表达。

1. 转换顺序

可以先写吕蒙与鲁肃议论之事, 再交代原委, 从而变换成倒叙的写法。

2. 变换人称

可将孙权、吕蒙、鲁肃选其一换成“我”, 以第一人称展开叙写。变换的过程实际上是比较、鉴别的过程, 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即在其中了。

四、拓展情节

所谓“拓展情节”, 即指在文章“空白”处予以补白;在文章概述处具体细腻地展开;亦指对文章的续写等。旨在挖掘文章的隐含, 在比较中更好地领悟文章的写作精妙。可发挥想象续写吕蒙文武双全之后, 会发生什么事。

五、评论疑点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优秀的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 有疑处释疑, 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 让学生提出问题, 借此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

六、延伸课外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篇4:《孙权劝学》的思维教学

中学语文课改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十多年了,在阅读、现代诗教学等领域已是遍地开花,精彩纷呈。而文言文教学改革尽管说起来春色满园,但现实却令人堪忧。或许片面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的缘故,传统的“串讲——翻译——背诵”教学比比皆是:追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强化背诵,似乎成了文言文教学追求实效的捷径,从而把一篇篇包含着先人生命意识的文章,看成是一堆堆规则、用法的文字材料,彻底撕裂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以致让学生读得枯燥乏味、兴趣寡然。当然,也有高举改革大旗,对“言”轻描淡讲,甚至完全架空文本,而大谈特谈“文”,听得学生云山雾罩,似乎都是微言大义,可畏可敬,回头一望却是空中楼阁,连基本的字词含义也一脸茫然,最后,连文言文姓什么都不知道了。毫无疑问,任何割裂“文”与“言”、“章”与“道”之间关系的教学,一定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如何在“言”“文”“章”“道”之间找一个结合点使之和谐地统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定位,笔者以为把“感悟和运用”作为结合点,精心设计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着力点,不失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好途径。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资治通鉴》。文章短小,全文仅119个字,但记事精当,语言简练生动,适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了以朗读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策略,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言知识,更注重培养了学生思考质疑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读懂文意。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读对句读。在大屏幕上投影没有标点符号的课文,让学生抛开课本试读。若能读得通顺流利,句读正确,就达到了阅读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三,读出节奏。文言文言简义丰,朗读节奏的划分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会读破句子,肢解句意。第四,读出语气、读懂内容。

以上四个层次的朗读,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对学生的语感进行了训练。读准字音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句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去感受,去记忆。句读是句子之间的停顿,文言文的节奏感和文言文味更需要读准句子内部的停顿。在学生读好句读的基础上,适时让学生挑战句子内部的停顿,然后在PPT打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后全班齐读。当然关键的是读出语气。笔者鼓励学生互相“找茬”,有意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注解和工具书理清字词句的意思,准确地读出文中双重否定句、反问句与感叹句的语气。这一环节的学习,将字词与文章紧密联系,将文章的朗读和思维的训练紧密联系,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为下一环节作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读出情趣。《孙权劝学》用不多的几句话就能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以及对话的神态、口吻,有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为此,我设计了两组对话:一、孙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孙权的“善劝”;二、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对话的“情趣”。让学生任选一组对话,同桌之间展开对话。人物对话时,注意根据人物身份和对话内容,揣摩人物的神态表情。

对话一:

孙权( )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 )曰:

孙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 )曰:……

“对话一”中,孙权的语言在文中可以直接找到。重点是根据说话内容,揣摩人物当时的神态、表情。“三国时代,人才辈出,群英荟萃。三国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为此刘备能三顾茅庐,曹操要千方百计争取关羽。而孙权在周瑜英年早逝后,迫切需要一个有勇有谋的将才。于是就有了孙权劝学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情景铺设,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孙权劝学的情境中。引领学生去揣摩孙权面对骁勇善战却不肯认真学习的吕蒙时,那种既焦虑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再回到课本孙权的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短短的几句话,用了双重否定句、感叹句和反问句,语气情感相当强烈。有了前面的从内容理解语气的铺设,再引导学生从句式和标点展开思维来揣摩语气,一切都水到渠成。

吕蒙的对话在文中是以作者叙述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学生根据原文,进行再创造的。让学生“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展开思维的翅膀,添加合适的内容。在分角色朗读中,引导学生注意根据吕蒙的身份意图,选择合适的语气语调。在这里,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得到激发,既有语言的学习,更有思维的训练。

孙权(面对吕蒙语重心长地)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面有难色推辞)曰:主公,军中事务繁多,无暇学习!

孙权(不悦稍有责备地)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信服地)曰:主公所言极是,蒙今日乃始就学。

为了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在“对话一”结束后,我如法炮制“对话二”的基础上,预设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为人物添加合适的潜台词,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心里。让学生的想象思维进一步得到激发,课堂有了很多精彩的“生成”。

“对话二”中,在鲁肃赞学之后,请根据文中“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联系上下文,为鲁肃赞学续写对话。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调侃开玩笑地)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endprint

鲁肃(郑重地)曰:吾欲拜尔高堂,与君结金兰之友!

吕蒙(高兴地)曰:不胜荣幸!

一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仅读得声情并茂,而且自己加上了很多古人的动作,把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孙权作为一国之主的霸气,对吕蒙则关心期望,责备中又耐心规劝的形象;吕蒙在孙权面前的知错即改,在鲁肃面前则调侃玩笑的形象;鲁肃感到吕蒙的变化后大为震惊并且敬才爱才,结友而别的形象,呼之即来。真乃得来全不费工夫!

思维以语言为工具,文言之“言”不能仅仅局限于疏通和记诵,而是要通过赏析与运用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进入他们头脑的知识真正活起来、用起来。一句话:诱发学生去感悟、去运用,才能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为了落实文言词句,我设计了如下的场景:穿越时空,现代版的两段对话又会是怎样呢?学生纷纷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翻译文章,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轻轻松松地过了翻译难关。

第三个环节:读有收获,读有余味。

为了让学生能跳出课文,从更高的层次——“章”“道”上来欣赏文本。我的设计如下: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未解的疑惑?可以是从人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也可以是写作技巧方面的特点。这个问题涉及面较广,也有一定难度,适宜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最后小组代表陈述。这样又兴起了课堂学习高潮。既有对课文内容的延伸,也有对写作手法的总结,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了拓展。尤其是产生了新的有价值的疑惑:如,此文既然出自《资治通鉴》,为什么文章结尾处没有点明写作的意旨呢?直接将这本史传文学的体例提出来了,于是,笔者鼓励学生课外去读读这本史书,发现有没有类似的写法特征,下堂课汇报。从最后的成果看,学生们通过比较理解了史传文学的写法,可谓意外之得。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取思维的成果。成功的课堂,应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不断产生新问题,使思维朝多种多样的方向探试,以求问题的解决。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从当前文言文教学近乎“僵化”的现状来看,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很远。而把文言学习和思维的发展相互统一起来,乃盘活这一潭水的一条出路。基于以上对《孙权劝学》的案例分析,有点感悟以供探讨。

一、充分朗读,培养语感

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更能体会其文言之美,也更能步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如《岳阳楼记》,可以引领学生边读边悟,力求走进文中岳阳楼上或阴或晴的意境中,读出情感,读出气势,为下文理解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心情做铺垫。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语言骈散结合,文质优美,文中21个“也”或舒缓语气或表判断或感叹,张弛有度,尤其适合朗读,在朗读——品读——感悟中一步步走进文章。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把朗读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而要把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始终。朗读是开启文言文语感大门的钥匙,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展开思维的翅膀。

二、创造平台,训练思维

选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大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朗读解决了语言文字关,培养了语感,教师还要引领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感悟作品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进而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

1、提供想象空间,增加思维的深度

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广阔无边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供想象的平台,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言简意赅的文言文,留白、“潜台词”,为他们提供足够多的想象平台,稍加挖掘,就是一把深入理解感悟文本的钥匙。如《唐雎不辱使命》,可以引导学生为骄横跋扈的秦王和不畏强暴的唐雎添加“潜台词”。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形象不再仅仅停留在文中的对话描写上,更是通过自己的创作,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2、培养发散性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

在学习的疑难处,巧设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愚公移山》可以抛出这样的话题:“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一方学生认为愚公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有着肯干实干的决心,相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另一方学生则认为愚公移山是劳民伤财害人害己,这是极不理智的行为。双方能援引古今中外和现实生活的例子,展开激烈的辩驳,教室里不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陈太丘与友期》中也可在结尾处让学生就“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展开讨论。《咏雪》中,对于雪的比喻,到底是“撒盐空中差可拟”好,还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略胜一筹,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契机。

3、鼓励质疑,培养质疑思维能力

“学需问也,非问无以成学。”有疑问才会引发思考,进而去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质疑思维要跳出作者的视角,提问并质疑。如《曹刿论战》中,通常我们只是站在主人公曹刿的立场上看问题,认为文章赞扬的是曹刿的“远谋”,讽刺了鲁庄公的“鄙”。但有些学生在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认为我们应站在鲁庄公的立场上来看一看,显然鲁庄公不失为一个敢于迎战强敌、礼贤下士、善于听取并采纳合理建议的明君。

不言而喻,文言文教学也贵在创新,勤于探索,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盎然。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才能让学生在文言文这个花园里采撷到更多的“思维之花”,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长廊里汲取到更多的精神营养。

篇5:孙权劝学翻译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此刻当权管政事了,不能够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多,怎能比得上我事务繁多呢?我常常读书,自我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就开始读书学习。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十分惊奇地说:“以你此刻的谋略才干来看,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吴县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了,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于是鲁肃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篇6:孙权劝学重点语句翻译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专心编纂《资治通鉴》,用功刻苦、勤奋。用他自己话说是: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的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还有诸多名著被众人所流传。

写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如今)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接触,涉及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顺接连词。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1. 孙权劝学

2. 吕蒙治学

篇7:孙权劝学加点字翻译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掌握重权,不能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因为军中事务繁多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经书[1]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只要阅览一下历史就行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

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讨论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东吴阿蒙了!吕蒙说: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要擦擦眼睛重新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告别。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大意。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从杰出人物(如闻一多)读书故事说起,指出读书对于人(包括杰出人物)的成长、发展和完善实在是不可或缺的,引出《孙权劝学》。

学生自读题解,划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整体感悟

一、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音、正字。

2、齐读课文。

3、自由朗读,学生四人小组对照注解翻译课文,并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初(起初,开始) 谓(告诉,规劝) 岂(难道)

邪(通耶,可译为吗,表反问。) 掌(掌管、处理)

但(只) 就(从事,做一)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孰若(哪一个比更。) 遂(于是,就)

4、学生上黑板解释重点字词,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课文翻译,教师指正。

二、复述课文内容

1、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2、概括本文的基本内容

交流明确:吕蒙接受孙权的规劝,读书之后迅速长进。

品味探究:

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题目是孙权劝学,孙权是怎样劝学的,其结果怎样?课文怎样表现?

2、孙权是否是课文描述的主要人物?文中描述人物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孙权先一与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吕蒙才智有惊人的长进,

2、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这一点。

主要人物是吕蒙。描述吕蒙最精彩出是鲁肃与吕蒙的对话部分。

鲁肃惊叹吕蒙长进迅速,在赞美中含有打趣的意味,表现两人关系的亲近。

吕蒙为自己的长进而自豪,敬重鲁肃却不乏调侃之意,也表现了两人关系的亲密。

司马光主要用对话表现人物形象,描写富于个性,情味深远,耐人寻味。

3、请两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巩固拓展:

4、背诵课文。

5、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与《伤仲永》进行对比,说说自己的看法。

评议总结:

自结课堂学习收获,自评课堂学习表现。

作业:

篇8:《孙权劝学》微课设计

笔者将此节微课设计分为课前背景知识储备篇、课中教材深刻理解篇以及课后巩固练习篇三个部分,并将这三个部分归为一个微课系列。其中课前篇由教师在授课前录制完毕,并上传至群共享中供学生观看,而课后篇和课前篇同样在教师授课前录制完毕,但要在授课结束后上传供学生观看,以起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的作用。具体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资治通鉴》以及史书体例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通过体会文中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常识。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所涉及的文言常识。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真正领悟并认同读书学习有益于个人发展的道理。

微课内容设计思路:

1.课前背景知识储备篇

(1) 本文出处介绍。本文选自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中的《汉记》,《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2) 介绍史书的体例,使学生了解相关常识。

①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史书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历史事件,《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而《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②国别体史书:国别体史书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例如《战国策》。

③纪传体史书:纪传体史书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例如《史记》。

(3) 课前预习部分,由文中众人皆知的名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见”引出本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通读课文,目的让学生解决文章中个别生字的读音问题以及让学生对文章有大概的了解。

(4) 课前预习思考与准备: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找出来并将他们所说的话用不同颜色的笔区分开。借助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课中教材深刻理解篇

(1)参与制作者:教师和学生。

(2)制作方案:此节微课的制作需要以师生共同“演出”的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录制,大约占用课堂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方便同学课后随时观看。根据课前微课中的预习准备,同学们已经知道文章中出现了孙权、吕蒙和鲁肃三个人物。这节微课的内容就是将本文当作“剧本”,由教师找出三名同学分别扮演孙权、吕蒙和鲁肃,教师担任旁白。之后分别进行原文和白话文两次“演出”。

(3)实施目的:此次“演出”将会进行两次,第一次“演出”的语言是原文,第二次为白话文。目的是为了形成“内容整体对比”,使学生通过静态的文本和动态的“演出”的双重方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几位同学参加“演出”可以收获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从而有助于其自信心的增强。

3.课后练习巩固篇

(1) 主要内容:文中须要掌握的文言常识,具体设计为:

古今异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孤:古代君王的自称;今义是“孤单”、“孤苦”。

治:研究;今义是“治理”。

博士:当时专门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是学位最高一级。

一词多义:

以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用。用军队里事情多推辞。)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以:与“为”组成“认为”。自以为很有益处。)

当: ①当除掌事 (当:掌管。掌管重要的事物。)

②但当涉猎 (当:应当、应该。只不过应该广泛地浏览。)

见: ①见往事耳 (见:知道。知道历史罢了。)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认清、识别。兄长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2) 实施方式:教师将上述知识点在录制微课的过程中以追问的形式出现,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自己得出答案,并以此作为此篇微课的反馈内容,教师通过整合将学生理解不到位的知识点再作点拨。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最初阶段,将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融入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微课为教学提供的便利来辅助教师教学,从而使初中文言文教学更加高效、高质。

篇9: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

孙权劝学

作者: 司马光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5、乃:于是,就。

16、及:到了…的时候。

17、过:到;到达。

18、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9、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0、非复:不再是。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但:只,仅。

23、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像。

24、就:从事。

25、遂:于是,就。

26、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7、何:为什么。

28、吕蒙: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29、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0、始:开始。

31、与:和。

32、论议:谈论,商议。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今:现在。

36、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7、复:再。

38、即:就。

39、拜:拜见。

40、待:等待。

41、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在吴下时的没有文学的`阿蒙。

4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43、更:重新。

44、阿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5、邪(yé):通“耶”,语气词。

46、乎:啊。表感叹语气。

47、以:用

48、见事:认清事物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一词多义

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词

古义:推脱。(蒙辞以军中多务)

今义:美好的词语。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古义:到。(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经过。

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今义:更加。

古义:只。(但当涉猎)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

古义: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学位名称。

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古义:从事(文中)

篇10:孙权劝学翻译及原文及注释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辞。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古代学官名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15、耳:而已,罢了。

16、乃:于是,就。

17、及:到了…的时候。

18、过:到;到达。

19、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20、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1、非复:不再是。

2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3、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比的上。

24、就:从事。

25、遂:于是,就。

26、士别三日: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7、何:为什么。

28、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29、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0、始:开始。

31、与:和。

32、论议:谈论,商议。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今:现在。

36、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7、复:再。

38、即:就。

39、拜:拜见。

40、待:等待。

41、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2、更:重新。

43、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刮目:擦擦眼睛。

44、更:重新。

45、邪(yé):通“耶”,语气词。

46、乎:啊。表感叹语气。

47、以:用。

48、见事:认清事物。

49、岂:难道。

50、当:应当。

51、益:好处。

52、就:归于。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孙权说:“难道我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泛览一下,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我多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

篇11:孙权劝学的文言文的翻译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纂得一部编年体通史一一《资治通鉴》。该文写得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得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得佳话。下面是孙权劝学得文言文翻译,请参考!

孙权劝学得文言文翻译

原文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卿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

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白话译文

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从前发生过什么事就够。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湖北省武穴市东北),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得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江苏省苏州市)时代得吕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得娘亲(“登堂拜母”,表示情义密切),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得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如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得创建者,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如今在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 得将领。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得爱称,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6、今:当今。

7、当涂:当道,当权。当:掌管,主持。“涂”通“途”。

8、掌事:掌管政事。

9、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得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书。

15、博士:古代专门掌管经学传授得学官。

16、邪(yé):后写作“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得语气。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解历史。见,解;往事,指历史。

21、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习。就:趋向。

28、及:到……得时候。

29、过:经过;到。

30、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31、论议:谈论,商议。

32、大:非常,十分。

33、惊:惊奇。

3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35、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得)才干和谋略。

36、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37、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得没有才学得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得意味。现指才识尚浅得人。

38、士别三日:与读书得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39、即:就。

40、更(gēng):重新。

4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得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睛。待:对待、看待。

4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得尊称。

43、何:为什么。

44、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45、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46、遂:于是,就。

47、拜:拜见。

篇12:孙权劝学实词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光彩美丽。(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徐公比,谁更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拜访,(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比,谁更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公输盘很不高兴。

墨子说:“允许我奉送(给您)十金。” 公输盘说:“我坚守道义,决不杀人。” 墨子起身,(向公输盘)拜了两拜说:“请允许我解释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云梯,将用它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现在葬送不足的人口,而争夺有余的土地,(这)不能说是聪明。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这)不能说是亲善友爱。知道这(道理)而不(向楚王)据理力争,(这)不能说是忠诚。争辩却没有结果,(这)不能说是强大。(自称)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土地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宫里的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能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讽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廷里就像市场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后,有时候间或有人进言;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说的“修明内政,不必用兵就能战胜其他国家。”

孙权劝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浏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了解情况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公输

公输盘为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已经)制成,(楚国)将要用它去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了这件事(后),(就)从齐国出发,行走了十天十夜赶到了郢都,会见了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说:“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依靠着您杀了他。”

坚守道义,不杀少量的人却屠杀众多的人,(这)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公输承认墨子的话有道理。墨子又问他:“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公输盘说:“不可以。我已经对楚王讲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墨子说:“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楚王呢?” 公输盘说:“好的。” 墨子拜见楚王,说:“现在这里有这样一个人,(他)舍弃自己华丽的车子,邻居有破车却想把它偷来。舍弃他华美的丝绸衣服,邻居有粗布短衣却想把它偷来;舍弃他的好饭好菜,邻居有粗劣食物却想把它偷来。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楚王回答说:“(这人)一定是有偷窃的毛病。” 墨子说:“(如今)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土地方圆(不过)五百里,这就像华丽的车子与破车相比。楚国有云楚大泽,犀、兕、麋鹿充满其中,长江、汉水中的鱼、鳖、鼋、鼍多得天底下没有哪里能比得上;宋国是连野鸡、兔子都没有的地方,这就像好饭好菜与粗劣食物相比。楚国有巨松、梓树、楠、樟等名贵木材;宋国却没有大树,这就像华美的丝绸衣服与粗布短衣相比,(从这三个方面的事情看,)我认为大王派兵攻打宋国,与上面说的那个人的情况是同一类性质的。”

楚王说:“(你说的)很好!虽是这样,公输盘(已经)给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国。”

于是又叫来公输盘见面。墨子解下腰带(围起来)作为城池,用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御住(他的进攻)。公输盘攻城用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抵御之术还绰绰有余。

公输盘折服了,却又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对付我,我(也)不说。”

楚王问(墨子)其中的原因。墨子回答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想杀了我。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了,就可以攻破了。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手持我的守城器械,在宋国的城上等待楚国的入侵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孙权劝学实词翻译】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的课文翻译04-26

《孙权劝学》翻译和原文05-03

孙权劝学05-19

孙权劝学教案06-21

孙权劝学教学案05-24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06-01

孙权劝学教案设计07-15

孙权劝学复习教案07-15

孙权劝学教学案07-31

孙权劝学的道理04-09

上一篇:最美不过父母情小学作文下一篇:建筑、安装工程保险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