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2024-05-25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材料(精选10篇)

篇1: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学校课堂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我校以“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用责任和爱心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为指导,立足学校实际,抓实课堂教学改革。回顾多年来“生本快乐课堂”改革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向领导、专家做汇报如下:

一、探索实践,构建模式

经过几年的探索、改进,我们构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精讲精练”的“生本快乐课堂”教学模式,简言之就是“双问一试一导”模式:即学生前置学习,提出问题;课堂交流,梳理有效问题;合作学习,尝试解决问题;顺学而导,释疑答难,练习拓展,讲练结合。这不但改变了老师高高在上的“一言堂”局面,还建立了“活跃”、“争先”、“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有了学习的乐趣、兴趣,会思、会问、会说、会“议”、会总结。

二、以生为本,翻转课堂

“生本快乐课堂”,实现了“教”与“学”的翻转,把学习权归还了学生。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研究性任务,进行前置学习,自主探究。而后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进行学习,实现了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所学习的有意义材料的有机结合。“生本快乐课堂”还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在老师的导学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问题,自主选择学习。尤其是课堂自主交流环节,开门见山,直奔重点、难点。避免了以往课堂中的创设情境、找信息、提问题环节。学生之间答疑解惑、质疑问难,就会自然而然地互动,认知、心智也随之螺旋上升。“自主”和“互助”,真正解放学生,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以点带面,有序推进

课改伊始,我们先以数学学科为突破口,以赵小兵老师为核心的教师团队为实验团队,根据合理科学的课改推进计划,让每位实验教师分别上研讨课、过关课、示范课,并及时总结经验,提出实验过程中的困惑,以“名师讲坛”为平台,请专家诊课,助力课堂改革。随后,我们引导非实验年级、教师跟进,通过学习,听课,尝试在新模式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上课。接着我们开展了跨学科听课活动---全校教师听取了赵小兵等几位实验骨干教师的数学示范课;动员培训活动,通过对课堂改革理念和模式的培训学习,全校上下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大家有了尝试的冲动,有了探索的激情。随之,我们成立了名师领衔的`不同学科课改实验团队,低年级语文,徐杰团队;数学,赵小兵、李慧静团队;英语,宋巧珍团队等。这样在名师的引领下,“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全校课堂改革在一种浓郁的氛围中,有序的铺开、推进。

四、制度保障,评价引领

为保障课堂改革顺利进行,我校制定了《实验教师职责》《实验教师备课上课制度》《名师团队实验工作条例》等;为避免教师在课堂改革、模式推行过程中少走弯路,我校出台了《“生本快乐课堂”课堂评价量化表》《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十”要点》等;另外,我们还制定了相应的教师考核评价细则,把学生、家长、实验团队教师纳入到评价主体当中,实行多元评价,赋权计分的方法对实验教师进行考核。制度、措施有力的保障了课堂改革的顺利进行,我校课堂改革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五、聚焦课改,编辑《新丛》

《新丛》为我校的特色课改刊物,目前已连续出刊五年,主要栏目包括“热点冷谈”课改前沿工作回顾“等栏目,重在聚焦课改,及时发布课改动态、前沿信息,包括学校工作要点、活动总结等,以此为契机,浓厚课改气氛,带动课改的高效推进。其次,为攻克实验当中的难题,我们还把特色活动专题发在上面,供教师们研读学习:如,为解决学生前置性学习的可操作性和兴趣性的问题,我们举行“学生预习单”设计活动,并把优秀预习单的设计意图和样式分期展示。《新丛》为课改搭建了一个研讨、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也展示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纵深推进课改助力。

 

篇2: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我校以“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用责任和爱心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为指导,立足学校实际,抓实课堂教学改革。回顾多年来“生本快乐课堂”改革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向领导、专家做汇报如下:

一、探索实践,构建模式

经过几年的探索、改进,我们构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精讲精练”的“生本快乐课堂”教学模式,简言之就是“双问一试一导”模式:即学生前置学习,提出问题;课堂交流,梳理有效问题;合作学习,尝试解决问题;顺学而导,释疑答难,练习拓展,讲练结合。这不但改变了老师高高在上的“一言堂”局面,还建立了“活跃”、“争先”、“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有了学习的乐趣、兴趣,会思、会问、会说、会“议”、会总结。

二、以生为本,翻转课堂

“生本快乐课堂”,实现了“教”与“学”的翻转,把学习权归还了学生。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研究性任务,进行前置学习,自主探究。而后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进行学习,实现了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所学习的有意义材料的有机结合。“生本快乐课堂”还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在老师的导学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问题,自主选择学习。尤其是课堂自主交流环节,开门见山,直奔重点、难点。避免了以往课堂中的创设情境、找信息、提问题环节。学生之间答疑解惑、质疑问难,就会自然而然地互动,认知、心智也随之螺旋上升。“自主”和“互助”,真正解放学生,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以点带面,有序推进

课改伊始,我们先以数学学科为突破口,以赵小兵老师为核心的教师团队为实验团队,根据合理科学的课改推进计划,让每位实验教师分别上研讨课、过关课、示范课,并及时总结经验,提出实验过程中的困惑,以“名师讲坛”为平台,请专家诊课,助力课堂改革。随后,我们引导非实验年级、教师跟进,通过学习,听课,尝试在新模式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上课。接着我们开展了跨学科听课活动---全校教师听取了赵小兵等几位实验骨干教师的数学示范课;动员培训活动,通过对课堂改革理念和模式的培训学习,全校上下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大家有了尝试的冲动,有了探索的激情。随之,我们成立了名师领衔的不同学科课改实验团队,低年级语文,徐杰团队;数学,赵小兵、李慧静团队;英语,宋巧珍团队等。这样在名师的引领下,“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全校课堂改革在一种浓郁的氛围中,有序的铺开、推进。

四、制度保障,评价引领

为保障课堂改革顺利进行,我校制定了《实验教师职责》《实验教师备课上课制度》《名师团队实验工作条例》等;为避免教师在课堂改革、模式推行过程中少走弯路,我校出台了《“生本快乐课堂”课堂评价量化表》《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十”要点》等;另外,我们还制定了相应的教师考核评价细则,把学生、家长、实验团队教师纳入到评价主体当中,实行多元评价,赋权计分的方法对实验教师进行考核。制度、措施有力的保障了课堂改革的顺利进行,我校课堂改革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五、聚焦课改,编辑《新丛》

篇3: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1 建筑材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建筑材料课程教学, 从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与同行学校交流中发现存在一些较普遍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分散, 缺乏联系

建筑材料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 有其特殊性。建筑材料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砂浆、水泥、混凝土、钢材等十余个不同门类的上百种材料, 内容多而杂。每种材料列为一个章节讲述, 各种材料自成体系, 各章节间缺乏联系, 造成建筑材料课程理论性和专业性强, 涉及知识面非常广, 但整个课程的系统性差。

由于课程概念性内容多, 由材料试验和实际工程经验导出的结论多, 课程缺乏逻辑推导和理论分析, 内容显得平淡, 若上课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建筑材料的种类、参数、性能等知识点很多需要记忆, 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结果往往造成, 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 学生听起来毫无头绪, 索然无味。

1.2 实践教学脱节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 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验教学缺乏新意, 过程和结果都一成不变, 学生仅需按照教师讲解的步骤一步一步操作, 缺乏主观能动性。造成实验多流于形式, 只要参加了实验, 不管实验成功与否, 结果早已预知, 提交实验报告就能考核合格。

1.3 教材内容滞后

建筑工程所使用的材料也有其特点:一方面像钢筋、混凝土、砂浆等大量使用的材料经过很多年都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另一方面, 像保温材料, 混凝土外加剂等材料更新变化很快, 一些性能优异的材料能迅速普及。

现行的建筑材料课程教材基本都秉持“够用”的原则来编写, 着重介绍最基本最常用的材料, 导致已在实际工程中常用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内容根本就没有在教材中出现。部分学校采用的教材都是5年前甚至10年前编写的教材。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东西, 还未出校门, 就已经严重滞后甚至淘汰了。

1.4 教学手段单一

很多中职学校建筑材料课程授课还在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师在讲台上讲授, 在黑板上板书课程重点, 学生听, 然后记笔记。当然传统教学方式也有其优点, 不能一味抹杀, 但对于建筑材料课程来说, 传统教学方式还是显得太单一。例如对材料进行介绍时, 不管教师如何详尽的描述材料的外形、质地、光泽、颜色等信息, 学生都无法直观感受, 只能通过想象得到信息。且不说信息能否准确的传达给学生, 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位置去思考、想象时, 很多学生就失去了耐性, 提不起学习兴趣, 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 教学改进措施

2.1 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及时更新

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 学习能力有限, 不可能非常深入的研究材料, 日后的工作岗位也决定了其建筑材料的知识重点在于如何检测、应用材料。因此, 在上课内容的选择上, 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 对于课程内容的深度应当加以控制。为了能适应实际工程的材料变化, 需要及时更新书本上或课堂教学中的材料知识。让学生多了解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 突出新材料的优异性能, 以及先进技术与新工艺在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 扩展学生视野,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建筑材料种类繁多, 每种材料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 采用传统教学弊端明显。因此, 需要合理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向学生展示一些材料的图片、生产工艺的演示动画或视频, 实际工程录像等, 丰富了课堂内容, 让学生的感受更直观, 更易懂。特别是一些具有优秀性能的高新材料在大型项目中的应用, 能够让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科学的前沿, 开阔学生的视野。展示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就图片或视频中的一些知识点提问, 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 也可以进行实物展示, 将一些便于携带, 便于展示的建筑材料带到课堂上, 学生通过看、听、摸等直观感受这些建筑材料, 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当讲到材料的检测时, 同时拿出合格品和不合格品进行展示, 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两者的区别, 再加以讲解, 分析产生不合格品的原因, 学生更容易理解, 也有助于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判断、区分出哪些是不合格品。最后, 可以充分利用现在流行的微课来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教师在上课前将本次课的重要知识点制作成微课视频, 利用网络、移动平台等方式传给学生, 要求学生观看微课视频, 将有疑问的地方记下, 并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学生在课前就将课堂的主要内容学习了, 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答疑解惑, 通过师生互动,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通过疑问的解答,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

2.3 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实验教学是建筑材料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 不仅能验证课堂上知识点, 而且还锻炼了动手能力。但现阶段的实验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 主要以验证式的实验为主, 实验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固定的, 缺乏新意, 难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增加一定的变数, 如混凝土的配合比, 不采用固定配合比, 而让学生自己设定混凝土强度, 自行设计配合比, 自己动手配料, 制作试块。整个实验由学生自己主导, 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

除了实验教学外, 还应进行一定的社会实践, 让学生深入到工程实际。例如有条件可以带领学生去工地现场参观, 认识实际工程中使用的各种建筑材料, 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也可以要求学生到当地的建材市场进行市场调查, 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价格、优缺点等, 也能发现许多课程内容以外的新材料、新工艺, 使学生的材料知识得到了极大扩充。

2.4 改革考核方式

以往的建筑材料课程的考核标准单一。理论知识仅凭一张试卷就决定了这门课的学习情况, 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的知识积累, 只期望在期末突击来应付考试。实践教学考核一般凭实验报告或市场调查报告等形式, 内容单一, 流于形式, 很难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此, 要对当前的教学评估方式进行改变, 将考核的重心由卷面考试转移到能力的培养上来, 使学生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由单一的卷面考核转向卷面、实验、平时作业、课堂表现以及实践的一个综合评价, 反映学生在学习全过程真实体现。

3 结论

建筑材料课程有其自身特点, 导致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 造成学生学习情况不佳。只有正视这些问题, 并想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中等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要不断的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及时更新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以适应时代变化, 合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强实验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合理考核评价体系, 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建筑材料知识, 学以致用。

摘要:建筑材料课程作为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筑材料课程具有概念知识点多、内容庞杂、综合性强等特点, 造成传统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学习兴趣低, 本文分析了部分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建筑材料课程,改革,中职

参考文献

[1]任务军.高职建筑材料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运用[J].科学教育家, 2008 (6) :92.

[2]付山明.中职学校建筑材料的课程教学新探[J].科技信息, 2010 (17) :779.

篇4: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事件回放 2007年,教育部提出了“建设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改革举措。此后,经过近两年的政策咨询,2010年6月17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正式启动。中职示范校建设的总目标是:从2010年到2013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形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大幅提高这些学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转眼间,2013年的建设目标期限已经来到,经过几年建设,成效如何?

2013年12月23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现场交流会在首批示范校建设之一的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召开。会议对第一批项目学校建设的主要进展、成效和经验进行了总结交流,并研究部署了深入推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工作任务。根据会议提供数据,截至2013年,项目学校重点建设了1130个专业点、430个特色项目,形成了包括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模式改革、教育内容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内容管理创新、评价模式改革、数字校园建设等方面近1200个典型案例,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布点覆盖全国近半数城市。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讲话。鲁昕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项目。经过3年的不断探索,项目建设打造了一批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成为改革的试验田和先行军;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和做法,包括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凝聚行业企业力量、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面向社会开展服务和助力职教整体改革等。对于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未来的重点工作,鲁昕副部长提出八点要求:更加注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更加注重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更加注重开展职教集团办学,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更加注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更加注重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以及更加注重承担先行先试任务。

篇5: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一、创新用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

自2002年起,我区按属地管理原则,先后移交接收了三所企业办子弟学校和一所原由西陵区管理的学校。近几年来,随着开发区经济建设发展,区内常住人口每年按15%的比例递增,各学校招收的学生人数也由建校时的1966人上升到2724人。随着学校学生人数的大幅度上升,根据《湖北省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鄂政办发[2001]112号)规定的师生比,各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教师指标空缺现象。

为解决学校因教学发展所造成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我区创新学校用人管理制度,借鉴外地学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开发区实际,打破传统的固定用人制度,对学校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即在出现教师指标空缺的情况下,设置流动教师指标,达到了因事设岗、按岗聘任、提高效率、保障服务的目的。

流动教师指标,是岗位聘任的一种特殊形式,不属于学校正式在册的事业编制。流动教师指标的设置,按照公开、公正、平等竞争和严格控制指标、择优录用的原则进行选拔和聘用,一般一年核定一次。即:当学校学生人数增长时,相应核增流动教师指标;学生人数出现负增长时,相应核减流动教师指标,流动教师指标空缺岗位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近年来,我区各学校固定编制一直维持建校时市编办核定的91个事业编制不变,流动教师指标随学校规模扩大每年增核一次。按照鄂政办发[2001]112号规定的师生比,我区共设置流动教师指标38人,占学校在职教师总人数的31%。通过固定编制与流动教师指标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改善了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增强了办学活力,促进了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合同管理,实现两个转变

我区推行的固定编制与流动教师指标相结合的人员动态管理制度,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一种管理模式,是一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而设置的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管理模式,是在全校总的教师指标控制下,对人员实行弹性管理的一种方法。

根据学校教师动态管理的实际情况,我区组织两类教师分别签订了合同,合同签订率为100%。对不占固定编制的流动指标教师,实行企业化管理。流动指标教师在聘期内,原身份不变,档案关系不转入学校,由开发区人才交流中心托管。

通过人员动态管理和全员聘用制的推行,学校人事管理工作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二是实现了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的转变。

三、择优聘任,搞活内部分配,加强考核管理

一是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我区在聘任制改革工作中,按照评聘分开的原则,打破教师的资历、职称界限,组织固定编制教师和流动指标教师同等参与专业技术岗位职务的竞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聘期一般为1—3年,从聘任下月起兑现专业技术职务工资。经过平等竞争和择优聘任,各学校已严格按规定职数聘任了相应级别的教师。

二是制定学校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理顺工资管理体制

第一,根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组织各学校制定工资分配改革方案,建立激励机制,从教师生活补贴中拿出一定比例金额,按工作表现情况另行分配,适当拉开了关键岗位与一般岗位、贡献突出与完成一般岗位目标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做到了岗变薪变,绩优薪优,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规范了流动指标教师工资管理,对流动指标教师工资及保险福利费用,全额纳入区财政预算支付。其享受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按照“同岗同酬”的原则,参照同岗位固定编制教师的发放标准执行,同时学校按规定为流动指标教师办理五项社会保险手续,解除了流动指标教师的后顾之忧。

三是分类考核,提高考核的功效

我区结合学校教学特点,对聘用人员进行分类考核、按岗考核,重点对聘用人员应履行的职责任务进行考核。在各学校组织的学年考核中,参加考核的人数比例达100%。同时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晋升、津贴发放相结合,提高了考核的功效。经考核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可以通过解聘、辞聘等形式,解除聘用合同,终止聘用关系。通过严格考核,增强了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

四、通过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实现“两破两立”

为了保证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各项措施真正到位,必须通过用人制度的创新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等配套措施,在人事管理上实行彻底的聘用合同制,强化岗位管理,重视考核评估,才能从多方面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校人事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实践证明,我区实行的教师动态管理和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在打破“铁饭碗”的同时,建立了一种符合开发区实际的人事制度,在优胜劣汰的前提下,尽量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留得住、用得上的教师,优化了教职工结构。

篇6:课堂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一、倡导快乐课堂,营造开放型的语文学习环境。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在课堂中运用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计新颖别致的导入,如我在教《斑羚飞渡》时,用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同时配有感人的flash动画)导入,学生完全沉浸在悲凄的歌曲与动画当中不能自拔,有的同学甚至流下了眼泪,这时我深情诉说:“人类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危难之时会创造奇迹,动物在种族生存遭到威胁时同样会做出感天动地的抗争,让我们走近那群斑羚去倾听它们的绝唱!”情随境生,大家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教《绿色蝈蝈》时,用了几个谜语导入;教《竹影》时用学生捡的一枝枯竹和诗词导入;教诗词时用谱上曲的歌导入等等。学生对语文课充满期盼,不知教师下一课又将用一个什么新奇的方法来开始,这就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同时,诗歌朗诵、表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的方法我也经常用。

2、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厚实的文化积累。为此,我特别注重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要做一个宽容的人。”“天下凡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而惟有坚忍不拔之志。希望你学会坚持。”学生在我的感召之下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3、用激情点燃学生的生命。

教育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事业。学生不是需要灌

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只有火才能点燃火,只有心才能塑造心。我要用我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生命。我试图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因为我知道,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

二、营造个性课堂,强化创新能力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就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丰富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不仅思考问题的回答方式,还要思考“教师为什么提这样一个问题?”

1、巧妙设置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

如在教学初中《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时,我就改变了两课的传统讲法,而是仅对两课的人物形象做了对比分析,提示了几个对比点,学生已能很好把握该课内容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打破常规思维,激发求异思维。

在语文课堂中,设计一些不需要有固定答案的训练题,这是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分析《杨修之死》中的曹操形象时,从不同的点上去分析可能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学生对曹操全盘否定,而有的学生却对这人物推崇备至,甚至在课堂上围绕这人物唇枪舌战起来。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肯定得到了训练。这一点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关键是要对学生的思考结果加以恰当的评价,在众多不同的答案中去寻求最佳,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

3、仿写、续写训练,锻炼表达能力。

将一篇篇课文作为一个个例子,让学生在仿写、续写中学习课文语言的美,并锻炼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学习《山中访友》一课,让学生做仿句练习,“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我听见……。”“忽然下起雷阵雨,像……,像……。”学习《纸船》后让学生也写一首诗表达母爱,并将学生作品展示在走廊上。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个性飞扬,作品精彩。

三、构建自主课堂,践行宏观的大语文观念。

1、立足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性。

课堂是教师进行语文有效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果说课堂是孩子们汲取知识的海洋,那它应该是水波浩淼、气象万千的。鉴于此,我在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进行了一番探索。在课堂上,我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和自学,倡导自主预习、探究质疑、合作交流、共同积累的方式,尽量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创设民主氛围,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敢于说话、争辩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多角度的创新思维。我还经常利用学生有分歧的问题让他们开展辩论会,如让学生辩论过“长大好还是不好”、“你愿意做一株树还是一个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学生上网是利还是弊”等等。课堂是师生生命的一段独特经历,教师要重视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充分发挥文本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并且注重师生互动交流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2、不拘泥于教材,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它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美学,甚至流淌着音乐。教师使用教材时完全可以打破学科间的隔阂,在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产生更多的感受。例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我让学生听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后再读课文,来感受贝多芬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面对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他对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在悲怆激昂的音乐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在阅读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内心体验。音乐元素的引进,有力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超越课堂,向社会及课外要能力。

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和书本的教学内容,放眼广阔的社会生活,着眼于整体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在语文课中引导学生将社会生活和课外阅读材料融入进来,不仅使学生意识到生活处处有语文,而且不同对象的不同体验会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班内外,校内外活动,将语文课堂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及观察、想象、分析能力。比如,我在每节课前都会搞一个三分钟小活动,让学生讲成语故事、读美文、讲新闻谈感受、读自己写的文章、小演讲等等,还有抓住学生班内新闻、家里的故事和校内活动等让学生交流、写作。同时我还与几位语文老师在校内成立了“新星”文学社,我们以“让生命因文学更精彩”为宗旨,引导学生将文学融入生活,让文学的灵动提升生命的质量。

篇7: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材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校紧跟时代改革的步伐,积极投身这场基础教育的革命,以创新的精神和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这一新的挑战和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几年的课改工作,让我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名不见经传到声满全区,逐步走向全省。课改真正成为了我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

一、实施课改的策略和做法

课改是一场革命,也是一场攻艰战,这场战役的胜负,取决于每一个课改实践者能否打破传统教学的坚固堡垒,更新教育观念。它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既要立足现实,更要着眼长远,教学工作的一个方面改革,其它方面也必然要随之而动。在课改的工作中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明确理念,构建教学模式

新一轮课改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课改的实质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发展走向健康之路。带着这样的思考。“以生为本、先学后教、全员发展,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提纲主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问题主线,活动主轴”的教学策略;“自主课、展示课、反馈课”三种课型;“5”指学习流程的五个基本步骤。即下发提纲,自主学习;对学群学,解惑生疑;组组互动,讨论释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巩固训练,拓展延伸;“2”指二项反馈提高:学生整理学习过程,构建知识网络;教师教学反思,生成教学智慧。

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先学后教方向,以“导学提纲”为载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口,课堂教学体现“10+35”的时间分配原则。以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为重点,变学生被动接收为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的教学模式。充分达到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目标。为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我们首先转变教师观念,转变教学方法。通过宣传讲解,强化对教师的观念的更新;加大监督、指导的力度,强力推进“352课堂教学模式”。其次,采取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引领示范的办法,让教师从经验的模糊理解到充分运用。让他们通过与传统的方式比较对课改认可和实施。第三,广泛开展集体备课。同学年同学科要相互研究,对自主课、展示课的设计与方法的选择,集思广益,优化方案。第四,深入开展“一人一课”展示活动。同仁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第五,主抓教学领导要经常召开研讨会,教研组也要不断开展研讨活动,研究解决在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第六,采取领导包学年的措施,整体推进,全面实施。保证了实施过程不走过场,不流形式。第七,领导和包学年的成员经常深入课堂、教研组进行听课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强力推进,动态监控。第八,建立新的课堂评价目标,并把教师课堂表现与量化考核挂钩。第九,学校加大投入力度,解决配套设施不足和不到位的问题,增强服务意识和搞好调研工作;深入到学年组和班级与师生沟通交流,解决师生困惑。

与此同时,我们落实与课改模式配套的教学要求。这是课程改革取得实效,能全面提高新课程教学质量的最基本保证。出台了教研活动制度、备课管理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辅导作业管理制度、考评评价管理制度。细则的制定,制度的建立,确保了落实教学常规工作的开展。

为了让全体教师了解新课程常规的内容,教学领导以教研组为单位解读常规要求,使教师理解并掌握新常规与旧常规在教学理念上、课堂模式上、教学方法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区别,切实转变了教师观念,树立了新课程理念,从而促进了教师在课改中有效地落实。

(二)严抓过程,确保课改质量

工作中我们本着“抓落实就是走捷径“的工作理念,严抓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我们的做法是:

课改学科——全面:学校所开设的三级课程,全部按此模式教学。教务处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同时校长行政力推,做到“不换思想就换人”,以此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逼着教师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

教学设计——创新:针对一些教师不写教案、抄教案的情况,我们改变了教师备课的方式。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导学提纲的编写过程遵循“自主备课,编制初稿——合作研讨、优化方案——自主修订,补充完善——教务审阅,签批印发”的原则。

我们特别注重学生使用的导学提纲的编写。导学提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是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是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是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是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因此,导学提纲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在设计导学提纲时,把着眼点和侧重点放在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辅导、作业管理——突破:分析学生差异,针对个别情况采用不同的辅导方法。学习有余力的学生把辅导重点放在知识的扩展和独立思维的培养上。发展他们的特长,鼓励和支持他们拔尖,让他们的专长和爱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问题学生,发现闪光点,放大、激励表扬,激发他们的信心,并逐步引导他们全面提高。

优化学生作业:学生作业取消了传统的作业本(个别学科保留,如语文学科作文、英语学科的单词书写等)。作业以“剪刀+糨糊”形成的反馈习题为主。(“剪刀”即把搜集到的典型习题剪下来,“糨糊”即把搜集到的典型习题粘贴在空白卷纸上。学校速印机印刷下发。这一过程是广泛汲取信息、重组加工、优化组合的过程。用精练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学校要求老师根据利民二中学情分层次布置作业。使学困生“消化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教师作业批改要认真,要求做到两个及时;及时批阅,及时反馈。同时开展作业交流,学校每月对常规作业检查一次,纳入期末教师量化考核,以提高作业质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检查——规范:教务处依据《西村中心小学教学常规量化考核检查汇总表》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好统计,纳入学期末的教师量化考核之中。规范、严格的检查大大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强化师资,提供课改保障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树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理念,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课程改革这一宏伟工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为此,在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学校多措并举。以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为平台,促进教师自我提高;以教研联席为契机,促进教师借鉴提高;以校园百师讲坛为载体,促进教师引领提高;以建设学习型团队为核心,促进教师抱团提高。学校构建了声像教材、案例教材、文本教材三个模块的培训资源,用以发挥理论引导、典型示范、强化训练的作用,有效提高了培训质量。采用“一研二摩(模)三练”的培训方式。即,注重校本教研,强化课堂教学的观摩和名优教师教学的模仿,强化平日课堂教学的锻炼、上级教学比赛的历练和系列教研活动的拉练。以此提高教师的岗位能力和素质。

(四)实施课改,提升教学智慧

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创新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思想:

第一个“基本”:小组合作是有效课堂的基本表现形式。有效课堂是分组的。小组是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有效手段。小组是培养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习惯的场所。我们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划分。主张“同质交流,层级请教”。“组间同质”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而“组内异质” 又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同质交流”是指在组内实行同层次学生结对,便于开展“对学”。这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分层学习、整体推进、同步提高的高效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是为了方便组内学生合作交流及学习活动的组织安排。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分层次不是给学生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而是更有利于分层教学,分层学习,分层训练,培优辅弱,整体推进。

第二个“基本”:“学中心”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学中心”的对立面是“教中心”。它是中国传统课堂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它的产生是受教育体制影响的结果。他的危害是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泯灭了知识的建构过程,抑制了创新能力的生成。在“学中心”与“教中心”新旧理念的搏杀中,“学中心“占了上风,回归了本位。真正的教育找到了生长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了保障。

第三个“基本”:全员参与是有效课堂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告诉我们,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学中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每个班级所有的学生。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的真正价值追求。在体现主体性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做人的尊严,找到了人生的自信,找回了为学的乐趣。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才有爱。现阶段,我校正在思考和践行一个比较大的模式:“自主—自主教育—自主的人。”

自主是一种学习方式,存在于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仅此,我们又不能满足,思考着如何把它升华到一种自主教育。不仅在学习中自主,在做事中、生活中、在处世中、人生中仍至以后社会中也能自主,这是对“自主” 更加完美的诠释,最终的落脚点是通过自主教育培养自主的人。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是有自主人格的人,独立意识非常强的人。

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得到了市、区领导的广泛认可。呼兰区教育局于万金局长在深入调研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之后,总结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四个特点:具有启智性,即(1)开启学生智慧,让学生由厌学到乐学、抢学、攀学。(2)开启教师智慧,让教师横贯学科知识,纵达知识顶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3)具有包容性,即学生包容了教师知识的不全面,教师包容了学困生的知识缺陷。(4)具有迸发性,即迸发出教师作为群体内领跑者的激情,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促进了所有教师专业的全面成长,也关注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我校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催生出一流的教育思想,激励出优秀的师资队伍,历练出空前的进取精神,打造出优质的教育质量。课改培育了一批灵慧创新、品学端正的上进学生。我校现在班级的孩子们全部能阳光自信的走向讲台,展示他们学习中的成功,他们由原来的“讨厌上课,盼望下课”到现在的“渴望上课,害怕下课。”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快乐,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课改创设了一个生命怒放、激情四射的魅力课堂。现在的课堂上我们给了孩子更多展示机会,现在孩子都争先恐后的表演,他们不但表演的很流畅,带有表情和动作很丰富很到位,而且还能改编创新,在展示和讲解过程中,学生得到了重视,自信心增强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自身价值得到肯定,从而迸发出创造力。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经常一题能探究多种解题方法。在物理课堂上,能设计出让老师意想不到的更科学、更合理的实验方案。在每节课上我们都能看到学生脸上的自信和微笑,作为学生,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作为教师我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职业幸福感。

课改融洽了一种和谐民主、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课改前,我们的课堂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由教师一言堂,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教师在一边完成教学任务、一边组织课堂纪律的双重压力下完成每一节课,每节课下来我们都身心疲惫,但现在课改使我们教师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逐步开放课堂,缩短了师生的距离,在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成是一种鼓舞,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科知识与人文素养的融合有助于构建和谐高效课堂。这样的课堂是真情与灵动的课堂。

同时,课改也营造了一种笃学求实,求真超越的校园文化,打造了一个与时俱进,争先创优的农村学校。

篇8: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1 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办学61年来, 学校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被授予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重庆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重庆市十佳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一系列荣誉。培养出了以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的高文清、2011年五一奖章获得者罗安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与此同时, 随着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和问题:

1.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继续深入

学校虽然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改革工作还不够深入。在促进校企资源共享、文化融合, 实现教、学、做统一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努力;还需要继续做好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按照企业用人标准继续构建学校、行业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1.2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继续加强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学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 学校还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善队伍结构, 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训指导能力, 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1.3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有待继续健全

随着重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的不断深化, 学校还需进一步改革和健全, 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实现校企之间的“合作双赢”。

1.4 社会服务能力需要继续加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学校还需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 增强学校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综合能力。

2 改革之路——国家示范校建设全面启动

2011年, 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以全市第一名的佳绩成功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计划建设项目”。2012年6月, 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三部委批准学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 示范校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2.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人才培养基础

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社会需要, 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为此, 学校积极适应产业变革的需要, 坚持以不断深化的校企合作为基础, 构建“教产一体化”、“阶段式工学结合”、“校企融合,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和企业、教室和车间、校长和厂长、教师和师傅、学生和学徒、理论与实践、作品与产品、招生与招工、育人与增效的有机融合。

围绕人才培养改革这一中心, 学校对实训场地进行了调整和改建;广泛开展市场调研, 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根据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 重构课程体系……在示范校建设战鼓敲响的同时, 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也有条不紊的进行, 为学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教学改革提供坚强保障

师资队伍是培训一流人才的重要保障。在示范校建设这一载体下, 学校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力度, 构建校内培训与赴企业实践结合, 市级培训与国家级培训结合, 国内培训与出国培训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教师培训体系;完善机制引导、鼓励全校教师进修学历。努力建成一支既能教书又能育人, 既能上讲台又能下车间, 既有高技能人才又有能工巧匠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赴德国研修, 赴澳大利亚研修, 到苏州, 到上海, 到企业车间, 到高等院校……带着提升素质、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一位位机械高级技校的教师走出校门, 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去学习先进职教理念, 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仅在2012年, 学校先后有37人赴国外研修, 32人参加国家级、市级各类培训;64人参加“教师技能提升计划”。师资素质稳步提升, 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2.3 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为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学校在原有的与ABB (中国) 有限公司、上汽集团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重庆格力电器有限公司、重庆探矿机械厂、重庆大江工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不断深化合作内涵, 积极引入企业的生产文化、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发展文化。2012年共组织在校生1557人到市内外企业开展了社会实践。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 教学质量与服务能力实现“双提升”

借助示范校建设这一载体, 学校积极抓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这三项工作, 实现了教学质量和服务能力的两个提升。

3.1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近年来, 学校先后承办了全市第一至五届中职学校职业技能大赛。近三年, 共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各类竞赛奖项293个。毕业生“双证”获证率和当年就业率双双达到98%, 就业稳定率达95%以上。

3.2 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学校秉承“立足巴南, 服务重庆, 辐射全国”的思路, 近三年来, 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毕业生近6000人, 开展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近10000人。其中为巴南区内及区属企业输送毕业生1124人, 开展巴南区失业人员培训9期、巴南区在岗农民工提升培训3期, 共计培训、鉴定1050人。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质量树立品牌, 以改革创造明天。如今, 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正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向着“重庆一流, 西部领先, 全国闻名”的发展目标, 昂首前行。

摘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是富民兴渝的重要战略, 也是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化的需求。笔者结合所在单位工作实际, 就如何加快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介绍一些经验和做法。

篇9:交流课改经验 深化教学改革

活动中,柳州九中、梧州市第二中学、贵港市江南中学的科学技术教育创新实践者团队依次与活动代表分享了各自学校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的典型案例,直观、生动地呈现了这门实践性课程的育人价值。随后,桂林市中山中学教师庞四平、梧州二中教师罗卓艳分别执教了一节现场课《怎样创制一个转得最久的回形针陀螺?》《Arduino入门的研究》,引发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创新实验项目学校校长、师生以及创新实验专业支持力量代表还在专题发言中分享了各自的创新发展经验和成长故事。代表们在参观近20所创新实验学校学生学习成果展以及柳州九中科学技术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时,对于各校学生自主研究、制作的各种实验作品纷纷拍手称赞,对柳州九中的实验室建设成果羡慕不已,交流氛围相当热烈。

活动期间,自治区教育厅基教处处长罗索对该学科课程实施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予以充分肯定。他认为,该学科在一些学校之所以能成为最吸引学生的课程,最核心的因素在于通过创新实施国家课程,落实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这样的课程实践,完全可以引领全区高中课改,成为推进高中课改的实施样本。各学科、各学校要认真总结课改经验,将其升华为理论成果向全区450多所高中辐射推广,使其惠及全区80多万在校高中生。他指出,新一轮课改调整正在征求意见,我区虽然是全国最后一个进入课改的省区,但是我们的观念不能落后,必须从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培养人才的高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培养一大批具有综合素质,未来能参与经济、文化、社会各类国际竞争的一流人才。高中课改的课程设置,是经过教育专家、管理专家、科学家一起研究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我们必须坚定课改的信心,按照课改的要求,积极创设学校之间、教师之间交流、展示的平台,助推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把课开好,开出质量,开出水平。他表示,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学校课程建设及教师培训,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创新实施。

据悉,我区自2012年作为全国最后一个省份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各高中学校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积极探索各学科课程和教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了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推广典型,促进高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自治区高中课改15个学科(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及其创新实验、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专家指导组在自治区教育厅的统一领导下,自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分学科在南宁、柳州、桂林三地分别举办了2014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暨成果展示活动。为了开展好此次活动,各学科专家指导组在活动之前认真遴选优秀课例(包括高一、高二必修课和选修课、高考复习课),制订活动的详细方案,并组织各市县相关学科教研员、高中课改样本学校相关学科教师以及非样本学校相关学科骨干教师研讨和交流高中课改的先进经验,研究重、难点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全区高中课改明确了工作方向。

自治区高中课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高中课改不是可改可不改,但是部分学校还没有“睡醒”。举办此次全区课改成果展示活动,既是对过去三年课改经验的总结,又是深化课改意识的良好契机,希望各地各高中学校能借此活动,借鉴先进经验,反思自身不足,进一步明确下一步课改工作的方向。

篇10:复兴学校教学管理经验交流材料

---------复兴学校教学管理经验交流材料

我校地处保靖复兴镇,素有“保靖教育南大门”之称。近年来我们秉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不断强化学校管理。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以精细管理为抓手,以全面评价为保障,以课程改革图发展,着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学校已逐渐步入了健康持续、良性发展的轨道,办学质量有了提高,办学品味有了提升。下面就我们在工作中的点滴做法向大家作以简单汇报。

一、人文关怀,增强凝聚力

抓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抓”教师去落实常规,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如何创造宽松和谐而充满激情的工作环境,如何关注教师?关键是平等,把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作为工作重点,我们树立“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激励人”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营造宽松、和谐、平等、向上的人际环境,将学校工作与个人的幸福、尊严、人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注重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设身处地为教师考虑,力所能及地关心教师的生活,力争做到知教师之所需,知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想方设法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解除教师们的后顾之忧。让教职工充分感到学校的温暖,从而更加激发教师们努力建设学校的责任心,教书育人的进取心。

比如我们教师坐班签到制度,实施刚性规定,弹性管理。学校绝大多数中青年教师教师身兼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家庭重任,遇到婚、丧等大事,千头万绪,学校尽可能多抽空余时间去帮他们办事;教师购房装修,常常要去采购、孩子及老人生病要照顾、学校均优先考虑,或调课,或准假。诸如此类事,我们都以教师为先,真正以一个集体去为教师个人进行排忧解难,雪中送炭。教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关心,被认可。从而,他们以更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更强的责任心来回报学校。事实上,教师请假的人数并没有因此而增加,我们的教学质量丝毫未因此而下降,而是逐年稳步上升。

二、精细管理,提高战斗力

质量就是生命,我们始终把提升质量摆在最为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重普及提质量”的宗旨。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学常规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抓实抓细教学管理的每个过程。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指导相关教师的教学。教学管理,虽是常规,但贵在常中有新;教学管理,虽是管理,但贵在自主。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过“所谓不简单,就是把别人看似简单的事一千次一万次地做得正确;

所谓不容易,就是把别人认为非常容易的事情日久天长地坚持下来。”把别人没做、甚至不屑于做的事情,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好。只有措施到位,责任到人,才能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在精细化管理方面我们是这样做的:我们实行校长、分管校长、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教师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层层落实,严格执行,不玩花架子,一点一滴去做,我们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去落实任务。围绕“备、讲、批、辅、评”几大教学环节,制定完善了《复兴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及检查制度》,并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做到常规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我们细到学生作业书写要求,作业格式及解题步骤的规范;细到单元过关题必须详批,优等生、学困生必须面批;细到每位学生建立错题集,细到规定学生不允许使用计算器,防止弱化学生的运算能力;细到对学困生做到“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发言”;细到每天20分钟习字检查等等。细微之处见功夫,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所体现的是成系统,成体系的整体管理思路清晰,所带来的是永不言败的信心、昂扬向上的斗志、一心向学的风气。

在抓课堂教学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平时听课、评课和课堂作业检查两方面。充分了解和掌握师生课堂双边活动的开展,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听课中,我们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如青年教师,我们主要看教学的基本功、教学环节的处理,;对校骨干教师、老教师更重要的是看他们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等内容,引导教师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改进。在作业处理方面,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实际对作业量作出具体规定,老师在设计或布置作业时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情况,力争优生够吃,中间生吃饱,潜能生能吃,作业有梯度,有选择。近年来,通过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初步实现了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的良好局面。

如果说: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那么,教研教改就是学校的发展线。我们坚持“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培养教师”的观念不动摇。通过专业骨干引领,力争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优势,尽量达到人尽其才。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不到位,就做专门辅导;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创新,就创设各种机会外出学习,开阔眼界。近几年来,全校所有科任教师都参加过外地听课学习,近两年我校教师各种业务培训达692人次。凡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来后都要给全校教师上模仿课或开展相应的讲座辅导,效果相当好。除了走出去,我们还“请进来”,让身边的专家、优秀教师到校做报告、搞全员培训,发挥骨干、优质教育的传、帮、带作用,完成“一对一”结对帮教任务;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针对教师上课需要,制作快捷、有效、实用的课件,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课件制作和课件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每学年都举

办一次“教师课件制作评比”活动,提高教师使用和制作课件的积极性。为激励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学校开放微机室,为教师实践操作提供方便,指定信息技术教师做指导,促进教师尽快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并激励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应用。如梁刚老师在网上创建小学奥数贴吧,实现师生网上互动交流,丰富了教学形式;以活动促发展,我校先后开展过新课改专题系列活动、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中青年教师教学比武等多项教育教学活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全面评价,激发潜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复兴学校教学管理及评价方案》所涉及《教师备课制度》、《教师上课制度》、《教师听课制度》、《教师评课制度》《教师业务学习制度》、《学生作业及批改制度》以及《复兴学校教师常规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等制度的出台、完善,教师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均纳入“目标量化”范围。如教师教学评价方案中,我们按照合格率、优秀率、人均分、学科后十名占有率等量化指标,对所有科任教师进行评分。每月一检查、反馈,半学期一量化。教师们的工作有了目标,有了动力,教师评优、评先、教师教学评估都跟量化结果相结合,这样就克服了评选中的随意性,体现评优公正性与客观性,激发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

教师的成长,见证了学校管理的实效。我校申报的省级课题《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于2011年6月顺利结题。2012年春季,我校又成功申报了一个省级课题《大众传媒对学生道德影响及对策研究》、一个州级课题《九年制学校阅读教学的有效衔接》,目前该两个课题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近年来,我校11篇论文获国家一二等奖励;64篇论文获省、市级奖励;省级优质说课1节,州级优质说课6节,县级优质课 2节。梁绪玲、梁刚、贾志友、田艳、张素娟等老师在县学科质量测评中多次名列前茅。学校也连年获得教学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我们的教研活动缺乏开展的深度,创新精神还不够,还处在层面之上,还未深入到校本教研的精髓之处。某些学科和部分兄弟学校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问题,我们将在以后教育教学管理中加以改进,借鉴兄弟学校经验,把眼光再放远一些,步伐再迈大一些。我们坚信,我们有决心、有能力,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内抓管理,外树形象,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双丰收,把我校建成民主、和谐的农村示范性寄宿制学校。

上一篇:员工荣誉激励体系下一篇:书信格式家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