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

2024-05-06

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精选6篇)

篇1: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

第三次工业革命或为中国跨越式发展创造机遇

2011年,美国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总裁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明确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他认为,可再生能源和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的革命无疑将改变整个世界。这一观点迅速引起轰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还曾在2012年推出“第三次工业革命”专号,集中谈论数字技术给先进制造业带来的颠覆性改造。

美国UL公司总裁伟廉仕近日表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资源大集合状态的一种升级,首先是全球能源使用方式的变化,其次是网络的使用。这对全球经济和社会都将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这样的一场工业革命将为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开了机会窗口,一大批新兴的现代技术产业将蓬勃发展,但这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这样的传统制造业大国,带来巨大的挑战。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熊群力指出,中国若不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之前,取得先导性技术突破并将其产业化,不仅无法占据此次超级革命的制高点,更有可能在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分工与财富版图切割中再次被边缘化。

力拓公司首席执行官山姆·威尔士认为,在矿产开采行业,中国企业在一些领域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向价值链上游转化的路还很长。

创新,不仅意味着技术方面的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腾讯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说,我国手机网民已超过4亿,移动互联行业增长正步入瓶颈期,但目前互联网在手机上的商业模式仍不清晰,未来移动互联行业仍面临很大压力。

显然,我国正在酝酿变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

工信部部长苗圩也表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未来要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苗圩表示,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信息产业,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要推动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促进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以及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发展。

篇2: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来认识一种新兴的技术,传感网。去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以后,在他和工商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上,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智慧地球”被美国人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今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了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也提出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并形象地称为“感知中国”中心。而支撑“智慧地球”和“感知中国”战略的就是目前被广为推崇的“传感网”技术。那么传感网究竟是什么东西?

传感网:“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感知的”

“机场禁区,请迅速离开,机场禁区,请迅速离开。”

当记者刚刚接近浦东国际机场的围栏时,栏杆上的高音喇叭就提醒记者迅速离开。

浦东国际机场周界防入侵项目高级项目经理谭小军:“这是个预警区,在预警区里人走动的话,它那边就会通知你,友善的提醒你,这个是禁区,你不要进来。”

原来在机场围栏的外面有一道无形的网,这个网由埋设在地下的传感器组成,这些传感器不仅能够分辨出是人还是动物在靠近栅栏,而且能够精确地进行定位,一旦有人靠近栅栏,系统就会自动发出善意提醒。如果来者不听警告,继续靠近栅栏,那么第二道防线就会报警。

谭小军:“在围栏上面我们布了传感器,就是一种倾角的,一种是挂壁的,就是它是记住了这个围栏的一种姿态,和围栏的一个振动,就是只要你一动的话,你拍一下的话,它其实已经感知你了,当你两下之后,你看我爬的时候,它感觉就不一样,它就是声音很大的响,它两下之后,它无论如何都会报的。”

在铁栅栏里面,还有第三道电子传感围界,只要人员进入到机场的铁栅栏里面,报警系统也就相应提高到最高级别。这些传感器结点与机场控制大厅紧密相连。正是通过这些无形的传感网络,机场控制大厅就能够迅速对出现的报警情况进行处理。

谭小军:“它可以通过几个传感器的协同感知,知道你具体在哪里,像那个报警区我们是分片区的,你这个地方一响,机场里面显示屏上的红块马上就亮,闪烁闪烁,当你一点击进去的时候,它就有个视频,视频马上出来,知道能干什么。”

谭小军告诉记者,他们将在20多公里长的浦东机场围栏及其周围安装10万多个传感器,通过这些传感器,这些没有生命的铁栅栏就能够主动地防止非法侵入。表面看这是一堵普通的砖墙,但是里面却布置着传感器,只要你一拍打墙体,控制大厅就能够感受到。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涛:“这个系统应用以后,它最大特点在什么地方,它能告诉你目标是什么,在哪里、干什么,那么再报警,它不仅是识别目标是什么,同时识别出你的行为方式,你比如说接近栅栏的时候,你是人还是车辆,那么我能知道你是人在爬栅栏,还是风在吹栅栏,还是鸟停在上面的晃动,把它加以区分。” 互联网我们都知道,但传感网是什么,说实话,在今天之前,我和大家一样,也不太清楚。不过,看了前面的节目,我感觉传感网就是把无数个智能传感器布成网络就成了传感网,这个玄之又玄的东西听起来好象距离我们的生活远了点,很难想象这个东西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但是负责中国传感网研究的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刘海涛主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传感网在我们生活当中的应用图景。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涛:“那么将来如果身上带着很多传感器结点,我能对你的体温、心电、脑电,对心跳、脉搏等身体参数进行监测,那么有没有病情隐患,我把参数直接传到你私人医生的计算机里,他随时监测你,到底会不会有问题,那么提前告知,你会有什么前期的病灶、先兆。”

刘海涛告诉记者,随着传感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未来传感网将和目前的互联网、通信网组成一个更加庞大、复杂的网络,那时候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

刘海涛:“今后我坐在家里头,我通过计算机,通过手机我就能看到,我想去的这些旅游景点大致的风景怎么样,我还能看到瀑布,听到瀑布的水声,我能感觉到那个地方温度是多少,湿度是多少,氧气浓度是多少,是不是空气很新鲜。”

你用传感网以后,你布在农田里头,我就知道这些农民施了农药没有,用了化肥没有,用了多少,是不是在安全系数之内的,那我看到这个东西以后,我能够追踪我这块菜的历史,从种下去到一直成熟,到放在我家里饭桌上。

传感网是一个怎样的网络?

“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感知的”,这是刘海涛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他告诉我们,在未来的智能家庭里,会大量使用传感网。比方说家里煤气泄露了、电器发生故障了,或者有外人进入家里了,通过传感网就可以将这些信息发送到我们的手机上,而且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手机,在办公室就可以提前把家里的空调、电饭褒打开。在未来的智慧地球中,汽车可以实现无人驾驶,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说了这么多,确实挺让人向往的。那这个传感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网络呢?

传感网也被称为“物联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比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够远程感知和控制,并与现有的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生活体系。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涛:“那么传感网和物联网的关系是,物联网是从产业和用户角度来说叫物联网,从技术支撑角度来说,它叫传感网,我觉得最恰当的叫物物互联、感知世界,你反过来也行,感知世界,物物互联,那么这两个是最能够代表传感网的一个特点和它的定义的。”

传感网和目前的互联网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我们想在互联网上了解一个物品,必须要通过人去收集这个物品的相关信息,然后放置到互联网上供人们浏览,人在其中要做很多的工作,且难以动态了解其变化。传感网则不需要,它是物体自己“说话”,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借助无线通信网络,与现在的互联网相互联接,让其“开口说话”。可以说,互联网是连接的虚拟世界,传感网则是连接物理的、真实的世界。

刘海涛:“比如说我坐在这个地方,我能把我的眼睛、鼻子、耳朵、皮肤,把它延伸到我网络覆盖的地方,我从北京延伸到上海,我从上海我可以延伸到全球,是这个意思,你坐在这里能感知世界发生什么事情,现在互联网的时候坐在家里头,通过看新闻,看消息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那么今后我是通过这种传感网感知到世界发生了什么,它是个本质差别。”

不过目前在世界各国,传感网还处在研究和示范应用阶段,一些关键技术还在研发过程中。目前主要在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环境监测、绿色农业和工业监测等行业应用,针对家庭的还仅限于健康监测和智能家居等方面。

刘海涛:“传感网你比方现在我们的应用,在机场也好、公安也好、交通也好,都是局部的应用,那么这个局部的应用,今后肯定会走向一个广域的应用,广域应用以后,它真正把传感网的信息服务,包括了感知、传输和计算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真正地把它推向大众化应用,像手机一样的,成为无所不在的网络。”

未来的物联网或将影响一个国家在未来全球中的格局

看来以后我们这个演播室也可以实现智能化了,当我坐在这里的时候,传感器就会告诉摄象机、灯光,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光圈、景别和亮度,一个人就可以把好几个人的工作完成了。说了半天,可能有些人还是不明白传感网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来看这个图,这是埋设在马路上的传感器,它们能感知马路上汽车的速度,当全部马路上都有了这些传感器之后,我们就能知道在哪里拥堵、在哪里畅通,这些传感器形成的局部网络如果和互联网、通信网连接在一起的话,就形成了未来的物联网。其实它不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而且他会影响一个国家在未来全球中的格局。

以传感网为代表的信息获取技术,被很多国家称为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我们和世界保持着同步的研发水平,这将改变我们在前两次信息革命浪潮中落后的局面。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涛:“那么传感网这块,因为它都是刚刚开始,中国应该说是跟国际基本同步的,传感网的发展,或者物联网的发展,给咱们国家带来新的机遇,也被称为就是由于物联网和传感网的发展,可能会引发整个信息领域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那么这一点给咱们中国下一步信息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目前国家已经把传感网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今年9月1日,国家发改委派出工作组,专门来到无锡高新区,听取关于传感网的相关汇报。会后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巡视员綦成元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巡视员綦成元:“那么大力推动这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想的话,对于我们国家落实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建设创新国家,转变发展方式,以及在国际上经济发展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仅仅是在智能电网和机场防入侵系统方面的市场就有上千亿元。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信息技术产业。

刘海涛:“因为传感器它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学科,你很难想象,就说哪个信息领域里面跟它没关系,因此它的快速发展,它大规模的运用,它一定会带动着当前信息产业各个领域的一个飞速发展。”

前面我们了解了物联网的由来,其实,在IT产业里有个“十五年周期律”,就是说信息技术每隔10-15年会发生一次重大变革,催生出新的市场、新的业务模式和新的产业规律。2000年前后互联网掀起了新经济热潮,如果按照这个周期算,我们此刻正站在下一次技术革命的门槛上。现在包括中国、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制定相应计划,希望抓住物联网这个战略机遇,刺激经济复苏、占据竞争优势。我们就来看看中国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现在走到了哪一步?

无锡美新半导体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加速度传感器和地磁传感器的微电子公司,也是全球首家将微电子系统和微处理电路集成于单一芯片的惯性传感器公司,记者看到,基于微纳技术的传感器已经小如米粒。

美新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阳:“这个是3个毫米乘3个毫米,这个是磁的传感器,其实里头的传感器本身不到一个毫米,里头传感器在制造的限宽也是在0.18毫米的线宽里头,相当于我们头发丝的1%的这个线宽。”

目前美新公司的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手机、汽车等产品,在传感网技术的带动下,他们正在研制成本更低、性能更高、体积更小的传感器。

赵阳:“我们正在研发的是把几种不同的传感器,单片集成在一个芯片里头,以后就是在3乘3这么小的一个芯片里头,我们可以集成加速度传感器、磁的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然后再加上无线的传送电路,所以它本身是一个完全聪明的系统。”

去年11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与无锡市签定了技术合作协议,共同在无锡高新区成立一个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中心,这里成熟的微电子和半导体产业集群将为传感网的发展提供好的平台。

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委书记周谦:“我们已经通过引进和培育,在无锡高新区已经集聚和培育了超过40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这一领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他们包括基于微纳米技术的传感器,包括行为网络架构和嵌入式的软件,包括无线射频技术传输等等。”

目前江苏省和无锡市正在制定“感知中国”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和产业规划,力争通过5年的时间,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实现产值500亿元。

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无锡要建设好感知中国中心,使得无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传感信息技术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从而带动整个中国,乃至全球的传感产业的发展、应用和技术上的创新。”

杨卫泽书记告诉记者,在建设物联网产业园的同时,他们准备把无锡打造成一个传感网的示范城市。

杨卫泽:“就是一个智慧的城市,一个感知的城市,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城市,比如说可能我们经过,晚上半夜经过一个黑暗的一个胡同,但是这个胡同,你走到那就变成亮灯,等你过去了,它就灭灯。”

半小时观察:“谋划”物联网

温家宝总理在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指出,当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大规模发展时,我们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走过一些弯路。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特别是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相融合。

篇3: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社会的变化

1. 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18 世纪60 年代至19 世纪40 年代,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主要发明:瓦特蒸汽机、火车、轮船。

影响: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 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2. 中国社会的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推动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全世界的扩张。在此背景下, 中国社会的变化:

(1)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 受到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清王朝的中国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极力排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很快强大起来, 中国经济却未因此发生变化。中国没有抓住这次机遇, 从而一落千丈, 最终成为列强的猎物。

(2)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 中国战败, 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随着世界主动进入中国, 中国也被迫走向世界, 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国。

(3)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 清政府内外交困, 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态度由排斥到引进。思想上出现了变化:“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 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时间:19 世纪60—90 年代。

口号:“自强”, 创办了军事工业;“求富”, 创办了民用工业。

意义: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 总结影响

(1)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2) 中国新思想萌发。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3) 中国近代化起步。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社会的变化

1.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19 世纪70 年代至20 世纪初,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主要发明:汽车、飞机、电器的广泛应用。

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 中国社会的变化

清王朝后期, 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之下, 中国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新型的资产阶级开始在政治上对中国进行尝试:戊戌变法。向中国宣传了西方的政治制度, 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面对清王朝的腐朽, 在1911 年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虽然中国进行了近代化道路上的探索, 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命运。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并不希望中国强大, 他们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 在中国继续掠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缓慢, 中国社会急需在泥潭中发展。

3. 总结影响

(1)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中国承受着深重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 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 加剧经济侵略,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的变化

1. 第三次科技革命

时间: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主要发明:电子计算机 (核心技术) 、航天技术、生物工程。

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 中国

(1)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处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

(2) 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了维护独立, 提高国际地位, 把发展科技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对第三次科技革命采取了引进吸收的态度,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如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

(3) 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主动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学和管理, 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班车。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科技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篇4: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

新世纪以来,探讨新工业革命的书籍和报道不断涌现。英国《经济学人》杂志4月推出“第三次工业革命”专号,集中谈论数字技术给先进制造业带来的颠覆性改造。这一专号迅速在财经人士和各国意见领域引发关注。在全球经济仍未摆脱危机的压力下,人们需要能够引领未来的新创见。

里夫金所展示的图景,远比《经济学人》更为宏大。在里夫金看来,那本杂志只是讨论了制造业,而忽视了背后一个更大范围的经济样式转变,“让3D打印成为可能的,是互联网、能源矩阵的转型,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

里夫金认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本身并不会造就新的工业革命。要想产生新的工业革命,新通信技术必须和新能源体系结合,就像历史上的每次重大经济革新一样。当下,我们正在走向新的通讯革命和能源革命的汇合处。这就是他所倡导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其具体内容,里夫金自1990年代末起在欧洲和北美不断地宣讲和游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即是这一内容的系统讲解。

在这一规划中,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包含五大支柱:一、使用绿色能源,从传统能源向可再生新能源过渡;二、每一座建筑都将成为绿色发电厂;三、使用氢等先进技术储存电力;四、模仿互联网建设“智能电网”,或者叫能源互联网,使人们像分享互联网信息一样分享绿色电力;五、交通绿色电动化。

在里夫金的畅想里,新技术的发展可以把每栋建筑变成发电厂,因此,数亿人将可以在家、办公室、厂房生产可再生资源。此外,新技术的发展也将改变电力传输的模式。除了生产自身用电,还可以将剩余的电力用氢等先进的储存方式储存起来,然后通过像互联网般的“能源互联网”将之出售、分享。

迄今为止,这是所有新经济模式乃至新文明设计方案中,最为系统也是最具乐观精神的一种。里夫金的书应和了当下人们对于传统工业文明弊端的反思。自1970年代罗马俱乐部推出《增长的极限》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亟须替代之路。当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世界,主要经济体几年之后仍然陷于政治、经济困境之中不能自拔之时,人们更加迫切地寻找出路。

里夫金的倡议在提供信心和演示前景方面,非常及时。正置身于全球性经济不景气的世界各国,需要这一强心剂。如果真如他所描述,石油文明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模式已走到尽头,那么,深刻的转型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欧洲梦”能成真吗?

里夫金不仅就新产业革命提出了完整的构想,还致力于推动各国政府和产业界的实践。他在欧盟国家赢得了最多的听众。根据欧盟计划,到2020年欧洲电力将有20%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达到30%。在德国,这场革命已经发生。德国已经确立目标,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其能源总需求的35%。

最重要的是,欧盟的新经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基于里夫金倡议所发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就是说,欧盟同时致力于在里夫金所规划的“五个支柱”中进行大规模投资。因为这五个支柱如果分别孤立地存在,毫无意义;只有互相配合,相互联系,建立起一个集成的基础系统才有意义。

就此一点,里夫金对美国的新能源政策非常失望。在他看来,奥巴马犯了根本性错误——虽然提出绿色经济战略,但却将经济刺激计划资金分别投在一个个孤立的实验性项目上,而项目之间彼此没有联系,其结果,基础设施还是没能建设起来。

人们无法预计眼下正受困于主权债务危机的欧盟,是否能借助里夫金的大胆计划走出危机。因为这是个长时段的问题。我们深知,对于像“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样宏大的概念,以及其后所必然伴随的社会和经济转型,里夫金提供的只能是其中的一种方案。但是,只要这种方案契合今天的经济和技术水平,只要它能展示出前景,帮助拯救被石油祝福同时也被石油诅咒的现代社会,那么它就有重大的意义。

与自己的母国美国比起来,里夫金似乎对欧洲情有独钟。几年前,他曾出版过倡导欧洲社会模式的《欧洲梦》,该书曾在布鲁塞尔引起很大的轰动。所谓欧洲梦,是对于美国梦而言。在里夫金看来,这一梦想虽然一度为世界所钦羡,如今却因过度关注个人的物质获取,日益陷入消费主义而无法适应一个日益多样化和互相依存的世界。相比之下,新的欧洲梦则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生活质量、社区归属和相互依赖。如果我们把包含里夫金畅想在内的欧盟“2020战略”当作这一欧洲梦的某种体现的话,那么,在这一战略中,确实内涵着一些颇具吸引力的因素。比如其最突出的部分:不以GDP增长为最主要指标的“巧增长”,把科技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自然和谐列为核心目标。

里夫金所演示的欧洲梦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美国梦的另一种模式。今天看来,里夫金几年前的高调似乎不合时宜——眼下的欧洲正因为政治整合与经济整合的结构性错位而深陷主权债务危机,其社会模式也面临着民主/福利和经济效率的两难,迟迟找不到出路。但是,人们还是有理由相信欧洲将继续朝着一种新模式前进,它自战后以来的历史能够支持这一乐观判断。我们希望欧洲能走出自己的路,不同于美国的发展。同时,中国人也将寻找自己发展道路的模式。

中国式的焦虑

里夫金的著作在中国的热销大概并不令人意外。毕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目睹过许多类似这样描画未来社会趋势和变迁的书的畅销。从最早的托夫勒、丹尼尔·贝尔,到互联网时代的《未来之路》、《数字化生存》等等。那些书中所描绘的变迁从距离中国遥不可及,到感同身受。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国社会正与世界同步,直到成为塑造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的基本力量之一。

可以说,我们对于里夫金们的书,仍然带有一丝焦虑。这是近代以来所遗传的发展之焦虑、深恐落后之焦虑。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其代价惨重。世界历史不幸告诉我们,现代化本身具有一种侵略能力。现代化一旦在某一国家或者地区出现,其他国家或地区为了生存和自保,就必然采用现代化之道。因为现代化作为一种理性化和效率化的过程,能够更有效地动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力物力。针对这一侵略力量能做的最有效的自卫,则是以其矛攻其盾。任何想要自立的民族,只有迎头赶上。在现实版本中,这一现代化很大程度上被缩减为工业化,进而再被简化为诸经济要素的重组,社会和政治变革也经常服务于这一经济目的。纵使今天的世界已全然不同,但这一得自历史的记忆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被忽略。它仍在深层推动着中国人的集体行为,尤其是在其精英阶层。

经济学家大都同意,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中国所演出的伟剧,大都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在里夫金所描绘的世界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已近末路,人类已经走向第三次工业革命。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后果,除了伴随一个国家内部各种社会和政治关系的重新安排,也带来国际关系的重构。因为力量格局将发生改变。里夫金所设想的新革命,其国内和国际的深远后果将是什么,我们还不可能看清楚。唯一肯定的是,它将孕育着巨变。

篇5: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电视纪录片《工业革命的兴起》以丰富的资料,真实地记录了二百多年前生产领域那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

A.机械制造业

C.交通运输业

B.采矿冶炼业

D.棉纺织业

2.1819年8月25日,英国著名发明家瓦特逝世,享年83岁。下图是英国曼彻斯特中心的瓦特塑像。如果你到这里参观,导游会向你介绍他的成就是

A.发明 “珍妮机”

C.发明汽船

B.改良蒸汽机

D.发明火车机车

3.工业革命实质是

A.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重大改革 B.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重大变革 C.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 D.雇佣关系代替依附关系的重大变革

4.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在电力技术方面,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的是 A.英国和法国

C.法国和日本

B.德国和美国 D.英国和德国 5.历史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的图片,下面图片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A.汽车

B.火车

C.飞机

D.电灯

6.小明同学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素材制作了一份手抄报,想要为这份手抄报取一个标题。下列所拟标题中不恰当的是 A.科技改变生活

B.科技点亮世界 D.科技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C.科技让人类插上翅膀

7.下列是用于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水力—蒸汽—电力 C.蒸汽—水力—电力

B.水力—电力—蒸汽 D.电力—水力—蒸汽

8.科技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下列一组标志所涉及的产业中,体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核心技术的是

A

B

C

D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家的利润大幅度增长,就业率升高,失业率降低,物价上涨的速度变慢,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状况有了相当的改善。这说明了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B.科技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C.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已得到彻底解决 D.科技的发展已成为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源泉

10.“科技是把双刃剑”,科技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下列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是 A.日本福岛核电站出现核泄漏 B.“斯诺登事件”暴露出美国长期窃取中国网络信息 C.克隆技术的发展带来伦理问题

D.土耳其战机击落俄罗斯战机,导致两国关系紧张

11.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都会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这表现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们乘坐汽车出门旅行 B.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大机器开始取代手工生产 C.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D.科技革命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军备竞赛等问题

12.从下列示意图可以看出,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线索密切相关的是

A.世界格局的演变

B.科技革命的发展 D.殖民扩张的加剧 C.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13.小明在整理“经济全球化”这一主题的课堂笔记时,搜集了下列一组关键词:“冷战结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那么小明整理的应是经济全球化的 A.原因 C.影响

B.结果 D.过程

14.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具体表现的是 A.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B.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D.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C.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

15.2016年1月,中国倡议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业。亚投行目前已有57个成员国,涵盖五大洲。亚投行的成立,反映了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②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③中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④中国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16分)一部世界近代史也是一部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后期,从欧洲出发的航海家们逐渐发现了我们现在所知世界的大部分地区。经过几次艰难的航行,探险家们开辟了新的航线……永远地结束了世界主要文明地区相互隔绝的局面。

(1)材料一反映了人类历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2分)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事件对世界的影响。(2分)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四 有线电话

图三 电灯泡

(2)根据图一分析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2分)据图二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2分)(3)图

三、图四表明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2分)该时代的哪些交通工具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便利?(2分)

材料三 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在美国设计,在日本制造关键部件,在韩国制造核心的芯片和显示屏,由台湾厂商供应另一些零部件,最后在深圳的富士康工厂里组装,然后空运回美国,再销售到世界各地。(4)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21世纪初,中国应对这一趋势的重大举措是什么?(2分)

17.(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全球化的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它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1497年葡萄牙的达·伽马率领船队远航,到达印度的卡利卡特,从此开始了第一次全球化过程,欧洲国家竞相运用他们优越的技术手段创造了遍及全世界的帝国。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灾难,由欧洲主导的全球化开始动摇了。随着重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和扶持日本的道奇计划的实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创办了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 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摘编自(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材料三 美国《世界日报》曾发表过一篇题为《防止经济一体化成为新的经济奴役》的文章,其中说道:“抗议人群呼吁的是,世界经济强权正和一小部分跨国公司联手,打着帮助贫穷国家建设的招牌,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等转嫁出去。”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伊比利亚半岛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4分)依据材料一,说说“内在动力”指哪些。(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克莱德论述的两次全球化的各自特点。(8分)(3)据材料三,说说在当前的全球化面临着怎样的问题。(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分)

18.(19分)全球化已然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与此同时,反全球化相伴而生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经历过一个类似的全球化时期……(第一轮全球化时期)由于火车、汽车的发明可以在更多的地方以更快、更便宜的价格进行更多的贸易……那次全球化的初期,占支配地位的是大英帝国的力量、英镑和海军。

——摘编自托马斯·弗里曼《世界是平的》

材料三 在过去,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内部都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用一个比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 5 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

材料四 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其影响与规模已经构成另一种全球化。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看,全球化是世界走向相互依存网络的历史潮流。反全球化事实上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但是,靠街头抗议解决不了问题。同样,漠视反全球化现象对全球化的未来发展也不利,应该建设性地思考如何拥有一个合理的全球经济与全球社会。

——摘编自庞中英《值得深思的反“全球化”浪潮》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火车、汽车的发明属于哪一领域的成就?(1分)根据材料二,试分析第一轮全球化时期的大英帝国占支配地位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材料三反映了20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特点?(1分)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有哪些?(4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全球化存在哪些问题?(4分)你觉得应该如何理性看待这些问题?(2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D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A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C 12.【答案】B 13.【答案】A 14.【答案】A 15.【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2分)结束了世界主要文明地区相互隔绝的局面。(2分)

(2)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意思相近即可,2分)打开海外市场,推销工业品。(2分)(3)电气时代。(2分)汽车、飞机等。(2分)

(4)全球化趋势。(2分)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分)

17.【答案】(1)西班牙,葡萄牙。(4分)内在动力:对黄金的渴求;热衷传播天主教。(4分)(2)第一次全球化:始于新航路开辟;以欧洲国家为主;建立大帝国。(答出两点即可,4分)第二次全球化:始于二战以后;由美国主导;建立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国家贸易增长迅速。(答出两点即可,4分)(3)不合理的国际分工;环境问题等。(答出一点即可,2分)

(4)在顺应潮流,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同时,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趋利避害。(意思相近即可,2分)18.【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1分)使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2分)(2)交通领域。(1分)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是海上霸主; 英国对外殖民扩张,有“日不落帝国”之称;等等。(答出两点即可,4分)

(3)经济全球化。(1分)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答出两点即可,4分)

篇6:第三次工业革命读书笔记

什么是工业革命,人类经历了几次这样的革命,工业革命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人类又经历着什么。如何在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发展国家、企业、还有个人《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为我们做出了适当的解读。

工业革命,经济学人对工业革命的划分跟我们过去所熟知的划分并不完全一样他们划分是这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后半叶以英国的纺织机械化为标志,我们过去往往说是蒸汽机为标志,而最后真正工业化是以纺织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他们认为以福特汽车工厂在20世纪初大规模的流水线为标志的。这两次工业革命都改变了社会,改变了历史,也改变了世界的形态。

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有人将它说成信息技术将彻底改变人类生产能源、传输能源,乃至使用能源的方式,也有人将第三次工业革命描绘成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获得深刻的商业洞察,从而帮助人类进行更加明智有效的决策,甚至提出了进一步智能化制造的概念。

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中国都没有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我们正处在康乾盛世的后期,当时中国很牛,GDP占全世界第一,但是我们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方式,没有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840年我们才感觉到被甩出这次革命的痛苦。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1913年,当福特在进行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的时候,我们刚好在辛亥

革命,大家都在闹革命推翻帝制,军阀混战,我们又没有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本书中提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能源与互联网的联合应用为基础、以智能化制造为构想、以扁平分散合作式为生产方式,那么这样的革命对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就可能是一个极大的冲击。过去为追逐低劳动成本,很多制造业要搬到发展中国家来。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世界工厂,就是因为有廉价熟练的劳动力。但是在新的生产方式下,廉价熟练的劳动力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是现在变了。过去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有可能内包回到发达国家。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能源的巨大消耗埋伏着巨大的危机,根据经济学家预测,我们这一代的化石燃料人即将步入一个“后碳”时代,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中央高层已经敏锐地看到了这个重大的国际背景问题。李克强总理在最近的一个讲话中说: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新一轮国际战略制高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为新能源产业带来了机遇,要以发展新能源为重要举措,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策主导,促进风能、太阳能、水力发电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加快能源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生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废弃物最终排放量,直至实现“零排放”,推进我国能源结构乃至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未来可以预见的关键几年转换期内,我国在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方面更不能落后,前者会形成新标准,后者会形成新规则。在太阳能和电动汽车等领域,我们已经积累起了一定实力,完全可以放手一搏,拉近与国外的距离。

新能源革命是新一轮的国际战略博弈的制胜点,新能源革命,将比前三次工业革命意义更重大,影响更深远,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总体革命,中国绝不能错失良机。

如里夫金所言,分布式能源和互联网的结合,将打破人类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建立的以化石能源为核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不仅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供给的主流,所有的楼宇、厂房、乃至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能源的提供者,同时也是使用者。在互联网技术和软件技术成熟的今天,这一突破已经不是梦想。中国的绿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新能源的研发和制造等领域,已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并已经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绿色产业基础,并在一些新兴领域扮演着“领导者”角色。但是以美国和中国为代表的集中式能源的使用国家,其智能电网的概念仍以集中式供电作为模板,而且传统能源巨头的阻力仍将是推广分布式能源的巨大阻力。在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在国家的大力倡导、政策扶植以及金融补贴下算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国内风电电网的有效接入,太阳能的本土化发展方面都还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瓶颈。

上一篇:地区教师进修学院2008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学生会工作总结 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