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豆瓣

2022-08-07

第一篇:第三次工业革命豆瓣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书体会

在我之前的认知里,制造业的规模化和集成化会是未来工业发展的趋向,整个工业不可避免的会走向大规模化甚至掌控在少数几个垄断势力的手中。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对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这样一种预测:未来的工业,并非是向规模化和集成化发展,而是向着零散化和扁平化发展,然后靠先进的信息交流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网络—这对我以往的的认知几乎是一种全面的摧毁和重建。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必然性

书中所描绘的第三次工业变革和前景,有他的现实背景和必然性。

在200年的工业化进程中,人类美化了地球,也损害了地球。据估测,以能源为例,以煤炭和石油为标志的化石能源时代终将过去,悲观的估计还有约100年,乐观估计还有200年。化石能源大量、广泛的使用,在创造了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副产品”: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生态恶化,最终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大自然的报复发出警示:人类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攫取和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再沿袭历史上少数国家以集聚世界多数资源为手段的发展模式。人类需要寻求更加

集约、更可持续、更符合自然和社会伦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一个根本的出路是,以新一轮技术革命为支点,推进和实现新的产业革命。 变革的动力同样来自金融和经济危机。发生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这场危机,凸显了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病症:科技创新滞后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创新滞后于虚拟经济,以至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而失去平衡。越来越多有识之士们逐渐意识到,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方式,是摆脱危机和求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危机或许正在加快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到来。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

我认为,新一轮工业革命即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以替代已有产业,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第三次工业革命具有五大特征:

1、能源生产与使用革命。我们目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生活消费方式所依赖的化石能源已经逐步进入枯竭期,需要在理念、技术、资源配臵、消费习惯、社会组织等诸多方面转型以开发可替代的再生性能源,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之一,里夫金构想了这一变革。

2、生产方式变革。现在的生产方式是大规模标准化、用机器生产机器的方式;新的生产方式,是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方式,标志着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

3、制造模式变革。制造业主流制造模式从削减式转变为叠加式制造,这一变化本质上是制造业数字化带来的。削减式制造,先要铸造毛坯,切削加工,再做成零部件或产品;数字化叠加式制造则是快速成型,“打印”出来的。

4、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我们现在的生产组织方式为“集中生产,全球分销”,先要盖厂房,从全世界采集原料,生产后再运送到各地销售,运输成本高,信息搜寻与交易成本都很大,浪费不少资源。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则不一样,它叫做“分散生产,就地销售”,它不需要今天这样的工厂,只需要3D打印机就可以真正做到本地生产、本地销售。

5、生活方式变革。消费的同时就是生产。购物在3D打印店里就能完成,这才是真正的体验式消费,边消费边生产。消费者也可以购买家用3D打印机,像从前那样自给自足,这就叫做反城市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的五大关键

正如历史上任何其他的通信、能源基础设施一样,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各种支柱必须同时存在,否则其基础便不会牢固。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包括以下五个:

1、向可再生能源转型;

2、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

3、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

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

4、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这一共享网络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成千上万的建筑物能够就地生产出少量的能源,这些能源多余的部分既可以被电网回收,也可以被各大洲之间通过联网而共享);

5、将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这种电动车所需要的电可以通过洲与洲之间共享的电网平台进行买卖。

革命对于中国的意义

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能在中国广为传读、引起社会各界的大讨论,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世界工厂”前景未卜的历史大变局密切相关。“中国已经错过前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不容错过!”这一句话道破了人们对这种大变局的焦灼不安。

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整个民族和国家饱受了近百年的苦难屈辱。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我们以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和过度破坏为代价赢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从2012年底开始一直延续到2013年末,我国华北乃至整个中东部地区14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上深受长时期雾霾之苦的人们更是有了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对于中国而言,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能源消耗的不断攀升,改革开放30年所形成的发展思路已遇到一定难题。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文章断言,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来说有着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有人甚至预言,“中国崛起”有可能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随着劳动力短缺的出现,国内劳

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中国制造”在传统的工业领域已经越来越不具竞争力。而在新兴的领域中,由于大量的外资企业要迁回本国,这将使“中国制造”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方式,已成为中国摆脱危机和求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只有不断地在政治、社会与经济各层面上的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参与新工业革命所需的宽松发展环境,以创新性的教育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才能构筑起中国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挑战的有力支撑。

纵观历史,中华文明经历过许多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但我们都能够及时转变自己,迎来崭新的未来,现在我们也会抓住这次机遇,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篇:第三次工业革命读书笔记

能源危机的挑战与机遇

什么是工业革命,人类经历了几次这样的革命,工业革命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人类又经历着什么。如何在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发展国家、企业、还有个人《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为我们做出了适当的解读。

工业革命,经济学人对工业革命的划分跟我们过去所熟知的划分并不完全一样他们划分是这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后半叶以英国的纺织机械化为标志,我们过去往往说是蒸汽机为标志,而最后真正工业化是以纺织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他们认为以福特汽车工厂在20世纪初大规模的流水线为标志的。 这两次工业革命都改变了社会,改变了历史,也改变了世界的形态。

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有人将它说成信息技术将彻底改变人类生产能源、传输能源,乃至使用能源的方式,也有人将第三次工业革命描绘成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获得深刻的商业洞察,从而帮助人类进行更加明智有效的决策,甚至提出了进一步智能化制造的概念。

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中国都没有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我们正处在康乾盛世的后期, 当时中国很牛,GDP占全世界第一,但是我们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方式,没有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840年我们才感觉到被甩出这次革命的痛苦。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1913年,当福特在进行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的时候,我们刚好在辛亥

革命,大家都在闹革命推翻帝制,军阀混战, 我们又没有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本书中提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能源与互联网的联合应用为基础、以智能化制造为构想、以扁平分散合作式为生产方式,那么这样的革命对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就可能是一个极大的冲击。过去为追逐低劳动成本,很多制造业要搬到发展中国家来。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世界工厂,就是因为有廉价熟练的劳动力。但是在新的生产方式下,廉价熟练的劳动力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是现在变了。 过去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有可能内包回到发达国家。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能源的巨大消耗埋伏着巨大的危机,根据经济学家预测,我们这一代的化石燃料人即将步入一个“后碳”时代,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中央高层已经敏锐地看到了这个重大的国际背景问题。李克强总理在最近的一个讲话中说: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新一轮国际战略制高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为新能源产业带来了机遇,要以发展新能源为重要举措,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策主导,促进风能、太阳能、水力发电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加快能源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生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废弃物最终排放量,直至实现"零排放",推进我国能源结构乃至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未来可以预见的关键几年转换期内,我国在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方面更不能落后,前者会形成新标准,后者会形成新规则。在太阳能和电动汽车等领域,我们已经积累起了一定实力,完全可以放手一搏,拉近与国外的距离。

新能源革命是新一轮的国际战略博弈的制胜点,新能源革命,将比前三次工业革命意义更重大,影响更深远,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总体革命,中国绝不能错失良机。

如里夫金所言,分布式能源和互联网的结合,将打破人类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建立的以化石能源为核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不仅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供给的主流,所有的楼宇、厂房、乃至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能源的提供者,同时也是使用者。在互联网技术和软件技术成熟的今天,这一突破已经不是梦想。中国的绿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新能源的研发和制造等领域,已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并已经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绿色产业基础,并在一些新兴领域扮演着“领导者”角色。但是以美国和中国为代表的集中式能源的使用国家,其智能电网的概念仍以集中式供电作为模板,而且传统能源巨头的阻力仍将是推广分布式能源的巨大阻力。在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在国家的大力倡导、政策扶植以及金融补贴下算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国内风电电网的有效接入,太阳能的本土化发展方面都还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瓶颈。

新能源的发展是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把握先机,企业需要做的是形成清晰的愿景和战略思维,并聘请具有潜力的跨界人才着手尝试。这是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一次不可错失的机遇。

第三篇:《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自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提出之后,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经济需从依赖要素投入到依靠全要素增长率推动的阶段,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编辑、《第三次工业革命》专题作者保罗·麦基里 我把这次工业革命定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在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第一次产业革命”是在18世纪后期的英国,纺织业工厂机器生产取代了作坊手工制作,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是在20世纪初期,开创了规模化生产的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将迎来制造业的数字化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 张永生 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确实已经初露端倪。比如,所谓的3D打印,我要一个杯子,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个相关软件,然后把它打印出来,就是这个样子。未来制造业的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很大程度上变成一个分散的生产模式,不再是一种传统的、集中大规模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贾根良 相比于“工业革命”,我更倾向于“技术革命浪潮”这种提法。从18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经历了五次技术革命浪潮。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浪潮,都有相当长的酝酿发酵期。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五次浪潮的拓展期,同时也是新一轮技术大爆炸的萌芽期。新材料、新能源、纳米技术和生物电子等最尖端的技术,目前大多处在实验室阶段,没有能够大规模投入生产。“大爆炸”什么时候到来,谁也不能准确预测,但可以看到一个大趋势已经在酝酿之中。

谁也不会怀疑,中国已是响当当的工业大国。

十六大以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在22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我国有7大类行业全球第一,水泥、汽车、家电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全球居首。尽管2008年起持续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中国工业企业规模仍然快速增长。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工业已不再满足于规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由大到强。十年砥砺,中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着重发展,尽管经济运行形势曾跌宕起伏,尽管世

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中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都导致了劳工的贬值。《经济学人》似乎没有注意到,现代工业流水线的起源,远在福特之前,最早可以上溯到威尼斯造船厂。众所周知,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威尼斯为欧洲头号海洋贸易帝国,其战舰和运输船队主宰着地中海。造船业因此成为威尼斯的立国之本。而威尼斯的造船厂和贸易船队,都属于“国营”,以集中资源确保海上贸易的安全。到了十

五、十六世纪,威尼斯造船厂渐渐开始了工业组织的革命,发明了类似于现代汽车制造业中的“生产流水线”,即在工厂内部进行细致的专业分工,先制造标准化部件,然后在“流水线”上组装。这使得经营管理越来越复杂,而每个工人的具体工作则越来越简单。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大规模生产所需要的工业组织,更是奠基于这种“威尼斯造船厂原则”。“泰罗制”就是把工人简单、重复性的动作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出最优化的规范,仿佛是给活人的动作编程。人也因此变成了机器。这种人的异化,在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两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引起了深刻的冲突。现代社会的一大标志,就是人的权利觉醒,人们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和自由越来越珍视。普选使广大劳动阶层拥有了政治权利,个人就更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但是,现代工业体制的逻辑,则把人变成经过编程控制的机械手,其意义仅仅是按照指令重复简单的动作,并且可以像机器部件一样被随意替代。在经营逻辑上,劳动力越贬值、越具有部件式的可替代性,企业就越能降低成本、摆脱对工人的依赖,变得更有竞争力。这种人权、人性在政治社会领域高扬,在生产领域无足轻重的冲突,多少解释了欧洲的共产主义运动和美国大萧条前的一系列劳资冲突。如何在一个崇尚个人的社会让工人们心甘情愿地从事越来越“非人化”的劳动,进而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课题。二十世纪以行为主义为核心的心理学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对应这一工业组织革命的挑战。第三次工业革命则可能将这一潮流逆转。聪明软体、新奇材料、智能机器、三维印制、网络软体服务等等,使工厂逐渐走出大批量制造的时代,生产少量但多样化的产品。也就是说,从设计到开模生产,只要在电脑上设计,就可三维“打印”出物件。这就彻底改变了简单重复性操作的格式,使制造业和信息高科技等智能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使发明和制造过程充分整合。这就经常要求设计人员和生产人员在没有语言障碍的情况下保持零距离的互动,并贴近客户即时回应其需求。当然,设计和生产过程的合一,也使知识产权的保护变得更为重要。要想把生产过程外包出去、把核心设计秘密留在自己手里,也越来越难办到。凡此种种,都将促使企业舍弃把制造过程“外包“到低工资国家的战略,而把核心生产部门搬回国内。

可以说,我们对于里夫金们的书仍然带有一丝焦虑。这是近代以来所遗传的发展之焦虑、深恐落后之焦虑。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其代价惨重。世界历史不幸告诉我们现代化本身具有一种侵略能力。现代化一旦在某一国家或者地区出现其他国家或地区为了生存和自保就必然采用现代化之道。因为现代化作为一种理性化和效率化的过程能够更有效地动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力物力。针对这一侵略力量能做的最有效的自卫则是以其矛攻其盾。任何想要自立的民族只有迎头赶上。在现实版本中这一现代化很大程度上被缩减为工业化进而再被简化为诸经济要素的重组社会和政治变革也经常服务于这一经济目的。纵使今天的世界已全然不同但这一得自历史的记忆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被忽略。

第四篇:《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自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提出后,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经济需从依赖要素投入到依靠全要素增长推动的阶段,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编辑《第三次工业革命》专题作者保罗.麦基里把这次工业革命定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在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第一次产业革命”是在18世纪后期的英国,纺织业工厂机器生产取代了作坊手工制作,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是在20世纪初期,开创了规模化生产的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将迎来制造业的数字化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张永生表示,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确实已经初露端倪。比如,所谓的3D打印,我要一个杯子,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个相关软件,然后把它打印出来,就是这个样子。未来制造业的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很大程度上变成一个分散的生产模式,不再是一种传统的、集中大规模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贾根良表示:相比“工业革命”,我更倾向于“技术革命浪潮”这种提法。从18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经历了五次技术革命浪潮。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浪潮,都有相当长的酝酿发酵期。目前我们 - 1 -

正处于第五次浪潮拓展期,同时也是新一轮技术大爆炸的萌芽期。新材料、新能源、纳米技术和生物电子等最尖端的技术,目前大多处在实验室阶段,没有能够大规模投入生产。“大爆炸”什么时候到来,谁也不能预测,但可以看到一个大趋势已经在酝酿之中。

谁也不会怀疑,中国已是响当当的工业大国。十六大以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在22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我国有7大类行业全球第一,水泥、汽车、家电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全球居首。尽管2008年起持续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中国工业企业规模仍然快速增长。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工业已不再满足于规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由大到强。十年砥砺,中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着重发展,尽管经济运行形势曾跌宕起伏,尽管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中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都导致了劳工的贬值。《经济学家》似乎没有注意到,现代工业流水线的起源,远在福

特之前,最早可以上溯到威尼斯造船厂。众所周知,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威尼斯为欧洲头号海洋贸易帝国,其战舰和运输船队主宰着地中海。造船业因此成为威尼斯的立国之本。而威尼斯的造船厂和贸易船队,都属于“国营”,以集中资源确保海上贸易的安全。到了十

五、十六世纪,威尼斯造船厂渐渐开始了工业组织的革命,发明了类似于现代汽车制造业中的“生产流水线”,即在工厂内部进行细致的专业分工,先制造标准化部件,然后在“流水线”上组装。这使得经营管理越来越复杂,而每个工人的具体工作则越来越简单。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大规模生产所需要的工业组织,更是奠基于这种“威尼斯造船厂原则”。“泰罗制”就是把工人简单、重复性的动作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出最优化的规范,仿佛是给活人的动作编程。人也因此变成了机器。这种人的异化,在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两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引起了深刻的冲突。现代社会的一大标志,就是人的权利觉醒,人们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和自由越来越珍视。普选使广大劳动阶层拥有了政治权利,个人就更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但是,现代工业体制的逻辑,则把人变成经过编程控制的机械手,其意义仅仅是按照指令重复简单的动作,并且可以像机器部件一样被随意替代。在经营逻辑上,劳动力越贬值,越具有部件式的可替代性,企业就越能降低成本,摆脱对工人的依赖,变

得更有竞争力。这种人权、人性在政治社会领域高扬,在生产领域无足轻重的冲突,多少解释了欧洲的共产主义运动和美国大萧条前的一系列劳资冲突。如何在一个崇尚个人的社会让工人们心甘情愿地从事越来越“非人化”的劳动,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课题。二十世纪以行为主义为核心的心理学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对应这一工业组织革命的挑战。第三次工业革命则可能将这一潮流逆转。聪明软件、新奇材料、智能机器、三维印刷、网络软件服务等等,使工厂逐渐走出大批量制造的时代,生产少量但多样化的产品。也就是说,从设计到开模生产,只要在电脑上设计,就可三维打印出物件。这就彻底改变了简单重复性操作的格式,使制造业和信息高科技等职能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使发明和制造过程充分整合。这就经常要求设计人员和生产人员在没有语言障碍的情况下保持零距离互动,并贴近客户及时回应其需求。当然,设计和生产过程的合一,也使知识产权的保护变得更为重要。要想把生产过程外包出去,把核心设计秘密留在自己手里,也越来越难办到。凡此种种都将促使企业舍弃把制造过程“外包”到低工资国家的战略,而把核心生产部门搬回国内。

可以说,我们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的内容仍然带有一丝焦虑,这是近代以来所遗传的发展之焦虑、深恐落后制焦虑。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其代价惨重。世界

历史不幸告诉我们现代化本身具有一种侵略能力。现代化一旦在某个国家或者地区出现其他国家或地区为了生存和自保就必然采用现代化之道,因为现代化作为一种理性化和效率化的过程能够更有效地动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力物力。针对这一侵略力量能做的最有效的自卫就是以其矛攻其盾。任何想要自立的民族只有迎头赶上走现代工业化道路,才会不被世界淘汰。纵使今天的世界已全然不同但这一得自历史的记忆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被忽略。

第五篇:《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清洁能源,你我共享

最近读完了由著名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对未来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做了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使我认识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更多的是要转变传统观念、发展清洁能源。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革命,使人类的历史进程一下子就从农业文明步入到工业文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革命,正是电力的诞生与发展才大大加快了人类社会工业发展的速度。

然而,快速发展的现代工业,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过度依赖传统的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一方面急剧消耗着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造成了日益紧张的能源危机,另一方面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温室气体、废物废渣。

在这本书里,杰里米·里夫金描述了第三次工业的五大支柱:1)向可再生能源转型;2)将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3)使用氢等新型存储技术来存储间歇式能源;4)智能电网的应用;5)使用燃料电池作为运输工具的动力。

面对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采取有效的行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在党的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党章;李克强总理上任伊始,就着重强调“改革是最大的福利”,这些都表明中国人已经意识到面对日益严峻的现实问题、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改革才有前途,只有发展才能进步。

纵观中国现在的电力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作为燃料的火力发电量占据总发电量的70%以上,而作为清洁能源的水力发电量只占总发电量的20%多一点,诸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发电量则更是仅占很小的比重。因此应对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发展清洁能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然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能源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能根据用户负荷需要而定,智能电网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办法,中国这些年也在研究智能电网的实际问题和推广应用。长江电力是国内最大的水电公司,引领着中国清洁能源的方向,通过大力开发金沙江上游水电资源,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改变水电在电力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发展清洁能源,是惠及每一个人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中之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上一篇: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下一篇: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