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排版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工业经济排版

北京工业大学排版例子

中图分类号: 论文编号:

北京工业大学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零缺陷质量管理在航天产品

研制过程中的应用

作者姓名

学科专业

工业工程 指导教师

培养院系

Zero defect quality management in aerospac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application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Candidate:

Supervisor:

中图分类号: 论文编号: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学科专业

学习时间自

论文提交日期 学位授予单位

零缺陷质量管理在航天产品研制过程中的应用

申请学位级别

工程硕士

工业工程

研究方向

质量管理

2010年 3 月 1日

起至

2012年 11 月 30 日止 2012年11月26 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12 年12月14日

学位授予日期

关于学位论文的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有关资料和数据是实事求是的。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加以标注和致谢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或他人为获得北京工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出了明确的说明。

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愿意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同意北京工业大学有权使用本学位论文(包括但不限于其印刷版和电子版),使用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保留学位论文,按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学位论文,以学术交流为目的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借阅和复印,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

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的使用授权同上。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日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质量管理是航天技术开发与应用的重要保障,质量基础又为质量管理提供了坚实基础和重要保证。随着新时期中国航天工业质量管理要求的不断提升,如何开展以零缺陷理论为指导的质量基础能力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质量基础能力的系统性、预防性作用和整体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零缺陷质量基础能力体系构建及在航天单机产品研制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本文在研究质量管理发展、零缺陷理念与应用情况以及美国、英国、法国航天质量管理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构建的研究内容。同时,以零缺陷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结合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建设情况,提出了以零缺陷为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模型,论述了其内涵、关系及建设目标等。并结合质量管理实践经验和质量基础实际从“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规章、规范、标准体系建设,产品保证技术支持队伍建设,产品保证支撑平台建设,教育培训、监督审核、奖惩激励模式构建,质量信息化建设,质量技术与管理研究”七个方面给出了构建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的措施和方法手段等。

通过对以零缺陷为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建设在航天单机产品研制过程中的的实际应用的分析,对本文提出的理论和系统进行了验证。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构建研究为中国航天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了系统并切实可行的思路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零缺陷、质量管理、质量基础能力体系

I

Abstract Space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igns of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national defense strength and integrated national strength. Quali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spac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he quality foundation provides a solid base and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quality management. With the improvements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Chinese space industry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new times, how to conduct the quality basic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guided by the zero-defect theory to fully exert the system precautionary effect and integrated advantages has important meaning.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quality basic capability system construction aimed to the zero defect for Chinese space enterprises.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quality management evolution, zero-defect theory and space quality management of three countries, advances study contents of the quality basic capability system construction of space enterprises aimed to the zero defect. Then this paper designs the quality basic capability system model of space enterprises aimed to the zero defect, expounds its connotation, relation,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goals, and advances the main construction measures from following 7 aspects. They are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he criterion system; a product guarante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group; the product guarantee and support platform; the mode of training, supervision and invigoration; the informational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the research of quality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Through the practically application of a space enterprise in the quality basic capability system construction of space enterprises aimed to the zero defect, the theories and systems advanced by this paper are validated. Study on the quality basic capability system construction of space enterprises aimed to the zero defect provides the systematic and feasible though and operation guideline for the Chinese space enterprises’ quality management.

Keywords: Zero-Defect, Quality basic capability, Aerospace products

II

第一章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 1.2 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综述 .......................................... 2

1.2.1 零缺陷质量管理理论 .................................................... 2 1.2.2 航天质量管理实践经验借鉴 .............................................. 7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结构 .................................. 9

1.3.1 研究内容 .............................................................. 9 1.3.2 研究方法 ............................................................. 10 1.3.3 论文结构 ............................................................. 10

第二章 零缺陷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 ......................................... 12

2.1 零缺陷质量管理的内涵及理念 ....................................... 12

2.1.1零缺陷质量管理内涵 .................................................... 12 2.1.2 零缺陷质量管理四项基本原则............................................ 12 2.1.3 零缺陷质量管理的重要理念 ............................................. 12

2.2 零缺陷质量管理在中国航天的实践 ................................... 14 2.3 零缺陷系统工程管理 ............................................... 15 第三章 中国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17

3.1 中国航天质量管理状况 ............................................. 17

3.1.1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 .................................................... 17 3.1.2 全面质量管理 ......................................................... 18 3.1.3 规范化质量管理 ....................................................... 19 3.1.4零缺陷质量管理 ........................................................ 19 3.1.5 航天质量管理成熟度 ................................................... 24

3.2 中国航天企业质量基础的建设情况 ................................... 24

3.2.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 25 3.2.2规范标准体系建设 ...................................................... 25 3.2.3技术支撑机构建设 ...................................................... 26 3.2.4 质量队伍建设及质量教育培训............................................ 26 3.2.5 质量技术基础研究 ..................................................... 26

3.3 中国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建设不足和发展方向 ....................... 27 第四章 构建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基础能力体系 ............................... 29

III 4.1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基础能力体系 .................................... 29

4.1.1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模型 .......................................... 29 4.1.2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内涵 .......................................... 29 4.1.3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描述 .......................................... 30 4.1.4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建设目标 ...................................... 32

4.2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基础能力构建基本原则 ............................ 32

4.2.1 提高预防意识,强调预防作用............................................ 32 4.2.2 统筹建设,资源优化 ................................................... 33

4.3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基础能力体系构建 ................................ 33

4.3.1 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 33 4.3.2规章、规范、标准体系建设 .............................................. 34 4.3.3产品保证技术支持队伍建设 .............................................. 35 4.3.4 产品保证支撑平台建设 ................................................. 35 4.3.5教育培训、监督审核、奖惩激励模式构建 .................................. 36 4.3.6质量信息化建设 ........................................................ 38 4.3.7质量技术与管理研究 .................................................... 39

第五章 航天某研究院产品研制过程中质量基础能力体系的应用 ................. 41

5.1 质量基础能力建设概述 ............................................. 41 5.2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施 ............................................. 41

5.2.1 产品实现策划 ......................................................... 42 5.2.2 产品保证管理模式 ..................................................... 42 5.2.3 分包外包管理 ......................................................... 42 5.2.4 技术状态管理 ......................................................... 43 5.2.5 优秀质量文化 ......................................................... 43 5.2.6 追求卓越绩效 ......................................................... 43

5.3 规范和标准的建立 ................................................. 44

5.3.1产品保证大纲 .......................................................... 44 5.3.2评审制度 .............................................................. 44 5.3.3产品保证试验验证规范 .................................................. 44

5.4 教育培训、监督审核、奖惩激励模式建设实施 ......................... 44 5.5 质量信息化建设实施 ............................................... 45

5.5.1网络化建设 ............................................................ 45 5.5.2信息资源库建设 ........................................................ 45 5.5.3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 .................................................... 46

5.6强化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 46

IV 5.6.1从源头抓起 系统策划 ................................................... 46 5.6.2吃透技术 控制风险 ..................................................... 46 5.6.3严格控制 精细管理 ..................................................... 47 5.6.4落实责任 保障资源 ..................................................... 48 5.6.5有效监督 .............................................................. 48 5.6.6追溯与自我完善 ........................................................ 48

5.7 质量基础能力建设的成效 ........................................... 49 第六章 案例 卫星太阳帆板驱动装置研制中的零缺陷质量管理 .................. 51

6.1卫星太阳帆板驱动装置的功能和技术特点 .............................. 51

6.1.1卫星太阳帆板驱动装置的功能 ............................................ 51 6.1.2卫星太阳帆板驱动装置的技术特点 ........................................ 52

6.2卫星太阳帆板驱动装置研制过程中的零缺陷质量管理方式方法 ............ 54

6.2.1坚持以人为本 培育优秀质量文化 ......................................... 54 6.2.2强化质量基础 提升产品保证能力 ......................................... 54 6.2.3实施系统管理 完善产品过程控制 ........................................ 57

............................................................... 67

参考文献

............................................................... 68 致

............................................................... 71

V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21 世纪将成为质量的世纪,质量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质量将决定着人类的生存、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质量管理作为保障质量要求的手段和管理方法,从20世纪初开始初步形成并逐渐完善[1]。零缺陷质量管理理论由美国质量管理大师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Crosby)提出,要求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标准都是零缺陷,建立以“零缺陷”为标准的核心预防系统,坚持质量改进,在每一环节上追求第一次做对[2]。

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航天工业是当今世界最具风险和挑战的高科技领域之一,具有技术含量高、质量与可靠性要求高、风险高、系统组成复杂、研制生产周期长、参与单位和人员多等特点。中国航天工业历经50多年的发展,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在质量工作方面逐步摸索并不断实践,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具有航天特色的质量管理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干部职工质量意识普遍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极大提升,质量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航天企业先后为国家提供了大量不同类型、性能先进的航天产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航天实力和国家声誉,在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随着新时期中国航天工业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形势与任务要求的变化及提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航天技术迅猛发展、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太空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航天工业改革发展建设关键时期等都对航天工业质量管理水平和航天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航天企业必须寻求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增强保证产品质量的能力,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零缺陷质量管理在全球各国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丰硕成果,中国航天企业也应运用其进一步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航天产品质量[3]。

第一章 绪论

质量管理是航天技术开发与应用的重要保障,质量基础又是质量管理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证。在推进质量基础能力建设进程中,中国航天企业始终积极开展探索和实践,在质量管理体系、规章制度、标准规范、专业机构平台、质量队伍、技术方法、工具手段等质量基础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为提升航天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保障航天产品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另一方面,航天企业质量基础建设工作仍存在不足。同时,航天企业 50 多年研制生产与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表明,有效质量管理的关键在于预防,预防的基础在于质量基础,质量基础作用越来越显现在其系统性、预防性上,面对运用零缺陷质量管理提升航天工业质量管理水平和航天产品质量的形势和要求,如何以零缺陷理论为指导开展质量基础能力建设并在具体的航天单机产品研制生产过程中有效实践,深入开展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构建研究,充分发挥质量基础的系统预防作用和整体优势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开展零缺陷质量管理在航天单机产品研制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论述质量基础能力体系建设在质量管理中的基础保证作用,可以更好地在航天企业质量管理及质量基础能力建设中落实“零缺陷”理念,充分发挥质量基础的系统性、预防性作用和整体优势,促进航天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航天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本文以零缺陷理论为指导构建了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模型,论述了其内涵及关系、建设目标等内容,并提供了可操作的措施和方法手段,为航天单机产品研制过程提供了系统并切实可行的思路和行动指南。

1.2 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综述

1.2.1 零缺陷质量管理理论

(1)质量管理重要术语

长期以来,各国的质量专家给“质量”做了不同的解释,体现了不同的质量哲学。戴明博士认为:质量是通过过程的改善来实现的。质量的提高在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进而将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4]。朱兰将质量定义为:“适用”,即“产品必须符合社会中实际使用的要求[5]”。石川提出了一个广义的质量概念:它是指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信息质量、过程质量、部门质量、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员质量(包括工人、工程师、经理和行政人员)、系统质量、目标质量等。克劳士比提出“零缺陷”概念,要求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标准都是零缺陷,建立以“零缺陷”为标准的核心预防系统,坚持质量改进,在每一环节上追求第一次做对。

ISO9000 对“质量”的定义: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其中,“特性”指可区分的特征。“要求”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反映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标准中“质量”的定义由两个层次构成[6]。第一个层次是产品或服务必须满足规定或潜在的需要,这种需要可以是技术规范中规定的要求,也可以是在技术规范中未予注明,但在使用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下阐述质量是产品特征和特性的总和。ISO9000 对其他几个重要质量术语也做了定义。质量管理: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管理体系: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质量控制: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保证:对某一产品或服务能满足规定质量要求,提供适当信任所必须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

(2) 质量管理发展

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制造业先驱和知名学者就意识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7]。具体地说,质量管理在其发展过程中,大体上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质量检验 质量检验的思想源远流长。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形成于 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 30 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工程师、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罗(F. W. Taylor)。其主要的贡献是首次将检验作为一种管理职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建立了专职检验制度:包括设立专职检验人员、检验机构;制定检验的基本依据——技术标准。泰罗还适应大量生产的要求,实施零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与之相关的计量技术也有很大发展。最终使质量检验从经验走向科学。此阶段主要缺点是只能事后把关,不能事前控制。

第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 统计质量管理(简称 SQC)形成于 20 世纪 40 年代到50 年代。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工程师休哈特( W. A.Shewhart)、道奇(H. F. Dodge)和罗米格(H. G. Romig)等。休哈特于 1924年首创将控制图用于工序控制,从理论上实现了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向事前预防的转变[8]。道奇与罗米格提出了统计抽检检验原理和抽检表,取代了经验的和原始

第一章 绪论

的检验方法。由于当时美国经济处于萧条时期,工业生产不景气,上述成果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为了保证大规模军火生产的质量并节省检验人员和费用,统计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制定了许多实施标准,同时,编制了使用方法手册,广泛开展培训,取得了很大效果,战后扩展到民用部门。但由于美国当时在国际贸易方面处于统治地位,缺乏国际竞争,上述方法在美国逐渐消失。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日本质量管理所起的巨大作用,又一次引起人们对统计质量管理的重视,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又掀起重视统计方法的热潮,称之为统计过程控制(SPC)浪潮[9]。

在统计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中,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 E. Deming)以及世界上的众多学者都做了许多贡献,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果。

第三阶段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简称 TQM)理论提出于 20 世纪 60年代,至今仍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A. V. Feigenbaum)、朱兰(L. M. Juran)等。

全面质量管理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要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满足消费者对质量、价格、交货期以及服务等多方面的要求,仅限于以往在生产领域里进行质量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实现全面的质量目标,必须实行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制造、检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必然要实行从组织的最高领导到一般员工,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即所谓全面质量管理。1961 年美国正式出版费根堡姆的专著《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戴明和朱兰指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具有普遍适用性[10.11]。近年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 TQM 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因素、TQM 与经营业绩、TQM 在不同行业的广泛应用、TQM 与公司战略这四个方面[12]。

Yusof 分析了中小企业实施 TQM 的关键因素[13]。Jerry 分析了在实施 TQM过程中的文化因素[14]。Flynn 从客户要求决定产品设计的角度强调了实施 TQM的重要性[15]。Magjuka 和 Javier 分别从制造业和银行业角度阐述雇员管理在实施 TQM 过程中的重要性[16.17]。Carter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结论,供应商管理对提高经营业绩具有重要作用[18]。Day 强调了客户参与对 TQM 的重要性[19]。Terrence 提出了一个 TQM 与经营业绩的关系的研究框架[20]。但 TQM 与经营业绩关系的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实证研究结果不尽一致。Parzinger 的研究表明,高层领导的参与和经营业绩正相关[21],而 Wilson 的研究表明,高层领导的参与和经营业绩不相关[22]。近年来,TQM 被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Breiter 将 TQM 应用于酒店业[23],Nwabueze 将 TQM 应用于医疗服务行业[24],Zantanidis 将 TQM 应用到建筑行业[25],另外 Ron 和 George 将 TQM 应用于软件业[26.27]。另外,部分学者提出将 TQM 与公司战略相结合。例如,Thiagarajan 强调组织内上下级之间的交流对公司战略的影响[28],Abraham 强调文化变革对公司战略的影响[29]。

(3) 零缺陷理念与应用

零缺陷这一理念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由国际质量专家菲利浦·克劳士比先生提出的。他毕生从事质量管理,率先在美国推广零缺陷思想和开展零缺陷运动。零缺陷理念要求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标准都是零缺陷,建立以“零缺陷”为标准的核心预防系统,坚持质量改进,在每一环节上追求第一次做对。零缺陷思想使美国人的质量意识发生了变革,改变了美国人的做事方式,克劳士比先生也因此被称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

零缺陷管理最早应用于美国马丁马里塔公司的奥兰多事业部,又称零缺点。1962 年该公司为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解决“确保质量”与“按期交货”的矛盾,首先在制造部门实施零缺点计划,获得了成功。第二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全公司范围内实施零缺点计划,并增加了消除错误原因建议这一重要内容,从而使零缺点计划更加完善。1964 年,美国许多民用工业企业也相继实施零缺点计划。

后来,零缺陷思想传至日本。1965 年 5 月,日本电气股份公司首先在日本开展了零缺陷管理,称为零缺陷运动。日本某协会还专门向美国派遣了“零缺点计划”考察团,并组织了推进零缺点计划研究会。仅一年多的时间,在日本开展零缺点运动的公司就有 100 多家。零缺陷思想在日本制造业中得到全面推广,使日本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得到迅速提高,并且领先于世界水平,造就了日本产品在 20 世纪 80 年代风靡世界的市场奇迹。

20 世纪 90 年代,零缺陷思想又进一步拓展到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工商业所有领域。近年来,全球著名的跨国集团如摩托罗拉、惠普、IBM、可口可乐、克莱斯勒等相继运用了“零缺陷”的管理思想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的海尔、荣事达等公司也在推行“零缺陷”管理思想中创造了诸多的辉煌和成功。这些企业也因为信奉质量哲学,成为了举世瞩目的跨国公司。他们在全力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不仅

第一章 绪论

获得了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同时也节省了巨额的质量成本,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可以看出,质量的提高与成本的降低并行不悖,追求零缺陷事实上也是追求最大限度的成本降低。

最近几年,国内也有许多研究者和单位在企业管理中尝试运用零缺陷理论进行质量管理。

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通过主题活动使员工逐步树立“零缺陷”和“一次做对、做好”的质量理念,全面深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实施有效的内部审核,大力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六西格玛培训,提高员工质量素质和质量技能,通过引进检测设备强化了公司的检测能力,通过及时修订原材料入厂复验目录规范并保证了入厂材料的复验,围绕科研生产,不断加强质量信息管理工作,夯实质量基础[30]。

白云[31]将零缺陷思想引入到软件研发管理领域,从软件开发的几个主要过程分别着手,其核心思想是虽然无法保证软件开发每个环节的最终结果是否完全消除了缺陷,但是可以保证开发过程中每个过程环节都不折不扣地认真完成。

陈丽萍[32]结合自身在南昌科勒公司亲身经历的多年的质量管理实践,将零缺陷思想由军工行业推广至卫浴行业。以科勒总公司全球质量管理结构为基础,结合南昌科勒公司正处于质量保证阶段和质量管理体系仅有 19 个要素等特征,论述企业目前质量管理的运行现状,从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四个方面指出质量管理中存在的诸如新品一次合格率较低、质量管理停留在救火阶段、供应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质量改进还处在起步阶段等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企业不具备设计研发能力、质量文化尚未形成、人力资源无法满足质量管理的要求、唯一性成为选择供应商的必要条件。最后,提出了质量管理的新举措:制定企业不同时期的招聘策略,利用学习曲线作为人才选拔的有效辅助手段,制定中、长期雇佣制度,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增加质量成本分析和体系有效性评审,对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等。

陶旭[33]结合贵州花鱼洞大桥项目施工的质量预控措施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用“零缺陷”管理思路去整合组织、整合组织质量文化是施工企业提高业主满意度的切入点。

杨建曾[34]进行了零缺陷管理在银行业的应用研究,提出了在提高客户满意度和降低质量损失成本上,结合对银行业经营活动认识的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构建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银行业内外部客户满意度考核测量模型,并提供了计算因子得分和满意度测量的方法,可以便于银行清楚各影响因素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个指标的满意情况,为银行实施零缺陷管理、提高客户满意策略提供指导。同时还论述了银行业零缺陷管理的实施步骤,并针对银行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客户不满意和质量损失成本问题提出了多种具体策略,为银行业成功应对挑战、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提供行动指南和实施策略。

从质量管理内容、发展及零缺陷理念与应用相关文献可以知道,质量管理理论经过不断发展,其本质内涵更加强调“通过预防而符合要求”,零缺陷理念在全球各国质量管理实际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面对进一步增强保证产品质量能力、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中国航天企业也应深入运用零缺陷理念进一步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航天产品质量。因此,本文结合零缺陷质量管理在航天单机产品研制过程中应用的实际,提出构建质量基础能力体系模型是有重要意义。

1.2.2 航天质量管理实践经验借鉴

 美国航天质量管理

美国作为航天大国,对产品质量一贯有严格要求并建有系统的管理制度。从 1988 年以来,美国一直在负责民用航天的航宇局(NASA)以及航天产品承包商和供应商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希望借此解决航天产品研制这种复杂大系统的质量管理问题。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成立相应的机构,高层领导亲自参加,从组织上加以保证。根据美国总统 12637 号行政命令 NASA 成立了由高级管理人员参加的 TQM 推行指导委员会,并发布了 NMll270.2 命令。命令规定了在全局贯彻 TQM 的政策和各部门的职责,提出每一个机构和总部都应根据“使机构充满活力的战略”、“计划生产串,提高生产率和质量战略总结”等两份文件制订本部门贯彻 TQM 的措施,其内容必须包括以下10个方面[35]:① 领导人亲自负责参与和长期坚持;② 确定工作目标并促进达到世界一流的质量和性能;③ 支持新技术和组织现代化;④ 创造一个革新与挑战的气氛;⑤ 采用现代管理技术使个人、集体的贡献增大;⑥ 在工作

第一章 绪论

人员、承包商和顾客中开展有效的信息交流;⑦ 促进每个人都参与;⑧ 教育与培训;⑨ 开发能评定工作效率的方法;⑩ 用户至上。

(2)加强宣传、教育、培训,营造一种人人都重视质量的“文化”氛围。NASA 提出,要使每个 NASA 员工及承包商,明白自己在航天任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人都为质量作贡献。NASA 专家还提出,充分了解和估价安全和任务保证部门的作用是在整个 NASA 系统内实施 TQM 必不可少的步骤。NASA 还设立了质量奖,并开展了质量月活动,每年评选当年的 TQM 成就,出版专集,定期召开 NASA 和 NASA 承包商的 TQM 研讨会[36]。

(3)推行质量管理新观念,使传统的质量管理向现代化迈进。NASA 的 TQM专家认为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缺乏控制仍然是当今美国一个关系到产品质量的比较普遍的问题。NASA 的航天飞机先进固体发动机项目也是如此。项目办公室的人很少花时间去了解用于制造一件产品的工艺,管理者都只注重高生产率。因此,实施 TQM 的一个重要观念变化就是,没有质量,生产率是没有意义的,而在过程得到控制前,质量是不可能得到的。有鉴于此,先进固体发动机的承包商将在其研制过程中实施 5 段过程控制计划,即发展、成形、修改、控制、改进。在这些阶段中将借助于一些“工具”,如因果图和控制图、质量分布表、矩形图、Pareto 图、分布曲线、流程表等来帮助管理者进行过程控制。NASA的航天飞机主发动机项目的总工程师办公室在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制造过程中推行“持续改善”(CI)方法来实施 TQM,并提出用“准则式管理”来代替“控制式管理”。

 英国航天质量管理

英国航天部门十分重视供应质量保证工作。航天部门的特点是投资和费用水平高,有很大的管理风险。设备的可靠性取决于设计师和材料、技术供应的质量。质量保证范围包括设备、备件、燃料、使用和维修。在航空部门不断进行提高飞机保障和可靠性工作,并采取降低费用措施[37]。以航空部门为例,专设机构定期分析各项费用(飞机价格、燃料价格、机组人员工资、设备使用和日常维修、备件)和收入,以及降低费用的途径。在费用降低中,所供应的设备和备件起重要作用[38]。

 法国航天质量管理

法国具有设置了完善的航天产品质量保障机构。法国宇航戛纳卫星研制中心的产品保障机构是一种工业化方式的矩阵管理模式。戛纳卫星研制中心的质量部,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设有元器件、可靠性、状态控制、材料工艺、安全性、软件等部门[39]。此外,还设有通信卫星产品保障部。产品保障机构实际上是一个缩小了的卫星中心,只不过其功能只限于产品保障而已。在质量部内部采用的也是矩阵管理,通信卫星产品保障部对应于整个中心的通信卫星项目部,分别派出项目产品保障经理和项目经理。

法国宇航的质量管理在总体上讲是靠一种工业化体制在运转,尤其是在通信卫星的工业化生产方面。一个定型的平台,其图纸、设计文件、生产工艺等均是已经成形的一整套的技术文件。这些文件的状态是项目状态控制内容的一部分,所以就存在了一种 AD 文件(Applicable Documents)。AD 文件的应用是工业化生产通信卫星的产物。在法国宇航,拿到一个新项目以后,所要进行的工作是根据用户的要求确定对已经定型的产品除了有效载荷之外,有哪些状态需要改变,要确定在所有的 AD 文件中哪些文件可以用于这颗卫星,哪些需要进行修改,修改后的结果是什么。所有这些内容均在 SOA(Statement ofApplicability,或称适用性定义)。SOA 与 SOW(工作陈述)合起来,类似与中国的任务书。一个项目的技术人员的首要任务就是发给分包商 SOA 和新的或修改过的 AD 文件。AD 文件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是产品保障的内容[40]。

美国、英国、法国三个国家的航天企业是国际上先进航天企业的代表,其产品的质量水平和生产效率都处于世界的前列。通过对这三个国家的航天质量管理实践进行分析,对他们的质量管理基本模式和方法有初步的认识。这三个国家的航天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可以看出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第一,这些企业都认识到质量问题是影响企业生产和良好运行的重要因素;第二,企业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必须由上至下地制定政策,统筹管理;第三,在进行质量管理时既要借鉴其它管理体系的经验,同时还要不断引入适用的新理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结构

1.3.1 研究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分析,发现零缺陷理念在当今质量管理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零缺陷质量管理在航天产品研制过程中还需要进一

第一章 绪论

步完善。通过对中国航天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指出目前航天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质量基础薄弱。本论文在明确零缺陷管理概念和零缺陷管理思想的基础上,重点论述零缺陷质量管理在航天器研制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基础能力体系建设,以及如何建设的问题。并结合某研究院单机产品质量管理的实例进一步验证了基础能力体系、零缺陷质量管理方法在航天产品研制中的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零缺陷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2)目前中国航天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3)以零缺陷为目标构建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4)产品设计、生产、试验和服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零缺陷质量管理方法的实施)。 1.3.2 研究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 包括采用文献查阅、网上搜索、实际调研等手段广泛收集资料,分析总结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国内外相关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从中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2)案例分析法 结合航天器单机产品研制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3)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通过分析太阳帆板驱动装置零缺陷质量管理的实际,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措施。 1.3.3 论文结构

本论文组织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首先结合国际形势和航天科技产业现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然后综述了质量管理发展、零缺陷理念与应用情况以及美国、英国、法国航天质量管理情况,通过评述,最后归纳出拟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研究方法。

第二章,零缺陷概念和零缺陷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首先,阐述了零缺陷质量管理理论;其次,总结了中国航天质量管理、航天质量基础内容及中国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建设情况。

第三章,中国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管理现状分析。首先分析了目前航天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在分析中国航天质量管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解读了目前航天企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业实施质量“双归零”的方法,提出了目前中国航天企业在质量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质量基础能力体系建设不足,寓示中国航天企业实施零缺陷管理必须大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第四章,以零缺陷为目标构建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首先,详细解读了以零缺陷为目标的航天企业基础能力体系模型、内涵、描述、建设目标等;其次,提出强化零缺陷质量管理基础能力构建的原则、方法。

第五章,航天某研究院产品研制过程中质量基础能力体系的应用。某航天研究院在产品研制过程中质量基础能力体系实施情况,并对其运行实效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航天企业以零缺陷理论为指导,开展质量基础能力体系建设,对于科研和生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六章,案例 卫星太阳帆板驱动装置研制中的零缺陷质量管理。在论述卫星太阳帆板驱动装置功能和技术特点基础上,重点总结分析了航天产品卫星太阳帆板驱动机构研制过程中零缺陷质量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培育优秀质量文化,二是强化质量基础提升产品保证能力,三是实施系统管理完善产品的过程控制。

结论,总结与展望。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概括,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二章 零缺陷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

第二章 零缺陷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

零缺陷质量管理理论是美国质量管理大师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Crosby)提出的现代质量管理学说。零缺陷强调缺陷预防,意味着“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最便宜的企业经营之道[41]。

2.1 零缺陷质量管理的内涵及理念

2.1.1零缺陷质量管理内涵

零缺陷质量,要求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标准都是零缺陷,围绕实现这一管理目标建立以“零缺陷”为标准的核心预防系统,坚持质量改进过程,在每一环节上追求第一次做对,消除不增值的活动,避免失误及返工产生的浪费。零缺陷质量管理认为从来就没有什么质量问题,所谓的质量问题是由于人们缺乏知识和缺少注意,没有第一次把事件作对而造成的缺陷和失误。零缺陷质量管理是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改变人们做人做事的态度,引导人们“第一次把正确的事件做正确”[42]。

2.1.2 零缺陷质量管理四项基本原则

零缺陷质量管理的四项基本原则是:(1)质量的定义即符合要求;(2)质量系统的核心在于预防;(3)工作标准是“零缺陷”;(4)质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衡量的[42]。

2.1.3 零缺陷质量管理的重要理念

(1)第一次就做对

“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它包含了三个层次: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和第一次做正确。正确的事是战略问题,正确的做事是执行力问题,第一次就做对是效率问题。第一次就要把正确的事情做对,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2)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每个人对于错误都有自己的标准和定义,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有着双重的标准:一个是自己的,一个是工作的。当自己购买商品或接受别人的服务时,要求的是 100%符合要求的质量;而在工作上,却不仅接受犯错误而且还预期出错的事实,这就造成了一种反差。所以必须摒弃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思想,树立只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错误就可以避免的观念,打破人们对待工作的双重标准。人们在生活上自小接受的观念便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他们进入企业工作时,这样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但是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个人生活和公司工作中有绝对不会出错的地方。一个人在公司里做事会出现一定的差错率,但他每个月绝不会进错了家门。在公司里掌管工资的部门几乎没有错误。为什么?因为人们决不容许它犯错误。这说明人们在做事时有双重标准,在某些事情上人们视缺陷为理所当然,而在为自己做事时,人们却要求完美无缺。零缺陷管理要求必须打破做事的双重标准,站在客户的角度看问题,以客户满意为标准,这样一切标准就都统一了。

(3)质量就是符合要求

质量的定义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好、卓越、独特”等描述都是主观和含糊的,质量就是符合要求,这一定义第一要求在安排工作时,必须首先明确工作的各项要求,承担工作的员工必须正确理解和领会这些要求。对于要求一时不能明确的,要先研究并致力于制定出工作要求,按要求开展工作,而不能应付了事。第二要致力于常规性工作标准和要求的制定,大力推行模板化管理,使各项工作标准明确。人人知道怎么干,到什么程度才合格。第三要致力于产品合格标准或规范的建立和完善,使大量的技术业务工作有标准和要求可依。第四要致力于按工作标准、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第五要致力于培训干部员工按标准干工作的良好习惯。

(4)质量控制,人人有责

零缺陷管理强调要善于把笼统的质量问题找到出处,是哪个方面的问题就由哪个方面的责任人去消除,是哪个岗位的问题就由哪个岗位的责任人去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措施,谁承担什么工作或做什么事情谁就是这项工作或这件事情的责任主体,质量能否符合要求就是他的责任。零缺陷思想认为酿成错误的因素有两种:缺乏知识和缺乏责任心。知识是能估量的,也能由经验和学习而充实改进;但是责任心的培养必须通过教育和纪律约束来解决。缺乏责任心是一个态度问题,解

第二章 零缺陷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

决态度问题的最有效手段是让责任者吸取教训,而吸取教训的最好方式就是对责任者追究责任,让责任者知道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达不到要求是要付出代价的。

(5)质量成本就是修正错误的成本

质量成本是零缺陷管理中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没有质量成本之前,人们经常只能从质量改进方案的活动中得到一个大致的印象。质量成本使质量不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活生生的金钱。质量是公司利润的创造者而非消费者。克劳士比先生写了名为《质量免费》一书,其中强调:只要按已规定的要求去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样耗费在因修正错误而发生的质量成本才最低,这才是降低成本的真正所在。而常规的成本中却包含并认可了对错误的修改。返工、变更等不增值的活动反而掩盖了真正的成本,第一次没做对势必要修修改改做第二次第三次,这些都是额外的浪费,是不符合要求的代价。国外的统计表明,在制造业中,25%的运营成本被用在了对做错了产品的修补上;服务业则把 35%的运营成本花在了做错事又重新再做上面。因此,开展零缺陷管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每时每刻、每一作业都满足工作过程的全部要求。零缺陷管理强调要降低质量成本,必须采取缺陷预防的措施,对质量成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计算质量成本,制定质量改进方案,消除错误成因并持续改进。

(6)不允许重复同样错误

零缺陷管理不是不允许犯错误,但不允许重复犯同样错误。零缺陷管理可以简化为“三个不”:不要害怕错误,不要放过错误,绝不重复犯同样错误。零缺陷质量文化的核心就是要改变对待错误和缺陷的态度,由把已发生或发现的问题隐藏起来,转变到把问题拿到桌面上来解决,防止再犯[42]。

2.2 零缺陷质量管理在中国航天的实践

对中国航天企业来说,“零缺陷”并不意味着对航天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工作方式的颠覆。实际上,在中国航天质量管理的不断创新和持续改进过程中,质量管理思想和工作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零缺陷质量管理思想。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周恩来总理针对航天工业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六字方针中提到的“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在航天人的心目中树立的不仅仅是“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是“错误是不能容忍的”。

目前,航天企业均建立了基于 ISO9000 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9000 体系关于质量的定义与“零缺陷”思想关于质量的定义是一致的,即“符合要求”。

航天质量问题“双五条”归零要求(即质量问题技术归零五条标准: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质量问题管理归零五条标准:过程清楚、责任明确、措施落实、严肃处理、完善规章)的实施以及质量问题的闭环管理就是要避免重复同样错误,是要通过对现有问题的纠正来实现后继产品的“零缺陷”[43]。

预防型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文化建设的推行,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航天企业已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预防性的质量管理,才能使质量成为企业利润的创造者而非消耗者。

航天企业总结出的飞行试验“一次成功技术保障分析”方法是围绕确保航天产品飞行试验成功这一中心任务,由总体及各分系统对设计、生产、试验,直至发射、飞行全过程中的每一个分系统、每一个产品和每一个环节中制约产品正常工作的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分析中发现的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及进行有重点的试验验证,以达到确保飞行试验第一次就成功的目的。该方法是“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的思想在航天产品研制生产过程中的完美诠释。

可以看出,中国航天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零缺陷质量管理的思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航天产品的质量水平提供了保障,但通过分析也能发现,与零缺陷质量管理思想相比较,中国航天企业的质量管理、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距离“零缺陷”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3 零缺陷系统工程管理

航天产品具有技术含量高、系统组成复杂、研制周期长、质量与可靠性要求高的特点,决定了航天企业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坚持系统、预防的质量管理,追求零缺陷。中国航天企业在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全面质量管理、规范化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将零缺陷质量管理融入航天质量管理,伴随着

第二章 零缺陷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

中国航天工业五十多年的发展,具有中国航天特色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零缺陷系统工程管理——逐步形成。零缺陷系统工程管理是源于中国航天产品工程实践并不断创新的产物,其以追求零缺陷为理念,以系统工程管理为特征,以系统预防为重点,以过程控制为方法,以用户满意为标准,主要内容是不断挖掘、培育和弘扬具有中国航天特色的质量文化,全面、系统地开展质量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完善产品设计、生产、试验和服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零缺陷系统工程管理在零缺陷管理基础上结合了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精髓,更加强调“零缺陷”,更加注重“系统预防”,要求航天企业运用零缺陷、系统预防、系统工程的方法开展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实现零缺陷。中国航天“零缺陷”理念是:追求第一次就做对、做好,力求全面优质、万无一失,要求各项任务圆满完成;确保各个环节符合要求、各件产品优质可靠、各项操作准确无误。

本章小结:本章研究重点是零缺陷质量管理内涵及零缺陷质量管理在中国航天的实践。首先,论述了零缺陷质量管理理论内涵、基本原则及重要理念等,“零缺陷”理念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其次,研究分析总结了中国航天质量管理、航天质量基础内容及中国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建设情况,同时也指出面向零缺陷目标,中国航天企业的质量管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强化以追求零缺陷为理念、以系统工程为特征、以系统预防为重点、以过程控制为方法、以用户满意为标准的零缺陷系统工程管理,同时明确了零缺陷系统工程管理的内容是培育中国航天特色的质量文化,全面系统的开展质量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完善产品设计、生产、试验和服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为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管理指明了方向。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中国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航天领域高技术、高风险的特性,决定了对航天产品必须大力推行零缺陷质量管理。当前,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特色的型号研制质量管理的做法和经验。这些做法和经验已有相应的规范,其实质在于:预防与控制风险;严格的过程控制;追溯与自我完善。“严慎细实”是航天产品研制生产中实施零缺陷管理标准与规范的精髓,它的实质就是强调严谨、审慎、细致、务实的工作作风;强调高标准、超严格、精细化的过程控制;强调责任明确、保障落实、技术吃透、信息通畅、监督有效、质量问题归零彻底的工作要求。在航天产品研制生产中,必须把“严慎细实”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加以系统地落实,也就是深化型号研制零缺陷质量管理的过程。

3.1 中国航天质量管理状况

中国航天的质量管理以外部要求和自身需求为牵引,50 多年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在发展历程中不断完善质量管理,逐步由非系统的、纠正式的、初级的质量管理走向系统的、预防式的、成熟的质量管理。 3.1.1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

中国航天企业成立之初,在严格的国家计划安排下,独立自主的研究、设计、制造人造地球卫星,受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不可能有众多的协作单位共同完成研制任务,只能完全依赖于系统内部的力量,自己设计、自己生产、自己调试、自己装配,技术人员既是设计者又是操作者,工人也只能依赖于通用的设备、凭着自己的手艺和高度的责任心完成零件的加工制作,这一时期产品大部分都是从实验室走出来的。所以从创建初期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质量管理基本上停留在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主要有以下特点:

(1)由于产品的生产批量极小、单机部件的互换性差且市场经济不发达,所生产的零、部、组件基本上是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分工粗糙,质量检验由加工工

第三章 中国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人、设计人员自己完成,产品质量主要依靠操作者的经验、技艺保证,属于操作者的自身质量管理[44]。

(2)随着产品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组织分工逐渐细化,生产与检验产生了明确的分工,生产现场设立了专职检验部门,执行对产品的事后把关检验,建立了专职检验制度。但是对于实验室生产的产品依然由设计人员自己完成,靠操作者的经验、技艺保证,即使是百分之百的检验,也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 3.1.2 全面质量管理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受国内大气候的影响,在行政作用的推动下,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TQC)经验在中国、特别是在国营单位中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应用,中国航天企业也开始学习日本的质量管理经验,在产品的研制活动中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生产厂和部分研究所相继成立了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推动全面质量管理在本单位的实施,并应用于产品研制的各阶段,在研制生产现场成立了许多 QC 活动小组。通过上层领导的推动和基层管理者的积极实施,有效提高了广大员工的质量意识,普及了质量管理意识,激发了广大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质量管理工作已经涉及到设计、工艺、设备、生产、计划、教育等多个部门,有效提升了中国航天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对产品的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控制作用。

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产品的特殊性以及长期受到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在中国航天企业并未得到全面、细致、深入、持久的贯彻。虽然制定了大量的质量管理规章(大多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做了许多质量技术基础工作,生产厂生产的产品质量控制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而实验室生产的产品依然存在由设计人员自己完成、靠操作者的经验和技艺保证的现象,质量问题依然困扰着中国航天企业的前进步伐,并且,在这一时期制定的各项质量管理规章偏重于就事论事的事后把关处理,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体系,质量管理技术发展的滞后己经影响了中国航天企业的发展。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1.3 规范化质量管理

中国航天企业在向规范化质量管理进步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改进活动。

首先,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防工业的不断发展,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国家管理层已经认识到改善国防工业管理水平已成当务之急。因此,原国防科工委于 1986 年颁布了《军工产品保证管理条例》,要求各单位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必须实施。面对这一强制性的行政要求,中国航天企业各单位积极实施并于 1993 年前先后通过了验收。落实实施该条例是中国航天企业进入规范化质量管理的里程碑,为今后的质量管理工作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外同行业的高速发展,国外航天科技工业在管理上、技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科学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国航天企业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形势的同时,还面临着产品任务日异繁重、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协作单位越来越多的局面和产品高可靠、高安全、长寿命的使用要求,管理层认识到了质量管理水平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应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改进,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将其应用于产品研制生产过程中,使质量管理上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IS09000 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于 1994 年正式颁布,所以中国航天企业根据变化了的国内外形势要求各单位按照标准要求建立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不能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的单位不能承揽产品研制生产任务。从 1996 年起,中国航天企业各单位正式启动了按 IS09000 族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迈向规范化质量管理。 3.1.4零缺陷质量管理

(1)质量问题“双归零”方法的提出

作为中国最高科技水平的代表,从“两弹一星”到“神舟”、“嫦娥”,中国航天一直引领着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航天是中国质量管理工作的试验田,从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体系到产品保证、“零缺陷”,中国航天一直是中国质量管理工作中的最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第三章 中国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其实,航天发展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航天发射出现了多次重大失利。1992年3月22日,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发射澳大利亚B1卫星失利,故障分析结果是由于点火控制电路中程序配电器上有微量铝质多余物;1996年2月15日,长三乙火箭首发“国际通信卫星708”,火箭起飞后22秒爆炸,星箭俱毁;1996年8月18日,长征三号发射中星七号通信卫星,三级发动机二次点火发生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面对重大挫折,航天人卧薪尝胆,深刻反思,系统地总结了1996年以来航天质量管理的经验,充分吸取了国内外成功企业质量管理经验,针对航天型号研制生产任务的新特点,不断丰富航天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形成了“航天型号精细化质量管理要求”以及一系列配套的制度、标准。“质量问题双归零”管理方法就是在此背景下形成并不断完善的精细化管理方法之一。

(2)质量问题“双归零”方法的形成

从技术归零到管理归零,质量问题“双归零”方法的提炼和形成,经过了一个自我吸收、自我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梳理这个过程,不难发现,质量问题双归零的日渐成熟,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1990年,当时的航空航天部在上海召开学习某型号飞机的质量管理经验,具体地讲就是抓好AO(装配工艺指令)、FO(加工工艺指令)、TO(工程工装指令)3方面的闭环管理工作。抓3个零的闭环管理工作经验在航天系统进行了推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1995年8月,原航天工业部总公司下发了《质量问题归零管理方法》,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质量问题归零的概念。

——1996年4月,原航天工业部总公司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质量问题归零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初步勾勒出了质量问题归零的5点要求,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了质量问题“归零五条”,作为处理型号质量问题的基本原则。

——1997年10月,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原航天工业部总公司又编制下发了《质量问题归零五条标准宣传手册》,就归零工作中的管理问题也明确提出了5条标准。至此,航天质量问题归零双五条全面形成。

随着《航天产品质量问题归零实施要求》(Q/QJA10)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标准、《航天产品质量问题归零实施指南》QJ3183行业标准等文件的陆续发布,质量问题“双归零”方法逐步得到完善和实施。目前,质量问题归零工作在航天系统内部已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经形成了比较系统、规范的组织、制度和方法,成为了一项常规工作,相关的归零评审和监督检查工作也有序实施。各单位已将该工作纳入到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执行,并建立了质量问题归零信息管理系统。

(3)质量问题“双归零”方法的内容及内涵 内容:从“双五”到文化

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归零,核心的内容都是5条,航天人将其概括为“双五条”。双归零的方法是按照戴明、朱兰、克劳士比和费根堡姆共同的“质量改进”主题,遵循着戴明循环(PDCA),从出现的质量问题入手通过技术上的分析、管理上的改进,达到系统预防的目的,从而提高航天产品的质量水平。而今,双归零已融入了航天企业基因,成为了航天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所谓“技术归零”,就是针对发生的质量问题,从技术上按“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的5条要求逐项落实,并形成归零报告或技术文件的活动。这5条要求环环相扣。定位准确是归零的前提;机理清楚是归零的关键;问题复现是归零的手段,措施有效是归零的核心,举一反三是归零的结果延伸。

如“定位准确”就是确定解决问题的对象,首先找到问题发生在哪个环节、部件;“机理清楚”是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和演进过程;通过试验等验证方法,复现质量问题发生的现象,验证定位和机理的准确与正确性;然后再通过采取纠正措施,确保质量问题得到解决。“举一反三”就是把发生的质量问题反馈给本型号、本单位和其他型号、单位,使具有相同原理设计的产品都能避免同类问题的发生。

“管理归零五条”则是针对质量问题,从管理上按“过程清楚、责任明确、措施落实、严肃处理、完善规章”的5条要求逐项落实,并形成管理归零报告和相关文件的活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过程清楚是基础,责任明确是前提,措施落实是核心,严肃处理是手段,完善规章是结果。它们的逻辑关系是:首先从质量问题中找出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或漏洞,再根据职责分清造成质量问题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分清责任的主次和大小,然后在制定并落实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同时,对因重复和人为原因发生的质量问题责任者按规定给予严肃处理,最后把归零工作的措施固化到相关的规章制度、作业指导文件、标准或规范中,避免类似的质量问题再次发生。

内涵:从事后到事前

21

第三章 中国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质量问题归零其实是一个闭环管理活动,它要求发生的质量问题在内部得到解决,就是把事后把关提到事前预防。

从相互的关系上看,大多数的技术问题或多或少均存在管理上的不足,所以,查摆质量问题,既要开展技术归零,也要开展管理归零。管理归零是技术归零的延续,是技术归零后在更深层面上铲除质量问题重复发生的根源、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4)质量问题双归零的职责

质量问题“双归零”不是哪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职责分工明确,从个人到全员,共同对质量问题负责是该方法的一大特点。该方法从我国目前的质量管理实际出发,将质量问题按照性质分类,针对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将归零方法制定成标准,并制定出实施细则;从标准上要求行政一把手负责归零工作,充分体现了质量是“一把手”工程的理念;从做法上深刻体现了“严”的思想,对管理问题要“严肃处理”,警示和教育他人。这些做法较好解决了长期以来大多数员工质量意识有待提高环境下质量工作做得不够细致、不够严格的问题,是彻底解决质量问题和提高员工质量意识的非常具有操作性的手段,体现了中国特色。

首先,从技术归零工作看,对职责分工做了5条明确规定:一是项目总指挥(或总负责人)全面负责本项目的归零工作;项目总设计师(或总技术负责人)负责本项目技术归零工作,并负责组织重大质量问题的定位工作,确定技术归零的责任单位,向责任单位或相关单位提出技术归零的具体要求,审批重大质量问题和跨系统质量问题的技术归零报告。二是各承制单位行政正职领导本单位产品质量问题的技术归零工作,并落实条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和组织技术归零工作。三是质量管理部门负责技术归零的归口管理。负责对技术归零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把关;负责质量问题的收集、整理、汇集;负责质量问题信息库的建立和质量信息的传递。四是研制生产管理部门负责技术归零工作的组织。负责将技术归零工作计划纳入科研生产计划中,并组织落实;落实技术归零工作所需的保障条件;组织归零工作中的各项活动。五是设计师系统负责设计质量问题的技术归零工作,并会同工艺师系统负责产品生产质量问题的技术归零工作。

其次,从管理归零工作看,其责任分工也分解为3项主要内容:

22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集团公司负责制定质量问题管理归零实施要求;对质量问题管理归零工作实施监督、指导和检查;对重大质量问题管理归零报告组织审查或评审;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及时通报典型案例和共性问题,并提出举一反三要求;负责将质量问题管理归零信息纳入集团公司质量可靠性信息库进行管理。

第二,各院(基地)、公司负责根据集团公司要求制定本单位质量问题管理归零实施细则;对厂(所)质量问题管理归零工作实施监督、指导和检查;在项目关键节点上,组织对质量问题管理归零工作的审查或评审;在院、子集团、集团成员单位范围内及时通报典型案例和共性问题,并组织各项目落实举一反三工作;汇总和反馈质量问题管理归零信息;按照集团公司质量可靠性信息系统要求报送有关资料和信息。

第三,各厂(所)负责制定本单位质量问题管理归零工作程序;负责本单位质量问题管理归零工作的实施和检查;对外协产品责任单位质量问题管理归零工作实施监督、指导和检查;在项目关键节点上,配合院、子集团、集团成员单位做好本单位质量问题管理归零的审查和汇总;组织落实举一反三工作;及时记录和上报质量问题管理归零信息,并纳入质量可靠性信息库进行管理;按照集团公司质量可靠性信息系统要求报送有关资料和信息。

(5)质量问题“双归零”方法的管理

除了按照各自的“五条”要求,一步步实施质量归零管理方法外,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管理还有着共同的步骤:编写质量问题归零报告,组织质量问题归零评审。

编写质量问题归零报告是归零工作的重要一环。归零报告内容除了“双五”实施情况外,还包括对质量问题归零的结论,评审结论按照“五条”标准逐条予以评价及确认,它由责任单位编写,一般按照三级审签要求进行会签。归零报告是归零工作的成果,也是航天型号研制的宝贵财富和经验。通过质量归零报告所提炼的研制警示,可为今后产品研制工作提供有益借鉴,也是年轻一代既有价值的学习教材。

质量问题归零评审是在完成质量问题归零后组织的审查活动,根据问题性质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可实行集团级、院级、厂(所)级的分级审查。评审会应邀请同行专家、上级单位质量管理人员参加。对于重大质量问题,技术归零评审会由总设计师(项目技术负责人)担任评审组长。对于技术归零审查,重点评审

23

第三章 中国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两个方面:对问题的分析和验证是否有效;纠正措施是否落实。评审一般在关键节点前完成:产品交付验收前、型号出厂前、靶场转场前、发射前、批次产品交付前。对于管理归零评审,评审的重点是责任主体是否认可承担的责任并采取了改进措施;是否对责任主体进行了处罚,处罚是否得当;是否完善了规章制度。对于双归零的质量问题评审,管理归零和技术归零可以结合进行。 3.1.5 航天质量管理成熟度

从质量管理成熟度的角度看,航天质量管理大致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1)局部纠正阶段

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仅限于对有形产品的质量检验。在这一阶段,质量管理基本上处于事后检验把关的状态,一些企业采取关注零部件检验,增多质量检验层次的做法;出了质量问题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改进。

(2)系统纠正和局部预防阶段

质量管理从以“检验”为中心过渡到以“控制”为中心。这一方面标志着质量纠正已经从局部走向系统,如对质量问题从技术和管理上归零进行系统纠正,而其中的“举一反三”又蕴含着质量预防的要素;另一方面也标志着质量预防在一些产品质量控制点已经展开,但整体上这个阶段的质量预防还只是一种被动的、局部的质量预防。

(3)系统预防阶段

系统预防管理一方面把质量预防从单纯的产品管理扩展到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另一方面还强调在全过程预防中突出重心前移,从源头抓预防,在全员预防中突出“一次成功”的理念和目标,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这是一种主动的、系统的质量预防。

目前,航天企业整体上还处于以系统纠正和局部预防为主的阶段,并开始走向以“一次成功”为主导的系统预防阶段。

3.2 中国航天企业质量基础的建设情况

“零缺陷”质量管理是航天技术开发与应用的重要保障,质量基础又是零缺陷质量管理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证,因此,强化质量基础能力体系建设是零缺陷质量

24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管理的最佳切入点,是航天发展的重中之重。质量基础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规章制度、标准规范、专业机构平台、质量队伍、技术方法、工具手段等内容。

质量基础作为航天质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航天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至关重要。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航天企业以质量管理理论要求及自身发展需求为基础,在质量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3.2.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从 1994 年开始,航天企业各单位就严格按照 ISO9000 标准的要求开展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注册工作,并建立内审队伍,开展内审活动。尽管当时存在许多不利条件,体系改进提高步履艰难,但航天企业各单位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使得体系的运行效果卓有成效,重大质量问题明显减少,为当时航天各类产品整体成功率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在此基础上,随着 2000 版新标准的发布,航天企业各单位又依据 2000 版ISO9000 族标准新的要求开始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陆续全部完成了换版。各单位在体系有效运行方面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工作,结合航天产品研制要求,坚持关注细节、持续改进,进行了质量管理体系的修订和完善,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低层次质量问题数量明显下降。 3.2.2规范标准体系建设

近年来,航天工业规范、标准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在健全规范法规体系、工作体系和标准体系,推进企业建立以设计规范、工艺规范和试验规范(下称“三大规范”)为核心的航天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领导的标准化意识不断增强,标准化的作用日益突出、战略地位不断提高,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了航天标准体系,发布航天行业标准体系表;积极开展围绕产品研制和管理的标准规范制修订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同时,以编制、实施“三大规范”为主体的企业标准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特色的企业标准;产品标准化工作策划与实施能力得到加强,逐步建立了航天产品各阶段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模式,贯彻实施了产品的标准

25

第三章 中国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化工作策划,结合航天各产品不同的研制特点,指导设计师与管理人员按照标准的要求开展设计、试验与管理;在产品研制中,贯彻标准化工作思想和原理,使产品研制步入持续、协调、有序的良性发展模式,产品“三化”工作取得可喜成效;通过实施技术文件标审、关键节点标准化评审等,开展规范、标准贯彻情况的监督检查,增强了规范、标准的执行力。 3.2.3技术支撑机构建设

近年来,航天企业初步调整和完善了可靠性技术支撑机构的建设,在原可靠性技术支撑机构建设的基础上,结合要求和需求,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建立了以可靠性试验中心、元器件可靠性中心、软件评测中心、质量与可靠性信息中心等为代表的质量技术支撑机构,初步形成了可靠性技术支撑体系。 3.2.4 质量队伍建设及质量教育培训

航天企业在产品研制过程中建立了以两总负责的可靠性工作系统,并成立了专职的可靠性设计师队伍,成立了专职的工艺师队伍。注重产品保证专家支持队伍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设立了可靠性专家组、元器件专家组、工艺专家组、软件专家组等产品保证专家支持队伍,在技术基础发展规划、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规章规范制定、产品研制生产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陆续培养了一批具备国家质量工程师资质的质量工作者,推进了质量师系统的建设。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员有计划地开展了系列质量培训。包括两总、行政领导干部质量培训;质量处长及质量管理人员培训;质量工程师培训;“零缺陷”知识培训;质量文化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计量法规和基本知识的培训;可靠性、维修性设计方法培训;以及各产品开展的多种多样的产品保证专题培训。有力促进了人员质量意识和专业知识以及单位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3.2.5 质量技术基础研究

航天企业积极开展各种质量技术基础项目研究,主要包括面向新技术及新要求开展的探索性应用研究、针对产品研制中的普遍问题开展的攻关性研究、质量

26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管理和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技术基础信息化建设研究等。这些研究为提升航天企业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3.3 中国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建设不足和发展方向

中国航天企业虽然在质量基础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着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适宜性与有效性有待加强、管理和技术规范与产品需求存在差距、设计分析工作不够全面、质量队伍的素质与数量不能满足当前需要、畅通与共享的质量基础信息体系还不完善等不足。新时期航天工业特点和质量管理要求为质量基础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零缺陷”理念强调缺陷预防,是预防为主的质量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航天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将“零缺陷”理念细化为:追求第一次就做对、做好,力求全面优质、万无一失,要求各项任务圆满完成;确保各个环节符合要求、各件产品优质可靠、各项操作准确无误。

航天产品研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往往不是很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是质量管理不够系统、质量基础不够扎实、质量控制不够到位,没有实现零缺陷和系统预防。完善符合中国航天企业自身特点的质量管理模式,不断提升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实现零缺陷的质量管理,质量基础作为质量管理的基础平台,是实现零缺陷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是体现航天企业充分运用“零缺陷”理念导引航天企业走向不断成熟、追求卓越的质量管理的平台和重要保障。同时,航天企业 50 多年研制与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事后救火”不如“事前预防”,有效质量管理的关键在于预防,质量基础作用越来越显现在其系统性、预防性上,而这些要求与零缺陷理论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有必要以零缺陷理论为指导,构建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并在具体的研制生产中有效实践,充分发挥质量基础的系统性、预防性作用和整体优势。

本章小结:本章首先分析了目前航天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在分析中国航天质量管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解读了目前航天企业实施质量“双归零”的方法,就航天质量问题双归零方法的提出、方法的形成、方法的内容、方法的职责、方法的管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得出零缺陷质量管理是航天技术开发与应用的重要保障,

27

第三章 中国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质量基础又是零缺陷质量管理的重要保证的论断。在认真研究中国航天质量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目前中国航天企业在质量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质量基础能力体系建设不足,寓示中国航天企业实施零缺陷管理必须大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如何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本章明确了中国航天企业质量基础内容是质量管理体系、规章制度、标准规范、专业机构平台、质量队伍、技术方法、工具手段等方面建设的内容。本章在明确了中国航天企业基础能力建设不足基础上又明确了质量基础内容,并提出了航天企业质量管理发展方向是以零缺陷理论为指导,构建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本章的亮点就是提出了目前航天企业质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中国航天企业质量管理发展方向是大力加强质量基础能力建设,弘扬企业质量文化,抓实产品过程控制。

28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构建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基础能力体系

4.1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基础能力体系

4.1.1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模型

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是以零缺陷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预防思想,发挥质量基础能力的预防和系统保障作用,为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航天产品质量与可靠性水平打好基础。构建面向零缺陷为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应以扎实抓好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为基础,健全完善规章规范标准体系,完善产品保证技术支持队伍和支撑平台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技术与管理的应用研究,加强质量信息化建设并构建有效的管理模式,形成一套基础平台、技术、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系统、有机结合的体系,科学地构建质量基础保障平台。

4.1.2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内涵

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内涵是在充分体现“零缺陷”、“系统预防”思想前提下,在追求卓越的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推进产品保证技术支撑平台和专家队伍建设,构建具备技术能力和试验手段的产品保证技术平台,质量信息系统对产品研制生产全过程、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活动实时监控,确保各环节质量受控,依靠规章规范标准体系作支持,规范航天产品研制生产活动的技术和管理行为,同时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监督审核和奖惩激励质量管理模式,加强质量技术与管理研究,为质量管理运行提供驱动力。

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基础平台、技术、管理、工具、方法手段有机结合,形成了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贯穿于航天产品研制生产的各阶段过程。较之于当前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更加符合零缺陷质量管理要求,更加注重系统化,更加强调质量预防,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质量管理的要求和需求、服务于当前的质量管理并引导质量管理的不断提升和追求卓越。

29

第四章 构建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基础能力体系

4.1.3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描述

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由质量管理体系,规章、规范、标准体系,产品保证技术支持队伍,产品保证支撑平台,教育培训、监督审核、奖惩激励质量管理模式,质量信息,质量技术与管理研究共七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在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同时,七个部分系统、有机地将基础平台、技术、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体现质量基础能力的系统性、预防性和整体优势作用。

(1)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航天企业研制生产工作开展的质量保证基础平台,是企业质量执行力的实施平台。多年来,航天企业各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均已走上了逐步完善并发挥良好作用的阶段,但随着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矛盾的不断突出和新的质量管理理念的出现,质量管理体系作用也需要进一步扩展。

将零缺陷理念运用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质量管理体系不仅仅是符合性的体系,而应在符合性的基础上拓展零缺陷理念的核心预防思想,将“第一次就做对”的零缺陷文化和方法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以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和文化追求质量管理的不断卓越。

在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中,质量管理体系仍然是基础平台,是体现零缺陷理念、实施预防、落实企业质量执行力、塑造零缺陷文化、追求卓越的平台。

(2)规章、规范、标准体系

规章、规范、标准体系是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的制度基础和保证。将零缺陷理念运用于规章、规范、标准体系,要求其全面体现零缺陷理念和要求,结合航天企业科研生产实际系统化地给出“符合要求”的质量标准、实现“零缺陷”的工作标准、实施预防的工作制度和方法等。

(3)产品保证技术支持队伍

产品保证技术支持队伍是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的人力资源基础和保证。构建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质量基础能力体系,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零缺陷理念的传播、质量意识的提高、技术能力的提升、质量责任的落实、专家队伍作用的发挥等方面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

30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产品保证支撑平台

产品保证支撑平台是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手段平台和保证。构建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质量基础能力体系,除了发挥质量基础能力体系中软件部分如规章制度、人才资源等的作用外,其硬件部分如产品保证支撑平台的作用十分重要。

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质量基础能力体系中的产品保证支撑平台需落实零缺陷理念的预防主导思想,在保证产品质量上做到事前预防和控制,消除事后“救火”。同时,为实现零缺陷,产品保证支撑平台需从系统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发挥平台的整体资源和系统作用。预防产生质量,预防降低不符合要求所付出的代价,同时,对于产品保证支撑平台的统筹规划和使用,也降低了分散、重复建设的成本,符合零缺陷质量管理的要求。

(5) 教育培训、监督审核、奖惩激励质量管理模式

教育培训、监督审核、奖惩激励质量管理模式是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的执行驱动基础和保证。航天企业全体员工的零缺陷质量管理意识和行为需要以教育培训为手段进行引导和落实,同时,过程中的有效监督审核和适宜的奖惩激励机制可以实现对全体员工质量行为的闭环管理和牵引,使全体员工自觉以零缺陷为工作标准,积极实施质量预防,不断追求卓越,提升航天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

(6)质量信息

质量信息是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的信息基础和平台。不断提升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追求零缺陷,需要全过程、信息化、真实、可靠的质量信息,并基于这些质量信息对企业科研生产进行决策、监测、控制、反馈等。

(7) 质量技术与管理研究

质量技术与管理研究是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的技术和管理基础资源平台和保证。构建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质量基础能力体系,对于技术和管理有关方法手段的深入研究,是加速质量基础能力在现有平台上进一步上台阶的技术和管理的资源保证。

31

第四章 构建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基础能力体系

4.1.4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建设目标

质量基础是航天质量工作的基石,对保证航天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至关重要,是实现零缺陷的有力支撑和保障。构建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应根据质量管理新形势、新要求进行系统思考,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创新,理顺质量基础工作体系,制定满足零缺陷要求的质量基础规划,科学构建质量基础能力平台,充分发挥质量基础的技术引导和服务支撑功能,充分发挥质量基础的系统性、预防性作用和整体优势,实现零缺陷。

面向零缺陷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建设的目标是以适应航天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为中心,以追求航天产品“零缺陷”为目的,总结提炼质量基础工作经验,充分落实零缺陷理念和零缺陷质量管理要求,科学地构建质量基础能力平台,发挥质量基础的系统性、预防性作用和整体优势,提升质量基础研究和管理水平,提高质量基础综合保障能力,为航天产品质量与可靠性水平不断提高、航天企业追求卓越质量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4.2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基础能力构建基本原则

4.2.1 提高预防意识,强调预防作用

构建以零缺陷为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首先需要深刻理解零缺陷理论的深刻内涵。零缺陷理论与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其预防性上,即要求“第一次就做对”,预防产生质量。

运用零缺陷理念构建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需要在“预防”上下功夫,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全体员工质量预防意识的提高。产品是由人做出来的,而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因此,不从思想认识的层面引导员工就很难保证长期稳定的高质量行为。让全体员工真正认识到预防对于质量的意义,创造利于预防的氛围和模式,落实全体员工的岗位预防职责,质量基础才能有良好的运行人力环境,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作用。第二,质量基础能力体系自身预防作用的提升。航天产品质量管理离不开质量基础,多年来,质量基础在航天产品研制生产中一直发挥着作用,但由于预防意识的不到位,质量基础还多处于事后保障

32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地位,没有真正起到事前预防的作用。因此,构建以零缺陷为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要充分考虑质量基础各个部分和整个系统的预防作用。 4.2.2 统筹建设,资源优化

构建以零缺陷为目标的航天企业质量基础能力体系,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发挥体系的整体优势,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统筹考虑质量基础能力体系内各个部分的作用,系统、有机地将基础平台、技术、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体现质量基础能力的系统性。第二,构建质量基础能力体系过程中充分考虑航天企业相关能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避免分散、重复建设,从而更好地发挥质量基础能力的整体资源优势。

4.3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基础能力体系构建

4.3.1 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早已为航天企业所注重并建立,但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非都是适宜、充分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趋于完善的,因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必须持续改进,这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航天企业发展的根基。航天企业需要建立完整统

一、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利用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不断寻求改进。

实现航天产品零缺陷的目标,需要航天企业深入开展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专题研究,以卓越绩效理念为指导,深化质量的精细管理,集成为体现质量精细化管理的体系建设方案,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质量,这样,航天企业的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升。

航天研究院是航天产品研制开发、生产、试验和服务的综合性单位,统一任务分工管理、计划管理、经费管理、产品保证管理、航天产品试验,因此,航天研究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应以高质量完成航天产品研制生产任务为目标;以航天产品研制生产过程控制和监视测量为主线;以策划、决策、组织、计划、指挥、控制、协调等管理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清晰研究院与分外包单位两级管理的职责、

33

第四章 构建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基础能力体系

权限和接口关系,充分发挥两级管理的作用为着眼点,以此策划并建立航天研究院的质量管理体系。

4.3.2规章、规范、标准体系建设

(1)研究提高航天产品全寿命、高可靠的方法和手段,完善航天质量与技术基础工作规章体系建设,建立具有航天特色的代表国际研制生产水平的质量技术基础规范。

(2)开展航天产品标准化顶层策划,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建立适应航天产品研制生产需要的标准化工作体系,主要包括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规范体系,形成航天产品资源共享、相互补充、服务及时和效益显著的航天标准体系。

(3)总结航天产品产品保证工作实践,继续深化产品保证管理和技术规范体系建设。跟踪国际标准动态,制定能够反映航天企业新技术特点和水平的标准和规范;清理目前过时、滞后的标准规范,积极开展满足新形势下航天产品研制生产需要的设计规范、试验规范、工艺规范的制修订工作;加强软件工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4)加强对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形成标准化工作的闭环管理。定期或不定期用不同方式针对航天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中的不同特点,适时组织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规范、标准的执法力度;建立实施标准监督检查的技术支持专家队伍;根据产品研制生产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强的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

(5)开展重点、难点技术的标准化研究工作。针对航天产品使用要求和需求进行标准化研究,开展产品质量和保障质量有关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结合航天产品数量逐渐增加的特点,加强工艺标准化研究,特别是对工装的“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研究及工艺文件控制与管理标准的研究;进行信息化标准研究,组织开展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

(6)全面推进航天产品的“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即“三化”)工作。按专业组织产品“三化”工作,制定并建立对“三化”工作的激励机制,开展“三化”标准的完善,开展自航天产品研制阶段开始的,系统及分系统、组合级的“三化”策划工作,进行标准化大纲分解与实施。

34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3.3产品保证技术支持队伍建设

坚持质量第一,要以人为本,提高各级领导、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意识,高素质的质量队伍才能保证质量管理工作具有高质量。要通过各种手段宣传质量形势和任务,宣传各项质量保证措施,形成全员讲质量、抓质量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抓好责任制的分解和落实,严格管理,建立质量激励机制,促使全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全体员工高质量的工作保证产品的高质量。

(1)建立个人质量档案,开展质量管理队伍培训和考核,促进质量管理队伍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各类人员质量资质考核,健全岗位责任制。

(2)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培养一批具备国家质量工程师资质的质量工作者,推进航天质量师骨干及系统的建设。

(3)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和航天产品质量监督审核队伍建设。

(4)注重产品保证专家支持队伍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努力建设一支熟悉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要求、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保证工作内容及工作流程、掌握质量与可靠性技术的专家队伍。

(5)充分发挥各类产品保证专家组在航天产品管理决策支持、研制技术咨询和技术把关中的作用,组织专家在产品技术性能、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软件、元器件、工艺等产品保证活动中参与技术设计评审及风险分析等。

(6)从专业建设、工作机制、组织管理、专家培养等方面完善产品保证和标准化专家队伍的建设,开展专家支持效果的评价,持续改进专家技术支持工作。 4.3.4 产品保证支撑平台建设

通过强化产品保证技术支撑机构建设,研究和建立质量、技术基础投入机制,按照统筹规划、资源整合、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可靠性工程中心、元器件可靠性中心、理化分析与无损检测中心、软件评测中心以及若干分中心等技术支撑机构的布局建设,形成一个以各中心机构为核心的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各中心机构作用,加强对相关专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技术交流,提高各技术支撑机构的运行水平。通过强化产品保证技术支持机构建设,突破一批覆盖可靠性、元器件、原材料、软件等的关键技术,建立一套适合航天企业的产品保证标准规范,

35

第四章 构建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基础能力体系

形成一个适合航天产品研制生产需要的产品保证技术支撑平台,系统提升产品保证能力。

(1) 可靠性设计与分析平台

产品是设计出来、生产出来和管理出来的,但首先是设计出来的。为保证航天产品的高可靠、高安全,应高度重视可靠性设计与分析工作,树立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设计观念,贯彻“从设计源头抓起、可靠性工作重心前移”的工作思路,开展可靠性设计与分析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可靠性设计与分析技术研究、可靠性设计与分析标准规范研究;编制产品可靠性设计、分析、评估规范;开展可靠性数据库研究与建设;配备并完善设计与分析的辅助工具,提高设计、分析能力并使其工程化;系统解决可靠性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构建可靠性工程设计与分析平台。

(2)元器件检测平台

(3) 材料理化分析及无损检测平台 (4) 软件测试与评价平台

4.3.5教育培训、监督审核、奖惩激励模式构建

(1)教育培训模式

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人才,航天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培养企业的竞争力,教育培训工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狠抓人才培训是航天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选择。

第一,针对各级领导、质量管理、设计师、工艺、物资等各级各类人员队伍对质量知识的培训需求,制定科学的教育培训计划和考核方案,实施中积极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活动落实、培训效果评估工作,使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建立完善的质量教育培训模式。

第二,适应航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组织专家编制完善针对设计、工艺、生产、试验、检验、软件等不同类型科目的质量培训系列教材,丰富培训内容。

第三,继续实施多层次、多类型、多种方式的质量技术知识和岗位质量技能的培训,做好产品保证的培训,建立各类人员培训档案,不断提高全员质量技术能力和水平。

36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培养一批具备国家质量工程师资质的质量工作者,逐步实行质量培训的持证上岗制度,加强质量培训工作的计划和考核,推进质量师系统的建设。

第五,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督审核两支队伍的培训,提高识别风险、发现隐患的水平。

第六、正确处理好组织培训和自我学习的关系,调动全员的学习积极性,提供学习的各类资源,建设学习型组织,引导职工做学习型人才。

(2)监督审核模式

监督审核模式是对影响产品实现和产品质量的主体和关键人员进行质量审核,从中发现关键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进而抓住抓好控制因素,实施系统闭环管理。实施零缺陷质量管理需要在传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产品保证审核的基础上科学创新,创建以人为本,融体系、产品和队伍于一体的闭环审核体系,即以人为本质量审核模式,使审核工作成为强化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建立融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产品保证审核以及行政管理和产品队伍审核为一体的审核模式,范围包括行政管理、党务管理、产品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以及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人员,具体可包括党政领导、产品总(副总)指挥、总(副总)设计师等行政管理和产品队伍中的关键人员,实现对体系、产品和队伍的一体化、系统化、全方位审核。

(3)奖惩激励模式

第一,建立并完善质量奖惩、责任追究和质量考核的规章制度,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奖惩激励制度。

第二,在执行规章制度的严格和准确上下功夫,定期开展对于质量及标准化管理规章制度、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体系和产品保证各项要求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利用质量通报、质量奖励、质量责任追究等杠杆激励执行、阻止违规。

第三,在外协外购质量管理中引入市场约束和质量保证制约机制,全面实施“质量保证金”制度,即将外协外购产品质量状况与合同付款全面挂钩,按照一定的百分比,确定一定的时效周期,在确信外协外购产品质量没有问题后再行全部付款,逐步、坚决地推行质量否定原则。

第四,建立个人质量档案,保证个人质量工作记录真实、可追溯、可考核,形成有章可循、有章必循、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质量奖惩机制。

37

第四章 构建航天企业零缺陷质量基础能力体系

第五,以实现多层面、全方位质量问题预防为目标,建立技术、管理、体系和政策制度的激励模式,在产品研制生产全过程中,鼓励所有参与者积极提出问题,积极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积极消灭问题,积极为实现重在预防的目标做出贡献,使航天产品逐步向无质量问题逼近,最终实现零质量问题零缺陷。 4.3.6质量信息化建设

航天产品质量与可靠性基础数据积累不足,质量信息早期预警、快速反应和充分共享机制不够健全,仍然是制约可靠性技术在工程中有效应用的问题。要做到零缺陷质量管理,就需要确保产品研制生产全过程、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所涉及的质量与可靠性信息保持畅通,实现质量与可靠性信息可追溯;确保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发布质量信息的分析评价结果,实现质量与可靠性信息和分析成果的互联、共享;确保能够准确判断出产品的质量状态、动向和改进方向,实现产品各个环节质量受控。

为此,需要加速质量信息网络化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实施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围绕产品研制生产过程的质量与可靠性信息、试验/测试/检测信息两条主线,形成相互关联的质量信息采集与控制网络,实现对产品研制生产质量过程的有效规范与实时监控,实现对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质量信息的有效集成和管理。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所承担任务的复杂程度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在航天企业各个部门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每个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信息资源的共享。质量信息化建设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必须按照统筹建设的思想与企业整个的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

主要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1)综合质量信息管理 可实现对产品协同研制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定期质量信息、质量通报、质量分析报告、质量培训与教育信息等质量信息进行采集、统计、上报、汇总与分析。

(2)质量问题归零管理 可支持质量问题反馈和质量问题处理的全过程。负责对产品在研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质量问题进行收集汇总,对责任单位质量归零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并可实现对质量问题的实时采集、上报及汇总。

38

第二篇:电大西方经济学单选已按字母排版

单项 a 按照古诺模型,下列哪一说法不正确(每个双头垄断者假定对方价格保持不变)

按照帕累托的理论,消费者福利最优化的分析,利用了(无差异曲线)

按照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如果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将(受影响,但不可能说出是上升还是下降)

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的方法是(总量分析)

当供求原理发生作用时,粮食减产在市场上的作用是(粮食价格上升)

等成本曲线平行向外移动表明(成本增加了)

等成本曲线围绕着它与纵轴的交点逆时针移动表明(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

当X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X1X3=+5,收入效应:X3X2=+3,18

8、公共产品的产权是属于社会,而不属于任何个人是指它的(非排他性)

构成国民经济的简单循环的是(生产与消费) 国内生产净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国民收入等于(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政府对企业的补贴)—企业转移支付)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收入)

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的点,叫(收支相抵点)

假定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产品的价格和边际收益均等于4美元,且此时厂商得到了最大利润,则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的价值为(1)

假设某歌唱演员的年薪为10万元,但若他从事其他职业,最多只能得到3万元,那么该歌唱演员所获得的经济地租为(7万元) 基尼系数越小,收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奥肯定理说明了(失业率和总产出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 按照帕累托的理论,满足消费者福利最优化点的组合的曲线被称为(交易契约曲线) B 被经济学界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著作是(《国富论》)

被经济学界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经济学说史上第三次革命的著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称为(固定成本)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原有产出不变的条件下用一种要素投入替代另一种要素投入的比率)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的相交点是(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边际转换率是下列哪一条曲线的斜率(生产可能性曲线)

被西方经济学家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庇古)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

C 产量为4时,总收益为100;当产量为5时,总收益为120,此时边际收益为(20)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先减后增)

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是(边际生产力)

厂商使用生产要素最优数量的原则是(VMP=W)

产权理论的中心论题是(只要存在交易成本,产权制度就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从使用角度考察,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居民、厂商、政府和国外部门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总额上,这种方法是(支出法)

从分配的角度考察,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报酬总和,这种方法是(收入法)

从生产角度考察,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各部门的增值的总和,这种方法是(生产法)。 乘数发生作用的条件是(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已得到了充分利用)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D

则商品是(正常商品)

当X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X1X3=+4,收入效应:X3X2=—3,,则商品是(低档商品)

当劳动的总产量下降时(边际产量为负)

等产量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

当价格大于平均成本时,此时存在(超额利润)

大于平均可变成材一以上部分的边际成本曲线是指(企业供给曲线)

当经济学家关注中所有成员的福利状况下时,他们用下列哪一个概念(效率)

当人们无偿地享有了额外益时,称作(外部经济)

导出下列哪一条曲线必须做出道德的或价值的判断(社会福利曲线)

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的主要区别是(企业数目不同)

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增加政府支出)

当(│ex+em│>1)时,货币贬值使该国国际收支状况好转

当(│ex+em│<1 )时,货币贬值使该国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当实际的资本产出比率大于意愿的资本产出比率时,厂商的反应是(减少投资)

F

反映生产要素投入量和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称作(生产函数)

G

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关于均衡价格的正确说法是(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交点上的价格) 固定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

工资率的上升导致的替代效应是指(工人宁愿工作更长的时间,用收入带来的享受替代闲暇带来的享受)

根据基尼系数的大小,比较下列三个国家中哪一个国家的分配最为平均(甲国的基尼系数为0.1)

根据消费函数,引致消费增加的因素是(收入水平增加) 根据储蓄函数,引起储蓄增加的因素是(收入增加)

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的原因是(消费减少)

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或收入—外国公民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或收入)

根据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当资本产出比率为4,储蓄率为20%时,经济增长率为(5%)

根据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当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实际增长率时,经济将出现(累积性的收缩)

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 H

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曲线是(洛伦兹曲线)

货币交易需求可由下列哪一函数关系表述?(L=f(y))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认为,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相一致) I

IS—LM模型研究的是(在利息率与投资变动的情况下,总需求对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决定以及利息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J

决定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均衡是商品或要素的(价格) 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与稀缺性和选择有关的问题) 经济物品是指(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因为资源的稀缺必须做出选择)

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可以归纳为(什么、如何、为谁、多少) 均衡价格随着(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假如生产某种商品所需原材料的价格上升,则这种商品(供给曲线

向左方移动

假定A为自变量,B为因变量,弹性的数学表达是为(E=(△B/△A),(A/B)

假定某商品的价格从5元降到4元,需求量从9个上升到11个,则该商品的总收益将(减少)

假定某企业全部成本函数为:TC=30000+5Q-Q2,Q为产出数量。那么TVC为(5Q---Q2)

假定某企业全部成本函数为:TC=30000+5Q-Q2,Q为产出数量。那么AFC为(30000/Q)

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的划分取决于(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居民提供的资本与劳动后所得到的报酬一部分用于储蓄,这说明(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积存相应的增加)

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指(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 假定货币供给量不变,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增加将导致货币的投机需求(减少) K

卡特尔制定统一价格的原则是(使整个卡特尔的利润最大) 科斯定理的一个局限性是(当交易成本很高时不成立) 开放经济的三部门的均衡是(I+G+X=S+T+M)

L

两种商品中如果其中的一种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这两种商品的购买量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请问二者的交叉弹性系数是(负) 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垄断性竞争与完全垄断的共同点是(需求曲线一般都是向下倾斜) 垄断竞争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途径有(以上途径都可以用 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

两条等产量线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再作任何一种变动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生产者得到更多的产出或者保持相同的产出,而不使另一个生产者减少产出。这是(生产者福利最优化的条件) 两部门的均衡是(I=S)

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利息率提高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减少)

LM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使(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M

某商品的个人需求曲线表明了(个人愿望的最大限度)

面临突点的需求曲线的寡头垄断企业,其生产成本稍有下降时,则最可能的结果是(利润增加)

某种商品的某生产者的正斜率供给曲线表明了(既是生产者的愿望最大限度,也是生产者的愿望最小限度)

面包师的工资提高将使(面包供给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目前我国私家车的蛛网形状是(收敛型)

某消费者逐渐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直到达到了效用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该商品的(总效用不断增加,边际效用不断下降) 某厂商生产5件衣服的总成本为1500元,其中厂商和机器折旧为500元,工人工资及原材料费用为1000元,那平均可变成本为(200元)

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为12元,平均成本为11元,平均可变成本为8元,则该企业在短期内(继续生产且存在利润)

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为6元,平均成本为11元,平均可变成本为8元,则该企业在短期内(停止生产且亏损)

面对突点的需求曲线的垄断企业有稳价的倾向,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定价策略必须顾及对手企业的反应)

如果向个人和企业增税来增加政府开支,而该税款本来为个人和企业全部用于消费和投资,那么挤出效应(全部地存在)

如果向个人和企业的增税来增加政府的开支,而该税款本来完全被个人和企业用于储蓄,那么挤出效应(不存在)

如果国际收支顺差,则意味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增加)

若要使经济增长率从5%提高到8%,在储蓄率为20%的条件下,根据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资本产出比率应该为(2.5)

若想把经济增长率从5%提高到7%,在资本产出比等于4的前提下,三部门的均衡是(I+G=S+T)

收入政策的目的在于(降低一般价格水平上升的速度) 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的百分比)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下列经济变量既有流量也是存量的是(储蓄和投资) 下列经济变量只有流量而没有存量的是(工资和保险) 下列因素中哪一种因素不会使需求曲线移动(商品价格下降)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种说法是(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一定也减少)

下列行业中哪一个行业最接近于完全竞争模式(水稻)

T

序数效用论认为,商品效用的大小(可以比较)

突点的需求曲线模型是(说明为什么均衡价格是刚性的(即厂商不某种生产要素的市场的需求曲线,与单个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相比较(前者比后者陡峭)

某个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对其他厂商产生的有利影响,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作(生产的外部经济)

某人的吸烟行为属(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卖主比买主知道更多关于商品的信息,这种情况被称为(信息不对称问题) P 平均成本等于(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和)

帕累托最优配置被定义为下列哪种情况下的资源配置(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自己的情况变得更好) 帕累托最优条件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其中没有涉及的问题是(分配问题)

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 Q 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只是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需求量增加)

全部成本等于(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和) R 如果某种商品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保持其他条件下不变的情况下,该商品价格上升,导致(供给量增加)。

如果某商品富有需求的价格弹性,则该商品价格上升(销售收益下降)

如果价格下降20%能使买者总支出增加20%,则该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富有弹性)

如果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则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将会(下降) 如果消费者15个面包获得的总效用是100个效用单位,消费16个面包获得的总效用是106个效用单位。则第16个面包的边际效用是(6)个单位

如图所示,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5

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与横轴相交)

如果某厂商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那么为了取得最大利润(任何条件下都应该增加产量)

如果收入分配不均等,洛伦斯曲线就会(越弯曲)

如果上游工厂污染了下游居民的饮水,按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明确,且交易成本为零)问题就可以妥善解决

根据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储蓄率应达到(28%)

若自发总需求增加10万元,使国民收入增加了100万元,则此时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9)

若不征税时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8,开征10%税,乘数为(3.6) 如果中央银行向公众大量购买政府债券,它的意图是(提高利息率水平) S

19世纪初期,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李嘉图)

19世纪中叶,庸俗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是(穆勒和马歇尔)

实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结合的经济学家是(萨缪尔森) 属于存量的是(2001年我国第五次普查人口我国大陆人口是12.6亿)

属于流量的是(某人2001年共存款5万元) 实现了消费者均衡的是(Mua/Pa=Mub/Pb)

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这一成本定义是指(机会成本) 商品X和Y的价格按相同的比率上升,而收入不变,预算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商品X和Y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预算收入都按同一比率变化,预算线(不变动)

商品的价格不变而消费者的收入增加,预算线(向右上方移动) 商品的收入不变,其中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消费可能线(绕着一点移动)

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固定成本(一直趋于减少) 收益是指(成本加利润)

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递减)

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称为(经济租金)

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等于0)

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劳动的供给量先增加,但工资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劳动的供给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生产契约曲线上的点表示生产者(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提高了总产量)

市场失灵是指(以市场为基础的对资源的低效率配置)

肯轻易变动价格),而不是说明价格如何决定)。 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

W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分为两个学科的时间是(20世纪初)

无差异曲线为斜率不变的直线时,表示相结合的两种商品是(完全替代的)

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上商品X和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它们的(边际效用之比)

无数条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连接起来的曲线是(生产扩展路线)

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是指(SMC≥AVC那部分SMC曲线)

完全垄断厂商定价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 完全垄断厂商在长期时均衡条件是(MR=SMC=LMC)

完全垄断厂商如果处于(长期均衡时,一定处于短期均衡) 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市场的根本区别在于(产品是否有差别) 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对竞争性行业厂商的垄断行为(是限制的) X

西方经济学可以定义为(研究如何配置资源)

西方经济学者认为美国的经济是一种(混合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西方经济学萌芽时期的代表流派是(重商主义) 西方经济学萌芽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托马斯) 西方经济学萌芽时期的时间是(15~17世纪中叶)

西方经济学萌芽时期的代表著作是(《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西方经济学产生与形成时期的代表流派是(古典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产生与形成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 西方经济学产生与形成时期的时间是(17世纪中叶~18世纪末) 西方经济学产生与形成时期的代表著作是(《国富论》) 西方经济学完善与发展时期的代表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西方国家使用最为广泛的公共选择理论的原则是(多数票原则) 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从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超过他实际支付的价格部分)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

消费品价格变化时,连接消费者诸均衡点的线称为(价格——消费曲线)

消费者的各自商品组合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一种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或变坏,而不使另一个人的境况变坏。这是(消费者福利最优化的条件)

下面哪一个论断是不正确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强调了经济增长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

新古典模型对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重要修正是(它假定生产中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是可变的) Y

运用数学和现代计算工具,确定经济运行目标最优化的论证方法是(最优分析)

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的分析方法是(规范分析)

一般来说,某种商品的价格弹性与购买该种商品的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关系是(购买该种商品的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越大,其价格弹性就越大)

已知某商品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分别为:Qd=14—3p,Qs=2+6p,该商品的均衡价格是(4/3)

已知需求曲线AB上有a,b,c三点,需求价格弹性最大的点是(a) 已知某商品的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均等于1.5,则蛛网形状是(封闭型)

已知某商品的需求弹性等于1.5,供给弹性等于0.8,则蛛网形状是(收敛型)

已知某商品的需求弹性等于1.5,供给弹性等于1.8,则蛛网形状是(收敛型)

已知一垄断企业成本函数为:TC=5 Q2+20Q+10,产品的需求函数为Q=140----P,试求:利润最大化的产量(10)

已知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为10元,平均成本为11元,平均可变成本为8元,则该企业在短期内(继续生产但亏损)

已知,某吉芬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X1X3=+2,则收入效应:X3X2=(—4)

已知产量为500时,平均成本为2元,当产量增加到550时,平均成本等于2.5。在这一产量变化范围内,边际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大于平均成本)

一般来说,香烟的蛛网形状是(发散型) 一般认为,农产品的蛛网形状是(发散型)

一般来说,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一般均衡的目标是(经济效率最优) 一般均衡的代表人物是(瓦尔拉斯)

一个市场只有一个厂商,生产一种没有替代品的产品,这样的市场结构称为(完全垄断)

一般地说,LM曲线斜率(为正)

在同一个平面图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在长期中,下列成本中哪一项是不存在的(固定成本)

在长期平均成本线的递增阶段,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切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右端)

只有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切于某一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产品无差别)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关系是(等于)

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短期均衡中,总需求减少会引起(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

在总需求不变时,短期总供给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若总需求的变动只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不会引起收入的变动,那么这时的总供给曲线是(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的弹性大,则(货币政策的效果好) 一般地说,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个别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 一个国家在本国(或地区)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是指(国民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是指(国内生产净值)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实际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扣除间接税净额和对企业转移支付后的余额是指(国民收入)

运用数理逻辑证明,在一般情况下,要从已知的各种个人偏好顺序中推导出统一的社会偏好顺序是不可能的。这个定理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

有完全竞争市场中出现低效率的资源配置是因为产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

由于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均衡点的连线,称为(收入—消费曲线)

引致消费取决于(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 一般来说,IS曲线的斜率(为负)

一般来说,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

一般地说,LM曲线斜率(为正) 一般来说,外贸乘数比投资乘数要(小)

要实施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采取的措施有(降低再贴现率)

要实施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可采取的措施有(增加财政转移支付) Z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两部门经济是指(家庭与厂商)

资源稀缺是指(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资源是不足的) 在得出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时,下列哪一种因素会发生变化(商品的价格)

政府为了扶植农产品,规定了高于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为此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政府把价格限制在均衡价格以下,可能导致(黑市交易)

在下列价格弹性的表达中,正确的是(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蛛网理论主要是针对(周期性商品) 总效用曲线达到顶点时(边际效用为零)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SMC)

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相切点是(某行业

的厂商数目不再变化的条件)

在垄断竞争行业中,竞争是不完全的,因为(每人厂商面对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在完全垄断市场下,厂商数量是(一家)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对于任何产量,厂商的平均收益总等于(市场价格)

最需要进行广告宣传的市场是(垄断竞争市场)

在突点的需求曲线模型中,突点左右两边的需求弹性是(左边弹性大,右边弹性小)

在寡头垄断的价格领导模型中(由一个厂商领先制定价格,其他厂商则追随其后)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市场上的边际产品价值的公式是(MP.P)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其需求曲线就是边际产品价格曲线的是(单个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市场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在评价经济效率时,新福利经济学采用的是(帕累托最优标准) 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政府支出是指(政府购买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支出)

只要交易成本为零,财产的法定所有权的分配就不影响经济运作的效率,这种观点称为(科斯定理)

在以下情况下,乘数最大的是(边际消费倾向为0.75)

政府支出增加使IS曲线(向右移动)

总需求曲线是表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总需求曲线AD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长期总供给曲线表示(经济中的资源已得到了充分利用)

短期总供给曲线表示(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

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长期均衡中,总需求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的弹性小,则(财政政策的效果好)

在法定准备率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000货币单位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15000货币单位)

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息率提高) 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需求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在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时,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在哪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应该停止实收收缩货币供给量的政策,(经济出现衰退的迹象)

在国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9的情况下,出现50亿元的通货紧缩缺口时,国民收入减少量为(500亿元)

在基本消费为正数的线性消费函数中,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自然失业率是指(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造成的失业率)

第三篇:中国近代工业经济的特点

兴国县崇贤中学吕明

中国近代工业经济一直以来在世界上地位比较低,因为清政府的闭关自守,保守落后,致使中国近代企业的萌芽比较晚,在明代末期曾有过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清政府的强势入主使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遭到了惨痛的扼杀,直到清代中晚期才有所发展,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工业才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工业经济的特点为:

一、家庭副业手工业一直比较活跃;

二、官府手工业自始至终相当发达;

三、集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前店后坊模式比较普遍;

四、合仗制具有近代企业萌芽的某些特征;

五、民间手工业生产者有土地投资偏好;

六、工置的身份变化比较大;

七、工匠技术的传授主要通过父子相承或兄弟相承。

如果从时间上来说,它的特点主要有:

一、 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了一些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

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的工业经济进入了“黄金时期”。

三、 从一战结束后到解放前,工业经济出现了凋谢萎缩。

第四篇:Word排版艺术—排版概念与环境设置(1)

Word排版艺术·排版概念与环境设置(1) 文字处理(word processing)和排版(typesetting)如何区分?

这两个字眼在某些范围可能略有重叠。通常文字处理是指对文字本身的处理(字体、大小、颜色、字距、行距、特殊效果……),扩大一些还可包括文字段落的设置(段落前后间距、首行缩进、居中或靠左或靠右排列……)或图表的制作。排版则涵盖更大范围的版式设置,例如页边距、天头地脚(详后)、页眉、页码、尾注、目录、索引……请参考图1-5。 Word是专业排版软件吗?可独力实现一整本书的排版吗?

早期的Word排版功能或许不强(唔,我不知道),再加上其命名,往往被认为只是一种文字处理软件。但以我个人经验,至少从Word97开始它就是一个功能相当齐全的专业排版软件,绝对可以胜任书籍或论文的排版需求。本书从头到脚完全以Word完成。Word的弱点在于其分色能力,以及页面尺寸(A3以上恐怕就没戏了)。

图1-5 页面布局:天头地脚、页眉、页脚、页码、订口、切口、版心

彩色文档适合以Word完成吗?

Word的色彩模式为RGB,适合屏幕显示,因此制作彩色电子文档是很适合的。但印刷用的色彩模式是CMYK。虽然目前的输出机可将RGB三色转换为CMYK四色进行印刷,但颜色较不饱和,容易出现偏差。所以Word不适合作为印刷用途的彩色排版。 试比较各排版软件如Word‚ PageMaker‚ Publisher‚ Quark XPress

Word以外的上述其他三个排版软件都是组页式排版,文字处理能力较弱,但具备极强的分色能力,并可应付变化多端的版面,页面大小也比较有弹性。Word恰好相反,文字处理能力极强(这是很大的优点,也是易用性的强大保证),但分色能力薄弱,而且页面尺寸稍大一些就挂了。但其宏提供了二次开发能力。

排版是某种dirty work吗?是某种繁琐而重复劳动的工作吗?

如果猛冲猛撞,暴虎冯河,率性而为,排版绝对是件dirty work。但如果设好各种样式,认清根本的作业方式,知道什么该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不做,那么排版是件轻松愉快的活儿。正规排版作业的系统性/工程性甚强,并不需要繁琐而重复的劳动——这话只对具备良好素养的排版人员才成立。

Word的【视图(V)】菜单下有许多视图,做什么用?

除了主控文档视图(2.3.6节),其余的普通、Web版式、页面、大纲、文档结构图等五种视图(统称视图模式,详见2.3.1~2.3.5节)均是以某种角度(方式)观察同一份文档,可说是文档的一体多面(如图1-6)。此相当于《Design Patterns》一书所言MVC(Model-View -Controller)模式(范式)的实现,也相当于MFC程序设计的Document-View概念:Document就是文档本身,View就是视图。

图1-6 文档与视图的关系示意图

该把一整份文档置于同一文件,或是另有其他选择?

如果文档体积很大,整份文档置于单一文件会对Word的反应速度有影响。但目前电脑速度很快、内存基本配备很高,相当程度地允许大量内容集中于同一个文件(p.72的脚注11有我的一些个人经验)。我个人觉得置于单一文件比较直观而且方便。但您亦可选用主控文档视图将整份文档分散至数个文件(本书仅在2.3.6节大略讨论主控文档视图)。 是否该为了加快Word反应速度而使用普通视图或大纲视图?

普通视图、Web视图或大纲视图的确是最阳春的文档查看方式,屏幕(页面)展示效率也因此最高。但最满足排版人或创作人需求的是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所见即所得),也就是页面视图(2.3.3节)。就绝大多数的文档大小和电脑配备而言,使用页面视图应该不会令作业迟缓(p.72的脚注11有我的一些个人经验)。 PDF文档可透过导览窗格内的书签快速进入对应页面。Word也可以吗?

是的,Word有相同设计,称为文档结构图(2.3.2节)。这不仅有益阅读,也有益写作——作者再不至于迷失于庞大的书稿结构中。对于辅助作者深植架构轮廓有很大的帮助。 长时间排版或阅读,白底文档容易使眼睛疲劳。是否有其他选择?

深底色可以让眼睛舒服一些。请点击【工具è选项(O)】,再在对话框中点击常规+蓝底白字。

文字设为白色有什么后果?可藉此设置某些文字不被打印出来吗?

白色白底文字不会显示于屏幕(除非您改用蓝底白字)。根据页面视图“所见即所得”原则,它也不会被输出(于纸张、网片、PDF文档)。但它毕竟存在,因此如果它是索引项或目录项的一部分,还是会被抽取成为索引或目录,抑或(在适当情况下)被抽取成为页眉或页脚内容。

第五篇: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经济[最终版]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

国经济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一年。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未来五年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探讨“十二五”时期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途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十分困难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面对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不断出现等诸多挑战,国家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1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时期前四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年均增产2.3%,是“八五”时期以来增产最快的时期:棉花生产再上一个台阶,年均产量达726.2万吨,比“十五”时期增加33.8%;油料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08年扭转前两年生产下滑的趋势,2009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糖料生产实现较快发展,年均增产6.6%,一举打破了“十五”时期徘徊的局面;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产品生产集中度和优质品率稳步提高,畜牧和水产品生产稳步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继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进~步优化。

2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年均新增1369千公顷,比“十五”时期年均新增量提高20%以上。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6.8亿人,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2.7%,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1.3个百分点:全国沼气用户达3600多万户,比“十五”时期末增加一倍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9%,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比“十五”时期末提高3个百分点。

3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全国“两基”入口覆盖率接近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下,广播电视、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等文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扭转了“十五”时期下滑的局面;2009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口达8.3亿人,补偿支出使7.6亿人次受益,分别是“十五”时期末的4.7倍和6.2倍;2009年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759.3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为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赢得了主动,也为“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1 坚持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是党和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中央连续下发了7个“一号文件”,研究制定了“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分别就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等重大问题做出部署和安排,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2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是党和政府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决策。“十一五”期间,在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指导下,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推动城乡公平税赋、推动工农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开启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进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3 坚持不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的关键举措。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国家加大了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力度,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资金投入。“十一五”期间,从提出实行“三个高于”、“三个继续高于”、“三个明显高于”到“三个大幅度增加”、“确保三个优先”,方向更加明确,要求更加具体,力度不断加大。在上述政策措施的推动下,2006~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3397亿元增加到8183亿元,“三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4.5%提高到17.5%,实现了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基本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较快发展。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保持农业农村较快发展,对实现2020年奋斗目标具有关键作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增大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消费大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始终是一个重要课题。

从需求方面看,“十二五”时期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一是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带来的增长。众多研究显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还将处于人口增长期。2009年全国总人口为13.35亿人,自然增长率为5.05%,如果以5%。的自然增长率推算,到“十

二五”时期末,全国总人口将达到13.75亿人;与此同时,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或从事非农产生业,农产品需求将大幅度增加。二是消费结构升级和加工需求扩大带来的增长。相关研究表明,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城市化加速推进,尽管人均粮食消费量可能会减少,但是,人均畜产品和水产品消费量将可能快速增长,这将导致对粮食需求大幅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种的需求日益多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也迅速增加,这些都将进一步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

从供给方面看,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耕地面积还将继续减少;淡水资源总体短缺,时空分布不均,不少地方超量开采地下水,缺水将成为制约许多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局面没有改变,台风、酷暑和严寒等极端气候现象发生的概率增加,区域性、季节性的干旱、洪涝灾害交替出现并有加剧的迹象。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逐步扩大,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任务十分繁重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十二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与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覆盖城乡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十二五”时期,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难度加大。一是依靠农业发展促进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空间不大。在农业连续6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3年超5亿吨的基础上,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的难度加大;受国内农产品供求状况和国际农产品贸易形势变化的影响,短期内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的空间有限。因此,“十二五”时期通过增加产量和提高价格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难度较大。二是依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呈放缓的趋势。从近几年的变化情况看,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趋势放缓,增速由2005年的17.6%逐步下降到2009年的11.2%。“十二五”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转移难度加大,这个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三是依靠政策性因素促进转移性收入增长的作用减弱。从近年来的变化情况看,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4项补贴支出,2009年的人均水平比2005年增长了4倍多,但与2008年相比只增长16.2%,增速明显下降。今后随着补贴规模的扩大,补贴人均水平增速下降的趋势会更加明显。

在农村公共服务方面,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较低。全国规划内仍有1.7亿左右农村人口尚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的覆盖率仍然较低;农村部分地区农民出行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有相当部分农户仍在危房居住。农村中小学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公共卫生服务条件仍较差,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养老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

农村一些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石山地区和草原牧区,由于资源条件和体制政策等方面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明显滞后于其他地区,促进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也相当艰巨。

(三)城市带动农村作用不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紧迫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呈快速发展趋势。到2009年底,中国城镇化率达到46.6%,比2000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全国设区市655个,建制镇19234个,城镇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提高。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化质量不高,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首先,城镇人口增长滞后于城市空间扩张。2008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比2000年增长60%,同期城镇人口数量仅增长32%。其次,中国的城镇化具有明显的“半城市化”特征。2009年,中国城镇人口6.22亿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1.45亿人,他们既没有城市户口,又没有稳定住房,仍处于“候鸟式”迁移状态。第三,城市产业发展对农村带动能力不足,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不够,城镇化的成果没有更多地惠及农村和农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国工业经济排版】相关文章:

排版练习一05-20

排版策划书05-22

排版设计论文04-27

流程排版规范05-01

中国工业经济范文06-04

材料排版格式要求05-18

灯房制度排版04-10

排版设计论文范文05-10

马哲排版缩印范文05-30

设计排版教程范文05-31

上一篇:致闺蜜的唯美句子下一篇:中国信息安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