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

2024-04-26

第三次工业革命(共8篇)

篇1: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研究概述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作者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概述,以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

[编辑本段]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缘何发端于美国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缘何发端于美国这一问题,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彭献成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之所以首先在美国兴起,绝非偶然现象,而有其客观必然性。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战后初期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众多优秀的科技人才、蓬勃向上的民族创新精神、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巨大的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优势,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创造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二是战后以来,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1]

刘仲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发于美国原因在于美国具备如下条件:技术条件——在思维技术方面,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实验技术以军民结合、理工结合为特色;生产方面以电力技术和航空技术领先。物质条件——美国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国内市场广大,有利于规模生产。制度条件——美国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国家。文化条件——美国人来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二次大战前后涌入一批优秀欧洲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等;建立了各种学会组织,科研体制多元化。[2]

彭树智认为,从战争形式的历史交往角度看,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端于美国并非偶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和充分展开的条件下进行的,争夺科技人才的结果便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美国在二战中,利用战争的交往形式,争夺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带动本国人才的培养,因而受益最丰。[3]

[编辑本段]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和特点

1.起讫时间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问题上,学者们大体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4]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5]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胡才珍认为,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现出许多鲜明特点:一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三是这次科技革命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联系密切,形成了一个群体形式;四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大为增强;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术能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响。[6]

张象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技术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和发展进程高速化这三大突出特点。[7]

卞春元认为,与以往的技术革命相比,第三次技术革命具有如下特征:即技术科学化、技术群体化、技术智能化、高技术化和技术产业化。[8]

刘大椿、马书春认为,现代科技革命具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科学进步与技术开发紧密地结合;二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生产中得以产业化,从而对生产力进行改造,使生产力发生根本变革。[9]

于德惠、赵一明认为,“军带民”,即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10]

初3历史课本: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其次,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第三,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三、二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二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问题。

于德惠、赵一明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许多学科基础和技术雏形虽然孕育于战前的和平时期,但如果没有战争和军事需求的推动,它决不会急匆匆地降临人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这次科技革命。[11]陈本红也持此观点,认为二战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12]

钟伦荣从科技与二战的双向逻辑关系出发,指出科技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观动因之一,是决定战争演变的制衡力量;而二战使许多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形态,成为战争的工具,同时又催生了一系列最具深远意义并揭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科学技术,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助产婆。[13]

彭树智用“历史交往”这一历史哲学概念来说明二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突出的意义之一在于它促进了始于4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下半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个革命之所以发展势头持续不懈、发展速度有增无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交往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14]

四、澄清几个概念

对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这几个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学者们论述较多,且存在较大的分歧。

张象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包括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过程。它们在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逐渐联系在一起,依次而出现,又在交错中进行。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理论基础,人类在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飞跃被称为科学革命;技术革命是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关于制造和操作的系统知识的社会性和根本性的变革;产业革命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是指国民经济的实际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革,致使经济、社会等方面出现了崭新的面貌。[15]

孙衔、刘迅等人认为,科学革命一般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重大飞跃,它常以科学理论突破的形式表现出来;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的重大变革,它往往以科学革命作为基础,又常常作为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的先导;工业革命仅指人类在工业化社会中生产领域里所产生的飞跃;产业革命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而在整个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中引起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所反映的是工业社会中生产领域内的进步,而后者反映的则是任何社会中主导产业形式的变化。[16]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不可混为一谈。科学革命通常是指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和科学研究的社会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技术革命是指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的重大变革,而产业革命不仅具有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内容,而且具有经济和社会的性质和内容。所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只是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时才会促进产业革命发生,并非任何技术革命都能导致产业革命。[17]

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学者们从多方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由于论述角度不同,因而结论各异,现将其归纳如下: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

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18]

2.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19]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20]

4.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22]

6.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23]

7.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24]

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功勋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使西方一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先后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走完了工业社会的最后历程。[25]

注释:

[1]彭献成:《试论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美国的原因》,载《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6期。

[2]刘仲:《发展技术论》,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4-215页。

[3][14]彭树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技术革命》,载《西北大学学报》,第25卷(第88期)。

[4][7][15][18][19]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80页、291—293页、280—294页、298—301页、302—303页。

[5][10][11]陈能宽主编《理性的辉光:科学技术与世界新格局》,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39页、17—20页、13—16页。

[6][20][22][23]胡才珍:《精粹世界史:20世纪科技革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54页、158-159页、160—164页、164—168页。

[8][24]吴光宗、戴桂康主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8—94页、238页。

[9]刘大椿、马书春:《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载《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

[12]陈本红:《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科技革命》,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13]钟伦荣:《科学技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载《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16][25]孙衔、刘迅等著:《简明新技术革命知识辞典》,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133页、139页。

[1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资料室编《世界新的技术革命介绍》,经济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2页。

[21]林今柱等著:《科技革命与当代中国的命运》,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篇2:第三次工业革命

什么是工业革命,人类经历了几次这样的革命,工业革命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人类又经历着什么。如何在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发展国家、企业、还有个人《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为我们做出了适当的解读。

工业革命,经济学人对工业革命的划分跟我们过去所熟知的划分并不完全一样他们划分是这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后半叶以英国的纺织机械化为标志,我们过去往往说是蒸汽机为标志,而最后真正工业化是以纺织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他们认为以福特汽车工厂在20世纪初大规模的流水线为标志的。这两次工业革命都改变了社会,改变了历史,也改变了世界的形态。

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有人将它说成信息技术将彻底改变人类生产能源、传输能源,乃至使用能源的方式,也有人将第三次工业革命描绘成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获得深刻的商业洞察,从而帮助人类进行更加明智有效的决策,甚至提出了进一步智能化制造的概念。

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中国都没有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我们正处在康乾盛世的后期,当时中国很牛,GDP占全世界第一,但是我们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方式,没有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840年我们才感觉到被甩出这次革命的痛苦。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1913年,当福特在进行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的时候,我们刚好在辛亥

革命,大家都在闹革命推翻帝制,军阀混战,我们又没有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本书中提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能源与互联网的联合应用为基础、以智能化制造为构想、以扁平分散合作式为生产方式,那么这样的革命对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就可能是一个极大的冲击。过去为追逐低劳动成本,很多制造业要搬到发展中国家来。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世界工厂,就是因为有廉价熟练的劳动力。但是在新的生产方式下,廉价熟练的劳动力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是现在变了。过去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有可能内包回到发达国家。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能源的巨大消耗埋伏着巨大的危机,根据经济学家预测,我们这一代的化石燃料人即将步入一个“后碳”时代,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中央高层已经敏锐地看到了这个重大的国际背景问题。李克强总理在最近的一个讲话中说: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新一轮国际战略制高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为新能源产业带来了机遇,要以发展新能源为重要举措,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策主导,促进风能、太阳能、水力发电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加快能源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生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废弃物最终排放量,直至实现“零排放”,推进我国能源结构乃至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未来可以预见的关键几年转换期内,我国在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方面更不能落后,前者会形成新标准,后者会形成新规则。在太阳能和电动汽车等领域,我们已经积累起了一定实力,完全可以放手一搏,拉近与国外的距离。

新能源革命是新一轮的国际战略博弈的制胜点,新能源革命,将比前三次工业革命意义更重大,影响更深远,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总体革命,中国绝不能错失良机。

如里夫金所言,分布式能源和互联网的结合,将打破人类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建立的以化石能源为核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不仅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供给的主流,所有的楼宇、厂房、乃至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能源的提供者,同时也是使用者。在互联网技术和软件技术成熟的今天,这一突破已经不是梦想。中国的绿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新能源的研发和制造等领域,已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并已经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绿色产业基础,并在一些新兴领域扮演着“领导者”角色。但是以美国和中国为代表的集中式能源的使用国家,其智能电网的概念仍以集中式供电作为模板,而且传统能源巨头的阻力仍将是推广分布式能源的巨大阻力。在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在国家的大力倡导、政策扶植以及金融补贴下算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国内风电电网的有效接入,太阳能的本土化发展方面都还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瓶颈。

篇3: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创新

第三次工业革命标志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有明显的标志,我们如今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以绿色为先导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这次革命中人们的思维方式、方法手段以及工具设备都需要大调整,而且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需要进行大的变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一个是绿色,一个是云。

绿色加云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基本的两个标志,在生产模式上它朝着数字化制造和分布式发展。分布式指的是今后所有的生产已经从全球化转向区域化、个性化,过去规模集中的垄断模式将慢慢消失。从这个层面,我们可知,对于感知、认知、控制、计算、储存而言,都是要相互作用的,且加速了数据共享、知识共享的服务,改变了传统信息安全的基本格局,云计算将牢牢地深入到物联网之中。

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是能源

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是能源,其中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从化石燃料结构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第二,可再生能源的采集和收集系统发生重大变化;第三,可存储的新能源基础设施要进行全面改造;第四,能源的精神网络——智能电网必须要加速发展;第五,基于新型的交通和物流网络也在不断形成。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趋势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趋势是要转型,要实现全方位的转型。转型用什么方式?用扁平化的方式。有西方国家预测在今后的20年之间,世界基础设施的大转型将完成。谁率先完成,谁就将引领世界潮流。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要特别注重打破筒仓效应,鼓励协同发展。为了实现这种转型,其驱动力是创新。

创新有几个方向:第一,是从宝塔式的创新模式转向扁平化的创新;第二,创新链要全面链接;第三,是知识加工和组织体系要发生深刻的改革。这种新的格局里面有三个关节点:一个是技术创新;第二个是管理创新;第三个就是体制机制创新。

首先,从宝塔式向扁平化发展。我们传统的认识,科学技术研究或创新是从上往下传递的,是通过高端的势能往下推广。其好处是有基础,坏处是串联式的方式很浪费时间,而且往往是与经济轨道相脱离的。而从宝塔式向扁平化发展,在任何环节和任何方面,社会的各个阶层都会有创新的巨大需求,还可能产生创新的源泉。从信息、知识、技术、产业、市场到消费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创新,这些创新形成了一种协同,全社会都来共同参与。创新有两端,一个是从创新到需求侧,另外一个从需求侧也推动了创新,苹果公司史蒂夫乔布斯是从需求侧转向了创新,这是一个基本方式。在整个创新过程中,通讯技术是神经中枢,绿色能源是血液系统,要有一种自助的生产方式,分布式的创新结构。

其次,创新链要全面链接。我们过去认识创新只是创新链条,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技术推广,现在的创新除了研发链之外还要注重产业链,从产品到产业,特别是市场链,从商品、供应、流通到销售等等,三条链在一起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成良性循环和螺旋式上升。只要把各个链条都疏通就会产生新的创新特点。第一个创新特点是每个创新环节都有盈利点;第二是互动式的信息互相方式;第三是空间与时间重组,第四是组织管理更加复杂。

再次,知识加工和组织体系。在知识加工里面有3个重点:1.自学习、自组织;2.社会化的创新服务;3.形成知识加工。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在海量的信息之间,在知识迅速更新、产品迅速换代的时代,这种新的创新方式要逐渐形成。

第三次工业革命向各个领域进行渗透

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已经悄悄的进入到了各个领域:能源、建筑、交通、制造、农业、教育。

绿色能源体系必然要建成。绿色能源包括含义比较广泛,绿色能源在世界的潜力非常巨大。太阳照射到地球一小时的热量就够全球一年的使用,风能利用了15%就能够满足全球40%的能源需求,可再生能源潜力无限,只不过我们没有把它真正开发出来。目前有几个要素要解决:1.开发成本技术没有突破;2.体制机制障碍。

建筑方面,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每一个建筑物都是一个能源收集器,每个建筑物都是能源生产单位,是集电、热、冷的采集和储存,实现网络化的储存与传输的方式和载体,也就是分布式能源将落实在建筑物上,这是一个基本发展方向。假如建筑成为新能源根源,那么世界性的基础设施大工程就要开始筹建。这个基础设施不是我们传统认识的公路、铁路,而是一种基于智能化的能源网络体系。

交通运输也要渗透,这种交通运输的改变,改变了传统物流的大进大出,在新的形势下交通的物流简约化,不需要来回运输,这就是减行。另外,通过以电和氢燃料为主导的驱动交通工具也会发生变化。

制造业方面,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方式是大规模的扩张,通过集约化来解决生产制造。在第三次工业革命里,它就是一种个性化、互动式创造模式。它的创新与市场非常联动,因此今后制造业有两个基本方向,一是数字设计,二是数字加工。它全面超越了传统集中型、层级式的生产组织结构,在新的工业革命时代,大的垄断集团的生命力将越来越弱。

对于农业而言,中国要解决的问题是: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此外,中国粮食安全的解决也面临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冲击。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绿色加工、农产品和物流以及农产品的电子市场将来都可能会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农业改造的基本方向。所以,生产和消费的农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联系方式就是物联网以及信息的网络建设。因此,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农业是要走适度规模、集体化道路,还要实行利益分享机制。

对教育的影响是教育模式和方式的改变。在学校学习的组织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传输,教学组织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任意的组合,根据需要来进行研究。这种研究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能够更快地捕捉信息、捕捉机会,使教育的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思考者,有利于跨学科、跨文化的交融,打破了语言之间的界限,加强了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人的知识加工能力。因此,我们现在的重点任务是要培养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劳动者。假如20年的时间内我们没有相应的劳动力,今后可能会落伍。

最后,还有数字化的城市和云服务。云社区将来会遍布全世界,云社区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社区的交往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影响。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各个领域都会触及,各个领域都要改造,而且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的机会。

我国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为了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我国一定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十八”大中提出“四化”问题,即工业现代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对于工业化、农业化、城镇化都指的是产业和区域,对于信息化来说,信息化是所有实现这些的基本手段,这是我们对“十八大”的理解,也是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解。工业革命已经走过150年的时间,它目前的许多理念已经不适合发展,按照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模式来发展,世界资源承受不了,而对于中国而言,工业革命正处于创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目前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

积极应对生态文明

中国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点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表现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分布式能源,进行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消费。

首先,应对气候变化有很多基本措施,这一些基本措施最后归结为中国迟早要实行控制能源总量和消费总量,通过这种控制消费来实现转型。其次,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矩阵式的坐标,经济要绿色、社会要绿色、环境要绿色,经济要绿色的本质是生态环境本身,通过绿色使所有人受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在体制和机制上实现突破和全方位的改革,所以“十八大”提出推动绿色低碳的发展。第三,特别强调投资的跨越式储存。新的形势下资本将发挥重大作用,资本要投资在未来的消费领域,投资于世界的未来。在未来的生产模式、技术以及生活消费模式、体制机制方面投资是我们目前需要投资的重点。第四,改革是发展的基本动力。对于改革来说,要强调的是智能社会和新型的动力系统能源,另外,新型的体系和格局也需要搭建。一个更加复杂多样而多彩的经济模式正在向我们走来,国家竞争力体现于我们对未来的设计和未来的打算,改革是我们的基本方向。

一场颠覆式的革命正在悄悄酝酿之中,假如我们沉醉于传统的进步,将在今后追悔莫及。转变发展方式是中国的时代需求,创新是根本驱动力,中国的改革势在必行。

篇4:第三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下半叶,伴随着纺织业机械化的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从前需要在几百个小型收工作坊里辛苦手工劳作所完成的任务集中在了一个纺织厂里完成,工厂应运而生。20世纪初爆发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的亨利,福特已经可以熟练掌控流水线,标志着大生产时代的到来。前两次工业革命在使人们变得更加富裕的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如今我们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制造业也在向着数字化前进。这不仅会改变商业,更会触及到其他领域。

许多非凡的科技成果日趋融合:智能软件,新材料,更加灵巧的机器人,新工艺流程(尤其是三维打印技术)和整个基于网页的各种服务。过去的工厂以快速大量制造相同产品为理念:曾经福特在关于汽车外壳涂漆上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任何顾客可以将这辆车漆成任何他所愿意的颜色,只要它是黑色的。但是,随着生产少量多批次产品(即接受消费者定制)的成本日益下降,未来的工厂将会把精力放在处理大规模的消费者定制品的订单上面。届时的工厂可能就不是福特的流水线模式,而更像是一个个纺织作坊了。

朝着第三维度前进

传统的制造方式不外乎就是通过拧拧螺丝,点点焊焊把一个个配件组在一起。而现在我们可以在电脑上设计好产品的各种参数,再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此过程通过喷涂一层层连续的材料逐渐塑造㈩固态的目标模型。如果要微调各项模型参数,也仅仅是动动鼠标而已。3D打印机除了具有无人值守的特点之外,还能制作许多对传统工厂来说太复杂而做不了的东西。假以时日,这些神奇的机器将可能在任何地方制造出你想要的任何东西,无论是在自家的车库,还是非洲的某个村子。

3D打印技术的用途之广尤其令人无法想象。比如,3D打印机已经按照预期形状“打印”出了的助听器和许多军用飞机上用到的高科技配件。同时,供应链的布局也将发生变化。比如,如果一个在大沙漠里工作的工程师需要某种工具,他只要下载工具设计图并点击“打印”即可,而无需从最近的城市送来。现实生活中可能经常发生诸如,某个工程项目因为缺乏一套设备而搁浅,或者消费者抱怨再也买不到原厂配件,而有了3D打印机之后,类似的尴尬终将一去不复返。

除此之外,该技术带来许多其他重要的变化。比如,比传统材料更轻,更硬,更耐久的新材料的出现。再比如,大到飞机,小到山地车所采用的钢和铝正在被碳纤维所取代;工程师借助新技术以极小的尺寸打造零件;纳米技术赋予产品更强特性,促进切口愈合的绷带,更高效的引擎,更容易清洗的陶器便是很好的例子。还可以用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病毒来生产电池。随着越来越多的工程师借助互联网协作研发新产品,原先的合作门槛正在逐渐降低。当时的福特为了建设规模巨大的River Rouge工厂必须要先有一大笔资金,而与之相当的现代工厂要想起步,除了需要一部笔记本电脑和一颗渴望发明的心之外,没什么其他特别的要求。

所有的革命都具有颠覆性,这次也不例外。就像当年的纺纱机淘汰掉手工织布机,福特的流水线工人抢了马蹄铁匠的饭碗一样,数字化革命也已撼动了传媒和零售业。很难保证人们看到未来的工厂不会心中打颤。届时,许多工厂的样子不再是脏兮兮的机器旁站着油乎乎的操作了,而将是许多一尘不染机器摆放在几乎空无一人的车间里。并且十几年之后,很多汽车生产商的生产率是现在的两倍。大多数工作岗位也已经从工厂车间转移到附近的办公室,办公室里坐满了设计师,工程师,IT专家,后勤专家,销售员工和其他专业人士。未来的制造业岗位将会要求员工掌握更多的技术,很多枯燥的,重复性的工作将一去不复返:没有铆钉的产品不需要铆钉工。

此次工业革命不仅会影响到器件的制造流程,而且会影响到制造地点的选取。以往工厂习惯于将厂址选在劳动力廉价的国家,以此来控制劳动力成本。但是劳动力成本因素正在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一部499美元的iPad仅仅包括33美元的制造成本,并且最后在中国的组装成本仅仅只有8美元。海外生产正逐步回归富裕国家——这并不是因为中国的工资率上升,而是因为公司希望更贴近市场一及时应对消费者需求偏好的改变。并且现在很多产品变得如此复杂,以至于最好让设计人员和制造人员在同一个地方丁作。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目前在诸如运输,计算机、金属制品和机械领域中从中国进口的10%到30%的产品可以在2020年之前实现本土化生产,此举将给美国带来每年200亿到550亿美元的产值。

新事物带来的震动

虽然消费者面对更好的产品和更快速的配送服务适应起来感到毫无压力,但对政府来说却非如此。政府的本职是保护现有的产业和公司,而不是那些将它们赶尽杀绝的新贵。政府给传统的工厂以大量补助的同时给想把工厂搬到国外的公司设置重重障碍。他们会花费数十亿美元资助那些他们认为将来会叱咤风云的新科技。他们还天真得坚持认为制造业要比服务业更好,更别说金融业了。

篇5: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张璐

近日有幸拜读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慢慢回味作者在书中为我们展现的新世界,未来的宏伟蓝图逐渐在脑海中显现——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完全取代了日渐枯竭的化石能源,成为维系全球正常运转的核心动力,家家户户都安装上产能装置,每座建筑都是一座小型发电机,除了满足自身用电需求,多余的电能进行储存并通过四通八达的能源共享网络回收至国家电网,四处已不见冒着污浊烟气的汽车和工厂,也不必担心过量的碳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和极端天气,天蓝水清草绿,一派祥和的氛围„„想象着这些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场景,惊叹于作者高瞻远瞩、大胆创新的思维。

当今社会,石油和依赖于石油的现代工业,依然是全球化天平上最重的砝码。高企的油价、遍及大海和陆地的对石油资源的角力追逐,依旧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上演,石油无处不在地控制着我们的生活。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化石能源只能充足供应50年,而对化石燃料的消耗正在让地球变暖,海平面升高,地球正在凋零。而这,就是前两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现代社会。

而前两次工业革命还告诉我们,只有高瞻远瞩、抢占先机,才能引领世界变革,实现大国崛起。英国在18世纪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率先完成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的转变,成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美国和德国在19世纪中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率先推动重工业变革,开创了电气时代,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进而推动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

当前的中国,挑战与机遇并存。2012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多元,不稳定因素增加,能源安全堪忧;2013年初,我国遭遇雾霾袭击,多城市PM2.5含量“爆表”。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然而,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中国发展提供契机,我们必须高瞻远瞩,推动科技创新,破解能源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中国在新的工业革命浪潮中领先于世界。

中国要如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

在经济发展方面,持续发展经济,关键在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这是新一届政府第一次提出经济发展的思想与战略。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思想,是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科学发展,全面提升中国国力的关键。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走自主创新道路。技术革命始终是工业革命的核心动力。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主要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因此,积极主动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中国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挥创新在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科学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面向行业的基础共性技术推广应用,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尤其加强机制体制设计,重视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能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构建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体系。

研发新能源技术,变革能源利用方式。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推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和智能化供给,绿色、低碳、智能成为新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资源大量快速消耗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2012年消费能源36.2亿吨标准煤,日本消耗了7亿吨标准煤,德国消耗了6亿吨标准煤,但是工业产值的附加值比中国并不低多少,这说明中国的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耗方式有问题。中国目前的工业增加值率只有26.5%,73.5%是转移到物化劳动的消耗。中国消耗了世界20%能源而只生产了世界10%左右的GDP,还消耗了50%左右的钢材、55%的水泥,消耗了大量土地、水资源,而产出率这么低,这说明中国改革创新、节能领域潜力巨大。因此,迫切要求中国推动能源资源利用方式的深刻变革,大幅度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以破解能源资源约束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为出发点,积极利用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推广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逐步削减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同时,要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把科学发展理念真正落实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上来,加快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涵是信息技术创新,主要特征是产业智能化。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联系密切。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机。城镇化对信息化有推动作用,而信息化对城镇化也有带动作用。一方面,城镇化能够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信息产业提供需求,使信息化在城镇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信息化能够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素质,使城镇功能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带动城镇化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化在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促进“四化”协调共同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意义重大。因此,要发挥好信息化在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一要继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目前,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中国要紧紧抓住信息化的机遇,充分利用信息化加速推进工业化,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开创科技含量高、管理机制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好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要找准以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着力点,在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流通等关键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三要利用信息化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在城镇市政建设、综合治理、交通运输、人口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推广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引导城镇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进程。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将加速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制造业服务化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其通过不断强化面向客户的个性化研发设计、咨询规划、金融支持、供应链管理、在线监测维护等业务,构建柔性化生产方式,从而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生产性服务业是中国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中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第三次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真正的战略性产业来大力发展。从国际上来看,发达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企业层面看,产前的市场和定位调研服务,研发中的设计服务、创意服务、模具服务,生产中的工程技术服务、设备租赁服务,营销中的物流服务、网络品牌服务、出口服务,等等,都具有增强产品差别化和区分竞争对手的作用,从而强化企业的定价能力和控制市场能力。同时,运输、电信、商业、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外部经济性,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设施。生产性服务是制造业的重要“中间投入”,以英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为16.71%,比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1.67%提高了10倍。

在教育方面,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新能源技术为支撑,高校教育应以时代发展为背景,加强对学生推行素质教育,高校教育首先要抓教育。新的工业革命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当前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方式不能适应这样的需求。当务之急是,如何才能改造出、创建出一批能够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具有全新机制的教育机构。

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教学改革,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片培养高精尖人才,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当务之急。在育人观方面,其一,要加快育人观的转变:从“育分数”到“育人”。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德性高尚、善于合作、创新力强、社会情绪能力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其二,要加快学校观的转变:从“学校”到“社会”,让教育回归教育本真,回到大社会和大自然,培养人的亲自然情结,唤醒人的同理心;其三,要加快教师观的转变:从“传授者”到“学习者”,让学生带着个性愉快成长,享受学习、享受学校、享受教育;其四,要加快学习观的转变:从“书本学”到“网络学”,树立网络学习、远程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充分运用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大资源等互联网的交互平台,采用书本学与网络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现在线学习、网络课堂学习、远程学习。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实现分散合作学习,促进人的信息整合与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确保教学与时俱进。首先,要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我们需要建立综合化的、整体的、整合的教材内容体系,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真正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其次,要加快数字化的整合与开发。要加快对数字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树立数字化资源的整体观,注重内容的综合和资源间的整合,防止资源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内容重复和脱节,最终,形成系统的、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再其次,要加快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另外,要积极整合教材内容,改变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篇6: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试想,如果未来一种技术会使天空会变得更蓝,湖水变得更清澈;人们不会再因为空气污染而感到苦恼,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纯净,我们将永远地摆脱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威胁,毋庸置疑,这种技术将改变我们的世界。可喜的是我们正迎来一场大变革,这就是由可再生能源技术引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中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阐述了他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构想。这次工业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将打破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塑造的自上而下的社会经济体制,使社会向合作和分散关系发展。同时合作模式也将发生改变,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合作模式是“层级式、集中式”,而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下,互联网会使合作结构越发趋于“扁平式、分散式、合作式”。能源的发展也将会按照这种模式,把分散在世界各大洲的可再生能源通过智能电网,以一种双向的交互模式进行共享和交易,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有了能源和信息技术作为保障,人类的技术将继续以指数级的速度变化,我们每10年发展速度会提升2倍,根据目前的速度推测,到21世纪末,人类的成就会是20世纪的1000倍,而在本世纪末,智能技术将会比独立的人类智慧强大数万亿倍。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可以分为以下五点,第一,变燃烧化石燃料的结构为使用可在再生新能源的结构;第二,重新认识构成世界的一砖一瓦,将每一处建筑转变成能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的迷你能量采

集器;第三,将氢和其他可存储能源储存在建筑里,利用社会全部的基础设施来储藏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并保证有持续可依赖的环保能源供应;第四,利用网络通讯科技把电网转变为智能通用网络,从而让上百万的人可以吧周围的建筑产生的电能输送到电网中去,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与他人的资源共享;第五,改变由汽车、公交车、卡车、火车等构成的全球运输工具,使之成为由插电式和燃料电池型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运输工具构成的交通运输网。

篇7:《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Jeremy的这本书是一本预言未来的书,他对我们未来几十年能源的布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经济教育政治发展都有一个大胆的猜想。

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技术的引用造就了密集的城市核心区,拔地而起的工厂。

20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使用催生了城郊大片房地产业及工业区的繁荣。

那么到了21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又会以什么样的一种形式出现?它又会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走在马路上,偶尔会看到帅气的特斯拉电动汽车风驰而过;夜晚漫步街头,加有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装置的路灯照的马路灯火通明。如今清洁可再生能源已经悄然进入我们的视野,尽管这只是开始,尽管我们还未曾感觉到新的产业革命前热火朝天的气势,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已经到来。

Jeremy阐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几大要素,包含向可再生能源转变要素。风能太阳能水力生物能的发展等便是其转变方向;包含运输工具向插电式及燃料电池电动车转变,特斯拉,BYD E6等便是这一转变的先驱者;包含将每一栋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要素。

现在的中国到处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如果将这些建筑加以改造,装上太阳能、生物能发电装置,实现电力自给自足,剩余的电量我们既可以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存储间歇式能源,或者将其卖给能源共享电网。包含使用氢或者其他技术来储存能源的因素。因为阳光不会一直明媚,风不会一直呼啸,所以我们需要发展一种向氢一样的储存介质来储存能源,一旦能源不足时可以使用这些储存能源。

未来的能源模式蓝图具体是怎样的?

传统的能源供应都是大的能源公司集中供电自上而下的模式,我们集中建大型的火力发电厂,集中建大型的水利发电站,然后再通过电网输送给用户。但是Jeremy认为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由于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随处可见,作者大胆设想我们每个人每栋建筑都可以独立采集能源供电,然后将剩余的电力卖给电网,这是一种崭新的扁平式对等的能源供应模式。就如同互联网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整个能源供应网中一个对等的节点。试想一下,未来你在自己的房间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将产生的电量通过类似淘宝一样的能源交易网络平台卖给其他用户,赚取利润。这种互联网式能源思维,无疑是一种可行的商业模式,同时也将开创一个能源合作共享的崭新时代。

不要觉得这一蓝图离你还是太遥远,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发电,插电式汽车技术发展已经日渐成熟。至于氢燃料,宇航员在太空中用其绕地球飞行已近50年,是将其拿回地球用做可再生能源储存介质的时候了。现在,我们已具备了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规划等条件,能否充分认识到实现这种经济的可行性,能否及时鼓起勇气向目标前进,这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各国在节能减排中的发展现状

现在全球经济体中,欧盟已经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列,现在德国2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欧洲地区已有超过100万座建筑物被转换成微型发电厂,戴姆勒汽车公司计划在大规模生产氢燃料电池车。欧盟定下前要实现20-20-20目标(温室气体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0%,能源效率提高20%,可再生能源利用增加20%),2050年做到零碳排放。罗马的生物圈计划,摩纳哥的无碳化目标,都已经将第三次工业革命纳入了城市整体规划当中,他们都希望成为全球顶尖、科技先进的可持续发展中心,为世界树立新的审美标准。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经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浪潮,他们急于在推崇节能减排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再次引领世界。但是发展中国家,他们还在处于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当中,对于传统能源非常依赖,减排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放弃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多年来的气候大会上全世界的经济体依然很难就减少碳排放目标达成一致。可喜的是中国已经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制定了到20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减少40%到45%的目标。

究竟是什么在推使着我们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迈进?

针对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全球性气候危机、环境恶化,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了一颗救命稻草,其新型经济模式让我们看到了拯救世界的希望。里夫金将经济危机的本质归结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已无法再支撑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化石燃料以及相关技术为基础,也就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成就了当今世界的大规模生产和工业现代化。然而,这所有的一切繁荣背后是能源的大量消耗,化石燃料的有限性成为遏制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所在。

在全球经济体系下,任何商业活动都与石油和化石能源息息相关,整个人类文明都建立在石炭纪储存的碳资源上。石油的紧缺必然会带来石油价格的上涨,这将直接导致全球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攀升。同时,石油价格上升将引起粮食危机,社会秩序骚乱开始,国家为转移国内矛盾首先会选择将问题国际化,寻求外界扩张,国家间争夺展开,争夺能源要地成了战争的伏线。可见,能源危机将会带来一系列可怕的连锁反应,必将国际化、全球化、政治化,成为国家的战略问题,直接关乎人类的生存模式和人类文明的延续。

中国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

篇8:第三次工业革命

1 第三次能源大转换究竟用什么能源去替代化石能源

《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里讲的第三次能源大转换明确用风能和太阳能替代化石能源, 而且“最终, 化石能源将被可再生能源完全取代”。其实, 可再生能源中风能、潮汐能等资源数量并不大, 真正能替代化石能源的只有太阳能。最近出版的罗伯特·海夫纳三世的《能源大转型》一书主张用气体能源去替代煤炭和石油, 而且他所说的气体能源是广义的, 包括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核聚变和氢能。而我国主张用非化石能源 (主要是水电、核电、风能和太阳能) 去替代化石能源。国家电网公司主张用电力代替煤炭和石油, 甚至替代天然气等气体能源。由于水电、风能的资源数量有限, 所以对于最终可以替代煤炭和石油的, 有的主张用太阳能, 有的主张核聚变, 有的主张氢能。但这些能源的技术经济性尚不明朗, 所以第三次能源大转换究竟是用什么能源谁也说不清楚。现在的问题是:在第三次能源大转换的初期, 是否可以用气体能源过渡?是否可以用洁净煤技术过渡?风能、太阳能作为主体能源, 全面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是否能够做到?都尚难定论。

2 分布式能源与集中式能源的关系问题

过去几百年的能源工业, 由分散的、小型的能源生产走向集中式大型能源生产, 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倡分布式能源, 究竟应当如何处理分布式能源和集中式能源的关系呢?我们的政策是分布式能源系统和集中式能源系统并行不悖, 至少近期是以集中式能源为主的, 譬如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 也是分布式和集中式结合。在近期, 分布式能源系统还满足不了电力用户的要求, 能源和电力供应还离不开集中式能源系统。应当说,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分布式能源系统和集中式能源系统需要共存共荣, 分布式能源系统需要发展, 集中式能源系统也要发展。

3 如何理解能源共享网络

《第三次工业革命》所讲的五个支柱中第四个支柱提出了能源共享网络。文中说:“利用互联网技术, 将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 这一共享网络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 (成千上万的建筑物能够就地生产出少量的能源, 这些能源多余的部分既可以被电网回收, 也可以被大洲之间通过联网而共享) 。”按照里夫金的理论, 要求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 用风能、太阳能去替代化石能源, 最终要完全替代。当不再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那时还有什么能源?只有电力一种能源, 到那时已经实现以电代柴、以电代煤、以电代油, 实现以电代替一切能源, 那么就只要有电力网就可以了, 不用再建设能源共享网。可能有人会说, 分布式能源系统不光有电, 还可能有热、有冷, 还有氢能, 是否应当建立电、热、冷、氢的能源共享网络?从现实情况来看, 电力可以建立大电网, 但热、冷和氢很难建立全国、全洲的网络。现有的热网都仅仅在一个城市内, 很难建成全省热网, 全国、全洲热网更难想象, 建成氢网而且是各种能源共享的网络更加难以想象。实际上, 真要是实现了可再生能源替代所有的化石能源, 可再生能源可以方便地转换成电力之后, 电网就是能源共享网络, 输送热、冷损失太大, 不如用电网送电, 然后在终端将电力转化为热、冷、氢能等。这是因为任何能源都可以转换成电力, 电力又可以方便地转换成热、冷、氢能等一切能源形式, 所以电力网络就是能源共享网络。

4 用氢能作为可再生能源间歇式、随机性能源的储能装置是否可行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讲“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 以存储间歇式能源。”确实, 氢是一种很好的气体能源, 用氢做燃料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物, 也不会产生温室气体, 但是氢能也有它的问题。据行家称:“将电能转化成氢能, 再用氢作为能源来使用, 这种损失是很大的, 经济上可能是个问题;其次, 氢的储存技术要求很高, 一家一户搞氢储存装置, 相当于每户人家放个‘氢弹’, 安全是个大问题。”近年来, 我们为风电、光伏发电搞储能装置, 只搞抽水蓄能和各种电池储能, 没有人搞氢气储能, 就是与安全、经济有关。

5 中国是否应当大力发展水电

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文版序言中说:“中国对水力发电的依赖令人担忧。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日益增多的干旱将会对中国的电力生产造成极大困扰, 导致电力短缺乃至中断。”那么, 里夫金主张用风能、太阳能替代化石能源, 是否也应当考虑气候变化造成多风、多雨等自然力破坏风机和太阳能电池板, 对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造成的极大困扰呢?如果因为考虑全球气候变化而否定水电开发, 那么同样道理, 考虑气候变化是否也应当否定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如果否定了风能和太阳能, 那么其《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失去了主心骨。我们的水电专家说得好:“当前很多国家的水电开发, 不仅要获得清洁的电力,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水电开发建设足够的蓄水水库, 解决调控水资源的时空矛盾……如果我们不能积极地开发利用我国的水电, 别说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 就连是否应付正常的人口增长和维持社会的基本生存和发展, 都将是个问题。”在这个方面, 风能、太阳能的开发显然起不到作用, 我们在研究能源发展战略时, 应当相应考虑其他方面的需要。

6 中国的风电可以满足2030年中国所有电力需求吗

序言中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风力资源, 其海上风能资源占3/4。根据2009年一项由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进行的研究成果表明, 只要中国政府提高补贴和改善输电网络, 至2030年, 风力发电就可以满足中国所有的电力需求。”这里所说的海上风能资源, 是中国最初估计风力资源时, 因缺乏资料, 参照国外陆海风能资源的比例所作的估计。当时认为海上是陆上的3倍, 所以出现了这种说法, 在之后的风力资源估算中, 已经纠正了这个错误。根据新的测算, 中国海上风能资源大致为1/15, 后来估算海上风能资源为5亿千瓦, 这一比例又改写为1/6。据专家预测, 中国2030年需要装机容量24亿千瓦, 需要发电量10万亿千瓦时。即使将中国所有可开发的风力发电都开发出来也只能满足2030年的一半电量需求, 容量问题更大。中国的风力资源很丰富, 但也是有限的, 不可能满足2030年全国用电的需要。

7 中国页岩气资源是美国的两倍吗

里夫金在书中说:“最近中国政府宣布其页岩气资源潜力高达134万亿立方米, 约是美国的两倍。”这种说法似乎是中国政府宣布中国页岩气资源是美国的两倍。其实, 这是里夫金说的, 因为他在注解中说:“2012年3月1日 (中国) 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报告。该报告显示, 中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方, 可采资源潜力为25.08万亿方。”从这个注解来看, 国土资源部报告的页岩气仅仅是中国陆域的, 不包括海域。报告显示了地质资源潜力之外, 还有可采资源潜力。如此拿中国的地质资源潜力和美国比, 是否具有可比性?不要故意造成中国资源丰富的假象。

我们讲天然气资源量必须十分小心。我国气体能源资源量首先分陆上、海洋 (海洋不包括南海) 还有南海。气体能源还有可燃冰, 也分陆上、海洋和南海。每一个地域的资源还分为常规与非常规, 在常规和非常规中还要分地质资源量与可采资源量。在国与国的比较时, 必须注意口径, 陆上与陆上比, 海上与海上比, 地质资源量与地质资源量比, 可采资源量与可采资源量比。所以里夫金拿中国与美国比要看是什么口径。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处处抬高中国, 我们应该冷静对待。

8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地位和沙特阿拉伯在石油产业中的地位一样吗

序言中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风力资源, 中国也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地位正如沙特阿拉伯在石油产业中的地位一样, 中国每平方米的可再生能源潜力要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家。”各种自然资源的富集都有一定条件, 如石油、天然气富集在中东和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 煤炭富集在美国、俄罗斯、南非等国家, 而风能、太阳能都富集在非洲大沙漠, 中国似乎不具备风能、太阳能富集的条件, 忽然被里夫金封为风能、太阳能资源最富集的地位, 不知道有科学根据没有。如果科学证实中国的风能、太阳能和天然气等能源都很丰富, 那么还得根据国家的能源政策合理开发。

9 中国的煤炭和天然气苍白无力吗

序言中说:“中国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 这一诱惑使中国倾向于更加依赖日渐式微的传统能源。然而煤炭和天然气固然令人兴奋, 但是相比于巨量的可再生能源而言, 却是如此苍白无力。”2013年9月, 里夫金来中国时答记者问, 他又改口赞成天然气可以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转变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天然气可以作为过渡能源。他说:“从传统的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的转变, 需要一个渐进的过渡, 在这个过渡期间, 如果需要用化石能源, 我们应该用最清洁的化石能源, 从碳的含量进行比较的话, 煤炭大于石油, 石油大于天然气。因此, 天然气是一种非常清洁的化石能源, 我赞成天然气可以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转变的一部分, 但最终化石能源将被可再生能源完全取代。”在人类历史上, 煤炭和石油为标志的化石能源时代已经过去200多年, 按里夫金的估计, 煤炭、石油时代还有100年至200年的历史 (悲观估计还有100年, 乐观估计还有200年) , 用天然气过渡如果能维持200年, 大致相当于已经过去的煤炭、石油时代, 那么天然气作用也不可轻视, 并非苍白无力。

从实践来看, 第三次能源大转换用天然气过渡是个好办法。以往欧盟是减排二氧化碳的积极倡导者, 欧盟计划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可以减排二氧化碳20%、40%, 甚至到某一年代可达80%。美国曾经对减排二氧化碳不作承诺, 可是欧盟一些国家由于弃核及新能源开发上负担过重, 电价大幅度上涨, 减排二氧化碳完成得并不顺利。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 用天然气代替煤炭发电, 用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代替石油, 取得了明显的减排二氧化碳的效益。我国两次能源大转换都没有完成, 农村还在大量利用秸秆烧饭、取暖, 一次能源消费还是以煤炭为主, 石油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很低, 特别是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很低。我国在能源中的首要问题是两次能源大转换的补课, 把天然气等气体能源搞上去代柴、代煤、代油, 不仅可以解决煤烟和石油消费的污染问题, 还可以减排二氧化碳。从我国能源的实际出发, 我们不能轻视煤炭和天然气, 煤炭的干净利用、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 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的重中之重。

1 0 靠补贴能实现能源大转换吗

里夫金在接受《新能源经贸观察》记者采访时, 记者问:“为了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 和欧洲一样, 中国政府也推出了补贴政策, 但是也造成了产能过剩、企业骗取补贴等问题。您认为可再生能源补贴应该是给企业, 还是应该给消费者?”里夫金回答说:“我个人认为, 虽然把补贴给消费者, 能刺激更多人使用可再生能源, 但是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帮助并不大, 补贴还是更应该倾向于给企业。因为企业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投入是巨大的, 而且回报周期很长。他们随时都在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一旦市场和政策发生变化, 研发投入可能会血本无归。在我提到的五个支柱里面, 我认为支柱一、支柱三、支柱四、支柱五都需要政府提供补贴, 通过这种做法来鼓励企业更快地发展。”其实里夫金没有提到要补贴的支柱二, 即将每一栋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 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不补助也是不行的, 这就是说, 里夫金提出的五大支柱都需要补贴, 这种补贴有的是明补, 有的是暗补, 补贴的数额是巨大的, 还不知道要补贴多少年。对于中国来说, 大部分补贴名义上是政府补贴, 实际上是电价上加价拿出钱来, 由政府掌握分配, 所以明补也好, 暗补也好, 最终都是由电力用户来承担。这种大规模的补贴, 在前两次能源大转换中都没有出现过。由秸秆转煤炭, 由煤炭转石油、天然气, 当年煤炭、石油、天然气都很便宜, 能源转换可以提高效率和效益, 不用补贴大家都会自觉自愿去转换。靠补贴能否实现第三次能源大转换?什么时候能完成转换?在这个问题上, 中国老百姓看得比里夫金清楚。

1 1 可再生资源向人们提供能源可以免费吗

有人说:“在接下来的20年, 我们会看到风能、太阳能迎来成本大幅削减和小型化的过程。风能、太阳能、地热的技术也将会越来越成熟, 我们能看到新型能源产业, 新型的能源供应将会变得越来越便宜, 越来越廉价……一旦我们把基础设施建设好之后, 这些能源的获得将几乎是免费的。”风电、太阳能发电随着技术的发展, 成本在不断降低, 这是事实。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 风电、太阳能发电的更新换代也会加速。随着风能、太阳能替代化石能源的加速, 化石能源发电越来越少, 风电、太阳能发电的储能设施也要随之增加。据媒体报道, “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补贴费用对部分国家的电价影响较大。如德国2011年可再生能源补贴费用约占税前电价的20%, 意大利为12%, 美国为11%, 法国为4%。”现在实际上没搞多少风电、太阳能发电, 补贴对电价的影响就这么大, 如果风电、太阳能电的比重达到50%、60%, 补贴的影响就会更大。

上一篇:《怕冷的恐龙》教案下一篇:策划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