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组织学课程

2024-05-23

行政组织学课程(精选6篇)

篇1:行政组织学课程

《行政组织学》课程综述

摘要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行政组织学》的简单介绍以及通过一些实际情况凭借沟通的原理进行分析,然后对得出一些结论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启示。最后总结出针心得。学习了《行政组织学》之后,我更加全面地理解了行政组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了如何建立行政组织并使行政组织正常地运行和发展,我也获得了分析行政组织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出适当的解决方案。三年来,在老师的指导教育下,在同学、朋友、家人的帮助支持下,我学到许多知识,取得较好的成绩,总结如下,结合实践情况,对该课程进行综述。

关键词:行政组织学;课程综述;行政管理

一、《行政组织学》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行政组织学》包括十四个章节。第一章对行政组织学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一定的要素组成的目标统一的开放系统,就是组织。组织的目标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组织具有特定的文化特征。第二章主要讲的是组织理论的发展过程。对组织内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加以解释最后做到能够预测,这就是组织理论。第三章主要对行政组织内部的环境与管方案进行讲解。不同环境下产生的组织的结构是不同的,组织的目标等也并不相同,组织环境既可以对组织运行起到积极作用,也有可能抑制组织的运转。第四章阐述了行政组织的结构以及组织的设计。组织的总体结构是由组织各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这有利于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协调。第五章为我们讲述了中国的行政组织的结构。中国的行政组织分为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第六章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由于人是构成行政组织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人的心里行为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研究的大体方向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政组织对社会心理以及组织的管理的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强调对组织内员工的研究。第七章行政组织中的领导。在行政组织中,领导的行为以及作风会影响到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从而对组织的目标的实现造成影响。第八章行政组织中的决策。人类主要依靠决策活动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改造,在组织运转时,决策活动是十分必要的。第九章行政组织中的冲突管理。组织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交往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可能导致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分歧。第十章行政组织的沟通。人们、群体间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就是组织沟通。我们可以通过沟通来消除之间的矛盾以及一些隐患,从而使双方在认知和行为上达成一致意见,让组织成员在实现组织共同目标的途中齐心协力。第十一章行政组织学习。时代在变化,社会上的各种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行政组织只有不断的学习,夯实基础完善体系才能够不断的克服困难提高业绩进而增强组织的整体实力。第十二章行政组织文化与管理。文化是管理取得胜利的秘密武器。建设优良的行政组织文化,能够使组织更加团结,有利于加强组织的凝聚力以及鼓励组织成员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自1970年经济全球化越来越近,现在也迎来了信息时代,人们对行政组织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行政管理领域出现了绩效管理这一政策。第十四章组织变革与发展。为了适应环境的发展和改变,组织不得不进行改革。

二、“行政组织沟通”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我们应该将所学的《行政组织学》的知识,运用到平时工作和生活中去,从而在遇到问题时,善于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行政组织管理中信息沟通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是人类集体活动的基础,是人类存在的前提。在具体的行政沟通中,应用行政沟通理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升行政沟通环境,降低沟通噪音

经济在国际领域活跃度提升的背景中,行政领域加工数据的水平必须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强化,更加准确的信息才是我们需要的。信息沟通的高效可以通过消除通信编码中的不利因素实现。其次,针对行政领域机制设置的不足加以弥补、修正,增强其深层分歧的调和,助力改革进程加快。行政运行需要更加透明,这可通过建立政府对公众的新闻发布机制来达到,使公众对于政府从无知到有知。最后,倡导法治,使公众受利于行政机关沟通法律的建立健全,监督权与知情权得以行使。

(二)行政沟通方式的正确选择

行政沟通有许多种不同的方式策略与风格,其中,每种方式方法都有自己独特之处。公共部门因而要在行政沟通时作出选择。选择的沟通途径恰当有助于顺利实现行政沟通,提高行政沟通效率。行政人员经验是否丰富与判断是否准确对于行政沟通最优方式的选择有很大影响。公共行政传播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策略。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对方的信息接受方式,然后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以使交际意图更完整、更准确地接受和理解。特别是,作为公营部门的领袖,我们应该更灵活,而不是一成不变、僵化。在工作中不断汇入各种形式的行政沟通,不断总结,得出各种条件以适合不同沟通方式,使工作高效,使行政沟通水平提高。

(三)建立多种沟通渠道

管理和组织的每一变化都会使相应的沟通方式改变,组织的沟通方式是从上到下型的垂直型沟通,纵向沟通与横向沟通成了垂直型沟通后来的样子。社会交际系统包括行政组织。它须适应如今以知识文化为基础的、网络化的管理和沟通方式。传统的行政沟通方法,虽然信息的传播的正确性很高,但是信息渠道是单一的,信息链在信息渠道被封锁时就会被破坏。改变行政组织结构的结构是很困难的。沟通方式相对于组织结构而言,更容易被改变。

其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结合时,非正式的沟通应作为指导的关键点。除了传统的“文件流通”和以领导人讲话方式为代表的正式沟通外,非正式沟通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需要被加强。例如,领导者会偶尔召开座谈会,与下属进行研讨会,或与下属进行面谈。了解他们的意识形态趋势,工作和生活条件,并尽可能地帮助他们。由于组织结构和特征的局限性,正式的行政沟通常常面临缺乏灵活性和形式化等缺点。如果非正式沟通中能积极发挥作用,那么就能以非正式的沟通为正式沟通排除过失,为正式的沟通渠道减负,使组织参与的态度更加积极。同时,组织应该防止非正式的沟通陷入“谣言”的误解。

其二,实施双向沟通机制,建立新的会议制度。自有以来的行政沟通,多是从上到下一个方向的沟通,信息通过文书和演讲来传达,或者通过“会议”,严格按照听的过程传达。会议也是行政沟通的一种重要形式。传统会议中,通常按照职位由高到低的顺序对演讲排列。这将导致一种“领导定基调和下属合唱”的局面。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双向沟通的原则,建立新类型的会议系统,指导者只不过是将会议讨论的话题在开始时决定下来。这样人们就可以针对主题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三,其他沟通方式。第一种:上行沟通。经过上行沟通,上级领导可以了解下层员工的见解,由此组织成员能够更加参与到组织当中并且可以获得满足感;同时,上级和领导也能够了解到组织成员的现况,并根据事实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二种:畅所欲言”这是平行沟通。组织中各部门可以通过这种沟通方式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这有利于消除之间的误解与隔阂,有利于组织内部的团结,以及制止组织内发生专制和个人主义等的问题。第三种:下行沟通。领导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成员,使成员了解组织的工作目标和自己的任务以及权利;当然,领导也可以把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要求传递给组织成员,让组织成员参与其中,从而增强其对组织的归属感;下行沟通也能够使不同部门之间更加了解彼此的职务。

三、学习该课程的体会和收获

学习《行政组织学》之后,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什么是行政组织学以及行政组织学的基本理论,明白了行政组织是怎样建立以及发展运行的,养成了准确分析组织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的解决方案。组织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是不可避免的。组织的目标机构等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组织环境既可以对组织运作与管理产生有利影响,也能够产生不利影响。行政组织是个开放系统,处于特定的环境下,环境会对行政组织的结构功能以及运转方式都会产生影响。分析行政组织环境有利于我们了解不同的环境对组织的影响有何区别,以便于后来我们对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行预判,从而改善组织来适应新环境,从而使行政组织能够与时俱进,并正常运转。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一些典例把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而更好的学习行政组织学。行政组织学是管理学的一门小学科,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我们通过合理运用行政组织学的原理能够明显地提高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稳丰,陈庆之.行政组织学视阈中的研究生党支部设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2):9-10.[2]李传军.公共组织学的研究视域[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02):30-34.[3]韦彬,李建辉,叶小燕.试论《行政组织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7,4(09):118-119.[4]黄蓝.研究型课程教学方法探究——以《行政组织学》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01):133-136.[5]黄蓝.试论“行政组织学”情景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3):77-78.[6]韦彬,李建辉,叶小燕.试论《行政组织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01):190-192.[7]韩璐璐.政府执行力的组织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3.[8]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8.[9]罗刚健.行政组织学的开拓之作——《行政组织学》评介[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26.[10]杨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3.[11]冯卫东.聘任制背景下高校教师工作不安全感与敬业度和工作绩效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篇2:行政组织学课程

姓名:尤军

学号:0934001461176 年级:09秋

专业:行 政 管 理层次:专科

2011年10月

行政组织学课程综述

组织化和有组织的管理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当代人类创造了巨大的文明和成就,而取得了这些文明和成就的重要因素是我们为达到各种目的而建立各种社会组织,以及有新的组织管理工作。在当今高度发展的社会,组织和组织管理对我们的寒舍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任何人都不可忽视的,它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行政组织学讲述的是基础知识和理论,同时也反映出最新的知识和观点。它的主要意图是帮助学习行政管理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了解和理解关于行政组织及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及基本方法,使得以后在工作中提高自身组织管理的才能。

一、课程主要内容:

一、行政组织学导论讲述了组织与人类社会的组织化,行政组织的性质与功能以及行政组织学的学习和研究三节内容。行政组织就是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如我车的国务院及省、市、地、县、乡各级从民政府及其办事和机构。行政组织是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大众谋取公共利益的核心。行政组织在政治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力量。

二、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和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系统权度组织理论三个重要时期。人类20世纪初到30年代进行了伟大而卓越的组织管理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组织理论体系。

三、行政组织的环境与管理,从行政组织管理的角度看,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科学技术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人口环境、国际环境对公共行政组织的管理影响是巨大的。环境对组织施加影响,而组织同时也改变着环境。而现代组织应对复杂的组织环境提升组织生存发展的能力,就是现代组织管理面临的艰巨任务。

四、行政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结构是人事安排和配合的归依所在。通过学习组织结构可展现组织当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桥梁和工具、是联系人们活动的纽带。行政组织结构的设计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应从政府行政管理的现实出发,合理划分和科学设置行政部门与机构,以发挥行政组织的作用。

五、中国行政组织结构行政组织机关由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共同组成,是单一制结构形成的国家,中央行政机关是国务院是管理国务和政务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地方各级行政机关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在国家机关中的法律地位,在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上,国务院处于从属和被监督的地位,在与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上国务院处于国家行政系统的最高地位,从法律地位看,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它们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同级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室另一方面它们接受并服从上级国家行政机关领导。

六、行政组织的社会从理论与管理研究是重视对行政组织中人的研究,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心理关系,包括个体、群体、组织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及各种理论。重视对人的潜能挖掘和运用。

七、行政组织中的领导的作用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行政组织领导是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不同的领导行为与作用会造成不同的社会心理气氛,影响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组织目标的实现。为了提高领导力,领导者首先具备较高的领导素养,其次要掌握高超的领导艺术。

八、行政组织部中的决策在现代社会组织管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行政组织决策是行政组织活动的先导,任何行政管理过程和行为都离不开行政组织决策。现代社会问题繁多,行政组织决策的模式和种类也不一样,决策的过程必须科学的进行,决策的体制是行政组织决策职能实现的组织和制度保证,组织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任务和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九、行政组织中的冲突管理原则是:倡导建设性冲突,并控制在适度水平,在行政组织管理中产生冲突原因多样,层次不一,要探寻冲突的根源,有效解决冲突,协调人际关系,增进组织管理效能。

十、行政组织的沟通是一门艺术其中包含一些特定的沟通技术、方法和技巧,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与提高。组织沟通在促进组织关系协调,加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提高组织效率具有很大的作用。组织沟通的目的是促进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信息交流、沟通互动、加强信任了解、解决矛盾冲突、达到行为认识一致、让大家齐心协力实现目标,增进组织凝聚力,提高组织效率,组织沟通是实现组织协调的必要方法。

十一、行政学习使组织成员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提高素养,从而改善自身的行为,优化组织体系、现代社会发展日益复杂、动荡和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多样,必须加强行政组织学习,增强知识基础,改进组织效能,不断完善自身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才能使组织健康和谐的发展。

十二、行政组织文化与管理,行政组织文化对组织起管理作用,行政组织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行政组织文化有团结、凝聚、规范、激励和控制的作用,是行政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途经。创建行政组织文化需要各级行政组织机构,群众团体组织各种活动培训学习,要重视行政组织文化工作的研究和培育,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十三、行政组织的绩效管理是行政组织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低成本高绩效是行政组织管理追求的重要目标。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发展,组织管理领域利用先进科学成果提高绩效管理方法,不断改进措施利用新制度、新方法提升行政组织的绩效管理高度。

十四、组织变革与发展,现代社会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变革,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组织变革与发展就是组织为了适应各种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组织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调整,管理模式的更新,建立新的组织管理形态,使基适应各种变化的环境,以维系生存和发展。组织变革是组织管理主体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组织变革与发展是组织管理的永恒主题,是改善和提高组织能效的重要途经。

十五、行政组织管理的未来。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是依靠各式各样的组织来实现社会上各种目标。其中知识是组织的根本要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到来,对待下级织布而言即是发展的机会也是挑战。只有认识了解影响行政组织管理的因素与力量、分析、预掌握行政管理面临的和发展趋向,才能从战略管理高度去建设,行政组织以及提高其适应能力。

二、依法行政在工作中的应用:

行政组织的组成权力及运作程序和方式,都受制于法律,无法律则无行政。行政组织的组织和运作都需要法律的依据,否则就是违法行政要追究法律责任。依法行政是现代法制国家政府行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标志。随着国家执政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举世嘱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加强行政法制宣传教育。一是有法可依。为了适应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需要,国家和地方依照各自职责,在立法方面有较大进展。一方面,要加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促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清除官本位、特权思想等封建专制意识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权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只有这样,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作好人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不但知道法律,更要熟悉和掌握法制,增强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要变过去的“以教”为中心的“静态”普法为“动态”普法,把普法的单向灌输关系变为双向互动关系。将普法有机地融入群众的生活之中的,在形式上注重趣味性,使“要我学法”逐步转变为“我要学法”,公众才会在接纳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法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感染,逐渐地拥有法治精神,改善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

(二)切实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规范性文件的不规范,带来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危害是极大的,不仅影响了行政机关的权威、声誉和形象,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危害社会稳定。因此,在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现代意识,更新“立法”观念。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要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提高理性层次。要树立以维护市场权力为本位,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宗旨的意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二是从实际出发,科学安排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应当始终立足于同改革发展进程相适应,自觉服从并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处理好及时“跟进”社会实践和适当“超前”的关系。对那些不合理的、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障碍要彻底改革,力求在体制、机制、制度上不断有所创新。三是进一步加强备案审查工作。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有关规定,抓紧建立健全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其所属部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体制。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把备案工作的重点放到审查上来,对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的,对越权设定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强制的,对违背WTO规则和我国对外承诺,设置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以及制定程序和公布方式不合法、不规范的,政府法制机构要责成制定机关及时修改、或依法予以撤销。积极探索备案审查工作的新路子、新办法,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监督的机制,建立备案工作责任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备案工作顺利实施。

(三)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一是对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取消“软指标”,制定“硬指标”。由国务院科学地制定出一个量化标准,确定政府法制机构的人员配备、领导职数设置、经费保障与当地干部总数、财政收入的比例,使各级地方政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与当地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相适应,才能为依法行政构建坚实的组织基础。二是强化政府法制机构权威。目前在依法行政工作应做到,凡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经济行政事务,都要求法制办负责人列席;凡市政府拟出台的政策性文件,都应注意听取法制部门的意见;凡市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涉法文件,都由法制部门审核把关,凡未经政府法制机构负责人审核签字,涉法文件一律不得提交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在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方面,由政府法制部门负责统一组织实施;以进一步提高政府法制机构的权威。同时在今后的依法行政工作中,要实行行政首长向政府法制机构定期报告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的工作制度,对依法行政工作采取一票否决制。三是要进一步改变依法行政工作的体制,使政府法制序列从国务院到地方实行垂直领导,其人事任免、经费保障等直接由上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各级政府法制机构不再是当地政府的工作部门,而是当地政府和部门在依法行政工作方面的领导和监督实施机构,使政府法制机构彻底摆脱地方政府的束缚和干扰,全心全意地开展依法行政工作。

(四)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法律秩序是靠人来维持的,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法律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推进依法行政,就必须高度重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一是要严把“入口”,要明确规定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条件,并且要逐步提高门槛,在目前的情况下,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人员应至少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可根据情况的发展,要求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人员中须具有全日制大专学历。坚持逢进必

考的原则,由人事、法制部门共同组织考试,对新录用的人员采用试用期的方式进行考查,经考查合格的人员,再发给其执法证件,方可从事行政执法活动。二是要疏通“出口”,对于严重违法执法人员,要坚决将其清除出行政执法队伍,从整体上确保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三是抓好对现有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意识,通过开展“文明执法”竞赛,评选“文明执法单位”和“人民满意的执法者”等活动,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弘扬正气,树立行政执法队伍良好的形象,推进依法行政向纵深发展。四是所有行政执法队伍的工作经费由各级财政统一予以保障,其罚没收入也不再返还,使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与部门经济利益彻底脱钩,从源头克服利益“驱动”。

(五)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执法职能和要求的调整变化,将行政执法责任及时分解落实到行政执法机构及行政执法岗位。加大对行政执法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评议考核力度,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行政机关执法状况的重要标准。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工作,健全相关制度,依法向社会公开主体资格、法定职责、执法依据、执法程序、监督办法;建立行政执法投诉制度,受理人民群众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投诉,严肃查处违法行政问题,加强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健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追究的范围和具体程序,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积极稳妥地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解决好多头执法、职权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以及政执法机构膨胀等问题,提高执法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学习收获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我对国家的行政组织结构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在学习中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培养了我发现、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行政组织环境与管理任何一个组织与特定的环境相互联系与作用。组织环境对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技术等都会产生多多少少的影响。行政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影响着行政组织的功能、结构和运行方式。对行政组织环境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对行政组织运行的影响,有助于我们预测和把握行政组织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行政组织良好运作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

加强廉政建设,构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是我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设和谐社会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切政府机关必须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现代法制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有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标志。依法行政使我们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保证工作有序进行,保障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行政组织在社会管理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对行政组织及行政管理的研究与探讨,对改善和提升我国行政组织的效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我要用最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人员,同时也会更加努力的学习理论知识来充实自己,使自己能有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①张成福:《行政组织学》,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杨洪兰、张晓蓉:《现代组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③张步洪:《中国行政法学前沿问题报告》,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④李贵显、陈福信、张德信:《公共行政概论》,北京新魏出版社2002年版。⑤付思明:《中国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⑥《政治与行政》第四章,弗兰克•丁•古德诺著,王元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篇3: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研究

一、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的原因

(一) 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1. 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公众的社会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公众个体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公众的社会需求也从“底线型”向“发展型”转变, 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 而是希望增强自己能力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官办慈善组织的行政化发展倾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妨碍自身功能的发挥, 不利于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2. 建设有限政府的必然要求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阶段, 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政府改变以前大包大揽的做事方式, 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政府职能转变, 必定会给社会服务领域留下真空空间, 这就要求加紧培育社会组织, 接替政府之前提供的某些服务。但是, 我国的慈善组织尤其官办慈善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 这会影响其功能的发挥, 不利于弥补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服务空缺。因此, 政府角色转换和职能的转变将会成为促进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的动力。

现阶段, 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已经无法应付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 政府需要寻求一切可能的资源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公众需要。政府获取资源的方式是受到合法性的约束的。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税收和发行公债, 原则上政府是不能进行税收之外的募捐活动的, 也不能接受来自海内外个人、企业和慈善机构的捐款。但是, 政府可以通过成立慈善组织来募集资金, 接受捐款, 解决社会问题。官办慈善组织的行政化发展阻碍了其自身能力的建设, 因此也会影响其筹集资金的能力。政府对于社会资源的需求使得政府不得不选择主动开始官办慈善组织的去行政化进程。

3. 提升官办慈善组织自主发展能力的客观需要

目前, 政府在官办慈善组织的运行中干预过多, 官办慈善组织的准入机制、人事任免、资金来源和项目运作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力量的影响。因此, 官办慈善组织在日常运行中受到诸多方面的约束, 这大大制约了官办慈善组织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功能的实现。

在行政化的发展方式下, 官办慈善组织既没有绩效方面的压力也不需要承担过大的风险, 因此会忽视自身的能力建设。现阶段, 我国的官办慈善组织不论是在资金筹集还是项目运作方面的能力都还有所欠缺, 这就迫切需要解决官办慈善组织行政化发展的问题, 让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 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的可能性

改革开放后, 中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工作。当时, 海外一些企业表示愿意支持中国扶贫事业, 从原则上来说, 政府不能直接接受捐款, 所以中国扶贫基金会就在这样背景下诞生了。初创时期, 机构的官方色彩很浓, 这样角色定位也给基金会的运作带来不利影响。此外, 再加上资金的短缺, 中国扶贫基金会急需改革。

2000年, 中国扶贫基金会正式向主管部门写报告要求取消基金会的国家行政事业编制, 改为民间社团编制, 建立新的人事管理制度, 实行全员招聘制和干部竞争上岗制, 取消行政级别, 打破“铁”饭碗。从官办慈善组织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组织, 中国扶贫基金会在运营中引入竞争和考核机制, 大大提升了基金会运营的效率。中国扶贫基金会体制改革的成功为官办慈善组织的去行政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例。

二、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的阻碍

(一)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中国在慈善方面立法不健全是一个普遍认可的事实, 比如关于慈善组织准入标准、管理、监督等都没有明确地法律条文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就可以游走于法律的真空地带, 利用自己的权力干预官办慈善组织的发展。显然,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给政府的干预提供了方便, 也阻碍了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的进程。

(二) 政府的复杂态度

我国政府对于慈善组织的态度一直比较微妙。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领域出现了不少问题, 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敏感时期,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合理地加以解决, 将会激化社会矛盾, 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但是相较于大量出现的社会问题, 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 它只能通过发行债券和税收两种合法性途径获取资源。面对这种情况, 政府要想方设法地获取社会资源, 以有效解决社会问题。慈善组织作为政府获取社会资源的一种途径, 可以通过接受社会捐赠的方式集聚资源。出于这方面考虑, 政府希望能与慈善组织合作, 以此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解决社会问题, 缓和社会矛盾, 建设和谐社会。

只有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政府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和社会。只有慈善组织发展壮大, 政府才能更多地获取社会资源。只有创造更加自由、宽松的环境, 慈善组织才能更好地发展。而自由、宽松的环境意味着政府要放松对社会的控制。但是, 现阶段我国政府很难做到放松对社会领域的控制, 让民间组织自主发展, 因为它认为这样做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因此, 出于维护国家安定和安全的角度出发, 我国政府很难减少对于慈善组织的干预。

我国政府对于慈善组织自主性发展的态度一直比较复杂, 一方面, 它希望慈善组织能发展壮大从而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另一方面, 它又担心慈善组织的自主性发展会不利于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对政府来说, 资源获取的需求和控制需求存在着一种博弈, 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 政府更倾向于控制的需求。也就是说, 政府只有在保证控制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才会考虑通过慈善组织获取社会资源。政府的这种态度无疑给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设置了一道障碍。

(三) 官办慈善组织自身能力薄弱

正是因为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我国的慈善事业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如此快速的发展。我国的慈善组织尤其是官办慈善组织有很大一部分在运作过程中都过分依赖政府部门, 缺乏独立性。不仅如此, 我国的慈善组织尤其是官办慈善组织在各方面也都体现出自身发展能力的不足。

慈善组织自身能力的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组织的社会公信力造成影响。慈善组织社会公信力的缺失会直接削弱其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政府对社会资源获取的需求是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的动力, 如果官办慈善组织获取资源的能力的被削弱, 那么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的动力也会被减弱。

三、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的路径选择

(一)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通过统一的慈善立法, 准确界定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 明确慈善组织与政府之间的职能界限, 对慈善组织的准入条件、管理、监督、退出等制度都应该做出明确地法律规定。通过明确地法律条文的规定, 不仅可以让慈善组织明确自己的职能所在, 也可以约束政府的行为使其减少对慈善事业的干预。可见,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是减少政府对官办慈善组织行政干预的前提条件。

(二)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在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也不应该忽视社会改革。社会改革的核心在于“将原本社会承担的职责还给社会, 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把政府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方面的部分事务性职能转移给有资质的慈善组织, 政府从控制慈善组织向引导、培育慈善组织转变, 政府从越位到归位, 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减少政府对慈善事业的干预,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 降低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按照中国相关法律规定, 包括慈善基金会在内的各级慈善组织必须在县级以上的民政部门进行登记, 并且由各级政府授权的机构作为其业务主管单位。这种规定不仅限制了慈善组织数量的增长, 而且使得得以建立的慈善机构受到很大的行政性干预, 不能独立自主的开展慈善活动。因此, 应该取消这种主管部门挂靠制, 建立更加直接、简便的准入制度。

其次, 给予慈善组织更大的生存空间。现阶段, 我国政府对慈善组织的双重管理和分级管理体制, 使得慈善组织不得不沦为政府的附属机构, 慈善组织的自主性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 应该废除双重管理体制, 增强慈善组织的独立性, 使其能够按照组织的发展目标和业务需求独立地筹集资金、运作项目。除此之外, 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角色还应该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 不要直接给慈善组织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 不要干涉慈善组织的内部事务, 而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引导和培育慈善组织的发展。

最后, 减少对慈善组织人事任免的干预。目前, 我国慈善组织特别是官办慈善组织的领导都是由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快要退休的人员担任, 这种做法会妨碍慈善组织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 应该改变政府对慈善组织人事任免的干预的现状, 使慈善组织能够按照组织发展目标和业务要求独立、自主选拔符合组织要求的专业化的工作人员。

(三) 增强官办慈善组织自身能力建设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迅速, 但是相对而言我国慈善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要壮大慈善事业首先要尽可能多的扩大慈善组织的数量, 促进慈善组织间的合作, 使之形成规模效应。此外, 慈善组织数量的增加也会促进行业内的相互竞争, 提高慈善组织利用的效率,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

我国官办慈善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自身缺乏自主运作的能力。出于减少政府对官办慈善组织行政干预的目的, 官办慈善组织应该首先增强独立募集资源的能力, 减少对政府资源的依赖, 这是官办慈善组织能力独立运作的物质前提。其次, 要提高官办慈善组织项目运作的能力, 使其能够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 实现组织目标。最后, 要提高官办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能力, 实行财务公开, 公开资金流向明细, 增强自我监督能力, 提高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参考文献

[1]蔡勤禹, 张芝辉.当前我国慈善组织关系探析[J].社会保障研究, 2010 (1)

[2]何卫卫.准行政化——我国慈善组织运作的策略选择[J].学习与实践, 2010 (4)

[3]沈芬.中国慈善组织自主性发展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D].杭州:浙江大学, 2008

[4]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 2004 (5)

篇4:行政组织学课程

关键词:行政;组织立法;行为立法

一、行政组织立法概述

行政法是以行政权的运作逻辑为线索展开的,从行政法所调整的对象上对行政法进行分类,可以将行政法分为行政行为立法与行政组织立法。行政组织法主要是行政主体法,明确行政组织立法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行政组织”。组织属于行政主体的一种,就像民法中的人。①对于行政组织,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加以认识。在静态方面,行政组织是一种组织形态;而从动态来看,行政组织不仅仅是一种组织形态,还包括管理和对外的运作与关联。因此,行政组织立法也相应的要考量规范和控制两个方面。行政组织立法主要包括《公务员法》、《国家机构编制管理法》等,在很大程度上,行政组织立法的功能是由基本内容和法律固有的规范性、强制性等特点所决定的。总结看来,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一)权力配置的功能

第一,设定权力,即行政组织法可以对行政组织的权限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从法治的角度说,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予,并通过法律规定,法律没有授予的权力,行政机关不得擅自行使。

第二,分配权力,即行政组织法可以通过其第二级立法,如制定《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国务院组织法》、中央各行政机构设置法等对行政组织的权限合理进行分配。这里的权力分配既包括纵向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也包括横向的中央各行政机构之间的合理分配。

第三,调整权力,即行政组织法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赋予行政组织新的权力,或取消原有的一些权力,还可以对行政权重新进行分配。调整权力与设定权力、分配权力有相通的一面,但又有独特的意义,尤其表现在取消力方面,因为行政机关一旦享有某种权力很难自动放弃,所以对行政权的调整必须借助于法律手段。

(二)规范管理功能

第一,有利于有关行政组织方面的术语的统一和明确。例如,何谓行政组织、行政机关、行政机構、公务员、行政编制等,都需组织法统一加以规定。从实际情况来看,行政机关及行政机构缺乏明确界定。因此,从性质上来界定行政机关及行政机构实属必要。

第二,规范行政机关的外部管理主体形式。如行政授权、行政委托、行政协助等。哪些组织可以被授权,哪些可以被委托,都是需要行政组织法加以规定的。

第三,有利于规范行政编制管理及公务员管理。行政编制管理与公务员管理,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行政组织的内部及对外管理中规范性尤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加强行政组织法建设,才能变无序为有序,使行政组织的管理步入法治化的轨道。

(三)保障功能

第一,保障公民行政参与权的实现。例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参加到公务员序列进行管理;在行政机构的设置过程中以及在确定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参与自己的意见。

第二,保障对行政组织的管理符合客观规律。行政组织法可以将行政学研究的成果、实践中好的经验肯定下来,如公务员制度,管理层次、管理幅度与行政效率的关系等。

第三,保障行政机构的设置、权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行政组织立法要从客观上对市场经济中所涉及的行政事项进行分解、汇总,并合理分工,以真正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四)控制功能

第一,行政组织法可以控制行政组织权力的自我膨胀,使行政主体的行政权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有利于控制行政机构的总数以及内部机构、公务员的规模,使行政资源达到优化配置。

二、行政行为立法概述

根据行政权说,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实现行政目的的一切活动。故而行政行为立法是指为规范行政权的行使而进行的立法活动。行政行为法主要研究具体和抽象两种行政行为,行政行为立法包括行政复议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诉讼法等,是规范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行政行为立法的功能是多元的,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以《行政诉讼法》为例,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一,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行政诉讼法》第11条具体规定了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亦即公民、法人和其他受到司法保护的范围。这一规定与该法制定以前的状况相比较,大大扩大了司法保护的范围。

第二,《行政诉讼法》用专章规定了行政机关的行政侵权赔偿责任。对申请赔偿的程序、赔偿责任以及赔偿费用的来源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第三,《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诉讼中的权利。如原告对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一审判决不服,可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等等。

(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第一,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经过复议,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合法的和公正的,应判决维持、驳回原告的起诉。这就维护了行政机关的威信,保证了行政效率,稳定了行政秩序。

第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其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由人民法除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判决撤销、变更行政处理决定或者强制行政机关履行义务,起到司法权监督行政权的作用。

(三)维持社会之秩序

我国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之际,各种矛盾和问题呈现多发态势,行政行为立法为人民提供诉说冤屈、发泄不满之机会,②是个很好的“减压阀”和“稳压器”,可以有效化解人民之矛盾,减轻社会之震荡,如行政复议法通过纠正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之行为。

综上所述,行政行为法具有调整对象范围广、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功能在于平衡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两者之间的联系

行政行为法和行政组织法同属于行政立法,都是依法行政下面的建设法治国家,在行政法方面要先实现行政法制而行政行为立法和组织立法都是行政法制的第一步。它们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

(一)逻辑上的顺承性

主体法和行为法在逻辑上有顺承关系,就像研究民事主体再研究民事行为一样统一构成民法的研究对象,所以行政组织立法与行政行为立法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如民法中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主体未必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反观行政法,并不是所有的行政组织都是适格的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其他公权力组织。而在行为法中哪些主体可以为一定的行为则需要具体地规定。如在行政诉讼法中,哪些机关是适格的被告,哪些是适格的原告需要在组织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又如受委托的组织、行政授权组织在不同的行政行为中能否成为被告的问题等,需要在具体的行为法中有不同的规定。

(二)立法模式的相关性

因为现代行政法由高权行政向平权行政转移,行政方式由单方强制向服务双方协商转移,所以引发了行政主体范围在学理意义上的扩大。随之而来,新的行政行为也增加,因此组织立法和行为立法在样式和数量可能是一种正相关关系。

(三)调整对象的重合性与互补性

如上文所述,行政组织法中对行政主体的界定、划分等在行政行为法中也有体现,二者的调整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合的。行政行为立法主要调整行政相对人的行为和行政主体的行为,而行政组织立法调整的是行政主体即行政机关的行为。所以在二者调整对象上均包括行政主体的行为。如在《行政复议法》中,第十二条规定,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此条规定即是对行政复议主体范围的规定。是对组织法的补充

nlc202309041017

(四)规范性

规范性是所有法律具有的共同功能,行政行为立法与行政组织立法均具有规范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行政权的功能。并且二者都具有保障行政相对人依法行使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等权利的功能。

四、行政行为立法与行政组织立法的区别

虽然行政行为立法与组织立法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从上述特征我们就可以看出行政行为立法与行政组织立法的区别体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一)规范对象不同

从调整对象的范围看:行政行为立法的涵盖面较小。以《警察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为例,《警察法》中对警察权利义务的规定较为详细,包括了警察的权利义务及纪律等。但是《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规定则更加倾向于调整行政相对人的行为,对于行政主体的规范条文较少,对警察行为的规范仅仅体现在了第五章执法监督中。

(二)调整范围不同

行政行为立法虽然分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但主要还是外部行政行为居多,因此行政行为立法主要是对外的在立法时,要进行利益的博弈,考虑因素较多。需要将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利益进行平衡,行政组织法则是对内的,考虑因素少,并且主要考虑的是效率问题。即如何在行政主体内部进行权力的分配,以有效的保障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范的是警察的职权行为,而《警察法》中的规定既包括职权行为也包括非职权行为。

再者,行政行为立法由于涉及相对人,调整的社会关系复杂,所以既有羁束行政行为又有裁量行政行为。而行政组织立法主要调整内部关系,为了管理的规范性基本都采用羁束行政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由裁量权。

(三)功能之不同

行政组织法的权力配置功能是其他法律所不具备的,虽然与行政管理有关的单行的法律法规中也可规定行政机关及行政机构的权力,但只能就事论事、个别地、分散地规定,缺乏统一性和完整性。此外,在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分配上以及中央行政机构权力的分工上,任何法律也无法取代行政组织法的作用。这些功能也是行政行为法所不具备的。

(四)法运用的后果不同

行政行为法如果涉及外部具体行政行为,可能引起诉讼和复议。行政组织法运用中主要涉及内部行政行为,一般不能采用诉讼和复议的方式解决争端。一般只能采用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诉的方式解决争议。

五、问题与展望

相比于行政行为法,行政组织法一直以来不被学界所重视,实践中予以采用的也很少,但是我们从上文中可以看到,其作用是行政行为法所不能替代的,所以目前我国急需完善行政组织立法,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使行政组织法更加体系化。使其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另外,行政行为立法与行政组织立法是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但是关于具体某个行为的规定,二者之间的规定有时会存在冲突与不一致的情况,这就使行政法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发生困难,所以希望立法者能够统一两者条文中的规定,使行政法的可操作性更强,使行政法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注释:

①包括法人和自然人。

②英国行政法中有“抱怨链”一说:所有的不平和抱怨,均可按照这个链的指引去申诉。

参考文献:

[1]樊华辉.《行政复议制度新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67.

[2]刘正球.《论<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警察权的约束》[J].2009.6

[3]莫晓宇,蒋潇锋.《<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警察治安管理职能的整合》[J].2005.12

作者简介:

关欣,(1992~),辽宁省抚顺市,法律硕士(法学),研究方向:行政法。

篇5:行政组织学

行政组织学网上作业题 第一章 行政组织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组织

2、行政组织

3、非正式组织

4、强制性组织

5、功利性组织

6、规范性组织

7、互利组织

8、服务组织

9、政治组织

10、经济组织

11、正式组织

12、文化组织

13、群众性组织

14、霍桑试验

二、填空

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是();

2.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认为的设计而产生 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此种组织为();

3.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 4.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行政组织是追求(); 7.()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8.1911年,泰勒发表了()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 9.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10.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 论;

11.在()的基础上,奥梅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阐 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三、选择题

1.“组织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有意识加以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对组织的界定给以上述表述的学者是()A 法约尔 B 巴纳德 C 穆尼 D 卡斯特

2.“组织是开放的社会系统,具有许多相互影响共同工作的子系统”,对组织的界定给以上述表述的学 者是()

A 法约尔

B巴纳德 C 穆尼 D卡斯特 3.国家行政组织的本质特征是()A 权威性 B 阶级性 C 时代性 D 法制性

4.一切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行政功能的组织阐述的是组织的()A 狭义定义 B 广义定义 C 动态定义 D 静态定义 5.狭义行政组织是指()A 部门 B 科室 C 厂矿 D 政府系统 6.国家行政组织权威性的突出特征是()A 社会性 B 权威性 C 法制性 D 强制服从 7.从纵向看,行政组织的层级结构是()A 漏斗型 B 马鞍型 C 矩形 D 金字塔型 8.行政组织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A 组织目标 B 机构设置 C 法律制度 D 团体意识 9.行政活动的支点是()A 行政人员 B 行政制度 C 行政组织 D 行政权力 10.行政组织的基础是()A 行政机关 B 行政科室 C 行政部门 D 行政机构 11.提出社会分工是国家行政组织存在基础的是()A 柏拉 B 卢梭 C 亚里士多德 D 洛克 12.组织理论之父是()A泰罗 B 韦伯 C 法约尔 D 德鲁克 13.提出“社会人:理论的是()A 泰罗 B 韦伯 C 法约尔 D 梅奥 14.提出“有限理性”决策原理的是()A 西蒙 B 孔茨 C 法约尔 D 梅奥 15.最早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美国学者是()A 圣吉 B 科恩 C 帕金森 D 韦尔奇

四、简答题

1、行政组织的含义

2、统治行政含义和特征

3、组织的构成要素

4、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5、行政组织的特性

6、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

7、行政组织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8、行政组织的性质

9、现代行政组织的特征

10、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

五、论述题

1、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2、行政组织在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行政组织与经济发展

第二章 组织理论

一、名词解释

1、需要层次理论

2、帕森斯

3、理性——法律权利

4、成熟——不成熟理论

5、棱柱模式理论

6、组织环境

7、内部环境

8、外部环境

9、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

10、环境的不确定性

11、行政组织结构

12、组织结构的分化

13、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

14、行政组织结构的分布化

15、组织的“显结构”

16、组织的“潜结构”

19、组织本质论20、组织环境论

21、组织平衡论

22、组织要素论

23、组织沟通论

24、组织责任道德论

25、领导职能论

二、填空

1.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

2.()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3.马斯洛在其代表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 4.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理论; 5.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6.()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7.()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 面; 8.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 9.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 10.组织界限之外和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称为组织的(); 11.在单位和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为();

12.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 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处理事务,不受上级机关干涉的组织结构体系为(); 13.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 机关处理时无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行事的组织结构体系为();

14.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书为();

三、选择

1.法约尔一般组织管理理论的核心是()A 管理幅度 B 十四项原则 C 科学管理 D 官僚组织 2.官僚制也称谓()A 幅度制 B 泰罗制 C 分权制 D 科层制 3.提出组织本质是一个协作系统的是()A 圣吉 B 科恩 C 巴纳德 D 韦尔奇 4.生态学理论的基础是()A 系统理论 B 馄饨理论 C 协同理论 D 突变理论 5.组织结构垂直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

A 层级化

B 分部化 C平行化 D 垂直化 6.行政组织结构横向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

A 层级化

B 分部化 C平行化 D 垂直化

7、组织结构的“潜结构”的构成因素包括()

A 目标认同程度 B 价值趋同程度 C 气质协调程度 D 能力互补程度

8、组织结构的构成要素可划分为()。

A 组织的“权利结构”

B 组织的“智能结构” C 组织的“显结构” D 组织的“潜结构”

9、组织结构分化的方式和途径为()

A 交叉整合 B 职能分解 C平行分化 D 垂直分化

10、伯恩斯和斯塔克将组织结构划分为()

A 机械式组织结构

B 矩阵式式组织结构 C平行式组织结构 D 有机式组织结构

四、简答

1、传统组织理论的评价

2、系统和权变的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

3、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

4、现代组织理论的特点

5、组织分析的标准

6、美国管理学会所提出的“良好组织十准则”

7、传统和古典的组织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组织观点

五、论述

1、贝克哈特认为良好组织的判断标准

2、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评价

3、权变组织理论

4、人际关系学派的组织理论主要观点

5、试论行政组织结构设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组织结构

一、名词解释

1、管理层次

2、管理幅度

3、集权式组织结构

4、分权式组织结构

5、直线式组织结构

36、直线职能是组织结构

6、事业部式组织结构

7、矩阵式组织结构

8、组织结构设计

9、国务院办公厅

10、总理负责制

11、村民委员会

12、民主区域自治制度

二、填空

1.组织结构垂直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 2.行政组织结构横向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

3.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称谓(); 4.国务院是由()组织产生; 5.国务院是最高国家();

6.秦朝的裙县制奠定了以()为特征的行政建制; 7.我国地方各级政府是()的执行机关; 8.省级政府每届任期();

9.中国当前的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分为()各层次;

10.市级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的统一领导; 1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和自治县

12.()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产生,在国家行政系统中处于最高地位。

三、选择

1.行政组织结构最典型的形态是()A 综合型 B 金字塔型 C 层级型 D 部门型 2.最早提出事业部制是()A 韦尔奇 B 福莱特 C 法约尔 D 斯隆 3.网格化的基本逻辑的载体是()A 部 B 产品 C 社区 D 层级 4.垂直分化也称谓()A 部门化 B 扁平化 C 弹性化 D 层级化 5.行政组织最早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是()A 职能制 B 部门制 C 扁平制 D 直线制 6.事业部制最早提出是在()A 美国 B 英国 C 日本 D 中国 7.分部化最简单的含义是()A 协作 B 分工 C 程序 D 层级 8.通过减少中间管理层次、裁剪冗员建立起的一种紧凑组织结构称为()A 部门化 B 扁平化 C 弹性化 D 层 9.网格化产生于()A 20世纪90年代 B 20世纪8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 D 20世纪40年代 10.矩阵组织肇始于()A 英国

B 日本 C 德国 D 美国 11.我国省级政府包括()

A 特别行政区政府

B 自治区政府 C 直辖市政府 D 12.县级政府包括()

A 自治县

B 市辖区 C 自治旗 D 旗 13.乡级政府行使的职权有()

A

B 行政执行圈

C 行政管理权 D 行政保护权 14.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

A 自治区

B 人民政府 C自治州 D 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15.我国特别行政区享有()

A 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B 独立的地方财政权 C D 立法权 16.组织管理心里主要由()组成。

A

B 个体心理

C 组织心理 D 群体心理

四、简答

10、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

2、首长制,委员会制

3、完整制和分离制

4、集权制与分权制

5、我国行政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6、垂直管理及其利与弊

五、论述

1、论述现阶段中国政府间职责配置——职责同构

2、试论集权式组织结构与分权式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第四章 组织设计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组织结构

2、工作再设计

3、行政组织领导

4、领导影响力

5、行政组织决策体系

二、填空

1.20世纪90年代初陈国权开始研究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并提出了()(OLST)。2.组织学习的研究开始于()。

3.行政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起源于()的影响。

4.行政组织文化主要包括行政制度文化和行政领导文化,但是受()的客观影响。5.根据行政组织文化产生的时间,行政组织文化可以分为()和()。

6.行政组织文化具有多种功能,它能把组织成员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我们把这种功能称为()。

7.行政组织文化相比于正式的组织规章制度的控制作用,它具有()的特征。

三、选择

1、组织设计中应注意组织设计的程序问题。一般来讲,组织设计的程序可有两种()A 计划设计 B 演绎设计 C 归纳设计 D项目设计

2、工作再设计就是通过对工作进行重新调整和再设计,使工作更有趣并富有挑战性,以此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工作再设计的途径和方案为()

A 工作轮换 B工作系统化 C 工作扩大化 D 工作丰富化

3、促进组织活动一体化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有()

A 目标手段 B 政策手段 C 组织手段 D 信息沟通手段

4、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其他生物的和机械的系统的结构都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

A 稳定性 B 层级性 C 相对性 D 变异性

5、.组织学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改变,分别是()A 行为的改变 B 组织体系的改变 C 组织成员认知的改变 D 组织人员结构的改变

6、.行政组织学习的类型可分为()A 循环学习B 双环学习C 单环学习D 三环学习

7、.行政组织学习的途径包括()A 组织学习B 试验 C 外部咨询

D 经验学习

8、目前在理论界,对行政组织文化的理解主要有()A 大行政组织文化概念 B 小行政组织文化概念

C 辩证综合的行政组织文化概念 D 选择吸收的行政组织文化概念

四、简答

1、简述组织结构整合或一体化的途径与手段?

2、简述行政组织设计的程序与步骤?

3、构建行政组织文化应遵循哪些原则,选取怎样的途径?

4、拟定方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五、论述

1、试论行政组织结构设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2、论述行政组织学习的障碍及其改进方式。

第五章 非正式组织

一、名词解释

1、非正式组织

2、正式组织

3、群体归属意识

4、群体凝聚力

二、填空

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是分工关系的组织为()

2、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认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此种组织为()

3、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的是()。

4、行政组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者,具有()

5、保护环境属于体现为行政组织的()

6、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

7、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三、选择

1、行政组织是追求()的组织。

A 个人利益 B 公共利益 C 群体利益 D 集团利益

2、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A 正式组织 B 非正式组织 C 经济组织 D 公益组织

3、我国行政组织文化正在向()迈进。

A 法治型文化 B 开放型文化 C 参与型文化 D服务型文化方向

4、.以资料为基础的组织发展技术包括()A 调查反馈法 B 资料收集法 C 职位期望法 D 信息筛选法

5、.组织中的工作和绩效,都要通过人的行为来完成。以行为为中心的组织发展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A 职工事业发展计划辅导 B 敏感性训练 C 团队建设 D 过秤咨询

6、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以下几项基础性的任务处于每个政府使命的核心地位,这些使命是()A 保持非扭曲的政策环境 B 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 C 最求利益最大化 D 保护环境

四、简答

1、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2、非正式组织的形成

3、非正式组织的正向功能

4、非正式组织的反向功能

5、非正式组织的运用

6、认知非正式组织的有益性和危害性的特点

7、简述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五、论述

1、试述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第六章 组织冲突

一、名词解释

1、冲突

2、工作冲突

3、直线/职能冲突

4、仲裁解决法

二、填空

1、合作意向都很高,宁可牺牲自身利益而使对方达到目的的冲突处理模式为()

2、缓解策略比回避策略更()。

3、冲突属于()性行为。

4、()是管理冲突的基础。

5、行政组织冲突产生的客观原因是()。

6、根据群体的成因分类,可把群体分为()和()。

7、(.)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8、(.)是领导者的最基本职责。

9、从某种意义上讲权力是一种()。

10、领导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的研究。

三、选择

1、现代观点认为,冲突()。

A 具有建设性

B 具有破坏性 C 既具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 D 具有消极性

2、组织中最佳的冲突状态是()。

A 适度冲突

B 高度冲突 C 低度冲突 D 没有冲突

3、解决冲突最基本的策略是()。

A 缓解策略

B 回避策略 C 正视策略 D 引起策略

4、冲突处理的模式有()A 回避型 B争斗型 C 克制型 D妥协型

5、冲突的特性有()

A 客观性

B 主观性 C 妥协性 D

6、符合现代冲突观点的是()

A 冲突越少对组织越有利 B 冲突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C 有些冲突对组织具有破坏性 D 有些冲突对组织具有建设性

7、根据冲突发生的方向,可将冲突分为

A 横向冲突

B 纵向冲突 C 双向冲突 D 直线/职能冲突

8、回避策略中,解决冲突的方法包括()

A 忽视

B 分离 C 限制 D 隐藏

9、减少冲突的策略主要有()

A 谈判

B 设置超级目标 C 第三方介入 D 结构调整

10、根据冲突的内容可把冲突分为()

A

B 权利冲突

C 认知冲突 感冲突

11、冲突经历的阶段包括()。

A 潜代阶段

B 认知阶段 C 行为阶段 D 产生结果阶段

四、简答

1、冲突的意义

2、冲突的根源和表现形式

D 情

3、冲突模式

五、论述

1、布朗关于处理冲突的对策

2、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减少冲突

3、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引起冲突

第七章 行政组织类型

一、名词解释

1、领导组织

2、业务组织

3、幕僚组织

4、事务性组织

5、内部管理组织

6、技术型组织

7、咨议性组织

8、监督性组织

9、顾问组织

10、决策组织

11、信息组织

12、派出组织

13、分支组织

14、中央行政组织

二、填空

下列属于狭义上的行政组织的是()。

在古埃及掌握着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大权的是()。在我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中,主管全国人事的是()。

4在我国历史上提出政权和治权相区别,主张实行“五权分立”的是()。

5职位是()。

三、选择

1、行政决策的特征主要是()。

A 主体的他特殊性 B 决策内容的特殊性 C 决策依据的特殊性 D 决策人员的特殊性

2、宋朝的地方行政组织有()

A 路 B 州 C 区 D 县

3、行政组织的物质要素包括的()

A 人员 B 经费 C 物资设备 D 方案

4、三公九卿制的“三公”是指()

A 尚书 B 丞相 C 太尉 D 御史大夫

5、行政组织自身管理的一般方法有()

A 规制型管理 B 情感型管理 C 强制性管理 D 市场化管理

四、简答

1、领导组织的主要职能

2、业务组织的类型

3、幕僚组织的性质

4、行政决策的特点

5、如何建立行政决策的制度环境

6、行政监督的分类

7、信息组织的种类

8、国务院的组成部门

9、地方行政组织的类型

五、论述

1、试论行政组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联系实际,试论组织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内外策略。

第八章 组织关系

一、名词解释

1、信息处理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

3、协调

4、组织沟通

5、正式沟通

6、非正式沟通

二、填空

1.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此种形式的信息沟通为(正 式沟通)。

2.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以写实、会谈、讨论的方式进行的交流与信息反馈,直到双方共 同了解为止,这种沟通形式为(双向沟通)。

3.组织中的成员、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决策层进行的信息交流,如下级向上级定期或不 定期汇报工作,进行情况或问题的反映等,这种沟通形式为(上行沟通)。

4.组织中自上而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如上级意见、文件、政策的下达等,这种沟通 形式我们称之为(下行沟通)。

三、选择

1、从组织沟通的一般模式和组成要素来看,组织沟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A 动态性 B 互动性 C 不可逆性 D 环境制约型

2、以组织结构及其运行程序为依据和标准,组织信息沟通的形势和类型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A 下行沟通 B 上行沟通 C平行沟通 D平型关图

3、根据沟通是否需要第三者介入传递,我们可将沟通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A 直接沟通 B 间接沟通 C 跨领域沟通 D 双向沟通

4、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会形成和出现不同的沟通结构形式,这便是沟通的网络,一般来 讲,组织沟通网络可分为两大类()。

A 链式沟通网络 B 网状沟通网络 C 正式沟通网络 D 非正式沟通网络

5、根据国外组织行为研究者的试验和探究,正式沟通网络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A 链式 B Y式 C 星式 D 全通道式

6、戴维斯在《管理沟通与小道消息》一文中指出,口头传播方式的非正式信息交流渠道或 形式主要有()。

A 单线式 B 流言式 C 偶然式 D 集约式

7、在组织沟通中,由信息传递的媒介形式引起的障碍主要有()。

A 语言障碍

B 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 C 语言介质障碍 D 发出信息者障碍

8、组织沟通中存在的客观性障碍主要有()。

A 时间错差引起的障碍

B 空间距离引起的障碍 C 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 D 下行过量引起的障碍

四、简答

1、沟通在组织中的作用

2、沟通的障碍

3、沟通的改善

4、美国管理协会提出的“良好沟通的十项建议”

5、正式信息沟通网络结构

6、协调的类型

7、协调的改善

8、合作的条件

9、合作的种类

10、合作的制约因素

11、合作的改进

12、简述非正式沟通其优缺点?

13、简述组织沟通的基本原则?

五、论述

1、群体凝聚力的主要作用?

第九章 组织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组织环境

2、组织的一般环境

3、行政的具体环境

4、组织的内部环境

5、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

二、填空

1、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

2、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被称为组织的内部环境

3、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

4、影响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的诸方面中,最基本的方面是()

三、选择

1、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A 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B 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动性 C 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 D 行政组织环境的相互作用性

2、.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

A 内部环境 B 政治环境 C 外部环境 D 经济环境

3、邓肯从组织环境的()两个维度对影响组织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A 简单与复杂 B 静态与动态 C 横向与纵向 D 单向和双向

4、组织的环境大致可以分为()和(),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对组织的管理带来影响。A 经济环境 B 一般环境 C 外部环境 D 工作环境

5、依据邓肯的环境模式理论,从简单与复杂、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组织存在的环境状态分别是()A 静态—简单的环境 B 静态—复杂的环境 C 动态—简单的环境 D 动态—复杂的环境

四、简答

1、行政组织的环境

2、行政组织的具体环境

3、艾德奇的关于行政组织环境的维度

4、组织的一般社会环境

5、团体社会环境

6、利克特关于组织气候的七个变数

7、优等系统二十个指标

五、论述

1、组织应对不确定性的内部策略

2、组织应对不确定性的外部策略

第十章 组织变革

一、名词解释

1、组织变革

2、团体意识

3、组织发展

4、行政组织文化

二、填空

1、罗宾.特斯克兹认为,组织变革的方式取决于组织成员的()和()的组合,提出了情景变迁模式。

2、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按()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

3、系统变革模式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和()四个因素构成,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牵动和引起系统的变化。系统变革模式的创始人为利维特。

4、美国心理学家埃德加.薛恩在其()一书中提出了适应性变革循环模式。

三、选择

1、.组织变革并非凭空产生,它是有原因的。组织变革的动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把组织变革的动因分为两大类()A 外部环境因素 B 经济环境因素 C 政治环境因素 D 内部环境因素

2、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按权力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他认为,一般组织的权力分配情况可分成三种()

A 独权 B 分权 C 揽权 D 授权

3、罗宾.斯特克兹于1972年提出情景变革模式。他认为,组织变革的方式取决于组织成员的技术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的组合。根据这种不同组合,他提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变革形态()A 自然性变革 B 指导性变革 C 合作性变革 D 计划性变革

4、组织变革要取得预期的成效,必须遵循科学的、合理的变革步骤或程序。美国学者凯利认为,组织变革需要经过以下步骤或程序()

A 观察 B 诊断 C 执行 D 评估

5、.心理学家烈文从人的心理机制的变革角度,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变革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A “解冻” B “缓和” C “改变” D “再冻结”

6、根据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组织变革阻力产生的原因为()A 心理上的抵制 B 经济原因引起的抵制 C 组织本身的阻力 D 社会的原因

7、组织诊断是组织变革的重要步骤和必要环节。组织诊断一般着眼于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A 组织结构 B 组织程序 C 信息与控制 D 组织行为

四、简答

1、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有计划的变革过程

2、怎样克服阻力

3、成功变革的条件和原则

4、我国国家行政组织的基本原则

5、简述格雷纳组织变革模式?

五、论述

1、试论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消除。

第十一章 行政绩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效率

2、绩效管理

3、绩效评估

4、标杆管理

二、填空

1.()一般指行政组织投入到管理中的资源,其关心的是行政组织的投入。

2.效果通常是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其关心的是()。

3.()就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其关心的是手段问题。

4.在影响组织的各种因素中,()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

5.人的行为首先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内在的愿望与冲动,即()。

6.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7.赫茨伯格的双因素包括()和()。

8.期望理论中的激励力量取决于()和()的综合作用。

三、选择

1、绩效管理有哪些主要活动()A 计划绩效 B 监控绩效 C 评价绩效 D反馈绩效。

2、在选择绩效评估指标时应遵循的原则是()A 目标一致性 B 可测性 C 独立性 D 差异性

3.行政组织绩效的外延,除了内部的管理绩效,还包括()A 政治绩效 B 计划绩效 C 社会绩效 D 经济绩效

4.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必须具备以下构成要件()A 计划绩效 B 监控绩效 C 评价绩效 D反馈绩效。

5.指标绩效包括的要素有()A 考评标准 B 考评要素 C 考评标志 D 考评制度

6.经济人假设理论的“经济人”又称()

A 唯利人 B 实利人 C 双面人 D 唯利是图人

7()属于人本管理机制

A 动力机制 B 约束机制 C 选择机制 D 保障机制

8.对人力资本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人力资本具有创造性 B 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 C 人力资本具有积累性 本具有收益性

9()属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特性

A 动态性 B 静态性 C 连接性 D 收益形式多样化()属于人力资本投资支出

人力资 D A 实际支出 B 心理损失 C 直接支出 D 时间支出

四、简答

1、绩效管理的特点

2、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

3、绩效评估的意义

4、科学发展观

5、衡量行政效率的困难

五、论述

1、评析古典组织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

第十二章 行政组织中的决策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组织决策

2、行政组织决策的程序

3、行政组织决策体制

4、伊斯顿的系统分析模型

5、决策科学化

6、决策民主化

7、决策法制化

8、决策程序法制化

9、行政组织决策的中枢系统

10、参谋咨询系统

11、情报信息系统

二、填空

1、行政组织决策是以()为后盾。

2、()是行政组织决策的中心

3、行政组织决策的目的是为了()。

4、()是行政组织决策科学化的基础。

5、()的决策后果可以预测,需要冒一定风险。

6、()是行政组织进行决策的起点。

7、在决策理论研究领域,杜鲁门提出了()。

三、选择

1、现代行政组织决策体制包括()。

A 中枢系统 B 参谋咨询系统 C 情报信息系统 D 管理信息系统

2、实现决策程序法制化,应该规范的程序由()。

A 调查程序 B 方案设计程序 C 可行性论证程序 D 社会交流程序

3、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的可靠程度的不同,决策可分为()A 保险性决策 B 决定型决策 C 风险型决策 D 不确定型决策

4、正确的决策目标应该具备的条件是()A 定量化 B 保质性 C 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D 要明确责任

5、.西蒙的决策过程包括()A 情报活动阶段 B 设计活动阶段 C 抉择活动阶段 D 审查活动阶段

6、.西蒙指出,决策有()A 程序化决策 B 非程序化决策 C 风险性决策 D 不确定性决策

四、简答

1、行政组织决策的特征

2、行政组织决策的方法

3、政府决策的全过程为渐进调整过程的根本原因

4、试分析如何实现组织决策的科学化。

五、论述

1、行政组织决策的类型

2、行政组织决策的程序

3、组织决策的科学化

4、组织决策的民主化

5、组织决策的法制化

第十三章 国家结构形式

一、名词解释

1、国家结构

2、国家结构形式

3、单一制

4、管辖对象

5、管辖方式

6、单一制下的地方自治

7、联邦制

8、本源性权力

9、联邦国

10、中央集权的联邦制

11、行政区划

12、行政区域

13、地方行政单位

14、地方行政建制

二、填空

1.组织发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调查反馈方法和实验室培训运动。它的先驱是法国心理学家()。

2.1957年麦格雷戈应邀到联合碳化公司与公司人事部门联合成立顾问小组,把实验室训练的技术系统地在公司使用。这个小组后被称之为()3.作为一套极有系统的组织发展方案,格道式发展模式的目的在于()。此模式创立者为布莱克和默顿。

三、选择

1.下列因素中属于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有()A 工作富有成就 B 工作达到自身满足 C 工作本身的重要性 D 工作保证生活质量 2.推行目标激励理论的主要困难是()A 目标的难易程度 B 目标难度的确定 C 目标量化 D 目标质的规定 3.群体发展大致经历的阶段有()A 形成阶段 B 磨合阶段 C 成长阶段 D 成熟阶段 4.群体意识主要包括()A 群体归属意识 B 群体认同意识 C 群体冲突意识 D 群体促进意识 5.行政组织领导的特点是()A 时代性 B 权威性 C 综合性 D 执行性 6.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源于()A 法律 B习惯 C 职位 D 暴力 7.非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源于()A 才能因素 B 品格因素 C 情感因素 D 知识因素

8.勒温将领导者的作风分为()三种类型。A 转制 B 强制 C 民主 D 放任

9.费德勒提出的情景因素有()A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B 任务的结构 C 形象影响 D 职位权力

四、简答

1、国家结构形式的主要内容

2、现代国家结构形式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3、国家结构形式的分类

4、英国中央政府的主要职权

5、英国地方政府自治权管辖的事项

6、法国中央政府的职权

7、民主集中的单一制的内容

8、联邦制三个基本的构成要素

9、本源性权力的归属划分的三种类型

10、地方行政建制按其设置目的与功能分的类型

五、论述

1.论述21世纪做好领导的准则。

第十四章 政治制度框架

一、名词解释

1、国务院制度

2、立法机关

3、司法机关

4、司法体制

5、司法体制的一元制

6、司法体制的二元制

7、司法体制的多元制

8、大陆法系普通法院

9、英美法制普通法院

10、行政法院组织

11、司法行政机关

二、填空 1、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实行的行政组织体制是()。

2、实行首长制的典型国家是()

3、下列属于美国总统的直属机构的是()

4、我国国务院部门设置数量达到最高点是在()

5、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是()

6、行政组织编制的性质不包括()

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是()

8、三公九卿制始创于()

三、选择 1.由于团队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不同,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比较常用的团队建设的方式或模式有()A 目标建立模式 B 问题分析模式 C 角色分析模式 D 人际模式

2.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透视组织,给予不同的定义,目前学界对组织界定的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A 静态的组织观 B 动态的组织观 C 生态的组织观 D 精神的组织观

3.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运用的关系,将组织划分为()A 强制性组织 B 功利性组织 C 规范性组织 D 公益性组织

4.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划分为()A 互利组织 B 服务组织 C 企业组织 D 公益组织

5.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大体都发挥三种功能()A “分散”功能 B “聚合”功能 C “转换”功能 D “释放”功能 6.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权责体系,构成组织权责体系的三大要素为()A 职位 B 职务 C 职权 D 职责

四、简答

1、现代政府制度的分类

2、内阁制主要特征

3、总统制度主要特征

4、半总统制特点

5、中国国务院制度主要特征

6、立法机关的性质

7、两院制的各自优势

8、司法机关的演进

9、司法机关的认定标准

10、检察机关的职权

11、司法行政机关的主要职责

12、司法审查的范围i

五、论述

1、试述国务院的法律地位。

第十五章 现代中外行政组织

一、名词解释

1、英国责任制内阁

2、总统直属机构

3、独立行政管理机构

4、总理负责制

二、填空

1、法国确立“半总统制半议会制”是在()

2、古罗马帝国时期,掌握最高行政权力的是()

3、英国确立议会制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在()

4、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最为典型的国家是()

5、确立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是()

6、我国古代主管监察的御史台设立于()7、1949年我国最高行政机关是()

8、马基雅维利的代表著作是()

9、主张扩大行政部门权力的学者是()

三、选择

1、以下属统率机关的有()A 图务院总理 B 省长 C 乡长 D 镇长

2、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 泰勒 B 法约尔 C 戴维斯 D 韦伯

3、韦伯对行政组织理论的建构是从权利分析开始的,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它们是()A 强制的权利 B 理性—法律的权力 C 传统的权力 D 超凡的权力

4、里格斯指出,“棱柱型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A 异质性 B 独特性 C 形式主义 D 重叠性

5、里格斯在他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中,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A 农业社会 B 商业社会 C 棱柱社会 D 工业社会

四、简答

1、地方行政组织的职能

2、美国内阁和英国内阁的区别

3、总统的地位及职权

4、总理的地位及职权

5、市管县的弊端

五、论述

篇6:行政组织学

1.行政组织2.例外原则3.委员会制4.行政组织活动环境5.电子政务

二、简答题:

1.简述行政组织功能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

2.简述巴纳德的权威接受理论。无

3.简述行政组织执行的原则。无

4.简述行政组织沟通的障碍。

5.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6.简述挫折理论的积极反应。无

三、论述题:

1.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2.试论我国行政组织处理与其他社会组织职能关系的改革方向。

3.试论影响行政组织活动的因素。

4.试论有效的行政组织沟通及其对策。

5.试论法治在行政组织内部管理中的地位。无

6.结合实际,试论如何为行政组织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7.试论行政组织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无

8.如何认识行政组织性质对行政组织的意义。无

四、案例分析题

1.《新京报》消息: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存在执法不公、办事拖拉等行为,有关企业或个人可进行投诉。青岛市近日出台行政效能投诉处理办法,规定行政效能投诉处理工作机构必须在接到投诉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投诉人要求给予答复的,应当及时给予答复;需要转办的,应在一个工作日内转交有关机关处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企业或个人可投诉的各类情形,包括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存在执不公、办事拖拉、态度生硬、不履行职责、政务不公开、“吃、拿、卡、要”等行为,以及“对不属本单位职权范围或不宜由本单位办理的事项不说明、不请示、不移送”等。按照规定,对被投诉查实者,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扣发奖金、诫勉、调离工作岗位、辞退等处理;构成违纪或犯罪的,移交有关部门依纪依法处理。对投诉事项查处不力,致使投诉人重复投诉、造成不良影响的,将对承办单位或相关责任人通报批评或追究其行政责任。青岛日前将三部公务员效能投诉电话整合成为市行政效能投诉中心,改变过去单纯注重被投诉事项的解决而忽视追究相关责任的做法,对查实的被投诉对

象,将根据《青岛市行政效能投诉处理暂行办法》进行严肃处理。

问题:根据题中案例,分析我国行政组织应如何提高行政效率。

2.《新京报》消息:深圳市政府启动第七次机构改革。根据《深圳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调整后的市政府工作部门为34个,其中市政府办公厅和组成部门21个,直属机构12个,直属特设机构1个。据介绍,目前深圳市在政府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面相对精干,全市政府机关编制只有7 600人,在全国大城市中倒数第二。

人员薄弱部门得到充实——一次性增加一线警力3000名。

新的改革方案没有出现外界揣测的“精简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更多地体现了深圳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决心。一些内设机构、职能和人员相对薄弱的部门,还得到充实和加强。

如一次性充实一线警力 3 000名,以缓解社会治安之需;在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方面,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由副局级升格为正局级的市政府直属机构,在药品监督局的基础上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设立了正局级的市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建立以信息化为核心、多层次快速反应系统为支撑的快速反应机制,统筹各方面的应急救援资源,提高应对处理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

将规划管理与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分开——组建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

城市规划成为此次机构改革调整的重点之一。过去,由于规划和国土不分,规划的龙头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严重制约了深圳市中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这次改革将规划管理与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分开,单独设立规划局,组建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

为集中政府资源,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这次设立了正局级的事业单位建筑工务署,从建设局中单列出来,将除水务、公路建设工程以外的所有政府投资工程纳人该署统一管理。

弥补重大决策研究不够的缺陷——组建发展和改革局等单位。

新组建发展和改革局、贸易工业局、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另将信息化办公室和科技局合并,组建科技与信息局。这一系列变化将强化政府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研究和发展规划的制定,弥补深圳市对重大战略性问题、重大宏观决策问题研究不够的缺陷。

向香港特区政府学习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设多个带“署”部门。

令人关注的是,此次深圳机构改革调整方案新设了多个带有“署”的部门,以此来区分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如行业协会服务署、事业单位建筑工务署等,这些部门带有香港特区政府“痕迹”。

问题:根据行政职能原理,分析深圳市这次的行政机构改革。

3.某省近来颁布了《影响机关工作效能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这一规章的出台意味着,问责“庸官”有法可依了。以往许多官员都认为,只要不贪污、不受贿、不违法犯罪,就不会出

问题的。现在他们不得不改变想法了。这种“官员问责”的办法在全国尚属首创。《办法》将各级党委、人大、行政、审判、检察六大机关列为问责对象,并适用于该省六大机关及其所属的工作部门和机构,还有经授权、委托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办法》涉及机关日常工作、制度建设与内部管理、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执法等五个方面,对30种影响机关工作效能的行为,如在公务活动中接受当事人宴请和礼品、礼金的;对管理和服务对象态度冷漠生硬,言语举止不文明礼貌的;能够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而不当场作出的;擅自增设行政征收项目或者擅自改变征收标准的„„《办法》都将被问责。机关效能建设‘四条禁令’也包含在有关的条款之中。《办法》还规定,在公务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和工作制度,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影响机关工作秩序和效能,导致损害管理和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责任人将被追究效能、纪律和法律三大责任。

据了解,该《办法》颁布实施以来,该省已经惩治了2390名“庸官”,其中还有94人作待岗处理或辞退。

问题:

(1)《办法》有助于解决该省行政组织中的哪些弊端?无

(2)结合实际谈谈制度条件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答案;行政组织: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例外原则:例外原则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的主要原则之一。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例行的一般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如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的人员更替问题等。这样,既能保证稳定性的正常管理工作,又能应付特殊性的例外管理工作。

委员会制:委员会制亦称合议制,是政府制度其中之一。它是指在一个行政组织或单位的领导机关,其法定最高决策权力由两个以上负责人来行使,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问题的领导体制。这种体制源于19世纪中期的瑞士,至今仍是实行这种领导体制的典型国家。在委员会制的运作下,行政组织的决策权及管理权,并不是由单一的领袖所拥有,而是平均由一定数目委员所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委员会的决策,通常会按协商达致一致的原则来进行。

行政组织环境:是指影响到行政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即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总和。行政组织环境是一个由众多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的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包括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行政组织发生直接、间接影响的各种要素。卡斯特曾把环境要素归结为:文化、技术、教育、政治、法制、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经济、国防。还有学者将社会团体也作为环境的重要因素,这些要素大致可概括为政治、经济、文化几个方面,因为它们基本囊括了社会环境的基本要素,并构成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

电子政务:“政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关于政治方面的事务,也指国家的管理工作”。那么“电子政务”简单地来讲就是指运用电子化手段所实施的国家管理工作。具体来说,电子政务指各级政府机

构的政务处理电子化,包括内部核心政务电子化、信息公布与发布电子化、信息传递与交换电子化、公众服务电子化等。电子政务,实质上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政论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1.简述行政组织功能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

答:组织的稳定性是动态性的基础,而动态性是稳定性的必然趋势。没有必

要的稳定性,行政组织动态就会陷入一个越变越乱的状态之中,而如果没有动态,行政组织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和目标2.简述巴纳德的权威接受理论。

4.简述行政组织沟通的障碍。

答:1组织沟通的主观心理性障碍(1)从主观心理因素来看,个体的性格,气质,态度,情绪,需要,品质的差别都会成为沟通的障碍(2)从知识和经验方面来看,由于沟通双方在经验,知识水平上差距过大,就会产生沟通障碍(3)记忆能力不佳所造成的障碍(4)需要和态度不同造成的障碍(5)知觉选择性。2组织沟通的客观性障碍(1)空间距离所引起的障碍(2)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3)信息过量引起的障碍3由信息传递的媒介形式引起障碍(1)语言障碍(2)选择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

5.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谈谈你对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的理解。

答:需要层次论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需要理解为一个复杂的、等级式的系统,故称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自低向高的需要层次。正确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应特别注意:首先是需要的满足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原则。其次是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人的各需要层次不是并列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着的动态关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人类行为规律及其激励研究方面是有着重要贡献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揭示了需要在人类行为中的根本性作用和层次结构。第二,探讨了各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需要层次论另一个高明之处是深入探讨了不同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第三,简单实用。

在管理学界,对需要层次论的争论非常多,这些大都以批评为主,对需要层次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关于五个层次的划分。其次,关于各需要层次间的关系。需要层次论对我们的启示是:首先要善于运用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激励措施只有“投其所需”才有激励作用。其次是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特别是非物质的激励措施

三.论述题

1.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答案一答:首先,与管理纵向层次有关,行政组织纵向上一般分为高层、中层和低 层三个层次,由于每一个层次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职能、管理方式的不同,所管辖的幅度也不一样,高层较大,中层次之,低层最小。第二,下属工作性质及难易程度制约着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如果所管辖 的工作有较大的稳定性、常规性、重复性,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可适当加大,层次可减少,反之,管理幅度要适当减少,而管理层次则可适当增加。第三,领导者的领导水平与能力直接制约着管理幅度。管理幅度的大小与领导者的水平与能力成正比,领导者知识渊博、水平高、能力强,则管理幅度可适当加大,反工,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应适当减少。第四,被管理者素质的高低也制约着管理幅度,如果被领导者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工作,无需须领导经常督促便能圆满完成任务,领导者管理幅度可适当加大。反之,管理幅度应适当减小。第五,集权、分权与授权过程影响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集权型组织管理幅度不能太宽,其层次必然要加多,分权型组织,管理幅度较宽,管理层次则可减少,组织内部如能充分授权给下级,领导者比较超脱,管理幅度可以加大,反之,管理幅度应适当减少。第六,下

级单位所在地集中的程度及交通和信息传递状况影响着管理幅度,下级人员的工作所在地较集中,交通便利,领导可适当加大管理幅度。反之,则可适当减少。第七,技术设备与工作条件也制约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技术设备越先进、工作条件越好,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可适当加大。反之,则应减少。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应根据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水部门这一参数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总的目标是保持行政管理的有效性。

1.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答案二①行政组织层次的高低制约着管理幅度 ②下属工作性质及难易稷度,制约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③领导水平与能力直接制约管理幅度 ④被管理者素质的高抵制约着管理幅度_⑤集权、分权与授权程度,影响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⑥下级单位所在地集散的程度及交通、信息状况影响着管理幅度⑦技术设备与工作条件,也制约着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评分细则:答卷时应有所发挥,否则酌情扣分。(满分为4分)

2、2.试论我国行政组织处理与其他社会组织职能关系的改革方向。答:①行政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职能关系的改革,主要是要树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最高权力机关的观念,政府是它的执行机关,必须对其负责,受其监督,严格执行其决议和制定的法律;

②行政组织与执政党职能关系的改革,主要是要克服“以党代政”的现象,实行党政职能分开,今后党对政府机关的领导主要是政治、组织和思想方面的领导,政府应大胆负责地在其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 ③行政组织与企业职能关系的改革,主要是要克服“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弊病,实行政企分开,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给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条件和宽松环境;

④行政组织与事业单位职能关系的改革,主要是要实现政事职能分开,划分政府与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责,扩大各类事业单位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⑤行政组织和人民团体职能关系的改革,主要是发挥群众团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恢复群众团体的性质,尊重其合法权益,让人民团体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3.试论影响行政组织活动的因素。(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和作用于行政组织的政治因素,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过程等。(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组织的经济因素的总和。

(3)法律环境;行政组织的组成,权力以及运作的程序和方式,皆受制于法律,无法律则无行政,这是法制国家的根本要求,法律环境包括规范和约束行政组织的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也包括其他方面的法律及其制度(4)科学技术环境;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组织的技术与组织各个系统之间很好的相互适应。(5)文化环境,所有的组织,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泛指一个社会由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因素所构成的文化形态。

4.试论有效组织沟通的方法与策略。

答:答题要点:

(一)提高组织信息沟通的心理水平;

(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

(三)学会有效聆听的方法;

(四)学会有效沟通的方法。

6.结合实际,试论如何为行政组织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答:①树立民主意识; 只有由民意产生的政府,才是合法的政府;政府的权力只能来自人民的委托。②树立法律意识;法律要反映民意,人民要服从法律。树立法律意识就是要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思想,任何人、团体都要服从法律。

③树立双向沟通意识; 一方面,社会各界的人民大众要广泛地、经常地参与行政组织的输入活动,以向政府表达自己的意见,并监督政府的行为;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向人民大众宣传、解释自己的方针、政策,引导人民的活动。

④树立政绩意识;行政组织的职权分配以个人的成就或政绩为标准,而不能看个人出身及其与领导者的特殊人际关系。

⑤树立新的行政道德意识。与民主行政相适应的行政道德标准,应该是爱国、民主、服务、创新、廉洁。

四案例分析

1.问题:根据题中案例,分析我国行政组织应如何提高行政效率。、1.答:(1)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世界各国都把政府的高效廉洁作为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政府“提速”,即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应因地制宜。(2)打破旧的习惯,树立新的效率观念,使得人人重视效率,事事讲究效率,让提高行政效率的观念在行政机关乃至整个社会蔚然成风。(3)中国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要推进机构改革,合理划分权限,建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4)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日常工作制度,使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律化,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5)大力反对官僚主义,转变机关作风,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顾客取向,积极推广窗口服务、上门服务、现场办公等“一站式服务”形式。(6)全面提高行政领导者及工作人员的素质,正确运用激励手段和竞争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充分调动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7)逐步实现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工作的速度和质量。

2.根据行政职能原理,分析深圳市这次的行政机构改革

答:分析:(1)行政职能是政府机构改革设置和机构改革的重要依据。政府机构的改革包括:科学分解。确定政府各机构职能,合理划分机构权限,调整、设置政府机构,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员,转变机构运行方式,改革机构办事手段,完善机构运行机制,精简多余机构和人员等。

(2)深圳市第七次行政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机构增减裁并,通过改革,一些内设机构。职能和人员相对薄弱的部门得到了充实和加强,这说明改革真正把转变职能、提高绩效放到了重要位置。深圳市通过加强协调,强化监督,力图建立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新机制,其核心是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转换。3.(2)结合实际谈谈制度条件对行政组织的影响。(10分)

答:(1)制度使行政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2)制度使行政组织具有统一性。(3)制度促进行政组织活动的法治化,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并保持行政组织的廉洁。(4)制度的健全程序影响行政组织的工作效率。

上一篇:湖北省工程建设中介咨询服务廉洁协议书下一篇:英文简历应聘银行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