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区城市总体规划

2024-04-30

新都区城市总体规划(精选6篇)

篇1:新都区城市总体规划

关于新都老城区规划

一、新都现状。

从区位关系中得知,新都作为北部新区是成都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成都市的北部中心。主要承担现代商贸物流、综合服务、新型工业、居住、旅游文化观光等职能。新都有着优越的区位、经济、历史沉淀优势,使之成为成都市北部第一居所、工业高地。本次规划范围是:大件路以西,海都路以北的新都城区用地,包括电子路以北传统意义上的新都老城区和电子路以南原有的工业用地,总面积达14.平方公里。

从现状的用地状况中得知,按其现状用地表可以得知,绿化只占总体用地的2.27%,不符合绿化规划的标准。工业占地33.86%,利用情况充分,主要分布在新都的南方,各个区域分布零散,不集中。并且从风玫瑰可以看出,新都常年吹东北风,工业区对其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并且工业区部集中导致物流成本加大,不利于工业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展。对于其交通,占0.12%,可知它对外交通并不发达,也抑制了其各方面的发展,并且市内交通分布零散,没有形成一个交通骨架,交通没有层次感。交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若其交通没有规划好,会抑制新都的商贸物流、综合服务业、工业、市民居住、文化旅游的各方面的发展。公共设施总占地:14.83%,其中商业占地大,文物宗教占地约1%,可以很好的开发此地的旅游业。

由此可以分析出几大问题:1.新都交通问题严重,其交通没能很好的规划,道路散乱,没有形成层次。从停车场的建设来看,停车场集中建设,有些片区甚至没有停车场。这样会使发展好的片区人口拥挤,而开发落后的片区缺少人口。

2.新都作为一个旅游业发达的城市,其市内环境、绿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抑制了旅游业发展,并且没有吸引到更多高层次的居住人口。

3.工业占地零散,增加了物流成本,不利于高效率发展。并且以风向来看,工业会对整个城区产生环境的污染。

结合新都现在的人口容积率和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图可以看出,各个农贸市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以及商业用地旅游业用地等都集中于由西街、东街、南街、桂湖路围合的旧城核心区域。同时,此地的容积率在2.5~3.0之间,而其他片区都在0~1.2之间。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新都的老城区快速发展,吸引大量人口,导致人口过剩,大量的公共服务设置建立在人口密集处,虽然重叠严重,但是还没有能满足所有老城区人口的需要。造成了新都的发展不平衡,其他片区没有能吸引大量有能力消费的人口,没有吸引人口不说,还不能为老城区分流人口。并且没有充分利用水体周围的优良的自然环境进行开发。

二、新都规划

规划针对新都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特色历史文化的延续、旧城区功能的整合、道路交通体系的梳理、环境景观品质的改善、城市形象的提升等问题,在对新都旧城区历史空间演进、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道路交通现状的改善。

从规划用地布局结构图中可以看出,老城区以区域TOD规划,围绕老城区的各个片区以社区TOD规划。辐射人口都在一万人口以上,为主城区分流人口。其中社区TOD规划图以公共绿地、商业区位中心发展,区域TOD以公共站点为中心发展各个区域,看到了充分发展交通,使得各个区域的交通便利,辐射范围大,使得成本得到节约。

从其道路交通规划中可以看到,道路规划成了“六横四纵”的形式,其中四条主干骨架,形成方格网状道路体系。由于老城区人口的密集,大量进行了支路的设置,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对整个道路资源的利用和潜力的发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交通便利后,各个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整体规划图中可以看出,把工业区集体从各个片区移走,使得环境得到改善,各个片区得到大力发展。并且建立工业园区,使物流成本大量节约,即有利于了工业的发展,又改善了新都城区的环境等各方面的发展。

从绿化来看,几乎每条道路两旁都有街旁绿地,增加了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滨河带状公园式沿饮马河、赵家河、波水淹、南四支渠及其支流各水系两侧一定宽度形成带状公园。占总用地15.76%,大力改善了城区的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总体说,对于新都的规划:通过延续新都城区历史特色空间格局,疏导车行交通,加强各旅游景点的开发,对小北街、新中路、桂湖中路等进行风貌整治,疏解部分行政单位、居住人口及相关配套设施,在保护中更新城市功能,将旧城区打造为具有新都特色的历史文化商业游憩区,从而提升新都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品质。

三、新都的开发。

在新都的开发规划中,可以看到新都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到的规划开发。结合其主要承担现代商贸物流、综合服务、新型工业、居住、旅游文化观光等职能,大力得到开发。

我个人认为新都城区1力发展有水体的区域,结合新都的自然环境,利用新都的自然环境,在水体周围发展商业,或者建设高等学府,吸引高素质高知识分子,有利于新都的发展,个人认为对新都的水体利用还不够充分,没有体现其自然价值。

2.新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新都作为一个历史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历史底蕴。成都市新都区因其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人文景观瑰丽,古城格局保存完整。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城市建设突飞猛进。要在大力发展新都经济的同时,保护历史文物。对新都古镇做详细规划: 1统格局保护:古城墙整治与保护,古镇街区的风貌整治,传统街巷尺度的规定。2筑外部形式3地布局调整4镇环境风貌:保护古树名木和古井,保留、恢复“老字号”店铺,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建立名人纪念馆、文物陈列馆、博物馆,建立标志物系列.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篇2:新都区城市总体规划

魏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规划建设管理是城区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近年来,魏都区城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遗憾。为了不断提高城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改善城区环境,塑造良好的城区形象,我区围绕城区规划建管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

一、我区基本情况

魏都区是许昌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昌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47年许昌解放后设立许昌市,1986年实行市带县体制,原许昌地区改市,原许昌市更名为魏都区。全区总面积88平方公里,总人口40万,辖11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民营科技园区管委会,82个社区居委会。魏都区人民政府于2008年、2010年分别设立了区城建重点项目及城中村改造指挥部办公室和区城管局。自此,城区建设和管理纳入魏都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大视野”。经过三年时间不断地建设和发展,魏都区城区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健全的建设与管理体系,城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主要做法和特点

(一)领导重视责任实。近年来,我区将城区建设和管理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的重要抓手,坚持经济与环境、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的思路,统一安排部署,科学制定规划,严格建设管理。如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齐心协力抓城市建设和管理,在城区建设上,由区委统一领导,统筹调度全区县级领导干部,实行一个项目由一名县级领导分包,抽调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脱离单位深入前线,重点抓项目建设,保证了每个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注重城市建设品位的提升。魏都区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能够立足区情,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招商引资、土地运作、政府贴息等措施,高起点、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注重做好城区景观和城区形象塑造的同时,不断完善交通体系,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和服务功能;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达8亿元,新建和改造小街小巷道路20余条,建造各类民生工程10余项,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建立健全了城市建设与管理机制。在城市管理上,实行了建管分离,保证了城市管理有人管、有人抓。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以创建国家卫生、文明城市为契机,以彻底根治脏、乱、差为突破口,采取区级领导包抓环境卫生整治,门前三包责任全部得到落实,部门、单位、保洁员工作责任落实,城市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创卫成果显著。

(四)重视城管队伍建设。搞好城市管理,关键是要有一支好队伍。自2010年6月以来,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出亮点”的工作要求,全力推进行政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注重外树队伍形象,内强队员素质,着力打造了一支“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熟练、纪律严明”的城管执法队伍。

三、存在问题

一是资金问题成为束缚城区建设和管理的瓶颈。由于资金筹措方法单一,过分依赖市、区财政,没有真正引入社会资金来搞城区建设,融资渠道不宽,导致资金不足、缺口大,使部分项目无法实施。

二是城区管理经费投入不足,人头经费过大,公共卫生设施破坏严重,垃圾清运车、洒水车、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等配备不足。

三是城区规划和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铁西区作为老城区,街道狭窄,住宅区高度集中,缺乏农副产品临时便民点、缺乏停车场地,已成为制约城区管理的一大

难题。同时,主次干道垃圾桶及环卫工人保洁车辆严重缺乏也导致保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四、几点建议

(一)要树立精品意识,抓好城区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要用精品意识建设城区,用现代意识经营城区。当前要着力抓好三大建设。一是着力抓好城建重点项目建设。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重点打通灞陵路、延安路等断头路;推进辖区道路微循环改造,完善周边的配套功能,以方便百姓出行,服务群众为目的,全面修复破损道路,完善背街小巷基础设施,增强城区综合服务功能。二是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城市精装修工程,打造天宝路、许继大道、五一路等3条城市管理亮点路;实施“净化工程”,打造天宝路、许继大道、帝豪路和灞陵路等4条清扫保洁示范路。三是构建与“生态宜居城市”相匹配的都市绿地系统,逐步开展主次干道绿化升级改造,提高群众满意率与参与率,“十二五”期间市区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

(二)打造精品、监管并重。在城区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中,本着对城区负责、对群众负责的精神,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切实成为民生工程、精品工程;坚决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牢固树立建管并重并举的理念。借鉴其他县市区的先进经验,在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工作的同时,着力加大养护力度,改变市政设施建设中“重建轻养”的现状。

(三)不断强化社会自我管理能力。一是坚持综合治理与各司其职相结合。对一些城区管理的难点顽症,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目标、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的“四统一”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能动作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强力执法,攻难克艰。二是进一步畅通与市民间的信息渠道。采用设立群众投诉热线,落实便民服务措施等多种方法,广纳群言,让群众有难可以提,有苦可以诉。四是专业队伍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积极整合和调动全社会力量,发挥全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广大市民的聪明才智。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各司其职,各显其能,互为补充的新型城管运作机制。积极落实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区制

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区管理,重点是抓好“门前三包”管理制度的落实,逐步建立以法律为规范,以行政为主导,以群众自我管理为基础的新的城管工作体系。

篇3:新都区城市总体规划

近十年来,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指引下,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迅速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我国传统农村景观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新农村的规划大多是以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为基础的, 注重功能的实用性、结构的条理性和组织的秩序性, 然而, 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造价低、适用性强的一般性“火柴盒”式建筑成为了典型。在“运动”式的发展和“批量”建设过程中带来的是“千村一面”, 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村庄逐渐消失。我们倡导的城乡一体化绝对不是要达到视觉效果上的城乡景观同质化。

地域文化是指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各种文化的总和。独特性是一个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核心属性特征, 没有特色的景观风貌、历史传承、风土人情, 地区发展就没有活力和吸引力。地域文化恰恰是创造独特性的最佳条件, 对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由于发展较城市缓慢,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依然保留着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 是地域文化的巨大载体, 是地域文化保护的前沿阵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挖掘潜在的地域文化并以正确的方式表达和展示, 塑造特色乡村, 有利于对地方文脉的传承和延续, 形成多元丰富、具有生命力的城乡文化。

地域文化在提升地区的独特性和历史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其在规划设计中的地位日趋突出, 在风景园林规划、城市设计、形象设计、住区规划等方面的应用广泛, 创造了许多经典设计, 取得了显著成果。一般的思路是将地域文化作为总体规划的核心, 首先挖掘和提炼地域文化精髓, 然后以空间实体为载体, 将非物质地域文化注入到空间实体中, 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 实现规划设计、地域文化和空间实体三者融合。操作步骤可分为:地域现状资源分析、特色文化提取—规划设计理念—空间组织和景观建筑设计—规划管理和保护措施。

本文将结合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镇土城村客家风情新型社区规划设计实践, 通过思路与方法的完整分析, 从三个尺度层面阐述在农村新型社区规划设计中塑造独特地域文化的具体表达方法。

2 地域文化的表达方法

景观生态学把尺度作为其核心理论之一, 认为尺度不同, 景观格局及其生态过程就不同。规划设计时, 考虑的尺度不同, 地域文化的关注点和表达方式就不同。将多尺度的地域文化符号和特征与景观物质实体进行有效复合和综合, 融入到相应的规划设计中, 才能得到更加本质和综合的地域文化景观。

在乡村整体空间组织和景观格局的尺度上, 地域文化的表达尤为重要, 关系到新农村的总体面貌和精神气质。聚落空间格局组织首先要融入生态环境, 顺应地域大地肌理, 让聚落扎根具体的地形地貌;建筑朝向和街巷布局具有气候适宜性。其次要融入生产生活, 公共空间、街巷肌理的设计符合日常生活习惯、满足婚丧节庆活动需求;同时, 充分考虑居住模式和农业景观之间的联系, 布局注重方便、合理, 满足生产需求。农村土地利用肌理是农耕文明的直接反映, 体现地域自然与文化景观的特征。最后, 要融入历史过程, 农村聚落格局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演变和发展, 形成不同历史时期特有的景观风貌, 是传统地域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 反映一个地区动态过程和历史文脉, 乡村规划可将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局部街巷肌理有序衔接, 有机融合, 综合反映地域文化发展历程。

建筑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 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着不同的建筑, 而不同的建筑是不同地域文化的标志。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设计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首先要坚持生态观, 建筑形式顺应地理气候环境, 造型表达自然环境, 整体设计上使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其次要找准切入点, 汲取地域文化精华, 寻找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元素, 要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需求等融入到建筑内部构造中去, 在内部功能和结构上满足人居需求。表达方法主要有: (1) 撷取法, 有选择地继承文化传统, 取其精华部分, 通过形式和空间营造两方面来具象承传, 体现地域文化的精髓。 (2) 更新法, 在传统的建材越来越难寻和昂贵的条件下, 新农村建设在建筑用材上可以考虑“新”, 苏州博物馆就是最好的范例, 努力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交融点, 充分利用现代建筑材质的特性, 通过独特的形体和布局也能够鲜明地阐述地域文化。同时, 在建筑的造型和细部处理方面可以基于地域传统进行适当的变异, 作为对传统文脉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小品不仅包括雕塑、指示标志, 还包括水体小景观、服务设施、乡村小型广场等, 虽体量不大, 却是乡村景观的点睛之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能为建筑增添情趣、丰富空间层次, 对于提高景观魅力具有重要意义。景观小品设计原则首先是要因地制宜, 体现独特的地域风情文化和无可复制性, 优先使用当地材料;其次是保持真实性, 反映地域文化的时间和空间文脉;最后是发展性, 对地域文化和全球文化批判地继承, 遵循绿色生态原则。表达方法主要有: (1) 模仿和再现, 运用直接的表达手法对某些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物质实体原型进行模拟, 使人在视觉上能够直接了解与当地相关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唤起人们的情感和联想。 (2) 象征和隐喻, 充分挖掘和搜集相关的历史文脉、民风民俗、传奇故事等, 从中提炼出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 通过隐喻或象征的手法实现对历史的追忆。 (3) 抽象和重构, 将地域文化符号进行夸张和变形, 结合现代技术, 通过点线面等基本元素进行重构,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精髓, 以达到传承精神的目的。

3 案例分析

3.1 规划区概况

石板滩镇位于成都市新都区东南部, 镇区距新都主城区17km, 距成都中心城区18km, 属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内, 区域交通方便, 道路基础设施完善, 全镇幅员面积约43.74km2。“石板滩”得名于清乾隆年间, 清道光三年誉为成都“东山五场之首”。石板滩镇有悠久的客家文化, 全镇超过90%的人口为客家人, 是西南地区客家人居住最多的小镇, 目前仍存有文昌宫、火神庙等古遗迹 (见图1) 。

3.2 客家文化解析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独具特色的汉族民系, 他源自中原地区, 从两晋之交 (公元317年) 起, 历经五次大迁徙, 可以说没有迁徙, 就没有客家人, 客家民系在千百年的迁徙路上, 不断锤炼, 不断汲取各种文化净化, 创造了辉煌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最鲜明的特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 崇尚正统文化、语言和习俗, 客家人有“宁卖祖宗田, 不卖祖宗言”的传统, 顽强地沿用方言乡音, 在客家话中能找到源于最远古中原语言的古音。客家习俗丰富多彩, 多为中原汉族风俗习惯的延续, 最特别的是正月十五的“游大龙”和“走古事”。婚嫁习俗一般都要经过“六礼仪式”:说亲、送亲、报日子和说聘金、盘送嫁妆、接亲和送亲、拜堂。

其二, 崇文重教, 耕读传家。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 有“茅寮出状元”之谚。在客家人看来, 要想改变境遇, 惟一办法就是晴耕雨读。到过客家地区的人一定会发现, 在其家族祠堂前立有许多石旗杆, 那便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明证, 那些石旗杆是族中子弟中举人、中进士的标志。

其三, 富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民居。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 客家人将中原汉族的建筑艺术与当地实际相结合, 因地制宜, 建造了风格独特并影响深远的建筑物。江西赣南、广东梅州的多层围龙屋, 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都是典型的客家建筑。在一些大型土楼内, 有石柱雕联、石鼓承柱、雕梁画栋;有天井、花园、假山、盆景、鱼池, 美不胜收。甚至还有土楼附设学堂, 楼有楼名, 柱有雕联, 如“振成楼”、“振纲立纪, 成德达才”、教人遵纲纪, 重德才, 奋发进取。这些文化印记都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这些浸润着客家人历史文化的独特建筑形式, 在世人眼里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园构造, 也是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征符号, 同时为世人留下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

3.3 规划背景

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深入, 成都市提出了建设生态田园城市的战略构想。农村地区主要任务是依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推进“三个集中” (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 整合城乡资源, 集约利用资源, 构建布局合理的城乡体系结构,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石板滩镇是2011年成都市新农村建设21个示范区之一。

3.4 规划设计思路

首先, 总体上遵循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的“四性”原则, 新农村建设要与农业生产、产业发展相结合, 兼顾农村生产生活近期需要和长远发展, 突出产业支撑, 充分体现发展性;要紧密结合并利用好自然地形地貌、民风民俗, 在建筑布局、形态、环境、材质、色彩等方面塑造特色, 务求风貌的多样性;要保护并利用好川西林盘等自然资源, 实现与林盘、田园、山林、水体等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 体现相融性:要与城镇共享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落实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配置标准, 实现共享性。

其次, 把握地域文化精髓, 将地域文化与景观要素相结合, 使地域文化根植于景观中。景观建筑上挖掘地域文化特色, 依托当地浓厚的客家人文基础, 打造具有客家风情、客家民俗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以客家田园风情为核心, 整合区域优势, 发展特色旅游。通过旅游业的发展, 繁荣当地商贸经济, 增创新收, 复兴“东山五场之首”的悠久传统。

3.5 地域文化的表达

3.5.1 布局上体现文化意蕴

“客家”的本意是指外来的人, 客家人迁徙至新的地方往往受到本地人的排挤, 因而喜欢群居, 特别是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形成特有的居住文化。石板滩镇新型社区总体布局从空间形态上体现客家人聚族而群居特点和迁徙文化。以客家人的五次迁徙对应一个社区公服配套组团和四个居住组团, 每个组团由若干个围拢屋组成。新农村整体布局呈现出分散式组团居住模式, 分布均匀, 与农田、林地、绿地相间, 构成典型的川西乡村景观, 体现传统农耕文化 (见图2、图3) 。

3.5.2 建筑上保持传统风格

客家民居建筑有多种类型, 例如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中西混合式等, 但以围龙屋最为普遍, 并最具“客”味。该社区居住组团按照“类围龙屋”模式进行设计, 形成既统一又富有变化, 既符合地域传统特色又体现新时期的建筑形态。住宅高度为2~3层, 合理安排户型室内空间, 保障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 又通过组团形成相对独立的邻里结构, 提供居民日常交往的公共空间, 从而保持整个居住组团的肌理 (见图4—6) 。

3.5.3 公共空间上承载非物质文化内容

民俗活动是历史相沿而积淀形成的风尚、习惯和礼仪, 是民族文化贯彻社会生活的机制, 是民族文化存在的现实表征和传承延续方式。社区公共开敞空间建设需为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遗产提供展示舞台, 让人们在活动中感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唤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新社区结合地方历史文化和风情, 规划设计了集观赏、休闲、娱乐和公共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社区服务中心 (见图7) 。

3.5.4 景观节点上提取文化符号

景观节点是构成景观体系的重要元素, 节点设计可根据使用功能、构成要素、历史文化等确定文化主题, 提升文化品位。景观节点处巧妙设计的建筑、小品、绿化、照明等均可作为地域文化符号, 强化门户形象 (见图8、图9) 。

4 结语

地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在新农村建设中传承地域文化, 可以较好地解决快速城镇化与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此外, 做好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是提高农村地区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的要素之一, 有利于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 当前国内并不缺乏挖掘、塑造地域文化特色的成功案例, 笔者仅以此为例抛砖引玉, 提倡规划工作者通过各自实践, 不断寻找地域文化保护的新技术、新方法。 (本文为“第一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

参考文献

[1]邱德华.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形象设计策略研究——以苏州为例.苏州:苏州科技大学, 2009.

[2]王云才.风景园林的地方性——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建筑学报, 2009 (12) :94-96.

[3]舒波, 张朦.根植地域文化, 构建特色城市空间——以达州市白塔片区城市设计为例.华中建筑, 2011 (7) :161-165.

[4]闫如山.谈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视觉形象构建.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1 (2) :77-78.

[5]汪瑾.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住宅科技, 2009 (1) :40-43.

[6]王云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中国园林, 2009 (10) :73-76.

[7]郑丽鑫.客家文化地理浅析.福建地理, 2006, 21 (2) :74-76.

[8]婺源民俗风情——客家文化·婺源旅游.[2011-3-28].http://www.wysjdw.cn.

[9]吴兴帜.客家土楼的结构功能与文化隐喻.百色学院学报, 2009, 22 (4) :1-6.

[10]赵钢, 朱直君.成都城乡统筹规划与实践.城市规划学刊, 2009 (6) :12-17.

[11]伍颖明.建筑空间形式的秩序建构初探.重庆:重庆大学, 2005.

篇4:成都新都区:建设精致城市

2016年度

地方政府创新

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

新都区是成都市城北副中心。根据四川省优先发展“成都一个特大城市,绵阳一个大城市,德阳等10个中等城市”的平原都市群发展战略,新都区处于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成都平原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是“成(都)-德(阳)-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桥头堡。

新都,成都的八个卫星城之一,得益于成都市国家中心城市的确定,现正谋求“独立成市”。

从卫星城到谋求“独立成市”,新都在近些年的一系列作为,可为一些地方的发展提供参考样本。

“让‘创客们心都在这里”

截至2016年,新都区已经连续22年名列四川省综合实力十强县,近5年连续排名第四。

这份成绩单,离不开一批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9月22日,在位于新都区的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中国中车成都公司研制生产的首列铝合金A型地铁车辆正式下线。

2016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这无论是对成都市还是新都区,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今年7月29日和8月19日,“一带一路”下的新都机遇 ——2016新都区对话知名企业暨投资推介会,分别走进深圳和上海。一时间, “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最具国际影响力品牌城市”等新都符号,在很多地方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实际上,在以创新培育城市新动能方面,新都动作不断。今年6月21日,新都区与西南石油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医学院等驻区高校举行校地共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座谈会暨校地合作签约仪式,新都区宣告与3所驻地高校共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

6月26日,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最后一个活动日,39.5亿元前海金控新都区绿色发展基金签约落地新都,宣告深圳前海与新都区合作开启。

8月30日,新都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协议》,寻求在航空动力方面新的“着力点”。

新都这座城市从不缺乏创新的元素,从全国农村改革的“实验地”“专业户”的发源地,到今天成为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上的重要节点,新都的创业创新基因一直在传承。

新都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通过提出政策护航,“让‘创客们心都在这里。”

另外,据新都区政府新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新常态下双创工作,新都区紧抓创新机遇,按照成都“创业天府·菁蓉汇”行动计划,形成了《创业天府·扬帆新都行动方案(2015—2020)》,制定出台一个创新创业发展目标、六个创新创业平台、七个方面扶持政策、六个方面保障措施,即“1676计划”。

好的创业环境,首要的是平台。据此,新都区适时推出蜂云谷、“北欧E中心”电商孵化基地、汇融广场创新型电商园等6个创新创业平台,为创业者们解除后顾之忧。

新都区相关负责人认为,创业平台只是一个载体,对于很多初创型企业而言,优质的政策资源是创业的强心剂,故在推出的七项政策方面做足了文章。

据了解,对符合条件入驻区内创新创业平台,租用生产经营场地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给予前三年免除100%、后两年免除50%场地租金优惠;对入驻平台的青年、大学生创业团队,三年内免除水、电、气、光纤及物业管理费用等暖心政策。

同时,完善配套服务、加强产权保护、强化资金保障等六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也将尽快得到落实。

新都区还制定了该区支持创业的2015—2017年目标任务责任清单,从创新人才、载体、资本、要素和活动五个方面做了详细明确的安排部署。

优化产业布局

产业,是新都发展的引擎。

过去的一年,新都区始终把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全力打造经济升级版。在产业布局层面,新都立足区位优势,提出“强二兴三优一”方案, 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

2016年8月28日,中国航发集团正式成立,这是国家重视发展航空发动机产业的重大举措。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带动性极强。数据表明,一般工业项目的投入产出比为1:2,航空航天产业达到1:3,对于其他产业可形成1:5的带动。

新都具有较好的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位于区内的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624所)和成发集团(420厂),在中国航发集团的全国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其三大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之一。

目前,新都已签订四方合作协议,在石板滩工业拓展区规划了9平方公里的园区,成都市第一笔3亿元启动资金已到位,“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式”的航空产业园正加紧布局建设。

轨道交通,是中国唯一具备整装研发、制造、管理输出能力的高端装备,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未来五到十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轨道交通总投资将高达数十万亿美元。

将此重大高端成长性项目纳入囊中,新都颇费心思。随着中车地铁车辆的下线,轨道交通的集聚效应已初步呈现,中国中车多家核心配套企业已签约落户,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正加快形成。

作为传统工商业重镇,新都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和工业倍增计划。除加快打造千亿工业园区外,以集群化思路做大做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加大对本土“有根企业”的扶持和培育。

在加快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新都引导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发展,建设千亿国家级电商物流示范基地,升级传统商贸,推动电商深度融合,使新都成为中西部地区大宗商品交易、跨境商贸集聚地及国际商贸旅游购物目的地。

新都区位于成都北部,距成都中心城区16公里,是成-德-绵带上的重要节点,也是成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基地,区位条件优越。

从疏解中心城区人口,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化解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等难题的角度而言,新都具有比较优势。

作为成都城北门户,在“独立成市”理念指引下,新都提出让城市空间更“优”、让城市动力更“足”、让城市经济更“强”,让城市文化品位更“高”、让城市生态更“美”、让城市民生获得更“实”和让城市治理更“好”的未来五年发展目标。

业内专家认为,上述发展目标表明新都区作为成都市卫星城,是成都市最具有条件建设“独立成市”的卫星城。

新都区未来的规划,是形成“1+2+7+N”新型四级城镇体系。“1+2+7+N”指新都未来将形成“1个主城区,2个小城市,7个特色镇,N个农村新型社区”的城市格局。

10月29日,新都区规划局局长张启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都将按照“独立成市”的城市发展理念进行规划,让城市空间更“优”。 “按照功能互补、错位发展、联系紧密的要求,加快构建‘1+2+7+N的新型四级城镇体系。”

篇5:新都区城市总体规划

赴广州市花都区、株洲市荷塘区考察城市管理的考 察 报 告

2011年1月5-6日,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何钦锋,市政府副市长陈忠辉率市政府办、市住建局、市城管大队、市编办、唐洞街道办事处、鲤鱼江镇、东江镇负责人一行11人赴广州市花都区、株洲市荷塘区就城市管理工作进行考察,重点考察了城管进社区、网格化精细管理、城管执法机制、数字化城管以及城管考核体系等方面的内容。现将考察情况及考察建议报告如下:

一、广州市花都区城市管理工作情况

(一)花都区城市管理基本情况。目前,花都区对口广州市设立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局,人员编制为行政执法专项编制公务员,在职在岗250名(其中,公务员编制209名),协管员126名,下设3个直属中队,11乡镇(街道)中队和1个直属督察中队,半军事化管理。现有的209名公务员,军转干部137名,占74.05%,其行政执法权仍以授权为主,主要有市容市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国土房管等10项职能160处罚权,受委托行使的行政处罚权47项,依法赋予的行政执法措施11项。

(二)城市管理主要做法及经验。

1.实行城管双重管理模式。下设的各镇、街道城管中队的人、财、物均在城管分局,但接受镇、街道管理;镇、街道设立城管办,协同城管分局管理各城管中队。

2.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按街道、社区实行划片分区包干责任制,把执法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形成了城管执法工作无断点,无间隙。

3.加大查违控违力度。城管分局结合网格化管理,按照属地责任制、“零报告”制和协同查处机制,加大对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监控、查处和清拆力度。城管队主要以巡查管控为主,发现违法建设及时上报城管分局及区政府,配合区、镇两级政府实施违法建设拆除。

二、荷塘区城市管理工作情况

(一)荷塘区基本情况

荷塘区地处株洲市东北部,总面积143平方公里,人口28万。其中,主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22.5万。辖1乡1镇5个街道办事处和合泰管委会。城区有34个社区,9个城中村。主次干道16条,背街小巷372条,河港堤坝2处,农副产品市场20家,无物业管理小区314个,城中村及城郊结合部22处,公共休闲广场4处,临街五小行业门店3684家,长途汽车站3个,垃圾中转站19座,公厕39个。城管大队共有队员97名,协管员51人,分为5个中队,1个机动中队,1个渣土中队和1个自行车巡查队,同时,根据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及工作难易程序,配备执法力量,实行路段责任制。成立数字化指挥中心,负责城市管理监控工作,有工作人员5人(抽调),临时聘用坐席员6人,信息采集员28人。配备领导通、执法通、城管通等具有GPS导航能力的专用手机91台。

(二)城市管理工作主要做法和经验

1.领导重视,组织机构体系健全。对应株洲市设立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大城管协调机构),机构设置规格较高,由区委书记任顾问,区长兼任主任,区分管领导任常务副主任,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任副主任,区分管领导主要精力集中在城市管理,形成了调度、协调、考核等机制。整合城管力量,设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辖管环卫、园林、市政等部门单位,下设城管大队,人员编制为公务员管理,同时聘用城管协管员若干。

2.资金有保障,城市建设投入较大。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园林绿化、城区路网建设、环卫设施添置和城区保洁,其中,近三年来投入园林资金近2亿元,新建绿地面积3万平方米,拆围透绿6.2万平方米,拆违

还绿3万平方米,目前,该区所有行政机关围墙全部拆除,见缝插绿,折围透绿,人在绿中,绿在城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绿化工作在株洲市排名第一,其经验在全市推广;加大城区路网建设,近三年先后投入资金3亿元,城区主次干道全部砼改沥,人行道彩板改麻石板,拉通“断头路”,改造背街小巷,基本形成“外成环,内成网”的路网格局;推进行环卫市场化,环卫设施不断“升级换代”,添置了大型扫路机、洒水车,新建二类以上水冲式公厕20座,新建垃圾中转站9座,实现了环卫保洁全覆盖。

3.环境有改善,推进环卫市场化。走进荷塘,见不到灰尘飞扬,渣土满地,街道干净整洁,空气质量较高,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感受到了难以想象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来源三大措施:一是环卫市场化。该区将建成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农副产品市场、无物业管理小区、公共休闲广场等400多万平方米公共场所的保洁工作,连同垃圾清运、洒水降尘、环卫设施维护、城市“牛皮癣”清理等其他环卫业务,全部推向市场,通过招投标成本控制,以1794万元的总价,分别承包给深圳市升阳升清清洁公司等7家专业保洁公司,实现了环卫作业“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全覆盖,市场化率达到100%;二是管控巡查精细化。主要采取“清”、“堵”、“洗”、“保”、“建”等方式相结合,所谓“清”,即通过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消除城区卫生死角;所谓“堵”,即城管执法24小时巡逻执勤,从源头控制路面污染,推行渣土运输公司化和严管重罚;所谓“洗”,每晚12时至次日凌晨6时,对全部街道实施清洗(仅该项开支一年几十万元),确保路显本色;所谓“保”,即加大对市政设施的日常管护;所谓“建”,大量添置环卫设施,城区机械化清扫率达36.25%;三是执法严格化。荷塘城区环境的改善,经历了强有力的综合整治到规范化管理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该区分路段按距离配备了大量的市容监督员,充分赋予了执法权(简易程序,处罚额度在20元以下),罚没款先交财政再100%返还到个人,提高了市容监督员的积极性,加大影响市容市貌行为的处罚力度。

4.城管有创新,构建了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模式。一是网格化管理,将城区所有路段分片划段细化成40个网格,责任明确到人,按照“城管大队管面,中队管片,队员包块”的原则,实行“定人、定岗、定时间、定目标、定奖惩”的六定管理,采取“一对一”定岗防守与机动巡查相结合的办法,对辖区市容市貌进行管理;聘请市容监督员240名,分布在全市主次干道及重要广场等路段,对行人乱穿马路、乱丢垃圾、乱停车辆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和处罚(由区政府以通告的形式委托处罚权,20元以内的简易程序),罚没收入先交财政再100%返还给市容监督员。二是数字化管理,投入350万元,整合城市治安电子防控系统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运用3G通讯技术,实现视频实时监控,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组建区数字城管监控中心,将27.79平方公里纳入城字化监控范围。三是严格层级督查考核。在考核层级上,实行区考核乡镇、街道及城市管理综合部门单位(城管、市政、园林、工商、交警等),街道、乡镇考核社区、村。在考核方式上,工人考评与数字化城管考核相结合,设有10名专职考评员和24名数字化城管信息采集员,采取专职考评员宏观考评和责任网格分块考评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并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奖罚分明的综合考评实施办法,实行分类考核(设有五类,共60个单位,涉及乡镇、街道,城管职能部门,保洁专业公司,各街道社区),按照“日考核、周评比、月排名”的方式进行;在奖罚力度上,区政府设立城市管理奖罚专项资金,由财政预算、市考评(株洲市考评各区)奖金和相关单位交纳的保证金(分A类1万,B类2万,C类3万)及个人交纳的风险金(纳入考核单位党政正职800元,分管副职600元,专业公司负责人800元)组成,对单位的奖罚幅度达到1万元(即第1名奖1万,第2名奖6000元,倒数第1罚1万元,倒数第2罚6000元),个人奖罚同样操作(按交纳保证金的百分比奖罚);在考评项目设置上,共分为居民社区、单位院院落、城乡结合部、道路卫生等15大项近100小项的考核内容和标准,全部覆盖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市场管理、查处违法建设等。

5.城管进社区,实行双重管理。在街道、乡镇设立了城管办和城管中队(5-7人),社区设立城管专干,主干道、小街小巷由城管负责,居民小区由街道、社区负责,城管队员的人、财、物主要集中在城管大队,主要以双重管理,“两条线”(即区考评乡镇、街道、城管,乡镇、街道考评社区)考核为主的体制。

三、关于我市城市管理的建议

通过考察,学习借鉴广州市花都区、株洲市荷塘区城市管理工作经验,结合我市的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领导,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一是以现行的市推进新型城市化领导小组模式,在城区乡镇、街道设立推进办(或城管办),由乡镇、街道副职兼任主任,各社区增设1名城管专干,享受社区(村)专职干部待遇,形成城市管理的市-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管理体制,构建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格局。二是调整市推进新型城市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督查考核机制,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办联系城建副主任担任,常务副主任应由市政府督查室副主任兼任(便于协调相关城市管理职能部门,加强城市管理督查考核),负责推进新型城市化工作的组织、协调、考核;三是完善推进新型城市化考核办法,实行乡镇(街道)(单位3万元/年、个)及党政正职、分管领导(600-800元/人)风险金制度,从城维费中列支专项奖励资金(9万元/月),由市推进新型城市化办按“日考评、周反馈、月评比、季讲评”考核方式,每月按分数奖罚乡镇(街道)及党政正职和分管领导。同时,完善对城区乡镇(街道)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机制,在对唐洞、高码、鲤鱼江、东江等城区乡镇、街道考核中,城市综合管理(社会管理)的分值占总分值的40-60%,综合运用考核、经济杠杆,加强乡镇、街道的城市管理“属地管理”导向。

2.完善考评机制,推进城管进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城管中队的人员编制、调配仍保留在市城管大队,接受市城管大队的教育培训、业务指导、执法监督及中心工作调度,城管大队设立重车进城、渣土管理两个直属中队和机动中队,担负全市重车进城、渣土管理、督查考核等职能,同时将部分行政审批权、行政处罚权委托乡镇(街道)及城管中队,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由市财政按比例返还乡镇(街道)、城管

大队,弥补办公经费。乡镇(街道)负责对城管中队的日常管理考核,市城管大队核定各乡镇城管中队月绩效考核工资,按月下拨到各乡镇(街道),同时,乡镇(街道)按同等比例配套,由乡镇协调市城管大队制定考核细则,参照市考评乡镇(街道)的奖惩制度,对城管中队予以每月考评。

3.加大财政投入,推行城市管理运行市场化、管理网格化、监督数字化、考核标准化。一是根据全市建成区清扫保洁面积及科学合理的人员配置,通过公开招投标,将清扫保洁推向市场,由专业公司负责对城市主次干道24小时保洁。待条件成熟,还可将园林绿化、道路维护等全面推向市场,进行公开招投标,实现城市绿化种管养一条龙。二是按照主次街道面积、常住人口、管理幅度等要素,按街道分片划块,每200米路段设置一管理网格,配置城管队员,公开招聘市容监督员(或整合交通劝导员队伍),委托部分行政处罚权(主要是20元以内的简易处罚权),加强对乱扔垃圾、乱闯红灯等违规行为的综合整治,实行16小时365天不间断、无缝对接的城市管理网格化。三是结合城市治安电子防控系统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加快城市管理数字化建设,组建市城市管理数字化办公室暨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建立城市管理投诉处理快速反应机制,负责中心城区(唐、鲤、东)的市政、园林、环卫、规划、自来水等城市管理的投诉处理及城市管理工作督查考核,实行城市管理督查考核数字化。四是建立三级考评网络体系,即市考评乡镇(街道)、单位(主要以城市管理职能部门为主),乡镇(街道)考评社区,社区考评单位院落、物业小区。各层级按管理内容设置科学合理的考评方案,运用网格化、数字化城管,实行“日考评、周反馈、月评比、季讲评”考核方式,实行考核标准化。

资兴市推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篇6:新都区城市总体规划

1 新都市主义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概述

“新都市主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概念,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的要求是不仅要重视住宅设计和社区整体规划,而且注重考虑机会成本、时间成本与居住舒适的结合,并注重避免奢侈布局对环境的破坏、对土地和能源的过度耗费。其宗旨是把生活、工作、购物、娱乐、休闲集中起来,使它们“多位一体”;其本质在于享受生活,享受城市文明发展所带来的成熟与便利,其精髓是让城市自然化,让自然城市化。主张城市文明与自然属性和谐共存,充分顾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倡导的是一种快节奏、“低碳生活”、高娱乐的都市“跃动人群”生活模式,生活的品质不仅拥有物质的繁华,而且还是最适合人们居住的生活空间。总之,具备自然生态性、经济性、高品质性等 “三性”特征的居住区,都可以称作“新都市主义居住区”。

2 新都市主义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与手法

与传统居住区相比,新都市主义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要摒弃传统模式的单一性,环境规划设计的相对固定性,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居住区热火朝天的建设与改造,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许多房地产开发商拿“新都市主义居住区”为盈利噱头,在居住区内大肆搞园林景观绿化,把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简单的理解为“新都市主义”。其实这是错误的,新都市主义居住区的景观总体规划主要是建设具有中心城市的自然景观,结合区内的景观轴线和道路系统,来解决居民的交通压力,让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1 以人为本,体现博爱

在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功能的分区和建筑的布局,医院、学校、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等政府配套设施要齐全,一样都不能少,因为完善的生活配置和商业配套设施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在离家不远的办公地方工作,每天不必再起早贪黑奔波于家和单位之间,而是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休息、娱乐、学习。同时景观的设施要提倡人文生态化,要以人的需求为主要出发点,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例如居住区内的广场要充分考虑受益人群的不同,应设有休闲娱乐广场、儿童娱乐广场、老年人娱乐广场等等大大小小一系列的广场,既要各自独立又要相互渗透,而且还要具有人文的主题性,在美好而愉快的娱乐环境中鼓励人们用博爱和进取精神去对待生活。总之,区内任何空间的景观设计都应该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关注人们所需的各项设施配置的科学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从物质到精神上的追求,减少了现代高楼大厦给人们带来的孤独感。

2.2 尊重自然,和谐共存

自然环境是人类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新都市主义居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对自然要素的引用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特别是当今高科技、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期望不仅仅是类似“小桥,流水,人家”诗情幽意式的情感慰藉,而是在居住的环境中消除人与高技术之间的情感对立,找回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所以在规划居住区时要科学的分析规划用地的周边环境,根据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公园环境等等对构成优美居住环境的宝贵景观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例如树立在城市之中琳琅满目的钢筋混凝土大楼,孤立地坐落在那感觉特别生硬,这就需要设计者积极组织和引进自然景观要素,用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住宅景观注入新的生气与活力。总之,在居住区的空间进行自然景观的再创造时,要充分考虑和合理运用周边自然要素,尊重自然,创造一个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改善人们精神生活的居住环境。

2.3 协调统一,多元共享

新都市主义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在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地形、历史以及现有的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在景观塑造的手法方面,既要统一又要富于变化。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筑的形式、尺度、色彩、质地的变化区分主次建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空间序列的组织,营造出空间大小、开合的变化,形成光影的明暗对比,构成有起伏、转承、高潮的空间环境景观。同时在主要沿水体、城市轴线、城市交通干道等布置的居住区,要充分处理好邻里和区之间的关系,既要有大面积的自然景观、人工景观的分割,又要有开敞空间的连接,来为人们提供大的合理空间环境,例如各类公园、小块绿地、球场、住宅绿地等,应该在邻里内广泛分布,多元共享。

3 新都市主义居住区的道路系统

在规划与设计新都市主义的居住区时,道路系统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规划设计的成败,因为“新都市主义”提倡的是一种快节奏、“低碳生活”、高娱乐的都市“跃动人群”生活模式,要求城市活力的再现与安全在道路系统的设计上不以牺牲通达性和开放性为代价,而且还必须适当考虑小汽车空间,兼顾对步行者空间占有的尊重。因此,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结合城市中心轴线上的地铁站点和公交车站点,提倡公交与私家车之间的公平竞争,例如沿着商业街加入城市辅道,增加城市道路密度网,让公交车深入居住区的辅道上,以提高交通安全和内部人员的便捷性,这样不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同时还可以缓解居住区内部交通压力。此外在区内的主要交通干道和步行道的景观布置上,尽量不挤占公共空间,并结合区内的道路布局,设计容易认知的优美线型、清晰的道路系统、良好的断面组织、高雅的路面铺装等等造景手法,塑造景观主题,让道路充满人情味与艺术感,引人入胜,创造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视觉画面,全面体现居住环境的高品质生活。

4 结语

作为新世纪的景观规划设计工作者,在做新都市主义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时,除考虑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享受之外,应该在深刻理解“新都市主义”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所在地域的自然情况、设施需求、人文特色来方便现代城市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创造出一个具有人、建筑与自然环境“三位一体”的既合乎潮流又具有人文内涵的高品质生活和空间环境,以满足现代人对居住环境更高的要求。

摘要:探讨了新都市主义居住区的内涵及基本特征,指出了居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要求与手法,介绍了规划设计居住区的关键所在,以促进城市居住区生活品质的提高。

关键词:新都市主义,居住区,景观,道路系统,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美]新都市主义协会.新都市主义宪章[M].扬北帆,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曹瑞星.景观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指导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上一篇:幼儿园各项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学生课外阅读研讨沙龙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