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科研立项选题

2024-04-28

如何进行科研立项选题(通用8篇)

篇1:如何进行科研立项选题

聚集2012课题立项:如何选题、如何表述课题名称、如何设计研究方案

------------------

发表时间:2012-3-15 8:00:00 点击:6 次

一、如何选题?一是要关注小细节,解决真问题:小切口入手开展课题研究;二是要学会钻空子,填补研究空白:人家忽视的领域,我来研究;三是要站在最前沿,探索新领域,使研究走在前列,如萧山近来年提出的创新德育新体系、聚焦课堂新常规、聚焦教学新范式等;四是彰显职教特色,体现研究个性:不宜选择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题,我们的课题研究需基于职业教育特点、选适合专业或学科特点、适合自己的研究特长进行选题。我们的课题源于什么?从哪些方面着手选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八个维度入手。

具体见附件:从八个维度发掘课题.doc

二、如何表述课题名称?选好课题研究方向之后,我们需要拟定课题的名称,如何科学表述研究课题的名称,是需要有一定的规范的,一般包括三个要素: 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中职学校××专业 学生创业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当然我们的课题名称还可以有个性化的表述形式。具体要求请参考我们三年前邀请徐所长为我们作的专题讲座PPT。

具体请查阅学校内网公共FTP-教科室——《培训资料》

三、如何设计研究方案?确定好研究课题后,最后我们需要做的是拟定详细的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九个部分:一是研究背景,二是研究综述,三是理论依据,四是研究目标,五是研究内容,六是操作步骤,七是研究方法,八是预期成果,九是可行性分析及课题组成员与分工。

具体要求请见附件: 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格式.doc

另外:公共FTP教科室文件夹内有一些关于“课题选题参考”与“课题研究方案样本”的共享资源,请自行下载学习与参考。

希望老师们广泛参与,为教育科研“播种”,并期待来年有所“收获”!

篇2:如何进行科研立项选题

辛康

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活动主要是通过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来实施的,因此做好项目管理对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以本所利益为本(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科研活动需要“以本所利益为本”,应紧密围绕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开展研究,并积极推进成果的应用,少而精地从事一些纯基础研究,缺乏创新和应用价值的纸面成果只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纵向科研的经费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拨款,我国2012年军工R&D经费共1710亿元,R&D人员人均21.4万,其中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比重分别为4.7%、13.3%、82%,可见国家军工的科研经费导向是以应用和开发为主。纵向科研项目的基本顾客是国防、军队,其潜在顾客是将来使用该成果的单位,两种顾客的需求都需要考虑,立项前就应该及早调研潜在用户的需求和要求;立项时以清晰准确的需求分析来打动上级科研管理部门;实施过程中加强与上级管理部门和潜在用户的联系以及时了解需求的变化;验收时应注意收集上级管理部门和潜在用户对项目的意见和评价;验收后及时对成果进行建档和登记并积极向潜在用户推介。

2重视科研环境建设

科研活动是一种脑力活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决定科研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控制和监督只能起辅助作用,不宜过分强调和过度使用。科研环境是科研活动开展的“土壤”,“土壤”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上事物的好坏。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科研环境建设的核心,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直接依赖于管理人员的技能和水平,同时科研人员的制度执行情况和个人修养直接影响着团队环境的建设。制度制定时需要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本单位情况有机结合,广泛征求意见,准确归纳集中;制度执行过程中应注意执行的严肃性、解释的准确性、反馈的及时性、评估的科学性。将制度汇编成册或整理公布于网上,对制度的执行是大有裨益的。

3重视负责人作用的发挥

负责人作用的发挥是影响科研项目质量的关键因素,影响负责人作用发挥的因素有:科研环境(国家大环境与单位小环境);兴趣(科研工作的内在动力);责任心(科研工作的驱动力);科研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与行为);组织能力(领导团队的魅力与水平);责任与权利的明晰与否;技能水平的高低;学习能力的强弱;时间投入的多寡等。兴趣、责任心等道德类因素往往比技能水平等知识类因素更重要,勤能补拙,促使科研人员将更多精力用于研究要比用于提高学历对单位更有益。负责人管理应是科研单位人事管理的重点,核心是建立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使负责人的科研兴趣不断加强、积极性不断提高、创造性不断发挥、高水平成果不断产生。重视内部沟通

“沟通”是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沟通的有效性对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有专家认为:管理者70%的时间都用在沟通上(开会、谈话、做报告、写报告、拜访、约见等),而工作中70%的问题是由沟通障碍引起的[2]。

科研单位的内部沟通内容主要有管理层之间的沟通、管理和科研之间的沟通以及人员之间的沟通。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可以促进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和层次间的信息交流,有助于管理层之间统一思想和认识、协调配合、减少会议和文件,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管理和科研之间的沟通有助于申请信息的及时传递、管理要求的准确传递、项目执行情况的准确把握、问题和建议的及时反馈、下属单位的设备和技术优势发挥、下属单位之间的协作等。人员之间的沟通有助于创建和谐的工作气氛、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彼此交流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

网络为首选的沟通形式,方便、快捷而且代价不高,在内部沟通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可方便地用于:内部信息的通报、管理制度的发布和查询、报告格式的下载、职工意见的收集和反馈、下属单位成果和设备的宣传等。会议也是重要的沟通形式,会议有任务布置会、检查会、总结会、讨论会、表彰会等,但应注意会议的效果,不能论而不决,尤其是一些影响单位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人员费和管理费的问题、大型设施的运行问题、设备的共享问题等。做好科研经费的管理

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协调是关系科研人员积极性和科研经费效益的重要问题,三者利益需要进行科学合理地协调和分配,国家总希望尽可能多的科研经费用于科研的直接消耗,但是也不能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承担着许多任务却感觉受益很少。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控制力由以前的“强自制力+制度约束”向“强制度约束”转变,经费监管部门和人员增多,制度越来越细也越来越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不能直接按比例从科研经费中提成,也不能变相侵占科研经费,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只能通过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水平来获得奖励性支持。科研单位获得的奖励性支持有:获得更多的项目经费、更多的人员经费、更多的运行费和能够自主支配的基本科研业务费等;科研人员获得的奖励性支持有:获得更多的指令性或自主性项目经费和更高的绩效工资等。

科研经费管理的重点是:预算的合理性、执行的严肃性和结算的准确性,项目负责人需认真领会国家有关的经费管理办法,在财务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协助下,申请时认真制定项目预算,执行时认真制定实施预算,严格按照预算执行,预算变更时必须经过审查和批准。财务部门应及时设帐(尤其是不少项目存在拨款滞后的情况)、将支出准确归集到相应会计科目、加强对课题分摊支出的预计性和合理性、做好科研项目经费的实时准确统计、决算时注意和预算差距较大的情况。重视经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如管理费和人员费的问题,加强政策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依靠自身调整或争取国家政策解决问题。认真对待对上级的承诺,重视自筹经费的落实。审计部门需要起到为科研经费的合理支出保驾护航的作用,审查会计科目设置的合理性、支出的真实性和合理性等。6 技术文件和记录的管理

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技术文件,记录着科研活动的过程或结果,比如:阶段报告、总结报告、研究报告、试验报告、实施方案、鉴定与报奖材料、图纸、文章等等。技术文件履行编、校、审、批的程序是必要的,项目组的校对可有效地防止错字等低级错误的出现,技术专家的审核可以判别技术方面的准确与否,而行政领导的批准则是技术文件定稿的标志。项目负责人应事先

了解不同技术文件的要求,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及时对技术文件进行收集、整理、编号、保存,分阶段或在项目验收后移交档案部门。技术文件管理过程中的困难是版本问题和保密问题,由于审查环节较多,技术文件形成的版本也较多,一般科研项目的最终版本产生在所科研生产处,因此在上交上级后需及时和下级或项目负责人核对版本。中间版本采用在文件名中增加日期标识,最终版本采用在文件名中增加“Z版” 标识,标识清楚了即使保留多个中间版本也无所谓,电子版本可多保留几个,一般书面材料只保留最终版本即可。保密问题应该明确科研项目保密点,使负责人清楚哪些需要保密、哪些不需要保密,准确定密,明确责任。

记录是真实反应科研活动的重要客观材料,对记录的管理应高度重视,应归档保存。原始记录是反应科研活动的第一手资料,是科研结果追溯的源头,当结果出现争议时必须查阅原始记录,原始记录应规范、完整,必要时可由有经验人员进行复核,内容最好包括:近期工作的小结,下一步工作的目的、方法、内容,工作的数据、结果等(数据和结果也可单放,但应和原始记录中该部分工作对应);项目组内的讨论记录不仅反应了科研活动的脉络而且真实记录了个人的贡献,是评价个人贡献的第一手材料;评审点和验证点的有关记录、软件或装置的测试记录、装置的检定或校准记录、合同评审或方案评审记录、主要指标测试记录等是反应科研质量的重要证据,需及时进行收集和整理。

对记录的归档不要拘泥于档案的要求,归档总比不归档好,记录的归档可以认为是在满足国家科研项目归档的基本要求之外附加的要求,应该同项目的其他资料一并归档保存。记录的形式和数量都比较多,记录产生的源头也较多,收集具有一定难度,关键在于平时做好整理、编号、集中工作。实施科学有效的过程管理

7.1立项阶段的管理

立项过程中科研单位的主要任务是:使申请项目获得上级认同。科研单位在该过程中需要将项目的申请信息和管理要求及时准确传达给科研人员、积极组织科

研人员进行调研、充分利用本单位的专家进行技术把关、有效使用管理人员进行材料的审核、合理选择项目负责人和科研团队的组成等。

许多项目的申请从规划阶段就开始启动,规划主要有中长期规划(纲要)和五年规划,九五”到2010、2006━2020年,目前有的领域已开始编制2011-2030规划纲要,可见中长期规划基本没有从头执行到尾的。五年规划相对比较实际,往往成为五年项目立项的直接依据,应予以高度重视。科研单位制定的规划不能是将本单位的学科、领域复述一遍,而应该借编制规划的机会,走访已有用户和潜在用户,认真调查需求,了解国内有关领域的研究情况,评估在该领域的竞争力,明确发展领域的优先级别,提出发展思路等。

项目申请时需选择合适的计划渠道,计划渠道是国防军工科研管理部门安排经费的途径,如国防军工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预先研究计划等,除此之外,还有技术基础专项计划,每个计划渠道有不同的资助范围。为促使科研人员平时做好项目申请准备,可采用建立项目储备库的方法,每半年收集一次,经评审进入项目库,开始项目申请时,管理部门协助科研人员选择合适的计划渠道,将项目库中项目适当修改后上报。

合同或任务书的签定标志着一个项目的正式开始,但现在不少项目合同或任务书签定较晚,为避免对科研进展造成影响,对于立项前景明确的项目,即使当年的经费不太确定也可先行建帐、通知项目组启动有关工作。合同或任务书内容方面的审查主要关注经费预算的合理性、经费和内容的匹配性、外部依赖条件的保障性等方面,在指标方面应注意指标的可实现性,但同时应该清楚实际执行过程中应努力超过该指标以求取得高水平成果。申请项目时应结合本单位的技术和人员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避免验收时让上级觉得“满地芝麻、缺乏西瓜”,解决掉一个难题少一个难题。

立项阶段的工作以材料编制和审查为主,专家评审和管理审查是保证立项材料质量的关键,材料的形式符合规定的格式只是基本要求,内容的科学性、相关性、准确性是专家审查的重点。应挑选具备较高学术水平,为人正直而且敢说话的人员(不论在职还是退休),建立专家库,尽量事先发放材料给专家较充分的审查时间,必要时可采用闭门讨论的方式,以保证专家评审的质量。尝试由管理人员来归纳专家意见,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管理人员对项目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管理机关一般应按照专家的意见执行,当与专家意见不一致时应向有关专家和项目人员解释理由。

7.2实施阶段的管理

实施过程中科研单位的主要任务是:确保任务的组织落实和顺利实施。科研单位在该过程中需要组织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并进行审查、提供科研活动所需要的资源、监督检查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监督评审点验证点的实施情况(可与科研检查结合进行)、协调解决科研活动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配合上级的监督检查工作等。

科研协议生效后,负责人应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策划,策划应建立在项目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项目的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的内容应包括:项目的详细分拆情况、到某一阶段的任务与要求、实验的具体方案、人员的分工情况、重要节点的设置与检查方法、经费的使用计划、风险分析等等。策划的输出应形成书面材料,一系列的策划输出材料真实客观地反应了项目的实施路线,同时也是考核个人工作的依据。

检查是实施过程控制的主要方法,检查的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采用季度甚至月度报告的方式并不见得好,写得太少,薄薄的一页纸能说明什么问题,写得太多,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负担都重,得不偿失,关键在于如何保证检查的效果。检查的方式影响检查的效果,基于实施过程策划的结果,采用逐级检查的方式,既可以保证每部分内容都检查到,又省时高效。具体的作法是:依据策划的结果,每个子项目的负责人都需向高一级负责人汇报,高一级负责人对下级的汇报情况进行汇总,向更高一级的负责人或研究所汇报,而后研究所再向主管部门进行汇总汇报,每一级都需要将下一级的检查结果列清楚。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切不可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遮掩,要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检查的成果用于人员的考核,对于执行优秀的负责人需要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对于执行不力的负责人采用一次警告(黄牌)、两次撤换(红牌)的措施。

7.3验收阶段的管理

验收过程中科研单位的主要任务是:确保任务的全面完成、成果收集并通过验收。科研单位在该过程中需要对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测试、对研制的装置进行性能测试、组织验收材料的编写、对项目的整体完成情况进行审查、完成项目的建档工作等。

预验收是科研单位全面检查项目完成情况的有效手段,验收级别(项目、课题、专题或子专题)对验收的深度具有重要影响,若验收级别过大,验收的深度就有限;验收级别过小,验收时间又太长,因此应选择合适的验收级别和验收方式,既要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出现,使每个拿题目章的负责人都有单独吹竽的机会,又要考虑实际的可操作性。

在项目验收前,可要求项目的资料具备建档条件,待项目验收通过后再进行正式归档,“具备建档条件” 的含义是主要的技术文件和记录已归档或已被全面规范地收集在负责人手里。项目研制的作为最终成果的硬件产品向国资部门移交是证明硬件研制完成的标志,可在项目的验收前完成移交,移交前需要进行测试并形成设备的档案(包括性能指标、操作规程等)。

科研活动的档案由项目组移交到档案管理部门是保证职务期间产生的科研成果归国家或单位所有的必须手段,必须明确要求项目结束一定时间内必须完成建档与移交工作。

结束语

篇3:如何进行科研立项选题

农机技术推广选题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该项目是否能够在农业生产中迅速得到推广应用。下面围绕农机技术推广项目的选题, 谈几个问题:

一、农机技术推广项目选题的思路和途径

农机技术推广项目的选题, 应以农业部确定的“十五”期间在全国重点推广的“十大农机化技术”作为推广的重点。结合实际, 抓好农机化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建设。玉米收获及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花生与薯类收获机械化技术、塑膜温室电动卷帘与耕作机械化技术、牧草饲料生产加工机械化技术、旱作农业机械技术等等, 选取适合本地区的先进农机具进行推广, 并发挥其作用。具体思路和途径如下:

1.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选题

在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上, 找出农机作业的空白点进行选题。这种选题可以充分发挥农机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示范性强、推广效果好。

在农业生产方式和劳动效果的对比中进行选题。这种选题, 可使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用现代化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取代, 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劳动强度, 增加经济效益。

在保证农业适用增产技术和其他新技术实施的手段上进行选题。这种选题将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大大地增强了选题项目的科学性和生命力。

2.依据生产规模和农户实际需求选题

参照当地农业生产的体制和生产规模的大小确定选题, 可以适应大面积联户经营的合作社和小面积经营的农户, 用最佳的项目规模投入, 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

参照农户的需求情况选题, 要考虑到农户年收入情况及他们实际的需求和购买力, 确定合适的项目, 这是保证项目投资如期回收的重要条件。

3.从项目的先进性、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选题

选择能够体现农机技术发展最新趋势、最新成果的课题, 其应用的技术水平必然很高, 示范性强, 效果显著。

4.从农机技术推广部门自身条件出发选题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实施过程中, 需要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才能完成, 超出农机推广部门所能协调组织的范围进行选题, 项目实施就没有保障。

二、选题立项坚持“三项原则”

农机化技术推广涉及到千家万户, 一次性投资大, 使用周期长, 因而项目实施前正确地选择与科学论证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关系到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和效益的关键。

1.坚持技术可行性原则

技术可行性是指推广的技术或机具, 必须满足当地农业技术要求, 不适应本地区农业生产要求的机具, 其技术再先进, 也只能以“样品”、“专利”的形式存在, 而不能成为生产力。

2.坚持农业生产需要原则

在项目的选择中我们要充分注意到应用技术主体是农民,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是否需要该技术。如果他们不需要, 就不可能调动其使用积极性, 因而, 我们在申报立项前, 要充分搞好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理顺出哪些是当前农业生产急需的, 哪些是不急需的, 哪些是储备项目。

3.坚持经济可行性原则

当前,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还不大。因此每个农户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户户都购置机械。在这种情况下, 依靠营机户来为无机户提供服务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有效途径。在选择项目时,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效益情况。某种机具性能先进、质量可靠, 但应用后不能给营机户带来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 是不会推而广之的。

同时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增加资金投入, 大力推广新技术。

篇4: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选题策划

随着人类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全球各类数据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大数据(Big Data)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目前对大数据的概念尚无权威论述,但较为统一的认识是,大数据不仅是对信息时代海量数据的数量概括,更包含了基于社会应用的总体的、所有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技术的延伸。

自从1665年世界上第一本学术期刊《哲学学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创刊以来,学术科技论文的发表量也是呈指数级增长。2010年就有研究指出,目前全球约有学术论文5000万篇。2014年的《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显示共收录17887种期刊,2370078篇论文;根据全球最大的摘要和引文数据库Scopus的收录情况统计,2014年全球共发表论文2731833篇。

毫无疑问,科技论文反映了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和趋势。科技图书的出版则相对滞后,但更具系统性和权威性。基于对海量科技论文的分析,将提高科技专业图书策划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准确把控选题方向,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本文以大气科学为例,来探讨如何从海量的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帮助编辑进行合理地策划选题。

1.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

大气科学在中国的学科分类中为一级学科,又分为气象学和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两个二级学科。而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分析出当前大气科学研究的5个主要领域。

根据数据库Scopus的收录情况,大气科学学科共收录118种期刊,2010-2014年期间全球共发表58025篇文献,将数据导入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VOSviewer中进行分析,即可得到论文关键词的聚类图(图1)。从图中可以看到,近5年来,大气科学关键词自动聚类为5个子学科,分别为大气物理(黄色区域)、大气化学(绿色区域)、大气探测(紫色区域)、天气学(红色区域)与气候学(蓝色区域),表明以上5类子学科是近年来大气科学中最为关注和集中的关注领域。

图1 2010-2014年大气科学发表论文关键词聚类图

2.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

除了聚类分析,得出大气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外,在关键词热度图中(图2),能够更加直观地甄别大气科学发展的重点及热点。红色为相对增长较快的领域,而蓝色则为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领域。关键词的大小则反映了相关性及科研产出量的大小。通过对图2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气化学和气候变化领域是两个增长比较快的领域,在未来的选题策划中可以重点关注。

增长最为明显的为大气化学领域,包括大气颗粒(particle)、气溶胶颗粒(aerosol particle)、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化合物(compound)、苯(benzene)、有机碳(organic carbon)等。另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空气污染(air pollution)也在加剧,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

气候变化领域中,既包含传统气候学的背景,同时还涉及天气学的范畴,是当前研究的另一个热点和重点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气候变暖,全世界发生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次显著增加,不少地区由于气象灾害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引起世人对气候的严重关注。气候变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涉及到了经济、金融,直接为国计民生服务,从图2中也可以看到类似战略(strategy)、政策(policy)、风险(risk)、健康(health)等关键词的出现。另外,图2中左下角气候预估(climate projection)是一个明显增长迅速的领域,包括气候模拟(climate simulation)、海气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3)等。

图2 2010-2014年大气科学发表论文关键词热度图

3.通过大数据分析主要的研究机构

研究机构是科技专著的主要组稿的来源,掌握每一个领域都有哪些科研机构在研究对于科技编辑来讲非常重要,可以了解整个学科在国内的分布情况,选择重点的学校及科研机构重点走访。

2010-2014年期间,国内的科学家在大气科学领域的期刊上共发表论文7545篇,其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1350篇的发文量排名第一,其次为中国科学院1090篇,中国气象局709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32篇,以及北京大学472篇。排名第六到第十位的分别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解放军信息理工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表1)。

从数据来看,中国科学院无疑是发文量最大的单位,包括作者单位署名中的中国科学院,及其下属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三种情况。考虑到作者在单位署名时的不规范等因素,虽然不能简单地将数据累加,但也足以反映国内中国科学院在大气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同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中国气象局的下属机构,所以,将二者合并后中国气象局则成为国内大气科学研究的第二梯队。

表1 大气科学领域中国科研机构论文发表情况(2010-2014年)

4.利用大数据分析潜在作者

作者是科技编辑的主要工作对象,也是科技图书的主要读者。期刊论文的作者也往往是图书的作者,或者是潜在的图书作者,关注发文量较高的作者,可以提高图书选题策划的精准度。通过对数据库中的作者进行分析,可以发现2010-2014年发文量超过40篇的中国大陆作者共有11人。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周天军(Zhou, Tianjun)研究员,高达83篇;其次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曹军骥(Cao, Junji)研究员和北京大学的胡敏(Hu, Min)教授,发文量分别为59和58篇;排名第3至11位的作者详见表2。

表2 大气科学领域中国学者发表论文数(2010-2014年)

利用数据库的海量数据,进行大数据的挖掘、整理、分析和趋势预测功能,可以为专业编辑提供一个客观的数据参考,有助于出版社提高选题的针对性、组稿的准确性,以及出版的前瞻性。当然,由于国外学科分类的体系与国内稍有差异,而且发表论文时也难以避免有不统一的地方,所以不能走入唯数据论的误区,还需要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依靠编辑丰富的经验进行主动调整,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来进行创造性加工,才能更加客观地反应真实情况。

随着数据量的逐年增加,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工具也层出不穷。科技编辑同时也要加强学习,了解最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借助最先进的工具为专业出版服务,才能实现科技出版,乃至整个出版行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陈红系气象出版社,田慎鹏系爱思唯尔科技图书部)

篇5:如何确定教育科研的选题

从教二十几年的我,深刻地认识到一名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够真正做到从问题中来,通过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那么,教育科研就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增强教育科研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教师只有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教育科研才会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才是有生命力的,才可能结出累累硕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多年经验及看法。

一:教师立题的大小要适度

开始应以小课题研究为主,不应贪大求洋。尤其是年轻教师初搞教育科研的人,易犯的一个通病是,往往把研究课题选得过大,以为大课题就有研究价值。实际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些问题或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本无法解决,或者无从下手。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如“中国青少年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就太大了,使人难以入手。教师的个人能力、工作从教范围、经历、经济等条件都是不允许。“研究”并没有加以限定,很难操作。但若进行较小课题的研究就可以了,例如上面的课题改成“我校小学高段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研究”。如还可以进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愉悦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中小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习惯调查、学生考试“怯场”心理研究等,就容易获得成果。

二:教师立题要在教学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中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在选择研究课题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范围大小与实际研究条件相适合的课题。而且,无论是微观课题研究还是宏观课题研究,综合课题研究还是单项(单科)课题研究,都要力求使所研究问题清晰、具体与可操作化,提高研究成功的可能性。

其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如果你站在学校的管理者角度看问题,可能会发现诸如校本课程如何建设、教师积极性如何调动、德育工作如何提高实效性、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加高效等问题;如果你站在班主任角度看问题,可能会发现诸如班主任角色如何正确定位、心理偏差学生如何教育、严格管理与民主管理的度如何把握等问题;如果你站在老师角度看问题,可能会发现诸如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如何处理、怎样教学生学会学习、如何避免学生中的抄作业现象等问题……这些大大小小的、司空见惯了的、甚至是熟视无睹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课题。

三:选择课题时要扬长避短,紧密结合本职工作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都是必要的。但对于工作在教育实践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存在着不利之处,即教育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事科研。那么,教师就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想教师工作在一线,实践经验丰富并能保持与教育对象的直接联系,这就是优势,这就需要扬长避短,选择那些与实践联

系较密切的应用性课题、微观课题进行研究。还要把课题研究与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即课题研究就是解决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一边工作,一边研究,这样既可以提高本职工作的质量,又较容易获得成功。当然,若有条件者,也可以选择理论研究或宏观研究方面的课题。

四:选题时应大量参考相关文献,同时参考的资料要高档次,开始时应广泛阅读,先确定的题目;然后逐渐缩小。最后选定的课题题目应越小越好、越微观越好。

一句话,就是要把令人最烦恼的问题作为课题。因此,老师都要做有心人,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从纷繁芜杂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去学习理论,再进行筛选,建立起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展开研究,积累资料与体会,并进行反思总结,形成规律,上升到理论。

最终路径应该为:

1、发现问题阶段。

2、学习理论阶段。

3、确立课题阶段。

4、教学工作中开展研究阶段。

篇6:教改项目立项选题指南

一、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1.重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2.重庆建设西部教育高地指标研究

3.重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统筹城乡建设中地位与作用研究

4.重庆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 5.重庆市高等学校办学定位与特色发展研究 6.重庆市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 7.重庆市高级专门人才需求预测研究 8.重庆市高等学校专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研究 9.重庆市高等学校院校研究 10.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研究 11.重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研究

12.改革开放以来重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研究 13.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研究 14.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探索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2.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 3.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4.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5.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6.各类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7.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8.中外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办学的研究与实践 9.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10.大学生入学前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占“学分”比重的研究和实践

三、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与实践

2.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 3.高等学校专业办学水平评估研究与实践 4.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与实践 5.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6.高校课程建设标准与评估研究

7.各学科、专业类课程间交叉渗透的研究与实践 8.各学科、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各类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实践 2.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3.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5.高等学校试题库建设与应用

6.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研究

五、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实践教学体系、内容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2.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 3.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4.教学实验中心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5.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6.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7.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8.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9.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综合研究

10.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研究与实践

六、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1.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

2.高校师德与教风、学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3.高校教师考核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4.教师教学激励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5.高校中青年教师培训研究与实践

6.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评估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7.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8.实施各类“卓越计划”的研究与实践

9.高校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七、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

1.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高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3.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4.高校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研究与实践 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

6.高等学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及其管理的改革与实践 7.高校教学评价制度与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 8.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9.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改革研究与实践

10.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就业指导模式改革研究

八、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

1.某一科类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与研究

2.理工农医科类专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3.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内化成学生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4.人文社科类专业提高自然科学素质、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系列课程整合与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5.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6.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九、高职高专教学改革

1.高水平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高职高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3.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4.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5.“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6.“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7.高职高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8.高职高专“双证书”制度及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研究与实践

9.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中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与职业能力关系的研究与实践

10.高职高专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十、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教学管理

篇7:课题的选题与立项(定稿)

一、课题的选题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来源十分丰富,但真正发现和选择一个好的课题又并非易事,这需要研究者有相当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敏锐的动察力。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发现和选择课题。选择课题,是教育科研课题开始的第一步,也是科研工作成败和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选择课题比研究课题的难度更大。如何选择一个既适合实际又有科学价值的课题,是广大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一个最困难而又是关键的问题。课题选择的怎样,关系到研究有无价值,研究是否能顺利进行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1)如果你选择的他人早已研究过的问题,你又不没有什么新的突破,那么这项研究就失去了意义;

2)你选定的课题虽然是前所未有,对教育理论、教育实践都有重大作用,可就是缺少应具备的条件,学识、资料、设备、实验条件、时间、资金等不足,研究工作也难以进行。如果课题选的好,就会事半功倍,选的不好,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所以,选好课题等于完成研究工作的一半。几种常用的选题方法有:

(一)、问题筛选

这是教育工作者常用的方法。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遇到或者产生大量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归类整理,再分析其重要性程度和研究这些问题意义的大小,确定其研究价值,并广泛听取意见,从是选取价值明显、且适合自己研究水平和能力的问题作为课题。

(二)、经验提炼

这是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的发现和选择的方法。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同志一般在自己的实践中都摸索了不少经验。如何把经验总结出来,把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其中必然要回答一系列的问题,这样一个个研究的课题就出现了。如:厌学现象的调查分析和对策、早熟现象怎样正确引导、良好习惯培养的策略和方法等等。由此而形成了研究的课题。

(三)资料寻疑

资料中往往隐含着大量科研课题。资料寻疑,即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比较不同观点,诘问前人的结论,揭露理论与实践的差异等,从中产生研究课题。

(四)现状分析

即通过中小学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或揭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课题。如农村初中开展信息技术的障碍及对策研究、初二学生分化现象的研究

(五)意向转化

在教育工作中有时可能突然对教育的某一问题萌发一种探索的意向,这种意向实际上是一定的教育实践或理论信息在思维中积累的反映。如不能及时抓住的话可能稍纵即逝;如果紧紧抓住,则可能产生一个研究的课题。当这种意向出现时,如能对它作进一步的思考,使得问题逐渐清晰起来;同时对有关问题的具体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查,查阅相应的文献资料,分析其研究价值和自己的承受能力及其它客观条件,从而形成正式的课题。例如:在教学中突然运用的一种方法,觉得学生很乐于接受,于是在这方面多动脑筋,展开了教材教法研究。

选择了课题之后,还要选定课题,选定课题的进程大体是:首先,初步提出笼统的研究课题;其次,对所研究的课题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进行了大略的调查了解,以确定该课题有否研究的价值;再次,再查阅有关主要的资料,弄清前人的已有的成果和所采取的手段、所遇障碍;最后,根据主客观条件定下具体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立项

选定了科研课题之后,首先要进行的是课题立项,课题立项主要有如下几下程序:

1)填写科研课题简介表:其内容为项目名称、研究单位、协作单位、起止时间、项目负责人、参加研究人员、课题简介(500字以内)。

2)填写教育科研课题选题预报表:其内容为课题名称、拟报属级、承担本课题的主要成员、研究内容概要、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课题研究的起止日期、最终成果形式、申报人所在单位意见、市区教育科学规划办意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意见。

3)填写申请议定书:其内容为封面:学科门类、项目名称、负责人、研究单位、研究时间、申请日期、审批属级、审批经费金额、审批日期。主要内容:承担本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课题论证、(包括本项目研究的基本内容,国内外此项目研究现状、水平及趋势,研究本项目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预计突破哪些难题等)、研究基础和条件分析(对参加研究的人员的研究水平以及资料、研究手段等进行基础和条件分析)、研究效益分析、研究进度及预期达到的结果(按和具体课题填写)、申请经费等等。

篇8:如何进行科研立项选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http://www.sport.gov.cn)公布的2005年-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立项课题的选题(共608项)为研究样本,时间跨度为9年。这些“社科立项课题”是反映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是探索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现状的素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信息及文献资料,并对相关的信息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与讨论,为本文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

1.2.2 数理统计法

在获得的有效数据基础上,采用Excel软件进行科学整理统计分析。

1.2.3 分析法

综合运用比较、归纳等分析的方法对收集来的相关研究样本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近 9 年来“社科立项课题”研究的总体状况分析

统计发现,2005年-2013年“社科立项课题”的选题共608项,分布见表1,从各年“社科立项课题”数量来看,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最近几年课题数目较多,这一定程度说明我国体育科研水平在提高,范围在扩大。

2.2 课题承担者分析

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庞大,我们将“社科立项课题”的承担者所属的单位类型进行归类,见表2。

研究发现,我国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系统几乎占所属单位总数的全部。原因是高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课题承担者的日常工作与教学工作息息相关,同时又要从事研究工作,教学相长,教研并进,是适合科学研究的基础。而与体育学专业相关的研究部门因为有比较优势的条件进行研究而硕果累累。因此高校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从各单学科上来讲,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是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研究基地及体育社会科研不可或缺的力量。

2.3 研究课题项目类别分析

课题项目类别的不同也是表明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对不同课题重视程度的表现,统计发现,从2005到2013年“社科立项课题”共立项608项,其中重点项目22个约占总数的3.62%、一般项目395个约占总数的64.97%、青年项目191个约占总数的31.41%。具体各年份数量如表3。

统计研究发现从各年“社科立项课题”数量来看,随着课题数量的增加,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也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最近几年课题数目较多,这一定程度说明我国体育科研能力在提高;但是重点项目的情况有些不容乐观,重点项目的课题数目近些年出现两个峰值,篇幅起伏不定,在2008年和2013年没有重点项目,分析可能为课题研究内容、课题承担者或单位不足以承担重点课题,或是承担者对重点课题望而怯步不愿承担。统计发现,历年重点课题负责人多是由体育学界名家或来自名校的教师主持,这在一定程度也解释重点课题数量少的原因。

2.4 科研课题的研究类型分布

体育科研的类型是指根据科学研究活动过程所具有的矛盾特殊性而划分的不同的种类。由于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采用的分类依据与分类方法不同,类别的划分也多种多样。本次课题题目按照基础性、应用性和推广性(开发性)研究经行分类研究。在统计的608项“社科立项课题”中,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开发性研究分别178、314、138占总篇数的29.28%、51.64%、22.70%和各类课题比例约为4∶7∶3。

结果表明: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更多地关注体育应用、实践、活动以及解决一些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在统计中还发现,研究的趋势为时间越早基础性研究比重越大;时间越靠后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比重越大,研究角度越广。由此看出,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新学科、新技术和新理论等新事物的产生,极大影响着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对体育学的研究,说明研究趋势从基础性的研究延伸向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

2.5 研究词频分析

词频分析是利用能够揭示或表达课题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方法。为方便统计研究,该文对608项课题题目中的高频词经行提取排列。课题中包含有32个高频词,其中研究最热的5类选题依次是:文化、理论、机制、体系、模式。

分析可得,有关文化的研究是第一大研究热点,在所立项的课题中出现频数最多,说明文化类研究受到普遍关注,而在众多文化研究中,体育文化的研究尤为突出,结合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的体育文化也成为研究热点;其次是理论、机制、体系类的课题,这三个高频词并非都是单独出现,一些课题会将其结合研究,已达到有理有据的研究;模式的研究则更多引入现当代流行元素结合体育进行的创新研究;由于今年我国领导人对农业的重视随之一系列对农业的政策颁布,也让体育在农村找到依托,体育研究者对农村和农民的重视,也使得农村与农民体育也有不错的发展。在对课题题目统计中发现研究者已不再多数专注常规研究,更多的是跨专业、学科的研究,从多领域多视角进行探讨,使体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这说明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开阔,体育大众化的体现。

3 结语

上一篇:钢琴租琴合同标准范本下一篇:法律征文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