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教学论文

2024-05-09

地理课教学论文(精选6篇)

篇1:地理课教学论文

地理课教学反思

上了一个学期的地理课,我认为想要让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还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想听想学,做到真正的师生互动。这里面老师怎么样来引导,问题的设置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讲授的方法也很重要,学生有没有跟上老师的节奏,一步一步过来,理解、接受、掌握。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如果理解了,会做了,那他们就会觉得比较容易,学习的`信心也就大了。反之如果一开始就碰到难关,错了很多,就会认为很难,较难接受,之后讲解的再详细,效果也不是很好,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第一印象效应。所以第一遍教学的时候就要让学生跟上思路,应该先由老师举例,给以正确的示范,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多举几个例子,使得学生有一个从理解到整合到熟练的过程。等学生差不多会了,再让她们自己练,这样效果显然会好很多的。另外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前后衔接,内容的合理过渡等等都非常重要,这些在我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篇2:地理课教学论文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中已经期中考试结束了,对于刚刚参加教学工作的我来说,有很多东西要学习,也有很多不足要改进,这就需要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进行反思。我认为教与学的反思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中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分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期中过后进行了试卷分析,我和我的学生感受多多。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素养,素养的形成我从培养兴趣开始。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 “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语)”,“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在有了兴趣的基础上,我还时时用问题做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常常处在兴奋的状态。

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非常高,再加上我经常性的表扬,产生兴趣的效果很好,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

地理学科由于它一定的难记性,为聪明学生所不以为然;又由于它的综合性,为中下学生所畏难。这道题问题集中出现在平时各方面属于中等层次的同学身上,他们表格内的内容填充的完全正确,而由于缺乏一定的心理素质,没有把问题理解完整,把本来会的知识而给忽略了,没有填图。这部分同学再次重申:“不是不会,是遗漏”。白失掉了应得的分数,他们感到非常的遗憾和内疚。也是由于我对于学生审题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造成的。

反思后我有所得:审题失误在地理解题中是比较常见的。有的学生虽然具备答好题目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不会审题,结果仍然答错,或不切题,不规范乃至漏题。审题不清主要表现在问域不明和已知条件不明确两个方面。

篇3:初中地理读图课高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读图课,高效教学

许多学生读地图的方法有待改进, 他们在遇到分析地图时, 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正确学会高效观看、分析地图, 对于知识点掌握, 对于许多地理特点了解、规律掌控都有重要的作用。在读图课中, 教师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 有利于学生自主、高效、有意识地学习地图, 也是学好初中地理的关键。下面笔者就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谈谈初中地理读图课高效教学策略。

一、教学生学会读地图的方法

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要多训练, 选择一种高效的读图、用图步骤, 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例如, 读八年级下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

我认为有几个常用步骤: (1) 读图名, 明确地图表示的是四大地理区域内容; (2) 读图例和注记, 准确获取海拔, 地理分区界信息; (3) 精读并思考地图, 分界的主导因素和降水量、地形、气候的联系, 不漏掉图中一丝一毫细节; (4) 表述地图, 对读出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综合, 在班上以竞赛形式当众表达自己的读图理解。教师加以引导, 正面点评, 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兴趣、能力和素质。

二、提升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策略

“学生学会读图、用图, 从喜欢到热爱, 从不会到会, 需要一个过程。”我是这样实现这个过程的:利用引言, 如在学习经纬网时, 我这样设计引言:马航MH370失联客机, 在茫茫的印度洋中消失, 执行搜索任务的船队间如何相互联系?如何用无线电向陆地上报告大致的地点呢?陆地上派去的船只又如何找到遇难的客机呢?我们学习好经纬网知识后, 就能了解这类事情。通过设计适当的引言, 结合时事问题, 让学生思索, 能激发求知欲, 调动积极性。又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交通”中, 主要交通干线及交通枢纽, 名称多, 记忆难, 可先确定起点 (海口) 和目的地 (深圳) , 让学生设计几条旅游路线。这样, 不仅能激发学生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交通线的兴趣, 还能较易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的。

三、在地理课堂中让学生掌握多种读图方法

1. 描述位置法。

地理课堂上, 我们可以教学生从地理位置展开地理描述。例如:读“亚洲地形图”, 通过对亚洲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理范围及相对位置的描述, 使学生学会对于地理事物位置的描述, 学生学会对直观现象进行各种位置的抽象概括, 最后能够自己用简要的语言来描述具体的位置。又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这一章节, 通过读图描述白山是指什么?位置在哪?黑水指的又是什么?位置又在哪?学生能基本掌握描述东北三省的地理事物和纬度、海陆和范围等基础知识, 并能进一步培养举一反三地运用描述位置方法描述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地理位置的能力。

2. 对比读图法。

对比读图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空间关系、地理形象、图例注记的视觉感应能力, 也有助于找出图与图间的内在联系。如八年级下册的一则活动, “图5.5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和第六、七、八、九章的具体分区图, 学生如果学会将其叠加对比阅读, 就比较容易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原因和全册课本“总——分——总”的结构设计意图, 更好地把握我国区域地理的知识。

3. 分析读图法。

分析读图相对于位置描述法和对比读图法来说。更为重要, 学生也更难掌握。如读图“世界人口的分布”和“世界年气温、降水量的分布”时, 我们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人口、气温和降水之间的分布规律, 结合这个规律, 以及地图上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众多要素去理解气候是决定着人口分布的要素之一。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让学生客观信服了地理现象和规律, 轻松理解了抽象的理论, 也使他们在理解人地规律中, 以自己的分析能力去理解和掌握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

四、学生读图能力的持续培养

1. 持续不断地培养学生在读图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学生学习状况考察的重点, 也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语言, 地图也在根据人们的需求不断地更新, 今后的地图材料将会蕴藏着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锻炼出学生自主发现地图中的知识是地理读图教学的最高目标。但现实问题是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喜欢“老师问学生回答”的教法, 而学生自我设问、自我提问意识薄弱,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通过读图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如在“美国的农业”一节的教学中, 我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入, 说明美国农业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接着又因势利导提出, “假如你是美国农民, 你会在美国的什么地区种植大豆、玉米和小麦呢?”并让学生在空白美国图中画出主要的农业分布地区。这时有的学生翻开美国的地形图, 有的学生在阅读气候图, 有的学生仔细观察美国农作物分布图。“我思考的怎么和它不一样?”“为什么这样?”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一位学生提出美国玉米带位于中央大平原, 农业的机械化程度高;另一位学生提出小麦的种植一块在美国北部与加拿大交界处, 是春小麦区 (春天播种) , 纬度高, 一块在中部, 是冬小麦区 (冬天播种) , 纬度低。由于教师设计了合适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不仅了解到美国农业产品的分布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共同形成的, 在用图中也注意了地图中各个地理要素间的区别和联系, 能够符合情理的推测, 发现地图中蕴含的问题能力也提高了。

2. 主动通过相互联系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学生往往忽略了各种地图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特别是在区域地图的教学中更加突显。学生读图时往往是地形归地形、河流是河流、山脉是山脉, 等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建立了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学习过程, 采用了对教材进行梳理, 打破知识的条块分割。通过这样的转变, 学生掌握的是有用知识。例如, 在“俄罗斯工农业”一节教学中, 对于最大的国家, 学生感到不陌生, 包括军事强国、资源多、地广人稀等都十分熟悉。因此, 当笔者展示出有关该国每年进口的一些粮食的数据, 学生的反应是这似乎不可能?地广人稀怎么还需要进口粮食?是因为人太多吗?也不见得, 1.437亿人口相对于我国是很少的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在提问中, 学生自主查阅各种相关地图资料, 进行分析讨论。如查阅了“俄罗斯的地形图”, 发现俄罗斯主要的平原有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发现它的平原面积广大, 不是决定俄罗斯的粮食生产较少的原因, 接着又查阅该国的“政区图”, 可以读出俄罗斯大部分位于60°N以北, 气候寒冷, 纬度位置是主导因素;学生又查阅了“气候分布图”, 俄罗斯的各种气候类型中, 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 认为该国冬季漫长寒冷、夏季温暖短促, 光热十分不足, 是影响俄罗斯农作物快速生长, 导致产量低下, 不得不进口粮食的主要原因。但有没有农业条件较好的地带呢?有, 位于南欧地区, 因为这里纬度较低, 热量资源较为丰富, 东欧平原和伏尔加河搭配, 有利于耕地的培育。但为什么在南欧地区中, 没有形成一个精细的农业带反而也需要进口粮食呢?学生们依然觉得非常困惑。通过进一步引导分析, 学生认为纬度只是影响该国农业的其中一个原因, 其他如“重重工业轻农业的国情”、农业人口观念、农业重视程度等问题的存在, 也对农业产生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样的一个接着一个问题分解过程中, 学生不仅突破了常规的地图对照理解教材内容的做法, 而且在学生主动、发现中不断学习, 在判断、分析、理解中构建自己心目中的地图, 体会了运用地图的快乐。

篇4:地理课教学应重视地理技能的培养

地理技能分为地理智力技能和地理操作技能两类。智力技能是头脑中对事物比较、分析、综合等智力活动方式,其活动是借助于头脑内部的语言来实现的。比如在阅读地图过程中,头脑对地图上的图例、等值线等均通过语言的形式赋予意义,从而开展认知活动。

在教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课时,安排学生测量学校所在地的经度这样一个技能活动。 具体步骤:

①观察时间选在北京时间十一时—十三时之间。②在操场上直立竿子,观察竿影并用粉笔将竿影末端划记在水泥地板上,并记录下即时时间。③每隔一或两分钟重复第②步所做工作;至结束时,地板上将出现一段由竿影末端组成的点。④将各点连接起来组成一段弧线。⑤选取弧线中最接近竿子直立点的一点,用直尺将此点与竹竿直立点连接起来,得到的直线就是一段经线。⑥根据记录到的竿影最短时的北京时间与十二时的差值,从而推算出学校所在地的经度。

通过以上技能活动使学生懂得地方时的概念,及与北京时间的关系,知道:

①太阳高度达一天最大时为当地正午(地方时12时),日影最短,阳光将从正北或正南或从头顶照射下来。②地球不停自转,各经度地方时不同。经度每差一度,时间相差四分钟。记录下日影出现最短时的北京时间,可知此地正午地方时十二时与北京时间(东经120度的地方时)的差值,从而推算出与东经120度经度差值。

以上活动如果单纯由教师口述,学生所接受的知识甚少。而通过此活动,学生既动了手,又动了脑,知识的掌握寓于实际实验活动中。因此可以把智力技能看做一种广泛存在于学习的各个领域的经过练习而形成的认知活动方式。操作技能是通过机体运动来实现的,如学生对岩石和矿物的鉴别,主要是通过观察、动手触摸和硬度比较等机体活动来实现的。

在教外力作用一节时,教学生做一组实验。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要求:(1)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2)实验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

通过以上实验,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 (1)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从而理解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 (2)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理解戈壁、沙漠的联系与区别。

以上活动,不用实验来操作,效果是不一样的,即使学生懂得了一些理性知识,但对实际的认识不足,理解不深不透。遇到一些实际问题还是不清不楚。

在实际地理技能的教学中,要通过反复练习和自我体验使实验动作和动作的结构更完善,更熟练 。具体如下:

1.方法要多种多样。如开展灵活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举办地理科普讲座、地理知识竞赛、进行天文和气象观测、地理小制作、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这样,让学生接触社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地理行为素质,拓宽视野。2.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例如,为使学生掌握在南极洲地图上判别任意两地间方位的技能,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学会判别同一经线上两地的方位,再使学生学会判别同一纬线上两地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学会判别任意两地之间的方位。3.善于发现难点,突破难点。一些比较复杂的地理技能,一般涉及若干步骤,其中某一步骤可能是整个技能学习的难点。例如,关于地球上任意两个时区的区时换算,学生一般都知道“相隔几个时区,时间相差几小时”,但不少学生搞不清楚从一个时区的区时换算为另一个时区的区时,到底是加上时区差还是减去时区差。采取 “自西向东算,加上时区差;自东向西算,减去时区差”的方法,学生就容易掌握区时换算的技能了。4.教师要提倡学生独立地“发现”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独立地学习地理技能。对于学生“发现 ”的一些可靠、有效的方法,教师要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推广,在学生中营造一种创造性学习的良好气氛。对于其中一些不尽合理的方法,教师可帮助学生对其改进和完善。对于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方法,教师应予以指出,并帮助学生纠正。

新课程强调学生多参与、多操作、多实践、多探究和体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嘴、多动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起学生研究探索的欲望,激活学生的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地理技能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意识和科学的思维品质。

地理教育工作者,抓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一重大教育改革之契机,努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掌握地理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篇5:地理课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讨论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备课时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差异性标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4、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地理课教学反思2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针对这次考试和这段的工作进行阶段反思。

本阶段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到备课充分。

2.教学目的明确,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3.在教材的处理上,突出重点、难点,避免教学过程面面俱到,提高了教学效率。

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今后的改进措施:

1.要把握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如:投影、挂图、直观模型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适当布置地理作业,如:地理规律的总结、地理原理示意图等,可以让学生写或绘在作业本上,增强动手绘图的能力,并且教师要经常检查指出不足,表扬做的好的同学。

3.要不间断的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话,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然后指导学生学好地理的方法,使其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

最后,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经常的进行反思,找出不足,及时的改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大的收获。

地理课教学反思3

经过一学期的初一地理教学,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很多同学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我一学期的体验和反思。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标的教育教学能力

新课标的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标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二、反思是否巧用地图,图文转换,强化记忆

学习地理就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重要的地理语言,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源泉,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特有工具。运用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同时还可以发动各种感官参与记忆。学生在参与知识的感知和识记的过程中,各种感官的神经中枢都参与,就可以有效地增强识记的效果,最大程度的减少遗忘。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如七年级上册就有132幅,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并且均是彩色图。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者,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三、反思是否注重了活动教学,联系了学生实际生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地理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内在动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新课程提供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注重学生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如感受多变的天气,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与生活等。请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心中有数吗?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作用?是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识的等。

此外,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反思地理教学是否处处渗透了新课程的六大基本理念;反思地理教学是否完成了新课程三维目标;反思地理教学法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等。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更需要引导,因此结合教材资源,如“野外迷路怎么办?”“地图定位与估算距离”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地理教学活动。

只有这样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养,才能不断地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地理课教学反思4

本节课以《西游记》取经故事为线索,引入“古天竺”,配以较丰富形象的课件,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整体的认识南亚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成功之处有:

1、能够突出区域地理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图,让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锻炼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学生主动参与的较多,对于区域地理的基本知识点的概括,学生回答,教师给予点拨,这样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3、能够充分听取学生的心声,肯定学生。例如,在分析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年降水量多的原因时,虽然后面的学生,老师没有叫起回答,但他们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老师也给予一定的评价,鼓动其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想说,敢说。

4、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体验法,培养学生的成就感,突出本节的重点,难点—南亚季风气候的成因和对农业的影响。

掌握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这是为以后探讨区域发展打下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影响该区域的生产(农业、工业、商业等)、生活(衣食住行),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影响该区域的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所以在区域地理学习初期就有所涉及,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

1、教学过程中整体的节奏较快,没有起伏,学生接受的弦绷得过紧,容易疲劳,积极性就会下降。

2、重点的突破,花费的时间过长,前面的讲过的内容,其实没有必要再讲,完全可以让学生比较东亚南亚季风的不同之处。

3、课堂上学生练得较少。

4对教材的部分内容挖的不细,讲述时有一定的口误。

课后与其他教师交流,第一感觉就是这节课的容量较大,担心我们的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仔细琢磨,还是自己对学生不够信任,其实课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但还是自己讲的过多,遇到的知识点就想说,就怕学生没听见,难点就想重复,教师说得多,给人的感受是容量太大,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

课后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说上课教师讲的内容都能听懂、理解,但最重要的问题是自己记不住,遇到题翻书会,合上课本不会。有规律的地理原理题不会运用。如何将书本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这是最大的问题,也是学生面临的最大的困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以前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区域地图,这样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也较好,所以我们就一直沿用。还有的同学建议老师上课时留出几分钟,采用分组抢答的方式,激励他们上课记忆知识点,看那组记得多,抢答得多,给予鼓励。这种方法,在复习课中使用,效果较好。我们还在积极的寻找更好的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地理课教学反思5

新课程提倡和强调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体现,决不能流于形式,做做样子,应充分发挥其课堂讨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而在实际的地理课堂讨论中,虽然看起来讨论也很热烈,但有的学生却只是做了一个忠实的听众,或是争论与问题关系不密切的话题等。

交流讨论结果时,要不一个组的意见不统一;要不全班只有二、三个组有学生举手,等等。像这样,课堂讨论就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和作用,究竟如何使课堂讨论获得收效呢?

笔者认为:首先是确定好讨论小组及组长,可根据座位形成自然小组,可根据兴趣爱好组成小组等,由组员推荐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为组长,组长确定每个组员的任务分工,使讨论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其次,教给学生参与、合作的方法,教师决不能把问题交给学生后不闻不问,要参与小组讨论,给以指导、提示。当学生从讨论中感受集体智慧的力量、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效益和快乐后,会越来越主动地参与讨论。

再次,讨论内容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最后,提供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参与讨论、交流、整和意见与观点。

地理课教学反思6

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多月了,我又参照地理课程标准重新回顾了这段时间的地理教学。这段时间的地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了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地理课的开展紧扣“学议导练”模式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就如何提高教师在课堂中的“讲”的有效性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在课堂上能发挥地理学科的联系生活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地理课堂。初中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地理知识十分的多。如“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啊”、“为何冬季白天时间短”、“潍坊夏季为什么吹东南风”等等,我们能够适时引用,能够很大程度上增进他们对于某些地理知识的理解。比如学到温带季风气候的时候,学生不明白东南季风与西北季风的区别,适时引用生活中他们对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感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地理教师在讲的过程中,应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能够关注差异,善待错误

讲究教学的实效性,不能不提到数学课堂中两个非常有价值的要素:学生间的差异和学生的错误。

我们常常把某些学生看成是“差学生”,对他们的要求就是在课堂上不捣乱就好。其实有些时候,适时的将一些简单的问题交给“差学生”去解答,再给以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起码会将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认真的巩固。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别,注重整体,提升能力才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要善待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有些错误是有共性的,学生也许会因这些错误而增进对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比如学习欧洲气候,在问到欧洲气候海洋性明显的原因时,七班姜永琪回答时将北大西洋暖流划分到了“海陆因素”,其他同学补充时能够指出错误但解释不了原因。碰到这这种出了初中教学范围的问题,作为地理教师就要合理把握形象解释。如果就此放过,会让学生对这一环节的知识点留下猜疑。不利于整体知识的掌控。

三、重视整理,形成网络

地理新教材非常注意根据知识结构的特点进行编排,但是,教材是以静态的序列呈现的,不可能充分满足知识学习的结构化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授课必须根据知识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加工,形成一个流畅的知识网络。比如,第七章第三节西亚部分。教材上给出了四个板块,牵扯到了位置范围、资源、产业和宗教这几个方面,相互之间过渡困难。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利用西亚地区的战争频发这一现象,让学生查找原因,将西亚的知识进行统筹,构成一个整体网络。学生的学习激情明显高了很多。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师如何有效地讲才能让学生更高效地学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再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地理课教学反思7

讨论交流、练习等活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调动课堂气氛,最后,学生自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提出教学任务,出示问题情境,给出活动方式,学生了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内容和方法。其次,学生研读教材、参与小结,教师分析反馈信息,完善教学。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有三点:一是呈现情境,组织活动;二是提供条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总结学习经验和方法;三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保证学生自由、充分地进行学习、讨论与合作交流。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采用小组为单位,实现生生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多向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群体中去,从而使“小皇帝”们形成合群、合作的习惯,并在小组讨论中,引入竞争机制,培养竞争意识。

地理课教学反思8

地理知识非常零碎,在课堂上,“课堂效率低”就成了很多人的苦恼。课堂效率不高,我想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教”的效率低

“教”的效率低,主要在老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课前没有作好充分备课,讲课仓促,我们应该把新课标的要求读透,并渗透到教学案中。

(二)是课上要语言表达欠准确,过度重复,我们应该语言简洁明快,清晰流畅。

(三)是课后没有及时复习巩固,没有给学生反馈。我们应该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更正、修改、讲解,使学生及时纠错。

二.“学”的效率低

“学”的效率低,主要在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什么学生习效率不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上课不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走神,做小动作,没有紧跟老师思路。

(二)是不懂不问,有不明白的问题,没有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一直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

(三)是没有做练习题,没有及时复习。只有反复练习,进行强化记忆,及时复习才会尽量减少遗忘。

三.“沟通”的效率低

教与学密不可分,完成教与学过程的纽带就是师生的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很大程度上师生的沟通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个学生喜欢和某学科老师沟通,那么往往这个学生的这一学科学习成绩也会比较好,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屋及乌”的道理。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往往会使学生喜欢老师,这样也会喜欢老师所教的科目。反之,就会产生厌学。我认为原因有二:

(一)课上老师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不论是提问的形式还是讨论的形式,在课堂上基本没有。

(二)课下老师没有找学生进行谈话和分析当前的学习情况,没有充分发挥课代表和小组长的作用,不了解学生学习进展,不及时采取相关的教学调整。

以上是本人分析的课堂效率不高的几点原因,以后我们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引起注意,及时改进,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地理课教学反思9

经过省单科质检后,对即将开始的文综考试,在复习中指导学生注意如下问题:

1.重视主干知识教学,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复习中主要抓住地球运动和经纬网,大气运动和天气、气候、世界和中国地理,各种地图和统计图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等。

2.重视区域地理知识复习,加强读图能力培养。

区域空间定位是地理学习中的重点,今后要有意识地强化区域地图的训练,包括填图、绘图、分析地图三种方式。要多了解近几年高考区域地理试题的变化特点,并结合最新材料,预测今年的考查重点,指导高三的学生进行复习。

省单科质检的结果已经出来,这次省质检的题目出的非常好,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总的来说,这次学生考的不好,反映了过去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一、基础知识强调的还不够。本次考试有些题目材料来自课本,但学生却无法做答,反映了该记忆的东西很多学生没有很认真地完成,在到第二次省质检要再强调。

二、学生分析材料和运用材料的能力需要老师再进一步指导,今后在分析题目时,侧重点应放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这一方面。

三、学生回答不够规范。接下来的任务应该强调学生答题要规范。有些问题的回答模式需要在上课时板书出来,以便加深同学的记忆。

翁雪征:本月的省质检和期末考试给我带来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要夯实学生的双基,题目上不求新,备课组今后要尽量选择一些基础较强的题目,训练夯实双基。

二、强化学生和综合思维能力。

在上课时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高三课堂也可采用新课程的教学模式,让同学构建自己复习模式。

三、指导学生规范答题。

本次所教的十五班成绩比起上次考试有关较明显的进步,但仍存在不足。好的方面如上课检查练习完成情况,对一些常考知识点要多提问等,这一些需继续保持下来,但还有不足的地方,这需进一步改进,如学生答题思路混乱,应用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解题,在今后要多指导他们,给予学法上的指导,提高综合解题能力,多和本备课组的老师一起讨论教法,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三地理备课组三月份教学反思

地理课教学反思10

一、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上,某些学生会产生学习误差。这些误差的积累会使学生成绩下降。如果能及时地反馈,揭示学习上的误差,并及时改正,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馈信息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一是编制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单元、学期、学年的形成性测试卷,以此分析达标情况,从中获取信息,开好矫正“处方”。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反映及课后作业、练习等,及时获得教学信息,以此调整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各种途径的信息反馈,使整个教学过程就处在了可控、可调状态,使教师把握了教学主动权,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地理课教学反思11

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感觉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对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认知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八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材还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地图;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教材内容结构包括正文、图表、读图思考、阅读活动、案例等。所有呈现方式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灵活整合融会贯通。应特别重视图像中的读图思考与活动内容的学习,它是“知识与能力”的载体,这也应是重点突破的地方。。图像在当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附图”或“插图”,而是与文字叙述并重的教材表述手段。如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教材案例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设问情景,极易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例:在学习气旋与反气旋时,利用台风与寒潮的案例设问,对学生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和读图思考,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同时通过设计这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来。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教与学留下思维空间。

二、课改以来教学工作上的困惑

在新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尽力把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有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地理课教学反思12

两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我的工作能有所提高。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以下是针对自我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地理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进取的情感体验。

此刻的初中生思维活跃,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观念意识,普遍对地理科不重视,在课堂上的情绪不是冷漠呆滞就是惟恐天下不乱。如果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不更新,上课时只是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势必造成学生更加冷漠更加的不兴趣。所以,我们教师必须用“心”去施教,热切地关注学生。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首先,我们教师的课前准备除了写教案,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资料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忙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一样的学习资料,选择不一样的学习方式。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角:一是进取的旁观者,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景,研究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启迪思维,激励斗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律本事,让学生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仅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所以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地理课教学反思13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兴趣教学法的价值意义

在教学中,智力因素并不是主导因素,兴趣才是。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说它是高中教学的工具学科,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当代,地理学科的教育职责十分繁重,不仅仅要对高中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并且要对高中生进行全球化启蒙教育。地理知识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建设发展中,具备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随着全球经济化及我国社会知识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生命科学及地球科学已逐渐成为我国高中地理教育的主要资料。所以,高中地理教育对于人类的未来发展极具重要性,不是高中教学中可有可无的小科目。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将地理作为高中教学的基础科目,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处于同等地位。而我国新课程改革也对地理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二、高中地理兴趣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驱力,是学生养成学习本事的根源。一个学生仅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对所学科目产生求知欲及学习动力。如果对学科资料没有兴趣,只是被动学习,则学生难以对真理产生探索欲。所以,高中地理教师要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必须合理利用趣味知识,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能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经过转变场景、色彩、光及声等,以动画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理教学课件,这样能够促使地理知识更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简化且深入的理解,从而到达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经过形象化的形式展现地理知识,不仅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二)引经据典

首先,有机结合传统文学知识。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地理现象与成语、古诗文等结合,从而促使地理知识更具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学科文化内涵。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高中地理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这种气候的温差特点时,能够结合我国的古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等,向学生提问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谚语的字面意思得出,该地区气候温差十分大。教师能够继续引导学生,为什么西北地区气候温差这么大,这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知欲,进而对学生讲解温差特点的成因便能够事半功倍。其次,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其他学科中的故事作为地理知识教学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学习。例如我国某高中地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经过结合历史学科知识,向学生提问:哥伦布探索新大陆,第一次经过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共计37天,第二次顺着加那利寒流及北赤道暖流航行,共计22天抵达美洲。这是为什么?经过这种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后,教师可让学生自我阅读相关教材寻求原因,然后经过提问方式,由学生回答,其他人补充。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且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地

理思维,有利于帮忙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三)联系教材图片

地理教材中的很多资料都以漫画形式进行展现,这样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能够经过简单直接的展现,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地理漫画给予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教学的主要辅助材料。例如某高中地理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森林资源利用知识时,向学生展示了相关漫画,画中遍地都是树根,一只小鸟站在树根上,眼角流下一滴泪,嘴里说道:把我带走吧。展示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小鸟为什么这么说,学生经过观察,回答道:人类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动物难以继续生存。这种引导方式,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欲,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高中地理兴趣教学方法多样化,高中地理教师只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好奇、好动、好胜、好学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特色化教育,便能够有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地理课教学反思14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一: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顶,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顶的事实来加深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

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越俎代疱,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不怕出错,不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

三:解放学生的嘴,培养表达能力。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体会,得到能说会道的锻炼,并能和老师、同学经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独立提出问题。

四: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开展小论文、小制作、小调查、小发明等活动,让学生得到劳动成果的乐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作风。

五:解放学生的眼睛,塑造美的情操。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让学生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开辟智能活动空间,增大手脑活动频率。从中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得到美的感受。

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因此结合教材资源,如“野外迷路怎么办?”“地图定位与估算距离”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地理课教学反思15

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反思之一: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顶,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顶的事实来加深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结合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的不同导引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水热差异。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还可结合报刊杂志、电视新闻,接收各种音画逼真,生动形象的地理知识。例如通过收看近几日央视一套的天气预报节目,观察电视屏幕上的天气预报图,学会天气符合并能分组报导天气状况。此外,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要让学生用好地理图册、填充图、教材彩图、插图。通过读、填、绘、析,养成手不离图,图文对照的学习习惯。例如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哈尔滨冰灯和广州花市”,学生明白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一气温分布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文彩图“台风云图”,学生形象地认识了台风及其特点。

反思之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越俎代疱,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不怕出错,不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例如在学习台风时教材提出了“台风有过也有功”的观点,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沙尘暴、火山的看法并分成正方、反方两组进行辩论。正方提出沙尘暴影响人们出行、污染环境,反方则提出沙尘暴也能降解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正方提出火山爆发释放的气体可能致人于死命,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毁灭了庞培古城。反方则提出火山喷发后的土壤肥沃,农作物长势喜人,甚至还提出人们用来表达真心永恒的钻石就是火山奉献的精品。同学们在激烈的辩论中不知不觉增长了知识,从而也懂得了一分为二,辩证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俗话说“反弹琵琶出新意”,在教学中,有时我还故意与教材唱反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讲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地理意义时,向学生设问: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将对气候、河流产生什么影响?讲气温的变化时,向学生设问:三峡工程的建成,将对当地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思维被激活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显著。

反思之三:解放学生的嘴,培养表达能力。“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体会,得到能说会道的锻炼,并能和老师、同学经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独立提出问题:为什么九大行星中只有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物存在?为什么地球形状是两极略扁,赤道略鼓?为什么北方多沙尘暴而南部沿海多台风?为什么印尼、伊朗、日本地震不断?

以上这些问题提出后,我首先肯定了学生大胆提问的精神,然后通过师生探讨,给学生一个满意的解答。

篇6:地理课教学反思(新疆)

一、设计思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的最后一节,前面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个区域学习的基本方法。但是,《新疆》的自然、人文现象复杂多样,教学内容非常庞杂,如何用一条主线将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特色贯穿其中,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本节内容的关键。旅游是现阶段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同时与旅游活动相关联的事件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以旅游为主线进行新疆的教学是我的设计初衷。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学科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通过旅行交通工具的选择、旅行时间的选择、物品的准备、旅游点和线路等的设计使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运用数据、资料、地图,分析得出某些地理事物特点及分布规律是新课程标准在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通过一些数据、地图资料的展示,由学生从其中找出新疆气候、人口、城镇、交通的分布规律是这节课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通过对这些自然美景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懂得珍爱自然、敬畏自然。

二、几点收获

1.选择一个合适的线索

本节课以旅游为线索由西安至乌鲁木齐的航空和列车时刻表入手,引出新疆的地理位置特征;进一步引导出新疆的旅游景点和美丽的自然风光,由美景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新疆地形的特点,从而引出新疆的气候;通过新疆降水量分布图和各月气温曲线图、西安与乌鲁木齐各月日照时数统计表对比、西安与吐鲁番日气温最高最低值的对比等数据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新疆的气候特点,进而分析气候对植被、河流、旅游活动的影响;通过旅行线路图的演示,引导学生分析新疆的人口、城镇和交通的分布特点,从而引出新疆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最后归纳总结新疆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之间的关系。以旅游为线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特点等知识内容有机地串联,形成一个互相影响的知识体系,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将地理知识贯穿其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选取的线索要有代表性,每个区域都有其独到的特点,这个特点不仅要突出,而且要能够与其它地理事物的联系要紧密,否则,就难以引出其它内容或者过于牵强。其次,设计问题要环环相扣,逻辑关系严密而且过渡自然。一个个紧密联系的问题或者活动使知识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又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2.设计一个需要解决的任务

本节课一上课首先提出了设计新疆旅游计划的任务,学生一下子就来了精神,兴奋、激动,从表情上都不一样了。在这个任务的带领下开始了后面的学习。

上课的一开始先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大”任务或者问题,对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任务一定要新颖或者贴近学生的实际,最好是和学生平时的已有经验形成冲突,造成悬念。随后的一个个“小”问题或者“小”任务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个具体内容的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和本节课的设计中,这个“任务”都不尽相同。《北京》一节是为什么西安以一票之差落选首都?《香港》一节是旅游购物买什么?《台湾》一节是为什么美国把台湾称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3.数据分析和读图分析能力不能少

地理课程标准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定位于“根据资料得出地理事物的特点”、“读图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因此,数据分析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通过西安与乌鲁木齐各月日照时数统计表对比、西安与吐鲁番日气温最高最低值的对比等数据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新疆的气候特点;由美景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新疆地形的特点;通过旅行线路图的演示,引导学生分析新疆的人口、城镇和交通的分布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既关注实际应用又使得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了提高。

三、一点思考

上一篇:教师的经典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混凝土搅拌站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