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级地理课教学反思

2024-04-09

初二年级地理课教学反思(共11篇)

篇1:初二年级地理课教学反思

初二地理教学反思

马丹华

初二的地理教学工作已然结束有一段时间了。学生的小中考成绩也出来了,但是却不是很理想。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及结果,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因此,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教学没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教学目标无从谈起。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二、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不准,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现用的地理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

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乃至全搬教材,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久而久之产生了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影响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对策: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三、教育教学没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

今后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篇2:初二年级地理课教学反思

矿区中学:黄

八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一个学期的忙碌和辛苦,到底收获多少?不足有哪些?通过细细分析、反思,虽然优点不少,但也发觉教学效果与预期设计还有一定的差距。

现将主要方面谈谈如下。

一、自我满意之处。

(一)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认真做好如下几点:

1、营造和谐、平等教学环境。师生平等,利于学生放开思维参与教学,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启迪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人生来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这就是“思”的开端。

4、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有可能发生积极的思考、想象。

5、启发学生想象力。记得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

6、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的发展,往往蕴涵创造力的幼芽和基础。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必然不可忽视其个性特征。

7、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如何学”比“学什么”显得更为重要。

(二)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师很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例如在上《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一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辅助教学,补充相关民族知识。也可以利用视频画面展示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展示民族政策案例。这样会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实现知识实用性。教学的目标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当然就不一样了。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学习气氛会活跃,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三)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例如《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一课,教学内容涉及了我国各民族的许多方面,内容广泛,难度不大。同时,教学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更是进行国情教育的最佳内容。因此,在教学前,根据教学内容及其要求拟定知识提纲(或问题),分组分工,带着 问题搜集资料,教学任务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既可促进学生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学设计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学,而不是单单为了教师的教。

(四)充分欣赏学生、赏识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做到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教师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五)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根据教育教学新理念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较顺利地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有了一定成就感,学习的兴趣就更高。

二、感觉不足之处。

(一)教学没能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尽管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表现是教师教知识而学生记知识的教学方法。有时怕自己讲得不够细,常是满堂灌。

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

(二)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不准,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现用的地理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方式,常常全搬教材。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久而久之产生了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影响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对策: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三)在教育教学上,没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

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的。所以,1、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

2、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多更深的思考,提高学习能力。

3、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

4、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

人无完人嘛,随着我教学工作时间的增长和时代的进步,可能将会出现更多的不足之处。我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篇3:一堂高中地理课的教学与反思

高一年级的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地理课在高考中所占的分数比例并不高, 主要精力放在了语、数、英方面。由此, 学生在地理课上表现相对松散, 学习兴趣不浓厚。

基于此, 我一直希望在基础地理课程的教学中, 能够将一些地理知识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认识到地理课在高中生涯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这个学期的学校公开课上, 我选取了“各种风的形成及特点”这一节内容。我认为越是身边熟悉的可感知的东西越能使学生感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过程呈现

(一) 备课———以学生为主体, 力求“动态备课”

我在以往备课时, 往往较多地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 这必然使自己在上课时总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 却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这样的课堂环境, 不仅使学生觉得单调乏味, 也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 更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格格不入。

要上好课, 必先备好课。备课通常分为三个环节:“备教材、备实验、备学生”, 我们把“备教材、备实验”称为“静态备课”, 而把“备学生”称为“动态备课”。很显然, 教师只有在备课时动、静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的“动态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 考虑到这块内容在教材中并没有特别详细地描述, 我首选了多媒体教学, 因为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地了解各知识点, 也使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产生兴趣。教学手段一旦确定了, 那么我的备课也就顺理成章地围绕课件的设计展开了。

(二) 课件设计———力求主线清晰、界面简洁, 内容有创新

那么, 怎样才能让各个分散的知识点能够条理清晰地在课件中得以体现, 并在课堂中呈现出来呢?在最初的课件设计中, 我的设计思路仍然沿袭了原有的教学风格, 将所有的教学知识点以文字的形式在课件中一一罗列, 当然也加入了大量的有关于“风”的图片。整体看来, 课件内容已经非常详尽, 我也自认为设计得比较到位了。但是第一次课试教下来, 虽然完整地将各知识点都讲解完毕, 学生似乎也接受了这些知识, 但是课堂的互动性、学生的积极性却远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理想, 我的教学意图也无法得以体现。

我原本以为, 课件设计只有面面俱到, 才能让学生吸收到所有的课堂信息, 但课堂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因为过多的文字和图片, 往往会分散学生的听课注意力, 学生分不清知识点的主次。由此, 我也得出了一个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经常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是无可非议的, 有时候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课件的设计上, 我们应当结合学生学情和教材知识的侧重点, 综合多种其他教学手法, 这样才能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教学效率更高。

(三) 课堂亮点———让学生手动、脑动、心动

经过试讲后, 我对课件做了如下修改:首先, 在课堂一开始, 我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同学们知道风是怎么形成的吗?并辅以图片进行导入, 而正是因为这个问题很简单, 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转移至本堂课。大家纷纷回答我的提问, 课堂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将关于风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整合, 并设定了不同的课堂训练方式, 设计了以下问题:风是如何形成的?风的分类及特点?你见过最大的风是在什么时候?在哪里?这样一来, 各个重要的知识点便有机地统一起来, 同时, 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趣。后来的再次授课证明, 这样的设计使得课堂衔接变得自然、一气呵成, 学生讨论、练习的空间大了, 听课反应自然也变得积极、主动, 当然, 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就更加到位了。

三、我的反思与体会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实教师的教学亦如此, 能深入浅出地授课, 本身就是一项大学问, 需要不断摸索、借鉴和思考, 才能有所收获。以下是这次公开课之后, 让我感受最深的两点体会。

(一) 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 让学生状态“升”起来

在此次授课过程中, 我发现自己讲得还是有点多, 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不够充分。以后更要着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尽可能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言。此外, 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提问, 我没有及时给予回答和评价, 这有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提问, 说明他们在思考, 教师应当适当予以引导。由此可见, 在备课的时候,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设想一些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有可能会提的问题, 以便在课堂中进行回答, 尽量避免出现学生有问题而教师无法解答的尴尬。这些措施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 相信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二) 注重学生兴趣培养, 让课堂教学“动”起来

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用新型的教学工具, 强调“动脑”与“动手”相结合, 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化成直观具体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 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

通过这堂课, 也让我对自身的教学能力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将不断学习和钻研, 改变固有的教学方式, 力求使自己在教学上有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章来均.谈职业高中的教学改革.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9 (4) .

[2]苏维强.教学反思促我成长[J].人民教育, 2005 (7) .

[3]陈徐芳.新课改背景下的备课方式刍议[J].安徽教育, 2004 (11) .

篇4:新课标下地理创新教学与反思

【关键词】 新课标 创新教学 尝试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50-01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新课标,使地理教学焕然一新,让平时的地理课堂既有利于师生互动,又能让我们的学生应试胸有成竹,使地理教学这门艺术不留遗憾,独具魅力?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要敢于进行大胆的尝试,勇于创新。以下是我在新课标实施以来地理创新教学的尝试与反思。

尝试一: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养成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

必修一“月相”这一内容,是作为课外活动要求部分。在课堂上,我针对该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看到过月球的阴晴圆缺,可是你们是否注意到,亮面圆的一面的朝向,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在时间上有什么不同呢?由于大多数同学来自乡镇中学,地理基础较差,所以很多同学顿时感到很迷惑。这时候,我及时给学生提供一个精心设计好的表格,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在天气晴朗的农历上半月上半夜和农历下半月下半夜观察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以及亮面的朝向,然后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通过一个月的实践观察,大多数学生能直观地发现:农历上半月的月亮上半夜可见,月亮在西半天空,亮面朝西;农历下半月的月球下半夜可见,月亮在东半天空,亮面朝东。有几位同学经过合作,用示意图直观地展示他们对月相的观察结果(如图),很有创意,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好评。

教学反思:月相的变化这一地理规律比较抽象,如果老师没有为学生创设情景,没有让学生进行月相变化的观察实践,而是直接由老师来讲述,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月相变化的知识。通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实践观察,学生直观地发现了月相变化规律,这个收获比单纯的老师讲解要理解得更深刻一些,也更有助于记忆。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各抒己见,不必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但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是教的宗旨。

尝试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实践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着手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重点指导高一(2)班某小组确定的《墨江河水质污染问题分析》这一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引导他们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和生产实际确定研究方案,学生很受启发,并在老师的全程指导下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在结题过程中撰写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课题报告。

此外,我还与学生共同设计地理小实验,如“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大气热力环流”,“调查学校家属房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是否正确”等等。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既让学生重温了课本知识,也感受到了自己探究生活现象和地理知识联系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反思: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对实践数据的处理,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性学习成果。

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可以建立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关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和材料,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所形成的能力、学生所得到的信息及新的知识又由学生很自然地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尝试三:用生活中的重大地理事件充实教学内容,活化地理课堂

得知汶川大地震后,我想,这一重大事件同样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于是及时上网查看相关的信息,并结合地震知识制作课件,加备了一节课,做了两手准备。记得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节地理课,我刚走进教室,学生此起彼伏的喊着:“老师,我们要看新闻,汶川大地震新闻”。 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我果断地改变了原有上课计划,利用这节课,与学生一起探讨地震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展示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相关报道,学生兴趣盎然,津津有味。

篇5:初二年级地理课教学反思

一般来讲,教师对于教学前的准备和课堂上的教学比较重视,而往往忽略了“课后反思”这一环节。课后反思是回顾、总结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时也能及时地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而全面地分析、总结、判别优劣,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因此课后反思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学期我担任八年级地理的教学工作,时光匆匆前半学期已经结束了,现撰写教学反思如下:

第一.为何反思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其次,经常反思有助于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课后小结可以起到对课堂教学进行整堂回顾的作用,为下节课调整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有助于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为以后的教案修改提供依据;课后及时小结,目的是为了提高授课艺术和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分析、总结每堂课的基础上及时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补短;为撰写论文提供素材,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不断的总结、积累与创新。自我总结成功之处与发现存在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对成功的教学进行小结,有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总结先进的教改经验。

所谓“得”,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较好,自我感觉较满意的环节和片段。“得”有的反映在教师热情高,训练精彩、得法之处;有的反映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强,思维活跃之处;有的反映在师生双边活动到位之处„„,课后就该细细体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运用了哪些教学手段?是怎样找到突破口的?采用何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等。

课堂教学中的“失”是指授课不得法或语言点拨欠妥,影响学生的接受,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之处。为此,课后就应该抓住它大做文章,探究出最佳的教学方法,转“败”为“胜”,为今后再讲此课时打下良好的基础。“失”在哪里?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教学设计不切实?还是对教材钻研不透,无法满足学生的质疑?出现这类情况,也不必懊丧,应细细研究“症结”形成的原因,然后设计改进意见,及时找出弥补的方法:或降低要求,或分步解决难点。比如在讲“经纬网”一节时,在工作之初的几年中,教学就有些不得法之处。只是按课本上的顺序把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告诉了学生,没有注意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高估了学生,认为我讲一遍,他们就能明白,结果到考试时全傻眼了。把这些教训及产生的原因和今后的预防措施记下来及时自省、吸取教训,就能吃一堑、长一智,变教训为经验。从而变本节课的“失”为下节课的“得”。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

第二.反思什么

1.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2.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3.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等等。

4.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

例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不同类型的区域,同一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种“身份”;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关于区域地理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不仅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读图分析四大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特点,最终达到爱学地理、会学地理、活学地理的教学目的。

课本上读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首先要通过界线A、界线B、界线C的具体分布,明确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界线A是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界线B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把界线C说为青藏地区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效果会更好,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更加明了清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学方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就会有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充当学生的“向导” ——把学生引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向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学生自能乐学、善学。

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色、气候特色、产业特色、人文特色及资源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而是放手让学生去找。首先要求学生先仔细阅读教材,归纳总结每一段说了什么问题,接着,老师把问题写出来,要求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老师进行全面分析讲解,最后,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 主动性,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不断的总结、积累与创新。自我总结成功之处与发现存在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对成功的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学进行小结反思,有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总结先进的教改经验。

总而言之,课后反思是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断超越自我。

用心

爱心

篇6:初二年级地理课教学反思

反思一:极地地区>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课题研究的目的出发,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重新认识经度和纬度,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和地球自转的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及其方位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方向的判断上,在地图上还存在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一定要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点来判断。

总的来说,整堂课有些“赶”,学生讨论还是在老师设置的框内,思维得不到发挥和扩展,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有些差距。

读图能力弱的学生在判断极地地区方向上还存一定的困难,还有待提高。时间有些紧张,一道>总结归纳的题没有完成。

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1)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充分利用地球仪、地理教学挂图等教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图片和动画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掌握极地的基本知识及读图的技巧。

反思二:极地地区教学反思

两极地区对学生而言遥远而陌生,感觉神秘而好奇,因此,我在课前请学生查找相关内容(位置、资源、气候、我国科学考察站等),为本节课作铺垫。本堂课在此基础上作更深层次探讨。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学生发言相当踊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主要起了引导作用。

在这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能从图上判断出这幅图是属于南极图还是北极图,它的位置、范围、周围海洋和陆地等这部分不是太难,学生都能顺利掌握。南北极地区判断方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因为它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要结合曾经学过的地图知识和地球知识来认识,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综合的体现学生读图能力的内容。然后我让学生先从南极图开始,先认识经纬线,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在南极点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并用地球仪作直观显示,得出在南极点上空是呈顺时针方向旋转,那么,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为向东,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向西,然后,判断某一点的东西南北,这样,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来学习如何判断方向,就容易掌握了,此时在加进判断东西经度和东西半球就好掌握了。

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重新认识经度和纬度,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方向的判断上,在地图上还存在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一定要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点来判断。总的来说,整堂课有些“赶”,学生讨论还是在老师设置的框内,思维得不到发挥和扩展,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有些差距,还是有老思想,感觉一堂完美的课应完成教师预设的所有内容,没有深入展开。这些将是我以后改进的方向。

反思三:极地地区教学反思

本节选自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地理课程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七年级《地理》下册第 2 十章《极地地区》。本节的学习目的是认识极地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人类对两极地区的利用及两极地区面临的问题。教材通过一系列的地图、图片、文字,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各种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要求,也体现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追求。

本章是七年级第十单元的内容,其教学对象是初一级学生。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初步具备了独立学习地理的思维和能力;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有一定的自主性,但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强,需要一定的指导与帮助;处于课堂自控能力培养阶段;有一定的分析与判断能力,能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根据以上的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用一些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教学过程中以实图等感官冲击,增强学生的印象;注重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不断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极地地区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是一块神秘的土地,对这节内容的安排,分为三部分:冰雪覆盖的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丰富的资源)——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知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可以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路进行学习。

本节内容发散性较强,因此课前安排好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相关内容(如位置、气候、动物、科考站)进行搜索和整理,促进学生的交流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节图文并茂,知识点通过用地图来分析总结,体现出了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来归纳知识的技能。并且,地图中的动态部分,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清晰的说明知识点,在新授课中应充分利用。本节地理语言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反思四:极地地区教学反思

一、课前准备:两极地区位于地球的南北两端,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自然条件特殊,对学生而言遥远而陌生,感觉神秘而好奇。因此,在课前请学生 查找相关内容(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资源及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等),为本节课作铺垫。课堂上主要采用读图分析和探究性讨论的教学形式。

二、教学过程中的片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地图判断(根据极点和纬度变化,主要是南北极圈判断)所示图是属于南极地区图还是北极地区图。两级 地区的纬度位置、范围、周围海洋和陆地等内容在书上已叙述,学生都能顺利掌握。南北极地区判断方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因为它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空间 想象力,还要结合曾经学过的地球和地图知识来认识,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综合地体现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内容。

(1)通过识别经纬线和经纬度得出结论:北冰洋和南极洲是世界上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和大洲(该知识点已在七年级上册中学过,在此欲巩固)。

篇7:浅谈初二地理教学反思

多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以下是针对自己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要收集一些相关的事实材料,把握好每节教材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完整而详细的教案。同时,我会特别注意导入的设计,因为这样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其中可采用的方法很多,比如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地理大事件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其次,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都以自己为中心,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这样不但对老师没有任何的挑战意义,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今天,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告诉我们: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盲目的教授教材,传授知识要点。而是要教授对学生的生活及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教学中,我积极地学习老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经验,平时主动了解时事动向,学习各种知识,并运用到教学中。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

二、强调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三、加强学法指导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 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我校学生,信息来源单一,网络覆盖较差,多数学生缺乏对地理的感性认识,因此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对学生进行了了解,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利用实际条件展开教学:

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地理图册,观看地图,又买了世界地图和中国行政地图,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工作做了初步的准备。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的调动起来。

五、构建以地图教学为主

根据心理学和认识学理论,人对图片和视频接触最为敏感,记忆最为深刻。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这个规律。我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努力构建以图片和视频为主要内容的课件,这样教学课程中文字大幅压缩,除了一个必须的归纳表格,全部字数仅仅三十余字。根据教学观察,有的教师课件制作水平较高,但是课件穿插了太多的卡通动画,本来卡通动画只需在导学部分应用,能调动课堂气氛即可,却一再使用,使得学生被和教学关联性不强的卡通动画干扰,极大的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据此,笔者制作课件本着朴素明快的原则,对视频和图片是反复推敲,充分保证引用资料与教学的密切度。

篇8:浅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一、对地理教学材料进行反思

分析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 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 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 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很难获得高分。因此, 学生切不可盲目追求进度, 要稳扎稳打, 注重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突出主干知识, 重视图表的判读、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 以及地理学科语言的运用, 力求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 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 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去辨析和认识与人类生存或环境相关的具体问题。在复习教材时则要打破常规的章节, 以专题复习的形式进行知识的重组, 突出知识点的联系和迁移, 力求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的提升。

二、对地理教学设计思路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 经常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自己的预期设计有比较大的差异, 课后分析, 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过于理想化, 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理想的效果。所以, 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针对学生认识现状和接受能力以及当时的教学情景, 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积极改进, 从而优化教学,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提高课堂效益。

比如在地球运动中, 如何处理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影子的长度和方向时, 我不可能把学生带到教室外教学, 一是难以驾驭和控制, 二是学生受干扰因素更多, 更不利于我完成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把握和理解, 我是这样设计的, 让四个学生参加到我的设计材料中来, 一个同学作北回归线, 一位同学作南回归线, 一个同学作移动的太阳, 一个同学作地球上任一点的物体, 让同学们一起观察以下几种情况:1、当这个点在北回归线以北时,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移动时影子方向如何?比较在南北回归线时, 何时影子更长?2、当这个点在南回归线以南时,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移动时影子方向如何?比较在南北回归线时, 何时影子更长?3、这个点在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时, 太阳在南北回线移动时影子方向如何?比较在南北回归线时何时影子更长?4、当这个点在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时,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移动时影子方向如何?比较在南北回归线时何时影子更长?通过学生观察分析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出正确结论, 最后我请学生自己来归纳结论, 这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更好, 并且能够很好应用。

三、对图表教学进行反思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 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 从地理图表中正确获取信息, 处理信息, 解决问题, 是历届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一个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照片、统计图表、统计数据以及进行各种社会调查, 课外观察所得到的资料来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 进而阐明和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基于这点, 在教学中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通过课堂设疑提问,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发现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内外材料,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填图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通过地理课堂教具演示、多媒体演示及课题研究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及运用地理理论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地理课程中的课题研究内容以及学校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 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例如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第一章的课题研究《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要求学生通过连续观察、测量、记录、六次 (三周之内) 某一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 证实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虽然该课题难度不大, 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要很好的完成, 科学步骤必须完整, 要有观测、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环环相扣, 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都非常有益, 甚至有能力较强的同学, 在做该课题的同时, 还会拓展研究内容, 研究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日出日落方位的影响, 加深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的理解, 同时又提高了科研能力。

另外, 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地理教学应该与社会热点相结合起来, 从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因此, 教师应有意识地对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影响较大的事件以及长期以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倾注更多的关注, 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三农问题, 资源和能源问题,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青藏铁路的建设, 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 要指导考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以及正确的思维方法, 加以思考和辨析。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又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但不宜过多过早地追逐热点。

四、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

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作用, 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课标指出, “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 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 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 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 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移动》多媒体课件, 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 使大洋板块向下府冲, 大陆边缘褶皱隆起, 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参考文献

[1]《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作者:金加彬

[2]《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作者:佚名

[3]《高中地理教学反思——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来源:赵艳

[4]《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来源:互联网

[5]《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作者:佚名

篇9:新课标下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关键词】 教学理念;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1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

在中国,这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填鸭式”教学,而“满堂灌”则是课堂教学的代名词。课堂的45分钟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们则没有机会主动参与发表思想,都只能被动接受老师所为的观点。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极差。

新课标要求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秘人格发展的具体特点,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观念。现代教育理论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最有效方法是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体现自然科学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我认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让课堂成为沟通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的桥梁,在教学设计上,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自主学习和探索。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的地位不言而喻,必须要引起各位老师的关注。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别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及自己以往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提高教学设计质量。

初中地理课程特别是初一教材内容枯燥而困难,教学对象一般集中在13--15岁之间,刚刚由小学进入初中,地理基础相对较弱,缺乏空间想象能力,有的甚至没有接触过地理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多做反思工作,针对教学对象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例如:学习《地球仪》中的经纬网那是格外困难。这时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方面下大功夫,怎样让学生轻松的接受。

对于初中地理教学,制定地理教学目标应该能够与学生们周边的生活和世界的地理知识密切相关,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应该重视地理学科的特点,准备好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通过印象深刻的图文、视频资料来强化地理教学。在教学方法选择上要突出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们的表现欲、参与欲、竞争感和成就感。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当前的地理教学反思的重点集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例如教学过程的难点解释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是否把握正确,重点知识点的讲解是否到位等。我们教师通过反思总结经验,然后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研究与教学相互促进,同时进步,共同发展。长此以往对教师而言这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目前我校推行“四步一体”课改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所喜欢,这种“探究式学习”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不再是被动的学习。

例如:粤教版七年级下册区域地理中的《欧洲西部》这节内容,“活动”中布置了一个“欧洲西部经济发达的原因是什么”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探究分析。学生认为欧洲平坦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交通是欧洲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但在关于“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对欧洲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探讨中,学生们出现了争议:有的认为人口增长率低,使得欧洲西部很多国家劳动力缺乏、人口老龄化,这是阻碍欧洲西部经济发展的因素...当然由于不同国家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至少明白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探究式的学习,不仅可以复习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因此,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学会求知,懂得自我提高和发展,能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效率,教学过程才会有质的变化。

四、教学行为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最起码要符合一名合格人民教师的规范,毕竟对现代而言师生是相互平等的。教师要承认每个学生在个体上都存在差异,但是作为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管是“差生”还是“优生”,要一视同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无私的爱撒向自己的学生们,和他们平等对话和交往,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道德修养,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同时作为人民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我知识储备量,特别是地理老师,要对整个民族乃至全球国家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保证地理课内容丰富多彩。

五、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的教学反思应该有这方面的内容。我们长期以来的教学方法固有、守旧、僵化,我们要合理加以改变,掌握和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师应该在方法多样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过程自主性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方法的反思和探索。

六、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过程固然重要,但是了解学生们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相当重要,这就必然需要我们进行教学反馈方面的反思。

第一:我们要认真分析课堂练习,根据学生课堂练习的结果全面分析和评估学生们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二:我们的教师不管是课堂之上还是课堂之下都应该做好学生的反馈反思工作。上课时做好课前导学案分发大家,让大家能够带着问题去预习,在讲课中边讲边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同时注意教学反馈,观察学生们课堂上的表现,遇到学生们难以理解的地方重点讲解,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七、总结

篇10:地理课教学反思

地理课教学反思

上了一个学期的地理课,我认为想要让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还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想听想学,做到真正的师生互动。这里面老师怎么样来引导,问题的设置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讲授的方法也很重要,学生有没有跟上老师的节奏,一步一步过来,理解、接受、掌握。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如果理解了,会做了,那他们就会觉得比较容易,学习的`信心也就大了。反之如果一开始就碰到难关,错了很多,就会认为很难,较难接受,之后讲解的再详细,效果也不是很好,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第一印象效应。所以第一遍教学的时候就要让学生跟上思路,应该先由老师举例,给以正确的示范,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多举几个例子,使得学生有一个从理解到整合到熟练的过程。等学生差不多会了,再让她们自己练,这样效果显然会好很多的。另外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前后衔接,内容的合理过渡等等都非常重要,这些在我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篇11:地理课教学反思

地理课教学反思1

转眼间开学已经半个多学期了。在这半个多学期中,我接触了新教材、新学生。有许多收获也有很多遗憾。

现将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回顾如下: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面对新教材,我感到压力很大,未接触新教材的一直认为“中国地理”内容比较简单,没有什么不易理解和把握的地方。但当我真正看到教材,才知道变化有多大。内容增加了,形式灵活了。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怎么才能适应新课程,更好地运用新教材,更好地教好学生呢?

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与新课改有关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地理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即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与技能。在教学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彻底转变观念,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认真研究新教材。我们所用的地理教材灵活性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系统的知识集合,而是灵活的需要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工具。与传统教材有明显区别。对于比较陌生的教材编排,更应认真钻研,吃透。把握好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利用好教材。

三、组织好、引导好学生。学生是学习上的主体。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地理教学也有着重要意义,也与新教材中的众多活动、阅读思考等内容相吻合。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要努力学习以适应这种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继续努力,以取得好的成绩 。

地理课教学反思2

当前,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行为的完善在深层次地呼唤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一、对教学步骤的反思

教学设计时每位老师都会根据教材对整节课的步骤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常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等,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的生成”。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提到提升。

例如,在对“城市区位因素”这一内容教学实际时,我原先就按照书本的顺序:把理论知识先“填”给学生,再枯燥的一个个城市的讲解,学生学得被动,前后的知识点也不会灵活衔接起来,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

通过反思,我把书中的教学顺序作了改动,先打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关一系列图片打出,并设计一系列相应的思考题,从图中读出什么有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得出形成城市所需要的条件→有关长江三角洲的练习题→世界著名城市和中国大城市的教学→整体的练习。这样的实践觉得预设是比较顺利地“生成”了,但教学步骤凌乱。于是我再次重新设计步骤:长江三角洲城市→中国其它三个城市→世界其它城市→引导学生讲出城市形成的条件→长江三角洲和世界其它城市区位的练习。这样的教学设计步骤条理清楚,城市条件学生很自然的自己推出,学得主动而且影响深刻,在练习时效果很好。

所以,教学设计的步骤要做到条理清晰,对于知识点应该设计好怎样让学生主动获得,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对教学问题设计是否合理的反思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对“季风”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时,我这样设计问题引出季风的概念:我们这里冬天和夏天分别吹什么风?我认为这是简单的问题学生都知道,其实学生对怎么判断风都不知道,无法正确标出西北风和东南风。这样的教学问题设计上显得突兀,学生一开始学习就兴趣全无。

通过反思,我改进了设计:“季风”这节内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存在,这节内容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涉及到有关判断风向、其他洲的景观等,怎样把要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并很好的调动起来?我设计跟我们本土有关的问题导入,先示西亚、非洲和上海的景观图,再问:和上海同纬度的西亚、非洲是沙漠景观,可上海怎么是河湖密布,耕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这样与众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议论纷纷,想马上知道个究竟。我公布答案:这是归功于受季风(夏季风)的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带着找谜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动学习的成效显而易见。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把知识进行本土化处理,拉近理论与实际知识的距离。

三、对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否进行充分“沟通”和“合作”的反思

在对“城市功能分区”教学内容设计时,我原来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各功能分区布局的要求通俗易懂,我照本宣读,划划看看就过去了。结果在进行相关的课堂练习时,学生虽大致能合理布局各个分区,但对于具体的理由,怎样才算合理布局答不上点,很显然对这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而不是主动的探究。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于是我对这部分内容设计时,让学生探究学习,适当拓展。我首先要求学生扮演城市规划设计师,合理布局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等,并讲出布局的理由。再把我们生活所在地的城镇平面图给学生看,一起圈出各个功能分区的集中地,看分布是否合理?有学生回答:老师,我们认为工业区布局得不好,它下风向的居民区,会受到污染。我问:那你认为怎么布局合理?学生回答:工业区的位置移到北边点。我说:很好,那么工业区污染厉害的企业有多少?学生答:不清楚。我说:回去我们再探究。那堂课结束了但其实没结束,师生意犹未尽。

四、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处理,制定出目标、重点与难点等。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碰到设计的目标与学生的掌握有较的差距。在进行“地球的运动”章节的教学设计时,原先我是这样的:课时定6课时,按照教学设计的步子走,循规蹈矩,知识点全部讲好后再上一节练习课。结果,做到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短的知识点时,绝大部分的学生无法解题,把课堂上学的都“忘记”了,其实是当时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根据的实际,我首先把基础打好,一步步扎扎实实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知识点传授。

在后的实际教学中我用经纬仪演示把学生初中学过的地球、地图知识点重新热一下,这样的实物演示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大有帮助而且充满好奇。知识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纬度变化→四季的更替,注重在黑板上边画边讲结合经纬仪实物演示,并且讲练组合,每一个难懂的知识点讲好就练习。讲练组合一来可以检验学生掌握得如何,不懂再讲解。二是就某些练习中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三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我适当点拔能顺利的攻克难题,自信大增,不知不觉中学生很好的掌握比较难懂的知识。

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地理课教学反思3

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反思之一: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顶,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顶的事实来加深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结合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的不同导引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水热差异。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还可结合报刊杂志、电视新闻,接收各种音画逼真,生动形象的地理知识。例如通过收看近几日央视一套的天气预报节目,观察电视屏幕上的天气预报图,学会天气符合并能分组报导天气状况。此外,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要让学生用好地理图册、填充图、教材彩图、插图。通过读、填、绘、析,养成手不离图,图文对照的学习习惯。例如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哈尔滨冰灯和广州花市”,学生明白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一气温分布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文彩图“台风云图”,学生形象地认识了台风及其特点。

反思之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越俎代疱,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不怕出错,不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例如在学习台风时教材提出了“台风有过也有功”的观点,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沙尘暴、火山的看法并分成正方、反方两组进行辩论。正方提出沙尘暴影响人们出行、污染环境,反方则提出沙尘暴也能降解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正方提出火山爆发释放的气体可能致人于死命,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毁灭了庞培古城。反方则提出火山喷发后的土壤肥沃,农作物长势喜人,甚至还提出人们用来表达真心永恒的钻石就是火山奉献的精品。同学们在激烈的辩论中不知不觉增长了知识,从而也懂得了一分为二,辩证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俗话说“反弹琵琶出新意”,在教学中,有时我还故意与教材唱反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讲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地理意义时,向学生设问: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将对气候、河流产生什么影响?讲气温的变化时,向学生设问:三峡工程的建成,将对当地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思维被激活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显著。

反思之三:解放学生的嘴,培养表达能力。“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体会,得到能说会道的锻炼,并能和老师、同学经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独立提出问题:为什么九大行星中只有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物存在?为什么地球形状是两极略扁,赤道略鼓?为什么北方多沙尘暴而南部沿海多台风?为什么印尼、伊朗、日本地震不断?

以上这些问题提出后,我首先肯定了学生大胆提问的精神,然后通过师生探讨,给学生一个满意的解答。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解放学生,使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圈,有足够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空间,才能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创造,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聪明才智,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到实处。

地理课教学反思4

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地理素质教育的新旗帜。但素质教育在中国倡导了多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制度和教材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没有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误区,四川省从去年开始的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对高中地理必修

(一)(二)的认知

人教版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及昼夜交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P15);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P(16);动口:引导学生说明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的行星(P4)。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八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材还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地图;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近两个学期以来教学工作上的困惑

近两个个学期的教学,我尽力把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有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在近半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对学生的困惑,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难于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困惑着许多教师。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学中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我们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了对付高考,我们不得不把以往的旧地理课本搬到了课堂,因为就目前而言,高考如何以这四套教材配套还是个迷,所以作为教师而言,对如何把握好教材与课标有许多的困惑。另外教材与教辅资料明显不配套,新的教材还没有相应的教辅,现有的教辅资料还都是以旧教材为蓝本,许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应的修改和删减,但在练习中出现,如新教材中的地转偏向力的内容已作了删除,但在教辅中都出现了这些问题,在后面的“人口的变化”中又出现了这一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该不该讲,应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

学校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工作上与现行的高一地理新课程的要求明显置后。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结论性的东西减少了,但学生的活动增加了,动手、动脑、动眼观察等实际操作的内容明显增多,但学校与之配套的教学辅助工具不足,有的甚至缺乏。如教师手中没有挂图,上课只好用手画图,这一方面影响课堂效果,同时也浪费时间,影响老师教学进度。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演示软件相对缺乏,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以此产生的时差和太阳高度的变化等难以理解,这些也都对新课改教学带来困惑。

4、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们仍然受传统教学的经验的影响,对学生总是不放心,总是想讲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计的给学生灌输,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于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新教材在知识体系虽不如旧教材系统,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给学生挖好沟,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师连坑一起挖好,特别是有时我们不仅帮学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这都使我们走进了高中新课改的误区。另外教师在对待案例的教学,教案和教师用书都没有任何的解释和说明,而且对于学生来讲也是难度很大,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

三、在教学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针对以上现象,我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也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备课组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4、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移动》多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府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5、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地理课教学反思5

地理知识非常零碎,在课堂上,“课堂效率低”就成了很多人的苦恼。课堂效率不高,我想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教”的效率低

“教”的效率低,主要在老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课前没有作好充分备课,讲课仓促,我们应该把新课标的要求读透,并渗透到教学案中。

(二)是课上要语言表达欠准确,过度重复,我们应该语言简洁明快,清晰流畅。

(三)是课后没有及时复习巩固,没有给学生反馈。我们应该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更正、修改、讲解,使学生及时纠错。

二.“学”的效率低

“学”的效率低,主要在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什么学生习效率不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上课不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走神,做小动作,没有紧跟老师思路。

(二)是不懂不问,有不明白的问题,没有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一直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

(三)是没有做练习题,没有及时复习。只有反复练习,进行强化记忆,及时复习才会尽量减少遗忘。

三.“沟通”的效率低

教与学密不可分,完成教与学过程的纽带就是师生的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很大程度上师生的沟通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个学生喜欢和某学科老师沟通,那么往往这个学生的这一学科学习成绩也会比较好,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屋及乌”的道理。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往往会使学生喜欢老师,这样也会喜欢老师所教的科目。反之,就会产生厌学。我认为原因有二:

(一)课上老师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不论是提问的形式还是讨论的形式,在课堂上基本没有。

(二)课下老师没有找学生进行谈话和分析当前的学习情况,没有充分发挥课代表和小组长的作用,不了解学生学习进展,不及时采取相关的教学调整。

以上是本人分析的课堂效率不高的几点原因,以后我们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引起注意,及时改进,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地理课教学反思6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人从事教育教学多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当今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生物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新课程强调。

本人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感受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不断换位思考。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师生互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插图的使用

生物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探究和实验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生物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需要生物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 。插图是生物课本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生物的工具。生物学习真可谓“无图不成题”。学习生物,一定要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通过分析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最终得到提高有效课堂的价值。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白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地理课教学反思7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极思维、质疑,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从而达到实现数学目标,提高学生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最终学会发展的目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和最具富于独特的个人特色的知识。”自主学习的.方式多样,本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情感投入,激发创造热情

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成就大小的主要心理因素是意志、志向、毅力等创制性人格因素,这些因素将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烈、唤醒、鼓舞。”(第斯多惠语)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得投入教学情感,在教学中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愉悦情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形成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和态度,变被动学习过程为积极主动探索过程,变学好为好学,变学会为会学。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只有积极主动的“做”与“悟”,才能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发展。

二、问题导学,发展创新思维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不会质疑,就不会有思考、不会有研究探索。强化问题意识与宏扬质疑精神是成功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教学的切入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段话,令人深思,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主要是教学生如何‘答’,而提问的权利大多是教师,这就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自主学习应从学‘问’开始,而不是学‘答’。学‘问’应直面‘原始问题’。这是扬振宇教授取得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如何抓住一些有利时机提出问题,应成为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样,促使学生在勤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好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求知的需要,是创新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是地理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1)为学生质疑问难做出示范;如: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形态的水吗?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有无存在生命产生条件的星球?“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井水不犯河水”等是否严密?为什么喜马拉雅山坡上发现有海生贝类化石,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探明有煤的分布?

(2)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例如: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应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有同学质疑:那么在日界线以东的西十二区日期为什么要减一天呢?对于这样的疑问,教师首先应给予鼓励,然后经学生讨论后作答,千万不可打击其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3)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例如:我们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许多地表形态和构造的形成,以及在找矿、找水、找植物、工程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激发学生质疑:板块构造学说无懈可击吗?学完“温室效应”后,激发质疑:地球“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的都是恶果吗?

(4)提供学生质疑问难的时空。当学生的思维囿于一个小环境、或受旧知和思维定势的影响而无法突破时,教师要留有思维质疑的余地。例如:今天的美国就准备造一个月球,那么,100亿年后,科技将会更加发达,人类是否可造一个太阳?或地球能否在浩瀚的宇宙中重新找到一颗恒星作“*山”呢?

(5)为学生设置“愤”、“悱”情景。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愤”、“悱”情景,使学生处于“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不能”的状态,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究行动。

学生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关注未来、关注生命、关注社会的良好愿望,是学生创新品质的良好体现,我们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没有肯定答案的正确与否,而是肯定他们的创新精神,帮助他们发展创新思维。

三、注重实用,达成创新目标

注重实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生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知识,会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运用能力,进入信息社会,大量信息以图像数据形式出现,而地理图像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图像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并应用于实际尤具现实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就十分广泛,比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塑料大棚的角度、楼高与楼距的比例等都涉及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知识,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过程是重点。

地理课教学反思8

从接到通开始准备课与练习画图到比赛全部结束,仅仅两个星期的时间,却感觉自己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其它事情也顾不上了,连吃饭也时常往了。为了备课绞尽脑汁,可很多时候还是无从下手,没有头绪;有时的感觉好像出手错了方向………

在俞老师的指导下,我把课题定好,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先熟悉了课本,知道本节要讲什么了,然后才有了初步的思路,可是每个环节要讲哪些内容,怎么来设计这个环节,我还是拿不定主意,在与指导老师研讨每个环节怎么处理效果要好些,课件怎么修改等等,最后到比赛的前两天时才基本确定下来思路,接着课试讲,政史地课组的老师与赵校也来听课指导。试完课各位老师就课中出现的问题做了认真详细的指导,通过一天修改后,我又饭也顾不上吃又昼夜不停的练习版图,直到比赛的前一天晚上的半夜.第二天早上我满怀信心,胸有成竹的把课讲完,自我感觉还可以,每个环节基本是按自己原来的设想来完成的。就是感觉自己好像好久没有睡过一样感觉特别困.但是上完课后我又不自觉的对每个环节进行了深深的反思,觉得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到位,比如说:没有集中精神,没有用自己的语言魅力真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经过胆颤心惊,艰苦准备,让我感受到讲课之艰辛,教师之劳苦。讲课是一门艺术,站到讲台上授课需要拥有海量的知识,精炼的语言,饱满的激情,这是要充分长久的准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断的钻研才有了完美的课堂安排。上课时还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热情去还要感染学生.

这次比赛时我一次很好的锻炼,提高了自信心,增加了勇气,让我对今后的学习、生活的把握提供帮助。同时,对所有支持、帮助过我的学校领导、老师、同事们表示最真诚的感谢。感谢所有人的付出,感谢所有人带给我的鼓励,我会努力。

地理课教学反思9

几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以下是针对自己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很有必要根据我们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应努力提高活动的

“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

通过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所以说学习地理是很重要的,学生们都从思想上重视了地理这门学科。

通过地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民族素质。地理教学贯彻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使他们具备所必需的地理基础知识,我们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而不是单纯为了升学,或者只是依据地理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的去确定教学内容。

通过地理教学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图片,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结合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初中学生,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湘教版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5、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地理课教学反思10

一、对地理新课标的反思

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对地理教学设计思路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经常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自己的预期设计有比较大的差异,课后分析,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过于理想化,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针对学生认识现状和接受能力以及当时的教学情景,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益。

比如在地球运动中,如何处理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影子的长度和方向时,我不可能把学生带到教室外教学,一是难以驾驭和控制,二是学生受干扰因素更多,更不利于我完成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四个学生参加到我的设计材料中来,一个同学作北回归线,一位同学作南回归线,一个同学作移动的太阳,一个同学作地球上任一点的物体,让同学们一起观察以下几种情况:1、当这个点在北回归线以北时,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移动时影子方向如何?比较在南北回归线时,何时影子更长?2、当这个点在南回归线以南时,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移动时影子方向如何?比较在南北回归线时,何时影子更长?3、这个点在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时,太阳在南北回线移动时影子方向如何?比较在南北回归线时何时影子更长?4、当这个点在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时,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移动时影子方向如何?比较在南北回归线时何时影子更长?通过学生观察分析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出正确结论,最后我请学生自己来归纳结论,这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更好,并且能够很好应用。

三、对地理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也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去反思去分析,怎样才能更合理的促进学生内在素质的发展,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比如我在讲交通运输中的点时,我没有用教材中的材料,而是以我们县三大汽车站为例,以过去的区位与现在的区位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汽车站的区位选择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同时提出我镇规模扩大和两大交通干道的建成,又将如何影响我镇汽车站的区位呢?又该如何布局才更为合理有效呢?

我认为,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教师对教材的全面把握,教师还必须有较高的教育和研究能力,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和控制能力,并有利于展开教学、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课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对教学过程有充分的估计,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和分析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系列要求使地理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充实、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内外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

四、对自身教学的反思

反思自己:是否有亲合力;是否有正直的品质、开阔的胸怀、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果断的决策力和创新能力。现在很多教育专家都在呼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学生沟通,才更能了解她们所思所想,更能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现状,才更利于我们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所以教师更应该注重自己的道德品质在该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只有这样才能令学生信服。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民主的相处,你会发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与你配合是格魅力,是否能够吸引学习融入到你的课堂。

五、对地理教学反馈的反思

地理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反馈最主要来源于练习,练习也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通过练习,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反思教师给学生的地理作业是否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是否对学生终身能力发展有帮助。因此作业反馈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和培养,正如古语所说“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

地理课教学反思11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针对这次考试和这段的工作进行阶段反思。

本阶段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到备课充分。

2.教学目的明确,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3.在教材的处理上,突出重点、难点,避免教学过程面面俱到,提高了教学效率。

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今后的改进措施:

1.要把握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如:投影、挂图、直观模型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适当布置地理作业,如:地理规律的总结、地理原理示意图等,可以让学生写或绘在作业本上,增强动手绘图的能力,并且教师要经常检查指出不足,表扬做的好的同学。

3.要不间断的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话,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然后指导学生学好地理的方法,使其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

最后,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经常的进行反思,找出不足,及时的改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大的收获。

地理课教学反思12

在地理课堂中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为了在地理教学中形成师生平等对话的良好学习氛围,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摆脱“主体”“主导”的所谓“教学范式”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口号已经困扰教育界多年。如果说当时(20世纪80年代)它的提出是为了强调学生作用而被人们所理解的话,那么到了今天仍有人沿用而不受到置疑的状况就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一是该口号在逻辑上是混乱的,它把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混淆在一起,一会儿从角色方面去给学生定位,一会儿从功能方面去揭示教师的作用。如果我们从一个逻辑层面上去分而论之的话,与“主体”对应的是“客体”,与“主导”的对应的则是“辅导(非主导”,但实际上师生的角色与作用是这样的吗?正因为这样,口号只能回避上述问题,采取“各取所需”“移花接木”的手法。二是该口号在教学策略实施上没有多大意义,如果学生是主体的话,那么教师如何来主导,而相反如果教师在“主导”,学生又如何体现“主体”地位。其实,该口号在实行过程中,炫耀的只是表面上的先进理念(学生主体)的光辉,而实质上仍然是羞羞答答的“教师中心论”。我们不能绝对从主客体上分清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从教与学的任务的转换上来看,“师生交互主体”论也许是正确的,而从教与学的密不可分性来看,“师生共为主体(学习共同体)”论也许是合理的。从“教师即课程”的观点,教师能说不是主体吗?否则师生的平等对话的关系怎么来建立呢?因此,我们反对再去沿用“主体”“主导”的口号,而在建立平等对话的学习共同体上真正做一些探索工作。

2、消弭居高临下的体现教师权威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要亲切、富有鼓励性,态度要平等、民主,善于与学生共同探讨。例如经常使用“我认为”“你们看呢”“让我们共同”这类语言,不过于奖励顺从的行为,不过于斥责与常规不符的行为,准许学生与教师争鸣,与教材争鸣,鼓励与培养标新立异精神,造成一种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氛围。

3、突破过去压抑学生天性的所谓“课堂纪律”

以往教师在讲课时学生不能插嘴说话,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如今重新审视这一“纪律”,有必要改弦更张。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如果产生了想法并急于表达出来时,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呢?《文汇报》曾报道过上海市格致学校的地理教师允许学生在座位上大声插嘴的做法,这是多么尊重学生的教学理念!他们类似的具体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与仿效。

4、改变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所谓“教学规范”

例如,由过去的“教师一人备课”变为“与学生共同备课”,由“教师唱主角”变为“学生当教师”。在教师的点拨与诱导下,让学生上课、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有利于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教学积极性。

地理课教学反思13

两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我的工作能有所提高。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以下是针对自我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地理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进取的情感体验。

此刻的初中生思维活跃,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观念意识,普遍对地理科不重视,在课堂上的情绪不是冷漠呆滞就是惟恐天下不乱。如果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不更新,上课时只是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势必造成学生更加冷漠更加的不兴趣。所以,我们教师必须用“心”去施教,热切地关注学生。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首先,我们教师的课前准备除了写教案,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资料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忙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一样的学习资料,选择不一样的学习方式。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角:一是进取的旁观者,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景,研究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启迪思维,激励斗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律本事,让学生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仅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所以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地理课教学反思14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期望借助教材,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知识告诉给学生,这种教学是一种授受式的教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动理解,主体性不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就是要转变这种教学方式。经过创造实际的或模拟的情境,以此来呈现或再现问题、矛盾,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并应用知识。

一、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应用体验式教学情境是催化剂。在地理课堂中,仅有经过情境让学生去感知,在情境中探究,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获得体验。从学生角度来看,体验的生成也有赖于情境,若课堂中没有情境,充斥的只是干瘪的知识讲解、练习,学生也就难以生成体验。如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学习中,如果学生对自我家乡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其他地方不了解,如果没有对全球性地域的比较和分析,学生对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较难理解的。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一是在导入过程中,需要以情境来引入新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活动、话题等多种方式进行,且要注重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在《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的学习中可从身边的小孩出生话题说起,并由此而引出某个地区人口增长的案例,然后再结合教材中的图标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有什么特征。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过渡到“人口增长”的概念和特征探究中,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更容易让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二是在探究活动中要注重以情境来促进学生体验的生成。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针对问题也要注重以情境来帮忙学生理解,获得体验。如在《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是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引导问题如

“世界闻名古国发祥地为什么和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为什么会比较密集?”然后借助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引导学生找出武汉、重庆、宜宾等城市都在河流交汇处的原因,并对广州、上海、天津这三座城市的位置分布共性进行分析。这样可让学生在图片分析的过程中理解事物空间布置的特点,理解河流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二、提出探究问题,促进学生合作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有了情境,带给学生的是直观感知,但学生的归纳和理解本事有限,此时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丰富学生的体验,不仅仅只能转变讲授式的教学,还要注重在课堂中经过问题、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和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经历地理知识的构建过程。首先,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以《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中对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探究为例,先呈现杭州龙井茶在日本种植的案例,问:“为什么龙井在日本始终没有种好?”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而交流。教师总结出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同时举出例子并追问:“农业生产会受哪些因素影响?”此时学生会有很多看法,教师问学生古代和现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并举出例子(如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引导学生确定,在此基础上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其次,在课堂活动中也要注重引导小组学生展开辩论、质疑、互问互答活动,如《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区位”概念的辨析就可在探究后小组间相互提问。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应用

要在地理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应用也是较为重要的方法。传统地理教学的应用是以课后书面练习为主,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应试技巧,以此来应付考试。提倡体验是教学强调要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学生,关怀生命,拓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宽度,让学生能在学习知识后去应用,在应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更好地感受地理和生活的联系性。同时也要以应用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本事,真正能学以致用。在地理课堂中,要及时结合所学资料,引导学生围绕生活展开分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应用本事。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为例,对于交通运输方式(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等)学生不难理解,但这些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进行合理区位选择就是难点。教学探究该资料后就可引导学生根据家乡城市的情景展开讨论。同时,在课后也要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如在《区域差异》学习后对英国和日本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后得出自我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提议。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多看重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则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掌握知识、获得技能,经历地理知识的构成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必须的学习方法,构成必须的学习习惯。这样,让学生去经历、去感知、去体验,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才会变得牢固,技能才会得到提升,发展也才能落到实处。

地理课教学反思15

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讨论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备课时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差异性标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4、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上一篇:如何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下一篇:为农民减负增收提供体制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