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2024-04-20

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共8篇)

篇1: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中共相公街道工委相公街道办事处

建设生态文明乡镇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

为切实抓好我街道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省、市、区关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按照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关于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街道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步伐为目标,以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着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培育新型农民,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自我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群众为主。加强领导,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引导农民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履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农民始终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主体,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

2、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根据各片区客观条件和发展水平,科学编制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规划;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村容村貌整治上,要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要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3、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制定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生态文明乡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4、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我街道农村点多面广,发展极不平衡,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必须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上有新突破,在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上有新突破,在扶贫攻坚上有新突破,在“十个一”推进上有新突破,在民主管理、便民服务和平安村建设上有新突破。要抓重点,攻难点,突亮点,建示范,稳步推进。

5、循序渐进,务求实效。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不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推进。

三、目标任务

从今年开始,力争用5年的时间,把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优做强,使以村为单位的农村经济总收入、农业总产值有较快增长,农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在全街道农村开展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规划和文明村创建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五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灶、改厕、改厩、改路)、“四新两好”(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发展好产业、创建好班子)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标准,农民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基层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具体目标是建设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达到“十有”标准:即户户有花有树有竹有白净墙;有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厕、改厩、改灶);有最基本的生活设施(通水、通电、通路、有水泥院坝、薪炭房);有一项收入稳定的产业;有一人掌握一项以上农业适用技术(技能);不能有一个留守孩子失学;有一个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行业)或参加农村专业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街道政府有一个文化站和业余文艺表演宣传队;每个自然村有一个文化科技广播活动场所;有一套群防群治的安全机制。具体任务是: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把我街道90%的自然村建设成为生态文明乡村。

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点规划

(一)建设点布局

根据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的要求,结合我街道实际,“十一五”期间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点分三个层次:一是规划1个村居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达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目标要求;二是规划3个村居取得明显成效;三是规划2个贫困村居达到脱贫目标;四是各

村居至少有一个解决留守儿童的失管失教问题工作平台(例如“少年之家”“代理家长”)。

(二)建设内容及投资

根据中央、省、市、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工作部署,按照“十二五”期间1个村民小组达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目标、2个村民小组取得明显成效、4个村民小组脱贫致富的建设要求,我街道结合实际分层次规划了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新型农民培训等建设项目。

(三)资金筹措

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坚持投资是推动发展的主要动力。本着以政府引导、适当扶持,群众自主参与建设的原则予以实施,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对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建设项目资金主要通过争取国家投资为主,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对产业发展、新型农民培训等建设项目由政府给予扶持帮助;对精神文明、民主法制等建设项目由政府指导、引导,群众自建,不纳入投资范畴。

(四)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

通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各建设点的农业基础设施现状,有效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能力。

2、经济效益。

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业产出率,夯实农业基础。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可使各建设点农户户均有一至二个产业致富项目。再加上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提高村民素质,增强发展后劲,从而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3、生态效益。

通过生态能源、河堤治理等建设项目的实施,保持水土,增强地力,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生态产业项目的实施,可提高植被覆盖率,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五、保障措施及政策建议

(一)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落到实处。

成立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街道办事处主任任副组长,其他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在规划点建设中,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并成立由村领导任组长协调工作组,落实专人抓、具体抓,明确各部门和各级干部职工的工作职责,形成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在涉及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国家投入资金的建设项目,要加强资金管理和工程技术指导,确保项目资金落到实处和工程质量过关。

2、建章立制,强化管理,落实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村民“一事一议”的自治优势,在规划的建设项目实施完后,交付所在村委会和建设地村民小组按谁受益、谁管理的办法进行管理,确保建设项目持久发生效益。同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建

立符合各建设点实际的长效机制,为村民持久受益提供制度保障。

3、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共相公街道工委

相公街道办事处

2011年1月5日

篇2: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湛江市城市规划局局长吕冠嵘

《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对湛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城乡规划法》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部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对我市统筹城乡建设和发展,确立科学的规划体系和严格的规划实施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贯彻《城乡规划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湛江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城乡规划法》规定编制和实施城乡规划必须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也就是说城乡规划工作必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实现协调城乡空间合理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湛江市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时期,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就是要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科学布局,合理配置有利于湛江城乡发展的各种资源,为城乡之间、县(市)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优势互补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湛江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二,贯彻《城乡规划法》是履行市政府职责的要求。湛江作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实现省委提出的“把湛江建设成为粤西城镇群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和省委书记汪洋视察湛江时提出的“要把湛江建设成为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要求,迫切要求政府提供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公共需要,如城市空间布局、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绿化、文化体育、教育、卫生、水、电、气的安全供应等。因此,我市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一定要从民生民意的角度思考城乡规划管理工作,通过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管理,满足城乡人民的公共需求,充分保护人民的公共利益,实施还权于民,为人民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认真履行政府的职责。

第三,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是依法行政的要求。《城乡规划法》是在总结原《城市规划法》和《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规划管理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颁布的,是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要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权,加强了人大、上级机关和人民群众对规划部门的监督,强调社会公众充分享有城市规划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些方面的规定,是《城乡规划法》的新内容和特点。

关键是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一)认真学习,广泛深入宣传《城乡规划法》

抓好《城乡规划法》的学习贯彻实施,有利于湛江市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

护等关系,促进合理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特色,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为此,我们非常重视学习、宣传贯彻《城乡规划法》工作。一是积极参加学习培训活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于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后,我局先后三次组织近30人分别到北京、广州、桂林等地参加国家建设部等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二是积极宣传。2008年1月1日,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潘那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实施当日在湛江电视台发表了电视讲话;2月14日“法制宣传日”,我局在海滨公园组织了宣传活动,发放了《城乡规划法》学习宣传资料近2000份,2月28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县(市)、区、乡(镇)三级政府部门主要领导300多人参加的学习宣传贯彻《城乡规划法》动员大会,我做了专题辅导;3月2日-9日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组织了宣传贯彻《城乡规划法》图片资料展览;共购买《城乡规划法》单行本2000本发至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县(市)区政府机关、各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3月初开始,我局先后到部分县(市)、大型企业进行了学习宣传辅导,4月22日,我到廉江市向该市分管城乡规划工作的近250领导干部进行了专题辅导。三是认真组织贯彻实施。一方面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管理职能,严格按《城乡规划法》要求进行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管理制度,近期我局已制定了《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正报市政府审批。

(二)构建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的基本设想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天,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湛江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城市发展存在“二元”分治、区域不协调、城乡不协调、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等问题。

2007年12月23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在湛江海滨宾馆对湛江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提出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的战略目标。这是省委书记对湛江这块土地的厚爱,这是湛江人民的福份,在广东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湛江得天独厚,这说明省委书记独具慧眼。

要把湛江构建为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必须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首先要大力宣传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要把城乡规划列入各级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按照《城乡规划法》建立健全城乡规划体制,真正做到规划一条龙,管理一盘棋。同时,要将编制资金列入财政计划,加大规划编制的力度。其次,要制定计划和相关的配套政策。构建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关系到方方面面,牵涉到各行各业,没有现成方案,要靠实践探索。尽管国家把重庆、成都两市定为“国家综合配套政策试验区”,可作借鉴,但不同城市也不同实际情况,一定要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组织专人开展工作。目前湛江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参与”的方式,组织省、市专家对湛江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开展调研,提出科学合理的实施意见和配套的政策指导湛江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第三,要对我市近几年的城乡建设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在城乡协调、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方面,哪些工作我们做对了,哪些工作还没有做好;做对了,应当给予肯定,没有做好,抓紧整改。

篇3: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关键词:城乡总体规划,一体化模型,应用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在各国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普遍存在, 并且在经济与社会中同时存在, 使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社会、经济二元结构双重矛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但城乡经济差异性大, 影响我国全面、均衡、和谐发展。

1 城乡一体化理念概述

早在16世纪, 英国一位学者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设想, 同时这也是史料记载中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雏形。上世纪, 我国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形成,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由于历史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我国城市与农村向着隔离发展, 社会经济矛盾日益突出, 政府为了平衡社会发展, 使得城乡一体化理念得到了进一步扩充与发展。

有关学者认为, 城乡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也是国家城市发展的最高级阶段。具有关研究结果表示, 城市群地域范围内, 城市群与外部环境之间具备持久的社会、科技、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内在关联, 城市间及城乡间各种设施网络是联系发生的物质载体, 负载的人流、能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是联系的具体体现。城市群除了保持强劲的集聚效应和通达效应外, 还以其网络效应为特点扩大了区域之间的交流规模和联动深度。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社会城市发展实际情况, 决定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 现阶段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形式主要包括“政府推动型”、“乡村推动型”两种。早期推行政府推进型城乡一体化发展, 导致城乡商品交易隔绝, 农村逆城市化发展, 拉大了城乡经济差距;改革开放后, 逐渐推行乡村推动型城乡一体化发展, 乡村企业、工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但同时也导致了城市人口与非农产业人口的分离, 乡镇人口规模下降、工业污染、工业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如此严重的城乡发展矛盾, 在城乡总体规划中, 就应该将农村发展纳入其中, 全方位协调城乡发展, 使之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

2 城乡一体化在城乡总体规划中的实践策略

2.1 重视城乡一体化基础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只有加强农业发展,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国家相关文件意见, 推进农业发展具体举措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优化农产业结构, 重视粮食生产产业发展, 加强建设粮食功能区; (2) 对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村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 这是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以此为基础, 逐渐构建完善的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 (3) 加强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以及流通体系建设, 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检测, 推行标准化农业生产, 加大对于农技成果转化的扶持, 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全面推进现代化农业生产进程; (4)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 对江河流域进行重点治理, 以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粮食功能区、农业科技园地为主, 提高农业装备的整体水平。

2.2 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

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 需要突出重点, 其重点主要体现在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建设以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两个方面。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 能够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城乡统筹规划, 优化城乡规划体系, 合理进行城乡空间布局, 做好城乡总体规划的土地规划、专项规划以及配套衔接;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整顿力度, 特别是加快城乡一体电网、路网、供水网、信息网、污水处理网的基建工作,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对农村农业产业污水、生活污水、河道等综合治理; (3)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对新型农村社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开展与之配套的各项服务行业。不断深入农村住房制度改革, 推动新农村建设; (4) 促进农民向城镇化转移, 强化当地政府对城乡总体规划的引导能力, 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建设, 不断的积累城乡一体化建设经验, 起到模范带头的积极作用。

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方面, 让广大农民真正感受到城镇化的公共服务设施, 同时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规划的重要举措。根据中央城乡一体化相关文件意见,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具体措施包括: (1) 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扩大社会保障在农村的覆盖面, 积极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均衡与衔接; (2) 全面发展农村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行业, 逐渐缩小农村医疗卫生环境、文化建设水平与城镇的差距。开拓创新,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效率; (3) 政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 开展各项扶贫项目, 并落实相关扶贫政策。

2.3 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基本目标, 但目前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所以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 应该将农村作为重点与基础。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推进农村改革, 落实相关政策, 增强农村的凝聚力。为了落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也为了发挥城乡一体化在城乡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需要落实“四个保证”, 具体表现为: (1) 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 (2)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 (3)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多渠道选拔村干部, 优化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结构, 广泛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培训, 发挥党员先锋作用。 (4) 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加强农村信访工作, 确保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3 总结

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是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 需要付出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在城乡总体规划过程中, 需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 统筹城乡发展, 着眼与城乡长远发展, 立足与当下,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实现“村村新”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宗明.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新农村建设, 2012, 15 (8) :425-426.

篇4: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关键词】城乡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管理;规划建设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accelerating,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spatial layout,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urbanization proceeded steadily in the backgrou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gradually reveal some lag and irrationality, which for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results had a certain impact. This paper aimed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capacity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sues related to a simple discussion.

【Key words】Urban and rural planning;Urban construction;Planning and management;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城乡规划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时期,对城镇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进行规划和部署,同时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监督,从而促进城乡布局的合理化。城乡规划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城乡规划的科学性以及管理的有效性,对于城乡布局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城乡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存在随意性。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项具有行政能力的管理方式,是当地政府意愿的体现,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特征。由于城乡规划过程中的城镇储备能力有限,因此经常处在应急的状态。当地的政府在城乡规划进程中缺乏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目光,往往是每一届政府出台一届新的管理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也难以持续有效的开展。

(2)城乡规划体系不健全。

城乡规划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城乡规划工作缺乏宏观的指导,因此在实际规划建设决策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多城镇的体系规划缺乏层次,而且性质雷同,在同一个区域内存在较多的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也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带来的更大的难度。另外, 由于针对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小城镇在城乡规划中处在尴尬的地位,也失去了自身的特色。由于城乡规划体系不健全,使得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办公程序,只能依照领导者的意愿进行。近几年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了相应的技规程和政策指导,但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仍然任重道远。

(3)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执法难度大。

执法难度大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顽疾,长期存在,却始终没有获得有效的制止。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受到政府权力的牵制,执法者在执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阻滞而无法顺利执法;第二,个别单位和个人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利用金钱打通关系,而大量的占用公共资源;第三,很多按照规划要求应当拆除的建筑物,往往周旋在罚款与拆除之间,甚至利用罚款来躲避拆除,使得执法工作面临两难的境地;第四,个别领导干部带头违法,以重点项目作为掩护,从中谋取利益。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使得执法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4)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匮乏。

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提供保障。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中,由于人才的缺乏,使得建设管理技术十分滞后,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城乡规划建设的正常运转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2. 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能力的途径

(1)加强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视。

城乡规划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经之路,通过科学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能够促进城镇的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进而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性,明确其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城市人口相对饱和的状态下,大力发展城镇经济,能够在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提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城镇经济的持续发展。

(2)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

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依靠完善的法规体系作保障,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效的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进程。行政决定的依据必须要明确规定,因为过大的自由裁量权会导致程序的混乱,因此需要通过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对自由裁量权进行明确,时期符合法律、法规、城市规划等相关程序的要求。同时,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法规体系中,应当对规划审批与法定规划、法定通则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形成一个严密的管理体系,确保城乡规划有明确的技术标准。另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开展,要与城市建设的客观规律相符合,并且根据城市规划中关于土地、基础设施等资源的规定,经过申请、审批等相关的环节,否则视为违法。通过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能够有效的消除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随意性,制止滥用职权和越权的现象。

(3)加强对规划管理的监督。

城乡规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这也决定了规划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和不间断性,为了保证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并且做好日常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能够顺利的实施。对于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督促相关人员坚守岗位,完成自身的职责。只有制度才能保证和维护监督,没有以制度为载体的监督是软弱的监督。在这些年的规划管理实践中,很多地方存在着事前基本没有监督、事中基本缺乏监督的现象、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的问题,对此必须要加强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并且促进内部控制度的完善,从而实现对规划管理的有效监督,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能力。

(4)增强人员素质。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涉及到很多繁琐的管理程序和操作过程,因此作为城乡规划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较高的道德水准,能够自觉遵守相关的规定,自觉坚守工作岗位,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能力的提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将不断加快,对于城乡规划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的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能力的提升,必须要充分重视城镇建设在城乡规划中的作用,并且积极地促进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增强人员素质,鼓励公众参与,同时实施有效的监督,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有效实施,能够有效的增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能力,同时促进城乡规划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彭新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J].广西城镇建设,2014(02) .

[2] 王欣光.浅析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难点及改革思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0) .

[3] 朱富强.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法制化[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o城乡建设,2012(07) .

[4] 王浩.乡镇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J].吉林蔬菜,2012(07) .

[5] 张泉.城乡规划制度的变革和规划主管部门的应对[J].城市规划,2008(01).

篇5: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在当前中国政府把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的背景下,掀起了一股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热潮,但是许多新建农村的形式淡化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原有的农村秀丽景观荡然无存,丧失了乡土特色。建设后的农村景观和城市的许多景观雷同,由于观念认识的偏差,农村居民把城市的一切当成模板。

我国大多数的农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农村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呼吁的。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事物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农村景观具有动态性的特征,特别是在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与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协调的。

客观地看:有些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所取代,景观模式也己经落伍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在这样的契机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新农村景观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景观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痕迹,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结果

我们不可能也不该将其遗弃,所以本研究是以规划学、现代景观学和建筑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导向,构建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以期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起到控制和保护的作用,追求既有新时代气息又有乡村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的新农村景观。

论文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c1>新农村建设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景观融合:在村庄规划中引入景观控制的概念,研究景观控制的相关理论,对村庄居民点的建设形态进行控制,使之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体现建设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尊重。

御鑫造园http:///

c2)新农村宏观景观研究:研究村庄居民点的宏观布局、道路骨架、景观廊道、历史发展脉络等,达到对村庄风貌的控制。

<3)新农村景观特色的创造:通过对当地传统特色文化的吸收和提炼,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避免建设中的千篇一律。

(4)新农村典型空间的研究:

①广场绿地空间:探索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广场绿地形式,突出农村特点,体现乡土特色,结合当地实际,利用当地材料,节约建设资金,以小型化、多样化、乡情化为原则,避免对城市广场的照抄照搬。

②街道空间:研究村庄街道空间的特色,提出街道空间景观的设计要点和设计的模式。

③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讨论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景观的保护、改造、更新,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和新老建筑的协调。

④旅游空间:研究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观光及景观设计,用于当地旅游项目的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篇6:区队班组建设总体规划

为加强区队建设,加强现场安全管理,提高区队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保障能力,切实把区队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安全生产持续稳定。根据晋城市煤炭煤层气工业局《关于加强煤矿区队建设的意见》、晋市煤局安字【2014】(520)号和沁煤发(2015)199号文件《关于在全县煤矿深入推行“一岗双述”安全工作法、加强区队班组建设和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意见》要求,为进一步夯实煤矿安全基础,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区队班组,把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区队班组,把安全防范技能落实到区队班组,提高区队班组安全管理水平,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结合我队实际,特制定本保障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谋划班组建设,构建长效机制,优化环境支持;以落实岗位责任制为核心,健全完善班组管理制度;以安全生产为切入点,强化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以提高效率效益为目标,落实责任管理、自主管理、简易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以班组长队伍和员工素质建设为重点,提升班组的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夯实企业发展根基,促进矿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二、成立区队建设领导小组。

长:

贾林堂

副 组 长:常兵战

冯军军

张洪 祥

成员: 赵东建 董海军 李林 领导组职责分工:

1、组长对本队班组建设工作负全面责任。

2、副组长负责班组管理建设的协调、部署实施工作。

3、成员负责班组建设工作推进的具体实施指导工作。

三、工作目标

规范班组管理,把生产、质量、成本、安全、培训确定为班组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班组围绕安全、指标、消耗、成本四大主题开展工作,坚持班组建设向规范化、标准化、效益化转型,努力把班组打造成有觉悟、有纪律、有战斗力的团队。

创建五型班组 安全型班组

1、安全型目标

树立“安全是员工的第一权益”理念,以安全为重,制度健全,责任落实,实施班组生产安全标准化的安全型班组。

2、主要任务

安全型班组是“五型班组”创建的基础。创建安全型班组要紧密结合公司班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通过实施安全生产岗位达标、班组达标、企业达标的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持续深化推进“无事故班组”立功竞赛活动,进一步强化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防范生产安全 2 事故发生,促进企业安全、环保、职业健康工作,构建班组生产安全长效机制。

效益型班组

1、效益型目标

树立“成本管理”理念,以效益为上,建设精打细算,增收节支,节能降耗,追求最佳经济效益的效益型班组。

2、主要任务

效益型班组是企业效益的源泉。创建效益型班组,要以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围绕产量提高、质量达标、能耗减少、成本降低、效益增长,深化挖潜“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工人先锋号”立功竞赛活动的成本空间,在保证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班组成员增产提质、节能降排、降本增效的共识得以形成和固化,班组产豆、质量、成本、消耗指标达标并持续改善,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技能型班组

1、技能型目标

树立“技能领先”理念,以技能为基,建设立足岗位,勤学苦练,提高技能水平,勇攀技术高峰的技能型班组。

2、主要任务

技能型班组是企业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基础。创建技能型班组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岗位培训、岗位成才、师徒帮带和技术技能竞赛等活动,帮助职工提高技能水平,努力把班组职工建成勤奋进取、勤学苦练、技术过硬的 团队。

学习型班组

1、学习型目标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学习为先,建设学用结合,持之以恒,努力建设学习型班组,培育智能型职工的学习型班组。

2、主要任务

学习型班组是培育知识型职工的沃土。创建学习型班组,要与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活动、“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联系起来,不断创造条件建立健全班组的定期学习机制,制定广大职工的长期成长计划,开展读书活动,营造崇尚学习、崇尚知识的良好氛围,通过学习提升职工素质,优化班组生产技术指标。

和谐型班组

1、和谐型目标

树立“和谐发展”理念,以和谐为贵,建设以人为本,团结合作,提升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的和谐型班组。

2、主要任务

和谐型班组是和谐企业的前提。创建和谐型班组,要努力营造职工关系融洽,互助互爱的良好氛围;加强民主管理,落实班务公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确保班组成员遵纪守法;工会小组作用充分发挥,活跃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建立起“团结、拼搏、互助、相融、快乐”的班组文化和人际关系,努力把班组建设成为职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职工小家”。

区队班组建设实施计划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5年2月下旬—3月下旬)。

各班组要高度重视,认真安排部署,相关部门要大力宣传班组建设的重要意义,利用广播、宣传标语大张旗鼓进行宣传,宣传班组建设的方向与目标、宣传班组建设的目的、意义、宣传学习其他单位班组建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成功做法,营造学习班组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试点实施阶段(2015年4月下旬至2015年5月下旬)

1、九月上旬,我队选一个班组作为优秀班组,九月中旬召开现场推进会;

2、十月份,各班组要按照科室要求,扎实开展班组建设工作,每月推选一个优秀班组。

三、整章建制阶段(2015年4月下旬—5月上旬)

1、建立完善的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1)安全管理规章责任制度;(2)各岗位安全确认制度;(3)隐患排查治理制度;(4)安全检查考核制度;(5)安全学习制度;(6)事故追查分析制度;

2、建立完善的班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主要包括:(1)各工种操作规程;(2)质量检查验收制度;(3)质量奖惩制度;(4)文明生产制度等。

3、建立班前班后会制度。通过班前会的形式布置安全措施、工作计划、质量要求,利用班后会的形式讨论研究制定班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与不足,使班组工作不断进步。

4、建立班组学习制度。建立学习制度是提高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保证,应建立班组定期集中业务学习制度,学习上级政策、规定、制度和作业规程,交流工作经验。

5、建立班组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把安全生产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班组,实行班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完善并推行安全、质量、生产任务结构工资制。

四、总结提升阶段(2015年5月下旬—12月底)

1、选树典型,推广经验,表彰先进;

2、组织班组长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3、总结班组建设经验和不足,进一步完善班组建设规范、标准。

五、考核要求

1、时间要求:我队3月建点,5月推进,我队7月要建立一至二个合格班组,达不到以上要求对各分管人员进行处罚。

2、安全实行一票否决,凡出现二级以上非伤事故的班组一律取消“优秀班组”的评选资格。

3、矿井是班组建设的主体,要建立实施方案,每月按标准自行检查,重点是对班组安全状况的好坏、生产任务的完成、工程质量的优劣、员工出勤率、材料成本情况、公分分配制度及上墙公开的考评。

4、队组管理人员是班组建设的监督人,对班组实行季度检查,重点考核安全状况的好坏、生产指标的完成、工程质量的优劣、员工出勤率、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六、评比奖励

1、试点期间,经队部验收合格,给予试点班组奖励500元。

2、月度矿井考核,凡被评为合格班组的班组长发给班组长津贴。

七、具体措施和要求:

(一)、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8月1日到8月10日班前后会为广泛宣传发动学习日,在班前会上深入贯彻学习班组建设文件精神,并把班组建设文件复印下发到各个班组,认真学习,以班组为单位制定适合自己班组的建设规划,上交区队。进一步提高对班组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力争打造明星班组和优秀班组,提高全队干部职工素质。支持并参加各类学习培训以及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班组职工的整体思想业务素质。

(二)、努力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夯实班组建设基础。

各班每月都要进行一个重点系统的技能培训,培养职工快速反应能力和冷静正确地处理事故能力。每月底队学习的成效考核,分理论考核和现场模拟操作、事故应急处理两部分相结合的考核办法,要逐一过关,否则就下岗再培训,直到合格。对不合格或素质差,不适合该岗位的人员要坚决调离。每月各班组要开展一次技术比武活动,塑造一个学技术的良好安全氛围,充分调动班组成员的积极性,营造学知识、练技术的自觉性。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班组建设活动的开展。加强员工业务技能培训。除按照规定的学习日对员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外,重点开展一下活动:

1、队干部分班包片,分工责任制,帮助、指导班组成员,提高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增强每个岗位制度执行的纪律性、严肃性,从而杜绝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实现班组安全生产。

2、每年本队职工参加矿安全知识考试,在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的奖励,最后一名的罚款,按照“末位淘汰制度”,连续两个月最后一名的调离原工作岗位。

3、每年本队职工参加矿开展的技术比武活动,调动班组成员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在比武中取得优异的给予技术津贴。

4、开展运转班组劳动竞赛,在安全生产和队伍稳定的前提下,当完成当月的生产提升任务时,进行评比考核,对于提升和下井的车数累计计算,总数最多的为第一名,最少的为第三名。对第一名的班组当月每人奖励100元(含班组长),对第二名的班组月奖励50元。

5、每年对优秀的班组和班组长进行一次评选,对连续两年评比最后一名的班组长离岗学习,有组长代理班长。

篇7:怎样做出城乡总体规划的批复

你市《关于审批〈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XX-)〉修改方案的请示》(渝府文〔XX〕55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XX-20)》(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实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重庆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逐步把重庆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三、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在《总体规划》确定的5473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老城区要逐步疏解功能和人口,两江新区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合理确定发展重点和时序,逐步建设成为我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要按照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加强对城乡发展和建设的规划统筹,引导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协调发展。

四、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到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70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61平方公里以内。根据重庆市资源、环境的实际条件,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要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先规划、后建设”的要求,严禁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要加快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与周边地区交通运输条件,把重庆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加强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要高度重视城市地下管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供水水源、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划定基础设施黄线保护范围,保障建设实施。重视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加强重点防灾设施和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重点提高城市应对地震、洪涝和地质灾害能力。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当统筹考虑为周边农村服务。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发挥集散地枢纽功能。

篇8: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 在城市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下, 中国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 城乡统筹已经成为新时期指导城镇化与城乡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县域是城乡结合最基层的区域。县城、建制镇、乡和村构成了最基本的城乡完整单元。探索城乡统筹在县域总体规划中的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北省环首都地区的重要县级市高碑店为例, 着重研究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县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的创新问题。

2 高碑店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基础

2.1 城镇化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 具备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

截止2010年底, 高碑店行政区划范围内户籍总人口约达到56万人, 城镇化率达到38.5%, 人均GDP达到2400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组成为10:52:38, 其中农村从业人员比重高达40%以上, 工业化率为55%。参照国内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一般原则, 目前高碑店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见表1) 。

按城镇化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化率在30%~70%为高速发展阶段, 目前, 高碑店市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正在快速发展并稳步推进。根据国际经验, 城乡关系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特定区域的城乡关系演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混沌合一、二元分割、城乡交流、融合一体”, 经历了从城乡各自相对独立到相互交流、最终高度融合的发展过程 (见表2) 。

注:表中“A”、“I”、“S”分别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 高碑店已经具备了城市经济要素反哺农村、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

2.2 城乡空间格局:小城镇大农村特征明显, 集约建设水平低

截止目前, 环首都经济圈有26个县级行政单位, 高碑店中心城区人口不足20万。从城镇规模分布来看, 高碑店市大部分城镇人口集中在中心城区, 而其他乡镇平均人口规模仅为5700人, 市域城镇体系呈典型的高首位度分布特征 (见图1) 。与此同时, 高碑店村庄人口规模小、空间密度大 (见图2) 。在市域范围内, 村庄平均人口规模仅为852人, 而村庄分布密度却高达0.61个/平方公里, 远远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整体而言, 高碑店市域城镇村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小城镇大农村特征。

与此同时, 高碑店目前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化利用水平较为低下。首先, 镇 (乡) 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 大部分镇区人均建设用地规模超过人均150平方米的国家规范标准上限, 其中辛桥、东马营、泗庄等乡镇的人均建设用地水平高于200平方米 (见图3) ;其次, 农村居民点集约化程度低,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高碑店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251.38平方米, 远远超过人均150平方米的国家规范标准上限。大部分农村居民点零星分散, 农民住宅多为松散零乱的独院式和宽而空的平房住宅, 土地利用率十分低下 (见图4) 。

与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低相对应, 高碑店市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目前较为突出, 耕地资源消耗快 (2008年比20世纪90年代耕地减少了近5000公顷) , 人均耕地水平低。2009年, 高碑店市人均耕地面积为1.06亩, 低于保定市人均耕地面积1.08亩的平均水平, 更是远远低于河北省人均耕地面积1.42亩。

2.3 城乡经济发展:经济活力凸显, 协调发展不足

从2008年保定各县、市农村非农行业发展状况来看, 高碑店市无论从农村非农行业产值, 还是农村工业产值来看, 在整个保定市22个市县当中都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 城镇企业发展势头较好 (见图5) 。

从2008年高碑店经济普查资料反映的数据来看, 高碑店全市共有民营工业企业14353家, 规模以上企业120家, 销售收入过亿元以上企业35家, 分别占全市企业总数的0.84%和0.24%。其中, 在局部地区如东马营、泗庄、张六庄等乡镇初步形成了以箱包产业为主导的专业镇。但是, 整体来看, 高碑店乡村工业存在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含量低, 特色产业发展不突出等一系列问题 (见图6) 。

近年来, 高碑店市经济持续增长,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 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继续扩大, 城乡发展不协调现象日益明显。根据高碑店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一方面,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 农民增收缓慢。2000年~2009年高碑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1.86:1扩大到2009年的2.56:1 (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 2000年~2009年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2.5倍, 农民只提高了1.8倍。事实上, 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住房、公费医疗和实物收入等, 再扣除农民收入中不可交易的实物性收入以及农民收入中要用于第二年的再生产资料, 城乡收入的实际差距将更大。

2.4 城乡发展支撑体系:二元分化特征明显, 一体化发展不足

城乡发展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实体性服务设施和制度性政策供给两类内容, 其中:

实体性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城乡交通工程设施、城乡市政设施等内容, 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物质基础。

制度性政策供给针对我国现阶段具体国情而言, 则主要涉及土地、户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制度和相关政策内容, 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保障。

近年来, 随着高碑店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但整体而言, 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工程设施、市政设施的发展仍十分滞后。与此同时, 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城乡管理二元分化的制度基础, 城乡居民在户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拥有的公民权利差异较大, 这直接制约了城乡之间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 使城乡统筹发展缺乏制度保障。

3 县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的创新思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不断推进和深化, 城乡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操作手段都将发生重大改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统筹城乡发展意味着城乡规划编制必须适应时代要求, 改变传统规划模式。

3.1 规划范围由“重城轻乡”向“城乡全域”转变

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都是以规划特定的研究区域——“规划区”作为规划研究范围的 (见图7) 。“规划区”是规划部门掌握的“一书两证”所对应的直接空间范畴, 而在规划区外的广大农村地区则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这种“重城轻乡”的规划范围划分人为造成城乡分割及乡村地区规划管理的真空, 不利于城镇化政策的实施, 使农村地区的建设管理缺乏规划指导。

城乡统筹发展的观念要求城乡总体规划必须要超越城建领域自身的事务, 从“城乡全域”的角度进行资源、产业、人口、空间的统一安排和科学配置, 保证总体规划对城乡空间资源整体协调发展的引导和调控。

3.2 规划内容强调物质空间控制与政策引导并重

城乡统筹发展不仅仅要求城乡总体规划对物质空间资源配置提出规划指导, 更要求城乡总体规划应加强城市人口政策、城市产业政策、城市空间政策、城市建设用地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政策目标和手段。

3.3 规划过程由“技术—行政”内部化操作向公众参与转型

城市规划本质上是一项分配价值的活动, 它是在维护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 对各种动力主体有关土地使用的利益在政策框架中作出协调的过程。然而, 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仍部分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度安排, 在管理手段上是依靠行政手段链, 在操作上则完全依靠技术手段, 形成了“技术—行政”的内部化操作过程。而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面对利益分化和权力分散, 现行的城市规划制度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下, 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必须以跨部门合作为基础, 以协调不同部门的资源, 努力保障规划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同时, 在城乡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 我们应积极引导组织规划的公众参与, 广泛征求和掌握城乡居民的权利诉求, 将公众的意志反映到规划方案中。

4 县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的创新要点

4.1 城乡结构体系:构建层次分明的多中心网络结构

根据美国学者弗里德曼 (J.R.Friedmann) 在1966年提出的区域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替存在着四个发展阶段:“前工业化的孤立分散发展阶段、工业化初期的集聚极化阶段、工业化成熟期的多核心集聚与扩散阶段, 直到最后产生城市相互吸引与功能相互依赖的一体化城乡结构关系”。

高碑店市作为环首都地区重要的地区中心城市, 随着环首都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逐步深入, 高碑店市域范围内城乡功能模式的外部性、嵌入式特征也将更加突出。

具体而言, 一方面, 在县域范围内, 城镇村职能存在一定纵向分工, 如中心城区主要承担生产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等高端城市职能。而镇区则主要承接乡镇企业、服务农村地区的作用。村庄则主要作为满足农民基本生产、生活需求;另一方面,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 城镇村职能也存在一定横向协作和交叉, 共同构成覆盖城乡的多中心网络体系。

在此背景下, 规划结合高碑店人口增长预测、城乡产业功能布局, 提出“中心城区 (主中心、次中心) —特色镇—新型农村社区”构成的三级城镇等级结构, 并突出强调“生产服务与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特色产业+镇区”—“农业服务+农村社区”的分类引导发展模式 (见图8) 。

4.2 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对镇区和村庄的规划指引

传统“重城轻乡”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模式在镇村层面往往只是提出“画圈画点”式粗线条的设想, 这种规划编制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人为造成城乡分割及乡村地区规划管理的真空, 不利于在城乡全域范围内实现资源的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

针对上述问题, 本次规划重点在镇村层面上寻求突破传统规划模式, 着重增加了特色镇和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引导内容。重点通过强化镇、村两级的人口、产业、空间等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引导, 来克服传统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盲点, 实现全域统筹、城乡互促、突出特色的城乡规划理念 (见表3) 。

4.3 城乡服务设施配置:推行城乡一体化布局

城乡服务设施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属性, 其对城乡居民的居住福利水平有着重大影响。由于诸多原因,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二元结构关系明显, 农村地区各类公益性服务设施仍十分缺乏。

根据国内外先进经验和高碑店自身特点, 本次规划明确了城乡服务设施一体化布局的总体思路, 并提出了3项城乡服务设施配置基本原则: (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 (2) 设施布局集中性与可达性相结合原则; (3) 设施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原则。

在具体实践中, 规划主要根据乡村居民点与城镇之间距离的远近, 分别制定城乡服务设施统筹布局的具体措施:第一, 对城镇周边的乡村, 可将城市内的公用工程设施延伸到周边的乡村地区, 实现城乡公用工程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第二, 对于距离城镇较远的经过整合后的乡村社区, 根据城乡居民点的不同人口规模, 配套适当标准的公用工程设施及社会文化服务设施, 使乡村居民同城市居民一样, 可享受到丰富的现代文明;第三, 通过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网络, 提高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和连通性, 提高设施服务效能。

4.4 规划编制与实施:加强公众参与及相关政策研究

为了总体规划成果的可实施性, 本次规划编制中采取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和科学决策的组织方式, 进一步强化城乡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约束性和可操作性。此外, 本次规划在城镇落户、社会保障、土地管理等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例如, 针对乡镇财权与事权错位问题, 提出小城镇发展的“扩权强镇”政策;针对城乡二元的土地管理制度, 提出以城乡统筹推动集体用地合理流转, 建立“同地、同权、同价”的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管理制度;针对城乡居民身份差异问题, 提出放开小城镇落户制度, 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等政策建议。

5 结语

县域作为我国最基本、且较为完整的城乡一体单元, 县域城乡总体规划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高碑店具体案例, 对县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然而, 目前我国各地县域城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仍处于探索阶段, 诸多问题仍有待解决和完善, 例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的深度、如何与乡镇总体规划相衔接、如何突破制度障碍实现土地、劳动力、公共服务等资源要素的统筹配置, 都有待我们在进一步发展中研究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陆枭麟, 张京祥, 等.发展环境变迁背景下的全域城乡规划比较研究[J].规划师, 2010 (7) :13-18.

[2]Friedmann J.R: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A Case of Venezuela[M].Cambridge:MIT Press, 1966.

[3]David F.Batten.Network Cities:Creative Urban Agglomerations for the21st Century[J].Urban Studies, 1995, 32 (2) :313-327.

[4]陈岩松, 王巍.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的思考[J].城市规划, 2004 (12) :15-18.

[5]陈小卉, 徐逸伦.一元模式: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空间统筹规划——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城市规划, 2005 (1) :73-78.

[6]朱喜钢, 马国强.新时期县 (市) 域总体规划编制的探索——以嘉兴市为例[J].城市规划, 2008 (9) :93-96.

上一篇:我对文字的情结作文800字下一篇:更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