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问卷

2024-05-12

当代中国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问卷(精选6篇)

篇1:当代中国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问卷

1.您上网时更多关注那些信息?(多选)

A、新闻报道B、学术文章C、娱乐八卦D、体育报道E、传统文化F、其他

2.您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A、愿意,毕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嘛B、想了解,但是没有良好的途径

C、不,这些东西已经过时了,落伍了D、其他

3.您如何看待当下的传统节日?

A 只剩下吃喝了,说实话过个节挺累的B没洋节时尚,很土过C不知道传统节日要怎么D 挺有节日气氛,很中国。

E 节日都已经商业化了,成了很多的商家作秀的舞台。

4.您对哪个节日更有热情?

A西方节日B传统节日

5.您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是?

A很喜欢B喜欢C 没什么态度D不喜欢,认为太古板

6.对于将4月2号(孟子母亲的生日)定为母亲节,您对此的看法是?

A很好B没什么必要效仿西方C只是形式而已D 没什么意见E不感兴趣

7.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

A非常看好B 比较看好C悲观D非常悲观

8.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A.纯属封建毒瘤,当弃之B.大多数是腐朽的,要舍弃多数;

C.喜忧参半,于己没有多大影响。D.大多数都是好的,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

E.无论有点多还是缺点多,都应该结合时代来改进。

9.您对现在的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满意吗?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D.无所谓

10如果有一项旨在保护与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您会参加吗?

A.不论什么时候举办只要有空都会参加B.如果是周末休息时间可能参加

C.不会参加但是支持这样的活动D.不参加也不支持

11.长远来说,您认为有无必要在大学中大力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兴

趣班?A.有必要B.没必要C.无所谓

12.你觉得在大学开设中国传统课程(如《论语》、《孟子》)是否有必要?

A非常有必要B有必要C无所谓D不支持,觉得浪费时间

13.你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长吗?(包括书法、绘画、舞蹈和艺术等方面)()

A.有B没有,但想学。C没有,暂时没有兴趣学。

14.你对下列哪些哪一类型的传统文化最感兴趣?

A手工艺(特色手工艺品)B饮食文化(特色小吃)

C文学(戏剧诗歌小说)D科学技术(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成就)

15.高中是文科()理科(),您认为“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受文理分科影响

吗?()

A是,文科生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较多B是,文科生对传统文化比理科生更感兴趣

C不是,理科教学中也渗透传统文化

D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知晓与个人爱好有关,受文理分科影响较小E其他。

篇2:当代中国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问卷

您好,很高兴您能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您所了解的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可多选)

A历史文学知识B传统艺术C生活智慧D实用技巧E民俗游艺F其他

2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A热爱B喜欢C无兴趣D 排斥E反感

3您平时接触和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可多选)

A课堂B讲座C展览D电视电影书刊E父母长辈F广播

G网络H游戏I剧院J其他

4您认为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必要学习“四书五经”等历史文化古籍()

A有必要,“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对现代人有积极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B没必要,“四书五经”是维护封建制度的,其中一些陈腐观念束缚现代人的思想

5您对当前以我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影视剧的评价()

A总体很好B总体较好C总体一般D总体不满

6您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与熟悉喜爱传统文化有关()(可多选)

A受教育程度高低B学习文科或者理科C家庭影响D成长经历

E从事职业F兴趣爱好G偶然事件H年龄大小

7您认为最有必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人群是()

A中小学生B大学生C公司职员D农民E公务员F厂矿职工

8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多选)

A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B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C体现中华文化又有精华又有瑕疵D体现中国的落后和封建

E有助于提高自身修养,净化社会风气

9你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

A.很重要B.有一些作用C.可有可无D.有消极作用E.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

10您认为目前较多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国家和地区是()(可多选)

A中国大陆B中国台湾C中国香港D日本E韩国F新加坡G其他

11如今孔子的儒家思想已经冲出国门,在国外引起了一场“儒家热”,但是在国内却备受冷落,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可多选)

A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B这是一种文化畸形发展的坏现象,我们应积极纠正 C这反映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传承力度不够D说明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很肤浅

12如果说中国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你认为有哪些原因()(多选)

A教材编排不合理B学校忽视,过度重视考试升学

C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D传统文化不符合现代生活方式,难以发展

E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F其他

13()

A自身多与传统文化接触

B开展宣传活动,呼吁大家自觉形成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C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熏陶

D政府制定完善法规,采取强硬措施保护传统文化

篇3:当代中国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问卷

武汉市作为中部最大城市, 拥有多所高校, 大学生群体庞大, 知识层面丰富, 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将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武汉市大学生对文化强国的认知情况展开调查, 分析大学生对于文化强国政策的态度, 最终为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意见及建议, 以推动文化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

1 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的认知

(1) 对文化强国战略的概念认知。通过被调查者回答“你对我国的文化强国战略有所了解吗”的问题来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程度, 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这个概念的了解程度分别为:非常了解的占10.9%;有一定了解的占51.2%;仅听说过但不太清楚的占30.5%;而不知道的占7.3%。这表明了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并不是非常清楚。

(2) 大学生的性别、学校、专业、年级以及政治面貌与其对文化强国战略认知程度的关系。本调查根据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与其对问题“你对我国的文化强国战略有所了解吗”的回答用SPSS做数据分析的双变量交互分类分析来实现。

(注:本调查在数据分析中以大等于95%的置信度为测量标准, 即当sig<0.05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成立, 两者的相关系数越大, 其相关性越强。)

我们根据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性别、专业、年级、政治面貌及所属学校结合其对文化强国战略的了解程度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表2。从表中看出, Sig值小于0.05说明两者有影响, 相关系数越大则影响程度越大, 所以由表可知性别和专业对其对文化强国战略的了解程度没有影响;而年级、政治面貌以及学校对其对文化强国战略的了解程度的影响成立, 影响从强到弱分别是政治面貌、学校、年级。其中政治面貌和学校的影响最大, 为进一步分析出这俩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的认知程度, 先建立政治面貌与认知程度、学校与认知程度的交叉分析。再建立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对俩个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具体方法是:选择“非常了解”和“有一定的了解”标注为1;“听过, 但不清楚”和“不知道”标注为2, 分析结果见表3:

首先进行政治面貌与认知程度的交叉分析, 被采访者中中共党员选择1 (即有所了解) 的占68.0%, 选择2 (即没什么了解) 的占32.0%;中共预备党员选择1的有73.0%, 选择2的有23.0%;共青团员中选择1的有57.1%, 选择2的有42.9%;而群众和其他的样本较小没有置信度, 可忽略不计。从以上数据可以初步推断出政治面貌为党员或预备党员的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的认知程度越高, 而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的大学生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

其次进行学校与认知程度的交叉分析, 被采访者中211学校及部署学校的大学生选择1的占60.0%, 选择2的占40.0%;普通一本的大学生选择1的有46.9%, 选择2的有53.1%;二本学校大学生选择1的有74.7%, 选择2的有25.3%;三本学校的大学生选择1的有51.9%, 选择2的有48.1%;高职高专大学生选择1的有72.5%, 选择2的有27.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同学校类别对文化强国战略的认知程度间存在一定差异, 但并没有出现正相关或者反相关。

2 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的态度

2.1 大学生认为我国文化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你认为文化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作出调查, 见表4。

从样表4中可以看出, 77.9%的大学生认为“公民教育程度与公民素质偏低”是突出存在的问题。认为“宣传方式和渠道的单一”、“政府不够重视”、“西方文化的不良影响”的人分别是49.5%、41.1%和26.8%。

2.2 政府在建设文化强国过程中应采取的做法

在对大学生的调查采访过程中, 针对政府如何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也同时进行了调查, 分为“政府如何实施文化强国战略”进行研究分析, 分别见表5。

从表5看出, 59.9%的大学生认为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应适度放松, 允许不同声音。29.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对网络、媒体和出版等实施强制监督。7.9%的大学生认为政府应该完全放松, 任文化各界随意发展。2.5%的学生认为政府应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2.3 大学生群体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大学生群体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问题将由回答“你认为大学生在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性”来实现, 见表6。

从表6中分析出, 8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群体在文化强国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只有15%的大学生认为重要性一般或者不重要。那么不同性别、专业、年级、政治面貌和学校的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结果有什么内在联系, 见表7。

从表7看出, 性别、专业、年级和政治面貌对重要性的影响不成立, 而学校的sig值是0.000。相关系数是0.120, 影响成立。下面将对学校类别与重要性看法做一个交互分析。将“非常重要”、“比较重要”和“一般”标注为“是”, 将“不重要”标注为“否”。见表8。

从表中可以看出, 211学校及部署学校的大学生认为重要性为“是”的占90.0%, 认为“否”的占10.0%;普通一本学校的大学生认为“是”的占88.5%, 认为“否”的占11.5%;二本学校大学生认为“是”的有77.1%, 认为“否”的是22.9%;三本学校大学生认为“是”的有83.8, 认为“否”的有16.2%;高职高专学校大学生认为“是”的占78.6%, 认为“否”的占21.4%。根据这些数据分析, 大学生持肯定态度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211学校及部署学校、普通一本、二本、高职高专。由于三本学校的样本较少所以得出的数据信度不高, 不纳入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层次越高的学校, 大学生认为自身对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性越强, 也就是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越强。

2.4 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未来发展道路的总体评价

文化强国战略是一个长期性政策, 大学生群体对该政策未来的发展道路有怎样的态度, 将从“你对文化强国战略未来发展道路的看法”回答, 具体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 87.7%的大学生支持文化强国战略的发展, 只有不超过3.8%的大学生持反对意见。因此,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将会得到大学生的支持和配合, 同时大学生也对文化强国的最终效果持乐观支持态度。

3 结论及建议

3.1 通过分析武汉高校大学生对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认知及其态度的调查数据,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的结论

大学生对我国文化强国战略有一定的认知, 但认知程度不高。大学生的性别和专业对其对文化强国战略认知程度基本没什么影响, 而年级、政治面貌以及学校对其对文化强国战略的了解程度有一定影响。其中由于大学生政治面貌的不同, 即是否为党员、团员, 以及学生所处不同水平的学校都对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认知程度有着不同的影响。党员和团员对文化强国战略的认识程度较高;“211”等重点高校的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的认知程度较高。

大学生对自身对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差异, 学校层次越高的大学生认同感越强。211学校和部署学校、普通一本学校的学生认同感最强, 而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学校大学生的认同感相对落后。这可能与政府从资金、师资等多方面支持重点高校的原因有关, 使得重点高校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很强, 历史使命感强烈。

大学生对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基本持支持的态度。尤其肯定了高校教育以及大学生群体在文化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普遍认为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问题。主要认为公民的教育程度与素质偏低, 其次认为宣传的方式和渠道单一, 并且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3.2 根据以上的结论, 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加强高校的文化及道德教育,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校园制度入手, 将意识形态的东西更加具体化且可实施、可测量。国家、政府及学校都要充分重视高校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中的地位, 重视大学生这一群体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软、硬件设施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在各个学校都能有所加强, 使得大学生对自身价值有更高的认识, 同时也增强自身文化修养, 为将来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拓宽宣传渠道, 丰富宣传方式。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较为单一, 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宣传文化强国战略, 可以综合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校园媒体加以宣传。同时, 各大学可开展文化强国战略学习活动, 增设选修课程, 组织征文、辩论比赛, 或文艺演出等等, 既丰富了校园文化, 又普及了文化强国的知识, 加强了大学生群体对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关注及重视程度。

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 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中的作用。政府对学校及社会公众既起着引导作用, 又起着监督作用。首先政府要为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并大力宣传文化强国战略, 重视加强公民的道德文化建设。另外, 政府也要发挥好强有力的监督作用, 监督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以及文化体制的改革。

文化强国的建设不仅局限于国内, 也要重视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落脚点, 解决物质生产水平与文化发展不同步的矛盾。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只有创新才能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最后, 要输出本国文化, 如举办“中国年”, 建立孔子学院等等, 提高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CHEN SHANG-YING.Constructing Cultural Indicator System of Kaohsiun City, Taiwan[M].Taiwan: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Press, 2004.

[2]MICHALOS, ALEX C.“Political culture”and well-being:Be-yond government services.Draft[R].Canada:Centre of Expertise on Culture and Communities, 2006.

[3]CHENJE, PINTER, SWANSON.Global environmental outlook resource Book[M].UN: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 2007.

[4]程丽丽.国家文化软实力探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28, (1) .

[5]尹小敏.文化软实力的高校话语、高校境遇与高校道路[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1) .

[6]赖招仁.论外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必要性——基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视角[J].集美大学学报, 2011, (1) .

[7]郭建宁.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思路与路径[J].大连干部学刊, 2011, 27, (11) .

[8]王志强.浅析先进的大学文化建设[J].文化学刊, 2009, (1) .

篇4:当代中国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问卷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也起过重大的作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教育资源。理论和实践证明也都证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借鉴,通过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传统资源,是实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1.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资源。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波折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种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强调为祖国而献身的精神。而儒家思想作为国家凝聚力的纽带。一向把传统文化作为其特点,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对中国历史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奉为垂范万世的圣哲。突出中华民族从古到今续续不断的文化传统,而且强调这是一种凝聚着历代圣哲智慧的优秀传统。在对传统的认同中,儒家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认同意识。儒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加强民族凝聚力,并以此为基础来宣扬爱国主义。在历史长河中,除了儒家之外,仍有很多文人墨客体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

2.人格理想塑造的教育资源。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推崇人格道德的价值,把道德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例如,孔子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古人并不反对追求物质利益,但是认为道德人格的价值远在物质利益价值之上,反对为了物质利益而牺牲道德人格。在“义利”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认为见到利益应该先想到是否符合道义合乎道义的利才可以获取。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要求“见利思义”必要的时候“舍生取义。儒家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人格理想的塑造也是十分重视。儒家人格内涵的合理精神是建构现代健全人格的思想资源。它强调崇尚人际和谐。和谐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规定了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人际和谐的两个重要原则:“和为贵”和“和而不同”。

三、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

1.培养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教育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维护祖国尊严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责任感。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奋发图强、刻苦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爱国主义精神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艰苦创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为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儒家人格修养论对实现现代人格理想的借鉴意义。1.自律精神。其一,加强自律是由人格修养活动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其二,加强自律是由现代社会的客观形势所决定的。2.践履原则。儒家理想人格理论诉之于“躬行践履”,把实践当作人格修养的重要环节,这一思想揭示了人格修养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人格修养观的。

3.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助推的作用。华夏文明几千年,积累了数不胜数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诸多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国传统教育更加重视接受教育的个体的道德培养,力求达到对于人才培养的德才兼备。时至今日,这种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仍然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在社会上渲染着一些追名逐利、浮躁文化的今天,这种将传统文化融人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既是将“道德首要,成绩次之”的理念融人到大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帮助学生树立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汤耀平,“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广东10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2]王瑛,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道德素养的价值[J],科技风;2009年24期

篇5:当代中国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问卷

尊敬的同学: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我们特展开这次调查活动,望同学们认真做答。

注:本问卷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单项选择题

1.您的性别:()(请选择);请填写您的年级您的专业:①男②女

2、您一般是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传统文化的?()

①网络、电视、传媒② 课外书本③课堂老师传授④旅游、参观、展览等

3、您认为在当今多种文化交织成的社会中,名族文化是否还存在着()

①依然存在② 似乎还在③似乎再慢慢消失④ 看不到身影

4、名族传统文化是积累多年的文化,那么你怎样看待名族传统文化呢()①传统文化有其积极意义②不是所有都值得学习③大多都不值得学习④不知道

5、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怎样?()

①很乐观②不太乐观③不乐观④可能会消失

6、对于古代经史子集,你()

①爱不释手② 偶尔翻阅③敬而远之④ 深恶痛觉

7、如果有一项旨在保护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您会参加吗?()

①不论什么时候举办只要有空都会参加② 如果是周末休息时间可能参加③ 不会参加但是支持这样的活动④不参加也不支持

8、您是否有兴趣去深入了解本地的民族文化技艺?()

①有兴趣②没有兴趣③视情况而定④.说不清

9、您认为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①保持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复兴传统文化②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选择性地学习发扬传统文化③.加以变通,使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④.完全摒弃传统文化

10、你更喜欢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

①中国的②外国的③差不多

11、你觉得中国哪些文化传承得好?多选题()

①中国传统节日,方言② 中国古典文学③ 中国传统手工艺④中国传统美食

⑥ 中国历史古迹和旅游⑦中国书法字画○8中医⑤古代学派思想,春秋诸子百家○

9其他○

12、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去加强继承与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多选题()①学校应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②多开展呼吁大家去继承和保护的活动,从意识上去加强③ 国家应出更多这方面保护的政策④不要太绝对专业,应在每个专插入一些传统文化的课程⑤从自身出发,多与传统文化接触,并多宣传我们的精华部分

13、您认为在如今有些现实与物质的社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还有用吗,您怎么想这个问题?

篇6:当代中国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问卷

您所在年级:您所在专业:

1.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

A.十分优秀,应该完全继承B.利大于弊,应该放弃继承C.不符合时代潮流,不应该继承D.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应选择性继承

2.你认为下列哪些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可多选)

A.诗 词 曲B.十二生肖 C.情人节D.对联灯谜E.黄梅戏

3.你如何看待当下的传统节日?

A.只剩下吃吃喝喝,过个节挺累的B.没洋节时尚C.不知道传统节日该怎么过

D.挺有节日气氛的,很传统E.节日已经商业化了,成了商家作秀的舞台

4.你更看重七夕还是情人节?

A.七夕B.情人节C.都不看重

5.如今,孔子的儒家思想已经冲出国门,在国外选起了一场“儒家热”,但是在国内却倍受冷落,请问您对有什么看法?(可多选)

A.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B.这是一种文化畸形发展的坏现象,我们应积极纠正

C.这反映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D.说明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很浅薄E.没看法

6.你觉得在大学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否有必要?

A.非常有必要 B.有必要 C.无所谓 D.不支持,觉得浪费时间

7.如果学校组织有关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你会参加?

A.会积极参加B.看自己是否感兴趣 C.没时间没兴趣就不参加 D.从没关注过

8.你对传统文化的未来如何看?

A.非常乐观 B.乐观 C.悲观 D.非常悲观 E.无所谓

9.你认为当代大学生是否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A.是B.否C.无所谓

10.你认为作为大学生什么方式更益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多选)

上一篇:2018设备管理工作计划下一篇: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