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企业报道引向高端

2024-04-20

把企业报道引向高端(精选8篇)

篇1:把企业报道引向高端

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阶段更好地发挥反腐倡廉建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整体规划、战略部署,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推到了新的历史高度。紧紧抓住反腐倡廉的重点:规范制约监督权力运行

权力是处理政务的手段,但权力并不是无限的,必须加以合理界定,并予以相应的责任,否则,权力滥用必然产生腐败。所以保持权力清晰、权责对等,既是有效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预防腐败的必然选择。《决定》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的内容纳入政治体制的板块,从权力制约监督的角度,部署反腐倡廉建设的任务,既高瞻远瞩,也抓住了现实中滋生腐败的重点问题即权力寻租。

一是规范职责权限,科学配置权力和职能。目前,一些党政主要领导越权插手项目工程、土地批发等,各相关部门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究其原因,主要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权责不清,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有些职责不够清楚、权限不够明确。为此,《决定》规定:“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也就是对于主要领导干部要确定分管的事项、掌握的权力以及应负的责任,减少其对具体事务的插手干预,推行主要领导干部不直接分管具体事务的制度,即“副职分管、正职监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权力运行机制。对于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有机构以及整合后各部门的职能、职责清晰界定,并颁布其权限范围及工作流程。更要进一步推进大部制改革,有效整合其交叉的工作职能,科学合理地设置权力,解决现有体制中“九龙治水”的局面。

二是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由于权力制约不力、监督乏力,其结果必然产生腐败。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把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并利用权力编织“利益共同体”,导致腐败的群体化、规模化、集团化,其破坏性和政治腐蚀性极为严重。因此,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监

督制约是反腐败的关键环节。《决定》、总书记中央纪委三次全会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主要通过强化行政监察的教育、纠偏、惩戒和保护等职能,加强对公职人员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形成威慑力;通过进一步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和财经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处在萌芽状态的问题,防止问题由小到大滋生腐败。三是推行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加强权力监督的前提,必须要明确权力运行流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2009年3月,在中央纪委、中组部推动下,进行了“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按照有关法规文件编制公布“权力清单”,实际就是给权力集中的县委特别是县委书记的权力框出边界。《决定》要求扩大这一改革试点成果,“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就是让社会公众了解各级政府部门及其职能部门的权力清单,充分发挥各方面监督主体的作用,真正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人民监督政府,这是从根本或者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

紧紧抓住监督腐败的关键:改革党的纪检监察体制

我国反腐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党在新时期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反腐败的成效和力度。要充分发挥其功能和效应,保证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还必须要不断改革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突破。一是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度。为解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不清,纪检监察机关一家唱“独角戏”的局面,《决定》明确提出: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今后,一些地方、部门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或者发生严重的系统性、普遍性、区域性的腐败问题而不制止、不查处、不报告,党委要负主体责任,纪委要负监督责任,都将被倒查、被追究。总书记中央纪委三次全会讲话再次强调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二是推进纪委领导体制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纪委实行了双重领导体制,但由于实际工作中纪检部门的人事、财务等均由同级党委负责,其对同级党组织及其成员的监督工作难以开展。《决定》提出,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

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主要是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在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处的过程中,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这有利于避免纪委受到同级党委的不当干扰;加强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的监督,使监督的指向更为明确;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充分肯定了十七大以来省级纪委书记的做法,而且扩大到各级纪检部门、副书记,并且使之制度化。

三是派驻机构全覆盖、改进巡视制度。《决定》提出: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不仅局限于国务院、政府部门的派驻,而是扩大了覆盖的范围。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巡视制度不断创新,巡视组组长实行“一次一授权”,巡视“下沉一级”了解情况,这些有利于打破固化,提高巡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决定》、《规划》要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将来不仅要对中央国家机关、省级党政机关、地市和县级党政机关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巡视,而且要进行全方位的巡视,发挥巡视制度在反腐败中“杀手锏”的重要作用。

紧紧抓住治理腐败的基础:健全完善反腐败法律制度

我们党在反腐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中国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法律制度体系,是立足于执政党和国家两大层面,主要形成了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和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但目前,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主要集中在党内,其适用范围、权威性和威慑力与国家法律相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强反腐倡廉的立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的根本方向。

一是建立完善防控廉政风险法律法规。廉政风险防控主要是针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岗位,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规范从政行为的一项重要实践探索。但目前整个制度的设计还是一种闭环系统,依托于纪检监察机关、党政机关来构建,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部门,没有融入社会支持、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等,如何在全社会形成风险防控机制,特别是上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二是建立完善防止利益冲突法律法规。防止利益冲突是现代廉政立法的基础,是加强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前瞻性举措。目前,我国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散见在各种准则、条例、报告之中,没有相应的惩罚性条款,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难以起到防止利益冲突的作用,必须要在充分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法律法规既要防止个人利用权力直接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为己谋取利益;又要防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间接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为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

三是健全完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法律法规。我国《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其核心内容是第四条,领导干部应当报告收入、房产、投资等事项,也是人们最关注的家庭财产申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收入申报到一定意义上的家庭财产申报过程,在此基础上,《决定》、《规划》提出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中央政府将会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行公务员财产公开制度,并加快此方面的法律化进程。

紧紧抓住预防腐败的源头: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机制

不正之风是腐败滋生蔓延的温床和土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以集中解决“四风”为目标任务,取得了让群众满意的成效。但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不能简单地靠一两次教育活动,也不能时紧时松,为此,中央提出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机制,并在《规划》中作为三项任务的首要任务,这体现了全党对作风建设规律的清醒把握。

一是落实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新时期弘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不仅仅依靠领导干部的党性、觉悟程度,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完善具有约束力的机制制度来保障,为此,各地建立了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等制度。目前,关键是通过落实这些机制制度,使领导干部能够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按照群众意愿改进工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实现干部联系群众的常态化,防止干部滋生官僚主义进而腐化堕落。

二是改革完善会议公文制度。会风文风从本质上看是党政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的集中反映。目前,之所以上升到加以整顿的高度,是因为一些地方出现了大量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现象,既降耗执政效能、增加执

政成本,也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明确要求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财政部等三部门印发了《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对严格会议审批、控制会议规模和时间、会议经费审核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三是建立完善“三公”经费管理长效机制。“三公”经费铺张浪费屡禁不止,不仅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而且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要从源头解决“三公”经费奢侈浪费问题,关键是要健全完善相关制度,用制度管事、管人、管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这些规定条例强化了对“三公”经费的监控,对于从源头上控制奢侈之风、遏制腐败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在工作生活待遇上追求奢靡、享受特权,这既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相悖,也腐蚀着人们的精神情操。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领导干部在办公用房、住房、配车、公务接待等工作生活待遇方面制定出台了一些列规章制度标准,并进行了清理和整顿,取得了显著效果。今后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工作生活待遇标准,并通过对照待遇标准、逐项治理,消除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过高、享受待遇过多过高等特权作风。《决定》提出探索实行官邸制,这有利于解决领导干部因交流、异地任职等过程中“以权谋房”的现象,有利于培育领导干部公私分明、廉洁自律的从政道德。

紧紧抓住惩治腐败的手段: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加大腐败惩治力度,是党和国家历来一贯坚决的态度,是有效遏制腐败滋生蔓延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惩治腐败推到了空前的力度,极大发挥了惩治的震慑作用,这不仅是为了有效遏制现阶段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势头,更是在坚持标本兼治的同时,用治标来为治本赢得时间。《规划》把惩治腐败作为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强调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任何人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讲话中强调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反腐

败斗争进行到底。

一是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位高权重的“大人物”,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失,并带坏了干部队伍,严重恶化了政治生态环境。敢于查处“老虎”式人物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惩治腐败的决心,也向百姓传递了中央反腐败的信心。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其影响面广、群众感触深,并且目前有蔓延趋势,出现了“小官大贪”现象。加大对这类案件的查处,是党对事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干部负责的体现,既能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也能防止“苍蝇”变成“老虎”,不能养痈遗患,严重危害党的肌体健康。

二是严肃查处用人上的腐败问题。干部选拔任用中的腐败是影响最坏、危害最烈的腐败,可以说是一切腐败之源,必须严肃查处。既要严肃纠正、查处拉票贿选、买官卖官的腐败行为,还要追究用人失察的失职行为,下大力气整治“带病提拔”等“用人腐败”,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形成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要按照十八大精神,坚持竞争性的干部选拔方式,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真正让那些素质高、干得好、能力强的干部脱颖而出。

三是着力查办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问题。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特别是要查办和预防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深入挖掘群众反映强烈不正之风背后的腐败问题,特别是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涉及民生的突出问题上的隐性腐败。(孙艳春)

篇2:把企业报道引向高端

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宣传思想工作所处的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面对的新任务,着力把“三个下功夫”引向深入,不断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更加坚定地举旗定向,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立物易,立心难。宣传思想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一蹴而就之事。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宣传思想战线正本清源的任务取得重大成效,现在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必须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出真招、求实效。要把牢方向导向,立足“两个巩固”根本任务,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的要求贯穿到宣传思想工作各环节、全过程。要建好管好各类阵地,加强对思想理论、新闻舆论、文化传播阵地的建设管理,坚持“指尖上”和“脚尖上”工作法相结合,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要夯实基层基础,着眼基层、面向群众,加强规划布局和建设,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的工作网络,特别要以县级融媒体中心和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打通宣传思想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更加务实地谋篇布局,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聚焦这些问题,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要围绕重点工作抓落实,创新理论学习宣传方式,把鲜活的理论讲鲜活、生动的理论讲生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推动主力军上主战场,加强正面发声、舆情引导,做到为党为民、激浊扬清;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核心价值,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弘扬文明新风、争当时代新人;加强动态研判,落实工作责任,敢于善于亮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坚持问题导向抓落实,针对观念、方法、能力上存在的薄弱环节,着力解决与时代相脱节、与发展变化不适应的问题,破解“大水漫灌”、“上下一般粗”等难题,在精准化把握需求、高质量创造供给上下功夫,不断补齐工作短板。要务求实效抓落实,在“深入”上聚力用劲,在“落地”上精准有效,不断夯实思想基础,凝聚奋进力量,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篇3:把企业报道引向高端

1 发展低碳养猪的重大意义

1.1 发展低碳养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养猪业必须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这也是建设低碳经济社会所要求的。发展低碳养猪业, 科学选址建场、设计布局合理、猪舍冬暖夏凉、工艺流程先进、饲养优良猪种、优化日粮配制、精心饲养管理、加强疫病防控, 实现养猪业高产、高效、优质、环保, 提升养猪业的科技发展水平, 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2 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

“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要素就是节能降耗、保护环境, 实现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低碳养猪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 (推广良种, 饲料转化效率提高) 、清洁能源开发 (猪粪污发酵产生沼气, 沼气用来发电) 的问题, 核心是健康养殖、能源技术、减排技术等的综合运用, 是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完全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1.3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但目前大多数农村生猪养殖存在人畜混居、粪污污染、农业废弃物未充分利用等问题。按照低碳养猪的发展理念, 采用饲料配方优化与发酵床养猪等高效环保养猪技术, 不仅可充分利用棉粕、菜粕、糠麸等农副产品和猪粪尿等废弃物资源, 而且可有效解决农村养猪环境污染问题,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达到“生产发展, 村容整洁”双赢效果。

1.4 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

农民养猪增收, 一靠政策, 二靠科学。低碳养猪要求采用节料、节水、节电、节材、节劳等科学养猪方法, 降低成本, 同时要采用高效杂交组合、高效饲料配方、母猪多胎高产、疫病综合防控等技术, 提高生产水平, 提高养殖效益。如全省能繁母猪每头多产1头仔猪, 一年增加仔猪400万头, 每头按250元计算, 一年新增收入1亿元。因此, 发展低碳养猪的过程, 也是推广科学养猪技术的过程, 同时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过程。

1.5 是提高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

由于抗生素、矿物质、砷制剂等物质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 造成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解决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问题, 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如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但长期使用抗生素, 可引起动物机体免疫力下降、产生耐药性以及药物残留等一系列问题。使用高铜、高锌、高铁饲料配方, 虽然能促进猪的生长, 但也会造成矿物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土壤、水体中矿物质元素超标) 。采用低碳养猪技术, 按饲养标准配制饲料, 改善养猪环境, 强化防疫保健措施, 可以减少铜、锌、铁等矿物元素的使用,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 提高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2 推广低碳养猪技术, 实现养猪业持续发展

2.1 推广高效杂交组合, 提高生产水平。

高效杂交组合充分利用了品种、品系间的杂交优势, 生长快, 瘦肉多, 饲料报酬高。如外三元组合“杜长大”, 日增重800~900g, 料肉比2.4~2.6, 胴体瘦肉率65%~68%;内三元组合“双长沙”, 日增重639g, 料肉比3.2, 胴体瘦肉率61.7%;湘益猪配套系杂优商品猪, 平均日增重907g, 料肉比2.6, 胴体瘦肉率66.7%。推广高效杂交组合, 不仅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肉食需求, 而且能够提高了饲料转化效率, 相应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保护地球, 促进养猪业的持续发展。

2.2 推广高效日粮配制技术, 提高饲料利用率。

一是配制猪的日粮, 要根据国际国内先进的饲养标准, 遵循营养全价平衡, 以“理想蛋白质模式”和“可消化氨基酸含量”为基础设计饲料配方, 按照生猪不同生理阶段进行日粮配制, 减少日粮中蛋白质饲料的用量, 从而减少氮的排泄量和对环境的污染, 并提高饲料利用率。二是要采用先进的饲料加工调制方法。饲料经过粉碎、制粒、膨化、焙炒、发酵、青贮等方式加工调制后, 可改善饲料的适口性, 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 减少浪费。三是使用绿色饲料添加剂。如酶制剂、微生物添加剂、中草药添加剂、酸化剂等能改善胃肠道环境, 增强免疫功能, 促进生长, 提高饲料转化率。四是使用青粗饲料。农村青粗饲料资源丰富, 用青粗饲料替代部分精料 (10%~30%) 喂母猪和育肥猪, 特别是地方猪种及其杂交猪, 不仅可降低饲料与饲养成本, 改善生产性能, 而且可增加碳的吸收, 一举多得。青粗饲料在光合作用下, 可以有效地吸收二氧化碳, 从而减少碳的排放。

2.3 推广发酵床养猪技术, 解决环境污染难题。

发酵床养猪是一种无污染、无排放、无臭气的新型环保型养猪技术。目前已在包括湖南在内的全国20多个省市广泛推广。该技术采用发酵微生物与锯木屑、谷壳或秸秆等混合发酵后作为有机物垫料, 即发酵床。猪在发酵床上饲养, 其排出的粪尿经垫料中微生物及时降解、消化, 猪舍无粪尿污水外排, 实现零排放清洁生产。研究表明:发酵床养猪与传统水泥地面养猪比较, 日增重提高8%~12%, 饲料报酬提高5%~15%, 节省冲洗用水52.69%, 节约劳动力近50%, 同时猪的抗病力提高, 疾病减少, 药费开支减少, 每头猪增收节支100元左右。

研究还表明:发酵床猪舍对猪的胴体品质及肌肉化学成分、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影响, 肉色、大理石纹、pH值、失水率、熟肉率、贮存损失、粗蛋白等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 但能显著提高肌肉中粗脂肪、精氨酸的含量, 粗脂肪提高15.12%, 精氨酸提高12.58%;同时发酵床猪舍不会造成肌肉中铜、铅、砷、汞、镉、铬的残留超标, 其残留量低于国家行业标准 (NY5029无公害食品猪肉) 。因此, 推广发酵床养猪, 不仅能减少甲烷的排放, 保护环境, 而且能提高猪肉品质和养猪经济效益。

2.4 科学防控疫病, 提高生猪成活率。

疫病是制约养猪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要采取免疫、消毒、保健、营养等综合措施, 控制猪瘟、蓝耳病、5号病、圆环病毒、细小病毒等主要传染病的发生, 减少母猪的流产死胎及猪的死亡损失。猪发病死亡后, 不但浪费饲料、水电等资源, 也是导致二氧化碳大量排放。按湖南省年出栏猪7 850万头, 生猪死亡率以10%计算, 则每年死亡785万头, 每头按体重30kg平均产猪肉15kg计, 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 每生产1kg肉类, 就会排放出36.4kg的二氧化碳推算:死亡785万头猪, 会产生428.61万t CO2。

2.5 采用先进养猪设备, 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省龙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和新湘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引进母猪智能化自动饲喂系统, 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配怀母猪实施群养, 活动空间增大;喂料智能化控制, 喂料量精确到50g, 能准确控制膘情, 减少饲料浪费;发情自动识别, 配种时间准, 受胎产仔率提高。新湘农2年的实践表明, 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由18头增加到23头以上, 母猪利用年限平均增加1.2年, 劳动力节省70% (3人可管理600头母猪) 。此外, 在炎热的夏季, 气温35℃以上时, 种猪舍安装水帘降温系统, 则舍内温度比外界气温要低8~10℃。舍温降低的明显效果是:种公猪表现为性欲强, 精子活力好 (0.8以上) ;母猪受胎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显著减少怀孕母猪的流产死胎现象发生;降低哺乳母猪因热应激引起的死亡。

2.6 推广循环养猪模式, 提高养猪综合效益。

沼气生产成本低, 易推广, 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据资料显示:1m3沼气的产热量约为25.12MJ, 相当于1.2kg标准煤的产热量。湘潭县为充分利用猪场粪尿污水资源, 多年来积极推广“上流式浮罩沼气池”, 目前已累计推广各类型沼气池5.2万个, 使用率占全县生猪养殖户的25%以上, 年处理猪粪尿30万t以上, 全县以沼气池建设为中心, “猪—沼—稻 (林、果、菜、渔) ”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得到了广泛推广。以“猪-沼气-稻 (菜) -猪”模式为例:猪的排泄物入沼气池, 厌氧发酵产生沼气, 沼气供煮饭、照明、保暖等用, 沼液沼渣用来种田种菜, 稻谷菜叶用来喂猪。这种立体的种养生态系统, 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降低了生产成本, 减少了环境污染。

2.7 科学设计猪场, 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猪舍建筑中, 少用1t水泥, 就可平均少排放CO20.79t;少用1t钢材, 就可平均少排放CO22.539t。因此, 猪舍设计要根据猪的生物学特性, 按照冬暖夏凉、半敞开、采光良好的原则设计, 不要贪大求洋, 尽量减少水泥、钢材、红砖等建筑材料的用量。如塑料大棚猪舍结构简单, 造价低, 通风采光好, 冬暖夏凉, 饲养育肥猪最适用, 能节省很多能源。

养猪业是一个大产业, 它不仅与农民增收、社会稳定有关, 而且与低碳经济所关注的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息息相关, 发展低碳养猪是低碳经济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养猪产业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林云.发展低碳养猪业, 保护环境, 拯救地球:再论中国的节约型养猪[J].猪业科学, 2009, (12) :72~75.

[2]唐国其, 等.发酵床猪舍对育肥猪肥育性能及胴体品质的影响[J].生猪健康养殖, 2010, (1) :21~23.

[3]吴买生, 等.发酵床猪舍对猪肉品质及重金属残留的影响[J].生猪健康养殖, 2010, (2) :21~23.

[4]廖立春.湘潭县生态养猪现状与发展建议[J].湖南畜牧兽医, 2009, (3) :20~22.

篇4:把生活引入课堂,把物理引向生活

关键词:物理学习;兴趣;物理教学

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物理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谓求知欲。具体强烈的学习物理的兴趣或求知欲的学生,常常会津津有味地学习,并得到很大的满足感。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忙于脱身。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有机结合,是提高物理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物理课堂存在的问题

1.没有把握好问题情景的创设

老师在上课时,没有把握好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单纯地听知识。单纯地听知识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在“坐牢”,痛苦乏味。对于枯燥的东西他们没有勇气“取其糟粕,去其精华”。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学习中凝神发呆、胡思乱想、心不在焉、做白日梦,胡写乱涂、抄袭作业等行为,学生这样能够学好吗?

2.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

“在教室里,学生按教师的每一个指令行动,每一个问题作答:教师清楚每一节课要教什么、为何教和教什么,学生却不知道要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当然,在课堂上也有教师会要求学生上课时提出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但最终大多还是纳入教师预设的框架;他们会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规定的和现成的知识,很少会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可见这是传统的“满堂灌”,对于教师所提出的学习、行为方面的各种要求,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顺利地达到了教师的要求,频频成功;而有的学生则连遭挫折,面临失败的威胁。挫折使学生紧张,紧张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发泄。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明确说学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是必不可少的。

1.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教师在进行有关物理内容的教学时,提出与内容有关若干问题,演示有关的现象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利用一把直尺可以测量学生的反应快慢,对此难道不感到好奇吗?由此对接下来的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知识会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物理的教学,通俗易懂,入情入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高涨。

2.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有些“意外”的插曲,不时出现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应该给予尊重,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并积极地引导。这些可爱的学生,用天真和纯真毫无矫饰地表露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求知本性。例如,关于超重和失重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现象,让学生列举出来的时候,一个学生脱口而出:“我吃得很饱时站在体重计上就是超重现象,肚子很饿时站在体重计上就是失重的现象。”学生都笑开了,这时老师却说:“这同学想到的非常好,在体重计上,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呢?同学们一起想想。”这时,那位学生也活跃起来,积极想刚才的问题。其实,用教学的责任和艺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比起“牵着他们的鼻子”灌输,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学习兴趣更浓。

3.让学生面对实际的生活任务,同时采用“双元制”模式教学,即老师和学生相配合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在教学的道路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把物理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问题中去,对学生的信任是彌足珍贵,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是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因此帮助学生去接触生动的物理实验和现象,运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和认识世界,并从中体验到认识成功的喜悦,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为此,物理教学应充分利用生活里的物理情景,尽可能让学生边学边实验。例如,讲到物体做圆周运动时,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实验,如水流星实验,让学生自己探讨为什么水容器倒过来了,里边的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但有的学生的实验失败了,容器里的水倒出来了,那又是为什么?这样一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认识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容器。同时,也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愿望,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物理产生愉快、喜爱的积极体验,把学习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分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针对整体基础差的学生,从以上方面进行加强,多花精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行,一定能启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全面完成教育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篇5:把企业报道引向高端

抓紧抓实 把学习培训引向深入(一)最近,胡锦涛同志在视察贵州时强调指出,先进性教育活动一定要扎实推进,要在取得实效上下功夫。为认真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指示精神,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近日发出把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培训工作引向深入的通知。参加第一批教育活动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同志要迅速行动,以更加高昂的精神和更为扎实的作风,尽快进入状态,切实把学习培训引向深入。把学习培训引向深入,关键还在于学。要在抓好扩大党员参加学习培训的覆盖面和确保学习培训时间的前提下,组织广大党员潜心研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讲话和论述,重点学习党章。通过学习,使广大党员进一步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理解,提高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明确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要着力抓好开展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大讨论、切实解决机关和党员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工作这三件事。通过学习实践,使广大党员思想上有更大提高,机关形象有更大改善,人民群众得到更大利益。在普遍通读精读必读文献、对保持党员先进性一般要求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广大党员深入开展讨论,提炼出符合中央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不同群体特点的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有助于广大党员把自己摆进去,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深入思考,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激发深入学习、努力实践的内在动力,有助于党员在学习培训阶段有更大收获,在分析评议时有具体标尺,在整改提高时有明确方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行为规范。发动党员和群众认真查找机关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并努力加以解决,符合学习教育活动第一批参加单位的特点,有助于机关和党员针对自身的突出问题改进工作,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从我们边学边改边出成效的实践中,增强搞好活动的信心,提高参加和支持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篇6:把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

刘奇葆在全国两会新闻宣传工作总结会议上强调 2013-3-21 6:56:26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3月21日 04 版)新华社北京3月20日电(记者华春雨)全国两会新闻宣传工作总结会议20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宣传讲话的重大意义、丰富内容和实践要求,充分反映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反响和实际行动,把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刘奇葆说,这次两会新闻宣传主题突出、基调昂扬、内容丰富,文风清新、亮点频频、出新出彩,会议报道生动深入,配合性报道有声有色,热点引导及时有力,网上宣传形成规模声势,报道形式和宣传手法有创新,媒体服务规范有效,反映了会议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良好风貌,为两会胜利召开营造了庄重热烈的舆论氛围。

刘奇葆指出,要在前一段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宣传好阐释好两会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朝着党的十八大和两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努力奋进。要把两会新闻宣传的成功经验总结好,上升为规律性认识,形成有效工作机制,自觉运用到日常报道之中。要健康深入地推进文风改进工作,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篇7:怎样把学生作文引向成功之路论文

一、勤于引导,诱发文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大面积提高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第一要务还得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怎样诱发激活?1、打消顾虑,诱发兴趣。要明确告诉学生:写好一篇能吸引读者的文章并不难,但必须从苦练基本功开始,只要勤学苦练功到自然成。学生有了立志作文坛新星的决心,兴趣就会上来。2、文博古今,诱发兴趣。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读之重要。3、指导积累,提高兴趣。4、创设意境,诱发兴趣。趣味作文的方法很多:①先看风景,再作文;②先作画,再作文;③先听故事后作文;④先制作再作文。

二、创设平台,训练文语

读和写是语言表达的两个最基本形式,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书面表达,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先要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针对作文能力差的情况,从初一开始就要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为了使学生获得训练机会,教师可以搭设更多的平台,如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二是把口语训练贯穿在授课当中,如让学生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等;三是把口语训练放在班级活动中展开,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总之,教师可以广泛开辟训练渠道,让学生多展示自己,达到训练目的,促使学生学到说话的艺术和风格。

三、激活情感催发文思

情感是写作的灵魂,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必须充分调动和丰富他们的情感。一要学会观察。人与自然的情感是要用心去体验的,告诉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就是要对它们细观入微,看出情感来。我们每天都有可能遇到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事,教会学生把每一种情感上升到一种意识,随时随地都要有感而发,就象演员一样喜怒哀乐瞬息可变,这样写作起来便可笔如行云流水,写到哪情抒到哪。二要催发情感。比如在写作前老师要精心设计好导语,题目一出,马上把学生的思绪引入到某种境界,或喜或悲,让情感自然流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授之以渔,搭好文架

学生作文有话可写了,但很多学生就容易在写作中出现“踏滑板”现象,滑到哪里算哪里。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就应该及时点拨,告诉学生行文方法。 1、审题方法。吕福中老师在《考场作文十大速审题法》一文中介绍的四种审题法很值得借签:①扩充变形法,就是把一些比较抽象的命题,对原标题进行扩充。如《路》可以扩充为《人生的路》、《弯曲的路》。②大题小作法。如《真情》可以化小为《灾害无情人有情》、《患难之处见真情》。③分析明辨法。这种方法要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分析文题的语法结构,找出文题中心词,如《我的同桌》,“同桌”是写作的重点;二是分析明辨文题关键词,如《难忘的一作事》重点是“难忘”;三是分析明辨命题中的比喻和象征义,如《我收到了一缕阳光》等。④试填法。如《我战胜了_____》,如果填“疾病”、“挫折”之类显得太普通,如果换成“自我”、“腼腆”、“粗心”等,写起来具体又有特色,定会妙笔生花。

2、作文章法。章法也就是行文思路。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一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开头、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一是开头,开头要点题目,给人以悬念。二是正文,正文要分清层次,详略得当。选材一定要精当,要言之有物。三是结尾,像豹尾,应雄健有力、发人深思、深化主题,同时还要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3、作文过渡方法。中学生作文常用的过渡方法有:①巧句转换法。如《滕野先生》一文中:“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就很自然地把从对东京的叙写过渡到对去仙台学医的记叙。②自然承接法,即顺水推舟自然引出下文。如《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很自然地把对北国风光的描写和下文的议论抒情衔接在一起,表达真切动人。

五、灵活批改,巩固文效

作文批改是检验作文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笔者在批改作文时,采用“互动式”批改方法,效果较好。一是自评自改,通过自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请教老师,通过指点自己解决不足。二是互评互改,让好生与差生交换作文,通过写作高手的指导,使差生认识文蔽何处。三是当面批改,不仅使学生懂得怎样改,还可以懂得为什么这样改。四是集体评改,对好文章或有代表性的文章,先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反复诵读,再组织全班学生评析,从开头到结尾,从取材到布局,从文句到中心甚至标点,让学生广泛发表意见,然后老师再作总结归纳,必要时再要作者在评改之后重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几成力作,满篇容光了。

通过“互动式”批改,不仅让学生明确了“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个道理,还可以培养学生写作时精雕细刻的习惯。

篇8:把企业报道引向高端

(一) 保险法对保险资金运用的规定

保险资金的运用, 是指保险公司在组织经济补偿的过程中, 将积聚的各种保险资金用于投融资, 使保险资金不断增值, 以增强保险公司的经济实力和承保能力的活动。为了保障保险公司稳健经营, 避免投融资风险, 维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 保险法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形式、禁止行为及其管理做了明确的规定:

1、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 遵

循安全性原则, 并保证保险公司的资产保值增值。为此, 保险公司的投融资一定要坚持多渠道、多方式和相对分散, 一定要选择回报率高的投融资项目。安全与效益原则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效益是目的, 安全是基础。因此, 在资金运用中, 稳健的经营不是先追求效益, 而是先保证安全, 在这个基础上再努力提高资金运用效益。

2、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 限于在银行

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如买卖证券投资基金券等。以保障投融资安全有效, 尽可能地减少风险, 并保持足够的变现能力, 以保证及时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需要。

3、保险公司运用的资金和具体项目

的资金占其资金总额的具体比例, 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根据保证资金运用安全和效益的原则规定。这是法律赋予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职权。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依法作出的决定, 保险公司应当严格执行。

保险公司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法规对资金运用的要求首先要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 在此基础上追求收益以增加利润。

(二) 第一版保险法对保险资金运用的要求及其分析

1995年6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 同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保险基本法。该法第一百零五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 遵循安全性原则, 并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 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 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保险公司运用的资金和具体项目的资金占其资金总额的具体比例, 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

这段时期保险资金的运用一直受到较严格的限制, 只允许用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并禁止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保险业以外的企业投资。由于我国刚刚发展保险业不久, 采取谨慎约束的方式在当时不失为一个保持行业稳健发展的良策。

(三) 第二版保险法对保险资金运用的要求及其分析

2002年10月, 我国对保险法进行首次修订。这次《保险法》修改的原则之一是强化保险监管, 促进保险业与国际接轨。这次修改是在外在压力下作出的, 主要是履行入世承诺。

虽然第一百零五条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法规只字未改, 但是为了强调保险资金的证券化问题, 拓展保险资金在证券市场上的投资并进行有效监管, 我国对于保险法第一百零五条的限制性规定做了相关补充, 相继出台了六个政策性文件, 主要有中国保监会与中国银监会联合下发的《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关于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登记结算业务指角》、《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这六个文件共同构成了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的政策框架, 为保险资金入市铺平了道路。

(四) 第三版保险法对保险资金运用的要求及其分析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 保险业竞争的加剧, 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逐步降低, 保险资金的投资回报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利润的一个主要来源。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 其保险资金一般都允许用于投资不动产、银行存款、买卖有价证券、贷款以及投资保险相关事业。因此, 有必要拓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

同时, 近年来我国保险市场逐步成熟,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日益规范, 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 这些条件也为拓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渠道提供了可能。因此2009年保险法第一百零六条增加了“投资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投资不动产”的规定, 删除了2002年保险法第一百零五条中“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 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的条文。

从这一条文的大幅度修改可以看出, 保险法规对保险资金运用渠道限制逐渐放宽, 同时法规的制定者们也意识到在保险法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法规修改和完善时过于强调保险资金的外向型运用, 因此删除了“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 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这一条文, 为保险资金的内向型运用提供了契机。

二、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趋向分析

(一) “内向型资金运用模式”的必要性

从保险法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法规变迁可以看出, 无论是传统认可的“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还是第三版保险法出台之后媒体普遍关注的“不动产投资”, 资金的运用都是属于收益不能自我控制, 同时也是收益和风险正相关的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称之为“外向型资金运用模式”, 或者是“被动投资模式”。其特点为:收益不确定性, 收益和风险的高度相关性。

事实上, 近年来, 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的收益率波动很大, 从3年前的平均不到4%到2007年的超过10%, 这些都是由于保险投资渠道过于单一和依靠资本市场的结果, 与我国国民经济每年近10%的GDP增长率完全不相匹配。

而这类资金运用模式, 国内的研究已经很多, 比如杨帆、韩卫国、甘露的《保险资金运用国际比较研究》;孙键的《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程太和、范从来的《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与模式探讨》;李国安的《论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效率的提高》;开军的《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分析》;卫红的《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形势分析》;胡文富的《资金运用—保险业的生死结》;傅安平、宋丽的《从寿险资金运用看其与资本市场的联系》;赵大治、黄振华的《加入WTO更要打造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问题的探讨, 主要包括对保险资金运用资本市场的现状研究、暴露出的操作技巧问题等提出的看法:二是对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必要性的讨论, 主要表现为究竟要不要直接进入的争论。

而这一系列的研究的瓶颈就类似于基金类研究的瓶颈, 不断地分散风险, 而不是自我实现风险的规避或者消化, 在安全性和收益性之间徘徊。而保险资金由于保险经营的特殊性, 必将安全性置于收益性之上, 从而保险资金的收益率也将遭遇一个瓶颈, 从而制约保险对新型险种的开发和研究, 长此以往, 是非常不利于保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

与“外向型资金运用模式”相对的, 就是“内向型资金运用模式”, 也可称之为“主动投资模式”。其特点是:收益率可以自己决定, 同时利用保险行业的优势将风险自我消化, 即实现几乎零风险的收益率。这就弥补了“外向型资金运用模式”的不足, 对保险行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二) “内向型资金运用模式”的可行性

保险资金的“内向型资金运用模式”即自己掌握资金的管理权和收益权, 从而在具体经营中可以有效规避风险。例如金融控股公司, 即保险公司涉及银行、证券甚至资产管理公司等部门。

保险公司自身发展银行业务的可行性在于:保险公司的多余资金以及保险公司控股的银行吸收的存款可用于银行发放的贷款, 由于保险公司经营的特殊性, 因此保险公司控股的银行发放的贷款必须经历更加严格的审核, 而保险公司在审核风险时有其独特的优势, 所以这方面的把关也得以保证。而贷款的期限可以和保险公司的负债期限结构结合起来, 就解决了保险公司偿付资金的问题。同时, 银保结合, 有利于银行保险业务的开展, 避免了早期银行保险人员对保险知识的匮乏以致展业效果一般的问题。

保险公司自身发展证券业务的可行性在于:保险公司和证券业有一个共同点, 即都是分散风险。而通过证券公司将保险公司以及保险公司发展的贷款业务的风险证券化, 不仅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资金回笼率, 增加流动资金和赔付能力, 同时真正实现了保险公司只是风险集散的中介的功能:风险的聚集是通过销售各类保单, 而风险的分散是通过证券化将风险以及风险带来的收益率再卖给投资者, 保险公司真正实现了零风险, 赚取的也就是中介的费用。而这样的利润是稳定的长期的。

保险公司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直接投资于相关产业, 这不仅是新保险法所引导的趋势, 根据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 证实这样的保险资金运用更有利于保险行业的发展。

(三)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上的政策建议

当前, 随着国家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企业年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不断完善, 保险公司参与进行了相关改革试点工作。实践中出现的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信托管理业务、第三方管理型健康保险业务等, 尚未在现行保险法中规定。同时, 随着国家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金融行业之间彼此渗透与合作也在逐渐加强, 一些金融集团通过子公司实现了银行、证券、保险的综合经营。对此, 均需要在法律上留出发展的空间。总体来讲, 在修改我国《保险法》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现行规定时, 应当坚持下列原则:

1、保险资金投资方式应当多元化。应

当规定保险资金可以运用于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不动产、抵押贷款、投资公共事业、股票等, 这样, 不同的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从长远来看, 还应鼓励保险企业探索金融经营的有效形式, 如允许保险公司依法参与发起基金管理公司、参股信托投资公司, 收购、设立商业银行, 以实现保险与银行、证券等业务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逐步形成金融服务产业集群。

2、对保险公司不同资金运用方式设

定不同的比例限制, 以防范保险资金进入高风险业务的总量。如日本保险法对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上限规定为不得超过总资产的30%, 对不动产投资的上限为20%。

3、对寿险公司与产险公司资金运用

进行分别管理。投资结构因产、寿险的不同而不同, 产险投资要求流动性优于寿险, 而寿险的赢利性和安全性优于产险。因此, 寿险基金可大量用于安全性、赢利性高, 但流动性较低的投资方式, 如不动产和贷款。非寿险基金应大量用于股票、存款等流动性强的投资。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摘要:保险资金的运用是保险行业资金池的命脉, 也是保险行业增强赔付力的关键。保险法中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法律规范的适时完善和修改, 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 有利于提高投资收益, 有利于化解寿险利差损, 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但法规的拓宽多是资金的外向型运用渠道方面。保险资金的内向型运用渠道潜力无穷, 值得大力拓展, 并且法规也逐渐在这个方向指引行业导向, 因此行业应该做好充分准备, 迎接下一轮法规完善给保险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上一篇:机制专业的简历表格下一篇:综合学习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