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叶何田田随笔

2024-04-28

莲叶何田田随笔(精选5篇)

篇1:莲叶何田田随笔

莲叶田田优美散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对荷花的最初理性认识,便从这首诗开始。那时小小的年纪,不知荷花为何物,只粗略地想像出六月的西湖满湖的莲叶绿上了天,阳光映照下的荷花格外的红艳。

再后来认识了莲蓬,那是家里人几毛钱从市场上买回来的。藏在莲蓬里的莲子羞涩地露着一抹芳颜,小心地剥开莲蓬,里面的果实饱满滢润,泛着柔柔的光泽,有股淡淡的清香。就迫不及待地送到嘴边,呦,韧韧的,涩涩的,外婆看见了,就笑:傻丫头,怎么就这样吃呢?还有一层皮没剥呢。新鲜的莲子有种奇特的淡香,年少的我无法形容,只是吃过之后齿颊留香。成年后,到了每年的六七月间,总是不由得怀念那股淡淡的清香。这抹不去的丝丝缕缕最终幻化为一碧连天的万顷荷塘,原来,六月西湖的接天莲叶已是深深地根植于心、无边无际的田田莲叶呀!

后来上到中学,读到《采莲赋》,领略了江南采莲时的`盛况。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汉代民歌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采莲是妙龄的少女,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波光潋滟,绵鳞游泳,浮光跃金,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人面荷花相映红,满池的莲叶掩映着如花笑靥。莲叶田田,是青春岁月如歌的行板。莲有灵性,所以,易安居士这样的性情中人在兴尽晚回舟时误入藕花深处也就不足为奇。

江南的田田莲叶从此便遥遥地召唤着我,终于有了一个这样的机会,在江南的一处名城,和一大片的荷塘不期而遇。是满满的一池绿色,青青的荷亭亭玉立舒展着含春的粉面,偶有几片欲说还休,娇颜未启,嫩嫩的,弹指即破,很精致的,工艺品一样。满池的碧绿点缀着桃红、粉色、牙白的荷花,有的满面春风,娇妍灿烂;有的羞羞答答,含苞欲放;也有的刚打蕾儿,那紧嘟嘟的荷箭便直指蓝天。花花叶叶,繁盛得很,翠盖红裳,几乎把整个莲塘都遮满了,满眼的风华正茂。美景当前,只可惜不能像易安居士沉醉不知归路。

晚上在池塘边散步,四围静悄悄的,有萤火在高高低低的塘面上游移,远近的夏虫在叶底花下呢喃,这一片天地仿佛是我们的了。水面上荷香阵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那些白天盛开的花朵这时已轻轻地合成一个大骨朵,将无尽的心事深藏庭院深处。我一时兴起,不由轻轻吟诵: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怀了满心的欣喜小心翼翼地插在水晶瓶中,以为这香气远溢出淤泥而不染的花中君子亦会璀璨于我的窗前。孰料,第二天,便见她硕大而粉质的花瓣相继萎落尘埃,看得我莫名的伤感。原本是爱着她,不料却害了她,荷花原是离不了生命的池塘,原是要盛开于阳光下的呀。我竟拦腰掐断了她的青春,原来,有些美丽,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从此,对于莲,在欢喜之外又多了一层敬意。

篇2:莲叶何田田随笔

这首欢快明朗的汉乐府民歌,最早见载于《宋书·乐志》,取诗歌首句前两字题作《江南》,后或取首句题作《江南可采莲》,亦或称作《江南曲》。由于其语言清新,灵动活泼,意境优美,音韵流畅,所以,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和传唱。且不说一些流布很广的普及性诗文选本,就是作为大学中文专业教材的古诗文选本以及其他各类教材,也大多收录有这首民歌。《宋书》卷二十一《乐志三》、《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将其归入“相和”歌辞。余冠英先生《乐府诗选》认为“鱼戏莲叶东”以下可能是和声。因为相和歌本来就是一人唱多人和的。这一分析,为我们更客观地理解后数句重章复沓式诗句结构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但意欲全面理解、深刻体会这首民歌的意境和情趣,关于首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的“田田”一词能否正确解读,则显得十分关键了。

关于“田田”的注释,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致,最具代表性的有这样几种意见:

一是将其解释为叶子浮在水面上的样子。如《辞源》(修订本)曰:“叶浮水上貌。”在引用了本诗句后,又引《唐诗纪事》五八李郢《江亭春霁》诗云:“江篱漠漠荇田田,江上云亭霁景鲜。”(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102页)

二是将其解释为“荷叶相连貌”或“盛密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3824页;2000年版,第4747页)。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云:“田田,莲叶茂密貌。”(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上编第1册,第364页)《汉语大词典》亦释作“莲叶盛密貌”。引本诗句后,又引南朝谢朓《江上曲》:“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以及朱自清《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7册,第1271页)

三是将其解释为“挺拔的样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卷,第409页)。

笔者以为,以上唯以第二种解释较为接近本意。第一种解释不但不够清晰,恐怕也讲不通,什么样的叶子、多少叶子浮在水面上才叫“田田”呢?不“浮在水面上”便不能称之为“田田”了吗?果真如此的话,那便无法解释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描绘了,他说:“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还说“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可见,这些“弥望的”“田田的叶子”,确又是“出水”很高的,正因为其出水很高,所以那些“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开着些的白花,作者也能看得非常清楚。显然,这里的“田田”的“叶子”便不再是浮于水上的情状了。

那么,《荷塘月色》中所说的这些“出水很高”的“田田的叶子”,是不是也能用来说明《江南曲》中的“田田”为“挺拔的样子”呢,即是否说第三种解释合乎实情呢?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因为,《荷塘月色》所写是秋季清华园中的荷塘,塘里已没有多少水了,所以,会有“叶子出水很高”的描写,这时让朱自清先生联想到的不是《江南曲》,而是《西洲曲》中的句子,他说:“这不禁让我想起《西洲曲》中的句子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

《江南曲》所写应为江南春夏季时的采莲,此时所采并非“莲蓬”“莲子”,而是“莲花”。唐吴兢《乐府古体要解》卷上说该曲乃江南古词,“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页)。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这可能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古人常以莲象征爱情,以鱼比喻女性。它可能是武帝时所采《吴楚汝南歌诗》。我们认为,这首借劳动者互相唱和的方式表达男女情爱的民歌,和不少的乐府民歌、古诗一样,也运用了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如这里的“莲”与“怜”即为谐音双关用法,而“鱼”与“余”“予”亦为谐音双关用法,而“莲花”常常代指女性,“鱼”在此或应代指男性。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十二《草部下》于《江南可采莲》诗下引《古诗》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又晋傅玄歌诗曰:“度江南,采莲花,芙蓉增敷,晔若星罗。绿叶映长波,回风容与动纤柯。”又梁吴筠《采莲诗》有句曰:“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愿君早旋反,及此荷花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下册,第1401—1402页。)所以,这一“芳辰丽景,嬉游得时”的“采莲”与《西洲曲》中的“采莲”不同,此一情形下的“田田”的叶子与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田田”的叶子也是有区别的。

江南春夏时节,雨量充沛,湖满河平。无论是远望还是近观,池塘、湖中见到的多是荷叶的繁盛茂密、层叠交错、荫荫如盖,当然,也会有不少的莲叶高出水面一些,但用“挺拔的”姿态来形容它们还是不太合适。这从古人众多的描绘中也是不难体会到的,如古有诗句云“荷花未出水,荷叶已田田”(《永乐大典》卷九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65页上栏);桐城人孙临《江南曲》:“春日长、春水深,田田荷叶南湖阴。”(清卓尔堪选辑《明遗民诗》,中华书局1961年版,下册,第634页)即便在北方,也可见到非常壮观的景象,如清时的京城,赵松雪《万柳堂观荷赠歌伎解语花诗》的描绘也是“十里城南绿满川,春风春柳自年年。……已见田田好荷叶,风流忆杀赵王孙”(清吴长元辑《宸垣识略》卷十三,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58页)。采莲荷塘自然是另外一番景致,梁刘孝威《采莲曲》有句曰:“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68页)隋李德林《夏日诗》有句曰:“桐枝覆玉槛,荷叶满银塘。”(《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卷二》,第2644页)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更有“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著名诗句,其同时所作《清晓湖上》亦有句曰:“六月西湖锦绣乡,千层翠盖万红妆。”不言而喻,从引文中关于春水、南湖、银塘、西湖的描写可知,生长于其中的莲叶是不可能很明显地挺拔出来的,而“田田荷叶南湖阴”“荷叶满江鲜”“荷叶满银塘”“接天莲叶无穷碧”“千层翠盖万红妆”等诗句,则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江南春夏时节莲叶层层叠叠、茂盛繁密的样子。再如,清徐崧曾描绘昆山县夏天的荷塘是:“隔岸柳丝犹袅袅,出池荷叶正田田。”又有句云:“首夏田田贴水平,今朝叶叶倚风倾。”(清徐崧《己未四月八日偶过胜莲时千佛忏圆期漫赋》《壬戌六月廿四日(俗称荷花生日)同素公庵前观荷》,见徐崧、张大纯纂辑《百城烟水》卷六《昆山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91、398页)不仅江南如此,即便是秋夏之交的北京等地,如果荷塘蓄水量较为充足的话,其景致亦或同江南相似。如杨方盛在其《重修太平庵碑记》中即有句云:“每秋夏之间,接天莲叶,向日荷花,四顾送青,满波输绿。”(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三,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册,第857页。)

nlc202309090542

值得注意的还有,各种总集、选本对《江南曲》中“莲叶何田田”的“田田”一词均未见有注音,于是,按照常规,人们皆读作tián tián,以上所举各种工具书及选本莫不如此。但今天看来,这种读法有可能是不确切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田,敶也。各本作陈,今正。敶者,列也。‘田’与‘敶’古皆音‘陈’,故以叠韵为训,取其敶列之整齐谓之田。凡言‘田田’者,即陈陈相因也,陈陈当作敶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94页下)按“敶”今普通话音zhèn。段玉裁为江苏金坛人,又长期居住于苏州枫桥,其音韵训诂方面成就卓著。而他关于该词音义的释读似并未引起学人的关注。

《宋书·乐志》说:“凡乐章古词,今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白头吟》之属是也。吴哥杂曲,并出江左,晋、宋以来,稍有增广。”(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49页)说明这是一首源自汉代的江南古曲。那么,结合特殊时代及特殊地域的情况来理解和诠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才能更为接近原文意思。将“田田”音义解读同“敶敶”,不但在江南方言诵读时前后文是押韵的,将此音义与以下文献参看,也可印证其真实性和生动形象性。南朝梁王筠《北寺寅上人房望远岫玩前池诗》有句曰:“莲叶蔓田田,菱花动摇漾。”(《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四》,第2013页)《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写荷叶洞云:“穿门历阶下,其后岈然通望,有石肺垂洞中,其色正绿,叠叠田田,是为荷叶洞。”又云:“从其上东俯宫衢,晚烟历历,西瞰濛渚,荷叶田田,近则马留山倒影,远则侯山诸峰列翠。”引文中“晚烟历历”与“荷叶田田”乃“东俯”“西瞰”所得,显然是远望之景。又有句曰:“濠中荷叶田田,花红白交映,香风艳质,遥带于青峰粉堞间,甚胜也。”赵嘏《秋日吴中观贡藕》:“野艇几西东,清泠映碧空。褰衣来水上,捧玉出泥中。叶乱田田绿,莲余片片红。激波才人选,就日已生风。”(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引《国史补》,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1页)诗句中“田田绿”,即可理解为“敶敶绿”。显然,这些句子中的“田田”音义皆合于段注,而更不宜释为“叶浮水上貌”或“挺拔的样子”。

也正因“田田”音义皆即“敶敶”,所以,古人不但用它来形容莲叶,也用它来形容别的植物叶子,如南朝梁陆罩《采菱诗》有句曰:“参差杂荇枝,田田竞荷密。转叶任香风,舒花影流日。戏鸟波中荡,游鱼菱下出。”(《艺文类聚》卷八十二《草部下》,下册,第1406页)《辞源》所引《唐诗纪事》五八李郢《江亭春霁》诗:“江篱漠漠荇田田,江上云亭霁景鲜。”亦属此类。又如书载,清施石友喜好芡酪,尝用欧阳修《初食鸡头》诗韵以咏之,诗有句云:“吾乡六月鸡头肥,青叶田田满沙觜。风味最数钱塘湖,莲房菰米差可拟。”(清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施石友好芡酪”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册,第6376—6377页)严嵩《赐太液乘舟》诗云:“兰舟演漾水云空,花叶田田岛屿风。棹入琼波最深处,玉楼金殿影西东。”(《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六引《钤山堂集》,第2册,第575页)古人不仅用它来形容叶子,还用它来形容汩汩的流水。如李东阳《重经西涯》:“缺岸危桥断复行,野人相见不通名。辘轳声里田田水,杨柳枝头树树莺。……不知城外春多少,芳草晴烟已满城。”(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四十四,北京出版社1962年版,第687页)

综上看来,不但《江南曲》中的“田田”是陈陈相因、繁盛茂密的样子,就是朱自清《荷塘月色》所云“弥望的”“田田的叶子”中的“田田”一词,也应是这一义项的运用,既不是“叶浮水上貌”,也不会是在说其“挺拔的样子”。而将“田田”等同于“陈陈”的解读,于诗文语句的表达则更为形象生动,也更具韵味。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唐乐府诗学”(14BZW0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篇3:莲叶何田田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参差隐叶扇夏日池塘莲叶浮出水面的柔美之景,成为设计师黄智峰设计盘碟的灵感来源。这组桌上的动态趣味图,创作出另一场生动的空间。白色的盘碟由小到大依次堆叠,犹如水面上荡起的涟漪,以同心圆的形状,柔和地推至眼前;墨绿色的盘碟,则还原荷塘里大小不一、参差不齐的莲叶,激荡使用者的遐想。以静带动、刚柔并济是中国传统的美学理念,水墨回般的视觉美,融合现代工艺,完美呈现出东方式的美感和设计理念。

中式的设计从概念落到实践,用地道的中国特色的材质加以呈现,是最好不过的选择,黄智峰选择自古以来享有盛名的竹子以及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瓷器来进行搭配设计。结合“莲叶何田田”的创意,设计师以瓷烧制成盘、碟、碗的胎型来作为“莲叶”,在环形边沿处留下过道,配上对应的竹圈,与整个瓷盘融为一体。原本乍看之下有点单调的瓷盘、瓷碟,却在竹圈的点缀下变成“环套一环”的跳动画面。竹、瓷两种温暖材质的结合,更加增添了温润细腻的手感。使用者可根据不同餐点及需求,自由搭配各个盘碟,既可整组堆叠收纳,亦可搭配为居家摆没。

白小成长于一个传统中式家庭的设计师黄智峰,除了在设计中注重人性化和自然简朴风格外,“家”的概念是他自始至终传达的理念,在展现作品的美感与功能的同时,设计上所有的终点必将回归于家,这种温馨的设计感,在他的设计中也会得到很好的体现。

篇4:莲叶田田入诗来

莲是千百年来人们讴歌赞美的对象。国人对莲的颂赞,可以上溯到《诗经》,里边有篇著名的古诗《涉江采芙蓉》,所咏的也正是莲花。

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这一首采莲歌,反映了水乡的风光景色和采莲人采莲时欢悦的心情。生动地描画出江南池塘中莲叶繁茂、游鱼嬉戏的情景。

南朝乐府也有一首《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古诗通过描写出在十里莲塘随时令而变的季节里,一个曾经和情人在莲田碧绿间相会的女子,那种心间深念的情思。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的开山祖、哲学家周敦颐所作,在此文中,作者画龙点睛地描绘了莲的特色,因而《爱莲说》这篇小品文,至今传诵不衰。

要说对莲吟咏最多或最具影响的,应该是诗词鼎盛的唐宋时期了。例如:唐朝有李贺“芙蓉泣露香兰笑”,有刘方平“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有武元衡“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有郑谷“移舟水溅羞羞绿,倚槛风摇柄柄香”。宋代有欧阳修“谁于水上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有萧纲“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还有范成大“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等清词丽句。

而朱自清那篇家喻户晓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更是让人领略了月影夜色下荷花那楚楚动人的画面。

莲不仅让人在炎夏之中感觉着丝丝的幽雅清香,显现出一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江南风光,除了它广泛的用途外,那句“出污泥而不染”的千古经典之语,诠释了多少洁身自爱的风范人生。

处在唐末动荡年代的陆龟蒙,他对当时黑暗的政治有所不满而隐居江南水乡,但他对白莲那种淡雅清香、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有着特别的爱好,写出了“素蒍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的佳句。莲花红多而白稀,人们观赏莲花,总是欣赏那红情绿意,很少注意这“月晓风清欲堕时”不事铅华的白莲!而白莲,她凌波独寂而开,不求人知。当秋来之际,绿冷香消,如果你用心去欣赏,就会感觉出她有着一种让人心动的意态!那时在你的眼前,她成为了瑶池下凡的缟袂素巾的仙女,已有别于多见的凡卉簇葩了。从这个意义来说,诗人写出了白莲别具一格的精神。鲁迅曾这样评述陆龟蒙:“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一首短短的咏莲小诗,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和诗人的生活情感分不开的。

诗人写莲,静中有动,情景交融。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水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堪称一绝,读来朗朗上口,又恰似描绘了一幅《采莲图》,画面中的采莲少女们,唱着欢歌,相夹于田田莲叶、艳丽荷花之中,若隐若现,人、花、叶、裙相映,浑然难辨。此时仿佛令人驻足,观望于山歌声起、荷花绽放中闻歌而不见人的碧水莲塘之中。诗人将少女们勤劳、健康、纯朴的美和开朗、愉快的心情勾画至尽,一幅充满浓郁水乡生活气息的自然美景跃然纸上。

而唐代诗人皇甫松的《采莲子》(其二)却别具匠心,精华显于笔端。这首诗清新隽永,从少女情窦初开的意境中为我们描绘了另一幅水乡风物人情画。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此时的江南,碧波荡漾的湖水中映出的已是一派秋色,荷香花艳已败,采莲少女轻藉秋风,信手采摘成熟的莲子。不经意的抬首之际,湖岸边一位英俊少年把采莲姑娘有所吸引,她失神地凝视着,在痴情憨态中以致船儿随水飘流竟然不知。随着湖水滟滟起波,少女心里也荡起微澜。刹那间,少女抓起一把莲子,莫名地向那岸上的少年抛掷过去。诗人把采莲女纯真奔放的鲜明个性和对爱情的灼烈渴求,表现得神形毕肖。这个充满挑逗和爱慕的一掷,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江南水乡姑娘大胆热情的性格和热烈追求爱情的勇气。可她没想到,冒失的抛莲子逗情举动却被人无意中所见,姑娘脸红低首,无地自容,难为情的窘态半日而羞。姑娘复杂而细腻的心理状态经过诗人的描绘,少女特有的羞怯心情让其形象更是朴实可爱。

或许,远远看见这一幕动情画面的人,正是诗作者本人,身临其境加上诗人纯圆浑熟的艺术造诣,才会以采莲之名继而写出“采情”之情趣。笔法如此浪漫爽朗,诗韵和谐,短短的四言绝句,咏莲寄情、含蓄委婉、华美朴实,细腻则天成。真是有声有色、有情有景,让人留下悠悠不尽的美感情调。

我们不妨再去吟咏宋代诗人杨万里那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以天机云锦的韵律,更是写出了夏季西湖中的别样风景。在诗人的笔下,当夏日炎炎、人困蝉鸣、桃李难言之时,使人仿佛置身于柳阴岸畔,眺望着被鲜红的夏日骄阳照耀而透出波面的莲叶。在一望无际的粼粼碧水间,那亭亭荷花,似丹霞映日艳丽,景如天开图画,随丝丝微风,散发着阵阵沁人的清香,会让你顿觉热消惬意而心旷神怡。

古往今来,吟咏莲花之美,层出不穷,凝结着历代中国诗人们的心灵花园之魂。诵咏莲之诗,又仿佛让人们静静地倾听水与莲花的细语,雨打莲叶的徵音,秋风落英的叹息。荷花被拟人化地赋予了高贵的灵魂和诗一样的品格,当人们的心眼投向于出浊污而不染的出水芙蓉时,不管在春风得意或是身处逆境中,悄然间会使自己内心的品行和人格得到清心淡泊的升华。

高雅之莲,她是一个无声胜有声的世界,有着自己生命的乐章,所展现的美,在人们的心灵中将永不褪色,永不凋谢!

篇5:莲叶田田处,伊人浅笑时

贾府的饮食样样讲究,宝玉锦衣玉食地长大,能够入了他眼的佳肴也就少了。可是此刻宝玉却难得想起了“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汤”。

其实莲叶羹也未必就是宝玉心中的白月光,而是做这羹的人是他心有愧疚的人。看见玉钏几乎抑制不住恼怒地将莲叶羹端过来时,他不由叹了口气,努力扬起一抹灿烂的笑容,以期获得玉钏的喜欢。

可是这笑容落在玉钏眼中实在是刺眼。她与姐姐金钏不一样,姐姐开朗娇俏,而她木讷天真,两人同样在王夫人面前伺候,金钏总能游刃有余,她却总是灰头土脸。说她们是姐妹,不知道有多少人不信呢。

但到底是血脉相连的姐妹,哪怕在外人看来不甚亲厚,但玉钏是极喜欢姐姐的。在她眼里,那些姑娘们也未必比得上姐姐。可她一路景仰的姐姐却因宝玉被王夫人责罚。

金钏素来心高气傲,况且已被贾家嫌弃,一个丫鬟还能有什么出路?她选择投井自尽。从此,这世间再没人浅笑嫣然地喊她“妹妹”,也不会有人因为她笨手笨脚遭了主子的责罚主动为她领受。于贾家,那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丫鬟,王夫人将姐姐的月钱都补给玉钏就已是仁至义尽,可她拿着那多出来的几两银子又上哪里去买一个那么好的姐姐?

自然,玉钏也知道自己只是个丫鬟,根本没有立场责备主子。但是面对宝玉,她又掩饰不了心中的痛楚?

宝玉却还是腆着脸跟她絮叨家常,“好姐姐,你母亲的身体还好吗?是谁让你把汤端过来的?”

宝玉一双黑亮的眼睛直直放在她身上,让人明明白白感受到他的诚意。只要他愿意,这位桀骜不驯的少爷总能勾起人心底那根最柔软的弦,也难怪大观园中的丫鬟们削尖了脑袋也想在他面前露露脸。

玉钏本就不是小心眼的人,现在宝玉已在她面前服软,无论她心中多难过,都不好再耿耿于怀。

而宝玉自然是恨不得将这莲叶羹夸得天上绝无人间仅有,见玉钏依旧闷闷不乐,便小心翼翼地将莲叶羹递到她嘴边。见玉钏喝了两口,他才放心。

玉钏好不容易笑了起来,可当她垂下头时,眼里却难找到一丝笑意。到底是意难平,哪怕宝玉的柔情蜜意很难让她不为所动,可她再木讷也明白宝玉再好也像是带刺的玫瑰,想要欣赏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很久之后再看到宝玉,已是金钏周年忌日时。宝玉还念着那个天真活泼的少女,便去郊外为她上一炷香,聊作祭奠。他回来时,看见玉钏独自坐在廊下落泪。她是个安静的人,唯恐惊了主子们,连流泪都只有簌簌的声响,少女的目光怅惘又迷茫,平添一丝我见犹怜的味道。

宝玉的目光瞬间顿住了,如果不是金钏,他或许不会留意毫不起眼的玉钏,与她聊天的那点耐心都基于对金钏的愧疚之上。可是今日一见,才发现玉钏也是极好的,只是她更喜欢将所有美好都藏在心底,酝酿出旁人无法看见的花儿。

玉钏看见宝玉来了,赶紧收起眼泪,强颜欢笑道:“你回来了?赶紧进去吧。”宝玉一个劲儿地往上凑,像是邀功一样说:“你知道我从哪儿回来了吗?”可是玉钏像是半点好奇都没有,把他推了进去,将两人的界限划得泾渭分明。纵使知道又如何?逝者已矣,纵使是她,也只能在想起伤心事时抹眼泪,纵使是他,也不过是偶尔心血来潮的悲戚。

果然,时间久了,金钏就被淡忘了。再后来,宝玉也没再做过为金钏祭祀的事。至于对玉钏那一瞬间的怜爱,更如同风中落叶,在岁月的辗转下消逝得干干净净。

玉钏微微一笑,她早该明白的,不是吗?可为何这样的事真的发生了,她又忍不住埋怨他的薄情?或许是因为有过期盼,有过憧憬,所以有了难以释怀的落差。

恐怕他永远不会知道,让他念念不忘的莲叶羹虽是出自她之手,但教她做莲叶羹的人是金钏。他喜欢过莲叶羹吧,可那也仅限于漫长的酷暑时候,不值得他去了解莲叶羹背后的故事。

但玉钏记得,姐姐的纤纤玉指在青翠欲滴的莲叶上翻弄着,拣出最好看的一叶,将面揉出各种花样,有梅花的,有菊花的,也有菱角状的,和入鸡蛋,将面团放在莲叶上,过不了多久,荷叶的清香就四散开来。那是她最好的回忆,是高高在上的宝玉无法明白的。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皆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场景,不论过了多少年,都有人久久回味。可又有多少人看见,金钏玉钏在莲塘边采新鲜莲叶的模样,青翠欲滴的颜色衬托着少女姣好的肤色,所有正值芳龄的姑娘啊,不会比任何人差。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可是,最好的莲叶要两个人一起采才最好看,才会有最自然的芬芳。今年的莲叶又田田,可伊人去了哪儿呢?

上一篇:语文优美段落摘录下一篇:茶艺美学与美术审美教学探讨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