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引领内涵发展

2023-04-12

第一篇:学校文化引领内涵发展

文化引领 质量立校 内涵发展

——记蓬勃发展的某某市某某学校

近年来,某某市某某学校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质量中心,坚持宏观指导、底层突破、督查落实、突出实效的工作方针,不断强化制度管理、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积极创新工作思路,逐渐形成了“文化引领、制度约束、情感激励、物质奖励、团队创优”的管理模式,打造了一个“风正气顺干劲足,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办学平台,有力促进了学校教育和谐发展。

一、尚高雅文化之气,塑和谐校园之魂

文化是学校的根本,是立校的灵魂,是学校实施品牌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某某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厚植了多彩的育人文化。

在精神文化方面:一是办学理念务实前瞻。“一训三风”、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生培养目标、校歌、校徽等厚重丰满,共同拓展了学校、干部、教工和学生四个层面精神内涵。二是各种制度规范完善。各项工作责任明确、目标清晰,制度管人,机制管事。三是社团丰富多彩。拥有音乐、体育、美术、文学、手工、科技六大类型的活动社团,且有合理的运行机制。四是育人手段绿色现代。完成了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高效利用校园网,服务教学,弘扬正气。

在物质文化方面:一是基础设施丰厚完备。教学设施齐全,通过某某市标准化学校、现代化学校、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等达标验收工作。二是育人环境和谐优美。校内建筑宏伟壮观,整体布局和谐优雅,被评为山东省花园式单位。三是人文环境典雅浓

1 郁。楼宇、道路、假山、水系、花木等进行了文化建设,形成了立体性、模块化基本格局。一花一草会说话,一墙一壁能育人。

二、扬“三名”工程之帆,走内涵发展之路

“三名”工程即名师、名生、名校工程。内涵发展对学校来说,主要涉及观念、管理、教师、学生和课程五个方面的因素,其中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实施“三名”工程,是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关键。

在名师培养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适合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机制。二是加强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三是通过月度人物评选工作,推出了一大批思想品德过硬、专业知识过硬、教学经验过硬的教师,纳入了某某学校首届名师培养轨道。在名师培养工作的激励带动下,学校现有320余名教师获某某市级以上各类荣誉称号,有260余人在某某市级以上教学活动中出示过公开课、优质课。

在名生培养方面:一是下大力气抓了尖子生培养工作,引导鼓励尖子生参加全国学科竞赛,提高国内外一流大学升学率。近年有一大批学生脱颖而出,继获得市理科状元“四连冠”之后, 今年高考,尖子生表现依然熠熠生辉,自主招生获重大突破。理科……理科670分以上全省508人,我校有5人; 文科620分以上全省有325人,我校有6人。二是抓了特长生培养工作,通过缤纷大课间、六大学生社团,让学生的爱好特长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发展。本学期,在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31名参赛学生全部获奖,其中某某市一等奖16人;在“圣陶杯”等全国作文大赛中,获1等奖3人,2等奖6人,3等奖14人。

在名校建设方面:一是扎实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积极创造条

2 件,争创山东省规范化学校;二是在办学质量、办学机制和特色发展等方面有显著突破,致力于争取用3-5年时间,打造某某市区域名校。目前,我校已被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某某大学确定为“优质生源基地”,被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确定为教学合作学校。学校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餐饮安全示范单位”“某某市现代化学校”“全国优秀家长学校”等160余项荣誉称号。

三、铸团队管理之剑,凝学校执行之力

团队管理是管理的高层次,是学校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加强团队建设,就是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结成管理工作共同体,荣辱共担,整体推进,提高管理工作执行力。

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按照决策、执行、监督三大管理模块,设置了指挥决策团队、高中管理团队、初中管理团队、后勤服务团队、群团综合团队、监督检查团队六大团队。实施分口管理,分权负责,协同作战,将工作全覆盖,实现集体创优。

团队建设推行以来,初步收到了以下效果:一是在执行层面,把干部、教师、学生三股力量拧成了一股绳,把教师和学生两个团队的力量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形成了大张旗鼓抓教学,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在监督层面,将学校和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利用起来,促进了民主办学,实现了有效监督,合作共赢。三是在决策层面,实现了民主科学决策,从而促成学校人、财、物与时、空的合理搭配,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四、立“三本”建设之基,博教学工作之实

“三本”即生本、师本和课本,“三本”工作是教学的“命门”。

3 某某学校立足“三本”,以关键举措,实现教学质的飞跃。

以课堂为本,扣紧教学的关键节点。如果高考是战场,课堂就是演兵场,教学活动就如同沙场点兵,各个环节必须一一落实,才能迸发出师生的精气神,在“合练”中达到预期效果。工作中围绕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突出落实了七个关键节点,即课堂“七要点”: 激发兴奋点,找准切入点,抓住中心点,突破疑难点,理清知识点,培植发散点,明确得分点。

以学生为本,下足导学的实战功夫。教学工作,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会,会是为了用。在高中学段,检验教学的最终标志是决胜高考—展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学工作要取得良好效益,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功能,就必须在导学上下足功夫。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举措,即导学“三讲”。一是讲“实”。所谓“实”,是指学生课堂导学“三落实”,即过程落实、时间落实和知识点落实。二是讲“巧”。所谓“巧”,是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使用“巧劲”,使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三是讲“好”。所谓“好”,是指做好学生学习氛围塑造和情绪心态调整两方面的工作,最大限度唤醒和培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以教师为本,完善助教的外围举措。教学工作,学是主体,教是主导。教师的“导功”如何,责任心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科教学的成败,是保障教学工作的决定因素。因此,完善助学的外围举措,就是要让所有教师尽快地成功、成才、成名、成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助推教学向更高的台阶迈进。工作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四方面活动,即助学“四教”。一是“能教”, 通过基本功大比武和“三课”评选活动打造教师教学上的硬功夫。二是

4 “会教”,通过以师带徒和多样培训,更新教学理念,修补了教法“短板”。三是“实教”,所谓“实教”,就是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教出成绩,教出成效。四是“乐教”,通过缤纷大课间、幸福一节课为教师“续航”增力。

“三本”工作的深入落实,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今年高考,我校创新班全部学生超过自主招生分数线。其中理科“千里行创新班”学生平均分 642分 ,超自主招生线 127 分;文科“国农创新班”学生平均分591分,超自主招生线 62 分。普通班达线齐头并进,本科达线创历史新高。今年参加高考学生1316人,本科达线1194人,达线率90.73%。无论文化课的理科还是文科,无论一本还是二本,我们学校均超额完成教体局下达的任务数。

质立而文随,本立而道生。面对教育变革新挑战,某某市某某学校将继续坚持文化引领、质量立校、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拼搏向上的团队精神、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向着更高更优的教育理想迈进。

第二篇:引领师生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校长:

你们好,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引领师生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使我认识到,校长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专业化的岗位。和社会上的其他岗位不一样,校长是一个需要专业技能的岗位。俗话说“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任。我是一名农村的小学校长,就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也作了一些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今天我从“引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个方面的阐述一些浅薄认识与大家共勉,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 引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学校是传承文化的场所,教师是传递文化的媒介,学校不仅有培养学生和促进学生成长的义务,而且还有培养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职责。“一位好校长,就能带出一批好教师;一批好教师,就能带出一批好学生,办出一所好学校。” 为此,我把引领教师发展放在了学校发展的首位。怎样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教师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我一直以来所思考的问题。 做为年轻的校长,我认为只有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努力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才能让教师在教育之路上走的更远。对于教师的发展我是这样做的。

1、引导教师写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

自我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教育随笔可以让教师在写自己的故事中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品味着自己教育教学的成败,享受工作的乐趣,并在逐步改进中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所以我校积极倡导每人写教育随笔和教学反思。

2、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我校每学期免费为老师购买几本书,有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致青年教师》和《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等等。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做好学习笔记,随时写下心得体会,定期进行读书研讨,只有培养教师广泛阅读和学习的好习惯,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厚积薄发。

3、搭建平台,提供条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只要有外出培训的机会,我都会让教师参加,让教师有亲历和名师面对面学习的机会,感受名师的教学魅力,并且我校还要求外出学习归来的教师完成三个一:一篇学习汇报、一节汇报课、一份教学反思,这就使更多的教师共同分享了外出培训的收获,使一人的外出学习惠及更多的人,也提高了培训效益。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校位于赵固乡,而赵固乡是中央提名的民间书画艺术之乡,有浓厚的书画艺术氛围。学校的老教师毛笔字都写的很漂亮。同时我中心校在去年成为辉县市书法协会的教学基地,并有书法协会的著名书法家进校园进行书法教学活动,这为我校书法艺术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平台。为此我校就本地特色,注重培养学生书法艺术方面的个性特点。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艺术的熏陶,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发展”,成为我们学校培养学生的一个基本目标。一年来,我们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正是以这样一个目标为动力,以书法艺术教育、经典诵读和阅读为突破口,在生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品位,打造出我校的特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书法教学上我们是这样做的:

1、加强认识,明确目的。首先通过校会、班会、班级文化来进行宣传。灌输给学生“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理念。

2、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我们成立了 “书法艺术教学”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各年级班主任为书法艺术领导小组成员。

3、普及书法教学。

虽然我校有部分学生写字的确很棒,尤其是陈培海老师所教的班级,学生的书写很棒。但我们明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因此我校首先在全体学生中普及书法艺术教学活动。去年,学校在

三、

四、五年级开展了毛笔书法教学,在

一、二年级开展了铅笔字教学。刚开始的时候看着学生什么也不会,毛笔都不会拿,写字也是用笔在抹,没有一定的章法,我们很是担心,学生还小,书法教学活动会不会取得成功。可是一个月过去了,我看到了学生明显的进步,由原来不会执笔,到能够有有模有样的书写毛笔字。这一进步令我看到了书法教学的希望。

万事开头难,的确如此,一二年级虽然小,对于铅笔的握笔方法还好掌握,难就难在字体的间架结构、书写姿势和书写习惯上。对于三四五年级的毛笔字我也担心有些学生不认真,写不好,也不好好写,没有效果。为此我要求每位教师都来重视学生的日常写字,随时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并及时指导纠正。各科作业也都要求学生把字写工整,写清楚,作业要干净,尽量不写错或者少写错字,不乱涂乱画。真正做到提笔就是练字。同时教师、学生之间经常讨论把字写的又好又快的方法,对书写潦草的学生,老师要采取措施,及时纠正,把写字指导渗透到每一学科的教学和每一项活动中,使学生的把工整书写形成习惯。

4、通过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彰显书法教学特色

学生练了就得有效果,同时学生的练习也要有动力,为此我们每个班级都有书法展览墙,每天练习的字,都会展览在教室的墙壁上,每学一个新字,练习两到三天后,由班主任挑出最优秀的作品再粘贴到教室外面的墙壁上,每周至少更新两次。从去年开展这一书法教学活动以来,教室内外的书法作品展览成了我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也彰显出了我校的书法艺术教学的浓厚氛围。

在经典通读方面,我校每天早读前是学生经典诵读时间,低年级背诵古诗。中高年级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并在每个学期都开展诵经典比赛活动,以经典来对学生进行道德和行为的熏陶。

在阅读方面,我校为每个班级购买了图书柜,把学校的图书放到班里让学生自由阅读,并把图书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利用晚间在家休息的时间和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对于高年级的同学由教师指点阅读和书写阅读笔记,今年市局又提倡课堂阅读,我们也在尝试进行,我们先利用课堂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的前提下进行阅读,不过课堂阅读还不成熟,我们将继续探索、实践,逐步进行。

总之,教师和学生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点,在这方面我开始做了,但是我觉得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的促进学校的发展。

引领师生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姓名:学校:赵固乡罗召学校

刘 继 霞

第三篇: 《适应教育新常态,引领学校内涵发展》有感

长武县教研室 赵晓东

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大视导”活动,是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校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我县有幸接受市教育局的常态视导,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鞭策。 根据视导组程序安排,我们非常荣幸地聆听了三原县龙桥中学校长李爱忠老师为我们做了题为《适应教育新常态,引领学校内涵发展有感》的报告,现就对报告的理解,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教育要体现新常态

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教育更应体现一种新常态。要适应教育的新常态,就必须以壮士断臂之勇抓好学校内涵发展。什么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我以为学校的的内涵发展应该是一种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模式发展的新常态发展,是一种相对于只顾眼前发展的可持续长足发展,是一种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化发展,是一种相对于仅追求片面质量发展的全面质量发展,是一种相对于忽视人的发展而立足于人的发展。反观当下的教育,以争第一制造了多少教育的失败者,以反复考练泯灭了多少学生的创造力,以分数至上压抑了多少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死整蛮缠让多少学生身心受到了伤害,以疯狂的应试让多少贫困家庭雪上加霜,以片面追求升学率让多少教师、多少校长苦不堪言。让学校得到内涵发展,让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尊严且更加幸福,让教育生活更像生活,这既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的良知,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的责任和使命。

二、强化学校内涵发展

前不久,教育部同时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和《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两个重要文件。这两个文件对目前的我国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引领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变革。只有通过学校的内涵发展,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发现个人的特长与潜能,在选择中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在选择中学会规划未来的人生,才能应对新的变革,才能从目前的过度关注“分”走向充分关注“人”,也才能真正破解当下基础教育发展的难题和瓶颈。开弓没有回头箭,变革关头勇者胜。我们要树立学校内涵发展意识,探求路径,寻找载体,多管齐下,整体推进,全力抓好学校内涵发展。教育质量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永恒主题。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质量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质量的教育更是没有内涵的教育。质量不仅是分数和成绩,它应是全面的质量、绿色的质量、整体的质量。我们绝不能让质量被窄化成为分数,让分数成了唯一,如果仅以“分数”论成败,让学生甚至教师都成了分数的奴隶,这样的质量和这样的教育都是有问题的!2014年3月27日,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指出:“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2014年6月23至24日,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又提出:“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就明确指出了我们的教育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质量的问题。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灵魂所在。文化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引领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校园是传播文化的地方,是孕育文化的土壤,校园不可没有文化。校园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浸润着学校的每一件物,诉说着学校中的每一件事 ,改变着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学校的品位因文化的积淀而个性鲜明,与众不同,校园的生机因文化的点缀而活力十足,蓬勃盎然,教育的生态因文化的润泽而良性互动,绿色健康。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一切问题因文化问题而产生,一切问题又由文化问题来解决。”对于学校而言,不解决好学校文化这个核心问题,学校内涵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文化育人意识,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用心用情用智,必须做出符合学校地域风貌和历史沿革,体现学校办学思路和理念,彰显学校愿景和精神的校园文化。书香校园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上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是校园缺乏书香,都是师生不读书造成的。面对当下教育的喧嚣与浮躁,短视与功利,还有浅薄与虚妄,更多的人期盼教育的改变 。怎样才能改变呢?我以为最捷的路径应该是让我们的校园都成为书香校园。要坚信,一个有内涵的校园,一定是一个弥漫书香的校园。一个弥漫书香的校园,一定是一个能够让师生过上幸福教育生活的校园。有效课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课堂是撬动教育内涵发展的支点,学生课外的一切问题,都出自于课堂,教育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课堂来解决。学校内涵发展,必须借助于课堂教学改革和有效课堂这个关键要素来助力给力。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生动、活泼而有效的课堂,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质量提升可言,学校的内涵发展也就是一句空话。真正的有效课堂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所有学生都会学,让所有学生都学会的课堂;是课前有期待、课中有创造、课后有回味、师生有成长的课堂;是教师能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课堂生动的课堂;是学讲结合、关系和谐、气氛融洽,质量不错、负担不重的课堂;是教师变地位,教育变简单,课堂变有效,学习变轻松的课堂。课程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因素。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特色的标志。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自己的课程资源,学生没有自己的选择机会,如果仅使用国家的统一课程,仅是刻板划一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如果只注重共性而没有个性,只注重服从而没有自主的培养模式,学生就会千人一面,教师就会停步不前,学校就成为一潭死水,学校也就内涵不起来。社团活动是内涵发展的强大支撑。教育就是围绕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的总和。可以这样说,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没有具体的学生社团活动,就没有内涵的学校,也就没有幸福的教育,更没有孩子的幸福成长。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让具有相同爱好、相同兴趣的人有机会在一起发展自己的特长,既为学生锻炼展示才能,实现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机会,也成为帮助学生寻找同伴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成长是内涵发展的最终归宿。教育是人学,是人的教育,教育最终将指向于人,也就学生。学生的成长,既是一切教育行为的落脚点和着力点,也是学校内涵发展一切路径的最终取向。当然,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成长,而是作为一个“人”完整意义上的成长,教一个大写的“人”,育一个完整的“人”,比获得一个单方面的高分重要,学生健全的人格、善良的品性、健康的身体,阳光的心态、坚强的意志比拥有的纯粹的知识更重要。为此,学校教育要敢于抛弃那些浮躁的功利性的外在“标签”,回归人性的要求,回归她本该运行的轨道,回归到学生快乐幸福成长的本源。

三、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有力保障。发展教育,必先发展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所有问题都和教师有关,都与教师的素质有关,都跟教师的工作状态有关,所以发展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既是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所有问题的有效之策,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决定因素。如果没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保障,任何教育改革都可能流于形式,学校的内涵发展更不可能实现。因此学校内涵发展要紧紧扣住教师发展这个主题,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积极性,使教师产生对教育、对学校、对学生的眷恋、牵挂,从而让教师真正的提升自己,潜心育人,这样学校的内涵才能够发展起来。 这些年,我们一直致力于学校的内涵发展,但是我们的学校还没有真正内涵起来,离内涵发展要求还相差甚远。 比如,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突破口,通过不懈努力,各个学校都有了适合自己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沿革的校园文化,但所生成和积淀的文化,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是不是真正体现了师生生活、生命、生存的需要?我以为,更多的校园文化还仅停留于形式文化、领导文化、摆设文化、匠人文化和参观文化。比如,构建书香校园,一些学校通过建书架、书壁、书橱,建书角、书吧、书屋,还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师生读书有了条件,有了氛围,然而我们是不是真正地让孩子在读书,是不是真正地引导孩子在读书,是不是在努力培养和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是不是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呢? 还有,我们构建有效课堂,生成理想课堂,时至今日,是不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是不是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是不是使学生真正地进入了主动、能动、生动,还有探究、合作、愉快的学习状态?我感觉到,一些学校的课堂要么在浅尝辄止后便盲目概括这样那样模式,要么仅是孩子空间座位发生了挪移变化。对于课程研发,也还属于低层次。一些学校还仅停留于活动课程的开发,还没有立足于学科教学开发校本课程,也还没有立足地域实际研发地方课程、特色课程。就拿一些学校所开展的社团活动来说,是不是每所学校都围绕学生的幸福成长和快乐的学习生活而组织活动?是不是每个学生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某项特长参与到了活动中?是不是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都得到了挖掘和张扬?是不是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自信?我以为,一些学校的活动还仅停留于打打闹闹,唱唱跳跳的层面。

内涵发展,永无止境,内涵发展,永远在路上。让我们本着一种特殊的教育情怀,通过对学校内涵发展的锲而不舍的追求,努力追寻一种有内涵的美好教育,让师生在有内涵的美好 教育中接受最好的自我教育,通过美好的教育和最好的自我教育,改变自己,改变教育。

第四篇:创新教研模式 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教研工作汇报材料2017.11

创新教研模式 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乐雅学校教研工作总结

教研思路

运用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九年一贯制办学优势,创新教研模式,加强学科组建设。以“情境探疑”“二十四字”教学模式为载体,实施青蓝工程,培养青年教师成长,建立强有力的学科教师团队。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方法,通过“COP合作模式”创建学习型课堂模式,以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具体工作汇报

一、做好常态教研——夯实基础

1.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实施教师“五个一”读书工程,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读一本文学名著、写一篇读书心得、写一篇教育论文,写一篇教育随笔”。借助专家理论学习、校本培训、教研组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每月一个学习主题,提升教师业务素养。

2.抓住“上课——观课——研课”三环节,每个年级组进行同课异构主题研课活动,造就“课堂型”名师。每位教师对一堂课会进行客观剖析,以观课和研课来提高上课的水平,使教师从“会上课”升格为“上好课”,成为课堂型名师。由教研组长、教研组教师、教研组信息技术小组长对每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考核,考核成绩计入年终考核。本年度的优质课成绩喜人:李丽萍老师的品德优质课获得市一等奖,王红霞、张宝梅、王琳琳、吴丽蓉老师在一师一优课中目前获得省级优质课一等奖,王红霞、张宝梅获部级优课。

3.通过“学习——引领——尝试”三环节,实施青蓝工程,抓好青年教师的成长工作。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捆绑式评价下的COP合作学习,语文组每个年级组运用情境探疑教学模式,数学组每个年级组运用二十四字教学模式、英语组运用COP合作模式集体备课,确定师带徒人选,实施“青蓝工程”计划,具体实施步骤为,学习模式理论——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尝试课——学科组内研讨提升。

4.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优势, 实现传统教育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学校成立信息技术领导小组,信息技术领导小组利用校本培训、教研组内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运用培训,建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训练题库,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过关达标测试考核。充分利用畅言“教学通”教学平台,在教师个人空间完成备课、向学生发放作业等工作。

二、创新特色教研——引领发展

特色一:借助九年一贯制办学优势,加强学科组建设,促进教学相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九年的学校生活,其时间之漫长、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活动之集中,在九年时间里,教师伴随学生走过生命历程最重要的一段时期,其对学生影响之大也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学校。因此学校以“奉献型、学习型、规范型、研究型、品牌型”为目标建立了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理综、班队六大学科组,充分挖掘九年一贯制办学优势。

1.各学科组完整设计九年义务教育的各年级段的目标,注重知识、技能、素养诸方面的协调发展,注重塑造学生人格,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做好中小学衔接,避免教育脱节现象。

2. 各学科组完整地设计学生的九年的各年级段习惯养成教育,并经过九年反复强化,固定下来,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受用终生。

3.各学科组做好质量的统整。每个年级段不仅完成本阶段的培养目标,而且要为下一个阶段提供知识、能力、习惯、情感等方面的准备。为学生进入初中教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5.各学科组做好任课、听评课上的跨越,相互听课,互相学习,促进教师视野的拓展。

6.各学科组制定了学科组十三五发展规划,并举行学科组特色活动。语文学科组以“以人为本,学文育人”为发展方向,实施语文大教研模式:1至4年级:开展以语文学习习惯、识字、写字、说话训练为主的教学活动,夯实语文学习基础;5至9年级:开展以阅读、写作、辩论等训练为主的教学活动。举办学科组 “书香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包括“小小百家讲坛” “汉字书写大赛“ “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英语组以“创建英语特色,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发展方向,建设校园英语角,构建高效愉悦英语课堂,举办英语节系列活动。理综学科组每年的4月份,以“实践、探究、创新、发展”,“科技引领时代,创新放飞梦想”为主题开展的科技节。文综学科组以让学生在成才的同时成人为主题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等一系列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体育艺术组以“艺术唤醒梦想 美育教化人生”为发展方向,开展“校园足球联赛”“秋季运动会”“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师生书画展”“一二九歌咏比赛”等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健全人格,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的发展。

7. 各学科组“编写——完善——创特色”实施校本课程。各学科组从九年的时间跨度上,构思校本课程,根据学校实际安排内容,开发校本教材,每年至少完成一本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目前,数学组校本教材《趣味数学——心算与口算》,语文组的《书香校园——悦读空间》,体育艺术组的《乐雅学校足球课程》已完成编写,并投入试用阶段。这样既可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又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欢乐。

7.各学科组积极投入课题研究。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有7项省市级课题立项,6项省级课题通过鉴定,英语组《构建高效愉悦英语课堂》通过甘肃省优秀课题鉴定。

特色二:探索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路径和方法,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的总体框架下,我们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及乐雅学校学生实际情况探索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路径和方法。

六大学科组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核心素养探索实践工作。第一阶段,确立各学科各年级段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师个人探索——年级组内讨论——学科组内讨论——学科组长全体教师教研会议上交流。第二阶段,程序同上,进行各学科组核心素养目标实现途径、方法大讨论。第三阶段,每个年级组就该学科该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为主题进行 “核心素养”研讨课。第四阶段,各学科组从学科组活动中去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例如数学节系列活动体现了各年段的核心素养;理综组通过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来学生发展理综核心素养……

特色三:通过“COP合作模式”,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合作是未来工作、社会适应乃至国力竞争的基础。合作和协调精神是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所必须的心理品质,这是我们实施“COP合作学习模式”的初衷。 1.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把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参与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少讲一些把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去思考问题,想尽方法以学为主,老师的教可能是一个点拨、引导、提升、点评,是不教之教的过程。寻求课程教学的革命性的转变——从“传递中心”的教学转变为“对话中心”的教学;从“记忆型教学文化”转变为“思维型教学文化”。

2.通过小组合作“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而且还将学生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感情的过程。它使每一成员都溶入集体中,增强了集体意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3.通过“COP合作学习模式” 捆绑式评价,引导学生自我完善,通过班级、小组建设构建积极进取、文明和谐的小组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实现文化管理。

特色四:实施《公益实践教程》,引导学生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每个学期每个班级组织一次公益实践活动,并收集活动照片及资料,上传信息至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只要您关注了乐雅学校微信公众平台,您就会看到孩子们做公益的可爱身影,可以和他们一起分享做公益的喜悦。通过公益实践活动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学生成长为具有公益意识,公益行动能力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三、不断改进措施——促进发展

1. 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提升理论指导。引领教师学习学科组建设理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九年一贯制办学优势理论,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使理论更好地为教学研究服务。

2.加强特色教研COP合作模式新老衔接工作,构建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学习型课堂。

3.做好信息技术的硬件配置、提升电子白板操作应用水平,使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高度融合。

4.积极和其他学校交流互动,通过网络使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全时空应用,有效驱动信息技术与“教和学”的深度融合,实现课中向课前、课后延伸,课堂向校园、家庭社会延伸,打破了45分钟的课堂藩篱,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把教与学的行为转化成生活行为,使“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变成现实。

5.深化“青蓝工程”建设,构建教师培训新机制。通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构建起骨干带全体的全员培训新机制。

6.通过强化教研组捆绑考核、责任分担、荣誉共享等方式加强学科组建设,逐步形成强有力教育团队。 总之,教研工作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生命工程,具有挑战与希望。教研工作,我们一直在路上,恳请各位领导的批评指导。

第五篇:让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者:

实验

小学

校长

袁远

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走进一所学校,校园里整洁雅致,书香弥漫,教师精神饱满,团结进取,孩子天真烂漫,乐学向上……细加解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中稳定的核心驱动力量,作为校长,理应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管理学校,放大“文化”的力量,打造优质教育品牌,满足社会不断攀升的优质教育需求。在我们实验小学2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历任校长都致力于通过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学校文化品质来引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对学校文化理性价值判断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我们致力于以精神文化为导向,以制度文化为保障,最终外显为教育的课程文化和师生的行为文化。

精神文化乃学校文化之本,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学校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教育理念、办学目标,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一、让历史积淀根植于师生心田

传统有着累积性和规范性的特质,学校的历史传统也不例外。它为过去的岁月、现在的选择和未来的可能性提供了判断的基础,并不断为保护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合适的道路。实小始建于1771年,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龚自珍任教的“鸣凤书院”。世纪延绵,人才辈出,著名的美术大师吕凤子、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均曾在我校讲学或就读。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之后,我校率先进行了多项在全市领先的办学改革,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创办鸣凤艺校,革新办学体制,创办寄宿制,探索艺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230多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师们的治学精神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精神财富;不断的改革创新正体现了实小“自主创新”的文化传统。

如何将这种凝结着实小多少代人智慧和汗水的历史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我们的做法是用直观的手段让它们直接映入师生的视野,根植于师生的心灵。我们把办学历史图文并茂地呈现于14面大灯箱上,并将其竖立在学校主干道的两侧。孩子们每天走在路上,映入眼帘的都是先辈筚路蓝缕的开创之艰辛和继往开来的开拓之辉煌。我们请著名校友走进校园,现

身说法;将学校的历史文化编成校史,进入课堂,载上学校网页……就这样,学校历史文化积淀从无形转化为有形,时时刻刻教育引导着师生的生命成长。

二、让学校精神引领师生成长

学校精神是学校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境界的理性概括。我们把学校精神制成巨大的灯箱,并竖立于校门口——“我自豪,我们都是实小人;我努力,我与实小共成长;我成材,我为实小添光彩。”这里面体现着百年老校历史文化的积淀,体现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实验小学对现代教育的祈求,更体现了学校对每一位师生员工成长的期望,它构筑成我校精神文化内涵的核心价值,时刻引领着师生的幸福成长。

三、让办学目标成为师生的共同心愿

学校办学目标是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学校依据校情制定的学校教育教学的长期工作目标,它使学校发展有方向,教师工作有动力。我校提出了“为每一位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使学校的发展“与世界先进教育发展同步,与教育现代化同行,与家长高质量教育需求同心,与教师高品位追求同向”的办学举措,提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施展才华,让每一位家长都收获希望”的办学目标,这些构成了学校管理的亮丽风景和师生成长的共同心愿。

上一篇:小学体育卫生工作总结下一篇:学校团委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