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

2024-04-16

隋文帝(精选8篇)

篇1:隋文帝

隋文帝简介

中国皇帝隋文帝(原名杨坚)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严重分裂后的中国。自从那时起,中国在大多数的世纪里都保持着他所建立的政治统一,因而基本上是世界强大的国家之一。政治统一带来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中国人──大体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比欧洲、中东和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地区的居民都少受战争恐怖的折磨之苦。

先前的一位皇帝──秦始皇在公元前三世纪统一了中国。他的王朝──秦朝在他死后不久即被推翻,很快就为汉朝所代替,汉朝从公元前2到公元2间统治整个中国(其中从公元8年到公元25年间中国由王莽建立的“新”政权统治)。汉朝破灭后,中国经历了一段长时期的内部分裂,这段时期大体上与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黑暗时代相似。

杨坚出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有势力的家庭,他年仅十四岁就接受了对他的首次军任状。杨坚才干卓越,在他的君主──北方周朝皇帝的军中飞黄腾达。他辅佐这位君主控制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受到了嘉奖。573年杨坚的女儿嫁给了皇太子。五年后,皇帝驾崩,皇太子患有精神病。继之发生了一场皇位之争。杨坚在这场斗争中力克群臣,终获胜利,于公元581年在他四十岁时龙袍加身,面南而坐,成为公认的新皇帝。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只做北方人的皇帝,在做好认真的准备之后,杨坚的军队于588年攻入南方,于589年统一中国,杨坚成了整个中国的皇帝。

隋文帝即位期间为重新统一的帝国建立了一个广阔的新都城。他还开始了连通两条中国最大的河流──流经中国中部的长江和流经中国北方的黄河──大运河的建造,这条运河在他的儿子杨广统治期间竣工,为中国南北统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隋文帝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在许多世纪中,这种制度不断地把全国各地和各阶层才华出众的人输送到政府机关,为中国提供了一批又一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吏(汉朝最先采用这种制度,但在汉朝灭亡之后的长时期内,许多政府官职都实行世袭制)。

隋文帝还坚决实行所谓“避免制”──郡守不能在他们的出生地任职的政策。这是一种预防措施,即可以防止任人唯亲,同时也可以防止任何郡守获得太大的势力范围。

隋文帝虽然在必要时能采取果断行动,但平常总是谨小慎微。他反对铺张浪费,似乎减轻了臣民的税赋负担。他的对外政策大体上是成功的。

隋文帝的成就与大多数君主和征服者相比可说是不相上下,但是却远比别的君主缺乏自信心。虽然他是数以千百万人的强大的、成功的君主,但是却似乎特别怕老婆,他的老婆虽说是盛气凌人,可是却特有能耐,在他夺权和即位期间帮了他很大的忙。6隋文帝驾崩,时年六十三岁。人们都认为他是他的次子(皇后的掌上明珠)阴谋的牺牲品,他的次子继承了皇位。

新皇帝推行倒行逆施的对外政策,百姓深受其害,最终在中国爆发了反对他的统治的叛乱。他于6被杀害,他一死隋朝就土崩瓦解了。但这并不是中国统一的结束。隋朝很快便为唐朝所取代,唐朝从618年统治到9。唐朝各代皇帝基本上沿袭了隋朝的政治体制,在他们的统治下中国保持了统一(唐朝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时期,部分由于其军事力量的强大,但更多是由于当时文学艺术的伟大繁荣)。

隋文帝究竟是一位多重要的人物呢?要对这个问题作出判断人们可以试着把他与欧洲帝王查理曼相比较。两个人的生涯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罗马灭亡约三个世纪以后,查理曼成功地重新统一了西欧的一个广大地区。在汉王朝灭亡约三个半世纪以后,隋文帝成功地重新统一了中国。当然查理曼在西方远比隋文帝在中国有名气,但是隋文帝似乎是两位君主中较有影响的人物。第一,他成功地统一了中国,而西欧许多重要的地区(如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南方)却从来未被查理曼征服过。第二,隋文帝建立的重新统一行之久远,而查理曼的帝国不久就四分五裂,从未再次获得统一。第三,唐朝取得的文化成就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中国政治统一后出现的经济繁荣,而查理曼王朝的文艺复兴却随着查理曼王朝的灭亡和他的帝国的崩溃而夭折。最后还有一点,隋文帝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具有长期深远的影响。根据所有这些理由──即使把欧洲在整体上对世界历史的作用大这个因素考虑在内──隋文帝对历史的影响仍比查理曼大很多。不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象隋文帝那样有持久影响的帝王的确为数不多。

篇2:隋文帝

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精锐,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后人一般将隋文帝的大治誉为「开皇之治」……

隋文帝杨坚

一、生平:

杨坚,弘农华阴(今陜西华阴)人。隋朝开国皇帝。

杨坚父亲杨忠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封为隋国公。杨忠死后,杨坚袭父爵,女儿为周宣帝的皇后。由此可见,杨坚不仅是关陇集团上层犟有力的军事统帅,还是皇亲国戚,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周宣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周静帝宇文阐即位,杨坚便以「入宫辅政」为由,总揽军政大权,号称「假黄钺左大丞相」,都督内外军事。公元五年二月,杨坚逼宇文阐让出帝位,登基称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犟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犟锐,威动殊俗的犟盛国家。后人一般将隋文帝的大治誉为「开皇之治」……

二、内政:

隋朝建立初期,是一个百废待兴、百乱待治的局面。隋文帝一登上金銮宝座,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一)确立三省六部制:

中央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为长官,行使宰相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内史省和门下省是机要之司,内史省负责起草并宣行皇帝的制诏;门下省负责审查内史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制的奏抄;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6部。每部设尚书为长官。尚书令下有尚书左、右仆射各一,左仆射判吏、礼、兵三部事,右仆射判度支、都官、工部三部事。尚书令与左、右仆射及六部尚书合称「八座」。开皇三年(583),改度支为民部;都官为刑部。除三省外,又设秘书和内侍二省,负责图书修撰及宫内供奉等事。另设御、都水二台,负责监察和水利。记这样不仅加犟了中央集权,而且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新阶段。

(二)简化地方官制:

隋初,杨坚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机构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南北朝以来,由於郡县设置过漤,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隋初沿北齐、北周制设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开皇三年,杨坚从河南道行台兵尚书杨尚希的建议,废郡,改为州、县二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

(三)修订「开皇律」:

修订「开皇律」。对前代八十一条死罪、一五零条流罪、千馀条徒、杖等酷刑以及灭族等都一概废止。同时,又减轻了许多法律的内容,如「流役六年,改为五载;刑徒五岁,变从三祀;其馀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对犯人处置採取审慎态度,而不是草菅人命,有效地防止了冤案的发生。文帝对法律的改革,使法律减轻了残酷和野蛮性,在中国法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了使隋朝早日繁荣富庶,隋文帝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四)领均田令:

隋初,在北齐、北周均田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均田制,均田令规定:丁男、中男受露田(种植五榖)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受露田40亩。奴婢5口给1亩。永业田不归还,露田在受田者死后归还。对一般农民,採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政策,对於豪犟贵族兼并土地的行为则给予打击,以保证农民的正常生产。从而提高了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均田制实行后,国家可以控制更多的劳动力,增加赋税收入。

(五)设置粮仓:

文帝时所设的仓,可分两种,即官仓和义仓。官仓的粮储,用以供养军公人员。设置官仓的目的,即是在增加关东漕运的效率;也就是把原来关东各州对京师个别直接的输粮办法,改为集中和分段运输的办法。并在黄河沿岸设置米仓,先把关东各州的食粮集中在这些仓里,然后利用黄河及广通渠运到京师。因此时间及人力物力,都节省不少。据唐人的估计,文帝末年诸仓所存的食粮,已可供政府五六十年之用。义仓又称社仓,设置於乡间,其储粮由人民捐纳,以备飢荒时赈济灾民。百姓军人,捐出的粮食,存入当地的社仓里由「社司」专管赈目和储存等事宜。如遇某地收成不好发生飢馑之时,便以某地社仓中的储粮赈济飢民。并规定民户捐粮於社仓的标准:「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义仓之设,对人民的生活来说,自是一项有力的保障。

汉朝灭亡后中国经历了漫长而混乱的四分五裂的时期。汉民族陷入了长达三个半世纪的撕杀战乱之中。像仿于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的黑暗时代。东晋时实际中国经过漫长的战乱的汉族已经消沉、疲惫、颓废、迷惘。

中国已经接近siwang了,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已不是汉人。而是被汉人称之为蛮夷的民族。因为汉人已没有力气在做战了,强壮的青年大概大多战死,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妇。没有能力阻止异族的入侵。眼看着中原沃土被外人占据。据《晋书》记载塞外内附有三十万人,入塞匈奴有数十万人,羯族和其它进入中原大地的十九种种族有一百多万人。羯族、鲜卑族是白肤色人种。而这些只是有记载的。南北朝时期,更是各种蛮族大批的进入中原,人数已经多于中原人。就是说入侵者已经占据统治地位,把中原瓜分了。打个比方这要比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大大小小的殖民地严重得多。因为入侵的异族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公元306年,巴氐族人李雄称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公元3,拓跋族人猗卢称王,建国号代,占有蒙古地区。

公元3,汉臣刘曜称帝,定都陕西西安,改汉为赵,史称前赵。前赵臣羯族人石勒称王。

公元337年,东晋臣鲜卑人慕容晃建燕,史称前燕。

公元351年,后赵臣氐族人符健称王,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前秦。

公元384年,前秦臣鲜卑人慕容泓称王,建国号燕,史称西燕,占有陕西地区。前秦臣鲜卑人慕容垂称王,建国号燕,史称后燕,占有河北地区。

公元386年,前秦臣羌族人姚苌称帝,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前秦臣拓跋圭称王,建国号魏,史称北魏。

公元407年,匈奴人赫连勃勃称大单于,建国号大夏……

五胡、十六国乱我中国。这时的中原人已不是汉时的中原人,汉朝的原有人口早已不足的一半。 中国开始蛮夷化,比起汉朝完全是一种经济文化的倒退。多年的战乱使中国的文化、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多少百年的文明古城成为灰烬。多少文化宗卷遭焚毁。战国、秦汉时期的艺术基本是看不到了。外来的宗教文化逐渐统治中国,中原大地上到处兴建大大小小的庙宇,供奉着外来的神。外来的佛教已远远的压过汉人推崇的儒教。异族的音乐、舞蹈、佛教的雕塑、绘画完全统治了中国。

这时在中国黑暗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伟大的皇帝隋文帝杨坚(541—604)。公元581年(大定元年)废胡人建立的周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他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征服各族蛮夷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隋朝的李德林《天命论》中说隋文帝,“帝体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龙自通,天角洪大,双上权骨,弯回抱目,口如四字,声若钏鼓,手内有王文,乃受九锡。昊天成命,于是乎在。顾盼闲雅,望之如神,气调精灵,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爱也可亲,早任公卿,声望自重。” 初唐的李延寿在《北史》中赞美隋文帝, “皇考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

隋炀帝杨广曾这样歌颂过父亲:“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区夏,拯群飞于四海,革凋敝于百王,恤狱缓刑,生灵皆遂其性,轻徭薄赋,比屋各安其业。恢夷宇宙,混壹车书。”曾孙子越王杨侗这样赞美他,“高祖文皇帝圣略神功,载造区夏。”

宋朝的陈普在《历代传授歌》中歌颂道:“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大儒王夫之赞评道:“隋文之待威也,固以古大臣之任望之;威之所以自见者,亦以平四海、正风俗为己功。”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读通鉴论》:“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自隋文帝开始穿黄袍以后,从此中国后代皇帝都穿黄色的衣服了。

汉朝灭亡后中国经历了漫长而混乱的四分五裂的时期。汉民族陷入了长达三个半世纪的撕杀战乱之中。像仿于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的黑暗时代。东晋时实际中国经过漫长的战乱的汉族已经消沉、疲惫、颓废、迷惘。中国已经接近siwang了,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已不是汉人。而是被汉人称之为蛮夷的民族。因为汉人已没有力气在做战了,强壮的青年大概大多战死,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妇。没有能力阻止异族的入侵。眼看着中原沃土被外人占据。据《晋书》记载塞外内附有三十万人,入塞匈奴有数十万人,羯族和其它进入中原大地的十九种种族有一百多万人。羯族、鲜卑族是白肤色人种。而这些只是有记载的。南北朝时期,更是各种蛮族大批的进入中原,人数已经多于中原人。就是说入侵者已经占据统治地位,把中原瓜分了。打个比方这要比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大大小小的殖民地严重得多。因为入侵的异族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公元306年,巴氐族人李雄称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公元315年,拓跋族人猗卢称王,建国号代,占有蒙古地区。

公元319年,汉臣刘曜称帝,定都陕西西安,改汉为赵,史称前赵。

前赵臣羯族人石勒称王。

公元337年,东晋臣鲜卑人慕容晃建燕,史称前燕。

公元351年,后赵臣氐族人符健称王,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前秦。

公元384年,前秦臣鲜卑人慕容泓称王,建国号燕,史称西燕,占有陕西地区。前秦臣鲜卑人慕容垂称王,建国号燕,史称后燕,占有河北地区。

公元386年,前秦臣羌族人姚苌称帝,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前秦臣拓跋圭称王,建国号魏,史称北魏。

公元407年,匈奴人赫连勃勃称大单于,建国号大夏……

五胡、十六国乱我中国。这时的中原人已不是汉时的中原人,汉朝的原有人口早已不足的一半。 中国开始蛮夷化,比起汉朝完全是一种经济文化的倒退。多年的战乱使中国的文化、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多少百年的文明古城成为灰烬。多少文化宗卷遭焚毁。战国、秦汉时期的艺术基本是看不到了。外来的宗教文化逐渐统治中国,中原大地上到处兴建大大小小的庙宇,供奉着外来的神。外来的佛教已远远的压过汉人推崇的儒教。异族的音乐、舞蹈、佛教的雕塑、绘画完全统治了中国。

这时在中国黑暗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伟大的皇帝隋文帝杨坚(541—604)。公元581年(大定元年)废胡人建立的周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他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征服各族蛮夷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隋朝的李德林《天命论》中说隋文帝,“帝体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龙自通,天角洪大,双上权骨,弯回抱目,口如四字,声若钏鼓,手内有王文,乃受九锡。昊天成命,于是乎在。顾盼闲雅,望之如神,气调精灵,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爱也可亲,早任公卿,声望自重。” 初唐的李延寿在《北史》中赞美隋文帝, “皇考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

隋炀帝杨广曾这样歌颂过父亲:“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区夏,拯群飞于四海,革凋敝于百王,恤狱缓刑,生灵皆遂其性,轻徭薄赋,比屋各安其业。恢夷宇宙,混壹车书。”曾孙子越王杨侗这样赞美他,“高祖文皇帝圣略神功,载造区夏。”

宋朝的陈普在《历代传授歌》中歌颂道:“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大儒王夫之赞评道:“隋文之待威也,固以古大臣之任望之;威之所以自见者,亦以平四海、正风俗为己功。”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读通鉴论》:“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自隋文帝开始穿黄袍以后,从此中国后代皇帝都穿黄色的衣服了。

汉朝灭亡后中国经历了漫长而混乱的四分五裂的时期。汉民族陷入了长达三个半世纪的撕杀战乱之中。像仿于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的黑暗时代。东晋时实际中国经过漫长的战乱的汉族已经消沉、疲惫、颓废、迷惘。中国已经接近siwang了,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已不是汉人。而是被汉人称之为蛮夷的民族。因为汉人已没有力气在做战了,强壮的青年大概大多战死,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妇。没有能力阻止异族的入侵。眼看着中原沃土被外人占据。据《晋书》记载塞外内附有三十万人,入塞匈奴有数十万人,羯族和其它进入中原大地的十九种种族有一百多万人。羯族、鲜卑族是白肤色人种。而这些只是有记载的。南北朝时期,更是各种蛮族大批的进入中原,人数已经多于中原人。就是说入侵者已经占据统治地位,把中原瓜分了。打个比方这要比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大大小小的殖民地严重得多。因为入侵的异族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公元306年,巴氐族人李雄称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公元315年,拓跋族人猗卢称王,建国号代,占有蒙古地区。

公元319年,汉臣刘曜称帝,定都陕西西安,改汉为赵,史称前赵。

前赵臣羯族人石勒称王。

公元337年,东晋臣鲜卑人慕容晃建燕,史称前燕。

公元351年,后赵臣氐族人符健称王,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前秦。

公元384年,前秦臣鲜卑人慕容泓称王,建国号燕,史称西燕,占有陕西地区。前秦臣鲜卑人慕容垂称王,建国号燕,史称后燕,占有河北地区。

公元386年,前秦臣羌族人姚苌称帝,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前秦臣拓跋圭称王,建国号魏,史称北魏。

公元407年,匈奴人赫连勃勃称大单于,建国号大夏……

五胡、十六国乱我中国。这时的中原人已不是汉时的中原人,汉朝的原有人口早已不足的一半。 中国开始蛮夷化,比起汉朝完全是一种经济文化的倒退。多年的战乱使中国的文化、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多少百年的文明古城成为灰烬。多少文化宗卷遭焚毁。战国、秦汉时期的艺术基本是看不到了。外来的宗教文化逐渐统治中国,中原大地上到处兴建大大小小的庙宇,供奉着外来的神。外来的佛教已远远的压过汉人推崇的儒教。异族的音乐、舞蹈、佛教的雕塑、绘画完全统治了中国。

这时在中国黑暗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伟大的皇帝隋文帝杨坚(541—604)。公元581年(大定元年)废胡人建立的周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他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征服各族蛮夷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隋朝的李德林《天命论》中说隋文帝,“帝体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龙自通,天角洪大,双上权骨,弯回抱目,口如四字,声若钏鼓,手内有王文,乃受九锡。昊天成命,于是乎在。顾盼闲雅,望之如神,气调精灵,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爱也可亲,早任公卿,声望自重。” 初唐的李延寿在《北史》中赞美隋文帝, “皇考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

隋炀帝杨广曾这样歌颂过父亲:“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区夏,拯群飞于四海,革凋敝于百王,恤狱缓刑,生灵皆遂其性,轻徭薄赋,比屋各安其业。恢夷宇宙,混壹车书。”曾孙子越王杨侗这样赞美他,“高祖文皇帝圣略神功,载造区夏。”

宋朝的陈普在《历代传授歌》中歌颂道:“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大儒王夫之赞评道:“隋文之待威也,固以古大臣之任望之;威之所以自见者,亦以平四海、正风俗为己功。”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读通鉴论》:“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自隋文帝开始穿黄袍以后,从此中国后代皇帝都穿黄色的衣服了。

北齐和北周时期上层贵族都极端排斥汉人,热衷于鲜卑化与西胡化。杨坚先辈武川镇司马杨元寿因辅助鲜卑有功被赐胡姓普六茹,杨坚上台后立即恢复了自己的汉姓,停止了公元5以来历时80年的军界鲜卑化和公元535年以来历时46年的政界鲜卑化趋势,力行的汉化。 杨坚对反叛旧臣、豪犟大吏(鲜卑贵族),诛夷罪退,毫不手软。他罢黜了一些没有才干的大臣,包括对自己夺取帝位有功的人,将一些有真才实干的人提拔上来,辅佐自己管理国家政务。

隋文帝对平民百姓实行宽仁的政策。杨坚在政权基本稳定之后,杨坚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赋税、土地制度、法律、钱币、对外关系等方面。杨坚内修制度,外抚四夷,崇尚节俭,勤理政务。“求劳日昃,经营四方”,“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乘兹机运,逐迁周鼎”,“职方所载,并入疆理,禹贡所图,咸受正朔。”公元587年(开皇七年)隋灭后梁, 公元589年(开皇九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隋文帝结束了中国上百年来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

隋文帝采用长孙晟的“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战略,主要运用和亲拉拢分化突厥,使突厥耗于内战,从而各个击破。公元5(开皇十八年)突厥内讧,突利可汗奔隋,以突利为启民可汗,筑大利城居之。公元6(仁寿二年)隋军大破突厥,夺回了河套地区,把边界扩展到阴山以北。杨坚开创的“甲兵强盛”、“风行万里”的大隋王朝,致使“金陵失险” 、“单于款塞”。隋的统一标志着胡汉文化嫁接的完成。

杨坚拯救了汉文化,因为春秋、汉代的文化典籍因几百年来的混战,因战火焚毁、遗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可大部份图书又毁于战火,唐玄宗时藏书最多时8万卷,唐学者自着28,467卷,唐以前图书只还剩28,469卷,这些图书大部分也难逃战火。多少优秀的学者、多少伟大的着作、多少中国的文明、辉煌都消失在历史的尘霭里,但只要是诸子百家的书还在,只要是儒家经典还能留存,中华文明就不会死。

隋文帝杨坚登基后下过这样一道诏书:“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自魏氏不竞,周、齐抗衡,分四海之民,斗二邦之力,递为强弱,多历年所。务权诈而薄儒雅,重干戈而轻俎豆,民不见德,唯争是闻。

朝野以机巧为师,文吏用深刻为法,风浇俗弊,化之然也。虽复建立庠序,兼启黉塾,业非时贵,道亦不行。其间服膺儒术,盖有之矣,彼众我寡,未能移俗。然其维持名教,奖饰彝伦,微相弘益,赖斯而已。王者承天,休咎随化,有礼则祥瑞必降,无礼则妖孽兴起。人禀五常,性灵不一,有礼则阴阳合德,无礼则禽兽其心。

篇3:论隋文帝的经济改革

隋文帝即位之初,土地荒芜,买卖之风盛行,人民负担沉重,并且当时国家南北分裂,隋文帝还肩负着统一南北的重任,这些都需要隋文帝改革土地和赋役以发展隋初经济,为统一奠定雄厚经济基础,另外统一后面临全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也需要隋文帝能根据形势对土地政策作出调整改革。

隋初土地荒芜现象十分严重。北魏末年,北方走向分裂,首先东魏与西魏对峙,然后北齐与北周交战,人口死亡,编户流移,大量无主荒地更甚于前,这种土地荒芜现象继续遗留到隋初。而且隋初也面临着土地买卖风的严峻问题,这严重影响着国家土地制度。为了解决土地问题,也为统一奠定雄厚的财力,隋文帝对隋初的土地进行了改革。

隋以前的北朝各代,赋税都相当苛重。太和九年以后,赋税相对稳定并有所减轻,额外的征收并未停止,隋文帝时期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长期动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隋文帝了解到如不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农民已没有能力恢复和扩大生产。同时,隋文帝还是一位以躬行俭约而著称的皇帝,他不仅在即位后很少大兴土木,而且皇室和他本人的生活都很节俭。这样就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有所结余,为其减税提供了有利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制度混乱,公元3世纪,中国进入三国时代。这时期的特点是:战争频繁,社会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维持了一个相当长的三国鼎立时期,但是,度量衡制度却仍袭汉制。隋文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农业、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商业繁荣,市场交易活跃,政府和商人、农民都迫切需要统一的货币。

面对土地荒芜,买卖成风,农民占田不足的现象,了解到人民赋税沉重的事实,看到货币混乱,度量衡不统一,商品流通的不便的状况时,隋文帝审时度势地进行了包括土地改革,赋税改革和统一货币与度量衡的一系列改革工作。

二、隋文帝经济改革的内容

隋文帝在位期间,不断根据形势变化对国家的土地、赋役、货币等作出调整与改革。

隋文帝在位的23年中共推行过两次均田制改革:一次是在其取得帝位不久,一次是灭掉陈朝之后。前一次由于陈朝未灭,推广地区仅限于北方,后一次是南北方一起搞起了均田,是全国性的土地所有权变更运动。

隋文帝于开皇二年颁布新令,对农民的永业田和露田作出规定。永业田基本上属于私有,可以世代相传,不再收还。露田是属于国有性质的,其收获物主要用于交纳田租,露田必须收还,农民到六十岁不从课役和身没之后必须交还给国家。其中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即百姓的受田数沿袭北齐。

隋在统一全国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土地和人口,稳定社会,恢复经济,巩固中央集权制,以及扭转刚刚灭陈统一南北时,南方经济凋敝不堪的状况,隋文帝在统一后就在全国推行了均田制。针对官僚地主和豪强氏族额外占田,农民不能按照规定受田的现象,隋文帝明确规定,对于违背《新令》中土地制度的惩罚:对于超过规定数目多占田亩者、盗窃公私田地者、掠夺民田的官吏及贵族分别处以笞、杖或徒刑。

从隋文帝均田制改革的内容中可以看到与前朝的均田制相比隋代的均田制内容更为丰富,隋代均田制吸收了北魏、北齐、北周田令中的有关成分,并集前代之大成。结合本朝的特点,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

隋文帝在继承前代税制基础上,对农民的赋役作经常性和临时性的减免。从数量上看,和北魏后期及北齐、北周大体相当,但免除了正租以外的一些杂税,又减调绢一匹为二丈。隋文帝在减轻赋税的同时,也减轻了百姓的徭役负担,提高了百姓服兵役的年龄。开皇十年五月兵制改革以后,士兵摆脱了常年戍守在外的辛苦,家无完墙,地罕包桑的困境有所改变。这是中国赋役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

隋文帝即位后,对国家户口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整顿,而且把整顿户口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政策。为了加强国家对户口的管理,杜绝户口的流失,隋代政府首先建立和完善有关的行政制度,即继承和完善隋以前的三长制。在健全制度的同时,隋代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持久性的括户运动。

隋文帝即位后,下令改铸五铢钱,每枚铜钱重五铢。新钱的样钱铸成后隋王朝流通的钱币统一起来了,适应了统一后南北交流与全国商业的发展。如果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对秦以后的两汉、魏晋历时五六百年影响深远的话,隋文帝又把经过南北朝而混乱的度量衡制度再一次统一起来,并且被隋以后强大的封建王朝唐代所沿袭,直至明、清而无大的变动。

三、隋文帝经济改革的影响

经过隋文帝对土地、赋役人口与货币度量衡的改革,隋朝的土地矛盾不但有所缓解,仓储丰实,人们的赋役负担有所减轻,国家财政增加,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隋朝的商业发展。

经过均田制改革,隋的仓储更是令各代都望尘莫及。到隋文帝末年时,库藏之多,前所未有。直到贞观十一年,唐朝立国20年,隋朝所留库藏,尚未用尽,益见隋朝库藏的充实。确实,纵观中国历史,我们无法再找出另一个朝代在库存上能与之相比肩。

同时,隋文帝的均田制改革也调和了隋代社会各阶级对土地的占有状况,使得劳动力与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农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通过调整受田对象范围,扩大了小农占有土地比率,使得广大农民土地这不仅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的作用,而且还吸引了一部分隐蔽于氏族地主名下的农民转到国家手中。

经过改税扩户,人们的负担不但大为减轻,而且人口增加,国家在籍人口也大为增长。

隋代通过整顿户籍,使国家的在册户口迅速增长,生产力明显提高,农业经济日趋繁荣,财政收入急剧增加,很快达到了充实殷富的程度。以后经过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户口大幅度增加。

隋文帝即位后,在统一钱币和度量衡方面的工作适应了中国南北统一后经济发展和政治统一的需要,是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之一,唐王朝建立后的度量衡制度大体上是沿袭了隋朝的度量衡制度。隋朝商业的发展也是其功劳的体现,由于统一了货币与度量衡促进了商品交换,使得隋朝商业发达起来,明显表现在商业都市的繁荣,如四川的蜀都、江南的宣城等数郡。

通过隋文帝的经济改革,隋时人口比前几代增长都要快,人均耕地面积也达到了古代封建社会的较高程度,粮食储备更是有目共睹。同时,隋文帝的经济改革配合其政治改革与君臣的共同努力,在隋统一的和平环境下创造了隋在其短暂存在时期的“开皇盛世”,不仅为唐朝的盛世局面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且其改善与创新的经济、政治制度等也被后世所借鉴与沿用。

摘要:隋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政治家,他在位的23年中,开创了隋朝的“开皇之治”。这种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其实行的经济改革密不可分,隋文帝在其统治期间,推行了两次均田制改革,不但在内容上较前代有所增加,而且还在集前代大成的基础上结合本朝特点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同时,他还在沿用前代租调制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形势,对赋税进行经常性与临时性的减免,针对户口的重要性,大面积检括人口。另外,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统一货币与度量衡。这些都使得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隋王朝的经济发展。

篇4:隋文帝与佛教

早在北周末年,杨坚身为大丞相,已开始了推动佛教复兴的准备工作,及至接受北周静帝禅让而建立隋朝以后,利用一国之君的特殊地位,更是大力护持佛法,弘扬佛教。

开皇元年(581年),沙门昙延“初闻政改”,“奏请度僧”,文帝准奏,敕度僧1000余人,这或许可以称为隋代佛教复兴的先声。同年闰三月,诏于五岳之下各置僧寺一所。七月,下诏令于每年太祖武元皇帝国忌日,“废务设斋,造像行道,八关忏悔,奉资神灵”。八月,下诏令“于相州战地建伽蓝一所,立碑纪事”,为“死事之臣,追为建福”。他又下令修复毁废的寺院,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令民间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京师(长安)、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又别写藏于秘阁。这样,“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

开皇初年,文帝建立了隋代的僧官制度。南北朝时期,北朝以沙门统(又称昭玄统、道人统)为中央一级的最高僧官,南朝则称为僧正或僧主。隋代的中央僧官,承袭北朝之制,设昭玄统为全国最高僧官,以昭玄都为副手。开皇元年,文帝以名僧僧猛“为隋国大统(即昭玄大统)三藏法师,委以佛法,令其弘护”,敕授(净影)慧远为洛州沙门都,以加强对佛教事务的管理。这样,在隋建国第一年,佛教恢复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

篇5:帝王故事:隋文帝执法的故事

隋文帝有个毛病,就是火气太大,动不动就爱发脾气,一发脾气就要下圣旨,乱杀人。

对于这些,执管法律的大理寺官员们谁也不敢吭气。有时明知皇上杀的是好人,也没有人敢站出来讲一句真话。这天,御林军在街头巡逻时抓住两个用破损纸币兑换合格钱币的商人。这之前,朝廷曾三令五申,不准使用次市,两个商人胆敢违抗圣命,这还了得。

案子传到了皇宫,喝得半醉的隋文帝听说此事,火气不打一处来。二话没说,把桌子一拍:“斩!”

执行问斩的命令到了大理寺少卿赵绰的手里。他是专门办理这类案子的,越想越不对头,马上去见隋文帝,为两个商人求情。隋文帝问他为什么,赵绰回禀道:“两个商人犯了罪,理应受罚,但法律上只规定用木板打屁股,说什么也犯不上杀头之罪呀!”

隋文帝听了火冒冒的。心想,一个堂堂的天子,还受你小小的赵绰管束,笑话。他白了赵绰一眼,喃喃地说:“朕已下达了命令,你只管执行就是了,罗嗦什么!”

赵绰把脖子一梗:“陛下,可你忘了,刑律也是按你的旨意制定的,怎么能违背呢!”

隋文帝冷冷地说:“刑律是对的,朕现在下的命令也是对的,与你无干!”

“怎么能说与我无关。”赵绰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据理力争,“陛下,你让我执掌大理寺,现在碰上这件不依刑律乱杀人的事,我能不管吗?”

“住口。”隋文帝气得胸脯一起一伏,指着赵绰怒斥,“怎么,你真想撼大树吗?太自不量力了。”

赵绰毫无惧色:“我没敢撼大树,也没想撼大树,只想规劝陛下改变主意。”说到这里,他已是满眼泪水了,“其实,臣何尝不是为陛下好,怎么谈到撼大树不撼大树呢?”

隋文帝看都不看他一眼,在心里嘀咕:“要不是看你立过功,今天定饶不了你!”他打鼻子里哼了一下,袖子一拂,扬长而去。

文武官员纷纷散去,唯有赵绰孤单地立在殿上,一直到夜幕降临的时分。

篇6:隋文帝

汉文帝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轻刑死人众,丧短生者偷。

仁者自此薄,哀哉不能谋。

露台惜百金,灞陵无高丘。

篇7:隋文帝

580年北周为了与突厥谋和平,将千金公主(北周赵王宇文招之女,北周静帝宇文阐的堂姑)嫁给了突厥可汗沙钵略。杨坚篡位、杀外孙后,千金公主身在异国他乡,见父亲侄子被杀、国破家亡,愤怒至极,582年让沙钵略可汗派兵进攻隋朝,给杨坚制造了点麻烦。但583年长孙晟(551-6,送千金公主入突厥后长期居留。)利用突厥内部矛盾,成功离间了突厥各部势力,联合西突厥打击本部的沙钵略,这次战争隋军获胜。584年,沙钵略可汗在内忧外患之下,向隋文帝杨坚写了封讨好的信:

“沙钵略遣使致书曰:「从天生大突厥天下贤圣天子伊利居卢设莫何沙钵略可汗致书大隋皇帝:皇帝,妇父,乃是翁比。此为女夫,乃是儿例。两境虽殊,情义如一。自今子子孙孙,乃至万世,亲好不绝。上天为证,终不违负!此国羊马,皆皇帝之畜。彼之缯彩,皆此国之物。」”

隋文帝回信如下:

“「大隋天子贻书大突厥沙钵略可汗:得书,知大有善意。既为沙钵略妇翁,今日视沙钵略与儿子不异。时遣大臣往彼省女,复省沙钵略也。」”

稳住强敌还多认了个儿子,言语间那得意劲儿,不要不要的。

隋文帝一边控制突厥,一边骚扰南陈,589年正月攻破建康,南陈灭亡,除掉战前准备,打仗仅用一年。一个月后高凉冼夫人(522-6,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奉为“岭南圣母”,高凉即今广东高州)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地平定。至此隋朝一统天下,疆域东起辽河、北抵大漠、西至敦煌、南据交趾,中国再次统一。

此时远在辽东的高句丽王高汤(也称高阳成)得知隋朝灭南陈,“大惧,治兵积谷,为拒守之策。”5隋文帝给高汤写了一封霸气十足的信:

“上赐汤玺书,责以「虽称藩附,诚节未尽」。且曰:「彼之一方,虽地狭人少,今若黜王,不可虚置,终须更选官属,就彼安抚。王若洒心易行,率由宪章,即是朕之良臣,何劳别遣才彦!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

高汤得书,惶恐,正要写道歉信,病亡(一说吓死)。隋文帝封其子高元“上开府仪同三司,袭爵辽东公,”后又封为高丽王。5隋朝开始了与高句丽的连年战争,大多以惨败收场,因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社会矛盾激化,隋朝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灭亡。唐太宗也没有攻下高句丽,但他采用了另一种骚扰战术,不断消耗高句丽国力,终于在666年唐高宗时将高句丽灭亡(有关朝鲜历史详见第57文:那时的朝鲜)。用兵都是下策,“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正途。

隋文帝一生勤勉节俭,兢兢业业,内政、外交、国防均有建树,但性格苛察,为人残酷,对隋文帝的评价也是有争议的。从这两封信也可看出他的独特个性。

作者: 沟边放驴

篇8:汉文帝除肉刑述评

一、汉文帝除肉刑的原因探析

有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认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废除肉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1]。作为奴隶制刑罚制度核心内容的肉刑, 是一种残害人的肢体, 破坏人的生理机能, 使人终身残废的野蛮残酷的刑罚。它通过对一部分劳动力的人身伤害, 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阻碍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这已不能适应封建个体小农阶层已成长为广泛社会基础, 封建个体小农经济已构成为主要经济成分的封建时代的社会要求, 不能满足统治阶级日益增长的对劳动力的剥削需要。因此, 为了扩大剥削需要, 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 统治者决定废除肉刑。

张建国先生认为, 如果以汉文帝改革的特定时点来分析, 这一看法也许有些牵强[2]。其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文帝改革刑制的时段似乎不存在所谓的肉刑严重破坏生产力的情况。班固的《汉书·刑法志》在提到废除肉刑一事之前记载:“及孝文即位, ……风流笃厚, 禁罔疏阔。选张释之为廷尉, 罪疑者予民, 是以刑罚大省, 至于断狱四百, 有刑错之风。”据此可知, 一年之中刑事审判的案子大约只有四百件, 从劳动力的角度计算, 这四百人和汉代当时已经拥有的几千万人口相比, 不能不说是微不足道, 保留肉刑也不致出现不能满足统治阶级日益增长的对劳动力剥削的需要。二是从实施肉刑的后果来看, 被施加了肉刑的人并没有因此完全丧失劳动力, 被黥、被劓的人劳动能力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斩趾也往往并处城旦的徒刑, 仍然从事较重的劳动。

笔者认为, 汉文帝除肉刑时主观上并没有考虑到经济发展需要这一层面, 否则, 他也不会同意张仓、冯敬的“笞三百, 笞五百, 斩右趾者弃市”的建议, 因为它们基本上都使受刑者无法存活。即便说是改革还未实施, 无法预知实施效果, 那么, 汉文帝如果真的考虑到经济发展需要而除肉刑, 他定会在知道除肉刑法“外有轻刑之名, 内实杀人”的效果后进行进一步的改革。而实际上他并没有这么做。但是, 从刑制发展的角度而言, 汉文帝除肉刑后, 经过景帝及后世的改革, 它确实给受刑者及其后代给了一条改过自新之路, 有利于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增加了创造物质财富的社会来源。

以肉刑为代表的传统刑罚体系, 背负着亡秦的恶名, 成为汉文帝除肉刑的现实诱因。在汉文帝实施刑罚改革以前, 汉代的刑罚制度按“汉承秦制”的体制格局, 基本承袭了秦代的刑罚体系。而秦代的刑罚制度, 不仅方法严酷, 体系也比较混乱, 肉刑、徒刑常结合使用, 刑种之间的轻重等差亦不是很严格、固定, 因而从整体上看显得既严且繁。秦亡之后, 后人在总结评价有秦一代的政治得失时, 一般均认为秦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刑罚严酷。汉初统治者早就已经认识到了秦严刑酷法的危害, 汉高祖入关中就“约法三章”, 后又针对一些典型的酷刑及相关制度加以废止。汉文帝除肉刑是汉初约法省刑的继续。

汉文帝所推崇的“仁政”和德治思想, 与“缇萦上书”这一直接诱因相结合, 促成了文帝改革刑罚。汉文帝十三年 (公元前167年) , 齐太仓令淳于意坐法当刑, 其少女缇萦上书文帝云:“妾愿没入为宫婢, 赎父刑罪, 使得自新。”[3]文帝怜悲其意, 五月, 下诏曰:“今人有过, 教未施而刑已加焉, 或欲改行为善, 而道无由至, 朕甚怜之。夫刑至断肢体, 刻肌肤, 终身不息, 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有以易之”。[4]

可见, 废除肉刑是当时社会矛盾仍然很突出, 黄老思想作为执政思想的条件下统治者稳定统治的客观要求, 汉文帝借助“缇萦上书”这一事件, 顺应了这种要求。这也是为何虽然后世呼吁恢复肉刑者不乏其人, 而总体上来说肉刑寿终正寝的局面始终没有改变的原因之一。

二、汉文帝除肉刑的内容

一般认为, 汉文帝除肉刑的主要内容包括:当黥者, 髡钳为城旦舂;当劓者, 笞三百;当斩左止者, 笞五百;当斩右止者, 弃市。对黥、劓、刖三种肉刑的废除, 这是毫无争议的, 但对于宫刑的除与未除, 史学界素有争论, 其分歧当然是学者各自所依据的史料所致。

有学者认为, 汉文帝诏书中的“终身不息”即指宫刑。“终身不息”之“息”有滋生、增长之义, 又特指人或动物的衍生繁殖, 如《汉书·卜式传》云:“式既为郎, 布衣草足乔而牧羊。岁余, 羊肥息。”[5]据此推论, 所谓“终身不息”似指宫刑。关于这种推论, 史料中亦有多处佐证:《汉书·晁错传》载, 汉文帝十五年 (公元前165年) 九月, 晁错应贤良文学士对策时向汉文帝进颂说:“今陛下配天象地, 覆露万民, 绝秦之迹, 除其乱法;……除去阴刑, 害民者诛。”[6]汉文帝诏令除肉刑事在十三年五月, 仅两年零四个月之后, 晁错即讲到“除去阴刑”, 对此, 当然不能轻易否定。又《汉书·景帝纪》载, 景帝元年 (公元前156年) 冬十月, 诏曰:“孝文皇帝临天下, 通关梁, 不异远方;除诽谤, 去肉刑, 赏赐长老, 收恤孤独, 以遂群生;减耆欲, 不受献, 罪人不帑, 不诛亡罪, 不私其利也;除宫刑, 出美人, 重绝人之世也。”[7]景帝所言史事与晁错对策之辞无异, 都论及汉文帝除宫刑。该诏书旨在规范宗庙祭祀, 其中对孝文皇帝的溢美之辞如“通关梁”、“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罪人不孥”、“出美人”等都是文帝在位时的重大政治举措, 且屡见于其他典籍, 似乎更不能怀疑。文帝“除宫刑”似是史实。但细一推敲, 其中尚有不少疑点[8]:

首先, 宫刑与墨、劓、刖刑同为旧五刑中的肉刑, 文帝十三年除肉刑令中的“今法有肉刑三”怎么解释?若文帝有除宫刑之意, 则诏书中的文字应是“今法有肉刑四”, 既然不是“四”而是“三”这只能说明汉文帝并无除宫刑之意, 或者他没有把宫刑看作是肉刑。

其次, 如果汉文帝十三年除肉刑时一并除去了宫刑, 那么晁错对策中的“除去阴刑”和景帝诏书中的“除宫刑”岂非赘言?难道晁错、刘启眼中的宫刑不是肉刑?抑或除肉刑令后又有“除宫刑令”?史载, 景帝中四年“秋, 赦徒作阳陵者, 死罪欲腐者, 许之。”[9]若然汉文帝已除宫刑, 较之乃父要怀柔得多的刘启何以再复宫刑?此宫刑又复于何时?既然汉文帝无明确的除宫刑诏令, 无具体的除宫刑的时间, 汉景帝亦无具体的复宫刑诏令和时间, 只能说明汉文帝除肉刑未除宫刑。

其三, 文帝诏书中的“终身不息”之“息”并非衍生繁殖之意, 应把它理解为滋生、生长。所谓“终身不息”只是汉文帝对被刑之人终身致残而不能恢复原来状貌的悲惨结局的感叹, 这与诏书中的“朕甚怜之”的意思相吻合。所谓“朕甚怜之”, 并不是某些文章所说的是汉文帝对缇萦的“怜悲”之情, 而是汉文帝刘恒对被刑者“终身不息”的结局的某种无奈和同情。

其四, 司马迁乃武帝朝太史令, 编撰《史记》始于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 , 距汉文帝除肉刑仅六十来年, 其间国祚昌盛, 天下太平, 载籍的保全为其撰写《史记》提供了较之班固撰《汉书》时更为翔实的史料, 其对汉史的记述, 可信度远超过班固的《汉书》。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记述了天汉三年 (公元98年) 自己“遭李陵之祸, 幽于缧绁”的史实, 悲怆地喟叹因受腐刑而“身毁不用矣。”被世人视为奇耻大辱的宫刑对司马迁的打击可想而知, 但他并不讳疾, 而是直书其事, 由此可见《史记》确为信史。缘何《史记·孝文本纪》中自始至终没有汉文帝除宫刑的文字?当然是因为汉文帝未除宫刑。

因此, 虽然有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但经前后联系比较并推理, 汉文帝除肉刑不包括宫刑似乎更为合理可信。

三、汉文帝除肉刑的后果及意义

汉文帝是本着轻刑重教、以德化民的思想下诏废除肉刑的, 可从实际实施效果来看, 那些被刑之人除了“髡钳为城旦舂”者外, 其余的几无生机。故被认为是徒有轻刑之名, 而有重刑之实。而且在改革后, 徒刑与死刑之间没有中间刑, 造成刑罚的轻重失当, 导致刑制本身的不合理, 这也被后世持恢复肉刑论者频频引用, 同时也遭到了很多不主张恢复肉刑的政论家的批评。正因为如此, 景帝元年 (公元前156年) 和中六年 (公元前144年) 两次下诏递减笞数, 再行改革, 《汉书·刑法志》载:将原来劓刑的笞三百最终定为笞一百, 斩左趾的笞五百改定为笞二百, 并颁布“箠令”, 确定笞刑的刑具、行刑方法等。限制笞杖规格及受笞部位, 使“加笞与重罪无异, 幸而不死, 不可为人”的景况得以改变, “自是笞者得全”。减少了文帝改革的弊端, 使刑制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至唐宋时期, 在死刑与徒刑之间有了中间刑——流刑, 恢复肉刑的声音就显得非常单薄与微弱, 直至销声匿迹了。

尽管汉文帝除肉刑之举从实施效果上看有重刑化倾向, 且对传统肉刑重要刑种之一的宫刑在刑罚改革中未见到明确废除或予以取代的措施。但文帝是以“仁政”和先教后罚, 使受刑者改过自新为出发点的, 他本意上也是为了减轻犯人及其家属的痛苦。最后事与愿违, 除了缺乏实际经验外, 也与张仓、冯敬才是具体易刑标准的制定者有关。从其所奏“肉刑所以禁奸, 所由来者久矣”的言辞来看, 他们应是肉刑的拥护者, 因此轻罪重罚, 生刑入死也就在所难免。固然二人的易刑标准要经过汉文帝批准才能予以执行, 但有理由相信, 汉文帝当时大概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后果, 因为这与其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汉文帝废除肉刑是中国刑罚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自从肉刑产生以来进行的第一次重大的变革, 使绵延了两千余年的肉刑体系彻底瓦解, 使中国刑罚由野蛮走向文明。对犯人来说, 它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 使他们有可能复归社会, 使他们及其后代不至于被社会长期歧视。它使刑罚理论出现了真正的变化, 那就是开始考虑教刑罚的教育功能。汉文帝以笞刑、劳役刑和死刑代替肉刑, 为后来的封建制五刑奠定了基础。“奴隶制五刑终归被打开了缺口, 开始向封建制五刑过渡。”日本学者仁井田陛指出:“古代中国自由刑 (劳役制) 的发达也达到世界上无比的程度, 在欧洲成为划时代的十六世纪的刑事法典 (加罗利纳法典) 有多种多样的流血的刑罚的规定。但在中国, 流血刑罚史的时期, 却在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逐渐成为过去, 取而代之、继续前进的就是自由刑”。

四、结语

汉文帝废除肉刑, 赢得了“仁政”的美名, 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和赞扬。司马迁评价说:“汉兴, 至孝文四十余载, 德至盛也。”白居易称汉文帝:“始除去之 (肉刑) , 而刑罚以清”。明朝丘浚曰:“自是以来, 天下之犯法者, 始免断肢体, 刻肌肤。百世之下, 人得以全其身, 不绝其类者, 文帝之大德也”。清沈家本先生也赞叹曰:“汉文除肉刑, 千古之仁政也”。在种情况下, 后世没有一个皇帝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肉刑重新纳入法定刑之中。“其后虽有肉刑或其它更甚的刑罚, 但主要原因已不是法律本身的原因, 而是由于政治法律体制、法律政策的顽疾所至, 并与政治斗争和司法审判有关。”

虽然汉文帝除肉刑有其客观历史背景, 但值得注意的是, 不论儒家还是信奉黄老思想的汉初思想家, 虽然强调礼仪教化, 反对秦王朝依靠单纯的法律统治国家, 但都未曾否定肉刑的作用, 直到汉文帝时才首次对它做出了否定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 文帝功不可没。

汉文帝除肉刑虽然有其缺陷, 如改革不彻底, 未废除宫刑;实施效果上由轻入重等。但我们应该客观历史地看待法制改革。事实上, 任何一次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才能予以完善。就如我们现在社会所讨论的死刑废除, 从保障人权的角度而言, 这一理论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但是否各国都应该废除死刑, 需要根据各自的社会条件予以分析, 它还涉及到刑法目的的实现, 刑罚的目的及刑罚体系改革等多方面的问题, 需要综合考虑。就文帝除肉刑来看, 它使人们开始考虑刑罚的作用不仅在于惩戒, 更在于教育。要给予受刑者以关怀, 使他们重返社会, 这都是现代人权理念所倡导的, 是刑罚向文明化、人道化方向发展的标志, 它的开创性意义将引导后人不断完善刑罚体系, 实现刑罚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目的。

摘要:汉文帝除肉刑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使“奴隶制五刑终归被打开了缺口, 开始向封建制五刑过渡”, 刑罚体系由野蛮、残酷走向文明、人道。可文帝除肉刑后世也多非议者。应该如何看待汉文帝除肉刑, 需要对除肉刑的原因、内容、社会效果及意义做全面探讨和客观评价。

关键词:汉文帝,除肉刑,刑罚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海霞.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原因探讨及其意义[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 (7) , 1:122.

[2]张建国.汉文帝除肉刑的再评价[J].中外法学.1998, 3:65.

[3]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 1959.427.

[4]班固.汉书·刑法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62.1098.

[5]班固.汉书·卜式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62.2626.

[6]班固.汉书·晁错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62.2296.

[7]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 1959.3300.

[8]王泽武.汉文帝“易刑”再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2, 8:85

上一篇:论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下一篇:精彩语录励志句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