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民素质提高远程教育论文

2022-05-01

为保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顺利推进,中央在东、中、西部各选一省先行试点,并把山东、湖南、贵州定为试点省。一、知识技能:农村发展的巨大需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代农民素质提高远程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现代农民素质提高远程教育论文 篇1:

现代远程教育下的新农村建设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化的高速发展,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也越来越迫切。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模式,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出现给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教育资源库;新农村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4.0184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凭借其独特、新颖的管理系统和存储庞大的教育资源库在现代教育系统中对于现代化建设下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历史任务,在此前提下,研究现代远程教育下的新农村建设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1 现代远程教育

1.1 现代远程教育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而发展形成的现代远程教育,颠覆传统的面授等教育的教育形式,通过互联网的远程连接,采用多媒体手段承载学习的课程内容,有效的发挥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优势。为偏远的农村建设和发展提供给了有力的教育资源支持。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式,使教育资源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源共享,为广大的学习者提供了更加快捷、方便的教育服务。

1.2 现代远程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特征

现代远程教育凭借其独有的开放性特征,把整合的所有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平台,向四面八方扩散开来,通过扩散使得系统中知识信息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教育资源不发达的偏远农村。

其次,现代远程教育相比于其他的校园化教育更具灵活性,突破了空间上的地域限制和时间上的学期制限制。新农村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广大的农村建设者可以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技术支持。

再次,现代远程教育相比于其他应试性的高校统考招生教育,大大降低了学习相关知识的门槛。农村因为其自身的经济条件有限,造成当地的教育教学力量相对较弱,甚至在偏远山区农村中教育教学师资力量匮乏。现代远程教育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学习同等知识的门槛,使得社会大众不同阶层的受教育者都可以得到良好的继续教育。

此外,现代远程教育是通过互联网整合了全部的教育资源,品种繁多,分类明确。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工作需要,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并且现代远程教育虽然教育资源数量庞大,但可凭借计算机的检索技术快速的搜索到需要学习的网络教材,比如视频、音频、文字等用多媒体形式呈现出的教育资源。

2 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

2.1 现代化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应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

2.2 现代远程教育下的新农村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下的新农村建设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各个行业的关心和支持,才可以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信息技术下的新时代产物,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信息服务平台,丰富农民自身的知识素质素养,为农业的信息化、科技化、系统化、规模化的发展提供最新的信息服務。为无业、失业、待业的农村广大居民,提供相关农业知识,大力培训农村创业人员,提供创业过程中的技术支持,提高了当地的居民就业率,对稳定社会治安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创业就业的过程中产生的企业效益,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只有农民的收入提高了,衣食住行和生活质量改善了,新农村建设才算是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增加的财政收入可以投入的更多的民生项目中,形成良好稳健的社会氛围,更加全面完整的发展新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说,现代远程教育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

3 现代远程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虽然远程教育相比于其他的面授式教学,有其独特的扩展性、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灵活性等优点。但在新农村建设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因为许多不可抗力的自然和非自然的因素,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在研究现代远程教育下,充分做好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调研准备,提出并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首先,农村的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如城市,所以相对的学习远程教育的硬件设施不完善,农村居民受远程教育的范围不广泛。其次,学习的自觉性不强,有待提高。现代远程教育不同于面授式校园教学的重要一点是,现代远程教育没有学校、老师、家长等外部人员的监督,所以坚持学习靠的是自觉性。受教育人员,大多数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家庭和本职工作。要在照顾家庭和工作之外的时间抽空学习,并且长期坚持下来是需要强大的自我控制能力。

4 结 语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新历史时期的新型的特殊教育形式,通过互联网平台,采用多媒体手段承载教育资源,有效地发挥了互联网的共享优势。现代远程教育为社会主义形式下的农村建设和发展提供给了有力的教育资源支持。为广大的学习者提供了更加快捷、方便的教育资源服务,为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彭坤明,周蔚.服务“三农”:远程教育的新使命[J].中国远程教育,2004(8).

[2]高敏霞,顾侠强.农村城镇化战略背景下的现代远程教育[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作者:赵雪竹 赵禹锦

现代农民素质提高远程教育论文 篇2: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实践

为保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顺利推进,中央在东、中、西部各选一省先行试点,并把山东、湖南、贵州定为试点省。

一、知识技能:农村发展的巨大需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贵州是个西部省份,农村农业的比重较大,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80%以上,而农民人均收入在全国处于后位。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提高广大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现实是,农民尤其是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一是党员年龄老化,二是文化知识水平偏低,三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享用信息不对称。这些矛盾集中表现在边远农村的一些支书、村长不清楚致富项目怎么选,企业怎么办。

为了克服这些矛盾,近年来,贵州不断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贵州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广大农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存在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教育手段比较单一、师资力量欠缺、教育时效性不强、覆盖面小和经常性教育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这种状况与当前对党员干部进行大教育、大培训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党员干部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加快新阶段扶贫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不相适应。

二、远程教育:重要的战略举措

当今世界,现代远程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成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体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到2000年,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开展了现代化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等明显优势,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空间的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进行“点播式、交互式和现场直播式”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利用这一载体,有助于大规模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大幅度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大力度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形成合力。贵州省委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放在突出战略位置,首先是健全工作机构,加强领导,分工负责,成立了以省委书记为组长的全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各地州市和县(市、区)可成立由常委负责人、各有关单位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领导本地区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工作。

在调查研究、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确定了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总体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眼于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建成覆盖全省乡镇和村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我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

根据总体目标,结合贵州省实际,认真规划了建设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主要任务,重点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硬件建设,二是软件建设,三是队伍建设。

2.整合资源,分层进行,分类推进。主要是将原有资源与新建资源相结合、相衔接。在硬件建设方面,已开通的远程教学网络有四大部分:一是党校系统远程教学网络,已开通中共中央党校远程教学A级站1个(省委组织部从全省党费中支持建设,成为1999年9月1日中共中央党校远程教育首批开通的七个省级站之一)、B级站14个。二是国民教育系统远程教育网络。三是农广校系统远程教学网络。四是广电系统有线电视网络。除此之外,还有组织系统的党员电化教育点。这表明,在硬件建设上,贵州已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奠定了一定基础。

在软件建设方面,由省委党校牵头进行资源建设,包括党校系统党员干部教育课程、组织系统党员教育电视片、国民教育系统的教学课程、农广校系统的农业适用技术课程、文化系统的电影电视片等。通过资源整合建立远程教育资源库,包括政治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经济、法律、管理、科技、文化、农村适用技术等教学内容,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针对性和适用性强,农村基层干部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在队伍建设方面,全省党校、各类大专院校、农广校已拥有一批适合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理论教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今年7—8月在中央党校指导下,省委党校对新建B、C级站的技术管理人员204人分两期进行了严格培训。

现在,网络已经变成农民的“眼”,为他们找信息;变成农民的“腿”,领他们跑市场。2001年,他们在网上了解到荷兰豆在国际国内都很受欢迎,又查询到广东番禺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需要大量订货,于是在5个村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组织751户农户种植,总面积达2346亩。电教办录制了有关荷兰豆种植知识的光碟,组织农民学习。生产出来的荷兰豆全部达到出口标准,全市6个荷兰豆种植基地全部获得农产品进出口检验检疫备案登记。仅此一项,751户种植荷兰豆的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农民高兴地说,“我们也加入了WTO,变成‘国际农民’了”。

三、寻觅建构学习型农村党组织的有效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中国要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必然要求农村建设成学习型农村。尽管现在的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距学习型农村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迟早都得走的路。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首先要建设成学习型的组织。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正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体现。这一工作的展开要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两条原则、疏通三条渠道。

围绕一个中心,即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中心。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个大局服务,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推动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从手段到内容全面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一项战略举措,是建立“让干部长期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机制的一个有效载体。这是用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制定规划和提出目标要求时,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实际工作相衔接,相配套,不搞一刀切,既要注重系统的统一性,也要注意试点单位的差异性,重实际、讲实用、求实效。二是紧扣农民实际需求的原则。调查中,我们发现农业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依法治村)是农村党员干部最迫切需要的。

疏通三条渠道:一是多媒体教学资源协作开发的渠道,贡献资源、共建资源、共享资源;二是教育内容、站点辐射功能与学习实际效果良性互动渠道;三是管理模式、教学模式、质量评估、政策措施相衔接的渠道。

现代远程教育在贵州的初步应用说明,建立遍布广大农村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点,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进行政治理论、经济、法律、管理、科技知识和致富能力的培训,不仅可以作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教育培训点和创新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切入点,而且可以成为农村信息化的示范点,成为广大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之前的职业传授点,成为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娱乐点。

作者:韩卫东

现代农民素质提高远程教育论文 篇3:

试论与新农村建设需求相适应的文化农民培养模式的创新

摘要:建设好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力量,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对文化农民素质也有了更新的要求。因此,研究与新农村建设需求相适应的文化农民培养模式的创新,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文化农民;培养模式

2006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的文化素质决定着农业基础设施和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更新,并决定着农民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同时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又影响着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对市场经济变化的敏感程度,从而影响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力量,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对文化农民素质也有了更新的要求。

一、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建设,最终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力量,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一)新农村建设对文化农民培养的基本要求

1.对新农村建设和文化农民基本内涵的理解。从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来看,内含着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农民的文化素质主要是指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现阶段农村劳动者中,95%以上基本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前提在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2.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的基本素质要求。文化素质是反映中国农民整体水平的基本素质,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也就没有新型农民。这就要求,农民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至少要完成基础教育,具备一名现代社会农业劳动者所需的基本能力。从自身能力层面来看,新型农民就是要达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等要求,用现代观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具有创业精神、开拓意识和较高组织化程度。其一,要求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农民要具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全新的就业观念,具有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思想品质,积极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其二,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素质。文化知识素质包括现代科技知识和农业专业知识等。文化农民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要能主动学习新科技、新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熟练操作现代农业生产工具、机械,能较快地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中坚农户和科技示范户,能形成较强的技术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农村地区的共同富裕。其三,要求具有一定的综合文化素质。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科技转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应做到边学习边创业,积极融入现代大农业,更好地服务新农村经济建设。

(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

1.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上来看,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靠农民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搞活农产品流通市场;增加农村收入要靠农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创业;从新农村建设的产业结构优化需求上看,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实现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按照优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农民需要改变过去的单纯种植、养殖做法,而要向农、林、牧、副、渔、工、商、服务等产业多方面调整发展,农民的素质越高,调整农业生产的能力也就越强。在农业产业化产业链条中,不论是产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还是技术、信息的服务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从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装备状况来看,凡是农民文化素质较高的地方,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现代化装备程度也高。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已成为更新、推广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的限制因素,严重影响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进程。

2.农民文化素质是农村经济繁荣的内在需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农民是农村科技信息的接受者,是农业科技应用的对象,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接受应用程度,决定着农业科技的转化速度和效果。因此,只有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才能增强农民采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实现和加速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3.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迅速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与农民收入紧密相连。农民文化程度越高,户均收入也越多;农民文化程度指数越大,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也越高。文化程度指数高的地区其农民人均收入也较高,农民的商品意识也较强,择业门路也会广,发展的农村第二、三产业的收入也多。所以,要迅速增加农民的收入,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

4.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必然要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施的重大战略措施,也是迈向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最有效的途径是依靠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武装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因此,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三)农民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和突破口

1.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产发展靠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搞活农村市场流通; 增加农民收入靠农民的统一协调、勤劳智慧和艰苦创业等,新农村建设最终还要广大农民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忽略新农民这个主体素质的提高,再好的硬件条件,再美的优良环境,也会失去它们建设和存在的最终意义。

2.培育文化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农民文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因此,建设新农村,不能没有新型文化农民。

3.培育文化农民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文明进步。只有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勤劳致富蔚然成风,遵纪守法、诚信友爱,摈弃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崇尚文明成为新时尚才能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貌。

二、现阶段中国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需求的差距

农业部主管农民教育的张宝文副部长在2004年“农民培训暨中国农民大学发展研讨会”上提供的调查数据表明:当前,中国农村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七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其中,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1/3。农民整体知识水平不高,科技素质水平普遍偏低以及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较差,这与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和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民迫切需要的技术培训与落后的培训机制严重脱节、农村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有很大关系。导致政府部门还不能及时有效的将科学技术在农村中普及与推广,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机械装备难以推广应用,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严重制约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建设新农村也将受到制约。农民的各方面素质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仍与加快中国农业和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作者:陈剑

上一篇:战略产业发展下科学发展观论文下一篇:小学体育课程中多媒体课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