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规划与发展

2024-05-07

江苏省规划与发展(共6篇)

篇1:江苏省规划与发展

江苏HH建设有限公司企业发展前景与规划

本公司创建于年月,注册资金万元。

目前公司拥有员工名、其中、高级专技人员名、初级专技人员名;二级注册建造师人(含市政公用工程,机电工程二级注册建造师),小型项目管理师人。拥有大型施工机械等固定资产万元。这些都为公司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领导班子务实、高效,主要负责人具有极强的开拓创新精神,长期在建筑业内拼搏、经验丰富业绩丰硕。公司全体员工在他们的带领下,高扬发展的主旋律、坚持“开拓、创新、高效、发展”、经营理念;坚持“诚信、优质、合作、共赢”的服务宗旨;坚持市场为导向、项目为中心、质量是根本的经营策略;以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手段、人才兴企为保障;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诚信第一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份业绩地前进。公司目前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三级企业。

公司成立以来公司领导充分认识到重合同守信用是企业依法经营,减少失误,避免损失的基础。更是企业取信市场、赢得客户、报效社会、发展自身的根本。因此,公司领导始终不渝地把做好重合同守信用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管理内容,坚持把创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作为公司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工作目标。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于年取得了市A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公司成立至今,已完成和正在施工的工程项目合同总值已超过亿元,近两年来尽管有资金紧张,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但我公司所有合同无一因我方违约而变更,也

1无任何经济纠纷和诉讼,从而树立了良好的诚信经营形象。深得各方好评。

公司已顺利通过“质量、环境、安全和职业健康”国家认证。

公司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一家集房屋建筑、钢结构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消防专业承包、园林绿化、地基与基础工程、土石方工程、建筑防水工程、防腐保温工程、水电工程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安装企业。无锡市重合同守信用AAA企业。银行资信AAA企业。

HH建设永远致力创新创业、永远追求奋发有为。

江苏HH建设有限公司

2013.09.20

篇2:江苏省规划与发展

一、基地发展回顾 1. 基地基本情况(1)环境条件

江苏省柳树良种基地位于江苏省江都市仙女镇雅典娜路(其中资源保存区和主要研究场所在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仙女镇横沟村村部南500米,是建设单位独资经营的2000亩“江苏林科院江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的组成部分,该地由江都市政府流转、由建设单位长期租用。基地位于江苏交通枢纽区域,宁通、京沪两条高速公路交汇于此,328国道、京杭大运河以及宁启铁路都与基地毗邻。江都市是江苏省3大花卉苗木产地和集散地之一,具有悠久的林木花卉苗木培育历史,以及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群众技术基础,专业劳力较为充沛。2009年全市苗木栽培面积20多万亩,苗木销售额超过15亿元。

基地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无霜期平均为220天左右,年均温14.9℃,极端低温为-7.9℃,气温小于或等于-5℃ 的天数为11.5天/年;年均降水量965mm,年均降雨日数为172.1天。土壤由长江冲积物发育而成,土质为潮灰土,土种为小粉土,pH值为7.1~7.5。(2)建设现状

江苏省柳树良种基地建于2004年,主要用于无性系育种和扦插育苗,核心区域面积330亩,包含种质资源保存圃40亩、良种繁育圃200亩,品种示范林60亩(另外在洪泽县等地还配套建有200亩区域试验林和2000亩栽培示范林),生活区及其它用地30亩。良种繁育圃每年培育良种苗木约80万株,壮苗出圃率85%左右。至2009年本基地及省内合作苗圃共向全国推广了苏柳172、苏柳799和金丝垂柳1011等10多个良种,每年向全国推广乔木柳苗木及种条100多万株,灌木柳苗木80多万公斤,成为全国柳树良种苗木供应中心。

基地可共享扬州万亩花卉苗木示范区的相关配套基建,内部交通框架为环形及纵横各一条2.4米宽硬质(水泥)路,雅典娜路南北方向贯穿基地中部,交通配套优越。排灌系统为东西各1个扬水站,硬质开放式灌溉渠道;四周环绕一圈有硬质护坡的排水沟;基地中央部分还有两个总面积约20亩的蓄水塘。基地有300平米的生活用房,生活用水、用电、邮电设施配套齐全。基地常驻工作人员8人,其中经营管理人员2人,科研人员 5人;副高以上人员5人,高级技工1人。基地技术研发及咨询工作依托江苏林科院遗传育种所,日常生产以承包形式由当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完成。(3)建设单位和指导专家、工作指导情况

建设单位江苏林科院在柳树应用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先后共引进、收集并保存了国内外40多种、500份柳树亲本材料,基本上涵盖了目前有经济价值的柳树主要种;保存了1000多个优选杂种无性系,建成了国内保存柳树种质资源最多、面积最大的柳树种质资源保存圃,其柳树应用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近20年来,选育出速生用材品种苏柳172等20多个良种;先后研究开发了柳树工业用材林培育和编织柳高效栽培利用等多项实用栽培技术;苏柳系列良种及其栽培技术推广到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目前该院专职从事柳树育种的有8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2人,高级技工1人;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北美柳树遗传改良中心”、英国Long Ashton Station和意大利Casale Monferrato杨树研究所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协作关系。目前主持省部级柳树相关重大研究项目4项,与基层和企业单位合作承担研究、开发项目4项,均取得显著进展,储备杂交优选无性系1500多个,供以后进一步优选;其中,正在做区域性测定的无性系有400多个,营建各种试验、示范林2000多亩。技术负责人施士争,研究员,男,43岁。自2004年,该同志负责江苏林科院柳树研究课题以来,主持柳树相关的省部级课题6项;现主持国家林业局“柳树新品种测试指南和已知品种数据库建设”项目和江苏省高技术项目“高生物量柳树新品种选育”,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耐盐经济植物及大型海藻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的第二主持人。作为第一完成人或主要完成人,先后取得 “柳树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创新”等4项科研成果,均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选育推广了苏柳932和苏柳52-2等10多个柳树品种。先后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次,江苏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梁希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次,在省级以上的核心科技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3篇。

该同志先后参与创建江苏林科院沭阳林木良种基地和江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并先后负责2个基地的技术指导工作,2003年到2004年上半年负责沭阳基地的管理工作;2004年下半年起负责江苏林科院柳树研究工作后,本基地成为柳树课题的试验基地和柳树良种推广基地,较好地整合了江苏林科院的柳树研究资源和生产资源,产学研融于一体,基地的技术支撑得到充分保障。(4)主要建设成效评价

基地2004年建成,累计投资420万元,其中生产性投资180万元,基础设施130万元,其它投资110万元。基地柳树良种苗木年生产能力为80万株,平均每年出圃造林苗木50万株,种条20万株。建设单位选育的苏柳系列用材类良种,如苏柳172、苏柳795、苏柳194和苏柳799等,在江苏湖滩、江滩造林,年蓄积生长量 1.2~2.2立方米/亩,在洞庭湖滩地达到2立方米/亩,显著超过各地乡土品种的产量。柳树良种基地已经成为全国柳树良种及其栽培技术推广中心;苏柳系列作为基地主推品种,已成为全国柳树造林主导品种,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营造苏柳纤维用材林就达5万亩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2004年以来,以本基地为主要试验区,共筛选出优良无性系130多个,通过江苏省认定柳树新良种9个,审定品种8个。经国家林业局认定“柳树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创新”科技成果和“生物修复型柳树新品种选育”成果各1项,获中国林学会梁希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 主要经验和问题(1)主要经验

突出专业化和特色化是发挥省级林木良种基地社会经济效益的保证。省级林木良种基地立足于市场而又超前于市场,有服务社会、引导市场和培育市场的要求。需要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国内外林业领域的发展趋势,提前布局,依赖自身技术优势,选择某一种或几种、或某一类品种,作为生产品种做大做强,形成具有区域特色或其全国特色的专业苗圃。

创新是省级林木良种基地良性发展的前提。省级林木良种基地不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目标,兼有资源保存、品种改良的任务,承担较大的公益性成本;生产品种一般为用材林、生态林等树种的苗木,单价较低;由于品种权难以保护,新品种选育成功后,一般推向市场3年左右,新品种的科技附加值即基本消失。所以省级良种基地自身资金的积累不足以维持再生产,需依靠相关研发项目支持并形成持续创新能力,以部分弥补公益性任务的运行成本。(2)存在问题

投资收益较低。柳树良种基地的投资回报主要通过新品种苗木销售,由于柳树繁殖极为容易,品种权保护困难,新品种一旦推广,品种权即为社会无偿使用,基地只能通过市场收回简单生产成本,育种资源收集保存和管理维护、科研活动和设施设备等简单生产以外的研究成本无法收回。

科研创新持续性较差。由于自身资金积累不够,基地不能为其研发工作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撑,研发工作只能依赖于相关科研或推广项目,而相关项目的实施任务和目标往往与基地的科研目标具有较大差异,所以基地的科研创新往往时断时续。

管理体制。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和财务制度上,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往往套用国家事业单位管理方式,而基地生产经营属于企业行为,需要采用现代企业人事制度、激励制度和财务制度;二者存在的不适应影响基地的运行效率,也不能吸引最优秀的技术人才专心于科研和生产。

二、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与需求分析 1.建设的必要性(1)旺盛的市场需求

近10年来,造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宜林地几乎做到“应栽尽栽”,低湿滩地和干旱半干旱地等困难地造林成为目前及今后全国造林的重点和难点。柳树是具有较强抗逆性的多功能树种,在多种类型低湿滩地和干旱半干旱地及滨海轻盐土地,均可找到适宜的柳树种类用于造林绿化。近10多年来,江苏林科院选育的一些抗逆性强的柳树良种,以及目前正在研究的耐盐、耐旱品种,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困难地造林的需要。江苏拥有丰富的江湖滩地、水网农田、海岸带含轻盐土困难地,在上述地区营建海岸带生态防护林、江滩湖滩景观防护林、农田林网和村庄绿化将是今后我省林业建设的重要方向。

可见,具有速生,耐盐、耐淹、耐渍或耐瘠薄特性的柳树良种在省内和国内都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2)逐步规范柳树种苗市场

柳树育苗技术门槛很低,受到苏柳苗木持续多年旺盛需求的刺激,仅10年来柳树苗木培育规模迅速扩大,但苗木品种混乱,质量参差不齐,给生产上造成了较大的损失。2005年以来,在陕西、河南、北京、山东和江苏等地滋生了不少商业炒作行为,大量繁育和销售未经严格试验和认定的无性系,不切实际地夸大其速生性和抗逆性,甚至假冒良种,极大地误导和扰乱了柳树苗木市场,并且这种现象目前还在蔓延,将给柳树育苗和造林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柳树造林事业的正常发展。

基地建设单位是全国柳树良种的主要选育单位,建设地点位于江苏乃至全国知名的花木中心产地和集散地,采用省内最新颁布的柳树良种育苗技术规程,规范化地培育适宜当前园林、用材林、编织柳条林、生物质能源林和生态林造林需要的各种柳树良种苗木,配套推广相关的营林技术,应用多种媒体开展宣传和科普活动,以成本价供应市场,将引导社会各界科学认识柳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促进柳树造林事业的健康发展。

(3)进一步提高柳树良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水平

为适应林业发展形势的变化,我国柳树研究方向正处于从经济效益向以经济、生态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并将过渡到以生态效益为主。基地将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基础上,加快收集引进国内外抗逆性种质资源,进一步丰富我国柳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并集成技术依托单位设备和技术力量,加强耐盐、耐旱、耐涝及生物修复良种的选育力度,为我国沿海防护林、长江防护林和河流湖泊环保林建设提供适宜的品种。

(4)保护柳树遗传资源和柳树品种改良的可持续发展。

柳属树种遗传多样性突出,适应性强,生长快,耐水湿,耐轻度盐碱,耐污染,易于萌芽更新,对受污染土壤和水体有极强的修复功能,可用于建造生物燃料林、工业原料林、景观林、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等。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形势的日益严峻,柳树的多功能特性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在美洲和欧洲,柳树被广泛地应用于培育生物能源林、水源涵养林和生物修复林,建成了数量众多的生物质发电厂和污水处理“生物过滤器”。我国是柳树世界柳树种质资源的分布中心,但柳树在经济、生态效益方面的系统性研究和开发利用历史很短,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目前我国的社会生态需要相比,柳树利用水平尚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尚有大量的种质资源还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本项目将持续收集国内外重要柳树种质资源类型,为当代及后人储备研究资源。2.需求分析 为促进江苏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省国土绿化、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培育方面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相继出台了《江苏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江苏沿海开发规划》。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26%左右,将重点推进以“一区”、“二带”、“ 三网”、“ 四片”为基本骨架的现代江苏林业体系,其中“沿海防护林带”、“沿江风景景观带”、“水系林网”和“环太湖地区水土保持林”等重点林业工程中,规划沿海长江淮河两侧营造防护林1.17万公顷、流域性河道及湖泊两侧(周边)营造防护林2.66万公顷、区域性河道及水库两侧(周边)营造防护林7.32万公顷、一般河道两侧营造防护林3.11万公顷;沿海地区“力争形成300万亩规模的速生丰产造纸林;……加快生态林带建设, 在海堤及滩涂地区建设生态林和经济林带,形成沿海自然生态防护屏障,提高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基地生产的柳树包含耐盐品种、耐淹水品种、速生品种和园林乔木柳品种,也有抗逆性强、根系浅、郁闭快、采伐期短的灌木柳良种,在滩地、水网地区或沿海造林具有明显优势,在江苏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此外,江苏是全国柳树良种研发中心和种苗供应中心,苏柳良种在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山东、北京和天津等省份的生长表现均优于江苏,苏柳苗木在外省的需求量更大,长期以来,江苏培育的柳树多数销往省外。仅根据近年来江苏及长江中下游省份的柳树种苗需求趋势估计,在不考虑相关规划实施后将加大柳树种苗需求的前提下,今后几年江苏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柳树种苗的需求量在500万株以上。

三、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在技术依托单位较高的柳树研究起点上,实现科研与生产的紧密联合,发扬和强化江苏的柳树研究和生产特色。围绕“江苏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江苏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需要,以品种改良和种苗生产为主业,在满足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基地的经济效益,努力依靠自我积累实现良性循环。按照专业化、现代化、良种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理念,建成科技水平领先、产品质量优良、管理运行规范、经济效益显著的苏柳良种繁育基地,强化江苏作为全国柳树良种研发和生产的中心地位。2.基本原则

(1)以基地为依托,辐射全省。以新品种创制、繁育和示范为主要任务,前期以标准化培养现有的各类柳树良种苗木为主,加大宣传力度,规模化生产、低价供应良种苗木;加快良种和技术向全省的辐射,提高柳树育苗和造林生产水平。(2)坚持品种创新,质量优先。扩大收集优异柳树种质,大力开展新品种创制和配套造林应用示范。示范柳树良种苗木的相关生产技术标准,并研制新的标准,根据用途分门别类地培养高质量柳树良种苗木。(3)坚持以短养长,发展特色。在人、财、物和土地方面统筹规划,兼顾到科研储备和良种生产的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各项规划内容,牢牢坚持柳树特色。

(4)坚持资源集成,产研推结合。按照一定的规则,团结和集成省内柳树领域的科技、生产、销售、人才和社会资源,将江苏省柳树良种基地建成江苏柳树科研和生产应用的信息平台,使基地发挥最广泛和最高效的社会经济效益。3.规划期限

2010~2015年,分期实施。

第一期,从2010年~2013年,柳树良种基地从330亩扩建到400亩。修缮或延长基地现有道路、渠道,扩建种质资源保存区和良种繁育区,修建或完善杂交育种区的设施、设备,高起点制定基地生产技术标准。

第二期,从2014年~2015年,柳树良种基地扩建到550亩,良种繁育区扩建到350亩,生产能力达到120万株,年出圃苗木或种条100万株。4.发展目标

整合江苏柳树育种资源、技术设备和研究力量,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苏柳良种苗木为目标产品,做强苏柳品牌,建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中心地位、具有江苏特色、集柳树资源保存、品种创新和良种繁育为一体的专业化苏柳良种苗木基地,每年出圃各种柳树苗木及种条100万株以上。5.编制依据

(1)《江苏沿海开发总体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9年;(2)《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2004年;(3)《林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纲要》,国家林业局2002年;(4)《江苏林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江苏省林业局,2006年;(5)《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中国行业标准,LYJ128-92;(6)《育苗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6000-85;(7)《林木育苗技术规程》,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00B6102-86;(8)《江苏省农林新品种更新工程》,江苏省农林厅,1998年;

(9)《江苏省苏锡地区城乡一体现代林业示范区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江苏省农林厅,1997年6月;

(10)《中央国债投资江苏省淮太流域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报告》,江苏省林业勘察设计院,2000年5月;

(11)《江苏省高等级公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规划》,江苏省农林厅,1998年。

四、主要建设任务 1.建设内容、进度及规模(1)生产建设

新建杂交育种区和试验区(子代测定林);扩建种质资源保存圃,补充或剔除原圃中缺乏或冗余的资源,复壮和扩充原圃中衰弱资源;续建良种繁育圃和品种示范林,增建和续建后,江苏省柳树良种基地面积达到550亩,各功能区及规模参见表1。

表1 江苏柳树良种基地总体布局情况表 编号 1 2 3 4 5 6 7 名称 总计 收集保存区 良种繁育区 杂交育种区 试验区 示范区 生活区 面积(亩)百分率(%)

550 60 350 15 60 60 5

11 63 3 11 11 1

位置

基地西南角 基地南部及东部 南京东善桥 生活区北面 基地中部

雅典娜公司南侧,雅典娜

路西

(2)基础设施建设

修建水泥道路1200米、排灌渠道2000米,蓄水池1座,病虫害防治设备2套,界牌、界桩、标牌等一整套。培训展示室120平方米,库房、车棚(库)等生产用房160平方米,实验室80平方米,改建日光温室300平方米。水电配套及相关生产设备。(3)主要技术措施

资源保存圃:每年收集特异柳树种质资源20份,补充缺乏的资源类型;剔除资源圃中冗余的资源;对资源圃中衰弱、濒危资源进行复壮和扩充;进行一次全面的更新复壮。

良种繁育区:逐年、分批对苗圃地进行有机质补充或轮作改良土壤,每5年轮替一遍。采用扦插育苗、平茬更新,平茬2次后全垦更新。

杂交育种区:建在江苏林科院院部。改建日光温室300平方米,建全光雾扦插池200平方米,设置种子苗移植观测圃圃和苗期试验圃共15亩。建造喷灌设备、排水设施、扦插池、扦插基质用河砂、蛭石和砻糠。种子苗移植圃、扦插池用水泥桩和黑纱网预制遮荫装置。圃内每隔20米,挖1米宽、60厘米深的排水沟,主排水沟面铺设水泥板。

试验区:遵循试验条件局部控制的原则,总体上保持试验区的水、土和肥力的相对一致。修复灌水渠,用砖砌,水泥敷面。精细整地、精细管理、细致测定。示范区:按照国家或省规定的柳树技术标准造林,进行品种展示和造林抚育技术展示。田间沟渠路进行硬质化改造或修缮。2. 建设进度

第一期(2010年~2013年)

2010年,确定今后5年基地建设规划,制定生产计划和研究计划,调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签订岗位协议;完成基地各功能区的改建和续建方案设计,筹措建设资金;完成基地相关地块原有苗木的销售并清空;开展杂交育种20个组合。

2011年按照设计方案,完成各个功能区面积调整,新建或修缮基地相关农田基本建设内容的调试和维护、维修,建造扦插池及其附属设施,杂交试验区和品种示范区、试验区部分投入使用,种苗基地全面生产;新收集优异柳树种质资源,继续开展杂交育种,并对上一年获得的子代进行测定。

2012年,完成基地路、渠、沟体系的检查和修缮,新设计的路、渠、沟动工建造,继续收集优异柳树资源,试验区(子代测定去区)投入使用;继续开展常规的杂交育种及子代测定工作。

2013年,开始分步改良基地土壤,高标准生产造林柳树苗木和园林柳树苗木,继续收集优异柳树资源;继续开展常规的杂交育种及子代测定工作,完成基地第一期建设计划。

第二期(2014年~2015年)

2014年,扩建150亩良种繁育区及相应的土方工程、道路、渠道工程,杂交试验区和品种示范区、试验区全面投入使用;引进各种柳树良种种苗,收集相关柳树育种资源。继续开展常规的杂交育种及子代测定工作。

2015年,基地各功能区及生活服务等附属设施全面完成,并可按照建设原则和目标进行生产和开展科研,基地可依靠自身收入实现良性循环。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 投资估算

总投资850万元,各单项投资计划参见表2。

表2 柳树良种繁殖基地建设投资总概算表(万元)

序号 合计 一

(一)1 2 3 4

(二)1 2 3 4 5 6 项目名称

生产工程 土建工程 实验室 生产用房 土壤改良 生产设备 全光雾扦插苗床(微)喷灌系统

日光温室 实验室设备 病虫害防治机具

运输车辆

单位 数量

m2 m2 hm

2m2 m2 m2

160 30 30 2000 2000 300

单价

0.2 0.15 0.6 0.45

0.20

投资 850.00 254.5 71.50 16.00 24.00 18.00 13.5 183 20.00 15.00 60.00 55.00 15.00 18.00

备注

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 砖木结构

机械(清杂、土方等)hm2 二 1 2 3 4 5 三 1 2 3 4 5 四 1 2 3(2)资金来源 培育工程 良种引进 育种资源引进收集

种苗 机械、人工

土地 附属工程 水闸 泵站 主干道 硬质灌渠 排水渠 其它费用 勘查设计费 管理费用 其它

个 份 万株 亩 亩

座 座 米 米 米

500 20 550 550 4 1 1200 2000 2000

0.16 4 0.12

2.25 15.0 0.080 0.020 0.020

348.5 40.00 80.00 80.00 66.00 82.5 200.0 9.00 15.0 96.00 40.00 40.00 47.00 12.00 18.00 17.00

改造 改造 改造

建设期间建设单位另可从下属公司的上交利润及基地现有的苗木销售收入中配套200万元;制定鼓励政策支持相关科研和推广项目到基地实施,可集成项目资金150万元,以上共可自筹350万元;计划每年申请相关财政资金、补助经费100万元,5年共500万元。

六、效益估算 1. 经济效益分析

基地建成后,以生产造林苗木、种条和园林苗木为主,按照一般柳树苗木成本估算,造林苗木及种条生产成本约1元/株,3年生园林苗木生产成本约13元/株;根据设计生产能力,基地每年可生产1年生造林苗木80万株,种条20万株,3年生园林苗木2万株;根据公益性及微利原则,以上3种产品的销售单价分别确定为2.5元、1.5元和35元;产品成本、产量及销售估价参见表3。

表3 优质种苗生产单位成本计算与销售估价表 单位:元/株 序号 1 1.1 1.2 1.3 1.4 1.5 1.6 项目 生产成本 种苗 肥料、农药 人工费 其他材料 管理费 土地

扦插苗 0.94 0.10 0.20 0.30 0.03 0.01 0.30

种条 0.94 0.10 0.20 0.30 0.03 0.01 0.30

3年生园林苗

13.20 3.00 2.00 3.00 0.10 0.10 5.00 2 3 售价 产品产量(万)

2.50 80.00

1.50 20.00

35.00 2.00 以此估算,基地每年直接生产成本为120.4万元,毛收入可达300万元,以税收(费)、销售等费用约占销售额15%计,每年可获利润134.6万元,投资回收期约为6.4年。可见,基地建成运行后,有能力从自身利润中提取一定的资金用于品种创新和科普宣传活动,基本可实现良性循环。

2. 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充分发挥柳树的多功能作用。柳树分布于全国各地,在营造水土保持生态林、防风固沙林、纤维工业用材料、生物能源林、园林绿化、编织柳条林、水土修复林和通道绿化林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本基地在选育和生产符合各种造林需要的柳树良种的同时,还将通过媒体和现场展示等途径,广泛开展柳树科普宣传,使我国丰富的柳树资源优势和良种选育优势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发挥应有的社会生态效益。

提高柳树良种的选育能力,巩固和强化江苏柳树良种选育和种苗繁育的优势地位。本基地将按照林木育种的科学规律,扩建相关试验区,完善从种质资源收集和观测研究—杂交育种—苗期测定—多点区域性测定—林期测定的整个常规育种试验流程,并利用现代实验室技术开展辅助育种。从人才、设施设备、土地、资金直至制度建设等各方面,为柳树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分而宽松的研究环境。基地和江苏林科院作为全国柳树良种选育中心和种苗繁育中心的地位将得到有效巩固。

促进柳树种苗产业的健康发展。基地将充分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公益性作用,为社会提供柳树壮苗培育技术、品种和栽培技术示范,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同时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价廉的良种苗木;一方面引导相关种苗业者提高苗木质量,另一方面遏制近年来一些企业、个人利用柳树苗木畅销的机会而夸大宣传的商业炒作行为,打击假冒、盗用良种品牌等坑蒙行为,使得柳树种苗产业可按市场规律有序发展。

七、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建设单位已成立重大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基建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科研的领导及相关科室领导为成员,分别从总体上负责基地总体领导和基建工程,领导小组下分别成立实施小组,负责规划设计、资金筹措、基地生产和产品营销,在生产、技术、财务、基建等方面均安排专人负责、专人把关。基地建成之后由遗传育种所负责运行,采取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基地公开招聘管理人员,设置总经理、首席专家和财务主管各1名,分别岗位制定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

2.技术保障

项目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共同制定基地生产技术方案和研究方案,签订岗位合同或技术承包合同。正常运行后公开招聘首席专家,鼓励在职科研骨干兼职或入股。建设单位把基地作为柳树研究基地,制定政策鼓励,以后承担的柳树项目优先到基地实施,构建柳树良种选、引、育为一体,科研、生产和推广一条龙良种研究推广体系;基地选育新品种优先在基地生产推广;按照基地工作需要,对基地的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开展技术轮训。3.资金保障

基地建设单位是江苏省唯一的林业专门研究机构,具有较强的创收能力。下辖江苏绿宝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营业范围包含林木良种生产和推广、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和施工、监理等,拥有江苏省造林绿化壹级施工资质、江苏省造林绿化监理乙级资质、江苏省园林绿化施工贰级资质,公司每年毛收入约2800~3000万元,近5年来累计年净利约500~700万元,目前公司发展势头良好。今后5年内建设单位有能力从公司上交利润中提取200万元用于基地配套;此外,按照基地近年来的苗木经营情况,基地以后5年也可获得提取一定利润用于自身发展。柳树研究是建设单位的优势研究领域,近10年来每年获得的横向、纵向研究经费超过100万元,每年集成30万元在基地开展研究也有可靠的保障。基地资金使用按照国家和江苏省的财政资金相关管理办法使用和监管,基地建设完成后,邀请主管部门和财务、林业专家和机构进行审计和验收。

八、有关附件

附件1:基地实施区位图 附件2:基地原状图

篇3:江苏省规划与发展

《规划》包括“十一五”散装水泥发展回顾、“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目标、主要对策措施等四个部分。

《规划》科学地确定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指出: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散装水泥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条例》, 结合江苏省实际, 到2015年, 全省散装水泥供应量达到13 000万吨, 力争13 500万吨;发散率达到70%以上;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80%以上, 其中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65%以上。发散综合配套能力达到14 000万吨以上。全省预拌混凝土实际使用量达到2.5亿立方米以上。新增预拌砂浆生产能力3000万吨, 省辖市主城区和苏南部分县级城区基本实现禁止现场搅拌砂浆。

为实现上述目标, “十二五”期间, 将突出“一个中心”, 即以提升散装水泥量率为中心。抓好“两个重点”:一是《条例》的贯彻执行;二是预拌砂浆推广应用。实现“三个提高”:一是提高发散综合配套能力;二是提高科技兴散水平;三是提高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水平。

《规划》提出九项措施确保任务完成。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目标责任管理;二是认真贯彻《条例》, 依法推进发散工作;三是加大资金征管力度, 发挥专项资金导向作用;四是大力推动技术进步, 走科技兴散之路;五是加强引导, 着力调整预拌混凝土产业结构;六是典型引路, 加快农村散装水泥发展步伐;七是多管齐下, 加大预拌砂浆推广应用力度;八是加强宣传, 为散装水泥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九是狠抓队伍建设, 适应新形势下发散工作需要。

篇4:江苏省规划与发展

关键词 江苏 “十三五” 文化发展规划

分类号 G120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11.001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Jiangsu“13th Five-Year” cultur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set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ly, study the situation and understand the position, put forward the feasible target. Secondly, connect with national, provincial and local planning effectively. Thirdly, research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bottleneck, and combine the planning with practice effectively.

Keywords Jiangsu. “13th Five-Year”. Cultural Development Planning.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事先的预案和计划是成就大事的重要保障。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变了资源配置的方式,并不否定制定规划的必要性。尽管文化建设不同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但同样需要谋定而后动。当前,制定好“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是全省文化系统的重要任务。制定规划应当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研判形势、明确定位。做足“功课”,总结昨天,把握今天,研判形势,确定方位,才能规划明天。例如,省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要搞清楚“前世今生”,特别是总结好“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情况,弄清楚当前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和水平,才能在此基础上“跳起来摘桃子”,明确合理的参照系,提出可行的目标定位,做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其次,要区别层次、分类制定。做好与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其它专项的衔接,争取将重点项目和相关指标纳入部、省规划的总盘子。同时,省文化厅、省文物局也要在全省层面分别制定文化、文物专项规划。此外,省文化厅十个直属单位、各市县文化局也应该做好“十三五”文化规划,做到落小落细,形成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全省文化发展规划。这在我省是史无前例的。

再次,要创新发展、补齐短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创新发展、抬高标杆,提出新的目标定位和工作思路。比如,南京博物院提出了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博物院的发展目标,南京图书馆提出了建设“国内先进、国际有影响”省级图书馆的发展目标,省美术馆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面向大众”省级龙头馆的发展目标。市县文化部门和文化机构,要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抓住规划的机遇,努力研究破解发展瓶颈的对策。

规划重在指导实践,旨在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但不能搞本本主义,不能削足适履,不能让规划教条地束缚了实践的步伐。要努力在实践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适时修正,努力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规划不可缺失,实践之树常青。

篇5:江苏省规划与发展

目录

序言

第一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二章机遇挑战

第三章总体要求

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动力转换

第四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第五章优化区域创新布局

第六章加快人才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建设

第七章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三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第八章构建产业新体系

第九章拓展发展新空间

第十章建设智慧江苏

第十一章完善现代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第四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第十二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第十三章强化农业发展支撑保障

第五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四章构建集约高效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第十五章提升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

第十六章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六篇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第十七章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第十八章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

第十九章加快走出去步伐

第二十章提升对外开放载体功能

第七篇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第二十一章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第二十二章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第二十三章推进教育和医疗卫生体系现代化

第二十四章强化人口工作

第二十五章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十六章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第八篇强化绿色发展导向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第二十七章加强生态空间源头管控

第二十八章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第二十九章切实提升环境质量

第三十章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九篇建设文化强省显著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十一章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和道德风尚建设高地

第三十二章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第十篇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三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第三十四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第十一篇全面推进依法治省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第三十六章深化法治江苏建设

第三十七章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三十八章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第十二篇强化规划实施谱写好中国梦江苏新篇章

第三十九章完善规划体系

第四十章创新实施机制

第四十一章履行政府职责

第四十二章凝聚社会力量

序言

“十三五”时期,是江苏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本规划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转型发展进展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六大战略,扎实推进“八项工程”,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两个率先”取得新的重大成果,“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实现良好开局,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连跨三个万亿元台阶,超过7万亿元,年均增长9.6%,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人均GDP超过8.8万元,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跨四个千亿元台阶,突破8000亿元,年均增长14.5%。

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2.07%提升至2.55%,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8%,年均提升1.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6.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0.1%,年均提升1.4个百分点。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80%以上。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7%,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1.5%。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2%,服务业投资占比达到49.6%,民间投资比重达到69.7%。信息化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

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实现重大突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南京江北新区成功获批,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加快推进,苏北发展六项关键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和六大行动顺利完成,经济总量突破1.25万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成效明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全面推开,城乡发展“六个一体化”深入实施,城镇化率达到66.5%,提高6.2个百分点。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综合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有序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以“5张清单、1个平台、7项相关改革”为基本架构推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省级层面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87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财税、价格、投融资、地方金融、医药卫生、教育等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全方位开放布局全面展开,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开发园区载体功能不断增强,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达到43.8%,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一倍,2015年对外投资突破100亿美元。

生态环境稳步改善。生态省建设深入推进,在全国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逐步健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单位GDP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主要污染物减排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蓝天、清水、绿地工程加快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基本建立,太湖水质逐年改善,长江、淮河流域治污规划实施成效居全国前列。城乡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完成自然村环境整治任务。绿色江苏建设加快推进,林木覆盖率达到22.5%。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分别增长66.8%、79.3%,与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为2.29:1。民生“六大体系”建设和实事工程扎实推进,五年城镇新增就业681.6万人,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覆盖,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发展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全面完成人均年纯收入低于4000元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富有成效,社会信用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水平保持全国领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绩效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前列,社会安定有序、团结和谐、充满活力。

与此同时,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新增长点支撑作用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风险隐患有所凸显,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繁重,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改革攻坚任务艰巨,法治建设有待加强。

第二章机遇挑战

“十三五”时期,江苏和全国一样,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从国际来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开放程度较高的江苏经济影响更为直接,带来的挑战更为严峻。

从国内来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我国经济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这既为江苏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也形成了倒逼压力。

从我省来看,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奋斗,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发展动力正在加快转换,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优化,发展的稳定性、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在江苏交汇叠加,为我省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趋势,准确把握江苏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新的任务要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作为,不断增创江苏竞争新优势,开辟江苏发展新境界。

第三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江苏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记“两个率先”光荣使命,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以“五个迈上新台阶”为重点任务,以“八项工程”为主抓手,全面实施“七大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江苏篇章。

“十三五”时期,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六个坚持”原则,结合江苏实际,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以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总领。把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江苏发展的总要求总命题总纲领,贯穿于“十三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发展的全过程,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推动各项工作继续走在前列,把总书记为江苏勾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进一步突出更加扎实、更高质量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着力拉长和补齐短板。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要求,努力当好“四个全面”的率先践行者。

——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发展理念深刻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坚持创新发展,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使创新成为江苏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强劲的动力;坚持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坚持绿色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坚持开放发展,更加主动融入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总布局,在扩大开放中增创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坚持共享发展,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全省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呈现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切实做到“十个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握经济大局,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

——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节战略导向

根据五大发展理念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任务新要求,在保持发展战略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丰富完善发展战略,深化拓展战略内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把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突出产业科技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方式,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更好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依托江苏科教、人才优势,进一步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教育根本基础、人才第一资源的地位,着力建设人力资源与人才强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推进“两个率先”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结合江苏不同区域实际,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质量和水平。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区域互补、南北联动、跨江融合、陆海统筹,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坚定不移推进企业、城市和人才国际化,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绿色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宜居新江苏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施民生共享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共享发展,把民生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导向,鼓励创业致富、勤劳致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完成扶贫脱贫攻坚任务,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丰富,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节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有条件的地方在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子上迈出坚实步伐,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亿元左右(2015年价,下同),年均增长7.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比2015年提高40%左右。

——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重要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8%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人才资源总量达1400万人。

——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取得显著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代服务业贡献份额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5%左右。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全面完成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任务,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质量明显提升,城镇化战略格局和生产力布局更趋合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新的区域和次区域增长极加快形成,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在国家级新区中脱颖而出。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苏中和苏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左右。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内对外开放新优势加快形成,对外投资中方协议额力争实现倍增,保持开放型经济领先优势。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在“七个更”上取得更大进展,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创业致富蔚然成风,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年城镇新增就业500万人。实现省域教育总体现代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形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超过98%。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和“健康江苏”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建成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每千人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达到40张以上。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更加健全,完成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护任务,逐步实施建设用地减量化,单位GDP占用建设用地下降27%。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绿色江苏建设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增加。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环境意识显著增强。

——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国际影响持续扩大。平安中国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人民群众安全感保持90%以上。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健全。法治江苏建设扎实推进,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动力转换

第四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着力构建创新水平与国际同步、研发活动与国际融合、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形成重大产业原创性技术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努力建设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企业主体创新作用凸显、区域创新功能完善、创新创业繁荣活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专栏1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骤

第一步,经过5年左右努力,到2020年基本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第二步,经过10年左右奋斗,到2025年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的核心功能,成为全球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全面达到或超过国家2025制造业目标,部分创新指标跨入创新型国家先进行列;第三步,到2035年左右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第一节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

重点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和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深入开展本地龙头企业创新发展试点,以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为重点打造一批全球知名创新型领军企业。以新技术研发、新业态培育、新模式创造为方向,推动跨行业合作和股权兼并,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行动”计划,鼓励大中型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打造一批集成化研发服务集团,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和中小企业创新工程,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和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中小创新型企业集群。实施小微企业“创新之家”培育计划,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推广创新券、信息化券等公共服务新模式。支持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到2020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万家。

第二节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持续推进前瞻性、系统性、应用性基础研发。支持高校院所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争取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江苏,打造若干科学研究中心。组织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集成,优化重点实验室布局,打造一批国际化、高水平的原始创新基地。鼓励高校与企业建立“校企联盟”等产学研合作组织,启动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在重点领域建设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科学装置和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完善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机制。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试验田作用,鼓励通过民办公助、公司联营、会员制、产业技术联盟等形式,探索建立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加快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效机制。支持高校院所进入高新区,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研发、企业孵化等活动。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探索“互联网+产学研”新模式,支持南京通信与网络、苏州纳米技术、泰州生物医药等国家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和一批省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建设。

专栏2 “十三五”时期重点建设的重大科研设施

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南京土壤科学和技术国家实验室、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围绕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集中支持事关全省产业发展的前瞻性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形成创新制高点。支持纳米材料、大数据、未来网络、3D打印、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石墨烯、智能机器人、小核酸和抗体药物等领域超前部署基础前沿技术研究,着力在战略性新兴领域加快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比较优势明显的创新成果。

第三节建设一流产业科技创新载体

加快重点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点领域设立一批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引导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高水平建设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其创新引领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重要作用。组建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推进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对产业创新发展的引领支撑能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打造若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实验基地。

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实施科技服务业升级行动,推动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等跨地区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文化创意、技术转化、科技咨询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高标准提升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水平,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鼓励发展众创空间、创新工场、虚拟创新社区和创业咖啡等新型孵化器,支持创建创业大学、创客学院。加快建设自主创新广场等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在高新区培育建设一批专业化科技服务特色基地,开展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推动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探索建立虚拟实验室等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促进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基础资源开放共享。

专栏3 “十三五”重点技术创新平台

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专用集成电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膜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镇江海洋工程装备应用技术研究院、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研究院、江苏高性能合金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扬州数控机床产业研究院、泰州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淮安盐化工循环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中天科技光电传输工程中心、徐州先进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

第四节提高创新国际化水平

实施产业创新国际化行动计划,广泛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深度融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加强与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全方位科技合作,巩固提升与以色列、芬兰、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研发合作交流,探索建立多样化的产业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平台。依托中国江苏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等国际品牌展会,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国际合作载体,促进国际创新资源与创新需求有效对接。鼓励企业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加入世界技术标准组织,牵头或参与建立国际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参与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并购、合资、参股国际研发企业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实施高端外资研发机构集聚计划,大力吸引海外知名大学、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在江苏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中心,支持外资研发机构参与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促进国际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第五章优化区域创新布局

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要素,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着力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

第一节加快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提升持续创新能力、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建设、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培育、高附加值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开放创新、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六大行动,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落实先行先试政策,着力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新型科研机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率先突破,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全面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优化“五城九区多园”创新布局,形成高效合作、协同有序的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到2020年,苏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

第二节加强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园区建设

强化城市创新功能,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建立区域创新合作联动平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群。推动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促进功能。推动科技园区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功能创新,建设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创新核心区。统筹推进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园、科技创业园、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创业特别社区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支持徐州、淮安、宿迁申报国家创新城市试点,加快推进创新型县(市、区)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建立省级高新区。

第三节推进区域协同创新

按照苏南创新提升、苏中创新跨越、苏北创新突破的要求,探索人才、技术、成果、资本等创新要素统筹配置的新模式,提高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推进苏南创新驱动发展,更好地支撑引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引导苏中地区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要素、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创新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苏北科技与人才支撑工程,支持苏北地区大力引进技术和人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切实以科技创新支撑跨越发展。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鼓励苏南高新区跨区域创新合作与产业整合,完善与苏中、苏北地区的挂钩支持、共建分园机制,打造苏中苏北产业技术创新高地。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建设宁镇扬创新合作示范区,支持常熟市、海安县等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第六章加快人才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建设

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更大力度推进人才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人才集聚中心,构筑人才驱动发展高地、人才环境建设高地和人才价值实现高地。

第一节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加强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高科技领军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点人才工程计划,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高端引领和基层开发并重,打造人才队伍新质态,造就大批高素质基层人才队伍。积极引导优秀博士后向企业流动。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打造“江苏技能状元”大赛等品牌。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队伍建设,推进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到2020年,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达17%,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700人。

专栏4 十大重点人才工程计划

百千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产业人才高峰行动计划、新一轮“双创计划”、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新型技能大军培育工程、“凤还巢”计划、国外人才智力引进工程、“众创人才”扶持计划、苏北人才支撑计划、行业人才协同发展计划。

第二节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大全球引才引智力度,全面用好国际国内人才资源。实施“十大领域海内外引才行动计划”,组织“海外博士江苏行”等活动,广泛汇聚海内外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采取柔性引进、项目引进、专项资助引进等方式,大力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构建引智成果发现推广体系。加强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加大对留学回国人员资助力度,打造江苏海内外高端人才集中生活服务区。鼓励江苏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推进国家级(中国苏州)和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常州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等集聚区建设。

第三节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发展体系和公共人才服务体系。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更加开放的引进使用机制,科学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评价发现机制,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激励保障机制,有利于释放人才活力的流动配置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定制度。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培育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加快人才大数据和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定期编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加快苏南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选择有条件的县(市、区)和单位开展人才工作综合改革试点。

第七章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加快构建科学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深入实施众创空间建设、创业主体培育、创业企业孵育、投融资体系建设、创业服务提升、创业文化营造等“创业江苏”行动,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清理妨碍创业制度规定,破除不合理行业准入限制,增强激励创业制度供给。合理布局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提升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暨江苏科技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交流载体影响力。树立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增强社会大众创新创业意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

第二节建设知识产权强省

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计划,形成一批创新水平高、权利状态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高价值知识产权。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壮大一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培育一批专利密集型、商标密集型、版权密集型产业。创新知识产权交易模式,建设江苏(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打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平台。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社会信用评价机制,建立系统性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侵权违法档案和征信系统。建立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有效衔接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探索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建立健全多元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和涉外知识产权争端应对机制,构建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网络,鼓励企业进行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维权联盟。支持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创建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第三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政府科技管理重点转向完善规划政策、优化创新环境和提供创新服务,建立健全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健全省级科技项目管理平台,探索建立由第三方机构管理科技计划和项目资金体制,完善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的信息公开和信用管理。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科研项目分类管理,建立创新调查和科技报告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完善激发创新的利益导向机制。推进科研院所和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改进科研经费配置和考核评价方式,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和传导扩散的新机制。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完善科技人员股权和分红激励办法,探索通过技术股权收益、期权确定等方式增加合法收入。

实施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消除影响科技创新的各种障碍,形成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和可预期的投资回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支持技术创新活动。制定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产品实施办法,完善自主创新政府采购政策。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

第四节推进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省建设

建立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和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省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发展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争取开展股权众筹试点。建立适合科技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授信模式,简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支持各类机构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提供私募资产管理计划。推进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不断完善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支持保险资金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支持无锡市开展海峡两岸科技与金融合作等试点。

建立健全科技金融组织体系。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开发科技金融新产品,探索设立省级科技金融投融资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起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担保公司、科技融资租赁公司。引导互联网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帮助科技企业、创新项目扩大融资渠道。支持科技金融新型业态集聚发展。

第三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第八章构建产业新体系

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导向,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推进产业高端化、高技术化和服务化发展,加快健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干部分。

第一节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建设全国智能制造先行示范区。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引导制造业向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制定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行动计划,突出数控装备普及换代、现有装备智能改造、高端装备自主制造、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等重点领域,推进制造业装备由机械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加快培育智能制造模式,搭建智能制造国际合作平台,支持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智能化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推行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制造,鼓励发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网络生产新模式,支持工业云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开放共享,构建网络化企业集群。到2020年,建成1000个智能车间(工厂)。

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双百工程”项目、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三大计划,全面实施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推进节能改造示范、减排改造示范、再制造示范等。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促进企业管理软件普及推广应用,推动机械、石化、冶金、纺织、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改革产业准入和监管办法,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推进重点装备技术和产品质量攻关计划,支持制造业名品名牌建设。到2020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00,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8。

专栏5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总体定位

产业层次高:争取更多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制造业2025实施成效走在全国前列。

创新能力强:拥有一批战略必争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创新型制造业领军企业,示范引领制造业创新发展。

制造模式新:企业制造装备实现“数控一代”全覆盖,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广泛推行,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成为全国智能制造先行示范区。

集聚效应好:产业布局优化合理,基本形成区域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集聚带和现代特色产业集群。

品牌影响大:拥有一批世界级跨国企业(集团)和细分市场占有率高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和产品。

管理效能优:大型企业普遍建成智能化、互联网化管控体系,实施高效精准的经营管理,打造一批智慧园区,企业管理水平领先。

第二节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规划和推进方案,更好发挥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优先选择培育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发展成长性强、代表未来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海洋工程、航空航天、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产业,细分行业、细分领域,做精做特做优做实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南京智能电网、无锡传感网、苏州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技术服务业、盐城海上风电、泰州和连云港生物医药、常州智能制造等集聚区建设。抓住国家开展下一代互联网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智能制造试点城市建设等机遇,深入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示范。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

第三节建设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高地

打造“江苏服务”品牌。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网络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围绕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重点发展现代金融、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服务外包、检验检测、国际航运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基于网络的平台经济、文化创意、工业设计、人力资源服务等新兴业态。推进产业融合与跨界发展,大力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以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强集成能力、满足深层需求为重点,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实施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支持企业面向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推动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培育5-6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南京、苏州等地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8%,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左右。

加快服务业改革开放。加快落实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开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引导外资投向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延伸外资企业服务链,促进本土服务业提升发展,推动服务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进一步减少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项目,制定落实扶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总结推广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成果。加强苏港、苏澳、苏台、苏新、苏韩服务业合作。

第四节优化产业布局

沿沪宁线地区重点推动区域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研发设计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沿江地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滨江旅游等服务业,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海洋工程装备等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有序推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环境压力大的产业向苏北、沿海地区转移。沿海地区重点推进沿海深水大港、临港产业园区和城镇“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主动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高端产业转移,做强做大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物流、石化等临海产业,做大海洋经济规模和品牌。沿东陇海线地区重点发挥“一带一路”战略交汇点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承接中高端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等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支持南京等地推进市域制造业布局调整。

专栏6 “十三五”各地部分重大产业发展新平台和载体

南京河西金融中心、南京枢纽经济区、中国(南京)软件谷、江苏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无锡惠山工业转型集聚区、无锡新区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园、无锡新区生命科技产业园;徐州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徐州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常州金融商务区;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示范应用基地、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南通高新区、南通空港产业园、上海市北(南通)科技城;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连云港亚欧大陆桥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连云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淮安两岸家电产业园、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淮安中兴智慧产业园;盐城环保科技城、大丰港现代物流集聚区、盐城大数据产业园、盐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扬州(仪征)汽车工业园、扬州数控装备产业基地、扬州软件园;镇江航空航天产业示范基地、镇江现代汽车产业基地、世业洲国家旅游度假区;泰州国家大健康产业集聚区、高技术船舶和海工等高端装备基地、节能与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宿迁绿色建材产业园、宿迁智能电网产业园、宿迁智能家电科创园、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第九章拓展发展新空间

兼顾当前需要和长远可能,统筹有形和无形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第一节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

着力推动结构性改革,促进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产业升级与需求升级协同推进,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为重点,调存量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扩有效增量培育发展新动能,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跃升。推动产业重组,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通过严格环保、能耗、技术标准倒逼过剩产能退出,实现市场出清。化解房地产库存,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注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降低企业负债率,主动释放信用违约风险,稳妥推进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大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联保互保、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等方面风险隐患。积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落实国家减税清费政策,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企业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增强优质企业竞争力。在精准扶贫脱贫、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增加有效供给,着力补齐短板,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

第二节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

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重要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技改投入在工业投资中的比重,引导投资更多投向沿海、苏北等经济薄弱地区。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鼓励社会投资,有效撬动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提高民间资本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

发展消费经济。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落实和创新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拓展居民多层次、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突出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促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消费金融公司和消费信贷专营机构,加快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企业通过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改善用户体验等方式,开发引领消费时尚的概念产品、设计理念、新兴服务,发展个性化、智能化、定制式消费。深入推进放心消费创建工作,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推进南京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到2020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发展品牌经济。大力推进质量强省和品牌强省建设,深入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和质量强市创建活动,实施商标和名牌战略,全面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以及自主品牌建设水平,打造江苏品牌、江苏标准,推动江苏制造走向质量时代。实施“一企一标”“一社一标”工程,引导企业通过品牌创建推动经营理念、技术、产品、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实施商标密集型产业发展计划,以旅游业、纺织服装业等为突破口,培育“畅游江苏”“时尚江苏”等10个左右品牌价值高的商标密集型产业。实施品牌价值提升工程,支持企业名品名牌建设,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打造区域品牌,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示范区,形成500家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标密集型企业。

发展分享经济。重点支持快递业、家政服务业、教育业、培训业、新闻业、租赁业、广告业、创意业、健康服务业等领域,整合利用分散闲置社会资源,促进分享经济拓展领域、快速成长。创新分享经济模式,积极发展众包、众智、众扶、众筹等新业态。规范市场准入,建立健全行业标准,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机制,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建立多种互联网共享平台,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为分享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节建设“畅游江苏”

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综合带动作用,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游客满意为宗旨,构建“畅游江苏”体系,建设旅游强省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和品牌,大力拓展海洋、低空等旅游发展新空间。强化旅游载体建设,促进旅游度假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集聚区和旅游重大项目提档升级,新增5个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个以上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加大国际旅游营销力度。发展乡村旅游,丰富度假休闲、康体养生、运动娱乐等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供给,提升旅游消费水平。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旅游诚信建设,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改善旅游消费环境。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互联网”跨产业融合,发展智慧旅游。“十三五”期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3%左右。

第四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积极发展石化、重型装备等临港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服务业,改造提升海洋船舶、海洋渔业、滩涂农林业、盐化工等传统产业,形成以沿海地区为纵轴、沿江两岸为横轴的特色海洋经济带。优化海洋产业布局,重点推进连云港港口物流、盐城海上风电和海洋生物、南通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产业高效集聚发展,打造一批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园区。加快海洋高新技术发展,打造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依托淮海工学院建设江苏海洋大学,支持无锡发展海洋探测技术产业,大幅提升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科学确定围填海规模,加大对沿海滩涂围垦支持力度,支持盐城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强化海洋事务统筹协调,提高海洋综合管理能力。深入推进盐城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和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南通创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到2020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

第五节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着眼改革强军战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加快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坚持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不断丰富军民融合方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建成全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军民两用产业,重点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船舶及配套、轨道交通、机械设备和特种车辆、新材料、物联网等领域,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和示范基地,支持丹阳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和南京白下、无锡、苏州新区、镇江新区、张家港、泰兴等省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建立军民科技交流合作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推动军民创新要素、创新基地、创新平台、科技成果等开放共享,推动智慧江苏建设应用向智慧军营拓展延伸。全面推进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信息、测绘、海防人防等基础设施融入国防功能,引导军用基础设施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建立基础设施军民合建共用机制。推进城市建设和综合防护体系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到2020年,建成90个军民共建技术中心、10家省级以上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第十章建设智慧江苏

实施网络强省战略,推进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建设网络泛在普惠、技术创新活跃、服务丰富全面、资源开放共享、安全保障有力的信息网络体系。

第一节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推进“宽带江苏”建设,加快城域网智能化改造,拓宽宽带互联网出省中继带宽,打造全光纤、宽带化接入网络,持续推进“光网城市”“光网乡村”工程,建设“区域交换中心”。启动实施光纤宽带“企企通”工程,加快国家广电骨干网江苏核心枢纽建设,推进宽带接入网业务开放试点。推进“无线江苏”建设,实施新一代宽带无线和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工程,加快4G网络布局与应用普及,实现市、县城区主要公共区域免费WiFi全面覆盖。超前布局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加强未来网络、5G通信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关键技术攻关和培育孵化,推进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打造全国下一代未来网络产业化基地。推进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数据安全、云计算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监测管理等关键网络防护和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到2020年,实现城市双百兆进家庭,农村千兆进村、百兆入户的宽度接入能力。

第二节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加强技术应用创新,突出商业模式创新,促进跨界融合创新,把互联网经济打造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推动互联网再造制造业,制定实施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实现设计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和管理网络化。推动互联网再造服务业,促进供应链管理等服务模式创新。推动互联网嵌入现代农业,发展精准农业、信息农业和智慧农业。实施互联网企业创新培育和规模发展计划,支持互联网领军企业和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在江苏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机构,打造互联网经济发展先行区。

加快建设互联网平台载体。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整合产业链及多边市场资源,构建平台生态圈。培育大宗商品、消费服务、跨境贸易等电商交易平台,引导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发展。加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培育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和众创园。鼓励金融机构融入互联网,探索开发新型支付方式和支付工具,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起或参与发起设立互联网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加强智慧城市群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和公共服务智慧化,建设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提升公共服务便利程度和普惠程度。加强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集成应用,促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建设全省统一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透明度。支持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推进无锡IEEE智慧城市建设。

第三节强化大数据深度应用

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制定实施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工程,建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建设统一开放平台。完善整合各类政府信息资源,优先推动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合理布局建设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功能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国家级数据服务中心、呼叫中心、云计算中心等功能性平台落户江苏,提升全省信息数据存储、挖掘和服务能力。

发展大数据产业。实施大数据战略,大力发展工业大数据、新兴产业大数据、农业农村大数据、创新创业大数据。建立工业大数据资源聚合和分析应用平台,推动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深度融合,创新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建设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促进大数据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第十一章完善现代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坚持适度超前、综合发展、提升效率的原则,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促进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引导产业人口优化布局,为“两个率先”提供支撑保障。

第一节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构建内畅外联的复合运输通道。以高速快速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航道为骨干,打造“四纵四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完善沿江城市群立体化综合运输网络,提升沪宁、沿江等大容量综合运输通道功能,规划建设北沿江高速铁路,统筹建设过江通道,强化对内对外沟通联系;推进重要城市之间实现城际铁路联系。构建沿海城镇轴运输大通道,积极发展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增强中心城市与长三角核心区的交通联系;完善沿海港口功能和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国际海运,拓展深水大港服务范围。强化沿东陇海城镇轴陆桥运输大通道,建成徐连客运专线,共建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出海口。打造沿运河城镇轴对外交通通道,构建以水运和铁路为主的绿色集约运输通道,加强与重要交通枢纽联系。

打造一体化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深度衔接为重点,推动南京、徐州、连云港三大国家级和苏州、南通、淮安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错位发展。依托枢纽机场、高速铁路及城际铁路客运站建设综合客运枢纽,推进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构建集长途客运、城市轨道及地面公交、旅游集散、城市候机楼、汽车租赁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换乘体系。依托沿海沿江重点港口、多式联运枢纽和重要空港等节点,发挥大集疏、大中转的功能与作用,建设一批交通物流园区,打造一体化的货运枢纽体系,强化与产业布局的协调互动。

建设畅达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优先发展轨道交通,重点建设苏中、苏北快速干线铁路网和跨江通道,强化铁路干线、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的有机衔接,实现快速铁路网覆盖80%左右县级以上城市,形成“2小时江苏”快速交通圈。完善“两纵四横”干线航道网,实现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线畅通,沿海重点港区基本具备10万吨级以上进港航道。以南京港、连云港港、太仓港为重点,推进沿江港口一体化发展、沿海港口提质化发展、内河港口专业化发展,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港口群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完善广覆盖的公路网,提高瓶颈路段通行能力,打通省际干线公路,加快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公路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增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枢纽机场能力,推进无锡硕放区域枢纽机场建设,完善其他机场功能,加快通用机场布局,发展空港经济,增强与国际国内重要地区航空联系。

持续提升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大城市、大城市统筹利用干线铁路网资源,鼓励开行市郊列车,推进城际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和毗邻地区公交发展,构筑多样化城际客运网。加强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快速交通联系,促进城镇客运班线与城市公交、镇村公交紧密对接,有效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条件。加快开辟加密国际海运、航空航线和航班,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强化国际贸易和区域中转运输系统建设。优化城乡配送通道网络,完善邮政快递服务,提升无锡苏南快递产业园建设水平。到2020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低至14%左右。

专栏7 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

铁路与轨道交通:加快建成徐宿淮盐、连淮扬镇、沪通、连盐通、青连、宁启铁路二期、徐连客运专线等铁路项目,推进北沿江高铁及沿江、盐通苏嘉、盐泰锡常宜、宁淮、镇宣、宁合、合青等铁路规划建设。推进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南通、扬州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继续建设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

港口航道:完成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实施申张线、锡溧漕河无锡段、通扬线、淮河出海航道红山头至京杭运河段、灌河(武障河至响水段)、苏申内港线、苏申外港线、长湖申线、芜申线溧阳改线段、秦淮河等航道整治工程。完成苏州港太仓港区集装箱四期工程以及赣榆10-15万吨级航道、大丰10-15万吨级航道、灌河口5万吨级航道、滨海10万吨级航道、洋口15万吨级航道、吕四5-10万吨级航道、徐圩防波堤、赣榆防波堤二期工程;实施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和30万吨级原油码头、通州湾港区开发及集疏运体系等;规划建设宿连航道。

公路建设:实施沪陕高速江广段扩能工程。建设宿州至扬州高速公路江苏段、高淳至宣城高速公路江苏段、宜兴至长兴高速公路江苏段、溧阳至广德高速公路江苏段、阜兴泰高速公路兴化至泰州段、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无锡段、海安至启东、溧阳至高淳、常州至宜兴等高速公路。推进京沪高速新沂至江都段、沪汉高速太仓至常州段、沪蓉高速宁合段和宁芜高速扩能工程建设。开展宁盐高速等项目规划论证工作。

过江通道:推动建设锡通、镇江五峰山、南京五桥等过江通道。规划建设江阴、南京上元门、上海-崇明-南通、锡澄靖、常泰等过江通道。

航空机场:实施连云港机场迁建工程。续建并建成徐州观音机场二期工程、淮安涟水机场二期工程、盐城南洋机场飞行区扩建和航站区改扩建工程等。稳步推进射阳、建湖等通用机场建设。

综合枢纽:完善和提升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无锡硕放机场、南京南站、徐州东站、连云港站等重点综合客运枢纽功能。新建扬州东站、南通西站、新淮安东站、盐城站等综合客运枢纽。

第二节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

切实保障能源安全。坚持安全生产,调整优化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省内生产能力。积极扩大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兴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提升原油、煤炭等一次能源清洁高效转化能力,构建主体多元、多层互补的能源储备体系。深化国内外能源合作,积极拓展重要能源资源来源,加快构建以煤炭、天然气、电力等为主的安全稳定供应体系。扎实推进国家规划的特高压工程建设,稳妥扩大区外来电规模,积极调整区外来电结构,努力探索跨区域电力电能市场化配置。到2020年,各类能源资源供给能力达到4亿吨标准煤左右,省内电力装机达到1.3亿千瓦左右。

加快推进能源变革。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安全发展核电,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动清洁高效、低碳优质能源逐步成为增量能源贡献主体。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在持续控制能源和煤炭消费总量的同时,加快推进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结合整合关停燃煤锅炉,优化发展热电联产,继续扩大天然气、水电等省外清洁能源利用规模。加快能源科技革命,积极推进能源领域互联网技术应用,加快智能电网建设,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天然气为重点,发展分布式能源,实现清洁能源分散布局、就地消纳、梯级利用。加强新型燃煤发电、核电、智能电网、风能和太阳能技术装备等技术研发应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体制机制改革,以电力、油气领域为重点,推进能源资源市场化配置,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支持盐城东台创建国家沿海清洁能源综合示范区。

篇6:江苏省规划与发展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创建于1998年,现坐落于xxxxxx区。是专业从事公路运输、仓储、国际货运代理、海关报关及物联网信息技术的物流服务商。

公司自成立以来与xxxxxx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建立战略关系,xxxxxx有限公司等著名商贸流通企业有着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

2011年11月,公司依托xxxxxx市便捷交通xxxxxx区制造业优势,在xxxxxx建造了物流基地项目,项目拥有一流的仓储技术和物流综合服务功能。该项目受到xxxxxx市委、市政府和xxxxxx区管委会的高度重视,被评为国家甩挂运输试点项目、省甩挂运输试点项目。

公司注册资本金人民币xxxxxx万元,总资产xxxxxx万元。2011年公司全年营业额xxxxxx万元,实现利润325万元,税金149万元。公司成立以来,先后被国家、省、市授予xxxxxx。

目前,xxxxxx已在xxxxxx设立分公司,在南京、无锡、苏州、杭州、上海、广州、北京等城市设立了配载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

公司配有运输车300余辆,2010年公司全年完成货运量35万吨,周转量19000万吨公里,分别比2009年增长13%及26.83%。2011年,公司运量达40万吨,营业收入6000万元。为客户提供各种货物的配送运输物流服务。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

公司服务范围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物流信息管理、仓储管理、区域及城市配送、企业综合物流解决方案设计;针对企业多样性的物流需求,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

中国物流产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面对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机遇, xxxxxx人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以“忠诚、向善、责任、感恩”的xxxxxx文化为指引,秉承“诚信务实,安全高效,合作共赢,永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弘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xxxxxx精神,与社会各界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我国自2004年进入了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国从事物流服务业的企业已突破一万家,物流市场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物流”已被列为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型服务业之一,中国物流业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公路甩挂运输”。国务院近几年有关节能减排的工作部署和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都对物流业发展“甩挂运输”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正面临着物流发展的历史新机遇。xxxxxx以其区位独特优势,通过物流业发展甩挂运输将改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作用不明显的局面,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走在前列。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来,与美xxxxxx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建立战略关系,xxxxxx有限公司等著名商贸流通企业有着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团队,具有丰富的甩挂运输经验和一流的仓储技术。现已成为国家甩挂运输试点项目建设单位、江苏省甩挂运输试点项目建设单位、xxxxxx市重点物流企业,引领xxxxxx乃至华东地区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xxxxxx物流有限公司为了加快发展,带动地方经济,推进物流产业化进程,又给自己提出了既宏伟又现实的目标——通过3~5年时间,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甩挂运输物流中心。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

第一部分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企业战略分析

一、行业环境分析

(一)物流行业环境及其趋势对xxxxxx物流有限公司的影响

1、物流产业化尤其公路甩挂运输发展势头迅猛,为xxxxxx物流有限公司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随着物流产业化的不断加快,甩挂运输作为一种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其“成本低,效率高,车货周转快,油耗少”的优势日益显著,加快发展甩挂运输,使其成为主流运输方式已迫在眉睫。在确保已有线路及货运量的基础上,再大幅增加甩挂运输的各类软、硬件的投入,包括场地、车辆、信息系统、人员及运输货类、线路、辐射范围等。不断提高甩挂和网络化运输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已成为xxxxxx物流有限公司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同时,国内巨大的物流货源市场也给xxxxxx物流有限公司更大、更宽的发展空间。

2、xxxxxx物流有限公司具备自己的特色事业域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利用目前良好的发展势头,力足于引领物流行业,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事业域,已将业务拓展到省内外各重要城市,目前可调动车辆300辆,网点覆盖浙江、上海、天津、北京、内蒙、山东、河北、广东、广西、湖北等地,开拓更为宽广的业务空间。

3、合作、共赢、集约化发展是物流产业化发展的主流 做大、做好、做强一个产业,单靠政府或某一个企业是远远不够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 的,在联结企业自身、工商企业、市场上提供合作、共赢,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以引导企业自身与工商企业合作。同时政府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有利于推进物流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有利于提高物流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收入。同时,加强物流科技合作,以科技带动物流的产业化进程。xxxxxx物流有限公司采用“订单”模式与工商企业签定了合作合同,真正实现公司与工商企业的合作共赢,实现物流产业的集约化发展。

二、xxxxxx物流有限公司企业分析

(一)基本情况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座落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xxxxxx新区,是一家集路运输、仓储、国际货运代理、海关报关及物联网信息技术为主要发展业务的物流企业。公司成立于1998年,注册资金5000万元,占地面积48.15亩,建筑面积21537平方米。公司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了甩挂运输试点物流基地,实行“货物运输+仓储服务+同城配送+信息化管理”的物流一条龙服务,公司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该行业的龙头企业。

(二)市场地位及荣誉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在物流行业有丰富的服务经验,是专业物流服务商,目前为多家知名企业提供优质专业的物流服务。

2006年6月,被中国企业信用评价管理中心评为“国家A级守

信企业”;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

2007年4月,当选江苏省交通物流协会会员单位;

2008年12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2009年3月,被授予2008“xxxxxx市劳动关系和谐模范企业”;

2009年4月,公司被授予“中国物流杰出贡献奖——杰出综合物流企业”;

2009年10月,被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授予“2009中国物流百强企业”;

2009年12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再次授予“江苏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2010年3月,被授予2009“xxxxxx市劳动关系和谐模范企业”;

2010年5月,被xxxxxx市道路运输协会授予“xxxxxx市道路货物运输四级企业”;

2010年11月,被授予“2010中国物流品牌价值百强企业”; 2010年12月,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确定为中国AAAA级重点物流企业;

2010年12月,公司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11年3月,被xxxxxx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xxxxxx市合同管理先进单位”;

2011年4月,被xxxxxx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xxxxxx市大学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

生就业实习基地”;

2011年7月,被工信部授予“国家物流信息化动态监测定点联系企业”;

(三)xxxxxx品牌及商标保护意识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自成立起,品牌和商标的保护意识非常强。至目前为止,已注册了“xxxxxx物流”商标,因为商标作为xxxxxx的无形资产,是xxxxxx物流有限公司信誉的载体,也是对市场的一种保护。它反映着我们商品的质量、品牌的信誉。xxxxxx物流有限公司发展的目标定得远、不追求短期利益是其他同类企业无法比及的。

(四)组织架构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

xxxxxx战略地位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trength)

S1、行业优势——xxxxxx是江苏物流企业中实力较强的,拥有300余部运输车,能满足多方面的市场需求。

S2、人力资源优势——公司现有一批致力于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的高级管理、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公司拥有冷链物流食品科技研究中心,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带动企业内部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S3、领导班子优势——公司领导班子使命感强,战略视野宽,创新意识浓厚。是xxxxxx的凝聚力之核心、活力之源泉。

S4、管理优势——公司在多年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中,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将创新作为公司的经营灵魂。

2、机会分析(Qpportunity)

Q1、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国际及国内对物流业的需求量在日益增大。

Q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内物流市场的发展。

Q3、寻找投资的合作伙伴增多,xxxxxx与其他企业合作可能性增大。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

第二部分

xxxxxx企业定位与发展战略目标

一、xxxxxx企业发展定位

(一)xxxxxx企业目标——物流产业化的先行者

(二)xxxxxx企业经营理念——诚信务实,安全高效,合作共赢,永续发展

(三)xxxxxx企业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追求卓越

(四)xxxxxx服务理念——忠诚服务理念

(五)xxxxxx企业人才理念——我为xxxxxx奉献聪明才智,xxxxxx为我创造美好前程

二、xxxxxx物流有限公司企业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公司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响应政府号召,依托政府支持,凭借物流资源,实施品牌战略和技术进步战略。把xxxxxx物流有限公司建设成为资本实力雄厚,决策程序科学,激励约束机制健全,技术手段先进,经营措施稳健,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集团公司!

通过3~5年时间,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甩挂运输物流中心。

为实现发展目标,公司的发展战略分为三个步骤: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

1、创业期

公司发展战略的第一年和第二年为创业期,经营管理的完善是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建立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和管理团队,以及一套完善、规范的管理体系;确定公司理念,培育企业文化;将公司战略分解为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和步骤进行实施;适度进行扩张;将物流做成公司强势,建立自己的核心基地,使物流产业链初具规模。

2、成长期

公司发展战略的第三年和第四年为快速成长期,这一阶段公司的工作重点是对全国市场进行渗透,大力扩充二级和三级营销网点;完善和健全“货物运输+仓储服务+同城配送+信息化管理”的运作模式,加强公司甩挂物流运输、仓储环节的技术力量;向物流产业链前后端延伸,获取高附加值。

3、壮大期

从第五年开始公司的发展进入壮大期,在公司规模扩张上可以采用引进外资、合资、并购等方式进行优良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整合和加强公司的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利用已有产业资源优势向相关产业延伸。

(二)行业地位

1、xxxxxx物流有限公司在3年内成为物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行业领跑者;

2、xxxxxx物流有限公司在3~5年,真正成为物流产业化的一支标杆。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

三、xxxxxx物流有限公司重要策略

(一)加强合作,实现共赢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通过政府融资支持及政策支持,加大目前生产基地及生产车间的规模,通过“企企合作、企银合作、企农合作”的模式加强合作共赢。

(二)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加快产业化进程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已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具有实战经验的管理团队,通过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要求快速发展xxxxxx企业,将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利用国家对物流的强大扶持力度,以行业主人翁的态度,尽心尽力,加快物流产业化的进程。

四、人力资源战略

1、人力资源目标原则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公司第一战略资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团队,具有强有力的执行力的战略资源是我们的目标。

2、人力资源培养原则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培养原则是个人发展目标与公司战略发展相结合。我们尊重自己的每一个员工,大力鼓励他们制定个人生涯计划(个人发展计划),引导他们将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在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xxxxxx物流有限公司中,员工的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个人的理想得到很好实现,个人能力得到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

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和情操持续升华,人人都有“我为xxxxxx奉献聪明才智,xxxxxx为我创造美好前程”的主人翁意识。

3、企业队伍建设原则

人力资源的质量取决与每一个xxxxxx人素质的高低。因此,要做好企业的四支队伍的建设:

(1)建立一支有战略眼光、能驾驭全局、为企业领航带队的企 业高层队伍;

(2)建立一支思想活跃、功底雄厚、观念创新、时刻追踪前沿 技术、能把握并不断丰富企业核心技术的技术人员队伍;

(3)建立一支好学上进、刻苦努力、技术精湛的企业技术工人和一般工人队伍;

(4)建立一支兢兢业业、善于应用现代经营管理手段的管理人员队伍。

为此,xxxxxx物流有限公司高薪聘请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的专业管理专家和人员,为公司打造一支具有实战能力的员工队伍,以提升公司的整体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使xxxxxx物流有限公司在商业大潮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带领冷链物流加工行业健康有续地向前发展。

4、企业用人原则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的用人原则是:

(1)有才有德放心着用;有才无德观察着用;有德无才培养着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

(2)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5、企业培训原则

培训是造就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的最重要环节之一。xxxxxx坚持帮助员工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素质水平。同时鼓励员工报考物流师等相关行业资格考试,要求所有员工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文化层次。

五、企业E化战略

1、ERP(企业资源计划)

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 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xxxxxx物流有限公司2007年底达到企业引进先进的ERP软件,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运用ERP进行企业管理和信息管理控制,将公司运输、仓储联网管理。

2、CRM(客户关系管理)

CRM是一种对销售、营销和客户服务三部分业务流程的信息化; 与客户进行沟通所需手段(如电话、传真、网络、Email等)的集成和自动化处理;产生客户智能管理。xxxxxx物流有限公司将针对不同顾客,进行一对

一、亲情式的跟踪服务,推行“客户满意工程”。

3、SCM(供应链)

SCM将企业内部经营所有的业务单元如订单、采购、库存、计 划、生产、质量、运输、市场、销售、服务等以及相应的财务活动、人事管理均纳入一条供应链内进行统筹管理。xxxxxx物流有限公司将利用先进的INTERNET技术将各种业务链接在一起,将成本降到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

最低。

4、B2B、B2C(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可以分为企业(Business)对终端客户(Customer)的电子 商务(即B2C)和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B2B)两种主要模式。xxxxxx物流有限公司将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利用信息化、电子化的手段开设网上商店进行在线交易、网络销售。

5、WEB(网站建设)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一直重视网络宣传和推广,从成立公司起就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并译成了英文、日文、韩文等多国文字同时进行宣传,现在xxxxxx物流有限公司又对网站进行改版,创立“中国国际物流运输网”(http://8656e.com/)门户网,通过网络平台引导物流行业向前发展。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充分认识到企业E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公司拟利用自身强大的信息技术研发能力,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先进性与实用性并重,切实注重于系统的集成和开放,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效益驱动”的原则来实施,重点强调“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的原则来建立xxxxxx物流有限公司强大的信息管理体系。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

第三部分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争取政府支持

自2009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和财政扶持力度,大力推动物流业甩挂运输发展,xxxxxx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物流产业甩挂运输建设,多次组织专家,对我公司进行考察论证,把发展物流产业甩挂运输作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增收、增效的重大举措。

xxxxxx物流有限公司将继续充分利用政府的扶持及优惠政策,把握住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发展要求,抓住机遇、抓住优势,致力于甩挂运输建设,将物流产业化做深、做广、做透。

上一篇: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初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戴卫东下一篇:关于拜年的作文:春节拜年的由来、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