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课后习题解答

2024-05-22

matlab课后习题解答(共6篇)

篇1:matlab课后习题解答

《王几何》课后习题解答

一、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说王几何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本文写了王几何老师上第一节课时的情形,刻画了一位风趣幽默、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学识广博的老师形象。

印象:王老师和蔼风趣,是良师又是益友,是平凡朴实、学生喜欢爱戴的人,他留给我的印象终生难忘。

二、王老师请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用意是什么?文章中的这些描写,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王老师请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用意是让同学们明白只要功夫深,铁棒可以磨成针!要大家牢记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文章中的这段描写,在结构上总结了上文,在内容上点明了主旨。

三、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的文章,作者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不同方面刻画了一位老师的形象。先在课文中圈点出相关描写,然后任选一个方面写一段评价文字,与同学交流。如果你喜欢画画,可以用简笔线条勾勒出王老师的肖像。

示例:“矮胖老师依然不说一句话,但却渐渐收起了笑容,用黑板刷轻轻敲击着讲台上的课桌,待全班同学安静下来,他突然面向课堂,反手在背后的黑板上徒手画了一个篮球大的圆,紧接着,又反手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

这段文字运用了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寥寥几笔,一个水平高,业务熟,见识广的教师形象跃然纸上。

/ 1

篇2:matlab课后习题解答

以下所标页码黑色字为2013版课本,红色字为2015版课本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P9-15)(P10-17)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P15-16)(P16-18)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3)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P17)(P18-19)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P17-29)(P21-32)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了沉重的灾难,它们发动侵列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它们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它们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它们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P36)(P39)

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P34-36)(P37-39)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P43-44)(P46-48)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第一,农民阶级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P47-48)(P51-52)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 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P51-53)(P56-58)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P60-61)(P66-68)

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必要性)

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正义性)

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地权失平”的现象,只有通过通过平均地权一实现土地国有,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进步性)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P65-66)(P71-72)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P70-72)(P77-79)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2)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能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3)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4)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是什么?(P77-80)(P83-86)

(1)1917,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2)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一部分;(3)1919共产国际成立,帮助中国建立了共产党(4)亚非拉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帝的民族解放运动。

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P80-87)(P87-92)

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三者被称为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在经济上垄断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他们肆意的蹂躏我们的人民。而封建主义通过地租,商业投机,高利贷资本,苛捐杂税等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官僚资产阶级利用政治特权,从事金融,商业投机,发行法币等,扩大自己的官僚资本,造成经济混乱,又对工业实行垄断性掠夺,使人民无法生存下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推翻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P89-93)(P95-98)(1)三种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与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与广大人民处于对立地位,主张实行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使中国继续走半殖半封的社会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3.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两个中国之命运, 继续半殖半封的旧中国,或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连提出此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P99-100)(P105-106)

(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一个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产生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P113-114)(P120-121)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P114-118)(P121-124)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月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P122-129)(P133-140)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 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P133)(P142-143)

(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清理

(2)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物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3)(主要原因)共产党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P137-138)(P146-147)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 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P166-167)(P180-181)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P151-164)(P162-176)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P149-151)(P159-162)1.抗战初期,担任正面战场作战,以正规军为主,为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大量地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促成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3.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历史意义是什么?(P152)(P162-163)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P178-181)(P193-196)

(1)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

(2)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3)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无限制的发行纸币,国统区国民经济遭遇深刻的危机。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

(4)共产党领导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国民党的主要力量。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P181-187)(P198-203)

作用:

第一,各民主党派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

第二,积极参加和支持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第三,中共支持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 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P193-195)(P209-212)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篇3:习题解答重在价值挖掘

【习题】两个数的和是10, 这两个数的积最大是多少?

【第一次尝试】

三年级的学生拿到这个题目, 有些学生觉得无从下手, 有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尝试后能够得出:这两个数的积最大是25。

如何呈现学生的思考过程, 让所有学生都明白呢?

师:两个数的和是10, 这两个数分别是几?

生1:这两个数不确定, 有很多的可能性。

师:可能是什么?

生2:可能是3和7, 可能是2和8, 可能是4和6, 可能是1和9, 还可能是5和5。

师:这么多的可能性, 也记不住呀!谁能让大家记住这些可能性?

生3:这两个数可能是1和9, 可能是2和8, 可能是3和7, 可能是4和6, 还可能是5和5。

师:这样的有序表达能让大家记住, 其实这就是有序思考的价值。

生4:这就是我们很小的时候学习的10的分解与组合。

师:你真会联系!数学就需要这种联系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我们怎样写出来更清楚呢?

生5:我们列表吧, 可以把这些答案一一呈现在眼前。

这样的题目,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 旧知识是新知识学习的基础。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要学会有序思考, 这样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学会了思考还远远不够, 更要学会表达, 让别人看清楚自己思考的过程。尝试列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 为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二次尝试】

上面的解答让我欣喜过, 在解题过程有学生对“有序思考”的诠释, 有对旧知识的关注。难道这样的解答就能让所有的学生明白吗?学生的已有认知中只有“10的分解与组合”支撑他们对这道题的学习吗?

于是, 我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 找出两个加数的可能性, 让学生列表写出思考过程, 找出了最大的积是25后, 我又给学生呈现了《乘法口诀表》进行教学:

师:请你找出符合此题答案的乘法算式, 说说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1:这些算式有1×9=9、2×8=16、3×7=21、4×6=24和5×5=25。

生2:这些算式的积越来越大。

生3:一个因数越来越大, 另一个越来越小, 它们相加得10。

师:同样是相加得10的两个数, 乘积有大有小。你们能判断出什么时候乘积比较大, 什么时候乘积比较小吗?

总结:和一定, 差小积大。

下面大家先看一个图, 你看到了什么?

生4:我看到一个长方形的长是9, 宽是1, 面积是9;还看到一个正方形边长是5, 面积是25。

师:你是从面积的角度来观察的。

生5:我看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相等, 都是20, 但是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所以“两个数的和是10, 这两个数的积最大是多少?”这道题随着新知识的学习, 又可以换成“两个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哪个图形的面积比较大?”其实, 我们今天的这道题还可以转化为“周长都是20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哪个图形的面积比较大?”

在学生完成题目的解答之后, 教师并没有停留在答案本身, 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进行合理的建构———把学生倒背如流的乘法口诀进一步进行开掘, 作为学生对这个结论理解的另一扇窗户, 这样不仅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而且让学生觉得许多知识万变不离其宗。除此之外, 学生思维的凭借有三种:一种是基于形象的思维, 一种是基于动作的思维, 一种是基于符号和逻辑的思维。这里考虑了学生思维的特点,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最令人欣喜的是教师能够挑出数论中的习题, 和空间与图形领域巧妙结合, 在变中求不变,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模型。

【第三次尝试】

学生会列表了, 也能从原有认知中找到乘法口诀这个旧知识点作为进一步学习的支撑, 在此基础上还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迁移到另一类有关周长一定、面积大小比较的问题。这些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的。能不能让学生自己探究此类习题呢?

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尝试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接着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

有的学生真能想到用乘法口诀作为例证, 说明“和一定, 差小积大”;有的学生能列表枚举出所有的答案, 还有的学生能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来说明:当两个加数差最小时, 积最大, 当两个加数差最大时, 积最小。

我们既然可以用二维 (面积图) 来诠释“和一定, 差小积大”, 能不能用一维的数直线来表示呢?

数直线虽然是一维, 没有数形结合的形象直观, 但是, 数直线中这种对称的美让学生感受到也是不易的。没有这样的工具, 学生根本体会不到。数学的本质是对数学美的追求, 其中对称是数学美的核心。由此看来, 这三次尝试, 每次都有价值, 每次都有拓展和新的视角,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必要的。

做完题后, 我们并没有满足学生会做这一道题, 而是向这一类习题扩展和迁移。这是学数学的价值所在。于是我进行了又一次延伸的尝试:

师:“和一定, 差小积大”这个规律只适用于表内乘法吗?你还能找出这样的一个算式来说明这个规律吗?

生1:11×9和12×8, 这两个算式中因数的和都是20, 因为11-9=2, 12-8=4根据“和一定, 差小积大”的规律, 所以11×9>12×8。

师:这个例子举得好!会举例说明规律是理解规律或概念最重要的方法。我们的规律真的适合较大数相乘的大小比较吗?

生2:老师, 肯定适合。这两个算式, 我都口算过, 11×9=99, 12×8=96, 和我们的规律是吻合的。我还能举出更大的数, 如113×7和114×6。这两个算式中因数的和都是120, 而113-7=106, 114-6=108, 所以113×7>114×6

生3:我还举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例子。如23×57和24×56, 这两个算式中因数的和相等, 都是80, 因为57-23=34, 56-24=22根据“和一定, 差小积大”的规律, 所以23×57<24×56。

篇4:习题解答重在价值挖掘

[习题]两个数的和是10,这两个数的积最大是多少?

[第一次尝试]

三年级的学生拿到这个题目,有些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有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尝试后能够得出:这两个数的积最大是25。

如何呈现学生的思考过程,让所有学生都明白呢?

师:两个数的和是10,这两个数分别是几?

生1:这两个数不确定,有很多的可能性。

师:可能是什么?

生2:可能是3和7,可能是2和8,可能是4和6,可能是1和9,还可能是5和5。

师:这么多的可能性,也记不住呀!谁能让大家记住这些可能性?

生3:这两个数可能是1和9,可能是2和8,可能是3和7,可能是4和6,还可能是5和5。

师:这样的有序表达能让大家记住,其实这就是有序思考的价值。

生4:这就是我们很小的时候学习的10的分解与组合。

师:你真会联系!数学就需要这种联系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我们怎样写出来更清楚呢?

生5:我们列表吧,可以把这些答案一一呈现在眼前。

这样的题目,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旧知识是新知识学习的基础。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有序思考,这样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学会了思考还远远不够,更要学会表达,让别人看清楚自己思考的过程。尝试列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为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二次尝试]

上面的解答让我欣喜过,在解题过程有学生对“有序思考”的诠释,有对旧知识的关注。难道这样的解答就能让所有的学生明白吗?学生的已有认知中只有“10的分解与组合”支撑他们对这道题的学习吗?

于是,我进行了第二次尝试,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找出两个加数的可能性,让学生列表写出思考过程,找出了最大的积是25后,我又给学生呈现了《乘法口诀表》进行教学:

师:请你找出符合此题答案的乘法算式,说说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1:这些算式有1×9=9、2×8=16、3×7=21、4×6=24和5×5=25。

生2:这些算式的积越来越大。

生3:一个因数越来越大,另一个越来越小,它们相加得10。

师:同样是相加得10的两个数,乘积有大有小。你们能判断出什么时候乘积比较大,什么时候乘积比较小吗?

总结:和一定,差小积大。

下面大家先看一个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4:我看到一个长方形的长是9,宽是1,面积是9;还看到一个正方形边长是5,面积是25。

师:你是从面积的角度来观察的。

生5:我看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都是20,但是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所以“两个数的和是10,这两个数的积最大是多少?”这道题随着新知识的学习,又可以换成“两个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图形的面积比较大?”其实,我们今天的这道题还可以转化为“周长都是20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图形的面积比较大?”

在学生完成题目的解答之后,教师并没有停留在答案本身,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进行合理的建构——把学生倒背如流的乘法口诀进一步进行开掘,作为学生对这个结论理解的另一扇窗户,这样不仅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让学生觉得许多知识万变不离其宗。除此之外,学生思维的凭借有三种:一种是基于形象的思维,一种是基于动作的思维,一种是基于符号和逻辑的思维。这里考虑了学生思维的特点,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最令人欣喜的是教师能够挑出数论中的习题,和空间与图形领域巧妙结合,在变中求不变,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模型。

[第三次尝试]

学生会列表了,也能从原有认知中找到乘法口诀这个旧知识点作为进一步学习的支撑,在此基础上还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迁移到另一类有关周长一定、面积大小比较的问题。这些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的。能不能让学生自己探究此类习题呢?

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接着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

有的学生真能想到用乘法口诀作为例证,说明“和一定,差小积大”;有的学生能列表枚举出所有的答案,还有的学生能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来说明:当两个加数差最小时,积最大,当两个加数差最大时,积最小。

我们既然可以用二维(面积图)来诠释“和一定,差小积大”,能不能用一维的数直线来表示呢?

数直线虽然是一维,没有数形结合的形象直观,但是,数直线中这种对称的美让学生感受到也是不易的。没有这样的工具,学生根本体会不到。数学的本质是对数学美的追求,其中对称是数学美的核心。由此看来,这三次尝试,每次都有价值,每次都有拓展和新的视角,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必要的。

做完题后:我们并没有满足学生会做这一道题,而是向这一类习题扩展和迁移。这是学数学的价值所在。于是我进行了又一次延伸的尝试:

师:“和一定,差小积大”这个规律只适用于表内乘法吗?你还能找出这样的一个算式来说明这个规律吗?

生1:11×9和12×8,这两个算式中因数的和都是20,因为11-9=2,12-8=4根据“和一定,差小积大”的规律,所以11×9>12×8。

师:这个例子举得好!会举例说明规律是理解规律或概念最重要的方法。我们的规律真的适合较大数相乘的大小比较吗?

生2:老师,肯定适合。这两个算式,我都口算过,11×9=99,12×8=96,和我们的规律是吻合的。我还能举出更大的数,如113×7和114×6。这两个算式中因数的和都是120,而113-7=106,114-6=108,所以113×7>114×6

生3:我还举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例子。如23×57和24×56,这两个算式中因数的和相等,都是80,因为57-23=34,56--24=22根据“和一定。差小积大”的规律,所以23×57<24×56。

通过复习乘法口诀表,对笔算乘法进行了梳理沟通,并在乘法口诀表中发现新问题,提炼新方法,提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意识。由此可见,不断地尝试和探索,让教师不在习惯中行走,每一天都有新的想法,每种做法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篇5:matlab课后习题解答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P2 答:(1)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的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3)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产生的。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5-P9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2)古希腊罗马哲学、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答:(1)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着。(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条件下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P14

答:(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3)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立者的理论,还包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继承人的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5、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P16

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的表现。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

(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以实践为基础,统一于实践。

6、如何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P19

答: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7、如何正确认识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P23

答:(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P24-P25

答:(1)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研究的方法。

(2)马克思主义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的答案。

(3)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的具体之际相结合,解决本国的实际问题。

9、如何正确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P26-P28

答:(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10、如何认识当代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P29

答:(1)当今时代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既面临折严重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2)明确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3)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

(4)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而艰巨的工作,不能把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各自的基本形态,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问题。P37-P39

答:(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本原是物质/精神)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基本观点,既反对了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错误观点,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2、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P47

答:(1)人们所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人化自然。由于人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不断从事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和发展。

3、试述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并说明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怎样才能坚持唯物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P54-P55

答:(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2)二者斗争的焦点或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结合本人or他人工作学习生活实际,说明坚持用联系的、发展变化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抹杀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4、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结合实际说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答:(1)对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应从以下几点加以说明: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其作用。可结合个人实际or结合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实际,说明内因外因的关系。

5、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P61-P62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方面,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从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方面,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特别是要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式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方面,说明其指导意义。

6、说明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P68-P70

答:(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进行对自身的否定;具有两个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是扬弃。关于掌握辩证否定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意义,应该从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方面加以论述,举例说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从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方面说明对信贷化建设的意义。

7、举例说明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的重要意义。P72/P77

答:(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以科学研究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解释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为例,说明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2)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以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为例,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的重要意义。

8、说明规律的含义与特点,以及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异同、P78-P80

答:(1)规律的含义:物质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3)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自然过程是无意识的、盲目的不自觉的,自然规律是通过自然界各种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自发地实现的,不需要人的参与。社会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4)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不能因为承认人的自觉活动的作用而抹煞和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9、举例说明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以及意识是社会的产物。P82-P83

答:(1)意识的主观性,教材从4各方面作了说明:首先,意识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其次,意识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反映客观事物的,这些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再次,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最后,人的意识不仅能够近似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存在的东西,而且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意识的客观性也从4个方面作出了说明:首先,尽管意识是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但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其次,意识的感性形式、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尽管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都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再次,个体意识是有差异性,但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最后,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但这种创造是把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在观念和表象中加以改造形成的,它仍然来源于客观世界。可以举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例子加以说明。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可以举狼孩没有意识的例子。

10、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P85-P86

答:可以举1958年大跃进违背客观规律造成的危害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个例子,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P93-P96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克服了唯心论的认识论和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局限,真正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P104

答:(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观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3)认识不仅能反应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P109

答:(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使理性认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4、如何正确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和二者的辩证关系?P115-P116

答:(1)真理的绝对性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是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陷入神秘主义。

(2)真理相对性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3)二者的辩证关系: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依存;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第三,相对真理相绝对真理转化。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118

答:(1)检验真理的含义: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只有实践能够判明认识是否正确。

6、如何正确认识真理和价值的关系?P120-P122

答:真理与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对立的统一。

(1)真理与价值的区别: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之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2)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3)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7、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的关系?P123-P124

答:(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统一。

(2)认识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运用。

(3)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8、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P125-P127

答:(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这是因为: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也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9、如何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P128-P129

答:(1)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得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138-P139

答:(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2)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2、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P149-P150

答:(1)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

(3)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3、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P154-P155

答:(1)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2)社会基本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3)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分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4、为什么说我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P164

答:(1)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有激化、有步骤地进行的。

(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4)我国的改革开放正确处理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5、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P168

答:(1)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

(2)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

(3)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

6、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P169-P171

答:(1)劳动是人的本质。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的需呀既人的本质。

7、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P173-P175

答:(1)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历史的创造者是官大的人民群众还是个别的英雄人物,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2)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去播种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8、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P178-P179

答:(1)从历史需要方面评价。

(2)运用阶级分析法评价。

(3)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评价。

(4)对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经济是怎样产生的?P183

答:(1)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第一个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P183-P184

答:(1)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或属性。

(2)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3、如何理解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P185

答:(1)商品的价值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二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2)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4、商品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P186-P188

答:(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时间所决定的。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是:少量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可以等于多量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复杂劳动还原为加倍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P189

答:(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6、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性。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7、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有什么作用?P193-P194

答:(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一是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个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二是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是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8、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P194-195

答:(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级分化的基础上产生。

(2)商品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9、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10、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P197-P198

答:(1)作为资本的货币会带来更多的货币,发生价值增殖,产生剩余价值。其前提必须找到一种商品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2)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P199-P200

答:(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的手段。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3)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

1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P200-P201

答:(1)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饰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

13、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P202

答:(1)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3)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劳动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14、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P204

答:(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15、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后果、作用和历史趋势是什么?P206-P209

答:(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资本积累的后果:一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三是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3)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短的论点来概括:社会劳动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4)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1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和本质是什么?P209

答:(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17、为什么说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P219

答:(1)利己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产物,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所共有的概念。

(2)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己私利而获取金钱。这种以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家孩子的分配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阶段和采取的职能形式是什么?P225-P226

答:(1)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一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2)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P228

答:(1)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3、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什么影响?P230-P231

答:(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的影响: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就越少。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增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4、什么是社会资产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P233无锡自考网www.wxzk.net

答;(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I(v+m)=IIc.(2)从基本实现条件引伸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I(c+v+m)=Ic+IIc;II(c+v+m)=I(v+m)

5、什么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P234

答:(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为:I(v+△v+m/x)=II(c+△c)

(2)从基本实现条件引伸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I(c+v+m)=I(c+△c)+II(c+△c);II(c+v+m)= I(v+△v+m/x)+ II(v+△v+m/x)。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P235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7、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P237-P238

答:(1)生产单位商品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便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

(2)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产物时,剩余家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所以,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8、平均利润是怎样生产的?P240-P241

答:(1)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存在着差别,从而会导致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2)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

9、生产价格为什么是价值的转化形式?P244

答:(1)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格的转化形式。

(2)生产价格与价值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别,但并不意味着生产价值脱离了价值。实际上,生产价格是有价值转化而来的,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10、超额利润是怎样形成的?P245

答:(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2)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1、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职能和作用是什么?P246-P248

答:(1)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的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

(2)商业资本的重要作用表现在:第一,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第二,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第三,商业资本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第四,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3)商业资本要能够起到有利作用是有条件的,关键在于,在社会总资本中,商业资本所占比例,不超过社会必要的限度。

12、商业利润的形成和来源是怎样的?

答:(1)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的具体途径是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商品的购买价格,期间的差额也就包含商业利润。

(2)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3、借贷资本是怎样形成的?P250

答:(1)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是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社会上又存在着追加资本的需求,因而形成了借贷资本和借贷关系。

(2)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并服务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资本形式。

14、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利息率是怎样形成的?P251-P252

答:(1)利息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2)借贷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要按照事先确定的利息率收取利息,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

15、什么是股份公司和股票?股票价格是如何决定的?P253-P254

答:(1)股份公司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分散的货币资本而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经营组织形式。

(2)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每股股票代表一定的金额,它体现着股份资本的所有权。股票价格实际上是股息收入的变化,股票价格取决于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两个因素。

16、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P257-P259

答:(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2)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3)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17、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P260-P261

答:(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8、土地价格是怎样决定的?P262

答:(1)土地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价值。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地可以当作商品买卖。所以徒弟有价格。

(2)土地的价格并非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价格是由地租和银行存款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徒弟价格计算公式是:土地价格=地租/存款利息率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哪些阶段?P264

答:(1)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又可以再分为私人垄断或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2、垄断是怎样形成的?垄断组织有哪些形式?P266-P267

答:(1)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2)最初的垄断组织形式较为简单,也不很固定,主要的一些临时的、短期的垄断协议。到20世纪上半期,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形式又有较大发展,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

3、垄断形成后还存在竞争吗?P272

答:(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但这并不是说,垄断产生后,竞争就不存在了。

(2)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好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

(3)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竞争不但依然存在,在竞争目的、手段、激烈程度和后果等方面,都较自由竞争时期有所不同。

4、什么是垄断林润和垄断价格?P273

答:(1)垄断利润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2)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3)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后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5、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经济特征是什么?P265

答:(1)列宁把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概括为五点: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2)上述五大特征即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经济特征,其中前两个特征是垄断资本在国内的统治,后三个特征则是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治。

6、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大的发展?P274-P276

答:(1)国家资本垄断主义即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2)战后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第一,仅依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第二,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意进行投资建设。第三,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第四,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依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第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第六,在经济利益关系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进行宏观经济调控?P279

答:(1)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调控和介入,另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经济的简介调解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计划的指导,间接地引导私人资本按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调控的主要方式。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个别的时候、特定的情况下,还可能出台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

(3)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实现的。

8、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其具体表现如何?P289-P292

答:(1)经济全球化是指够级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个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一国和地区的范围并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3)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和具体表现包括很多方面,大体可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考察。

9、当代资本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有哪些新变化?P293-P294

答:(1)从生产力方面来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

(3)从上层建筑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在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与法制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有新的拓展;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

10、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P297/299

答:(1)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代替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历史山的一大进步,有其历史必然性。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

11、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P299无锡自考网www.wxzk.net

答:(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鼠疫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个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12、怎样认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P299-P300

答:(1)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关系的日益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这样,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也就日益成熟了。

(2)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从资本主义相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它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是什么?P304-P305

答:(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他们憧憬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则正好相反,它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2、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P305-P306

答:(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3、列宁和斯大林有哪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P311-P313

答:(1)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是:首先,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再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最后,列宁还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一些新构思,主要包括:用合作化方式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发展工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电气化;学习资本主义一切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东西,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进行文化革命,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反对官僚主义;加强党的建设、维护党的团结。

(2)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和贡献是:在他领导下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从一过到数国的发展有和历史贡献和教训?P315-P317

答:(1)主要的历史贡献: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的扩张。这会注意力量鉴定地支持被压迫的民族和被压迫的人民,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5、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P318

答:(1)无产阶级专政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是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即由无产阶级对整个社会实行国家领导。

(2)无产阶级专政,也即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3)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改造社会、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P320 答:(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哪些重要论述?P321-P322

答:(1)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归社会共有的公有制;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社会生产的计划管理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商品经济消亡;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小时;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

(2)列宁根据十月革命后一段时期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和概括:在所有制上是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并存;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时期,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8、怎样认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整理的原因?P325

答:(1)这些国家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达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

(2)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的成功。

9、怎样认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P326

答:(1)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3)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随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艰苦的过程。

10、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地位和作用?P336

答:(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第八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为什么说共产主义要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P341-P342

答:(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2)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这就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2、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分配方式是怎样的?P342-P343

答:(1)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有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2)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原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显著特征。

3、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调节和管理的特点是什么?P344

答:(1)共产主义社会将直接依据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合理非配社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将社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到社会生产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对整个社会经济实行计划调节和管理。

(2)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组织所代替,所有生产部门由整个社会来经营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

4、为什么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自行消亡?P345

答:(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工具。在共产主义社会里,随着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彻底消亡,全体社会成员都将融合成为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劳动者,因而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社会强制力量的国家机关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而自行消亡。

(2)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的消亡和国家的灭亡,意味着实现了世界的和谐。当然,共产主义社会仍需要一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对社会进行管理。

5、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境界?P345-P346

答:(1)在共产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完全超越了“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的新人。

(2)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表现在多方面,是在人们长期的集体主义生活实践中,特别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基础上的共产主义新型社会经济关系的建立而逐渐形成的。

6、怎样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P347

答:(1)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由于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上,具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2)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这样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7、共产主义社会量阶段的共同特征和重大区别是什么?P351-P352

答:(1)共同的基本特征:二者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都按照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实现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都要消灭剥削制度,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之间的本质关系是平等和谐、互助合作的关系;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

(2)二者的重大差别: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仍比较低,远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程度;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身还存在多种形式,共产主义社会则建立起单一的社会公有制;社会主义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则是按需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商品经济,而在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已消失,劳动成为生活第一需要,人们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要消灭剥削制度,但阶级和阶级差别在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共产主义社会则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将自行消亡;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已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但仍存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影响,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都将极大提高,建立起高度的精神文明。

8、人类社会为什么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P353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由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必将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9、怎样理解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P355

答:(1)共产主义事业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体现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目标的准球与符合规律的科学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2)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我们一定要胸怀共产主义理想,树立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坚信伟大共产主义事业一定会在全世界得到实现。

10、为什么说共产主义事业已经在实践之中?P355-P356

答:(1)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又是一种社会运动。

(2)世界各国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人民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伟大共产主义事业具体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实现共产主义为什么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P356-P358

答:(1)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道路,必然要在实践中经历长期的探索过程。

(2)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要经历长期的实践过程。

(3)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需要经更长的实践过程。

(4)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实现是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12、为什么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P359

答:(1)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的和社会的条件,只能在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

(2)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

13、为什么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P361

答:(1)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社会制度,因而我们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社会理想。

(2)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树立,可以为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凝聚一切进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航标。

14、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上主义共同理想是怎样的关系?P362

答:(1)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的。

(2)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在为实现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目标。

(3)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基础。

篇6:流体机械原理课后解答

一、为了满足一个规划中的企业用电高峰的需要,拟在有利地形处建一座具有一台泵及一台水轮机的抽水蓄能电站,该企业每天对电能的需要为:14h为P1=8MW;10h为P2=40MW。假定该企业可以从电网中获得的电功率Pv是常数,已知:水轮机的总效率P/PT电水,泵的总效率P/P0.86,压力管道的损失H6m,电站的0.91P水电st静水头Hst200m。为简单计,假定H和H

为常数,其它损失忽略不计。假定该装置中水的总量为常数(上游无来水,下游不放水,并忽略蒸发泄漏),试求:①必需的P值。

V②泵与水轮机的工作参数qV,H,P水。③上游及下游水池的最小容积V。

解:

从电网中获得的电能不足时,用水轮机发电补充;从电网中获得的电能有多余时,用于泵去抽水蓄能。

PPP2V水轮机轴功率=g(HH)*qstV2stV1T

PPPV1V11水泵轴功率=g(H+H)*q/P

V=qt=qtV2VV2

40P194*14*0.91*0.861.032

P8206*10PV408*1.03223.75MW 11.032qV2(4023.76)*10009.39m3/s,qV19.8*194*0.916.71 m3/s 对水轮机:qV2水轴T4023.7516.25MW,9.39m3/s;H2194m,P轴P=P/=17.85MW,对于泵:qV16.71m3/s;H1206m,P=(PVP)*P=(23.76-8)*0.86=13.55MW,1水P15.76MW 轴V=6.71*3600*143.38*10m3

二、水轮机效率实验时在某一导叶开度下测得下列数据:蜗壳进口处压力表读数

5p22.16104Pa,压力表中心高程Hm88.7m,压力表所在钢管直径D3.35m,电站下游水位84.9m,流量qv33m/s,发电机功率Pg7410kW,发电机效率g0.966,试求水轮机效率及机组效率。

解:

piici2 EiZig2gqvpi22.161044333.744 Zi88.7,22.612,ci23.35g10009.8D2422poocopooco;而Zo84.9,=0,=0 EoZog2gg2g3.7442HEiEo88.784.922.6123.822.6120.71527.127m

29.8水轮机的效率tPg/ggqvH7410/0.9667670.80787.438%

9.83327.1278772.871机组效率gt0.9660.8740.844

三、某泵装置中,进口管直径Ds150mm,其上真空表读数V6.66510Pa(500mmHg),出口管路直径Dp125mm,其上压力表读数p0.22MPa,压力表位置比真空表高1m,输送介质为矿物油,其密度900kg/m3,泵的流量为qv0.053m3/s,试求泵的扬程。

解:泵的扬程

46.6651040.2210610.053420.05342HhVM1()()222g9009.89009.82g0.1250.151 17.55724.943(4.319)2(2.999)22g 17.55724.9430.49333.9932c2pcs

某泵装置中,进出口管直径相同D150cm,进口真空表读数V450mmHg,出口管路上压力表读数M1.8kg·f/cm2,压力表位置比真空表高1m,输送介质为矿物油,其密度900kg/m3,泵的流量为Q53 L/s,试求泵的扬程。答案:

2g 16.8200 27.8 四、一台送风机的全压为1.96kPa,风量为40m3/min,效率为50%,试求其轴功率。HhVMc2cs2p13.64501.89.810410.053420.053421()()29009009.82g0.1520.15401.961000qvp601.307103P2.614103W 50%50%

p103习题二

四、轴流转浆式水轮机某一圆柱流面D1=2m,n=150r/min,在某一流量下cm=4m/s。试求: a)当叶片转到使b2=10°时,作出口速度三角形。此时转轮出口水流的动能是多少?其中相对于cu2的部分又是多少?

b)为了获得法向出口,应转动叶片使b2为多少?此时出口动能又为多少?

c)设尾水管回能系数v=0.85,且假定尾水管只能回收相应于cm2的动能,则上面两种情况下出口动能损失各为多少? a)u2D1n6021506015.708m/s cu2u2cmctg1015.7084ctg106.977m/s 22c2cu6.97724264.6798.042m/s 2cm 2c264.6793.300m 2g29.82cu6.977222.484m 2g29.8b)b2arctg414.287

15.7082c2420.816m 2g29.822cuc2c)回收的能量:v285%3.302.4840.321

2g2g22cuc2损失的能量: 回收的能量3.30.3212.979或85%22.111

2g2g4215%0.122

2g

五、在进行一台离心泵的能量平衡实验时,测得下列数据:轴功率P=15kW;流量qv=0.013m3/s;扬程H=80m;转速n=2900r/min;叶轮密封环泄漏量qv=0.0007m3/s;圆盘摩擦功率Pr=1.9kW;轴承与填料摩擦功率Pm=0.2kW;另外给定了泵的几何尺寸:轮直径D=0.25m;出口宽度b2=6mm;叶片出口角b2=23°。试求: a)泵的总效率及水力、容积和机械效率。b)叶轮出口速度三角形。(不计叶片厚度,cu1=0)c)滑移系数、反作用度

6.977cu215.70810°u24cm2c2w2 a)gqvHP9.80.0138010.50560.7004

1515MP(PrPm)15(1.90.2)0.86

P15qhqv0.0130.95

qvqv0.0130.00070.70.857

Mq0.860.95qvT0.0130.00072.992 m/s

D2b20.250.006b)cm2u2D2n600.2529006037.961m/s 2.99223°cm230.91237.961cu2c2w2u2 c)cu2u2cm2ctg237.9612.992ctg2337.9617.04930.912

cu2gH9.88024.099 hu20.85737.9611cu230.91224.09910.82 u237.96122222c2.531.562 cu2cm230.9122.992964

2c22g11u2cu2g31.56210.589

237.96130.912或

1cu230.91210.593 2u2237.961

p103习题四 四、一台泵的吸入口径为200mm,流量为qv=77.8L/s,样本给定Hv=5.6m,吸入管路损失Hs=0.5m。试求:

1)在标准状态下抽送常温清水时的Hsz值。

2)如此泵在拉萨(pa=64922.34Pa)使用,从开敞的容器中抽吸80℃温水,其Hsz值又为多少?

(注:80℃清水的pVa=47367.81Pa,g=9530.44N/m3)1)列进水池面与泵进口断面

pepscs2Hsz0Hs gg2gpapspapecs2HsHszHs

gggg2gpepacs2HszHsHs

gg2gcs4qv477.8/10002.476 Ds20.222.4762Hsz5.60.55.60.3130.54.787

2gppcs2pvas 2)由汽蚀余量和真空度的定义:ha,Hs2gpscs2pv Hsha2gpacs2p[Hs][h]v

2gpacs2p[Hs][h]v

2gpa[Hs][Hs]papapvpv

[Hs]5.664922.3447367.8110.330.249530.449530.44 5.66.8110.334.970.24 2.65HsHszcs2pepaHs2.650.3130.53.463m gg2g

五、双吸离心泵的转速为1450r/min,最优工况的扬程为43m,流量为1.36m3/s,临界空化余量为hcr=3.17m,最大流量工况hcr为10.06m,吸水管路的水力损失为0.91m,当地大气压力为10.36m,所输送的冷水的汽化压力为Hva=0.31m。试确定:

1)最优工况的比转速nq、空化比转速S、临界空化系数cr和允许的吸入高度是多少? 2)最大流量工况的允许吸入高度是多少?(提示:计算nq和S时应取总流量的二分之一)

1)nqnqv/2H3/414501.36/21195.7259.9 71.2073/416.7923.6543Snqv/23/4hcr14501.36/21195.7503.3 2.3763.173/4crhcr3.170.0737 H43列进水池面与泵进口断面

pecs2Hghw2g psps由汽蚀余量的定义

上一篇:2009年街道工作目标考核自查总结下一篇:教师讲授技能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