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模式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会计毕业论文

2024-04-10

会计模式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会计毕业论文(共8篇)

篇1:会计模式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模式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会计毕业论文

企业组织结构不同,治理结构不同,会计模式在不同公司治理中的选择也就不同。一个好的会计信息系统,能把权责利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充分发挥其效率,从而促进公司运行的良性循环;反之,一个信息失真的会计信息系统,就很可能导致经营者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最终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受损,还会造成以现代公司为基础的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混乱。因此分析公司治理结构,选择相适应的会计模式对我国公司的发展尤为重要。

一、会计模式及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公司治理的诸方面中,会计是连接权利和利益的纽带,是公司治理的一个核心问题。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会计模式以及具体反映会计模式的会计制度的选择。它通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揭示,来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价。它的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

1、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合理有效地组织资金运行,实现价值的增值过程,尽可能满足相关者利益需求,达成企业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的统一,是企业的重要功能和义务。

2、约束各方的权力。会计制度通过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原则,约束和规范了会计人员的行为,会计科目中的资产类科目约束和规范了经营者的相关财产支配权,负债类科目约束和规范了债权人的求偿权,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约束和规范了所有者的分配权,成本类科目约束和规范了经营者的成本支出权,损益类科目则约束和规范了经营者的收益确认权。

3、均衡各方利益。不同生产要素拥有者、与企业相关者取得利益的依据及来源有所不同。国家依据其强权取得税收收入,股东依据投入资本获得利润分配,经营者依据经营业绩取得经营才能的报酬,雇员依据劳动数量与劳动质量取得工资收入,债权人依据所拥有的债权得到受偿,顾客则通过企业产品及其服务受益等。所有这些利益的体现及其实施,均逃不脱会计制度的监控和约束。

4、监控治理结构。现行公司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是董事会的形式化、空壳化趋势,主要表现在董事会会议的形式化、公司重大问题决策的经理化、高层管理人员任免的经理化等,其主要原因是经理把持董事会,董事的酬金受制于经理,获得诸多方面的优惠,包括固定薪水、设备退休金计划、享受人寿保险和在职消费甚至获得股票期权等。

二、公司治理结构类型与会计模式的选择

公司治理结构(也称公司治理、法人治理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对公司实施管理的组织结构和领导体制。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在效率和公平的前提下,对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责、利进行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的.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如何配置和行使企业的控制权;二是对董事会、经理人员及工人如何监控及如何评价他们的工作业绩;三是如何设计和推行激励方案根据其监控主体的不同。西方国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两种典型的类型:外部控制主导型和内部控制主导型。

1、外部监控的公司治理模式主要以美英等国家为代表。美英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股东高度分散,并且流动性强,经营者享有很高的公司控制权。上市公司在公司总数中所占比例较高,公司规模大垄断程度高,但股权分散,众多小股民和投资基金是其股本的主要来源,因此股东与企业关系淡化;长期资本主要通过直接筹资方式,由市场得到的资金占其资本金额的大多数,而不是通过银行中介的间接融资,因而银行在公司中无多大的发言权;股权具有高度流动性;经营者享有很高的公司控制权。该种模式公司治理的会计模式应该是:由于其资本来源分散,社会化程度高,这些分散的股东无法对公司决策施加有效的影响,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股票市场来实现他们的决策,这时,财务信息对他们的作用就是决定手中的股票是去还是留、是买还是卖,这样会计目标就以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为主。

2、内部监控的公司治理模式则以日德等国家为代表。日德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股东相对集中、稳定,商业银行是公司的主要股东。证券市场的相对规模较小,公众持股公司少,公司最大股东一般是金融公司、创业家族、保险公司和银行等一些组织,股本集中度高,尤其是银行,是公司资本(股本和长期债权)的主要供应者。该种模式公司治理的会计模式应该是:由于资本来源比较集中,所有者可以随时通过对经营者业绩的了解采取有效的措施,即采用“用手投票”的方式决定经理人员的去留,这样会计就要以随时提供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信息为目标,以此作为所有者“用手投票”的依据,因而在这种治理为主的公司中,反映受托责任就成为会计的基本目标。

总的来说,两种模式各有所长,都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然而我们知道,世界上不存在惟一最佳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基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传统和发展水平的不同,这些基本共识在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环境中贯彻时会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上述两种模式进行一些简单的了解和比较,有助于我们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全面认识,有助于选择或建造更为合理适用的中国公司治理结构。

三、我国公司治理中会计模式的选择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这是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性原则。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不发达、不完善,股权高度集中,资本市场对经营者的约束不强,所以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既不同于英美持股人主导型,也与德日式的银行主导型有差别,因此会计模式的选择就有其特殊性。从会计目标来看,由于我国没有发达而完善的证券市场、兼并市场和经理市场,股权结构不合理,利用股票市场无法对经理人形成有效的监督。我国公司会计目标应当主要从监督、管理和控制的角度来界定,以促进对经理人员监控和激励的效率。从会计管理体制来说,我国公司利益主体相对集中一些,但社会性质决定了公司的利益主体又趋于社会化,从而在会计规则的制定上,应当以政府为主,并吸收多方利益相关者参加。在会计规范形式上,以严格的会计准则为主,尤其是具体准则,减小准则的灵活性。从会计信息披露看,信息披露应当全面、详细和及时,并且加强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力度,使得管理和管制主体能充分规范与指导被控制者。从会计监督体系看,由于经理人员掌握了国有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所有者的缺位又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必须依靠外部注册会计师审查来保证,因此,需要建立一支规模大、素质高、自律机制完善的职业会计师队伍。

会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会计模式的建立和发展需要相互的借鉴和不断创新,我国会计模式的选择更需要吸收各国模式的精华,只有这样,才会促进理论与实践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篇2:会计模式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会计毕业论文

保值不仅是企业能否生存的核心,也是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题目。本文试图从保值的角度对会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重新审阅,以期从新的角度梳理会计理论发展的脉络,明晰会计理论未来的发展思路。

一、对企业保值基本概念的熟悉

保值是一个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理解的概念。假如仅从字面理解,保值就是保持原有价值或使原有价值不受损失。但对这个字面解释,有两个题目要问:一个是保持“什么”的原有价值?另一个是“原有价值”中的“价值”指的是什么?

作为持续经营企业,按照贸易惯例及的要求,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本和资产。资本构成了企业资产价值的核心部分,也是承担风险与责任的载体;而资产的配置则形成了实实在在的企业。不同资产的价值以不同的方式运动着并终极对资本的规模和结构产生。无论信息技术怎样发达,产出各种实体产品的企业必须以拥有各种类型的资产为条件条件。无论资本的来源如何复杂,作为出资人的企业所有者都希看在总量上对企业的权益越大越好。只有资本没有资产缺乏物质基础,而只有资产没有资本就失往了一系列会计理论和构建的支点。因此,本文对第一个题目的回答是:保持企业资产和资本的“原有价值”。企业保值包托资产的保值和资本的保值,并且资产保值是资本保值的基础。

第二个题目的实质是要回答保值的范围或外延题目。这要分别从资产保值和资本保值两个方面往返答。

资产保值的范围,也就是资产价值补偿的范围,它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价值补偿的范围是取得该项资产时实际花费的各项支出,即取得本钱,属低级保值。第二层次价值补偿的范围是在保本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中级保值。第三层次价值补偿的范围是在中级保值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技术进步的影响,是高级保值。第四层次价值补偿的范围是在高级保值的基础上,再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是最理想的保值。应该夸大的是,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产都同时面临着四个层次的保值要求。企业保值的层次不仅取决于国家宏观治理和企业微观治理的需要,而且还取决于企业的治理水平和有关规制的配套情况。

资本保值一般可以理解为企业期末资本价值即是期初资本价值,但对资本价值的含义可以有三种理解:即实收资本、所有者权益和资本市场价值。第一种理解的实收资本与企业当期的经营利润不直接相关,不能正确反映所有者的投资收益能力,因此它所反映的保值情况只是狭义的、静态的保值,并且它还不能正确地反映出企业资本的增值情况;第三种理解的资本市场价值即是股份数目与股票市场价值之积。要从资本市值角度正确评价企业的保值情况,就必须扣除政策及投机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而这是很难办到的。在第二种理解中,影响所有者权益的因素主要有投进资本变动、企业当期利润以及利润分配等,这些变化因素都是可计量的,资料也轻易取得;另外,这种方法不仅能正确反映资本的保值情况,同时还能正确地反映资本的增值情况。因此,资本保值的“价值”指所有者权益更、公道。

二、保值与会计理论发展

(一)保值与会计的产生。会计与保值之间有着的渊源关系,会计几乎从产生时起就与保值联系在一起。从时间跨度来看,保值思想产生于会计萌芽阶段;从思想的完整性来看,保值思想的形成要远远早于会计思想的形成。决定保值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是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私有制是人类进进文明最根本的推动力,它带来了、、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促进了各种变革的发生。保值的最初和根本含义是保护私有财产的所有权,从量上看就是保护私有财产的完整性。“在私人占有财产的现象未出现之前,人们计量、记录生产收支的目的,一是为了维持现有生产状况,二是为了达到公道分配,以求得共同的生存。当私人占有财产的现象出现之后,从公有部分讲,人们计量、记录生产、交换过程和收支的目的,是为了较好地处理生产、分配、交换和财物储备的关系,以求父系氏族部落经济的发展。而从家族私有部分讲,主要是计量、记录私有财产占有的数目,以求保护这些财产的所有权和不断扩大其私有财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会计从会计萌芽阶段向高一级阶段发展的动因是私有制下保值的客观要求。

(二)保值与重要会计方法的形成。现今的会计方法经历了一个不断产生、完善和丰富的过程,这些方法有些是阶段性的或技术性的`,如记账符号的演进、账簿的设置等;而有些则是历史性的或革命性的,如复式簿记的产生、本钱的出现、长期资本的形成、计提折旧等。后者无不与保值有着直接的联系,会计的每一重大进步其动因首先是当时特定条件下保值的需要。

复式簿记产生于十三世纪的意大利,而这之前直到文字产生期间的会计方法被称之为单式簿记,其特点是每笔记录只反映经济事项的一个方面,而不同时反映相关联的另外一个方面。进进中世纪后,社会经济相对以前有了极大的发展,经济业务和经济关系已十分复杂,会计记录再象从前那样,只反映来源不反映往向,或只反映往向不反映来源,已无法清楚完整地揭示出所有者财产的变化及状况,私有财产的安全性受到了侵犯,保值已缺乏保障。为了保证私有财产的完整性,使耗费得到足额补偿,复式簿记的产生已成为必然。

本钱核算程序的形成,被誉为是可与复式簿记相媲美的伟大创举。早期简单的本钱计算及使用本钱数据的动机只是为了期末实地盘点时计算存货的价值,然后按照“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利润”这一公式计算盈亏。期末净资产即是期初净资产的部分被在观念上用来补偿原来可供耗用的资产,是保本资产。因此早期的本钱计算纯粹是为了保本的需要,直到1843年德国的C.D.福特才在《单式和复式簿记在企业中的》一书中指出,本钱核算的目的除了年度末计算损益外,还可以据以确定价格。

长期资本的形成是为了确保航海冒险所需资金的稳定性。1657年英国颁布的《新公司成立的特许条例》从法律上确立了永久性资本的原则;1855年颁布的《有限责任法》将股东的无穷责任改为有限责任;1862年颁布的《股份公司法》标志着股份公司制度的正式确立。这意味着法律上禁止公司的债权人对股东的个人财产享有追索权,但答应他们保持对企业资产的追索权。而要做到这一点,起抵押作用的资本的完整性就必须得到保证,也就是说长期资本的保值不仅是法律对企业的具体要求,也是会计上持续经营的要求。

折旧理论形成之前,人们并没有明确的本钱与用度的概念,有的企业将固定资产视为随时可以出售的商品,在期末对其进行重估价;有的企业(如铁路部分)将固定资产的历史本钱在资本支出账户中反映,将资产扩建和改良支出资本化,而将资产重置费和修理费列作用度。这些做法给连续、公道地计算利润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本世纪20年代后,折旧作为用度记进本钱的做法才普遍为人们所采纳,折旧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才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资产的保值题目。

(三)保值与会计理论体系的形成。会计理论是指对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概念、会计原则以及会计实务的指导关系所作的系统说明。从会计理论的这些看,保值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在流行的两种会计目标观点中,受托责任学派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都远远早于决策有用学派。始现于14世纪“康孟达”合伙组织的“两权分离”,决定了报告受托经济责任的基本会计目标地位,受托责任学派夸大的真实性、历史本钱属性等特征直到今天在各国的会计中还居主导地位。反映受托责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反映以管好、用好委托人财产为核心的受托责任;二是反映经营成果。这两个任务由一条主线牢牢地联系在一起,那就是资产的保值。

会计主体假设产生的原因在于恰当维护业主投进到企业的资本的需要。权责发生制以权利或责任是否发生为依据来判定、安排经济业务是否进进会计信息系统以及进进会计信息系统后的位置,它高于其他的会计确认原则,应该将其作为会计假设看待。持续经营、会计分期、权责发生制、货币计量等为各项会计原则的运用,为正确计算利润创造了条件。谨慎性原则、历史本钱原则、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直接决定着保值的范围和程度,其他会计原则也对保值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大会计要素中体现的保值思想要更全面、更深刻。(1)资产。从十六世纪初开始,资产已逐渐成为会计上的一个术语,其涵盖的范围不断扩大,从仅指货币、各种存货、各种固定资产和债权,到融资租进固定资产、各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商誉以及其他可以在未来给企业带来收益的经济资源都被定义为资产。意味着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内,将根据它们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分别采取直接转为用度、分期折旧或摊销的办法予以补偿,从而使凝聚在这些项目上的价值得到维护。资产概念外延的扩展决定了资产保值的内容和方法。(2)负债。有关负债的质和量的科学公道界定,有助于企业真实收益的确认,从而为确定资本保值的界限和程度创造条件。(3)所有者权益。是资本保值的基本内容,其与资产要素在保值方面存在着一种相互依托的关系:需要保值的资产的最主要部分———固定资产———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得到了充分保值实质上就意味着这部分实收资本的安全性有了保障;任何资产价值上的损失终极都体现为资本的损失。所有者权益要素不仅与利润要素关系密切,而且二者的关系还直接决定了资本保值与否。所有者权益内容与范围的变化本身就是资本保值思想发展与变化的一部分。(4)收进。权责发生制是从收付实现制演变来的,而这种演变、转化的动因是公道、正确计算利润的客观要求。正确计算利润就要正确确定收进的实现标准,公道确定本钱用度的补偿范围、标准、标准和时间。只有这样,资产和资本的价值才能得到全面、持续的维护。(5)用度。用度内容从杂乱的,既包括生产经营性支出,又包括个人生活支出,到逐步公道化、规范化,只包括与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属于本期的支出。跨期摊配的办法应用、直接用度,间接用度划分、再到用度的内容进一步扩大,包括了名目繁多的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各种损失。用度概念的外延越广,说明价值补偿时考虑的因素越多,这种保值也就越充分。(6)利润。现代意义的利润是指会计主体一定时期终极的财务成果,它不仅包括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也包括资本经营活动的成果;不仅包括会计主体自身经营的结果,也包括外部环境对利润计算过程的影响(如物价变动)。它是在传统利润概念的基础上,考虑到一般物价变动对货币性资产影响带来的一般购买力损益和个别物价变动对非货币性资产影响带来的持产损益,调整计算后得到的。利润概念的演变、完善得以保证企业资产价值在生产能力不变的基础上得到保值,从而使企业的再生产顺利进行。

(四)保值与的未来。会计是一门不断发展着的学科,贝克奥伊1986年在《会计未来趋势》一书中提出会计未来发展的六大趋势:会计、人力资源会计、股权资本本钱会计、现金活动制会计、财务猜测报告和增值报告。我国的会计学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物价变动会计、租赁会计、衍生工具会计、作业本钱会计、猜测决策会计、国际会计、战略治理会计等趋势。无论还会产生多少会计分支,也无论这些会计分支如何发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它们的发展必须以资产和资本的保值为条件条件。

通过以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何真正实现资产保值和资本保值是形成会计理论和体系的两个基本动因。保值是贯串整个财务会计系统的一条主线,是指导财务会计工作的基本思想。保值的精神体现在与会计有关的各个方面,有的是自觉的,有的是不自觉的。从保值的角度重新审阅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我们理顺会计理论发展的脉络,明晰会计理论未来的发展思路应该是会有所帮助的。

★ 归因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 假连翘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篇3:会计模式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会计毕业论文

目前,与公司治理和管理相关的研究存在两种倾向:公司治理研究只考虑以内部激励制约与监控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狭义的公司治理范围,而公司管理研究又仅考虑企业管理风格、公司文化、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把它们结合起来综合进行研究的情况很少。

事实上,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是紧密相关的,两者的潜在冲突是导致公司治理出现问题的因素之一,因此公司治理的目标就包含对公司的治理与管理两者关系的协调。治理和管理的差别:首先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管理的中心是内部的;其次治理为开放系统;管理为封闭系统;还有就是治理是战略导向的,管理是任务导向的。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都可能会对公司管理运作过程产生直接影响,但是通常公司治理系统主要是先对公司管理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再对对公司管理运作产生间接的影响,使公司的管理效率及公司效益都得到提高。实践时,通常觉得公司治理的董事会对企业管理有很大程度的干预。鉴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外国学者指出要把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将描述性模型提了出来。鉴于其思路,我国有学者构造出了治理与管理整合分析模型,其中内部及外部监控机制组成了公司治理系统。

2 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

2.1 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

内部及外部两种监控机制组成了公司治理系统。对企业经营者的监控主要由监事会、董事会、股东来执行机制为内部监控机制。在一定情况下公司治理的主体就是内部监控机制。它利用企业管理当局揭示的会计信息来对企业管理者加以鼓励与约束。同时由于其特殊地位,保证企业的会计与审计系统将准确、及时、系统的会计信息提供给监事会、董事会、股东会及外界是它的义务。资本、产品及经理市场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的机制为外部监控机制。在资本市场上,中小股东与债权人是主要的决策者,因为他们不直接监督经营者,因此要求公司为他们提供财务数据,数据要可靠、详细,证券市场管理者把公平交易规则制定出来,从而使会计信息的供给被规范。企业必须要积极地把保留的信息披露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本市场发挥作用,市场又可以及时的反映出企业披露的信息从而能够正确的评价企业。产品市场利用顾客和企业与供应商的“纵向竞争”进而能够对企业实施监控。现代企业既相互竞争同时也相互协调。因为企业间存在竞争性,所以产品市场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而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就需要企业之间进行相互协调,保持交易关系长期稳定。交易之中,合作双方提出的条件通常会对另一方企业的管理方式及经营方针的详细内容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双方均需对对方的经营状况信息有全面的了解,以确定合作的内容与合作的方式。然而企业披露给外界的会计信息是大部分所需经营状况信息的来源。在经理市场中,企业经理是特殊的人力资本,其价值是通过市场评价来确定的,市场评价的标准有诚信度、知识、经验还有经理任期内的经营绩效。经营绩效主要是通过企业反映出的财务会计信息(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情况)而表现出来的。

2.2 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管理系统

有上述分析可知,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决定了公其理系统中内部及外部监控机制能否有效运作及作发挥作用。董事会、监事会及外部监控机制若不依据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则其任何决策均可能是盲目无效的。鉴于此,有必要在企业管理角度上,把产生并且可靠真实性有保证的会计信息的系统作为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这个调控机制以企业的有效管理为出发点在财务方面对内部管理加以控制,它主要强调法规制度与管理行为要一致,可靠财务信息要畅通。公司治理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保证公司内部有一个自我调控机制并且能够有效运作,以保证达到公司目标。美国管理会计协会(CIMA)定义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为: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是由管理者建立的一个整体系统,旨在以一种有序的和有效的方式进行公司的业务,确保其与管理政策和规章的一致,保护资产、尽量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所以其主要指的就是企业的内部审计系统与会计系统。现代管理确立的会计内部审计制度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这是现代会计的一种应对措施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其实,在公司管理系统中,一些硬件要素也有一定的控制约束的作用。具有控制约束作用的硬件有:(1)决策控制机制;(2)管理组织体制;(3)管理制度。它们与内部会计系统、审计系统共同组成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帮助企业内部与外部监控者激励与评价企业管理者。

3 启示

在公司治理与管理整合的框架中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知道:会计信息系统就像是一条纽带将治理与管理系统联系起来,会计信息系统是治理与管理系统共同组成部分,也是治理与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得以保证的根本;而会计信息系统要发挥出它的作用,离不开公司治理结构、严密的组织管理及企业内部科学的控制与引导。伴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会计信息的发展,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将会得到迅速的提高,会计系统的作用肯定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并最终能够形成会计信息系统和公司治理系统、公司管理系统良性循环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杨惠敏.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研究,2000年第6期.

[2]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01年第2期.

[3]谭劲松,林静容编译.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结构,广东审计,2000年第2期.

篇4:会计模式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会计毕业论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信息;公司治理;作用

公司治理本身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同时对于公司的发展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公司治理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公司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协调、制衡与监督,这需要相关制度的有效运用,以及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财务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公司的生产运营状况,有利于公司中各利益主体间形成良好的制约关系,并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对于实现良好的公司治理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的關系

1.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公司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二者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治理过程中制定的相应制度综合作用,形成公司治理外部环境,这一外部环境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输出质量有着不利的影响;其次,公司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过程中有充当着监督管理及信息提供者的身份,能够帮助公司的实际所有者对公司经营者进行监督与约束,这有能够有效的促进公司治理环境的改善,促进公司治理的有效进行。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又能够反过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为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保障,促进财务会计信息作用的良好发挥。

2.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产物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新的企业制度模式已经形成,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在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经理人往往并非企业的实际所有者,而要充分确保经理人工作的积极性,做好企业的运营与管理,除合理的薪资报酬外,有效监督也是十分关键的。由于企业中一系列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公司治理制度的形成往往无法充分保障其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财务会计信息可能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对称性,对此,采取财务报告对外提供的方式,可以帮助公司有效的解决财务会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都是在“二权分立”的现代企业制度下所产生的。

二、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1.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发生

基于现代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基本制度,公司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公司各利益主体间的一方或多方的利益受损,而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披露,能够有效的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发生,最大限度的保障各方的利益安全。通过对现代公司内部委托契约的签订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契约签订之前还是之后,会计信息对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的控制与约束,保护投资者利益有着积极的意义。此外,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也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准确的评估企业的运行质量与发展潜力,在投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选择,有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并能够有效促进企业质量的整体优化。

2.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约束作用能够促进公司治理的有效进行

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本身具有着一定的约束作用,对于加强对公司经营者的行为约束有着重要的意义。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能够直观准确的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当财务会计信息出现违反正常规律的现象时,则说明公司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或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投资者可以通过组织股东大会的形式,根据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对经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估,对于经营不善的经理人员,可以通过表决形式,决定是否予以更换,以此来约束经理人员的行为,并激励公司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

3.财务会计信息能够为相关主体的公司治理活动提供可靠依据

公司治理过程的实现,有赖于充分的信息。财务会计系统可以提供广泛、可信、低成本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董事和外部投资者可以了解公司权益价值的变化。这些信息还有助于股东进行监督并在现有证券法的框架下有效地行使股权,使董事可以通过建议、批准和校正管理决策和活动以提高股东的价值,可以为旨在使经理和股东的财务利益紧密联系的激励计划的设计提供依据。因此,信息披露是能否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4.财务会计信息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形成与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财务会计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公司治理机制的组成部分,公司治理机制并非是单一性,实际的公司治理过程中,公司治理机制有很多种,通常会根据公司治理的实际需要选择最佳的机制来进行公司治理,并且单一机制无法完全满足公司治理的需要时,还需要进行不同机制的组合运用。在实际的机制选用过程中,许多机制之间具有着可替代性,这也给公司治理机制的选择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财务会计信息作为公司治理机制中的重要部分,在为公司治理提供信息来源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替代其他的治理机制发挥作用。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导致公司治理机制的组合运用方式的不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也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控制公司治理成本的有效途径。

三、总结

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有效的帮助公司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规范和约束公司经理人员的行为,为公司治理提供可靠依据,并通过自身作用的发挥促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从而为公司的有效治理与长期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篇5:会计模式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会计毕业论文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1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1

(一)预测职能„„„„„„„„„„„„„„„„„„„„„„„„„„1

(二)决策职能„„„„„„„„„„„„„„„„„„„„„„„„„„1

(三)事中控制职能„„„„„„„„„„„„„„„„„„„„„„„„1

(四)对风险的控制职能„„„„„„„„„„„„„„„„„„„„„„1

(五)对责任的考核和评价„„„„„„„„„„„„„„„„„„„„„2

三、我国企业中管理会计的现状„„„„„„„„„„„„„„„„„„„2

四、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遇到的问题„„„„„„„„„„„„„„„„2

(一)管理会计对企业的管理意识不强„„„„„„„„„„„„„„„„2

(二)缺乏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2

(三)对ERP的应用不到位„„„„„„„„„„„„„„„„„„„„„2

(四)受法律环境的影响„„„„„„„„„„„„„„„„„„„„„„2

五、改进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措施„„„„„„„„„„„„„„3

(一)提高企业领导的管理意识„„„„„„„„„„„„„„„„„„„3

(二)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

(三)加强管理会计人员的建设„„„„„„„„„„„„„„„„„„„3 结束语„„„„„„„„„„„„„„„„„„„„„„„„„„„„„„3 参考文献„„„„„„„„„„„„„„„„„„„„„„„„„„„„„

3论管理会计在实现公司战略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展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在面对机遇的同时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管理,那么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实现公司战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为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针对一些常见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管理会计 作用 企业管理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

所谓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到国内。管理会计是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为基本对象,通过科学的管理办法和现代技术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预测、规划、控制等进行评价的一种管理活动,其目的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其主要职能是为企业提供各种可靠数据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预测职能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必须对其生产经营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企业的预测一般都是通过对其过去产生的历史数据和现在的市场信息来进行预测和决策。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中能更好的发挥出其预测职能,管理会计根据当前企业的现状,带着企业预定的目标和经营方针,充分考虑市场的规律对企业进行科学的规划,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

(二)决策职能

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的成败,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管理会计能发挥出决策的职能,主要是根据企业的既定目标进行搜索和整理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的决策方案进行评价,并做出相对正确的财务判断,最终筛选出想对正确的决策方案。

(三)事中控制职能

企业的事中控制是管理会计预测活动和决策目标实现的保障,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路径。管理会计根据企业的预算来对其经营活动进行跟踪控制,并对预算数据和实际数据之间产生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同时采取措施来解决和调整来促进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

(四)对风险的控制职能

企业的经营风险无处不在,尤其是投资风险,其特点是回报大风险大,一旦投资失败,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企业倒闭的后果。所以,企业要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敢于面对和挑战风险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那么怎样使企业更好的进行风险管理并且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呢?这就需要企业选择一套正确和管理和投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而管理会计能更好地协助企业规避风险和促进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它能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预测并能计算出投资方式中的各种期望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和研究合理地选择最佳的投资方式,保证企业获得最高的利益以及最低的风险。

(五)对责任的考核和评价

管理会计在履行过程当中,会对各个部门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和考核,并且能够正确处理任务分派的关系,保证经济责任制的实施。通过管理会计的评价和考核职能,将业绩和报酬紧密连接,对企业各个管理者和员工形成约束、激励,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我国企业中管理会计的现状

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及其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在近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也取得了很多成效。然而,就目前而言,管理会计在我国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影响企业的发展——发展不均衡问题,在我国发达城市和地区,管理会计发展较为迅速,其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发达城市和地区的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方式接受较快,其素质也相对较高,对企业管理的重视程度也高。而一些发展中城市和地区或者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企业管理者,受传统观念和自身素质的影响,不够重视管理会计所具有的作用,他们仅仅停留在记账、制表等基本会计核算工作上,对怎样管理好企业和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太理会,因此,管理会计在我国发展不均衡问题的浮现,要引起重视。

四、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一)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意识不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企业更需要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办法来促进企业成长。这就需要企业家不仅仅具备经营的能力,更要有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方式,企业财务管理是相当重要的环节之一。而目前,还有一部分企业仍然财务管理意识不强,对管理会计所提供的重要信息不够重视或根本不理会,因此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发挥。

(二)缺乏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

实际上,管理会计一般都是由国家专门的有关部门来担任,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匮乏,更没有专用的管理会计师队伍,会计工作的地位较低。会计工作往往被认为只是核算、报账,不需要参与管理和经营工作。财务会计工作一直都视为会计人员工作的重要部分,管理会计不被考虑在内。尽管管理会计对企业提供可靠信息和决策方案来促进企业发展,但是领导者对会计的狭隘认识可能造成会计管理的作用丧失。因此,造成企业管理会计岗位

空缺或者使得管理会计无法发挥出其作用。

(三)对ERP的应用不到位

科技应用也影响着管理会计的职能发挥。目前,管理会计的方法需要一个可靠的环境来施行,而企业的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应用和自动化设备往往不具备。企业要想实现精细化管理就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争取为企业创造最大利益。而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不具备这些高薪技术环境,所以制约着企业无法发挥出管理会计的作用。

(四)受法律环境的影响

为企业领导提供正确的信息,所依据的数据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尤其在现代高度灵敏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的内部信息不受到对外报告的约束,管理会计不像财务会计那样受法律的严格要求,但受其影响也很大。我国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管理管理提供的信息势必会受到法律因素的影响而降低决策的可靠性。

五、改进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措施

(一)提高企业领导的管理意识

企业领导的管理决策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命运,企业领导对管理会计的认知程度影响着管理会计应用的发挥。所以,只有让企业领导真正对管理会计具备一定的认知,才能充分发挥出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等职能的作用。

(二)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现代企业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都是各有所长,各具特点。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发现管理会计的管理技术相对单一。这就存在会计会计的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现象。管理技术的单一影响着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企业要想提高效益,必须加强管理会计的实务跟得上其研究理论发展的步伐,才能实现企业的远大目标。

(三)加强管理会计人员的建设

企业想要提高效益,必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建设。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还要对现代管理模式有所意识;不仅要了解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更要熟知企业整个的经济运营情况。企业应该大力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加强其财务管理能力,提高其对管理会计的意识,为企业管理会计人员营造出一个可行的环境来促进其成长。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是促进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而经济结构也不断深化。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管理会计应当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高飞.试论管理会计及其应用方法研究.[J].会计之友,2012年3月

[2]郭延琪.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考.[J].北方经贸,2011年4月

篇6:会计模式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会计毕业论文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配合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微课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微型教学视频是其核心内容。论文针对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阐述和探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应用于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路,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功能,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提升会计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翻转课堂;会计学基础;微课

一会计学基础教学现状

会计学基础课程是经管类专业通开的学科基础课,是会计、审计等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该课程一般面向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的大一新生开课。新生普遍缺乏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对企业的工作流程、经济业务往来等没有直观和感性认识。会计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一部分,而会计学基础作为一门专业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完整、理论抽象、概念众多、核算复杂。对于初次接触会计专业知识的新生而言,入门很难,困难很多,导致学生对课前预习缺乏兴趣,课堂关注度不高。如果教师不改变传统的纯理论化教学方式和手段,很难满足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拓展知识的需要。

(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实践性很强。会计学基础授课突出的是对“三基”的教学,即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及会计基本技能。其中会计基本技能的形成是在会计理论学习和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学习实现的。学生需要在对现代企业的具体经营状况了解和和熟悉的基础上,才能够按照会计核算的要求完成对经济业务的职业判断和业务处理,形成会计核算技能。很多高校的会计学基础教学由于受课时、学生学习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弱化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导致学生的会计技能训练达不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能满足社会实际工作需求。

(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落后

会计学基础的课程教学任务一般由教师执行,学生通过教师讲解被动地接受知识。虽然现在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已普及,高校普遍也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但是很多高校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并不高,教师往往由于操作技能不足等原因,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率很低,教师上课还仅局限于运用PPT教学,把考试的重难点、教学纲要等换一种形式呈现给学生。会计学基础课堂教学也采用了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但教学方法仍不够丰富、灵活,教学效果有限。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对学生掌握会计实务知识没有实际的推动作用,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内容弱

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践性强,教学活动也应突出实践性。但是,一方面,课堂教学本身的灵活性不足,而教学考核也往往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缺乏灵活的考核方式;此外,以闭卷考试为主的单一性考核方式决定了往往以知识点考核为准,忽略了课程本身综合性和实践性为主的特点。因此,教师需要丰富课程资源,为解决学生课堂遗留问题提供途径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应用于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路

(一)微课设计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满足个性化需求

微课的设计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在教学设计上采用符合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手段,才能够设计出新颖、有创新性的微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翻转课堂注重在课外进行知识的传授,在课内进行知识的内化。微课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要更加注重学生的预习环节。将理论性的知识制作成“图文信息”,将技能训练的内容以案例或小故事的形式制作成“视频”,抽象难懂的会计知识以这样的形式呈现,必然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微课视频时间一般控制在五至十分钟左右,时间的限制能够让学生产生适度的紧张感。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微课使课程的教、学不再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大为改观。

(二)微课设计要尽可能模拟会计工作的环境,建构“情境”教学

“情境”,即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取决于其对社会的认知及工作经验背景,微课设计需考虑情境的创设,为意义建构提供合适的实务操作背景。高校的会计教学通常是在封闭隔离的教室进行学习,脱离会计工作的实务环境。学生对于会计的认知主要来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而不是工作经验。高校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微课要符合学生知识诉求,最大限度向学生还原工作场景,使学生对会计操作有感性、真实、系统的认识。高校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模式,微课设计要根据学科及课程特点确立教学活动、学习任务,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在线视频资源。所以,教师进行微课设计时应尽可能还原会计工作环境,缩小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差距,为学生技能的形成构建尽可能真实的虚拟工作环境。

(三)微课设计要以问题为导向,有利于学生知识内化

翻转课堂最为主要的步骤是内化,它是决定整个教学体系水平层次的重要内容。通过答疑、汇报、评价,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内化知识点。“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课堂前的知识传递效果,影响课堂内教学活动的设计。微课教学开展是以问题为核心,在设计制作上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教学目标及课程内容分析,将“完整的知识碎片化”,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知识点,结合新生的认知特点,借助直观性和趣味性表现方式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让学生能够沿着设计者的思路提前进入课程学习和思考,使课堂学习不再被动,而是积极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内化,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四)微课设计要支持多途径、多场所、多媒介的学习使用

会计学基础的各知识点具有环环相扣的特点,学生会因为个体原因理解慢或听课的疏漏等对已讲授过的知识仍不理解,对后续知识的学习形成障碍。现代科技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多样化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平台,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够弥补传统教学单一的学习途径和有限的学习场所。微课可以不受局限于课堂。教师将微课视频提前上传网络,学生既能够借助互联网的智能教学平台也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等移动智能技术接受相关学习信息及资源,方便快捷地实现知识传递和内化,使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让课堂真正做到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满足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的需要。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应用于会计学基础课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准备工作量大

微课程应用于教学,教学活动的各要素都要积极参与,该教学模式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工作量都太大。对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要求重构会计学基础知识体系、整合会计学基础课程资源,需要“量身定制”微课教学视频,这些是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资源保证。对于学生,教师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将课堂知识进行了极大地扩展,而且视频形式的教学也扩充了会计学基础课程知识的容量,观看教师上传的微课视频时间虽短,但是要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课件、练习、测验等数字资源的任务,实现知识积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此外,学生在课前的学习教师是难以掌控的,虽然学习要求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微课,教师也能够通过学习结果或课堂检查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但这都会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准备的与微课配套的微练习也要注意把握难度,练习数量、难度要适中,否则,学生在预习与学习过程中会逐渐丧失信心,失去兴趣。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急需改变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颖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其首要条件是学生必须预习,即提前进入学习,为参与课堂的各项教学活动积极做准备。然而,学生长期以来按照传授式的课堂教学流程,习惯了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思维不够灵活。会计学基础这种专业性很强的理论课,对学习自觉性差的同学来讲自主学习比较吃力。“翻转课堂”本意传达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目的是提升人们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如果学生不去改变学习方式方法,只是机械地参与训练,学习效果堪忧。

(三)教师的教学能力面临新的挑战

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是“翻转课堂”实施的关键,微课中课堂教学视频的录制、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以及师生互动平台的搭建等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制作教学视频、构建个性化与协作化学习环境都离不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支持,这些都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挑战,会计学基础课程授课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能力,以保障“翻转课堂”在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推进和开展。

参考文献:

[1]蔡丽.微课在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探索[J].财会金融,20l4,(1l):272-273.

[2]李爱红.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改革在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实证研究:以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6):61-63.

[3]杨瑞玲.基于“翻转课堂”下“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经贸实践,(1):320.

[4]侯彦丽.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5]左晓敏.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所得税会计与纳税筹划》课程为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0):281-283.

[6]吴丹红.基于微课的基础会计教学构想[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10):281-283.

[7]甄红线,张密娇.会计学微课的建设与实施路径:应对高校课堂“低头族”的新思路[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238-240.

[8]韩鑫.基于“翻转课堂”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4):94-95.

篇7:会计模式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会计毕业论文

价值链会计实质就是会计运用其独特的信息处理系统和核算体系来参与价值链治理的一种会计活动,它既是企业价值链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企业价值链治理当局对价值链进行有效治理的一种工具。价值链会计是价值链治理发展趋势下会计发展的必然。企业通过控制价值链的关键环节,运用价值链会计的方法进行优化与控制,有效地创造并保持竞争上风。我们应以价值链为指导,让它与企业的其他因素相整合,更大地发挥价值链会计的作用,其有效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转换观念,建立企业价值链的文化平台

一个没有价值链治理理念并且没有建立相应治理模式的企业是无法实施价值链会计的。价值链会计作为价值链治理的重要工具,企业必须为价值链搭建一个组织、文化及业务平台。企业首要的治理工作就是建立企业价值链的文化平台,使企业从思想意识对传统的封闭式的治理加以革新,树立企业治理面向顾客,面向竞争者,面向外部的观念,并形成与竞争者的共赢意识,重塑治理体系,并不断加以优化,切实进步治理水平。

从思想意识上,应更新观念,将传统的内部治理模式转变为信息化和价值化的治理模式。企业应以价值治理为核心理念,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大化,以公司市场价值代替利润额为目标。采用信息时代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双赢战略,而不是传统的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在各节点上企业要乐于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在合作方之间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同时要形成了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的企业文化,这是推行价值链治理的基本导向。

2 构建企业价值链同盟

企业通过价值链的创建,联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同盟,利用价值链会计提供主要合作伙伴创造价值的信息,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低本钱或差异化的竞争上风,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1 识别企业价值活动

价值链会计所夸大的企业价值概念是以利益相关者为本即价值链同盟为本,企业治理职员需要从企业战略治理的目的出发,分析竞争上风的各种来源,分析企业从事物质、技术上界限鲜明的活动,明确它们是如何创造产品价值、顾客价值、企业价值。它们与经济效益的结合是如何分类的,并根据企业的特点、战略活动的重要程度、本钱所占的比例、活动的经济性逐层逐一进行分析,形成一套树型结构的价值活动分类体系,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分类标准和分析对象为构建价值链同盟作预备。

2.2 重组业务流程

随着市场竞争的剧烈化,竞争的焦点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制造、营销、财务等具体部分的.治理转移到从整体上考虑企业的组织结构、运作机制等系统型的流程因素上。价值链会计也需要企业具有一整套完整、科学的符合顾客要求、满足企业需求模式、制约因素和效率目标的企业业务流程。企业的核心能力与可持续的竞争上风,都将来自于企业所独占的、不断变革的,可以进步顾客满足度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因此,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可以达到客户满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应该重新审阅自身的核心资源与核心能力,确定竞争伙伴与合作伙伴。从中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的供给商和客户,组建战略同盟,构筑价值链。

首先重构企业本身的价值链。

我国企业首先应该真正按照“链”的特征改进企业的业务流程,使得各个环节既相互关联又具有处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使企业的供、产、销系统形成一条珍珠般项链――“价值链”。

其次重构上下游价值链。供给商的价值链,销售渠道的价值链和买方的价值链等对企业上风的形成起着主要的作用,因此,企业是否拥有高效率、高质量的上下游价值链就成为能否获取部分上风的决定因素之一,尤其是当上下游本钱占据买方本钱的很大比重时,更是如此。假如企业现有的上下游价值链不能令人满足,应通过重构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竞争上风。

另外还应进行企业同盟。同盟是超越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但并非直接合并的长期协议,各同盟伙伴仍然是独立的企业。同盟有两种形式。及纵向同盟和横向同盟。通过同盟,可以使各同盟企业共享各种活动而无需进进新的产品或市场,也无需实际整合。就可以获得本钱和创新上风,它克服了完全独立企业之间协调的困难。但在此应该留意同盟收益的分配题目,这也是决定企业通过同盟获取竞争上风大小的主要因素。

2.3 培育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指的是企业的知识、治理方式、商誉和企业文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企业某一部分或某几个部分间的竞争,而是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价值链治理的根本所在。但是企业参与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创造价值。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即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环节。

3运用价值链会计的方法进行优化与控制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能够获得最快最新最全的信息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信息的有效集成和共享可以使企业及时、全面地了解各方面情况,有助于企业加强本钱治理,减少资源浪费,优化价值链治理。所以,我们应该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核心企业作依托,通过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重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加强信息化建设来优化价值链治理,进步经营治理水平,为价值链会计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

3.1 进行会计流程的再造

价值链会计是以企业自己为核心,向前延伸有一个很强的供给链体系。向后延伸有一个强大的客户治理体系。进行会计流程的再造是将会计流程、业务流程和治理流程有机融合。并将流程嵌进IT环境,将财会职员嵌进经营活动过程,保证信息采集、加工的实时性、动态性和有用性。将会计的核算和治理的范围从企业内部扩大到整个价值链,使会计工作成为一个数据与信息的采集、挖掘、分析与利用的过程。

3.2 以价值活动为分类标准,构建记录价值活动的账簿体系

账簿所记载的会计数据应反映三个方面的内容:每项价值活动为发挥其功效在会计期间所消耗的资源而形成的本钱;需要得到其他价值活动的服务而转进的本钱;价值活动所创造的,需要转移到作业对象的价值。并就价值链的作业过程。建立针对整个链条的损益类账户,进行价值链的损益核算,并天生相应得损益表与其他财务分析报表。

3.3 建立服务于价值链的会计软件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服务于价值链的会计软件系统,为企业内部及企业战略同盟间信息的天生和利用提供平台。应用信息技术。能动态、及时、多样地表露价值信息。充分考虑相关要求。应用网络技术并结合会计信息系统,设计内外结合能满足多种用途全面反映历史信息、适时信息及未来猜测信息的财务报告体系,实现价值信息表露多元化I改变原有定期报告方式,随机产生实时报告,动态、及时地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所需价值信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丰富适时报告形式和内容,实现信息表露多元化。

4 构建基于价值链的本钱治理方法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先进的价值链治理模式广泛应用,企业要取得本钱上风,就必须降低整个价值链的本钱,进步供给链效率,从而达到整体最优,进步企业自身的战略地位和竞争上风。

4.1 进行价值链的分析

价值链的分析就是以“作业”为出发点和核心,把重点放在每项作业的完成及其耗费的资源上,溯本求源,根据作业本钱计算所提供的信息与整个价值链同盟的总体目标进行关联比照。对企业内部价值链而言,首先进行作业分析与本钱动因分析,区分价值链中哪些是增值作业哪些是非增值作业。然后采取措施通过重组价值链和控制本钱动因来消除非增值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本钱。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对产业价值链而言,分析企业上下游各个价值链本钱和收进,由此改进和完善上下游价值链,实现整个产业价值链增值的目标。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分析,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公道调整生产,深进作业层次加强治理,降低作业本钱,从而进步企业价值。

4.2 具体的本钱治理方法

基于价值链的本钱治理是对企业内部、整个价值链作业本钱和交易本钱的优化,是一种跨企业的本钱治理。实施价值链会计,加强实时控制职能就必须做好整条价值链的本钱治理和控制。增强企业竞争力。

作业本钱法既是一种本钱计算方法,又是一种本钱治理制度。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在进行计算产品本钱时,将着重点放在作业上,以作业为核算跟踪对象,而不再以产品为核算对象,通过对作业本钱的核算,追踪本钱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得生产品的本钱。但是作业本钱法只能按动因进行本钱的回集和分配,无法计量出作业增值,在价值链会计的应用方法中,将原有作业本钱法改良为完全符合价值理念的应用方法――作业增值法。应用表现为:在作业本钱法的基础上同时计置作业的投进本钱和产出本钱,进而核算出作业增值,再将作业增值汇总为流程增值,流程增值汇总为总体价值增值。

5 构建基于价值链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至关重要。

篇8:会计模式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会计毕业论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工作,公司法,会计法,总会计师

2006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国新《公司法》, 以第八章全章共9条的条文, 对公司的财务、会计作出了规定。学习、理解并执行好这些规定, 将对做好公司财务会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要内容解读

《公司法》中这9条规定内容, 可按不同性质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 必须依法建账、建制

《公司法》第164条规定, “公司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依法建立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 是每个企业尤其是公司制企业在处理财务会计工作中首先应该做好的大事。如果一个公司没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仅凭某个领导说了算, 或者虽有形式上的财务会计制度, 但仅是一种摆设, 从而使公司财务会计工作十分混乱, 管理上漏洞百出, 公司资财大量流失无人关注, 这样的公司是难以得到发展的, 甚至连生存也会有问题。针对这些现象, 一方面应对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厉的打击, 另一方面极应调整组织, 配备合格人员, 迅速建立起严格的财务会计制度, 并认真执行, 以防类似问题再次出现。

《公司法》第172条规定, “公司除法定的会计账簿外, 不得另立会计账簿。”账外设账是在一些公司中存在的另一个重要的财务管理问题。账外设账, 其中必有假账。公司做假账, 一是可能为了骗取银行借款, 二是可能为了逃避税款, 三是可能为了多拿报酬。总之都是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行为。一个财务管理健全的公司, 不应让此类情况发生。

《公司法》还要求, “对公司资产, 不得以任何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公款私存, 是一种典型的小金库行为。除了个别属于将公款吞为己有的贪污分子, 多数具有集体性质, 其内容不外乎将应归属于公司的资财, 划到某些内部人头上, 然后再以各种借口分为各个人所有。

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近期就“小金库”治理工作有关问题答记者问中指出, “‘小金库’, 即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 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 (含有价证券) 及其形成的资产。”具体来讲, 主要有七种表现形式, 其中在企业中表现得最多的是: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户核算设立“小金库”;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等。他在谈了“小金库”存在的危害性后指出, “小金库”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任务, 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标本兼治。要全面研究分析现行制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健全和完善, 进一步深化财政、金融、国有资本运营管理制度改革, 完善财政、财务、会计和资金管理,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逐步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 各有关监督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注重日常监督管理, 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应该说, 《公司法》“对公司资产, 不得以任何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的要求, 是治理公司小金库的有力武器, 必须认真执行好。

(二) 对财务报告的要求

《公司法》第165条、第166条对公司的财务报告作出了规范, 主要内容有:一是规定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二是对财务报告要求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制作, 并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三是对财务会计报告的报送、查阅和公告提出了要求。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指出,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并明确,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尤其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 公司的财务报告更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所必须。因此, 《公司法》对报表的报送作了具体规定, 要求有限责任公司应当依照公司章程规定的期限将财务会计报告送交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在召开股东大会年会的二十日前置备于公司, 供股东查阅;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 则必须公告其财务会计报告。

财务报告的灵魂在于真实。《公司法》要求财务报告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制作, 并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近年来, 财务报告质量问题一直成为困扰企业和市场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对于制造并发布虚假信息问题, 前些年曾进行较为严厉的批判和检查, 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决不会一劳永逸。近年来, 在证券市场上利用信息优势, 制造虚假信息操纵股票交易价格非法牟利, 已成为干扰证券市场的一大公害。因此, 按照《公司法》规定,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制作和发布真实的财务信息, 已成为公司维护自身信誉的重要一条。否则, 违法行为受到制裁和企业丧失信誉将是不可避免的。

(三) 股东权益及分配

《公司法》第167条、第168条、第169条对公司的分配作出了详细规定。其主要内容一是明确各项提取标准, 其二是用途管理。以前曾经在农村分配中特别强调“处理好三者关系”, 在公司分配中实际也还是处理好这三者关系问题, 所不同的是内容有了变化。在公司分配中, 一是国家, 这就要遵照税法规定交好税;二是集体, 即公司的发展基金留存;三是投资者, 要给投资者以一定的回报。《公司法》为处理好这三者关系, 从定时和定性上作出规定, 公司管理层一定要按此规定执行。由于所得税这一块现在作为费用列支, 早在公司利润分配前已经处理, 因此《公司法》的利润分配, 只限于税后利润的部分。

一是对提取公司法定公积金、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和提取任意公积金作出了程序和比例的限制性规定;二是就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所余税后利润, 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对股东的分配, 以及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违反规定向股东分配利润等, 也作出了程序和比例的限制性规定, 并明确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不得分配利润;三是对公司公积金的使用作了规定, 明确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 以及规定法定公积金转为资本时, 所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25%。

利润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是处理好积累与分配的比例问题。企业应关注对投资者的回报, 以鼓励投资者的持股信心和潜在投资者的投资选择, 但也应保持一定比例的积累, 以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对投资者的分红甚少甚至长年不分红, 这严重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虽然中国不少投资者偏重于关心股市消息对股价变动的影响, 以赚取差价为主要目标, 而对分多分少或者分不分红不大经心, 但从长远看, 重视对投资者的回报, 会从客观上改变投资者单纯以获取差价为主的投机理念。

积累比例过高的主要原因, 从主观上讲是受公司管理层的偏好所左右, 但不可回避的是《公司法》对盈余公积上限50%的规定, 以及经一定程序后可以提取任意公积金的规定, 构成了对可供投资者分配利润的限制, 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原因。为此, 宜适当调低法定盈余公积的计提比例和上限。当然, 某些企业的控股大股东为了取得较多的分红, 操纵股东大会通过大比例分红的决议, 也不利于企业发展和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同样应加以限制。为此, 按照《公司法》的要求, 正确处理好国家、投资者、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的关系, 对提升企业形象, 开拓企业未来,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 外部审计

加强公司的外部审计, 是执行《公司法》有关财会工作规定的一项保障措施。《公司法》第170条和第171条, 对公司聘用、解聘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以及向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等作了规定, 以防止公司中某些人拒绝提供或隐匿、谎报资料, 影响审计结果的真实正确。

现在的问题是, 有不少中介机构同时又是该公司的咨询者, 结果造成了自己审计自己;还有的为了同业竞争, 为了承揽业务而降低了要求, 致使审计走过场。这都与《公司法》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二、公司财务、会计在《公司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公司财务、会计工作是《公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一部《公司法》, 一十三章、219条, 其主要内容, 一是有关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 即所谓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这“新三会”的职权范围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和义务规定;二是有关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和转让、债券、增资、减资事项;三是关于公司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等;接下来的就是公司财务、会计;最后就是法律责任。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相辅相成, 管理中有财务, 财务中有管理, 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系统, 以保证公司业务的正常开展。除上述第八章这9条有关财务会计条文外, 《公司法》其他条款中就有关于经营、投资、担保等内容, 也有关于股东出资形式、非货币财产出资评估作价、股东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一般情况下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份等内容。此外, 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有关职权中, 都有关于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等与财务密切有关的内容。

由此可见, 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不仅仅限于第八章这9条有关公司财务、会计的条文, 可以这样说, 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与《公司法》的全部规定内容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贯穿于公司从设立、经营、发展直至清算的运行全过程, 是决定企业能否取得成就的经济生命线。因此, 做好财务会计工作不只是财会部门一家之事, 更是公司全体股东、董事、经理、监事乃至全体员工应予关心和维护好的重要工作内容。《公司法》第八章共9条有关公司财务、会计的条文, 只是从财会专业角度, 对一些最为基本的内容作出规定。做到这些要求, 是公司整个财务会计工作的基础,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公司这座大厦不能建立在沙滩之上, 因而没有这个基础是万万不行的;如果只有基础而没有其他各项规定要求, 基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 《公司法》和《会计法》的关系

1999年10月31日发布并于200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要求“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 并保证其真实、完整”, 同时明确“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要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 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 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 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随同财务会计报告一并提供。”《会计法》还对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作了特别规定。

以上这些法律规定, 无论是和《公司法》第八章全章的9条有关公司财务、会计的条文, 或是和《公司法》有关财务会计工作的总体要求都是一致的。可以这样说, 《会计法》是中国财务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 对公司这一组织而言, 《会计法》的主要精神必须同时体现到《公司法》中去, 从公司这一特定的经营组织的具体出发, 更好地落实《会计法》的有关内容。这也就是说, 从原则上讲, 既要全面贯彻《会计法》, 从具体角度上看, 又要联系公司的实际, 因公司制宜地去贯彻, 这才是最为理想的贯彻落实《会计法》。

(三) 《公司法》在财务会计工作方面的缺陷

《公司法》在财务会计工作方面的缺陷主要体现为会计机构的设置, 特别是在总会计师的设置上未能和《会计法》取得一致。《会计法》第36条明确, 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第21条规定, “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 (会计主管人员) 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 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然而, 在《公司法》中却只字未提总会计师职务及其相关内容。

中国新《会计法》是在1999年10月31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4号公布, 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新《公司法》是在2005年10月27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2号发布, 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对比之下, 可以发现, 这两项法律的修订, 前后相差6年之久。发布在后的《公司法》却对与公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总会计师这一职务视同未见, 这是难以理解的。《公司法》对公司财务负责人的设置, 规定由董事会“根据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 这也就是说, 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掌握在经理手中。在这样的会计环境下, 财务对经理权力制衡这一条重要的条文被取消了, 于是就会出现如某公司由于会计不肯造假而在两年内连续撤换五任财务科长, 直到第六名愿意做假账而终于“站得住”的怪现象。因而可以这样说, 前几年在财会领域大张旗鼓地打假, 只是从具体事务中去发现假账而忽视从法律、制度层面上去改进, 这样的打假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因而也是不能巩固的。其后的事实发展, 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公司法》中明确设置总会计师职务, 并明确其职责, 赋予一定的权力, 这对有效堵塞公司的财务漏洞, 保护公司资财的安全运营, 促进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夺取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来说, 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之点, 期望以后能在修改时得到解决。

以上对公司财务、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解读及其在《公司法》中地位和作用的论述, 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在《公司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这一工作, 对确保公司的正常营运, 对促进公司的开拓发展, 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一个公司, 在其经营管理中, 都应将财务会计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并严格按《公司法》的要求, 重视和认真做好这一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R], 1999.

上一篇:(请销假制度的补充通知)下一篇:超速违章及造成交通事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