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兵《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

2024-04-29

叶小兵《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共10篇)

篇1:叶小兵《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

《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

——从教学案例看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把课上好,是教师的职业操守和工作体现。课上得如何,取决于课备得怎样。每节好课,看上去是上出来的,实际上是备出来的,即在课前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如何搞好教学设计,是每位教师所面对的问题。

一、案例一:在一节有关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初中历史课上,教师讲到万隆会议,主要介绍了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风采,出示了多幅周总理的照片,播放了周总理在会议上演讲的影视资料。然后,让学生讨论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起的作用。

问题在于:是否遵循课标的要求,历史课的教学角度,要依据课标要求,要在钻研课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如万隆会议,实验稿课标上写的是: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而新版课标的要求,在中国史中是: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史是:通过万隆会议┄┄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因此,这一问题的教学角度不是周总理的外交风采,而是中国在万隆会议上的作用,以及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对历史的阐述是有多种角度和侧重的,但从教学上来说,确定教学角度,首先是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按课标要求来设计。

启示:要了解和把握课标要求

二、案例二:有位教师在讲洋务运动时,在讲完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后,讲道:洋务派办的这些新兴工业,需要引进外国的设备、技术和人员,而当时的人都不懂外语,难以操作。为此,洋务派推行新式教育,兴办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问题在于:是否厘清历史的逻辑,将历史的逻辑转化为教学过程的逻辑:

1.教学环节解决课堂教学是如何展开和进行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的总体进程和每一个步骤。

2.教学内容梳理本课内容所涉及史事的逻辑与层次,厘清所教史事的范围、要素和前后关系。

3.学生认知预设问题和设计活动,牵引学生的认知,通过师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符合历史发展线索的梳理,然后将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过程的编排,使得教学环节有前后相连的逻辑关系,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同步而有序地展开。而这一切的基础,要以历史时序为基础,符合历史发展逻辑。

启示: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案例三:有位教师在讲三国鼎立时,大约用了20分钟具体而生动地讲述官渡之战的过程。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的建立与发展。

问题在于:是否把握教学的重点。重点即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一节课的内容,如果没有重点,就会面面俱到,平淡无奇;如果都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还是一锅粥。需要思考的。

1.是重点的选择:

在历史上的地位;

在教材中的地位;

在本课中的地位。

2.是如何突出重点采取有效策略活化重点,强化重点,围绕着重点:

补充相应的材料;

设计思考的问题; 组织探究的活动。

例如,讲改革或条约的内容,往往有着多项措施或条款,若逐条介绍,就会显得重点不明显,内容也枯燥,因此要选择重点。如,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什伍、连坐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废井田、开阡陌,推广县制,统一度量衡,移风易俗。

重点可定为:

奖励军功——打破贵族世袭制,提高军队战斗力

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

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启示:要学会抓住教学的重点

四、案例四:在一节有关唐朝文化的初中历史课上,讲到唐诗,教师先是组织学生展开赛诗会的活动,分小组朗诵唐诗,然后分别对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篇进行具体分析,阐述其中的写法及意境。

问题在于:是否突出历史的特色

中学历史课程的很多内容,属于专门史的范围,如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从历史的视野上来考察某一领域中的问题,把握其中的历史变化和历史意义,而不是只注重讲清一般的知识,所以,要探索如何讲出历史课的特色。

凸显历史的特色,就是将某一史事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对史事进行阐释,而不是单纯、抽象地讲述和简单地加以评论。

启示:用历史的视野进行阐释

五、案例五:有位教师在讲经济特区时,运用地图,先说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然后说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再说设海南经济特区,及上海浦东开发区。然而,未说明经济特区的特在何处?

问题在于:是否把握了核心要素。每个具体的历史知识,都有其基本的、核心的要素,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知识的。备课时不但不能忽略了核心要素,而且要将核心要素加以梳理,以使其更为清晰。

经济特区这一知识的核心要素包括:

过程要素:是怎么发展的,如何有步骤地逐渐展开

政策要素:引进外资、设备和经营方式,在税收、出口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格局要素: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此外,经济特区与经济开发区的区别。

再如:秦始皇这一人物的要素

1.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推行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启示:细致梳理知识的核心要素

六、案例六: 有位教师这样讲黄花岗起义: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向总督衙门发起猛烈进攻。他们个个视死如归,英勇无比,勇猛杀

敌,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革命党人仍是战斗到底,直到起义失败。

问题在于:是否有比书面语更好的叙述方式 1.是口语化。

2.是注重历史细节

历史是由细节组成的,讲历史离不开细节,要把历史讲得具体生动,使学生能够感悟到,就更需要有细节。教学内容的具体、活化,学生才能对历史有所感悟。

从概念到概念,从道理到道理,空洞无物,是历史教学的大忌。细节的描述要符合历史的事实,不能 凭空想象或者随意编造。

有位教师在讲唐都长安的繁盛时,这样讲道:长安城里的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出售各式各样商品,如茶叶、丝绸、唐三彩等。到了晚上,全城是一片灯火通明,人流如潮,叫卖声不绝。

例如:西安事变中捉蒋。12日凌晨,孙铭九率一百多人来到临潼的华清池,解决了蒋介石的卫队后,直奔蒋的住所五间亭。蒋介石听到枪声,慌忙逃向后山。孙铭九冲进蒋的卧室,见屋内无人,而蒋的假牙还放在桌上,鞋子摆在床下,衣帽挂在墙上,一摸被子,尚有余温。于是判断蒋没有跑远,就率兵到后山搜索,发现蒋介石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将其架出来,推上汽车送往西安城内。

启示:要学会具体生动地讲历史

七、案例七:有位教师在讲唐都长安的市场时,出示了《唐六典》中的一段材料:“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然后,对材料中的文字进行了解释。

问题在于:如何运用历史的材料。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研习,分析材料所述的要点,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材料进行历史的推论,从而提升学生历史的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如上引材料,可以从中获取的信息是:

1.官府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监控。2.市场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受到限制。

再如,讲到大泽乡起义,可以引用下列材料:“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设问:从材料中是否能找出起义的原因?

启示:材料运用重在研习和分析

八、案例八:

有位教师讲春秋战国的变革,在讲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时,提问学生:牛耕有什么好处?一名学生回答道:“牛比人劲儿大。”教师顺势说:“对,牛耕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课后,我问教师:牛比人劲儿大,难道是春秋战国时人们才知道的吗?如果不是,为什么以前不用牛耕?

问题在于:是否关注历史的联系。从认识历史的角度上讲,只有

将相关史事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才能搞清历史的真实面貌。从学习历史的角度上讲,只有将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在一起,才能建构起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处理教材时需要联系的类型:

1.是教材中呈现的史事如: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联系与比较。

2.是教材中若隐若现的史事。如:《辛丑条约》与卢沟桥事变的关联。3.是教材中未呈现的史事。如: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日本关东军。

要加强:板块之间,专题之间,课题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史事的联系和认识的联系。

启示:要从联系的角度看历史

九、案例九:有位教师在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引述了三段《共产党宣言》的论述,并逐段进行解释。最后,告诉学生:正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诞生。

问题在于:是否注重历史的分析。历史是对过去事物的分析、理解、评判与阐释,这也是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对于教学中所涉及

到的重要史事,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其中的本质特征、历史作用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演进到工业文明的转折点,是工业化的开端,不仅使生产力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使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先导。

●工业革命使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近代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将此前处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国家和民族统统卷入世界贸易的旋窝。

●在人类历史发展上,19世纪历史的三大潮流,即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的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都是受到工业革命的直接影响。

启示:要对历史进行全面的分析

十、案例十:有位教师准备《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时,开始设计的导入是展示地图,说明当时主要政权的分布情况。后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改为运用身边的材料来引出本课的教学。

问题在于: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除了要考虑课标要求、教材内容、授课方式等问题,还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如何进行教学。主要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拟定有启发性的提问、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1.激发兴趣的教学策略

★尽量创设历史的情景 ★设置促进思考的问题

★引发学生历史的感受

★联系学生已知的事物

★开展学生为主的活动

★对学生学习予以鼓励 2.设计问题的教学策略

★问题的提出应围绕教学目的和重点

★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谈话

★问题应明确,使学生知道问题所在★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引导性

★面向全班学生提问,促进学生思考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适时引导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鼓励并小结 3.组织活动的教学策略

★明确每一个课堂活动的目的所在★与学生共同对活动程序进行设计

★活动要建立在史事掌握的基础上

★活动的重点在于历史问题的认识

★注重在活动中学生的分工与合作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活动予以引导

★要关注活动的效果及活动的延伸 4.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历史的材料

★指导学生概括所学的历史事实

★指导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

★指导学生辨明各种历史的解释

★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指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启示: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

篇2:叶小兵《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

当前,在历史课上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这种情况并不是孤立的。不少教学理论的专家都在说要以学生为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所以教师不能够在课上多讲,讲多了就会使学生被动。由此有的学校领导也就规定了这种以时间为量化标准的限制,越线即判为不当。

这类的观点、规定等,在我看来,都是似是而非的。那种对教师讲授时间的限制,更是给教师带上的新“紧箍咒”,上面甭管刷着什么新理念、新改革的颜色,都可能会毁了历史教学。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历史课上,教师不但要讲,要讲好,而且不能少讲。

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必要。

从教学理论上来讲,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而构成的,缺少或弱化任何一者,都将对教学造成不利影响。如果从教授的角度上讲,教师是教授的主体,学生是教授的客体,教材是联接主体与客体的媒体;如果从学习的角度上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学习的客体,而教师是联接主体与客体的媒体。而如果从教与学统一的角度上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者,教材则是使主导者与主体者得以沟通,使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中介。正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教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教材,才造成了教学的发生,促成了教学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

从学习方式上来讲,大致可分为两种主要的形态: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所谓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以现成信息的形式出现,学生可以直接获取;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习内容不是以现成信息的形式出现,学生要经过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找到答案或结论。现在很提倡发现学习(又多被称为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有些人也产生了误解,以为接受学习是不好的,发现学习是最好,所以教师不能讲多了。其实,简单地划分这两种学习方式的好与坏是不对的。因为,在接受学习方式中,又可以分为被动的接受学习和主动的接受学习(或曰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两种形式,前者表现为学习者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练习,后者表现为学习者有学习的心向并且学习内容是有意义的,因而主动地进行接受。而发现学习也有两种形式,即独立性发现学习和指导性发现学习,前者是指学生自己去进行发现,后者是指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进行发现。在常态的学校教学中,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指导性发现学习应该是主要的,尤其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这两种方式,都离不开教师的讲授。

从历史课的性质上来讲,历史课的学习与中学里其他一些课程有所不同,既不是像语文、数学等课那样以应用为主,也不像音乐、体育等课那样以操演为主,历史课是一种典型的知识性课程。因此,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常规形态,教师的课堂讲授历史知识是完成历史课任务的`主要方式。

从历史知识的传递方式上来讲,由于历史知识所反映的内容是过去的人类活动,不可能通过实验加以重演,很多也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大多是以间接的方式进行传递的。人们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听(听他人讲述历史)、读(阅读有关历史的书刊)、看(考察历史的遗迹)等,而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也不外如此,其中,听课又是获取历史知识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如果历史教师放弃讲授历史,就可能阻断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

从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上来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尤其重要。历史课的思想性、导向性、科学性、教育性等,是要在历史教师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才有保证的。无论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学法指导,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都与历史教师的指导有最直接的关系,也都离不开历史教师的正面讲授。

以上所述,是想说明历史教师课堂讲授的必然性,这些还都一些道理,如果我们在实际中去问问学生,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历史教师,愿意上什么样的历史课,回答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老师讲得好肯定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曾问过好几位颇有成就的历史学家,他们当初为什么选择了研究历史,回答是在中学时代遇到了好的历史老师,历史课讲得非常棒,所以被吸引到这个专业上了。学生心目中敬佩和爱戴的历史教师,就是这样的。

所以,历史教师应该理直气壮地讲授历史,讲好历史课。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历史,不一定就是“满堂灌”、“一言堂”,学生也不一定就是被动地接受,这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进行讲授。如果教师的讲授内容是具体的,教师的讲解分析是深刻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简明形象、生动幽默的,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如果教师的讲授适应于学生的兴趣、情绪、情感、愿望等心理需求,能够使学生受到启迪,产生共鸣,就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呼应,出现师生之间真正的互动:心灵上的交流。如果教师的讲授与其他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够推动各种教学活动的展开,促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

课堂讲授是学校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历史教师的重要教学基本功,是上好历史课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的教师能够正确认识讲授的作用,潜心研究讲授的艺术,不断提高讲授的水平,相信一定会成为优秀的历史教师。

★ 玉米苞叶编织成「金」

★ 我和玉米有个约教育随笔

★ 小班上学期教育随笔撒谎

★ 教育随笔小班上学期800

★ 家乡,那片玉米地 教师随笔

★ 中班上学期美工方面的教育随笔

★ 第11课大小猫洞(九年级上语文版 )

★ 蕃桃叶上的小虫散文

★ 放假教育随笔

篇3:浅谈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

一、胸有成竹的课前准备

多年的教书生涯告诉我,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 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 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 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那么, 如何做到胸有成竹呢?我个人认为, 须做到:1、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主动性、协作性;2、备课时, 充分认识到并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3、巧妙利用课前三分钟, 使学生尽快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4、熟悉教材, 深究教材;5、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

二、精心设计导入语

所谓“万事开头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历史课也是如此, 如果没有好的导入语, 就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他们的求知欲, 更谈不上启迪学生的心智, 使其产生学习动机。好的导入语如同桥梁, 联结着师生的心声, 如同序幕, 预示着课堂的高潮和结局。因此, 我认为上好历史课, 必须精心设计好备课环节, 为整堂历史课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三、历史课不是所谓的“故事课”

谈到历史课, 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故事、吹牛, 在我所教过的班级中, 学生总是一味地要求我给他们讲故事, 就连身边的同行也认为历史课就是单纯的故事课。其实, 历史博大精深, 不是所谓的故事课, 学习历史的目的, 在于汲取经验教训, 总结成败得失, 古为今用。要做到这点, 远非故事课就能达到, 必须对历史人物 (事件) 的来龙去脉逐一分析, 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如初二上册历史“鸦片战争”这一知识点, 就必须了解和把握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原因、影响等具体的相关知识,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讲解。所以, 上好历史课, 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明确在课堂上教什么, 不能简单地以故事了事, 否则, 一堂历史课, “欢呼”之后, 学生什么也没学到。

四、充满激情地上课

作为教师, 特别是我们年轻老师, “激情”是我们的优势, 我们在课堂上更应该“兴奋无比”“激情澎湃”, 如果没有激情, 再好的现代教学手段, 再华美的语言, 再动听的语调, 都不会吸引学生, 都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 更不会震撼学生的灵魂。

五、规范历史课中语言的时代感

作为历史课, 在讲授内容时, 要特别注意语言的时代感, 不能用现代的术语叙说当时的史事。如, 我们在讲中国近代史中法战争中冯子材英勇抗法时说:“年近70的退休老将冯子材……”, 显然“退休”一词在这里不恰当, 不符合时代。

六、在历史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历史, 总要接触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人物, 对于推动社会进步, 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对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我们必须向学生灌输他们的精神, 让学生树立爱国、爱民思想, 增强历史责任感, 对于背叛历史, 对人类有罪的历史人物, 要进行反对、批判。

七、充分利用历史课本中的图片

翻开初中历史课本, 我们会看到不少的图片, 它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直观的、确切的地域和空间图像表现了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 教师要将这些图片与课文配合, 相辅相成, 进一步吸引学生的眼球。

八、历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知识

多年的教学, 让我深感到,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教育教学规律, 才能让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游刃有余, 才能满足学生的“胃口”, 才能吸引学生, 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这样, 学生才能对教师产生崇敬之情、敬畏之情, 才能增强师生间的亲和力, 从而形成高效的历史课堂。

篇4:浅谈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

关键词:历史教学;高效课堂;信息技术

怎样上好初中历史课,是初中教师值得探究的课题。历史教学有两个原则要坚持,一个是紧扣课程标准,一个是深化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深化素质教育的直接体现就是新课程改革,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深入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体现最新的教学思想,从而实现最高的教学效果。怎么才能实现高效历史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体会。

一、要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历史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其中,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较强的表达能力可以将历史知识阐述得非常精准,而且可以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利用自己的语言感染学生,引领学生走进历史事件、走近历史人物。一个讲话具有感染力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给学生传递正能量,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学生吸收知识的源泉,教师的学识修养深,才可以充分表达。因此教师的表达能力是建立在丰厚的知识储备基础上的,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

二、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一个合格的教师,要能够和时代紧密相连。面对如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历史教师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设备,能够制作具有实效性的课件,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实现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具备这样的意识和能力,就可以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初中历史课程涉及面广,内容浩繁,如果教师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就可以将一些史料充实到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呈现出与教学相关的史料、影音资料和图片资料等。学生在这样的史料面前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步都会有一个更加鲜明的认识,形成更加深刻的烙印。多媒体、白板互动的信息技术形式,都是历史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的教学方式,因为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适合历史课教学的应用。

三、要具备一定的课堂组织教学能力

组织教学能力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效果得以保证的关键因素。试想一个散漫无序的课堂教学怎么能实现高效呢?教师组织教学主要重视教学结构的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是高效教学的保证。历史教学的第一步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利用课堂教学的1/4时间进行文本的阅读,初步感知教学内容;之后是让学生自己讲述阅读文本后的感受和体会,多个学生进行纠正和补充。这样做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思想;然后是教师引领学生剖析教材内容的考点,重点让学生进行小组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注意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注意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充分进行赏识教育,鼓励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最后是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巩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上好历史课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理念、采取的教学模式、选择的教学方法,都是制约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构建一堂高效的初中历史课,需要教师具备多种能力,这样才能实施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梁华.落实历史“双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篇5:新课标下, 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

一、依托历史教材, 开发学生智力

就中学历史教学来说, 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当有个依托或依据, 这就是历史教材。新编教材寓能力培养于述史之中。教师应从教材中发掘可培养能力的因素和材料。教育史家康内尔在《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一书中指出:进入二十世纪以来, “历史课也逐渐变得重要起来, 它开始被看作智力训练的源泉。”对获得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才能转化为能力。教材上介绍了一些有成就的历史人物, 在他们创造性的工作中蕴含着灵活运用知识的哲理。《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中有一段说:“他亲率工程队勘测实践, 然后同铁路员工一起, 克服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困难, 出色地完成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为了确保行车安全, 詹天佑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这段内容孕伏了詹天佑在三个地方灵活运用了知识:其一, 在开凿八达岭、居庸关隧道时, 他创造了从中间开井与两端相对开凿的方法, 加快了工程的进度;其二, 为了克服陡坡的险阻, 保证列车安全地爬上八达岭, 他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 从青龙桥起, 依着山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轨道, 来降低坡度;其三, 用两台大马力机车调头互相推挽的方法, 解决了坡度大机车牵引力不足的问题。这是灵活运用知识的范例, 学生可从中受到启迪, 学习中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二、采取合作学习, 促进尝试与探索

三人行, 必有我师。合作学习通过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 创设出具有活力的合作情境。似是无心却有意地向学生灌输了一种社会观念, 即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过人之处, 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学习资源。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老师的职责是授予合作技能, 让孩子学会合作;探索合作方式, 让孩子体验合作;创设合作情境, 让孩子享受合作。

要进行合作时, 我准备了8套选择题, 分别写在8张纸上, 每套题有8道。第一节课是由7位小组长来抽题, 各小组合作把答案写在自备的纸上并要写上本组的名字。时间为10分钟。从第二节课开始由我派发, 原因是再抽有可能会做重题, 这8套题每组都会轮到一次, 最后是以总分取胜。对大家来说是公平的。在小组活动时, 同学们是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有的组是大家齐心合力, 共做一道题, 有的组是把题承包到更小的小组, 提高做题速度。在第一节课上, king小组只做了4道题时间就到了。其他小组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遇到问题不思考, 问题永远是阻碍你前进的绊脚石。现实迫使大家积极思考, 如何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和准确性?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一股内驱力, 为了自己, 为了小组的利益, 每一个小组都全力以赴。

8套题做完后, 我在课上对大家的努力成果进行了总结与表彰, 再次鼓舞大家的士气。在期中考试结束后, 我要求各小组长统计本组的分数, 以此作为基础, 到第二次考试时, 对有进步的小组予以表彰。让大家的热情与积极性保持下来, 让历史课成为大家的加油站。

三、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 加深理解内容

历史新课标指出, 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 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 年代、人名、史实颇多, 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 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 使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 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如在讲唐朝民族关系《和同为一家》一课时, 教师可使用“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 每讲一个民族, 就示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纸片帖在图上对应民族的位置, 并注上该民族首领及其演化后的民族名称, 同时用红笔标出唐都长安, 这样, 唐朝与周边各族的位置关系便一目了然。利用这张图进行师生互动, 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形象记忆, 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四、学生自编自演, 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繁杂, 知识点琐细, 若教师按部就班、一一讲解,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的情绪。在教学中, 我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交由学生处理, 鼓励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

例如, 学生将《和同为一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中“文成公主入藏”编成历史短剧, 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文成公主入藏”, 路途漫漫, 留念依依, 学生在表演中大胆创新, 塑造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青海有一座日月山, 唐朝时是唐与吐蕃的分界地, 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时, 唐太宗特地为她铸造了两面黄金宝镜──日月镜。宝镜能照见中原河山, 让她思乡时使用。文成公主途经这里, 举目四望, 草原空旷, 杳无人迹;拿出宝镜东望, 长安城繁花似锦, 不禁潸然泪下。可一想到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 她毅然踏入吐蕃地界, 扔掉日月镜。一位留念故土, 却又能识大体、顾大局, 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文成公主的形象栩栩如生。这一剧情的安排, 既尊重了历史, 又融入了丰富合理的想象。整个历史短剧流畅、生动、活泼、有趣。大唐皇帝气度非凡, 胸襟宽阔, 以汉藏两族关系为重, 不乏有泱泱大国的风范;吐蕃赞普热情豪爽、豁达朴实;文成公主善良美丽、感情细腻真挚。这些人物性格特点的塑造, 真实、可信, 丝毫不矫揉造作。

历史短剧全部程序由学生自己制作完成, 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 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6:浅谈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

关键词:试探:上好:历史课

提起上初中历史课,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起初,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我的观念逐渐改变了,要上好初中历史课,可真不容易,正如,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门功课让学生们产生兴趣是不容易的,我想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古诗、歌曲,借助影视,借助一些历史知识竞赛活动等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讲故事能引人人胜,所以穿插故事就显得很有必要。当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曾国藩,当他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呈给慈禧太后,太后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讲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于是,我灵机一动,唱起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河北高粱熟了一一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歌声把学生带到了那种血与火的岁月,使得他们更能理解“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这一历史事件。

当讲及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我就提唱《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方针。

还有象澳门回归可以唱<<七子之歌>>,发展大生产运动可以唱《南泥湾》等等。

当然,除了上课之外,我们还可以由学生来主持,搞一些历史知识小竞赛。可以按班为单位确定一些选手,每个班还可以选出20多名啦啦队员,这样就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参与活动。由学生来主持,让学生来参与,教师只起策划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调动。

其次,需要讲究一些教学技巧。例如,讲到“开国大典”这段历史时,我就和同学们过生日相类比。正如同学们有自己的生日一样,共和国也有自己的生日,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的生日。同学们过生日要唱《生日快乐》歌,我们升国旗要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过生日的时候,要请同学、朋友来聚会,而每逢国庆节就有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身着节日盛装,欢度国家的生日。让他们在对比中学习,不但能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较容易地理解开国大典,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有些难记的知识也可以编成口诀。

例如,淮海战役的领导人:可用碳(谭)素(粟)一(毅)百(伯)瓶(平),即“谭震林、粟裕、陈毅、刘伯承、邓小平”,这样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就能很轻松地掌握一些知识点,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再次、需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许多时候,鼓励远比惩罚更有效。教师对学生多鼓励欣赏,少批评惩罚,有助于师生之间产生亲和力。有了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师生之间就容易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记得有这样一个女学生,因她上课问题回答得好,我鼓掌表扬了她,以后,她在我的课堂上认真听讲,做笔记,积极发言,考试成绩一跃而上。可见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不带情绪上课

带情绪上课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与教师产生对抗情绪,不利于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

如果你心里有什么不快,上课的时候不要把气出在学生身上,不要以训斥的口气对学生讲话,不要产生过激的话语;如讲一些“你们素质太差”、“我讲得不好,你们有本事上来讲”等等,这样的话语极大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师生之间又怎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呢?

三、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其智力因素更重要。我们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许多聪明的人结果表现并不是那么好,是他们的意志力、性格的坚毅程度等不够。但相反,能够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则会取得重大的成果。我们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方仲永不是很好的例子吗?相反的例子,童第周、愛因斯坦则小时候表现不好,但以后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对比,我们得出,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的因素更为重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的道路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会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把自己磨练成一个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

篇7:浅谈如何上好一节初中历史课

一、备好学生和班级

我所在的班级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 他们中很多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础知识薄弱, 认知水平相对于其他班级的学生也要差一些, 所以在备课时, 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力求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今年, 我担任了两个班级的历史课程, 班级中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学校。在其他班级上课时, 我觉得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 学生掌握起来都很得心应手, 我可以很容易达到我所预期的教学目标。而我带着同样的教学准备给农村班级学生上课时, 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基础非常薄弱, 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知道。而且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课堂纪律也不尽如人意, 这就使得课堂教学的开展变得非常困难, 因此在备课时, 我就针对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 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根据农村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简化, 并尽力设计一些和农村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针对农村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等情况, 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还有, 我针对农村学生的心理特点, 常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鼓励, 并对学生的优点和成绩及时地、热情地、夸张地加以表扬, 以此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树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 学生的成绩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竟和其他班级的学生的成绩相差无几。这充分证明了, 只有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 才能切实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备好课标

每个学期开始之前, 我都会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中的每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 力图把握住历史课程的理念、性质和本学期、本单元、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这样我在备课时, 就可以在思想上紧紧围绕住教学目标这一主线, 把握每一历史时期的主脉络, 在了解了教学课标的导向功能后, 思考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方法, 寻找影响时代发展的历史人物, 并从他们身上总结出可贵的精神品质, 以此来激励学生向时代楷模、英雄人物学习。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所要依据的准则, 只有把握了初中历史的课程标准, 我们的教学才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从而实现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备好教材

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材、教学参考书、教育教学理论和历史专业书籍、杂志、文学作品传记, 同时还包括一些历史文物、历史遗址、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科技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等, 尤其是网络, 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而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历史教学的目标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 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所以, 教师在备课时, 要认真钻研教科书, 恰当运用教科书中的图表、史料等资源, 挖掘教材中的隐性问题, 并重视课堂上问题的设计, 课堂上的问题设置, 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同时又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四、备好课堂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课本教材中列举的材料, 教给学生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 如论从史出, 左图右史, 学以致用等。例如, 八年级上册第15课的主题是血染卢沟桥, 课文中间有一段材料的内容是第二十九军司令部的命令——“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 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 应与桥共存亡, 不得后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我先让学生一起朗读这一段材料, 学生读得很有精神、很有气势, 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最后学生从这则材料中了解到当时驻守卢沟桥的一千四百名将士几乎全部战死在桥头, 将士血染卢沟桥, 从而揭开了中华民族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的序幕的结论。学生经过以上的分析思考加深了对这段惨烈的历史情境的记忆, 也加深了对这些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将士们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掌握了多种历史学习的方法。

五、备好同其他学科的联系

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 尤其是与语文、政治等学科的联系尤为密切。所以, 我在备课时时常融入一些焦点访谈的人物、艺术人生的人物、时事要闻的事件等, 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交流。例如, 这一学期我们在学习中国近代史即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时, 恰好新闻节目《面对面》栏目正在探究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问题, 我适时组织学生观看了这一新闻节目, 并组织学生对钓鱼岛问题展开谈论, 最后结合甲午中日战争我们得出结论, 我们国家一定要强大, 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保护自己的领土主权不被侵犯。

以上就是我对上好一节初中历史课的几点感受, 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斧正, 以让我们相互共勉。

参考文献

[1] .徐旭阳, 周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4) .

[2] .姜秀艳.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13) .

篇8:浅谈如何上好农村初中历史课

一、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有了兴趣,学生才有求知的欲望,才能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产生兴趣是不容易的,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恰当地将歌曲引入课堂,既能活跃气氛,寓教于乐,又能激发兴趣,陶冶情操,使教学事半功倍。

有时在教学中适当欣赏或朗诵诗歌,也可以激发学生情志。当讲到美国内战结束林肯被刺身亡时,可以朗诵《啊,船长!我的船长!》,让学生感受林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而献身的伟大精神和崇高人格。然后,稍加点拨,学生对林肯的伟大贡献就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形成对林肯伟大形象的认知。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讲红军长征可以朗诵《七律·长征》等等。

听故事和讲故事不但对学生语言的学习很有帮助,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讲到新型民族关系的体现,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定制和宗教信仰时,我以故事的形式讲了火把节、泼水节等代表节日的来历。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

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也改变了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在活动课重走长征路中,分组活动共同完成一篇导游日记或导游解说词,要求每组选一名学生扮演导游,给大家介绍长征,让他们亲身感悟长征精神,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些,不仅能让学生得到艺术的享受,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要掌握一些教学技能、技巧

作为一位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要想上好历史课,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技巧。教学手段上,可以运用如表演、竞赛、游戏、演讲、练习、观察插图等。课堂上,要注重教学语言的锤炼,要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具体化,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对于有些难记的知识也可以编成口诀。

例如,《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可用“广厦福宁上” ,即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可用“三提倡三反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美术三杰” :可用“拉大(达)米” ,即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大洋:可用“大、太、印、大”,即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这样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就能很轻松地掌握一些知识点,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利用时间寻找规律。

例如,重叠数字。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1938年7月7日,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1945年10月10日,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例如,相隔10年。1901-1911-1921-1931分别是《辛丑条约》--辛亥革命--中共一大--九一八事变。

三、要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1.要有一颗火热的心。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应该体现出平等、合作的现代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到学生中去与他们打成一片,参加他们的活动,找他们谈心,为他们服务,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才能赢得他们的信赖,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对历史教学产生兴趣。

2.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是进步的、积极向上的,都是能知错就改的,切忌在学生面前盛气凌人、居高临下,更不能挖苦、讽刺学生,伤害学生自尊心。教师只有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四、要写好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项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的活动。教师对自己的课学教学经常进行反思,有助于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能技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进行学习,在自我反思中接受再教育,才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

篇9:叶小兵《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

一、立足《历史课程标准》 (后文简称“课标”) 、把握学情、明确目标、精心备课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对于历史教育工作者来说, 要想在课堂上讲出彩, 课前就必须备好课。《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 可以归纳为: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既要着眼于初中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 又要考虑学生今后成长和发展所应具备的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等综合素质;既要注意历史课堂教学组织的系统性、完整性, 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 改变他们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既要向学生讲授历史知识, 又要介绍并训练他们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既要考虑自己如何教学生学会历史知识, 又要兼顾学生自己的认知活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行为和活动组织, 要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历史, 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鉴于此, 教师在备课时, 首先要理解“课标”, 然后分析“学情”、明确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再精心预设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这是上好一节历史课的前提和基础。下面, 就怎样备好一堂历史课, 说一下自己的几点想法。

1. 备“课标”与教材。

(1) “课标”是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献, 而教材是实现“课标”的载体。在备课时, 教师要准确理解“课标”的具体目标要求, 主要包括历史知识、历史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方面的教学目标要求。 (2) 分析、确立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在准确理解“课标”的具体目标要求后,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具体目标所指向的领域, 分析、选择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

2. 备学情。

学情即学情分析, 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 成绩如何等。我认为在进行学情分析时, 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从历史基本知识的角度, 明确分析“学生知道了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和“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 (2) 明确分析预测出多数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内容, 明确分析预测出学困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内容。

3. 备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具体目标指向领域、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选择、确立下列教学目标, 即备通过本课题学习, 学生达到的目标要求, 如: (1) 基本知识、技能目标。如掌握最基本历史知识、历史事件、人物、历史现象、主要文明成果 (点) 、初步掌握基本线索 (线) , 提高阅读、观察、历史情景的想象力等。 (2) 了解、体验、认识、掌握知识或方法产生过程的目标。如学会具体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事物, 认识其地位与作用的能力、了解时序、体验历史呈现方式等。 (3) 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认识、解决问题类的能力目标。如学会陈述历史, 即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与方法;学会理解和判断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评价的方法等。 (4) 用文本的人文、情感、思想等教育类目标。如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继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

4.

备创新支点, 即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与策略。

5. 备教学评价。

(1) 依据教学目标, 以“当堂检测”为主要形式, 设计教学评价, 验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体现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的高度一致性, 具体、可操作性强。

6. 备教学方法与媒体。

(1) 依据教学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如从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情景体验等。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ppt教学课件。

7. 备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

(1) 依据教学目标、并且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或者多个活动。 (2) 教学过程体现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流程, 禁止以单纯的知识演绎代替活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紧凑、环环相扣。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活动, 要着重突出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和人物, 通过丰富而生动的史事,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 立足备课, 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一堂让人叫好的历史课, 教学过程无论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课还是课堂小结, 应该是一个完美的过程。而这一过程, 更重要的则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笔者认为要上好一堂出彩的历史课,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的教。

(1) 教师要严格按照备课从事课堂教学, 当然, 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 教师应视情况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进行处理。 (2) 教师应使用普通话, 语言简练, 表述科学规范;历史专业素养要高, 应用历史专用术语表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能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基本能力, 学会基本方法,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堂调控能力强, 关注全体学生;杜绝知识性错误。 (3) 教学媒体运用。多媒体课件适用有效, 且使用熟练;多种媒体交互使用实施“创新支点”, 突破教学难点;多种媒体交互使用突破教学重点。 (4) 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体现活动建构教学论的基本主张和程序, 即“构建动场—自主学习—交流探究—综合建模”的基本程序。 (1) 构建动场。利用历史影像、文字、遗址遗迹、历史故事、猜谜等方式创设情境等, 情景要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根据学情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学习任务, 学生通过“找史料—获信息—分析评价—反思运用”等步骤, 经历“识记—理解—运用”, 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过程, 完成自主学习。 (3) 交流探究。各学习小组对难点、疑点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然后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等有效手段, 适当引导点拨, 突破教学难点。 (4) 综合建模。结合历史时序性特点, 联系综合史实, 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反思。

2. 学生的学。

(1) 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通过创设情景、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学习活动呈现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师的引领下, 学生能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对于疑点及难点问题, 学生能够利用教师搭建的平台进行合作探究;学生能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

总之, 我个人认为好的历史课应该是让大多数人 (观众) 叫好的历史课;好的历史课应该是再现历史的历史课;好的历史课应该有骨、有血、有肉。所谓“骨”是指正确的历史观点, 即主流思想, 不走极端;所谓“血”是指有效的手段, 即利用自身优势, 结合现代手段呈现历史;所谓“肉”是指丰富的材料。有骨而无血肉谓之骷, 有骨而无血有肉谓之常, 有骨血而无肉谓之柴, 有血肉而无骨谓之疯;三有则谓之完, 课为完课, 令人玩味。好的历史课还应该是影响学生志向及志愿的历史课。正如古人所云:“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好的历史课, 还应该是留有空间的历史课。一是指历史教师的课还有自我改进的空间, 即有形的空间;二是指历史教师留给学生发散的空间, 即无形的空间。不管怎样, 在新课程下, 作为一线历史教育工作者, 应与时俱进, 积极投入历史课程改革的大潮之中, 不断探索, 勇于创新, 正做一名更加适应时代潮流的传道、授业者。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10:新课标下,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

一、依托历史教材,开发学生智力

就中学历史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当有个依托或依据,这就是历史教材。新编教材寓能力培养于述史之中。教师应从教材中发掘可培养能力的因素和材料。教育史家康内尔在《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一书中指出: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历史课也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它开始被看作智力训练的源泉。”对获得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才能转化为能力。教材上介绍了一些有成就的历史人物,在他们创造性的工作中蕴含着灵活运用知识的哲理。《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中有一段说:“他亲率工程队勘测实践,然后同铁路员工一起,克服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为了确保行车安全,詹天佑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这段内容孕伏了詹天佑在三个地方灵活运用了知识:其一,在开凿八达岭、居庸关隧道时,他创造了从中间开井与两端相对开凿的方法,加快了工程的进度;其二,为了克服陡坡的险阻,保证列车安全地爬上八达岭,他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从青龙桥起,依着山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轨道,来降低坡度;其三,用两台大马力机车调头互相推挽的方法,解决了坡度大机车牵引力不足的问题。这是灵活运用知识的范例,学生可从中受到启迪,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采取合作学习,促进尝试与探索

三人行,必有我师。合作学习通过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创设出具有活力的合作情境。似是无心却有意地向学生灌输了一种社会观念,即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过人之处,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学习资源。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职责是授予合作技能,让孩子学会合作;探索合作方式,让孩子体验合作;创设合作情境,让孩子享受合作。

要进行合作时,我准备了8套选择题,分别写在8张纸上,每套题有8道。第一节课是由7位小组长来抽题,各小组合作把答案写在自备的纸上并要写上本组的名字。时间为10分钟。从第二节课开始由我派发,原因是再抽有可能会做重题,这8套题每组都会轮到一次,最后是以总分取胜。对大家来说是公平的。在小组活动时,同学们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组是大家齐心合力,共做一道题,有的组是把题承包到更小的小组,提高做题速度。在第一节课上,king小组只做了4道题时间就到了。其他小组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遇到问题不思考,问题永远是阻碍你前进的绊脚石。现实迫使大家积极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和准确性?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一股内驱力,为了自己,为了小组的利益,每一个小组都全力以赴。

8套题做完后,我在课上对大家的努力成果进行了总结与表彰,再次鼓舞大家的士气。在期中考试结束后,我要求各小组长统计本组的分数,以此作为基础,到第二次考试时,对有进步的小组予以表彰。让大家的热情与积极性保持下来,让历史课成为大家的加油站。

三、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加深理解内容

历史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年代、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使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如在讲唐朝民族关系《和同为一家》一课时,教师可使用“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每讲一个民族,就示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纸片帖在图上对应民族的位置,并注上该民族首领及其演化后的民族名称,同时用红笔标出唐都长安,这样,唐朝与周边各族的位置关系便一目了然。利用这张图进行师生互动,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形象记忆,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四、学生自编自演,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细,若教师按部就班、一一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的情绪。在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交由学生处理,鼓励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

例如,学生将《和同为一家》(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文成公主入藏”编成历史短剧,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文成公主入藏”,路途漫漫,留念依依,学生在表演中大胆创新,塑造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青海有一座日月山,唐朝时是唐与吐蕃的分界地,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时,唐太宗特地为她铸造了两面黄金宝镜──日月镜。宝镜能照见中原河山,让她思乡时使用。文成公主途经这里,举目四望,草原空旷,杳无人迹;拿出宝镜东望,长安城繁花似锦,不禁潸然泪下。可一想到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她毅然踏入吐蕃地界,扔掉日月镜。一位留念故土,却又能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文成公主的形象栩栩如生。这一剧情的安排,既尊重了历史,又融入了丰富合理的想象。整个历史短剧流畅、生动、活泼、有趣。大唐皇帝气度非凡,胸襟宽阔,以汉藏两族关系为重,不乏有泱泱大国的风范;吐蕃赞普热情豪爽、豁达朴实;文成公主善良美丽、感情细腻真挚。这些人物性格特点的塑造,真实、可信,丝毫不矫揉造作。

历史短剧全部程序由学生自己制作完成,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历史课教学,我们应该更深入地研究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每节历史课!

上一篇:中考作文选材立意下一篇:心中的老师郭明仪作文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