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教学设计---孙小兵

2024-05-24

《穷人》教学设计---孙小兵(精选3篇)

篇1:《穷人》教学设计---孙小兵

“精彩绽放”系列之四---教学反思改进

《穷人》课例研修报告----孙小兵

一、课例研修背景

阅读,集合了字、词、句、段种种问题,我们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阅读中体现。因此,众所周知阅读教学不仅是重点,更是难点。课堂上文章的剖析,即使教师把文本分析得再细,再清楚,练习题还是有学生不会做;还有的学生即便会说了,可是写出来却又是另外的一番情形。有时,同样的回答,你换一种说法,有不少学生又不会了。同样的主题文章,换一篇来练习,不少学生又不会了,教师还得重新解析文本内涵。所以平时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时,似乎总有讲不完的内容,除了把课文解析完,还要解析练习册上的阅读,否则学生做出的题不尽如意。针对这种现象,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制定了一个研究课题:如何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课例研修计划

第一步:每位老师用自己常规的方法上一堂阅读课。(在上课之前,要集体说课、备课,大家一致通过具有可行性,该老师方可上课)。

第二步:每上完一节课,大家一起评议这节课,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这节课有哪些方法值得大家借鉴,哪些方法有待讨论,哪些方法运用不妥当等。教研组长把每位教师的发言及时记录下来,再整理成资料保存下来。

第三步: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都上完课了之后,组长把所有可取的方法进行汇总,然后集体备一堂阅读课,把这些好方法备进去,最后由一位大家公认的课讲得精彩的老师,再进行试讲,看看教学效果如何。

我们以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穷人》为范本进行课例研究:

《穷人》教学设计

----孙小兵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方法与能力】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情感与思想】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拓展与延伸】续写《穷人》。

【重、难点突破】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PPT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题目看,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可作者却是以一类人的总称“穷人”为题目,这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呢?文中的“穷人”穷到了什么样的程度,然而除了穷他们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世界大文豪——托尔斯泰的《穷人》

板书:穷人

教学提示:从表面上看,这是三个问题。实际上,后两个问题是对前一个问题的分解,这样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较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文围绕“穷人”写了那些内容,你从这些内容中能够回答老师开始时提出的三个问题吗?

教学提示: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整体上感知课文,所以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多么得精准,只要他们能够通过阅读与理解,进行合作学习,对以上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即可。教学参考:

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具体内容:等待渔夫、探望西蒙、抱回孩子、渔夫归来

其余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交流补充,对课文的内容与思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下面的课文学习打下基础。

三、按内容逐层学习课文,提示学生一定要紧紧围绕“穷人”来理解课文,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注意指导学生朗读。

1、指名学生读“等待渔夫”一层,思考:你从这一层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学提示:之所以把问题提得如此笼统,目的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理解,体会文字的真正含义,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应该发现以下几点:

事情发生的季节与当时的天气;家境的贫困、生活的艰难;主人勤劳与小屋的舒适;主人善良。一定要以具体的语句加以理解。

要通过学生的读来体会,在深一层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重点体会主人的勤劳与小屋的舒适。

注意:第一自然段钟响的句子所用的标点是为了突出时间过得漫长,从而突出了桑娜对丈夫的关心,应该以质疑的方式提出并让学生解答。

2、学生自由读“探望西蒙”一层,思考:西蒙是什么人?她的家境怎样?你从这件事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教学提示:这一段主要要求学生理解两个方面:一是西蒙的家境非常贫穷;二是“穷人”的富有同情心,热心助人的善良美德。要求抓住细节和关键语句加以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主动性。

重点体会有两点:一是通过桑娜由看灯塔转而想起看望西蒙和“寡妇的日子真难啊”来体会桑娜的善良;一是通过对西家中的情景,尤其是对西蒙母子情状描写,体会“穷人”的善良。

教师要加强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中,进入到角色中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3、指名读“抱回孩子”一段,思考:从这一段的描写中我们又可以体会到什么? 教学提示:本层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来体会桑娜的心理,感受到她的善良美德。并且要引导学生体会抓住人物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来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教学参考:

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 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激起读者对桑娜今后命运的关心。

补充: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4、学习最后一层。齐声朗读通过两人的对话和渔夫的表现,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教学提示:一定要抓住人物的心理与语言、神态加以理解,对理解人物的方法进一步加深。

③„„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④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⑤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文章的悬念终于消除,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四、你们能从课文的内容、写法、情感的表达上来综合地介绍一下这篇课文吗?

教学提示: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理解,加深认识,指导以后的习作练习,学生可联系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应该是比较简单的。

五、作业:

续写《穷人》:桑娜一家有五个孩子,他们拼命地劳作才能勉强吃饱,如果再增添两个孩子,他们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请你为《穷人》续写一个结尾吧。

板书设计一:

【教学反思】: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一、突出主体,注重层次。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已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得学习”。在阅读中要注重层次性,即引导学生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在教学1-2节时,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穷”的语句及关键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指导朗读。采取从“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

二、语言训练要落到实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丢开课文语言搞腾云驾雾式的内容分析,也不能脱离内容搞支离破碎的语言训练,而是有机地把两者统一起来。如在学习课文第一段中,研究“温暖”、“舒适”这两个词语,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温暖、舒适”,然后再看图,从图上看出桑娜家的“温暖、舒适”,最后回到课文,从文中进一步体会“温暖”指什么?“舒适”指什么?此时,学生的回答中已不仅仅是孤零零的描写小屋的语言文字了,还有描写小屋外的呼啸怒吼的寒风,汹涌澎湃的大海的语言文字,还有对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中的人的处境和感受的联想,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桑娜的勤劳能干。这样,词义的内涵拓展了,学生的联想空间扩大了,看问题的视野也开阔了。

三、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本文着重让学生体会“忐忑不安”这一段的心理描写,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交流感受,读出感受。学生用心读文,把握朗读时的感情语气,有的说桑娜怕丈夫回来,要读得非常紧张,有的说桑娜怕丈夫回来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桑娜的善良,达到情感陶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篇2:《穷人》教学设计---孙小兵

一、单元弘扬人间真情

《穷人》所处的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它和《唯一的听众》是两篇精读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和《用心灵去倾听》是略读课文,还有“回顾·拓展”中的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整个单元的每一处都透射出人间真情,无不让人为之颤动。

《穷人》一文记叙了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一家人不仅过着夫唱妇随、美满安逸的生活,而且热心帮助生病的邻居西蒙,不约而同地主动要求抚养三个孩子的动人故事。穷人的生活真穷,但是穷人有着与金子一般富有的精神与内心,让人感到穷人不穷。<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是说一个身体残疾的青年,为了帮助许申高这样一个贫穷而又渴望看书的孩子,不惜隐瞒事实,买下了他的马草,好让他来书摊看书心安理得的事。“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个残疾青年对那位穷苦孩子真诚的祝愿,也让人体会到这样的良苦用心。《唯一的听众》描写了在使落雪对音乐绝望的前提下,一位聋哑的老妇人每天听他拉小提琴,成为他唯一的听众。那位老妇人每天用心去倾听和感受这样的音乐,给他力量;每天用鼓励的语言和微笑激励他,给他信心,最终成就了他能在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前演奏。这样的故事让人感动,让人体味“人”字支撑的力量。《用心灵去倾听》则是记叙了儿时的汤米不懂什么是电话,却懂得在电话那头的苏珊与之有着真切的交往过程。

四篇文章的主人公都并不富裕,即便是拥有小提琴的落雪或者拥有电话机的汤米。但是整组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就像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美好的人间真情。它们就像“人”字的结构,相互支撑着,相互提携着,相互进步着。无论是哪一篇文章,在教学中都应该围绕主题,突出单元整组教学特点,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达到人间真情的品味和感悟。这里仅以《穷人》一文为例,谈谈教学要点。

二、教学目标凸显人文主题

在不同的教材里,《穷人》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人教版将该课文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不仅突出了工具性目标,更突出了人文性目标,可以说《穷人》是一篇很好地凸显意言兼得的好教材。

第一是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依据课文后面的思考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来确定的,而这一目标符合小学高段年级阅读要求。内容结构上很明显地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或是时间顺序记叙的,有利于帮助小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朗读上要快乐有快乐,要紧张有紧张,要忐忑有忐忑,真情表达,跌宕起伏。书写上可以安排观看插图,读着“桑娜拉开了帐子”后的续写,令人回味无穷。这些内容都需要小学生去读、去掌握,也就体现了小学生知识能力的达成度。

第二是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故事叙述比较具体,但是故事情节比较流畅,扣人心弦。单元提示有“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读懂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还要体会情感,感受文章所透射出的真情实感。随着在课文的层层朗读中,学生不但会感受到桑娜和渔夫一家的贫穷生活,更会感受到他们一家富有的内心世界,会逐渐让人感到穷人不穷。

第三是抓住语言现象,学习对环境、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这在单元提示和课后思考题中都有明确的要求——“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课文之所以经久不衰,一次次地被列入小学课本,与课文的许多语言现象分不开,比如:夜晚海面上让人惊心动魄、心惊肉跳的环境描写;而屋内让人倍感温暖与舒适的家庭环境描写。再譬如:桑娜抱回西蒙两个孩子后那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让人品味其复杂而多元的内心矛盾,让人看到了穷人美好的心灵。再譬如:渔夫回家后,桑娜与渔夫的对话描写,不仅让人担心桑娜的做法,更让人担心渔夫的想法,然而一句“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简朴话语,使人心里感到热乎乎的。

三、教学流程彰显学生学习力

为了达到课文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经过仔细的研究、合理的安排,才可能在两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按照单元提示和课文后边的思考题,尽管这么长的课文教学内容很多,但是教学内容面面俱到,那就等于失去了教学的重点。如果我们将教学内容重点化,把所确定的三大目标逐一分解,那就可以浓缩成两个,就是“穷人真穷”和“穷人不穷”。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在第一课时中,通过朗读、讨论和梳理,重点是通读全文、说说故事、讨论环境描写,来掌握桑娜一家真穷,从而推广到当时的俄国所有的穷人真穷。第二课时中,可以围绕“桑娜一家真的很穷吗”的话题,抓住桑娜家庭环境、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桑娜和渔夫谈西蒙孩子去向的对话等等,来品味穷人不穷,他们很富有,他们拥有一双勤劳的手,拥有一颗同情善良的心,拥有一种人帮人的精神。

(二)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分析以往课堂教师的教学语言,有陈述语言、问题语言、评价语言、引领语言等等,这些语言都体现着教师精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行为。面对这么长篇的课文,我们对于教学语言更要精准和精练,尤其需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一般在第一课时,为了全面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突出桑娜一家真的很穷,我们可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设计一两个主打问题,以引导学生很快掌握课文主要内容。譬如:课文哪些方面写出了桑娜一家真的很穷?开头的环境描写对穷人一家起到怎样的作用?这样的主打问题自然引导学生朝着主要内容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迈进。而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了达到穷人不穷这样的目标,我们不妨可以设计:穷人桑娜一家真的很穷吗?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穷人不穷?桑娜富有的是什么?这一系列的主打问题,个个问到点子上,个个朝着教学目标挺进。是的,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教师只要设计好问题,就好像朝河里投入了一块石头,从中激起波纹与水花,引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从而让学生意言兼得。

(三)建议教师课堂退位

新课程不仅提倡课堂是平等的、民主的,更是提倡课堂上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所以,我们建议课堂上教师可以退位些、再退位些,尤其是面对高段年级的学生。课堂上,教师退位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智慧,是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具体表现。在课堂上怎样才能做到教师退位呢?教师的退位是要靠课前的精心设计,是要靠课前的充分准备的。换句话说,教师在课堂上要退位些,而在课前更要往前些。譬如,教师必须要掌握穷人不穷的地方有:桑娜一家家庭美满、夫唱妇随;桑娜和邻里之间又是关系和睦、亲密无间;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桑娜一家能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宁可自己再辛苦些、再勤劳些,也要把西蒙家的两个孩子抱回来,跟死人呆在一起是万万不行的。于是课堂上,应该更多地抓住环境描写、心理活动、人物对话等语言现象来朗读、理解、欣赏和诠释,品味桑娜一家人的美好心灵和诚挚情感。

篇3:《小兵张嘎》教学反思

《小兵张嘎》是一篇小说,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能上出小说的特色,如何能在这样一篇文章中恰当地抓住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孩子在本节课中有所获,体现高年级语文课的味道。上完本节课后,感悟较深,作如下反思:

一、坚守核心教学价值,聚焦关键教学目标。

首先,我明白明确确立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是课标中的年段要求和学生学情,它体现的是共同发展要求和学生真实发展水平的双重关注视野。在本节课上,我确立了比较准确的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关键词句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表达效果,感受小兵张嘎的机智勇敢。2.通过重点阅读文中描写最精彩的语句丰富“嘎子”的形象,学会抓住关键事件中的独特语言和动作、心理读懂人物特点的方法。3.感知课文在布局谋篇上有详有略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怎样将重点内容写详细的,初步探究文章为什么要有详有略。本篇课文节选自徐光耀的小说——《小兵张嘎》,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意见并不难的事。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我要教给他们什么呢?我想,应该基于小说这一文体,教给学生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及文章谋篇布局的方法,为学生的“外化”打下基础。

二、凸显并强化了“工具性”效能。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问题,一直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走向争论的一个焦点话题。传统的经验,总是以二维思维方法来对此问题进行论争。其实,阅读文字,就是阅读世界的过程。语文当然是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休现了着工具性。人文性发挥着特殊的工具性作用。另一个层面,不同的篇章具有不同的文质特点,或侧重于工具性层面,或侧重于人文性特点。我们不能机械隔裂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课教学来看,对新课程中过分重视人文性的现象作了纠偏。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较好地统一了起来,同时根据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目标,突显并加强了工具性教学。如重视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如这几件事中,课文有的地方写得十分详细,有的一笔带过,找一找,举例说说;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捕捉信息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如详写的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結局是什么?又如结合课文内容,渗透详略描写方法,突出教学重点,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品评、理解人物形象,渗透了这样的方法:读到这一部分,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师讲解:这就是精彩的提示语带来的效果。提示语不仅仅可以用“说”,还可以是神态、动作、心情等做提示语。这样不仅让我们知道了说话的内容,还知道了说话人神态、动作等等。在此环节紧接着渗透“表面语言”与“内心语言”,让孩子明白: 我们读懂嘎子,是因为我们读懂了他表面话语背后他真正的内心语言。以此渗透语言描写的一些写法。

三、扣住了语文的“语”味。

语文不能脱离“语言”,语言有意境,意境需要体会、品评、涵咏。而“读”是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在整个教学的高潮部分,“两个鬼……”的教学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地揣摩嘎子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老师创意性地提出孩子们觉得陌生的两个名词——“表面语言”与“内心语言”,学生饶有兴趣地在朗读中品味着“表面语言”“内心语言”,从而嘎子机智的形象赫然树立。让孩子明白这就是独特的语言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不同特点。在理解嘎子这一人物形象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读、师生引读、对比阅读、同伴互读、反复读等多种方法,理解嘎子急忙改口,迅速“通风报信”时的机智、勇敢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朗读,读活了人物形象。尤其是值得一提是在提示语的教学时,我利用表演并引导学生现场观察,学习用神态、动作做提示语的方法,体现出教学的创新。

四、匠心独运地渗透探究语言文字的意识。

在教学动作速写时,指导理解“说时迟,那时快”的意思:小说中的常用套语。意指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在探究语言文字运用的准确性这一环节时,我出示“窜”的繁体:竄,拼音:cuàn ,字义:逃跑;乱跑。从“竄”的构字理解此字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感受,准确运用带有感情色彩词语的表达效果。

五、对学生言语活动的丰富性的追求。

抓住连续动作的描写,反衬出鬼子的狼狈。我形象地告诉学生,这叫“动作连拍”。 课堂上,我说道:“作者对嘎子拦截鬼子及鬼子逃窜时的动作进行了一个动作连拍,就像我们的相机按下了快门,把一个个连续的动作记录下来,详细而具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感觉特别痛快。”连续动作描写这一部分的教学,我引导孩子从多种形式的读到说,这是让学生试着用学到的方法说生活。在前面还有多次语言运用的练习,这是将语言“内化”后“外化”的一种方式,是对学生语言活动的丰富性的追求。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少缺点:

1.在教学语言部分时,最好以情景扮演、对话的方式进行,这样效果会更好。

上一篇:中考压力优秀作文下一篇:双重预防机制有关问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