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科技扶贫工作总结

2024-04-26

县科技扶贫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县科技扶贫工作总结

仪陇县2009科技扶贫工作总结

2009年,我县科技扶贫工作,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仪陇县“十一五”科技扶贫规划》中提出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创新工作方法,重点围绕我县打造的特色产业和企业,集中有限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为确保今年科技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年初我们依据《仪陇县十一五科技扶贫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组织相关单位、科技人员开展调研,制定了科技扶贫规划实施方案,将规划中的目标任务细化到,落实到责任人,进一步明晰了全县今年扶贫工作的重点和目标。在工作方法上,我们一是把科技扶贫工作与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结合,在扶贫产业上建专家大院;二是把科技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尽量把“科技扶贫村“选定在“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内,三是把科技扶贫工作与县内科技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的发展和建设相结合;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以创新机制为动力,开展科技扶贫示范乡、村建设。坚持把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贯穿科技扶贫工作始终,通过对12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村的扶贫探索,总结出“八大经验”。一是竞争确定项目村,从全县56个乡875个行政村中通过竞争方式选出了群众积极性高、条件较成熟的23个乡,125个村,作为首批试点村,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在“争中干、干中争”的良好氛围;二是项目民选定规划,通过村民大会讨论和民主表决确定建设重点和实施顺序,切实做到了“做群众最想做的事”;三是整合资金保投入,采取了集中项目支持、发动群众投入、引导信贷参与、动员社会帮扶等多种资金筹措方式;四是推进“五权”管村务,建立了村务管理领导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议事权“五权”制度,真正实现村级事务民主管理;五是扶持互助促发展,组建了以文化、金融合作、生产经营为切入方式的45个扶贫互助社,有效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中资金不足的具体困难;六是倡导文明创和谐,开展了“和谐新村”、“和谐农家”和“五好家庭”评选、“十进村十入户”等活动,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七是后续工程民“自管”,由村民自己组建小组,对已实施工程实行分项目长期管护;八是自我教育民“群参”,在全县开展了“四个比较”、“四项评选”、“四项查看”等活动,提高了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技术水平。通过这“八大经验”的实施和推广使我县2009年在整村推进这113个村的科技扶贫工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和较好成绩。

范文网

篇2:县科技扶贫工作总结

年县科技扶贫工作总结1

一年来,我县科技扶贫工作在上级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科技部扶贫团的帮助下,深入贯彻国家、省、市科技工作会议及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结合国家“振兴苏区”战略,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做大总量、加快集聚”战略目标,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大科技传播、成果转化和技术人才培育的工作力度,科技扶贫工作取得可喜的成效。现将一年来我县的科技扶贫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技项目组织申报取得新突破

依托我县药化、皮制品、铜加工、茧丝绸等重点产业及粮食、畜牧、蚕桑、蔬菜、林果等主导农业产业,科技扶贫团深入企业、乡村及有关单位进行调研,把我县科技创新与上级政策对接,帮助梳理项目,积极组织项目申报,争取资金和技术扶持,不断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今年以来已上报项目15个,其中国家级项目8个,包括星火计划3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火炬计划1项、科技支撑计划备选项目1项和科技惠民计划项目1项;省级项目7个,分别为重点新产品2项、支撑计划1项、成果推广1项、对外合作1项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个,以及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县。目前正在准备申报2013年的星火扶贫项目。

截至目前,已获批国家级项目5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课题2项(分别为蜜柚节水灌溉技术示范、白莲生态种植技术示范),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分别为U型滴灌技术开发和F—60001多层挠性印制板)、火炬计划1项(多层柔性线路板)和科技惠民计划——县健康服务平台构建和常见多发病防治技术应用示范;获批省级项目3项,分别为高新技术企业1个、对外合作1项和重点新产品1项;共获批项目资金1900多万元,为二十几年来获得国家、省、市项目经费支持最高。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我县光荣成为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全国第一批及截至目前我省唯一一个试点县。

项目申报过程中,科技部扶贫团尽心尽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的组织申报,扶贫团带领我局及相关单位,多次召开研讨会,从政策分析、项目筛选设计、组织协调到申报材料修订、咨询论证准备,周密部署,细致跟进为项目组织申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项目在京答辩期间,在我县挂职的副县长亲自带领我县答辩组加班加点,反复研讨,不断完善项目实施方案和答辩PPT,使我县的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全国第一批及我省第一个试点县,获批项目资金1695万元。

二、科技项目建设扎实有效开展

今年以来,我县重点实施的项目有3项扶贫项目、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等项目。年初,县科技局组织有关项目单位召开了科技项目实施座谈会,各项目实施单位分别汇报了各自所承担项目的实施情况及下步打算,分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会议要求对实施的科技项目应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要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同时要强化项目管理工作,并从中提炼出一些科技成果进行科技成果鉴定,达到推广应用的目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今年我县实施的科技扶贫项目有3项,分别为县农技中心承担的“塑料大棚秋延后蔬菜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示范”、县水产站承担的“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县科技公司的“金银花新品种引进示范”。其中“塑料大棚秋延后蔬菜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示范”项目已在镇村建成蔬菜大棚10余亩,开展秋延后蔬菜栽培,目前示范的品种有进口油麦茶、速生大白菜、青皮黄瓜、芹菜、大蒜等,已带动该村农户发展蔬菜种植110亩,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下一步将开展春提前蔬菜的育苗工作;“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项目在才丰洞口水库、高市乡毫岭水库等在建立5个示范基地,推广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面积6500亩,实现一个生产周期单产亩增产65公斤,年亩增收节支360元;“金银花新品种引进示范”项目引进湖南隆回湘中金银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培育的湘中一号、湘中二号等金银花优良品种。在龙田乡新建示范基地300亩,苗木长势良好,成活率达98%以上,今年试花期已实现经济效益28万元,年为社会提供务工费20万元,有效解决了当地及邻村年龄较大的农村劳动力及家庭妇女务工问题。

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我县绿色水稻的产业进程。今年以来,通过项目实施,一是进一步巩固了我县20万亩绿色水稻生产面积,在石桥镇樟枧村、龙田乡龙田村、怀忠镇新居村建立3个1000亩绿色水稻生产核心示范区,推广应用优质稻新品种、采用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成虫,推广“稻鸭共栖”模式;推广旱床育秧、塑盘抛秧等为主的水稻壮秧育苗栽培技术和以农家肥、堆肥等为主的培肥土壤技术;实现单季平均亩产452公斤,增产36公斤,亩增产值90元,亩节省化肥、农药等成本40元,亩增收节支130元,总增产粮食7200吨,总增收节支2600万元。二是建立了水稻新品种引进试验基地150亩,从市场遴选出有潜力的早稻新品种22个进行了新品种选优展示,优选出了湘丰优402、新丰优206、淦鑫206等3个早稻品种,计划在2013年作为我县早稻主推品种。三是对我县绿色大米加工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了企业产能,使县晨风米业有限公司获得了2012年全省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并派员参加省农业厅组织的绿色食品企业内部检查员培训,获得绿色食品企业内部检查员资格;通过与项目区农民签订粮食订单,订单收购价格高出同品种市场价8%,每亩增收近100元,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解决劳动就业28人。今年以来,项目实施共举办各类培训班(会)40余场次,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印发资料70000多份。

另外,根据省厅安排,我县组织2010年科技扶贫项目单位做好了项目验收准备工作。

三、科技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科技部扶贫团的帮助下,积极做好了科技、人才、项目对接,使我县科技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1、聘请科技顾问,举办县首届特色产业发展论坛

今年5月,举行了科技顾问聘任仪式暨县首届特色产业发展论坛活动。聘请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吕扬研究员等8位药品、食品、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科技专家为县科技顾问;举行了县首届特色产业发展论坛,各位专家在充分了解了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并听取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科技需求后,详细介绍了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地区的发展情况和经验,深入分析了我县的资源特色和优势,对下一步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和途径提出了宝贵意见,回京后还相继介绍相关企业来县洽谈对接。

2、聘请科学发展顾问,举办科技扶贫团“重走扶贫路·共话情”座谈会

今年6月,举行了科学发展顾问聘任仪式及科技扶贫团“重走扶贫路·共话情”座谈会。邀请到曾在我县挂职扶贫的各届扶贫团重走扶贫路,聘任了杨起全副院长等7位同志为县科学发展顾问;召开了科技扶贫团“重走扶贫路·共话情”座谈会,科学发展顾问们对我县几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未来如何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功能、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产业选择等方面与与会领导和单位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在科学发展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帮助整合资源,尽顾问之所能。我县科学发展顾问在今年各项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咨询论证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和支持。

3、联系浙江铁皮石斛项目洽谈考察组到我县考察

今年6月,科技部扶贫团张敏副县长联系到浙江铁皮石斛项目洽谈组——浙江大学陈铭教授一行4人到我县考察,就在我县发展铁皮石斛种植进行了现场调研,经初步考察,我县气候条件适宜铁皮石斛种植,且具备了种植所需大棚等基础设施,并于今年10月再次到县考察。由于铁皮石斛种植技术要求较高,且前期投入高(每亩仅苗木投入为8-10万元),初步决定在我县农业科技示范园租凭6个大棚开展铁皮石斛种植示范,通过示范带动附近农户发展种植铁皮石斛。据浙江当地种植效益,每亩可达30万元,铁皮石斛项目引进示范成功将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4、招徕浙江绍兴留学生创业联谊会到县考察

9月,浙江省绍兴市留学生创业联谊会赴县开展一系列调研活动,县政府县长、副县长陪同,科技部扶贫团副县长组织了调研活动。首先到白茶基地、皮革、科技数码参观,之后在工业园区管委会听取园区发展情况和招商引资政策介绍。联谊会一行对我县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的赞誉,同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并表示对特色产业产品打开浙江市场提供支持。

5、大学研究生到我县实习

7月,大学硕士生3人一行来到我县大学实践基地实习。实习期间,三位实习生帮助科技局完善科技网站,还到中医院、医院等四个中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站点查看网站运行情况,了解相关网络问题,并在医院建立了一个医疗卫生业务网站,最后还到乡村了解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等情况。通过四天的工作,大学硕士生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得到了有关单位的肯定。

四、科技成果工作取得新进展

今年以来,积极组织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县人民医院的有关项目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和申报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数码有限公司的F-60001多层挠性印制板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着手申报省科技进步奖;农业科技公司的U型滴灌项目及县人民医院的自制带吸引电钩在腹部开放手术中的应用项目分别通过市科技局成果鉴定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五、下一步工作设想

2012年,我县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一步,我县将继续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要求,以科技为依托,加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提升区域性支柱、特色产业的科技水平,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促进我县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进一步扶持农业主导产业。加大蚕桑、蔬菜、畜牧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扶持县域传统主导产业的发展。

2、促进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以科技入园入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等为抓手,着力提升我县药化、机电、铜加工、皮革、卫浴等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3、扎实开展科技惠民项目。充分利用我县现有的基础及外部资源,从技术、组织两方面着手扎实有效实施科技惠民项目,着眼长远做好试点工作,总结探索长效机制,实现项目的可持续。

4、提升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利用科技部驻我县科技扶贫优势,积极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实现信息、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对接。充分发挥星火学校、远程培训课堂、农村信息化服务站、县科技服务网站和科技特派员等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提高我县广大人民的科技素质。

5、完善科技服务机构。积极谋划科技服务工作,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发展为契机,带动更多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和产业量身定制“一站式”服务,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努力争取各方支持,为县青少年科技馆建设集资集力。

科技局扶贫工作总结2

我局按照县扶贫办分工,具体帮扶范集工业园区李圩村扶贫工作。李圩村现有村民 787户,人口3061人,土地 6000 亩。其中,贫困户 119户,贫困人口 317 人。

一年来,我县的扶贫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贫困群众收入、帮助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技术为主题,突出科技工作特点,以实施科技扶贫项目为抓手,紧紧围绕全县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这一大局,坚持以科技为依托,找准科技与扶贫工作结合点,实施开发式扶贫,认真抓好科学技术推广和成果应用,走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的路子,科技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被帮扶村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现将科技局扶贫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绩

(一)制定科技扶贫具体措施

为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局相继制定了加强科技扶贫考核的相关措施。将科技扶贫工作纳入科技局年度目标管理和考核范畴,科技局制定下发了《蒙城县科技局2015年科技扶贫工作要点》,进一步理清了科技扶贫工作思路,强化了科技扶贫管理和考核工作,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扶贫工作的落实。

(二)实施科技扶贫项目

我局把实施科技项目作为科技扶贫的总抓手,坚持一手抓科技扶贫项目申报,一手抓科技扶贫项目实施,走“实施一个项目,开发一项支柱产业,建立一片产业基地,培育一个专业市场,扶持一个龙头企业,带活一方经济发展,带动一批群众脱贫”的开发式科技扶贫新路子。今年上半年,我局在李圩村峰侠家庭农场实施黄牛快速育肥科技扶贫项目,项目先期投资6万元。带动周边17户群众从事家庭养牛,部分困难群众通过养牛脱贫,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开展村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先后与县农技服务中心、县畜牧局举办实用技术培训两期近500村民参加。项目的实施对于贫困村的扶贫和支柱产业开发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深受项目所在乡村和企业的欢迎。

(三)建立科技网扶贫络和渠道

在科技扶贫工作中,科技局十分重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技部门、示范基地、民营技术实体、农村各种技术协会和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形成了县、乡、村联动的科技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使新品种、新技术顺利进村入户,为项目实施、产业开发和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技术保证。在今年午收工作中我局和范集工业园区、李圩村密切配合结对帮扶困难户,科技局拿出6000元帮扶午收困难群众,解决部分群众午收资金困难,并会同镇村干部帮扶到户,较好地完成了夏收夏种工作。在全县开展的秸秆禁烧工作中,我局包点李圩村做到了零火点,在做好扶贫工作的同时,较好的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交给的其他任务。

(四)搞好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扶贫先扶志,科技当先行,我们以“让每个贫困户有一名科技当家人”为目标,按照“干啥培训啥,谁干培训谁”的原则,多部门合作,采取办培训班,送科技下乡,发放科技图书,为贫困村订阅《安徽科技报》、《乡村科技》等杂志,请专家学者授课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上半年培训村民近500人。全村90%以上贫困劳力掌握了1—2项种、养业等实用技术,劳动者素质和经济开发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同时,我们还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引进畜禽新品种,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全村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率达95%以上。下半年,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计划三年内发展到4个,有效地促进李圩村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五)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当地导产业和优势特色农业,科技局进一步加大李圩村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先后建立了“大棚蔬菜栽培技术示范”、“ 乡土鸡规模化种养殖技术推广”、“黄牛快速育肥技术示范”三个示范基地,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与推动作用,有效增强了科技服务功能。同时,加大信息扶贫力度。今年我局利用农村科技信息化示范项目,在李圩村村部建起村信息化服务站,配备了两台电脑、电视机等信息化设备,方便了村民与外界联系,提升了村级信息化服务水平。今年,我局还利用的所建立并投入使用的“蒙城科技信息网”,成功实现与省厅、市局和兄弟县局网络上的互动链接。在“蒙城科技信息网”中,特别增加了农村实用技术、农村致富经、农产品购销等农民急需的信息,加快信息互动,提高了网络的运行质量。

(六)把握重点,实现科技扶贫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有机结合

今年,我局与县农村商业银行紧密配合,认真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截止目前,全村共完成了5个重点村民组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任务。通过科学编制规划,积极争取,精心施工,共为5个整村民小组新修水泥路面 10公里,农村饮水设施6处、8—12m3沼气6座,农村电力设施2处,连锁超市2个,垃圾污染水处理设施2处,卫生室1座,文化设施2处,村庄绿化工程1处,农水设施 6处,整村推进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实现了规划目标。

(七)认真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

结合扶贫村产业特色,科技局先后选派两批共9名行业专家为我县科技特派员,与李圩村农户对接,实现技术需求与服务一条龙服务,为李圩村科技扶贫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下一步科技扶贫工作思路

受自然、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李圩村基本解决温饱的农户“三低”问题仍很突出,巩固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果仍非常艰巨,科技扶贫工作仍然任得道远。为此,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把科技扶贫工作放在各项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定信心,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不断开创科技扶贫工作新局面。

二是围绕农业产业化开发,围绕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进一步做好科技项目申报及有关科技项目实施工作,用科技项目为科技扶贫工作提供支撑。

三是进一步选好用好乡土科技人才,完善村级科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技示范园和科技示范点的示范水平,为科技扶贫开发工作起到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五是通过信息化网络建设,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素质。

篇3:县科技扶贫工作总结

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按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文明新村”的总体要求,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增强了防涝抗旱能力,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了村容村貌,丰富了文化生活,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二是移民扶贫成效显著。对居住在库区深山区生存环境恶劣的9个乡镇24个自然村,37个居住点,1245户、5669人,实施了移民搬迁扶贫,彻底解决了行路难、运输难、就学难、求医难、彻底改变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状况。居住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然生态得到修复,移民致富门路更加广阔,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高涨。

三是劳动者素质得到提高。充分利用劳动力转移培训科技培训项目,加强劳动力技能素质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根据市场需求,针对性地举办了服装缝纫、五金机械、电子技术等不同种类培训班62期,转移劳动力就业6200余人。通过科技扶贫,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依靠科技、应用科技已成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

篇4:广东省乳源县扶贫开发问题研究

关键词:乳源县;扶贫开发;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6)06-0049-04

乳源县是广东省的贫困县之一,地处粤北山区,研究乳源县的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讲,研究乳源县的扶贫开发问题,总结其改革开放以来的扶贫开发经验和教训,特别是近年来广东省的扶贫“双到”工作,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广东省的扶贫“双到”本身就是典型的精准扶贫,所以,研究乳源县的扶贫开发问题,可以为我国的扶贫开发提供经验借鉴,进而从理论上丰富我国的精准扶贫。从实践上讲,其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实践中,一方面有助于乳源县政府扶贫政策的制定,研究成果能够吸收到政府政策中;另一方面,也可为广东省更好地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提供参考。

一、乳源县扶贫开发工作的现状、问题和成因

(一)广东乳源县扶贫开发工作现状

乳源县全称乳源瑶族自治县,是广东省三个民族自治县之一,也是广东省2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该县辖9个镇、115个村(居)委会、1082个自然村,总面积2299平方公里,在籍人口21.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57万人,占户籍人口的67.2%。

从1986年起,乳源县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负责扶贫开发资金和政策的落实,至今累计投入7.77亿元资金,实施的帮扶项目多达1931个,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多达5176万元的最低生活保障、1027万元的五保救济金、471万元的医疗求助金,帮助33个“两不具备”安置点、117个村2812户10916人完成了搬迁工作,使贫困村人均收入增长到了9300元,31个重点帮扶贫困村集体平均收入达到了8.9万元,累计减少4.5万贫困人口,尤其是近年开展的“双到”扶贫,使得扶贫工作更加深入,取得较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但在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二)乳源县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乳源县扶贫开发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扶贫工作推进,容易造成一夜返贫。

1.扶贫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精准实施困难重重。主要表现为扶贫资金总量供给仍不能满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一方面,财政扶贫资金(含以工代赈)大幅度增加存在困难,以2014年为例,乳源县争取到了扶贫开发项目83个、资金4800万元,平均每个项目分配资金不到60万元,当年该县仅省级贫困村就有68个,再加上因为各种因素未进入省级贫困村的60余个贫困村,每年村平均分配到的扶贫资金不到40万元。另一方面,由财政所提供的扶贫资金更多地投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而以贫困人口增收为目的的扶贫资金主要源于扶贫贷款,但是现行的信贷机制难以为贫困农户的产业发展提供直接支持,贫困户增收来源不足。

2.产业发展难度大,精准到户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难以落实到位。受基础设施落后、商品经济发育程度低的双重制约,乳源县的贫困村普遍存在特色产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现象,没有给群众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农民科技培训和扶贫队伍建设精准度不高。2012年以来,乳源县用于农民科技培训和扶贫队伍建设的资金仅为200万元,在三类扶贫资金总量当中仅占0.8%。

3.机制体制不健全,扶贫效果难以保证。主要表现:一是项目后续管理薄弱,资金和项目精准度不高。在乳源县,重点乡镇和贫困村并没有建立已建成项目的管护制度,重项目争取、轻项目管护的现象普遍存在。据调查,由于没有落实有效的管护措施,在必背镇、柳坑镇、一六镇等二、三年前刚建好的道路又变得坎坷不平无法通车了,人畜饮水工程也出现了枯竭、污染、跑漏等现象,一些科技扶贫项目也因缺少后续制度安排停止了实施。二是扶贫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从近年来乳源县扶贫“双到”工作的实际情况看,仍存在扶贫政策和项目流向非贫困人口的现象,与之相对应的是,部分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却难以得到扶贫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三是扶贫系统建设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从开展扶贫“双到”工作以来,乳源县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虽有成效,但并未见轻松,扶贫系统建设步伐缓慢,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出现了弱化的趋势。例如:扶贫队伍建设力度不够,乳源县扶贫办专职工作人员只有7名,人手明显不足;用于扶贫工作的车辆已经严重老化,不少都已经进入了报废期;扶贫开发工作必要的活动经费难以得到保障,实际用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活动经费远未达到要求的3%,以至于扶贫干部下乡调研、指导、检查、验收等给汽车加油的经费都需要掏自己的腰包。

(三)乳源县扶贫工作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乳源县扶贫开发工作当中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1.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精准脱贫困难。广东省乳源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属于典型的山区县,林地分布广,耕地数量少。即使是以“九山”来形容的丰富的山林资源,也多被国家划为生态公益林,受全面封山育林政策的保護,不允许农民上山砍伐,于是那“半分薄田”就成了农民唯一的生产用地。以东坪镇汤盆村为例,该村有林地4万亩,而耕地却只有600亩,人均耕地不足0.3亩。乳源县的自然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是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困难的重要因素。

nlc202309090747

2.物质资本不丰富,后天失调。近年以来,国家和广东省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但是由贫困地区分布广、贫困人口多,“僧多粥少”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乳源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历史欠账太多,任务繁重,数百万的资金投入到扶贫开发的整村推进当中显得微不足道。与此同时,信贷扶贫资金难以落实,贫困户申请小额信贷往往会遇到层层门槛,即使通过了各种审批、考察,农户实际的资本利用时间仅为7-8个月,于是出现了经营项目尚未收益就要还贷款的情况。

3.人力资本条件差,脱贫基础薄弱。通过走访贫困户做典型调查了解到,该县农民当中小学文化水平的人占到了34.49%,初中文化水平占到了49.46%,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1.64%,专科及以上学历者占1.05%。许多青壮年劳动力都是勉强混到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或在家务农。由于贫困户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创业、创收都容易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再加上劳动的科技含量极低,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较为困难。

二、广东乳源县扶贫开发问题的对策

对于乳源县来说,要进一步扩大精准扶贫的成果,就必须做到明确重点人群,提高扶贫对象的精准度;找准产业和资源优势,增强精准扶贫造血能力;健全工作机制,为精准扶贫保驾护航;坚持引管并重,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与管理。

(一)明确重点人群,提高扶贫对象的精准度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基础。针对乳源县的具体情况,实施精准扶贫应该以低于国家和省定贫困标准的困难户作为重点扶持人群,突出关注深山瑶胞、贫困儿童、失地农民和残疾人,并建立配套的帮扶对象识别认定机制。

1.逐户调查,摸清贫户底细。由县扶贫办牵头,各乡镇政府、党委负责,有关企事业单位参与,通过挨户走访、逐个见面的方式与贫困户进行座谈交流,初步掌握每家每户瑶族同胞的家庭基本情况、收支构成和发展意愿,弄清贫困家庭的真实底子。

2.民主评议,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走访调查的结果,综合考虑初步纳入扶贫开发对象范围的农户的住房、教育、健康、务工等情况,由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共同进行比选和民主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张榜公示,合理地将收入低有劳动能力的农户确定为贫困户,将收入低且无劳动能力的农户纳入到低保户的范围内,严格保护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于纳入贫困户的农户要实施动态管理,定期调整帮扶,做到帮扶有进有退,防止帮扶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确保帮扶效率。

3.重点实施深山贫困户整体搬迁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整体易地搬迁工作,在省道沿线附近重点打造民族特色居住区,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并加大搬迁补助力度,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使少数民族同胞走出深山,走进安居乐业的新家园。针对少数民族同胞受教育水平低、下山缺乏谋生手段的问题,政府设立专项转移支付经费用来进行教育培训工作。

(二)找准产业和资源优势,增强精准扶贫造血能力

认真分析乳源县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充分发挥水电、旅游、特色农业的产业优势,坚持产业驱动,突出瑶乡特色,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的“造血”功能,形成水电工业与外向型工业“两翼齐飞”的经济格局,让产业扶贫开发萌生持续的内生动力。

1.发展绿色农业,通过产业化经营带动脱贫。充分利用好绿鲜冠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瑶乡茶业开发公司等县内企业,政府、企业、农技部门共同参与的帮扶机制,在贫困村发展蔬菜、笋竹、金银花、生猪、西瓜等产业项目,建立覆盖全县农村贫困户的产业网络,形成企业、合作组织、金融机构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生产过程中,由政府担保,为红色信贷、小额贷款贴息,解决贫困户融资难的问题;农业技术部门积极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增强其先进技术运用和市场竞争力;农业企业与贫困户签订保护收购价,确保贫困户的最低收益,带领贫困村和贫困户兴产业、创家业、闯销路、增收入。

2.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乳源县既有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乳源大峡谷、天景山景区等自然景观,也有必背瑶寨景区、云门寺等特色人文景观丰富,旅游潜在优势得天独厚。因此,该县可以借助这一优势资源,围绕“世界过山瑶之乡”品牌建设,强化整体规划,加大品牌宣传和基础设施建设,吸纳更多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参与运输、商贸、特色产品加工等现代服务业。

(三)健全工作机制,为精准扶贫保驾护航

在扶贫“双到”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形成扶贫措施与扶贫效果的相互衔接机制,切实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

1.建檔立卡,精细化管理。扶贫工作要做到“精准”就必须做到扶贫对象识别精准、帮扶政策制定精准、扶贫过程管理精准和扶贫效果考核精准。在此过程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扶贫对象识别的精准,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申请、复核、公示、抽查和信息化管理措施,有效识别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档案库和信息卡。

2.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要做到精准帮扶,就要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找出真实的致贫原因,安排干部和技术人员提供“一对一”的帮扶,使帮扶工作责任到人。在扶贫过程中,还应该做到精准管理,全方位监测扶贫过程,通过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动态记录帮扶过程,并对扶贫对象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能进能出的扶贫对象管理机制。

3.精准考核,确保成效。对扶贫工作的考核要兼顾到贫困对象的识别、管理和帮扶,做到扶贫工作过程的量化,建立量化的奖惩制度,竭尽全力创设良好的发展氛围,使扶贫干部全身心地抓扶贫,将扶贫政策一一落到实处,力戒形象工程和半吊子工程,形成实打实的扶贫业绩。

(四)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确保扶贫力度不减

乳源县的精准扶贫仍需要加大县级投入,特别是要进一步整合涉农资金,设立各类相关基金,引导社会力量加大投入,确保扶贫开发工作经济保障充足,后劲不减。

nlc202309090747

1.加大县级投入,确保逐年增加。不断完善贫困村工作经验、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建设资金、危房改造补助等,建立县级持贫专项资金规模逐年增加的稳定机制,确保2016年县级扶贫专业资金投入比2013年翻两番。

2.整合涉农资金,实现精准利用。依托财政扶贫资金,加大上级涉农资金争取力度,并以此为基础,整合各类涉农財政资金,重点投向贫困村、贫困户,实现涉农资金的精准利用,确保年整合率达到50%以上,整合金额超过6亿元。

3.设立各类基金,提供贴息资金。主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建立与扶贫工作相配套的信贷基金,主要用于购买贫困户小额信贷保险,为扶贫贷款提供保障;二是与扶贫工作相配套的风险补偿基金,明确政府、银行和保险公司所要承担的扶贫资金风险;三是建立与扶贫工作相配套的贴息贷款基金,主要为用于产业投资、危房改造等用途的扶贫贷款提供全额贴息的资金支持。

4.引导社会投入,推广合作模式。以政府扶贫资金为依托,将社会信贷资金引导到扶贫开发当中,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建立切实有效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推动开展贫困村旅游产业PPP模式试点工作。

参考文献:

[1]杨诗慧,方媛.农发行助力乳源新农村示范片建设[N].韶关日报,2015-11-23.

[2]倪慧群,黄宏,钟耿涛,等.对广东省"双到"扶贫开发模式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1(17):221-224.

[3]赵华,夏建军,赵东伟.我国贫困地区科技扶贫开发模式研究——以冀西北坝上地区为例[J].农业经济,2014(03):87-88.

[4]潘经韬.农村扶贫资金投入及其扶贫效果优化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06:64-66+15.

[5]张桦梓.广东省质监局扶贫开发工作问题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6]朱宏伟,汪雪阳.广东乳源县经济包容性增长探析[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6):21-27.

[7]雕刀石.乳源瑶族自治县[OL/EB].http://baike.baidu.com,2016-08-02/2016-08-07.

[8]郭艳华.广州农村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南方农村,2012(01):74-78.

[9]李鲁云,田晓霞.广东扶贫"双到"创出建设幸福农村新路子[J].广东经济,2012(04):4-10.

[10]张木明,魏剑波.广东贫困村的现状与分析[J].南方论刊,2012(12):27-29.

(责任编辑:陈爱军)

篇5:县科技扶贫工作总结

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定点扶贫工作总结 定点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广大党员干部转变作风、贴近基层、了解民情、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全县的定点扶贫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定点扶贫工作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帮助支持县贫困地区经济发

展,为加快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进程,打造扶贫开发特色县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将定点扶贫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定点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各挂钩帮扶单位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特点,结合自身实际,把加快扶贫村组的经济发展,解决贫困群众热点难点问题及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定点扶贫工作的目标,为定点帮扶乡、村委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资金帮扶,为巩固扶贫成效作了大量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县“扶贫开发特色县”的建设进程。据统计,参加县定点扶贫的单位共155个,帮扶贫困乡21个,贫困村308个,共派出挂职干部2448名,处级86名,处以下2362名,共派出考察人员938名,其中厅级5名,处级65名,处以下868名。全年直接投入合计万元,其中资金万元,物资折款约万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万元。帮助上项目143个。帮助引进人才32名,帮助引进技术9项。

举办培训班300期,共培训29590人次。其中:各级干部1970人次,技术人员2833人次,农村劳动力24787人次,组织劳务输出6908人次,资助贫困学生1075人次。

二、主要成效

通过定点扶贫的实施,在广大挂钩帮扶单位部门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通过积极争取和协调,定点帮扶的贫困乡、村委会及贫困农户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扶贫效益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在定点扶贫期间,共完成新修维修村组公路110公里;硬化村庄道路3万多米;建设管引工程公里,建水池700个;架输电线路30余公里,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二是产业得到培育,挂钩帮扶单位及广大蹲点干部积极为贫困群众寻找致富门路,探索增收致富项目,在他们的大力扶持和协调下,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生产垫本资金问题,广大贫困农户结合自身实际,找到了增收致富门路,一批产业得到培育和发展;三是贫困群众劳动技能得到有效提升,在定点扶贫期间,各挂钩单位共组织各种科技培训300期29590人,通过定点帮扶单位开展的系列科技培训,广大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四是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在挂钩单位和蹲点干部的帮助下,进一步完善和推行了“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村规民约”等系列的基层组织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五是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通过帮扶措施的落实,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特别是直接对一些急需帮助的贫困群众和贫困学生的救助,直接让广大贫困群众感受了党的温暖,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三、主要做法及经验 领导重视,责任明确。各挂钩帮扶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定点帮扶精神,从讲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切实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根本出发点,加强对定点扶贫工作的

领导。一是建立了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和联络办公室,明确了主管领导和具体负责部门,做到分工到位,责任到人。二是根据定点帮扶地实际情况,对帮扶工作作了安排部署,落实帮扶任务,层层落实帮扶责任,确保帮扶渠道畅通,工作落到实处。调查研究,科学规划。各挂钩帮扶单位根据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工作目标。一是大力实施送政策下乡,把中央对“三农”的关心传达到每一个村民;二是尽力解决农资匮乏问题,把着力点放在办实事上;三是动员机关党员干部职工捐物捐资,尽力解决部分贫困户的吃饭穿衣和困难学子上学难的问题;四是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在提高农民生产技能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农户的劳动技能和致富本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从根本上提升素质。加强宣传,深入动员。通过广播、电视、各种党报党刊、简报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的宣传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以及各单位在定点扶贫工作中的好的经验和做法等典型,调动各挂钩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各挂钩帮扶单位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并结合本单位自身优势,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挂钩帮扶村的帮扶。结合实际,各尽所能。在定点扶贫工作中,各有关部门、单位不仅仅是只着眼于简单的救助式扶贫,解决贫困农户的一时困难,而是着眼于通过帮扶项目让当地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基础设施,让贫困农户和受扶地今后能进行生产自救,促进当地经济不断发展,切实把定点扶贫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选派干部,挂职扶贫。参与定点扶贫驻村领导,面对艰苦环境,带着对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跋山涉水,走村入户,访贫问苦,搞调查、理思路、找资金、引项目、教技术、传信息,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出色地完成了帮扶任务,充分展示了省级机关干部心系群众、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通过他们的挂职帮扶,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时,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开展定点扶贫活动,支持贫困地区、贫困户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得到了贫困乡村广大基层干群的高度赞扬,这一成功做法给了我们许多有益启示,总结起来,我们的主要体会是: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是定点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定点扶贫工作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下去的系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只有各级、各部门的领导高度重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才能保证扶持效果,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困难。二是全社会共同支持是定点扶贫工作的不竭源泉。扶贫开发是全社会 的共同责任,各部门要广泛动员,深入发动,取得全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充分发挥各行各业的优势,有力出力,有智出智,有钱出钱,使定点扶贫工作更富有广泛性、成效更加显著。三是加强联系,有效沟通,是落实定点扶贫任务的关键环节。乡、村通过主动汇报请示,邀请包村部门和领导等方式,争取上级对口单位和领导的支持,既达到了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目的,又能引起上级单位的重视,促成上级定点帮扶单位制定帮扶计划和措施落实。四是加强调研是定点扶贫工作的基础。通过帮扶单位深入帮扶村进行调研,与派驻的蹲点人员、乡村干部共同研究,帮助贫困村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当地贫困村民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大兴林果经济和劳务输出。五是解决困难是定点扶贫工作的重点。在定点扶贫过程中,坚持把解决老百姓最迫切最关心的生活困难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结合村民意愿和帮扶单位的实际情况,多渠道筹措资金,多方

面协调,积极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是定点帮扶的重点。六是科技培训是定点扶贫工作的优势。针对贫困群众劳动素质不高,科学种、养殖水平落后这一现状,充分发挥农民科技培训优势,坚持开发式扶贫,通过采取下发《科技知识手册》、播放科教系列影片、指导村民科学种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大扶贫力度,努力带动贫困村组的农民学科技、用科技,通过科技扶贫增强致富能力。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县各单位在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中,从实际出发,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扶贫困地区,取得了实际成效,为我县的扶贫工作做出了贡献。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帮扶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虽然大多数单位能够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但仍有少部分单位主动性不强;二是个别单位部门对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因而这些单位参与社会扶贫的主动性较差,总是强调单位自身困难多,定点扶贫工

作落实不到位。三是帮扶力度不够,帮扶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四是对定点扶贫工作缺乏有效的考核奖惩办法,帮扶长效机制有待建立。

五、下一步思路和工作打算

坚持“输血式”帮扶和“造血式”帮扶并举的原则,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物质帮助与观念转化相结合,建立健全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定点扶贫工作的领导,主动沟通协调,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积极调动定点扶贫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结合“四群”教育工作的开展,加大定点扶贫宣传力度,提高广大职工干部的思想觉悟,大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下基层、转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维护和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

认真做好劳动技能和科技培训,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劳动技能,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切实抓好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找准贫困原因,制定好脱贫规划,继续在经济上、物质上、信息上、政策上给予帮扶。积极探索新形式下扶贫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

六、工作建议

篇6:县精准扶贫工作总结

一、后盾单位扶贫工作情况

1、精准摸底。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驻村队员组成两个调查组深入到所有村民小组,用三天的时间,走家串户,摸清每家每户的详细情况、贫穷现状、对34户123人贫困户致贫原因进行详细分类,为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2、科学规划。工作组与村“两委”班子共同制定村队贫困户三年脱贫工作规划和每年的脱贫计划、脱贫人员名单,明确帮扶人员工作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符合贫困户家庭实际的脱贫方案,确保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不脱贫不脱钩,精准确定扶贫攻坚的“路线图”。

二、部门职能扶贫工作情况

4、全力推进外派劳务。把外派劳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健全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完善监测、评估、预警及安全保护工作体系。积极与人社、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的交流合作,加强出国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国务工增收致富。

上一篇:推陈出新、另辟蹊径——某宝马4S店开业前的匠心独运下一篇:变更依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