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精准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2024-04-12

县精准扶贫工作汇报材料(共7篇)

篇1:县精准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一、XX县贫困现状

XX县属全省50个新阶段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今年为全省10个扶贫攻坚示范县和省定减贫摘帽县之一,全县辖33个乡镇(办事处),323个村(居)。其中:一类贫困乡镇4个(兴隆、八堡、果瓦、绿塘),二类贫困乡镇17个,三类贫困乡镇5个,非重点乡镇7个;新界定贫困村184个,其中一类贫困村104个,二类贫困村44个,三类贫困村36个非重点村99个。末全县农业人口为90.7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5684元,扶贫对象6.78万户、16.6万人(按2300元标准,不含五保户和低保户)。20省、市下达我县完成减贫摘帽乡镇6个(雨冲、牛场、长石、鸡场、凤山、竹园),市下达我县完成减贫人口4.84万人,我县计划完成8万人,力争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4年的5684元增加916元,达到6600元的目标。

二、精准扶贫“四法”暨建档立卡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组建工作机构。一是成立了由**副书记任组长,**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县扶贫办、县民政局、县统计局主要负责同志为副组长,发展改革局、民宗局、财政局、教育局、残联等22个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XX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全县33个乡镇都相应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部门和乡镇业务干部为成员的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紧密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结合同步小康干部驻村暨农村党建扶贫(集团帮扶)工作,组建了215个驻村工作组、1090人,其中省选派13人,市选派46人,县选派208人,乡镇选派823人。分别进驻215个贫困村,协助开展“六个到村到户”、建档立卡入户调查等工作。四是按照“县领导联乡、部门包乡、干部驻村包户”要求,县委下发了《关于调整县级领导干部和县直单位联系帮扶包保乡镇(办事处)工作的通知》(方委通字〔2014〕12号)文件,明确了县级领导和县直单位联系帮扶包保乡镇的任务及工作职责。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及县委常委带头“高位嫁接基层”,挂任村(居)党组织“第一书记”,指导所挂任村(居)结合实际,“量身”制定扶贫开发规划,示范带动各级干部,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五是实施“54321”结对帮扶,即:一名正县级领导结对帮扶5户贫困户,一名副县级领导结对帮扶4户贫困户,一名实职正科级领导结对帮扶3户贫困户,一名副科级领导结对帮扶2户贫困户,一般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户贫困户。目前“54321”帮扶干部与贫困农户结对的对应名单已全面结束,全县帮扶单位共896个、7639人,已与贫困对象28135户、95401人结成对子。其中:县级帮扶部门111个,3865人(其中:正县级5人、副县级39人、正科级251人、副科级497人、一般干部3059人)帮扶4987户16457人;乡村级帮扶单位785个4886人(其中:正科级97、副科级432人、一般干部4357人)帮扶23148户78944人,并印制XX县“六个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帮扶干部民情日记下发各帮扶干部,要求必须如实填写帮扶情况。六是落实了工作经费。县预算专项工作经费50万元,做到了“机构、领导、人员、资金、责任”五落实。

(二)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围绕精准扶贫“四法”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实施方案》,根据实际将省下达的2014年贫困村、贫困人口指标以及我县2014年减贫人口指标分解到乡镇。按照市委提出的明晰“一条路径”、构建“一套机制”、突出“一个抓手”、实现“一个突破”的要求,根据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群众自愿,制定乡镇、村组帮扶规划,确保做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精确瞄准,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县有档”,为扶贫对象制定具体的脱贫帮扶计划,全力推进结对帮扶、产业扶持、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的落实,确保XX县实现2014年减贫人口8万人。

(三)严把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建档立卡工作。我县严格按照国务院扶贫办要求的九个步骤和省办规定的贫困户和贫困村的建档立卡工作时限,统筹部署,分节分骤、循序渐进、保质保量完成好本次建档立卡工作。现已完成6.78万户16.6万人的规模分解、初选对象、乡村两级公示,省定工作步骤和完成时限为:一是5月底前,完成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公示公告3项工作。二是7月底前,完成结对帮扶、制定计划2项工作。三是8月底前,完成填写手册、数据录入2项工作。四是10月底前,完成联网运行工作。五是明年1月底前,完成数据更新。

(四)加强督查,确保实效。我县采取“定责任、定对象、定规划、定措施、定成效、定督促考核”的“六定”办法完善“六个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及建档立卡考核细则,将“六个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纳入“双考双评双挂钩”,成立四个督查组对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实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半年一评比,一年一总评”,确保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五)注重规划,确保目标任务完成。结合精准扶贫“四法”,认真调查摸底,编制乡镇(2014-)三年精准扶贫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及各村产业及发展规划,围绕规划推进落实项目,同时制定“六个到村到户”整乡连片推进项目实施情况统计表,对各乡镇、村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统计督促,结合农户自身发展实际,算好收入账,千方百计确保扶贫对象脱贫致富。

篇2:县精准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瓜州是甘肃省移民安置的重点县,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安置“两西”建设、疏勒河项目和九甸峡库区移民及外来租地农民8.25万人,占到全县农村人口的79.7%。今年来,xx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一批”和“六个精准”指示精神和省委、市委总体部署,统筹推进扶贫开发和农业农村发展,做到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实现了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彻底转变,确保贫困群众得到有效帮扶,稳定增收,精准脱贫,有力推进了扶贫攻坚进程。

精准对象,解决“扶谁”问题。按照市委“深化双联、精准帮扶、责任到人、限期脱贫”的工作思路及“四个六”的总体要求,xx县把“扶谁”的问题瞄准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对象上,先后安排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3000余人深入全县13个农村乡镇、74个行政村,逐村逐户调查产业状况、致贫原因、收入现状等情况,严格执行省、市“五步一公示”(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乡审核、县审定,公开公示)的工作程序,先后开展6轮入户,6轮公示,将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的农户全部列为扶贫对象。同时,对确认扶贫对象情况进行了登记造册,建立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县有档的四级管理网络。全县共识别贫困户7468户、29905人,其中:精准确认的帮扶贫困户4277户、19020人,做到了对象精准。

精准目标,解决“脱贫时序”问题。对照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千名干部深入开展县情民情大调研活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听建议、谈想法、话发展,逐村逐组逐户摸清底数、算清基础帐、增收帐和条件帐,区分类别,对全县6个移民乡、33个贫困村、4277名精准帮扶贫困户,自下而上、逐户确定帮扶目标、发展规划。按照xx市提出的移民乡“442”脱贫时序,结合各乡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等实际,确定到2017年,全县13个农村乡镇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其中,老乡镇贫困户2015年实现整体脱贫,移民乡贫困户2015年实现40%脱贫、2016年实现40%脱贫、到2017年实现整体脱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力争突破1万元的奋斗目标。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将贫困户家庭状况、产业发展、干部包抓情况、包抓措施、减贫目标、脱贫时间、产业培育、帮扶责任等以责任书的形式全部“上墙”,实现了精准扶贫“挂图作战”,使贫困户对远景目标和当前扶贫措施做到了“心中有数”。在继续完善县级扶贫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xx县强农惠农政策汇编、精准扶贫工作典型培育宣传方案和乡村三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完善了精准扶贫挂图攻坚示意图、精准扶贫组织机构示意图、贫困户花名册、精准扶贫帮扶干部花名册、“六落实”责任卡、惠农政策一卡清、乡级三年脱贫规划、村级三年脱贫规划“四个二”(二图二册二卡二规划)的工作规程,确保了精准扶贫的精准性和工作的时效性。

精准内容,解决“扶什么”问题。全力推行“321”精准扶贫富民工程(户均养羊30只,人均2亩高效田,户均1人搞劳务),通过引导扩种高效田、发展家庭养殖、庭院林果、手工制作,让农民在产业链、产业带上实现增收,力争到2017年,移民乡建成3000亩日光温室,发展10万亩枸杞,养羊30万只,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的“3131”增收目标。坚持把加快贫困村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精准扶贫实施的重点,通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合理推进,改良土地12.7万亩,乡村道路通畅率达到100%、住房改造率达到100%、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80%以上、水资源利用率达到58%以上,力争到2017年实现“4个全覆盖、4个全配套”。特别是针对今年脱贫目标,重点落实五个方面的帮扶内容,一是帮促扩大养殖规模。制定《xx县基础母羊调引实施方案》,组织各级帮扶干部对贫困户脱贫需求进行了详细摸底,计划调引带胎或带羔母羊1.6万只,补助资金1120万元,计划当年脱贫的9212名贫困人口人均可增加收入300元以上;

二是着力提升高效产业效益。大力引导贫困户发展枸杞产业,2015年移民乡新增枸杞8500亩,累计达到5万亩,通过专业合作社、经销大户共销售枸杞4700吨,9212名贫困人口年内人均可增加收入650元;

三是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坚持把劳务产业作为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统一组织贫困群众在本乡或临近乡镇采摘枸杞,全县移民群众参与枸杞采摘人数达到2万人,预计增加枸杞采摘收入1500多万元,移民群众人均可增加收入340元。同时,积极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利用媒体、短信等形式,发送致富信息、用工信息,动员富余劳力出外务工,至目前,已输转移民群众剩余劳动力1.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3亿元,人均可增收650元。四是全力帮促农产品销售。市县乡村紧密配合,切实加大农产品市场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全县162个专业合作社和800多个大场大户的作用,帮助销售枸杞等农产品,确保了贫困户收入稳定。五是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按照省上统一安排部署,完成了全县贫困群众一、二类低保提标,基本实现了政府兜底脱贫的目标。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提高至2434元,年人均补助水平增加241元,增长11%。通过以上五个方面措施,预计2015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1500元以上,如期完成2015年2035户、9212名贫困户脱贫任务。

精准措施,解决“怎么扶”问题。一是建立扶贫资金项目库,在积极争取省市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县上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5%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县财政将单列民生改善、项目建设、社会保障等领域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当年清理收回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资金的50%以上用于扶贫开发,确保财政扶贫资金真正用到扶贫开发上。二是制定《xx县精准扶贫到户产业扶持政策实施办法》,按照“一保底”(户均享受5000元产业补助)、“两公平”(按人、按户公平)、“三统一”(统一管理、统一分户保底、统一定向使用)的原则,采取市县财政配套、市县帮扶部门单位帮扶,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为每户贫困户提供5000元精准扶贫帮扶到户产业项目资金,定向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枸杞、大枣种植、养殖圈舍修建、基础母羊调引等。三是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上,县财政已按时上缴省财政风险补偿金251万元,争取到位专项贷款5954万元,按照制定的实施方案,已经完成贷款需求摸底,正在有序组织实施。四是积极探索实施小额担保基金、产权抵押贷款、光伏扶贫“三步曲”发展战略,助推农民群众稳定增收。全面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率先在全省开展农业设施产权登记颁证,492户农户、525座日光温室取得《农业设施产权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发放产权抵押贷款460万元,形成了“贷款建棚、以棚贷款、靠棚脱贫”的良性循环路子。参照国家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做法,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60万元,组建成立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29个,撬动金融机构贷款2.4亿元,有效解决贫困户生产缺资金难题。县财政注资200万元,开设担保基金专户,结合农村产权登记颁证,按照1:10比例,向贫困户提供抵押担保贷款,扶持发展设施农业,现已投放基金担保贷款460万元。加快推进光伏扶贫项目建设,科学编制《光伏扶贫实施方案》,计划实施温室大棚光伏电站、地面集中式光伏电站和风光储一体化项目,通过积极争取已获批25兆瓦光伏份额,该项目已上报省扶贫办,现已开工建设,年内建成投运。五是统筹抓好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建设,为贫困家庭学生按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助学金,为每名乡村医生增加村医补助300元,从2015年起,对全县所有贫困人口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从2016年起,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大病报销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精准保障,解决“谁扶”问题。制定《xx县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xx县推进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办法(试行)》,《xx县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县上成立了精准扶贫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下设精准扶贫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和精准扶贫考核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强化保障扶贫的鲜明导向。按照“地级干部包片抓组、县级干部包组抓户、科级干部蹲点包户”帮扶原则,科学划分16个片区、113个小组,按照两个“321”模式,将贫困户分解到16名市级干部、563名县级干部、1811名科级干部和801名一般干部头上,建立了片区由市级领导主抓、乡镇由县级领导包挂、村组由县直部门负责、贫困户由干部职工包抓的工作机制。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xx县委常委亲自包抓移民乡,并从县直机关选派39名科级干部和科级后备干部,到6个移民乡33个移民村挂职担任乡镇党委副书记、村党组织副书记或副主任。各移民乡也成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业务骨干设立精准扶贫工作站,强化了组织领导,进一步靠实了主体责任,整合了帮扶力量,市、县、乡、村四级干部交叉帮扶,帮扶责任实现全覆盖。同时,组建了由市选派挂职干部、市帮扶单位领导干部,县选派挂职干部、县帮扶单位等领导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队74个、队员327名,帮助乡村理清发展思路,编制发展规划、计划,推进重点帮扶项目落实;

开展技能培训,培育增收产业;

宣传政策和法律法规,帮助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等,做到了联系群众“面对面”,服务群众“零距离”,反映问题“直通车”,真正发挥了驻村帮扶工作队“五员”(宣传员、信息员、技术员、调解员、推销员)、“五队”(民情调查队、政策宣传队、贫困帮扶队、矛盾排查队、技术服务队)的作用。

篇3:县精准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 张家川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深入基层一线、村组农户家中, 手拉手地询问, 心贴心地交流, 把脉问诊扶贫开发良策, 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惠民生。

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 张家川县着力创新扶贫机制, 通过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管齐下的扶贫格局, 引导针对全县115个贫困村的扶贫工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积极探索整合“五支队伍”聚集帮扶力量, 破解“三大难题”融合帮扶内容, 健全“六大机制”保障融合推进, 把三大富民产业发展、双联行动、劳务输转作为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的有效抓手。2014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272.8元, 比2011年增长1419.8元, 增长49.76%。3年累计全县减贫7.27万人, 贫困人口下降到8.06万人, 贫困面下降到22.86%。

“现在, 在全国各大城市都能看到我们张家川人开的牛肉面馆、听到张家川人开牛肉面馆的故事。我前年参加了镇里举办的牛肉拉面培训, 去年帮亲戚干了一年, 今年自己也在武汉开了一家牛肉拉面馆, 一天能买将近一千元, 生意还不错。”龙山镇四方村90后小伙李启军说。

张家川县龙山镇四方村党支部书记马忠海说:“我们全村三百多户人, 在全国各地开牛肉拉面馆的就有一百多户, 其中有近一半人是参加了县里或者镇里举办的培训班走出去的。”

张家川县从2009年起就意识到清真餐饮业能使群众发家致富, 也就是从那时起对有意从事清真餐饮业的群众进行免费技能培训, 特别是今年以来, 围绕实施精准扶贫战略, 张家川县积极调整思路, 改进措施, 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 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以往乡镇、村组办培训班的基础上, 整合人社、扶贫专项资金, 在县职业中学建立“张家川伊香拉面师”培训基地, 对广大清真餐饮从业人员进行基地式培训。

“张家川要发展, 满世界开饭馆”“伊香拉面师, 保你三十天成为技师, 一年成为大老板”……。一块块格外醒目的大型广告牌在张家川县境内随处可见。县劳务办主任马德告诉记者, 张家川县委县政府一方面加大对老百姓从事清真餐饮服务业进行宣传引导的力度, 一方面加大清真餐饮集中培训力度, 现在张家川的清真餐饮一年能挣八个亿, 县政府把清真餐饮定位为发展经济的头号富民产业。

“我们盼政府能够在养殖技术和防疫方面能多给予指导, 销售渠道方面给予拓宽帮助。”恭门镇杨坡村村民杨建仁告诉记者, “我们家原来养四头牛, 在村上扶贫互助协会的帮助下, 去年又多养了三头, 年初镇上的干部和县扶贫办的工作人员帮我家也制定了扶贫发展计划和方案, 现在养牛已经达到十头了, 日子‘乐悠悠’的, 扶贫互助协会把我和乡亲们送上了致富路!”

“两人一头牛, 温饱就不愁;一人一头牛, 生活就无忧;一人两头牛, 日子乐悠悠”。近10年来, 畜牧业作为张家川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扶贫开发给予了大力扶持, 先后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250万元, 在贫困村建畜牧养殖基地44个, 引进良种牛近1.5万头, 修建养牛暖棚近5400余座, 项目户年人均牧业收入1400元以上, 畜牧业已经成为张家川县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和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预计2015年年底, 张家川县将通过稳步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 增加困难群众的牧业收入, 力争年内全县各类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81.88万头 (匹、只) , 畜牧业产值达到2.68亿元, 人均牧业收入1050元。

篇4:2016精准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2016年,镇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要求,以“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提升百姓生活水平,确保建成小康乡镇”为中心目标,认真贯彻市六届九次全会会议XX县委、县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相关会议的精神,积极争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结合全镇实际情况,抓好扶贫建档、结对帮扶、技能培训、基础建设等重点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科学生产水平,推动农业农村生产不断向组织化、产业化、高效化前进,使3个贫困村的经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按时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到人。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其他涉农部门干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要求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要做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查,以此引起全镇党员干部的高度重视,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为杜绝推诿责任、效率低下的现象,领导小组将促进农民脱贫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头上,严格执行“一评一定”工作制度,即每周例会对上周工作进行总结,由全镇干部共同评议,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下周工作计划和任务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了全镇扶贫工作高效推进。

(二)强化帮扶,落实“3.5.10”工作制度。按照上级要求,镇党委、政府专门行为向3个贫困村制发了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包村入户开展工作相关文件,由3个村的包片领导任镇派“第一书记”,联合市县下派的贫困村“第一书记”认真做好指导工作,并选派了3名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工作能力突出的年轻干部到村担任驻村干部,进一步加强了指导工作。镇党委、政府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工作提出了“3.5.10”要求:“第一书记”在任职期间必须为联系村做3件关乎全村经济跨越发展的好事;驻村干部每周要制定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发展计划;村干部每月要解决10户农户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这样的措施,督促“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积极下村入户,认真开展工作,确保扶贫工作高效推进。

(三)加强学习,掌握实时动态。为及时将上级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位,镇党委、政府认真做好了传达学习工作。一是按时组织大家观看了市六届九次全会电视直播,要求大家做好学习记录,认真领会会议精神,切实将上级工作要求落实到位;二是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利用“农政通”平台分期向全体党员干部发送《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以便供大家随时随地都可以参考学习,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

(四)精心谋划,抓好技能培训。一是坚持“巩固面积,加强管理,提高单产”的方针,强化技术培训、并通过品种更新、推进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加强管理等措施来提高传统产业单产。积极协调各涉农部门农业局、畜牧局联系到开设培训班,给农民朋友带动各种实用种养技术,二加大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力度,组织贫困户到远鑫养殖学习家禽养殖技术、到龙宝学习蔬菜培育技术,并鼓励贫困户进行创业脱贫,政府给予技术和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农业技术知识,提高了科学致富能力。

二、工作成效

(一)按时完成基本任务。全镇840户贫困户已经全部完成建档立卡工作,上级规定范围内的工作成果显著: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房屋改造、院坝整治、厨房厕所等卫生设施)15041平米、围栏21米、入户路13.5米、排水沟整治181米、天然气安装3户;增收产业培育共养鸡1170只、养鹅60只、养鸭90只、养牛9头、养猪65头、养羊134只、养鱼1290平米;购买渔船2艘、加工机械1套、农用机械1辆、能力提升培训2户。截止9月上旬,840户贫困户的脱贫任务基本完成。

(二)努力推进重点项目。通过联系协调上级部门,多方努力筹集资金,结合3个贫困当前的实际情况,基本确定了下一步扶贫工作的重点项目:投资1167.5万元建设62.8公里道路(其中包括村道路、生产便道、入户路);拟新建集中供水点10处、灌溉渠道23.1公里、灌溉塘(堰、井)26口、地头水窖71个、小型提灌站8个;为保障居民身体健康,拟计划新建公共卫生厕所13个、垃圾集中收集点31处、污水处理点18处、集中沼气池235口。目前,以上重点已经进入请示汇报阶段,预计年底之前将正式开始实施。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镇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通过工作中仔细观察和自我思考,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个别群众甚至个别基层党员干部文化水平较低,能力素质较差,市场意识不强,对扶贫工作不上心、不重视、不支持,严重阻碍了扶贫工作的推进。

2、个别领导干部的思想较狭隘,对于做好扶贫工作没有新思路、没有好办法,加之3个贫困村的地理位置十分偏僻,区位优势不明显,很难找到发展的道路,群众致富增收渠道还不够宽。

四、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按照

2016年,镇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要求,以“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提升百姓生活水平,确保建成小康乡镇”为中心目标,认真贯彻市六届九次全会会议XX县委、县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相关会议的精神,积极争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结合全镇实际情况,抓好扶贫建档、结对帮扶、技能培训、基础建设等重点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科学生产水平,推动农业农村生产不断向组织化、产业化、高效化前进,使3个贫困村的经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按时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到人。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其他涉农部门干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要求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要做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查,以此引起全镇党员干部的高度重视,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为杜绝推诿责任、效率低下的现象,领导小组将促进农民脱贫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头上,严格执行“一评一定”工作制度,即每周例会对上周工作进行总结,由全镇干部共同评议,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下周工作计划和任务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了全镇扶贫工作高效推进。

(二)强化帮扶,落实“3.5.10”工作制度。按照上级要求,镇党委、政府专门行为向3个贫困村制发了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包村入户开展工作相关文件,由3个村的包片领导任镇派“第一书记”,联合市县下派的贫困村“第一书记”认真做好指导工作,并选派了3名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工作能力突出的年轻干部到村担任驻村干部,进一步加强了指导工作。镇党委、政府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工作提出了“3.5.10”要求:“第一书记”在任职期间必须为联系村做3件关乎全村经济跨越发展的好事;驻村干部每周要制定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发展计划;村干部每月要解决10户农户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这样的措施,督促“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积极下村入户,认真开展工作,确保扶贫工作高效推进。

(三)加强学习,掌握实时动态。为及时将上级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位,镇党委、政府认真做好了传达学习工作。一是按时组织大家观看了市六届九次全会电视直播,要求大家做好学习记录,认真领会会议精神,切实将上级工作要求落实到位;二是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利用“农政通”平台分期向全体党员干部发送《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以便供大家随时随地都可以参考学习,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

(四)精心谋划,抓好技能培训。一是坚持“巩固面积,加强管理,提高单产”的方针,强化技术培训、并通过品种更新、推进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加强管理等措施来提高传统产业单产。积极协调各涉农部门农业局、畜牧局联系到开设培训班,给农民朋友带动各种实用种养技术,二加大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力度,组织贫困户到远鑫养殖学习家禽养殖技术、到龙宝学习蔬菜培育技术,并鼓励贫困户进行创业脱贫,政府给予技术和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农业技术知识,提高了科学致富能力。

二、工作成效

(一)按时完成基本任务。全镇840户贫困户已经全部完成建档立卡工作,上级规定范围内的工作成果显著: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房屋改造、院坝整治、厨房厕所等卫生设施)15041平米、围栏21米、入户路13.5米、排水沟整治181米、天然气安装3户;增收产业培育共养鸡1170只、养鹅60只、养鸭90只、养牛9头、养猪65头、养羊134只、养鱼1290平米;购买渔船2艘、加工机械1套、农用机械1辆、能力提升培训2户。截止9月上旬,840户贫困户的脱贫任务基本完成。

(二)努力推进重点项目。通过联系协调上级部门,多方努力筹集资金,结合3个贫困当前的实际情况,基本确定了下一步扶贫工作的重点项目:投资1167.5万元建设62.8公里道路(其中包括村道路、生产便道、入户路);拟新建集中供水点10处、灌溉渠道23.1公里、灌溉塘(堰、井)26口、地头水窖71个、小型提灌站8个;为保障居民身体健康,拟计划新建公共卫生厕所13个、垃圾集中收集点31处、污水处理点18处、集中沼气池235口。目前,以上重点已经进入请示汇报阶段,预计年底之前将正式开始实施。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镇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通过工作中仔细观察和自我思考,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个别群众甚至个别基层党员干部文化水平较低,能力素质较差,市场意识不强,对扶贫工作不上心、不重视、不支持,严重阻碍了扶贫工作的推进。

2、个别领导干部的思想较狭隘,对于做好扶贫工作没有新思路、没有好办法,加之3个贫困村的地理位置十分偏僻,区位优势不明显,很难找到发展的道路,群众致富增收渠道还不够宽。

篇5:2017精准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一、扶贫开发基本情况

双河镇是全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镇。全镇辖21个村街,4.6万人,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5个(春光、六岭、晁仓、许楼、百洋),贫困户1997户、贫困人口4696人,贫困发生率7%。其中一般贫困户711户2288人,低保户贫困户900户2008人,五保贫困户386户400人。2014年全镇减少贫困人口743人,2015年减少贫困人口719人,目前实有贫困户1527户、贫困人口3234人。

二、脱贫攻坚推进情况

按照区委、区政府“三年集中攻坚,二年巩固提升”的总要求和“户脱贫,村出列”的总目标,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谋划,真正把脱贫攻坚摆在突出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不断推进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队伍。及时召开党政联系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调整充实镇扶贫工作领导组、成立双河镇脱贫攻坚指挥部、确定各村(街)扶贫专干,明确党委书记负总责,党委副书记主抓脱贫攻坚全面工作;设立镇脱贫攻坚工作站,分管领导担任站长,配备两名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党政班子成员落实包村联户制度,及时调整镇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联村干部兼任工作队队长;各村统一成立村级脱贫攻坚工作领导组,实行网格化管理。形成了以点连线、以线绘面,镇、村两级书记亲自抓脱贫攻坚的工作格局。二是明确目标、压实责任。根据全区脱贫攻坚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目标,到2017年底实现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到2018年底全镇4500多贫困人口基本脱贫,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基本目标。进一步细化措施,镇党委、政府制定了脱贫攻坚作战图和“四项清单”,把脱贫攻坚列入镇党委、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压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责任,实行“一票否决”。

三是摸清底子、落实包保。通过为期3个月的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退出不符合贫困条件157户418人,新识别贫困人口461户668人,在“回头看”的基础上,今年又开展精准核查月活动,规范完善贫困户档案资料,建立贫困户9大类管理台账。机关站所全体人员全部包保贫困户,每季度至少一次进村入户开展核查,了解贫困户扶贫需求,与贫困户共商扶贫措施,拟定贫困户脱贫时间,完善《扶贫手册》填写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四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组织召开全镇脱贫攻坚推进会,具体部署工作,与21个村(街)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制定《双河镇精准扶贫手册》和《双河镇脱贫攻坚规范档案培训指南》,解读业务培训要点,将脱贫攻坚工作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相结合,纳入学习教育活动计划。印制双河镇到户扶贫政策明白纸和户用扶贫手提袋等,由各驻村帮扶人员入户走访时张贴发放。此外,通过建立双河镇脱贫攻坚网站、脱贫攻坚工作微信群、刷固定宣传标语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各级关于脱贫攻坚的工作部署和相关政策,营造“人人重视扶贫、人人参与扶贫”的舆论氛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内生动力”的总体局面未根本解决。

2、诸多客观因素影响扶贫工作难以有成效。全镇贫困人口的存量比较大;村干部对扶贫政策认识不足,思想上还没有真正从“数字脱贫”转为走“精准实”新路子;有些包户干部由于自己所在部门没有项目、资金,无法给贫困村、贫困户带来具体的变化,在扶贫工作上似乎并不能发挥很大作用,难以受到村民欢迎。

3、脱贫项目与脱贫计划、实际操作的匹配有难度。如有些村在落实项目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成效甚微,严重挫伤了村级脱贫积极性。

四、今年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主要目标:推动全镇上下全面行动起来,形成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十大工程”全面实施起来,精准帮扶取得新成效;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精准脱贫取得新突破;实现1个贫困村(六岭村)脱贫出列,再减少贫困人口608人。

(二)工作重点:为确保打好年度攻坚战役,重点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做好建档立卡精准核查工作。确保对象精准,致贫原因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包保责任精准,扶贫手册填写规范,帮扶措施全程记录,完善“四项清单”和年度滚动计划,实现“系统、台账、手册”三线合一。

2、多举措瞄准贫困人口,增强脱贫效果。

一是突出抓好产业脱贫。对贫困户实行分类帮扶,选择有潜在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施产业扶贫,通过技能培训,干部包户,政策扶持,能人带动等组合手段,编制双河镇产业脱贫发展规划,因户因人扶持发展脱贫产业,扶持贫困户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促进产业脱贫。

二是突出抓好就业脱贫。选择劳动力状况相对较好的贫困户,通过定向推荐,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就业脱贫。特别要发挥中小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优势,提供多种岗位,引导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三是突出抓好光伏扶贫脱贫。对贫困村和“三无”贫困户分期分批实施村级和户用光伏电站建设,今年上半年完成60kw村级电站1个(六岭村),户用电站完成193户,其中六岭30户、祁塘40户、雨淋岗40户、九十铺40户、孙岗43户。下半年完成60kw村级电站3个(春光村、许楼村、晁仓村),户用电站160户,分别是春光30户、街道9户、许楼40户、草堰10户、谢郢30户、友爱16户、晁仓25户。

3、全面压实工作责任,加大脱贫攻坚主动性。完善镇村两级书记抓脱贫攻坚的工作格局,层层分解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发挥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驻村工作队的作用,激发镇村干部抓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潜力发挥出来,增强主动性,依靠自身努力摆脱贫困、勤劳致富,克服“等靠要”的惰性思想,防止被动扶贫,形成上下互动的良好氛围。

4、加强政策宣传,解决“政策梗阻”问题。一方面加强干部培训,要求各级干部认真学习政策文件,充分领会政策内容。在开展工作时始终将精准扶贫政策宣传作为重点,强化政策宣传引领,统一群众思想认识,切实将精准扶贫政策原汁原味地宣传到群众当中去,奠定工作推进的扎实基础。另一方面采取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政策宣传,将广大贫困户直接受益的教育扶贫、医疗救助、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低保“兜底”等扶贫开发政策和扶贫工作流程图,统一制作成政策宣传单,分发给贫困户,并在村公示公告栏张贴上墙,把扶贫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广大群众,使扶贫开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017精准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现将县政府办驻蒿坪镇黄金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黄金村位于蒿坪镇西北部,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216户783人,其中贫困户128户430人,低保户15户,五保户20户,353人常年外出务工。全村耕地面积1650亩,林地面积570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763.5亩。村内通村公路共有17.8公里,其中,硬化公路9.8公里,普通泥土公路 8公里。全村约一半的农户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全村有砖房33户,进城入镇购房46户,土墙房118户。(在即将进行的镇村机构改革中,原黄金村与龙泉村合并成黄金村,合并后全村共456户1763人,其中贫困户181户610人,低保户26户,五保户22户。全村耕地面积3620亩。辖区内现有三处小型移民安置点。)

二、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自20xx年包联黄金村以来,经过联村领导多次实地调研,驻村工作队员深入群众走访座谈,结合村情实际,确定了“抓搬迁、建果园、促务工、搞三讲”的扶贫工作思路,制定了《黄金村精准扶贫三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力争用3年时间真抓实干,使村容村貌大改观,村民走上致富路,建成家富、人和、村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抓搬迁,改善居住条件“挪穷窝”

由于前期精准扶贫工作没有具体的项目及资金扶持政策,但县上给71个贫困村开了口子可以建村级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补助,我们认为这个政策才是能够真正惠及群众个人的,因此,驻村扶贫工作首先确定了抓搬迁。经过实地调研,确定在黄金村交通便利的显月寺规划移民搬迁安置点。规划建设58户,其中:实施42户搬迁户,设计两户连体二层建筑,每户131平米,3室2厅2卫1厨,造价每平米不超过1000元;实施特困户“交钥匙”工程16户,按50平米建设,1室1厅1厨1厕。该安置点于20xx年9月初启动建设后,吗、进展顺利,预计6月底前可主体竣工。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干部入户宣传,目前已有36户缴纳了首付款,共计133万元(首付每户至少缴3万元)。

(二)建果园,特色产业增收“换穷业”

抓搬迁解决了住房的问题,如何让群众利用现有土地增收成了摆在驻村扶贫工作队面前的又一大难题。黄金村土地条件差,发展的都是传统农业,无特色农业产业。为此结合黄金村实际,县政府领导亲自调研,亲自考察,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从四川苍溪县引进红阳猕猴桃品种,发展猕猴桃产业。由于该产业投资大(每亩前期需投资1万元以上)、见效慢(三年试花挂果,五年才到盛产期)、技术要求高,因此我们对外引进了一个老板先试点搞150亩,由驻村扶贫工作队协调流转土地,帮助联系了苍溪猕猴桃协会孟会长来实地做技术指导。目前,已完成150亩的种苗种植,成活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我们希望通过5年努力,实现亩产值2万元以上。该产业若取得成功,届时鼓励村民以家庭为单位发展,力争使猕猴桃产业成为促进该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发展魔芋、畜牧养殖、茶叶等产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三)促务工,推进劳务输出“转穷路”

黄金村青壮劳力大多学历低,无技术专长,男的在外大多下矿挖煤风险大,女的在外大多洗衣做饭当保姆收入低。都处于想致富无门路的尴尬境地。县政府领导经过前期调研,紫阳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郑远元兴起的“远元修脚足疗”行业市场前景好,门槛低,没得学历要求,男女不限,收益高,月工资保底3000元以上,低风险,工作环境好,没得啥危险。这个项目正好适合黄金村这些想致富又找不到门路的人。针对这一实际,我办在黄金村召开了村民大会,专门邀请高桥铁佛村的支书及在外从事足浴足疗行业取得成功的老板,到黄金村现身说法,传经送宝,包联干部进村入户动员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投入“远元足疗”行业,经过宣传动员,村民观念已经基本转变,目前已有37人报名参加培训,16人赴武汉等地就业。其中一组的刘改艳因工作成绩突出,已被任命为店长,底薪每月达5000元。刘改艳的丈夫开始思想转不弯,看到妻子从事修脚行业,不但提高了收入,而且体现了个人价值,得到了社会认可,今年开年也报名参加了培训并和妻子一起外出修脚务工。

(四)搞三讲,激发正能量“拔穷根”

民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形象,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机遇。因此,联村干部始终把坏民风的整治,新民风的树立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和教育群众树立“讲良心,讲诚信,讲孝心,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新民风,组织有正气,讲正气,德高望重的村民成立民风纠察队,严厉打击赌博歪风、要钱不要德,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欺人讹人的不正民风。同时,村上召开群众大会时通报村上的好人好事和歪风邪气的典型案例,引导群众监督群众,促使民风好转,年底召开村民大会,设立“孝敬老人奖、乐于助人奖、邻里和睦奖、勤奋发家奖”四大奖项,对16名获奖人员公开表彰。

三、保障措施

一是干部真联。充分发挥县政府办公室驻村扶贫的牵头作用,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政府办抽调一名正科级领导、一名副科级领导一名干部驻村,每年驻村工作220天以上,镇包村干部每周下村工作3天以上,村两委班子成员每周办公时间5天以上,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考核机制,整合部门及镇村优势资源,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合力,努力实现黄金村增收脱贫目标。

二是村民实干。通过宣传、鼓动,凝聚民心、团结力量,逐户与村民签订脱贫致富决心书,充分发挥其自身主体作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迎难而上、苦拼实干,尽全力达到增收脱贫目标。

三是落实责任。建立扶贫到户、精准到人的工作机制,科级领导干部每人包联一个组,普通干部每人包联5户农户,要求每月入户不少于1次,帮助包联户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实际问题。实行包联工作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包联干部每月在办公室全体会上汇报包联工作开展情况。四是严格考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制定驻村工作队扶贫工作考核办法,以黄金村贫困户年度稳定脱贫任务为考核依据,把扶贫对象脱贫增收效果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年度工作考核挂钩。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劳动力大量流失。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加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增加了贫困识别、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工作难度。

二是产业扶贫投入不足。目前,村上没有形成优势新型产业,而传统种养殖产业劳动力需求大、风险高、经济效益低,且缺少明确的奖补政策,依靠农户自身发展,规模小、经营粗放,难以形成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导致工作队为农户制定的发展规划中,涉及到种养殖业的落实程度都相对较差。

三是上级资金投入不足。上级财政资金有限,无法满足贫困村扶持需求。尽管县上整合了许多项目和资金,仍然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比如黄金村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全村仅有两条山沟,因径流量小且落差大,引水工程建设难度大,配套设施不完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交通路网结构不完善,通村公路等级低、质量差,晴通雨阻现象突出。可是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保障。

四是残障、慢病占比大。黄金村共有五保户20户,即将列入五保供养的1户,残疾、智障丧失劳动能力64人,对这类人,只能通过低保、五保、残疾救助、社会救助等政府“兜底”政策帮助其维持基本生活。另一方面,全村有46户贫困户中有长期慢性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

五、意见建议

一是要把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村“两委”班子是农村群众的主心骨,是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其抓落实、促发展能力如何,其自身的作风怎样,直接影响到当地的村风、民风,直接关系到村上的经济发展。如果村级班子每名成员都能在工作作风、干事魄力、能力水平上“过得硬”,脱贫致富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二是要把政策和资金支持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保障。上级应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助推精准扶贫,用政策调动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的积极性,并对农民发展产业、生产经营予以鼓励和支持。同时,要积极协调财政、金融、扶贫等部门为扶贫融资予以大力支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更多的提供一些低息或无息贷款以及专项资金拨付。

三是要把项目带动作为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支撑。项目扶贫、项目拉动,是精准扶贫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对贫困村的项目争取力度,使他们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拉动,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尊敬的吴主席,在座各位领导,县政府办所做的精准扶贫工作,得益于市、县领导的支持指导,领导亲自理清思路,确定目标,制定措施,办公室只是在此基础上认真抓落实,扎实搞推进。但是目前推进程度与上级要求与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再加力度,再鼓干劲,尽职尽责,尽力而为做好驻村扶贫工作。

2017精准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我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扶贫部门10项重点工作,力争取得我办2个争创全区先进典型项目开门红,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一、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1.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线图更加完善。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省委书记赵克志到XX县调研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制定《关于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对全市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进行了全面升级完善,确定了2017年底全市贫困人口基本达到脱贫标准、2020年稳定脱贫同步小康的工作目标,逐县签订精准脱贫责任书,印制了相关挂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强力推进。

2.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借鉴贵州“四看看真贫”做法,按照“五看五不录六优先”要求,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指标体系,编印村户档案样本,组织9个贫困县在全省率先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并在贫困县的非贫困村和9个非贫困县开展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以此为基础,逐村逐户制定扶贫开发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落一户一人。我市先后3次代表全省接受国家组织的建档立卡督导、检查或观摩,得到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3.细化精准帮扶措施,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五个一批”要求,谋划推进五大精准脱贫工程,做到对症下药、分类施治、靶向治疗。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实施“钱袋子”工程。对符合这类条件的扶贫对象,把发展食用菌、设施蔬菜、中药材、高效林果、家庭手工业、乡村旅游等扶贫产业作为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手段,努力为每个贫困户都找到一条致富之路。主动瞄准对接京津地区用工市场和用工单位,组织开展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增加贫困群众的工资性收入。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实施“挪穷窝”工程。对生存环境差、“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在完成年度搬迁任务的同时,对贫困地区群众居住状况和搬迁意愿进行摸底。全省列入国家搬迁盘子的共9万人,我市就达到4.7万人,占到52%。与贫困地区城镇化、工业化、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紧密结合,科学编制“十三五”搬迁规划。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实施“聚宝盆”工程。打好“生态牌”,围绕打造“重要生态涵养区,建设国家公园”,开展山水林田湖治理修复工程,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实施“兜底线”工程。制定“两线合一”方案,从2016年1月1日起,将低保标准由2300元提高到2900元,做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同时,对因病致贫返贫、需要通过医疗救助扶持的贫困群众,从提高民政保障对象医疗救助比例、提高补偿比、建立特殊人群医疗救助基金、建立大病补充商业保险、设立扶贫门诊、在XX县率先推行60岁以上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医疗机构看病全额救助机制等7个方面创新突破。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实施“拔穷根”工程。围绕“不让贫困群众输在起跑线上”,大力实施3年教育提升计划,建设68所山区寄宿制学校,保证山区4年级以上孩子应宿尽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壮大提升燕太片区“9 2”职业教育协作区,提供从学校到岗位的“一站式”职业教育。

4.创新扶贫新业态,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积极拓展扶贫新业态,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光伏扶贫。累计发展集中式光伏电站260兆瓦,带动1.49万贫困群众增收。新建分布式光伏电站2个村,涉及贫困户130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旅游扶贫。大力支持XX县旅游扶贫试点县和10个旅游扶贫试点村建设,改善旅游农家院硬件设施,统一服务标准,并与发展绿色生态种养殖产业项目相结合,增加群众收入。XX县依托白石山景区带动4万人增收的做法得到省领导充分肯定。XX县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旅游带动脱贫示XX县。金融扶贫。发挥贫困县扶贫自立服务社全覆盖的作用,用好4个扶贫担保公司和4个省级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试点项目,累计为贫困群众解决贷款资金9.5亿元,涉及贫困户2.8万户。XX县金融扶贫模式在全省推广。经过积极跑争,我市被确定为全国4个政策性金融扶贫试验示范区之一。家庭手工业。针对留守妇女、老人等半劳动力较多的情况,大力发展新型家庭手工业,并与电商平台相结合,积极打造自有品牌,促进产品上档升级,提高附加值。全年打造家庭手工业村示范109个,新增从业人员6461人,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现代农业园区。以9个贫困县的16个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共流转土地6.32万亩,带动周边85个贫困村、2.3万贫困户实现增收。通过“租金”、“薪金”和“股金”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互联网 扶贫。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优势,积极探索发展互联网 电商、互联网 旅游、互联网 务工等扶贫新模式。9个贫困县实现电商平台全覆盖。XX县完善拓展“淘宝中国.阜平馆”电商平台,全县农村网店超过330家,增长200%。XX县成为国定县(片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销售第6名。XX县、XX县与京东,XX县与“购特网”合作建立电商扶贫平台,为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搭建了平台,既方便贫困群众生活,更拓展农产品市场,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5.加强扶贫队伍建设,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强化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市县扶贫攻坚指挥部,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级党组织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农村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118个有扶贫任务的乡镇全部建立扶贫办,明确了专人负责。所有1082个贫困村由工作队牵头建立精准扶贫工作室,使上级的政策能够更好更快的传递到基层末梢,惠及贫困群众。我市加强县级扶贫机构建设、成立乡镇扶贫办、建立村扶贫工作室的做法得到省委领导的高定评价。深入推进驻村包户帮扶。组织由158个市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保单位,组成285个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贫困村开展定点帮扶。加上省直、县直工作队,实现了1082个贫困村帮扶全覆盖,所有贫困户都明确了帮扶责任人。市县成立扶贫驻村工作队管理办公室,出台工作队管理考核办法,严格督导考核,并首次分别为本级工作队安排专门经费共计2271.5万元。全年累计筹集各类帮扶资金 7775 万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2300多个。

6.加强资金项目跑争,争取资金创历史新高。全年累计争取上级财政扶贫资金4.42亿元,其中5个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落户5个片区贫困县,实现8个片区县彩票公益金项目全覆盖,累计争取中央专项资金9500万元,支持了90个贫困村的小型公益设施建设。争取资金总量和中央资金总量都创历史新高。全年新发展设施菌菜1.6万亩,中药材6.5万亩,核桃等林果12.7万亩,猪牛羊9.4万只,肉鸡65万只,兔1.68万只。

7.“阜平试点”扎实推进,得到中办和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指导XX县紧抓试点政策机遇,先行先试,开拓创新,确保各项政策措施早落地、早见效、群众早受益,“三年大见成效”交出了合格成绩单。办机关先后90多次到XX县调研、指导工作,组织协调市直有关部门加大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持力度,帮助XX县解决脱贫攻坚中的实际困难。XX县建档立卡全覆盖、扶贫产业全覆盖、金融扶贫全覆盖、美丽乡村建设、教育扶贫、山区综合开发、社会保障兜底等做法和相关工作机制,得到了中办回访组和省委赵克志书记的充分肯定,“联办共保”金融扶贫的做法在全省推广。8.强化扶贫宣传发动,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积极拓展扶贫宣传的形式和途径,加大扶贫宣传力度,在市电视台、xx日报上开办专栏,宣传扶贫政策,反映贫困地区发展状况,展示扶贫开发成果,弘扬社会帮扶先进典型,全年在市级以上媒体刊发扶贫稿件172篇(含全市扶贫系统),在本单位网站和微博上发布信息586条。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先后报道了我市扶贫工作经验做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编印《精准扶贫政策100问》3000余册,组织进村入户宣讲,印发明白纸48万多份,让基层干部群众及时了解掌握各类扶贫惠农政策。利用10.17“扶贫日”的平台,发布倡议书,组织现场捐款,刊发扶贫先进事迹和公益广告,开展扶贫志愿者行动,营造浓厚氛围,有效调动了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扶贫攻坚的积极性,为扶贫攻坚增添了不竭动力。以贫困地区干部、致富带头人为重点,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开展家庭手工业、金融知识、电子商务等各类扶贫政策和致富技能培训12.6万人次(含各部门和各县组织人次),提高了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存在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面对精准脱贫要求和众多新政策、新机制,部分干部还习惯于用老思维、老办法考虑、解决新问题,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不足;工作中存在点优面窄、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全市扶贫攻坚工作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201x年目标打算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对照赵克志书记提出的“两个率先”要求,把2016年确定为“精准脱贫攻坚年”,扎实落实好全省脱贫攻坚的“八八战略”、八大脱贫攻坚行动和七大工程,全市所有贫困县都对标XX县,在完成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继续抓亮点、育典型、做表率,重点做好8个方面的工作,确保1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一是以XX县为发起点,打好易地搬迁“当头炮”。指导XX县打响全省易地搬迁“当头炮”,在景区XX县城周边启动2个5000人的小区建设,完成10000人的搬迁任务。以此为引领,结合生态建设、农村养老机构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等多种路径,全市启动建设24个搬迁小区,搬迁0.7万户、2.6万人。

二是以股份合作为途径,实现扶贫产业全覆盖。坚持长短结合,以短为主,大力发展食用菌、长毛兔、手工业等特色脱贫产业,确保实现贫困村村村有增收产业,村村有股份合作体,户户有脱贫门路,为2018年全市贫困人口基本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重点,推进教育扶贫拔穷根。完成68所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基础教育教学条件和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落实“雨露计划”生活补助,为贫困家庭孩子提供从学校到岗位的“一站式”服务。

四是以“两线合一”为基础,提升社会保障兜底水平。从今年1月起,我市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2900元,实现“两线合一”。今年内,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等提标后的医疗救助政策将全面实施,将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

五是出台“1 9 9 7 20”脱贫攻坚方案,完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按照“五个一批”要求,对照省出台的11个专件,组织各县、区和市直有关单位制定出台(完善)“1(全市总方案)9(9个贫困县脱贫攻坚方案)9(9个非贫困县脱贫攻坚方案)7(7个市辖区、开发区对口帮扶方案)20(市直有关部门专项方案)”脱贫攻坚方案,完善全市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目标责任体系。

六是加强供需对接,创新精准帮扶机制。调整驻村工作组,选派年轻后备干部担任工作组长和“第一书记”,组织9个非贫困县、7个市辖区(开发区),针对贫困县的不同需求,实施不同形式的对口精准帮扶。

七是借助“旅发大会”机遇,深度拓展旅游扶贫。借助全省首届旅游发展大会将在我市贫困县召开的机遇,积极探索打造景区带动型、农家游型、易地搬迁小区与景区同建型、资产收益型等多种模式的旅游扶贫新亮点,促进贫困群众快速增收脱贫。

篇6: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汇报材料

工作汇报材料

一、全镇基本概况

安边镇地处定边县东部,距县城50公里,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边”之一;1949年撤县建区,素有“旱码头”之称,是定边县东滩六乡镇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商贸物资集散地;1958年改为人民公社,1984年建镇。1998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9年又被省政府确定为陕北“50镇”,后又被确定为陕西省107个重点镇之一,榆林市“一县一镇”试点镇。

全镇辖1个街道办事处、2个社区居委会,11个行政村、75个自然村、驻镇企事业单位21个;总人口23274人,其中农业人口19781人;党委辖党支部18个,其中农村支部11个,共有党员603名。全镇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603户,贫困人口2488人。全镇土地总面积2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万亩,林草地面积12万亩,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地势南高北低,境内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红胶土等储量十分富集,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区域内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主导产业以马铃薯、玉米、荞麦、小杂粮、蔬菜、羊子为主,其中,南部7个行政村属于白于山丘陵沟壑地带,以旱作物为主,北部4个行政村为滩区,土地平坦肥沃,部分地为盐碱地,多为水地,旱地少,以种植反季节、无公害农产品为主,甜瓜、红葱、大棚菜等特色农业初具规模。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0元。2017年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县的前列,同时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脱贫攻坚“模范乡镇”。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年来,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镇具体抓好脱贫攻坚、现代农业、保障民生、社会事业、重点工程、作风转变“六方面重点工作”。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通过在杨岭村实施18公里高压、8公里低压改造,雷圈村实施7公里高压、8公里低压改造,使得全镇电力入户率达到100%;二是配合县水务局对全镇人饮安全进行全面排查,建成水窖88个、硬化集雨场26700平方米,财政补助资金132.9万元,北园子、雷圈、杨岭实施人饮工程使得全镇人饮安全率达到100%;三是新修水泥路,惠楼至杨岭,雷圈至杨岭等5段49.6公里,使全镇11个行政村均有通村水泥路或沥青路,并且延伸至村部。四是移民搬迁和危房改造工程,全镇共易地扶贫搬迁199户,其中169户人均补贴2.5万元;分散安置30户,人均补贴1.5万元;危房改造130户,补助资金325万元,全面解决了我镇农村群众的住房问题。五是投资1350万元实施了1.7公里安边镇街道改造一期工程,二期街道改造工程0.9公里目前已开工建设,后续将积极争取资金实施街道改造、亮化、绿化,全面改善镇域道路。六是投资183万元建成安边文化馆一座,投资167万元建成10000平方米安边文化广场1个。

三、2018年工作打算

一是实施产业兴村强镇行动。改造北园子村2000亩高标准农田;优化杨岭村龙飞马铃薯基地建设;打造牛圈塘村德旺专业合作社千亩示范基地、安寺村集体洪漫地集约种植基地和王寨子村百亩“温室”蔬菜村,创“安边小瓜”特色品牌;以退耕还草、家庭农场建设等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

二是打造雷圈村、王寨子村“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实施改路、改水、改电、改圈、通讯、绿化等民生工程。

篇7:县精准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关键词:畜牧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对策,宁洱县

1 宁洱县畜牧业扶贫现状

宁洱县是全省第一批脱贫摘帽的12个县之一。全县有建档立卡户2537户9155人,占全县建档立卡户贫困人口11509人的79.5%。2016年畜牧产业脱贫以猪、鸡养殖产业为主,1408户建档立卡户5188人养殖生猪16876头,人均养猪3.2头;1129户建档立卡户3967人养殖土鸡172043羽,人均养鸡43.4羽。在扶贫措施上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加快了畜牧扶贫攻坚脱贫的步伐。

2 畜牧业精准扶贫存在问题

2.1 贫困人口分布点多面广

宁洱县属“老、少、边、山、穷”农业山区县,其贫困人口分布于全县9镇乡64个行政村539个村民小组,宁洱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09人,占农村人口15.98万人的7.2%。这给指导发展畜牧养殖业带来许多困难和不便。

2.2 农村情况错综复杂、难度大

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1/3,在农村实施精准扶贫的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养殖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

2.3 农民素质有待提升

许多贫困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

2.4 缺资金缺项目而返贫

一方面,贫困户缺乏资金投入,畜牧养殖基础设施薄弱,没有良好的畜禽养殖圈舍,卫生条件差、靠天养殖畜禽,无法抵御动物疫情的危害。另一方面,贫困户没有延续的项目支撑,导致贫困户无收入门路,难于避免重新返贫。

3 扶贫总体思路

3.1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充分发挥畜牧产业扶贫增收作用,按照“瞄准对象、因户施策、扶持到户、责任到人”的要求,结合全县各乡镇贫困家庭养殖情况,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利用养殖业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3.2 基本原则

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因地制宜,重点推进,发展主导产业的原则。全县以猪、牛、羊、土鸡产业为畜牧业扶贫主导产业。积极依托“扶贫项目+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让精准扶贫更精准、更有效、更有力量,逐步实现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致富奔小康。

3.3 主要目标

通过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实施猪、牛、羊、鸡畜牧产业扶贫等富民产业,实现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的目标。在“十三五”期间拟达到目标如下。

3.3.1 生猪产业

2016-2020年在全县9个乡镇64个村平均每年1460户建档立卡户发展生猪产业,每年出栏商品肥猪24000头,每年有5110人脱贫且不返贫。

3.3.2 土鸡产业

2016~2020年在全县9个乡镇64个村平均每年500户建档立卡户发展土鸡产业,年出栏土鸡226400羽,每年有1750人脱贫且不返贫。

3.3.3 牛产业

2017~2020年在全县9个乡镇64个村平均每年535户建档立卡户发展肉牛产业,年出栏肉牛1875头,每年有建档立卡户535户1875人脱贫且不返贫。

3.3.4 羊产业

2017~2020年在8个乡镇35个村平均每年105户建档立卡户发展羊产业,年出栏黑山羊2250只,每年有建档立卡户105户375人脱贫且不返贫。

4 畜牧产业扶贫资金需求

宁洱县“十三五”畜牧产业扶贫共需发展资金50000万元,其中,生猪产业30000万元,土鸡产业8500万元,肉牛产业10000万元,羊产业1500万元。

5 保障措施

5.1 精心组织,实现精准扶贫

加强对畜牧产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畜牧产业扶贫建设工作作为宁洱县扶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真抓实干,抓出成效。县政府成立畜牧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局长、县扶贫办主任、县财政局局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县国土局、县环保局、各乡镇政府、县农科局及股、站、室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畜牧产业扶贫相关工作,组织县农科局全体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深入到村、组、户开展技术指导和帮扶,更有力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完成全县畜牧产业扶贫目标任务。

5.2 制定土地支持政策

上级部门应合理规划和批准使用畜禽养殖、加工用地。一是要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畜禽养殖区,合理安排限制养殖区和可养殖区范围;二是按照《畜牧法》的规定,把发展畜禽养殖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解决。畜禽养殖用地与基本农田一并规划、配套建设的新模式,走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新路子;三是允许农户在自家宅基地周围改扩建畜禽圈舍,应免去一切审批手续和费用。并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农民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发展畜禽养殖。

5.3 加强养殖技术指导

建立科技人员、良种良料良法直接到户的养殖技术推广新机制,形成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的科技扶贫新模式。具体指导扶贫户建设猪、鸡、牛、羊标准化圈舍和粪污无害化处理池,及其牧草种植、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料制作,科学搭配饲草饲料,科学饲喂,饲养管理等农村实用养殖技术。

5.4 切实做好畜禽疫病的防控

要让扶贫户牢固树立“减少死亡就是增收”防疫理念,生猪防疫以“321”免疫技术为主,重点防疫“口蹄疫、蓝耳病、猪瘟”等疫病,牛疫病防疫以口蹄疫、气肿疽、牛出败为主,鸡疫病以“禽流感、新城疫、法氏囊、呼吸道疾病、鸡痘”等为主,羊疫病以“口蹄疫、羊痘、小反刍兽疫”等为主。并且要做到县不漏乡镇、乡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的高密度免疫法,畜禽免疫密度达100%。确保扶贫户畜禽健康养殖,提高畜禽商品率。

5.5 积极争取畜牧项目实施

应结合宁洱县山区农业县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畜禽养殖资源优势,积极向中央、省、市争取生猪、土鸡、肉牛、黑山羊等养殖产业项目,加大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养殖卫生环境,提高畜禽养殖水平,使贫困户依托畜牧产业扶贫项目得到增收脱贫和不返贫。

5.6 采取“扶贫项目+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畜牧产业化扶持模式

对畜牧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应采取以公司为龙头,以合作社为载体,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扶贫对象,公司把良种良料良法直接供给扶贫户,并与扶贫养殖户签订畜禽商品回收协议,回收时扣除畜禽种源、饲料等成本,而养殖专业合作社搞好养殖技术服务,把贫困养殖户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协调解决养殖技术难题,确保畜禽养殖增产增收。这样,以“借鸡生蛋”的方式既解决了贫困户资金短缺无产业支撑的困难问题,又使公司得到发展壮大,发挥了畜牧产业扶贫增收脱贫的作用。

5.7 建立畜产品加工企业

为拓宽畜禽产品销售渠道,避免供过于求滞销问题,引导培育壮大一批精深加工企业,使猪、牛、羊、土鸡产业向深度开发,推进现代畜牧产业链建设,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倾斜支持畜产品加工、仓储、冷藏、市场建设,推进牲畜毛绒、骨、血等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使贫困户更多地分享畜产品加工增值的收益。2016~2020年在宁洱县建设大中型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机制。

5.8 积极开展养殖技能培训

针对全县贫困户文化低,缺乏养殖技能的实际情况,应选派业务技术骨干到村组举办通俗易懂、实用、实际、实效的科学养猪(牛、羊、土鸡)技术,让每户贫困户至少1~2人参加培训并掌握畜禽养殖技能。

5.9 加强监测评价和考核

上一篇:张小娴《三个Acup的女人》经典语录下一篇:教学工作情况证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