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2024-05-07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共10篇)

篇1: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摘要:趣味性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热情,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困境中想方设法,另辟蹊径,就一定会让学生和语文为友。 关键词:语文课堂;多角度;趣味性

汉字是天下最美的字,方方正正,一撇一捺,意蕴其中;汉语是最赋美感的语言,一字一天下,一语一世界。汉字与汉语组合而成语文。语文的形式不拘一格,诗词歌赋样样有,琴棋书画融于中。语文谈的是古今中外人,侃的是天南海北事。语文可以让你尝遍天下滋味:酸甜苦辣慢慢品,嬉笑怒骂细细尝。语文可以让你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古老岁月,和秦皇汉武谈天下,与唐宗宋祖论国事,跟李白月下饮酒赋诗词,同陆游挥剑驰骋疆场保家国„„;语文可以让你天马行空,到你想去的任何地方,你可以约上孙行者重走赴西天取经路,你也可以邀请格列佛再踏冒险之旅,你还可以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起重温那段经典而凄美的爱情故事,你同样可以到水泊梁山和群雄再聚义„„

语文这么美,你难道不喜欢语文吗?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这是我们作为一名真正地语文老师应该做的。

当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并不矛盾,而是紧密相连的。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成绩自然而然就会提高,这就好比喻我们认真地喂养小鸡,到了一定的时候,小鸡就会下蛋

一样。但是反过来,学生成绩提高了,语文素养不一定真正地提高。

一位老师说:“只要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而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随着小学生年龄增大,他们的求知欲强烈了,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也想提高自己文化修养,涵养气质;同时他们更想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爱上课外阅读。而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喜欢语文课。 1.别致新颖的导入

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犹如一篇杰作的序曲。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住学生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荷花》这课时,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现在老师说条谜语,看谁反应快,猜得准。”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撑船不用桨”。学生们听了,纷纷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谜底。这时教师板书课题《荷花》引入新课。又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让学生说说带“马”的成语,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教师继而导出课题。这种导入法清新活泼,饶有风味,为学生喜闻乐见,也是造成轻松课堂气氛的开始。

2.选择一个独特的切入口

选择一个独特的切入口,对于文本的解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读《二泉映月》时,本人做如下设计:

师:你们就是那邻家的少年,你扶着阿炳来到了二泉。你听听阿炳想通过这琴声告诉你什么?(学生自由读三,四小节。)/生:他想告诉我他坎坷的经历。/师:怎么坎坷,你能具体告诉大家吗?/生: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穷困和疾病折磨着他。/生:还有他唯一的亲人—师父也离他而去。/师:是啊,可怜的阿炳,被穷困和病魔折磨着,无依无靠。板书:师父。在此插入阿炳的身世。(让学生读课文三、四两小节。)

这样,让学生带着邻家少年的身份加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拉近与文中主人公阿炳的距离,也便于更好的走入阿炳的生活,了解阿炳创作的动机。通过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走到文字背后,阿炳的生活历历在目。学生入情入境,教师避讳浅尝辄止。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更深入,贴切的解读。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引导,帮助学生对文本的挖掘。阿炳身世的插入,进一步激起学生内心情感的荡漾,那份同情,那份怜悯,跃然脸上。层层情感的铺垫,让阿炳的创作顺理成章。也让学生与阿炳在情感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不再是一只粉笔,一本课本,一块黑板讲到天黑。还可以使用其他的手段。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多媒体的使用。如在教学《长征组歌》时,可以把长征组歌放给学生听,给他们直接的视听震撼。在教学《长征》节选时,由于本文是电视剧本节选,因此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电视剧本的特点,比较电视文学剧本和一般小说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长征》。 4.课堂表演

把抽象的东西融入情景,融入生活,寓教于乐,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么课堂也便会由被动走向了主动。如本人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巧妙的把课文编成课本剧,由学生来扮演课文中的巨人,让他们再现巨人的神情、动作、语言,展现巨人的性格特征。小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都想表演得最成功,而要想表演成功,必须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这就不仅激发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的欲望,更激发了学生参与表演的欲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表演时,不管他们说得多还是说得少,只要能说就给予充分的肯定,不作过高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想表演,能表演,有机会表演,这样,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和童话人物零距离接触,更进一步体验了童话人物的内心世界,触发了学生心灵的火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让他们感觉语文原来是那么有意思。

趣味性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热情,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所以一定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加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 《语文教学过程研究》张中原,江苏教育出版社 [3] 《语言教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篇2: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毕业后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因此在校期间学好应用文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学生对应用文缺乏兴趣,应用文教学的效果不明显。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就要让学生对应用文产生兴趣。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很有用,然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的进度和内容,最后告诉学生怎么写,增强应用文的趣味性。

现今的职校生语文基础知识普遍差,平时对基础课不重视,一提到写作文更是叫苦连天,对应用文写作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这是应用文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的一个症结。要解开这个症结,将应用文写作课讲得实用而有趣,让学生学得扎实而有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它很有用”。

兴趣是在一定的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主体产生某种需要的时候,就会对周围环境中能满足其需要的事物优先注意。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现实中应用文平实无华,讲究程式化,内容与学生生活存在较大的距离,学生常觉得枯燥无味,想学而厌学。既然应用文最重要的特点是“实用性”,那那就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文体的重要性。但平时的应用文教学由于照本宣科的多,纯粹的理论知识难以让学生认识到它的用途,必须要有感性的体验。所以,应用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认识到这种文体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应用文与生活之间存在的紧的密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把他们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到应用文贴近生活,能满足生活需要。比如书信,首先是一般书信,适用于个人之间的交流情感。在目前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越来越多,越来越快捷,手机短信、E-mail、QQ聊天等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却又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淡漠。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如此,缺少有效的面对面的沟通,有时冷酷得仅剩下抹不去的血缘和关系缺衣少钱时才想到父母。为配合学校的“感恩”主题活动,曾让学生给自己 1的父母写一封信,讲讲自己的心里话,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在这样一个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写信仍不失一种较好的沟通方式。也曾和学生开玩笑说追求女孩子、男孩子是否一样都是发手机短信呢?写一封浪漫的、能打动人心的情书不但不会显得老土可能会更有效,还提到了徐志摩致陆小曼的情书。有了学的兴趣,再来掌握书信的格式与写法就会容易得多。而专用书信,如感谢信、申请书、倡议书、建议书等,与生活的联系就更密切了。中等职业学校中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社团、组织也是林林总总,要想加入其中当然先要写申请书。再比如,学生在校期间丢失物品是难免的事情,可丢失后该怎么办呢,自怨自艾后随它去,最多再买个新的?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启事”中的“寻物启事”,写上所丢失物品的相关信息和联系的方式,把它贴在学校的橱窗内或显眼的地方,或许丢失的物品会失而复得。可现实情况是我经常看到学校的失物招领却很少看见过寻物启事。

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应用文在他们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是很有用的,以引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从而愿意、乐意去学,以此提高他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其次,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人们往往对于始终不理解的事物,难以保持长久的兴趣,一旦轻易受挫,就会兴趣顿失。但如果对该事物能逐渐熟悉、理解、掌握,不断受到成功的激励,兴趣便随之增长。所以,学科的难度应与学生的先天素质、情绪体验、知识水平相适应,学生经过努力能够掌握才容易激发兴趣,即所说的跳一跳要能摘到苹果的理论。因此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我们制定教学计划的出发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普通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连阿拉伯数字和汉字的数字大写都分不清,在我所带的班级中,有很多的学生写不全从“零”到“亿”的数字大写。所以,开学之初,我就先从简单的“壹贰叁肆„„”教起,先让学生学会写领条、借条、收条、欠条、请假条等条据。这类应用文看似简单,但具体的行文结构和要求学生往往仍旧模棱两可,可因为学生平常在学习生活中用得到,他们仍然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身边发生的具体事例让学生写,学生很感兴趣,写作的热情也高。然后教生活中经常看到用到的启事、海报、申请书、计划、总结、新闻、简报等,还有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如财会专业的经济应用文。实习前安排求职信、应聘信、法律文本式的劳动合同等。这样由浅到深,易教易学,再加上采用大量生活中的写作案例,学生兴趣较强,收效较好。

同时,在教授应用文过程中可以结合学校或身边发生的事情。如在学校举办运动会前夕,可以安排开幕词、闭幕词、新闻、简报的学习,掌握写作格式及应注意的问题后,结合优秀的范文,要求模仿写,学生很快掌握了结构。运动会期间,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根据现有的材料还写出了几篇很像样的应用文。此外,在新生入学时讲了欢迎词的写法;教师节前夕讲了感谢信、慰问信的写法;新年时讲祝词的写法等。

最后,教会学生如何写,增强应用文教学的趣味性

职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相对而言较弱,他们在学习上相对比较随意,一不愿学无趣的东西,二不愿学太深的东西。每个应用文文体的概念、特点、格式、要求等理论知识不复杂,学生自己也能理解和记忆,而对于格式以外的内容——正文——的写法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不知从何着手。这是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比如说,“通知”这一文种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出现,使用频率很高,其所包含的内容也很纷纷,转发性通知、会议通知、任免通知、发布性通知等等,每一种通知的写法还不尽相同,为了不混淆就得教会学生每一种的具体方法。在文秘专业教授用得较多的会议通知时,先让一位学生以学生科科长的名义写一份班干部会议的通知。她脱口而出:“今天下午在阶梯教授召开班干部会议,请务必准时参加。”这样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学校的动态比较关注,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反映出学生对司空见惯的事物缺乏深入研究。接下来让学生讨论:你看了这份通知有没有疑惑?有同学说开会的时间不具体,“下午”太笼统;有的同学说参加会议的人员也不具体,是全体班干部还是部分?我又提示说:任何会议都应是一必要才开的,要有一定的目的,围绕一定的内容。又有同学回答说是主题,会议中准确的说法是议题。然后我在黑板上用显眼的粉笔写出:时间、地点、议题、与会人员,让学生明白一份能获得有效执行的会议通知必须具备这四项内容。

又如,在进行“总结”这一文体教学时,学生已在学校学习、生活一年多,对于学校对自己的学习都有了全方位的了解。课上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开头:“大家在职教中心学习已一年了多了,我想知道大家一年个方面的表现怎么样啊?”于是有同学站起来回答,有说英语学得还可以,有说数学一直学不好,有说专业课很难,学不会。我提示说:“大家的感受可能比较多,但要有条理,先说整体情况,再说自己的收获,最后说不足。”于是,大家开始思考,我先请语文课代表谈谈。当她分条列举自己语文、英语几方面成绩取得的后,我问到:“你觉得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绩呢?”她又总结出了几点经验。我又问:“你觉得还存在哪些不足吗?”她又说出了数学、体育几方面存在的问题。我继续追问:“你对未来的学习有什么设想吗?”她一下子说了好多。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情况——成绩———经验———问题———打算”这几个字,开始了“总结”的教学。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更加明白应用文不可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以此提高他们学习应用文的兴趣。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能否得到提高的关键还在于学生自己,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得到学生的配合才能有效。应用文学习也一样,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必须让学生意识到“应用文是有用的,我要学”。只有从内心激发起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真正学有所得。正如著名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当一个人对某种事情发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

参考文献:

篇3: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学习兴趣相当于学习的基石, 只有将教师居高临下的“要你学”, 变成学生心甘情愿的“我要学”, 教师才有可能真正构建起职高语文的高效课堂。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 并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 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 那么, 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 将转化成一种学习的动力和信念, 这种信念将使学生在学习中不躲避、不退缩, 勇于质疑、敢于挑战。那么如何才能让职高语文课堂充满热情与活力, 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

一爱护学生,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师生间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学生会因为喜爱尊敬老师而爱上他的课, 反之亦然。所以, 教师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 爱是教育的起点。面对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 教师要少一些批评指责, 多一些赞赏理解。要想成为让学生欣赏的老师, 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提高业务能力, 完善个人魅力。当教师拥有了渊博的知识, 智慧的头脑, 宽容的胸怀, 风趣幽默的谈吐时, 自然会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所教课程自然也会对学生充满吸引力。

二以情动人, 积极推动素质教育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要注重素质教育, 要与素质教育接轨, 始终坚持将素质教育内容引进课堂, 积极发挥语文教材的德育教育职能。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点滴渗透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教育、责任意识教育、感恩亲情、感悟生命教育。例如, 在学习《善良》一课时, 让学生领悟到:善良的品质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不管我们身处何种境地, 我们都不能遗失善良的心, 拥有善良会让我们拥有正义、拥有勇气、拥有美好的未来。这一课对于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扭转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在教授《依奇克里克》一文时, 首先给学生播放歌曲《克拉玛依之歌》, 这首歌赞美了中国第一代石油人的敬业奉献精神。在歌曲优美的旋律中, 学生们陷入了沉思。通过学习《依奇克里克》, 学生们领悟到了中国石油工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 爱岗敬业、创造奉献的崇高精神。他们在茫茫戈壁上默默挥洒着自己的青春与汗水, 以为祖国开采石油为荣, 为人类奉献为乐。课后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谱写自己精彩的青春篇章。语文教材中的精彩篇章数不胜数, 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教师要将生硬的说教变为潜移默化, 点滴渗透, 这样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三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给学生实际技能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说会写, 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所有专业的学生步入社会后所必须具备的。为此, 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 要狠抓这两种能力的提高。首先利用早读时间, 将听和读整合为一个版块进行训练, 这项训练可以为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训练过程中, 首先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眼要看、口要读、心要想”, 进而教给学生“浏览、速读、精读”等不同的阅读形式, 从而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定期开展即兴演讲活动, 内容可以是新闻、故事, 也可以是班级趣事。同时抓好复述、解说、辩论、洽谈、协商等口语训练的重要环节,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又能练习了他们的普通话, 锻炼了胆量,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更能使他们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在写作方面, 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以及工作实践中应用最多的是应用文, 因此, 教师要确定以实用文训练为主, 兼顾一般文体的方针, 从各专业出发, 突出实用文体的训练。在训练中要将基本知识讲解与具体案例分析相结合, 同时贯彻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原则, 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将专业与写作相结合, 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又能使语文课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 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4: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一、紧扣时代潮流,增强语文课的魅力

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总是听得津津有味,而当教师照本宣科,内容陈旧时,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在语文课中应有所体现,但教材本身不能朝令夕改,应保持相对稳定。这就与当代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喜欢紧跟时代潮流的思想相碰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常常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那些具有时代气息又极其典型的热点材料补充到课堂中,以丰富教学内容。比如,我在讲到爱国这一问题时,就把奥运健儿取得的成绩引入课堂,特别提出了女排和刘翔的拼搏精神。在训练学生作文时,为了丰富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情感,体会到一篇篇美文对于学生心灵的震撼,以班级集体购买的方式,把每一期的杂文选刊、读者、特别关注、爱你等杂志买回后放在班里,鼓励学生多看,多体会,这样可使学生感到事例真实可信,又富有时代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既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又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了语文课的魅力。

二、引进多媒体教学,寓乐于教

多媒体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影视、录像、动画、幻灯片、音乐等方式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思考和探索,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深刻领会有关道理,完成教学任务。音乐的运用,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利用音乐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形成轻松、活泼、生动、愉快的教学气氛。例如,在讲到爱的主题时,我就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爱就是付出,让家不缺乏,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住我家,不分日夜秋冬春夏,全心全意爱我们家”。学生听到这优美的旋律不由自主合唱起来,在歌声中深深感受到“爱”在家庭中沉甸甸的份量,这样就为子女解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另外,语文课中的许多文章,我们都可以从网络上找到相关的内容,比如朗读、音乐、图片、视频等内容,把他们放在每一节课上,丰富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会感觉到学习应该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三、 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讨论是指教师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在课堂上就某一问题、某一重点展开讨论。这种讨论可以机动灵活,既可以就教材中的主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就教材中引起学生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可以是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也可以是课本外的,讨论应尽量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同时小品这种教学形式直观性强,气氛热烈活泼,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才能有极大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比如,我在看到一篇文章中讲到“哥儿们义气不是真正的友情”这一问题时,就引入了小品:学生王平被打了,他跛着脚,捂着脸,哭着找到他的两位好朋友张江和李强求助。张江认为:我们是好朋友,应该两肋插刀,去把事情摆平。李强认为:是好朋友应该冷静考虑,搞清楚谁是谁非,找老师帮助解决,这样就引发了两者之间的争论。三个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引起同学们的阵阵大笑。这个小品很自然地引出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从而一下子把学生的胃口吊了起来,并产生了急于知情明理的欲望。由于这个小品趣味性强,学生对此回味无穷,因此整堂课都能积极思考,与教师配合非常默契,使这节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青少年学生大多争强好胜,不甘居落后,渴望获得成功。特别是初、高中生,表现得更为强烈。因此,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也是我们的教学任务之一,在教学中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比如,学生答对了,见解独到、新颖,我都会及时给予表扬。同时,上课面向大多数,对不同学生要求不同,提问时区别对待,较难的问题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学习较差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使每个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产生一种我能行的感觉。有一次,一位性格内向,从未回答过问题的学生,悄悄地举起手,但又迅速地放下。看他欲言又止的样子,我用鼓励的眼光望着他,请他回答这个问题。他的回答尽管不尽人意,但我还是非常高兴的说:“你的回答很好,请大家掌声鼓励。“全班顿时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他激动得满脸通红,兴奋无比。从此以后,他上课积极发言,课后更加努力学习,成绩在不断地进步。特别是作文课上,学生写出了一篇好文章,就要及时把它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这是对学生的肯定,也是对其它学生的鼓励,学生正是在一次、两次的成功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了自?信心,萌发出进一步求知的欲望。

篇5:让古老的字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平阳小学,南宁,530000)摘要: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石,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源远流长的识字教学由于在理念上的众说纷纭而异彩纷呈。字理识字,将一个个正正规规的汉字变成学生喜爱的图画、故事、身体语言,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也更能使得学生对乏味的汉字印象深刻,过目不忘,学而不厌。我的论文将从古老文字入手,讲述古老文字与现今汉字的渊源,深化学生对汉字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关键字:字理

古老汉字 方法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在识字教学改革的探讨中,人们重新发现了汉字理据这一独特的教学资源,后来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先感知直观形象再识记汉字(即“字理识字”)是最有效的方法。所谓“字理识字”就是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追本溯源,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形象真实、深入浅出地进行识字教学。汉字本身具有图像性和表意性的特点,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将汉字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巧妙传递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识字兴趣的不尽源泉,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下面就古文字典故、字谜等方面进行字理教学的分析讲述。

一、甲骨象形文字与现今汉字的相融

汉字中有许多字都是根据生活中的具体实际事物描画出来的,这类汉字被称为“象形字”。象形字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汉字,它有着鲜明而独特的直观性。教师可以根据字形的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与汉字之间的关系,接着演示汉字的原始状态和演变过程,以帮助孩子记忆字形、理解字义。

人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趣的汉字实践活动课中,讲述了“册典删”的来历,册:象形。金文、小篆字形与甲骨文相似,象简册形。本义:书简。古代文书用竹简。编简名为册,后凡簿籍均可称“册”。典: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本义:重要的文献、典籍。删:会意。从刀从册。册是简册,把若干竹简编穿在一起叫“册”。简册的内容有问题,就用刀除掉,所以从“刀”。本义:削除。读罢此文,学生对这几个文字的认识更深入透彻,如“册”之一字,与现今书籍无多大相像之处。但看甲骨文中,此字形状类似古代竹简文书,学生脑中浮现出的“册”之一字更容易牢记于脑。再如“删”,将“册”记牢之后,得知用刀除掉错处,即为在“册”旁加刀(利刀旁),“删”之一字即刻成型于脑。用甲骨象形文字记忆汉字,确实妙不可言。

二、字谜在汉字学习中的应用

字谜,即以字做谜底的谜语。人们常常根据汉字的笔划结构特点制成富有特色的字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认识汉字,再加以字谜补充,学生能从教师生动形象的字谜教学法中享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猜字谜主要的三种方法有组合法、像形法和意会法。组合法是根据谜面的暗示,把在的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就成了“告”。像形法是把汉字的笔画比拟成事物,猜这种字谜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河边一蜻蜓,天上双雁飞”,猜两个字。蜻蜓是细细长长的两个翅膀一个头,像个“干”字,加上河的边上三点水,是”汗”。双雁像“从”,天的上面是一横,加起来成了“丛”。意会法要求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的意思去联想。比如,“客满”猜一个字。客满就是人太多,谜底就是“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往往喜欢趣味性强的识记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们经常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采用编字谜方法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比如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有关“照”字的顺口溜:“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它不但为学生所津津乐道,还被不少老师作为记字窍门在课堂上大为推广。先不说它里面所隐藏的思想问题,单从构形理据上分析,就很不科学,不合字理。如果一个学生不会写照耀的“照”,那么他的生活常识最先提示给他的就是“照”离不开太阳和火(“灬”是火的变体)。而用“日本人”来解字,只能让学生“望文生义”,歪曲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以此类推“绳”字,就可曲解为“左手拿线,口里吐电”。“蝇”字则成了“一只小虫,口里吐电”,可谁见过“口里吐电”的苍蝇呢?因此在字谜教学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先要理清字谜的合理性,切记不能“断文取义”。

三、在字理教学中传承中国汉字文化

篇6: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根基深厚,又是母语课程,本应是学生驾轻就熟的一门课,但实际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并不浓。有一篇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小学生的语文作业占总作业量的65%,作业的形式与学业测评的内容呈现正相关。这说明,应试教育的影响深远,评价单一,师生、家长忙碌追逐的是成绩,学生对语文与生俱来的热情在重压之下淡漠了。对于语文本身,教者疲惫,学者乏味。而学生们乃至社会上的整体情况,人们的语文水平并不好。这两年兴起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以及呼声越来越高的高考改革,要把语文成绩提高到180分,都是想引起人们对语文的重视,推动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对于怎样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我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

一、倾心课堂,增强感染力

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多彩,很多课文是名家篇章,我力求不负美文,倾心上好每节课。在钻研教材、改进教法、了解学生等方面认真下工夫。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与讲解、诙谐幽默的互动与点评,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回味获得知识的轻松。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一段感人的英雄事迹,让我的课堂有笑有泪,有声有色。

二、信息技术,为课堂添彩

信息技术的应用助力了教学,为语文课堂增色添彩,让学生饶有兴致地沉浸在语文学习之中。教学用的多媒体光盘,资源丰富,学生被其中展现的美丽景色、精彩动画深深吸引,尤其喜欢“游戏宫”的趣味练习,语文知识学得轻松愉悦,是寓教于乐的好素材。除此以外,我还制作了课件,更便于实施自己的教学。如学《翠鸟》时,我录制了一段微课,给学生讲翠鸟的外形特点,还把这段微课发到一些家长的微信上。看到微视频的同学像得到了莫大的奖赏一样,课堂上很活跃。我还让学生给翠鸟捕鱼的视频配音解说,学生很有兴趣,说得活灵活现。

三、不同学科整合,学出新意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让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学中,把语文和其他学科整合,对拓展学生思维、发展综合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等,作用不可低估。我教语文和音乐,很自然地就把两者整合起来了。学了课文《说声“对不起”》,我与歌曲《原谅我》联系起来,营造氛围,同时强调乐句的演唱要领,让学生体会怎样表达出道歉的诚意。一次,两个男同学起了激烈的争执,我鼓励“肇事者”勇敢地去道歉,同学们又唱起了《原谅我》,学以致用,知以导行,他俩在歌声中和好了。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更是高度整合,语文音乐水乳交融,伴着歌声欣赏北海公园的美景和电影片段,体会歌词的思想感情,再学唱歌曲,背诵课文,同学们在音乐声中得到了美的熏陶。

四、社团活动,发展学生兴趣

社团活动是语文课堂的有效补充,扎实地组织、长期地开展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一技之长都有巨大的作用。我在班里成立了钢笔字书写社团,从基本笔画教起,有步骤地组织活动。以三年级语文课本生字《同步描摹》为主要学习材料,识字写字、磨练意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渗透其中。学生们爱上了写钢笔字,也爱上了语文。

五、多元评价,长效激励

评价激励是学生进步的源头活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怎样夸得有理有据,让人心悦诚服呢?新课程理念倡导多元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据此,我在班里试行了语文学习的综合评价。

在评价内容上,从学习的各个环节来分,包括预习、课堂参与、课后作业、课时与单元测评,从内容性质来分,包括朗读与口语交际、积累与运用、阅读与习作、社团活动。评价表是按学习环节设计的,每个主题小组一份。

在评价形式上,有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小组长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师生评价为主,家长评价为辅。

在评价规则上,师生共同讨论,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性强的评价细则。实行“五星级”评价管理,满20颗星可晋一级。每周小组总结,半学期全班总结评比,评选星级学生、进步学生和优胜小组,给予表彰奖励。每天、每节语文课,组长组员都在关注评价表,那已经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了。一次,一个小组长的奶奶洗衣服时把小组评价表也洗了,但组员个个都记得自己的星星数,评比时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篇7: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中指出有效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是有效益的教学。所谓有效果是指教师的行为引起了老师期望的学生的跟进反应,而有效益则是指对儿童身心发展有帮助的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通过学习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深入课本,寻找资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煮”教材,煮熟煮透。要做到先学后教,“不打无准备之战”。必须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再者对课文又缺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怎么了解,如此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我们只有把自己深放进教材,认真研读,反复讨论,烂熟于心,并且在这些基础上画出“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所以每当我讲授一篇新的课文时,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做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等等。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很多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的语句,及时的做上记号,备课时认真写入教案,课堂上加以重点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也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也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作及时的参考表述。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所以对于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课,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具有适应多种教学需要的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形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多变的课堂,才能满足学生们的不同需求。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情感,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能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而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而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是他们的心上开满美丽的自由之花,这些花朵每一朵都是他们思维肆意驰骋的果实。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比如我在上以年级下册《松鼠和松果》时,就是用实物演示导入的:上课时,我先出示自制的道具“松鼠”、“松树”还有几颗在路边捡的松果,依照课文内容一边演示,一边讲述:“有一只松树在森林里摘松果,摘了一个有一个,突然,它想起了如果松果都摘光了,一棵松树也没有了,以后自己和子子孙孙们吃什么呢?后来松鼠想出了一个办法。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我们一起来学习《松鼠和松果》这篇课文就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实物演示,导入新课,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人们也常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三、把握学生阶段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奇的、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们就必须巧设课堂教学,使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乐学。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比如我在教学《春雨的色彩》时就让他们画出自己想象的春雨的色彩,小朋友们都很积极,画出了五颜六色的春雨,并且争着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意思,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另外根据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童趣性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天真活泼的教学情境中产生兴趣,投入学习,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教《狼和小羊》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狼和羊的形象,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后,我让两位学生分别戴上狼和羊的头饰进行表演。这两位学生模拟狼和羊的语言、行为、神态,表演得非常逼真,其他学生看得非常有趣。这样,学生很轻松地从这两位表演者身上看到狼和小羊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从而也领悟到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对像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这个重要道理。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抽象思维,主动思维开始急剧增长,独立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始分化,好奇心和创造力日益浓厚。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要让他们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篇8: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爱上化学

关键词:化学教学,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 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具有内在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兴趣可以转化为内在动机, 成为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一切有效率的学习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下面我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平时的教学, 浅谈如何优化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学、善学化学。

一、重视化学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 对于变化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 往往有浓厚的兴趣。在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 课堂的演示实验、学生课堂实验、学生的家庭实验以及为解决学习问题所开设的实验, 我认为都要重视, 要有侧重点, 但不能有所忽视。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 我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 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例如, 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 我没有先讲性质, 而是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一高一矮蜡烛的烧杯中, 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

其次, 我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己实验时, 兴趣较浓。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 我因势利导, 把单纯的兴趣转化为对学习知识的乐趣, 成为学习的动力, 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 书写实验报告。

此外, 我还指导学生做家庭实验。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 结合本校实际, 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绪言”时, 我先避开课本, 做几个有趣的实验, 例如:“变色水”、“清水变牛奶”、“小小照明弹”等, 此时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眼睛, 然后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 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如讲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后, 指导学生学会鉴别“假黄金” (铜锌合金) 和真金;讲了酸性、碱性之后, 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 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大量事实表明,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使他们自己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中, 能更好的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 这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耳闻不如目见, 目见不如足践。”在学课外活动中, 我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 动手做实验, 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能力。例如, 用天然鲜花制作酸碱指示剂;用废旧物品制一个简易净水装置;从废旧电池中回收锌和二氧化锰等。此外, 还组织学生听化学讲座, 观看化学科普影片, 参观化工厂和水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了解酒是如何酿造的, 自来水是如何净化的, 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化解教学难点, 提高学习兴趣

面对教材中教学难点内容, 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果在教学中不及时化解这些难点, 就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出现两极分化。在教学中我把握好教学的难点内容, 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能有效地提高和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化学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教学时, 我采取分批识记, 积少成多。对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我教给他们“五查”:一查化学式写得是否对;二查配平是否正确;三查“等号”有没有写, 四查条件有没有标注;五查该画的“↑”或“↓”有没有画。我将常见元素和根团的化合价、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编成口诀了帮助学生识记。对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中的有关计算, 应重点授予方法, “授人以渔”, 让他们多练, 尽可能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和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 我平时指导学生多归纳, 多总结。另外, 我还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来突破化学教学中的难点。例如, 在讲分子和原子知识时, 我借助多媒体模拟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运动, 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原子等抽象的知识。在教学中我认为只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做到“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 就可以不断化解教学中的难点, 并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 我们在教学中重视了化学实验、课外活动的多样、教学难点的化解, 就能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 从而让学生爱上化学这门学科, 乐学善学化学。

参考文献

[1]燕国材.《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篇9: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一、借助多媒体,增强学习兴趣

心理活动的规律告诉我们:新的刺激容易引起主体的兴趣,并被作为重点的对象去感知。多媒体就擅长于发挥这种新异的刺激作用,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学习这一心理特点,紧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软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拓展思维,主动的学、积极的学。虽然语文教学任务繁重,但我还是一有机会就制作课件,让这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比如,在教《沁园春.雪》这首诗到时候,我就精心设计了课件。上课伊始,多媒体展现出一幅苍茫、辽阔,“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画面,所有学生的目光都注视着屏幕,紧接着,著名演员唐国强激情澎湃、浑厚高亢的男高音朗读伴随着铿锵的音乐,雄浑的画面,响彻在教室上空,直到朗读结束,学生依然沉浸在那种激动地氛围中。往下进行的教学环节,学生都情绪高昂地投入到对诗歌的研读学习中,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再比如,在学习《春》这一课时,我也精心设计了课件,教读“春”的几个图画,并分析描写角度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就用多媒体动画地展现了几个画面,面对色彩缤纷,美丽而直观的画面,学生的兴奋可想而知,他们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我的引导下,难点不再是难点,很快一切迎刃而解。多媒体还可以拓展很多课外内容,它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能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觉得语文课堂丰富多彩,从此爱上语文课。

二、让学生参与一些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导语权不再由教师垄断,学生也能分上一杯羹。上一节语文课,导语很重要。好的导语能一下子将学生的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渴望。以前上课的导语,都是由教师自己设计,虽然自己设计的很精心,然而,学生听多了,慢慢陷入“审美疲劳”,导语的作用随着减弱。我想,何不让学生自己设计呢。于是,我就让每一个小组以组长为核心,其他组员献策,设计一课的导语,要求紧扣课文内容,创设一定情景,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单元学习完毕,进行评比,优胜组将获得五分奖励。任务布置下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篇课文学习结束,下一课的导语已经设计完毕,学生交上来让我审阅,我再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再拿去改动。虽然学生设计的导语略显得稚嫩,但是却新鲜、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由于是来自自己的设计,自然听起课来也格外认真。比如,毕淑敏的《一厘米》,学生的导语是这样的:我的家庭很普通,我的妈妈也很普通。但我的妈妈很爱我,,在家里,我受到公主般的待遇,为了我她愿意付出一切。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厘米”又传达出一位母亲怎样的母爱呢?

(二)、引导学生做好预习。以前上课伊始,做的首要任务是处理本课的生字词,要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字音,口头说词义。一部分字词还需要教师口口相传,让学生批到课本上,即便如此,依然有个别学生“不领情”,总想偷偷懒,生字与他“相见不相识”。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做这一项工作呢?我想老师需要放手,不需要什么都替学生做,此时要做一名“懒”教师。自己勤勤恳恳查词典,学生坐享其成,一些学生只是让他写写记记,他还不乐意,何苦来。让学生课下自己查词典,在书上作批注,组长检查,做得好的记二分,偷工减料的记一分,不做的记零分。一周一评比,先组内评,后组与组评,好的组与好的个人在班会上表,记十分。这样做,教师省去了一部分劳动,学生的一个好习惯渐渐养成。做好预习,不仅要查词典自学生字词,还要对课文有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依然是小组内进行。下节语文课上课之前,组长将所有的问题概括,分类,递给老师。教师将学生提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选取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备课教案进行整合,由于学生提的问题大多是较浅层次的,那么不妨作为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即学生的自学环节,让学生在自己读书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并且大部分问题是自己提出的,体验到了做课堂主人的快乐,所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一般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个别学生有疑问的,学习小组内互相帮组就解决了。

三、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学习兴趣

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有直接的联系,学生通常喜欢哪位教师也往往喜欢这位教师所任教的学科。因此,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以风趣、幽默和丰富的知识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因成绩差而害怕老师,心理距离与老师拉得远远的。怎么会对这一学科感兴趣呢?课堂发言又因害怕出错而羞于尝试。这时,教师的及时肯定和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由衷的赞许,都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课下我依然关心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与他们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做他们的朋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让学生产生不学好语文就对不起老师的想法。让他们有学好语文的冲动。我还经常设计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答对的习题,有意识的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机会,提高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和勇气。

篇10: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新疆库尔勒市第二中学 高中语文教师 于红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

二、文本激趣,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那学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荷塘月色》一课,在指导朗读写景段时,让学生演一演荷花,教师配乐,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轻柔、舒缓的语调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学生就会乐学、好学。

三、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可帮助学生尽快驶上读书的快车道。一是创设读书的大环境:首先,在校园中拉起竖幅: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在橱窗中出 “新书推荐”板报。其次,布置漂亮的新书展览于图书室,并组织学生前去参观,学生被那色彩缤纷的封面和插图,妙趣横生的内容所深深吸引。另外,在教室中,设立图书角,挂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二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适当的时候,可以开设阅读指导课,着眼最基本的方法、技能的传授,帮助学生选择读物,指点学生科学利用休闲时光读书等。三开展有关活动,如举办书籍交流会,让学生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推荐给对方,同时也从对方的书中找到自己喜爱阅读的书籍,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四、让学生置身其境,去“演绎”文本。

教材上不乏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段落句子(物别是记叙文)。以前上课对于这些段落句子总是一读了事,然后再引导同学们运用“想象”去体会一下课文语言的精彩。美其名曰

“想象”,其实,仅靠想象是难于体会其妙处的,充其量只能算是隔靴抓痒,并且这样也给一些思想懒汉以可乘之机,长此以往就会使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消失殆尽。现在对于这些段落、句子的处理方式是采用“演”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情节扮演其中的角色,再现课文的情境。例如我在上《鸿门宴》的时候,对于文中鸿门宴中樊哙闯帐一节,我叫同学们去表演一下这幅场景的内容。同学们在台下即刻行动起来。大部分同学能够很好地再现场景的内容,并且有些同学还有一定的创造性,加进樊哙的表情,不时地引发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同学们的表演非常幽默,不用教师多讲,同学们表演过程中就充分体会到了樊哙的形象。同学们再现了课文的情境,成为文中的角色,实现了人本对话,大大增强了语感能力。同时通过表演,满足了同学们的成就动机,使他们觉得语文知识可以在表演中去体会,去感悟。

五、让学生去“争”,在“争”中体会乐趣。

这里的“争”是争论的意思。苏东坡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西方俗语有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大多如此,你站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大相径庭。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的时候,我先叫同学们针对课文的这一题目想象一下,假如是你来写,你们会写些什么内容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内容各异,就是没有一种和作者想的是一样的。然后,开始学习课文。学完课文后,我再问学生:“课前你们所说的内容和课文内容完全不一样,是不是作者跑题了?你有没有更好的题目?”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趣,各抒己见,这些都是同学们积极思考的思想结晶,对于他们的这种创造性行为,如果又能得到老师的及时肯定,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生发出来。

六、运用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习兴趣。

简笔画是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一种形象化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运用简笔画,可以使抽象的单调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教师有一手漂亮的简笔画不仅可以提高在学生心目中地位,让学生觉得你很有本事,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我在教《荷塘月色》这一课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了荷花,让学生看,学生一看这美丽的图画,就兴奋起来,兴趣立刻激发起来,不少同学高兴地说:“这幅真美,真漂亮”。我看看学生的兴趣很高,赶紧就说我们今天来学习《荷塘月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上一篇:第九套广播操比赛方案下一篇:常用每日早安问候语语录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