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应该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2022-09-10

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课程问题总是居于核心地位。因为“课程乃是把宏观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措施等和微观的教学实际、学校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媒介和途径,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一座桥梁”。为此,课程改革在今天的中国教育界已经成为改革的重点和热点。语文教学更是火如荼地开展着。笔者认为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突出人文性,重视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

这段话意思非常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程标准虽然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笔者认为不能淡化、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相辅相成,高度统一。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语文课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也值得商榷,有不少老师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却忽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平时教学尚且这样,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即便有,也是一带而过。把语文课变成主题班会或思想品德课、科学课这在当今的中学语文课堂是很常见的。教学形式变化多样了,课堂气氛活跃热闹,可就是朗朗读书声少了,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少了。长此以往,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没有了应有的积累,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为空中楼阁。语文课需要回归到“语”和“文”上,“语”即规范的、高级的、精致的优雅的口语表达。“文”即书面表达,它的最高形态就是独立成篇的、有主题的、有构思的、有剪裁选材,讲究语言风格的“文章”。

因此,我们在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彰显主导作用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由于一些教师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当下的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两种不好的现象:一种是教师对课堂控制的过渡,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智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另一种现象更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课堂上老师讲授少了,乱烘烘的看似热烈的讨论多了,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做及时的恰如其分的点评,人人都正确,个个都很棒。虽然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究竟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主导”有机结合。教师的少讲,不是不讲,教师的讲解应该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凝练准确,经得起推敲,入心入耳,让人茅塞顿开,使人如坐春风。因此,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充分起到主导的作用。

三、鼓励合作学习,倡导独立思考

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地学习,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积极探究;倡导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表现空间;强调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更多的互助和合作交流;强调对问题多角度的理解、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与碰撞;提倡发展性评价,力图带给学生成功的体念和美好的回忆。

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更多的展示的机会而已。多数学生由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还不深入,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必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培养基本素养,发掘创新能力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改革,就是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奠定了学生扎实的基础,才有可能使其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容易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激活和培养读文章画面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又能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只要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妥善地处理好上面的几个问题,真正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除了研究课堂内容,还要做课程的开发者,同时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索如何创设情境和氛围,如何设计教学的活动,如何搭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如何构筑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系统,如何评价学习的效果,那么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就会因为我们的探索使得课堂多一分灵动与飞扬,多一些朝气与活力;更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越来越高,各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强;最终实现课堂效果越来越好,教学质量越来越高的目的。

摘要:笔者在近几年教学改革实践的探索中认识到: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初中阶段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必须处理好以下几问题:突出人文性,重视工具性。强调自主性,彰显主导作用。鼓励合作学习,倡导独立思考。培养基本素养,发掘创新能力。

关键词:人文性,主导作用,合作学习,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需要反思的五个问题》《中小学教材教学》2 0 0 5年第3期,作者牛锡亭。

[2]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刊登在《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09年第02期作者:冉忠选。

上一篇:浅析美国高等教育法制发展特色下一篇: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