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院医患沟通制度

2024-04-14

1医院医患沟通制度(精选6篇)

篇1:1医院医患沟通制度

,,医院医患沟通制度

为加强医患沟通工作,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制定本制度。

一、全面贯彻落实“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以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为宗旨,切实解决患者医疗需求,医务人员在临床医疗活动中,要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加强医患沟通工作。

二、医患沟通的形式分为:口头沟通(包括对门诊病人沟通、住院病人床旁沟通);书面沟通(包括对重点病人、疑难、危重病人、手术病人进行沟通,必须书写医患沟通记录);集体沟通(包括病房公休座谈会、健康教育培训等)。

三、医患沟通的内容有: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疾病诊断情况、重要检查目的及结果、手术及有创检查和治疗、病情的转归及其预后、重要治疗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药物不良反应、手术并发症等)及防范措施,医药费用等。

四、一般的沟通可以由管床医生完成。重点病人、疑难、危重病人和手术病人沟通由主治医师完成。对有医疗纠纷隐患或已经发生纠纷的,治疗组给要统一协调、由治疗组最高职称的医师沟通。集体沟通可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完成。

五、医务人员进行医患沟通时,要注意沟通对象、技巧和方法,要应用沟通对象能理解的语言,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性很强的词语。对沟通对象做到尊重、诚信、同情、耐心。

篇2:1医院医患沟通制度

一、目的意义

全面落实“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办院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构建双向交流渠道,改善医患关系,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和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社会满意度,推动我院“百姓医院·健康家园”品牌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沟通的内容

1、诊疗方案的沟通

(1)既往史、现病史;(2)体格检查;(3)辅助检查;(4)初步诊断、确定诊断;(5)诊断依据;(6)鉴别诊断;(7)拟行治疗方案,可提供2种以上治疗方案,并说明利弊以供选择;(8)预后判断等。

2、诊疗过程的沟通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或家属介绍患者疾病的诊断情况、主要治疗措施、重要检查的目的及结果、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某些治疗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药物不良反应、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及防范措施、医疗费用等情况,并听取患者或家属的意见和建议,回答患者或家属提出的问题,增强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医护人员要加强对目前医学技术局限性、风险性的了解,有的放矢地介绍给患者或家属,使患者和家属心中有数,从而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保证临床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3、机体状态综合评估的沟通

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遗传因素、所患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是否患多种疾病等情况,对患者机体状态进行综合评估,推断疾病转归及预后。

三、沟通的时间与责任人

1、责任护士首次沟通。在病人入院后10分钟内进行,一般在“七个一服务”的同时介绍科室环境、住院须知、相关疾病知识宣教,详细介绍责任护士、主管医生、科主任、护士长及治疗组长等情况,将沟通内容记录在护理记录上。

2、主管医师首次沟通。在病人入院主管医师查体结束后,及时将病情、初步诊断、治疗方案,以及进一步诊治检查方案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并详细书写病程记录。

3、护士长首尾负责制的首次沟通。在病人入院后30分钟内进行,护士长必须到病人床前看望病人,进行自我介绍,了解病人的病情、存在的护理问题和需求、并帮助病人解决实际困难。

4、手术病人术前主管医师谈话沟通。在病人手术前一日进行,主管医师向患者告知拟施手术的相关情况,包括术前诊断、手术名称、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手术风险(发生的概率)等情况。

5、手术护士术前访视患者的沟通。巡回护士术前一日到病房访视病人,向病人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及进入手术室后的注意事项。

6、手术前麻醉医师与患者的谈话沟通。手术前一日,麻醉医师向患者告知麻醉的方式、麻醉中注意的事项、可能引起的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等情况。

7、手术后手术者与被手术者(或亲属)谈话沟通。术后4小时内第一手术者将手术的大体情况、术中出现的特殊状况、术后治疗手段、术后用药、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需要患者注意的事项等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将沟通内容记载在病程记录中。

8、非手术病人住院期间的沟通。病人住院期间,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必须对病人所患疾病的诊断情况、主要治疗手段、重要检查目的及结果,某些治疗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药

物不良反应、费用等内容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并将沟通内容记载在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中。

9、出院前主管医师与患者的沟通:在患者出院前一天,主管医生将患者本次住院的治疗情况、恢复情况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等详细与患者沟通,并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沟通后及时将沟通内容记载在病程记录中。

10、出院前护士长首尾负责制末次沟通。患者出院前一天,护士长到床前看望病人,征求病人意见、了解病人恢复情况、复印病历所需的有关证件、交代出院后用药及复诊等注意事项。

11、出院后一周内电话随访沟通。对已出院的病人,医护人员采取电话随访、信访或登门拜访的方式进行沟通,详细规定见《随访制度》。

四、方法要求

全院医务人员应主动、热情、礼貌、诚恳地回答患者及亲属提出的问题,根据患者的不同身份与患者及亲属进行满意有效地沟通。

1、预防为主:在医疗过程中,若发现可能出现纠纷的苗头,应作为重点沟通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在晨会交班中,除交待医疗问题外,还应把当天值班中发现的不满意苗头作为常规内容进行交班,使下一班医护人员有的放矢地作好沟通工作,并记录在晨会记录本中。

2、交换沟通对象:在某医护人员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困难时,可另换别的医护人员与其沟通。

3、先请示后沟通:当下级医生对某种疾病的解释不肯定时,先请示上级医生,然后再沟通。

4、协调统一沟通:诊断不明或疾病恶化时,在沟通前,医生之间,医护之间,护护之间要相互讨论,统一认识后,由上级医师对家属进行解释,以避免各自的解释矛盾,使家属产生不信任和疑虑的心理。

5、实物对照讲解沟通: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医疗情况用实物对照的方法进行解释说明,以期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

五、沟通记录

每次沟通都应在病历中有详细的沟通记录,记录的内容有沟通的时间、地点,参加的医护人员及患者或家属姓名,以及沟通的实际内容、沟通结果,在记录的结尾处应要求患者或家属签署意见并签名,最后由参加沟通的医护人员签名。每一份病历中必须有5次以上有实质内容的沟通记录。

六、评价与考核

篇3:医院多方位医患沟通新途径探索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医患关系。[1]随着新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和患者就医需求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意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医患沟通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医院内常规沟通模式, 而要真正从病人的沟通需求出发。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广义医患沟通途径。

1 医患沟通基本现状

一项调查发现, 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 其中80%的医患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当所致。[2]目前, 大部分医院重视医患沟通, 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但与患者的需要还存在一些差距, 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变现为:

1.1 重医疗业务, 轻沟通方式

部分医务人员把精力过多放在关注业务知识上, 没有把病人看作是一个整体, 只重视“病”, 不重视人, 采取单一灌输式医患沟通, 很少考虑患者的想法, 易造成患者的不理解和不配合, 加剧医患关系紧张。

1.2 重自我防卫, 轻沟通方式

改善医患沟通, 增进医患互信, 是减少医患纠纷, 缓解医患冲突,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3]近年来, 医患之间的暴力事件也屡见不鲜, 给医务人员心理带来极大冲击, 导致医疗进入防卫性误区。有些医务人员对患者心存芥蒂, 只要把常规诊疗工作解释好就可, 自我保护性意识过强。

1.3 重检查报告, 轻沟通培育

部分医务人员过于强调硬件设施的重要性, 过多的依赖新设备新仪器, 忽视常规的诊查, 使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降低。高效的医患沟通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经过学习和培训。[4]很多医院虽然将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纳入日常的考核, 但没有将医患沟通放在重要位置, 缺少对沟通技巧、方式、方法等方面系统培训。

1.4 重个人利益, 轻主动沟通

大部分医院都存在医务人员缺编现象, 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 会产生烦躁、紧张、压抑的情绪, 导致工作责任心不强、进取心下降、对病人态度冷漠, 主动沟通意识还未树立, 造成医患沟通不畅, 拉远了医患距离。

1.5 重院内沟通, 轻院外沟通

有些媒体报道不够全面客观, 常常倾向于患者这一弱势群体, 容易造成社会大众对医院的不理解。虽然许多医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但眼光相对狭隘, 忽视了对社会大众的主动沟通, 不利于社会对医院的理解和认同。

2 多方位医患沟通新途径实践

医院不断传承和挖掘百年老院的文化底蕴, 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医院改革发展之中, 转变沟通理念, 扩大沟通渠道, 提高患者满意度。

2.1 请进来:创新沟通模式, 拉近医患距离

(1) 创新沟通方式。医院开展“医院体验日”活动, 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社区居民代表、患者家属、拍客等市民代表零距离接触医院工作, 深切体验医务人员的工作过程和感受, 进一步加深了对医务工作的了解, 增进医患理解和信任。 (2) 提高沟通意识。医院在门诊大厅设立“院长代表”岗, 由行政职能部门助理以上人员轮流值班, 每周指定一名带班院领导。“院长代表”全天候与患者零距离接触, 现场解决各种问题, 并主动介入门诊日常管理。 (3) 拓宽沟通渠道。医院除了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座谈会等形式, 还开展“假如我是病人”医患换位体验活动, 举办“肾友会”等多种形式的医患零距离沟通。

2.2 走出去:主动服务病患, 延伸沟通半径

(1) 拓展服务活动。医院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走进街道、社区, 零距离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 并为当地社区居民进行免费义诊咨询活动。根据意见征集汇总情况, 从自身管理和患者实际需求出发, 推出一批重点整改和创新服务举措。 (2) 对接社区医疗。医院与崇安区卫生局及其所属的六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对口协作协议,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深入街道发放健康宣教手册、义诊等, 了解群众的看病需求及就医感受。 (3) 开展志愿服务。医院以“红帽子志愿者服务岗”为载体, 开展各类院内外志愿服务。2012年已累计开展志愿者服务3120人次·小时, 发放健康宣教材料4500余份, 接受咨询数万人次,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2.3 沉下去:深入临床一线, 消除地位差别

(1) 领导带头深入一线。开设“院长接待日”, 由领导班子成员轮流主持, 每月安排2次, 每次半天时间, 深入临床一线了解医院运行情况, 不断改进医疗质量和服务。 (2) 联合督查提高质量。医院成立“医疗、护理、行风”联合督查组, 由院领导轮流带队, 重点督查时段为夜间和节假日, 由职能部门到病人床边, 直接与病人面对面沟通, 当晚检查, 次日通过下发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 (3) 健康讲座现场答疑。医院依托每周一次的“普仁周日健康学校”, 医护人员通过健康讲座的形式, 向患者讲解科普知识, 患者将其疑惑、建议面对面反馈给医护人员, 现场答疑, 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需要。

2.4 融进去:借助信息平台, 提升服务质量

(1) 开展床边宣教。将常见病的护理知识、术后锻炼、健康指导以图片、图像的形式制作成幻灯片, 利用病房内流媒体设备, 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专科健康教育, 弥补了一对一医患沟通的局限与不足。 (2) 及时发布信息。医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开展各种形式的预约挂号, 接受网上预约、电话预约、网络咨询等, 答疑解惑, 为病人寻医问药提供帮助。 (3) 设立客服中心。医院设立客户服务中心, 承担医院门诊预约、客户咨询、出院病人电话回访等工作, 认真听取和收集病人表扬、批评、建议等, 及时有效整改落实, 主动向患者反馈改整改情况。

3 成效

3.1 增进医患理解, 促进医患和谐

医院通过拓宽沟通渠道和方式, 主动融入社会群众之中, 加强对医疗保健知识、便民利民服务举措等的宣传, 减少医患之间专业知识沟通的障碍, 有效增进了社会和患者对医院的理解和支持。在江苏省卫生厅2012年出院病人问卷函调中, 医院以94.95%的综合满意度指标居全市各家医院之首。

3.2 化解医患矛盾, 减少医患纠纷

医院积极传递给社会和患者正能量, 展现了医院在承担公立医院职责, 为患者解除病痛, 提高服务和技术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让患者认同并理解医疗工作的高风险、高技术, 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诊治。数据显示, 近三年, 医院的门诊和住院病人平均负担居全省三级医院的平均线以下, 医疗纠纷投诉以每年10%的速度下降。

3.3 提高员工素质, 提升医院形象

医院加强医患沟通的实践, 营造了浓厚的医患沟通氛围, 促进医护员工个人素质的提高, 从逐渐理解、认同转向自觉践行, 增强了沟通意识。近年来, 医院的门急诊人次和住院人次持续递增, 广大员工克服人员紧缺的困难, 发扬无私奉献, 竭诚为患者服务, 有效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医院荣膺“2012医院改革创新奖”、2012年“江苏省群众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江苏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度无锡市人民满意基层站所 (单位) ”等荣誉称号。

总之, 医患沟通在现代医学诊疗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整个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必须要在提高医务人员沟通能力上下真功, 还要从多角度、全方位来拓展医患沟通的途径,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积极化解医患矛盾, 营造和谐的医患氛围。

参考文献

[1]倪建辉.基于广义医患沟通理念的沟通三要素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 2011 (6) :48-49.

[2]顾月静, 王全虹.医患沟通不利引发医患纠纷的思考及对策[J].中国病案, 2010, 11 (7) :60-62.

[3]苏玉菊.论四维视角下之医患沟通[J].医学社会学, 2011, 32 (2) :35-36.

篇4:加强医患沟通促进医院和谐发展

医患沟通有利于医生了解和诊断病情

对患者疾病的诊断,通常是从医生询问病史开始的。询问病史无疑是一种医患之间的双向沟通交流过程。众多经验丰富的医生都非常重视这一环节,以便从中收集到对诊断疾病有意义、有价值的线索,为进一步的检查及最终明确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里,沟通的广度和深度对问诊的质量及诊断的准确性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做各种检查时也需要医患双方有效地沟通,以使患方能很好地合作,使检查能顺利进行。

医患沟通有利于维护患者的权利

尊重病人权利是维护病人利益的根本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法制的健全,人们对权利问题日益关注,病人权利意识也日益觉醒。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一项重要权利。知情同意的过程也是一个医患交流沟通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医生对患者进行告知,同时了解患者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患者也需要通过与医生的对话、接触,明了自己疾病的诊断治疗情况,需要做什么检查,用什么药,有什么风险和意外,影响自己病情转归的因素有哪些,需要多少费用等信息,在医患关系中,医生拥有医学知识和技术,在诊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仍居优势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医生对病人要进行病情、治疗措施的讲解,并表明自己的倾向性态度。病人在个人行为及利益方面有决定的权利,在医疗方面也有做决定的权利,我们应尊重患者的正当权利,满足其知情同意的需要。病人对治疗方案有什么想法与要求,是否同意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等问题,只有通过医患交流沟通才能获知,所以,加强医患沟通有助于更好地维护病人的知情同意权。

医患沟通有利于培养关爱患者的意识

关爱病人,为病人谋福利,是医疗行业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和职业道德规范。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对健康、疾病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生物医学模式正在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新的模式意味着单纯依靠生物医学技术已不能全面正确地诊断疾病并给予患者合理的治疗了,它要求一种综合的诊断与治疗,认为要正确地对患者进行诊治,必须深入了解患者各方面的状况,使用多种治疗方法。要了解患者方方面面的情况,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要关心病人,善于同病人沟通。加强医患沟通是医疗工作的需要,是关爱病人的体现,也是为患者提供良好医疗服务的需要。

医患沟通有利于密切医患关系

医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构建和谐医院,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但是近年来,医患关系矛盾突出,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究其原因,除少数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低下等之外,医疗市场的特殊性、医患之间缺乏沟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人体结构及病理变化的复杂性,任何医生判断病因、估计医疗效果都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尽管随着医学的进步,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生对某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在一般情况下是有效的,但仍不能保证在患者存在个体差异、疾病具有个体特殊性的情况下,某种治疗方法对患者就百分之百的适用,因此,医疗服务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这种情况下,医患的及时沟通交流,若医患之间信息交流不畅,常易使患者造成误解,引起猜疑或不满,因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以及迫切希望尽快恢复健康的心情,导致其不能很好地理解医疗行业的特点,常常对其期望过高。一旦医疗效果与费用与病人期望不一致,則极易产生纠纷。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占有技术信息,应主动真诚地与患者沟通,以使患者能理性地认识医疗活动,加深医患双方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消除不必要的误解,更好地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

注重沟通,增强沟通技巧意识和提高沟通能力,做好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工作,是医生良好职业素质的体现。在诊疗工作中,医生通常决定什么是应该干的事情。这就需要医生在复杂的疾病治疗中分清主次、轻重、缓急,抓住关键要害,取得他们的认知和认同,要他们能够理解、接受并配合。当然,患者也有他们自己的决定权。只有患者真正被说服了,认识到决策的合理性、正确性、可行性,他才能主动地、全力以赴地支持,才能调动患者及其家属配合的积极性,高效地实现医疗目标。因而,医生应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表达能力,提高了这种能力,也就提高了医生的职业素质。

医患沟通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患者是医院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深入,患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在这种情况下,医院要发展就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要在社会人群中树立自己完美的形象和形成良好的声誉。在医疗活动中,医患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可以加深相互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患者通过与医生的深入交流,会了解很多新东西,也会对医生的学识、经验、能力等产生敬佩心理,会更加尊重、信任医生,这使患者在增强治病信心的同时,也积极与医生配合,敢于承担一定的风险,使自己的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医务人员在通过自己良好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态度为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还可以与患者在相互信任和真诚相待的基础上建立起友谊,使患者与医院能够保持比较长期的联系,一旦自己或家人有医疗上的需要就会愿意到这里来,成为医院潜在的发展动力。

篇5:某医院医患沟通制度

2010-12-20 17:44:07 责任编辑:海峡医界网 来源: 浏览次数:73

3随着卫生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患者维权意识日益增强。为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化解医患矛盾,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时应本着诚信的原则,尊重对方,耐心倾听对方的倾诉,同情患者。

一、医患沟通的时间

1、院前沟通:门诊医师在接诊患者时,应根据患者的既往史、现病史、体检、辅助检查等对疾病作出初步诊断,并征求患者的意见,争取患者对各种医疗处置的理解。必要时,应将沟通内容记录在门诊病志上。

2、入院时沟通:病房接诊医师在接收患者入院时,应根据疾病严重程度、综合客观检查对疾病作出诊断,在入院后2小时内即与患者或家属进行疾病沟通。

3、入院后沟通: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2天内必须与患者进行沟通。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或家属介绍疾病诊断、治疗措施以及下一步治疗方案等。

4、住院期间沟通:内容包括患者病情变化时的随时沟通;有创检查及有风险处置前的沟通;变更治疗方案时的沟通;贵重药品及医保目录外的诊疗项目或药品使用前的沟通;发生欠费且影响患者治疗或急危重症患者及时沟通等。

5、出院时沟通:患者出院时,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或家属明确说明患者在院时的诊疗情况、出院医瞩及出院后注意事项以及是否定期随诊等内容。

二、医患沟通的内容

1、诊疗方案的沟通:(1)既往史、现病史;(2)体格检查;(3)辅助检查;(4)初步诊断、确定诊断;(5)诊断依据;(6)鉴别诊断;(7)拟行治疗方案,可提供2种以上治疗方案,并说明利弊以供选择;(8)初期预后判断等。

2、诊疗过程的沟通: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或家属介绍疾病诊断情况、主要治疗措施、检查的目的及结果、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某些治疗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药物不良反应、医疗药费情况等,并听取患者或家属的意见,回答问题,增强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治疗的信心。

3、机体状态综合评估: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遗传因素、所患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是否患多种疾病等情况,对患者机体状态进行综合评估,推断疾病转归及预后。

三、沟通方式及地点

患者住院期间,责任医师和分管护士必须对患者的诊断、治疗、检查目的及结果、某些治疗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药物不良反应、医疗费用等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并将沟通内容记载在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上。

1、床旁沟通:首次沟通是在责任医师接诊患者查房结束后,及时将病情、初步诊断、治疗方案、进一步诊查方案等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并将沟通情况记录在首次病程录上。护士在患者入院2小时内,向患者介绍医院及科室概况和住院须知,并记在护理记录上。

2、分级沟通:沟通时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复杂程度以及预后的好差,由不同级别的医护人员沟通。如已经发生或发生纠纷的苗头,要重点沟通。

对于普通疾病患者,应由住院医师在查房时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

对于疑难、危重患者,由科主任、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和护士共同与家属进行沟通;

对治疗风险较大、治疗效果不佳及考虑预后不良的患者,应由科主任提出,院长会诊,由科主任共同与患者沟通,并将会诊意见及下一步治疗方案向患者或家属说明,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在沟通记录中请患者或家属签字确认。在必要时可将患者病情报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和律师见证,签定医疗协议书。

3、集中沟通:对带有共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疾病等,由科主任、护士长、住院医师、护士等共同召集患者及家属,集中进行沟通,介绍该病发生、发展、疗程、预后、预防及诊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等,回答患者及家属的提问。

4、出院访视沟通:对已出院的患者,医护人员采取电话访视或登门拜访的方式进行沟通。了解病人出院后的恢复情况和对出院后用药、休息等情况的康复指导,延伸关怀服务。

四、医患沟通的方法

1、沟通方法:

预防为主的沟通: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如发现可能出现问题苗头的病人,应立即将其作为重点沟通对象。在交班时将可能出现问题的患者和事件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交班,使下一班医护人员做到心中有数。

变换沟通者:如责任医师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有困难或有障碍时,应另换其他医务人员或上级医师、科主任与其进行沟通。

书面沟通:对丧失语言能力或需进行某些特殊治疗患者,患者或家属不配合或不理解医疗行为的、或一些特殊的患者,应采用书面形式进行沟通。

集体沟通:当下级医生对某种疾病的解释不肯定时,应当先请示上级医师或与上级医师一同集体沟通。

协调统一后沟通:诊断不明或疾病病情恶化时,在沟通前,医护之间要统一认识后由上级医师对家属进行解释,避免使患者和家属产生不信任和疑虑的心理。

实物对照讲解沟通:利用人体解剖图谱或实物标本对照讲解,增加患者或家属感官认识。

2、沟通技巧:

一个技巧:多听患者或家属说几句、宣泄和倾诉,对患者的病情尽可能作出准确解释。

二个掌握:掌握病情、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掌握患者医疗费用情况及患者、家属的社会心理状况。

三个留意:留意沟通对象的教育程度、情绪状态及对沟通的感受;留意沟通对象对病情的认知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留意自身的情绪反应,学会自我控制。

四个避免:避免使用刺激对方情绪的语气、语句;避免压抑对方情绪、刻意改变对方的观点;避免过多使用对方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避免强求对方立即接受医生的意见和事实。

五、沟通记录格式及要求

篇6:医院医患沟通制度6.8

1.门诊沟通

门诊导医、挂号、咨询人员、医师要强化沟通意识,履行告知义务,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与患者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

门诊医师要严格落实首诊医师负责制,将初步诊断、你行诊疗措施及其必要性和依从性等情况进行告知,征求患者意见;急诊科对遇有意外事故等情况无家属陪同的患者,应及早设法通知患者家属,同时报告医务部。

2.入院沟通

医疗小组应在患者入院12小时内进行入院宣教,告知患方初步诊断、可能的病因或诱因、诊疗原则、进一步检查内容,饮食、休息及注意事项;重症急诊入院患者在办理入院手续的同时,应立即展开诊疗抢救,2小时内完成医患沟通,及时下达病重、病危通知书。

3.住院期间沟通

患者住院期间,医务人员要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向患方介绍疾病进展及预后、拟行诊疗方案、可替代的诊疗方案等需要患方理解和配合的事项。在进行手术、麻醉、输血、特殊检查、特殊治疗以及临床试验、药品试验、医疗器械试验时,应当获得患者或其近亲属书面知情同意;在患者病情变化时、变更诊疗方案、高值医用耗材、贵重药品使用、发生欠费、术前术中改变手术方式及以及超医保范围药品、项目使用时,根据患者病情、患方文化程度及要求的不同,由不同级别的医护人员采取适当方式随时进行沟通,保证诊疗工作顺利进行。

4.出院后沟通

上一篇:动迁房买卖合同注意事项(上海)下一篇:不奋斗何以过一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