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林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2024-04-22

清林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精选6篇)

篇1:清林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清林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修改稿)

2012年4月

目前,我校课堂教学存在着三大难题:一是过分注重教师主导,忽视学生主体。教师对学生不放心,不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教师以教定学,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思考最多的是我讲什么?很少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学?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自信心;三是学生基础差,每个班级都有相当数量的学困生和后进生,许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束手无策。为有效解决以上难题,强力打造“有效课堂”,切实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借鉴先进学校成功课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以整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目标,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当前课堂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新突破,努力开创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局面,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保证,突出重点,深入研究,全面提高我校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改革目标

1.引导教师牢固树立 “质量是根本、教师是关键、课堂是阵地、管理是保障”的理念,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2.激发广大教师教学研究热情,引导教师广泛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努力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实现突破。

三、课堂教学改革组织机构

长: 张成文

副组长: 张惠斌

赵连发

王玉华

成员:

教导主任:于

政教主任:柳本卿

各学科负责人:教研组长 各年级负责人:学年组长 参加人员:高

一、高二全体教师

四、课堂教学改革内容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五、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四步法)。教学的基本步骤

1、自主预习

——提示教学目标,检查预习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约5分钟)

2、交流研讨

——本组交流研讨,检查研讨效果,教师巡视(约10分钟)

3、展示提升

——各组分别展示,学生讨论、质疑、更正、教师点拨(约15分钟)

4、检测反馈

——当堂训练反馈(不少于15分钟)教学的基本程序(1)先学

① 揭示教学目标

教师用投影仪显示(或口头、板书),三言两语准确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② 明确自学要求 教师向学生讲明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时间以及如何检测自学的质量,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③个别辅导

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辅导。④ 发现问题

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为后教作准备。

(2)后教

首先对带有倾向性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学生的展示、讨论、质疑和交流发言等形式来解决“先学”中出现的问题。

(3)当堂训练

即达标检测,让学生在课堂上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作业,教师出示答案,学生分组互相批改,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校正。

教学策略

① 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是有责任的。② 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教师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去学;学生会学了,学会了,教学任务才真正完成了。

③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快车道上的“引桥”和“路标”,其作用就在于把学生引上桥,在必要的时候指引一下方向,把离轨的拉回来,教师绝不能做拉车的老牛,而应该做给汽车安装发动机的机械师。教师应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激情的鼓动者和点燃者。

④ 整个课堂形成“自学—研讨—展示—检测—矫正—巩固”的循环过程,体现让学生“自主、自律、自助、自动、互助、合作”的学习精神,让学生获得能力、习惯、自信、乐趣和自立。

⑤ 从“做”中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亲历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道理,乃至有所创新。自学形式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做实验,做与例题相类似的习题等。

⑥ 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立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⑦ 实施“培尖”、“补差”:教师讲课的起点是基础差的学生,提问的重点也是基础差的学生。课后辅导还是基础差的学生,课后谈心交流,最多的是这些学生。开展“兵”教“兵”的活动。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选用课堂上的“边角时间”,有重点地检查后进生的自学情况,后进生的作业优先批阅。

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流程

(1)提示教学目标(辅助环节1)

[操作] 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或小黑板让学生看。

[目的] 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意义] ①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②由于学习目标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其要求的体现,因此,长期坚持揭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看投影或小黑板,明确了学习目标。

[教师的主导作用] 准确揭示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目标。

[注意点]①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准确地制定学习目标,既不降低也不拨高要求。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②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不要太长。③要引导学生认真默看,不要急于切换投影。(2)指导学生自学(辅助环节2)

[操作] 课前制作好的投影(小黑板),课上通过投影(小黑板)让学生看。

[目的] 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意义] ①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②坚持每次自学前都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自学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提高。

[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看投影,掌握了自学的方法。

[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通过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防止走弯路,上岔道。

[注意点] 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做到三个明确:①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或范围)。②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怎样干好,就怎样干。自学时,往往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相衔接的地方重点看。③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操作] 学生自学、操作,教师巡视。

[目的]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意义] 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积极思考,及时地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知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 端正学生自学态度,确保人人自学高效。

[注意点]①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②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③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

(4)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操作] 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

[目的] 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意义] 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不仅对后进生有帮助,而且使尖子生理解更加深刻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操作。

[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巡视,确保每个学生都认真演练,及时了解班上学生还存在哪些倾向性疑难问题。

[注意点]①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后进生做演示操作,千万不得搞形式主义,叫尖子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际上掩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②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要照顾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或布置他们做哪些练习等。③教师要巡视,搜集座位上的同学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把倾向性的错误用投影(小黑板)打出,供评讲时用。

(5)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操作] ①学生观察演示操作,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操作的相同。②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③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④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目的] 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②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意义] 这一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尖,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既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又通过纠正错误,训练一题多解,使尖子生理解更加透彻了,促进其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一题多解的操作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找错误,分析错因,通过评价讨论,寻求正确答案。

[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更正,寻求规律,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学生运用。

[注意点]学生更正后,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①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②明确教的方式。广泛推行一种“兵教兵的教学方式”,就是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其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质疑,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再补充。③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6)当堂训练

[操作] ①布置课堂作业。②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③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的作业。

[目的] 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

[意义] ①及时反馈信息,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的就视为达到学习目标,做到了“堂堂清”。②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操作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作业,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主导作用] 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鼓励必做题做完了的学生做选做题或思考题。通过巡视,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

[注意点] ①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②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③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④尤其是后进生的操作,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六、具体措施与要求 1、推广课改先进学校的经验,积极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实践,不断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建立学生自主高效课堂。

2、学校将加强对各课改学年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和督查,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评价各参加课改学年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学校将把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改革作为教师评价和评优的重要指标,促进广大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自觉性。

3、学年组、教研组和备课组要转变职能,加强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组织开展课堂教学观摩、达标和研讨交流活动,培养课改骨干,实施典型引路,有效教学,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积极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学校要以课堂教学评价为杠杆,引导课堂教学改革。一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从而发展学生的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二是要体现“以学评教”的观点。坚持评教和评学相结合,突出评学,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评价的关注点要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思维状态、过程参与、生成状态、知识获得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以评“教”促进学生的“学”,不断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三是要体现开放性与生成性原则。课堂教学评价既要体现共同的特征,又要为不同学科和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强调教师要善于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及开发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七、推进步骤

(一)学习发动阶段(至2012年3月)

1、校内培训:组织广大教师收看课改教学录像和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材料。

2、召开课堂教学改革动员大会,宣讲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把全校教师的思想统一到教学改革上来,要深刻理解课堂教学教改是关乎我校发展兴旺的大事,要在全校上下形成这样一种理念:课堂教学改革是全校工作的中心,一切围绕教改,一切服从和服务于教改。

3、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的转变。养成良好的预习、自学、合作、探究、交流等学习习惯。

(二)研究探索阶段(2012年4月)

1、学校领导组织教务处人员、各学年组长、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部分教师依据《清林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结合各学科特点,研究探索适合本学科的具体课堂教学模式,并在部分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好准备。

2、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负责牵头制定本学科的具体实施办法,扎实做好集体备课工作,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三)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5月)

1、全面开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实施阶段。

2、教导处修订课堂教学评价办法。根据课改情况及时提交报告,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修正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3、举办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带动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新教学模式活动的全面开展,带动全体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4、了解学生的愿望及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及时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达到真正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标。

(四)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7月)

1、开展经验交流与研讨,及时总结各学年、各学科课堂教改经验,以便及时指导教学。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促进教师共同提高。

2、各学科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成熟,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全校推广。进一步探讨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五)继续推进阶段(2012年9月—)各学年、各学科在形成了自己教学模式完整的体系后,继续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九、课堂教学改革的保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领导小组,科学制定和落实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加强过程管理,强化制度建设,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积极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工作。

2.转变思想观念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转变观念是前提。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有先进的教学实践。为了帮助我校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使广大教师明确的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要着眼于改变、整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组织学习培训

组织教师深层次地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策略,吸纳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阔教师眼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课改意识,提高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

4、进行示范引领

在自觉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示范引领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捷径。将组织各个学科做的较好的骨干教师,在全校范围内上示范课、研讨课,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典型引路。

5、完善各项制度

学校将加大对教学管理的常规监控,推行精细化管理。一是不断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如集体备课、学案检查、作业辅导检查等制度,加大集体备课、导学案、听课和评课的检查力度;二是完善学情调查制度,每月定期进行学情调查,了解教情、学情。三是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求精、求细、求实,不断研讨、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形成特色。四是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制订出符合课改要求和校情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6、保障经费投入

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合理设置经费使用结构,保障实验科研、教师培训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投入、高效使用。

九、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的几个注意点

1、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要善于处理好放与收、问与答、个体与全体、学生与教材等几方面的关系,既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又不能浪费时间,做到活而不乱,难易适中,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导、学、评”高效课堂教学必须抓好两点:一是要抓好备课特别是集体备课(尤其导学案的科学制定),达到资源共享;二是要抓好学习小组的建设,否则就谈不上高效;三是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使之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

3、学案导学和分层次教学是不矛盾的,一是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层化。二是课堂教学不要太固化(要有相应的拔尖策略,要给学生留有自己支配的时间)。

4、新的教学模式肯定会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初期总觉得所学内容从量上要少于传统课堂。老师们要沉得住气,慢慢来不能操之过急。

篇2:清林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讨论稿)

本是我校成为山东省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项目学校之后的攻坚年,也是我校三年发展规划确立的“特色成效年”,学校的核心工作就是进行课堂改造。为使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扎实推进,经学校研究决定,特制定八项措施。

第一,组织“思维课堂示范周”活动。

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典型带动作用,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提高,从高

一、高二年级分学科推选出部分教师执教示范课,每学科推选1-2名,这些教师一周内的所有课都是公开课。“示范周”期间,学校领导包学科组听课,同学科教师至少听课2—3节,及时进行评课研讨,并组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让执教过示范课的教师向老师们介绍课改经验。

责任人:级部主任、备课组长 第二,组织主题课例研讨活动。

为引导教师关注课堂细节,使课改问题科研化,各学科组在每周的周二至周四三天中确定一天为课改主题研讨日,上报教师发展处。为了使活动具有针对性、计划性和实效性,学校面向全体教师征集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疑难或困惑问题,作为课改研究主题。主题研讨日上午,同学科教师依照预先确定的课改研究主题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学校包组领导、教研组长、同学科教师提前调好课,参加课

堂观摩及评课研讨活动。主题研讨日下午,依照活动主题进行集体评课、研讨、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责任人:教师发展处、教研组长 第三,组织“课改论坛”活动。

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和困惑问题,建立每月课改论坛制度。“课改论坛”活动每两周举行一次,分级部进行。论坛活动根据思维课堂基本理念运用中遇到的问题确立主题,并提前一周公布论坛主题,级部全体教师准备,学校领导分别参加一个级部的活动。论坛开始前确定2-3名上台交流的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谈体会、讲具体做法。其他老师面对面交流,畅所欲言,互相启发,碰撞思想,相互补充。论坛结束后,参加六个级部交流的学校领导再集中分析交流论坛情况,特别是问题的解决情况,研究制定下一步行动策略。

责任人:级部主任

第四,组织“思维课堂”过关达标活动。

学校制定“思维课堂达标标准”,共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级别为一级,最低级别为三级。对不同级分别制定了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突出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的考察。教师根据自己的课堂状态自定目标,限期达标。执教过一周示范课的教师课堂达标等级直接定为一级,可以免检,但随时接受学校领导听课,发现连续三次达不到一级标准的课,即重新达标。教师个人提出达标申请,确立达标目标、达标时间,学校领导根据申请,深入课堂听课验收,确立达到的等级。对达到一级标准的教师,命名为“课改之星”,颁发证书,在评优树先等

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在规定期限内达不到二级标准的教师,年内取消全部评优资格,并在综合考核中扣1—2分。

责任人:教师发展处

第五,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考核。

为引导和促进教师扎实有效地搞好课堂教学改革,实行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学科期末考试成绩按4:6的比例进行综合计算,结果作为学科教师的学科教学成绩。

学校成立由学校领导、级部主任和教师发展处组成的考核小组,依据《凤城高中课堂教学评价表》,从“学案制作和使用”、“学生发言、合作、展示”、“教师学习目标、问题设置、教学流程、组织调控”、“目标达成”等十个方面进行有重点的观察,量化得分。考核小组每天随机深入课堂听课3节,并及时进行评课指导。

责任人:级部主任、教师发展处 第六,实行级部课改捆绑考核

为发挥级部在推动课改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实行课改工作级部捆绑考核,以促进学校整体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学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的考核评议小组,采取随机深入课堂听评课方式,对级部内所有教师的课堂进行量化得分。每个年级部集中一周时间完成考核。考核完毕,公布各级部得分,并在本级部范围内公布每个教师课堂教学得分。学校对各级部课堂教学得分进行排序,作为级部主任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责任人:校委会

第七,下发《课堂教学诊断通知书》。

为了让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清醒的认识,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在听了某些教师的课后除了进行口头评课外,每隔一段时间,发给书面的《课堂教学诊断通知书》,肯定优点,明确指出存在的问题,指明努力的方向。学科教师根据诊断书提出的意见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

责任人:教师发展处 第八,下发《教后反思录》

针对教师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设计《教后反思录》,让教师借助《教后反思录》及时记录研究困惑、研究所想所思所解。让每一名校干、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对待课改工作,用研究的心态对待实验中遇到的每一件事情,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篇3:清林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一、沪浙方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设计新探索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高中毕业会考的继承。20世纪80年代开始试点并于90年代推广至全国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纠正学生的严重偏科问题,旨在优化高等学校生源的知识结构;二是保证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旨在保证全体高中毕业生的培养规格。然而,高考的高利害性导致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渐被异化,最初设计的职能难以充分地发挥。2000年,教育部把权力下放至地方更使得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在绝大多数省份名存实亡乃至名实俱无。[2]自2004年始,新课程改革陆续进入高中阶段。全国各地的会考逐步被新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所取代。由于外部环境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产生之始就形同“鸡肋”,遭遇了与高中毕业会考同样的尴尬。沪浙方案根据国务院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基本精神并借鉴相关省份的改革经验,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予以重构。

1.高中毕业会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共同尴尬

高考文理分科模式只对高中生所学部分科目进行检测,在高考几乎是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唯一途径的背景下,“文不学理、理不学文”严重偏科造成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结构畸形发展的现象, 高中教育严重异化,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3]1983年,原国家教委提出“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分开进行”[4]的意见,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应时而生。 1985年上海率先实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力图克服单一高考评价的局限,更加全面、科学地评价高中办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质量。新的制度设计利用会考评价高中生是否合格、能否毕业,利用高考判断高中生是否优秀、能否升学,由于高中毕业资格与大学录取资格所产生的效益存在巨大的差异, 最终造成了高中教育“应付会考、对付高考”的尴尬局面。“替代”了高中毕业会考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仍旧定位于评价高中生是否合格、能否毕业,与高利害性高考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虽然也有部分省份把毕业会考成绩或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录取依据,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人们对高等教育机会的诉求已经从“能不能上大学”上移至“能够上什么样的大学”,因此, 毕业会考或学业水平考试仍不能变成令人重视的高利害性考试。

2. 江苏新高考方案“ 试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

2008年,江苏省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基础上的 “3+ 学业水平考试+ 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方案,最早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方案中的“3”为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选测科目与必测科目,考生须在历史、物理中任选1个科目,再从地理、政治、化学、 生物中任选1个科目构成选测科目,其余4门与技术构成必测科目。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前提是综合素质评价之“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两个维度达到合格、必测科目成绩达到C(其中技术科目达到合格,其他科目C等级相当于合格)、选测科目等级达到院校要求。投档原则为“依据选科,满足等级,按分排序,遵循志愿”[5],统考科目总分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测科目等级两项标准均满足才能投档。在这个方案中,两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纳入高校招生录取标准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文理分科,高校与考生获得了更大的选择自主权。

3.沪浙方案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设计

与江苏省新高考方案相比,2014年沪浙方案中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更进一步,在保留语文、 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的基础上,考生根据志愿院校的要求与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计入总分。方案在内容设计上体现出三点重要变化:第一,从淡化文理分科转变为不再分文理科;第二,选考科目从江苏方案的2门增加到3门;第三,科目组合从8种增加到20种(上海方案)、35种(浙江方案)。这些变化彻底改变了“文不学理、理不学文”的制度基础,能够更好地规避学生的严重偏科问题,在选考科目上实现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自主选择。沪浙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在内容设计上源自2008年的江苏省新高考方案,但是,在江苏方案基础上的这三点变化不仅仅是量的改变,而是导致了质的飞跃,沪浙方案通过大幅度增加高校与学生的科目选择权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注入了强大的“生命活力”。

二、沪浙方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使用新探索

科学、有效地使用成绩是保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成功的重点所在。从高中毕业会考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文化科目的成绩几乎均表达为等级分数,绝大多数省份只是用来评价高中生的学业水平。除了早期上海市短暂试行会考成绩与高考成绩 “硬挂钩”外,海南省、江苏省新高考方案也均把毕业会考成绩或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跟高考成绩共同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但是,2014年沪浙方案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使用更具科学性与操作性。

1.琼苏方案毕业会考成绩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使用

海南省2007年开始实施“3+3+ 基础会考”方案。一个“3”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满分均为150分;另一个“3”为政治、历史、地理或物理、 化学、生物3门选考科目,满分均为100分;选考政治、历史、地理的文科考生还须参加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4门基础会考科目,选考物理、化学、生物的理科考生还须参加政治、历史、地理、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4门基础会考科目,满分均为100分,按卷面得分的10%计入考生总成绩,即基础会考最高分为40分。[6]海南方案中的会考科目采用逆向设置,旨在解决学生的严重偏科问题,与高考科目一起实现了对高中设置的文化科目全覆盖。但该方案也存在明显的缺陷:4门基础会考满分累计仅40分,在总分中所占比重太低以致缺乏区分度,理性上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顺其自然”的态度应付会考,仍旧会把主要精力用在“对付”高考科目;如果学生同等地全力对待会考科目, 则又会大大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江苏省2008年开始实施“3+ 学业水平考试+ 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方案。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满分共计480分(单报体育类、艺术类考生不设附加题,满分共计440分);选测科目各科满分为120分,按考生成绩分布分为A+(前5%,含5%)、 A(5%~20%,含20%)、B+(20%~30%,含30%)、B (30%~50%,含50%)、C(50%~90%,含90%)、D (90%以后)六个等级;必测科目(其中技术科目分为合格、不合格,不合格视为D级) 各科满分为100分,按考生得分分为A(100分~90分)、B(89分~ 75分)、C(74分~60分)、D(59分及其以下)四个等级。各高校可以在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规定的(最低) 等级之上确定选测科目及其等级,不同高校乃至不同专业可依据自身特点选择“先总分后等级”、“先等级后总分”、“等级级差法”(成绩等级折算为分数并与统考科目的总分相加)等录取原则进行录取。[5]该方案也存在三个明显的缺陷:过度弱化了政治、 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科目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作用,本科院校只能在A+、A、B+、B四个等级上选择而缺乏必要的区分度,明显增加了竞争顶点高校(一般会设定至少一个选测科目达到A+)考生的风险。

2.沪浙方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使用

沪浙方案均采用3门统考科目与3门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相加的“3+3”模式。3门统考科目满分均为150分,上海方案中3门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满分均为70分,浙江方案则均为100分。上海方案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细化为A+、A、B+、B、B-、 C+、C、C-、D+、D、E共11个等级,分别占考生总数的5%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 10%、5%,每个等级对应转化为“可以”与统一高考成绩相加的分数,最低等级E级对应40分,最高等级A+对应70分,相邻两个等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7]浙江方案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细化为1,2,3…20,21共21个等级,相邻两个等级之间的分差同样均为3分,最低等级仍对应40分,最高等级对应100分。[8]

与海南省“3+3+ 基础会考”方案相比,沪浙方案没有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弊端,同时明显提高了非统考科目在高校招生录取标准中的权重。与江苏省 “3+ 学业水平考试+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相比,沪浙方案不仅明显提高了非统考科目的权重,细化等级并转化为“可加”分数的改革更使得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脱胎换骨”。沪浙方案中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虽然还是一种等级分数,但是细化至11个乃至21个等级则大大提高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区分度,在更好地为高校招生服务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引导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细化之后的等级转化为分数再与统一高考成绩相加进行投档、录取,还可以大大降低因考生微小失误导致顶尖高校录取受限的概率,在提升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科学性的同时凸显了人性色彩,因此更易被学生及家长接受。

三、沪浙方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保障新探索

高校招生考试录取工作是连接高中与高校的 “桥梁”,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与高中、高校的改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沪浙方案中多元化的考试科目组合在增加了高校与考生选择自主权的同时,也要求高中教学管理制度和高校招生录取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2014年的沪浙试点方案围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进行了系统性的设计。

1.高中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从“文六理七”到“3+2”再到“3+ 小综合”,文理分科设考能够一直作为高考科目设置主流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中在教学管理上简单“有序”。 为了消除高考科目设置文理二分模式的消极影响, 2003年江苏省高考科目改革为新“3+2”模式,“3”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2”为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中由考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高校的要求自主选择两门考试科目。[9]该模式科目组合在理论上多达15种,这就要求高中在教学管理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结果很快遭到中学的抵制,只是由于2005年江苏省新课程改革进入高中阶段,“3+2”模式才得以延续至2008年。2008年的新高考改革方案汲取教训,将科目组合压缩至文理二分框架下的8种。2014年沪浙 “3+3”方案的科目组合更为多样,分别达到20、35种之多,高校招生考试科目组合多元化再一次摆到台前,落实高中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又一次成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功亟待突破的“瓶颈”。

时移势易,教育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催生了高中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契机。一方面,2014年高考录取率从2003年的62%提升到74.3%,部分省市甚至超过了90%,[10]高等教育的多元化趋势倒逼高中教育向多元化发展,高中教育体现的分流作用从 “升学还是就业”逐步转变为“升入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还是职业技能型大学”,教育系统内部的发展态势为高中实施“走班制”注入了根本性的动力。另一方面,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2014年启动沪浙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教育部随后颁布的 《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要求高中调整教学组织方式,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把走班教学落到实处,中央政府通过顶层设计强力推动考试招生制度与高中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步改革。[11]教育系统内外部的合力作用将使沪浙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跨出实质性的一大步。

2.高校招生录取体制的改革

沪浙方案科目组合的多元化既为高校、考生的自主选择敞开了大门,也对高校招生录取体制和考生的自主选择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高校招生录取体制改革是沪浙方案落到实处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沪浙方案的“3+3”科目设置模式要求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定位,分专业类或专业确定选考科目的范围,但是,录取标准的多元化对录取过程中的专业调剂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开设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专业,即使按照专业类确定选考科目,也意味着多数高校只有大幅度提高投档比例才能顺利完成录取,然而,投档比例提高必然导致退档率的提高,在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下,大量(高分)退档考生就要通过多次填报征集志愿的方式来完成高校招生录取过程中的双向选择。如果不相应地提高投档比例,又会导致几乎全部高校多次进入征集志愿程序。两种选择均将大大增加高校招生录取的工作量。从“功利”角度出发,高校会选择大幅简化甚至放弃自主选择权, 尽量减少专业录取标准的多元性、选考科目要求的数量。

实际上,为了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启动,沪浙方案在考生选考科目与高校招生录取要求科目的匹配方面已经“主动”对高校作出了限制。沪浙方案均要求高校分学科大类(或专业)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且最多不超过3门;学生满足其中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对于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高等学校,学生在报考该校时无科目限制。这种 “不得已”的做法表明改革方案的制订者充分明了高校招生考试、录取改革试点实现“高度选择性”尚存在体制性障碍。但是,为了尽可能把国家的改革精神落到实处,上海与浙江均尽力探索实现国家顶层设计的有效途径。上海方案鼓励性地提出,对于符合报考条件并达到学校投档分数线的学生,高等学校可分学科大类(或专业)提出优先录取的条件并局部探索一档多投;[7]而浙江方案则另辟蹊径,提出考生志愿由“专业+ 学校”组成,录取不分批次, 实行专业平行投档。[8]在高校招生录取体制问题上, 沪浙试点方案虽遗留有诸多技术难点以待攻克,但已经迈出了极具价值的实质性步伐。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9/174543.html.

[2]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0/content_60266.htm.

[3]帅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会考制度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4]刘玉祥.上海高校招生考试发展史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

[5]关于印发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办法的通知[EB/OL].http://www.jseea.cn/contents/channel_4/2007/11/711231345781.html.

[6]关于印发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方案的通知[EB/OL].http://edu.sina.com.cn/exam/2006-08-04/193049022.html.

[7]关于印发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12344/u26ai40261.html

[8]关于印发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zjedu.org/html/detial/info/201409/201409190945232939.html.

[9]江兰.江苏省现行“3+2”高考改革探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0]1977-2014年历年全国高考人数和录取率统[EB/OL].http://hebei.sina.com.cn/edu/exams/2015-06-19/1006164628.html.

篇4:清林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改变现状 师生共同学习 有效教学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物理学科是高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因此教学效率比较低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与学的优化已成为重中之重。

一、当前的物理教学情况

1.老师占据着绝对的教学主导地位。课堂教学一般以老师讲解知识内容和指导学生完成习题为主,教师在课后需要完成较为繁重的备课任务和作业批改工作,几乎没有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想法,更无法及时地互相交流,改进教学。在高考体制的管理下,教师也面临着同样巨大的压力,他们不仅需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还要努力钻研教材紧紧跟随高考的步伐,这也使得他们对教材知识深信不疑、紧紧把握,在知识的讲解上面缺乏一定的灵活性。甚至有时候为了给学生多节约一点练习的时间,课堂内容不断浓缩,省去很多相应的事例,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就没有那么深入明了了。由于各方面压力较大,对于考试成绩的期望度很高,选择从事高中教育的人才有所减少,为了满足学校教师数量的要求,一些对于知识理解并不透彻的毕业生被聘用。他们自己受到传统教育影响,也将其传递给学生,这就形成了教学效率不断低下的恶性循环。

2.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物理学科的学习讲究思维的活跃与理解,但由于教师地位的强化,学生更加习惯于接受已有的规则概念,很少会去思考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般都是直接把概念和公式套用在习题上,往往只注重解题结果的正误而不会去过多地进行知识的迁移。教学形式单调乏味,没有实验操作体验,没有光影教学媒体的参与,甚至连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的内容也是少之又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拓展能力已经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此外,学习内容多、接收的信息量大、学习氛围压抑,学生难免会感到腻烦,学习效率低下。在平时的知识巩固与练习中,学生很难有机会接触老师,课堂上不能理解的知识被遗留到课下,当在练习中再次碰到同类问题仍然不能得到解决。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降低,甚至会越来越厌烦学习,基础知识掌握不熟练,更具理解性的知识也就更加不能掌握。

3.师生关系不密切。和谐舒适的人际关系总是能让人心情舒畅,工作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对于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也会更加敏捷有效。相反,本应密切的关系如果过于生生疏则会影响人的身心发展,阻碍人的进步。人无完人,教师也难免会犯错,学生由于心智发展还不尽成熟就更容易在学习中出现一些问题,如果师生之间不能得到有效的交流,教师就不能及时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且可能误导学生,学生也就不能反映问题解决自己的疑惑。师生之间没有一定的默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能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轻描淡写,而对于自觉很难而学生却能快速理解的知识着重强调,这也就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学习效率的低下。

二、物理教学的改良

1.教师始终以有效教授学生知识为重。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多联系实际,将枯燥的物理知识融合在有趣的生活经验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比如说,在学习摩擦力这一内容之前,可以提一提在冰面上比在粗糙的干燥地面上行走更容易摔倒,这样类似的例子贴合实际,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这就会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教学媒体也越来越先进,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工具来刺激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学习能够运用于生活当然是学习知识的本质所在,这时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巩固知识,解决疑惑,而且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高考的目的就是选拔高质量有思想会处理问题的人才,千万不能为了高考而高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应积极传递这方面的想法,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

2.学生端正心态以知识学习为己任。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不以学习而学习,端正自己的态度,去深入地理解知识,注重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课堂上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随时思考问题,对于有疑问的地方要敢于提出、及时提出,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以便于老师及时更正错误和自己高效地学习。课下多与别人进行交流,互相补充知识、巩固知识,在有效的讨论争辩中锻炼自己对问题系统理解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生活中,经常性地思考问题,建立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活跃充沛的精力,不断联系知识的各个层面,做到理解与运用并重,对于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强烈,学习的效果自然也越来越显著。从根本上来说,学习始终是自己的事情,我们在学习上要有一定的责任感,自主地去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探究性问题和要求稍微高一点的问题,应该主动面对,不应逃避,不断促进对于知识的掌握,在问题解决中获得成就感。

3.师生之间保持密切的交流。课堂之上,为了保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师生之间随意性的交流自然不被肯定,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适量的问题来供大家讨论,问题讨论往往会使课堂更为活跃、教学效率大增。或者每隔几节课设置一个反馈环节,对于大家的问题进行集中的讨论与解决,在这之前,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困惑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为了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在课下的时间,学生也可以主动地去找老师,将自己的缺点展示给老师,彼此之间友好交流,从而帮助老师更有针对性地教学。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甚至可以进行一些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比如说体育类合作项目,培养彼此之间的默契,从而达到更高效合理的学习。

结语:知识技术日新月异,教育教学始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当前新高考方案的执行,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与改变。物理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我们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状态,摒弃一些传统教育中的落后观念,发扬和接受一些新的学习理念,不断促进知识的掌握与学习。

参考文献:

[1]袁盛林.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J].祖国:教育版,2013(5):36-38.

[2]刘炳升.走进高中新课改,物理教师必读[J].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

篇5:清林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教育厅发布了《广西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两个文件确立了我区新的高校考试制度基本框架。如何抓住这一改革发展的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进而形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是当前每位校长、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措施各具特点,但基本处在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实施阶段,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将高中课改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同时,也为高中学校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应主要围绕以下六大问题展开:

一是对学校课程改革价值功能的重新审视。真正实现从分数唯一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意味着对考试文化的根本性突破。二是在行政班基础上,推进必修课程全面而实质性的走班制。三是新高考方案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考试选择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规划人生;同时对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是考试内容和考试重点的转变,要求学科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结构的重组将带来教师专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五是新高考方案中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学生的依据和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招生录取依据,考试的区分度降低,如何实施真实有效公正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议题。

六是在进一步加大学校自主排课权的情况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何建构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推进模式和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个性化的办学特色。

另外,学校教学的具体安排也面临诸多新问题。如有些学校没有看到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将其窄化为排课表等教务工作,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产生纠结;学校为应对学生选定的高考科目,在课程设计上出现偏科,在教学上甚至重新回到唯分数论的老路上,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我校也面临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问题出现等。

以上问题都是我校改革前进中的问题,分析和把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围绕主题、聚焦问题、交流研讨、才会取得共识。

二、应统筹设计与实施课程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学校课程体系的统筹设计与实施是推进新高考方案落到实处的关键,当务之急是围绕主题,聚焦问题,研究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下五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和认真解决的。1.把握新高考方案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实施新高考方案,实现学校课程统筹,实质在于形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在这方面,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立足学生发展,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2)坚持现代课程观,正确处理课程综合整体设计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点突破的关系、学生夯实基础与发展个性特长的关系。(3)体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特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形成新思路、新举措。

2.建立和完善学校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

新高考方案出台后,学校面临在学科方向分类与水平分层(按学生发展水平分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增加参照考试科目的分类分层。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实施起来困难大,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针对改革,学校对立体课程体系的建构基本思路。多样性的课程可以适应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基础和兴趣特长,进行选择性学习。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等高考学科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和高考政策,分为学业水平层和高考水平层两个层级,以适应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和参加高考的需求。

3.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主动发展

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是新高考方案的一个重要特色,然而,我们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中生普遍缺乏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主动发展呢?我认为,目前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有:(1)在对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发展需求及高考选考学科选择意向的调查。(2)构建由“人生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高中三年学业规划”三个层次组成的结构系统。其中,“人生生涯规划”即人生发展规划,包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主要解决学生的价值观问题,让学生学会做人;“职业生涯规划”即专业方向规划,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生存;“高中三年学业规划”,解决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3)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建立开放的生涯教育体系,包括生涯课程、生涯实践基地、生涯讲坛、咨询指导、学科渗透以及项目研究等。4.完善学校课程建设的制度与管理

篇6:清林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清林径引水调蓄工程位于深圳市龙岗区, 工程内容主要包括蓄水工程、输水工程、取水工程等三大部分。蓄水工程主要是在现清林径、黄龙湖等三座中小型水库的基础上扩建成一座大型水库, 输水工程包括龙清和东清输水工程, 取水工程包括三座泵站。

2 项目区征用林地现状调查情况

2.1 林地空间分布

清林径引水调蓄工程征用林地总面积为657.5326hm2。林地属丘陵地貌, 垂直分布于海拔40~170m之间;林地水平分布于横岗、龙城、坪地、龙岗等4个街道办9个社区的国有林地, 林地小 (细) 班共计195个。该工程长期征用林地面积632.9885hm2, 涉及横岗、龙城、坪地、龙岗等4个街道办7个社区的国有林地, 林地小 (细) 班共计170个;临时使用的林地面积24.5441hm2, 涉及横岗、龙城、坪地等3个街道办6个社区的国有林地, 林地小 (细) 班共计25个。

2.2 林地类型

该项目征用林地的林地类型包括防护林林地552.8701hm2、特用林林地0.1035hm2、用材林林地33.7751hm2、经济林林地70.7484hm2和其它林地 (宜林地) 0.0355hm2, 共计657.5326hm2, 其中没有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用林林地。不同使用期限的林地类型详见表1。

从表1统计可知:防护林林地面积占了绝大部分, 其次是经济林地和用材林地。防护林林地、经济林地、用材林地、特用林林地和其它林地 (宜林地) 所占的面积比例分别为:84.08%、10.76%、5.14%、0.005%和0.015%。

2.3 林地特征和林木资源状况

该项目征用林地面积657.5326hm2, 有森林蓄积量8733.5m3, 为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龙城、坪地、龙岗等4个街道办的国有林地。林地地貌坡度和缓, 坡度多数在10~30°之间, 高程多在100~170m之间, 相对高差不大, 属丘陵地带。库区地层岩性主要包括冲洪积层、残坡积层和风化基岩。成土母岩主要有砂岩、砂砾岩和花岗岩等, 土壤以赤红壤为主, 土层中厚, 腐殖质层较薄, 立地条件一般。

hm2

林地地类主要有乔木林地、人工未成林造林地和少量的灌木林地、宜林地;林种主要有水源涵养林、果树林、一般用材林和少量的水土保持林。

根据实地调查情况, 乔木树种主要有荔枝、桉树、其它硬阔、其它软阔、速生相思、阔叶混、马尾松、针阔混等, 其中其它硬阔基本为生态公益林经济树种———荔枝, 速生相思和部分桉树, 荔枝长势较好, 其它树种生长较差。林地乔木层树种种类常见, 林层单一, 林相较为单调, 森林群落结构简单, 林分郁闭度低, 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低。林下常见的主要植被种类有黄牛木、桃金娘、白背叶、银柴、地桃花、马樱丹、酸藤子、芒草、芒箕、鸭咀草、蕨类等, 高度约为1~3m, 盖度90%左右。整个林地的地被物特征表现较为普通, 区域范围内森林群落极其常见。

2.4 野生动植物及古树名木

2.4.1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情况

该项目使用林地中的植物类型均属于当地普遍、常见的种类, 不涉及受国家或地方特别保护的植物种类, 也没有古树名木。经调查, 在项目区野生植物资源中, 没有发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类分布。

2.4.2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情况

由于项目建设使用林地人为活动极为频繁, 经济树种占使用林地面积约50%, 极少有经过山高林密的野生动物生存圈, 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多, 未发现有珍稀野生保护动物, 除少数的鼠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类外, 很少有野生动物聚居;外业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受国家或地方特别保护的野生保护动植物。

2.5 项目区风景名胜情况

根据项目区域的风景名胜旅游景点分布及其建设规划范围, 对项目区范围内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项目区内现仅规划有清林径森林公园, 于2006年获市发展改革局立项批准。项目区内没有其它当地名胜古迹, 项目建设不涉及项目区域其它的风景名胜旅游景点。

清林径森林公园位于龙岗区龙城街道五联居委会, 规划面积为2886.9hm2。总体规划以水库水源保护为主, 在保护水库水源、现有森林资源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地形地貌、水体和环境质量, 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休闲、游憩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3 征用林地对环境和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3.1 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项目建设长期使用林地后对森林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导致项目区域内林地面积减少。项目建设长期使用林地面积632.9885hm2, 在项目建成后, 将使这部分的林地全部转化为水库建设用地;另外, 根据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需要, 还临时 (期限2年) 使用林地面积24.5441hm2, 因此, 在项目建设期间, 将使用林地共计657.5326hm2, 其中:可导致项目区域内林地面积永久减少632.9885hm2, 约占龙岗区林业用地面积42699.7hm2的1.48%;临时 (期限2年) 减少24.5441hm2, 约占龙岗区林业用地面积的0.06%。

(2) 导致项目区域内森林面积蓄积减少。使用林地现状调查表明:在项目建设红线范围内有乔木林面积641.8104hm2, 林木蓄积量为8733.5m3, 项目建设使用林地后, 该部分的森林将被砍伐。项目区域在近期内将相应减少乔灌木林面积及蓄积, 相对于龙岗区的土地总面积84520.0hm2和活立木蓄积量1489266m3, 则森林覆盖率 (含灌木林) 将下降0.76%, 活立木蓄积量将下降0.59%。

以上数据表明, 项目建设使用林地后, 将使项目区域内森林资源总量有所减少, 而且减少的数量较大, 但相对于龙岗区森林资源总量而言所占比例不大;同时林地位于丘陵区, 林木大部分为人工林, 乔木林质量一般。一般情况下, 林地是不可再生资源, 流失后就直接减少本行政区域的林业用地面积, 对今后发展和扩大森林资源不利, 且占用林地类型较多, 有防护林地、特用林地、经济林地和用材林地, 对全区的林业生产布局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由项目建设长期使用而造成632.9885hm2林地转化为水库建设用地而消失、并导致减少森林面积和蓄积等问题, 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将依照相关法规制订方案, 规划异地植树造林, 恢复森林植被, 以弥补项目建设造成的森林资源损失, 可确保项目区域内仍然保持一定的森林面积和蓄积。因此, 项目建设使用林地后, 对项目区域内森林资源影响不大。

3.2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征占用林地、采伐森林、破坏森林植被和改变林地用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的正常生活和繁衍, 从而影响项目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项目建设期间砍伐林木、破坏植被、挖土、填土对项目区周边环境也有一定的污染。由于本期建设项目未涉及到野生动物保护区, 且征用林地和破坏植被的面积只占当地林地总面积很小的一部分, 林地内植物种类为该地区广泛分布的常见种类, 植被类型是该地区广泛分布的常见类型;林地内栖息的动物极其常见, 其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强。由于本工程属于水利工程建设, 建设完成后, 水库与周边山地可形成新的生态环境, 周边山地的人为活动将大大减少, 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反而得到改善, 水库形成的湿地生态环境还可以引来候鸟等湿地生物, 对生物多样性起着一定促进作用。虽然建设工程征用了部分林地, 但所征用林地主要是人为活动频繁地段, 对动物的栖息繁衍场所影响不大。因此, 项目使用林地后, 对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影响不大。

3.3 对生态效能的影响

项目建设征用林地, 砍伐林木, 破坏森林植被, 会降低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 削弱森林对项目区的水土保持、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作用。本期项目建设征用的林地按森林类别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 无论是生态公益林还是商品林, 林地内的优势树种都属于当地常见的物种, 且林分郁闭度不高, 树种的组成较为简单, 林层单一, 林下植被简单, 森林生态功能等级较低。在乔木林中, 受薇苷菊侵害较大的经济树种———荔枝占了49.8%的征用林地面积, 桉树林面积占了29.3%, 其余的是速生相思林、马尾松林等, 都是一些生态效能不高的森林, 总体上征用林地森林生态效能一般。另外, 项目征用林地征收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将严格按规定用于异地造林, 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森林植被的损失, 增加森林蓄积量, 维护生态环境。因此, 项目建设征用林地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效能所产生的影响较小。

3.4 对景观风貌的影响

项目建设征用林地树种结构类型主要有荔枝林、桉树林、速生相思林和马尾松林等, 除荔枝林开花结果时有一定的森林景观外, 其它森林景观一般。林地主要乔木树种荔枝、桉树的生长大部分生长较差, 森林外貌景观总体上表现一般, 不具备特色景观风貌。

项目建设征用的林地没有涉及到自然保护区, 但项目区范围现规划有清林径森林公园, 并于2009年4月16日通过《深圳市清林径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评, 认定该公园总体规划以水库水源保护为主, 在保护水库水源、现有森林资源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地形地貌、水体和环境质量, 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休闲、游憩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由于本项目建设也需要保护周边的森林, 增加森林的涵养水源能力, 因此与森林公园的建设不存在冲突, 清林径水库扩容后, 水域面积增多, 山水相伴的清林径森林公园的景色会更加秀美。

3.5 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和建成投入使用后两个阶段均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首先,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的勘测、开挖、爆破、填筑、车辆运输、机械运作、工人施工等所产生的灰尘、噪音、污水、废气、废渣、水土流失等, 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通过采取足够的防范措施, 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强化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可降低到较低的水平, 加上工程建设是暂时性的, 随着工程建设的结束, 其对环境的大部分影响也就减少。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后, 水库储水量增加, 受水淹没范围扩大, 可能产生较多的水面垃圾, 影响水环境质量, 而且淹浸部分林木也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 对生态环境改善不利。但由于本项目属于水利工程, 建成后基本不会产生废气、废物等污染物, 因此项目建设对周边的环境质量影响较小。

3.6 对林业发展的影响

项目建设征占用林地, 导致区域内林地和森林面积减少, 而且征用林地面积较大, 对今后发展林业生产, 扩大森林资源总量将带来不利因素。项目建设合计使用林地657.5326hm2, 其中长期使用林地632.9885hm2, 临时使用林地24.5441hm2;消耗林木蓄积8733.5m3, 使用林地面积和消耗的林木蓄积量占该项目区域林地面积和林木蓄积量的比例不大。在当前社会条件下, 制约着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建设资金不足、林业产值低下和林业总体经济效益差等。通过利用缴纳的森林植被恢复费进行异地造林, 实行集约经营, 提高林业生产效率, 可有效地促进林业生产的发展。项目的建成, 将会进一步完善区域供水系统, 保证深圳市的用水安全, 优化投资环境, 发展地方经济, 提升区域竞争力, 增强社会经济实力, 增加地方财税收入。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相应会加大对林业生产建设的投入, 促进林业生产建设走上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因此, 本项目征用林地不会对当地林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大的不良影响, 反而从根本上解决林业生产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使林业发展与经济建设步入良性循环, 有效地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 保障措施

4.1 林地保护措施

(1) 林业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广东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及其它保护林地有关的政策法规, 坚持征占用林地审批制度, 严格控制使用林地, 对非法乱占滥用林地的行为要坚决进行严厉打击。

(2) 项目设计部门应根据地形特征, 科学布局, 合理规划用地, 尽可能少占用林地, 特别是有森林生长的林地。同时, 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各项措施尽量减少对周围森林植被的破坏和群众生活的影响。

(3) 林业主管部门要随时进行林地使用情况检查, 防止用地单位或施工单位扩大林地使用面积, 造成林地资源损失。

4.2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 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 应采取封闭式文明作业, 不许破坏作业区界线外的森林及林下植被。

(2) 根据外业调查, 在项目建设所使用的林地内未发现有国家或省级保护的动植物。如施工过程中发现珍稀保护物种, 应及时通知当地林业主管部门, 采取异地迁移保护措施。

(3) 尽快实施项目区绿化工作, 空旷地要多植树造林, 恢复森林植被。项目建设的防护工程要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4) 项目建成后, 应严格按有关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安全生产, 要特别注意森林防火, 以防灾的发生污染生态环境, 影响周边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4.3 环境保护措施

项目建设设计要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同时, 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 搞好周边山地绿化, 贯彻以林保水、以水养林的策略。建设单位要积极与当地林业部门合作, 保护和建设好项目周边的山地绿化, 保护好当地的自然环境。项目区周边的山地禁止任何无证开山挖土、取石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 对工程建设需要的挖土、取石地段要尽快复绿。规划多种植乔木树种, 绿化工程要采用乔、灌、花、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工程建设与环境建设要同步进行。

4.4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采取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在取土场、弃土场、空旷地等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方多种植花草树木, 通过乔木、灌木、花草的合理种植和配置, 形成一道亮丽立体景观, 营造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实现工程与环境的协调;对建设区内坡度大于25度险坡、陡坡地段及下坡容易受水流冲涮的地方应加护坡工程、砌置排水沟和挡土墙等措施, 以减少水土流失和滑坡, 保护生态环境,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4.5 森林植被恢复措施

4.5.1 异地造林

异地造林遵循就近布局、林种相似、防护作用相当、地域相对集中连片, 荒山、采伐迹地优先, 且造林面积不得少于原征用林地面积等原则。本项目的异地造林具体方案由当地林业主管部门规划、审核并监督实施。

4.5.2 异地造林资金来源

根据《森林法》、《广东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征占用林地管理办法》以及有关政策文件规定, 异地造林经费由用地单位交纳的森林植被恢复费中支付, 专款专用。本项目已完成了森林植被恢复费的上缴工作。

4.5.3 异地造林保障措施

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定期督促、检查异地造林的实施情况。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林业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费用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审计。施工前要做好造林作业设计, 确定各项工程技术标准和保证种苗供应, 确保良种壮苗上山造林。实施造林工程监理制度, 聘请有资质的单位监理。造林施工的各项工作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实施, 保证造林质量。当地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林业生产经营管理制度, 确保森林资源的恢复。

5 综合评价

5.1 项目征用林地的必要性

清林径引水调蓄工程以供水调蓄和增加水储备应急为主, 兼顾防洪, 其中首要任务为储蓄水源, 保障深圳市的供水安全。根据深圳市总体供水规划, 项目建设是龙岗区及至深圳市重要水量储备工程。清林径引水调蓄工程建成后, 在遭遇特枯年、连续枯水年或其它突发供水事件时, 通过输水网络供水, 保证龙岗区乃至深圳市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另外, 清林径水库建成后, 随着调洪库容加大, 可以有效地消减下游洪峰流量, 减轻下游河道堤防的防洪压力、提高下游的防洪安全可靠度。因此, 清林径引水调蓄工程的建设既解决了深圳市供水安全问题, 又减轻了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 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 为保障深圳市的繁荣稳定, 保障城市的供水安全, 确保社会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 保障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兴建清林径引水调蓄工程是十分必要的。为便于工程建设合理且顺利开展, 不可避免地需要征用占用到该部分林地。总的来说, 项目建设征占用林地是必要的

5.2 征用林地的合理性

项目建成后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较大, 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对保证深圳市的用水安全, 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按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落实有关环保措施, 注意在项目施工期间加强对工人的管理, 做足防污、防尘、降噪等措施后, 项目的建设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不大。项目建设区地质条件稳定, 自然条件优越, 有充足的集水库容, 各项条件都较合适建设引水调储水库。建设征用的林地界线清楚, 权属无争议, 征地目的明确;同时, 项目建设对周边林地产生不良影响较小, 征用的林地植被种类在当地极其常见, 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不造成大的影响, 项目建成后产生的社会效益显著。因此, 项目建设征用林地是合理的。

5.3 征用林地相关技术措施的可行性

本项目建设制定了较完善的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 (修编) 报告及概算投资均已获市区发改计划部门的批复, 本项目选址意见书、用地预审、用地方案图及规划许可均已获市规划国土部门正式批复, 本项目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均已获市相关部门的正式批复。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将消除水土流失对下游地区的不良影响, 使项目建设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使土地资源发挥到最佳, 使项目建成后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地政府、规划和林业部门所采取的各种措施都是为了尽可能集约利用土地, 保护环境。项目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修筑水库, 规划设计布局合理、科学, 把征用林地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 其相关技术措施是正确的、可行的。

6 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

深圳市清林径引水调蓄工程是保障该市供水安全的“三大水缸”之一, 对完善该市供水布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对缓解深圳、东莞、惠州三市水资源紧张局面有重要的作用。本项目建设增加了水域景观、改善了生态环境, 与本区域规划定位为生态旅游区是相协调的。项目征用林地和消耗林木蓄积相对于龙岗区总的林地和林木资源, 所占比例不大, 对当地的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有限, 对当地森林生态景观影响较小。项目建设所使用的林地未发现有国家级或地方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功能一般, 森林环境比较简单。项目建设选址科学、合理, 环境保护措施和各项预防措施制定正确, 项目建成后不会造成水土流失和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因此, 项目建设使用林地是合理可行的。

摘要:调查了深圳市清林径引水调蓄工程使用林地的空间分布、类型特征、资源状况、珍稀动植物及风景名胜情况, 分析了征用林地对该片区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效能、景观风貌、环境质量及林业发展的影响, 为确保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林地、环境、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及植被恢复的保障措施, 综合评价了项目征用林地的必要性、合理性及相关技术措施的可行性, 得出了项目建设使用林地合理可行的结论。

关键词:清林径,使用林地,可行性,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办公室, 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理手册[R].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年.

[2]张卫民.植物资源开发研究与应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3]郭泺, 薛达元, 杜世宏.景观生态空间格局——规划与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卫东区法院司法巡查制度下一篇:粤语歇后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