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技校实施“一体化”教学面临的困难与对策论文

2024-04-09

谈技校实施“一体化”教学面临的困难与对策论文(精选8篇)

篇1:谈技校实施“一体化”教学面临的困难与对策论文

浅谈农村中学体育教学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摘要】:在学校的众多教学科目中,体育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必修课。在要求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今天,体育课有着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农村学校,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体育教学面临着很多困难。如何应对这些困难呢?结合自己多年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学经验,笔者就这一问题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对策。

【小清新】:农村中学

体育教学

困难

对策

即使在农村学校,体育课也已经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体育一直是中考科目之一,占了50分的分值,而这个分值还有可能会增加。因此,各学校也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但是由于受农村学校诸多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这就需要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各种困难找出相应的对策,以便顺利开展体育教学。下面就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及对策这一问题做相关的分析。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面临的困难

在农村学校,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当然,这些困难有主观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主观原因造成的困难主要有:学生对上体育课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学生对上体育课缺乏正确的认识。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成就一切的基础。诚然,体育课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能强健学生的体魄,许多学生便片面的认为,上体育课的意义就在于锻炼身体或者是在中考体育时能多考点分,所以面对体育课,缺乏应有的激情,其实它的意义并不仅止于此。除了锻炼身体外,在体育课上,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培养自身的许多能力。例如,长跑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接力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篮球赛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等等。如果学生忽略了这些,必然对上体育课缺乏热情,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正常实施。还有相当部分学生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体育课,这也造成了体育教师教学的困难(主要是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此外,还有的教师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也产生了一些不良情绪。比如面对教学环境的欠缺,教师会觉得无从下手,从而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式。

当然,就农村学校而言,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还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设施不全,体育场地有限

由于农村中学条件相对比较落后,体育设施不全,体育场地有限,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我们学校,虽然有一千多在校中学生,但是只有一个小小的操场兼篮球场,连田径场都没有。经常一节课有好几个班挤在那小小的操场上上体育课,别说开展什么活动进行什么训练了,连学生站队都成问题。就连中考体育开设的几个考试项目所涉及的设施都不齐全。比如体育中考有一项是引体向上,这是需要平时加强锻炼的,可是学校没有相关设施,甚至连单杠都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教学,学生又如何锻炼呢?再如立定跳远,我们也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学生只能在小操场上加以练习。这些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体育教学,同时也限制了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总之,体育设施不全,体育器材缺乏以及训练场地的有限,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感到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有些束手无策。

2、班级学生数额大,不利于活动开展

我们学校的班级规模都比较大,学生数额很多,这很不利于各项体育活动的

开展。我所教班级学生数最多的有90多个,最少的也有80来个,这大大限制了我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给学生上一节篮球课,原本场地有限,再加上篮球少而学生多,所以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轮流练球的次数基本上是个位数。

3、体育教师少,教学任务重,影响教学质量 农村学校的专业体育教师数量很少,基本上一个教师兼任好几个班的体育

课。比如我在学校是担任六个班的体育教学工作,而体育课基本上是排在下午,所以我一个星期基本每天下午的课都是排满的,这样的教学工作弄得我疲惫不堪,这是在透支健康。而且,面对这么重的教学任务,我又如何能提高我的教学质量呢?和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体育课本来就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只要在气候允许的情况下,都上室外课。这也从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每天下午课程爆满的体育教师的教学负担。再加上有的体育教师是非专业的,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显得吃力。

4、气候环境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实施。

在广大农村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全是露天的,根本没有室内活动场地。这就使得体育教学严重受着气候环境的制约,如果气候不好,就无法上体育课,这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体育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冬天,气候恶劣,学生基本没有机会上室外课,而体育的教学又是主要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主,无论是篮球教学、体操教学还是立定跳远或是单杠训练,都是以室外教学为主。因此,气候环境的变化也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实施。

其实就农村学校而言,体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困难远远不止上述这些。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有困难就选择退缩,面对以上困难,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实施。

二、相应的对策

农村学校所面临的困难确实很多,对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具体如下。

1、从主观上克服所面临的各种困难。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首先从主观上克服所面临的困难。比如对体育课所组织的教学活动有正确的认识。体育教学中的每一项活动除了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外,还有许多隐性的功能。比如我们前边提到的长跑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接力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体操训练学生身体的协调性等等。所以,学生面对体育教学,应充满激情。配合教师完成体育教学所组织的所有活动。而教师也是如此,不管在教学中面临多大的困难,也不应该退缩,要积极应对,尤其是面对学生对体育教学缺乏热情时,更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从而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活动。

2、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让环境服务于教学

其实,虽然农村学校在条件等各方面相对落后,但是我们也可以合理利用自然条件,使其服务于我们的体育教学。比如就场地有限这一问题,当很多个班级一同上体育课而使得小小的操场拥挤不堪无从实施教学活动时,我就选择不在操场上进行我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顺着校外的山路跑步,作为锻炼其长跑的训练。这样,既不占用学校仅有的操场,从而解决了活动场地有限的问题,也不耽误我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学生也乐意接受这种方式。由此,我不仅顺利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且教学的效果还很不错。

4、组织不同活动,增强学生参与度

先前提到由于班级规模较大,学生数额较多,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鉴于此,我认为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可以灵活组织活动。比如若是面对一个90多学生的班级,一堂体育课就只是进行篮球的训练的话,就如前边所说,学生在一堂课上轮流训练的机会少之又少。对此,就可以多组织几个活动,将学生进行分组,各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比如一组学生训练篮球,一组学生练习蛙跳,另一组学生练习单杠,这样,只要教师巡回指导,便可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对于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还应以各个学校的具体实际为基础。但是不论面临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实施。相信随着人们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将会有所好转,我们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对策来降低那些困难给我们的体育教学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广大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得以正常、顺利的实施。文章来源——海内论坛:

参考文献:

[1]、刘道兵:浅谈农村中学体育教学[J].学理论, 2009,(24)[2]、张贵明: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经验之谈[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2)[3]、刘文:新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S1)

篇2:谈技校实施“一体化”教学面临的困难与对策论文

武汉市黄陂区长岭中学胡才丰

内容摘要: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五个问题。一是硬件环境差,课时不足;二是信息技术老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研究性不强;三是重复式的教育抹灭了教师的激情;四是学生基础差、起点不一,对信息技术课,缺乏正确认识;五是信息技术课随叫随停,缺乏有组织的教研活动。解决的对策也有五点。一是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二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观念;三是优化信息技术课课程结构;四是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五是组织多元化的教研活动,开展丰富的教学评比。

关键字: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困难对策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经济与文化发达程度的标志和决定性因素,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关系到将来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怎样让信息技术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展现素质教育魅力的利器呢?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又面临哪些困难呢?

首先,硬件环境满足不了日常教学,课时不足。

经过两次“普九”工作之后,农村中小学普及了计算机机房,但由于计算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七八年前购置的机器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教学。以我校为例,校机房的机器是十年前教育局统一配置的,又经过后来的升级,赛扬1.7的cpu、128M的内存的电脑几乎只能满足OFFICE系列的教学,武汉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里所要求的PHOTOSHOP、FLASH等软件就很难运行,特别是关于声音处理、机器人方面的内容,因为缺乏相关硬件,这方面的内容就没有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来。而且有的学校机房因为缺乏相关硬件至今没有组成局域网,教师无法广播教学只能一对一进行辅导,严重影响教学效率。

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时一直是影响教师教学的主要原因。在硬件环境、师资较好的学校,信息技术课一个班一般是每周一节,而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学校,信息技术课一个班甚至两周一节。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对知识连续性的要求很高,一节课45分钟对于既要接受理论知识又要进行实践操作的学生来说,本来就很少,再加上课与课之间相隔的时间过长,知识没有得到巩固,学生学什么忘什么,因此每节课教师都要拿出一部分时间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此一来,教学进度跟不上,教学内容滞后。教师完成不了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也无法完成实践内容,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其次,信息技术老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

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不足曾是制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后来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得到了很大的补充,可是从其他学科“转行”到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却占有很大名额,这样做确实可以弥补信息技术教师数量的不足,可也大幅度降低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尽管政府、教育局加大了信息技术方面教师的招聘力度,但受到待遇和工作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强调实际应用的学科,教学内容更新速度非常之快,这就需要教师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加工升华。而非计算机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上是现学现教,根本就没有精力去深究教学内容,更没有精力和能力去研究教学方法。而且在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承担着本学科的教学工作,还担负着学校档案管理员、学籍管理员、课件制作员、网站编辑等角色。由于农村计算机技术普及程度不够,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就成了解决计算机问题的专业人员,当网络、计算机、打印机、多媒体设备出现故障时,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办公室、会议室,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面对繁杂的工作,信息技术教师不好说拒绝的同时,投入到本学科教学研究上的时间与精力也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第三、同课多上,重复式的教学抹灭了教师的激情。

尽管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较过去有所增加,但在农村中小学,一所学校只有一个到两个信息技术教师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个教师负责一个年级甚至是两个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情况经常发生,而目前有些农村中小学,一个年级的班级数量多达十个以上,因此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重复讲十次左右。教学内容过多重复讲授,磨灭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激情。加之班级容量过大(50人左右),机器数量不够,常常是2~3名同学共用一台电脑,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分一部分精力进行组织管理教学,因而,不少教师几堂课下来已经是身心俱疲,教学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激情也没有了,开始机械式的应付教学。

第四、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起点不一,对信息技术课没有正确的认识 在学期刚开始的时候,笔者对校两个年级十几个班进行了一次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大半的学生在小学时候学习过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部分学生直到初中才接触信息技术课,其基础为零。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却发现,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同学,其基础也仅限会正确的开关机,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使用拼音输入法打字也不会,而基础为零的同学,面对电脑屏幕、键盘竟无所下手。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一个连续性比较强的过程,前面学习的内容和打下的基础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而课堂上老师不可能把每个同学都照顾到,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分化,基础好的同学信息技术水平越来越好,没有基础的同学依旧不知所措。长期如此,部分学生便丧失了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还有一个更加严重的现象,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缺乏正确的认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几乎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是用来玩游戏、休息的课。甚至有学生抱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太多,留给他们玩游戏的时间太少。信息技术在学生心中没有分量,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得不到学生的回应,教学便成了单方面的事,教师也失去了教学的动力。

第五、信息技术课随叫随停,缺乏有组织的教研活动。

目前,大多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还是一门非统考科目,不受领导和师生的重视。由于中、高考成绩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命运,农村学生更加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每到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前,信息技术课总会被数学、语文等学科占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计划成了摆设,随叫随停。遇到学校统计报表、录入学籍档案、中考报名等工作时,信息技术课经常被停课,教师被抽调借走,去完成这些任务。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夹缝中求生存,教师专业前景一片暗淡,教师不抱积极态度,消极面对日常教学,得过且过,不求进取,不思创新。

信息技术学科不像其他学科,可以在年级内、校内组织丰富的教研活动,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通常只有1~2名,无法在科内组织教研活动,在校内组织的教研活动中,也几乎是由非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评价,无法给出实际建议,评价一片叫好,没有实事求是。缺乏有组织的教学交流和教研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就像井底之蛙,接触不到新鲜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一成不变,没有新意和活力。

面对这些问题,都有哪些解决对策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愚见。首先,根据现有条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现有的条件灵活组织教学,采取分组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在硬件环境不理想、学生基础差的农村中小学,要尤其重视分组教学,把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选派有责任感的小组长,给予小组长最大权利和义务,帮助教师管理组员,督促和监督组员完成课堂实践内容。

另外要合理改编教材,适当降低内容难度。因为小学和初中没有完善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没有适合各个地区的通用教材,各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教材也不尽一样。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来选定合适的教材,适当的时候还要对教材进行改编,例如:武汉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八年级下册十五课《机器人训练营》,就要进行适当修改,应该把这节课,变成一节机器人的展示课,而不是研究课,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图片展示了解机器人知识,而不是通过调配实体机器人进行学习。

其次,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观念。

实践证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传输手段,加快教育信息的传播,用现代观教育念冲洗头脑,彻底摒弃沉默守旧的思想,要与时俱进。那怎样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观念呢?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教师是什么。信息技术教师是一名技术人员、是一名出色的授课教师、是一个管理者、是一个服务者、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实践者。信息技术教师要抬头走自己的路,做学科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专业发展要专一,不能急功近利,要静下心来剖析自己,发掘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事业的第一位,孜孜不倦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其次,要在教学上下足功夫,在授课的方式和方法上,虚心求教,向同行前辈请教,向其他学科优秀教师请教。要善于阅读,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读大师作品、经典作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最后,特别是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要有职业信仰,要坚定不移的把信息技术教育这条路走下去。

再次,将信息技术教师还给课堂,优化信息技术课课程结构。

信息技术教师虽说是技术型的老师,但其主要的工作仍旧是课堂教学,虽说目前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充分的普及,缺少电化方面的人员,但学校可以通过招聘等方式来解决电化人员缺乏的问题,不能把信息技术教师借来填数,要把信息技术教师还给课堂,还给学生。

而如何去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结构,笔者认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课程本身上努力。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初中阶段课时不少于68学时,而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是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这里就需要各级领导对信息技术教育有充分和正确的认识,肯定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和贯彻好素质教育的方针,根据实际情况最大程度的去履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增加信息技术课的课时。

2、在课程结构上下足功夫。例如:在武汉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中,活动内容被分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PHOTOSHOP图形处理,这个三活动单元。教师在进行这个三个部分的教学课程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对三个模块的课时安排进行科学的设置,避重就轻,在学生容易接受感兴趣的内容上要增加课时,在难度大、对电脑硬件要求高的内容上适当减少课时。

3、要采取适当的评价方法。在学期开始时采取诊断性评价,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的信息技术基础。在平时作业管理时我们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去发现学生的错误,鼓励他们学习。在一学期结束时,采取终结性评价,考察学生这一学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第四、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努力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而如何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社会、学校、教师要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有足够的了解。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政策已经得到全面的贯彻,在每年暑假期间都有专门的信息技术培训,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对每个学科的每个教师去宣传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正确认识了信息技术课,都重视了信息技术课,潜移默化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就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二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都要守护好自己的阵地,利用信息技术课的自身特点向学生宣传它的重要性,教师不仅要用说教的形式向学生宣传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体会它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和接受就快;而毫无兴趣时,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甚至极力排斥。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必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教师可以从玩游戏入手,上课时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能力。信息技术课要有自身的课堂特点,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要让学生真正的当家作主,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课是快乐的。

第五、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组织多元化的教研活动,开展丰富的教学评比。

传统的教学研究形式是在学科内或者校内进行的,而信息技术学科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教研活动的方式除了像其他学科那样进行公开课,优质课,教学座谈等形式外还有一种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教研方式——网络教研。在农村中小学,学科内或者是校内的教研活动难以开展,校间教研活动难以组织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教研室的安排下,进行网络教研。当然信息技术学科不能单一的采用网络教研,要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让它们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利用网络教研促进常规教研更上一个台阶。组织多元化的教研活动,能让信息技术教师接触到更新颖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参加每年举行的教师教育技能大赛和辅导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竞赛之外,还要多参加市区校各级举办的公开课,优质课的评比。公开课,优质课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进行的展示课,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功底和专业底蕴,但有时却不能充分体现常规课堂的情况,因此举办常规课评比也非常重要。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各种丰富的教学评比,认清自己的不足,集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那些问题和所面临的那些困难,不是一天所成的,而是由诸多原因所造成的,我们也不能指望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那些问题,只能本着实事求是的观点,敢于正视这些问题,采用科学的态度,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让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这片贫瘠而又渴望生机的土壤上发芽,生根、成树、成林。

参考文献:

[1]《信息素养论》王吉庆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中学计算机教育学》张晓如张再跃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教基[2000]33号文件 [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5]《教育学》 [6]《心理学》

篇3:谈技校实施“一体化”教学面临的困难与对策论文

1当前医院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1 基层医院人才紧缺。

中西部农村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分别为0.89和0.87人,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93人。全国农村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数为0.99人, 东部为1.34人, 中部为1.02人, 而西部农村仅为0.82人[1]。

1.2 政府投入长期不足与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使医院经营陷于两难的境地。

医疗卫生事业是国家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但在此前提下:医院一方面要按市场价格购买设备、材料、水电、劳务等, 另一方面提供的医疗服务只能按低于成本的计划价格收费, 这种投入产出的严重不对称性, 使医疗服务全行业亏损, 而财政对医疗亏损的补偿则十分有限。

1.3 医保政策的“低水平, 广覆盖”[2]原则, 影响医院良好运行机制的形成。

我国目前医疗保险的原则是“低水平, 广覆盖”, 所保病种与诊疗项目有限。一方面医保经办机构为控制医药费用, 对医疗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和制约, 同时参保人员为减少个人支出对自身就医需求也进行控制, 并对医疗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 医疗经办机构和参保个人可自主选择定点医院、药店就诊或购药, 但现行法规对定点医院或药店的业务范围、药品、品目等无明确的规定, 造成医院、诊所、药店之间无序、不公的竞争行为, 在客观上损害了医院良性竞争机制的形成。

1.4 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医院过高的要求, 使医疗行为过份拘谨。

近年来, 物价、审计、药监、税务等部门加大了对医院的监督查处力度, 几乎一年几查, 使医院“谈查色变”。同时, 随着人们对就医的期望值日益增高, 人们对医院的诊疗水平、诊疗项目甚至处方用药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医疗纠纷, 加上公众的曲解和媒体的渲染, 使得医院腹背受“敌”。医院管理者及医护人员为减少责任和损失, 对医疗行为进行人为的限制。

1.5 医院自身未摆脱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束缚。

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 一些医院管理人员观念陈旧, 思想僵化, 面对市场竞争束手无策, 服务态度差, 服务水平低, 使有限的医疗市场逐步丧失。

2当前医院发展的机遇及对策

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 在给医院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 也为医院改革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医院管理者要善于在困境中审时度势, 拓展思路, 寻找新的切入点、支撑点和增长点。

2.1 积极争取国家有关卫生政策的落实, 使医院的发展环境公平化。

医疗服务不同于一般商品交易, 也不同于一般行业服务, 因为“健康”和“卫生”是小康社会内涵的一个组成部分, 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要使老百姓满意。医疗行业是一个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特殊市场, 政府在这个特殊市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级政府应落实国家关于卫生投入等方面的各项政策, 维护医疗服务市场的公平和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做好“五抓”工作:一抓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二抓人才资源结构调整;三抓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四抓人才管理制度和机制创新;五抓优化人才环境。切实保证医院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医疗服务。

2.2 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

(1) 政府对基本卫生人力资源配置要发挥其主导作用, 要制定完善高校毕业生分配、人员聘用、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及培训教育等方面的制度以及能使合格基层卫生人才“留得住”的优惠政策。 (2)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人力资源体系, 必须变卫生人力资源使用权“单位所有”为“社会所有”, 使卫生人力资源能够真正的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需求为导向流动起来。 (3) 加大对农村卫生院 (站) 、社区机构和人力资源建设的力度。 (4) 建好城乡全科医师队伍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制度。 (5) 政策倾斜, 确保农村卫生人才稳定。

2.3 积极转变经营观念, 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使医院经济效益最大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医院不用担心医院的生存和运转问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医院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经营性越来越强, 这就要求医院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树立服务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成本意识, 实现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只有树立这一观点, 实现这一目标, 医院才能生存, 才能发展, 才能改善医疗环境, 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 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医疗需求。

2.4 切实加强经营管理, 实现医院管理人性化。

管理是医院经营活动中最基本的前提, 而重视人的发展和管理更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 医院在制定规划、政策和措施时, 要把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放在首位。把医院整体目标、科室目标、个人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起责、权、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打破医院领导

制度的“大包揽”、人事制度的“铁饭碗”、分配制度的“大锅饭”, 充分调动每一位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以实现制度激励人和约束人的双重目标。

2.5 调整经营策略, 实行经营模式多元化。

推行多种经营模式是深化医院运行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应不拘一格地推行多种经营模式: (1) 对外联合经营。本着平等互利、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原则, 在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企业之间联合办医, 充分发挥各自在技术、管理、设备等方面的特长和专业优势,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消费的需求。 (2) 改变服务模式。推行医疗合同与医疗健康保健顾问制, 广泛地与单位或个人订立医疗合同关系, 实行预定式、上门等服务方式。

2.6 大力开发适宜技术与服务, 调整医疗市场定位, 实现专业品牌化。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中, 居民的医疗消费水平与医疗服务消费结构已有明显的差异, 我们必须重新审时度势, 及时调整医疗服务的市场定位, 认真分析研究基本医疗服务技术与高精尖医疗技术不同层面的空白、发展特色以及特需医疗技术服务, 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消费需求, 把向社会提供适宜的医疗技术与服务作为重大的长期的发展策略, 做大、做精、做强, 把它塑造成拳头品牌, 以保证医院在医疗市场份额重新划分过程中, 在医疗消费水平分化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7 坚持抓好科学技术建设, 使人员、设施、设备的配备科学化。

要坚持走科技兴院之路, 认真贯彻“依靠科技进步”的方针, 积极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人才, 推广运用高新诊疗技术, 在人员、设施、设备上做到配套建设, 同步发展。要敢于投入科研经费, 配备必须的人员, 增强科研能力, 选择课题开展实用医学科研活动, 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到临床, 在诊疗技术上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 以不断提高医院的技术效益。

2.8 树立行业新风, 使医疗行为高尚化。

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 以质量为核心”的办院宗旨, 把质量和效益作为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始终把廉洁行医, 全方位全过程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降低医疗成本, 减轻病员负担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重点, 让守卫生命的崇高职业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

2.9 贯彻法制, 依法保护合法权益, 实现医患关系法制化。

篇4:谈技校实施“一体化”教学面临的困难与对策论文

一、专业学科教学计划设置的矛盾与对策

技工学校汽车修理专业学科主要有:《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汽车电器》《汽车空调》《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等,每门课程均独立设置。如果按传统教学,几门相关专业理论课教学时间跨度必将较大,以发动机为例,讲解“发动机结构原理”与“发动机零件的修理工艺”或“发动机维护与故排”的时间间隔至少在一个学期,容易造成学生对整体知识认识不清楚,也造成老师在后面的教学中难免要浪费一些时间重复操作和讲解以前的内容,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和效率。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计划,根据专业,以模块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编排。即把《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三门课进行综合,《汽车电器》《汽车空调》进行综合,按“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器与空调”、“汽车新技术”划分为四大模块,再把各模块细分为若干个子课题,并对子课题作出具体要求及安排,一般按理论与实习4:6的比例分配,实践证明这种分配比例对于侧重于技能操作的技校学生来说是比较适宜的。

二、教材方面的矛盾与对策

技工学校汽车修理专业现行教材一般为“劳动版”或“交通版”教材,作为传统的教材已经不能够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因此,学校可组织专业老师,根据学校设备条件和教学计划安排,按科学、合理、实用的原则编写一体化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可对原教材一些过时或不适用的内容进行取舍,并根据学校教学硬件设施增加一些新车型、新技术,从而编写出一套适合自身教学条件的一体化教材。

三、“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与对策

一体化教学要求任课老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即“双师型”。而现实情况是,技工学校的教师队伍中,理论课教师往往缺乏实际操作技能,而实习课教师又达不到高的理论水平。

针对“双师型”教师缺乏的情况,学校应当制定一系列鼓励措施,在过渡阶段让理论课教师多到工厂实践,并根据教材内容,从最基本的操作开始,组织教师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规范的技能操作培训。对原有实习课教师采取自学,听课等手段进行理论素养的提高。当达到一定水平时,把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进行对换任课。在转型过程中,对于原实习课教师来说,汽车设计原理方面,特别是牵涉到力学、计算方面的内容,是转型过程中的难点,必须加强理论和文化方面的学习;而对于原理论课教师来说,技术拆裝方面不是难事,但在故障诊断排除方面,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诊断分析过程要讲解得准确生动也并非易事,要做到真正专业,必须在空余时间坚持下修理厂积累经验,最终才能成为真正胜任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以上三点是大部分技工学校在推行一体化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只要领导重视、政策支持、广大教师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取长补短,我们一体化教学的路将会越走越好。

篇5:小班化教学实施中所面临的困难

随着2l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批量式的标准化人才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需要的是富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教育提出了个别化和个性化的要求。这就使得传统的大班教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小班化教学便应运而生。

小班化教学既保留了传统的大班教学的优势,又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和更多的教育资源并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教学形态,也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无论是从学业发展,个性化发展,还是全面发展,小班化教学都得到了一定的进步。

然而,尽管小班化教学借鉴西方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小班教育经验,又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做了积极地探索与研究,并初见成效,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小班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矛盾。

1、教育理念不成熟不完整

当我们论及“小班化教育”时,不难发现我们言说的是一个生长发展在别国的术语,鲜有本国基色。言及中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班化教育、大众渴求的小班化教学,我们都把目光聚焦在了被实践证明有效的国外的小班化教学理念、方法、模式。就像宏观教育学本土化这个重大课题一样,小班化教育需要的也是具有本土性的或是本土化了的小班化,否则简单借鉴的小班化教育移植到中国的教育实践场景中难免会出现排异、水土不服现象。面对这种现象引领我们正视一点:国外的教育理念移用在中国的教育场景中需要转化,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做到,在借鉴西方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把小班化教育的思想与中国教育思想相结合,是小班化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

同时小班化教学有四个方面的理论基础:首先是因材施教,要求小班化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完成学习的建构发展自己的能力;再次是要求根据学生各自独特的特点,寻找自己发展的切合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最后是要以学生为本,追求学生的全面化发展。

事实上,这些理论基础是借鉴了因材施教原则、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教育理论。小班化教学并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因此在真实的课堂上,教师没有章程可循,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在一些推行小班化教学的学校,只是在学生人数这一个维度上达到了小班化教学的要求,在教育教学的其他方面中,和大班教学并没有什么不同。

2、教育资源的匮乏

小班化教学首先需要大量的合乎标准的教室,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相关的教室配备(如多媒体、桌椅板凳、电脑等等)、更多的教师、更大规模或更多的学校。这些都需要国家政府与高度发达的经济来做支撑的,并不是学校自己可以解决的。而我们国家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还不是很充足,无法满足小班化教学对教育资源的需要:事实上,由于经济原因,我国大部分农村,西部边陲地区没有教科书、教室、网络甚至没有教师和学校,教育资源依然处于紧缺状态。我们国家现状的目标是要先实现全国范围教育资源的相对公平的分配,让所有的适龄学生都有学校可以就读,在此基础上一步步实现小班化教学这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授课形式。

3、教师素质和数量无法满足小班化教学的要求

小班化教学的理念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的教学技巧;要时时充满活力;要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有明晰的洞察力和因材施教的能力等:而纵观我国广大学校尤其是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教师大多是年逾五十的老教师,思想陈旧,缺乏活力,短时间内还无法改变自己二十多年来形成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短时间内还无法接受新的思想。学校引进的新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经验,不能灵活地将小班化教学的理论或技巧转化为实践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差。同时学校里一专多能的教师普遍都比较很少,难以满足小班化教学对高素质教师的需要。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定性的内容,如何培养,怎么考核又是一项定量的内容。诸如: 小班虽然人数少了,但差异仍然存在,教学管理中怎样在同一时间内兼顾每一个学生层次的发展? 如何在教学中使不同的学生都能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相同的知识? 如何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与学习的效率使之不流于形式?如何在小组学习中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畅所欲言且言之有物,从而确保小组合作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等等问题都是小班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既现实又关键且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任何一个老师都很棘手,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解决的,是各个地区都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4、对应教材的空白

虽然小班化教学更多的是要求教学技能的多样性,教学理念的创新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以学生为本。但是教学是依靠教材来进行的,没有教材,课堂会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方向。像每门学科都要有自己的教材一样,小班化教学也要有自己的教材(教材的内容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要与时俱进等),我国虽然进行了小班化的教学实验。但是只是在教学方法、班级人数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并没有根据小班化教学的特点编撰适合小班化教学的教科书。

5、素质教育外衣下的应试教育制约小班化教学的发展

虽然我们已经在推行素质教育并做了极大的努力来保障实施,但是,在评价、考核和考试制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大部分学校不得不仍然进行应试教育的教学。无论是从学生,教师还是家长的角度出发,还是高分数,重点中学、大学对其更加的重要。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实行题海战术,进行补课。只求自己学校有更多的学生进入重点初高中、名牌大学,学生的其他方面暂且先不放在学校的考虑范围之中,在小班化教学中进行着应试的教育内容。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学没有实行的落脚点。

6、小班化教学形势与实质相背离

“小班化教育”在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入中衍生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小班化教育精神追求与形式装点之间的矛盾。

小班教学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数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实施小班教学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接受适当的教育,进而使他们的潜能充分发挥,成就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小班化教学依托的是教育目标、教育方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内含的是对现代性反思的教育理念,达成的是每一个人的发展目标。但在基础教育课堂中,我们很难找寻到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育课堂。班级人数的相对减少只是小班化教育的一个外在判断标准,并非小班化教育的内在追求。由于客观上评价体系变革的阻滞,即使有了实施小班化教育的条件,或者已经在进行小班教学,但多难以触及小班化教育的实质与精神核心。有些 地区与学校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而且班级规模已经缩减,迫于外在的高利害评价系统,仅仅保有了小规模班级的外壳。小班化只是为提高学习效率、加大知识容量、提升知识难度提供了便利,或是让小班化教育充当了扎实稳健实施应试、功利、竞争性考试的有力媒介。

7、认识层面的两种偏颇

篇6:技校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计算机是技校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对技校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就当下计算机教学现状来看,因为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许多学校计算机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为适应新时代教学的需要,需要对传统教学的观念进行转变,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基于此,就计算机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进行分析,探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一体化教学的应用效果,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高度重视计算机一体化教学,以提高技校计算机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

近几年来新课改与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在技校教学工作方面也提出了新挑战与要求。在技校教学中计算机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课程,且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与理论性比较强,既便于学生充分把握计算机的理论基础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影响,使得计算机的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技校探索与创新教学方式,尽可能改善当下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

1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主要就是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与工具,使得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和传统教学模式比起来,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做、教、学三个过程进行统一,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教学直观性,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真正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与进步。

2构建一体化的计算机教室

传统计算机教学平台主要包含以下两个部分,计算机机房与多媒体教室。课堂上教师讲过的一些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时很容易重复讲解,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较不理想,这就需要打破实践课和理论课讲课地点相互分离的授课方式,构建一体化计算机教学教室。首先,需要把计算机机房、计算机教研室与多媒体教室进行统一管理,使得资源配置与教学管理高效运行,教学活动也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其次,还要在一些计算机的教室中装设幕布与投影仪,这样的计算机机房就可以具备多媒体的教学功能。最后,计算机机房网络中需要加设多媒体的网络教室软件,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更好地对学生机进行控制,教师就可以一边讲课一边操作。在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堂教学中,很大程度上可以让学生进行直观地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与质量。

3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3.1充分发挥教育者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的课程中,教育者属于重要的参与者,为迎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的需要,技校应该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一体化师资的水平。此外,由于计算机教学课程实践性与理论性比较强,需要任课教师具备专业能力,同时还要掌握好学科理论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对计算机进行操作。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技校应该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将教育者教育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进行技校计算机的教学。3.2综合应用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计算机课程中,为实现一体化教学预期效果,教育者应该按照课程的实际情况,选取有效的教学模式。例如:学习Office办公软件时,课程中可以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技能与学习知识。但是在学习信息管理系统时,由于这种课程有着较强的理论性,教育者可以使用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实施教学,使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充分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概念、设计与结构等内容。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充分应用案例的分析式、小组合作的学习式,实现一体化教学的目标。

3.3构建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可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教学评价的体系中,期中或者是期末考试的成绩通常是评价的标准。具体应用中该种评价系统还比较片面,对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非常不利,所以,进行计算机的课程教学时,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局限性,构建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进而实现一体化教学。在新型一体化的教学评价系统中,整个评价体系中纳入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评价考核体系不只包含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还包含计算机实践操作部分,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方面考核,而且这样的考核结果也比较客观与全面。

3.4创建一体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与技能

传统计算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会出现脱节,其主要原因是,技校各种软件与硬件设施比较陈旧,为实现计算机一体化教学,首先就要对学校软件与硬件的设施进行改善,以便学校顺利展开教学活动。例如:学校应该尽可能改装传统计算机的机房,可以在计算机机房中装设音响、投影机与多媒体的教学软件,将传统计算机机房变为多媒体机房,给计算机教学工作开展创造一体化教学环境。在多媒体机房中,教育者能够一边讲解理论知识一边进行演示,学生也能够在计算机上练习与操作,将两者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5在教学的组织上进行分层式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采用分层教学的合作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习别人的长处,还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此外,可以实行计算机案例的教学一体化,构建一体化的多媒体教室,这样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为适应教学的一体化需要,相关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转变,不仅要提高自身理论教学的水平,还要强化实践操作技能,才能有效保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其次,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才能真正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可以通过设计课堂教学,让计算机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中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导课至关重要,上课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生动灵活的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就是要课堂上安排实践操作的活动,如:学生练习打字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通过打地鼠的游戏来练习,这样学生也不会觉得课堂枯燥乏味,相反觉得有趣。第二,需要实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对课程有所期待。因为大部分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极强的探知欲,因此创新教学内容就非常重要。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一边打字一边聊天,把学习过程当作一种沟通的方式,这样学生就可以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的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

4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课程教学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学校需要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及培养一体化师资力量,同时建立一体化教学评价的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技校计算机的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全方面地发展。此外,学校也要强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与研究,并通过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完成计算机的课程教学,进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晓红.一体化教学在技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4(32):24.

[2]李菲.计算机教学中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3(23):257-259.

篇7:现今交警执法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近年来,基层交通民警在路面执勤执法过程中,屡屡遭到交通违法者不同程度的抗拒、阻挠甚至暴力攻击,不但严重扰乱了公安交警部门正常的执法活动,破坏了人民警察的执法权威,侵害了交通民警的人身权利和身心健康,同时,也严重挫伤了基层交警执勤执法的工作积极性。适逢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年”,如何解决基

层交警执法难问题,从而更有效地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秩序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就交警执法难问题进行探讨。

一、执法难的具体表现

(一)寻衅滋事,无理取闹。交警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时,违法者故意大声喧闹,挑起事端,引起群众围观,有的违法者当众辱骂交警,或拦住车辆拒绝处理,有的干脆躺在机动车道上以死相威胁,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还有的交通违法者倚仗自己有钱或有后台,对交警的执勤执法不屑一顾,态度蛮横,拒不配合,甚至扬言要找人收拾交警,气焰嚣张。

(二)恶意投诉,故意纠缠。一些交通违法者或事故当事人对交警执法、办案不满意,为了发泄私愤而恶意投诉、无理纠缠交警。

(三)横冲直撞,强行冲卡。违法驾驶员在交警示意停车检查时,突然加大油门直冲过去,以图逃避检查,有的甚至恶意冲撞交警,造成交警身体伤害。

(四)大打出手,暴力抗法。交警执法过程中,被执法者大打出手,甚至使用石块、匕首、砍刀等凶器进行暴力攻击,给民警人身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五)聚众闹事,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基层交警执法难的原因

一是社会转型期,执法环境复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期,工人下岗、拖欠工资等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城乡贫富差距较大,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社会心态浮躁、道德观沦丧,功利性突出。因此,一些有钱人自以为财大气粗,驾车时横行霸道,既不遵章守法,也不服从交警的管理;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受历史、地理、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因素制约,交通参与者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封闭,遇到交警执法往往一呼百应,对交警进行围攻。

二是社会整体法治水平不高。我国加入WTO之后,群众的法制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注重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执法部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公安交警部门越来越倡导文明执法和服务意识,在队伍内部建立了一系列监督管理机制,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许多交警部门还将投诉量作为衡量民警工作的标准。但由于社会整体法制水平和道德水准不高,大多数群众只讲法律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不讲对自己不利的方面,许多群众往往视交警的文明执法为软弱的表现,在交警执法时百般阻挠甚至暴力袭击。许多民警受纪律约束,面对攻击时只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忍气吞声流下委屈的泪水。

三是法律法规不健全。《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后,相关配套法规特别是事故处理、社会救助等方面的规定没有及时出台,一些法律规定操作性不强,交通事故伤者医疗费等问题无法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群众对交警部门产生误解,认为交警部门不作为。同时,现有法律对暴力袭警行为没有作专门规定,对袭警行为只能以“妨害公务罪”定罪量刑,对“警察”这一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特殊对象没有进行特别保护,量刑明显偏轻。由于对暴力袭警者的惩处力度不够,袭警的犯罪成本低,也导致暴力抗法事件屡屡发生。

四是宣传工作不够深入,警民关系不和谐。由于交警执法点多、线长、面广,直接与广大群众接触,交警执法过程中,一旦“损害”了部分人的不合法利益,就极易产生矛盾。同时,广大群众对交警部门的工作职责、交通安全形势、交警队伍建设等情况也缺乏了解,有的群众认为交警开展整治是为了搞创收、发奖金,从而从思想上对交警的执法活动产生抵制。

五是部分民警执法水平不高。一些基层交警在执法办案过程中还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执法不规范,甚至出现执法差错,导致群众不满。少数民警在执勤执法过程中,工作方式简单粗暴、态度生硬,语言不文明、规范,极易使执法对象产生抵触情绪。还有些民警执法水平不高,存在“重处罚、轻教育”的现象,也不善于耐心做群众工作,对同一类违法行为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往往导致警民矛盾激化。

六是民警缺乏自我防范意识。一些基层交警部门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执法过程中一旦遇到群众阻挠或暴力袭击,缺少应急处置措施,装备和人员增援较为缺乏,没有在制度和装备上给民警充分保护。同时,一些基层民警在执法过程中警惕性不高,没有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对执法对象不注意观察、控制和防范。部分民警执勤时装备携带不齐全,发生袭击事件时无法利用装备对自己进行保护,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三、应对之策

篇8:谈技校实施“一体化”教学面临的困难与对策论文

一、通用技术教学所面临的困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近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到通用技术教材涉及面广、内容多而杂,且有一定难度。教材、作业中涉及知识面比较广,要求较高、较多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模型设计”需要去完成,如果按照课程计划是很难完成教学计划的。笔者所处学校财力薄弱,没有配备任何的实验器材和教学仪器,更没有专业的通用技术实验室,教师只有依靠自己边啃教材边试教,最终导致技术课逐渐演变成为枯燥的理论课,教师感到困惑,学生也无法接受。因此新课程中的诸多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重重困难,现总结如下:

(一)教师专业知识缺乏

通用技术是门新课程,目前国内高校尚未开设通用技术教师培养的相关专业,大部分学校的通用技术教师是从担任学校的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信息技术、劳技技术等教学工作岗位的教师经过短期学科培训转型而来,很少从社会聘请有一定技术实践经历的专业人员,很多教师仅仅把通用技术理解为劳动技术的翻版而已,对于通用技术新提出的“技术素养”的内涵的理解还不够系统。笔者是物理教师,对通用技术课程性质、理念的理解不够全面,很多知识自己也模棱两可,更不用说去全面把握新课程的教材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自己的一桶水都没蓄满,怎能给学生一杯水。

(二)新课程教学资源贫乏

通用技术课程是新课程改革后开设的一门新课程,它不像其他学科,有较为成熟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所以可供参考的指导理论极少,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障碍,因此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自己摸索。

现在很多中学只有一到两位教师担任课程教学工作,不能在校内进行教研组活动。有些教师希望能有现成的教学案例指导教学,但只有课程标准、教材,有的并不去充分阅读、加深理解。由于是新实施的教材,配套的参考书、指导用书和网络资源很少,没有可借鉴的先前经验,培训的机会不多,教研活动、教师与专家、教师与教师交流、骨干教师讲课等平台更少,缺乏理论和实践的专业引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希望能在网络上找到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直接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因此在课程实施配套资源上还有待完善。

(三)现有的体制保障不够

如今大多数学校都面临高考、会考的压力,虽然通用技术课程是会考科目,学校也每周安排两个课时,但主要都把课时放在了语数外物化生等主干科目的教学上,对于通用技术等边缘学科重视程度不够。按照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通用技术课程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需要72个课时,课表总共有70多个课时,但是一年当中会碰到较多的假期和意外事情,如大雨、台风、雪灾等自然灾害要停课,运动会、期中考试要停课,每次高三组织统考高二就必须停课以腾出考场,造成对课时量的严重冲击,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但是要赶进度,所以通常是一堂课要讲一节到两节的内容,因此没有时间把课本内容和课外活动手册更深入地展开,也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用技术课后实践需要大量的实验器材、材料,有的还需要专业设备,比如木工、钳工、金工等,这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学校财力的薄弱,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建立专职实验室,这使得通用技术只能在课堂泛泛而谈,课后根本没有给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期初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的美好期望化为泡影,极大影响了后续的教学效果。

现在多数教师是因为学校缺少相应专业的教师,而是在学校安排下不太情愿才教授通用技术课程;少数教师是因为有一些技术方面的专长和兴趣,同意上这门课;只有极少数教师是看到了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教材,自己很喜欢并能胜任这方面的教学,成为通用技术教师。通用技术教师从不同专业而来,所具备的素养也就不同,在理解课程内容上,从劳技学科转型而来的教师认为通用技术课程内容中理论知识偏多、动手实践部分较少,有理工科背景的教师认为通用技术课程内容中的技术内容不够专业、内容没有严格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学过程或多或少带有原学科的烙印。还由于通用技术课程尚未有教师评价的标准,职称评定问题也尚待解决,相应的教学教研机制也有待完善,这使得部分教师人心不稳。

二、解决困难的对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肯定会出现和碰到种种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对于这门新生的课程,首先,必须解决好教师问题,有好教师加入才能使学科不断得到发展和进步。教师问题包含教师的待遇保障、前途发展、学科地位、专业素质、培训提升、专业转型、数量发展壮大等一系列问题。其次,是学生问题,包括学生的学科歧视、学分评价、课堂安全等。再次,是教材问题,包括教材的地方适应性,教材知识的条理性,教材内容的趣味性、科学性,等等。最后,是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和学生家长问题,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执行力度、财政资金的支持、文件政策的制定及实施、高考会考的要求,社会舆论的作用、社会价值的承认、社会意识形态的养成,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生家长的重视和参与,等等。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用技术的教学之路会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谈衡水教育特色教育下一篇:六年级上学期班主任对学生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