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急救措施

2024-04-21

院外急救措施(通用14篇)

篇1:院外急救措施

***医院院外行风监督员座谈会

满意度评价调查汇总及整改意见

2012年我院院外行风监督员会议于8月15日召开。在会上发放了满意度评价表,至会议结束共收到了25份。现汇总如下:

1、对医院的整体评价:满意24份、较满意1份,满意率96 %

2、对医院的环境评价:满意23份、较满意2份,满意率92 %

3、对医院的行风、医德医风评价:满意23份、较满意2份,满意率92 %

4、对医院的医疗质量、服务态度评价:满意21份、较满意4份,满意率84 %

5、对医院的应急能力评价:满意21份、较满意4份,满意率84 %

6、对开展医院文化、大众卫生科普、健康宣传的评价:满意22份、较满意3份,满意率88 %

7、对医院服务百姓能力的评价:满意22份、较满意3份,满意率88 %

8、对医院后勤保障的评价:满意22份、较满意3份,满意率88 % 无不满意或差的评价。

在意见和建议栏内共有4份提出意见和建议,主要内容为:

1、要求提升医疗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2、加强医务人员的技能和培训,创梅李人民医院新特色。

3、病房布局要合理,增加床位,解决入院难的问题。

4、加强“梅李人民医院”的宣传力度。

5、关心政法系统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

改进措施:

1、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应急能力满意度相对较低,这也是我院一直需要提高和努力的方向,现在我院正在创建二级医院,各种措施已在制定和落实之中,相信通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应急能力会上一个新台阶。

2、服务百姓能力、医院文化、普及卫生知识、后勤保障的满意度处在同一水平上。在本次会议以后我院将召集预防保健科、孝爱卫生志愿分队负责人就街头宣传、义诊、咨询、普及大众卫生知识、免费健康体检等服务百姓的问题进行磋商,调整和加强服务次数和能力;医院文化:将突出“梅李人民医院”的名称效应,打造“梅李人民医院”新品牌,让梅李和周边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新名称、新等级医院带来的变化;后勤保障将按照二级医院评审的要求做细、做全各种保障服务。

3、加强技能水平和培训:自创建二级医院以来,我院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中,目前我院已安装了各条线的考试系统,每星期一、三、五培训,二、四、六考试已成制度。相信我院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会得到大幅提升。

4、解决住院难、床位紧张问题,院部已有统筹规划,并已报知镇政府。

5、解决政法系统工作人员健康问题,院部拟免费为其工作人员一年开展一次体检。

篇2:院外急救措施

一、根据心跳、呼吸、瞳孔、神志等方面,判断伤情的轻重。

现场急救常用的人工呼吸和恢复心跳的方法:

a.口对口吹气法

b.仰卧压胸法

c.俯卧压背法

d.心脏挤压法

二、对外伤人员的急救 1.对烧伤人员的急救

(1)尽快扑灭伤员身上的火,缩短烧伤时间。

(2)检查伤员呼吸和心跳情况,查是否合并有其他外伤、有害气体中毒、内脏损伤和呼吸道烧伤等。

(3)要防止休克、窒息和疮面污染。伤员发生休克或窒息时,可进行人工呼吸等急救。

(4)用较干净的衣服把伤面包裹起来,防止感染。在现场除化学烧伤可用大量流动的清水冲洗外,对疮面一般不作处理,尽量不弄破水泡以保护表皮。

(5)把重伤员迅速送往医院。搬运伤员时,动作要轻柔,行进要平稳。

2.对出血人员的急救

常用的暂时性动脉止血方法有:

(1)指压止血法

(2)加压包扎止血法

(3)止血带止血法

3.对骨折人员的急救

对骨折人员首先用毛巾或衣服作衬垫,然后根据现场条件用木棍、木板、竹笆等材料做成临时夹板,对受伤的肢体临时固定后,抬运升井,送往医院。

三、对触电者的急救

(1)立即切断电源。

(2)迅速观察伤员的呼吸和心跳情况。如发现已停止呼吸或心音微弱,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体外心脏挤压。若呼吸和心跳都已停止时,应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挤压。

(3)对触电者,如发现有其他损伤(如跌伤、出血等),应作相应的急救处理。

篇3:院外急救与院内急救心肺复苏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2012年2月—12月接诊院内及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各51例, 其中男84例, 女18例, 年龄21岁~50岁5例, 51岁~70岁80例, >70岁17例, 以50岁~70岁心肺复苏患者为数最多。病因以心脑血管病、创伤和猝死为主, 其次有高血压、哮喘、意识障碍、中毒、电击伤;创伤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以交通事故为主;治疗方式主要采用胸外按压、电除颤、气管插管、建立高级生命支持。患者均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昏倒在任何场合, 颈动脉搏动消失, 呼吸停止或临终呼吸, 瞳孔散大, 发绀。

1.2 方法

遵循《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要求C—A—B (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 顺序行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为30∶2。将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 救护者根据个人身高及患者身体位置的高低, 站立或跪在患者身体的一侧, 成人术者双肘伸直, 借身体和上臂的力量, 在胸骨下1/3段, 即双乳头连线中点, 单手掌跟覆于其上, 另一手从掌背交叉握紧, 向脊柱方向按压, 使胸廓下陷3.5 cm~5 cm, 而后迅即放松, 解除压力, 让胸廓自行复位, 使心脏舒张, 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 放松时掌根部不得离开按压部位, 以防位置移动, 但放松应充分, 以利血液回流, 按压每分钟至少100次, 按压深度至少5 cm。去除气道内异物后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深吸气后用自己的嘴严密包绕患者的嘴, 同时用食、中指紧捏患者双侧鼻翼, 缓慢向患者肺内吹气2次, 每次吹气量700~1 000 m L, 每次吹气持续2 s, 吹气时见到患者胸部出现起伏即可, 8~10次/min;如果只进行人工通气, 通气频率应为10~12次/min。吹气过程中, 应始终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运动, 吹气时如无胸部起伏或感觉阻力增加, 应考虑到气道未开放或气道内存在异物阻塞。

1.3 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

最低要求能触摸到周围大动脉搏动, 收缩压40~60 mm Hg;进一步的指标包括:自主呼吸恢复, 血压正常, 口唇、颜面及甲床由灰转红;瞳孔由大变小且有对光反射, 收缩压在60 mmHg以上[1]。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胸外按压

心肺复苏术实施时间越早, 成功率就越高, 这是因为在心脏骤停4 min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 超过4 min脑细胞将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即使初期复苏成功, 预后也较差。心肺复苏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基本生命支持, 胸外按压又是基本生命支持中最重要的一环。无论在院外还是院内, 如遇到突然意识丧失昏倒在任何场合, 呼喊无反应, 大动脉搏动消失, 无呼吸者, 救治人员须遵循《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所要求C—A—B (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 顺序即刻行胸外按压, 30次胸外按压大约在18 s内完成。用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可以使得心脏被动射血, 以带动血液循环, 改善全身血流量, 有利于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急救医疗团队齐心合力实施心肺复苏术, 可以大大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和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有文献报告, 所有年龄心脏骤停者心肺复苏存活率最高均属被目击的心室纤颤或无脉搏性心动过速患者。但心肺复苏时须注意按压胸部至少100次/min, 按压深度至少为5 cm, 但不超过6 cm;在每一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等。最好采用胸部按压联合人工呼吸实施心肺复苏, 在情况不允许进行人工呼吸时, 只进行胸部按压, 或者是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普通目击者进行。紧急情况下, 第一目击者须立即呼救行胸部按压并请求他人拨打急救电话与急救医疗救护系统联系, 强调在胸部中央用力快速按压, 再联系求救。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不间断的胸外按压, 尽早给患者提供持续充足的心脏按压, 减少频繁的按压中断。故胸外按压要达到有效的心肺复苏, 抢救人员应每2 min进行轮换且体能要好, 以免因抢救者疲劳而引起按压质量的下降而达不到效果, 变换抢救人员不应中断胸部按压。

3.2 电除颤治疗

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 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除颤仪是急救系统生存链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除颤越早复苏效果越好, 尤其是警务保安人员作为第一目击者立即行胸外按压和尽早除颤, 可使患者存活率达49%~74%。医护保健人员要接受充足的强化培训, 从而保证在医院内任何地点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能够在3 min内接受第1次电击。如果患者发生心室纤颤已超过5 min, 心肌将耗尽氧气和能量, 急诊医疗人员在除颤器恢复与充电时进行约2 min胸部按压, 可为心脏输送氧气和能量, 从而提高恢复自主循环的可能性, 改善存活率。对于没有目击的心搏骤停患者, 在除颤器恢复、应用和充电时, 急诊医疗人员应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但是不再建议在除颤前进行常规的心肺复苏。在需要电击除颤时, 进行数次电击除颤, 并且在除颤后立即行胸外按压。在治疗上心房纤颤电复律推荐的初始双相波能量是120~200 J。若失败, 可重复电击, 并且逐步增加电击能量。成人心房扑动和其他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电转复需要的能量一般较小, 初始能量常为50~100 J, 如果初始电转复失败, 必须逐渐增加能量。如果现场有大于2个的救援者, 必须在准备除颤仪的同时进行心肺复苏。须尽量缩短停止按压和给予电除颤之间的间歇, 给予电除颤后必须立即重新开始心肺复苏。心搏恢复后, 有可能再度停搏或发生心室纤颤, 抢救人员应留在现场, 严密观察。在心脏输出量减少之前应加做心脏按压, 维持血液循环, 以免再次停搏。

3.3 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患者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未插管患者, 心肺复苏实施同时, 必须做好气道处理, 快速建立人工气道是对患者实施有效通气的最佳措施之一, 能够为患者有效供氧, 并予以纯氧或正压吸氧, 从而使脑组织及心肌缺氧的情况明显改善, 使呼吸性酸中毒得到纠正。所以在院外急救过程中快速实施心肺复苏、插管建立人工气道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动脉血氧饱和度的目标值为94%~98%, 如患者存在高碳酸性呼吸衰竭危险, 则动脉血氧饱和度的目标值为88%~92%。

3.4 建立高级生命支持

一旦患者恢复有节律的心搏就应进行脑复苏, 降温时间越早越好。心脏骤停能否复苏成功关键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皮质功能是否恢复, 因此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降低体温可预防脑水肿, 宜尽早实施, 以头部降温为主, 维持在32℃左右, 故心脏按压同时应予冰帽降温。轻微的低温有神经保护作用, 可以改善全脑缺血、缺氧的预后。在自主循环恢复后, 在体温维持期, 可首选有效体温监测的降温方法, 避免体温波动。复温必须缓慢进行, 最好每小时复温0.25~0.5℃[2]。在抢救过程中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保护血脑屏障及毛细血管的完整性, 使颅内压减低, 减轻脑水肿, 改善微循环, 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3.5 预后

心脏骤停发生后, 大部分患者将在4 min~6 min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 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所以其预后取决于抢救是否及时。故提高院外与院内急救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 应尽量缩短从第一目击者呼救到行心肺复苏的时间, 院外与院内急救人员应尽早启动生存链,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并在群众中大力普及心肺复苏并强调第一目击者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院外急救抢救水平, 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29-236.

篇4:中暑的院外急救

常见的中暑原因

正常人体温能恒定在37℃左右,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人体产热与散热相对平衡的结果。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散热主要依靠体表毛孔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人体的散热还可通过血液循环流动,将体内深部组织的热量传输到皮下组织,通过扩张的皮肤血管散热,因此经过皮肤血管的血流越多,散热就越多。如果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体内有过量热蓄积,便会产生高热中暑。

中暑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中暑病人一般均有高温接触史,气温在31℃以上即有发生本病的可能。

中暑按病情轻重可分为:

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中,中暑者出现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心悸、无力、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症状。这时患者的体温正常或稍高,一般不超过37.5℃。此为中暑的先兆表现,若能及时地采取措施,如中暑者迅速离开高温现场、补充冷饮料等,常常能阻止中暑的发生。

2.轻度中暑轻度中暑者除有先兆中暑的一系列表现外,还有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气短、皮肤热或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体温一般超过38℃。

3.重度中暑除先兆中暑、轻度中暑的表现外,并伴有昏厥、昏迷、痉挛或高热。

重度中暑还可继续分为:

中暑高热即体内大量热蓄积。中暑者可出现嗜睡、昏迷、面色潮红、皮肤干热、无汗、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高热,体温可超过40℃。

中暑衰竭即体内没有大量积热。中暑者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呼吸浅而快、晕厥、昏迷、血压下降等。

中暑痉挛即与高温无直接关系,而发生在剧烈劳动与运动后,由于大量出汗后只饮水而未补充盐分,导致血清钠、血清氯化物降低,血清钾亦可降低,而引起阵发性疼痛性肌肉痉挛(俗称抽筋),口渴,尿少,但体温正常。

日射病即强烈的阳光照射头部,造成颅内温度增高。中暑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烦躁不安、神志障碍,重者发生昏迷,体温可轻度增高。

中暑的急救

一、应立即将发现有中暑症状的病人移置到通风好比较阴凉的地方,使其平躺,解开衣服。适当的给予清凉饮料,或淡盐水,或浓茶。经过安静休息,一般中暑症状较轻的患者常可自然恢复。

二、对于伴有意识不清症状的中暑者,可以按压或针刺人中、水沟、十宣等穴;中暑者如果感到头晕、恶心、呕吐或腹泻时,可给予十滴水、霍香正气水(液)等。

三、对中暑并伴有高热的病人,应尽快做物理降温。其方法有:

1.用40%酒精擦洗患者身体。

2.将病人用床单裹身后,用冰水或凉水喷淋,可同时以风扇吹风。

3.可就地取材,把冰装入胶袋或塑料袋,将袋口扎紧后放于患者枕后、两侧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

须注意的是,在物理降温初期,由于体表受较低温度刺激,会引起患者皮肤血管收缩和肌肉震颤,从而影响身体散热,因此会产生暂时性的温度升高的现象。此时不能立即停止降温。

四、在给中暑病人做物理降温的同时,应按摩其四肢、躯干以促进血流,防止血管收缩。

五、对顽固性高热、痉挛、抽搐、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经上述处理后无明显好转者,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中暑的预防

一、高温作业车间应有良好的降温、通风、湿度调节和隔除热源等设备。

二、田间及野外作业,应根据暑天特点,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适当延长午休时间。烈日下工作最好戴草帽、打阳伞。

三、供应合理饮料,如含盐清凉饮料,含盐0.2%~0.3%,10℃左右。可以添加必要的有机酸、香料、复方维生素B、白糖等。

四、老年人、身体虚弱者、有发热及精神系统疾病史者都是容易发生中暑的人群。在气温31℃以上时,这些高危人群应加以预防。

篇5:中暑的急救措施

1)立即将宝宝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树荫下。

2)让宝宝仰卧,解开衣扣,脱去或松开衣服,

如宝宝的衣服己被汗水湿透,应及时给宝宝更换干衣服,同时打开电扇或开空调,以便尽快散热,但风不要直接朝宝宝身上吹。

3)快降温,使宝宝的体温降至38度以下。具体做法是:用凉凉的湿毛巾冷敷宝宝头部,或给宝宝洗温水浴。

篇6:溺水的“急救”措施

将溺水者救出水面后,应立即清除口腔内、鼻腔内的淤泥和杂物,迅速进行吐水,同时找其他人拨打120急救电话。抢救者右腿膝部跪在地上,左腿膝部屈曲,将溺水者腹部横放在救护者左膝上,使溺水者头部下垂,抢救者右和按压溺水者背部,让溺水者充分吐出口腔内、呼吸道内以及胃内的水。

如果溺水者呼吸停止,迅速疏通呼吸道后,使其仰卧,头部后仰,立即进行对口人工呼吸。具体方法是,抢救者捏住溺水者的口吹气,吹气量要大,每分钟吹15~20次。

如果溺水者心跳停止,立即让溺水者仰卧,用拳头叩击心前区1~2次,用力要适当。然后,双手重叠放在溺水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有规律不间断地用力按压。按压时双臂绷直,频率要达到80~100次/分,深度3~4厘米(儿童为2~3厘米)。直到能够摸到病人颈动脉搏动时停止。如果只有一个救护者做心肺复苏,每按压心脏7~8次,向肺内吹气1次,效果更好。经过现场急救后,迅速将溺水者送到附近的医院继续抢救治疗。

篇7:防溺水急救措施

发现有溺水的人,会游泳并且会急救的人要将溺水者救出水面,如果你只是会游泳不会急救就不要强行的去救人,可以救比你体重小的溺水者。

将溺水的人从水里救出后,边上的人要用纸或者当时能够拿到的清理物品,清理出溺水者鼻腔及口腔里的泥土和其他的异物。有假牙的要取出假牙并将其舌头拉出。

清理鼻腔、口腔后,对于有领口、腰带的溺水者要松解领口和腰带,女性的溺水者还要松紧裹的内衣及胸罩。

倒水,电视里常用的是按压溺水者的腹部,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可以用你的膝盖顶溺水者的肚子。对于体重较轻的小孩还可以用肩顶其肚子的方法将水倒出。

将水倒出后溺水者还没有清醒就要对其进行心肺复苏了,这个急救的步骤需要专业培训的人操作,如果周围的人都不懂的心肺复苏的方法就立即送医院。

防溺水急救措施

习城乡南五庄中心小学

篇8:院外急救医疗纠纷分析及策略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本院急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给予院外急救的1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8.16±5.27)岁,年龄25~79岁;女性78例,男性89例;出诊时间15 min~12 h,平均时间(3.16± 2.15)h;对比患者的基本临床信息,差异较小P >0.05。

1.2方法:搜集本院急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进行院外急救的167例事件为研究对象,统计事件中出现院外纠纷的案例数,分析导致院外急救医疗纠纷的原因,探究降低院外急救纠纷的发生率,提高院外急救。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数据分析软件对本文所有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计量数据均以(x-±s)表示,t检验和χ2检验所得计量、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院外急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分析:167例实行院外急救的患者中, 发生医疗纠纷30例,发生率为18.0%。通过30例出现院外急救纠纷的事件进行研究,发现引起院外急救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服务态度不满意13例、急救资源短缺延误派车7例、收费过高6例、对转送医院不满意2例、医护工作者操作1例、警报使用不当等1例;其中,以服务态度不满意7.2%为主,其次急救资源短缺延误派车4.2%、 收费过高3.6%,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服务态度不满意发生纠纷的分析:30例出现院外急救纠纷的事件中,服务态度不满意发生纠纷13例,发生率为7.2%,其中对出疹医护人员服务不满意6例,占46.2%;调度室工作人员服务不满意7例,占53.8%,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3.1引起院外急救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分析:院外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取法完善的规章制度, 再加上工作的特殊性,如患者病情急、病种复杂、车载急救设备有限、工作环境差等原因,存在很大的风险性[2]。来自卫生部的统计年级数字表明,全国由于医患纠纷引发的冲击医院等恶性事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年发生的纠纷超过百万起[3]。经研究,引起院外急救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服务态度不满意、急救资源短缺延误派车、收费过高、对转送医院不满意、医护工作者操作、警报使用不当等。本研究搜集本院急救科进行院外急救的167例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导致院外急救医疗纠纷的原因,结果显示: 1在167例实行院外急救的患者中,发生医疗纠纷30例,发生率为1 8 . 0 % ;2引起院外急救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以服务态度不满意7.2%为主,其次急救资源短缺延误派车4.2%、收费过高3.6%;3 13例服务态度不满意发生纠纷中,其中对出疹医护人员服务不满意占46.2%;调度室工作人员服务不满意占53.8%。因此,引起院外急救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很多,必须要引起医院的高度重视,建立良好地、互信的护患关系。

3.2降低院外急救医疗纠纷发生的措施:降低院外急救医疗纠纷发生的措施可以通过强化服务意识、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加强急救药械、仪器设备的储备,规范医疗服务制度等方式, 全面提高医院的院外急救能力和医护工作者的素质,从而降低院外急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现实中,院外急救的对象大多数是急危重患者,第一时间抢救患者是每个医护工作者的责任,但是由于患者家属对于疾病知识、抢救措施及病情发展的认识不足,导致在抢救的过程中,出现医疗纠纷情况。另外,受到院外急救的器械和设备的影响, 延误派车,从而提高了患者家属的不满情绪;此外,由于调度人员在接到报警后,要根据病患的位置来安排医院急救车,做到“择近安排”,这就保证了救护车工作人员熟悉位置和地形,缩短赶往现场的时间,从而降低家属的不满意度。

综上所述,院外急救医疗纠纷发生率较高,所以医院应该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增加急救资源储备,增加车辆和车次、降低收费等方式,提高医院院外急救的能力和水平。

摘要:目的 研究院外急救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并制定研究策略。方法 搜集本院急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给予院外急救的167例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导致院外急救医疗纠纷的原因,从而制定提高院外急救的措施。结果 1在167例实行院外急救的患者中,发生医疗纠纷30例,发生率为18.0%,P<0.05;2引起院外急救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以服务态度不满意7.2%为主,其次急救资源短缺延误派车4.2%、收费过高3.6%,P<0.05;3 13例服务态度不满意发生纠纷中,其中对出诊医护人员服务不满意占46.2%;调度室工作人员服务不满意占53.8%,P<0.05。结论 院外急救医疗纠纷发生率较高,所以医院应该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增加急救资源储备,增加车辆和车次、降低收费等方式,提高医院院外急救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院外,急救,医疗纠纷,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树梅.浅谈减少院外急救医疗纠纷的举措[J].当代医学,2011,17(27):27-28.

[2]王见菊,冉飘.59起院前急救医疗纠纷投诉的探讨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13,45(4):314-316.

篇9:猝死的院外急救及进展

猝死是指平素“健康”或病情稳定期,除暴力因素以外的非预料中的突然死亡。大多数发生在急性发病后即刻到1小时内,往往来不及救治。大多数认为是由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肌缺血、心电不稳定而致心室颤动,引起心脏骤停而酿成猝死⑴。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猝死为心脏性猝死,占80%以上,存活率低。多数人“猝死”前无明显预兆,但有表现为疲乏感、心悸、呼吸困难一旦出现抽搐、叹息样呼吸等会很快进入临床死亡期,约4~6分钟进入不可逆的生物学死亡期。发生原因:心肌梗塞占75%,第二病因是各种心肌病,其次是先天性疾病。

猝死50%以上发生在院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冠心病的发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重视猝死的院外急救,对于急救中心、急救站的专业人员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医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教授和张澍教授牵头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得出了惊人的结论:我国每年有50余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有资料显示:45~75岁之间,男性猝死风险是女性的4~5倍,无论男女猝死的发病年龄都呈现年轻化趋势,30岁就发生猝死的比例正在增加。

1、猝死的院外急救原则及实施

目前我国城市普遍建立了急救中心、急救站,它担负市民日常危重、急症的抢救和医疗监护下的运输。当“120”呼救电话接到猝死报告后,能及时排出救护力量。

对现场猝死急救的方法基本上按国际通行的A、B、C、D程序进行。A即打开通道;B即进行人工呼吸;C即维持血液循环;D采用心脏除颤,因此,确定为猝死后应立即采用心肺复苏,即CPR。心脏除颤是心脏复苏的重要方法,也是急救中心或急救站在争取时间和抢救手段上优于一般医疗机构的条件之一,条件好的救护车内配有直流电体外心脏除颤器,当心电图证实为心室颤动或心电图无收缩图形呈直线时,均可作除颤,成人的心脏除颤首次使用200J,如无效,即以300J,反复若干次。若仍无效或患者身材高大肥胖,则可加大至360J。在多数情况下,在已经确定为猝死,来不及做心电图时,“盲目除颤”已成为常规,而且是有效的。

心脏复苏药物的应用作为辅助措施。在进行上述抢救同时,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肾上腺素是极为重要的心脏复苏药物,首次一般1~5mg,3~5分钟给一次,以后5~10分钟给一次。当心跳出现,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可用利多卡因100~500mg静滴。此外,应用5%碳酸氢钠⑵。

2 “生存链”的4个早期环节

为切实提高救治的成功率,仅仅依靠实施CPR技术及其它有关医疗救护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猝死发生的基本环境是在医院外的家庭、马路、公共场所,立即在现场实施有效的救护存在着3个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1.第一目击的反应速度,紧急救援的呼叫;2.在急救人员未到达时的“等待”时间,是挽救生命最有效、最宝贵的“黄金时间”,“第一目击者”应作初步救护;3.专业人员到達后进行更为有效的救治。

1992年由美国心脏学会(AHA)针对心脏性猝死提出了“生存链”这一现场急救的新概念,认为,猝死等垂危患者的现场无形存在着一条“链”,这条链由4个环组成,这4个环实际上由4个“早期”构成。

第1个环称为早期通路。它是指如猝死一旦发生,现场的“第一目击”具有识别猝死的基本知识,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启动救援医疗系统。

第2个环为早期心肺复苏(CPR)。它是指现场人员与此同时立即对患者实施CPR.如果现场人员缺乏CPR知识技能,专业急救人员未到达前电话技术指导,直到专业人员赶到现场使用心脏除颤仪。这将为病人的存活争得宝贵的抢救时机。

第3个环称为早期除颤。它是指除去心室颤动重建正常心律。大量科学资料证明,早期除颤将会明显提高心脏猝死的成活率。美国心脏学会(AHA)、欧洲复苏学会(ERC)均支持早期除颤的新概念⑶。在一些地方对医生、护士、急救医士乃至警察、保安人员、飞机服务人员等进行培训,并提供除颤器,复苏率会明显提高。

第4环是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它是指早期对生命支持给予相应的高级复苏措施,如气管插管、静脉输液、使用药物等。一般要受过专业培训才能保证发挥有效的救助效果。

在实施4个早期过程中,专家们指出,早期使用心脏除颤是“生存链”中最关键一环,早期使用心脏除颤成功率比不用除颤明显升高,每迟1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⑷。

如何使公众能够掌握这门技术?80年代后期出现的自动体外心脏除颤(AED)符合了现场人员使用的基本要求。随着AED的不断改进,即使稍加培训的“第一目击者”,如警察、消防、宾馆服务员、导游人员等都可使用自如,全球急救人员应用AED日益增长,人们相信学习使用AED比掌握CPR还容易。因此已将使用AED列为基础生命支持(BLS)的一个部分。及时有效地进行早期除颤会使复苏成功率提高2~3倍,发达国家在救护车、消防车、巡逻车以及在机场等公共场所均设置AED,在生命垂危的早期应用AED,必将使心脏猝死成活率大大提高。

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将伴随着AED像灭火器似的出现在公共场所及医院,复苏领域内继CPR的问世普及后的突破进展,将心脏复苏成为传统CPR中的A、B、C、D的序列在改变,为D、A、B、C。我们相信,随着CPR与AED在我国的推广和普及,将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伏军贤、何惠林主编,临床急诊医学,内科常见急危重病人救治P:87。

[2] 李宗浩,万立东,关金宝,等。院外猝死841例临床分析。中华医学杂志,1998:76:809~811

[3] Peter S. CPCR. 3rd ed. London: W B Saunders Company Ltd,1988:108~109

篇10:溺水急救处理措施

1 溺水的急救措施

一、报警:在场人员大声呼喊、报警。

二、他救:水性好者尽量脱去外衣、裤及鞋袜,迅速游至溺水者附近,从其后方前进,用左手握其右手或拖住头部用仰泳方式拖向岸边,也可从其背部抓住腋窝推出。不会游泳者切忌用手直接拉溺水者,而应在现场找一根竹竿或绳索,让他拽住再拖上岸,否则溺水者会把救护人员拖入水中。

三、自救:具体方法是采取仰面位,头顶向后,口向上方,努力使口鼻露出水面,进行呼吸。呼气浅而吸气深,稍浮于水面待救。也可憋住气尽量不吸气,以免呛水。不可将手上举或挣扎,因举手反使人下沉。若因腓肠肌痉挛而致淹溺,立即呼救,自己将拇趾屈伸,并采用仰面位,浮出水面。

四、医疗措施:救出水后立即清除口鼻内的污泥、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牙关紧闭者按捏两侧面颊用力启开。 呼吸微弱或已停止时,立即口对口吹气和心脏挤压。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时间要长,不要轻易放弃,并可给予吸氧和保暖。不要坐等医生到来或不经处理直接送医院,丧失最初宝贵的抢救时机。

1、抢救溺水者不要强调“控水”,头Z于侧位时口腔中的水即能流出。大多数溺水者并非是喝大量的水而窒息,而是因气管呛入少量的水呈“假死”状态。所以“让患者吐水”没什么实际意义。吸入肺中的水不易压出,而进入胃部的水,却与呼吸无关,同时让溺水者吐水反倒容易误入气管而呛住。

2、“控水”的方法:溺水者取俯卧位,用衣物将其腹部垫高或横放在救护人员屈曲的膝上(救护人员跪下,一腿屈膝),让溺水者的头尽量低垂,轻轻拍打其背部,使进入呼吸道和胃中的水迅速排出。然后将其Z于平卧头侧位进一步抢救。

3、经心肺复苏病人恢复心跳呼吸,可用干毛巾擦遍全身,自四肢、躯干向 心脏方面摩擦,以促进血液循环。重症病人经现场救护后送医院进一步诊治。

4、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泥沙、水草等杂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排除呼吸道及腹腔内污液和水。

5、迅速将溺水者Z于抢救者屈膝的大腿上,头部向下,随即按压背部迫使呼吸道和胃内的水倒出。一般肺内水分已被吸收,残留不多,因此倒水时间不宜过长,要分秒争,以免耽误复苏时间。

篇11:施工现场急救措施

事故现场救护工作应按照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的原则,分秒必争的实施,发现伤口要充分暴露,处理后仍将衣服盖上,防止受凉。对重伤员,除处理伤口外,必须观察其意识状态、脉搏呼吸等,并注意面色、手足温度。有呼吸、循环衰竭时,先行心肺复苏术,后处理局部伤口。

施工现场急救措施三、外伤初步包扎再送医院

及时正确的包扎能保护伤口,防止再感染。压迫止血,固定伤处,减轻疼痛。包扎时动作应轻巧敏捷,部位准确,松紧适宜又牢靠不脱,打结应避开伤口。

篇12:中毒现场急救措施

救护人员进入有毒气体现场,应裁防毒面具,设法断绝毒气来源和排除环境中的毒气,同时与有关救险部门联系。如毒物是经皮肤酞膜沾染引起的中毒,立即用清水(禁用热水)清洗。碱性毒物可用醋加清水冲洗,或用3%的醋酸或柠檬酸冲洗;酸性毒物可用肥皂水冲洗,或用3%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如毒物是由口服引起的中毒,应立即催吐洗胃。洗胃的液体可用大量清水,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或2%一3%碳酸氢钠溶液等,对具有腐蚀性的毒物,为保护胃动膜,可用蛋清、牛奶、稠米汤、面糊等液体。

2.挽救生命 严重的急性中毒,有时会很快引起呼吸、心跳骤停,此时应立即做心肺复苏以挽救生命。

篇13:院外急救措施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中男63例, 女37例;年龄35~78岁, 平均58岁;合并有冠心病者66例, 糖尿病者22例, 高血压者51例。心电图显示梗死部位下壁43例, 前间壁22例, 前壁14例, 广泛前壁12例, 广泛前壁并高侧壁6例右室梗死3例;Ⅲ度房传导阻滞18例, 室颤5例, 低血压21例, 心源性休克13例, 急性肺水肿6例。表现为胸前区或胸骨后疼痛者95例。发病至接诊时间为20min~8h, 1h内溶栓20例, 1~3h内67例, 3~6h内10例, 6~8h内3例。

1.2 溶栓入选

标准[2]急起压榨样胸痛持续半小时以上, 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心电图显示相邻2个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 在肢体导联>0.1m V, 在胸导联>0.3m V;发病6h以内, 若发病后6~12h, 但仍有严重胸痛, ST明显抬高者;无溶栓禁忌证, 如血压超过200/120mm Hg者, 不能排除主动脉夹层分离者, 近期有活动性出血和手术或外伤者等。

1.3 急救措施

应用硝酸盐类药物, 实施溶栓方案;患者烦躁时给予给予安定10mg肌注, 注意患者呼吸变化, 应用硝酸甘油患者胸前疼痛仍不能缓解, 给予吗啡5mg皮下肌注或静注;积极处理并发症。发生室扑、室颤者立即用电击除颤;病情许可及时向医院专用, 专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积极与院内急诊科联系做好相关准备。

1.4 疗效

评价[2]胸痛在溶栓开始后2h内迅速缓解或消失;溶栓开始后2h内ST段抬高最显著的导联迅速回降50%;输注溶栓剂2h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突然升高并于14h内达到峰值。具备2项或2项以上判断为再通, 仅第1、第3项不能判断为再通。

2 结果

100例溶栓者在卫生服务站溶栓33例, 患者家中56例, 救护车上11例;85例 (85.00%) 符合冠脉再通指标, 4例 (4.00%) 死于心力衰竭;76例 (76.00%) 出现溶栓后2h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42例, 房性期前收缩20例, 加速性室性心动过速14例。无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本组95例 (95.00%) ;少数患者无疼痛;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 易被误认为急腹症。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 本组Ⅲ度房传导阻滞18例 (18.00%) , 室颤5例 (5.00%) , 心源性休克13例 (13.00%) 。因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交感神经张力增高,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不稳定, 极易引起心律失常, 发生率可高达95%[3];造成心源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心肌梗死后可引起心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冠状动脉血栓形成阻断血流20~40min后心肌细胞便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心内膜下开始坏死并向心外膜下扩展, 3h后约有60%的患者心肌出现坏死, 6h后可引起透壁性坏死[4], 同时FFI试验也证实了溶栓治疗开始时间与预后呈非线性负相关。总之, 急性心肌梗死一旦确立, 立即给予吸氧、镇痛, 及时排除溶栓禁忌证给予院外溶栓治疗, 积极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 可以缩短溶栓治疗的时间耽搁, 降低死亡率, 只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院外急救方法和院外溶栓的疗效, 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实施院外抢救和溶栓治疗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85例 (85.00%) 符合冠脉再通指标, 4例 (4.00%) 死于心力衰竭。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在院外急救同时给与溶栓治疗效果好, 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外溶栓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12) :707.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6, 24 (5) :328.

[3]魏民.中医药对实验性肾小球肾炎治疗的研究与展望[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5, 18 (3) :27.

篇14:院外急救措施

积极心理学院外急救培训应用1引言

对院外急救而言,“时间就是生命”。为在更短的时间内救助紧急情况的患者,在社区开展有效的院外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逐渐受到广泛重视。

院外急救,是指现场工作人员因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在未获得医疗救助之前,为防止病情恶化而对患者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以维持、抢救伤病员的生命、改善病情,减轻病员痛苦,尽可能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如能在发病4分钟的“黄金时间”内得到及时施救,则可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因此,全民普及并掌握必要的急救技能尤为重要。2013年5月至10月,温岭市红十字会联合温岭市卫生局在全市范围内针对乡村医生、公交司机、教师、企业职工、青年志愿者、在校学生等人群开展了心肺复苏和创伤包扎为主的救护理论、技能培训,将温岭的院前救护意识、参与意识和救护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培训情况及培训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通过了历时六个月的公民院外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有2027人获得了由温岭市红十字会颁发的救护员证书,另有1348人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救护知识及技能,使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本次培训中在问及青年志愿者、企业职工是否愿意学习急救知识时,100%的人员认为非常有必要学习。其余岗位工作人员有84.7%认为开展急救知识相关培训很有必要,可使居民在遇到意外伤害时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但也有15.3%的人认为:救护是医护人员的事,离我们很远,学习这个没有必要;即使学习了也担心在施救时反遭到冤枉,到了关键时刻也不一定敢出手相救。极少一部分人员,由于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热情不高。

针对现状,组织者及救护师引入了积极心理学理论,推动了培训的进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运用积极心理学普及推广救护知识

3.1积极心理学概述

3.1.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建议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而获得幸福。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创造快乐、幸福,获得人生积极意义的心理学科学。

3.1.2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积极心理学要以研究人的幸福为中心。“三个基本点”是:(1)积极情绪:包括个体对过去感到满意、对现在感到快乐、对未来充满希望。(2)积极人格特质:爱和胜任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勇气、同情心、好奇心、自知力、自我控制和智慧。(3)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从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加大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是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核心所在。

3.2积极心理学在救护培训中的应用

3.2.1提高救护师群体的使命感

培训选派的救护师都是各医疗单位精挑细选,有高度责任心且通过国家或省红十字会统一培训、技能熟练的医护人员。起初,大家本着严谨教学的态度,认为只要按照授课大纲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培训就可以了。通过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救护师们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责任不单纯是教学,而是要同时将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公民的道德感贯穿始终,既要明确自己肩负的重担,也要不断挖掘个人身上迫切为公众服务、奉献的潜质,使救护师团队更富有生命力和战斗力。

3.2.2培养参训人员的优秀品质,提高培训效果

针对部分学员学习目的不明确、认识程度不高,态度不积极的状态,授课时不急于进入主题,先通过案例引入:美国威斯康星州10岁的麦迪逊,在妈妈昏倒后,拨打急救电话的同时,给妈妈实施了心肺复苏,并进行人工呼吸,重击妈妈心脏部位,4分钟后,妈妈醒了过来……听到这里,不少学员注意力集中起来,甚至第一次感受到:救护就在我们身边,急救知识普及、技能掌握非常必要。有效地激发了内心爱的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勇于面对的能力。接着又播放了一段洪水吞噬生命和对溺水者施救手法不当,造成死亡的视频,并和学员交流观后感,让学员通过实际案例进一步了解急救的重要性,急救时间的关键性和救护手法的严谨性。通过调动积极心理因素,普遍提高了学员学习理论知识及操作手法的积极性,仔细讨论心肺复苏、创伤包扎分解动作,主动参与模拟心肺复苏练习。

对于那些心存顾虑,担心施救后反遭到冤枉的学员,救护师也通过讲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大妈”“最美保安”的感人事迹,弘扬社会正能量,调动学员的公民美德、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利他主义、宽容的品质,减低或消除学员的顾虑心理,让他们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中。

救护知识的普及和技能培训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每一条“命悬一线”的生命,在将来的救护培训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摸索、不断进取,不仅要把积极心理学理论更好地应用于救护培训工作中,还要勇于创新、挖掘资源,利用更多的心理学知识,从主观层面、个人层面、群体层面,全方位提高救护师和学员的综合素质。

救护培训工作也离不开社会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稳步发展的师资队伍 。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重视急救培训工作,才能使此项工作更加有意义,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第一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7-9.

\[2\]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2010,36(5):135-137.

\[3\]金芳.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研究进展与走向.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28(4):39-41.

上一篇:游月亮船作文下一篇:环卫工人节作文精选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