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制度反腐

2024-05-03

论制度反腐(共9篇)

篇1:论制度反腐

论制度反腐

反腐倡廉是我国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是我党在新时期将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的重要保证。把制度建设作为构建惩防体系的核心和根本途径,预示着制度反腐必将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的战略性选择。

一、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渊源及现状

我党的反腐败斗争经历了运动反腐、权力反腐和制度反腐的过程。而制度反腐思想是在反腐倡廉的实践中逐步确立,并不断强化的,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在党内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制度,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廉政建设还是要靠法制的战略思想,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途径。党和国家领导人这些制度反腐思想在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十五大提出反腐败“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党的十五大以来,党和国家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围绕建立党的纪检和行政监察两个法规体系,陆续出台了一批反腐倡廉实践急需的规范性文件,为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逐步迈入了“有法可依”轨道,进一步拓宽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

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制度反腐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客观上存在诱发腐败的多方面因素,从目前我国社会腐败现象来看,权力是腐败的轴心,体制机制的缺陷、制度管理的漏洞是腐败的主要根源,因此,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充分发挥制度在反腐倡廉中的根本性、基础性作用,对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制度反腐倡廉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必须总体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必须解放思想,立足创新,着眼改革,积极探索制度反腐的有效途径,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既立足解决眼前反腐败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又要从长计议,有利于反腐败惩防体系的长远建设和发展。

1.制度反腐应注意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各个环节当中,在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等各方面都建立起长效的制度反腐机制。制度建设不能出现反腐败真空地带,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的今天,形形色色的腐败行为不断出现,腐败人员往往是抓住制度建设的空白点,钻空子,找缺口,挖空心事找制度上的漏洞去进行腐败行为。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涉及“权、钱、人”的关

键部门和重点领域,结合实际制定重点防范的制度和措施,集中力量解决社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各类行业作为反腐制度供给的重点,在教育、卫生、交通、电力等部门加大反腐败制度供给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对执纪执法、组织人事部门也要用制度去规范,确保廉洁从政。

2.制度反腐应注意从源头上抓起,制度建设应突出合理、公平、公开和公平竞争的特点。在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的干部任用制度时,就应该突出公平、公开的用人特点,在经营性土地使用等指标拍卖挂牌办证制度时,就应突出公平竞争的特点,这就是反腐败抓源头,从制度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具体制度。遵循阳光防腐、利益导向、源头治腐的总体思路,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反腐路径创新。按照公共政策、权力运行“公开透明”的要求,推进阳光政务建设,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运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谨防腐败滋生蔓延。

从提高腐败成本角度,探索建立廉政退休金制度和腐败经济制裁制度,建立公务员不良记录披露制度,加大腐败的打击力度,增加腐败被查处的概率,促使公职人员消除腐败动机。推行机关福利收入统一制度,积极推进公车改革,探索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努力消除职务消费的腐败黑洞。

3.制度反腐要注重加强保护老百姓和群众的利益。要切实从制度上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公款吃喝、吃拿卡要、看病贵、行路难、办证难,解决纠纷难等问题。看起来小,但他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形象。从制度上来解决老百姓的具体问题,要深化政务公开工作,公开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重点信息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府信息,让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建立法规制度建设和重大决策社会讨论、群众论证、民主听证制度,完善民主决策、民主评议制度,充分保障群众的发言权、决策权和评议权。要完善信访投诉制度,切实加强投诉中心和举报中心建设,加快举报立法,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和对举报人的保护制度,切实保障群众的监督权,充分调动公众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

4、制度反腐要注重提高干部队伍廉洁自律意识。贪婪是万恶之渊。贪婪加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戒贪婪、守清廉,提高干部队伍廉洁自律意识是防止腐败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最近几年,中央查处的党内高级干部中的腐败分子,都是在“贪婪”二字上栽跟头。反腐倡廉教育应作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

5.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求注重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对重点环节和人财物等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努力探索和创新有效的监督机制。注重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切实把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制约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逐步建立重大事项报告、重大财务申报及廉政述廉等制度,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权利运行的监督。注重探索建立领导者对工作分级管理的监督机制,继续加强纪检监察部门对各项工作的监督。

当前影响我们党的最大问题还是腐败问题,所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我们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都要反对腐败,旗帜鲜明、一以贯之地反对腐败,确保我们的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反腐重点在于制度防腐,加强制度的约束力,制度反腐才是根本。

篇2:论制度反腐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指出,要切实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必须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必须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这是在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党中央在反腐倡廉建设问题上提出的制度建设的新要求。落实这一新要求,对于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加有效地预防腐败。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要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

从反腐倡廉建设的发展过程看,党中央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越来越重视。十七大以来,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通知》、《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一系列法规制度,健全完善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制度、预防制度和惩治制度。从发展态势看,制度反腐的路径越来越清晰并得到重视。党中央在深刻总结我国反腐倡廉历史进程和世界各国反腐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分析当前反腐倡廉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确立了制度反腐的反腐倡廉路径,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规律性,赋予了创造性,必将把我国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提高执行力,制度建设才有生命力

执行力是制度建设的生命力。从现实来看,随着《实施纲要》和《工作规划》的出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建设一套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是腐败案件还是居高不下,特别是高中级干部落马,影响恶劣,其很大原因就是我们的一系列制度缺乏有效执行或执行力不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当前,我们存在一种倾向,相比而言,我们更加注重建立制度,讲要求,作规定,下文件,颁布一些新的政策法规,但我们对制度执行却有所忽视,理论研究不深入,求实对策不多,反馈评估机制不通畅,很多制度执行没有达到预期成效。在执行制度中,有的有章不循,有规不依;有的蓄意变通,规避执行;有的双向标准,对下不对上;有的奖惩不明,监督乏力,使得执行制度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制度写在文件上,贴在墙上,念在嘴上”、“牛栏关猫”等现象。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制度本身失去应有的约束力和公信力,导致一些地方作风不良现象屡禁不止,腐败案件多发易发,必须切实加以纠正。

从制度建设的层面分析,提高执行力始终是关键和重点。制度建设首先在于“立”。“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可行之法”。一个好的制度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良好开端,制度不科学,设计不合理,程序不明确,不具操作性,是与制度执行力格格不入的。提高制度执行力,制度的“立”是前提,是基础,必须首先做好制度“立”的文章。制度设计一定要科学、严密、操作性强,尽可能减少单位或个人自由裁量的空间。要通过以预防为取向的科学制度设计,最终使人不想腐败,不敢腐败,也不能腐败。其二,制度建设关键在于“行”。制度的生命力最根本就在于执行,有了制度,更需要执行得“掷地有声”,如果光规定不“执行”,制度无异于“一纸空文”。要做到“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应作为制度执行的一个原则,让制度的价值在执行中体现,在实践中检验。因而,提高执行力始终是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主要途径

1.把领导垂范作为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前提。领导干部首先在思想上要有制度意识,牢固确立在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制度贯彻没有变通的意识,不能因为级别高、权力大就可以践踏制度、可以漠视制度、可以肆意违反制度。其次要做执行制度的模范。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不仅是对制度权威性的最好维护,也有利于营造一种人人维护制度的良好氛围。第三,要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制度执行摆在反腐倡廉建设的突出位置来抓,以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载体,以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为重点,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保证制度执行取得实效。

2.把宣传教育作为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基础。自觉执行制度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根本,加强宣传教育是保证自觉执行制度的基础。要把制度宣传教育作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反腐倡廉制度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内容,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其他干部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把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自觉行动。只有把制度宣传教育纳入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之中,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教育,做到人人知晓制度,才能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法纪观念和廉洁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制度深入人心,广大党员干部才能做到带头严格执行、自觉维护。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形成具有地方和部门特色的廉政文化,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影响力和普及率,营造人人遵守制度、个个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

3.把强化责任作为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关键。要强化责任意识,明确责任要求,严格责任追究,把责任要求贯穿到制度执行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要把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尤其是“一把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责任主体、责任内容、责任分工、考核方式、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负其责的局面,确保反腐倡廉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篇3:论我国反腐法律制度的构建

1. 1 数量众多, 法律体系混乱。根据我国目前已有的反腐败法律法规来看, 其数量相当庞杂, 体系也很混乱。例如, 仅就领导官员公费出国考察问题, 中央先后规定了60 多项规则, 这些规则之间都大同小异, 平均两个月颁布一次规定, 甚至后面规则可以吸收前面规则的情况。这样不仅没有达到明确限制领导官员公费出国的法律规定,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资源。其次, 由于现阶段我国初级阶段反腐败法律体系的各个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完善, 使其打击的侧重点和针对队的主要对象与国外先进的反腐败法律体系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1. 2 缺乏实用性, 操作性低下。我国反腐法律条文在内容的规定上经常存在漏铜, 语言模糊, 致使给某些心术不正之人以可乘之机。例如, 《刑法》中规定了 “公务员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此罪的最高刑为有期徒刑五年以下, 受贿罪和贪污罪的最高刑为死刑, 这二者的惩罚力度天壤之别。所以, 有些腐败分子为了避免受到更严重的惩罚, 就会拒绝主动交到受贿、贪污罪名, 而司法机关迫于某种潜在压力, 就会利用这一便利, 对腐败官员的罪行加以掩护。这样长期以往, 不仅没有使腐败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 还纵容了日后的腐败行为。

1. 3 预防腐败立法缺陷。纵观国际反腐立法, 无一不存在两种相互分离又相互补充的反腐法律制度。一方面是制定规范的行为标准和程序性规则的法律, 目的是在预防犯罪。另一方面是制定及时的补救措施, 包括制裁和惩罚犯罪, 目的是在惩治犯罪。而就我国目前的反腐立法现状来看,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重视惩治犯罪, 而忽视预防犯罪。在国际上, 政府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而我国迟迟没有相关法律规定, 即使有也只是地方性的规章条例, 流于形式, 并无实质性规定。这两个方面在预防反腐方面尤为突出, 因此给我国反腐进程造成严重阻碍。

2 构建中国反腐法律制度的对策

2. 1 建立以预防腐败为目的法律体系。无论是美国、法国, 还是日本、新加坡的反腐启示, 都表明一个国家要想长久清正廉洁, 就必须加强预防腐败犯罪。因而, 就需要加快制定 《预防腐败法》, 从源头上杜绝腐败, 形成不能腐, 不易腐。制定 《预防腐败法》的立法思想应坚持预防与惩治相结合, 标本兼治。从预防腐败出发, 通过立法形式, 社会预防与部门预防相结合, 专门机关预防与群众预防相结合的方式, 不断地推动和规范预防腐败工作, 提高反腐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使之更加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2. 2 建立完善反腐专门机构。我国主要预防惩治腐败的机构是国家预防贪腐局, 我们应该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 各机构各司其职, 明确分工, 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管理, 拥有独立的工作地位和工作人员, 从而实现机构的公正廉洁。对于国家预防贪污局, 我们应该独立设立, 只受全国人名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管理, 而不受任何其他机构负责, 并且所有的腐败案件均受它监管, 对它负责。这样, 一方面能使反贪工作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 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防止官官袒护的问题, 以达到反腐的最佳效果。

2. 3 各法律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第一, 加强与 《刑法》、《民法》等实体法之间的配合。目前我国在对贪污腐败定罪量刑时多参考 《公务员法》, 而在 《刑法》中具有较少的规定, 这样给法院审判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 需要不断完善 《刑法》中有关惩治腐败犯罪的定罪量刑制度。 《民法》是我国一部基本法律, 具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在 《民法》中可以加强对公民自觉监督腐败犯罪, 树立肃清廉政的社会氛围的相关规定。

第二, 加强与 《行政处罚法》、 《行政许可法》、 《监督法》等程序法之间的配合。不仅要规定调整实体性的法律, 而且要规定程序性的法律, 实体与程序缺一不可, 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处罚犯罪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而且能够有效防止应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因个人意志而滋生腐败。

2. 4 加强反腐工作的国际合作。随着十八大的召开, 反腐工作的力度越来越大, 一些腐败分子携巨款外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不能让外国成为一些腐败分子的 “避罪天堂”, 腐败分子即使逃到天涯海角, 也要将他们追回绳之以法。国际追逃追赃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 需要各个国家相互配合。因此, 我们在制定 《反腐败法》时, 要注意与国际反腐司法工作的衔接合作。我们还应该积极加入国际反腐公约和区域性反腐公约。这不仅有助于协助我国预防和惩治外逃贪官, 而且对国际反腐工作的开展有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新华网, 《四月份41名官员落马广东通报数量最多省份》http://www.tibet.cn/news/index/xinwenfbh/201505/t20150529_3061256.htm

[2]李蔚.十八大形势下的反腐模式新思路.法商研究, 2013年第11期, 第10页.

[3]张惟俭.当前国际反腐举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版, 第9页.

[4]周琪, 袁征.美国的政治腐败与反腐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版, 第78页.

[5]欧阳媛.国际法治反腐经验及其启示.人民检察, 2013年第20期, 第55页.

[6]胡海.反腐倡廉建设的法治化研究.今日中国论坛, 2013年第19期, 第34页.

[7]周农.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的思考.新湘评论, 2015年第2期, 第10页.

[8]邓频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研究.时事出版社, 2011年版, 第56页.

篇4:试论增强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

加强反腐倡廉制度的监督检查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关键。开拓监督渠道、完善检查措施是落实制度实效性的重点环节。要建立处理决定跟踪督察制度,严肃查处不认真执行制度、不及时执行制度和拒不执行制度的行为,确保执行不走样。要以更高的标准加强纪检监察队伍自身建设,加强对纪检监察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加强对纪检监察人员的制度约束,严格业务流程,健全内控机制,避免办人情案、关系案,树立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

增强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必须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展开。纪检监察部门应以整顿工作作风为突破口,提高行政效率,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服务意识,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保驾护航。纪检监察部门应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最高目标,在一些重点领域如廉租房分配、拆迁等方面坚持全程监控,坚决制止以权谋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增强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必须重视领导干部的作用。首先,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有制度意识,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执行没有例外的观念。其次,要把律己和律人统一起来,既率先垂范又敢抓敢管,以模范的行动去带动感召,以良好的人格形象去严格管理,在全社会和党员干部中形成人人崇尚制度、人人敬畏制度、人人严守制度的良好氛围,使各项反腐倡廉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增强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必须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要把科技手段融入制度执行和落实之中,尤其要用好网络这一信息平台。把网络打造成为发展廉政文化弘扬社会主旋律的重要阵地、推进政务公开转变工作作风的监督工具、搜集腐败线索加大打击力度的有力武器。

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兼具科学性和实效性两重任务,重在建设,难在执行。必须“立”、“行”并重,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方法,紧紧围绕教育、监督、惩治等环节,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增强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提升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

篇5:论制度反腐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制度的设立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必须贯彻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总体要求,服务于中心任务,在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在新世纪新阶段,科学构建反腐倡廉制度,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加强教育、健全法制、创新体制、强化监督之中,能通过制度建设夯实教

育基础,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监督,保证监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这是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途径。税务系统作为一支执法队伍,如何做好反腐工作中的制度建设,保证执法公正与效率,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一、充分认识制度建设在反腐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惩防体系中,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统一于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之中。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构建惩防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贯穿于惩防体系的一条主线,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之策,是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惩防体系的方方面面都与制度建设密切相关。推进制度的改革创新,既是落实《实施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途径。为此,中央把抓改革、抓制度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治本抓源头,很大部分的工作就是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实施。我们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根本,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使制定的制度与完善税收体制的要求相适应,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反腐倡廉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推动地税系统的反腐倡廉工作制度化、法制化。

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深刻反思反腐工作中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国地税系统组建至今,通过思想建设,并辅之以一些制度解决了内部的各种问题,纠正了一些同志的错误思想作风,保证了地税队伍的良好素质,完成了各阶段的历史任务,取得了很大成功。虽然整个主体制度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适应新形势下反腐倡廉要求的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

以往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我们强调思想建设而没有把制度建设摆在应有的地位。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系统内部出现了一些主观主义、形式主义、腐化堕落等问题,税务队伍中屡屡有人因满足一己之私欲而触犯法律,而利用手中执法权力谋取私利的现象已严重危害队伍整体形象。实践证明,仅仅是整体制度好还远远不够,我们不能忽视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的缺陷所带来的问题。

二是部分制度缺乏相应的配套细化措施,操作性不强。

电话机做得再美观,无法发挥功能就只能是一件件观赏品;制度制订得再多,无法实际操作就只能是一个个摆设。目前有些制度存在形而上的问题,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无论思想教育上还是约束力上都无法达到效果;而一些制度搭建了较好的框架,却没有进一步细化、充实内容,造成操作性不强,没有完全发挥其效用。这就如同一个好的产品却缺乏一本详细的说明书一样,让人无从下手。

三是有些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执行不力,形同虚设。

加强制度建设,不仅要抓好建章立制,更重要的是贯彻落实好制度确保制度的实效性,否则制度就成了一种摆设。目前有些制度缺少实际的监督检查,个别领导重视不够,甚至带头破坏制度的执行,至使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状况。制度建设与思想教育、监督检查没有有力结合起来,没有形成防腐拒变的合力。

三、税务系统今后反腐工作中制度建设的内容

制度建设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腐败的根本途径,它充分发挥了教育的基础作用和监督的关键作用,我们要用制度理顺工作关系,规范工作秩序,建立内部长效制约机制,从“人管人”向“制度管人”转变。制度建设包括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制定是基础,执行是关键,我们今后要做的就是:

1、健全完善现有制度,清理名存实废制度。根据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对现有制度进行逐一清理,排查制度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注意结合本系统的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工作性质和职能、权力运行的规律和特点、当前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和主要原因,找准制度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制度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已经过时的要停止执行,有明显问题的要抓紧修订完善,需要细化的,要尽制定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关于征管、稽查等执法方面过错行为处理的措施,结合税收系统内部改革,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部位和环节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构建全方位的执法监督体系。

篇6:论制度反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两会关于制度反腐提案解读,2018年全国两会制度反腐提案政策》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对网友有用。

两会关于制度反腐提案解读,2016年全国两会制度反腐提案政策

5、谈制度反腐: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惩 【问】如何进一步推动反腐?如何解决腐败、官员不作为问题?

【答】李克强表示,中国党和政府一贯坚持反腐倡廉的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惩。一些所谓位高权重的人被依法调查和处理,成效是明显的,人民群众也是拥护的。在推进反腐的过程当中,我们既要惩治乱作为,也反对不作为,庸政懒政是不允许的。门好进了、脸好看了,就是不办事,这是为官不为啊,必须严肃问责。

3月1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10时30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总理您好。我的问题是,2016年中国的反腐行动已经使多只“大老虎”落网了,那么您认为如何从制度建设这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反腐?另外,总理您还说过懒政怠政也是一种腐败,究竟怎么样才能解决官员的不作为问题?热门思想汇报谢谢。李克强: 中国党和政府一贯坚持反腐倡廉的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

惩。一些所谓位高权重的人被依法调查和处理,成效是明显的,人民群众也是拥护的。所以,推进制度反腐和标本兼治是一致的。首先还是要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是谁都不能在法外用权。二是要推进体制改革。比如简政放权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坚决打掉寻租的空间,铲除腐败的土壤,因为很多腐败分子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寻租。三是要加强监督和教育。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受到社会的监督,公职人员要提高自律意识,以权谋公而不能谋私。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既要惩治乱作为,也反对不作为,庸政懒政是不允许的。门好进了、脸好看了,就是不办事,这是为官不为啊,必须严肃问责。谢谢!

篇7:论制度反腐

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高效廉洁的权力运行体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也离不开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以深化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为进一步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思路、确定了方向。(人民网 2014.1.27)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反腐倡廉的要求,这一重大要求,即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又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一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也应该与时俱进,更应该与改革同步,唯有如此才能推进和挖掘改革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为深化改革助力护航。结合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用制度来推进反腐倡廉的进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不断完善制度以深化改革,推进反腐的进程。反腐的机制不健全、反腐的制度有漏洞、反腐的机构职能分散是影响反腐成效的关键因素。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根据国情完善制度,科学的配置权力,形成上下联动的反腐运行机制。通过加强各级反腐领导小组的内部监督,保障权力的顺畅运行;通过确保反腐的力度到位、反腐的措施落地,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通过整合反腐倡廉的资源,根据职能合并反腐机构,进一步将职权集中,保障职责清晰,使反腐机构各司其职。另外要拓展人民群众的监督渠道,清淤排阻,建立群众监督体系,推动反腐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通过进一步厘清责任,加强反腐的力度。在建立和完善反腐制度的过程中,进一步细化和厘清责任,将责任落实到反腐领导组的人头上,用责任加强反腐的力度。对反腐制度,党委要负主体责任,纪委要负监督责任,“两委”在工作中要增强协作并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在执行中注重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反腐处理办法要同步部署、同步实施,避免出现制度真空。将“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措施坚定不移的实施下去,不让制度沦为纸老虎和稻草人。

篇8:论制度反腐

一、科学反腐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 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让人民监督权力,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制度, 我们要用完备科学的制度, 把权力关进制度牢笼。我们要做的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要构建制度牢笼, 用严谨的制度管住权力。我们的制度来自哪里呢, 来自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宝贵经验, 来自我们高度的制度自信, 来自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的五千年文明。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要做的就是要编制科学严密的制度, 用刚性的制度制约权力, 真正做到有权不任性。再者, 制度牢笼的生命在于执行在于落实, 我们要严格贯彻执行制度, 让它落地生根, 而不是束之高阁。最后, 制度牢笼也需要监督需要反馈, 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发展乃至完善。

二、建立健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不敢腐就是指, 官员们惧怕腐败的后果, 有腐必惩处, 腐败必被抓, 严厉的后果, 高压的态势让有权者, 不敢恣意妄为。为此就要强化监督机制, 多种监督多管齐下, 形成合力让人不敢腐。充分发挥党内监督, 纪委监督, 人大监督, 群众监督, 审计监督, 舆论监督等。有效的监督有助于掌权者不敢腐。立法与司法严格, 对贪腐零容忍, 做到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 对贪腐者严格处理, 让他们明白这是危险的带电的高压线, 只要敢突破底线就是自寻死路, 结束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不敢腐是治理腐败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用活生生的鲜活案例, 给人以警示, 无论权多高位多重, 只要违反党纪国法必然受到制裁。党的八项规定, 反四风, 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三严三实都是很好的让人不敢腐的实践和思想教育活动。党进行了积极探索, 切实做到不敢腐。

三、建立健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不能腐, 一般说来就是让有权者没有机会和空间去腐败, 去进行权力寻租。不能腐的机制需要构建多道制度屏障, 把笼子扎的严严实实。一方面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再者发挥我党优良的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充分发挥民主的积极作用。合理分散一把手的权力, 不让某一个人完全说了算, 杜绝暗箱操作, 一个人玩弄权力。时时处处讲组织原则, 发挥党员的作用, 让每一个党员都积极发声, 让人不能腐。

另一方面, 信息公开化、操作透明化, 把事务在网络上都公开出来, 让群众都来监督。信息公开操作过程透明, 能有效的避免权力滥用不作为和权力寻租。更进一步公开权力清单。这样一来他们就没有机会滥用手中的权力, 群众办事也更便捷高效。再者, 列明了权力清单, 各方面的监督更能做到有的放矢, 让监督更到位, 更容易监督举报不合规的行为。

四、建立健全“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不易腐是指, 有权者主观上不想去腐败, 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首先, 合理的提高公务人员的待遇, 其一有合理的经济收入, 工资能让公务员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再者, 疏通公务员晋升渠道, 给他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切实做到不易腐、不想腐。另一方面, 给他们精神上鼓励支持, 大力宣传廉洁清明的可贵。全社会形成腐败可耻的氛围, 让腐败者如过街老鼠, 无处可藏。 不易腐, 就要给公务人员合适合理的待遇, 这既包括物质经济层面, 也包含精神受尊重方面。

我们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共同努力, 让有权者不腐败, 从精神上不想腐败, 从实际来说不需要腐败, 不能不容易不敢腐败, 多措并举构建好制度牢笼, 把权力关进制度牢笼, 有效防止杜绝腐败。

五、结语

总而言之, 我们要严格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高度重视和落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的重要举措, 逐步健全完善把权力关进去的制度笼子, 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依法治国。切实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用多方合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我们要坚决落实习总书记的要求, 这样才能在惩处和打击腐败的行动中赢取更大的胜利成果。把反腐败行动推向新的历史高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有效预防腐败。

科学反腐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建立健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建立健全“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狠抓反腐倡廉制度的贯彻执行, 做到坚持制度约束没有例外, 执行制度要一以贯之, 制度执行的关键在一把手, 切实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33.

[2]李铁, 李树忠, 王凤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10.

篇9:论制度反腐

关键词: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理性缺失

多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反腐倡廉制度的出台,高校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已初步建立,但高校腐败问题依然频发。一件件腐败案件的背后往往是一系列反腐倡廉制度的落空,制度执行力问题越来越得到高度重视和关注。就目前工作实效来看,制度的执行与落实已然成为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核心任务。通过查阅文献、进行访谈,我们认为,追根究底,分析目前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困境问题,必须聚焦于其理性缺失的问题。沙青指出:“分析性理性同形式逻辑思维的精确性相关,而辩证理性则同思维的整体性相关。”“辩证理性与分析理性在分析性之精确性的前提下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必然。”[1]当前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中,在分析性理性和辩证理性上均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缺失。具体而言,目前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的理性缺失表现在三个方面:高校权力运行中的理性缺失、高校反腐倡廉制度设计中的理性缺失、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外在因素中的理性缺失。

一、高校权力运行中的理性缺失

恩格斯在其名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早已指出:“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在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中,无论在外表上看得出无数表面的偶然性中,或者在可以证实这些偶然性内部的规律性的最终结果中,都没有任何事情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反之,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个别时代和个别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2]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依然容易意识到认识、利用自然规律的必要性,而对认识、利用社会规律的必要性却容易疏忽甚至加以否认。因而,人们易于建立起自然科学领域的规律意识,而难以建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规律意识。关于权力运行,人们易于关注其目的,而疏于对规律的认识、利用。在高校权力运行中存在着不合规律性之处,从而存在理性缺失,这就导致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缺乏应有的前提和基础。简言之,高校权力运行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其反腐倡廉制度执行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权力运行的目的是要实现“良治”,而不是“劣治”,应该使行使权力者成为服务之手,而不是掠夺之手。而这就必须有效解决作为腐败结构性根源的权力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这两大问题。[3]为此,高校权利运行应当遵循政治学公理、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规律,应当在合规律性的基础上追求合目的性。否则,高校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势必成为一句空话。俞可平在其《政治学的公理》一文中指出:“人类的政治发展有其普遍的规律,政治学的公理就是对这些规律的理论反映。……严肃认真地研究政治学的公理,研究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规律,不仅是推动政治学发展的学术需要,也是推进我国政治改革的实际需要。”[4]并且在一次演讲中在分析现实政治生活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四个公理:“由上到下的决策指令信息,和由下到上的决策效果反馈信息,不能够走同一条管道。”“政出多门必定削弱执政能力。”“权力必须受到制约,权力的制约必须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官员是活生生的人,他有自己的利益,其行为遵循‘理性’的原则。”[5]审视高校权力运行的实际,不难发现,高校权力运行存在着违反政治学公理、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规律之处。比如,为使权力的制约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对权力就必须进行分解和制衡,而在高校权力运行中,权力的分解和制衡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如部门的一把手却兼任纪检委员。比如,由下到上的决策效果反馈信息的管道不通畅,或者有管道等于没有管道。我们常常会发现,高校反腐倡廉制度缺乏有效执行,追根溯源,就在于权力运行违反政治学公理、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规律之处,因而,权力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之处常常成为腐败的温床。

二、高校反腐倡廉制度设计中的理性缺失

当前高校反腐倡廉制度之所以缺乏有效执行,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反腐倡廉制度设计中存在着理性缺失。当前高校反腐倡廉制度中,在分析性理性和辩证理性上均存在着欠缺。

当前高校反腐倡廉制度设计中在分析性理性上存在着缺失,也就是说,制度设计中不注意遵循形式逻辑。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上看,一直习惯于直觉的辩证思维,而鄙视和排斥形式逻辑的分析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与我们传统中注重实用的精神一拍即合,更加使得我们的思维与语言难以注意精确性,或者说不习惯于追求精确性,甚至是不愿意追求精确性。这在当前高校反腐倡廉制度设计中也反映了出来,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制度设计在明确性、融贯性与可操作性上均存在着不足。所谓明确性不足,比如,“有些制度的内容过于宽泛、笼统、抽象。有些制度规定了‘禁止’、‘不准’的行为,但由于没有具体的执行程序,也没有具体的执行主体和监督检查措施,对违反规定的惩罚措施不具体不明确”。[6]所谓融贯性不足,比如,“各个制度各自为战,……出现摩擦、脱节,甚至出现制度打架的现象,使得各方的作用相互抵消”。[7]制度设计不够明确、不融贯的结果就是不具有可操作性。

当前高校反腐倡廉制度设计在辩证理性上也存在着缺失。这方面缺失的原因就在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要把不间断的东西割裂,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糙化,加以割碎,使之僵化,这种思维方式会造成概念的隔离性和僵化性,而一旦这种概念的隔离性和僵化性被对象化给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就会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生命和相互作用。当前高校反腐倡廉制度设计存在着这种概念的隔离性和僵化性,因而对于整体性、具体性以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考虑得不够。所谓制度设计的整体性,就是说,制度设计不应当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应当注意使制度的设计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所谓制度设计的具体性,就是说,制度有其适用的条件、范围,因而,对于制度在基本保持稳定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在必要之时予以阶段性的调整。所谓制度设计应该注意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就是说,制度设计应当既要注意贯彻落实上级的制度内容,也要体现自己的特殊性。然而,当前高校反腐倡廉制度设计存在着照抄照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倾向,因而就使制度的规范性、生命力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只有高校反腐倡廉制度设计既遵循分析性理性,也遵循辩证理性,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才能得到有效执行。

三、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外在因素中的理性缺失

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在外在因素上,关键的一个是宣传教育,一个是社会环境。而无论在宣传教育上还是在社会环境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理性缺失,从而阻碍高校反腐倡廉制度的有效执行。

关于高校反腐倡廉制度的宣传教育,存在着三种情况:在宣传教育上“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搞形式主义,不精心设计内容,不管实际效果;干脆取消。事实上,在这三种情况中,都存在着理性缺失。最根本的就是忽略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8]我们认为,这里所谓“理论要彻底”、“抓住事物的根本”就是要抓住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抓住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理论的宣传教育才能说服人。以此来看,高校反腐倡廉制度的宣传教育既应该注意共性的方面,也应当注意个性的方面。首先是注意共性的方面,这一方面应该融进日常性的教育中,往往涉及如何做人、做事。这就像我们希望一个人人格健全,当然要注意他的心理健康问题,必要时要进行心理疏导,乃至心理治疗,但是,首先应当关注的是他是否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注意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而希望一个人人格健全,其情形就如同无本之末、无源之水。其次是注意个性的方面,这一方面应涉及法律法规以及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案例,应当注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另一方面最应该注意分类别,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最忌教育泛化、形式单一。

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面临的社会环境上的最大障碍就是,熟人社会同那些专业化领域和组织化领域之间的界限不清。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中,无论是监督检查,还是责任追究,常常面临的困境就是,熟人社会的亲情原则不恰当地被人们扩展到日常生活之外的领域,从而无孔不入地去侵袭、弱化甚或取代专业化领域和组织化领域的原则或制度,比如,在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中,往往更多考虑到个人情绪或者学校的声誉与影响。诚如刘少杰所说,在生活中应当划分出熟人社会和陌生社会,日常生活领域应当保持熟人社会的亲情原则,而专业化和组织化领域则应当坚持各种分化开的陌生社会的理性原则。[9]

参考文献:

[1] 沙青,张小燕,张燕京.分析性理性与辩证理性的裂变:二十世纪中国逻辑思想论争的历史反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3] 胡鞍钢.廉政制度的历史阶段与中国特色国家廉政体系的建构[J].学习月刊,2008,(2):21.

[4] 俞可平.政治学的公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3,(5):62.

[5] 俞可平:生活中的政治学[EB/OL].[2007-12-11]http://www.zjol.com.cn/05culture/system/2007/12/08/009036954.shtml.

[6] 罗良庚,邱键辉.略论提高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

[7] 袁东生.要切实提高反腐倡廉的制度执行力[J].中州学刊,2011,(2):17.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9] 刘少杰.熟人社会存在的合理性[J].人民论坛,2006,(5):17.

上一篇:近2年毕业论文题目1下一篇:仙霞镇调委会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