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读书心得体会

2024-04-30

《逍遥游》读书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1:《逍遥游》读书心得体会

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庄子的《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文采绚丽,想象奇诡,构造种.种神仙方物以喻世警人,奠定了庄子哲学的基调,也使我辈读者得以一窥庄子文采的精妙。《逍遥游》成为传世经典之作,历千年而不衰,也向我们昭示了庄子哲学的.勃勃生机。

《逍遥游》借鲲化为鹏徙南冥的寓言阐明作者蔑视人间一切功名利禄以求不受外无限制的绝对自由观,是庄子精神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思想史及文学史。其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其超脱精神,提升自我的心灵境界。在庄子的时代,如司马迁《史记》所作浮世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功利的社会营营苟苟,纷扰异常。但在庄子看来,人世间的一切争斗,权谋,都不过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陷于其中,则终身受累,不能自拔。

两千三百年前的庄子时代如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又好到哪里去了么,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今天,很多人价值迷失,心灵恍惚。他们终日忙忙碌碌,钻营谋取,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

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天道日浅,人欲日深。人类如何才能跳脱出“野马尘埃”,如何才能和蜩与学鸠相区别,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他们需要澄明的智慧,人们对抗物欲横流的社会可以从两千多年前的庄子那里得到启迪社会的进步。

如何才能达到绝对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呢,庄子无疑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无名”、“无功”“无己”。真正的自由,在庄子这里,不是由否定世界而获得的,而是由主观上的超越世界达到的,真正的自由者是在精神上得到自我的解脱。

篇2:《逍遥游》读书心得体会

大多数人对于庄子,是迷惑不解的。那个烽火狼烟、豪杰并起的时代,赋予人的,是激情和斗志,是渴望辅佐君王、救黎民于水火的大丈夫情怀,而庄子,这个槁项黄须、聪明透顶的人,却弃自己的满腔才情不用,或与水田曳尾的神龟游戏,或研究墙角蜗牛触角上的弹丸小国,或臆造出不存在于世的大鹏、大鲲,甚至对送到眼前的楚国相位都安然不动……这太出乎人们意料了!

是啊!在那个名士说客围绕着君王,不厌其烦地宣扬他们那一套“治人”之术的时候,我们的庄子,却转过头来,把自己的内心对准了我们这些最普通的人。他诚恳地告诉我们如何解脱世上的繁役,他坚定地鼓励我们去寻找自由、坚守内心。当他的老妻死去后,他毫不悲伤,高兴得击鼓,庆贺老妻归于自然;当同乡的曹商在乡里羡慕的目光中炫耀帝王赏赐的车马时,我们的庄子竟毫不留情地讽刺他舐了秦王的大腿的脓疮……

庄子就是这样的特立独行,他的行为在两千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那样的古怪,他真是那个时代一个出人意料的哲人。然而——当我逐渐触摸到庄子的内心后,我才渐渐了解,正如清朝进士吴文英所说“庄子眼光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终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的那样,庄子因为对世界极度的热爱,才会对它表现出极度的失望,才会向往自由,让心摆脱奴役,才会用辛辣和尖刻的比喻来抨击、暗喻当时的社会。话说回来,庄子的蜗角之国,更是对世间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对抗。他的所为,就在于对世界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反抗。他的所为,就在于对世界的深爱,他似乎用他的放荡不羁来对待世俗的框约,用他的怪诞诙谐来嘲讽世俗的装模作样,一本正经。这样一来,庄子的所作所为不是很合乎情理、很合乎他内心的准则吗?

庄子就像一本书,读前令人疑惑,读后令人开朗。

我为这位两千多年前先哲精辟深邃的思想,不得不由衷的赞叹:化蝶飞身去,九天梦中来,一日游万仞,纵横五千年。

遥想春秋时代,只做过几天漆园小吏的庄周,有时无米下锅,但是快乐与思想从来没有停留过。想想当今,物欲情欲横流,人们被利益,金钱,地位,名誉所困扰,每天都在紧张的重复者昨日的生活。前几天我看网上做一个调查,说是周末有六成白领选择在家睡觉,两三成人在家做家务。物质是越来越丰富了,但是快乐好像离人们越来越远。在世俗的困顿中,人们失去了最根本的“快乐”。

很多精神病人,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想那个世界一定是一个充满欢乐,没有哀愁的世界。不知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非要让他们离开那个只有幼时童话里才有的世界?

人活在世间,也就是几十年,最多也就1,“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仔细想一下:不要说有地球以来,即使说有人类社会以来,据考证也有七八十万年了,一个个的勇士,一个个的帝王,最后还不是被雨打风吹去?想想自己,不过是草民一个,不会留下什么名声,更不会留下什么万世基业。想想已过而立之年的自己,老婆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父母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的。自己别的还有什么呢?自己小楼?还是自己微薄的存款?股神巴菲特,盖兹不是要裸捐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与自然”是老子《道德经》的开篇,“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是庄子《逍遥游》的开篇,这是多么大的境界?这是有什么样心胸的人才有的思想?

庄子一篇逍遥游,上天入地,纵横古今,穿越生死,看透名利,让今天的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一个游字,把人世的沧桑,世间的真谛说的是那样干净明了。每个人在人世间只不过是一个游客,看的淡然一些,会是一片海阔天空。如果再加上逍遥二字,人活在世间就会洒脱不羁,愉悦的面对日出日落。

每个人要遵循大地的法则,大地遵循上天的法则,上天遵循自然的法则,顺其自然才是人生大道。

篇3:逍遥曼谷四日游

这座城市的奇异风景与超越时空的景致,刻划出她特殊的定义与风味。于是,我把今年年假的目的地定在了泰国。

有人说,生活是一场旅行,如果你觉得目的地是天堂,那么就能找到天堂。然而对我来说,生活就是一段回忆,其间穿插着一个又一个零散的景点,并无任何意义。岁月就这样一天天循环往复,而我不断穿梭于迷失和回忆之间,度过了这么多年。直到有一天,我猛然惊醒,决定背上行囊,再次出发。

从寒风凛冽的家乡到骄阳似火的曼谷,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忍受。于是我的唇边开始出现笑意:人就是这样吧,不管曾经遭遇过什么悲惨的状况,只要舍得放开,一切便都能恢复到良好的状况。

出了机场,顺利抵达曼谷市区,住进了位于唐人街的酒店,来不及洗去身上的尘土,我放下行囊,背起相机,打算第一站就去曼谷的“吴哥窟”——大城Ayuttaya。

曼谷的“吴哥窟”

大城是泰国故都,位于曼谷以北,据说公元1 350年以来曾有33代君主在此建都,直到1 767年被缅甸人洗劫。Ayuttaya意为“金汤城池”或“不可破灭之城”,华人称之为大城。如今,这个古老的地方早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无论城内还是市郊文物古迹都众多,吸引了无数像我这样的背包客。

在火车站租了个Tuktuk (当地的一种交通工具,其实就是电动三轮车),司机答应按小时收费,带我们去大城的所有著名景点。

当进入Wat Yai Chai Mongkol的时候,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大城会被称为曼谷的“吴哥窟”了。

一路行来,满眼尽是纯朴幽静的古代遗迹,其间芳草如茵。那些遗迹虽然残破不堪,但只需一瞥,便能看出大城当年的磅礴气势,繁荣昌盛。毫无疑问,这里曾有过伟大的城市,宏大的文明。就算是再没有想象力的人,也能勾画出当时无比壮观的景象。然而这一切,如今都变成遍地疮痍,满眼废墟。

偶尔凉风微起,吹动满地黄沙,令人无限唏嘘。在这样广阔的世界之中,一切纠缠、郁结都已被风沙荡涤殆尽,剩下的,只有时间留下的痕迹。尽管历代兴亡盛衰、循环往复,尽管无数英雄人物留下数不尽的丰功伟绩,尽管人生多的是惊骇涛浪、是非成败,可是到了最后,丰功伟业只剩如今的断壁颓垣,英雄人物不过是匆匆过客,真正不会改变的,无非是碧云天、黄叶地、千年风沙、斜阳芳草。跟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相比,人类那一点小小烦恼,又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

我漫步遗迹之间,尽情感受着空气中历史与时间的味道。而来到这里的其他人,也多是怀着崇敬之心、悠哉游哉的背包客,鲜有聒噪的旅行团。大多数人都静默地行走着,静默地欣赏这残缺的美丽。

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是寺庙里的一尊巨大的卧佛,怡然自得地躺在阳光之下,在废墟环绕之中安详侧卧,令人一见便感受到佛的平静与超脱。而这尊佛像是永远微笑的,颇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之风度。

另一个喜欢的,当然是那个与菩提树根融为一体的著名佛头,就在玛哈泰寺(Wat Mahathat)内。每一个来过大城的人都会去参观,我自然也不例外。

伫立佛头之前,我虔诚地望着那淡定安详的浅笑,夕阳照在上面,显得格外平静。或许这就是面对世上所有恩怨与是非的最佳表情吧,古今多少事,付诸一笑,有什么值得牵挂不舍不肯放弃的呢?

—顿晚餐带来的美好感觉

享受了大城的历史之后的第二天,我打算留在曼谷市区,好好体会一下曼谷的城市生活。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就是大王宫。

售票处只出售大皇宫和玉佛寺的联票,正好卖票处在玉佛寺附近,于是就先去看了玉佛寺。

玉佛寺位于曼谷大王宫的东北角,泰国大王宫的一部分,其中供奉着由一整块碧玉雕刻而成的玉佛,并因此得名。可是对任何一个像我这样初次到来的游客而言,最大的震撼倒还不是玉佛,而是满眼看去的金碧辉煌的寺庙。

曼谷的寺庙基本上都是一样,雪白的墙壁与金色的屋顶搭配起来,还有亮晶晶的佛塔等,美得让人瞠目结舌,亮得眼都睁不开。

在玉佛寺里走了几圈,慢慢地适应了这种美,于是,朴素的人和事开始吸引我的眼光,比如这些在回廊里默默祈祷的虔诚信徒。

走出玉佛寺,马上就进入了大王宫。大概是因为泰王如今已经不再在大王宫居住,而是把它当作重要时刻举行典礼的地方,我们这些游客得以进去参观。大多数宫殿都是绿色瓷砖屋脊、紫红色琉璃瓦屋顶、凤头飞檐。较之玉佛寺,显得格外清爽。

逛完了这两个最重要的景点,我已经饥肠辘辘。天色近晚,我想体验一下横越过湄南河的感觉,便花了3泰铢坐了轮渡。轮渡站头有着许多卖鲜榨果汁的——是真的鲜榨噢,当场把水果切开榨汁,我便要了一杯火龙果汁,喝下之后疲劳尽消。最后,我打车回到酒店,洗漱一番后,出去饕餮一番。

我所住的酒店在著名的耀华力路上,整条路的风格与香港极其相似,两边的店除了卖鱼翅、燕窝的就是金铺。对于我这样的老餮来说,无疑天堂。我先吃了传闻中超便宜的鱼翅,然后奔赴离酒店不远的大排档LEK&RUT,据说他家的螃蟹和海鲜好吃得不得了。

LEK&RUT生意很好,许多人专程过来吃,据说泰国前总理他信以前就来吃过两次,摊位还曾经把这位前总理就餐的照片放得大大的挂起来。不过如今总理下台,照片也就一起取下了。

我点了一只大螃蟹,还有忘记名字的两个海鲜,当然少不了一个鲜椰子,小小的桌子都快摆不下了。饭毕结账,才花了600多泰铢,合人民币150元左右。如此便宜的美食,我怎么可能管住自己的嘴巴?

坐在晚风四起的大排档里,吸着甜甜的椰子水,再望望四周跟我一样快快活活的食客,顿觉人生无比美好。

又是一个小香港

曼谷最受年轻人欢迎的购物区,就在暹罗广场(SiamSqare)附近地区,沿着拉玛一世大街(Rama 1 Rd.),分布着Siam Center、Discovery、KM B Center等大型购物中心和各种专卖店。稍远一点,还有ZEN和伊势丹,甚至Big C超市。总之,这里吃喝玩乐什么都有,而且不会太贵。正因如此,曼谷似乎也逐渐取代了香港的地位,成为亚洲最受欢迎的购物天堂。

因此,进入这个区域之后,我身上的购物狂热血就沸腾了,完全忘却了前两天去大城、大王宫的伤感与疲惫,一心只想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统统抱回家去。

第一个要去的当然是著名的曼谷包(NARAYA)店了。看到一大堆港台甚至日本客人拿着蛇皮袋在疯抢,我立马兴奋起来,也买了一大堆。曼谷包真的是很便宜又精致,作为礼物送人又划算又实用。内衣专柜也是必去的地方,价格便宜不说,式样好看新颖,关键是很适合Size不太大的MM。还有,Lee是本地产的,价格要比国内便宜好多,不买不行啦。

兴奋地血拼了一天,购物包已经撑得快要破了,而钱包已经瘪得快断气,我只得不断安慰自己,没事,还有信用卡。

除了买东西,另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在Siam地区附近看人。这个区域大概聚集了全曼谷所有的帅哥美女,走在街头或者购物中心里,随处可见许许多多漂亮的路人,而且大多打扮时尚,绝不逊色于各国街拍的路人美女。我真想拿着相机在路边坐一天,好好地拍一下这些漂亮的路人甲乙丙丁。

谦和的国民性格带来的祥和生活

泰国最吸引人的地方,各说不一,而我的看法就是它的国民。曼谷人总是微笑,见到朋友或者客人都以双手合十致意。这种宽容谦让的风俗,决不是为吸引游客的故作姿态,或是迫于管制而表现出的彬彬有礼,而是泰国人久远以来的文化传统。而且,曼谷人还特别乐于助人,只要有人在路边拿着地图,一定会有当地人走过来,主动指路。曼谷人会说英语的其实不多,英语也不太好,可是就凭着这股热心和友好,最终总能帮助游客找到方向。

也许正因为这样的民族性格,泰国的街头常常会出现在本国看不到的景象:只要有行人过马路,汽车一定会慢慢地停下来,等行人过街之后才继续开。这一点让我非常惊奇,也觉得非常难得。因为曼谷的汽车多得数不清,马路又窄,换了在本国,早就车辆行人堵个水泄不通,可是,曼谷塞车虽然早就成了家常便饭,但秩序井然,绝对看不到在超车道上乱挤的司机。

在曼谷的最后一天上午,我去了考山路。狭窄的道路两边,各种旅馆、酒吧、商铺、餐厅、娱乐场所云集,廉价而舒适的住宿,各种旅游服务吸引着各种肤色的游客往来穿梭,欧美游客挤满了酒吧的各个角落。这里,早就成了自助旅游背包客的聚集地。

篇4:《逍遥游》读书心得体会

庄子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有一天,庄子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去借米,等米下锅。他找监河侯,一个专门管水利的小官,向他借点粮食。监河侯说,你看我现在正在忙着收租子,等我把租子全部收上来,就借你300两黄金。庄子一听,就给监河侯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昨天我从这个地方过,听到有人叫我,看了一下四周没人,又找了一圈,低头发现地上车沟轧出来的车辙印里面有一条小鲫鱼。小鲫鱼说,给我点水喝好吗?只要有一升水,就能救我的命。庄子说,可以。但是我现在没有水,等我到吴越去,向吴越王请求,开通西江的水,引水回来接你回归大海怎么样?小鲫鱼说,等你把那么远的水调来,那时候,你到那个卖鱼干的铺子,或许还能找到我。说完这个故事,庄子就走了。说明庄子在现实的境遇中,并不是一个超越,洒脱,生活富足无忧的人。

庄子说,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个人可以困窘于贫困,但他的内心是否真正在乎这种贫困,他对于一个利字看得究竟有多重,这就决定了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在宋国,有一个叫曹商的人,他非常荣幸,有一天带着国家使命出使秦国。当时秦国是西部最强大的国家,走的时候国家给他配了几乘车马,到了那儿不辱使命,把事情办完,得到了秦王的欢心。回来时,带着上百乘的车马浩浩荡荡,趾高气扬地对大家说,我这个人,让我住在一个破房子里,每天织草鞋,做手工,对这样的生活,我恐怕自己没有那种能力。但是,一看到国君,一看到高职位的人,我只要用几句话就能讨得他们的欢心,我的能力也许大概就是这样的了。庄子听完此话,淡淡地对他讲,我听说,秦王患病时,尝求遍天下名医。比如说他身上长疮、长疖子的时候,如果有人能够为他破一个脓疮,就赏他一辆车马,如果有人肯低三下四去为他舔痔疮,就赏他五乘车马。他问曹商,你是不是去秦国给秦王治痔疮了吧?要不然你怎么能带回这么多车马呢?这个故事,说明“利”这个字,困不住庄子。

庄子的文章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尖酸刻薄的讽刺与挖苦。那么庄子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

今天,一个有10块钱的人,未必他的快乐不如一个身价上百万上千万的人。手中有多少金钱,并不能决定它在你心中的分量。在今天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快乐的人,既不是穷得叮当响的人,也不是家财万贯的人,往往是那些由温饱到小康的这一批人。因为他们的日子不至于生活得过分窘迫,也不至于被财富所束缚,在财富里异化,为财富而担忧。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有资格幸福的人。

现在网上流行这么一个段子,说人生无非是为了几张纸。为钱,就是为那么几张人民币。名呢,为了那么几张奖状、文凭、档案。人死了以后,为了墓志铭,为了烧纸钱。一輩子,就是为了几张纸而已。

庄子,把这些东西看得太淡了,所以,利束缚不了他。庄子觉得,要我为了利丧失我很多自由,很多心智,让我用心去为形役,不值得。这个道理今天也许有一些高士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说到第二层,破名,则要比破利难得多。我可以不为金钱所动,但是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生前一世,为的是死后追封一个谥号,由君王追封他忠,他孝,他文,他武。当这个谥号刻上墓志铭,他会觉得生前的一切失落在这个永叵的墓碑上得到了补偿。这就是辛弃疾所谓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庄子在乎名吗?庄子这个人,富有雄才大略,但他不爱说。他认为天地沉浊,不可与庄语。天地之大美,自是不言。这样,他就周游列国,在各地游荡。

他有一个好朋友叫惠施,号称是天下有名的雄辩家,在梁国做宰相。这一回,庄子晃荡到了梁国。很多人就跑去跟惠子(惠施)说,庄周(庄子)的口才和雄辩远在你之上,千万不能让他直接去见梁惠王,万一梁王把相位给了他就不好办了。于是惠子就发动他手下的人,满城去找庄子。后来,庄子听说这个事,就去找惠子。庄子对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叫鵷(yuan)雏(一种像凤凰的鸟),从南海飞到北海的时候,一路上,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喝。有一天它飞过一只鴞(xiao)鸟(猫头鹰之类的猛禽)的头上,这只鴞鸟正在吃腐烂的老鼠鴞鸟怕鵷雏抢它的老鼠,便仰头大叫一声。庄子对惠子说,你现在是不是也想对我大叫一声啊?其实,名位对于世俗,虽有设置的必要,但对于大智慧的人来说,名位就像旅社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这就是庄子眼中的名。

战国时期有三个最大的国家:楚国、齐国和秦国。楚王曾派大臣去找庄子,想把楚国的相位授给他。当时,庄子在蒲水上逍逍遥遥地钓鱼。楚国两个大臣说明请他出山为相的来意后,庄子又开始讲故事。听说楚国有一种神龟,死了三千年了,它的骨头被放在庙里,用作占卜。你说,它是情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敬重好啊,还是情愿活在烂泥巴里打滚好呢?我猜,它一定愿意在泥巴里打滚。你们回去吧,我和它一样,愿意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这就是庄子对送上门来的名,如此态度而已。

人心为什么有自由?自由就是因为他不在乎。人的一生只有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可以真正拘束住。人生的劳顿有很多时候,要先问一问目的是什么?很多事是一个循环,也许你眼下的起点,对自己的交待,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回答,比如说,是为了家人,为了自己的成就,为了对社会有所贡献。但是,潜在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这是不是我们给名和利,找的一个堂而皇之的托辞?有时,就是因为被名利在前面一步一步地牵引着,陷进一种无事忙的人生循环。

有时候,我们大家都会有一种无名火,或是因一个什么样的官没当上,或是因挣钱没挣到,总有一种堂而皇之的理由,变成了无名火,这个无名火循环往复地出现。在一个公司或一个机构里,最有资格高高在上的人,就是老板。他可以随意呵斥任何一个下属,你为什么没有把这个工作做好?你做不好工作,我就没有政绩,单位就没有好名声,所有过错全在你一个人操作的能力上。作为他的下属,只能是唯唯诺诺,点头称是。回家以后,这无名火就发在老婆身上,对着老婆大喊大叫,我辛辛苦苦在外挣钱,撑着这个家的名分,你才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但你没把家管好,没把孩子管好,你就让我过这样的生活吗?把老婆臭骂了一顿,老婆也只好唯唯诺诺,点头称是。

但是,她心里又不平衡,就去训孩子。孩子不服气,就去骂他们家的小狗。狗也不敢对主人说什么,出去就把无名火发在野猫身上。猫也打不过狗,只好忍气吞声,然后就拼命地去找耗子。因为只有在耗子身上,猫的愤怒才能得到宣泄。如此这般,一个老板的愤怒,跟一个耗子的委曲之间到底还差多少环节呢?这就是我们人世间的一种潜规则。其实,我们人人心里都有无名火,我们真的想让自己平息,就回过头来看看庄子,看一看有没有我们内心的原因:是别人给我们的这么多委曲,还是我们自己看不破名与利这两条船?

中国古代造字很有意思,什么叫心中烦闷?这个“闷”字无非是一个“门”字里面一个“心”字。也就是说,你把自己的心关在一扇门里了,你就会心中烦闷。能不能打开这扇门,全在你自己。所谓“看破”二字,无非是打开了一扇门而已。

人活着的时候,名与利二字最重,到了终极大限,名利还可以看得透,但是生死那就可难了。红尘在世,庄子说,宁可生而曳(ye)尾于涂中,活在泥塘里也比死了的好。庄子真的能破生死吗?

这里有一个“鼓盆而歌”的故事,是说庄子的结发妻子先他而去,好朋友惠子,前去吊唁。到他家一看,庄子在那敲盆唱歌呢。庄子告诉他,老伴刚走的时候,我怎么能不难受呢?但是现在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察其始而本无生,当我真正追本溯源去观察最初的开始,人原本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天地之间,无非是一股气一股气聚集起来,然后逐渐找到一个形体,由形体孕育出生命,人就是这样来的。现在,我妻子顺着这条路回去了,她比我先走,此时此刻,她也许正在一个密室里,踏踏实实地睡觉。她解脱了,我还不高兴吗?想起来,我就忍不住要敲盆唱歌。面对亲人之死,庄子如此坦然欣慰。这种心态,对一些大智慧者来说,也能做到。

在我国民间,办喜事有两种:红喜事和白喜事。红喜事,是嫁娶,生命繁衍的开始当然是一桩喜事。白喜事,是寿终天年为老人送行,也是一桩喜事。所谓红白,只是生命的两端,生与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化。如果我们真有庄子这样的心态,我们一定会少了许多牵绊和苦楚。

自古到今,生老病死,总免不了有一番相送。庄子是怎么面对他的一死呢?他有很多学生,大家在商量,老师如果真有一天,到了百年之后,怎么给老9币打点身后之事?庄子对他的学生讲,我死了以后,什么东西都别准备,我就用整个天地做大棺材,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是我的葬品。我就要这么一个大葬礼,直接把我扔出去就完事了。学生不敢,说如果不给老师弄个小棺材,扔在外面,被野兽吃了怎么办?庄子想了想,告诉学生,我要是扔在荒山之上,可能是被那些苍鹰、乌鸦、天上的飞鸟飞禽啄食了。如果你们把我装在棺材里,埋在地底下,有朝一日木朽人爛,我喂的就是地下的那些蚂蚁、蝼蛄、所有地底下的小虫子。到时候,无非就是个饲料而已。干嘛要抢天上飞鸟飞禽口里的食物,去喂地底下的小虫子呢?不管哪一头,都是一种物质不灭,都是被吃掉。这就是庄子对自己形体和自己生死的一种看法。

庄子的这个看法,让我们想起在西藏某些地方流行的天葬。人死之后,希望他的肢体能被在天上的飞禽带走,重新在天界以一种有形的形态回到他生命的本初。在很多文化中,有些理念是相通的,那就是豁达。豁达是人解脱的前提。

现在,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抗癌俱乐部,有很多抗癌明星。过去一听说得了癌症,几乎是判了死刑。可是现在为什么有的人就能活很多年?因为他有一种内心的调理,他乐观。他自己不惧怕死亡,奈何以死惧之?庄子,从来是一个不惧怕死亡的人。不惧怕的方式,就是乐生这两个字,也就是说,活得好比怕死要强得多。

其实,这个观点与儒家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孔夫子在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说的那六个字:未知生焉知死。人,活还没有活明白,干嘛去想死的事呢。在这一点上,儒道是不谋而合,给我们的都是一种温暖的情怀,一种朴素的价值,就是活在当下。人是活在当下的,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甚至不惧生死,那我们的心灵空间该有多大啊!这是一份大境界。

庄子看破了这么多,这个人是不是很消极啊?对他来讲,一切的一切已经无所挂碍了,他还在乎什么呢?庄子,在他那个年代,是一个内心有所判断,但不一定要转化为行动的人。有一个笑话,说有两个人在田头,一个在烈日炎炎下种麦子,干得汗流浃背。另个一个人就躺在树荫底下喝着茶,哼着小曲。干活的人说,看你这么懒惰,每天就这样浪费大好时光,你以后吃什么,喝什么?乘凉的那个人说,你在那儿这么卖命吃苦是为了什么啊?他说,为了丰收啊。你丰收又为了什么呀?他说,丰收以后就可以用粮食去卖钱。乘凉人问他,你卖了钱想干什么?种麦人说,等我卖了钱,我衣食无忧了,再碰上这炎炎夏日,我也不下地干活,找一个树荫躺着喝茶哼曲。乘凉人告诉他说,我现在已经在过这种生活了。我现在的生活,就是你未来的梦想。

大家想想,这仅仅是一个笑话吗?有很多时候,我们随手可得的事情,但是被我们观念上一个误区遮蔽了。庄子在他的一本书里,留下了很多他生活的影子,其中有很多判断跟儒家彼此呼应。只不过儒家看重的,是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是人在此生中要建功立业,这样的一种成全。而道家看重的是更高旷的苍天之上人的精神的自由,是人在最终成全后的超越。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而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超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

篇5:逍遥游教学读书心得

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教学读书心得。笔者对《逍遥游》现行注本○1(包括高中课文注释)提出了一些疑问,并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笔者认为,现行注本把《逍遥游》中“有所待”“无所待”的“待”,注释为“凭借,依赖”,是不妥的,它导致对全文理解的错误。

笔者认为,“待”应训为“呆”,即滞留。限止之意。“有所待”即有所滞碍,有所局限;“无所待”就是无拘无碍,自由逍遥。那“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为“逍遥游”之形也;而乘正御气“以游无穷”的“至者”,为“逍遥游”之神也。形神契合,构成“逍遥游”之“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2的境界。

笔者对《逍遥游》的篇旨,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逍遥游》新解读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高中语文课文《逍遥游》节选自它的第一部分。它境界高远,思想深邃,文辞汪洋恣肆,确属难得的佳作。

但是,对于《逍遥游》的理解,历来有不同的意见。现行的注释,本两晋郭象。支道林之说,颇为时人接受,其实也有诸多滞碍不通之处。现在,谨就此谈谈我的看法。

一、小大之辨

1、如何理解大鹏的形象?

我认为,《逍遥游》中的大鹏,是庄子塑造的一个“伟大,高傲的形象”○3。它硕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它展翅高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我感到,这就是庄子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的写照,这就是象征他崇高理想的“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游”。

2、蜩。学鸠。斥鴳是什么形象?

我认为,它们是与大鹏相对立的形象。它们目光短浅,苟活于世,生命卑微而庸俗。它们不可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和境界,反而讥笑大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在文章中以十分轻蔑的口气斥责它们,“之二虫又何知?”并且认为,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郡,而征一国”者,被功名利禄所束缚,就像斥鴳一样,“所见甚小”。它们才是值得嘲笑和鄙视的。

庄子把它们跟大鹏作对比,明确指出:“此小大之辨也。”从而突出了大鹏高远的境界。

而现行的注释因袭前人之说,认为大鹏与斥鴳皆属“有所待”,同为一类,跟“无所待”的“至人”之类相对立,这就在理解上出现了矛盾。

二。现行注释中的种种矛盾

1、对“无所待”的注释的矛盾

《逍遥游》第三段末,写到一种“精神上绝对自由”○4的境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按照现行的注释,“待:凭借,依赖”,“恶乎待”就是无所凭借,无所依赖。“乘天地之正”,就是顺应天地万物之性。“御六气之辨”,就是驾御六气的变化。并特别注明:六气,指的是阴。阳。风。雨。晦。明。

现行的注释由此解释说,斥鴳。大鹏,均为“有所凭借”,只有“游无穷”的“至人”,才是“无所凭借”。

这就让人想不通了。

顺一物之性,被视为“有所凭借”,何以顺万物之性,却反而成了“无所凭借”了呢?大鹏乘风而起,是为“有所凭借”,而“游无穷”的“至人”驾御着阴。阳。风。雨。晦。明这么多物事,怎么反倒是“无所凭借”了呢?是因为它驾御的东西特别多么?那样一来,他要凭借。依赖的东西不也就更多了么?

或许有人说,这就是辩证法。“无所不凭借”就是“无所凭借”。但是,这样一辨证,似乎斥鴳。大鹏跟“至人”的区别,就在于能力够不够大,所凭借之物够不够多;“至人”也者,乃无所不能之至强之人也。——这显然已背离“逍遥游”的题中之义了。

2、对“顺乎自然”的解说的矛盾

有注本解释说,“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的意思,实质上就是“顺乎自然”○5。这样,“彼且恶乎待哉“,也就得到了"绝对自由"。

但按照现行注本对“有所待”的解释来推论,什么都顺应外物,这应是最大的不自由。

我所说的.矛盾还不止于此。

我在思考,什么叫顺乎自然?“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固然是顺乎自然;“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又何尝不是顺乎自然?大鹏高飞九万里,似乎有违自然,但它“抟扶摇而上”。“去以六月息者”,难道不是顺乎自然?

其实,西晋的向秀和郭象在谈到《逍遥游》的篇旨时就曾指出,大鹏与斥鴳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是逍遥的。所谓“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6。

这样看来,世间万物,原无等差。庄子所向往的“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原来跟“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郡,而征一国”之流,属同一货色!

思路至此,忽至蹶踬。

问题出在哪儿呢?我看,把“有所待”的“待”字理解为凭借。依赖之义,并以此划出“有所凭借”。“无所凭借”之类,应是此中的症结。

我们可以来试着作一下这样的推理:

斥鴳。大鹏都要凭借风力而飞,所以是有所凭借;

而“至人”乘正御气,顺应自然,所以是无所凭借。

但从“顺应自然”来说,能飞则飞,不能飞则不飞;能高飞则高飞,不能高飞则不高飞,小大之为,岂不都是顺应自然?

再从“凭借”来说,“至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是为无所凭借;斥鴳之流,无能为力,干脆不乘不御,难道不是无所凭借?

由此可以推出结论:小大无差,万物皆逍遥。

这样一来,“有所凭借”。“无所凭借”的说法,自然也就不能成立了。

3、对“游无穷”的理解的矛盾

针对向秀。郭象“小大皆逍遥”○7的观点,东晋学者支道林提出反对的意见。他说:“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烝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8

在支道林看来,大鹏和斥鴳都不为逍遥。“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鴳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9,它们都只是一时的。相对的满足。只有“至人乘天地之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才是“至足”,才是真正的逍遥。○10

在这里,支道林对“至足”作了两种表述。他先是打比方,说“至足”就像尽量地永远地吃饱喝足那样,是欲望的最大限度的满足;然后他又阐发说,只有“至人乘天地之正”而“游无穷”,才是“至足”。

这就不免使人产生疑问了。

大鹏高飞万里,是为“营生之路旷”,而“至人”“游无穷”,何以就不为“路旷”?大鹏乘风而起,是为“失适于体外”,而“至人”“乘天地之正”,难道就纯乎自得于“体内”?

况且,从事理上讲,作无穷之游者,必当有无穷之不满足也。既已至足,何再游为?

看来,支道林的说法,也很难站得住脚。细细分析,它的问题,仍然在于对“有所待”。“无所待”的错误理解。照他看,无论大鹏之飞如何高远,但因其“有所凭借”,所以终将“失适于体外”;而“游无穷者”“无所凭借”,所以就有了“绝对的满足”。

然而,诚如我上文已论及的,对于“天地之正”,“六气之辨”,只要有“御”有“乘”,就应为“有所凭借”;对于“无穷”之境界,只要去“游”,就已包含了一时的,相对的内容。“高兴”也罢,“放浪”也罢,都不是问题的实质了。

4,对文意。文理的分析的矛盾

让我们来理一理课文《逍遥游(节选)》的三个段落的思路。

第一段,极写大鹏之飞。然后以蜩。学鸠跟大鹏作对比,并斥责其对大鹏的嘲笑,“之二虫又何知?”

第二段,开头一句,就是承上启下的评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接着列举了诸多小大之对比作为例证。最后,作者再一次描绘了大鹏高飞万里的形象,又以斥鴳作对比,指出:“此小大之辨也。”

应该说,第二段中庄子对大鹏的再一次描写,决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已被提升到“小大之辨”这样一个理论的高度,并以此提示全篇的主旨。

第三段,以“故夫”一词领起下文,表明是在承接一二段进行总结。文章把“知效一官”之流跟“游无穷者”进行对比,也是在和一二段中学鸠斥鴳一类跟大鹏的对比形成照应,并对“小大之辨”的主旨进行层层深入地论证。在这个基础上,最后推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语。

但是,在现行的注释和解说中,却把蜩。鸠。斥鴳和大鹏这两类作为对比的形象,讲成皆为“有所凭借”,同属一类。这样一来,一二段对大鹏的赞誉,被全盘推翻;而第三段的对比,也失去了前文的照应。更为严重的是,它使“至人”的形象,只剩下干瘪的空壳;也使最后的结语,孤悬文外,失去了坚实的支撑。

从文意上说,这种讲法,已使上下文大为扞格;从文理上说,否定了大鹏,又何以表现“游无穷者”的广大。高远的境界呢?

三.我对《逍遥游》的解读

1、我对“待”字的理解

我认为,关键的问题是对“有所待”。“无所待”中的“待”字的理解。

查《说文解字》,“待”的注释是:竢也。从“彳”,“寺”音。而“竢”的注释是:待也。从“立”,“矣”音。据此可知,“待”。“竢”二字,实为互训。

从文字学的知识来讲,古代的形声字,形旁。声旁实际上都有表意的作用。我认为,细细地分析上面两字的结构组合,对于我们理解“待”字的意义是很有帮助的。

先看“待”字的两个部分。“彳”,小步也;“寺”,寸土也。小步行于寸土,其势必为滞碍也。

再看“竢”字,就更有意思了。拆开分明就是“立”“矣”二字,限止滞留之意,已然明矣。

再查《辞海》。“待”:○二(dai)犹“呆”,停留,逗留意。《新华字典》也有解释:“待○二dai停留,逗留,迟延,也作“呆”。

据此,并根据上文对现行注本诸多矛盾的分析,我认为,把“有所待”的“待”注释为凭借,依赖,有所不妥。

我的理解是:“待",犹"呆"也;滞留也,限止也。“有所待”,应是有所滞碍,有所限止的意思;而“无所待",则应是无拘无碍,自由自在之谓也。

2、我对课文《逍遥游(节选)》第三段的简析

现在,试按照我的理解简析课文第三段。

本段以“故夫”一词领起,承接上文,写出三种境界。

一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此属斥鴳之流。

二是宋荣子。列子一类。

请注意庄子的表述。宋荣子是“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但“犹有未树也”;列子是“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但“犹有所待也”。意思是,二人虽然没有汲汲乎追求世俗的名利,但都还有局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将此二人并举,文字上也两两对应,说明“犹有所待也”跟“犹有未树也”意义相近,是指列子“御风而行……旬有五日而后反”,虽然“泠然善也”。“能免于行”,但终究有所限止(“有所待”),非能如大鹏万里之飞也。

现行注本将仅对列子所作的评语“有所待”,解释为“有所凭借”,并由此推扩开去,认为斥鴳。大鹏,均为“有所凭借”,而“游无穷”的“至人”,才为“无所凭借”,遂在全文的理解上,造成种种的矛盾和困惑。

我认为,本段最后写到的“游无穷”的“至人”,实际上是对一二段中大鹏形象的总结。

我们不妨来细细地对照一下。

第三段在末尾写到“至人”:

“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这里,所谓“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万物运行之道,所谓“六气之辨”,就是“阴。阳。风。雨。晦。明”变化之形。

而一二段是怎样描写大鹏高飞的呢?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这里所言之“海运”,之“六月息”,之“野马。尘埃”,之“扶摇。羊角”,不正是“天道”。“六气”的具体的内容吗?

而大鹏高飞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不正是“游无穷”的形象描写吗?(时人或以为九万里为实指,并以此辩其非为“无穷”,此说殊难苟同也。)

第三段末把这种形象总结为“彼且恶乎待哉”,“恶乎待”者,无所拘碍,自由翱翔之谓也——此即为庄子之“逍遥游”也。

可以看出,第三段是紧承一二段中的“小大之辨”,并进一步对之作了精辟地阐释。实际上,一二段中那高飞的大鹏,是为“逍遥游”之形也;而第三段中那乘正御气以“游无穷”的“至人”,是为“逍遥游”之神也。形神契合,前后相扣,何来“有所凭借”。“无所凭借”的划分呢?

3。《逍遥游》篇旨之我见

何谓“逍遥”?

“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逍遥”即“翱翔”。

《庄子》本篇有“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大宗师》篇有“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逍遥”又与“彷徨”义同。

“逍遥”。“翱翔”。“彷徨”都有无拘无碍,自由自在的意思。

《逍遥游》极写大鹏之飞,运用一系列对比,阐释了“小大之辨”,并揭示了庄子精神上的理想境界:摆脱世俗的羁绊,驾乘着“道”,像大鹏那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翱翔。

这就是《逍遥游》的篇旨。

这里,“世俗的羁绊”主要指个人内心对名利的追求,为至小;“道”是指心灵对宇宙万物的真谛的认识,为至大。这,就是全文阐释的“小大之辨”。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语,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的。

4。简析《逍遥游》的后两个部分

按照现行注本对《逍遥游》段落的划分来看,高中课本节选的只是它的第一部分,后面还有第二。第三部分。

那么,后面两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它们是在围绕上文所论的《逍遥游》的篇旨进行论述吗?

让我们来简析一下它们的内容。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三个故事。

(一)尧让天下与许由,许由不受。

(二)肩吾与连叔的对话,谈论藐姑射山的神人。

(三)“尧……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窅然丧其天下焉。”

治理天下,俗人认为是大事,许由看作是俗务,惟其小者,当然不受。

再看那位藐姑射山的神人,“肌肤如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神游于四海之外……”

连叔是怎么赞美她的呢?“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是其尘垢秕糠,将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注意,在庄子笔下,藐姑射山的神人,是多么高洁,多么美丽!她“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的形象,不令我们想起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吗?而她那“磅礴万物以为一,”不以俗务为事的高远的情操,不也令我们想到那“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吗?

至于尧往见藐姑射山的四位高士,就窅然忘掉了天下的故事,其意略与上同。

这里,贯穿的是“小大之辨”,赞美的是自由“逍遥”,哪里涉及到“有所凭借”。“无所凭借”的划分呢?

《逍遥游》的第三部分,拟写了庄子与惠施的一段对话,辨析了两个有关“大”的问题。

(一)惠施讲了一个无用的大匏的故事。庄子以不龟手之药的不同运用为喻,指出:“此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匏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二)惠施又讲到一棵“臃肿而不中绳墨”的大樗树,并以此喻指庄子说:“今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也用比喻,讲了一个故事:狸狌“东西跳梁”,为了获取猎物,“中于机辟,死于网罟”。而那棵无用的大樗树呢,则可以“树之以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让人能够“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可以看出,在这里,“大”与“逍遥”,相合相通,互为依存,共同构成了一种广大自由的精神境界。

清人王先谦在此段之末评注曰:“惠以庄言为无用,不知庄之游于无穷,所谓大知小知之异也,”○11

在这里,庄子反复论述的“小大之辨”,不是与第一部分所揭示的篇旨紧紧相承吗?庄子鄙弃世俗,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不是与第一部分所描述的大鹏和“至人”的境界紧密相合吗?

从思想上说,《逍遥游》全文所贯穿的,正是庄子典型的相对主义哲学,所谓追求“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12云云,又何从谈起呢?而现行注本以“有所凭借”。“无所凭借”为根据所作的分类和解说,又何能通达呢?

时人惟叹《庄子》“扑朔迷离……难以进行流畅地解读”○13,为何不静下心来,反省其中的误读呢?

四.后记

有人说,正确地理解《逍遥游》的篇旨,是解读《庄子》的钥匙。持此以试,“于我心有戚戚焉。”

一部《庄子》,实际上都贯穿着这样一条思想的主线:以至大之“道”,来解释世俗纷纷之“小”(所谓是非。善恶。利害。穷达等等),目的是摆脱世俗的羁绊,而达于无拘无碍,自由逍遥之境界。

以此来理解“小大皆逍遥”的观点,就可以豁然开朗:这里并不是说,斥鴳。大鹏没有区别,而是说,像斥鴳那样生活于俗世的人,只要能够摆脱羁绊,顺乎自然,就可以达到“逍遥”的境界。

以此读《齐物论》,读《养生主》,……读《大宗师》,读《应帝王》,前后瞻顾,亦都或有通豁之悟。

不过这已经超出了本文所论之范围,惟衷心期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及有兴趣者,对此有所指正阐发也。

6月28日初稿

7月1日改稿

参考书目:

1.《庄子集解》清。王先谦编注

2.《庄子选译》马美信译注章培恒审阅

3.高中语文第四册教科书(人教社第2版)

4.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同上)

5.《庄子》刘德煊评注(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6.《庄子现代版》流沙河(成都出版社)

引文出处:

○1指参考书目中各书的注释。下同。

○2○3引自《庄子选译》前言第7页。

○4○12引自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文《逍遥游(节选)》课前提示。

○5○6○7○8○9○10○13均见高四册语文教师用书184——193页。

篇6:《逍遥游》读书感想

“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读着这令人激情澎湃的文字,眼睛仍停留在书本上,心却已经随着庄周去那南溟逍遥的畅游一番了。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其邪?假如我是那展翅欲飞的鹏鸟,我会不会去艳羡天空的湛蓝和云朵的洁白?亦或是仅随本心,飞向广阔的南溟?

自古以来,大鹏便被人们赋予各种深刻的含义,大多是用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可是我却觉得,此“逍遥”非彼“逍遥”,“逍遥”在词典中的本义便是悠游自得的样子。而拼尽全力去追梦的路途注定无法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当鹏鸟不再逍遥,它还愿意去那如梦般玄幻未可知的南溟么?

读逍遥游,最羡慕的,最喜爱的自然是鹏鸟的逍遥,而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主张不争名夺利,主张隐逸避世,他笔下的鹏鸟自然是他思想的化身,他笔下的《逍遥游》自然是绝对逍遥的。其实鹏鸟御风而行,它的最终目的地可能并不是任何一个固定的地点,途中经历过的风景也好,北冥也好,南溟也好,天下之大任我逍遥,这难道不是自由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么?

在《逍遥游》中,除了鹏鸟这个主角,蜩,学鸠与斥鴳这几个配角也让人眼前一亮。“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而彼且奚适也?”斥鴳最多只能飞到数仞,它的眼界必定不能与大鹏相比,所以嘲笑大鹏南徙也情有可原,它的眼界被自己仅能看到的一小方天空束缚着,他不能够向鹏鸟一样尽情的遨游。文章中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不仅仅是学鸠与鹏鸟,还有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对比,还有小智和大智的对比,小年和大年的对比等等。但这众多的对比只是为了突出强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定乎内外之分的宋荣子,御风而行的列御寇之间的对比。先扬后抑,先对宋荣子和列御寇大加夸赞,然后再通过贬低他们来引出文章中真正想要推崇的人,那就是修养最高,物我不分的至人,无所为无功利的神人以及不立名的圣人。这三者都是庄子的夸大之词,亦或者说是想象中的人物,因为人活在世间根本就做不到完全无我,庄子所追求的绝对逍遥也是无法实现的。

篇7:《逍遥游》读书笔记

到如今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去把它当做一本书去读。

关于“无所可用”《逍遥游》中最后一句“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看似简单,却很好的概括了庄子对“无用”的思考。

这一个晚上都在想这句话怎么说才说得通,也找了很多不同的解读。只是,总没有一个特别能说服我自己的说法。郭庆藩先生的解读比较通行,因为“无用之用”而“何所困苦”。

南怀瑾先生的解读颇为有趣,因为“就算看到(它)也没有用”,所以你借助了它而不需要再“困苦”了。

钱穆先生的解读比较玄乎,他认为,只要“化其心为鲲鹏,化其身为大樗,夫既已无己矣,而又何功与名呼哉?”

还有种说法是,反正它没什么用,你还“困苦”什么?先看看背景。

庄子和惠子吵架,惠子说他有棵樗(臭椿),不合绳墨、不合规矩、放在路边连木匠都瞧不上,没什么用。庄子就说,把树种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地”,然后就可以在大树身边徘徊、在树下睡觉。这样斧头也砍不到它,也没东西伤害它。

庄子和惠子经常相互抬杠,不过更多的是庄子讽刺惠子过于功利。高中的时候有一篇材料作文,就是以“无用之用为大用”立意,现在看来多少有点啼笑皆非,因为当初连“无用”的定义都说不清楚(现在也未必说得清楚)。

按照郭庆藩先生的意思,这棵树因为其本身没有用处,因此免去了刀斧加身的夭折之灾,反而可得天年,长命百岁,这就是“没有用处”本身带来的用处。这是对于树本身的解读,可以作为第一层意思。

而根据上文提及的第四个说法,因为这棵树没什么用,反正它对你一点用处都没有,你还烦它做什么?这是对于人而言的解读。但是也只可以作为第一层。

南怀瑾先生的解读很有意思,他觉得这棵树晴天可以遮阳、雨天可以挡雨。睡在树下,又因为树本身强烈的味道,万物都不能打扰伤害你,因为连蚂蚁都怕这个味道,就算它看到这棵树,也不会过去(就算看到也没有用),因此你可以借着这棵树得到大自在、大逍遥。这可以是第二层。

篇8:文莱逍遥游

在文莱, 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实行医疗保健和各级教育免费制度。这也是这里看起来歌舞升平太平盛世的一大重要原因吧, 不用为生存担心, 人们都没有了焦虑。而且政府还实行免费教育, 并资助留学费用。伊斯兰教是他们的国教, 人们奉守着回教的清规戒律, 享有着国家的众多免费福利, 呈现出一派和平安乐的景象。

文莱古称渤泥, 全称文莱达鲁萨兰国 (Brunei Darussalam) , “文莱”在马来语中意为“植物”, 在国名中专指芒果, “达鲁萨兰”是伊斯兰宗教词语, 意为“和平之地、安乐世界”。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 北濒南中国海, 东南西三面与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接壤, 属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炎热多雨, 年均气温28°C。

旅游业是文莱近年来除油气业外大力发展的又一产业。2001年是文莱旅游年, 文政府采取多项鼓励措施吸引海外游客赴文旅游。2000年, 文莱成为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目的地国。这里的主要旅游景点有独具民族特色的水村、王室陈列馆、赛夫丁清真寺、杰鲁东公园等。

宁静的斯里巴加湾市

斯里巴加湾市, 是文莱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人口约10万, 市区面积不大, 却十分紧凑, 集中了国家政府各机关, 但是这里全无大城市的喧嚣。城区很小, 步行一个小时就能围着市区转一圈, 所到之处, 绿树成荫, 花团锦簇。路上行人少得出奇。静静的城市中, 只有来往车辆发出的沙沙声音。

文莱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0%。无论是商业楼, 还是居民住宅, 大都在十层以下,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各种建筑绝不能超过清真寺的高度, 因此, 在市区任何角度都可以清楚地看到那金碧辉煌的赛福鼎清真寺。市中心建有能停1, 000辆汽车的大停车场, 宽阔的大草坪上可以踢球。

斯里巴加湾是干净、整齐而现代化的城市, 街上看不见脚踏车、三轮车甚至摩托车, 汽车是最受欢迎的交通工具, 当地居民几乎每户都拥有2驾以上的私家轿车。由于私人轿车的普及, 出租车是相当少见的。

斯里巴加湾也是一个相当和平的城市, 这里犯罪率很低, 几乎臻至夜不闭户的大同境界了。旅游安全没有顾虑, 但这边也几乎没有夜生活, 天黑后就没有玩乐的去处, 斯里巴加湾除了有童话般说的阿拉伯城堡, 还有良好的治安和仙境般宁静的生活。

斯里巴加湾市分为旧城区和新城区两个部分。旧城区为“水村”, 建在水上, 水下是一排排木桩, 桩上搭建木屋, 也有街巷之分, 许多住房刷上了颜色鲜艳的油漆, 风格独特。

新城区风景优美, 街道整洁, 树木繁盛, 绿草如茵。建筑多为二层楼房, 街道两旁有现代化的医院、商行和英国式的政府办公大楼及豪华的公寓。沿文莱河两岸是华人商店。此外, 在距市区约6公里处还建有能容纳3万名观众的哈桑娜·博尔基亚国家体育馆, 工程造价为8500万文莱元。

文莱5大“最”世界最大的传统水上村落

如果太宁静使你觉得寂寞, 可以到“水村”里走一走。文莱河在斯里巴加湾市市区旁边流过时, 形成一个水面宽阔的河湾, 在这片宽阔的水面上, 有一个面积达2.6平方公里的水上村寨, 是世界上最大的传统水上村落之一。曾随麦哲伦远航的意大利旅行家安东尼·帕加塔把这里称为“东方威尼斯”。

历经几个世纪的水上城市依然留存着昔日的风貌, 各种由石柱支撑, 木板盖成的水上房屋布满了文莱河的两岸, 由大约10个建在水上的村落组成, 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 目前有大约3万居民。

水村的居民大多为中低收入的居民。据了解, 他们绝大多数是马来族人, 大部分成年居民为政府工作。水村的治安不错, 居民对外来访客也相当友善。村中除了住家, 还有学校、清真寺、邮局、消防队、诊所、村委会等公共机构, 形成一个相当独特的水上社区, 成为文莱的著名景点之一, 游人可进入水村居民家中感受他们的日常生活。它已经成为外国游客的必游之地, 也是当地画家、摄影家的重要创作主题之一。

水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一种5米多长、1米多宽的木制快艇, 穿过桥桩时也不减速, 让游客心惊肉跳, 水村的居民却早已习以为常了。

世界最大的私人住宅

苏丹纪念馆 (The Royal Regalia Building) 位于斯里巴加湾市中心, 建成于1992年。这座纪念馆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住宅, 为配合苏丹登基25周年纪念建造。纪念馆内有2, 200个房间, 包括清真寺、直升机停机坪、3公里的地下道以及有冷气的马房等等。整个皇宫可以居住2, 000名客人, 宴会厅可以容纳400人。馆内所收集的无价皇家纪念品包括有镶以宝石的王冠、华丽的传统御用战车、复制的登基大殿。二楼还展示着各国送给现任苏丹王的纪念品。

世界最大的皇宫

努洛伊曼皇宫 (Istana Nurul Iman) 是世界最大的皇宫, 也是文莱苏丹的住所。在这个君主制国家中, 皇宫自然是最庄严和至高无上的地方。

努洛伊曼皇宫金碧辉煌的宫殿十分华贵, 有1, 700多个房间, 是举行国宴的地方。在文莱的国庆日或在开斋节开放3天, 还可以趁此机会排队进去和苏丹握手。现任文莱苏丹哈桑纳尔·博尔基亚在国民中的威望很高, 而且他有亲民的作风。难怪文莱几乎所有的公共场合, 乃至家家户户都挂着国王和王后的画像。

东南亚最美丽的清真寺

奥玛尔·阿里·赛福鼎 (Omar Ali Saifuddien) 清真寺, 位于Yayasan购物中心附近, 它是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的象征, 是东南亚最美丽的清真寺之一, 一出机场前往市区的路上就可以看到这一标志性的建筑。这里的花岗岩来自中国, 彩色玻璃和枝形吊灯来自英国, 地毯则从比利时和沙特阿拉伯进口。整个建筑巍峨高大, 庄严肃穆, 其巨大圆形金顶和镂空乳白色尖塔, 雄伟豪迈, 可供千人礼拜。清真寺被湖水环绕, 湖面平幽如镜, 一艘仿文莱古舟的石舫, 浮在碧水之中, 树木繁盛。

清真寺很大, 从外面看, 淡蓝色的柱子高耸入云, 共有29个金碧辉煌的圆顶, 全是用纯金包裹的, 它们是为了纪念历史上29个苏丹统治的朝代, 4个189英尺高的尖塔装饰着蓝色和白色的马赛克, 室外的8个立柱顶端也装饰着许多24K的金星。寺内有两个祈祷大厅, 男女两个朝拜室分别能容纳3, 500人和1, 000人。男祈祷厅的水晶镀金吊灯重达3.5吨。具有马来传统风格的镀金镂空外墙使整个清真寺庄严肃穆。朝拜室里面的设施全部电子化。

东南亚最大的游乐场

水晶公园 (Jerudong Park) 堪称全东南亚最大的游乐场。耗巨资约13亿文币建造, 1994年正式开放, 有众多现代化的游乐设施, 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花样繁多的游乐项目为一体, 据说在汶莱苏丹48岁生日的时候, 王妃送给苏丹一只4, 500千克的超级大水晶作为礼物, 由此有了建造这座水晶公园作为送给全国人民的礼物的庞大计划。贵为富甲一方的石油王国君主, 送的礼物当然不同凡响, 叫人为之侧目。

交通

航空:文莱对外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飞机。文莱国际机场在距离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中心约12公里的地方, 有飞往东南亚一些城市的航班, 这些城市主要有:新加坡 (2小时) 、香港 (3小时) 、马尼拉 (2小时) 、曼谷 (1.5小时) 、吉隆坡 (2小时15分钟) 、哥达基纳巴卢 (35分钟) 、古晋 (1小时40分钟) 、米利 (35分钟) 、台北 (3小时15分) 、雅加达 (1小时15分) 。

文莱航空公司已开通至上海航线。文航每周三、五各有一架航班飞抵浦东机场, 每周二、四返回斯里巴亚湾;菲航每周二、四、五、六、日有马尼拉-上海-马尼拉航线。机场的一楼是到达大厅, 二楼是出发大厅。机场每隔1小时有一班公共汽车发往市内, 行车30分钟左右, 票价1文莱元。如果坐出租车15分钟到市内, 25文元左右, 夜间30文元左右。

水运:搭船可以从斯里巴卡旺前往沙劳越的拉瓦斯、林邦以及拉布安岛 (Labuan Island) , 从拉布安岛可以再搭船前往沙巴。公路:文莱的对外公路只有一条, 可以通往沙捞越的美里, 不过中途要在白拉奕转车, 所以不是很方便。

公交车:文莱是个非常富裕的国家, 大部分人家都有车, 所以它的公共运输不是很发达, 通常一班汽车要等1个小时, 没有固定班次, 坐满后才出发, 大部分的公交车在下午4点前就停止发车。

出租车:叫出租车的最佳地点是公车站和Sheration Hotel, 出租车以公里计费, 非常昂贵而且很难找。起步价是3文莱币, 往返机场要加收5文莱币。晚上21:00~6:00要夜间加收50%, 每件放在后车厢的行李加收1文莱币。

租车:在文莱旅游最好是租车。租金加保险费为120文元起价。在一些主要宾馆和机场可以。

游船:在文莱河里有很多搭乘旅客的游船, 可以往返于艾尔村 (Kampung Ayer) 之间。在海关移民局或Kianggeh市场附近很容易叫到, 票价从50分到2文莱币, 如果租一艘船旅游每小时价格不超过20文莱币。

住&吃

文莱是个很小的国家, 住宿的条件很有限。国际性的酒店只有喜来登乌塔玛酒店 (Sheraton Utama Hotel) , 还有一些小型的旅馆, 比如安斯旅馆 (Ang`s Hotel) 、文莱大饭店 (Brunei Hotel) 、圣淘沙旅馆 (Hotel SOnt OSa) 、海景旅馆 (Seaview Hotel) 等。文莱的食品与马来西亚口味十分相似, 但还要偏重些, 主食是以米饭和面食为主, 小吃比较有名的有沙爹、整只的烤鸡、烤鱼、steamboats, 当地还有很多热带水果, 芒果、榴莲等也是比较出名的。

要注意

文莱是宗教色彩和马来民族传统较浓厚的国家, 有一些独特的习惯和风俗:如, 当地马来人与人握手时, 通常会把手收回到胸前轻触一下, 以示真诚;从有身份的人或长辈面前经过时, 要把手下垂并贴着身体, 侧身轻步走过等。在文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参观清真寺或到马来人家作客时, 进门前要脱鞋示尊重和清洁, 不要从正在做祷告的教徒前走过, 非穆斯林不能踩清真寺内做祷告用的地毯。

2.在指人或物时, 不能用食指, 而要把四指并拢轻握成拳, 大拇指紧贴在食指上;在正式场合下, 不要翘二郎腿或两脚交叉。

3.左手被认为是不洁的, 在接送物品时要用右手, 招呼人或出租车时也不能用食指, 要挥动整个手掌。

4.不少马来人不愿与异性握手, 所以, 除非他 (她) 们先伸出手来, 不要主动与他 (她) 们握手。不要用手去摸他人的头部, 此举被认为将带来灾祸。

上一篇:地名标志规范下一篇:黑狗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