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阅读答案

2024-05-02

《逍遥游》阅读答案(精选8篇)

篇1:《逍遥游》阅读答案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朝菌不知晦朔 (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毛发,文中指草木)

C.此亦飞之至也 (最高限度)

D.而御六气之辩 (通辨,区别)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小年不及大年 B. 众人匹之

C.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D.虽然,犹有未树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A.于 B.且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 奚以知其然也

C.而 D.以

旬有五日而后反 去以六月息者也

8.翻译文中划线句子。(8分)

(1)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4分)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4分)

《逍遥游》课内阅读答案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5.D.辩:通变。

6.A.(B:众人今指大家。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此处意为一般人;C:羊角此处意为旋风。;D:虽然,此处意为虽然这样。)

7.D.(A:介词,对于/介词,比;B:表递进关系,况且/副词,将要;C:表修饰/表承接)

8.①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

②况且世人都称赞他,他却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非议,他却不因此而沮丧

篇2:《逍遥游》阅读答案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篇3:《逍遥游》阅读答案

《逍遥游》 (节选) 是必修五第二单元第三课, 是略读课文。它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 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 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 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对于这样一篇意蕴丰富的文本, 我本人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每一次讲授都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那么, 如何让这样一篇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打动学生?如何让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通过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 从而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如何让学生“走进去”再“走出来”, 将自己独特的体验外化为生动的文字?基于以上几点的思考, 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探究文本, “我心”飞翔

1.通过初读、再读和精读, 问题引导, 教师点拨等方法, 让学生感受、品味、领悟和体验文本内容, 理解“世间万物皆有所待”, 而庄子追求的真正的“逍遥游”应该是“乘天地之正, 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

2.探究思考:《逍遥游》给你什么启示? (“我”从《逍遥游》中读出了什么?) 用一句话来表达。

3.思维火花:

(1) 我们要像大鹏鸟一样树立远大的志向, 坚定不移、锲而不舍地追求梦想。

(2) 今天的社会, 没有绝对的自由, 我们要以法律、道德, 来约束自己。

(3) 心的自由只有自己决定, 由自己支配。所以不妨让脚步慢下来, 让内心回归宁静, 从而达到人生的逍遥。

(4) 万物皆有所待。我们达不到庄子所说的真正的逍遥游, 但可以学会独立自主, 不一味地、过度地依赖他人他物。

(5) 摈弃不必要的欲望, 便可以获得心灵最大的宁静。

(6) 乐观旷达、潇洒自在的人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天空, 而受心灵羁绊的人会迷失自我。

(7) 要无拘无束, 不受羁绊, 则必须让自己凭借的事物强大。我们可以通过知识让自己强大起来。

……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 学生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而阅读教学也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所以,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 应该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正是课堂上的这样一个探究、表达活动, 激活了学生的意识, 让他们对文本都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和解读, 让他们在多重对话中绽放出了思维的火花, 让心灵自由飞翔。

二、读写训练, 精彩实践

1.写作训练:请从 《逍遥游》所得的启示中确定立意, 用课文材料佐证观点, 写一段文字 (教师结合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和材料的多角度运用训练指导写作) 。

2.精彩文段呈现:

(1) 因为淡泊名利, 他才会拒绝仕途, 归隐于乡;因为淡泊名利, 他才会发出“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的慨叹;因为淡泊名利, 他才会在心中存有一个“大鹏展翅”翱翔的梦想。他就是庄周, 是一个豪放不羁, 不为红尘所牵绊的超脱高人。古今中外, 当所有的文人都踏上了一条“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时, 他却选择了悠游于世, 在他看来, 名与利就像是无形的枷锁, 会让他如同困兽, 只有拒绝、抛弃这些, 才能无拘无束, 活得自在。

———谢盼盼《淡泊名利》

(2) 洒脱如庄子, 他不被世间繁杂所牵绊, 远离尘世的喧闹, 远离官场的尔虞我诈, 遨游在他心中的那份广阔的天地中, 就像他所写的:“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

洒脱如陶渊明,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一路走得潇洒, 走得清明, 终成为那个“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隐士, 成为那个“但识琴中趣, 何劳弦上声”的雅人, 成为那个“带月荷锄归”的农夫, 成为那个远离尘世, 归隐田园, 看花开花落的悠闲之人。

———兰萍《那一份洒脱》

(3) 聪以致远, 明以察微的庄周看穿了朝菌的浅薄, 看破了大鹏的扶摇而上九万里不过只是依托外力;列子以风作马, 飘然若仙, 却仍然要依托外力才能纵享泠然快意。庄子说,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他可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只因他能淡然面对自己的内心, 让灵魂飞翔而不受制于外物。

只有灵魂飞翔, 方可无拘无束, 纵情人世而无憾。

———刘瑾橙《让灵魂飞翔》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发挥课文的“例子”功能, 是课堂教学价值的根本所在。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去找素材, 其实那些我们身边的教材便是最大的素材宝库。语文教材, 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矿藏, 只要能合理利用, 往往会使作文内容丰富, 异彩纷呈。而且, 任何一则好的材料都是立体型的, 具有多元的属性。任何材料都具有多层次开发、多角度利用的可能性。 所以, 面对《逍遥游》这样一篇意境开阔、想象奇特、意蕴丰富的文本, 能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解读, 并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 对同一材料做一定的取舍, 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 也就不怕他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三、延伸阅读, 诗意书写

1.介绍与庄子有关的文章, 学生在课外阅读

(1) 庄子《惠子相梁》、《曳尾涂中》

(2) 朱以撒《庄子, 会飞翔的人》

(3) 鲍鹏山文化散文:《风流去》之 《永恒的乡愁》、《人在江湖》

2.“我手写我心”:用手中的笔, 将你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悟化为美丽的文字。

3.佳作展示:

桃李春风一杯酒

陆一丹

谋生与乐生, 这是一个对立又统一的奇妙命题。我们曾抱怨生活的艰辛磨粗了我们灵巧的手, 再也无法握起诗情画意的笔;我们曾埋怨生活的忙碌遮蔽了我们清澈的眼, 使我们无暇仰望苍穹之上浩瀚的星空。但谋生与乐生, 未尝不可鱼与熊掌兼得。

时间流转回两千七百年前, 彼时的老子须发皆白, 怀着无尽的苍凉走出他的藏书室, 满心悲愤出关而去;彼时的孔子驾着车, 带着弟子, 奔波在广阔的齐鲁平原上四处游说;彼时的天下四分五裂, 正是英雄建功立业时。无数的能人异士怀着纵横捭阖之心辗转于谋生之路上, 其中的佼佼者行色匆匆, 他们的褡裢里装着六国的相印, 他们的父母在城门外洒扫相迎。他们尊荣至极, 被各国诸侯上宾礼待;他们身怀屠龙之技, 一怒而天下皆惧。但这还是谋生, 是为名为利汲汲营营的谋生。这不叫乐生, 无乐可言。

与此同时, 商丘的郊外坐着一位奇异的智者。他破衣烂衫, 面黄肌瘦, 但他的心中装着广袤的天地。他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以编草鞋为生, 但当他坐在地上编鞋时, 他的目光却停驻在九万里外的冥海, 那里有背负青天, 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当他为了采摘芨草深入荒野时, 他看到池塘边肚皮溜圆的鼹鼠露出粉红的鼻尖。他的世界充斥着自然之灵, 他在神话的世界里谋生, 亦谋乐。谋生谋生, 谋的是生, 而不是财。在庄子的眼中, 乐生是主, 谋生, 那不过是为了乐生而付出的一些努力罢了。“当我的世界已是精彩纷呈, 那么钟鸣鼎食又于我何加焉”?我猜, 当那两位高冠华服的士大夫邀请他出山时, 他注视着抖动的渔竿, 心中一定觉得极有趣吧:看哪!这两个庸人!他们是宗庙中覆着丝绸的龟甲, 而我可是活生生的乌龟哩!还是让我在烂泥中打滚吧!于是他说:“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在这等以谋生为乐生的豁达人面前, 高傲的士大夫们落荒而逃———他们谋生, 却忘了乐生。

无独有偶, 一千多年后的盛唐也出了这样一位妙人, 大名鼎鼎的李太白是也。 别把他想的那么清高出尘, 他与庄子不同, 他的谋生是在单纯求名。李白终生奔波在谋求官位的路上, 却一生仕途不顺。但他谋生, 亦在谋乐。他带着书童上京求职, 却也不忘登天姥山一览众山小, 也不忘临蜀道写下万丈豪情的诗句。他出蜀道, 游华夏, 金陵访古刹, 五陵除恶霸;信手拈来清风颜, 弹剑飞渡桃花源, 乘云沐彩霞, 杯酒窥天下。仕途顺时, 他写“云想衣裳花想容”, 赐金放还时, 他说“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纵然追名逐利, 却始终信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李白, 谁又能说他不是在谋乐呢?这, 才是真正的谋生亦乐生, 五花马, 千金裘, 不如呼儿将出换美酒, 沽酒蘸笔绘人间!

人世纷扰, 汲汲营营半生流离, 半世荒唐, 最终却发现谋生只是乐生的附庸罢了。到头来, 万贯家产, 不如家门前手种青豆一畦。当吾老矣, 坐于灯下回顾一生, 发现记得的, 最终还是一生所得之乐, 而非毕生所谋之财。正如:

“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 它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新亮点, 它增加了学生的文学、文化积淀, 它也点燃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最重要的是, 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于是, 内心的冲动外化成了精彩诗意的作文。从此, 庄子和他的“大鹏鸟”, 和他的“逍遥游”也如印记般烙刻在了学生的脑中。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语文教育大师的卓见明确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 阅读好像蜜蜂采花, 作文好像蜜蜂酿蜜, 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 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 让“落霞与孤鹜齐飞”, 才能让学生具有独特的阅读体验, 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意愿, 才能解决学生在写“大作文”时的畏难情绪和消极心理, 学生的作文能力也才会逐渐提高。

摘要:语文教学中, 阅读与写作从来都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为学生的写作服务, 而写作的素材又来源于阅读的独特体验。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例子”, 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活动, 对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写作意愿而言, 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篇4:绝对逍遥游与相对逍遥游

关键词:浮与游;有己与真己;大逍遥游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59-02

庄子一书何其广博,要想仔细地研究庄子及其思想,非一时之功,非一人之力,故从西晋至今,无数的先人前辈为此书穷其一生,终有成果以供后人观。笔者方始研究庄子,先读原文,而后是各种译本,再是五花八门的专著,内容之巨大,内涵之磅礴实非笔者初时料想那般容易,而今细读,以庄子之大我见自身之小我,先人前辈论述之精深更是令笔者惭愧不已。此篇只释《庄子·逍遥游》中只言片语,虫语蛙鸣,不足一哂。

一、钟泰之“浮”与“游”

钟泰先生于《庄子发微》中有提到,“『消摇』,叠韵连语也……此谓无为则得消摇,非以消摇即是无为也……『消』者,消释义……『摇』者,动荡义……盖消者,消其习心,摇者,动其真机,习心消而真机动,是之谓消摇。惟消摇而后能游……『游』者,出入自在而无所沾滞义。一字曰游,双言之则曰浮游……浮者,不沉溺也。惟能浮而后能游……『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与齐俱入』者,游也。『与汩偕出』者,浮也。游之义盖取于此……『嚣嚣,自得无欲之貌。』就己言则曰『自得无欲』,对物言则曰『不为私』……穷谓《庄子》一书,一『游』字足以盖之。”[1](游可通“嚣嚣”之状。)钟泰先生先把无为与消摇的关系加以解释,二者并非对等关系,指明了庄子哲学中所求消摇之境不是消极的无为之术,认为无为只是消摇的一种表现形式,看似无为却“习心消而真机动”,“真机动”就是触及到了事物的本质,用庄学理念来讲便是触及到了“道”的层面,此种无为与消摇不能等同的观念在刘笑敢先生的《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也有提及,不再多述。而我认为钟泰先生所提出的“浮”的观念甚为精妙,“浮者,不沉溺也。”沉溺作两重义,第一层,见于沉溺于水,取本意,钟泰先生所取便为本意,笔者认为将沉溺作“沉迷于某物”也可通,不沉迷或不沉溺于某物,故而能游。比如我们不沉迷于电脑游戏,就能发现游戏的本质,收放自如而游戏为我所用,可以解乏放松,往大了讲,我们不沉溺于世,便能脱世,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也就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不是游,也可以称作浮了。毕来德在《庄子四讲》中提到,“一方面,高一层次的活动形式确实不能通过语言来解释或是传述”[2],这就如“浮”的境界,已经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接着又说“另一方面,这一高层次的活动形式又是可以认识的,因为把技艺推到一个极致,可以让意识随意地成为活动的观察者,变成一个静对的意识。”[2]也就是主体脱离了束缚,达到在这一事件上“游”的境界。回到《庄子发微》,钟泰先生也对浮与游做了区别和解释,“『与齐俱入』者,游也。『与汩偕出』者,浮也。”入为游,出为浮,“入”何义,“出”又何义?笔者认为有两种选择都可以解释。第一种,取“入道”义,游的境界就是进入了道的领域,进入道之前即为浮,浮的境界就是还没有得道却已经触到道的大门,必须通过浮的阶段才能进入游的阶段,故而“惟能浮而后能游。”第二种取“入世”义,“入世”为游,“出世”为浮,即“浮”也是一种状态,并且是“得道”的一种状态,可“浮”这种状态不能存在于常规的物质世界层面,就是还没有达到可以被认识的境界,所以需要进入下一个层次,游的层次,才能作为观察者认识道的存在。先脱离尘世的束缚即为“浮”,得道之后再进入尘世,不为尘世所困,即为“游”,故先浮而后能游。所以,“入世”义或“入道”义,笔者认为皆可。

二、吴怡之“有己”、“真己”

吴怡先生在其书《逍遥的庄子》中就认为郭象所说“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是带有局限性的。他认为郭象所谓的“性”局限于“物性”之中,“物性”即为物理之性,停留在物质层面之上,是带有消极意味的,因为物若是只足于其性便得逍遥,那简单地停留在原地,如斑鸠跃于林间而不知天下之浩大,人类何以进步,故吴怡称郭象之著有误,他认为从“故夫知效一官”起,到“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3]为止,是《逍遥游》的正文、中心和结论。认为必须从有到无,至人要先有己才能无己,余下二者同理,即庄子逍遥的境界,固然在无所待,但其功夫,却不能离开有所待。无所待的真意,不是流于虚无,而是把有所待加以净化,加以升华,以揭开人性的无限,“有己而后可以无己,无己而后见真己;有功而后可以无功,无功而后成大功;有名而后可以无名,无名而后得实名”[4]。

我们在讨论庄子追求“忘我”、“无我”的时候常常忘记了“有我”这一前提条件,“有我”不是简简单单的“我”,而是人们需要证明“我之存在”,在吴怡的角度,“我之存在”不是我在地上挖个坑就可以证明我存在于这个世界,而是要达到“有功、有己、有名”的地步,即要先被社会、公众所认同。可我之观点不尽相同,我们确实不能忘记“有我”这一前提,但我们可以借用释教的传统观点“天下万物皆可成佛”这一观点,小鸟可以无我,大鹏也可以无我,就像尧舜可以无我,许由、老聃亦可以无我一般,朝菌不知晦朔和大椿八千岁为春,他们真的有差别吗?只要摒弃了“比较”的心理,先进入“足于其性”的境界,就离逍遥不远了。也就是说,这个境界可以是“浮”的境界,我们用钟泰先生的观点来加以解释,那就摆脱了吴怡所说“物性”的束缚,因为庄子的学说本就不是完全脱离尘世的,所以可以先“浮”于世,浮之后不能忘记游(我们不用“追求”游的境界,因为一旦有了追求的心境,有了“比较”,浮的境界与游的境界的比较,也就不能称其为“足于其性”,更不用说“浮”或者“游”了。),用吴怡先生的理念可以作图示“我→有己→无己→真己”,不相同的是吴怡先生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升华,而我把这个过程视作“回归”。

三、吾之“大逍遥游”

笔者所理解的逍遥游首先要把“逍遥”与“游”分开。何谓逍遥,逍遥就是自由,更具体地说,是绝对的精神自由与绝对的形态自由。绝对的精神自由就是一种思想的真空,绝对的思想逍遥一方面没有范畴也没有界限,另一方面思想逍遥是不可言说的,它超出了言说的范围,就像斫车轮那种工作体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会的内容也没有实质的概念,只是一种真空而非虚空的自由(这里区别真空于虚空,真空的自由是存在的无可感,虚空重在虚,无物亦无自由),所以,既没有束缚,对于绝对自由而言是一种“未及”的状态;也没有放任,是一种“有过”的状态,而是停留于两者之间的绝对自由。绝对的肉体自由是为“气”存在于天地间,此“气”无可感知而能化为万物,当且只当它以“气”的形式存在时它才是自由的,一旦有形有质,便进入了束缚或是放任的境地。

而后回答“游”,游是一种有形态的状态。因为逍遥是无形态的,而游是有形态的,也就是怎样才能把无形态的逍遥与有形态的游相结合。于是我们联想到了姑射神人,他是庄子所描述的有形态的存在却最接近于无形态的逍遥,姑射神人“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谷熟”是其唯一的举动,这一举动可视作“游”。为什么庄子不直接叙述无形态的逍遥?首先,因为逍遥是无形态的,所以无法描述,其次,《庄子·天道》中所言,圣人书中所记录的都是前人思想中糟粕的东西,并不能准确表达圣人的思想,所以庄子只能描述这样一个有形态却最接近于无形态逍遥的姑射神人来阐述其逍遥的观点。那么什么是“游”呢?无形态状态下的行为即为游,可我们没有办法成就绝对自由,所以又有了“相对自由”的概念。首先是肉体的相对自由,肉体的绝对自由是无法达成的,因为我们必然有形态或称之为存在的形式,这是游的前提,我们需要一个主体,思考或者行为的主体,不过在这种相对自由的状况下,形态是可以变化的,就是说,形态虽然因为受行为或是思想需要主体而没有办法消失,却可以变化,如鲲化为鹏,庄周化为蝴蝶,这是肉体的相对自由。再是精神的相对自由,什么才是精神的相对自由范畴?精神的自由面更大些,天马行空,真空而无所待,它的界限是由“游”的界限来限定的,因为游是一种动态,只要游就必然有痕迹,更具体地说,“游”是人们对一种行为动作的描述,如“鱼游”、“龙游”,如果只是为了表达绝对的自由,那么“逍遥”二字足以,既然是“逍遥游”,就给自由加以动作和描述,必然是有痕迹可循的,那么我们把“游”理解为“动”或者“运动”,那么大致可将游分为物理运动和精神运动,即物理游与精神游。物理游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在主体及主体动作都在物质界面的限定下,这样的逍遥游必然是相对的逍遥游;而“精神游”再可依据精神思考客体的差异分为“物质精神运动”和“纯粹精神运动”。物质精神运动是在精神中带有物质世界的痕迹,所以仍被物质世界束缚,需要物质世界来提供思维的基础,可纯粹精神运动是脱离物质基础,由无形态向无形态的游动,在真空的状态下不存在任何的比较、定义或是概念,这样无形态的“游”有痕迹却不可能在人类层面上被感知,进入这种状态,思索主体便可以消失,进入“无我”或者“忘我”的状态。笔者认为,这样的状态才是庄子真正提倡的“大逍遥游”。

参考文献:

[1]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

[2][瑞士]毕来德.庄子四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9:60.

[3]郭象,成玄英.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9-12.

[4]吴怡.逍遥的庄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

篇5:《逍遥游》的阅读与答案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

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内涵相差很大。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试题答案:

1.A 解析

张冠李戴,不是庄子把《逍遥游》放在第一篇,原文第一段可找到答案,是编者这样安排的。

2.D 解析 A.范围扩大。B偷换概念,文章第二段说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其“逍遥哲学”的基础。C.因果倒置。

篇6:《逍遥游》延伸阅读与训练

课内精题巧解(夯实基础露锋芒)

1.异体字、通假字

三餐而反。(返)

小知不及大知。(智)此小大之辩也。(辨)

而征一国者。(耐)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而御六气之辩。(变)2.一词多义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动词,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博闻强志(动词,记住)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动词,安放—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置)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形容词,生活困难)——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苍苍——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深蓝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色)3.古今异义

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两个词,虽然这样,今义一个词,连词。众人匹之: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多数人。

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为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或作连词,表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穷发之北:发古义为毛,指草木,今义为头发。4.虚词用法:

其: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代“”鲲“译做“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译做“它”

其广数千里——代词,代“鱼”,译做“它”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决起而飞——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腾跃而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福鼎五中 潘安编辑 而彼且奚适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征一国者——通假字,通“耐”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夫列子御风而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御六气之辩——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

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之积也不厚——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结构助词“的”

则芥为之舟——代词,代“水”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代“鹏”

蜩与学鸠笑之曰——代词,代“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此”“这”

众人匹之——代词,代“彭祖”

汤之问棘也是已——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穷发之北——结构助词,“的”

翼若垂天之云——结构助词,“的”

翱翔蓬蒿之间——结构助词,“的”

此大小之辩——结构助词,“的”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代词,代“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沮——代词,代“宋荣子”

辩乎荣辱之境——结构助词,“的”。

5列句中“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D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答:C。其他三项均为代词,C为“难道”。

6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则风斯在下矣”的“斯”意义相同的是()A斯是陋室B礼乐不可斯须去追C有备斯可以无患矣D何故至于斯 答:C(A为这;B为片刻;D为此)7句式与词语活用

---《齐谐》者,志怪者也。(前者语助词,表提顿,后者代词,表志怪的书)判断句----水击三千里 水,名词作状语,表处所-----.去以六月息者也 状语后置

-----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凭什么知道是如此呢?-----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反问句------其自视者 宾语前置

8、解答课后练习三参考:

大鹏一日腾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毛泽东)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

课外创新拓展(千锤百炼技艺精)●延伸阅读

翻译下面两段文字。

1.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也?‟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地,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2.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参考答案:

1.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答应说:“可以,我将要征收租税,等收下后,我借给你三百金,你看好不好?”

庄周听到这话,气愤得变了脸色,说道:“我昨天上你这里来,听见有在路中间呼喊的声音。我回头去看,原来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喊。我问它道:„鲋鱼,来吧!您是干什么的?”它回答道:„我呀,是东海的居民。(今天不幸,落到这步田地)您或许有一升半斗的水,可以救活我,使我活命吧?‟我说:„可以,我将要向南去游说吴越的君王,引过西江的水来迎接您,可以吗?‟鲋鱼听了这话,气愤得变了脸色,说道:„我离开了我惯住的地方,我没有地方生存。现在,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下去。您却说这种空话,你不如干脆及早地到干鱼店里去找我吧!‟”

2.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

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拖着尾巴活着在泥水里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水里。” 类文荐读 匠石之齐 《庄子》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③

②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⑤④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 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

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注:①匠石:匠,木匠;石,其名。之:往。②絜(xié):用手臂匝量。百围:“围”指五寸或一尺,“百围”即五丈或十丈。③液⑨诟厉:辱骂、嫌弃。⑩翦:斩除。

阅读提示:以无用为大用,是庄周处世哲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栎社树,商丘之大木,“支离疏者”,均以“无用”而全其天年。此段文字借栎社见梦之语,较充分地阐述了这一观点。

(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 巴蜀书社)

高考真题

2003年全国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觝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款: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觝: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B.咸私哂其矫饰焉

③②

⑩⑧

:流脂液。“”即松心,多脂。④蠹(dù):虫蛀。⑤泄:散失,被抛弃。⑥乃今:直到今日。“乃”言其得之难也。⑦而:你。⑧诊:通“畛”,告,诉说。

讽:劝告。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遇:优待。务:致力。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参考答案:

11.C 12.C 13.B 14.C 15.B

16.(1)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2)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

满分作文鉴赏(清茶一杯回眸笑)

04年北京卷

宽容是阳光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到了很多相关的话。

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优雅的康德大概是不会有暴风骤雨的,心情永远是天朗气清。别人犯错了,我们为此雷霆万钧,那犯错的该是我们自己了。

现代的戴尔?卡内基不主张以牙还牙,他说:“要真正憎恶别人的简单方法只有一个,即发挥对方的长处。”憎恶对方,狠不得食肉寝皮敲骨吸髓,结果只能使自己焦头烂额,心力尽瘁。卡内基说的“憎恶”是另一种形式的“宽容”,憎恶别人不是咬牙切齿饕餮对手,而是吸取对方的长处化为自己强身壮体的钙质。

狼再怎么扮演“慈祥的外婆”,发“从此吃素”的毒誓,也难改吃羊的本性,但如果捕杀净尽,羊群反而容易产生瘟疫;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但一旦英雄寂寞,不用关进栅栏,凶猛的老虎也会退化成病猫。把对手看做朋友,这是更高境界的宽容。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过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这宽容如硎,磨砺着你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

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有义务捍卫您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它包含了宽容的民主性内核。良言一句三冬暖,宽容是冬天皑皑雪山上的暖阳;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有了宽容之心,炎炎酷暑里就把它当作降温的空调吧。

宽容是一种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

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

与众人交往,宽容是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可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坚固的事业之基。

篇7:游沙湖阅读答案

【原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①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②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③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④深了人意。余戏⑤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导人⑥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13)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⑦洗笔泉,水极甘⑧,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⑨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⑩暮雨子规(11)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2)。”是日剧饮而归。

【注释】: ①相:察看。②庞安常:人名。③颖悟:聪颖,有悟性。④辄:就。⑤戏:开玩笑。⑥异人:奇异的人。⑦王逸少: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逸少是他的字。⑧甘:甜。⑨兰芽:刚长出的兰花幼芽。⑩萧萧:风雨声。(11)子规:杜鹃鸟。(12)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满头白发而慨叹光阴易逝,其实人生也有返老还童的可能,就像这流水也能向西流一样。(13)蕲(qí)水:县名,即今湖北省浠水县。

【翻译】: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青,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老人还能作报晓的公鸡。”这一天,喝得大醉了回去。

【练习】:(此练习题为中考文言文阅读)

此练习中引用段落,带有一些下划线等格式。(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注][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1.本文题为“游沙湖”,行文重点不在“游”,而在“感”,这明显有别于一般游记。先写到沙湖“相田”,接下来,于是,结识了名医庞安常,病愈后二人,作者写词抒怀。

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1)因()往相()田得疾

(2)是()日剧()饮而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2)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谈谈你对文中词的下半阕的理解。

游沙湖阅读答案

1.得了病(或“得疾”)求医(或“求疗”)同游清泉寺

2.(1)因为 察看(2)这 多

3.(1)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2)谁说人老了不可再年少?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不必因为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反映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旷达、热爱生活的思想

篇8:逍遥曼谷四日游

这座城市的奇异风景与超越时空的景致,刻划出她特殊的定义与风味。于是,我把今年年假的目的地定在了泰国。

有人说,生活是一场旅行,如果你觉得目的地是天堂,那么就能找到天堂。然而对我来说,生活就是一段回忆,其间穿插着一个又一个零散的景点,并无任何意义。岁月就这样一天天循环往复,而我不断穿梭于迷失和回忆之间,度过了这么多年。直到有一天,我猛然惊醒,决定背上行囊,再次出发。

从寒风凛冽的家乡到骄阳似火的曼谷,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忍受。于是我的唇边开始出现笑意:人就是这样吧,不管曾经遭遇过什么悲惨的状况,只要舍得放开,一切便都能恢复到良好的状况。

出了机场,顺利抵达曼谷市区,住进了位于唐人街的酒店,来不及洗去身上的尘土,我放下行囊,背起相机,打算第一站就去曼谷的“吴哥窟”——大城Ayuttaya。

曼谷的“吴哥窟”

大城是泰国故都,位于曼谷以北,据说公元1 350年以来曾有33代君主在此建都,直到1 767年被缅甸人洗劫。Ayuttaya意为“金汤城池”或“不可破灭之城”,华人称之为大城。如今,这个古老的地方早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无论城内还是市郊文物古迹都众多,吸引了无数像我这样的背包客。

在火车站租了个Tuktuk (当地的一种交通工具,其实就是电动三轮车),司机答应按小时收费,带我们去大城的所有著名景点。

当进入Wat Yai Chai Mongkol的时候,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大城会被称为曼谷的“吴哥窟”了。

一路行来,满眼尽是纯朴幽静的古代遗迹,其间芳草如茵。那些遗迹虽然残破不堪,但只需一瞥,便能看出大城当年的磅礴气势,繁荣昌盛。毫无疑问,这里曾有过伟大的城市,宏大的文明。就算是再没有想象力的人,也能勾画出当时无比壮观的景象。然而这一切,如今都变成遍地疮痍,满眼废墟。

偶尔凉风微起,吹动满地黄沙,令人无限唏嘘。在这样广阔的世界之中,一切纠缠、郁结都已被风沙荡涤殆尽,剩下的,只有时间留下的痕迹。尽管历代兴亡盛衰、循环往复,尽管无数英雄人物留下数不尽的丰功伟绩,尽管人生多的是惊骇涛浪、是非成败,可是到了最后,丰功伟业只剩如今的断壁颓垣,英雄人物不过是匆匆过客,真正不会改变的,无非是碧云天、黄叶地、千年风沙、斜阳芳草。跟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相比,人类那一点小小烦恼,又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

我漫步遗迹之间,尽情感受着空气中历史与时间的味道。而来到这里的其他人,也多是怀着崇敬之心、悠哉游哉的背包客,鲜有聒噪的旅行团。大多数人都静默地行走着,静默地欣赏这残缺的美丽。

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是寺庙里的一尊巨大的卧佛,怡然自得地躺在阳光之下,在废墟环绕之中安详侧卧,令人一见便感受到佛的平静与超脱。而这尊佛像是永远微笑的,颇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之风度。

另一个喜欢的,当然是那个与菩提树根融为一体的著名佛头,就在玛哈泰寺(Wat Mahathat)内。每一个来过大城的人都会去参观,我自然也不例外。

伫立佛头之前,我虔诚地望着那淡定安详的浅笑,夕阳照在上面,显得格外平静。或许这就是面对世上所有恩怨与是非的最佳表情吧,古今多少事,付诸一笑,有什么值得牵挂不舍不肯放弃的呢?

—顿晚餐带来的美好感觉

享受了大城的历史之后的第二天,我打算留在曼谷市区,好好体会一下曼谷的城市生活。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就是大王宫。

售票处只出售大皇宫和玉佛寺的联票,正好卖票处在玉佛寺附近,于是就先去看了玉佛寺。

玉佛寺位于曼谷大王宫的东北角,泰国大王宫的一部分,其中供奉着由一整块碧玉雕刻而成的玉佛,并因此得名。可是对任何一个像我这样初次到来的游客而言,最大的震撼倒还不是玉佛,而是满眼看去的金碧辉煌的寺庙。

曼谷的寺庙基本上都是一样,雪白的墙壁与金色的屋顶搭配起来,还有亮晶晶的佛塔等,美得让人瞠目结舌,亮得眼都睁不开。

在玉佛寺里走了几圈,慢慢地适应了这种美,于是,朴素的人和事开始吸引我的眼光,比如这些在回廊里默默祈祷的虔诚信徒。

走出玉佛寺,马上就进入了大王宫。大概是因为泰王如今已经不再在大王宫居住,而是把它当作重要时刻举行典礼的地方,我们这些游客得以进去参观。大多数宫殿都是绿色瓷砖屋脊、紫红色琉璃瓦屋顶、凤头飞檐。较之玉佛寺,显得格外清爽。

逛完了这两个最重要的景点,我已经饥肠辘辘。天色近晚,我想体验一下横越过湄南河的感觉,便花了3泰铢坐了轮渡。轮渡站头有着许多卖鲜榨果汁的——是真的鲜榨噢,当场把水果切开榨汁,我便要了一杯火龙果汁,喝下之后疲劳尽消。最后,我打车回到酒店,洗漱一番后,出去饕餮一番。

我所住的酒店在著名的耀华力路上,整条路的风格与香港极其相似,两边的店除了卖鱼翅、燕窝的就是金铺。对于我这样的老餮来说,无疑天堂。我先吃了传闻中超便宜的鱼翅,然后奔赴离酒店不远的大排档LEK&RUT,据说他家的螃蟹和海鲜好吃得不得了。

LEK&RUT生意很好,许多人专程过来吃,据说泰国前总理他信以前就来吃过两次,摊位还曾经把这位前总理就餐的照片放得大大的挂起来。不过如今总理下台,照片也就一起取下了。

我点了一只大螃蟹,还有忘记名字的两个海鲜,当然少不了一个鲜椰子,小小的桌子都快摆不下了。饭毕结账,才花了600多泰铢,合人民币150元左右。如此便宜的美食,我怎么可能管住自己的嘴巴?

坐在晚风四起的大排档里,吸着甜甜的椰子水,再望望四周跟我一样快快活活的食客,顿觉人生无比美好。

又是一个小香港

曼谷最受年轻人欢迎的购物区,就在暹罗广场(SiamSqare)附近地区,沿着拉玛一世大街(Rama 1 Rd.),分布着Siam Center、Discovery、KM B Center等大型购物中心和各种专卖店。稍远一点,还有ZEN和伊势丹,甚至Big C超市。总之,这里吃喝玩乐什么都有,而且不会太贵。正因如此,曼谷似乎也逐渐取代了香港的地位,成为亚洲最受欢迎的购物天堂。

因此,进入这个区域之后,我身上的购物狂热血就沸腾了,完全忘却了前两天去大城、大王宫的伤感与疲惫,一心只想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统统抱回家去。

第一个要去的当然是著名的曼谷包(NARAYA)店了。看到一大堆港台甚至日本客人拿着蛇皮袋在疯抢,我立马兴奋起来,也买了一大堆。曼谷包真的是很便宜又精致,作为礼物送人又划算又实用。内衣专柜也是必去的地方,价格便宜不说,式样好看新颖,关键是很适合Size不太大的MM。还有,Lee是本地产的,价格要比国内便宜好多,不买不行啦。

兴奋地血拼了一天,购物包已经撑得快要破了,而钱包已经瘪得快断气,我只得不断安慰自己,没事,还有信用卡。

除了买东西,另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在Siam地区附近看人。这个区域大概聚集了全曼谷所有的帅哥美女,走在街头或者购物中心里,随处可见许许多多漂亮的路人,而且大多打扮时尚,绝不逊色于各国街拍的路人美女。我真想拿着相机在路边坐一天,好好地拍一下这些漂亮的路人甲乙丙丁。

谦和的国民性格带来的祥和生活

泰国最吸引人的地方,各说不一,而我的看法就是它的国民。曼谷人总是微笑,见到朋友或者客人都以双手合十致意。这种宽容谦让的风俗,决不是为吸引游客的故作姿态,或是迫于管制而表现出的彬彬有礼,而是泰国人久远以来的文化传统。而且,曼谷人还特别乐于助人,只要有人在路边拿着地图,一定会有当地人走过来,主动指路。曼谷人会说英语的其实不多,英语也不太好,可是就凭着这股热心和友好,最终总能帮助游客找到方向。

也许正因为这样的民族性格,泰国的街头常常会出现在本国看不到的景象:只要有行人过马路,汽车一定会慢慢地停下来,等行人过街之后才继续开。这一点让我非常惊奇,也觉得非常难得。因为曼谷的汽车多得数不清,马路又窄,换了在本国,早就车辆行人堵个水泄不通,可是,曼谷塞车虽然早就成了家常便饭,但秩序井然,绝对看不到在超车道上乱挤的司机。

在曼谷的最后一天上午,我去了考山路。狭窄的道路两边,各种旅馆、酒吧、商铺、餐厅、娱乐场所云集,廉价而舒适的住宿,各种旅游服务吸引着各种肤色的游客往来穿梭,欧美游客挤满了酒吧的各个角落。这里,早就成了自助旅游背包客的聚集地。

上一篇:蒲县农机局部署今冬明春安全生产工作下一篇:嘉诚鸿艺(北京)国际工艺品有限公司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