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2022-10-26

高中语文教材节选了《庄子·逍遥游》篇, 前人对“逍遥义”的解读, 一般易从哲学思想入手, 由于忽略了文中描写的历史人物, 因而庄子的形象显得超脱世俗, 异于常人。其实, 在《逍遥游》篇, 庄子描写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思想家。如:宋荣子, 列子, 许由, 接舆和惠子。尤其庄子对许由和接舆这类隐士人物的赞美, 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庄子思想的一个主要渊源就来自于隐士的思想。

《逍遥游》中记载的第一个隐士是许由。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说:“尧让天下于许由, 许由不受, 耻之, 逃隐”, 并称赞“许由高义”。庄子笔下的许由则有所不同, 许由不接受尧让的天下, 是从自己的本性出发, 认为天下并不是人生活需求的必需品。他说:“鹪鹩巢于深林, 不过一枝;偃鼠饮河, 不过满腹。”因此, 他自觉地超越世俗功名的束缚向人的自然本性回归, 从而实现个人精神的独立和自由。

《逍遥游》中记载的第二个隐士是接舆。接舆是楚国有名的狂人, 屈原《九章·涉江》曰:“接舆髡首兮, 桑扈裸行。”髡首即自刑身体, 避世不仕。《成疏》曰:“接舆者, 姓陆, 名通, 字接舆, 楚之贤人, 隐者也, 与孔子同时, 而佯狂不仕, 常以躬耕为务。楚王知其贤, 聘以黄金百镒, 车驷二乘, 并不受, 于是夫负妻戴以游山海, 莫知所终。”由此看来, 接舆是一个主动与政治疏离的佯狂之士。而在庄子的笔下, 接舆的言行则具有神奇色彩。接舆描绘了一个藐姑射神人, 他不仅不食人间烟火, 而且能够无任何负累的“游乎四海之外”。这种神奇的本领源于“其神凝, 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神凝”即是使自己顺应万物之性, 从对事物的主宰地位回到自己的本性, 使自己精神专一, 形如枯木, 心如死灰。只有这样, 万物才能自化。人也才能了无牵挂, 自由无碍。

因此, 《逍遥游》的主旨就是要人顺应自然。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讲, 社会不应成为个人生存的桎梏。庄子认为, 人只需满足自然的需求就能获得生存, 社会上的功名利禄只不过是人生的附属品。面对仅此一生的生命, 任何一切外在目的都变得了无意义。所以, 庄子首先提出要回归人的自然本性。其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讲, 人不应主宰自然万物。人的生存本该顺应自然, 与自然万物相生相长, 充分享受人的生命和自由。陈鼓应先生认为:“《逍遥游篇》, 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 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 无挂无碍的境地。”需要清楚的是这种鄙弃功名所获得的精神自由正是庄子吸收了许由和接舆这些隐士的思想的结晶。

庄子对许由和接舆这些隐士思想的推重, 主要表现在对回归人的自然本性和顺应万物之性这些思想的吸收。庄子不但赞美这些隐士, 而且自己也是个十足的隐士。《庄子·秋水》篇记载了庄子拒楚王聘相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 庄子避世隐居, 既不是彰显清高, 又不是追求逍遥, 而是为了全生保身。庄子说:“子独不见狸牲乎?卑身而伏, 以候敖者;东西跳梁, 不避高下;中于机辟, 死于罔罟。”同样是楚狂接舆“凤歌笑孔丘”的故事, 《论语》和《庄子》涵意则完全不同。《论语》中记载的接舆说“来者犹可追”, 似乎将来仍有希望;《庄子》中接舆的话则是“来世不可待”, 即是对将来已感到绝望。《论语》中接舆说“今之从政者殆而”;《庄子》中则是“方今之时, 仅免刑焉。”比之《论语》, 《庄子》中的描述更见出现实的危险, 人生的残酷。接舆说:“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 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 而曾二虫之无知?”谁能说明《逍遥游》中幻想的大鹏翱翔就不是避害呢?“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庄子屡屡以生年为喻又是所谓何事?这或许只能从历史中去求得解释, 或许庄子的真实思想不在“虚”处, 而在于其真实的现实生活。这个在生活上贫穷潦倒, 时常处于饥寒交迫中的思想家, 似乎无时无刻不想着迎风飘举, 消失于世俗人群之中。但是, 这只能借助幻想来获得审美的愉悦了。《庄子·大宗师》中的结尾同样耐人寻味:“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 地无私载, 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 命也夫!”

一方面幻想超脱, 希望从躯体到精神完全解脱, 另一方面却抵不住现实的逼迫, 只能诉诸命运。这种矛盾而又无奈的心声或许才是庄子思想的真实写照。因此,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历史上并不逍遥的庄子的形象。

摘要:《庄子》首篇为《逍遥游》, 此篇主旨历来解释纷纭, 本文试图从文中描写的隐士这个角度进行探讨, 并联系庄子的隐居生活来体察庄子著作此文的真实寓意。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隐士

参考文献

[1] (瑞士) 毕来德.庄子四讲[M].中华书局, 2009.[1] (瑞士) 毕来德.庄子四讲[M].中华书局, 2009.

[2] 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 1992.[2]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 1992.

[3] (清) 郭庆藩.庄子集释[M].中华书局, 1961.[3] (清) 郭庆藩.庄子集释[M].中华书局, 1961.

[4]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M].三联书店, 2006.[4]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M].三联书店, 2006.

[5]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 1983.[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 1983.

上一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对策下一篇:工科高等职业院校英语阅读教学浅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