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2024-05-24

浅谈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共8篇)

篇1:浅谈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建设和谐新农村

区信访局副局长 刘庆华

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利益关系的进一步调整、农民法制意识、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露,反映农村各种问题的信访呈上升趋势。如何化解农村信访矛盾,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当前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课题,对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下面结合博山区的实际,浅谈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一、当前我区农村信访反映的基本问题

今年1-10月份区信访局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961件批,同比下降15.3%,其中接待来访852起6136人次,同比分别下降8.8%和上升39%,其中有关农村的信访问题172起662人次,分别占20%和10.8%。主要反映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因重点工程建设、城市拆迁、农村土地征用、土地整理等引发的信访问题。此类信访反映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征地补偿标准不一致,同类级差的土地,由于用地的项目不同出现不同的征地价格,而且价格

差距很大,同样的失地农民不同的失地养老保险标准,要求统一标准;二是对各村、组在土地征用政策处理、赔偿分配方案不一致相互攀比,引起集体上访;三是土地征用的有关收支帐目及安臵赔偿的政策不够公开,村民对村提留少数的土地征用费、赔偿标准、分配方案有异议,要求公开赔偿安臵政策、公布征用款数额及分配方案等。

(二)村级财务及村干部经济、作风问题。此类信访主要反映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反映村干部以权谋私、贪污、侵占、挪用公款;二是作风粗暴、独断专行、失职、渎职;三是铺张浪费、挥霍公款;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打击报复。

(三)违章建筑、道路纠纷及建房问题。引发此类信访的原因:一是镇、村及有关部门在审批建房时把关不严;二是调处不力或不及时,致使问题久拖不决;三是农民建房处理相邻关系难;四是部分村村镇规划不明确或不按规划审批建房等。

(四)村委会换届选举遗留问题。此类信访反映的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选举过程中有违反选举法有关规定的行为。二是威胁、贿选问题,利用社会上的黑势力对村民进行威胁,使之不能正常选举;三是新上任的村委会成员素质参差不齐,少数人认为可以脱离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向村支部发难,制造事端,使村两委干部工作不

协调;

(五)历史遗留问题和其他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有:80年代被辞退的民办教师、60年代下放知青、农村电工、乡村医生、原8023部队退役人员、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伤残人员等军队退役人员,其他问题主要有生活困难,要求救助;民事纠纷及涉法案件等。

二、产生农村信访问题的根本原因。

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多方面的,既有外部方面的原因,又有内部引发的原因,既有现实原因,又有历史原因。但农村大多数信访问题的引发,究其主要原因都与基层党群干群关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密切相关,现着重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基层干群关系不和谐。这是引发当前基层信访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村干部方面的原因。(1)少数村干部的思想素质较差,办事不公道,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自己谋私利的工具。如在农户申请建房时吃、拿、卡、要。对村集体项目不公开招投标,优亲厚友,从中谋利。在土地承包、有关款项分配、处理村民一些纠纷时,不公正、不公平,所有这些都容易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败坏了党风,损害了

党在农村的形象,从农民反映村干部问题的情况看,相当部分都有村干部以权谋私的问题,因此,村干部为政不廉、办事不公是引起群众不相信干部,农村干部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2)干部在决策时不民主、不科学、不按程序办事、不尊重群众意愿,不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如某村在做村公路时,主要村干部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做“书记路”、“主任路”,引发村民多次集体上访。又如,在承包村集体山林时,未经广大村民同意,暗箱操作,引发农民集体上访多次,最后以终止合同才平息。(3)干部工作作风粗暴,法制观念淡薄,独断专行,民主意识不强。一些村干部在工作中,工作方法简单,不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对有抵触情绪的群众,往往采取压制的办法,有些甚至借机公报私仇,进一步激化了干群矛盾。有的法制观念淡薄,仗势殴打群众,欺压百姓。个别村干部家长制作风严重,议事不民主,个人说了算,给班子内部不团结留下隐患等。(4)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不规范,村干部乱吃喝、铺张浪费现象严重。有的村级财务多年不清理、不公开或虽公开但流于形式,有的财务制度不健全,或虽有财务制度但没有认真执行,形同虚设。如各级政府都明文规定取消村组招待费,但这项财务制度有部分村没有执行到位,缺乏相互监督,使村级财务呈失控状态,群众对干部在财务上的收支产生怀疑和猜测心理,进一步使干群之间形成互不信任、有隔阂的状况。(5)乱收费,无故加重农民负担。主要是在农民审批建房时,违反规定乱收费,群众对此虽

有意见,但因有求于村,只能无奈交款。(6)一些村干部自身不过硬,失去了群众的信任,恶化了与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有的自己带头拖欠村集体的承包款,有的平时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参与赌博,生活作风不检点等,使自己在群众中没有威信,说话没有份量,难以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有的在与村民发生个人利益的纠纷时,思想上存在着误区,以为自己有权有势,不管有理无理别人就要让他三分,不然自己就没有面子,一副“土皇帝”的样子,不注意以平等的身份,以理服人的方式处理与群众之间关系,这样虽然自己占了上风,但却失去了群众,积下了矛盾。

二是乡镇党委、政府方面原因:(1)纵容村干部,少数甚至不讲原则地维护村干部的利益和声誉。在下村工作和处理一些问题时,偏听偏信村干部的意见,不愿到群众中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意愿,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处理问题,甚至怕得罪村干部,在一些问题上无原则地迁就。在村干部做错事时,不敢大胆提出批评意见,听之任之,对村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失之于软,失之于松,失之于宽。少数乡镇干部甚至与村干部同出一辙,结成共同利益,这样,不仅使上级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信任度下降,也使自己的权威和对村干部的调控能力下降,致使一些村干部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导致一些村的干群关系进一步恶化。(2)在村主要干

部选拔、村级班子组合、搭配等方面把关不严。如在用人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惯于将一些以为有魄力,但思想道德素质不太好的“强人”选进村领导班子,以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压制村里的一些“刁民”,使工作能顺利开展。但这类人往往在群众中缺乏感召力,不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工作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极易得罪群众,使群众产生逆反心理。虽然群众慑于其权威,敢怒不敢言,但一旦群众的承受力超过一定限度,加之有外界因素,群众的不满情绪就会爆发,容易发生大规模集体上访。另外,在村级班子搭配和培养村干部后备力量时,把关不严,出现村干部之间亲连亲、眷连眷,村主要领导和村财会人员是一家的现象,使权力过于集中,给腐败问题的发生带来了隐患,也是群众信访反映的热点之一。

三是群众方面的原因:(1)农村经过20多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集体主义观念,加之部分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农民从集体中得到的福利和实惠很少,农村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有所下降,这样,使农民的集体意识淡薄、利己主义的思想增强,客观上给农村干群关系带来了不利影响。(2)对村干部的要求过高,考虑问题不够客观,缺乏从整个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往往以个人、小团体或宗族的利益要求干部怎么做,一旦干部不那样做,就满腹怨言,怀恨在

心。同时,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3)缺乏一种防微杜渐、时常关心集体的意识。平时一般都不太关心村集体的一些事情,总认为与自己不相干,任凭村干部怎么操作,对村干部的一些错误做法不敢指出,采取消极对待的态度,缺乏敢于、善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的习惯和勇气,给一些素质差的村干部违法乱纪埋下隐患,往往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或忍无可忍时才爆发出来。因此,现在农村上访群众反映村干部问题时,往往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且一来就是反映一大堆的问题,而在平时却一点反映也没有,也就是缺乏防微杜渐,从小事或小问题就开始监督反映的习惯,殊不知如果平时就多关心集体的事务,多一点儿心眼,多给村干部提提意见,多找刺,许多矛盾就不会发展至此。(4)只要权利不要义务。部分村民在争取自己的权利或利益的时候,忽视自己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也是造成基层工作难做、一些社会矛盾难以调处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邻里关系的处理上,只考虑自身利益,忽视他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在信访过程中,只强调自己的民主权利,不尽《信访条例》规定的如实、客观、依法上访的义务。

(二)基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到位。

随着法制的健全,村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但离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离村民的民主参政议政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基层的

许多信访问题都与缺乏基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很大关系,如村级财务问题,这是基层信访的热点、焦点问题,虽然现在村村实行村务公开,但部份村公开内容过于简单,公开程序不够规范,公开时间不定期,使村务公开流于形式。当前基层组织的一些决策(如公益事业、山林承包等),往往不经过村民代表以上会议讨论,民主议事制度形同虚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村民的利益。基层组织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不规范、不到位与村民逐步增强的民主意识产生矛盾,也是造成许多信访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班子内部矛盾引发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1)部分乡村在农村基层党员发展上把关不严。有的村党支部领导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是把那些有能力、有文化、办事公道、群众信任度较高的年青人培养入党,而是把自己的子女、兄弟、亲属拉入党内。如某村共有党员10名,其中支部书记一家就有5人,村民戏称“家族党”,开支部会,村民戏称“家庭会”。这样就给农村基层组织带来三种负面后果:一是群众对党支部的公信度低;二是党支部在群众中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调整村支部班子时,回旋余地小、选人面窄。(2)部分乡镇党委、政府对村级班子建设存在着使用多、教育管理少的现象,平时只注重布臵工作任务,而轻视抓好村级班子的思想建设和组

织建设,碰到困难绕道走,造成一些班子内部矛盾得不到及时化解,致使一些村班子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这些村往往就成为信访高发村。(3)部分村“两委”在运作方面关系还未理顺,影响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稳定。影响村“两委”班子工作不协调的主要因素:一是“两委”班子运作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不规范,有的虽有制度但没有执行到位;二是村党支部长期包揽村里大小事务的思维定势一下子难以改变,对村委会依法行使自己的职权,有时存在着不支持态度或怕失权的心理;三是村委会,特别是新当选的村委会干部,不尊重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总以为自己是全体村民选出来的,公信度比村支部领导高,往往脱离村支部开展工作。如某村,新一届村委会经村民公推直选后,脱离党支部领导,召开村民大会,决定村中大事,将村支部排斥在村民的自治权之外,加深村“两委”之间的矛盾;四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自身目的或宗族、派性利益,从中挑拨村“两委”班子的矛盾。

三、化解农村信访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密切与群众的鱼水关系。

首先,要加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正确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要清楚的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而

没有为自己谋私的权利,否则就会失去群众对你的信任,丧失你手中的权力。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时提醒自己“为什么当官、为谁当官、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不辜负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群众才能把自己当亲人,干群鱼水关系才能建立起来,干部在群众当中的感召力和疑聚力才能增强,才能有资格有本钱处理好农村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问题。

其次,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建设。作风不民主,工作不深入不细致,是导致一些干部好事办砸、处事不公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干群关系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应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干部民主意识教育,使干部真正懂得倾听民意集中民智,是干部正确决策,办好实事的必备前提;二是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办事处理问题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多做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本质和矛盾的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使问题得到及时公正妥善处理;三是要提倡严于律已宽于待人的好品质好作风,干部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求群众做到的,不但自己带头做到,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家人和亲属也要先做到,干部身教重于言教的表率作用,就能在群众中形成无形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多数群众也会自觉跟进,即使少数群众一时想不通,干部能采取平等的态度,协商的方式做工作,也容易使其思想转化,不会导致干群关系恶化的局面;四是要重用作风民主务实、办事公道、廉洁勤政的干部,形成一种好的用人导向,激励干部切实转变作风。

(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首先,要加强四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受理、民主监督)两公开(即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的推进力度。近几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普遍实行了村民委员会直选;二是初步推行了村务财务公开;三是积极探索出台了一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相关制度措施。但还存在不少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因此,当前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方面,应着重做到三点:(1)努力推进民主决策,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须提请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上级党委、政府要严格把关,对未经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多数同意的重大决策,不准村级组织随意实施。为保障群众的民主决策权利落到实处,建立重大决策上级党委、政府审核制度。对未经审核随意实施,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责任。对其它一些重要问题的决策,也要经过集体讨论,决不能个人说了算,权力过于集中。(2)切实搞好村务公开工作。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

关心的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要加强群众参与和监督的力度,增强村务公开的透明度。要建立完善村务公开的运行机制,确保村务公开健康正常开展,切忌形式主义和走过场。村务公开的重点是财务公开,实行村帐乡管后,要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监督检查,特别是要注意加强村级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功能,通过民主推选,将办事公道、群众公认、懂财务的人推选到民主理财小组,改变部分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村干部指定,使第一道监督关口流于形式的局面。同时,建立村主要干部届中、离任审计制度。

再次,要加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普法教育。基层民主政治能否顺利推进,与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密不可分。民主的顺利推进要靠法制来保证,更需要知法懂法的干部群众来实行。因此,必需把加强普法教育作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切实抓紧抓好。当前应重点抓好宪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刑法、治安处罚条例、信访条例和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自己民主权利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特别要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权利与义务是相一致的。自己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时,必需承担法律规定的相应义务,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只有义务没有权利,都违背了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基本原则。

(三)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疑聚

力、战斗力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农村大量的信访矛盾大多发生在基层,能不能把矛盾化解在前、化解在小、化解在始发地,主要取决于农村基层组织的疑聚力、战斗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一些农村矛盾多问题多越级上访多,仔细分析都与当地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工作不力有关。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入手,这才是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的治本之策。抓好基层组织应从五个方面着手:(1)乡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抓好村级基层组织建设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把它作为化解农村各种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牛鼻子工作来抓,切实摆上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办法新路子。(2)乡镇领导要深入到问题多的村调查研究,找出问题症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集中精力集中时间,花大力气整治,尽快扭转被动局面。(3)规范农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套班子的运作机制,妥善处理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与村民委员会依法自治之间的关系,使两套班子能相互尊重各负其责,团结协调地开展工作。(4)加强动态管理,防范于未燃。要切实改变对基层干部重使用、轻教育管理的情况,平时要及时撑握村干部的思想动态和班子内部的运行情况,发现干部有情绪有思想疙瘩或班子内部有矛盾,要及时去做工作,把矛盾解决在始发阶段,达到防范在前、化解在小的目的。(5)

乡镇党委在基层组织建设上要把好关,切实把那些政治素质好、作风民主务实、有开拓精神、群众公认的人选配到班子中,改变部分领导凭个人关系、好恶、印象来提拔使用干部的现象。在发展党员时要为村党支部把好关,避免出现一个村党员都是亲连亲、眷连眷的现象发生,切实把有素质群众公认的年青人发展入党,为支部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化解农村信访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既要靠外部环境(如政策法律的完善)的改善,又要靠各级领导重视信访工作,使信访工作做到组织、制度、责任三落实,信访问题能及时得到妥善处理,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靠密切干群关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疑聚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的信访问题,从而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

篇2:浅谈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宁阳县纪委高度重视群众反映的涉及农村党员干部的各种问题,加大查处力度,加强信访分析,探索工作规律,超前预测防范,促进各种问题的有效彻底解决,促进了农村基层的和谐发展稳定。

一、近年来群众信访反映农村党员干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2004年以来群众信访反映问题的分析,群众反映农村党员干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9个方面:

1、个别村财务账目管理混乱,财务不公开。个别村收入不记账、下账不及时,隐匿集体收入,形成“包袱账”;个别村收支不清,有关占地补偿、集体土地承包费、宅基地审批收费去向不明,财务不公开;个别村频繁更换会计、出纳,致使村内财务管理混乱,村会计更换,账目不交接、不衔接,造成“断头账”现象发生;个别村基层组织不健全,村干部一人兼任支部书记(村主任)、会计、出纳三职,没有账目,形成一包糊涂帐。个别村民主理财流于形式,民主理财章由村支书或村会计保管,随用随盖。

2、集体资产处置情况不明。个别村未经公开竞标,低价处置集体资产(房产、树木、荒山、荒滩、砂资源等),随意租赁、拍卖集体土地,致使集体资产流失。

3、乱收费,加强群众负担。个别村借村民落户、审批建房之机,违规乱收费、多收费;各别村借机向群众收取集资、捐资,加重群众负担。

4、违反土地承包法,违规发包土地。个别村违反土地承包政策,超标准预留机动地,在未征求群众意见和招标的情况下,私自发包土地,引发事端;个别村干部为了花钱方便,甚至把超标准预留的机动地一次十年、十几年的时间承包出去,承包费交了、花了,群众要求把土地分下去,而承包户又不答应,造成矛盾长时间得不到解决。

5、违法占用耕地。个别村违法占用耕地,乱批乱建宅基地,造成村庄规划、建设混乱,借机向群众乱收费、多收费,引发群众不满,这也给有关执法部门依法处理带来困难,形成一些社会问题。个别村为了增加收入,违法占用耕地开沙场、建窑厂,违规发包土地,引发事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

6、违反惠农、支农政策。个别村截留、挪用中央惠农、支农资金,如粮食直补款、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等,用来抵顶往来账,引发群众不满。近年来,县纪委每年都查处一些类似的案例。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加快,上级惠农、支农的政策和资金也越来越多,政策的落实、资金的管理使用,既是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是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的重点。

7、计划生育工作失职、渎职,造成违法生育。个别村干部工作不细致、不到位,造成一些村民违法生育、多胎生育现象,带来一些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8、自身经济不清、以权谋私。个别村干部贪污、受贿,吃喝挥霍浪费,侵占或变相侵占集体群众利益,个别村干部任职时间不长,集体的山林、房屋、河塘变来变去,都变到自己或亲属名下,在承包协议中明确规定,个人可以在河塘中采砂。

9、工作作风简单、粗暴,激化矛盾。个别村干部工作中与群众发生纠纷,不属耐心说服解释,积极依靠、协助上级党政组织处理问题,化解矛盾,而是与群众产生对立对抗情绪,激化矛盾,酿成群体性事件,有的甚至与社会不法人员联系,威胁殴打群众,打击报复举报人,致使矛盾进一步升级。

二、群众信访活动的主要特点

1、信访形式的多样性。由于个别信访反映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个别群众的信访活动呈现多样性,在反映自身利益诉求时,采取信访的、行政的、法律的、舆论的等形式,多管齐下,以求受到重视;而个别基层干部激化矛盾,威胁、打击报复举报人,给问题的处理解决,带来难度。由于多种原因,个别群众反映的问题较长时间内没有依法依纪处理到位,群众信访不断,形成重复越级上访,乃至缠访,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2、信访产生的“两极性”。经过近年来的排查分析,农村涉及村干部的信访问题多集中发生在两类不同情况的村。一类是基层组织建设比较薄弱、村干部不健全的村。这类村基础差、底子薄,村内派性斗争比较严重,一些新当选或勉强当选的村干部如果不注意自身形象,投机取巧,工作失职,违法办事,很容易被有对立情绪的群众盯上,向上级举报。另一类是个别红旗村、强村。这类村村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在村内长期任职,各项工作在乡镇位居前列,有的在县里还比较有名,但村干部作风武断、霸道,不注意工作方式方法,造成与一些群众的矛盾越积越深,在加上在村里长期掌权,个人廉洁方面存在问题,矛盾一旦爆发,便不可收拾,村干部必定倒台。

3、信访发生的突发性、群体性。一些村干部在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时,如果方法不当、作风粗拉,将导致矛盾激化,而矛盾的对立对抗,群众直接到上级反映。对于涉及一些群体性利益问题,如土地承包、占地补偿、库区移民补贴等,如果处理不公、违法办事、政策宣传引导不及时、不到位,再加上一些人为的派性因素,往往引发群体性事件。

4、信访活动变化的规律性。近年来的信访工作实践表明,信访量在一定时期突然增多,与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一是村两委换届。村两委换届后,一些上台村干部审查前任村干部帐目,下台村干部反映在任村干部问题,新当选村干部之间的磨合又产生一些问题。二是乡镇党政主要了领导集中调整时期。个别乡镇党委主要领导调整后,一些问题集中集中暴露,一些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信访问题相对集中发生。三是重要节日或党和国家重大活动期间。这突出表现在春节期间,一些打工返乡人员集中反映问题,全国“两会”期间,个别信访老户择机上访。另外,一些信访问题在一定时间内呈区域性分布,如个别乡镇在一定时期内分别较为集中反映农村财务管理、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等问题。

三、信访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政策公开透明,信访渠道畅通。农村税费改革后,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均在媒体中进行公开,透明度增加,监督电话随之公布,一有风吹草动,群众便可反映。

2、反腐倡廉力度加大,群众格外关注。对于媒体曝光的一些涉及村级事务的典型案例,群众容易对号入座,寻找村干部问题。对于基层查办的一些案件,由于群众的关注,往往会波及相邻有类似问题的村庄,产生连锁反映。

3、一些村干部自身存在问题。由于村干部素质的不平衡性,一些村干部当干部动机不存,不是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而是出于个人家族或少数人利益的考虑,以权谋私,办事不公,违法施政,侵占集体或他人利益,逐步走向村民对立面。

4、信访人自身利益受到影响。尽管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千差万别,但深层次原因是信访人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或影响,通过向党委、政府反映村干部问题,促进自身问题的解决,不达目的不罢休。

5、个别基层单位处理信访问题欠妥。出于对基层实际工作的考虑,个别乡镇处理信访问题时,担心处理一个村干部,会波及其它村,影响面上的稳定,因此,对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久拖不决,不能依纪依法处理到位,群众失去信任感,越级到上级反映。

四、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

1、加强基层基础,抓好预测防范。切实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民主决策、科学管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超前谋划,做好村两委换届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对一些有不稳定倾向的红旗村、强村,提前进行必要的财务审计,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有了问题再去处理,给工作带来被动,影响大局稳定。充分发挥村级纪检监察员作用,加强村级“六监督”(廉政监督、政策监督、财务监督、重大事项监督、党务监督、信访监督),完善信访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及时掌握信访动态,化解矛盾纠纷。

2、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抓好村务公开和农村财务管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实施“阳光村务入户”工程,实行工作职责、涉农政策、重大事项、财务管理、审批事项、监督反馈“六入户”,将监督内容公开到各家各户,做到群众明白,干部清白。实行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度,按照村级工作“双规范”的要求,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健全民主理财制度,规范农村集体收支程序,完善集体资产管理办法,强化对农村财务的审计,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确保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不走样、不变形。

3、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切实履行好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农村税费改革后,有关乡镇干部要切实转换角色、为农村基层提供及时有效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指导农村干部依法办事,有关职能部门、特别是土地管理和乡村建设部门,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配合协调、衔接沟通,避免乱批乱建、违法占用耕地建房现象的发生。采取有效措施,指导村级化解和解决土地承包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有效维护农村稳定。

篇3:浅谈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土地信访案件,增多,原因,对策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网站于2004年8月21日发布信息:“上半年督办信访案66件, 立案查处16个典型案件, 已处理9人”, “今年1至6月,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710件, 其中来信475件, 接待来访235批次计753人次, 厅领导批示群众来信126件, 省厅督办66件, 并对其中16个重大典型案件进行了立案查处, 已处理9人”, 由此反映出土地信访案件之多, 据统计各地涉土信访案件占信访总量的60%以上。为此, 笔者针对土地信访案件不断上升的现状, 结合多年基层土地管理工作实际对农村土地信访案件增多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1 农村土地信访案件增多的原因

1.1 大环境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 土地需求量愈来愈大, 土地供需矛盾日益激烈;同时公众民主法治意识增强, 群众诉求越来越高, 人地矛盾凸显, 涉及国土资源的信访就愈来愈多。近几年的土地信访形势凸显了这一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涉地信访事件集中表现在修建高速公路征地、新城扩建征地、旧城改造拆迁、小城镇建设、农村宅基地纠纷等环节[1]。

1.2 小环境

一是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群众不能接受。部分职能部门对信访采取逃避态度,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简单推诿, 作风简单、粗暴, 无法解决矛盾、化解信访。二是工作不负责任, 对上访群众的情况不进行了解, 而是让上访群众找领导, 事情推来推去, 伤害群众感情, 激化了矛盾。信访者索性进省、赴京越级上访。三是措施不到位, 对于信访事件, 不是着力疏导, 而是想方设法强堵, 或是明“疏”暗“堵”, 加大了信访工作成本。在修建高速公路征地、新城扩建征地、旧城改造拆迁、小城镇建设等环节发生的土地信访事件凸显这一特点。四是虽然信访工作机制已逐步理顺, 制度较为健全, 但在实际操作中, 对信访群众缺乏信任, 不是将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向领导反映, 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 领导不知情, 矛盾升级、信访升级, 制造了对立, 致使信访事件更加难以解决。五是由于各地都将信访案件纳入绩效考核, 为有效控制越级上访案件, 地方政府部门甚至采取对信访者“包容”的态度, 比如:给上访者报销上访来回路费、生活补助甚至精神损失费等。对其给予一定的人文关怀的同时, 给无理取闹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六是管理混乱。地方政府为了实绩, 大搞形象工程, 城市无限制扩大化, 各大中小城市的工业园区, 每年都以惊人地速度大肆毁坏基本农田。虽然我国已实施一张图管理, 卫星监测, 但耕地锐减仍让国人担忧, 由此引发的因征地补偿不到位上访的案件逐年攀升[2]。

1.3 信访者主观因素

部分群众诉求是表象, 真正的是个人之间的恩怨, 纯粹就是为了面子。笔者曾经处理过这样一个农民宅基地纠纷:甲乙两家邻居以往关系甚好, 甲方翻建好主房后想建院墙, 这时乙方开始反映甲方院墙站了乙方的宅基地。经实地勘测, 由于乙方老房还在, 测量后经对比其宅基地使用权证书, 甲方并未侵占乙方的宅基地, 镇政府书面告知乙方。但乙方拒不服从, 之后走上越级上访之路。在处理此纠纷中对周边的群众进行走访, 就是甲方在翻建主房时, 乙方借此机会想让甲方往集体土地建30 cm, 而后乙方翻建时在往外占30 cm, 乙方想占场大一点, 但甲方未听从乙方的主张, 因此双方多次发生争执, 甚至发生肢体冲突, 造成乙方因心中充满怨恨, 发生多次无理越级上访。

1.4 历史遗留问题, 权属不清

在当地1990—1994年开展的第1轮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发证中, 由于工作量大, 聘请了部分农民工, 资料较为粗糙, 部分四邻标注不清, 面积不准确。同时, 近几年, 镇、村及有关部门在安排宅基地、审批建房时把关不严, 对情况不了解, 四邻也指界签字 (代签) 便按程序报批, 影响了邻里关系, 引发矛盾。另外, 部分村庄规划不明确, 宅基地权属、面积模糊不清, 村民之间有争议;加之受用地指标的限制, 部分建房无法履行报批程序, 农民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近阶段由此引发的信访案件特多[3,4]。

2 对策

2.1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做人民满意的公仆

群众无小事, 真正做到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不动摇, 并在行动中处处体现这一宗旨, 只有真心走入群众, 心里装有群众, 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工作中要时刻怀着爱民之心、为民解忧的感情, 信任群众, 真正的把自己的一颗心交给群众, 注重心灵融合的投入, 促进土地纠纷问题的有效解决。

2.2 把工作做细、做透

信访工作者只要能够严把事实关、政策关, 工作中能深入到最基层的群众中去, 不闭门造车、想当然;同时对于特定的、难度较大、专业性较强、涉及金额较大的, 一定要搞好部门之间的链接与衔接, 上级部门一定要给予乡镇基层大力的配合和支持, 而不是安排和指导。乡镇单独解决信访事件不仅让自己常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也易于使信访事件升级。因此, 部门与乡镇一定要形成合力, 将大量的信访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 解决在基层[5]。

2.3 快速深入细致了解案情, 积极做好信访人的思想工作

对可能发生群众纠纷案件, 一定要落实“早、快、实”的原则。所谓“早”, 即早预警、早介入、早化解, 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土地动态巡查网络, 把信访案件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所谓“快”, 即接到案件后, 立即行动, 快速调查, 及时将结果告知信访者, 让当事人吃上定心丸;落实好“实”字, 就是调查取证要求实, 分析问题要细, 实事求是, 公平公正。同时, 加强与信访人的思想沟通, 时刻掌握信访人的思想动态, 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对问题不回避不积压。用真情感化群众, 用真理、法律说服信访者, 使其心服口服。

2.4 不同案件要区别对待

对于不同信访事件, 要区别对待, 该抚则抚, 该打击当严打。对于事出有因、生活生存艰难的, 当地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 积极做好稳控工作, 防止扩大社会对立面;对于无理取闹、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 要依据《治安治理处罚法》从严从重处理;对于邻里矛盾纠纷要以调解为主, 绝不能激化矛盾, 制造信访事件的发生;同时, 对于工作人员措施不力, 造成越级上访的要追究其责任。

2.5 利用互联网做好土地信访网络体系

可以在一定区域创建QQ群, 并请网友、专家加入QQ群进行在线探讨交流, 为信访矛盾献策, 加强互动, 加强交流。利用这一平台, 为化解土地信访纠纷矛盾营造政治、舆论氛围, 以更好、更快地解决当前较为突出的土地矛盾问题。

2.6 领导重视、齐抓共管

各级政府及部门要把信访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建立健全领导接访制度, 形成主要领导带头抓, 分管领导直接抓, 其他领导合力抓, 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信访工作领导责任体系。党政一把手要身先士卒, 率先垂范, 抽出专门的时间负责接访, 要带队深入到一线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其他班子成员轮流接访, 确保领导接访室每天都有1名班子成员负责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方法到位、落实到位, 把信访工作记在心上、抓在手上。

参考文献

[1]孟大川.成都市土地信访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2 (3) :25-29.

[2]李林来, 王俊强.当前农村土地信访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山东省莱芜市为例[J].科技信息, 2011 (22) :98-99.

[3]薛立强, 杨书文.城市化进程中涉农土地信访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及其化解[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1, 31 (4) :36-40, 68.

[4]张保印, 张学广, 周志鹏.农村土地信访纠纷案件成因追析与对策[J].祖国, 2010 (10) :31.

篇4:浅谈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一、产生涉检信访的原因

(一)上访者方面的原因

1. 群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首先,在党中央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及关注民生信号频频传递的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而中央反腐败力度的加大,也激发了广大群众举报贪腐的热情。其次,随着法制宣传和举报宣传的深入,广大群众对检察机关的职能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敢于用法律手段维权。过去,群众对司法机关存在畏惧心理,不敢维权。近几年来,群众无论是对公安、检察院还是对法院处理的案件不服,都敢于上诉、申诉,发现司法人员徇私枉法、违法办案的,都敢于控告。再次,检察机关对法院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坚持执法为民,敢抗善抗,取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有“冤”就到检察机关“申”,体现出群众法律意识的觉醒和对检察机关的信任。这也是近年来申诉案件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城市基本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金融和投资活动也越来越活跃,城市基本建设中的拆迁补偿给一些人造成了损害,也给一些人带来了致富的机会,出现了诸多社会矛盾,检察机关受理的涉检信访案件中有相当数量与城市基本建设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金融与投资的活跃,不规范甚至违法的投资行为,使一些人利益受损,也是引发涉检信访的重要原因。

3. 上访人对法律的理解以及对事实的认识偏差。在司法实践中,一些上访人理解存在误区,对法律和事实的认识存在偏差或错误,这也是引起涉检上访的一个主要原因。有部分上访人仅依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判断事物,不能客观、正确地对待案件事实、对待检察机关依法作出的裁定;有部分上访人因法律知识贫乏,加之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事实本身认识片面、不到位,不信任司法机关依法作出的正确处理,盲目上访,甚至越级上访。

还有一部分非涉检问题,在其他机关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群众强烈要求检察机关解决。即使检察机关接访人员为其明确指明信访渠道,促其通过正当程序解决,上访人员也出于对检察机关的信任,执意要求检察机关解决,因为在部分群众的意识里,检察机关管辖范围无所不包,即认为“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其他执法机关都归检察机关监督”。

4. 以上访举报为名,实为达到个人目的。有些上访人并非对检察机关的处理决定不服,而是试图通过涉检上访达到其他目的。有的上访人以不服公安机关的处理或人民法院的判决为名,举报控告公安民警刑讯逼供、非法拘禁或者法官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试图通过检察机关查办这些案件,达到改变司法机关对其作出的处理决定或裁判的目的。

(二)执法机关方面的原因

一是普通刑事案件中侦查机关收集、固定证据不扎实,造成诉讼程序无法进行,致使被害人一方上访。二是案件性质认定不准确,事实不清楚,证据不充分,造成瑕疵案,致使当事人上访申诉。三是对群众的举报没有及时查处。有的检察机关以查处大案要案和人员力量不足为由,对案件没有及时进行查处。有的检察机关对一些比较敏感的案件,以时机不成熟为由决定缓查。有的检察机关对举报中心的初查范围掌握过严,限制了举报中心初查作用的发挥。群众举报迟迟得不到合理答复,导致出现重复上访或越级上访。四是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时处理赃款、赃物及扣押款物不规范,以及个别办案人员不熟悉业务或责任心不强,不重视执法细节,执法办案中存在瑕疵等原因也会引发上访。五是刑民交叉案件增多,此类案件法院按先刑后民原则要求公安机关处理,而公安机关认为属民事案件而不立案,最后都推到检察机关,导致涉检上访。

二、做好涉检信访工作,预防和减少涉检上访

要接待和处理好涉检信访案件,必须摆脱旧的工作理念的束缚,摒弃“听了、转了、完了”的做法,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工作理念,拓展新的工作思路,认真做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从根本上遏制和减少涉检上访案件的产生,从源头上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一)深化认识,将涉检信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长期以来,不少干警片面认为信访只是检察工作的附属物,重办案轻信访的倾向比较明显,甚至认为群众上访是故意刁难找茬儿。应该清醒认识到,涉检信访工作涉及检察机关的各业务部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连,关系社会稳定。特别应从以下四方面对涉检信访重新定位:第一,信访是当事人的权利。第二,做好涉检信访是维护稳定的重要措施。第三,群众信访说明我们的工作尚有不完善之处,并需改进。第四,做好涉检信访工作是事关检察机关形象的大事。基于此,应按照属地管辖及分级负责的原则,推行办案责任和信访责任合二为一,增强检察干警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源头预防,减少涉检信访发生。检察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应牢固树立“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理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从办案源头抓起,是减少和遏制涉检上访的治本之策。

一是要强化干警的职业道德修养,规范执法行为。在办案时不越权办案,在立案时不放纵犯罪,在扣押赃款赃物和采取强制措施时不违规操作,注重每个办案环节,是对一些无理上访、缠访的最好节制。

二是要强化干警业务素质,提高办案能力。首先要注重各类业务培训,提高干警的专业技能和实用办案能力。此外,对于典型成功的疑难案件要进行研讨,由承办人交流心得,提高干警办理疑难案件的能力。

三是强化案件监督管理,严把案件质量关。第一,规范办案流程,做到程序合法,确保每个办案环节不出纰漏,从源头上减少涉检上访案件的发生。第二,侦查人员应牢固树立证据意识,不仅要收集犯罪嫌疑人有罪、罪重的证据,也要注意收集无罪、罪轻的证据。第三,严把案件受理、立案、批捕、起诉等重要关口,在证据的分析、事实的认定、案件的定性上狠下工夫,保证案件质量,杜绝上访隐患。第四,对疑难案件应注重集体研讨,共同把关,同时对不立案、不批捕、不起诉案件、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和有异议的案件由分管检察长亲自把关,提交检察委员会决定,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第五,控申部门把好案件复查关。对受理的刑事申诉和赔偿案件,该纠正的坚决纠正,该赔偿的坚决赔偿。

(三)完善机制,多方协调运作处理涉检信访难题。

一是建立涉检信访预警机制。控申部门应及时掌握涉检上访的动态情况,坚持定期对涉检信访进行集中排查和部门排查,对涉检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协调、早化解,将重点信访案件纳入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

二是多方协调配合,创建“大信访”工作格局。要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贯彻落实“首办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解决好自己管辖区的信访问题,共同将涉检信访处理在初信初访环节。还要加强与同级相关部门的联系,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强化工作合力,相互配合,形成左右互动的社会化处置上访的工作格局,逐步完善涉检上访联合调处机制。

三是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对于集体访、无理缠访、赴省进京上访、重大节日、会议等特别防护时期的上访,应当启动快速反应应急处理机制。与政法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突发性涉检上访的应急处理预案,增强社会力量参与意识,一旦发生问题,切实做到措施到位、人员到位、快速高效,及时化解,防止矛盾的升级。

四是建立无理缠访缠诉案件处理机制。坚持司法工作规律和诉讼活动规律,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处理举报控申案件,维护司法权威和司法工作秩序,该终结的坚决终结。同时,对缠访人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并主动与缠访人亲属及所在社区联系,争取支持和协助。

三、以大力抓好接待为载体,建立处访“绿色通道”

一是对待涉检上访人的态度上,要站在上访人的角度去理解其苦恼的心理状态,让其感到检察机关是同情其处境,理解其心情的,用此方法达到缓和矛盾的目的。

二是对待涉检上访人反映的问题上,要用心听取,对上访材料认真审阅,摸清上访人员心态,找准问题症结,提出处理措施和方案。特别要区别情况,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情况比较紧急的涉检上访案件。

三是对待涉检上访人的答复上,要具有说服力,使其充分理解检察机关答复的内容。对于检察机关办案中确实存在的错误,要将纠正的结果告知上访人;对于办案中不存在问题的案件,要坚持原决定,在答复中进行法制宣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上访人,真正达到息诉罢访的目的。

涉检信访工作的形势仍然还很严峻,检察信访只有不断探索新思路,将该项工作做细,才能积极缓解社会交会到检察系统的各类社会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检察院

篇5:浅谈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专业论文

浅谈农村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因此它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思想建设、政权建设的需要。因此,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关键词:农村财务 管理问题 原因对策

一、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1)原始凭证或记录不完整、不齐全,白条入帐现象严重。一些票据中存在着大量无经办人、无证明人的白条,并且有的很少有正式单据,致使大量的公款和税款通过这些白条流失。

(2)处理帐务不规范、不严谨。一些会计科目使用混乱,主要是核算时没有严格执行会计规定。

(3)不能妥善保管会计档案。一些会计档案资料不按规定保管,帐目资料不进行移交,并随意将帐本带回家,致使会计资料、丢失、受损、甚至有时人为销毁。

2、财经纪律松弛,财务管理混乱。

(1)私设“小金库”,搞帐外帐。一些村干部或会计人员利用虚假单据入帐,套取公款,或采取收入不进帐等手段,私设小金库,隐报虚报,搞帐外循环。

(2)大吃大喝,乱发补助。一些村干部利用公款,大肆吃喝,有的巧立名目编造种种理由乱发奖金或补助,在群众中造成很大影响。

(3)出纳、会计职责不清。一些行政村没有出纳只有会计,村干部人人都可以收钱、管钱、用钱,造成帐款管理混乱,不利于互相监督制约。

二、农村财务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

1、管理体制滞后,会计管理力度不够。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工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作由农经站负责,乡镇农经站是专门的会计管理机构,但普遍的存在着专业知识不强、执法力不够、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造成了管理上的体制不健全。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会法制观念淡薄。一些村干部和会计人员,对财会法规、财经纪律了解不多,没有按规定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不按财会法规和财经纪律处理财务问题。

3、会计人员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较差。一些村镇存在着”一朝天子一朝臣”现象,会计随着领导改换,领导全凭自己的意图任免会计,对认为不听话的随意撤换,造成会计思想动荡,会计队伍很不稳定。

4、审计监督不利,帐务透明度不高。一些乡镇没有建立规范的审计监督机制,而且审计出的问题处理不坚决。有的村镇帐务不公开、不透明,致使群众对本村的财务状况不了解,因而无法进行理财和监督。

三、创新农村财务管理机制

1、收支实行审批制。资金收入和支出采取管理机制,严格监控村级收入情况,全面落实村开支审批制度,改过去的“一人审批”为现在的“四审批”,实行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经管站长、镇长共同签字的做法。

2、会计实行聘任制。农村会计实行职业化管理机制,对录用会计人员实行“统一竞聘、统一考核、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工资”,改变过去“一朝天子一朝臣,换班子就换会计”的现象,避免财务管理脱节。使会计由过去“依附型”转为“监督型”,敢于对村级财务大胆管理。

3、帐目实行公开制。村级财务实行电算化管理机制,为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对农经人员进行电算化知识培训。把村级帐目全部录入微机,自动生成电子帐目、现金公开榜。

四、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1、提高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1)乡村干部要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摆正关系,搞好财务管理。加强财务管理与干部群众、认真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障村民的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合法利益,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新办法,新途径。健全制度、增强民主理财观念。

(2)加强村干部工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采取奖惩制度,对村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实行奖励,对于那些滥用职权,给集体和农户造成损失实行惩罚。

2、理顺会计管理关系,加大管理力度

逐步规范会计基础管理,实行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同时定期进行指导检查,帮助行政理顺核算程序,村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控制度,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3、增强会计法制观念,健全规章制度

加大力度宣传财经纪律和会计法规,使村干部和会计人员详细了解其内容、意义,提高村干部和会计人员依法理财的意识。同时,建立健全预算和决算制度、开支审批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等规章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违章必究。

4、积极推行农村财务改革,实行村财乡管集中记帐

由乡经管中心牵头成立“农村财务结算中心”,可由结算中心统一代存村级集体资金,由结算中心统一代管并审计监督村级帐薄。统一填制记帐凭证、登记帐薄、编制报表,并由结算中心专户储存本月收入的资金。

5、加强审计监督,实行财务公开

对村级财务往来、收支运行情况,由乡镇经管中心和市站审计部门要进行阶段性审计检查,并严肃处理所审计出的问题,对不负责任的会计人员要取消其会计资格,加强群众监督,对大吃大喝,私设小金库、贪污、挪用公款等情节严重的要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6、不断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1)实行培训制度,坚持持证上岗,凡经过培训取得会计证的,才可以从事会计工作,否则不准上岗。

(2)保持会计人员队伍稳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撤换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的使用必须由财政部门统一考试、考核和聘任,并做到公开公正。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3)完善会计人员奖惩制度。对于坚持原则,忠于职守,业务精通的会计人员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业务素质差,且玩忽职守的会计人员要给予取消会计资格的处分。

(4)加强会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篇6:浅谈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农村正处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带来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多;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带来传统的道德观念滑坡,人们之间互信互谅的基础相对弱化,然个体的民主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由此导致社会矛盾层出不穷,而解决矛盾相比过去更显复杂。出现利益冲突时,农民又往往选择信访来解决。

一、农民选择信访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群众通过上访解决矛盾纠纷的比例居高不下。在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基层民主快步推进的时代,许多矛盾纠纷本可通过正常的司法或人民调解途径解决,但群众为何偏好上访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农民群众的“清官情结”。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告诉人们,要想沉冤昭雪,唯有“青天包大人”。虽然现在早已进入现代法治社会,但群众的“清官情结”依然存在。目前充塞荧屏的电视剧多是此类题材,客观上起到了负面教育作用。由此,碰到矛盾纠纷一时难以解决的时候,就要见“大官”,期待“青天”来快速裁决。

(二)信访体制的示范效应。我们的信访体制是属地管理原则,“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发生上访后的政策是“人要带走,事要解决”。这些制度对于增强下级的工作责任,避免出现官僚作风和不公平现象有很大作用。但另一方面也给下级的工作增加了压力。现在的群众已非常了解我们的信访体制,择机上访、以上访来要挟基

层政府是常用策略。“不管有理无理,上访不会不利”。上访以后问题得到解决的例子也不少,这些都给群众起到了示范作用。人们总是相信“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不管政策法律如何规定,要求解决的事情合不合理,只要惊动“大官”,也许柳暗花明?

(三)司法制度的尴尬无奈。“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是封建社会司法现象的写照。如今,虽然社会制度发生本质变化,但打官司依然需要成本。一般民事诉讼,起步成本在千元以上,尚不包括举证成本,诉讼标的越大,成本越高。群众遇到人身或利益侵害等涉法纠纷时,一般不会积极寻求法律维权,首先想到的依然是政府。农村人认为“法院不能进、医院不能进、养老院不能进”,所谓“三不进”。一方面认为打官司不吉利,另一方面觉得打官司不合算。事实上如果标的在两三千左右的案子通过诉讼来解决确实不合算,最后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钱。另外,许多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的赔偿,通过上访后调解处理的数额一般都会高于诉讼解决的数额。群众怎么会不选择上访呢?

(四)村民自治的能力局限。村级人民调解组织,长期以来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许多矛盾纠纷在村一级得到化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矛盾纠纷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征,对调解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村级调解组织越来越力不从心。特别是实行村委普选以后,调解方面的人才更难兼顾。选上来的村委委员不一定能调解,能调解的又不一定选得上。行政村规模调整以后,村干部职数又受到限制。结果产生调解主任不懂调解,调解委

员不愿调解,调解组织形同虚设的现象。

二、现阶段农村信访的主要内容

所有信访的根源都是利益之争。近年来,纵观农村信访问题,大多集中在征地拆迁、违章建房、劳资工伤、村务管理、环境污染等方面。重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土地问题。也就是土地承包关系调整或土地使用权不确定而导致的矛盾。一是土地征用产生的矛盾。土地延包30年政策确立后,因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征用而进行的地块调整和承包地征用引发的矛盾逐渐增多。不少农民一方面轻农重工,在乡镇企业中获得丰厚回报,另一方面对政府征用土地漫天要价,百般阻扰(因无限适用“公共利益需要”征用土地和征用补偿过低除外)。由此产生的信访多是群体性事件。二是建房产生的矛盾。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集体所有就是人人都有份,但也等于“人人没有,谁占谁有”。这是土地产权不明晰造成的矛盾。有许多村内杂地使用权属不清,错综复杂,要使用非常困难。这块是张三的自留地,那块是李四的老宅基地,要使用就得买。农户建房用地都是私下与人调剂,买卖土地早已成为现实,而且价格越涨越高。作为管理者,村委根本无能为力,无法统筹使用。由此产生农民建房难的矛盾非常突出。同时,随着土地的增值,农民违章建房十分普遍,或少批多建,或未批先建。当绝大多数人都违法的时候,要么法律需要修改,要么违法难以追究。所谓法不责众。因违章建筑而导致农户间利益冲突最为突出,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因素。

(二)劳资问题。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劳资双方的纠纷也日益增多,有些甚至引发大规模的上访。造成纠纷的原因,主要是劳资双方的劳动法律意识淡薄,特别是一些规模以下企业,用工不签合同,随意克扣加班,长期拖欠工资,不交工伤保险。一旦职工跳槽、形势不好倒闭、发生工伤事故等,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矛盾而引发信访。可以说,劳资纠纷是夏履镇发生集体上访的主要领域。

(三)干部问题。农村的信访问题,与村干部还有很大关系。村组织战斗力强,信访就少。反之,信访也多。一是村干部不负责造成的。对群众漠不关心,办事拖沓,工作能力弱,没有威信和魄力,群众有矛盾,小事拖着不解决,矛盾激化了又无力解决,向上一推了之。二是村干部不和造成的。支部书记与村委主任不和,责任你推我让,功劳你抢我夺,工作互相拆台。“好人”争着做、“恶人”让着做,群众也分成几派,派系间矛盾复杂。这样的村往往信访不断。三是村干部不公造成的。处事先考虑三亲六眷,再考虑选民势力,解决问题偏强瞒弱。做事不公开,说起民主就头疼。这样的村往往在村务管理和干部作风上产生信访。

三、对策措施

分析以上群众上访原因和诉求的主要问题,要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抓好源头预防。矛盾纠纷“防为上,调次之。救为下”。所有信访产生的源头是“公平”二字。要在预防上下功夫,尽量减少社会不公现象,事先平衡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信访问题的产生,这是信访工作的重点。在源头预防上,应做好以下几点:

1、管理民主。“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之一,农民要民主,农民要权利。在信息高度灵通的时代,如果还要瞒着群众做事,无异于掩耳盗铃。因此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参与管理和监督村务的权力,才能减少群众信访。

2、严肃法规。违规要处理,执法要平等。不使老实人吃亏,不让刁蛮人便宜。在矛盾比较集中的违章建筑和劳资纠纷上,尤其如此。在违章建筑问题上,在严格土管城建方面管理法规的同时,要针对农村实际考虑农民附房建设上的管理规定,统一政策。在住房建设上必须加强建设中的动态管理,增强城建监察力度,避免因违章导致邻里矛盾和群众对政府的不满。在劳资问题上也同样,签订劳动合同、按月发放工资、限制劳动时间等这些基本的规定都执行不了,纠纷和信访怎么会少呢?因此执法严明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针对欠薪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以增强欠薪案件处理的主动性。

3、加强普法。要加强对农民的普法教育,特别是要宣传与农民相关的《土地管理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劳动法》以及《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要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大普法教育的力度,让群众知法懂法用法,增强依法维权意识,减少无理信访和无序信访。

(二)要规范信访制度。按照《信访条例》的规定,抓好信访规范化建设,落实各项制度,逐步引导群众依法信访,有序信访,文明信访。

1、信息摸排制度。坚持不稳定因素摸排,将摸排范围扩大到企业,做到上下沟通,信息灵通。村、企业要充实信访信息员队伍,及时通报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及早介入,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分析调处制度。坚持维稳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不稳定因素,各方配合,群策群力,研究方案,落实责任。对疑难信访案件进行联合调处。村一级可探索党员代表参与调解模式,利用各种关系平息事态。实行纠纷调解奖励制度,提高村级调解人员工作积极性。

3、信访终结制度。规范信访受理和终结制度,对确实属于无理信访或无法解决的信访,要使用终结程序告知。上下级之间应通报终结的信访事项。下级终结的信访到上级上访的,在审查确认后应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对于涉法信访,要在终结的同时,告知上访人到正确渠道反映。

(三)要强化基层职能。

强化村调解组织职能,规范村级调解工作制度、流程,充实调委会工作人员,聘请懂得调解、热心调解,威望较高的老干部、老党员担任业余调解员,镇综治工作中心要经常对村调委会工作进行指导培训,提高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篇7:浅谈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信访办主任王春景)

(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一日)

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创新方法,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化解农村信访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首要任务。认真分析,准确掌握农村信访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对于成功化解各类农村群众信访矛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信访办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对农村信访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探讨,目的在于对优化镇域社会管理,维护镇域社会稳定,推动镇域整体和谐发展发挥服务作用。

一、农村信访行为的五个特点。

(一)、信访主体多元。从多年的农村信访行为来看,目前农村信访对象不仅仅是过去的普通村民,还包括农村党员,村民代表、卸任干部、在职企事业职工,非公企业农民工,改制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离岗民办教师、幼儿教师、老复员军人、新退伍军人、保释矫正人员、病残弱智人员、社会无业闲散人员、党政机关、公安执法部门的临时工等多种信访群体。

(二)、信访形式多样。从多年的农村信访行为来看,农村群众越级个体上访、重复集体上访者,由少增多、从四五个人增加到十人到二十人。在联名上访信签字从几个人增加到几百人,反复拨打电话,发送手机短信,网上邮件,在网上注册空间博客,传送信件。信访者组织严密,情绪激烈,动辄聚众闹访,围堵拦截镇村党政领导干部或办公场所、静坐示威,无理取闹,谩骂侮辱要挟等过激行为都有发生。

(三)、信访时机敏感。从多年的农村信访行为来看,农村信访者尤其是集体上访者易选择在重大节日及党和国家及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政治会议、社会活动期间,高频率反复上访。

(四)、信访内容复杂。从多年的农村信访行为来看,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更替,社会发展进步的大环境中,农村干部群众心理准备不充分。信访内容包罗万象、纷繁复杂,涉及的领域,触及的层面繁多,既有社会矛盾、经济利益矛盾,也有体制矛盾、思想观念矛盾,还有相互交织的复合性矛盾;主要集中表现在闲置资源开发利用合同签订、山林综合开发利用,产权归属、村民房屋建设审报审批、违法建设查处,邻里纠纷、换届选举、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干群矛盾、企业改制、辞退失业下岗人员待遇、工资福利、保险等方面信访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

(五)、信访处理艰难。从多年的农村信访行为来看,农村信访行为有增无减的现象,涉及现实问题,牵扯各方利益,触及面宽,问题处理难度大。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能够解决的,有的很难依据现有政策法规解决,如部分老户重复上访问题往往与其他矛盾交织在一起,牵涉到历史问题、政策问题。

二、农村信访行为的六个成因。

(一)、体制更替,个人利益心理失衡。在农村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些干部,党员、村民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心理发生扭曲,是引发农村个体上访和集体上访的主要原因。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村级事务决策一言堂,利益分配大平均等方面的旧体制弊端依然存在,新型经济体制运行中出现的问 题和矛盾,缺少配套的政策法规措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分配格局被打破,利益重新进行调整分配,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各异,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大量新的问题和矛盾。如有的非公企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能适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由于经营不良,造成企业效益越来越差,无限期的拖欠职工工资福利待遇,不能如期兑现,职工失业,生活困难,企业决策者和企业职工,把市场竞争和不良经营给职工带来的损失强加给政府,要求政府买单,理由是“共产党,社会主义不能饿死人”,导致较大规模的频繁集体上访。

(二)、调处不当,社会矛盾隐患蔓延。在接待办理农村信访矛盾问题上,有的基层组织和政府部门领导,存在着息事宁人的思想,只要是不违反大原则,对上访者提出的一些要求往往予以迁就,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激励机制”,“信访获利”现象无形中带来了一串新的矛盾,出现了“跑惯了腿儿,得惯了已儿”,“大闹管大事,小闹管小事,不闹不管事“,“闹而优则仕”“闹出来的利益是白得,闹不出来利益不废啥,闹了还捞痛快,不闹白不闹,“闹的让政府畏惧没有办法”的“闹事上访”恶性循环情境。因此,有的村民受利益驱动闹事上访不断,对一些问题的处理如果没有达到个人或群体的预期目的,便不断地“闹”下去,从人少变人多、从村到镇村,基层到上级,即使是明显不符合政策法规的事情,也希望借助“人多势众”,从中余利。一些家族,宗族、宗派、黑恶团伙势力趁虚而入,组织严密,对群众欺骗,威胁、利诱,私自起草联名上访信,煽动不明真相的党员村民群体上访,干扰基层党政部门从事正常公务,逼迫基层党政组织领导答应其政治和经济利益需求。

(三)、随意决策、群众不满情绪膨胀。因为个别农村干部的思想和政治理念陈旧,心理素质不能适应现代民主管理机制,依法行政意识淡薄,“有权不使,过期作废,老子天下第一,为我独尊,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瞎指挥、行政命令,自我感觉良好,不满意可以告,哪告都行,随便。”的执政理念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损失,村民群众有意见,不满情绪膨胀。如有的村级组织决策者求政绩心切,头脑发热,无视政策法规的“警戒线”,在闲置资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急于求成,随意许愿,乱写条子,不按政策法律程序办事,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以短期随意行政代替依法民主行政,引起一些村民不满情绪升级,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引发群众集体越级上访不断,在短期内难以化解。

(四)、消极懈怠,矛盾复杂积少成多。有的农村干部凭自己心理兴趣随意决策行政,荣誉好处自己捞,问题矛盾网上交,轻视矛盾,发现问题不及时调处化解。初信初访发生时,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态度生硬,用不文明不和谐的语言刺激信访者,不是以积极的态度想方设法的解决,而是不负责任地躲避、推诿、敷衍或者搪塞,观望上级党政部门的行动,看笑话,和上级行政部门要条件,讲价钱,使本应及时解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化解,导致矛盾升级,范围扩大,简单的矛盾问题复杂化。

(五)、观念狭隘,思想认识误区重叠。部分群众认为现在乡镇级以上的党委,政府害怕上访,害怕群体性事件,认为只要群众上访,党政领导就会挨批评、丢“乌纱”。据调查,综合起来群众有四个方面的错误认识:一是信“多”不信“少”,认为只要人多,造成的影响大,对乡镇党委,政府的压力就大,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二是信“上”不信“下”,总认为上级机关大、“官员”级别高,就会站在高度为群众着想,而错误地认为乡镇,区县党政领导总是在压制群众、欺骗群众。三是信“闹”不信“理”,认为凡事只要不停地闹,就会引起重视,就能得到解决,步入“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不闹白不闹”的心理误区;四是信“访”不信“法”,有的信访问题本应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但上访人却走上访之路,认为通过信访的途径,逼迫各级党委,政府采取行政手段解决问题的效果一定会更快更好,省得向法院起诉,丢面子不说,还得缴纳诉讼费。

(六)、定性缺失,和谐农村发展受阻。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对少数人借机上访,长时间滞留,谩骂侮辱,拦截围堵镇村党政领导工作人员公务,损坏镇村办公公物等过激行为,难以对其行为性质进行定性,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多年来几乎很少有人因非正常上访受到法律制裁,因此一些非正常上访者的气焰越来越嚣张,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也认为法不压众,加上为首者的威逼利诱,导致群体性“闹访”事件屡有发生,引起多数党员群众强烈不满。

三、农村信访行为的四项对策。

(一)、坚定全局意识,高度重视农村群众信访。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发扬民主、体察民情、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信访工作做得好不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能否得以维护、落实和发展,关系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否得以巩固。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善待上访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努力做到“六个亲自”,即亲自安排部署信访工作、亲自协调处理信访问题、亲自过问承办单位信访件落实情况、亲自查办重要信访积案、亲自接待人民群众来访、亲自排查各种矛盾和隐患。

(二)、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群众工作职责。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关键要把信访工作绩效切实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任到人,努力就地解决问题,就地化解矛盾,就地稳定情绪。千方百计地把上访问题解决在基层,最大限度地杜绝“出事在下面,闹事在上面”的现象,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大对信访工作责任制监督检查的力度,严肃纪律,对那些解决群众上访问题态度消极、敷衍、应付的干部,要给予严厉的批评,对那些严重失职、渎职、造成不良后果的干部,必须追究其责任。

(三)、创新机制,努力营造和谐社会环境。一是坚持领导接访制度。实践证明,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既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效地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把信访问题的处理导向司法途径,依法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二是建立分级办理制度。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杜绝相互扯皮,推诿现象。三是建立定期下访制度。变上访为下访,经常组织干部深入村组农户、田头,倾听农民呼声、填写《包村干部手册》,党员《一联三帮》手册,及时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四是建立交办督办制度。对农民上访的问题,限时办结,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有关部门和责任单位要跟踪督办,落实结案期限,化解各类矛盾,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五是建立司法接待制度。律师参与信访接待,为处理信访突发事件或疑难信访案件提供法律帮助,在解决上访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中,阐明政策及法律依据,并引导和帮助上访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使律师成为信访工作的“分流器”和群众上访的“稳压器”。

篇8:公安信访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一、当前公安信访问题的原因

当前, 引发公安信访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 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 行政长官也是司法长官, 民众直接向行政长官申诉冤屈具有合法性。百姓仰仗清官为民做主的思想, 是被儒家文化浸透深植于我国国民骨子里的一个传统。“青天”意识和“臣民”意识在法治社会的今天, 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民众希望利用信访解决问题的思维与依靠清官为民做主的社会传统认知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 公安机关因素。

一是对信访问题重视程度不够, 执法思想存在偏差。有的民警未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 少数民警法律意识、证据意识淡薄, 感情冷漠, 责任心不强;特权思想严重, 对待群众“冷、硬、横、推”, 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致使当事人负气上访;缺乏大局意识、稳定意识, 就案论案, 不能将案件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很好地统一, 当事人未达目的, 心存怨气, 转而向上级机关诉求;二是业务素质不高。解答不清当事人提出的问题, “说不过别人”, 一句“你去告”激发当事人上访“讨说法”。三是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伤害了当事人。少数民警执法随意性大, 执法不严、不作为、乱作为、办案不公, 执法工作中没有真正体现公平正义, 伤害了群众的感情, 侵犯了群众合法权益;四是个别民警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 有失公平公正, 造成当事人的愤怒, 引发上访。

(三) 信访人员因素。

一是随着群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普遍提高, 他们在自身遭受不法侵害时, 通过信访形式反映, 以求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二是有的信访人对法律的理解有偏差, 甚至断章取义, 只要对自己不利就四处上访。三是一些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案件, 当事人仍在公安环节纠缠。四是信访群众无理请求引起的自身上访。少数信访对象把追求公平、公正和解决问题放在次要位置, 以维权为借口, 为了满足其不切合实际的、过高无理的愿望, 甚至是故意不尊重事实、超越法律规定的界限, 采取重复不断信访、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 这种现象近几年来尤为突出, 为的是实现他们的“大闹大解决”的愿望。

(四) 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种矛盾纠纷日益增多, 不仅包括治安纠纷, 而且包含大量的非警务纠纷, 已经成为困扰基层公安工作的一大难题。公安机关一直贯彻群众路线, 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另一方面, 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特别是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对公安职责片面理解, 或对警察的职能职责定位不准, 使民警难以承受过多的不应承受的事务, 还有不少地方在处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群众信访等问题时, 往往要求公安机关派警派车直接参与非警务活动, 把警察推向风口浪尖, 稍不注意就会造成警民冲突, 导致信访案件的发生。

二、做好公安信访工作的对策建议

要做好公安信访工作, 从整体上来说, 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坚持“以人为本”, 带着感情去工作。

做好信访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 让人民群众的满意,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充分体现公平和正义。开展信访工作时要带着感情去工作, 只有真正对群众有感情, 才能够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 真正为他们考虑问题。我们公安民警要经常做一个换位思考, 才能理解老百姓的诉求。上访群体绝大多数都是社会最底层, 也是弱势群体, 绝大多数上访群众他们最初反映的诉求是有道理的, 我们要用真诚热情的服务化解民怨, 解决问题。

(二) 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执法办案水平。

一是加强专业化培训。面对日益复杂的维稳形势和刑事犯罪的智能化、职业化, 根据实战要求开展岗位练兵, 加强应知应会知识和业务技能训练, 使广大民警人人适应岗位、人人精通本职、人人胜任职责, 成为各警种岗位的“行家里手”。二是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培训。随着社会民主法制进程的不断推进, 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 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要求广大公安民警学法、懂法, 规范执法行为, 促进执法公正, 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为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不高而引发的信访问题。

(三) 强化监督, 落实信访责任倒查和责任追究。

落实信访事项责任倒查和责任追究制度。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即首问必究, 首办必究, 坚持“谁接访、谁负责, 谁承办、谁负责”的原则, 完善和落实信访事项责任倒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凡因自身执法过错导致信访事项发生, 或者在办理信访事项过程中违反规定, 激化矛盾, 造成严重后果的, 都要视情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上级公安机关应对重点信访案件进行抽查, 必要时可以直接调查。

(四) 加强社会联动, 构建和谐的信访协作机制。

一是建立信访问题多警种联动制度。信访问题发生在各警种、各部门, 解决信访问题也必须走警种联动、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访的路子。二是建立上下联动机制。上级公安信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下级公安信访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帮助下级信访部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上级公安信访部门转办、交办、督办的信访问题, 下级公安信访部门要认真负责地办理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向上级信访部门反馈办理进展情况。各级公安机关要建立信访信息沟通机制, 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 共同有针对性地做好信访人的工作。三是建立内外联动机制。公安机关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加强与社会各部门的沟通, 协调解决。要加强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联动。对一些案情复杂的重大信访案件, 要建立重大信访案件联席会议制度, 联合会诊, 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协调解决问题。

(五) 建立信访苗头隐患排查调处制度。

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短信、监控网络和信访信息员的作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对各类可能引发影响稳定的信访信息, 公安机关要形成自下而上的报告和处理制度, 及时将倾向性、苗头性信访信息纳入工作视线, 敢于面对, 明确措施, 包案到人, 及时解决, 切实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把信访工作的重心从事后接待处理转移到事前排查调处上来。

(六) 严格规范信访秩序, 促进信访环境友好和谐。

信访人自觉接受信访条例的规定和有关法律的规定, 理性的、合法的、有序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自觉的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有了好的秩序, 大家才能进一步提高信访工作的质量、信访工作的实效。对缠诉缠访的, 要坚持耐心细致地做好上访人的思想工作, 做好当事人的息诉罢访工作, 宣传法律, 讲明政策, 不迁就、不妥协、不给极少数“上访专业户”以可乘之机。对无理取闹、蓄意制造事端的违法犯罪分子要加强证据收集, 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震慑其他缠访闹访的群体和个人, 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在处理过程中要坚持慎重态度, 把握好时机, 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注意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取得最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代友. 发展模式转变与企业绿色竞争力[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2].章玲, 邓南胜.ISO 14000:通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

[3].李会太.促进我国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战略与对策[J].生态经济, 2007

上一篇:永州镇中心小学2013年春季学期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辅警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