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2024-04-17

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精选6篇)

篇1: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赵平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作为基层干部、科学分析新形势下的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把握其特点和规律,并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切实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一、对农村热点、难点问题要科学的分析

农村矛盾很多,小到家庭邻里间宅基地的争议,大到区域间土地、山林、水面权属的争议;分到个人官司告状,合到聚众械斗越级上访,等等。这些矛盾纵横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交织在农民衣食住行的现实生活里,如不及时疏导化解,马上上升为热点、难点问题,成天、成日,甚至成年累月的纠缠着基层党委、政府领导的心,使你无法开展工作。要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就要清醒地观察和把握农村社会热点、难点的全局,客观分析问题的起因,充分利用积极因素,抑制、消除消极因素,努力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那么,在复杂的农村社会热点、难点中,群众最关心、涉及政府精力最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土地、山林纠纷引起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我镇乃至全国农村由于人多地少,部分地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虽然土地勘界、土地详查、林业三定时期,已经把土地山林界线确定,很大程度上,对稳定农村局面,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地方,部分群众和干部不能充分认识土地勘界确权

发证的重要意义,随意毁坏界碑,强行侵占他村土地山林,引发纠纷,造成规模性的群众械斗、上访。主要原因有历史形成的,有认识不到位的等。

二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利益关系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党委、政府的目的是为群众增收、财政增收。但是在种植业的调整过程中,由于政府只是做好了产前和产中服务工作,最关键的是没有做好产后销售的服务工作,使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无法销售,造成群众增产不增收,农民的实际利益受到冲击,积极性受到挫伤。一年到头,辛苦白干不说,对于“皇粮国税”,农民历来没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提”“五统”的征收上,虽然没有超过上年人均纯收入的5%,但是,由于收成不好,无法按时足额上交,形成群众欠自然村,自然村欠村委会,村委会欠乡镇,若要强制收缴,必须引发矛盾。

三是农民与农村基层干部关系矛盾引发的热点、难点问题。随着民主与法制的不断深化,作为村干部,本质上还是农民,既要带领群众致富,也要自己致富,他们如何摆布“自家”与“大家”的关系,就不能不成为农村干群关系的“焦点”;那么,作为乡干部,工作对象是农民,如何在不干预农民生产和分配的同时,正确指导好农业生产,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是大问题。现在的干部,如果没有较强的政治、业务素质,不能带领群众致富,群众就不会拥护你;如果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搞强迫命令,群众就会用更硬的办法回报你;如果你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群众就更不能容忍你。一旦这些矛盾激化了,往往就引发成热点、难点问题。



二、引发这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因

农村这些热点、难点问题虽然错综复杂,但如果认真进行分析,其原因有三点:第一,现阶段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第二,利益之争是热点、难点问题的核心内容。这里讲的利益,既含物质利益之利,又含民主权利,二者都是农民的渴望与追求。如不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就没有从本质上认识现代农民,就不可能对农村和农民进行正确的领导。第三,涉及群众特别广泛,利益主体分散,思想观念多元共存,这些热点、难点问题一旦激化,容易形成连锁反应,是新世纪农村矛盾的基本特点。这些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疏导不能堵压,只能化解不能激化,我们应千方百计地做好疏导化解工作。



三、如何解决这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如何解决这些热点、难点问题,要从农村工作的实际出发,全面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正确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综合采取民主的、教育的、讨论的、批评的等方法,讲大局,识大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来进行疏导化解。



1、疏导化解农村热点、难点问题,必须要以大力提农村干部素质为重点,以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基层政权建设相结合。

一是要对农村基层干部,要经常地、有针对性进行政策和策略的教育,使他

们真正认识“土政策”的危害,划清“土办法”与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区别,懂得什么是从实际出发,懂得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特点、规律,明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学会做群众工作,正确处理公与私,“自家与公家”、国家与集体的关系,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把政策交给群众,创造性的贯彻执行。

二是要“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产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这 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让群众直接选举村干部,把公道正派、群众拥护的人选上来,把蜕化变质的清出去。

三是要理顺农村干部的情绪。既要依靠基层干部做工作,又要理顺他们自身与农民的关系,确实矛盾。在这里,领导机关要敢于从我做起,切实查找本身给基层干部与农民关系紧张的原因,这才能使农民满意,又能叫干部服气。想一想,上级机关是不是压了什么指标?下了什么任务?是否合乎实际?对于基层干部该把批评的要批评,该教育的要教育,该保护的要理直气壮地保护,该制裁的要毫不含糊地给予制裁。因上级原因导致基层干部工作失误,上级要勇于承担责任,这样才能把问题解决好。



2、疏导化解农村热点、难点问题,要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与综合治理相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农民推向了独立承担风险的轨道。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没有承担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把一切失败的原因都说成是政府造成,说法不完全正确。农民有责任向国家、集体尽好义务,国家、集体也应该通过完善政策,提供服务,使生产经营更好的开展,使他们的切实利益得到保护。这是农村最大的实际问题,最根本的道理,不讲这个道理,疏导化解热点、难点问题,就是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就要摆党的富民政策使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这个基本事实,就要讲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农民讲真话、讲真理交心谈心,才能解决大的矛盾。但是对于错误的、不健康的东西也要进行剖析、批评甚至制裁。对于一些地方,社会秩序混乱,邪恶势力横行,必须坚持不懈地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该“严打”的绝不能留情。



3、疏导化解农村热点、难点问题,既要深入调查、耐心细致,又要坚持量力而行相结合。在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少数人闹事”这是不对的,但有时出发点虽然不错,但方法不正确,结果事与愿违以致引起冲突确是事实,不能回避。因此,我们基层干部,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充分依靠群众,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以达成共识,才能化解疏导矛盾。说齐天,讲齐地,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才是最大的道理,只有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断把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国家富强了,农民富裕了,小康目标全面实现了,很多矛盾及热点、难点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

篇2: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一是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为“新村建设”。一些地方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片面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建设”。大拆大建,大兴土木,大搞形象工程,甚至于不惜举债搞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政府应加强组织引导,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先行,科学指导”,突出重点镇和中心村的建设。对今后有可能要撤并的边远村和人口稀少的居民点,现在更不必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要把重点放在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卫生、文化等软件建设,加快农村产业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上来。

二是农资市场混乱,价格涨幅过高。近两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呈持续上涨趋势,令人惊讶。大部分商品均以两位数上涨,化肥等农资价格平均比2005年上涨20%。如化肥中的龙头品种尿素每吨价格一直在2000元左右,多年滞销的碳铵每吨价格也在500一600元,三元素复合肥每吨也上涨到了1800元,涨幅均在20%以上,种子、农药、农用薄膜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如此高的涨幅已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抑制了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根据农业部网站消息,由于价格上涨,农民种粮每亩比上年多支出了20多元。

解决好这个问题,政府应采取扎实措施,清理农资经营渠道,规范经营行为,控制农资价格,引导农资市场形成合理的竞争机制。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工商、税务和物价部门的作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化肥、种子、农药等行为,严厉打击不良企业“搭便车”涨阶的行为,确保农民得到实惠。

三是农业基础脆弱,缺乏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承担两个风险,既有市场风险,又有自然风险。当前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偏低,农业基础脆弱等问题不容忽视。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这句话把道理讲得很透彻。要在市场化条件下做好扶持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工作,既不能出现不讲市场规律的蛮干,也不能出现龙头企业与民争利的现象。

四是农村历史债务制约着农村建设。目前,港二口镇16个行政村总债务769.38万元,总债权248.51万元,其中债务过50万元的村有7个。村一级清偿债权无政策,偿还债务无能力,村级经济形势恶化,导致农村公益事业无人管,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老化失修。积极化解镇村两级债务,要完善财政管理制度,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增收节支力度,加快财源建设,本着“减少新债,区别对待,消化老欠”的原则逐步加以化解。

篇3: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一、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 财务会计的报告问题分析

财务报告在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 只是针对主管部门上交报告, 可能小部分报告内容是能够公开给职工的, 可是大部分的报告内容都不会对职工公开, 保密性较强, 而在透明性以及公开性上较差。在当下的市场以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可以分析出, 会计信息的需求逐渐的加大了。其中的财务会计报告在形式、内容上, 都会显示出滞后性, 在使用会计信息中能否得到满足, 成为热点和难点问题。

(二) 资产的处置和计量问题的分析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普遍会具备大规模的国家资产, 所以处置和计量国家资产, 是需要极度重视的问题。在当下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方面, 计量资产时需要按照计算历史成本的阶段充分开展, 所获取的捐赠资产在计算的时候要根据市场价格进行, 计量无形资产的时候要根据评估价格进行, 可是盘亏、盘盈资产的方面还缺失正式的规定。

并且, 在当下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广泛引用, 也就是对公允价值是否能够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引用, 成为了较为热点和难点问题。那么, 具备特殊性的资产, 在对公允价值有所引用的时候, 一定会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 可能还会和我国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有所冲突, 也是需要顾虑的问题。

(三) 制定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能否正确的开展统一形式的会计准则, 是在会计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具体可以在两个方面凸显:

其一, 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准则执行统一的形式, 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成本合理降低, 并且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范管理模式予以实现, 能够和国际市场的状态相辅相成。可是, 还不能够将事业单位以及行政单位开展合理的区分。若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在执行和制定不同性质的会计准则时, 可能会对单位中的核算部分提供便利, 但是因为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同特点, 一定会导致准则重复产生的现象, 对会计改革中所使用的成本有所增加。

其二, 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所具备的国家资产是较为均衡的, 可是在实际进行核算的阶段, 将较为基本的国家资产除去之外, 还会包含其他方面的资产核算项目。因此, 能否可以把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之间的准则开展合并的方式, 是需要细致分析的。

(四) 划分会计处理基础

收付实现制是行政事业单位长久执行的方式, 不但可以将国家预算特点体现, 还可以及时和全面的把握资金的供求, 可以将资金供给合理保障。可是, 在我国建立财政体系之后, 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范围和目标上, 都在产生改变, 若对收付实现制完全依托, 对资金的需求和结余方面就不能够有效反映, 在绩效评价方面也不能够给予科学合理的依据。因此, 会计工作方面有必要对权责发生制有所引进, 可是问题的难点与重点, 是怎样才可是实施和推行权责发生制, 全面执行或者部分执行的实施需要重点研究。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措施

(一)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报告审计

想要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信息保证其完整性和真实性, 有必要对有关的财务报告审计有所依赖。在我国会计制度不断发达的阶段, 政府的报告在独立的审计部门充分审计之后, 需要披露给公众, 要将透明性和秘密性有所消除, 反而要将公开性提升。在我们国家, 绝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以及企业, 对财务报告的独立审计制度相继实现, 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有效性有所体现。

所以, 财务报告审计作用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时, 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中所涉及到的财务报告审计工作, 在审计范畴中正确纳入, 同时要对审计方法和审计制度的完善有所加强, 继而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报告可靠性, 以及真实性充分保障。

(二) 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制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制度中具体包含:财务监督制度、政府财务信息的披露制度、公共财物制度以及公共管理制度。这一系列制度都是相对充分有效的。还需要完善建立民主监督、民主理财以及公众参与的制度, 让政府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活动中, 真正的凸显出相应的公共性。

现阶段, 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报告中的有关准则制定完善, 要和民主监督以及公共财政方面的需求相符。在近几年, 可以选择部分行业, 例如:农林、交通、医疗以及教育等先行的试点, 让类似这些正规的先行试点作为下一个环节的经验累积, 也能够将时间有效节省。

(三) 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增加宣传工作

利用强硬的宣传工作, 可以将认知性扩展成较大的范畴, 对会计改革的重要性会重新定义, 并且实施会计改革前还会做好准备工作, 利用定期的资产调查以及清查工作, 也可以对有关的人员给予较多的建议和警醒, 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是必须要做的。此外, 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准则中, 需要根据方案的统一执行, 进行优先起草, 在实施的阶段要利用逐渐的改进将会计改革完善。

(四) 对权责发生制的引入要适当推进

行政事业单位若使用权责发生制的情况下, 是不会和收付实现制发生冲突的, 因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是互相对立、互相存在、互相作用的。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不同核算条件以及核算事项, 开展了较为科学合理的选择。按照我国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来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在对权责发生制的引入来看, 是较为有利、可行的。

因此, 一定要在引入权责发生制的过程中, 创设较为完善的条件, 将改革进程利用渐进式的方法, 积累经验、逐渐过渡, 在对会计核算、政府预算有所保证的前提下, 正确的过渡权责发生制。

三、总结

根据以上的论述, 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可以和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形势相符, 对于其中所涵盖的会计改革一定要逐渐的完善和改进, 才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工作提升效率。当下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方面, 存在着一定的热点和难点, 需要对其合理分析, 才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的核心意义发挥出来, 能够让会计工作有效、持续的进行, 继而让行政事业单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发勇.浅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热点及难点问题[J].会计之友:下旬刊, 2012 (01) .

[2]卢绍芬.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热点及难点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 2013 (04) .

[3]黄长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其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02) .

[4]曹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现状分析及展望[J].暨南大学, 2010 (05) .

篇4: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热点及难点问题

(一)会计准则问题——关于新旧会计准则

旧的会计制度和准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举个例子来说,目前我国经济市场上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型的运行还不成熟,新会计准则就发现了这一问题,并且要求报表编制者在事业单位利润表的附注中增加一个“营业外收入明细表”,这就要求报表使用者要学会看懂和分析事业单位报表,特别关注“营业外收入”问题,因为它不是事业单位主营业务带来的利益,而是一种偶然利得。同时,报表使用者对上市公司利润考核时,不要用过时的成本收益观和向国家纳税多少来评价,而要用资产负债观来衡量上市公司的业绩。这就给目前的会计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会计工作者要仔细研读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从而给单位带来效益,很多改革工作进度十分缓慢。

(二)工作能力问题——关于会计的职业能力

新会计准则基本是原则导向型的,很多规定非常复杂,所以大量业务需要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原来的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标准、融资性租赁界定等均设置了临界点,而新会计准则对此并未明确;在新会计准则中广泛运用了现值概念、交易性金融工具、股权投资交易、非货币性交易中商业实质判断等。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有估计的指标,还要有计算的技能,也要对未来效益的风险、时间和金额具有一定的甄别能力。今后的会计人员要对事业单位利润表的可靠度、可信度、可利用价值都应该学会辨认和分析,尤其学会分析一些与利润有关的财务指标, 如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然而就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现状来看,很多会计人员仍然习惯于过去的要求,从而难以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变化,给会计工作的改革带来了困难。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改革的具体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

在我国,传统的等级制度在文化中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脑海里的工作范畴和工作习惯已经基本形成,财会人员只负责和自己相关的工作,和自己无关的一律不加关心。这种传统的思想理念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顺利进行。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的员工存在一个普遍的认识误区,认为公司的会计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跟业务部门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这种观点在新的时期继续延续,将会降低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我们可以看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改革,更关注的是事业单位资产的质量,比过去更强调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更加强调事业单位的营运效率和盈利模式。例如,新标准中引入了公允价值、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减值计提等先进的管理理念。这种理念的转变,会让会计处理方法变得更加真实和合理,也更能够公正的反映事实。因此,事业单位只有在理念上进行大转变,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会运用新思维、新思路和新途径来不断加强自己的职业判断力,才能处理好工作中所面临的新问题,做好改革工作。

(二)转变角色定位

在过去,会计人员普遍认为只是自己遵循了会计法规和法则以及管理者的要求,将账和报表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完成了,对于和生产相关的筹备、成本控制、经营预算、投资决策分析等毫不在乎,更不用说可以花心思在这上面了。可以肯定地说,传统的会计人员在事业单位中的角色充其量也就是个经纪业务活动的确认者,计量和报告的执行者,他们没有参与到单位的经营管理中,在单位中的工作和行为也是非常被动的,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财会工作的进行。在新准则中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保险合同等等特殊服务也有新的要求,就算是在之前有的保险合同和其他特殊业务方面也有全新的领域涉及,也并不只是单纯的覆盖和重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工作要抓住这一问题的关键,对会计工作者的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会计核算,而是将会计的职能扩展到会计的预期、分析、决策、会计的管理与控制中,拓展会计工作者在金融、管理、税收等领域的认识,通过转变角色定位,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对会计改革工作来说,职业道德是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会计几乎每天都在和金钱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一定不能忽视对职业道德的改革。一个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再出色,职业道德的缺失都可以成为他致命的打击。事业单位的流动金额数量巨大,财会人员在查账、收账、制作报表等等一系列的基本工作中只要稍用手段,就可以让大量的财务流入自己的囊中。在改革过程中,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按照高标准做事,尽量将所有可公开的数据都公开化,而且要定期对自己的财务报表做检查,发现自己工作中的漏洞,并进行查漏补缺,保证自己公私分明,对事业单位负责,对社会负责。

三、结论

虽然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着诸多难点,但总结起来就是会计的准则问题和会计人员的能力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会计工作难以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会计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和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存在不足。但是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让改革有了价值。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事业单位只有转变思想观念、转变角色定位、加强对会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建设,才能够加快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改革的步伐,促进其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郭玲.试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实践创新[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2).

[2]覃云飞.探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之改革[J].现代商业,2013(2).

[3]赵洁.新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研究[J].金融经济,2012(14).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财务科)

作者简介

篇5:当前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

21世纪,我国面临诸多挑战,农村问题是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逐年增长,但1997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趋缓。1997年至2003年的7年中,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只增加695.5元,增长速度没有一年超过5%,年均增幅不到4%,2001年甚至只有2.1%。农民增收缓慢,主要表现在粮食主产区,主产区农民收入增幅已连续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不仅影响种粮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严惩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影响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2、农民负担居高不下。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由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及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民负担问题仍十分严重。

3、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政治稳定,农业稳步发展,农村治安形势总体平稳,这是主流,但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增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社会矛盾复杂化,有的导致群体性械斗和上访,有的激化为严重治安犯罪案件;二是非法宗教和邪教组织在一些农村乡镇有重新抬头之势;三是农村金融和市场管理秩序混乱,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四是农民间因生产生活,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内部矛盾激化为刑事犯罪的情况比较突出;五是一些地方出现的“村霸”、“乡霸”等恶势力及封建宗族势力横行乡里,成为影响农村治安稳定的一大祸端。

二、农村热点问题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二元结构是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建国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农业和农村为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提供资金积累及其他资源,但却得不到合理的补偿,自身的发展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城乡市场分割,严重影响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其次,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工业化在农村的推进。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我国的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发展明显失衡,农业和农村的市场组织化发育程度远远低于工业和城市,造成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配置的巨大障碍。第三,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差距在社会发展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就全国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就农村看,社会发展又大大落后于经济发展。

2、行政权力的作用形式不规范。主要表现为:(1)农村财税体制不规范,现行农村财税体制对增加农民负担有鼓励作用;(2)国家的有关政策不够合理,没有充分注意研究和乡村、农业和非农业省份、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别;(3)法制不够健全,执法不力;(4)基层行政机关对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过度干预;(5)县乡机构臃肿,人员膨胀,该设的机构没有设起来,该撤的机构撤不下去,人浮于事。

3、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表现在:一是在种植业结构中,粮田面积大,经济作物面积小。结果是粮食产量上去了,市场价格却下来了,加上国家为减轻财政负担一再调低保护价和订购价,农民种粮收入出现负增长。此外,其他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也处于失衡状态,价格全线下滑,基本上都降到了1992年以来的最低点,二是在农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比例大,林牧渔业比例小。三是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比例大,第三产业比例小。传统的农业家庭生产方式生产成本较大,造成农业经营收入增长持续下降。

4、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不充分。我国2000年乡村人口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94%,其中小学以下人口比重占61%。2001年我国农业科技人员271.7万人,农村农民专业人员241万人,平均每个村委会只有3.2人。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懂得使用先进农业机械,不知道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科技技术和农产品的市场信息知之。全国农村劳动力近5亿,除部分老弱病残幼群体,还有近1亿人有能力却没有为整个社会创造财富。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途径

1、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六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发展为“五个统筹”。要求我们必须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一规划;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解决。特别是在制定国民经济政策的时候,牢固树立“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应突出四个重点:一是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通过优势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优化农产品的品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二是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重点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短缺和精深加工水平低的问题;三是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草原建设和生态保护;四是先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重点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产地环境管理和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

3、抓好农村财政体制改革和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要从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入手,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关系,国家应承担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费用,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教育的权利,减轻农民和乡镇财政的教育负担;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减免农业税的各项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等相关配套改革;依法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杜绝一切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的监管,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纪违法案件;加快农村价格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建立农村权利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农民权益缺位问题。

4、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劳务经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四项重点工作,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空间。

篇6: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以来,伴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人民公社的解体,中国农村的社会组织形成、政治关系状况及权力运行机制均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村民委员会的普遍建立和村民自治的实施上面。

尽管我国经过二十几年的民主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农村政治民主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农村政治民主建设的制度不完善。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础制度。它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项内容。但是,与村民自治相适应的配套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例如,目前,村级财务的民主监督手段仅仅定位在村务公开上,而在如何完善村级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方面,还是个薄弱环节。有相当一部分村财务账目是村会计的“良心账”。

二是农村干部、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不强。表现为,在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上统包统揽,行政命令;在工作方法上,简单粗暴,“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没有真正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地落实农民群众在重大问题上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其结果事与愿违,“好心办不成好事”,造成群众对干部不理解,影响党群干群的关系。由于受中国封建文化的影响和长期小农生产方式的局限,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在有的地区,文盲仍占当地人口较大比例。相当一部分农民要么思想因循守旧,封闭、保守的小农意识积淀较深,习惯于上边咋说我咋干,对村务漠不关心,不懂得如何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要么就是只讲民主,不讲法制,制约村民自治向前发展。

三是乡村关系,村“两委”关系不畅通。从政府方面而言,乡镇政府对于村是“指导”关系。可是“指导”缺乏操作性,要么是“合同式”的、“行政命令式”的,或是“不敢、不会作为”的,甚至是“为所欲为”的,其结果都损害了乡村关系。从党委方面来看,乡镇党委作为执政党设在乡镇基层的组织,乡镇党委书记不仅主管人大而且主管政府,是乡镇政权实际上的“一把手”。由此,乡镇党委和村委会产生了多重密切关系:一是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关系顺延成了乡镇党委与村委会关系;二是当党组织与村委会交互任职、村支书同时兼任村主任时,乡镇党委与村委会关系又进一步演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指导与被指导的双重关系,以至于职能混淆。我国农村政治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进农村政治民主建设应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和落实制度。首先,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产生于有关村级重大公共事务决策,其最初目的就在于让村民能够充分发表对于有关公共事务的意见,以使村民委员会的有关决策符合广大村民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村民政治参与的渠道。随着这一制度的推广,其自身的功能也逐步得到了拓展,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在制约和监督村民委员会的具体运作上,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村民可以通过这一制度关注有关村

内公共事务决策的执行情况。其次,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它要求涉及村民的具体利益的公共事务,都必须对村民公开,以便让广大的村民能够充分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以确实维护自己的利益,促使村民委员会的正确运作。这一制度的完善对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治民主水平的提升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最后,制定村民质询制度。这要求村委会每周召开一次质询会议,会上村民可以就村务财务政务等有关问题质询干部,村干部当面答复并给予解决。这一做法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了“一事一议”制度,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感和服务农民的意识。

二是提高民主主体素质。农民观念的形成与变化与其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方式的影响,农民处于自我生产、自我销售、自我一体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使封闭落后的传统观念不易转变。所以,转变农民思想观念首先必须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分散经营和各自为战的农户凝聚起来,通过联合经营,促使农民自觉走出小农意识的樊篱,与传统观念告别。同时加大村干部的培训力度,引导农民改变传统观念,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自主、平等、民主、法制等现代意识,使之适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变“要我自治”为“我要自治”,成长为合格的民主主体。

三是改善乡村和村“两委”关系。

第一,构建乡村民主关系。乡镇政权包括乡镇党委、人大和政府等权力部门。依据《村委会法》建构乡村民主关系的要求,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乡镇人大负有保证法律实施和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治的权利;村民自治组织实行群众和自主管理,同时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乡镇干部权力来自上级而不是基层民众,积习之深久,形成了脱离农村、凌驾农村、忽视农民的官僚习气,同时导致了乡镇在管理职能、机构体制和政权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改变这种状况,当前首要的是需要借鉴农村民主选举制度,将现行乡镇党领导的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统一改革为有广大农民、普通党员参与推荐和选举的推选制。“推选制”将人民群众的选择作为政党基层领导干部选举的基石,体现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始终倡导的群众路线,体现党的先进性。从方法论而言,“推选制”无论民众和上级组织者都容易学习和掌握,熟悉度较高。实施“推选制”就有可能改变由于乡镇干部权力来自上级而形成脱离农村、忽视农民的官僚习气,使其权力和它的支撑基础保持一致,以利于构建乡村民主关系。

第二,理顺两委关系。村党组织职能表现为抓大政方针的领导,村委会从事具体、操作性村务管理,两委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制定工作规范。将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工作内容、职责权力和决策程序等进行区分和规范,制定两委职责、政务和财务等管理规则,进而划分两委职权;

(2)采取“联席会议”制度。在讨论决定众村务之前,先召开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联席会议,达成共识、形成议案,然后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后由村委会实施。联席会议优点是两委民主讨论、议案以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

(3)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分别确定各自工作内容和职责,然后以此为基础实行支部书记兼任村主任、副主任,支委兼任村委的组织形式,使分别设置的两个组织合为“一套班子”;

(4)建立“二选联动”机制。将村党组织的选举与村委会选举互相关联,鼓励当选支书竞选村委主任;当选村委主任的若是党员,则鼓励竞选村支书。上述四种方法都试图寻求解决两委的矛盾的最佳方案,前一种以“分”为主导;后三种以“合”为主导。无论分合,出发点都是为解决村党组织与村委会职权的矛盾。

解密申论高分的王道传说

申论考试“主要侧重考查应试者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考试形式既严格又灵活,要求考生摒弃套话、闲话,要求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透彻、全面、清晰,同时又保证考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真才实学。

2000年,国家人事部开始在中央、国家行政机关面向社会公开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笔试首次尝试。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申论》既区别于古代科举考试中要求就给定的题目论证某项政策或对策。撰写论文的策论形式,也有别于以往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命题作文形式。《申论》考试的内容、方法及其要达到的测评功能,实际涵盖了策论和作文这两种考试形式的基本方面,把阅读理解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式新颖、灵活,能够更好地测评考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地防止“高分低能”现象的产生。

《申论》的题目具有很强的时事针对性。虽然《申论》考试题目的背景资料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但重点突出。针对性和可行性一惯都是考试的精髓,找准了答题的突破口,就能较好地构建答题的思路和完成论证。所以在复习阶段对于申论教材的选择就显得由为重要,一般的申论复习教材会要求选用最新编著和出版的。因为申论考试题材具有上述说的很强的时事针对性,也只有最新出版的教材里才会含有对于近时期时政信息的关注。目前《2010年国 家公务员考试 综合教材》就是以针对明年公务员考试而最新出版的公考教材,指得一提的是其中针对申论部分特地加入了最近2009年的政治热点,改革难点及社会焦点问题等等!

国家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的申论专家提醒考生:在做试题时应仔细地阅读给定背景资料,不要匆忙作答和写作。只有在把握背景资料本质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条分缕析,使回答和论证更富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否则,只能是四处出击,尽管洋洋洒洒,长篇论道,但却不得要领,事倍功半,下面总结备考复习经验,总结申论"万能十条”,供考生参考:

1、加扩法---对原资料的段意进行增加式扩展;

2、缩减法--对原资料的内容进行删减增找出精华。用于概括案件、案例、领导讲话等;

3、搬移法--找现成的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过度句作段意;

4、合并法--先分段进行结构分析,再进行同类合并,串联成文;

5、分层法--先划清语段的层次,提炼各层的要点,然后加以整合组织;

6、变代法---用文字变代数字、图形、图表、图画、图示;

7、五WH法从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六个方面入手,逐一寻找,再根据写作目的和表达需要有所取舍;

8、归纳法归纳是根据对某类事务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对象及其属性之间必然联系的认识,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归纳则是对个别事务、现象进行观察研究,而慨括出一般性的知识;

9、演绎法演绎是从一般性知识引出个别性知识,即从一般性前提得出特殊性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只要推理的前提正确,推理的形式合乎逻辑,则推出的结论也必然正确。作为演绎的一般性知识来源于经验,来源于归纳的结果,归纳则必须有演绎的补充研究;

10、分析法通过对整体中各个部分的单独研究,以了解整体的本质的思维方法即分析法。定性分析:回答“有没有”、“是不是”;定量分析 :回答“有多少”;因果分析:原因引出结果,回答“为什么”;可逆分析:结果成为反过来的原因分析;系统分析: 动态的、多层次的分析。

申论给定资料答题线索轻松找到五步法 :

在《申论》考试中,很多考生在考场上觉得很茫然,冥思苦索,不知从何处解答。其实,发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相当多的考生来真正了解《申论》考试的特点所致。《申论》考试是从给定资料出发解答问题,给定资料是解答问题的基础,从给定资料中提炼答题的素材和线索,是《申论》解题的必经之路和主要诀窍。其实,试题所要求的答案,大部分包含在给定资料之中,关键是如何把答案的素材提炼出来。景山公务员培训学校创造了一整套提炼答案素材的诀窍,下面把这些诀窍的要点作以简述。

就整体来说,提炼解题的线索和素材,主要应在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这一步骤中进行。我们知道,阅读给定资料要在解答申论几道试题之前进,试卷中给出的参考时间为40分钟。那么,怎么样通过阅读理解,从资料中提炼出有用的线索和素材呢?

阅读理解给定资料,应分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一是通读。所谓“通读”,是指把试卷给出的文字资料,从头到尾快速阅读一遍。

二是精读。这是指在通读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资料,找出解答试题的某些线索。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点小步骤来操作:

第一步,在精读之前,先认真看一下各道试题的内容,以便在精读时有针对性地在资料中查找相关线索;

第二步,精读第一遍,主要查找第一道题(多为概括内容要点)的素材和线索。概括要点的基本方法除“段意——层意——中心”的“三段式”(已另文阐述)外,还有一种简捷可用的方法。这就是“关键词提示法”。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在精读时,注意一些敏感的词汇的提示,如“状况”、“情况”、“态势”、“特点”、“实质”、“前景”、“据某媒体报道”、“某领导指出”、“据数字显示”,等等。这些词汇后面紧接着的内容,即是对词汇内容的展开和说明,即我们所要找到的对资料要点的表述。

第三步,精读第二遍,主要查找资料提出的主要问题或某个具体问题产生的原因方面的线索。在查找时,重点放在“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还是“具体问题”产生的原因,应视试题要求而定。在阅读时,要注意“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关键词,这些词后面的内容,一般即是“原因”的内容所在。

第四步,精读第三遍。主要查找资料中解决主要问题所提出的有关对策的线索。这些“对策”的内容,一般集中在某一段落中阐述,在其他段落中有零星内容。在查找“对策”是,要注意“措施”、“办法”、“作法”、“方针政策”、“必须„„”、“要„„”、“将„„”,等词汇后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就是对“对策”具体内容的证明。

上一篇: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下一篇:试用买卖合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