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违法生育原因及处理对策

2024-05-13

农村违法生育原因及处理对策(通用8篇)

篇1:农村违法生育原因及处理对策

农村违法生育原因及处理对策

三江口镇计生工作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坚持落实“三为主”、推行“三结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各村违法生育现象依然存在,违生对象处理难度大,距上级的社会抚养费征收面达100%,征收额达70%以上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农村违法生育处理难的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农村低生育水平的稳定,而且可能使部分农村出现生育反弹现象,直接影响年度计生责任指标的实现。

农村违法生育主要原因有:

1、全镇范围,特别是哆头地区,由于受传统封建落后婚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家庭要兴旺,孩子多了才有望;只有男孩才能传宗接代,因而他们不顾一切违生、超生。

2、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违法生育后经济处罚难于兑现,且生养孩子的成本低,孩子成人后对家庭的回报大,农民为解决后顾之忧,权衡利害后,客观上刺激他们要多生孩子,特别是生男孩。而部分经济较好的家庭,认为我躲避生育后,最多只是罚款了事,因而总是变着法子违生。

3、由于部分农村房族大孝土势力、恶势力依然存在,认为如果只生育一个孩子,将受他人欺侮,因而总是想方设法多生育。

4、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加大,流动人口管理力度不大,客观上给农村违法生育造成空子。他们居无定所,又无固定职业,哪里风声紧就离开哪里,哪里有空子就往哪里钻,使计生部门难以管理。

5、部分村干部对国策认识不足,计生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不扎实,存在畏难情绪,怕得罪人,对政策外怀孕对象没有及时汇报,甚至包庇对象,使补救措施不能及时落实到位,导致政策外生育。

针对以上情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抵制农村违法怀孕及生育,其对策主要有:

1、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工作要以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立足于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大力宣传,扩大群众的参与度,提高群众计生知识的知晓率。坚持大宣传,大联合、出精品的宣传战略,结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及世界人口日、母亲节、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宣传活动。同时,宣传服务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宣传上门、服务上门,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生育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新型生育文化“入耳”、“入目”、“入脑”、“入心”,这样,不仅可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而且可让群众自觉计生政策,放弃违生思想。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改善农民生存、生产、生活和生育环境,为根治农村违法生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后产手段和物质基础上彻底解决“养儿防老”的传统习俗和观念。同时要建立利益导向机制,把利益导向摆在计划生育的突出地位,特别是要对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同时对计生户在养老保险、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补助,用利益导向机制调节利益分配关系,从制度和机制上保障计划生育家庭的合法权益,让计划生育家庭真正在政治上感到光荣、在经济上得到实惠、在生活上获得保障。

3、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完善计生执法程序,营造依法治育的环境。要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教育,完善计生执法程序,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把人们的生育行为规范到法制的轨道上来,用法律的强制力来约束人们的生育行为。

4、健全综合治理机制,严厉打击农村各种土势力、恶势力,解除农民少生会被欺侮的思想顾虑。同时,加强党政、计生、司法、纪检、监察、民政、工商、房管等部门间的配合,健全综合治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局面,使违法生育逃不脱处理,想违法生育的畏惧害怕,合法生育的受到尊重,感到光荣。

5、切实抓好农村计生基层基础性工作,发挥计生村民自治的作用,做好每年三轮的“双查”“双补”工作。对于双查、四术尾巴要及时跟踪落实到位。

6、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对流出人口要在对象流出前为其办理婚育证,同时督促每年三次寄回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并且与对象流入地沟通信息,核对真假。对于流入人员,要加大清查力度,对没有办理婚育证的,要及时督促办理,做好婚育证的审检、登记,建立台帐,把流入人口与常住人口共管理、同服务。

7、明确责任。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村干部对计生国法的认识,增强计生责任意识,落实计生“一票否决”,对计生工作不力,责任心不强的干部给予适当的处罚,对于造成政策外生育的干部追究相应责任。

8、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对没有正当理由拒不缴纳的对象,要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同时对违法生育者要采取必要的监控措施,预防其出走逃避法律制裁,充分发挥处罚一例影响一片的作用。

篇2:农村违法生育原因及处理对策

一、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现象应引起重视

建区以来,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总体上是好的,农村村级党员干部逐渐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党员的排头兵、致富的领路人。然而,也有少数村级党员干部无视党纪国法,腐化堕落,在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的致富路上折翅落地,走向违法乱纪的深渊,问题严重,影响深远,应当引起各级党的组织高度重视。建区以来,全区共查办违纪案件51件,其中村级党员干部违纪案件22件,占43%。其中,受开除党籍处分8人,受撤销党内职务处分3人,被依法判刑6人。从案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看,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从违纪人员担任的职务上看,“一把手”违纪人数多,情节重。

在22名违纪违法的村级党员干部中,“一把手”14人,占43.6%。其中,党支部书记9人,村委会主任5人。目前从我区村级组织的现状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作为支部和村委的“一把手”,由于权力过大,监督不到位,致使个别人胆大妄为,公然违犯党纪国法,在政治上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经济上严重侵犯了集体利益,在组织上造成了严重的干群对立。有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自认为财力雄厚,与上级领导关系密切,党组织和群众拿他们没办法,由于违纪违法,往往引起干群矛盾激化,群众频频上访。“一把手”不仅违纪违法比例高,而且错误的性质也比其他村干部恶劣,侵害党和国家、集体、群众的利益的情节也比其他村干部严重。

(二)从违纪人员所处的地域上看,经济较发达村违纪人数多,情节重。

村级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有着明显的区域性,违纪违法人数与各村的经济富裕程度成正比。总的看,经济富裕村党员干部除违纪违法人数多外,错误性质和情节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经济问题,违纪违法金额往往是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与经济相对欠发达村违纪违法金额相比,数额相差很大。

(三)从错误性质上看,经济方面违纪的人数多,情节重。

在22名违纪违法的村级党员干部中,因经济方面违纪违法的有16人,超过了70%。在经济方面的违纪违法行为中,以贪污、贿赂、挪用、侵占集体资金人数居多,非法占有国家、集体、个人财物和吃喝送礼挥霍浪费公共财产等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行为次之。在查处的经济案件中,违纪违法总金额1万元以上的案件13件,10万元以上的案件6件。

(四)从党龄时段上看,党龄短的违纪人数多,情节重。

在22名违纪违法的村级党员干部中,入党时间在10年以下的9人,占43%;11年至20年的7人,占33.3%;20年以上的只有5人。可以看出党龄短的在理想、信念方面接受教育欠缺。

(五)从违纪违法发生的时间上看,其行为与时代特征紧密相连。

前几年镇村集体企业比较发达时,村级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大多表现为“吃企业”,或侵占企业财物,或用企业利润乱发奖金、补贴,或用企业资金购买通讯、交通工具。近几年则表现为在旧村拆迁改造中以权谋私,征用土地过程中贪污受贿、用集体资金为个人谋取利益,以及在农村换届选举过程中出现的贿选问题等等。

二、法制观念淡薄,教育监督乏力,自身素质较低是村级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主要原因。

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党纪国法观念淡薄。村级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是因为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受到官本位等封建残余思想影响。他们当干部有的是为了光宗耀祖,有的是为了吃吃喝喝,有的是为了得好处、捞钱财, 面对金钱物质的诱惑,不能自持,最终导致以权谋私,违法乱纪。

二是思想教育跟不上,拒腐防线松懈。村级党员干部除了为集体工作外,还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往往对学习没时间、没精力、没兴趣。少数党组织忽视了对村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地强调发展经济,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从而造成一些村级党员干部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权力观扭曲,走上了违纪违法的歧途。

三是监督机制乏力,行为约束失范。村级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缺乏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来规范他们的行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个别村级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个别镇、街道党委平时也有所察觉,但考虑到“村干部后继乏人”、“平时工作有成绩、有力度”等因素,往往姑息迁就,不愿查处,有的捂着、盖着,名为保护干部,实际是对下级的放任和疏于管理。一些农村党支部党的生活不健全,不能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党内监督无力;一些村财务管理混乱,村务公开和财务监督形同虚设,等等。这些漏洞给违纪违法者提供了条件,使一些人心存侥幸,胆敢以身试法。

四是自身素质较低,心态严重失衡。村级党员干部发生违纪违法问题,还因为他们思想政治觉悟不高、组织纪律性不强、文化素质较低。22名违纪违法村级党员干部中,初中以下文化的占54%。他们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形势下,抗不住诱惑,耐不住寂寞。一些村级党员干部上任伊始,曾经带

领群众艰苦创业,取得过辉煌,但自觉“功成名就”后,心态严重失衡,甚至要求回报和补偿,讲排场,比阔气,大肆贪污受贿,从而走上了违纪违法的道路。

三、预防和解决少数村级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严治党,标本兼治。

村级党员干部是农村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事实证明,村干部素质高、班子强的村,民心顺,发展也快。村干部违纪违法严重的村,情况则相反。因此,切实加强对村级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队伍建设,使之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刻不容缓。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严把用人关。要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创新用人机制,让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路线、廉洁奉公、公道正派、有文化、有本领、诚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进村级领导班子,当干部。坚决不配不廉、不公、保守、平庸、内耗、惹事的班子和干部,尤其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要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广大农村党员破除宗族观念,通过选举真正把那些有能力、有水平、素质高的党员选进班子。要注意听取党员群众对村干部的意见,对农民群众不满意的,要及时调整,对严重违法乱纪的要坚决处理,决不能避重就轻,包庇袒护。要建立激励机制,对村干部的工作成绩要给予奖励,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其工资待遇要相对稳定,要形成制度化,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工作实绩挂钩,逐渐稳步地提高,使村干部安心工作。

抓好教育关。对新任村干部,要认真组织培训,端正他们的任职思想,增强他们的廉洁意识和服务观念。要注重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警钟经常敲,招呼提前打,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村干部自身存在的信念滑坡、为政不廉、作风不实、群众观念淡薄等问题,增强他们在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制能力、警示面前的悔过能力,帮助他们牢记“两个务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对村干部中出现的违纪违法苗头,要及时进行诫勉谈话,防止错误行为的发生。要结合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和《实施纲要》,有计划地对村书记、主任、会计进行轮训,使他们增强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怎样管理别人,怎样约束自己,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筑牢监督关。着重围绕“人、财、物”和“责、权、利”,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预防和惩处两手抓,克服将查办案件与经济建设对立的模糊认识,对违纪违法行为坚决查处,既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其他党员干部也是一个很好的警示教育。在村党支部内部,坚持民主集中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杜绝暗箱操作。扩大群众监督,充分发挥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和群众理财小组的作用,切实搞好以农村财务公开为主的村务公开,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促公信。农村各项公益工程建设要用好资金,公开招标,扩大透明度。认真实施农村财务托管制度,将村级帐目和资金委托镇、街道办事处农村财务会计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加大对村级财务的审计力度,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根据有关法规和政策,建立和完善农村各项规章制度,使农村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篇3:农村违法生育原因及处理对策

一、会计人员违法的主要原因

法规上看我国的法律法规对财务人员违法处罚有严格的规定,如:《会计法》第四十三条“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还有第四十二条、四十四条对违法行为都做处理明确的规定,可是为什么会有如此多财会人员铤而走险做出违法行为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主观原因

(1)政治素质不高,思想道德败坏。面对社会上的物质利益的诱惑和复杂的外部环境,有些财务人员迷失了正确的思想开始动摇,迷失了政治方向,丧失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变得追求物质利益,铤而走险,走向犯罪的道路。在面对着单位管理漏洞的时候把握不住自己,将黑手伸向公款,走向不归路,这种现象在很多案例中都有所反映,因此可以说政治素质底,思想道德的改变是财务人员违法违纪的根源所在。

(2)自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存在侥幸心理。很多财务人员的违法违纪都不是一下子做的很大的,很多都是刚开始提心吊胆,一点小的违纪,几十元几百元的小贪小污,无人查处监督,后来导致他们在思想上贪得无厌,行为上放纵自己,缺乏自律,为所欲为,视党纪国法于不顾,最终背弃了党和人民,锒铛入狱。

(3)业务素质低下,对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制度知之甚少,无意识中违规。财务人员手握着财金的权力,成为单位的红人,在平时的工作中如果不注重程序,对财经的规定不了解,大意也会导致违法,而无处述说。比如:出纳人员为领导方便在没有签字的情况下将钱交给领导,事后没有及时补签,一旦出事领导不承认领取过此笔钱,出纳员往往会说不清楚,弄不好因此失去工作,或者被冤枉入狱。

(4)财会人员不能坚持原则,在上级领导或者单位领导的威逼利诱下,也会导致违法犯罪,财会人员明知道领导交办的事情是违法违规的比如:做假账、虚开发票套取现金、设立“小金库”的行为,很多数的此类行为并不是财会人员一人能够做到的,只是财会人员屈于领导的威力,不得不做,一旦出事,受到处罚的不但是领导,很多财会人员也逃脱不了干系。

2.客观原因

(1)财务制度的不健全,客观上也给个别财务人员违法违纪提供了便利。有的单位没有依法建立起严格的财务制度,甚至没有岗位责任制,没有财务内部牵制制度和稽核制度,没有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以至于有的单位经出纳员一人之手就能将企业的大笔银行存款汇出账户,长时间也没有人发现。

(2)单位在财务管理中违规操作使得违法行为有可乘之机。有的单位违反规定设立账外账,私设“小金库”,采取部分收入、外借款项及其他收入不入账,利用虚假票据套取现金,体外循环,账目管理十分混乱,这样有些心术不正的财务人员把手伸向小金库,私吞贪污公款,单位财产在遭受损失的时候,因为账外账管理漏洞和记账不及时,证据取得困难,核实起来也很困难。

(3)有些单位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为了自己捞到好处,单位中对上级要求财务公开制度拒不执行,使得一些制度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监督制约作用,更有甚者,单位负责人要求财务人员做假账来粉饰业绩,负责人与财务人员沟通作案私吞公款的现象也时时会发生。

(4)单位对财务人员监督管理流于形式。一些单位的领导对财务人员疏于管理,对违纪违法的干部给予袒护。只注重完成工作任务指标数字,不检查完成任务的方法、措施和质量,不检查制度规定的落实情况。

(5)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不够。我们的普法教育及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很多情况下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特别是有些基层财务人员的文化水平低,对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一知半解。同时,上级党委、政府的教育力度不够,普法工作不扎实,使一些财务人员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

二、对财会人员存在问题的整改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财务人员经常与财物打交道,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更容易犯错误。只有从源头治理,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党性修养,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2.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针对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上十分普遍的应用,为使得财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用人单位要科学地制定培训计划,要坚持每年定期培训、定期考核,严格会计人员上岗证的管理工作,不够条件的不得从业,让会计人员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

3.强化对财务活动的审计监督

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国家审计及社会审计的审计人员与审计力量,对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监督,监督会计制度是否完善,会计记录是否真实、合法,对审计查出的违反财经纪律行为要依法查处和整改,以规范财经纪律,做到警钟长鸣。

4.建立合理适用的财务管理制度

随着财务工作内容的变化,财务管理制度也要进行修改,来使用会计工作的管理需要,也就是说管理制度要有适用性,每一项会计制度都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得到认真的执行,才能起到作用。

5.加大财务人员违法违纪惩治力度

对财务人员职务犯罪问题要开展惩罚与预防并用的手段,如对财务人员职务犯罪案件要一查到底,不留死角,对其他财会人员加大采集人员犯罪宣传力度。要引以为鉴,举一反三,警示教育他人,防止犯类似的错误。

摘要:财务人员在单位资金管理中作用十分重要的,财务人员违法犯罪不仅给企业国家资产造成很大的损失,侵蚀会计队伍,而且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本文通过对财务人员违法的主要原因的分析,希望制定一系列对策将财务人员违法犯罪现象扼杀在萌芽中。

篇4:违法建筑存在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摘 要】近年来,对城市管理造成一定困扰的重要问题则是城市违法建筑,由于城市违法建筑物会对城市的市容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还会给城市日后的管理带来相应的困难。近年来,经过城管部门的执法力度的不断增加,对违法建筑的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仍然未能从根本进行铲除。本文主要从违法建筑的现状及存在原因进行着手,主要对解决违法建筑的措施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违法建筑;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1.违法建筑的现状分析

违法建筑发展给城市建设带来一定程度的苦难,在各类工业区中存在着此类现象:人们在已规划的空地上进行乱搭乱建,对房前屋后的空地及公共用地、对河道及耕地进行占用。违法建筑的类型主要包括新建、翻建及扩建三种。对于多数违法建筑的使用目的不是用于居住,而是在简单结构、质量不高,且费用较低的状况下进行建设。为了提升违法建筑的建设速度,出现违建户采用支付费用的方式来交以施工人员进行建设。

2.违法建筑的成因

(1)经济利益驱动。一是拆迁谋利。随着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地产开发的项目建设,主城区内的拆迁户获得相当数额的征迁补偿。一部分违建户也获得了不应得的利益,诱发了一些待迁户以房生财的念头。于是违法建筑建在政府已出让的或规划出让的房地产开发用地及工业区征迁地块内,按规定违法建筑是禁止给予拆迁补偿的,但由于开发商和有关部门为了加快开发进度,大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给予高额补偿。由此导致了其他村民纷纷抢占集体土地违法搭建、扩建、翻建房屋,以最低的成本获取高额利润。二是赚取租金。农民大量进城,民房租赁形成了很大的市场。“城中村”的一些村民为增加收入来源,利用区域优势和外来人员租房需求量大的特点,纷纷抢占地皮违法搭建、扩建、翻建房屋,以赚取租金。三是跟风违建。部分群众看见别人违建怕在日后拆迁过程中“吃亏”,便跟风违法建设。

(2)私人建房的审批或拆迁重建的不及时。由于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规划,给私自建房的规划造成一定程度的滞后。由于有的房屋年数已久,需要翻建;有的家里子女需要成家扩户,需要扩建;有的经济条件提升了想要对原有房屋进行改建。因此出现了能否自己自主建房及该去哪个区域进行建房成立问题,规划不能也不能给予明确答案。由于对以上需求建房的人员不能及时进行处理,造成擅自强行建设,最终形成违法建筑。随着城市的市政工程及招商引资项目的不断开展,要对大量群众进行拆迁安置,会出现由于安置不及时,而出现还建户也步入违法建筑行业。

(3)规划及政策限制。为了适应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从不影响城市形象和降低以后发展成本等方面考虑,相继出台了一些控制城镇居民和城郊结合部农民建房的政策,对这部分人的建房进行了规划控制,由于这些控制和制约,又未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进行疏导,导致规划控制区内一些符合建房条件的特别是家庭人口多且无法分户的和住房困难户无法申请建房用地,而这些人往往又无实力购商品房,于是迫于无奈违章占地建房,其他居民就纷纷效仿。

(4)有关部门的配合不当。当某个地方出现严重的乱搭乱建现象时,其关键在于相关部门未能对问题的发生进行及时的控制。整治出现纵容违法建设的现象发生。造成越来越多的群众纷纷效仿,促使居民无法控制,给日后的规划带来一定困难。

(5)法律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多数人们未能对国家城市规划的法律及法规得到了解,以为在自己原有的土地上进行建设是不违法的,对认为自己的土地进行为所欲为的搭建。及时有的人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会觉得建设审批程序相对复杂且费用交工,为了方便起见,不愿意去办理规划审批手续,并心存侥幸的进行建设。

3.对策与措施

违法建设的形成情况复杂,又涉及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查处阻力大。因此宜采用堵疏结合的办法,既要开展综合整治,出重拳打击顶风违建之风,同时又要实事求是地处理存量违法建设,一定要把新产生违法建设制止在基础。

(1)加大宣传力度,对举报渠道进行扩宽。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城乡规划法》等力度的宣传,促使城市对建设法律法规进行了解,避免出现在进行违章建筑的同时还宣称自己没有犯法。加大举报的途径使居民掌握举报的途径,便于在违法的萌芽状态被遏制。

(2)对各项职能进行统筹安排。在对违法建筑进行拆除时,政府部门要采用“无缝对接”的方式,将违法建筑的拆除工作与校方安全隐患、重点工程建设及美化作用相结合,对城市环境进行全面改善,有效的提升城市形象;对拆除以后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对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3)首先,要建立健全违法建筑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违法建筑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法不到位,城市管理没有及时跟上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乡镇、街道、社区要把制止违法建设列入班子考核内容,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健全管理网络,做到守土有责。对于确定的违法建设,应予坚决的制止,态度明确,旗臶鲜明。但是由于不少违法建设问题出现在社区内,而且涉及社区管理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不适宜在一开始就采取强硬的手段进行治理,在具体执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依法行政与维护稳定关系,通过调查情况、宣传教育、协调关系等方法尽可能的减少各方的争端,在必要时也可以通过有关部门采取强硬手段解决问题做到依法无情“拆违”,有情操作。同时要加强对广大群众的法制教育,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宣传《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活动,增强广大县民的规划意识、法制意识和城市意识,让老百姓能自觉地依法依规搞建设。

(4)处理历史存量违法建设,对历史存量违法建设鼓励自拆,适当给予自拆补助。严肃房屋拆迁补偿政策,对违法建筑强拆时一律不予补偿,谁补偿追究谁的责任。

4.对现有违法建筑的处理措施

(1)手续的补办。对于符合规划、用地性质符合审批条件,且具备环保、消防、安全、同福及采光等都能达到相关标准的建筑,允许其进行相关手续的补办。

(2)拆除暂缓。对于不在控制区域范围内、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未对城市的市容及人民生活造成影响且不具备审批条件的违法建筑,可以通过申请的方式向上级部门进行审批,由相关部门审核完善以后给予签署经过层层批复并由建设方做出承诺,可在日后规划时对该建筑进行无条件拆除,并得不到任何补偿。

(3)依法拆除。在控制区域内,对于具有严重安全隐患、影响市容市貌对人们生活造成影响的违法建筑进行拆除。

5.结语

综上所述,违法建筑于法无据,于情无理,于民无益,应采用重拳出击的方式,对违法建筑进行依法打击,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将思想得到统一,采用坚决的态度、强硬的措施及快速的行动来对违法建筑进行处理,对违见人员应进行处罚,促使此类恶劣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参考文献】

[1]韩苏冬.论违章建筑[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4).

[2]石明胜,贾龙波.农村违章建筑成因及对策分析——以浙江省浦江县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7(09).

[3]徐玲.违法建筑治理法律对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

[4]许云峰.浅议城市违章建筑的危害[J].山西建筑,2004(21).

[5]孙健.城市违法建设治理问题的对策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

篇5:中国农村土地违法现状及相关对策

摘要: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可耕地人均占有量低,土地科学利用率不高,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土地问题将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因此,针对当前农村土地违法现状,从法学角度认识、分析其存在的客观原因、违法事实, 探讨相关对策,历史意义十分巨大!

关键词:土地,违法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农村的土地开发和利用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的确为拉大城市框架,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新思路,新经验。但是,在近十几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出现非法占地现象, 导致了农村开发区建设规模盲目扩大,肆意圈地,各类土地违法案件层出不穷, 严重扰乱了土地市场秩序,破坏了土地资源良性循环机制,侵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农村土地资源正遭受着无序开发和不断减少的危险,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加大治理土地违法案件力度势在必行。因此,从法学理论和实践角度探讨农村土地违法现状及相关对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一、中国农村土地违法现状

自古“民以食为天”,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旦失去了土地,后果不堪设想。中国社科院一份最新的调查显示:从过重的农民负担到事关当代和子孙后代生存的土地问题,中国农村的社会矛盾正出现重大变化。调查的主持者、社科院研究员于建嵘表示,农村土地纠纷正在成为影响当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首要问题。

(一)中国农村土地违法行为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土地违法行为主要有:宅基地审批不够严格;非法租地现象泛滥;个人私搭乱建、违章建房;变相买卖集体土地,侵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另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周边乡镇的土地被征用,造成大批村民失去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成为失地农民。可以说:“在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市化规模进程中,数以万计的农民兄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农民没有任何经济收入,一方面要适应城市消费水平,另一方面为生计发愁担忧,因而,少数聪明人、大胆人就想尽一切办法私自建房,尤其在国道两侧、城区出入市口,建成后向外租赁,一月收入少则几百,多则几千。经济利益的巨大驱动,造成农村私搭乱建、违章建房行为屡禁不止。多年来宅基地问题一直是农民心目中的头等大事,由于新城区建设的整体规划,按照当时政策规定,大批宅基地处于停批状态,农民为了解决住房紧张、子女婚嫁问题而不得不托人情找关系,有的基层土地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碍于情面,怕得罪人,甚至弄虚作假,违规办理宅基地审批手续。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城区建设整体规划,助长了少数人违法建房的积极性,也侵害了遵纪守法群众的根本利益。

《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 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可在很多地方,一些村干部为了一己私利,利用手中的权利,把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当成私有财产非法租赁,转让、买卖,所得土地补偿款又对群众不公开、不发放、多数用于购买轿车等奢侈用品,这种违法行为严重侵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破坏了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59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3.75亩的43%,有666个县的土地人均已经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而遥感监测资料表明,从1986年—1995年间,我国净减耕地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超过日本耕地面积总和,耕地的日趋减少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已经给我们敲响了世纪警钟!

(二)当前农村土地违法行为的主要特点

当事人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大多数农民只顾眼前经济利益,不考虑失去每寸土地给自身及后代造成的恶果,不考虑失去祖辈留下的这份产业,自身如何生存,这是造成土地违法行为不断发生的根本原因。

农村土地违法案件带有明显的家族性、其中不乏有村、组干部利用职权顶风作案。

土地违法案件多集中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多数村镇无集体企业,群众收入在当地处于低下水平。

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多属共同犯罪,主要涉及审批宅基地、土地出让、土地补偿发放,批准占地等项目。

在大宗的土地违法案件中,多数违法主体是政府机关,这是现阶段土地违法案件呈现的显著特点,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二、中国农村土地违法原因分析

中国有8亿多群体生活在农村,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生产资料,也是进行物质开发,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的一切载体。农村土地违法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因素,同时与现实法律、法规的制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表面上看,违法行为及违法案件的产生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和法制观念淡薄有关,但从深层考虑,作为土地政策的立法者,是否真正尽到了自己的法定义务,尽可能制订出与当前经济发展,社会人文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土地部门的管理者、执法者是否有国土资源不断缺失危在现实,殃及后代的忧患意识,真正履行了自己的法定职责,这一系列问题无论从历史角度和法学角度进行剖析、探讨都有着深刻地社会意义!

(一)法律意识淡薄,《土地法》宣传力度相当滞后 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正逐渐改变原有贫穷落后的面貌,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如何能“快速脱贫致富”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构想。俗话说:“靠山吃山”,因此农村多数人就在集体土地和自家宅基地上念起了“致富经”,这也是土地违法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年3月,湖南枣阳市国土局土地执法人员在三都镇发现,该镇南庄村、双汇村有30多户农民在自家的饭碗里盖房,这是严重违法占地行为,当土地执法人员前往该村执行公务时,遭到该村村民的围攻和漫骂,一些村民还要与执法人员拼命。在这种情况下,执法人员在派出所的配合下采取强制措施,强行拆除了这些违法建筑。今年3月20日,河南省长垣 县土地局联合城建局、公安局对私自占用耕地建厂并打伤执法人员的村民杜东义实行刑事拘留,并拆除了非法建筑„„以上两起案件充分反映了当前农村土地违法行为的猖獗和执法的难度,很多村民认为盖几间房能占多少地?又不是触犯刑律的大罪,你能把我怎么样?抱有这种心态的村民不在少数,绝大多数没有文化,更谈不到法律知识。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农村农民的法制观念还很薄弱,遵章守法意识还很差,甚至有的违法案件正是村干部所为,因为村干部手中大小都有一定权力,这就给自身违法行为带来了便利条件。村干部带头违法,群众自然上行下效。而另一方面,作为土地的管理者和执法者,是否真正尽到了管理职责和宣传义务?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指责群众素质差、文化低,关键看如何宣传、教育、和引导,必要的强制惩罚措施不可少,但平时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法律知识,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将违法案件控制在最底线,这才是土地的管理者和执法者应思考的问题。仅仅靠每年6月25日“土地法宣传日”在乡、镇门口摆几张桌子,挂几条标语等待群众上门咨询是远远不够的!

(二)农村土地违法行为得以长期存在,并不断蔓延

农村是主要的土地资源集中区,大片耕地良田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基本保障,同时也为违法占地获取经济利益提供了便利条件。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等路修好了,畅通了,两边的违法建筑也就应酝而生了,这也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规律,特别在国道两侧,出入市口周边,路边店的整治难度相当大。追根求源还是为了挣“钱”,农民耕作忙碌一年抵不上几间简易房的出租收益,这种巨大的经济反差,足以驱使一部分人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明目张胆地从事土地违法活动。其次,有些村民为了在征地动迁过程中能得到较好的补偿而突击建房,增加房屋面积,占据这种思想的村民也非常普遍。有些是由于统一规划,在本地区停止发放宅基地证,禁止自行盖房,一些村民确实存在住房困难,如子女结婚用房。有些村民不明是非,盲目跟上,看到人家在违法搭建,自己觉得吃亏,所以也跟上,而且越建越多,越建越大。再次,随着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大打“招商牌”,把吸引外商投资,搞活本地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作为考核当地行政长官的一个重要指标,有的领导为了出政绩,盲目筹建各类开发区,圈地少则几百亩,多则上千亩,往往是先行开工,后行补办手续,有的甚至没有经过合法审批。记者在河南安阳市各县搞土地调查时看到,该市前几年搞所谓“千村百万”工程,大面积的非法占地,到现在是企业倒闭,厂院空空。原湖北省副省长孟庆平在担任海南省副省长期间,利用主管土地审批工作之便,多次收受贿赂共计人民币14万元,港币10万元,判处有期徒刑10年。在成克杰的死刑档案里,记载了这位大贪官与土地的不解之缘,为帮助一家房地产公司承接到一大型工程项目,成克杰指示南宁市政府大幅度压低工程土地价格,并要求银行为其发放工程贷款,为此,成克杰得到贿赂款2021万人民币。一方面,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的管理者和执法者,承担着保障社会正常秩序和政治经济协调发展的职责,代表着公平和正义!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另一方面,作为政府一旦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知法犯法现象,无论是政府行为还是某一个人,都必将给公众造成信任危机,都会降低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国民一旦丧失了对法制和政府的信赖,后果不堪设想!

(三)农村违法占地行为屡禁不止

1、违法占地案件发现难 由于基层土地管理部门人员少,又缺少交通工具,面对土地案件发案范围大、土地管辖面积广,农民违法占地建房季节性强、时间集中等原因,土地管理人员经常处于顾此失彼状态中,造成狠多案件和违法行为不能发现或发现不及时。具体到乡、镇土地所,这是最基层的土地管理部门,编制最多不超过十人,同时还要兼顾乡、镇中心任务,例如计划生育、安全生产、信访稳定等常年的主要工作,这也是目前农村工作的实际状况。因此,乡、镇土地所管理效能和执法力量无形地被削弱了。

2、发现违法占地制止难

《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管理部门在作出处罚决定后对继续施工者有制止权。但由于没有明确采用何种手段去制止,因此,许多违法者对处罚通知置若罔闻,在执法过程中,土地执法人员被围攻、辱骂、殴打的情况屡有发生,据对14个省的不完全统计,执法人员被殴打辱骂的就有2.7万人,已经有4名土地管理员被殴打致死。

3、形成违法事实处理难

在执法过程中,很多土地违法案件的处理,需要公安机关和法院的配合,使部分土地违法案件处理难。一旦涉及到地方政府或领导干部的案件,土地管理部门便束手无策,有的回避矛盾,有的以罚款代替处罚,或不了了之。河南省2000年就有4000多件土地违法案件未能处理,陕西省也有3200余件。广州市政府越权批地500多宗,面积4万余亩,虽经国务院点名批评,但处理起来仍遇到不少阻力。

4、基层党委政府一味强调“信访稳定”,怕执法行为引起“乱子“丢了官帽,以致对土地违法案件措施不够、力度不强,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对不断上升的违法案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在农村和城市,稳定都是压倒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务,没有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就谈不到经济发展,社会繁荣。这条方针路线丝毫没有错,但同时,正是这条“高压线”不仅束缚了不少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的手脚,更可怕的是麻痹了思想,禁固了头脑!因为每级政府都和上级签订有信访稳定目标责任书,信访工作搞的如何直接与书记、乡长的政绩挂钩。所以,对于本辖区出现的土地违法案件,乡、镇领导一般都慎之又慎,对小宗的违法占地者,且权力背景不复杂的采取一些强制拆除行动,而对大宗占地且已成规模的违法建筑不敢采取强制行为。一是大面积强拆人力、物力,资金投入大,对违法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大。二是强拆行为容易引起群体上访事件,给基层党委政府正常工作造成麻烦。而很多违法者也掌握了这种心理,千方百计把“生米做成熟饭“,期盼日后交些罚款了事。在农村,这种现象已经形成了一种怪圈,或者叫浅规则,有的领导干部只为个人仕途着想,认为只要在自己任期内不出现大的乱子,我何必引火烧身呢?把矛盾留给后任不就行啦!

如何加强基层党委政府的执政理念,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为民谋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新时期已迫在眉睫,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要求!

三、遏制中国农村土地违法的相关对策

(一)强化管理,严格执法

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不移地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严格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在本辖区建立乡、村、组三级预防体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具体到责任人,并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标本兼治,对发现的违法占地行为现场办公,就地处罚,无论涉及到谁决不姑息迁就,只有硬起手腕,铁面无私,才真正起到对违法者的警示震慑作用,同时对广大群众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在这方面,基层党委政府应成为执法部门的坚强后盾,而不是当执法遇到阻力或引起冲突时认为是给党委政府找了麻烦,对执法人员求全责怪,只有这样,执法人员才无后顾之忧,也只有得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村土地违法案件才能得到根本扼制。

(二)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和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

逐步改变以往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把能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作为干部考核、任用、提拔的重要指标,而要把乡镇一级党政一把手对辖区内耕地的保护措施和成绩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中,对治理违法占地业绩突出者,给予重奖,委以重任。对那些玩忽职守,造成辖区内耕地、基本农田遭到大面积毁坏的,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要实行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建立能反映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消除地方政府干预征地、供地、土地执法的制度因素,在国家公务员队伍中增强“土地资源不断流失,危在当代,祸及子孙”的忧患意识,引导干部科学、合理、集约、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与公、检、法、行政监察,纪检部门的密切合作 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各执法部门的联系和协作,定期主动通报辖区内的土地违法案件的情况,争取得到大力支持,特别是要加强与公安机关的联合执法。在农村,由于基层土地管理部门没有处罚权,一般都是对违法者下达《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对不听劝阻的大宗土地违法案件上报乡、镇党委政府和上级土地监察部门后,在会同公安、行政执法等部门联合执法。加上基层土地管理部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执法者都是当地人,对乡里乡亲的违法行为碍于情面,怕得罪人,因此不愿执行处罚决定。鉴于这种情况,很有必要建立一支土地公安队伍,和铁路公安、林业公安一样对本系统违法案件独立行使执法权,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只有强有力的强制措施才能保障土地市场的规范秩序,才能打击违法者的嚣张气焰,从而扭转长期以来土地违法案件执行难的局面。

(四)将土地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由于农村地广人稀,群众思想觉悟还不高,往往违法建筑一夜之间就耸立起来,执法人员防不胜防,很难发现,而大多数群众又熟视无睹,认为盖几间房违啥法了?因此很少有人举报。如何克服基层土地管理人员编制不足,工作被动的局面,采取日常巡查方式非常重要!在村民中能逐步形成土地违法行为有人管,有人问,而且还将被依法查处这样一种氛围,能起到防范于未燃的作用,并能给村民经济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关键看如何照章执行,不流于形式,真正作到发现一起,查处一宗,把巡查制度作为长期目标任务纳入整个土地管理体系中,坚持打防并举,以防为主,惩治为辅,让这一举措在治理农村土地违法活动中真正收到明显实效!

在我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下,各级党委政府都要 认清形式,端正思想,以维护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态度来治理农村土地违法行为,每名土地管理工作者更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抱着对国家长治久安、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投身本职工作中,珍惜地球赐予人类的宝贵土地资源,坚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原则,保护基本农田良性循环机制,严打不同时期土地违法案件上升态势,严惩土地违法责任人,使我们脚下每寸土地都能物尽其用,和谐再生,为我们共同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祝愿明天更美好!

参考文献:

(1)英.威廉、韦德著:《土地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版。(2)《国土资源管理常用法律法规规章汇编》,郑州市管城区国土资源局,2002年3月。

篇6:农村违法生育原因及处理对策

襄汾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张勇健 王慧峰

我省自2007年12月19日统一部署开展“无缝隙、拉网式”治超总行动以来,各级政府精心组织,部门协同作战,全社会联勤联动,深入开展了力度空前的治理非法超限超载运输攻坚战,使多年没有攻克的超限超载这一“顽疾”得以有效遏制。但在对治超工作进行总结的同时,我们发现短途运输和乡镇道路违法超限超载现象仍不容乐观,为此,我们结合基层治理超载超限工作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治理对策研究。

一、短途运输超限超载的表现形式

治超工作中,尽管政府牵头,运管驻厂卡源头,交警、路政控路面,其他部门协作监管,但非法超限超载运输在乡镇道路上表现仍较为突出。

一是从车型上看,以三轴、四轴重型货车为主,这些车辆同时涉嫌无牌、私自改装、敞篷运输等违法行为。从拉运货物上看,一般为土、沙、石、矿、水渣等流散货物,通常运往搅拌站、水泥厂、选矿厂等企业。从活动路段及时段上看,在乡镇道路和建设工地附近活动比较频繁,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下班时间和夜间,行程一般在5公里以内。二是乡镇道路超限超载问题突出。根据省政府关于治理非法超限超载实施意见规定,车货总重超过20吨的货运车辆不得驶入乡村道路。然而,有部分货车为逃避治超执法检查,绕行乡镇道路肆意超限超载;也有个别货车为降低运输成本走近道、赶时间,故意驶入乡镇道路行驶,这一现象在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和河道两侧的乡镇、村庄表现尤为突出。

二、短途运输超限越载的主要原因

首先,企业法制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盲目追求经济利益。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来,进一步明确了货车装载要求,加大了对超载超限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我省在制定《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办法时,特别针对我省是产煤大省、超载超限违法行为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了超载超限违法行为的处罚分级。省委省政府对治超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下发有关政策性文件和规定。但有关部门和企业法制意识淡薄,对此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部分企业负责人及个体户主、驾驶员对治超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企业认为只要自己出厂货车不超载就行,进厂超载与自己无关,对进场超限超载违法驾驶人缺乏教育和管理,助长了驾驶员“多拉快跑”的心理和行为。个别车主唯利是图,不惜损坏路面、污染环境,不顾交通安全私自改装、加高马槽超载超限来换取更多的利益。

其次,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存在死角。短途超限超载所载货物以沙、石、水渣等流散物为主,而这些原料一般来源于河道、山沟的一些采沙厂、石料厂等贮备场所,这些场所大多不具备经营条件,也根本没有称重设备。类似的超限超载行为缺乏必要的源头监管,个别非法经营者故意与有关部门“捉迷藏”,你来查我就停,你一走我就干,有的晚上偷着干。监管不到位为肆意超限超载车辆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三,受执法环境影响,治超工作有时比较被动。受“人情网、关系网”的影响,少数治超执法人员在查扣超限超载车辆过程中,面对朋友、同事、上级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打招呼,对待治超行为难以做到依法处理。特别是一些重点工程的施工车辆,持有某某工程建设指挥部核发的通行证,施工单

位及驾驶员就以重点工程建设加快进度为由,经常超限超载违法运输等等,造成了治超执法人员想管没法管、想治理阻力大的被动局面。

第四,乡镇道路管理失控,执法部门标准不一。乡镇道路一般由乡镇政府筹资修建,对道路的管理没有确定责任主体,管理失控。从执法依据看,认定超限超载的标准是一致的,但处罚标准不一样。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查处超载违法时是按车型的总质量核定超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规定卸载、记分、罚款处理;而交通路政部门则按照超限的比例实施处罚,对超过道路限载规定的,按超限论处,使得乡镇道路成了治超的盲区。

总之,短途运输和乡镇道路超限超载的存在,同样干扰了货运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公平竞争,破坏了道路和桥梁,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治理短途超限超载的对策分析

治超工作是一件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利国利民的大事,巩固治超成果、治理短途超限超载运输刻不容缓,我们结合基层治超实践就如何解决短途运输和乡镇道路超限超载等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由政府组织,在各治超成员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建综合执法队,加大对采沙厂、石料厂等贮备场所以及汽修厂的整治力度,该取缔的坚决取缔,该停产整顿的坚决停产整顿,没有称重设备或者存在超限超载隐患的,坚决不得复工生产,任何汽修企业不得擅自更改机动车技术参数。职能部门要加大对以上场所的巡查监管力度,坚决把超限超载隐患堵在源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明确责任,强化管理。确定乡镇道路的管理主体,在各条乡镇道路入口设立限载标志,在主要路段设立限宽或限高门,严防超限超载车辆驶入。综合执法队要不定期、不定时地深入河道、山沟、乡镇道路开展综合治理活动。同时认真受理群众举报,及时查处超限超载、阻挠治超工作、破坏治超设施的违法行为,必要时移交公安机关立案处理。

(三)层层负责,狠抓落实。由政府牵头,将治超工作层层量化、细化,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和企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责成专人负责,把治超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企业必须做到进出厂区货车均不超载;施工单位必须做到手续不完善的车不用、超限超载车不上路。

(四)严格管控,严格处罚。首先,要保障治超专项经费的落实,为公安交警、交通路政配备便携式称重设备和必要的治超装备,提高路面管控能力。其次,要适时开展大规模的联合治超集中统一行动,严厉打击“关系车、人情车、特权车、钻空车、无牌车”,必要时可与相邻县市开展交叉治超行动。第三,公开处罚程序和标准,坚持一把尺子,一个标准,严格责任倒查,严格责任追究,严格从重处罚。

篇7:农村违法生育原因及处理对策

客,且大多数农用车都行驶在路况较差的县乡村道路上,一旦发生事故,多为车毁人亡的重特大交通事故。有效管理好农用车辆、预防和遏制农用车辆交通事故的发生成为“春运”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本人就“春运”期间农用车载人的原因及管理措施谈一下自己的简单看法。

一、农用车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

1、农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随着人财物的大流动和客流量的急剧增加,农村群众出门只顾省钱方便,忽视安全,在乡村道路上遇见农用三轮车、拖拉机就随便乘坐,安全二字置于脑后,加上驾驶人安全意识不强,极易诱发交通事故。

2、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改革开放这些年,广大的农村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市场经济下的客运体制增强了运输业主们的逐利性,在缺乏强力的营运监督下,他们对路线、路况、客源等具有较大的随意选择性,乡村道路成为专业客运运输的营运空白,而“春节”期间人们出行较多,导致人们最便利的交通工具只能是经济实用、自己固有的代步工具——农用车辆。

3、经济利益诱惑驱动。由于投资少,见效快,在春节期间,部分农民把农用车载客作为赚钱谋生的手段,以价格低廉、方便实用等优势占据农村客运市场,投机经营违法载客。

4、路面控管存在不力。由于“春运”期间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再加上由于警力严重不足,往往把有限的警力都投放在国省主干道上,对于一些县乡道路往往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几乎失管失控。就是在有警的国省主干道上,一些农用车驾驶人和车主善于打时间差,利用无警时段悄悄出动,逃避检查,成了管理中的“漏网之鱼”。

二、交警部门应采取的管理对策

1、加强思想认识,将农用车作为“春运”管理的重点。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农用车的安全管理,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要切实把农用车和农村道路的安全管理提升到讲政治的层面上来,充分认识加强农用车的安全管理、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维护安全形势稳定,不仅是我们的职责之所在,也是当前的政治任务和首要任务,要以对党和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增强加强农用车安全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到工作不松,力度不减,严防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2、强化安全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交警部门要结合“五进”、“春运”交通安全宣传活动,通过设立咨询服务站、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交通安全知识。针对农民、农用车、农村道路的特点,认真组织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朋友的交通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做到不驾问题车,不乘坐农用车。要组织在农村道路沿线、农村集镇、农村中小学校、农村集市等场所开展以“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一路平安”为主题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滚动播放交通安全专题教育片;组织民警深入公路沿线村镇和农贸市场,展出宣传挂图,讲解交通安全常识;同时,要指导路面执勤民警在查纠农用车、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时,耐心向当事人讲明危害,使之受到教育,增强执法和宣传效果。

3、强化路面监控,切实消除各类事故隐患。要控制农用车的违法,减少和避免各类涉及农用车交通事故的发生,强化路面管理是关键。一是多开展农用车辆专项整治活动,对那些从事客运的农用运输车,要坚决予以取缔,该查处的要实行重处;二是管理要延伸。交警上路巡查要延伸到乡、村公路,发现一辆,查扣一辆,该报废的报废;三是对驾驶农用车载客的驾驶人要严肃处理,组织他们办学习班,提高认识基础上,按有关规定作出严肃处理,对屡教不改者注销其驾驶证;五是加大举报有奖力度。我们在搞宣传的同时,也要向村民们宣传举报有奖制度,如果举报属实,将坚决兑现奖金,以此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管理的积极性,让农用车违法载客行为无处藏身。

篇8:农村违法生育原因及处理对策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综观近几年刑事犯罪的发展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并越来越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20%。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共同课题。

1 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因未成年人阶段独特的主观心理状态与客观现实之间,生理与心理发育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诸如认识能力低下,辨别能力差,纪律和法观念淡薄等心理缺陷外,还受外部客观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刺激。新一代的未成年人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生活、学习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逐渐进入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型时期巨大的社会变改和由此引发的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强然冲击,必然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渠道向未成年人辐射,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成为他们违法犯罪的诱因。

1.1 思想幼稚,辨别是非能力差

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特别是16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由于他们尚未成年,在心理、生理等方面与成年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正处于儿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时期,生理变化明显,智力发育很快,精力旺盛,心理上进入了由幼稚转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但是,由于身体和智力还处在发育过程中,所以思想比较幼稚,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易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当前未成年人自身呈现新特点和新变化,以独生子女为主的“90后”正逐渐进入学校或走向社会,他们从个人到群体,从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到生活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①由于独生子女比较多,从小都是被宠出来的;②他们吃苦少,自控能力相对来讲比较弱;③他们排斥约束和管理的心态比较普遍,对于任何规范化的行为、行动及组织对他们的约束管理,总有很不情愿接受的心态。再加上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青少年具有容易忽视社会规范,且感情容易冲动,缺乏自控能力,行为往往带有盲目性和突发性这种共性,因此其犯罪诱发快,而且往往不计较后果。

1.2 社会消极因素及大众文化传媒中消极内容的腐蚀

1.2.1 各种社会矛盾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大规模农民工流动、失地农民、企业职工下岗等社会问题,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剧、城乡矛盾突出、就业困难等深层矛盾。城乡之间流动加速,收入分配差距增大之后,许多未成年人通过切身经历和现代传媒感受到这种巨大差距。而新一代青少年群体中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突出,渴望在社会生活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诉求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环境激变或者引导不当,就有可能演化为青少年的过激行为。

1.2.2 西方价值观等不良思潮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文化渗透,西方价值观等不良思潮涌进国门。在西方价值论、“拜金主义”、“向钱看”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下,一些未成年人也产生了强烈的金钱欲、享受欲,而当他们用正当的手段无法满足自身的欲望时,便铤而走险,进行违法犯罪。

1.2.3 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负面作用

近年来,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很多积极的东西。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在我国近3亿网民中,未成年人网民占了35.2%,手机上网的70%是未成年人。但是,由于一些媒体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的取向,使大量非法庸俗、格调低下的黄色书刊、影视作品及不良信息在文化产品市场及互联网上传播,黄色的“病毒”无情地侵蚀未成年人纯洁的心灵,使一些未成年人成为黄色浊流的牺牲品,直接诱发未成年人犯罪,成为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1.3 学校教育在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时,育人的力度不够

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正规的社会化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社会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但是,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教育,轻德育教育的倾向,片面追求升学率,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4 不良的家庭环境及缺陷家庭对未成年人有直接的消极影响

(1)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粗暴,动辄打骂,使子女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而产生逆反心理,逐步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未成年人遭受歧视和虐待,逐渐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一旦受到外界给予的“温暖”,便会不加分辨地接受,很容易受到坏人的欺骗和引诱。

(2)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大幅度提高,大量离异、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没能得到有效保护。特殊生存环境所带来的困难使这些未成年人逐渐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

2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

2.1 犯罪主体日趋低龄化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数量持续升高,范围不断扩大,年龄日趋低龄化。仅以2010年发生在柳州市柳南区一团伙抢劫案为例,涉案人员9人,年龄最大仅满16周岁,最小的不满14周岁。其中,年满16周岁的2人,占涉案人员的22.2%;年满15周岁的2人,占涉案人员的22.2%;年满14周岁的3人,占涉案人员的33.4%;不满14周岁的2人,占涉案人员的22.2%。

2.2 犯罪类型呈现多元化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未成年人犯罪由过去的以盗窃为主的犯罪,逐步向抢劫、绑架人质勒索钱财方向发展;由单一的流氓淫乱向强奸、轮奸犯罪发展;由简单的冲动冒险向预谋性的团伙犯罪、集团犯罪方向发展;更为严重的是,由非暴力犯罪向暴力犯罪甚至严重暴力犯罪方向发展。

2.3 共同作案和团伙犯罪

近年来,一些未成年人为了谋取更大的非法利益纠集起来,进而带有不同程度的组织性,通过增加犯罪的能力来提高犯罪的成功率,使未成年人犯罪带上了浓重的共同作案及团伙犯罪特征。而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产生的人员大流动及通过网络及通信技术所构成的“虚拟空间”,使有相同爱好或兴趣的青少年自发形成了大量的青少年组织,在客观上又为他们组织起来犯罪提供了有利条件。

2.4 犯罪手段向成人化、智能化发展

犯罪手段发展主要表现在犯罪前有预谋,犯罪中有伪装,犯罪后有对策。一些未成年人为实施犯罪目的,时常利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并吸收多种科学常识和技术手段,为其犯罪服务,例如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多种电器、电子设备、微机等作案,使未成年人犯罪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3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是亿万家庭的最大关切,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根本保障。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安宁与幸福,关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民族的兴旺与发展。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要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要明确责任,大力协同,综合防治,通过教育和法制相结合,使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得到明显好转。”因此,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必须整合社会各种资源,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实行综合治理。

3.1 大力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宣传教育,努力形成全社会帮教机制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作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专门法律,它们的颁布与实施,对于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消除不良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侵蚀和影响,共同做好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运用各种社会资源,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此类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形成长效的社会帮教机制,使未成年人提高法制意识,加强法制观念,锻炼他们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3.2 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夯实思想道德建设这道防线,对于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着眼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正面教育,社会教育和体验教育为基本途经,大力推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教育,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抵御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腐蚀和诱惑的能力,有效地预防违法犯罪。

3.3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管理机制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管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它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开展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构架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紧密结合教育机制。学校教育始终是灌输文化知识和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既要对他们进行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教育,又要对他们进行理想前途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要努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4 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切实履行法律赋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职责

公安机关作为预防和打击犯罪的重要职能部门,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负有重要职责,公安机关要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力,充分履行职责,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①在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过程中,要深挖隐藏的专门勾引、唆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教唆犯,并依法从重处罚。②对失足的青少年,要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及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严格限制使用强制措施,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③对因违法犯罪在看守所、治安拘留所、强制戒毒所等公共场所收押或执行的未成年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采取分别收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的措施,严防“交叉感染”,并指定专人负责,有针对性地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思想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增强其遵纪守法观念,提高其文化水平。④要从广大未成年人、家长、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切实解决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危害未成年人安全、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问题,特别是对拐卖儿童、教唆未成年人、向未成年人传授犯罪方法、绑架儿童勒索钱财及向未成年人传播淫秽物品、强迫、引诱未成年人卖淫等以未成年人为侵害对象的犯罪案件,要坚持依法从重、从快查处,尽快解救和保护被侵害的未成年人。

3.5 加快制定少年刑事法律,完善对少年犯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制度

如前所述,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必须实行综合治理,而完善法治则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少年犯罪的处罚,不仅关系到少年犯的前途,而且还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其意义远远超出处罚犯罪少年本身。因此,必须将其纳入法治轨道,务必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目前,我们国家尚没有专门的少年刑法(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少年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只有刑法中作了原则性规定,不便于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操作,不能适应有效地教育和挽救犯罪少年的需要。为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在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借鉴国外的做法,针对现阶段少年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制定一个统一、完整的少年刑法。

摘要:未成年人违法是危害社会的隐患之一,如何教育、挽救、帮助、感化违法的青少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共同深题。文章探讨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趋势,分析导致其犯罪行为的诱因,寻求矫治的谋略,以求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上一篇:模具车间现场管理制度下一篇:如何做一个成功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