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校园文化》论文

2024-04-19

《构建新时代校园文化》论文(共8篇)

篇1:《构建新时代校园文化》论文

构建新时代校园文化,打造美丽新校园

——校本教研收获多

濮阳工业园区昌湖中心小学

贾芙卿

我校近年来一直走在兄弟学校的前端,其中包括校园文化的建设,经典诵读推广活动的开展,葫芦丝特色的开发,成为兄弟学校学习的榜样,其意义影响深远,针对学校的发展趋势,我校针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开发,打造具有昌湖中心小学特色的校本文化,我们全体师生群力群策共同进步,收获颇多。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首先以“校园动态文化”“制度和管理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着手,把校园的基础建设、管理水平和内涵发展一一展现。其重点推出了“班级文化管理”“经典诵读推广活动”“特长教育”“礼仪养成教育”五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校园文化

经典诵读

开拓创新

个性发展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尤其是学校的学生,更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因此,学校将不止

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少先队文化是由少先队性质决定的,是少先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我们昌湖中心小学位于农村,当前全国上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学校工作置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里和农民意识的包围之中,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校自2011年开始着力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

重点抓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带动各村小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我校基于这样的认识,校领导认真筹划,先易后难,分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校园动态文化”“制度和管理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着手,把校园的基础建设、管理水平一一展现。

校园环境建设,在进行校园建设时做到绿化、景观、文化的有机结合,例如:给花草树木挂牌,让花草树木会说话;给走廊墙壁配画、题字,古朴的校门、红色的围墙、典雅的文化长廊、整饬的花圃和绿化带、昭示着“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激励意志、迎接挑战”精神的运动场、催人奋进的名人名言、温馨的文明用语、富有个性的教室与寝室布置,再间以杨柳翠竹、绿树红花,随时随地都让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

我校提出了“文明、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树立了“敬业、爱生、厚德、博学”的教风,形成了“自信、自主、乐学、善学”的学风,铸就了“诚信做人,认真做事”的昌湖小学精神。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具有无穷的感染力,使学校每个人都能能自觉的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群体之间、个体之间、干群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了相互尊重、互相配合、民主平等的工作与学习氛围,产生了强大的校园凝聚力。

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爱校热情,他们班爱美之心体现在了班级的墙面上,你看那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上烙印着学生的公约、制度、学习成果,还有的班级墙上张贴着学生的愿望、心得等等,无不彰显人文个性。刘贵荣老师班开展的“幸福教室”活动让孩子如进入温馨的摇篮,贾芙卿老师的“荣誉树”结满的是学生每时每刻的进步,低年级张赛老师的教室里更恰似美丽的花园,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接轨变得舒畅、可爱······ 最近一年中,我校有开展了星级评选活动,大批的孩子在鼓励中健康成长。

2、在班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马上进行内涵发展建设。

“经典诵读”是开展读书活动,升华师生情趣。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丰富矿藏,是经验智慧的高度结晶,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要求教师读书做到“三个一”,即做到每天阅读一篇教育教学相关文章,每月阅读一本教育教学刊物,每学期阅读一套教育教学专著,学生中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开展读书笔记评比、书签展览、谷雨诗会、朗诵、讲故事等活动。通过这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校经过研究,2012年着手于“经典诵读”领导小组的组建,到规划细节、到节目呈现,都投入了相当可观的人力物力,所以从某个方面来说我校成为这方面的的领头兵是偶然也是必然的。回头看我们的成果也是可圈可点的:2012年本评为县级“书香校园”,随后又被评为市级“书香校园”,曾多次组织公开表演活动,2014年的濮阳工业园区组织举办的“中国梦从这里起飞”2014年六一特别节就在我校举行,我校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3、开拓思路,创造条件,建设具有昌湖特色的新型校园。我校由于地处农村,师资力量行对贫乏,但我们集思广益,和濮阳艺术协会联系,进行外聘老师,开办了葫芦丝特长班和口琴特长班。“让每个学生有一技之长!”这是我校校长韩碰法同志在家长大会上的讲话,也是对学生今后发展的的一个承诺,他的英明决策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学习不忘人文,开展“文明礼仪养成”的课程,是我校师生共同研究并一致通过的决定。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声教播于海外。相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和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和上古礼制的渊

薮,《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成为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自然成为了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我校的校本课程从“个人礼仪”“公共礼仪”“生活礼仪”和“学校礼仪”四点出发,符合了“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躬耕于教育的沃土,建设温馨和谐的校园,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镇小学全体教师将继续奋力扬帆,去谱写我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新篇章!

篇2:《构建新时代校园文化》论文

构建彰显时代特征的和谐文化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目的.就是为培植和谐文化提供精神价值的基础和道德情感的氛围,而培植和谐文化的目的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力的支撑.

作 者:胡伯项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思政部 刊 名: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7(6) 分类号:B82 关键词: 

篇3:《构建新时代校园文化》论文

1“创”时代背景下,创新型校园文化的概念

1.1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校园文化建设对每所高校来讲,不仅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持续长久的。“目前,校园文化更倾向于创新型校园文化,而培养具有创新型思维、创新型精神、创新型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高校重要任务之一。”为完成此任务,高校应着力建设于校园文化的创新,构建创新型校园文化。

1.2创新型校园文化的概念

创新型校园文化是指培养具有创新型思维、创新型精神、创新型能力的人才为目的,通过不断进行形式、制度、内容的创新,建造创新型校园,形成创新型校园文化。“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是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具有深刻而全面的教育功能,是高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载体。”[1]

2“创”时代背景下,构建创新型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2.1重视不足导致保障不充分

部分高等学校因重视不足,导致不理解不认识创新型校园文化,不明白创新型校园文化为何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概念,不知道该从哪方面着手开展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不清楚建设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不懂校园文化是什么,更不知道其包括的内容。导致在现代教育中积极提倡“终身教育”“大教育”,忽略了“人性”的教育,过分强调知识教育对于高等学校学生的重要性,却忽视了高等学校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对于“创新能力”的需要。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机械、枯燥,生硬的教育方式下,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创新式教育,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也常因无人问津而日趋萎缩、苍白。以是倡导创新式教育,让高校学生在富有创造力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学会感受,学会表达,以减轻他们的厌学情绪,增强其创新能力及个人的综合素质,在提升个人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加快了学校的创新步伐。

2.2活动过多导致校园商业化

很多高等学校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环境和布局文化,认为校园文化就是传统的高等学校校园文化。从而大量的引进外来活动、对学校进行大量布置,这使学校展现出具有很多活动,使学校过于商业化和功利性,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往往忽视了活动本身的教育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是需要从上而下的,需要大量时间完成的。创新型校园文化应从学校环境入手,对学生及教师推行创新式思维的引导,并大加推广活动,使得一时之间学校充满浓厚的商业化色彩。

2.3思想的缺乏导致特色缺乏

我国在十八大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始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大部分高等学校的创新意识刚刚起步,但仍无法摆脱原有的陈旧思想。多数高等学校除了照搬照套其他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外已别无选择,仅仅一味地模仿和因袭其他高等学校的建设模式,一味“拷贝”和复制普通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模式,有的仅仅是其他高等学校的模式改头换面,并没有所谓的“创新”存在。这使得他们虽然在学校建设创新型校园,但是依然不知道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的特色是什么,不懂得究竟什么是创新型校园文化,不明白如何全方位开展创新型校园文化。从而无法在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学校的创新型校园文化形如“鸡肋”,并无开展意义。而对于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按照学校教育特点和规律,按照学校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尽可能突出“创新”的特点,才可以创造出属于自身的创新型校园文化。

3“创”时代背景下,构建创新型校园文化的路径

3.1新环境,构建创新型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是高校学生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一,是长时间高校学生生活的场所,对于生活在校园的学生而言,校园环境不仅起着培养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而且还为高校学生互相沟通,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空间和地点。而对于高校教育而言,需要的不止是教书育人,也需要环境育人,良好的环境可以平复人的情绪与情感。事实证明,校园环境是培育高校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构建创新型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

创新型校园环境是一种以创新为价值、行为为指导的方式,鼓励高校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于创造、敢于竞争的精神,激发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文化环境的和谐发展。创新型校园环境的建设能够营造显著的创新型校园效果,通过创建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气氛,进而贯彻创新型校园文化的构建,弘扬创新型校园文化理念,推动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发展。

3.2新教育,铸造创新型校园文化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方式之一,是传递知识、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主要手段,是促进个人发展的重要方式。传统教育认为,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地方,而传播知识的人只能是教师,因此大多时间都是由教师讲解,学生听从。但是教育方式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引入教育中,不断更新教育方式,从而铸造创新型校园文化。

建设创新型校园教育的内容最重要的是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从创新型教育的主旨出发,更新教育教学的内容,建立教育结构,从教育科研的实施,计划的安排,政策的管理上充分体现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应做出相应的创新,并改革人才培养的方案,设立关于创新指导的课程,加强创新活动的开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使创新型教育模式与高校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3.3新建设,形成创新型校园文化

“校园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高校发展的必要保证,其包括文化建设、精神建设及制度建设等三个方面,通过此建设进展,将为学校树立起良好的校园形象。”[2]创新型校园建设是最直接、最快速的营造校园创新气氛的方式之一,通过创新型校园的建设,将校园文化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形成创新型校园文化。

创新型校园建设将致力于学校管理、学生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各方面,是高校实施创新型教育和建设创新型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校创新型建设的精神体现,是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方法。

3.4新管理,造就创新型校园文化

校园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的人性化的特殊管理活动,管理者通过一些制度与条约采取措施,从而达到优化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管理作为高校制度的规范准则,能够加强提高教育的水平与高度,为营造创新气氛下的校园环境与氛围提供管理上的保障。

创新型校园管理应以创新为主体,伴随正反馈与负反馈的管理机制,建立一个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网络化校园管理系统,从而建立健全的校园管理长效机制,造就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应灵活运用物质鼓励与目标激励等方式,鼓励教师的学术创新与学生的创新学习,促进创新主体与制度的密切融合,完善具有创新机制的校园文化。

高等学校通过创新型校园文化气氛的营造,培养在校学生的创新行为,从而促进高等学校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而对于高等学校学生而言,习惯是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生活方式,习惯是他们一生的命运指南。通过高等学校学生良好的创新习惯的养成,使得他们具备创新的习惯意识,了解创新概念,增强其创新能力,进而增加其综合能力。在创时代的背景下,构建创新型校园文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中国未来高校发展的必要趋势。

参考文献

[1]徐阔.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4.

篇4:《构建新时代校园文化》论文

大庆精神是大庆企业文化的灵魂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爱国”就是爱岗敬业,持续发展,为增强综合国力作贡献。“创业”就是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创业永恒,始终不渝地追求一流。创业精神强调的是要以不畏困难、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进行大庆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求实”就是讲求科学,实事求是,“三老四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奉献”就是职工奉献企业,企业回报投资者,回报社会,回报职工,回报用户。这一企业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理想信念;体现了大庆油田企业上下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职工队伍团结凝聚、同创大业的团队精神风貌,是大庆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大庆精神赋予大庆企业文化生机与活力。大庆精神形成于轰轰烈烈的石油会战年代,又在不同时期不断丰富与发展,它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一提到大庆精神,人们就会想到在困难时期、困难地方、困难条件下,进行的那场改变中国石油工业面貌的石油大会战,就会想到铁人王进喜和几万会战大军,就会想到“人拉肩扛”“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大庆精神又是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内核,“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优良传统作风的内涵实质,以及由此产生的高度事业心、责任感与自觉性,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是一代又一代大庆石油人,始终保持旺盛的热情和高昂的士气,始终坚持好字当头、严细成风,项项工作高标准,人人出手过得硬,始终做到急难险重的关键时刻冲得上、打得赢的根本所在。

大庆精神规定了大庆企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大庆精神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孕育形成、丰富和发展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庆贯彻落实的体现。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核心的大庆企业文化,以油田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反映着油田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整体精神,对开发建设大油田,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实现石油自给和石油工业的长足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大庆精神为大庆企业文化增添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企业与员工、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从而形成的强有力的特殊合力,是企业不断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和核心。以大庆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凝聚了员工队伍的共同价值取向,筑牢了员工队伍的精神支柱。用大庆精神立行是大庆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形成了引领员工队伍的行为导向。用大庆精神聚力,是大庆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不断激发着员工队伍的内在力量。

大庆精神是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根基

大庆精神体现了石油行业的特点,反映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成就了石油工业的辉煌。传承大庆精神是一种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我国油田大多是遵从了大庆的开发模式,大庆精神成为各石油企业精神的基础。新中国的石油工业辉煌于大庆,大庆人遍布各大油田,大庆精神成为了行业精神的火种。

大庆人走到哪里就把大庆精神传播发扬到那里。无论是在东部还是在西部,无论是在上游企业还是在下游企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扬,大庆人走到哪里就把大庆精神传播发扬到那里。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学习教育活动,时刻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育人铸魂,旗帜鲜明地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核心,来构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石油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2006年,钢铁1205钻井队到苏丹钻井,就是依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克服自然环境恶劣、地下情况复杂等困难,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高温当桑拿、汗水当淋浴,每天满负荷工作12小时以上,连续打出了7口优质井,使铁人队伍名扬海外,迈出了“大庆之外找大庆”“创建百年油田、搞好二次创业”的坚实步伐。2011年,国际著名大公司壳牌公司董事会组团到大庆油田参访,以探寻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思想精髓。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成为世界深入认知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窗口。

大庆精神中“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内涵反映了中国石油人的企业文化特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艰苦创业的年代里孕育而成,在油田开发建设实践中丰富发展,历久弥新、内涵丰富、蕴意深刻。它从根本上回答了石油职工为谁工作、为谁产油以及怎样工作、怎样产油的重大问题,明确了石油职工对待责任和使命的基本态度,展示了石油职工的核心价值观。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虽然形成于艰苦创业时代,但其“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精神实质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深刻反映了全国石油人的企业文化特质,始终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始终是推动我国石油企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石油人高举大庆旗帜,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先后组织开展了多次石油大会战,开发了一个又一个油田,建设了一座又一座炼油厂,建立起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石化产品。

大庆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企业精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总公司层面上成立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会,旨在形成研究、宣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中心和阵地,加大理论研究、总结宣传和交流研讨工作力度,不断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赋予新内涵、注入新活力,使其更贴近时代、贴近事实、贴近生活,发挥凝聚和激励作用,为推动石油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近10年来,面对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坚持继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石油战线的优良传统作风,认真践行“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资源、市场、国际化三大战略,切实履行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初步奠定了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物质基础。

nlc202309041812

大庆精神是中国企业的先进文化

大庆石油会战时期,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几万石油大军,“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仅用三年时间就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了大油田,一举甩掉了我国贫油的帽子。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孕育和形成了大庆人引以为自豪的精神宝藏——大庆精神。大庆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企业要创新、要发展,必须注重加强企业精神的培育,依靠先进文化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内动力,而大庆精神就是形成企业强大内动力的先进文化。

毛泽东提出“工业学大庆”。1964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亲手树起了这面红旗,还多次接见铁人王进喜同志,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所蕴涵的无私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和艰苦奋斗作风推向了全国。1990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大庆时,把大庆精神概括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八个字,并提出大庆要“未雨绸缪,考虑未来的发展问题”。2009年6月26日,胡锦涛同志考察大庆时指出:“大庆为国家、为人民所做的历史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大庆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指示要“弘扬大庆精神,推动科学发展”。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人对于大庆精神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充分显示了大庆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企业的先进文化。

大庆精神适应全国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现实来看,我们提倡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因为中国工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大庆精神、铁人精神。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向全国号召“工业学大庆”、2004年国资委在大庆油田召开“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等一系列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大庆油田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工业企业推进自身企业文化建设所学习借鉴的主要文化类型。在推进中国工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大格局中更需要传承和弘扬大庆精神,找准大庆精神在这一大格局中的位置与层次,明晰大庆精神在推进中国工业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扮演的角色以及发挥的作用,打造中国工业企业的文化软实力。

国家经委充分肯定了大庆精神和大庆经验。1981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家经委党组《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以中央文件的形式肯定了国家经委党组对大庆精神的概括,即发愤图强、自力更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无所畏惧、勇挑重担、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讲究科学、“三老四严”、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忘我劳动、为国家分担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1990年2月,江泽民同志视察大庆时科学地界定了大庆精神,即“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概括地说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八个字。从此这八个字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企业精神,成为全体石油工人的座右铭,成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心中的标签。

大庆精神是新时代的企业精神

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时期的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大庆精神。

首先,大庆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展现。大庆精神之“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大庆人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才叫爱国,什么叫爱国主义,什么叫爱国精神;“创业”,不是简单的创造一项事业、完成一项工程、建设一个企业,大庆人把创业变成了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一种享受、一种成就。大庆人的创业既有艰苦创业的要求,更有不断创新的内涵。“求实”,在大庆人的心里,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子,正是求实的态度,才使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业绩,作出一个又一个贡献。“奉献”,是大庆人奉献给国人、奉献给时代最珍贵的财富,也是大庆人人格魅力、人文精神的象征。“大庆精神”不仅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展现,是这个时代所有为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国家强大而努力的人们的集体精神,更是新时期企业不可或缺的企业精神。

大庆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反映。如果把大庆精神仅仅理解为大庆人的精神,那是十分狭隘和教条的。对大庆精神的理解,应当融入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融入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之中。认为大庆精神已经过时的人,是对大庆精神的片面理解,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理解;认为大庆精神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不仅不了解大庆精神,也不了解市场经济,大庆精神与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大庆精神需要赋予市场经济的内容,市场经济更需要大庆精神的洗涤和净化。

大庆精神是智慧与力量的象征。有人认为,大庆人只会苦干、蛮干,不会巧干、灵干;大庆人只会用身体创造财富,而不会用智慧创造财富。这些人,真的是不了解大庆,不了解大庆人。大庆有今天,大庆能够为中国的繁荣富强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除了不怕牺牲、艰苦创业之外,大庆人善于利用智慧、善于利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是分不开的。仅仅只有初中文化的“土专家”何登龙能够写出多媒体培训课程、30出头的伍晓林博士在世界尖端技术舞台上“领衔主演”、大庆原油产量连续27年高产稳产,等等。这一切,仅仅依靠身体、依靠苦干能够达到、能够做得出来吗?大庆精神,不仅仅代表着力量,更代表着智慧,不仅仅代表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智慧与力量,而是所有大庆人的智慧与力量,是整个中国人的智慧与力量的象征,是新时期企业智慧的象征。

大庆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中国要发展,中国要强大,中国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没有爱国精神不行;中国要富强,人民要富裕,社会要和谐,没有创业精神不行;中国目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有许多矛盾需要克服,还有许多的事要做,没有求实、务实精神不行;中国要推行社会公平正义、要建设和谐社会,没有奉献精神不行。中国要进步,需要大庆精神。大庆精神,就是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时代在进步,中国企业在发展,就是要把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用到企业发展中去,成为新时代的企业精神。

(责任编辑:罗志荣)

篇5:构建积淀校园文化--校园论文

廖远明

[关键词] 校园文化构建积淀竞争实力

学校以传授人类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为已任,故而学校的发展,不能离开校园文化的构建与积淀。换言之,一所学校的文化优势就是发展优势。当今,校与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剧烈,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的构建与积淀就是自我坚固、自我坚守、自我完善。今年4月,国家教育部发出《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一方面。

一、深化理念,深入认识校园文化的功能。

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师生,以内存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师生。

从价值—指导体系角度看: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共同构建的文化,因而便具有导向性。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蕴藏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及生活样式。学校文化既对学校发展和学校教育具有指引方面的作用,本身也是重要的教育要素。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性情,使师生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境界得到升华。

从行为—规范体系角度看:校园文化对人的行为规范产生巨大的影响。文化是一种传统,要经过许多年的跋涉才能形成一点点的历史,又要经过多少历史的陶冶,都能形成一点点的风格,这个风格其实正是文化的写照。校园文化使得其中的每个人都要清楚“在这里事情应该怎么办”,从而促使所有成员不仅仅注重自我利益,更要考虑到集体的利益、整体的利益。对于触犯核心价值观那怕是“小恶”,也必须严惩。而“遵守规则是得到奖励和向上流动的基本前提。”

从语言—符号角度看:有了健康、鲜明的校园文化,成员之间就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在共同语言基础上开展活动、建设发展就更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凡是具有强势校园文化的学校,其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形式多样,既有高雅的活动,也有普及性的活动;参与者也往往涵盖面广,既有学生也有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在这里,校园文化实际上起到了一种粘合剂的作用,它通过为集体成员提供共同的语言和相似的志趣

1而把学校成员凝聚起来。

从信仰—观念角度看:校园文化归根到底代表了一种被普通认同的核心观念。尽管一所学校成员的思想、性格、情趣千差万别,然而一旦形成了强势校园文化,这些千差万别的性格和志趣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认同感和凝聚力就会增强,由此而产生的行为方式也会趋于相近和自觉。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可以说是一所学校的思想旗帜。

从知识—技术体系看:校园文化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开展健康向上、丰富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增智益智,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使学生了解学科知识以外的未知世界,培养观察力、想像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形成某种特长爱好,增进其社会实践活动的才干。

二、加强构建,努力形成校园文化的优势

校园文化包含学校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等不同类型。办学理念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校园文化应该建立在明确、可行的办学理念基础之上,学校长久围绕此理念运作、发展后,自然会形成自己的校园氛围和文化,任何初次踏入这个校门的人,自然都会感受到它的存在,能体现一所学校的特色。福州三中的办学理念是:“树立科学发展观,追求办学高素质,积极培训优质师资,培养优秀学生,培育优美校园,积聚优厚资源,积淀优雅文化,构建风正气顺、心齐劲足、人和校兴的和谐校园,努力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有时代感,又具有鲜明特色。

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是文学巨匠巴金的母校,学校将“育人”作为自已的指导思想,提出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生活”。学校将“传统文化‘根的教育’”作为德育的内涵:“一个民族的教育缺乏民族性,便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教育,一种缺乏生命力的教育。”事实证明这一定位非常成功,每年招生时都有许多家长慕名而来,看中的便是这种传统文化优势。

构建强势校园文化,首先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有规划意识、反思意识和改革意识,要有在学校土壤里自主构建生长起来并逐步清晰的学校教育哲学,努力在学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研究与创新、交流与合作的校园文化特征。

其次要克服“粗放性发展”的局限性,关注学校教育活动、学校建设发展、学校管理和学校生活的要素和细节,切实提升学校的原创性和生成性,走“内涵性发展”的道路。一所七八十年甚至百年老校,一定有岁月掩藏不住的荣光。但是时代在发展,作为老校不能躺在传统上睡大觉。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协调,最好的办法是在传统中融入新内容,在新内容中又折射出传统的光芒,即在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一方

面不抛弃原有的历史财富,另一方面又给传统增添新鲜血液和活力。

再次,校园文化建设应与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相结合,要让校园文化的诸多要素真正进入学生发展历程,并改变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思想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注重物质形式的文化,诸如校园建筑、设施设备、制度机构等,更要看重生命形态的文化,诸如校风、精神等,尤其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他们身上所凸显出来的文化是最需要审视和变革的。所以,建设校园文化要从培养人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素养做起。作为学校要给其每个成员以幸福和希望,这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三、注重积淀,全力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

校园文化既需要构建,也需要积淀。

校园文化根本上是校园中人的文化,因而校园文化要从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两方面加强积淀,形成品牌。

学生文化是学生学习、活动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学生都生活在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一所学校,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学生文化的积淀有机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学风、校风和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此要重视让校园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一要打破墙壁的静止,让墙壁说话,布置名人名言、学生美术书法作品、小制作小发明成果等;二要构建科技文化实践平台,如我校坚持举办科技文化活动周、体育艺术节及开展各类演讲赛、辩论赛、十佳歌手赛、征文赛、青春风采秀等等,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接受熏陶,动脑动手,培养兴趣,增长才干。

积淀优秀的教师文化。一是要为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物质条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让教师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二是加强专业实践的参与式培训。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让教师在具体化情境中提升追求事业的精神与能力。三是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给教师创造机会,增加机遇。四是倡导教师形成新的专业生活方式,如鼓励教师同伴互助、专业成长,坚持写教学日志和轶事记录,开展教学叙事研究等等,使教师能够在自觉的层面上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创设学校管理文化的新亮点。

教育是一代一代人共同努力、薪火相传的事业,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让创新的成果沉淀累积,才能形成一所学校的风格,也才能打造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品牌。

四、全面推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一)突出载体,使校园文化找到落脚点。

要建设校园文化,依附什么的载体非常重要。我们宁化一中近些年主要依据下列活动建设校园文化。一是坚持开展“一分钱献爱心助学活动”,自1998年活动开展以来,校“爱心基金会”共收校内外捐款逾10万元,资助经济困难学生600多人次,其中100余人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升入各类高校深造。我校这一活动情况先后被《三明日报》、《福建共青团》等报刊报道,被中央文明办通报推广,并入选《福建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二是打造企校共建的品牌----金叶(大金湖)奖教奖学金,我校与县烟草局(公司)联合设立的“金叶(大金湖)奖教奖学金”已连续开展了八届,大大鼓舞并促进了我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让广大学生在良性的竞争激励机制下拼搏、奋斗、创优、争先,形成了良好的校园竞争文化机制。三是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活动周和体育艺术节,既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四是办好校报及学校网站,给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校报及时报道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情况及成果,宣传办学特色,介绍杰出校友,刊登师生作品,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了它特有的作用。

(二)总结提炼,使校园文化、办学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

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也就是对办学历史、办学经验、办学传统、办学成果等进行总结、归纳、提升的过程。我们宁化一中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团结、求实、严谨、奋进”的优良校风,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又提出了“以人为本、文理并重、人文见长、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并总结归纳出我们的办学特色,即“深厚淳朴的人文底蕴,爱党爱国的光荣传统,坚韧拼搏的奋斗精神,严谨勤奋的教风学风”。明年,宁化一中将迎来80周年华诞,我们结合筹备80周年校庆,要更进一步总结办学历史、办学经验、办学传统,更进一步打造闽赣边界中部名校、强校品牌,以赢得更大的竞争生存空间。

(三)开拓创新,使校园文化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

我们在办学过程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弘扬好的传统,巩固已有的成果,但又决不能囿于传统,固步自封,而要勇于开拓,勇于创新。要根据自身特点、自身优势,结合新的形势发展和要求,在更高要求和更深层次上建设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篇6:构建和谐校园论文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确立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对于韶师这类新办院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这就不仅要求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要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匹配和谐发展,而且要求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谐利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的相互衔接和谐结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互动教学相长,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使和谐社会成为由和谐的人组成的社会,也使和谐的人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成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这应该成为我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大学应有大爱,大学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构建和谐校园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要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级和年级。我校升格以来,我们组织学生认真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韶关学院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政治思想工作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加强了日常行为管理和社团活动的管理,积极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体育等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校学生干部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培养了一批各方面素质和能力都很不错的学生干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应该指出的是,“以人为本”绝不是“随人所欲”,我们也绝不能用“以人为本”作为不服从管理,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借口,而是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加强制度建设,减少随意性行为,只有这样,秩序规范才能得到强化,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才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建设与发展之中,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完善领导体制,创新工作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活动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建立健全决策落实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定期对重要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从制度上保证决策执行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提高决策执行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行之有效的制度一定要严格执行,并辅之以保证措施,这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缺失的一环,也是“人本”管理的前提和保证。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第一要素。大学办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关键取决于高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 提高各层次领导的整体素质和亲和力,为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思想政治保证。我校各层次领导班子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班子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和治校的自觉性、主动性、前瞻性,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以工作和事业为重。在班子内部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充分发挥每名成员的聪明才智,实现工作效率、人际融洽和班子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领导的亲和力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起到示范和凝聚的作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要实现人际和谐化,领导对师生,就要做到公正、公平,要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与师生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领导应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近年来,我校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充电”的空间、发展的机会,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我们教师的内部动力。我们还加强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强教风建设的决定》等文件,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教师主人翁意识增强,就能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领导的示范作用,群众对组织,对领导就会多讲一点服从,多看一点大局,多做一点贡献,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个人对自己也会多一点自律,多一点修养,何愁校园不和谐?

三、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是我们办好大学的法律依据,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制、文明、和谐的校园。

广大师生要做依法治校的模范,要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完善校园法制教育,既要使全体师生懂得如何通过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要懂得如何利用合法权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以达到我们建设“具有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师范专科学校”的目标。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改进治校方式,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要继续坚持我校对师生进行的法制学习和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坚定不移的步伐,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规范办学,提高我校的社会满意度和公信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态化校园,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韶师是一所历经百年并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名校,被原广东省省长朱森林誉为“粤北革命的熔炉,岭南教师的摇篮”。长期的师范教育文化积淀,使她显现出浓郁的“德高人之师,学高人之范”的校园文化氛围。进入高校行列后,更应将这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韶师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这对于活跃校园文化,弘扬韶师精神,彰显我校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依山傍水,绿树成阴,校园绿化覆盖率达到46%以上,生态怡然,环境优美,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我们要教育广大师生爱护我们的校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现代生态人格和生态精神。创造人工和自然相和谐的绿色校园,编织科学与自然的空间,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层面,要树立“生态平衡”观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以神圣的体悟敬畏自然,以诗性的智慧热爱自然,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

近年来,我校在环境教育和环保实践工作方面加大了力度,生态教育和环保活动开展得比过去更普遍,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呈现出新的进展态势,“绿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学生环境意识,良好的环保习惯和行为正在形成。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环境、社会与人》等选修课程,学校教研室还组织教师举办“人口与环境”、“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等专题讲座,增强了广大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广大教师应成为建设生态化校园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率先垂范者。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讲究实效,坚持“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继续深入开展学生绿色环保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就能营造出浓郁温馨和谐的校园生态氛围,一个园林化、生态化、最适宜读书和生活的校园环境就能形成。

篇7:和谐校园文化中构建体育文化论文

一、和谐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和谐校园体育文化”指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校师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技、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则指学校师生的体育观念、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它是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本文将从广义校园体育文化层面来讨论如何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

二、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广义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论构建分价值精神、制度规范、技术物质三个层次。

1.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精神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最深也是最核心部分,是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生命中枢,有极强的渗透力、影响力,超越一切的体育现象,贯穿在每一个参与者的心中,又渗透在每一个体育文化现象之内,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中国有句古话说:象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有什么样的体育价值精神,就会反应出怎样的体育文化规范和体育文化风貌。基于这的个基本理念,我们必须构建立体的,全方位的体育精神文化。

(1)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

首先是校园内的体育工作者校园内的体育工作者由校行政领导,体育系部领导,相关协作部门领导和体育教师及学生工作处和学生辅导员共同组成。他们是体育精神文化的首要受众者和宣导者,应该由体育系部领导牵头,以体育教师为骨干,首先通过课堂引导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精神层面,并身体力行,以课外体育活动为载体,以社团、俱乐部及工会倡导的教师系列体育文化活动为依托来展现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精神层面,并带动相关领导、协作部门,学生工作处及辅导员老师一起体验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为校园文化增添活力和色彩。以此来激发校园全体师生内在的体育精神并在此形成共鸣与互动,使校园体育文化精神从每一个参与者的生命中流露出来,传递给身体的人,使整个校园呈现出体育价值精神层面的“更高、更快、更强的自我超越精神;重在参与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精神;公正对待他人,公平参与竞争的团结协作精神;追求友谊勤勉互助的大同精神;道德至上、全面发展的和谐精神。

(2)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

其次是校园内的教师员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已经实施了近18年,这一纲领性文件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了深刻而又久远的影响,校园内广大教师员工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高涨,体育需求也不断扩大,广大教师员工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和身体力行的积极参与,将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推向了更深更高的层次,校园体育文化的标准也高了。各种赛事在各校园间展开,如江苏高校间的“校长杯”杯乒乓球赛已经形成传统,各高校同职能部门间的赛事也意兴阑珊,这为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添上了浓浓的一笔。

(3)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构建

基础是在校的广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更直观、更活泼、全时间、全方位,更多地是通过学生的体育活动表达出来。所以学生体育价值精神的构建是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层面构建的重中之重。学生体育价值精神的构建,不单是校园体育文化精神风貌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学生是祖国和社会的未来,他们对体育价值精神的体认就体现了未来社会对体育文化价值精神的体认。所以,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精神的构建是基础性的构建。校园体育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是全院师生员工互动的群体生物链,如同一个有机生物体的彼此关照,协同配合。校园体育文化整体焕发生机,是体育工作者,教师员工,广大学生积极克己坚守,积极参与的结果。

2.制度规范层面的构建

体育文化制度规范层面的构建,既是宏观也是微观的,既是立体也是具体的。体育文化的制度规范层面规定了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体育文化物质层面的有序表达提供了和谐的基础和保障。体育文化制度规范层面的宏观性和微观性主要体现在政府及体育职能部门颁发的纲领性文件,如《全面健身计划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青少年阳光体育工程》等以及各级政府和职能机关部门根据政府及职能部门颁发的相关文件制定的地方性指导性文件并实施的各种蓝皮书、研究结果报告及所涉及的各种研究计划项目等,更体现在具体的执行单位为贯彻执行这些纲领性文件所制度的执行制度和管理制度,还有并各种体育设施的使用指南和效果说明。这从宏观到微观的体育文化制度规范在执行中的由上到下的结构特征也体现了它的立体性和具体性,它甚至可以具体到一个人根据自身的状况而拟定的锻炼计划。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立体到具体的体育文化规范制度的结构特征同样适用于个体的校园。校园体育文化制度规范层面也可以仿效这样的结构来构建。

3.技术物质层面的.构建

体育文化技术物质层面的构建,是通过一切感官可以感知到的具有体育文化“标识”的体育现象,来展现体育文化文化的整体风貌。所以体育文化技术物质层面构建的重点是体育标识的构建。

(1)标识性的体育人物

“榜样”在中国的语境中一直有着历史性的影响力,宣传榜样的事迹,介绍榜样的生平,为榜样冠名塑像可以带来无穷的影响力。“榜样”为体育文化带来的影响力是直观又彻底的。在校园宣传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为学校所争得的荣誉可以加强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为和谐校园带来正面的效应和影响力。

(2)标识性的体育建筑设施

体育建筑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学校体育文化最好的标识。体育参与者对体育建筑设施的认知和理解直接体现了该校园的体育文化特征。根据学校的特点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标识性建筑设施是体育文化历史传承和历史积淀的最好方式。

(3)标识性的体育口号

体育口号代表一个群体对体育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校园内的体育口号一样有这样群体性的特征和效应。在口号中体现的人们对体育的态度也体现了人们对校园的态度,提出具有凝聚力和震撼性的体育口号一样可以焕发人们对校园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和谐校园体育文化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影响

篇8:浅谈时代创新下体育课程文化构建

关键词:体育课程文化,构建,想法

1 体育课程文化构建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 文化已经慢慢渗入到各行各业。文化已经全球化, 相对于这种局面, 我们该如何面对?对于体育课程来说该如何改革来适应这个多元化的社会, 现代社会体现出来的不同的需求应该如何从不同的方面满足, 这个时候一种新的观念:体育文化观就体现出来了。人类进步的象征就是文化, 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在发展中取得的各种成果都是由文化所体现出来的, 虽然在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上存在一定的不同, 但是本质上没有好坏之分。全世界各个国家虽然都具有各自的文化流派, 但是在体育课程改革中都体现出一种统一。所以体育课程的改革应该忽视多元化的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如只注重课程改革中的国际化趋势, 随大流, 就会忽视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 进而会忽视内部问题。

2 体育课程文化构建是现实的要求

文化和谐的宗旨就是人类如何全面发展, 而一切文化发展归根到底又是人类的全面发展。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不同文化的发展, 人类的存在价值和人类文明在这些文化的创新中不断提升, 也使人类具有一种人文精神慢慢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主体。现在如何构建一个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 这和我们全民族的文化构建是分不开的, 但是文化构建的建立不是一个独立个体, 它与课程文化构建又是密不可分的。同时, 现在的教育离不开课程, 课程为和谐文化的构建所服务, 这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课程文化该如何建设, 如何增加意识。我们可以分析体育课程文化构建体现:人类对社会发展而需要的文化课程构建、标准的定位如何选择、如何在发展中进行思考及实践, 这也很好地体现了体育课程在发展中不断地对自身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推动造成了体育教育品质的畸形, 在体育课程的实施中体育教学偏向于竞技, 这样就导致体育课程在教学中无文化或是轻视文化, 在体育课程考核中仅以体育成绩为评价, 课程教学中只注重技能及体质等这些看得见的方面, 从而忽视了学生心理、人文交流、合作能力、社会适应等人文方面的研究, 这就形成了体育课“重技能、轻人文”。而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对于社会文化知识流于表面, 并没有深入研究, 体育人文并没有得到大的改善, 体育课程一直以来都缺少核心理念, 这也是现在体育课程的研究原则和方法不完善。

3 体育课程文化构建完善了课程文化建设

历史在不断发展中, 历史文化发展也需要有一定的支撑, 体育课程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 但是它绝不是文化的主体。从这也可以看出体育课程文化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目标。通过总结我们国家体育课程一路的发展, 一些问题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如在改革中轻视文化构建、理性思维基本没有。其主要原因是在改革中只注重文本教材, 而且改革也只是一些皮毛, 并没有深入, 对于文化构建方面基本没有涉足, 从而使体育课程改革只是表面的修改, 并没有从内部进行改革, 没有实质性的更新。这也从很大一方面看出体育课程文化的无奈。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现在的体育课程文化受其他文化的影响, 造成课程文化的不正常现象, 更甚至为缺失。我们知道文化模式有一定的不同性, 而作为体育课程它具有内在的生源因素, 同时也具有内在的文化因素, 这两种因素关系是不同的。而我们研究的构建文化是为了弥补内在文化的不足, 同时也是体育课程内在文化的更高形式。

4 体育课程文化构建确定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

课程文化构建的学术研究如何与当前的课程改革相结合?在现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对于课程的一些观念在抱有精华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变化发展适应社会。任何课程的主体都是“人”, 因此通过这个主体对本身活动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构建调控, 从而让课程在结构上得到优化, 方向发展也趋向正确, 这样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不断健康发展的课程。课程文化内涵如何更好地分析, 课程文化从原来文化为课程服务到课程与文化能够为一体, 文化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关注人文、自然和社会这三者的关系是否和谐构成了文化构建的基调, 也形成了以后课程文化指向标。总的来说, 体育课程文化构建是时代进步发展所必需的一种自身文化。

5 体育课程文化构建如何实践

5.1 体育课程政策方面

有课程就会有针对于这门课程的政策, 它是由主管教育部门在按照一定的要求范围内, 推出的纲要及准则,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课程主导权问题。对于体育课程来说, 它具备了课程所需要的三个要点:首先是目标, 它决定着体育课程的方向、课程目的及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是载体, 保证了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最后是主体, 同时是制定者和执行者。体育课程文化构建首先表现在体育课程政策的引导上, 其次在具体的实施中进行引导作为这个政策的主要点, 包括了两个不同的方面:第一是先进文化的构建性被制定人进行了灵活的利用, 第二是先进文化的构建性在体育政策的进行中慢慢落实。

5.2 体育课程标准方面

决定体育课程方向的最主要的文件就是体育课程标准, 此标准对体育课程教育提出要求, 体育课程标准从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等方面对体育课程进行了规范。它发挥作用的形态多样, 最主要的是以制度和物化两种形式并存, 互相影响发挥作用。在这标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社会对它的要求及属于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质。体育课程文化慢慢融入体育课程, 体现出体育课程文化构建。体育课程标准的设置需要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不能一成不变, 也要有新的动力与内涵加入, 这样才会显示出文化的价值。但是我们知道体育课程标准里对于地区差异、不同学生区别对待等规定充分显示了统一与差别。现在体育课程不仅是人们理解的一种运动, 它更是文化, 它是人类文化的沉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 充分体现了一种人文价值。

5.3 体育课程管理方面

体育课程的管理体系是一个繁杂活动体系, 它包含不同的层次、各种的结构、多样的因素, 这样的一个管理体系要怎样有效科学的进行, 这就需要有一套适合的管理体制, 同时这套管理体制更需要加入一定的文化素养。从小学到大学不同年龄阶段都有体育课程, 同时课程也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 这就体现了课程管理具有阶段性, 也形成了体育课程管理中的一种弹性文化。

5.4 体育课程运行方面

体育课程运行中文化的改革应该提倡合作精神、沟通与交流课程文化理念, 体育课程要上“活”, 在体育课程中要突出学生为主, 文化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程中传递知识、技能形成。所以教师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专业能力、教学能力, 是非常必要的, 要形成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机制, 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 提升教师的主体意识。在教师评价方面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同时在教学文化上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积极营造“以学习为中心”的校园文化, 使校园文化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陈玉琨.课程与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3]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热闹的春节作文300字下一篇:让一技傍身 促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