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城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

2024-04-25

以特色城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精选6篇)

篇1:以特色城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

以特色城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

润城镇位于阳城县城东沁河东岸,占地面积72.1平方公里,全镇共有32611口人,29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1707亩。2009年末,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6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60元。近年来,润城镇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四位一体”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把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与当地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立足让农民拥护、让农民满意、让农民受惠,实现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提升,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以特色城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一、润城镇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探索

1、尊重农民意愿,依托中心集镇建设新村。润城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商贸重镇、文化大镇,也是全市名闻遐迩的经济强镇、煤炭大镇。该镇煤炭资源丰富,最多的时候有大小14座煤矿,是该镇第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煤炭的开采为该镇经济繁荣和群众就业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地面塌陷、房屋开裂、水土流失、耕地受损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由于煤矿开采带来的地质灾害,致使大夫街、李街、西冯街、何庄、大安头、西尧、东山等7个行政村2409户近万名群众的耕地和住宅受到影响,经多方专家论证,这7个村庄已不适宜居住。为彻底解决这部分人群的安居问题,2006年,润城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依托中心集镇选地,以土地置换的方式开始建设洎水新村,逐步实现7个村的整体移民搬迁。

一是选址让老百姓拥护。为了让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7个村的老百姓搬得放心、迁得顺心,该镇精心选址洎水,大手笔规划,高起点建设,赢得了群众的一致拥护。《水经注》说,沁河流经润城段叫洎水。洎水新村位于沁河岸边的润城镇镇区润阳湖畔,山环水抱,风景秀丽,交通便捷,宜人居住,是润城镇农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新村占地675亩,其中住宅用地359亩,可建89栋高标准住宅楼,占总面积的55%;学校、医院、供热、供水、供气等公共设施及商业区136亩,占总面积的20.5%;绿化率达36%。新村第一期工程投资

2.1亿元,建筑面积12万m2,其中住宅楼24栋740套,公共建筑6栋。目前500户已乔迁新居,预计新村在今年年末入住户将增至900多户,总人口达到3500人。整体工程竣工后,可入住3000余户,总人口将达到1万余人。

二是新房建设让老百姓受惠。故土难离,是老百姓传统的恋乡情结。为了让老百姓高兴称心地移民搬迁,该镇大胆探索土地置换宅基地换房的搬迁模式,针对各村不同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搬迁政策。为此,润城镇政府聘请相关中介评估机构对搬迁户的旧房进行评估,按相应的结构类型参照有关文件,确定了合适的造价。据统计,搬迁户安置用房的实际平均价为1327元/平方米,而洎水新村成本造价平均为1498元/平方米。通过新旧房折抵,做到了搬迁户中有80%的不出钱,10%的少出钱,另外10%的还要得钱。由于事先考虑周到,搬迁措施得当,搬迁用户相当满意。

三是新村居住让老百姓满意。本着把洎水新村打造成精品工程的出发点,新村在建设上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高起点高标准、设施配套与资源共享等原则,最大限度地完善其服务功能。目前已投资1700万元建成了总面积9000平方米的晋城最好、全省一流的卫生院,接治病人2万例,最大限度解决了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投资500万元建成了总面积4000平方米的全省一流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在中心设立了七站八所、电力电讯邮政等2

5家服务单位、38个服务窗口,可办事项达到86项,实现了“只进一家门,办妥百件事”的便民宗旨,自2009年5月运行至今已接待群众27000余人,办理事项25689项,最大限度解决了百姓办事难的问题。同时还修建了敬老院、商业超市、多功能活动中心和体育场等功能齐全的服务娱乐场所。真正做到了让老百姓住得放心、住得舒心、住得安心。

2、尊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力推进中心村连片建设。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涵盖城镇和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过程。中心村处于“镇”与“村”之间,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好。根据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经济流向,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润城镇确定了“稳步发展中心村、重点建设小城镇”的新农村建设思路。除了由于受地质灾害影响的7个村整体搬迁和围绕镇区连片建设的6个村外,剩余的16个村,经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确立了屯城、上伏、望川、上庄、河头等5个村为中心村。该镇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方案,对位于润端线出口往沁水方向的包括5个中心村在内的10个村进行整体整治改造,主要包括村庄整体风格定位;大街小巷的硬化、绿化、亮化;墙面改造整体着色;破烂不堪临时建筑的拆迁;垃圾堆的治理以及下水道的铺设安装等。预计今年投资将达3400万元,努力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实行一体化建设,同向发展,从而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形成新农村集群带、小城镇板块。中心村连片改造和建设可吸纳周边小村庄的居民前来定居,人口规模可达到10000余人,从而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使人口和村庄的集聚功能充分发挥。

3、尊重村庄聚落方式,积极推进镇村共建一体化发展。根据《润城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镇党委、政府将润城、刘善、王家庄、柏沟、王村等六个村纳入“镇村共建”规划区,突出打造“人在城中、城在湖中、湖在河中、河在绿中”的“北国江南”特色化小城镇,加速推进润城镇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力争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美、占地节约、设施集约、特色明显的新农村。为此,该镇先后投资上亿元,对这些村进行了整体规划。现在村村都有街道、休闲健身广场、老年活动中心、标准化卫生所、学校和环卫所;村村都实现了通路、通车、通水、通电、通讯。其中,王家庄和柏沟两个村实现了数字电视户户通;屯城、柏沟等村近3000户用上了煤层气清洁能源。

二、主要成效

1、拓展了发展空间,强化了承载力和辐射力。润城镇通过新村、中心村、镇村一体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人口集聚、住房集中、产业集群的特色小城镇,大大拓展了中心集镇的发展空间,强化了承载力和辐射力,促进了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拓宽了群众的就业面。润城特色小城镇建设使中心镇和新农村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优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批优势产业、新兴产业落地生根,蓬勃发展,产业辐射效应明显,就业创业空间显现。润城镇区总面积已由原先的6.4平方公里扩展为现在的14.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万余人,城镇化率达到了53%,全镇70%的人口能够共享镇区的优越环境,最大限度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城镇区域空间的扩展和人口的积聚大大提升了城镇的承载功能和辐射能力,使润城成为群众安居的乐土、能人创业的宝地、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典范。与此同时,润城镇利用人口积聚的优势,多渠道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提供帮助和服务。一是政府买单的全民就业培训工程。政府和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达成意愿,根据群众需求设置相关专业进行针对性地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市劳动局颁发职业技能证书。目前已投资60余万元,培训人数300人次,其中95%经过培训的人员已分别走上就业和创业的岗位。二是“增智提能”工程。由政府牵头,组织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以及民营企业家到

浙江台州、温州永康、义乌等地进行驻地考察学习,通过学习结对子、开思路、寻商机、上项目。三是“借船出海”的异地拓展工程。针对有能力、有实力、愿意创业的党员干部,由党委政府搭桥牵线到南方挂职,交朋友、取真经、架桥梁、办实体。通过这三项工程的落实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全镇的就业难题,使积聚后的人员有活干、有钱赚。

2、增强了集聚功效,优化了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润城镇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聚集功能不断增强,产业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布局逐渐趋于合理,民营企业迅速崛起,目前已形成了以煤、冶炼、铸造、新型建材、特色农业以及旅游服务业等为主的产业集群。一是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以润城村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特色种植已见成效;农业开发工程成效明显,上伏、下伏、屯城、望川4个村完成投资400万元,开发治理土地5500亩,完成土壤改良1100亩,亩增收入150元,干果经济林发展已初见成效。二是以煤炭、冶炼、铸造和新型建材为主的第二产业不断做大做强。该镇现有12家铸造企业积极与外商联手,不断创新产品,开拓市场。其中力新锁件与浙江客商联手打通了俄罗斯销售市场,经济效益明显;洎鑫水泥百万吨技改工程已经开工,同时该公司携手清华、武汉大学研发水泥液体、粉状添加剂课题进展顺利,已完成投资200万元。三是以现代旅游、服务、娱乐、休闲为主的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洎水新村商业一条街30间商铺已各有其主;润城村在沁河大道旁投资修建的200余间商铺,其中50间也投入运营,为8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之路。

3、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润城镇通过中心村连片建设、镇村一体化建设,明显改善了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使其潜在的交通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加快。一是抓住区域内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天官王府、天坛山、砥洎城、东岳庙都是当地重要的旅游景观,开发潜力巨大,就业空间广阔。近年来润城镇围绕这些资源,通过适当的注入资金、引进资金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方法,及时盘活这些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二是传统优势项目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编织、手工制作等项目是润城镇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传统的特色手工加工等产业正在升级改造,新的制作项目正在引进,已成为广大群众就业的重要渠道。三是充分发挥本地的交通优势和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润城镇历史上就是一个客商云集、商品荟萃的商贸重镇,发展现代物流基础雄厚,条件充分。近几年随着特色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已成为山区特色产品外销和城镇商品销售的中转站。同时该镇又是文化大镇,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饮食文化、特色文化源远流长,通过对这些文化的开发,使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通过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潜能正在迸发。

三、几点启示

润城镇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有其独特的思路,短短几年,中心村连片建设成效明显,镇村一体化建设颇具特色,新村建设独具匠心。目前看来,虽仍有许多亟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但他们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的实践精神无疑为我市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1、新农村建设要和中心集镇的建设有机结合,整体推进。润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和中心集镇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实现了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最佳结合。集镇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中心,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中心集镇,乡镇

所在地与行政村所在地融为一体,且乡镇所在地行政村都是人口较多,经济较为发达的村,这些村的新农村建设根本不可能与中心集镇建设相分离,中心集镇建设好了也更容易示范带动周边村庄的新农村建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中心集镇也是建设新农村。中心集镇作为一个区域中心,是农村社会公共产品提供的基础和服务的载体。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和中心集镇的集聚效益,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有重点地支持中心集镇的发展,加强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密切相关的镇区、村庄道路、电力、通讯、供排水、垃圾处理、卫生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中心村连片建设、镇村一体化建设,将会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促进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强中心集镇扩大就业、集聚人口的产业带动和生活服务能力,使中心集镇更有效地发挥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带动周边农村的新农村建设。我市部分乡镇的部分村庄均不同程度承受着煤炭开采造成地面塌陷、房屋开裂等地质灾害影响,借鉴润城新农村建设模式,移民并村、建设新村无疑是今后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新路。

2、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城乡一体化,镇村联动。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突出重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把城镇建设规划管理的各项工作延伸到乡镇和村庄,构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城镇与农村发展格局,促进城乡一体、镇村联动发展。特别是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要统筹安排,整合资源,合理规划,提高规划水平,着力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体制。改革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打破传统的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进城后享有同城待遇。润城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始终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同步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实现了城镇和农村的无缝对接、联动发展。

3、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模式多样。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完整的内涵、系统的目标,但具体到一个地方,应讲条件,有所侧重,既要有所借鉴,又要因地制宜,既要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又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我市6个县市区共有74个乡镇2200多个行政村,而每个乡镇、每个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资源禀赋都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也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切忌“一刀切”,盲目照搬,急于求成。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尊重和体现农民意愿,认真考虑农民的现实需要,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是新农村建设的大敌。选择致富的方式,确定发展的产业,政府需要的是引导、是服务、是政策的激励,讲究的是工作方法、是措施办法。把农民的利益和意愿放在首位,农民才会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是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的关键。

4、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持续推进。润城镇在制定新农村规划时,立足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适度超前,搞好镇村接合部的建设,分层次逐步推进,优先发展中心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坚持从农民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在我市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规划管理要立足于科学性、超前性、权威性和动态性,既根据自身发展潜力,也要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防止生活环境恶化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把城镇建设目标与特定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既要为当代人着想,又要为后代人造福,把建设“生态农业”,发展“绿色工业”,促进“循环经济”,倡导“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尽可能的列入规划。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积极

稳妥地推进各阶段建设,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民群众增收、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的加速器。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以城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选择。小城镇与农村具有较密切的空间联系,在产业集聚、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够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城镇又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辐射源。反过来,新农村建设又是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构筑农村新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篇2:以特色城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

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一项战略举措,也是项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作为建设部门承担着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和建设的重要职责,如何始终以规划为引领,以村庄整治为抓手,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现依据我县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供参考。

一、村庄规划建设开展情况

近年来,在新农村村庄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整建结合的原则,由县财政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编制全县228个中心村庄规划,在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多方论证修改的基础上,按法定程序审批,成为村庄建设的蓝本,通过多方筹集建设资金,采取多种建设方式,全力推进新农村村庄建设,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可归纳为4种类型:

1、城镇社区型。如大渡口新桥村镇荣村、大桥村等8个新农村建设点,均属镇规划区范围内,规划占地800余亩,计划安置3000余户。这类新村与城镇融为一体,是农民转为市民的标志。

2、拆迁新建型。这类新村一种是利用灾民建房、移民建镇或新农村建设设试点村等项目奖金建设起来的。如尧渡镇禾丰村、胜利镇江心新村等5个新村,是拆迁安置所建的新村。如香隅同心新村,东流城东新村、尧渡毛田村、东山新村、梅山新村等10个新村。

3、村庄扩张型。属于自主新建的村庄,有大渡口镇新丰村,张溪镇咀上村危家新村等10多个新村。

4、村庄整治型。这种类型全县最多,如泥溪隐东村、元潘村,香隅镇花山村余舒组、尧渡镇建东小山、老山自然村等40余个村庄。

上述中心村或自然村规划建设较好的原因,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项目支撑。香隅同心新村、大渡口规划范围内8个新村建设主要依据工业园区拆迁安置政策补助,以工哺农。二是村民自治组织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泥溪元甲山五个村民小组成立了我县第一农村社区,选举了理事会。在德高望重的“五老”积极支持协调下,从挖掘元甲山王姓家族的历史文化底蕴入手,引导村民建好家园,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老村庄整治。大渡口新丰村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村两委主导、村民代表监督,新村建设实行征地、规划、设计、施工四统一,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农民个体建房的许多难题。三是有一定的村集体经济基础。元甲山自然村没有项目支持,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投入,关键是该村的山场上有很大一笔收入可用该村庄的整治与建设。

今年以来,我县加大村庄整治工作力度,整合了各种涉农资资金,加上本县资金共筹集6000余万元用于村庄整治。根据群众积极性高,基层组织战斗力强,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原则,选择好30个村庄作为村庄整治示范点(最近拟增加10个),由县建设部门统一测绘、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预算;以乡镇统一招标;各村组织施工,群众监督。目前已有19个村庄整治点进入施工阶段,6月底能全部开工建设,8月份基本完工,初见成效。

二、村庄规划建设存在问题成因

1、规划设计滞后

乡村建设规划至少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建设详细规划等。目前受人力、财力限制还难以做到每个自然村都有建设规划。已编制规划的只占全县自然村庄的5%左右。

2、土地制约突出

在现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三十年不变的大政

策下,农村集体土地分配调剂权在组而不在村,组里也作不到户里主。中心村总是成长性较强,规模要不断扩大的,对土地的需求也必然比较大,而它占用的土地往往又集中在一两个组,这样就带来了发展规划与现实用地之间的矛盾。土地的第二个制约是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衔接难度大。

3、服务与管理缺位

在村庄规划建设上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没有队伍,没有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有了规划也难实施,就算一时

做到了也难以持久,如环卫保洁队伍和资金来源,公共设施管理和经费来源等。

4、资金筹措困难

政府对中心村规划建设的投入非常有限。尽管今年我县政府下大决心整合6000万元,也只能解决30个村庄,占全县村庄总数的0.7%,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很少,且这点收入对于中心村建设的需要也是杯水车薪,村庄建设的“五化”工程资金巨大,靠群众的一事一议解决更是不现实。

三、村庄规划建设的几点建议

1、把中心村规划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心村是农村一定地域内区位条件较好、人口比较集中、经济实力较强、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配套相对齐全具有良好的成长性的新型农村社区。它对于周边自然村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首先,中心村建设虽然不是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容,但它是新农建设中最迫切最现实的形象工程。农民收入增加了,首先考虑的就是倾其所有,择基建房。第二,科学的村庄规划建设是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备条件。农民只有居住在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的中心村才能充分享受社会提供的各类服务,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自身素质,达到全面的小康。第三,中心村规划建设也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居民过渡,而中心村是农民实现这种过渡的一级跳板。第四,中心村规划建设也是集约用地的需要,有利于我县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第五,科学的中心村规划与建设是最大的民

生工程、德政工程,要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基础上,选取一批中心村进行规划建设,起带头示范作用,进而全面推动推动中心村建设。

2、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元月1日起正式实行,规定无规划一律不得审批建设。因此,要逐步、逐年的编制全县村庄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上,首先尊重民意、科学合理。还要有前瞻性,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和将要发生的深刻变化。不仅要把住房、道、路、给排水设计好,还要将社会公益事业,公用配套设施,如文化、教育、卫生、公共活动场所等服务设施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这样的中心村才能更好地聚集人气。第二要区别对侍、分类推进。乡镇规划区范围内的中心村应经城镇或集镇为标准,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避免形成城中村,将来又大拆大建,造成浪费。对在92年以来撤并的乡所在地,要做为重点中心村、搞好规划建设,将其建成有一定辐射能力的中心村。对成长性较好的中心村,要优先编制规划。

3、破解宅基地制约瓶颈。土地问题解决不了,再好的规划也只能停留在纸上。在国家严格的土地管束政策和集体土地承包到户30年不变以及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多得约束下,解决中心村建设用地确实困难重重。可以在征、调、并、换四个字上做文章。征:也就是采取大渡口镇新丰村,张溪镇兰田村河边新村的做法。调:运用大稳定,小调整的政策让被集中征用的组、户土地得到补充:鼓励农户间协商调剂;利用土地总体利用规划调整机遇,把中心村建设用地调进来,预留足。并:

通过并村并组,把那些规模过小,适宜合并的村组整合起来,从体制上解决居民跨村组流动问题。换:坚决执行一户一宅,建新拆旧的政策,有条件的地方整体搬迁。积极争取土地复垦项目和城镇土地增加、集体用地减少项目,实现占补平衡。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探索挖掘政策的含金量。

4、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村庄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家家户户和方方面面,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模式和方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中心地规划和建设工作的领导,出台中心地建设的相关文件,完善工作措施,落实扶持和奖励办法,有效推进中心村规划建设。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的主体作用。村两委加强自身建

设,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要积极引导组建中心村建设理事会、监事会,让那些有威望、办事公道的村民出面自己管理自己

篇3:以特色城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

精心谋划定方案, 详实可行搞活动。区委区政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 制定下发了《关于争创“科学发展示范村”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对创建活动进行了详实的部署。提出了创建的基本目标。要求每个乡镇要围绕强村富民、产业发展等“五个方面”, 选树培育1~2个科学发展示范村。制定了详细的考评奖励细则。明确经考核合格的村, 由区委、区政府命名授牌为“科学发展示范村”, 并实行“动态管理、优进劣出”的管理考核机制, 不搞“终身制”;示范村党组织书记一律进入乡镇副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 区委将分批择优明确职级, 村“两委”主要干部在区内定向招考公务员或录用事业单位人员时享有优先权;对完成示范村创建任务的乡镇, 在当年年度目标考核中加分。

明确责任育典型, 集中力量树标兵。明确乡镇党委为示范村创建活动的直接领导者, 实行区四套班子领导分片挂钩到乡镇, 并要求区扶贫办、农业局、开发局、水利局、国土局、交通局等相关部门在谋划相关项目布局时, 优先考虑创建村的需要。建立督促指导、定期交流、例会等一系列制度, 由区委组织部牵头, 每季度集中交流一次创建工作情况, 每半年组织一次现场观摩活动, 及时会办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集中力量打造出一批科学发展示范村标兵。如:西宋集镇的洪北村、袁集乡的桂塘村等22个村, 率先达到了示范村“一个十”及“十个一”的要求, 即: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有一个党群服务中心、一个双强型领导班子、一个标准化厂房面积在1000m2以上的创业点、一个上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一条商业街、一个农民休闲广场、一个运行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套村内弱势群众能得到及时关爱的机制、一个农家书屋和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态环境。

篇4:以特色城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

2012年,为了推进“三化”统筹发展,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提高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按照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围绕“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实施,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在以前工作基础上,2012年继续加强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此专门下发了《关于继续推进试点社区建设的通知》(松新农村办[2012]6号)文件,对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一年来,在市、县(区)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试点社区建设达59个,全市农村社区总量达到186个,2012年年社区建设总投资达4740万元,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又取得了较好成果。

(一)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实施,各地加大了对社区建设资金支持力度,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2012年农村新型示范社区建设文化广场73100平方米,硬化道路62.9公里,排水排污工程25850延长米,建设垃圾站56个,信息网络49个。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加强了社区站所室的完善和建设。截至今年12月,全市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社区办公室59个,社区卫生室60个,社区警务室72个,图书阅览室77个,文体活动室75个,计生服务站48个,政务公开栏72个,信息宣传栏85个。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主要工作措施

通过社区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学习园地、文化广场、农村文化大院等建设,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有所加强,村民可以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陶冶村民情操,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但是社区的服务功能还很不完备。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建设好“四大网络”:

一是文化服务网络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在文化服务上追求文娱活动的品味性,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农村社区的文化阵地。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农村社区的新文明、新风尚。提倡推广扶余县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的做法和经验,让文明之花开遍全市,结出硕果,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综合服务网络 建好党员责任区、社区村民小组,办好公开栏、科普宣传栏、文体活动中心等服务站点,满足了村民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公共卫生,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篇5:以特色城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

小城镇是“三农”工作的物质载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是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状况、农村面貌、农民生活乃至农村文明的总体水平。加快小城镇建设,造就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应作为推进我县城镇化进程,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措施。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小城镇是农村和城市之间联系的纽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层载体和重要堡垒。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应坚定不移地加快小城镇发展,坚定不移地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繁荣小城镇经济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形成城乡一体的工作格局和推进机制。

(一)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而转移接受这样一个量大的群体,城市是无法负担的,而积极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则有利于加快和大规模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减轻城市的压力。同时农村人口进镇工作定居,有利于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

(二)小城镇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城镇是集生产、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空间系统,在其周围散布着广大的农村,小城镇对于周边的农村具有辐射的功能。农民生产生活资料的获取、信息的获得、精神生活的享受很重要的途径即来自于小城镇。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将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城乡差距的缩小。

(三)小城镇促进城乡交流,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小城镇可以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成为城乡生产资料、信息、劳动力等交

流与共享的平台。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把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城乡之间多方面的联系,促进城乡共建共享等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我县小城镇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构筑农村新型小城镇体系步伐,部分乡镇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比等,但在实际工作中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臵,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规划滞后。据调查,全县9处乡镇,已完成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乡镇有3处;总体规划通过评审的只有1处乡镇;总体规划经过乡镇人代会通过并报县政府审批的只有2处乡镇。从上述情况看,一是规划不健全。个别乡镇只是口头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二是总体规划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多数乡镇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经乡镇人代会审查并报县政府审批,因此规划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没有编制详细规划。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乡镇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但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

(四)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是:⑴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后,分灶吃饭、自筹平衡,乡镇财政普遍吃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⑵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⑶从小城镇建设工程中收取得

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很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⑷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较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紧迫感,加强宏观指导。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任何时候都应以经济的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坚持把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三位一体求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小城镇的核心问题还是经济发展,应立足当地资源条件、环境优势、人文特色等,继续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小城镇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要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市场需求及变化趋势,通过知识学习、技术积累和人才培育,做出相应的战略性产业选择,帮助小城镇实现长期效益的最大化,形成小城镇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从长远考虑,应当在小城镇构建合理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框架,形成城乡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方面要引导乡镇企业把适合于在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向小城镇集中;另一方面,引导技术成熟、产品成型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采取技术转移、设备转移、兼并联合、设立子公司或建立新厂等形式,向小城镇转移。

(二)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发展小城镇,规划是前提。规划在发展中居于龙头地位,小城镇发展离不开规划水平的提高。应当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科学规划”的理念,要坚持有利于吸纳人口、有利于节约耕地和环境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原则。按照改造镇中村、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和节约村庄占地总量的要求,优化小城镇布局规划,合理布臵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臵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外部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道路、产业园区、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

接。

为了解决小城镇发展中遇到的农民居住分散、生活配套设施欠缺、宅基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应根据小城镇的区位特点、经济状况和村庄实际,有针对性地推进小城镇村庄整治进程。坚持由点到线到面,逐一推进, 切不可一哄而起,乱铺摊子,盲目攀比,脱离实际,人为造成。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农民的意愿,因势利导地推进小城镇建设。

(三)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小城镇建设用地

大力推进土地的有偿使用,集聚小城镇建设资金。小城镇国有建设用地,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方式提供外,都应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供地。对经营性用地要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方式配臵,凡可竞价的,要一律以招标、拍卖方式供应,同时,积极推广小宗地招标、拍卖出让土地的经验。加强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对已经列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必须纳入城镇用地统一管理、统一转用、统一开发、统一供应;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小城镇集体建设用地,也要统一规划、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建单门独院住宅,提倡建设楼房。

对已合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的调整、改造,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占用农民集体的土地必须真正做到依法补偿。不得人为压低补偿费用。在小城镇执行国家土地政策这个问题上,应当完善土地承包政策,推进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确保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解除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在土地经营权上的后顾之忧,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让农民在小城镇发展中得到实际利益。

(四)落实优惠政策,降低进镇门槛。

为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度集中,要制定一些有利于集中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要为农民进镇购买房地产提供便利。借鉴一些发达地区的经验,对那些在城镇有固定住所、职业和固定收入来源的人员,不分本地外地,都可以进城落户,享受本地居民一样的待遇,通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农民进镇的户籍障碍。

(五)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人才。

资金不足是发展小城镇的最大制约因素。必须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投资体制的建设方式的改革,运用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投资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商、建房者等共同承担的。一部分投资是政府行为,大部分投资是市场行为。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应借鉴他国经验,改革我国投资体制,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格局。人才紧缺、技术落后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又一因素。从实际出发,适当增加开发和引进人才、技术的投入,积极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实施科技兴镇战略。由于小城镇的经济基础薄弱,商业利润空间较小,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吸引足够的资金,应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相对集中地向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避免“雨打沙滩万点坑”。同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注意引导直接受益的农民对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投劳,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多方支持,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六)加强文明建设。

篇6:以特色城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

2008年7月23日至26日,我随同团队走进了大梨树村,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进行了调研。采取参观现场、个别走访等形式,与当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大梨树村在党的路线方针的指引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二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和民主科学管理,已经改变了经济贫穷,文化落后的旧面貌,实现了各方面稳定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整体推进,项目带动,掀起群众性宣传特产高潮

发扬“干”字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坚持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同步发展,推进农、工、商、旅游一体化,实现村民增收。重点建设五味子标准化生产基地1万亩,辐射东北三省,成为全国最大五味子集散地;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年均接待游客50万人次;开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北国江南”新村。到“十一五”末,全村总收入突破10亿元,利税突破1亿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村民过上比城里人还好的日子。

必须真正让群众行动起来,充分调动群众生产五味子的积极性,掀起群众性生产高潮。据调查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动群众。生产五味子利国利民,不仅能增加经济收入,还能提强身健。二是组织群众。搞项目目的就是为了发挥它的示范作用,我们通过组织非项目村的农户到项目村、项目户进行参观考察,让他们看到实效,让更多的农户自筹资金生产五味子。三是服务群众。

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群众愿意发展了,我们主动为群众搞好服务,帮助他们规划、设计,组织技术人员,调配器材物资,现场解决五味子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二、广泛推广五味子特产,创建度假村,促进城乡发展。

坚持优化经济结构,做强特色产业。开发2.6万亩果园。建成全国最大五味子标准化示范基地10000亩,其中集体8000亩,个人2000亩。依托资源优势兴办了精湛食品厂、田丰食品厂、水果保鲜库、五味子烘干厂,村内企业达到14户。

坚持城乡并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市内凤泽大市场为龙头,兴建了青年点、庄家院、河边客栈等现代服务设施。打造了双万亩果园赏花摘果品牌,塑造了体现大梨树精神的干字碑,营造了万亩五味子田园风光,开发建设了药王谷、联珠三湖、仿古新村等景点,成为国家特色生态旅游区,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三、坚持干字精神,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思路和要求,做到以五味子为切入点,抓整体建设,围绕建一个生态家园村,脱贫一个村、卫生一个村、富一方百姓,使农户实现室内亮化、庭院绿化、环境美化、生活污水无害化,彻底改变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现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大梨树村坚持发展集体经济,逐渐形成以集体经济为主,民营和家庭经济做补充的经济关系。在这种经济关系中,集体经济对民营和家庭经济发挥了三大作用。一是骨干作用,家庭经济依附于集体经济之上,防止了家庭经济游离分散,不利于管理的状态,从而易于解决选项、技术、资金、经营经验等问题;二是导向作用,为家庭经济的开发、发展作出样板,引领家庭经济的健康发展,防止了家庭经济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三是支撑作用,帮助家庭经济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走上平稳安全发展的道路。这种从大梨树村实际出发的经济关系和运行模式,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性,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1、加强科学建设 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 培养技术型人才。

在科学管理方面,首先,实行产业化经营,把全村的经济活动分门类经营,组建了果树农场、五味子农场、五味子生产合作社,成立 了旅游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公司,由大梨树村实业总公司统筹管理。其次,实行市场化运作,所有企业和经济实体都紧密跟着市场走,独立核算。再次,运用新的管理手段,把科学的管理手段同科学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统一起来,不断提高管理技能。利用网络系统研究市场变化、发布收集信息、推销产品。引进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外招了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来大梨树村工作,参与村里的管理。

2、加强政治建设把领导与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密切干部群众关系

村党委和村委会把自己的职责落实在为村民的服务上,在服务中体现领导和管理。在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活动中,村党委和村委会为村民提供了多方位的服务。为村民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对村民的引导;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把村民的致富活动落实在致富能力上;为村民提供供销服务,规避了致富过程中的风险;为村民提供资金服务,帮助村民解决致富的燃眉之急;为村民提供扶贫服务,帮助没有能力致富的村民摆脱贫困。几年来,为150多户村民安排了致富项目,帮助180多户村民解决了供销问题,帮助村民解决120多万元贷款,帮助15户无能力致富村民摆脱贫困。除此之外,村党委和村委会对村民的其他问题也热心帮助解决,比如帮助村民打官司,帮助村民讨要债务等等。这种服务看似解决的是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但本质上是在维护村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和管理责任。

这种服务不是简单的有求必应,而是立足于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领导和管理真正人性化;在为村民服务的同时,进行民主科学决策,依法行政,以德行政,增强了村党委和村委会的威信和凝聚力,密切了干部群众关系。现在,我们村党委和村委会同村民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已经具体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村民成为村政治社会生活的主体,成为村一切事物和活动的主人。这种关系也有利于村党委和村委会的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

3、加强文化建设把以人为本落实在提高村民的素质上实现农民知识技能化

在提高村民素质上做了大量工作。首先,用大梨树村传统的干字精神武装村

民。在十几年改造荒山的艰苦奋斗中,大梨树村民形成的干字精神主要是:想干,思想不保守;敢干,不怕困难;实干,不搞花架子;苦干,弯大腰流大汗;会干,遵从客观规律。现在,艰苦创业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但干字精神已经成为大梨树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次,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增强村民的致富能力。同3所大学结成帮学对子,对460多名村民进行技术培训,派出180多名技术骨干到外地进修,科技示范户460多户,使得村民大都有一技之长,努力实现农民知识技能化。第三,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每个村民组都有秧歌队。每年村里都要组织文艺汇演、秧歌比赛、篮球比赛。春夏秋季节,几乎每周都有露天电影,或者村民同游客的文艺联欢活动。常设的大梨树农民艺术团用反映大梨树新生活的歌舞说唱节目来为游客服务和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第四,用法制来规范村民的素质提高。除了广泛宣传法律法规,进行普及法律常识教育外,村党委和村委会还在普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村规民约,教育与惩治想结合,以教育为主;尊重民俗民风与移风易俗相结合,大力提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风尚;注重实践性,不搞空洞的说教;注重操作性,规定明确,易于落实;在村规民约面前,干部村民完全平等。第五,用优越的物资生活条件保证村民素质的提高。村里为保证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发展生产外,已经免除或代交村民的一切税费负担。每年春节还要给村民发放大米、白面、豆油、以及烧柴补贴等。家家有自来水,家家有有线电视,家家基本有电话,家家基本有汽车或摩托车,家家基本都住上了新房。对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给1000元养老金,凡考入大学的村民子女,每人奖励5000元。从今年开始,每个村民年终分发福利补贴1000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让大梨树村民的生活方式逐渐走向了现代化。另外,利用外来人才推动和促进村民素质的提高。大梨树村不仅聘请专家来讲学,还引进专家来大梨树村落户,不仅增强了管理技术力量,而且也影响带动了村民素质的提高。几年来大梨树村没有发生一件违法乱纪案件,没有发生一次上访闹事事件,没有发生任何有碍社会和谐稳定的情况。

4、加强社会建设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农村城镇化

为了改善村民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我们村党委和村委会带领村民奋斗了二十多年。我们把贫瘠的荒山

秃岭全都修整成水平梯田,建成10600亩果园,5000亩药材园,最近又新发展了5000亩药材园,总计达到10000亩,在山上打井50眼,修作业道90公里。修建5座水库,蓄水40多万立方米,修整河道5公里,使得无水干涸,有水泛滥的小河沟成为风光秀丽的运河,并在河面上架设了7座形态各异的石拱桥。改建村路56.6公里,通往各村民组的道路都是黑色路面。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环境的质量也提高了。我们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积极地保护自然,开发自然,利用自然,既为人的生存改善了环境,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早在2000年我村便被国家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示范村称号,被国家国土资源部授予国土开发整理示范区称号。

上一篇:让我们一起做吧作文下一篇:讲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