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2024-05-05

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精选7篇)

篇1: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发布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等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17-12-04 【生效日期】2017-12-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土资源部

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特色小镇是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城镇是拥有几十平方公里以上土地和一定人口经济规模、特色产业鲜明的行政建制镇。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稳妥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但在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概念不清、定位不准、急于求成、盲目发展以及市场化不足等问题,有些地区甚至存在政府债务风险加剧和房地产化的苗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现就规范推进各地区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因地制宜、改革创新,发展产业特色鲜明、服务便捷高效、文化浓郁深厚、环境美丽宜人、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探索。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机制,着力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路子,防止“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

坚持因地制宜。从各地区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数量要求和政绩考核,防止盲目发展、一哄而上。

坚持产业建镇。立足各地区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挖掘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防止千镇一面和房地产化。

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城镇化,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提升服务功能、环境质量、文化内涵和发展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提高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防止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坚持市场主导。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推动多元化主体同心同向、共建共享,发挥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搭建发展平台等作用,防止政府大包大揽和加剧债务风险。

二、重点任务

(三)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内涵。各地区要准确理解特色小镇内涵特质,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推动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有效载体。不能把特色小镇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装,不能盲目把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以及行政建制镇戴上特色小镇“帽子”。各地区可结合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产城融合,循序渐进发展“市郊镇”“市中镇”“园中镇”“镇中镇”等不同类型特色小镇;依托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培育发展卫星城,依托有特色资源的重点镇培育发展专业特色小城镇。

(四)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浙江特色小镇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备相应的要素和产业基础。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要按规律办事,树立正确政绩观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科学把握浙江经验的可复制和不可复制内容,合理借鉴其理念方法、精神实质和创新精神,追求慢工出细活出精品,避免脱离实际照搬照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要从实际出发,科学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布局,走少而特、少而精、少而专的发展之路,避免盲目发展、过度追求数量目标和投资规模。

(五)注重打造鲜明特色。各地区在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特色文化、特色功能和特色建筑,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防止内容重复、形态雷同、特色不鲜明和同质化竞争。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方向,着力发展优势主导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创新供应链,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高端要素集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六)有效推进“三生融合”。各地区要立足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特色小镇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营造宜居宜业环境,提高集聚人口能力和人民群众获得感。留存原住居民生活空间,防止将原住居民整体迁出。增强生活服务功能,构建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务圈”和繁荣“商业圈”。提炼文化经典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合理应用于建设运营及公共空间。保护特色景观资源,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七)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各地区要以企业为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主力军,引导企业有效投资、对标一流、扩大高端供给,激发企业家创造力和人民消费需求。鼓励大中型企业独立或牵头打造特色小镇,培育特色小镇投资运营商,避免项目简单堆砌和碎片化开发。发挥政府强化规划引导、营造制度环境、提供设施服务等作用,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要过度干预。鼓励利用财政资金联合社会资本,共同发起特色小镇建设基金。

(八)实行创建达标制度。各地区要控制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数量,避免分解指标、层层加码。统一实行宽进严定、动态淘汰的创建达标制度,取消一次性命名制,避免各地区只管前期申报、不管后期发展。

(九)严防政府债务风险。各地区要注重引入央企、国企和大中型民企等作为特色小镇主要投资运营商,尽可能避免政府举债建设进而加重债务包袱。县级政府综合债务率超过100%的风险预警地区,不得通过融资平台公司变相举债立项建设。统筹考虑综合债务率、现有财力、资金筹措和还款来源,稳妥把握配套设施建设节奏。

(十)严控房地产化倾向。各地区要综合考虑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吸纳就业和常住人口规模,从严控制房地产开发,合理确定住宅用地比例,并结合所在市县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确定供应时序。适度提高产业及商业用地比例,鼓励优先发展产业。科学论证企业创建特色小镇规划,对产业内容、盈利模式和后期运营方案进行重点把关,防范“假小镇真地产”项目。

(十一)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各地区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划定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发展边界,避免另起炉灶、大拆大建。鼓励盘活存量和低效建设用地,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全面实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特色小镇四至范围,规划用地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旅游、体育和农业类特色小镇可适当放宽。

(十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各地区要按照《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要求,依据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原则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严禁以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名义破坏生态,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区域,严禁挖山填湖、破坏山水田园。严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产业准入关,防止引入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加强环境治理设施建设。

三、组织实施

(十三)提高思想认识。各地区要深刻认识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以及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切实抓好组织实施。

(十四)压实省级责任。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按照本意见要求,整合各方力量,及时规范纠偏,调整优化实施方案、创建数量和配套政策,加强统计监测。

(十五)加强部门统筹。充分发挥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工作,加强对各地区的监督检查评估。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已公布的两批403个全国特色小城镇、96个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开展定期测评和优胜劣汰。

(十六)做好宣传引导。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宣传作用,持续跟踪报道建设进展,发现新短板新问题,总结好样板好案例,形成全社会关注关心的良好氛围。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7年12月4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特色小镇区别于建制镇和产业园区,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兼具旅游和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传承。为加快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特色为本。特色小镇是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式,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制定各具特色发展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二)产业为根。特色小镇应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旅游、互联网经济等新兴产业,兼顾工艺美术(木雕、石雕、陶瓷等)、纺织鞋服、茶叶、食品等传统特色产业,选择一个具有当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力争培育为支撑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大产业。每个细分产业原则上只规划建设一个特色小镇。

(三)精致宜居。特色小镇要坚持精而美,按照节约集约发展、“多规融合”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的环境优势和存量资源,合理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等空间布局,规划区域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旅游类特色小镇可适当放宽)。其中,建设用地规模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原则上不超过规划面积的50%。特色小镇要建设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

(四)双创载体。特色小镇要把人才引进作为首要任务,把为企业家构筑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作为重要工作,在平台构筑、文化培育、社区建设等方面鼓励小镇内企业、社会组织、从业者等充分参与,培育小镇自治,不设专门机构,不新增人员编制;在投资便利化、商事仲裁、负面清单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努力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最大限度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建设创新创业样板,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五)项目带动。发挥项目带动支撑作用,夯实特色小镇发展基础。新建类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以上(商品住宅项目和商业综合体除外),改造提升类18亿元以上,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可分别放宽至20亿元以上和10亿元以上,其中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不低于70%。互联网经济、旅游和传统特色产业类特色小镇的总投资额可适当放宽至上述标准的80%。

(六)企业主体。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鼓励以社会资本为主投资建设。每个特色小镇要明确投资建设主体,可以是国有投资公司、民营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地方政府重点做好规划引导、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投资环境改善等工作。

二、创建程序

务实、分批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力争通过3~5年的培育创建,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创业创新活力迸发、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融合的特色小镇。

(一)自愿申报。由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及省属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向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挂靠省发改委,以下简称省城镇化办)报送创建特色小镇书面申报材料,应包含创建方案,明确特色小镇的四至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建设计划,并附概念性规划。

(二)确定创建名单。根据申报创建特色小镇的具体产业定位,坚持统分结合、分批审核,先分别由省级相关职能部门牵头进行初审,再由省城镇化办组织联审并报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审定后由省政府分批公布创建名单。对各地申报创建特色小镇不平均分配名额,凡符合特色小镇内涵和质量要求的,纳入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对产业选择处于全省同类产业领先地位的优先考虑。

(三)年度考核。对纳入省级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建立年度考核制度,由省城镇化办牵头制定考核办法。对连续两年未完成年度目标考核任务的特色小镇,实行退出机制,下一年度起不再享受特色小镇相关扶持政策。

(四)验收命名。纳入省级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完成规划建设目标、达到特色小镇标准要求的,由省城镇化办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评估验收,验收合格的报省政府审定命名为福建省特色小镇。

三、政策措施

(一)要素保障。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统筹安排特色小镇建设用地,优化特色小镇建设用地布局。特色小镇建设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地、存量建设用地等。省国土厅对每个特色小镇各安排100亩用地指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予以倾斜支持。

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经市、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利用现有房屋和土地,兴办文化创意、科研、健康养老、工业旅游、众创空间、现代服务业、“互联网+”等新业态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过渡期为5年。过渡期满后需按新用途办理用地手续,若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依法划拨供地。在符合相关规划和不改变现有工业用地用途的前提下,对工矿厂房、仓储用房进行改建及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容积率的,可不再补缴土地价款差额。

在纳入省级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内,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

(二)资金支持。对纳入省级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累计5年,其规划空间范围内新增的县级财政收入,县级财政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色小镇建设;有关市、县(区)在省财政下达的政府债务限额内,倾斜安排一定数额债券资金用于支持特色小镇建设;支持特色小镇组建产业投资发展基金和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特色小镇发行城投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养老服务业、双创孵化、城市停车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配电网建设改造、绿色债券等专项债券。20xx-20xx年,新发行企业债券用于特色小镇公用设施项目建设的,按债券当年发行规模给予发债企业1%的贴息,贴息资金由省级财政和项目所在地财政各承担50%,省级财政分担部分由省发改委和省财政厅各承担50%。特色小镇完成规划设计后,省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50万元规划设计补助,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各承担25万元。

特色小镇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申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和相关专项资金,优先享受省级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发展、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产业、创业创新等相关专项资金补助或扶持政策。优先支持特色小镇向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争取长期低息的融资贷款。鼓励特色小镇完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运设施建设,省级财政给予“以奖代补”资金倾斜支持。

(三)人才扶持。推广中关村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税收试点政策,在特色小镇内实行促进高层次人才加大科研投入、吸引人才加盟、吸收股权投资、发展离岸业务等方面的税收激励办法。对特色小镇内企业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企业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奖励,执行我省自贸试验区人才激励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各级政府主导的担保公司要加大对特色小镇内高层次人才运营项目的担保支持力度,省再担保公司对小镇内高层次人才运营项目可适当提高再担保代偿比例。

(四)改革创新。列入省级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国家相关改革试点;优先实施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相关改革试点政策;允许先行先试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改革。

四、组织领导

(一)建立协调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工作联动和协调,合力推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有力开展。依托现有的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进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参照建立相应联席会议制度。

(二)实行重点扶持。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要根据省特色小镇创建遴选标准和任务,制定培育计划,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加强宣传推介,实行领导挂钩、重点培育、重点发展。省直部门出台的各类扶持政策要对特色小镇给予倾斜支持。

(三)推进责任落实。县(市、区)要建立实施推进工作机制,搞好规划建设,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和计划要求规范有序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篇3: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2015年7月23日, 河南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会议决定从2015年开始启动我省高校分类发展计划, 重点建设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7~10所特色骨干大学、10所左右示范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20所左右品牌示范高等职业院校。

何为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骨干大学

我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未来将按照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对高等院校进行分类管理。那么, 什么是高水平大学呢?

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的重要体现, 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教育弱则国家弱, 教育强则国家强。综观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无论大小, 基本上都是高等教育强国, 都或多或少拥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按照笔者的理解, 所谓高水平大学就是国内一流、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研究型大学。20世纪90年代末, 我国实施的“985工程”大学 (共39所) 的建设目标就是建设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因此, 在本文中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同等意义的范畴。

什么是特色骨干大学?笔者认为, 所谓特色骨干大学是指在国内拥有较高知名度、具有较高水平的行业性特色大学。2011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3所部属大学所共同组建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 就是一个典型的特色骨干大学联盟。

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高等教育资源大省, 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我省决定重点建设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和7~10所特色骨干大学, 正是基于省情做出的正确选择。

为什么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骨干大学

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期的积淀和高投入才能逐渐发展起来, 但也有少数例外, 如香港科技大学仅有20余年的办学历程就已经成为世界知名高校。为什么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骨干大学呢?

其一, 我省区域社会经济和高科技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的竞争, 不管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还是高科技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但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离不开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培养。以美国为例, 美国只有3.1亿人, 却拥有4724所高校, 其中, 本科院校就达3039所。在世界排名前100的一流大学中, 美国的大学就占了约60%。香港地区虽然仅有700万人, 却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我省目前正处于社会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社会的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升级换代, 离开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骨干大学是难以想象的。

其二, 我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 亟待建设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骨干大学。我省129所普通高校中仅有一所“211工程”大学, 这与我省作为第一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就全国而言, 截止到目前, 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529所, 其中“985工程”大学和“211工程”大学分别为39所和112所, 平均每65所普通高校中有1所“985工程”大学、每22所普通高校中有1所“211工程”大学。如果按此比例, 河南省应有2所“985工程”大学和5所“211工程”大学。如果按人口比例来算, 我省应有“985工程”大学和“211工程”大学分别为3所和8所。可见, 我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高水平大学严重稀缺。

其三, 我省普通高校办学同质化现象严重, 缺少特色骨干大学。目前, 在我省50多所本科院校中, 办学目标、办学模式和学科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不少高校的管理者在办学目标定位上贪大求全, 盲目跟风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 导致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设置过多过滥, 致使不少毕业生出现就业困难, 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比如, 我省本科院校设置英语专业的有44所高校, 开设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专业同为40所, 开设工商管理和法学专业的分别为38所和34所, 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有19所, 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有18所, 开设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专业的有16所。同质化导致大而全的办学定位, 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以理工类为主的高校, 也纷纷办起了文学院、法学院等, 向综合性大学看齐, 这种办学定位的错位和贪大求全, 致使这些原来以理工见长的大学失去了办学特色。

如何建设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骨干大学

那么, 河南省应该如何建设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骨干大学呢?

首先, 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积极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也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骨干大学的必然选择, 师资力量是建设一流大学和特色骨干大学的关键。

2015年10月, 国务院开始实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乘此东风, 我省应从“十三五”规划开始, 把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按照国家一流、世界知名大学的标准进行建设。

其次, 明晰办学目标定位, 积极推进特色骨干大学建设。办学定位涉及大学特色学科建设, 事实上, 不少世界一流大学诸如普林斯顿大学 (0.79万人)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0.2万人) 等在校生规模并不算大, 有的甚至可以称之为袖珍大学, 但这并不妨碍这些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因此, 根据我们的省情, 从“十三五”计划开始, 我省应积极引导省内高校明晰各自学校的办学定位, 控制盲目的贪大求全, 以服务我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 重点培育与我省优势产业相关的特色骨干大学, 经过15年到30年的建设, 使这些特色骨干大学在全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再次, 积极培育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特色骨干大学) 是研究高深学问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因此, 学科建设是高水平和特色骨干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综观国内外的世界一流大学, 即使是综合性大学也并非所有的学科都是世界一流, 都有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 如芝加哥大学自1970年至今共有12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45年内独占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经济学研究的鳌头。因此, 我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应以本校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为突破点, 采取重点培育举措, 力争把这些重点或优势学科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学科, 从而提升本校的办学层次和知名度。

篇4: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意见》提出了九个方面36条具体措施。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鼓励各地区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

二是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加快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推进海綿城市建设,推动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等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三是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提升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拓展特大镇功能,加快特色镇发展,培育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加快城市群建设。

四是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结合。

五是完善土地利用机制,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因地制宜推进低丘缓坡地开发,完善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六是创新投融资机制,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强化金融支持,多渠道保障城镇化资金需求。

七是完善城镇住房制度,建立购租并举的城镇住房制度,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发展专业化住房租赁市场,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

八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深化试点内容,扩大试点范围,加大试点支持力度,鼓励试点地区发挥首创精神,尽快实现重点突破。

篇5: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萝岗区特色学校评估日程安排:

(评估时间为1天)

上午

1.召开特色学校评估自评报告会;

2.查看特色场室、设施设备和学校特色环境氛围;

3.查阅特色学校评估档案资料;

下午

1.召开学生、教师座谈会;

2.查看特色兴趣小组活动;

2.评估组集中汇总,整理反馈意见;

3.召开特色学校评估意见反馈会。

附3:

萝岗区特色学校评估档案资料目录

1、萝岗区xx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申报书及创建规划(方案)与学计划;

2、萝岗区xx学校特色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及工作网络材料;

3、萝岗区xx学校特色学校自评报告及创建工作总结材料;

4、萝岗区xx学校特色创建工作会议记录与有关文件;

5、萝岗区xx学校特色活动场地、设施设备、活动经费、活动基地资料;

6、萝岗区xx学校特色创建教师队伍资料;

7、萝岗区xx学校特色课题资料;

8、萝岗区xx学校特色活动小组及活动计划、记录、总结;

9、萝岗区xx学校特色校本教材;师生论文和作品;

10、萝岗区xx学校特色学科竞赛活动成绩资料;

11、萝岗区xx学校学生个性特长成长记录;

篇6:河北省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

特色小镇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打造,具有明确产业定位、科技元素、文化内涵、生态特色、旅游业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呈现产业发展“特而精”、功能集成“聚而合”、建设形态“小而美”、运作机制“活而新”的鲜明特征。为加快打造体现河北特点、引领带动区域发展的特色小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建设特色小镇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特色小镇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孕育出的新事物,贯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基层的探索和实践。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破解资源瓶颈、聚集高端要素、促进创新创业,能够增加有效投资,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建设特色小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益探索。特色小镇是改革创新的产物,也是承接、推进改革的平台。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创业者的创新热情和潜力,也能推动政府转变职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形成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开发建设格局。

(三)建设特色小镇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特色小镇突出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特色产业再造,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生力军。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既能增加有效供给,又能创造新的需求;既能带动工农业发展,又能带动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既能推动产业加快聚集,又能补齐新兴产业发展短板,形成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四)建设特色小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是联接城乡的重要节点和产城人文一体的复合载体。加快特色小镇建设,能够推动产业之间、产城之间、城乡之间融合发展,有利于落实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功能定位,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速农民就地城镇化进程,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形成独具魅力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样板。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坚守发展和生态底线,注重特色打造,注重有效投资,注重示范引领,注重改革创新,加速要素集合、产业聚合、产城人文融合,努力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为经济增长新高地、产业升级新载体、城乡统筹新平台,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培育建设100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

(二)建设要求

1.坚持规划引领。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也不是产业园区、景区的“区”,一般布局在城镇周边、景区周边、高铁站周边及交通轴沿线,适宜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地域。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相对独立于城市和乡镇建成区中心,原则上布局在城乡结合部,以连片开发建设为宜。特色小镇规划要突出特色打造,彰显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生态特色,形成“一镇一风格”;突出功能集成,推进“多规合一”,体现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突出节约集约,合理界定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严格划定小镇边界,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可适当放宽),建设用地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聚集人口1万至3万人;突出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护重要历史遗存和民俗文化,挖掘文化底蕴,开发旅游资源,所有特色小镇要按3A级以上景区标准建设,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4A级以上景区标准建设,并推行“景区+小镇”管理体制。

2.明确产业定位。特色小镇要聚焦特色产业集群和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兼顾皮衣皮具、红木家具、石雕、剪纸、乐器等历史经典产业。每个小镇要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明确一个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差异定位、错位发展,挖掘内涵、衍生发展,做到极致、一流。每个细分产业原则上只规划建设一个特色小镇(旅游产业类除外),新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布局到同类特色小镇,增强特色产业集聚度,避免同质化竞争。

3.突出有效投资。坚持高强度投入和高效益产出,每个小镇要谋划一批建设项目,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以上,其中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不低于70%,第一年投资不低于总投资的20%,金融、科技创新、旅游、文化创意、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可适当放宽,对完不成考核目标任务的予以退出。

4.集聚高端要素。打破惯性思维和常规限制,根据产业定位量身定制政策,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吸引企业高管、科技创业者、留学归国人员等创新人才,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小镇公共服务APP,提供创业服务、商务商贸、文化展示等综合功能。积极应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实现公共WiFi和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建设现代化开放型特色小镇。

5.创新运作方式。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鼓励以社会资本为主投资建设特色小镇。每个小镇要明确投资建设主体,注重引入龙头企业,以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鼓励采取企业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建设的发展模式。政府主要在特色小镇的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市场主体投资建设特色小镇。

三、政策措施

(一)加强用地保障。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和城乡规划修编,将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特色小镇建设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充分利用低丘缓坡、滩涂资源和存量建设用地,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立体开发和复合利用。土地计划指标统筹支持特色小镇建设。支持建设特色小镇的市、县(市、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连片特困地区和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优先保障农民安置和生产发展用地的.前提下,可将部分节余指标用于特色小镇。在全省农村全面开展“两改一清一拆”(改造城中村和永久保留村,改造危旧住宅,清垃圾杂物、庭院和残垣断壁,拆除违章建筑等)行动,建立健全全省统一的土地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指标库,供需双方在省级平台对接交易,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二)强化财政扶持。省级财政用以扶持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平台等专项资金,优先对接支持特色小镇建设。鼓励和引导政府投融资平台和财政出资的投资基金,加大对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和产业示范项目支持力度。省市县美丽乡村建设融资平台对相关特色小镇的美丽乡村建设予以倾斜支持,对符合中心村申报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按照全省中心村建设示范点奖补标准给予重点支持,并纳入中心村建设示范点管理,对中心村建设示范县(市、区),再增加100万元奖补资金,专门用于特色小镇建设。

(三)加大金融支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探索产业基金、私募股权、PPP等融资路径,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鼓励在特色小镇组建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到特色小镇增设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加大对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发展和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探索开展投贷联动业务。鼓励保险机构通过债券、投资基金、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等方式参与特色小镇建设投资。加强特色小镇项目谋划,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沟通对接,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和低息贷款支持。

(四)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统筹谋划,积极支持特色小镇完善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内部路网,打通外部交通连廊,提高特色小镇的通达性和便利性。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供水设施建设,实现特色小镇供水管网、污水管网和垃圾收运系统全覆盖。完善电力、燃气设施,推进集中供气、集中供热或新能源供热。加大特色小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网络提速降费,提高宽带普及率,加快实现WiFi全覆盖。加强特色小镇道路绿化、生态隔离带、绿道绿廊和片林建设,构建“山水林田湖共同体”系统生态格局。合理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特色小镇公共服务体系。

(五)支持试点示范。把特色小镇作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国家相关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国家和省相关改革试点政策,特色小镇优先实施;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先试。

各地和省直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整合优化政策资源,给予特色小镇建设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组织领导

(一)建立协调机制。为加强对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省委、省政府建立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委副书记担任召集人,省政府常务副省长担任副召集人,省委宣传部、省农工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旅游发展委、省金融办、省统计局、省通信管理局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

(二)推进责任落实。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是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协调,勇于改革创新,建立工作落实推进机制,分解落实年度目标任务,及时协调解决问题,确保按时间节点和进度要求规范有序推进,务求取得实效。省直有关部门根据特色小镇的产业类别,结合职责分工,加强指导协调和政策扶持,支持特色小镇加快发展。

(三)加强督导考核。加强工作调度,组织考察培训,及时总结、评估特色小镇建设成果和有效做法,树立一批产业鲜明、主题突出的特色小镇,发挥好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有效投资、营业收入、新增税收、市场主体数量、常住人口等为主要指标,对特色小镇建设实行年度专项考核。各地要按季度报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进展和形象进度情况,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将定期进行通报。

(四)搞好宣传推广。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加大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浓厚氛围,调动市场主体和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树立典型、唱响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

篇7: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近年来,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矛盾日益凸显, 严重制约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型的进程。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政策明确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以浙江为代表的多个省市在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逐步形成了发展“特而强、聚而合、精而美、活而新”的特色小镇新模式。2016年7月, 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 提出到2020年, 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10月, 住建部和农发行共同出台了《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 要求发挥政策性信贷资金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 切实利用政策性金融支持, 全面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同月, 发改委就加快美丽特色小 (城) 镇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提出要创新特色小 (城) 镇建设投融资机制, 通过美丽特色小 (城) 镇建设基金、小城镇债券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美丽特色小 (城) 镇开发建设。由此可以看到, 金融支持对于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营金融机构, 是由民间资本投入设立, 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进行融资的民间金融机构, 主要包括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租赁、保险、基金公司等。随着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国家对民营金融机构设立和发展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 民间投资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步伐大大加快, 民营金融机构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更为突出。民营金融机构具有扎根基层金融、服务广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人、运作模式相对灵活等特点, 非常契合特色小镇建设对金融资本深入具体产业和广大企业、实现产融结合的需求, 因此, 民营金融机构应该而且可以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

2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必要性

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 对民营金融机构构建金融生态场景、加快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

第一, 构建金融生态场景, 深入推进产融结合。特色小镇是金融深入实体经济, 与产业紧密结合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只有回归实业的金融, 才能真正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引导和推动作用。通过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开展金融创新, 民营金融机构可进一步推进产融结合, 发挥金融对产业的支持作用, 不断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第二, 体现金融的公共属性和社会价值, 普惠社会大众。培育和发展特色小镇, 用金融推动区域全方位发展和升级, 具有修复或重建割裂的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和生态环境, 同时也体现了民营金融的“普惠”理念, 及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社会情怀和人文精神。

2.2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可行性

民营金融机构作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组织, 可以通过配置资本、温润产业、整合资源参与特色小镇建设, 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

第一, 民营金融机构能够为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在特色小镇建设中, 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产业培育与发展, 都离不开资金投入。纵观各省已经出台的特色小镇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 其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额就达到数百亿元, 如山东和河北都提出了创建100个左右特色小镇的目标, 且原则上每年每个小镇的固定资产投资均不少于6亿元。在资金来源上, 中央和地方出台的特色小镇政策中都提到了财政或资金支持, 但由于建设投资巨大, 当前地方财政和融资平台作用有限, 因此必须广辟资金渠道, 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特色小镇。民营金融机构作为社会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有能力深入特色小镇建设的各个环节, 通过综合金融服务助力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 民营金融机构在过往业务中, 积累了产业孵化与产业集群培育的相关经验, 可以助力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民营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中小微企业, 深耕金融, 伴随着广大中小企业一起成长, 深入了解企业及其所在的产业, 因此, 已经具有了引导产业落地生根, 培育产业开花结果的丰富经验。同时, 民营金融机构多集中在特定地区和区域开展业务, 对当地产业和企业了解较为透彻, 又具有灵活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机制, 可以因地制宜地为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及其特色产业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 真正实现温润产业、灌溉生态, 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

第三, 民营金融机构具有聚集优秀人才和顶尖专业机构的品牌影响力, 具有强劲的资源整合能力。金融的本质是信用, 是经营风险, 要求其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的职业道德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超强的综合素质。民营金融机构在其业务发展过程中, 积累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他们具有优秀的知识吸纳能力、制度创新能力、风险规避能力及商机捕捉能力, 可以在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 随着金融市场层次的日益丰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投资渠道的持续扩大, 民营金融机构与社会上顶尖专业机构的接触面得以不断加深和扩大, 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客户和渠道资源。因此, 民营金融机构有能力与众多行业专家及专业机构开展合作, 以开放的模式筹人筹智, 合力投入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

3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理念

特色小镇的发展要求“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 是“产城人”结合发展的综合体。民营金融机构在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时, 需遵循以下理念。

第一, 坚持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重的发展纲领。企业的目的是盈利, 是创造客户与利润, 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 其对于社会的经济责任不应局限于创造利润和纳税捐赠, 还要以正确的方式进行业务运营, 充分利用金融机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优势和影响力, 优化资源配置, 从而将社会责任的履行效果扩大化。在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 民营金融机构既要发挥金融资本的商业价值, 不断创新金融模式, 经营杠杆和风险, 实现商业运营的可持续发展, 又要注重金融的社会价值, 以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的理念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 推动区域经济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促进金融体系的大众化、平民化和人性化。

第二, 坚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发展方向。特色小镇的“特色”, 不仅在于产业形态的特色鲜明, 还在于环境的美丽和谐, 以及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当前各地在建设特色小镇时, 都提出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目标。民营金融机构在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时, 同样需要聚力产业发展、生态改善和民生建设, 既要重视培育与发展特色产业, 又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

第三, 坚持“平台思维、伙伴思维”的合作模式。作为金融组织, 民营金融机构要利用其资金和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 同时也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 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个人及中介机构的信用价值, 以信用、资金和风险管理能力为基础, 以金融产品和工具为载体, 以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 与各类专业机构结成合作伙伴, 通过平台思维和伙伴思维, 共同搭建特色小镇的金融生态圈, 充分参与特色小镇的设计、建设、开发和运营。

第四, 坚守“敬畏之心、匠人之心、仁爱之心”的发展理念。在特色小镇的设计、建设、开发和运营中, 民营金融机构要始终存有“敬畏之心”, 遵循自然、尊重文史、遵守道法, 重视传统文化, 尤其是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要坚持“匠人之心”, 一心一意、一丝不苟、一以贯之, 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生态发展都要精心打造, 以创建“百年”特色小镇为目标;要怀有“仁爱之心”, 利他利己、敦睦和谐、普惠大众, 把改善民生作为打造特色小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真正体现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完整价值。

4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模式

4.1 支持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

在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过程中, 民营金融机构可以多种方式支持小镇项目建设, 推动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

第一, 对特色小镇提供项目贷款支持。民营金融机构可以配置信贷资金, 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通过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银团贷款、同业合作等方式, 支持特色小镇的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园区开发、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服务模式灵活的优势, 对资产质量好、现金流稳定的特色小镇项目, 不断创新金融产品, 满足项目建设各个阶段的资金需求。

第二, 支持特色小镇项目的债券融资。在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民营金融机构可以借助地域优势和客户基础, 及时了解企业的直接债务融资需求, 推动资产质量好、现金流稳定的特色小镇发行城投债, 支持特色小镇的优质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工具等债务融资工具, 支持资产质量好、现金流稳定的特色小镇项目发行项目收益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 筹集低成本的建设资金。

第三, 积极与政府合作, 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民营金融机构可以围绕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资金需求特点, 积极探索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市场化、可持续的融资机制, 创新PPP项目融资。可与相关政府机构形成紧密的战略合作联合体, 如与政府的城市发展基金等开展合作, 充分释放“政府信用+金融信用”的巨大能量, 以政府平台资金引导为切入点, 以金融资本领投为引爆点, 根据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的特点, 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

4.2 助推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

民营金融机构扎根基层, 深入了解区域内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特点, 以及产业链中核心企业的发展状况, 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小镇产业链融资、核心企业融资, 温润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

第一, 通过开展产业链融资, 推动特色小镇特色产业的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可以针对小镇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特点, 精准对接金融需求, 与各地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开展合作, 共同为特色小镇提供产业的投融资服务。可以支持优质产业集群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 以及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等, 助推特色小镇的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可以针对部分特色产业, 开发专项金融产品, 提供产业链融资服务。

第二, 围绕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 开展核心企业融资。针对特色小镇的主导和优势产业, 民营金融机构可以把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及其相关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根据产业链中企业的交易关系制定基于货权及现金流控制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 通过应收账款质押、核心企业担保、票据融资、保理等多种方式, 为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提供批量授信和融资支持。这种基于产业链的核心企业融资, 有利于提升核心企业上下游的资金实力及经营周转效率, 改善核心企业的经营业绩, 从而提高整条产业链的周转效率及竞争力, 促进特色小镇特色产业的整体发展。

4.3 推动特色小镇的创新发展

特色小镇的关键在特色。要突出特色, 必须注重转型与创新。在这方面, 民营金融机构可以借助自身丰富的服务经验和灵活的服务模式, 将金融基因植入特色小镇, 推动特色小镇的创新发展。

第一, 支持创新企业融资。民营金融机构可以与特色小镇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开展合作, 在完善风险定价的基础上, 以适当方式分享初创期小微企业的股权或期权, 实现投贷联动。可以对特色小镇创业者、众创空间、创业基地等提供信贷支持, 围绕企业经营开展供应链金融, 对缺乏抵押物、自身信用等级不足的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增信服务, 为小镇聚集的中高端人群提供个人金融、消费金融服务, 以此促进特色小镇创新企业的发展。

第二, 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民营金融机构可以结合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定位和特色产业, 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园区、孵化器等机构和平台的对接与合作, 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结合特色小镇的文化、旅游及历史经典产业的发展特点, 创新金融产品, 支持特色小镇传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如在依法合规、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探索建立商标权质押融资、文化产品抵质押、艺术品融资、景区经营权质押、门票收费权质押等多种融资方式, 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

第三, 探索特色小镇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民营金融机构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 为特色小镇提供高效、安全、便利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探索运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 为特色小镇各类主体提供无需抵押担保的小额信贷支持, 实现贷款申请、审批和发放的全流程网上操作。

5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 民营金融机构可以多种方式参与和支持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 引导和促进特色小镇内的产业发展, 并持续推动特色小镇创新发展。但与此同时,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也可能面临诸多困难和瓶颈, 如小镇建设涉及区域规划、产业规划、旅游规划、交通规划等诸多方面, 如若政府相关部门或相关政策配合不力, 民营金融机构很难有效推动特色小镇项目实施;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周期长、经营风险大, 民营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小城镇和小微企业、农户信用体系发展相对滞后, 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等等。因此, 为鼓励和促进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 提出以下三方面的政策建议。

第一, 要加大对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的政策支持。政府要整合优化政策资源, 鼓励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 并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为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提供大力支持和政策优惠。如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 优化和完善特色小镇的规划制定与调整机制;对特色小镇相关项目提供立项和审批的绿色通道;对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提供税收优惠;对特色小镇相关项目提供财政支持, 如倾斜安排一定数额的债券资金用于小镇建设发展等。

第二, 要加强统筹协调, 加大资源保障力度。在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过程中, 建议政府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保障土地供给, 并对新增建设用地予以倾斜支持;加大产业引导和培育力度, 最大限度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 建设创新创业样板,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对民营金融机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项目及相关重点产业的建设升级项目予以专项资金支持, 以长期限、低成本的资金作为压舱石和调节器, 降低民营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确保其能持续、稳定地助推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 要进一步推进特色小镇的信息、信用和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建议政府进一步推进信用法规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符合特色小镇及小微企业特点的信息采集和评价体系;协调工商、税务、公检法等相关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 加强信息共享, 完善信用公示、警示制度, 缓解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信用知识宣传, 不断增强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诚信意识, 严厉打击逃废债, 持续改善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

6 结语

特色小镇建设在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民营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在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产业发展、企业创新等不同环节, 提供全方位、定制化的综合服务。在这一过程中, 民营金融机构需要兼顾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同时, 政府也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保障民营金融机构在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可以发挥更深入、更全面、更有效的推动作用。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历史趋势和必然选择, 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是实现供给侧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建设和发展特色小镇, 离不开金融支持。民营金融机构作为重要的金融组织, 如何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本文从民营金融机构的特点出发, 在探讨其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所需坚持理念的基础上, 重点讨论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模式, 并就其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如何最大化作用, 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特色小镇,民营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 (2016) 147号[EB/OL]. (2016-7-01) [2016-11-14].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607/t20160720_228237.html.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建村 (2016) 220号[EB/OL]. (2016-10-10) [2016-11-24].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610/t20161014_229169.html.

[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 (城) 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EB/OL]. (2016-10-08) [2016-11-14].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01610/t20161031_824855.html.

[4]余池明.中央和地方特色小镇资金支持政策汇总[EB/OL].乡村与城镇建设, 2016-11-08[2016-11-14].http://mp.weixin.qq.com/s?__b iz=Mz I2Mj My ODM0Mg==&mid=2247484223&idx=1&sn=302e49362c0487e8d3ebcd99925fea04&chksm=ea4d9a46dd3a1350b8a793f5c1f58341ffaf55d22b39b07a3be81f45f16298bdadafbe906618&mpshare=1&scene=2&srcid=111439y Dw E1R5UECtc Vj ZEu J&from=timeline#wechat_redirect.

[5]尹成杰.发展特色小镇最核心的是产业发展[J].中国新闻周刊, 2016-09-04.

[6]朱虹.特色小镇中的金融力量:股权基金探索最契合融资模式[N].中国企业报, 2016-08-30.

[7]乔继红, 冯雪丹, 张宪春.金融如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N].金融时报, 2013-08-20.

[8]曾肇河, 赵永辉.产业新城发展模式及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上一篇:毕业生社会调查报告下一篇:XX花园小区业主入住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