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特色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研究

2022-09-10

1 新型农民的内涵及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性

新型农民就是有思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他们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不仅是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新型农业劳动者, 更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较强的法制观念的文明公民。具体来说, 新型农民应具备的特点有:一是政治素质高, 新型农民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对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方针、法规等能够及时地掌握与领会, 不迷信, 不盲从, 敢于创新与实践;二是农业技术硬, 新型农民是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劳动者, 具有过硬的农业现代化生产的经营与管理技术, 具有创新、开发意识, 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更能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三是法制观念强, 新型农民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他们懂得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 他们的生产、生活趋于组织化, 更能适应动态多变化的市场经济。

培养新型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民是主体, 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利益考虑, 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 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和成败。然而当前农民素质普遍低下, 使得进行新型农民的培养尤为重要。一项针对农民的最新调查显示, 在问到“是否知道农业高新技术”时, 92.9%的小学以下文化水平的回答“不知道”, 而初中文化和高中文化水平回答“不知道”的比例分别为85%和56%[1]。这表明,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 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认识有所增加, 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不了解,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性。

培养新型农民对河南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新型农民是河南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动力主体。河南作为农业人口大省, 城镇化的过程乃是在农业人口的产业转移中实现的。当前, 千千万万农民正在自发的或有计划的向城市、小城镇转移, 转移速度的快慢决定了城镇化的进程, 而转移主体自身的素质又决定了其转移的速度。因此, 新型农民的自身素质是推进河南特色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关键, 是塑造特色城镇化动力主体的基础。

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河南是农业大省,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关系着河南现代农业的发展、河南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农民, 农民是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的主体。当前,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速度缓慢关键还是在于农民自身素质的低下、思想观念的滞后。因此, 培养新型农民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2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民培养现状

2.1 对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农民自身的参与性被忽视。当前, 很多需要农民参与的事情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人员的重视。比如, 农村基本设施的建设、修路修桥、水电改造等, 这些是关乎农民自身基本生活的事情, 但是很多的时候, 只是相关部门依据规划而单方面去实施, 并没有征求农民自身的意见, 忽视了农民的参与性, 很容易抹杀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改善自身的主动性。或许当政者会认为针对城镇化如何建设, 农民根本提不出什么合理化的建议或意见, 因为他们的基础是认为农民素质低下、不懂这些, 其实这正说明了问题的所在, 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农民素质提高对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抹杀了农民参与、自治的能力。虽然很多的地方也组织培训农民, 但也都是做做文章, 很多时候是没有真正实施到位, 并没有实现对农民培养的真正目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当政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新型农民培养问题对推进河南特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

农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传统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相对比较低下, 认识不到培训对于其自身的长期利益的正面影响, 功利主义倾向比较严重, 更认识不到河南特色城镇化发展和他们自身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 农民以农业为生, 相对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回避风险的意识强烈, 这些都阻碍了农民的主动参与。当然农民本身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的低, 这也使得单纯的技能传授难以吸收。同时,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如读书无用论) , 农民觉得培训可有可无。再加上现实情况是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农民进城打工成为潮流, 农村留守人员大多是“386199部队” (即妇女、儿童和老人) , 导致实际上的参与精力不足。

2.2 培训内容设计欠合理

各种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设计上更多的是技能的传授, 忽视了农民整体素质方面, 尤其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目前, 就一些进行新型农民培养的地方, 通过一些资料发现, 他们对培训内容的设计上更多的是短期的技能的简单传授, 忽视了长期农民自身对技术或技能的自觉吸收或自主创新。从短期利益来讲, 农民学会了一技之长,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 从长期来讲, 农民能否在变化的基础上去时时的改进或创新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指导。同时, 对于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方面的培养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很少给予体现。

2.3 培训缺乏内在价值的分析

各种培训多重外在形式的多样化, 缺乏内在价值的分析。较多的地方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 为了宣扬自己培训的落实情况, 就更多地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化, 采取较多的培训模式, 但往往在注重形式的同时忽视了外在价值形式所应该表现的真正的内在价值, 即新型农民的内在素质的提高问题, 导致外在较多的培训模式的内在价值被置之不理。

2.3 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安排

就新型农民培养的制度安排方面, 缺乏可操作性。很多地方新型农民培养的政策制度更注重的是制定制度本身, 并不很关注制度的实施。因此, 很多有关新型农民培养的制度只是做做文章, 很少考虑到制度之后的实施问题, 制度的存在形同虚设, 有名而无实。

3 推进河南特色城镇化进程的新型农民培养对策

3.1 提高新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反映农民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及运用科学知识于生活与农业生产的程度。而目前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整体不高, 运用农业科技于生产的程度相对偏低, 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度。因此, 提高新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是推进河南特色城镇化进程的关键。

提高新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进行, 一是加大政府对新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二是发展新农村成人教育。加大政府对新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 包括加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软件设施,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同时, 还要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制度等政策、体制支持。比如, 目前所实施的支教活动就很好, 但缺乏体制保证, 并不具备配置资源的能力。因此, 也就不能给农民建立一个可以长期稳定接受优质教育的平台, 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发展新农村成人教育在普及科技知识、设施在培训工程的同时, 应该注重成人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因为成人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 成人具有很强的固定思维, 多样化成人教育形式有助于吸引他们主动接受教育内容, 提高教育的效果和实现成人教育目的。例如, 利用假期对农民进行培训、举办短期培训班、举办政府分管农业干部培训班、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组织生产大户、科技示范户到农业发达地区或农业院校参加技术培训, 组织一些农民带着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到农业先进地区参观学习, 聘请专家开设讲座, 组建远程教育网等。

3.2 加强新型农民劳动技能的培训

河南特色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是否能够实现空间转移、产业转换, 新型农民不但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还要一定的劳动技能, 这样才在选择就业的时候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顺利实现职业转换[2]。河南要实现中原崛起就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工人, 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是主要的预备队。目前, 河南一方面缺乏大量高级技工;另一方面, 城里很多人又不愿做技工, 而新型农民又没有条件成为技工, 因此, 必须从战略上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提高新型农民的劳动技能。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提高新型农民劳动技能的最佳途径。各地、各部门要把农民的职业培训纳入职业教育规划, 并把培训经费配套纳入财政预算。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学校及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对农民开放, 并根据培训的人数和质量给予适当财政补贴;要进一步明确用工单位的培训责任, 对那些光使用不培训, 或不按规定用足培训经费的企业给予处罚。

3.3 注重新型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政治素质是综合素质的基础和保障, 思想素质的情况从根本上影响到新型农民综合素质的情况[3,4,5,6]。因此, 新型农民不但要有良好的科技文化素质,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由此决定, 新型农民的培养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要更加的注重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针对当前河南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民培养存在的问题, 注重新型农民自身素质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一是各级政府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思想政治素质对新型农民自身素质培养的基础作用;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基础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的各个环节, 从新型农民培训更多的注重形式转移到注重内容的培养;三是加强立法, 通过对新型农民培养相关问题的立法, 一方面使各种培训有法可依, 另一方面使农民从心理上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7,8]。

4 结语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的解决、新型农民的塑造是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过程, 只有重视对新型农民的培养, 才能进一步促进河南特色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城镇化的过程实乃人口转移的过程, 河南作为农业人口大省, 新型农民的自身素质在河南特色城镇化进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基于此, 在界定新型农民内涵的基础上, 对当前河南特色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民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 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对应的措施, 以期提高新型农民的素质推进河南特色城镇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农民,培养,河南

参考文献

[1] 王婷婷.留守农民低素质与培养现代新型农民群体研究[J].商业经济, 2011 (16) .

[2] 姚晓莉.构建河南特色城镇化动力系统[J].商场现代化, 2009 (12) .

[3] 江春.新型农民培养与农村职业教育[J].巢湖学院学报, 2013 (5) .

[4] 龙翠红, 易承志.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格局与现代新型农民培养[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1) .

[5] 韩新宝, 刘志红, 王鹏程.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研究——基于发达国家经验的视角[J].江苏农业科学, 2013 (7) .

[6] 陆俊杰.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民的教育与培训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23) .

[7] 张淑萍.河南省乡村旅游与新型农民培养调适机制研究[J].河南农业, 2013 (3) .

[8] 管学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与探索农民科技培训, 2013 (12) .

上一篇:重视“适用范围”与“过程教学”下一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