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土地利用对策建议

2024-04-22

【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土地利用对策建议(精选6篇)

篇1:【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土地利用对策建议

特色小城镇土地利用对策建议

作为未来城镇发展中的重要招商引资载体平台,特色小镇今年以来受到了从中央各大部委到各省市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严重影响到小城镇的发展,由于工业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存在着布局过于分散、土地利用粗放。随着特色小镇建设步伐的加快,隐含或衍生的土地利用问题将愈发突出,成为特色小镇健康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特色小城镇土地利用对策建议

1、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集中土地有限资源,发挥规模效应,通过四点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第一,科学合理的人口预测是正确配置产业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前提,避免用地规模浪费,依托建制镇的特色小城镇积极打造设施资源共建共享。

第二,加强用地计划管理和指标控制,可依情况适当提高土地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第三,发挥地价的调控作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以地价为杠杆,实现对土地经营监管调控。

第四,加强对农用耕地的控制力度。建立农用耕地保护区,加大力度建设农田基础设施,治理中、低产量耕地,间接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达到农业生产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特色小镇 | https://f.qianzhan.com/tesexiaozhen/

2、优化配置土地利用空间

土地配置的目的是把一定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适宜性、社会经济性进行适合比配,优化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基础上进行改良目标优化、结构优化和效益优化。

第一,针对产业型特色小城镇,加强产业与用地的空间协同,打造顺畅的上下游产业链,并在空间上实现科学布局,引导产业集聚、用地集约;产业选择上注重消耗能源较少的项目,纠正工业用地规模过大、产业定位不清晰问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从实际出发,科学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布局,走少而特、少而精、少而专的发展之路,避免过度追求数量目标和投资规模。

第二,合理调整建设用地比例结构。控制生产用地、保障生活用地,增加生态用地。

3、盘活低效闲置建设用地

针对新增建设指标保障性难得问题,全力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放宽低效用地盘活政策管控,提高存量土地利用率,将鸡肋土地变黄金地。目前福建省特色小城镇用地政策规定,对工矿厂房、仓储用房进行改建及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容积率的,可不再补缴土地价款差额;河南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镇区废旧厂房改造和荒地、废弃地开发利用以及低效用地再开发;杭州累计15万亩土地新生,变低效用地为双创样板。

4、严控土地房地产化倾向

循序渐进发展“市郊镇”“市中镇”“园中镇”“镇中镇”等不同类型特色小城镇,但不能盲目把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及行政建制镇“穿新鞋走老路”。

严控地产化可采取三方面措施:

一是合理控制住宅用地比例,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和产业就业人口规划的合理预测,合理确定住宅用地总量,在拿地平衡上,产业用地与住宅用地比例一般可按配比为5:5或者6:4来平衡拿地,即从土地供给环节控制房地产过度开发;二是对产业内容、盈利模式和后期运营方案进行重点把关,防止地产开发混入其他产业。除此之外,每个特色小城镇必须详细公开规划信息、招商信息、产业信息、运营信息,以便社会监督;三是有完善的退出机制,定期明察暗访,防止已经获得特色小城镇称号的后期转向地产开发。

5、制定灵活的用地政策

特色小镇 | https://f.qianzhan.com/tesexiaozhen/

国家对特色小城镇土地支持政策之外,各地应结合实际现状积极探索土地用地政策,进行灵活创新,加大盘活低效存量建设用地。探索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和集体土地流转和租赁,鼓励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租赁等方式有序进行农家乐、牧家乐、家庭旅馆、农庄旅游等开发项目试点。在拿地平衡上,可探索住宅、产业用地捆绑出让。佛山南海作为我国集体用地改革的试验区,在很多途径实施上都可为特色小城镇拿地提供借鉴。根据南海“53号文“探索实施的”混合功能出让“的新供地方式,连片的工业区、村集体工业园区可在规划的引领下,允许部分土地在符合环保要求、安全生产要求下,探索商住混合工业的用地功能。即通过住宅用地与产业用地捆绑拿地的方式,来获取住宅用地。产业用地与住宅用地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可按配比为5:5或者6:4来平衡拿地。

允许通过借用、租用现状空闲土地的形式,拆除部分破旧住宅,打造多处绿地广场。允许部分小镇将开敞空间、绿地广场、非硬化地面的闲置空间等类型用地纳入非建设用地管理,通过建设用地指标腾挪,平衡特色小城镇土地指标。

6、加强政府土地监督管控

特色小城镇土地开发应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也足可体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开发建设过程中以镇、村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发挥其引导和管控作用,针对特色小城镇发展建设的5条基本轮廓线,即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小镇开发边界线、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和小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线进行科学的规划管控。政府在规划管控上要适度合理,不能制定所谓行政命令,不能人为确定指标,而是要通过改革来创造权利分配的机会,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政府督查机构应加强动态巡查,建立集约节约用地责任机制,批前、批中、批后要全面跟踪监督检查,实施全程监管。

特色小镇 | https://f.qianzhan.com/tesexiaozhen/

篇2:【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土地利用对策建议

一、合肥市建设特色小镇的现状

(一)坚持科学规划,凸显市场主体

第一,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实现创新、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有机融合。第二,小镇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建设面积控制在30%~50%。第三,实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调动社会力量,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参与建设运营。

(二)突出产业特色,实现分类发展

合肥实行“一镇一业”,在细分市场中构建小镇大产业。合肥特色小镇根据产业不同可以分为:一是文化小镇,如长临河军事题材影视小镇等。二是旅游小镇,如汤池镇温泉旅游特色小镇等。三是科创小镇,如撮镇VR小镇等。四是智造小镇,如机器人特色小镇等。五是金融小镇,如滨湖金融小镇等。六是商贸小镇,如综合性通航小镇等。七是健康小镇,如巢麓小镇等。八是农业小镇,如大圩农业物联网小镇等。

(三)加快体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

在财政资金方面,安排特色小镇建设奖补资金,对国家、省级、市级培育的特色小镇,予以财政资金支持。在土地要素方面,统筹安排特色小镇建设用地,保障合理用地空间。在前瞻产业研究院 |http://f.qianzhan.com/tesexiaozhen/detail/180124-da5a93c3.html 1

融资渠道方面,鼓励运用PPP模式开展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在人才保障方面,对进入特色小镇的创新创业人才,给予重点支持。

(四)建立联动机制,落实创建工作

省级层面上,成立安徽省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市级层面上,成立合肥市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做好各地动态跟踪和协调服务。县(市、区)级层面上,编制各县(市、区)特色小镇建设规划方案,筹划配套政策和下一步思路。

(五)完善功能配套,创新区域协同

合肥建设特色小镇注重加强沟通交流和协同创新。紧跟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1+5战略部署,建立环巢湖国际旅游休闲区,打造特色旅游风情小镇。三十岗利用“马拉松热”吸引人流、扩大特色小镇知名度和刺激当地消费。中国葡萄特色小镇为推介大圩镇葡萄品牌、与外界合作洽谈提供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平台。

二、合肥市建设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

一是小镇数量相对较少。2017年,被国家、安徽省指定重点发展的合肥特色小镇只有5个,分别是肥西县三河镇、合巢经开区三瓜公社电商特色小镇、包河区滨湖金融小镇、巢湖市黄麓建筑科创小镇和高新区中安创谷基金小镇,总体来说特色小镇数量相对较少,覆盖面积不够。

二是发展成效有待提高。部分特色小镇建设初期“声势大”,建设进度却相对缓慢,后期动力不足、成效不明显。例如华谊电影小镇在合肥的整体反响较小,滨湖海洋主题乐园项目至今还未开工。未来合肥应在小镇建设质量和建设成效上严格把关监控,促进特色小镇健康而稳定地持续发展。

三是产业特色有待突出。部分小镇由于初期谋划不足,后期不得不外延与扩展,导致总面积偏大,不符合“小、精、强、美”的要求。部分小镇缺乏彰显特有文化元素的建筑外观、生态绿地和社区配套等。众多企业集中涌入,显现出“同质化”现象。

四是人才机制有待创新。一方面政府暂时没有有效的政策体系或机制来吸纳优秀人才落地生根,甚至是有的专业人才即便来了也待不长。另一方面市县部分地区由于区位优势不明显、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对人才吸引能力严重不足。

(五)功能联动有待增强

前瞻产业研究院 |http://f.qianzhan.com/tesexiaozhen/detail/180124-da5a93c3.html 2

一是产业与旅游功能融合不够。一些科技小镇产业定位特殊,难以开发丰富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对游客吸引力有限。二是产业与文化功能融合不够。有些小镇不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与内涵,传统产业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难以深度融合。三是产业与社区功能融合不够,居民认同度普遍不高。

三、合肥市建设特色小镇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设计

一是注重规划的衔接性。建立由概念到具体、由策划到规划、由整体到局部的总体发展规划;将偏离发展定位的项目区块尽快剥离,保证空间形态上的“精致紧凑”,杜绝无序扩张。

二是注重规划的操作性。合肥对下辖的四区、四县和一市分别设定建设特色小镇的指标,要求下一年结合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各自重点发展4个特色小镇。如合肥高新区基于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建立量子信息小镇;包河区发挥中科大、合工大等高校资源优势,打造文创小镇或科教小镇等。

三是凸显“特色”文化元素。将重点项目尽量集聚在小镇核心区,建好展示小镇、接待来访等多功能的小镇平台。在建筑风格上或富有水乡文化特色,或具备历史人文特征,或突出创新文化特质。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特色相匹配,确保小镇风格的独特性。

(二)合理安排投融资

一是明确实施主体,政府、投资机构、产业运营商强强联合。政府作为牵头整合机构,提供财政支持及信用背书,设置引导基金,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参与特色小镇项目。产业运营商凭借其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强大的市场号召力,注重专业化产业的培育,提升特色小镇价值。投资机构在项目初期以股权的形式介入,进行开发全过程的测算与控制。

二是资本早期介入,长远布局,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在项目资本金阶段,政府产业基金做引导,获得产业资本方的支持。在开发建设阶段,国家开发银行及商业银行的贷款是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在项目运营资金阶段,银行流动性贷款较为容易,提供土地、房屋、产权等资产抵押。在项目成熟阶段,考虑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退出,实现资产的估值溢价,完成本轮投资。

(三)建设人才队伍

前瞻产业研究院 |http://f.qianzhan.com/tesexiaozhen/detail/180124-da5a93c3.html 3

一是实施人才引进计划。与行业龙头企业对接,借助合肥之友、PPP、基金、众筹等载体,拉动人才投入特色小镇建设。安排人才发展专项经费支持重点人才项目建设。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引才大使”,对企事业单位通过中介组织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佣金补贴。推进“合肥国际人才城”建设,融通政府、企业、社会和高层次人才。

二是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合肥特色小镇支持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与高校联合培养创新人才、专业人才。实施“鸿雁计划”,每年遴选优秀青年人才赴国(境)外留学深造,给予资助。争取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坛落户合肥,并对举办的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论坛提供资金支持。

三是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发挥滨湖金融小镇优势,吸引高端金融人才和知名企业。利用合肥双创英才港,保证特色小镇人才既可以走出去创新创业,又能保持原有岗位编制。打造特色小镇人才创新创业新载体,包括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推进特色小镇与中德国际创新园等创新创业基地合作发展。

(四)增强政策引导

一是增强政策对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的引导。发挥合肥市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的积极作用,安排财政奖补资金,以奖代补方式对基础设施评估情况较好的特色小镇予以奖励。强化对特色小镇的监督,严肃处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重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文物破坏以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负面事件。

二是增强政策对联合投资项目的引导。重视龙头企业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建设大项目、布局产业链的能力优势,如新站高新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手,打造航空运动小镇等。对企业实力薄弱的小镇,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支持开发主体以参股、相互持股、PPP等方式团队,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三是增强政策对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的引导,打造品牌IP。发挥中国(安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等平台作用,加强特色小镇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依托合肥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搭建与万科、碧桂园、华夏幸福等企业的创新合作平台,推动小镇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促进产业联动

一是促进产业参与联动。建立公共参与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广泛参与特色小镇的规划、政策制定等。鼓励合肥本地产业与高校、省级以上研究院的紧密合作,对有转型发展需要的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专利服务券等。

二是促进产业区域联动。发挥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马拉松赛事等平台作用,加强特色小镇在投融资、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在引进企业来镇发展的同时,支持小镇企业通过

前瞻产业研究院 |http://f.qianzhan.com/tesexiaozhen/detail/180124-da5a93c3.html 4

新建、参股、并购等多种方式“走出去”,扩大特色小镇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发挥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作用,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来镇创新创业。

篇3:论中国特色的土地城镇化道路

中国土地城镇化道路最重要特色是在土地城镇化与土地所有权国有化同时进行。在土地城镇化的过程中, 土地产权是通过国家征收农村集体所有土地, 变成国有土地后再通过土地出让或者划拨等方式出让给城镇土地使用者。中国特色的土地城镇化道路形成主要受到人多地少、人增地减的基本国情和国际环境下的国家粮食战略安全, 工业化初始阶段和发展阶段及其城镇化初中期的资金严重短缺、城乡二元土地产权制度环境、计划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治目标等多种因素锁定的结果。

一、中国特色的土地城镇化面临的重大问题

1.私有产权保护不力损害经济增长动力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私人投资成为投资主体, 私人投资是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基本动力。私有产权尊重与权益保护不仅是任何理性投资者投资成本收益预期的依据, 也是居民住房消费最重要的制度法律依据。理性投资者不会在没有产权法律保护的土地上建设房屋、厂房、设备和土地设施等。

无论是在城镇国有土地上, 还是在农村集体土地上的私人房屋或厂房设备, 由于没有土地所有权, 一旦地方政府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或者提前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 可以让私有房屋所有者或私人企业业主搬走。在土地城镇化中, 经常发生的强势政府和城镇土地使用者利用《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拆迁管理条例》以不及市价一半的补偿标准强行征收农民、市民和企业的土地与房屋的现象, 证明土地国有化制度体系下很难保护国有土地或者集体土地上的私有产权和投资者的产权。被征地拆迁户, 即使依照《宪法》、《物权法》和《城市房产法》等主张合法权益, 甚至全家的生命权, 也难以抵挡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或工商投资者的合法强制拆迁。

2.城镇土地国有化与经济市场化之间的矛盾

(1) 单一的土地国有化破坏了城乡市场经济体系完整统一。

在我国近30年经济市场化改革中, 土地要素是唯一的市场化程度很低的城乡分割的生产要素。土地无论是作为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还是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活资料, 都是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化包含作为生活资料的土地产权转让市场化和土地资本化, 显然与土地国有化相悖。

(2) 土地国有化中的地方政府趋利扭曲了土地市场机制。

在土地城镇化进程中, 土地国有化使得政府直接全面地介入了土地产权交易, 增加了交易环节和交易成本, 在地方政府追求过高的土地财政收入、GDP增长和招商引资等等利益驱动下扭曲了土地征收、储备、供求、价格和竞争等市场机制。①价格机制失灵。现行征地补偿标准是根据征收前三年平均产值的10倍计算。在征地补偿时既不反应市场价格, 也不反应供求 (土地资源严重稀缺下土地产权价格上涨) 、不反应土地价值 (如改良土壤、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投资) 和地租, 更不反应土地使用权所包含的农民发展权。②竞争机制扭曲。政府在土地一级市场上完全垄断买方, 在二级市场上完全垄断卖方并与土地使用权购买者过度竞争, 通过官办的土地储备中心完全垄断土地征收、储备和供给。由于城镇土地国有制度, 不管是公共性的征收还是商业性用地, 进入城镇的土地必须成为国有土地产权, 决定了在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户宅基地的时候, 地方政府完全垄断一级土地产权市场的买方。在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的二级市场上, 地方政府完全垄断卖方, 为了获得最大土地收入, 通过土地征收储备、减少土地供给和挂牌拍卖使土地使用者恶性竞争, 最终抬高了商品房的土地成本, 推动房价的不断上涨。③土地供求机制失灵。在城镇土地国有化过程中, 实现土地出让金最大化, 地方政府充分利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唯一买方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唯一卖方的垄断优势, 扭曲土地储备与供给行为, 形成了住房供地不足和工商业土地供给大量闲置浪费。

3.强制征收和廉价补偿妨碍和谐社会的建设

拆迁中补偿问题是社会矛盾的主要源头, 是和谐社会建设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土地国有化过程中, 必然有越来越多的被征收居民和企业采取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以保护自己合法私有产权, 包括暴力抗拒强制拆迁、暴力阻止施工、网上求援、个人上访和群体事件等等, 引发社会不和谐和不稳定问题。国家信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 从2003年到2006年的上访中, 有近40%涉及拆迁;建设部同期统计这个比例更是高达70%~80%。

4.导致耕地过度城镇化, 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土地城镇化快速推进已经带来了农地过度非农化和建设用地配置效率低下。[1]土地过度 (超前) 城镇化即城镇土地供给超过了城市建设的需求, 超过工商、房地产和公共设施对土地的需求, 消耗过多的耕地, 出现了囤地、空闲地多、利用率低等土地投机和低效率现象。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土地过度 (超前) 城镇化严重危及耕地警戒红线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基本上徘徊于国际公认的人均370kg粮食安全警戒线附近。

土地城镇化中出现了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违法违规用地。国土部土地督察2008年全年共受理国土资源违法违规举报电话3万件, 其中土地违法举报占近五成, 发现违规违法用地面积1.19万公顷。2009年1月~10月, 国土部土地督察发现违规违法用地面积4.48万公顷, 督促地方依法查处纠正违规违法案件1325件。[2]

二、中国特色的土地城镇化道路的完善与发展

土地城镇化道路有多种, 其中一个可供选择的完善道路就是在现行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等法律范围内, 在坚持城镇土地国有制的前提下, 限制地方政府的趋利行为, 规范征收程序, 发挥市场机制在征收和出让中的基础作用, 即“市场化+国有化”的土地城镇化道路。

1.确立科学发展观主导地位

坚持科学发展观, 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思路, 掌控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和规模。政府从土地交易中退出, 回归土地市场裁判和监管职能, 专心做好城市规划。健全公共财政观念, 公共支出应有全体纳税人共同负担和受益人付费的观念, 确立市场化是公平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的客观公正公平的方法。正确处理地方政府、被征收人和新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转变征收方式, 坚持依法和谐拆迁, 防止出现大规模群体事件和恶性事件。

2.健全国有私有产权平等保护制度

2009年年末,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达到264761亿元, 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资本短缺约束已经结束, 现在是如何开发企业家资源、培养城乡居民创业能力, 保护私有产权, 激发私人投资激情。

(1) 废除《城市拆迁管理条例》, 制定城乡统一的《土地征收法》, 统一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户土地使用权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范围、条件、程序和市场化补偿方法等。完善《土地管理法》, 制定土地国有化的程序、补偿标准、听证程序和行政复议回避制度, 特别是保证被征人向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上访权, 以有效节制土地违法行为, 保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

(2) 制定《公平交易法》, 既要防止地方政府和城镇土地使用者极力压低征地补偿标准, 又要防止钉子户漫天要价而损害公共利益、阻碍城市建设。在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规定土地补偿要求标准不能超过市场价格1.5倍, 超过部分的要求不受国家法律保护。

(3) 涉及土地城镇化和国有化的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规划修改, 应当公示, 并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权力要求, 应当举行由利益相关者参加的听证会, 其中被征收人不少于半数。 (4) 强制拆迁不仅侵权, 更是触犯刑法。被征收人与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是平等土地产权交易的法律地位和讨价还价权利, 不能把被征收人要求高于市场价格定性为敲诈罪, 不能把功名维护私有产权的行为定性为妨碍公务罪和生产秩序罪。

3.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市场机制

与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和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一致, 推进加快土地市场化进程, 健全土地产权征收交易的市场机制。首先是完善市场化征收补偿制度。在国家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土地使用权以及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时, 必须实施完全市场化征收, 按照不低于市场价格进行补偿。对于耕地, 还必须补偿农民对改善土壤、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投资。其次是土地征收储备交易中心应该恢复其保证城镇土地供给的非盈利性的性质和职能, 限制或者免除其国有土地资产盈利和增值的任务。其职能主要是必须平衡城镇化发展和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

4.健全公平和谐征收法律制度

实现农民土地权益公平分配的主要思路是土地收益增量改革:土地增值部分主要解决农民土地权益、社保和农民发展问题。社会和谐进步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基本社会目标之一, 也是我国城镇化顺利进行的基本社会条件之一。尊重和保护私有产权是任何社会最重要民生问题。社会和谐要求采取和谐拆迁方式。和谐拆迁应当是合法私有产权得到与国有土地产权和集体产权平等尊重和保护, 其私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公共利益之间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 形成合理利益分配格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征收土地房屋的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的基本方法就是等价交换或者按照不低于市场价格的标准继续补偿, 不能让被征收房屋的农户和居民及其企业承受难以承受的巨大财产损失。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及时调整补偿标准。

5.健全土地产权自我保护耕地的制度

(1) 健全和发挥土地产权自我保护耕地的机制。

我国虽然实行了世界上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督察与严厉处罚, 但却难以有效节制土地违法和耕地减少趋势, 其最深层次原因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没有完全的土地产权, 土地产权自我保护机制和土地价格机制没有建立完善。农户土地所有权虚置和集体土地所有者弱势地位难以从维护自身土地所有权利益的动力来有效节制地方政府滥占廉价耕地的行为。通过明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 健全土地产权运行机制, 充分体现土地产权的市场价值。

(2) 健全和发挥土地产权交易价格机制。

当土地补偿标准高于市场交易价格和土地所有权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反应市场价格、租金、土地价值和土地供求趋势的时候, 土地产权价格机制就能自动节制低效的滥占耕地和投机行为, 抑制耕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中过度投机和侵占农民土地权益。只要土地交易没有中间环节和巨大的差价, 土地投机行为就可大大减少, 就可节制耕地过度过快减少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曲福田, 高艳梅, 姜海.我国土地管理政策:理论命题与机制转变[J].管理世界, 2005, (04) .

篇4:【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土地利用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城镇;土地利用;问题;策略

1. 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1.1布局分散、凝聚力差导致土地浪费。

小城镇迅速地展为城市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城市的经济中心扩散到村镇架起了桥梁。但是由于小城镇发展缺乏具体的发展规划,使得小城镇的发展,基本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据统计,目前小城镇建设,70%都是通过扩张占用新增土地来实现的。同时,小城镇土地大量闲置,土地利用率相对低下,至少有25%至35%潜力未被利用。被征用土地多用来进行房地产开发、工业园建设,导致了居住、工业用地的比重过大,而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城市交通、园林绿化、公共设施用地的比重过低,土地利用结构失衡。这就足以说明小城镇缺乏真正的向心力,使小城镇土地的大量闲置浪费。

1.2程序多,管理不善影响发展速度。

(1)农村和小城镇土地市场不完善,市场行为不规范,土地征用和出让的一级市场管理不善。小城镇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多、周期长,影响建设速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批期间所需材料多、手续复杂、周期长。如果有的报批项目内容不准确或者不合规范,打回重报的话,费时更久。这给小城镇建设项目安排、进度协调都带来麻烦。

(2)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应该是多方面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完善,土地利用规划滞后于城镇化建设,小城镇化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缺陷等现象层出不穷,这将阻碍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小城镇土地利用管理问题及对策,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小城镇建设完善土地利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1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村镇建设。

充分利用信息媒体有效开展土地法规知识宣传,转变原始土地思想观,加强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的建设,用科学技术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在政策上多方面鼓励农民多承包、多种经营土地,达到节约和保护土地的目的。

2.2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保护农民权益。

(1)要明确土地征收补偿的原则和标准,为土地征收补偿行为提供有力依据,同时,明确界定“公共利益”内涵,让农民自主满意。(2)提高征地透明度充分保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3)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保障农民长远生计将留用地纳人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2.3科学制定与严格执行城镇土地利用规划。

小城镇建设进程中更需要科学性、前瞻性、政策性土地利用规划,确保土地资源最优化配置,有效合理布局小城镇各功能分区。在利用时要确保节约、集约用地下进行合理规划,同时要充分考虑农村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用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始终坚持法定的土地规划原则,制定明确的城镇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最大化。

2.4协调小城镇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关系。

小城镇土地利用与交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交通规划的角度来说,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结构。土地利用形态不合理或者将会导致交通容量无法满足的交通需求。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说,交通的发达改变了小城镇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土地利用的功能划分更加明确。同时,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对土地利用和小城镇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交通设施沿线的土地开发活动异常活跃,各种社会基础设施大都集中在干道周围。

2.5加大地整理力度,走集约化利用土地的道路。

在小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实施旧房改造,控制盲目扩张、收回并拍卖闲置土地、建立土地储备制度、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工业园区向荒山集中、开发河滩地,建设新社区等措施,充分挖掘存量土地的潜力,尽量少占耕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以便更好地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3. 加强部门协调,提高管理水平

做好土地利用规划,是事关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大局,充分认识土地是国家最重要的可调控难以再生资源,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形成保护资源、集约用地的共识。做为村建干部我们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宣传,严格管理土地。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认真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不断提高合理用地的水平。

4. 小城镇和谐高效发展的创新思路

根据当前湖上乡发展现状,具拟和谐高效发展的一些思路如下:

(1)创新制度,为湖上乡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突出重点,切实抓好推进新型小城镇化关键环节,高起点规划和建设。

(3)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4)狠抓落实,广泛宣传,注重引导。对存量土地资源实施统一规划,集中管理,集约化利用。

(5)注重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中对土地的节约尤为重要,在执行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实践证明小城镇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小城镇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村建干部,应该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根据当前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小城镇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才能实现小城镇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为小城镇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实现我国土地资源优化配笠中的两难问题.[J]南开学报,2012,(04).

[2]徐汉明;中国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篇5:特色小镇项目建议书

特色小镇的六种融资模式

项目融资属于资产负债表外融资,出于风险隔离及可操作性考虑,特色小镇投融资应以项目为主体,以未来收益和项目资产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和安全保障,融资安排和融资成本直接由项目未来现金流和资产价值决定。通过设立SPV(特殊目的公司),根据双方达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确定风险分配,进行可行性研究、技术设计等前期工作以及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建设及运营,相互协调,对项目的整个周期负责。由SPV根据特色小镇项目的预期收益、资产以及相应担保扶持来安排融资。融资规模、成本以及融资结构的设计都与特色小镇项目的未来收益和资产价值直接相关。可用的融资方式包括政策性(商业性)银行(银团)贷款、债券计划、信托计划、融资租赁、证券资管、基金(专项、产业基金等)管理、PPP融资等。

模式一

发债

根据现行债券规则,满足发行条件的项目公司可以在银行间交易市场发行永(可)续票据、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债券等债券融资,可以在交易商协会注册后发行项目收益票据,也可以经国家发改委核准发行企业债和项目收益债,还可以在证券交易所公开或非公开发行公司债。

债券产品结构设计

模式二

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FinancialLeasing)又称设备租赁、现代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融资租赁集金融、贸易、服务于一体,具有独特的金融功能,是国际上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

融资租赁结构设计

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加快发展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拉动企业设备投资,带动产业升级。以其兼具融资与融物的特点,出现问题时租赁公司可以回收、处理租赁物,因而在办理融资时对企业资信和担保要求不高。融资租赁属于表外融资,不体现在企业财务报表的负债项目中,不影响企业的资信状况。

融资租赁的三种主要方式

⊙直接融资租赁,可以大幅度缓解建设期的资金压力;

⊙设备融资租赁,可以解决购置高成本大型设备的融资难题;

⊙售后回租,即购买“有可预见的稳定收益的设施资产”并回租,这样可以盘活存量资产,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模式三

基金

(1)产业投资基金

国务院在《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62号)中指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更多利用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形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产业投资基金相比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具有以下特点。

特点:一)产业投资基金具有产业政策导向性;二)产业投资基金更多的是政府财政、金融资本和实业资本参与;三)存在资金规模差异。

(2)政府引导基金

政府引导基金是指由政府财政部门出资并吸引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等社会资本联合出资设立,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带有扶持特定阶段、行业、区域目标的引导性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具有以下特点:一)非营利性。政策性基金,在“在承担有限损失的前提下”让利于民;二)引导性。充分发挥引导基金放大和导向作用,引导实体投资;三)市场化运作。有偿运营,非补贴、贴息等无偿方式,充分发挥管理团队独立决策作用;四)一般不直接投资项目企业,作为母基金主要投资于子基金。

(3)城市发展基金

城市发展基金是指地方政府牵头发起设立的,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城市建设的基金。其特点如下:牵头方为地方政府,通常由财政部门负责,并由当地最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负责具体执行和提供增信;投资方向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常为公益性项目。例如,市政建设、公共道路、公共卫生、保障性安居工程等;还款来源主要为财政性资金;投资方式主要为固定收益,通常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回购,同时可能考虑增加其他增信。

城市发展基金运营结构图

(4)PPP基金

PPP基金是指基于稳定现金流的结构化投融资模式。PPP基金可分为PPP引导基金和PPP项目基金;其中PPP项目基金又分为单一项目基金和产业基金等。

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支持基金是国家层面的PPP融资支持基金。3月10日,按照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融资支持基金筹建方案,财政部联合建行、邮储、农行、中行、光大、交通、工行、中信、社保、人寿等10家机构,共同发起设立政企合作投资基金并召开中国政企合作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

PPP基金在股权、债权、夹层融资领域均有广泛应用:为政府方配资;为其他社会资本配资;单独作为社会资本方;为项目公司提供债权融资等。

模式四

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以特定基础资产或资产组合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方式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的业务活动。

ABS起源于美国,距此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还只是刚刚起步,虽然最早出现于,但真正受到政府支持是,而后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而停滞。当前中国正处于金融改革的创新时期,未来资产证券化发展将加速。

资产证券化结构设计

但基于我国现行法律框架,资产证券化存在资产权属问题,理由如下。

特色小镇建设涉及到大量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等,“基础资产”权属不清晰,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法律障碍。

一)《物权法》第52条第2款规定:“铁路、公路、电力设施、电信设施和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依照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的,属于国家所有。

二)特许经营权具有行政权力属性,《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许可不得转让原则。司法实践中,特许经营权的收益权可以质押,并可作为应收账款进行出质登记。

三)《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第9条规定原始权益人应当依照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规定移交基础资产。但缺乏“真实出售”标准,司法也无判例参考。

四)发起人、专项计划管理人之间无法构成信托关系,不受《信托法》保护。

模式五

收益信托

收益信托类似于股票的融资模式,由信托公司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向社会发行信托计划,募集信托资金,统一投资于特定的项目,以项目的运营收益、政府补贴、收费等形成委托人收益。

收益信托结构设计

模式六

PPP融资模式

PPP模式从缓解地方政府债务角度出发,具有强融资属性。在特色小镇的开发过程中,政府与选定的社会资本签署《PPP合作协议》,按出资比例组建SPV,并制定《公司章程》,政府指定实施机构授予SPV特许经营权,SPV负责提供特色小镇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方案,特色小镇建成后,通过政府购买一体化服务的方式移交政府,社会资本退出。

特色小镇开发的PPP模式

特色小镇投融资规划方案步骤

根据特色小镇投融资特点,将其投融资规划分为以下步骤:

步骤

⊙系统环境:对特色小镇的软、硬环境及约束条件进行分析。从各地实际出发,挖掘特色优势,确定小镇的特色产业。

⊙问题界定:挖掘、发现特色产业发展与小镇现有资源环境、规划要求、功能条件之间的主要矛盾。

⊙整体解决方案:围绕主要矛盾对原有系统环境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包括区域规划、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建设与开发时序、投融资时序、收益还款时序等。

⊙细部解决方案:设计目标体系达成策略,细部解决方案即达成各个子系统目标的措施集合。

⊙建立投融资规划模型:对细部解决方案通过时序安排进行搭接,形成投融资规划模型。

⊙模型修正:进行定量检验,与政府部门、专家学者进行研讨优化。

⊙部署实施:确定开发部署安排,提出建设运营建议。

北京大学为推动国内特色小镇良性发展及合理建设,特举办此次特色小镇分享会,此次分享会有国家主管部委领导,政策制定者、政府方和企业方的重度参与者等;分别从特色小镇规划、特色小镇政策和推进方法、特色小镇特色、特色小镇融资、特色小镇成功经验、特色小镇的运营等多方面深度分享,收获无限……

国内最权威的特色小镇专家,齐聚北京大学!

日程安排

5月课程要点:政策解读、京津冀一体化与雄安战略,投融资策划与方案分析、旅游休闲系统规划设计、特色小镇实践分享

6月课程要点:特色小镇理论基础、利用文化遗产建设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定位和规划、文化装配式建筑、中国青瓷小镇案例分享、PPP土地开发项目、特色小镇融资实务问题

授课老师介绍

5月课程:

第一天(5月26日)

乔润令:发改委特色小镇政策与示范要点(上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小城镇及城镇化研究专家。曾在国务院体改办小城镇中心从事中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政策指导、经验总结、试点交流、国际合作等工作。长期从事中国小城镇和城镇化的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熟悉中国小城镇的发展变化。对于中国小城镇的发展、中国的城镇化以及土地制度的变革、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部委及国际合作项目课题。曾参与中央有关小城镇发展、农民工问题、城镇化的文件研究与十一五规划研究。发表各种研究论文和调研报告四十多篇。

杨开忠:京津冀一体化与雄安战略(下午)

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主要推动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秘书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主任,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智库专家,北京市、福建省等省市人民政府顾问或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专家联谊会副理事长等。曾任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系主任、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首都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纲要起草小组成员、全国旅游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家土地局科技委员会委员、亚洲城市与区域研究会会长、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副会长等。

第二天(5月27日)

宋杰:投融资策划与方案分析(全天)

国家大型银行总行专家,PPP项目投融资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在国家经济部门担任要职,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投资、融资等。至今,担任北京某投资总公司投融资部总经理,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国家开发银行总行专家库专家。在融资平台、融资渠道、财务及风险控制、PPP、BOT模式以及土地一级开发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实际策划案例及授课经验。

第三天(5月28日)

乌恩:特色小镇的旅游休闲系统规划设计(上午)

生态旅游专家。国家旅游局休闲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室主任,国家林业局生态专家,环境保护部环境解说与环境教育规划专家,北京园林绿化局专家,担任多部委、省市政府机关、景区及旅游企业专家顾问;担任中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中央及地方政府专家、顾问。主持完成戴云山环境教育馆、八达岭森林文化体验中心、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6个环境教育馆的布展规划设计项目。

石培华:文旅特色小镇实践分享(下午)

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委员;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历任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各类旅游规划150余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中国旅游业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专家组长;全国生态文化旅游规划专家组长;国家旅游局顾问。

6月课程:

第一天(6月23日)

仇保兴:特色小镇理论解析与政策解读(上午)

国务院参事,原住建部副部长,主管特色小镇。高级规划师,经济学、工学博士。曾担任浙江省乐清县县委书记、金华市、杭州市市长,是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著名专家。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哈佛大学参与相关项目的研究,有丰富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经验。著有多部专著,其中《和谐与创新——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危机与对策》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等著作已被翻译成英文、德文在海外出版发行。

陈平:如何利用文化遗产建设特色小镇(下午)

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第一副主席、中国区主席,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文化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咨询专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大学国际民间艺术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文化委员会委员;商务印书馆《汉语世界》编委会名誉主任;德中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贵州省政府旅游文化大使。

第二天(6月24日)

黄再再:PPP项目与土地开发项目及其融资实务问题讨论(上午)

国内知名PPP项目律师,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主要的业务领域为基础设施与项目融资、资产管理与资产证券化、保险。黄老师在基础设施与项目融资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建设企业、房地产企业、产业基金、城市发展基金、投资公司等主体参与、投资或者操作基础设施项目、公共服务项目、土地开发项目、片区开发项目提供全面法律服务。在以PPP、BOT、BT、BOOT等方式进行项目建设与项目融资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尤其是PPP和特色小镇方面的法律服务。

季建真: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之路:中国青瓷小镇案例分享(下午)

浙江龙泉披云青瓷文化园有限公司(青瓷小镇)董事长,浙江龙泉鉴真陶瓷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浙江丽水工艺美术大师创建“披云龙泉青瓷文化园”, 文化园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经典旅游景区”, 文化园入选“浙江省首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协助龙泉市政府申报“中国青瓷小镇”,并获得通过。,文化园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成为首批浙江省特色小镇示范基地;20,成为中国特色小镇示范基地。

第三天(6月25日)

刘建华:特色小镇结合PPP特色的“五五”规划创新(上午)

特色小镇规划的技术实现—文化装配式建筑(下午)

文化生态社会独立学者,中国特色小镇运作先行者。独立以文化规划设计统筹身份和方式,参与主导了一系列旨在东方文艺复兴的文旅综合大型项目,涉及城市、小镇、三农、景区、规划、建筑、艺术等领域。

近期主要参与主导的代表性项目有:

1)陕西汉中兴元汉城;

2)山东日照东方太阳城;

3)山东曲阜尼山圣境;

4)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

5)南京大报恩寺大遗址博物馆公园;

6)南京牛首山旅游区……

增值收益

1. 面授+案例+考察

2. 成为北京大学PPP联盟会员

3. 后续方案咨询服务 (包括法律咨询财务咨询)

4. 投融资对接

结业证书

学习课程后,颁发北京大学结业证书。结业证书可按证书编号在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网上查询。

报名咨询

篇6:【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土地利用对策建议

“特色小镇”的提出与“新型城镇化”战略颇有渊源。“新型城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相关的文件中。党的十八大对其内涵做了高度概括,并指明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发展方向。随后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深入详细地阐述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新型城市化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中国金融40人论坛课题组,2013)。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小城镇的发展尤其受到关注。而我国现有的小城镇大多数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自然形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小城镇的发展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在产业升级、科技发展、人才引入、生态环境等方面都面临挑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入贯彻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特色小镇”应运而生。从创建程序上看,特色小镇采用“宽进严定”的创建方式推进,通过自愿申报、分批审核、年度考核、验收命名等程序在全省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小镇,力争通过3年的培育创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经济社会功能和文化素养的特色小镇。2015年6月4日,第一批浙江省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式公布,全省10个设区市的37个小镇列入首批创建名单。2016年1月29日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正式出炉,42个小镇入围第二批名单。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浙江特色小镇从提出设想到落实推进,引发了社会、媒体、专家、学者等的广泛关注。正是特色小镇建设备受各界的关注,我们才觉得有必要对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内涵、意义、经验、启示等做一个精要而又系统的梳理。

一、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内涵

“特色小镇”到底是什么?特色小镇是以某一特色产业为基础,汇聚相关组织、机构与人员,形成的具有特色与文化氛围的现代化群落。确切地说,特色小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镇”,它虽然独立于市区,但不是一个行政区划单元;特色小镇也不是地域开发过程中的“区”,有别于工业园区、旅游园区等概念;特色小镇更不是简 单的“加”,单纯的产业或者功能叠加,并不是特色小镇的本质。特色小镇是以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基础,来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生态系统,以此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创新载体。

从特征内涵上看,特色小镇具备四个特征: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合”、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新而活”。总的来说,特色小镇不是“镇”也非“大拼盘”,而是发展平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创新载体。

从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系来看,两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紧密联系。概念关联性:从概念上看,新型城镇化关注的是“镇”的实体概念,而特色小镇关注的是“镇”的功能性概念。但是两者在概念的外延上是一致的,都强调“镇”的概念在产业集聚、经济创新等方面的功能性拓展。

本质同根性:城镇化的本质是实现要素在空间的自由流动,实现农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就地城镇化的概念,更加强调通过地方产业特色,促进城镇的内源化发展。而特色小镇建设也是强调要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通过单个产业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

目标一致性: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在于通过破除城乡二元发展体制,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而特色小镇的建设将对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城乡均衡发展产生重大的意义。从目标上讲,两者具有一致性。

功能趋同性:从功能上看,特色小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施行都将在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扮演重大角色。通过产业的集聚优势,促进内需的扩大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两者都能有效破除发展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

二、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一)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

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经典的论述(惠宁,2005)。产业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 ,1998)。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合作中的竞争角度(Stamer,2002)、创新环境角度(Lundva11,2009)、经济增长角度(Martin &Ottaviano,1999),资本市场角度(阮建青等,2011)等来分析产业集群。从历史发展 脉络来看,产业集群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协作理论,到马歇尔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再到后来的产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等。

从特色小镇的特点来看,正是基于某一特色产业的优势才得以推进实施,它的理论基石是产业集群理论。值得注意的是,特色小镇往往是通过一个主导产业,一家大型企业为载体。从本质上说,产业集聚理论为特色小镇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提供了规范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解释。

除此之外,特色小镇与卫星城镇建设也有类似之处。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卫星城镇的发展同时与增长极理论息息相关。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并非都在均衡条件下均衡地发挥作用,增长并非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现在不同的部门的,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而这些增长极体现在卫星城镇中,就是其中心城市所在。

但是卫星城镇的发展,在后期也遭遇了很大的瓶颈。由于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一般距离较远,很多外围小城镇最后由于要素流动受限,变成了“空城”。与之不同的是,特色小镇往往处于近郊,距离城市中心近,有效地避免了“空城”现象。但是卫星城镇发展的相关理论还是给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理性分析的思路与视角。

图1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二)特色小镇建设的现实意义

自2003年十六大以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小城镇的发展也逐渐得到重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小城镇发展依旧面临着一系列瓶颈和障碍:产业结构不合理,重点产业不突出;人才引进困难,科技创新缺乏;管理系统落后,生态问题严重;文化内涵单调,城镇缺乏特色。

而“特色小镇”的出现,很好地规避了这些问题。因为特色小镇与传统小镇有所不同,在形态上,它既可以是大城市周边的独立社区,也可以是内部相对独立的街区,可以共享大城市的社会服务和福利;在产业上,依托某一特色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吸引人才,推动创新;在环境上,要求小镇着力打造至少3A级景区,有力地推动了小镇环境问题的解决。

从宏观层面来看,特色小镇的建设与目前所提出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市民化”、“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等大战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些战略的实施可以通过“特色小镇”这个“抓手”去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又有这些大战略的“保驾护航”。通过这样一种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具有非常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同时,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还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首先,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日趋成熟,己经累积了大量实践经验。其次,特色小镇并非行政意义上的“镇”,推广过程无行政障碍。更为重要的是,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土地要素保障与财政支持。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由各地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及供地手续,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按60%给予配套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从财政支持来看,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这样的政策保障体系,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相关企业和机构申报特色小镇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不额外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切实地增强了在全国推广的可能性。

三、特色小镇建设的相关国际经验

从国际视角来看,关于城镇发展与建设的经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模式:Desakota理论模式(McGee ,1991)、城乡一体化模式(Mike Douglass ,1991)、城市化三维发展模型(Toppeta,2010)、智慧城市模式(Giffin}er et al , 2007)等。而近些年,小城镇模式((Bajracharya,1995)受到重视,并逐渐演化为以某一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小镇”模式。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通过产业引领来实现小镇的发展。而这种产业的分布也非常广泛,包括高新技术、金融业、农业、旅游业、工业等等。

这些国际经验对于中国特色小镇建设最大的启示是,如何利用中国不同地域的不同产业特色来发展特色小镇。中国东中西部虽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有差异,但是各个地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完整,同时具有非常显著的地理区位优势。中部地区生态林密布,空气纯净,旅游产业潜力巨大。西部地区虽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但是具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产业特色。由此可见,虽然浙江的特色小镇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在全国各地简单复制,但是一定可以为其他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四、政策建议

(一)一统多动,上下互通

特色小镇的建设耗时、耗力,政府应扮演好引导者角色,统领全局,招商引资,合理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组织等加入到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同时要赋予这些企业、组织足够的自由度,破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制度性障碍,保障组织发展的科学性。要处理好省级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一方统筹,多方联动”的方式,实现上下互通,由下而上反映问题,由上而下传达政策,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合理布局,有序推进 特色小镇的建设着眼于“特”。小镇能否建成关键在于能否发掘地方产业特色,能否通过招商引资将企业的发展与地方产业特色相结合。因此如何通过合理布局,设置具有不同产业特色、不同规模的小镇,将成为特色小镇能否成为经济发展引擎的关键。同时,为了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及时发现小镇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合理建设一批试点小镇,给与一定的政策性支持和发展空间。通过试点小镇的建设,将为特色小镇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三)多重标准,科学评价

从目前对于特色小镇的相关评价体系来看,己经较为完善和完整,但是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大体上要求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建议在后续的评价中,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通过多重标准的设置,更为科学地对特色小镇进行年度考核。

(四)政策优化,保驾护航

目前对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支持主要着眼于土地和财政两个方面,这是小镇建设最为关键的着力点。同时,地方政府还可以在其他方面探索政策支持的可能性,诸如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创新小镇后期业态招商机制、创新小镇居民招入机制等等。这些机制的引入都将为特色小镇的建设保驾护航,确保不仅能建成特色小镇,更能建好特色小镇。

(五)浙江经验,全国推广

上一篇:群周年庆典诗词联欢晚会主持词下一篇: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制度